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11篇)

时间:2022-11-30 19:25: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11篇)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基本概念:  我们通称的五四,其实是涵盖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事件两部分。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11篇),供大家参考。

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11篇)

篇一: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基本概念:

  我们通称的五四,其实是涵盖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事件两部分。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以后开展的新文学、新思想运动;而五四事件则是指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的学生、市民示威事件,也即1919年五月四日以北京大学为主导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此事件发生后不久便被人称之为“五四运动”。后世史学家也延用此词,并被用来指称“五四学生事件”前后的新思潮、新文化运动和罢课、罢工运动,“五四运动”的涵义被大大扩展。今天这节课我们说的五四运动我们单指1919年具体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及五四事件。以五四事件为界,我们把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部分。五四事件前的新文化运动,我们成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前期的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先进分子曾经不懈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尤其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理论。但是,在此过程中,他们历尽艰辛,遭受了一次又一次地碰壁,特别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进行深刻的反思之后,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没有进行伦理革命。于是,他们决定发动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把人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就是后来被称为的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先进中国人为改变现状而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极大发展

  文化背景: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严重对立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关于创办《新青年》的宗旨,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指出:“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1917年1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对各种思想采取了“兼包并容”的方针,并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随即迁至北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成为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此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下面简单介绍陈独秀)

  陈独秀(1880——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早年留学日本,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投身反清革命洪流。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逐渐成为进步青年的思想领袖。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1927年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被释放。同年出版《抗日战争之意义》、《实庵字说》。1938年出版《实庵自传》。1942年5月病逝。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认为:青年兴则社会兴,青年亡则国家亡!

  1.主要内容

  (此处简单的叙述)

  ?

  ?

  ?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下面案例教学:介绍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北大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一、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提倡平民教育。

  第二、支持进步的、革命的文化人和文化运动。

  第三、提倡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主张各派兼容,新旧并包。

  插入案例:蔡元培任职北大后的前后对比。旧北大与新北大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可以提问是什么:一战爆发生产的不平衡性,产能相对过剩)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例: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第二,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案例:“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毛泽东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一)性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二)积极作用:1.加深了学习西方的层次(物质--制度--精神)

  2.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第一,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背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儒学的思想统治,那么这时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

  ?

  第二,新文化运动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插入案例:民主: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宣扬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的代表性的人物

  (三)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新文化运动所宣传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在中国不具备现实性,因而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思想武器。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启蒙思想家们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并将之置于优先的地位,但在当时的中国,实际上离开改造产生这种国民性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这种设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他们吧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想的。

  3.大多数的启蒙思想家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们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同时,也还保留着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态度,认为西方的思想未必尽善尽美,也必须对之加以改造。这种怀疑态度,推动着他们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新途径,为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们接受并大力传播新思想准备了条件.

篇二: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点击数:5902次

  录入时间:2008/12/3014:50:0编辑:zhangxueshan

  [宣传赚点]

  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本文仅就《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新青年》的创立

  《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这次革命使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人们沉醉在兴高采烈的狂欢中。可是透过表面上热烈的景象,冷静地观察一下便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新生革命政权建立伊始,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景象。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军阀官僚政治机构,除换了个名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读经,祭孔祀天,熄灭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笼罩大地。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当时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未进行伦理革命。为了推进革命,建立真共和,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不久,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2卷第1号起易名为《新青年》。它的创世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青年杂志》没有宣言,但可以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作为宣言看待。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拟定的《敬告青年》。他满怀激情讴歌:"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新陈代谢之疲乏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起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总之,陈独秀认为,在目前充满着"窒息之绝望"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中国青年应深切地认识到这种情况"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的严重性,从而作出"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置于脑里"的抉择。再进一步,陈独秀提出了必须正确抉择的六大原则性问题,即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归根结底,陈独秀明确宣称:"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样,《警告青年》一开始就从新陈代谢生物进化学理论入手,把青年推上社会进步非之莫属的窄门,必得穿行而

  过之才有生路可寻。从而,《警告青年》一文成为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标准,凡违反科学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就以"除旧布新"作为方向。这一时期,刊物上发表的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吴虞《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带给中国思想界的震撼,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随着《新青年》的创刊,陈独秀的周围迅速地聚集了一批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最初两卷的主要撰稿人名单来看,有汪叔潜、陈瑕、李亦民、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李大钊、胡适、吴稚晖、吴虞等人,稍后更有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蔡元培、傅斯年、恽代英等人也加入了撰稿人的队伍。如果说前两卷的主要撰稿人大多数是陈独秀的友人的话,那么稍后的那些撰稿人,则主要是为陈独秀的思想风貌所吸引,更主动地聚集在陈独秀竖起来的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的,所以,我们说新文化运动是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是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上场的,这样,以《新青年》为传播范本,星星之火,终于燎原,蔚成新文化壮观。总之,《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以陈独秀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统帅部的建立。

  三、《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新青年》自1917年以来有重大的扩充和调整,尤其是1917年下半年因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编辑部随之移往北京之后,从翌年第4卷起,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1917年春,《新青年》相继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从而以一个恰到好处的突破口,形成了"文学革命"的漩涡,由此把新文化运动引向了深入。

  第二,1918年3月,《新青年》第4卷第3号同时发表了王敬轩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和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以主动出击,诱敌深入的方法,把社会舆论中心有意识地吸引到新旧思潮的论战上,由此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声势及其影响。

  第三,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后,《新青年》于1918年10月5卷5号发表了李大钊同志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历史性文章,欢呼俄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成为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标志。

  第四,1919年1月,《新青年》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实行轮流编辑制。1-6号的编

  辑分别为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知、李大钊、沉尹默,同时也吸收周作人、鲁迅参与编辑。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一时出现最强大的阵营。而陈独秀在第6卷第1号上发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坚定地宣称:"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能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就再一次号召和鼓舞全国人民投身于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此后,新文化运动达到高潮,并且从思想上诱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第五,1919年5月,由李大钊负责编辑的《新青年》6卷5号,几乎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号。该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马克思传略》、《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等一系列评介文章,同时刊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这个‘专号"标志着《新青年》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的刊物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至此,新文化运动彻底跳出了传统经学的尊孔崇经的藩篱。

  《新青年》除了以一般性言论指导全国进步人士之外,还有针对性地以通信形式来回答各地青年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回信绝大部分随时发表在《新青年》上,回信是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视不同情况而发出的具体的思想指令,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极大。当时不少青年,如王统照、叶挺、俞颂华等都曾致函《新青年》,在与陈独秀书信往来中,受到启发与鼓励,思想日益进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新青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1920年9月,即从8卷1号起,《新青年》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广大革命知识分子中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22年7月1日,《新青年》出版了第9卷第6号后休刊。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是中共中央理论性刊物,成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车时成了我的模范。"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机关报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我们既然得了这个觉悟,就发了个大愿要做那’‘自觉人’的事业,于是就办了《新声》"。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

  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篇三: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

  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

  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

  上多采用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感受的形式进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新文化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交流会。

  2.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洋务运动兴起时间、口号、代表人物及影响?

  2.戊戌变法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及影响?

  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导入新课】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

  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

  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

  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

  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

  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师: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学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

  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塑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

  后播放影片)。

  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青年杂志》又叫《新青年》。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学生:民主、科学。

  教师: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

  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教师: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图片。那几位同学来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位人物?

  学生甲: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

  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

  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

  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

  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

  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

  改革。

  学生乙: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学名洪驿,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

  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

  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

  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

  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

  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

  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

  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

  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

  学生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

  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学生丁: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生,字守常,河北乐亭

  人。1913年北洋法政大学毕业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

  《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

  播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

  四运动。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在国共

  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7年4月6日

  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即: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

  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教师讲解: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

  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

  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

  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

  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

  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

  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

  学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师: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人心的说服

  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学生: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教师: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学生: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

  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

  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课堂小结】

  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传统。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重铸国魂。在中国布满阴霾

  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

  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

  中华大地。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开始时间及标志

  口

  号

  主阵地

  代表人物及成就

  主要内容

  意

  义

  【课堂练习】

  1.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民主,提倡科学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D、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撰写《文学改良刍议》文章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4.“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也提到类似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

  A.《每周评论》

  B.《晨报》C.《民报》D.《青年杂志》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中国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

  化运动。

  请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谁?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篇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

  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

  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

  上多采用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感受的形式进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新文化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交流会。

  2.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

  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洋务运动兴起时间、口号、代表人物及影响?

  2.戊戌变法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及影响?

  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导入新课】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

  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

  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

  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

  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

  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师: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学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

  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塑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

  后播放影片)。

  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青年杂志》又叫《新青年》。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学生:民主、科学。

  教师: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

  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教师: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图片。那几位同学来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位人物?

  学生甲: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

  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

  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

  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

  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

  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

  改革。

  学生乙: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学名洪驿,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

  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

  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

  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

  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

  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

  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

  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

  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

  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

  学生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

  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学生丁: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生,字守常,河北乐亭

  人。1913年北洋法政大学毕业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

  《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

  播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

  四运动。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在国共

  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7年4月6日

  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即: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

  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

  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教师讲解: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

  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

  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

  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

  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

  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

  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

  学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师: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

  人心的说服

  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学生: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教师: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学生: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

  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

  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课堂小结】

  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传统。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重铸国魂。在中国布满阴霾

  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

  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

  中华大地。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

  开始时间及标志

  口

  号

  主阵地

  代表人物及成就

  主要内容

  意

  义

  【课堂练习】

  1.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民主,提倡科学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D、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撰写《文学改良刍议》文章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4.“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也提到类似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

  A.《每周评论》

  B.《晨报》C.《民报》D.《青年杂志》

  6.中国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

  化运动。

  请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谁?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篇五: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五四运动中献出生命的青年学生

  作者:王文佳

  来源:《百年潮》2018年第03期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虽然没有发生枪击事件,却有多名青年学生或者由于疲劳过度而病故,或者由于忧国积愤而自尽,他们以“舍个人生命,争国民利权”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五四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和民众为争取“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彻底胜利而更加英勇地进行斗争。

  据史料记载,全国各地至少有19名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献出了生命,其中影响相对较大的是郭钦光、徐曰哲和周瑞琦三位同学。

  一是郭钦光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导致肺病加重而呕血病故。郭钦光原名郭书鹏,广东文昌人。曾就读于家乡的罗峰小学和广东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夏天,在儿子刚满一岁的时候,郭钦光远赴京城求学,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他是一名不畏强暴、舍生忘死的爱国学生,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苦志力学、砥节砺行、沉默寡言,谈起国事来却滔滔不绝,尤其是说到近代以来中国政局腐败和惨遭列强入侵蹂躏时,“辄奋眦欲裂、慷慨激昂、悲愤不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五四运动时,郭钦光正患较重的肺病,但运动爆发后,他不顾同学们劝阻,积极投身其中,抱病参加了5月3日夜的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集会、5月4日的天安门集会、随后的游行示威和火烧

  赵家楼。

  关于郭钦光之死,当时的报道尤为动情:“四日之役,奋袂先行,见当局下令逮捕学生,愤然大痛,呕血盈斗。至法国医院,已有不起势。时有人告以卖国贼之狼狈相,尚能大笑以答。乃太息曰,国家濒危,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日政府待我留学诸君之事,不图乃见于生斯长斯之祖国,事可知矣。因益呕血。延至七日,溘然遽逝。英年僅二十有四。时距君兄之卒,亦仅二年。君早失怙,中复丧兄,老母在堂,遗嫠在室,孩雏在抱,伤心惨目,有非生人所忍闻。求仁得仁,君或无恨。然国贼不死,山东不复。君之目,是终不瞑也。”

  历史上对郭钦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导致肺病加重,呕血而死;二是由于在火烧赵家楼的行动中,遭到曹汝霖家人和军警殴打,受伤而死。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一些著名的“五四”人物亲历记都表明,在火烧赵家楼和痛打章宗祥时,在场的军警受命保持中立并维持秩序,均处于旁观状态,并未动手殴打

  学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郭钦光因遭受殴打受伤而死的说法呢?据笔者考证,这或许源于当时学生们的一种斗争策略。例如,五四运动游行示威总指挥、执笔起草“五四运动宣言”并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的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在1930年前后的口述文章《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中,对郭钦光的死因作了如下追忆:当时被打的章宗祥时时有死耗之传闻,刚巧北大有一位同学叫郭钦光,在这个时候死了,他本来是有肺病的,在“五四”那一天,大约因为跑得太用力,吐血加重,不久便死了。当时大家怕章宗祥与我们打官司,所以狄君武同学提议,就说郭钦光乃是在“五四”那一天被曹家人打伤至死的。

  毫无疑问,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应该批判,爱国学生的正义运动应该肯定,其所采用的斗争策略也应该历史地看待和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脸谱化地描绘历史。而且无论是哪种死因,都不能改变郭钦光的烈士身份。1995年,民政部追认郭钦光为革命烈士。北京大学亦于1998年5月4日将郭钦光的英名补刻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二是徐曰哲由于酷日奔驰、连日演讲、忧劳成疾而病故。徐曰哲是江西吉水人,出身官宦人家,系前沪海道尹徐元诰之子。五四运动爆发之时,徐曰哲年仅20岁,是清华大学高等科的学生。他天资聪颖、人品正端,在校数年,屡列最优等,而且为人和蔼可亲、慷慨好义,同学数百,莫不友善。徐曰哲还担任了青年学生们主办的进步刊物《清华周刊》的记者,在各种进步活动中十分活跃,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被誉为“完全是一优秀之新青年也,有国家栋梁之资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学生罢课斗争中,徐曰哲连日前往北京顺治门(今宣武门)至西直门一带演讲,酷日奔驰,热心救国,劳累过度,且感风寒,忧劳成疾,于5月22日在清华医院病故。

  三是周瑞琦由于忧国积愤,留下爱国遗书,投河自尽。周瑞琦是广西灵川人,于五四运动前十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平日孝顺友善,讲求节义。

  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是“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周瑞琦眼见这些目标难以实现,为激励学生与北洋政府誓死抗争,愤而投水,殉义而死,并以北大学长的身份为学友们留下一封爱国遗书: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琦毕业以来,十年不出庭户,罔知世事。近知和会遽停,外交又大失败,我真不知死所矣。五中悲愤欲裂,不知所云。青岛乃圣人发祥之地,乃吾国华,又用武必要之港。要塞一失,门户洞开,何以能国。我闻得诸君开会力争,决一死以作诸君之气。勉为一语,为诸君及国人告:“此次毋再贻讥五分钟热心是幸”,余不多言。

  瑞琦绝笔。

  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多名爱国学生为争取五四运动彻底胜利,以不同方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例如山东16岁学生刘运增,得知周瑞琦殉义而死的消息后,大为感慨:“人家身为广西人,却舍得为保全山东而为国捐躯,而我身为山东人,青岛都要被日本割去了,难道却还不知道痛痒哉?!”遂投海自尽,留下八字遗书:“命投渤海,为国尽忠!”随后又有汪世衡、李鸿儒、张儒林、胡书农等青年学生为国捐躯。至于以毁体、残肢和咬指、割指、断指方式写血书表达爱国之情的学生,更是难以尽数。

  对于在五四运动中多名青年学生献出生命的行为,历来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不能用如今太平年代“生命重于一切”的观念来评价他们,而是要回到那个救亡图存的特定时代,客观地看待问题,更要着眼于他们为国捐躯的行为所带来的历史影响,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那么,青年学生献出生命对于五四运动的发展和胜利,究竟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呢?

  首先,天津学界通过悼念活动将“夺回青岛”的决心四处传播。郭钦光病故以后,受到全国各处鲜花美酒之吊祭,挽联哀辞之追悼。5月12日,天津中学以上学生5万余人在河北公园率先召开郭钦光追悼大会,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正中设置郭钦光灵位和遗像,花圈挽联重叠悬挂,中间还插着写有“杀卖国贼,夺回青岛”等口号的旗帜。演讲之后,学生们分班列队,走到灵位前向遗像行一鞠躬礼。继而由学生中之长于演讲者,五人一组,分路各处演讲,并散发爱国传单。只见大街小巷,无处不是学生,将“夺回青岛”的烈士遗愿四处传播,为五四运动作了广泛的动员,军警亦不敢上前干涉。

  其次,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为即将举行的总罢课起到了动员作用。5月18日,北京学界5000多人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召开郭钦光烈士追悼会,以此向北洋军阀政府示威。会场气氛悲愤激昂,正面供奉烈士遗像,两旁悬挂着“力争青岛”“死重泰山”条幅,四面墙壁上挂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了社会各界挽联3000余副。学生领袖先后登台演说,慷慨淋漓,掌声不绝。全国学联会长段锡朋的演讲尤为到位:“郭君之死,由争青岛而死,由讨卖国贼而死,故我们都尊敬他,信仰他,才到此追悼他。现在一般人每有一点误会,谓舍求学外,不能救国。不知时有缓急,事有重轻,今日何时,尚有我们伏读寒窗的工夫么?我们若是只管念书,终无争回青岛的一天。若是群起力争,或有达到目的之一日。且吾人作事既认定目标,就当拼命的做去,不要徒问结果。望同人本此牺牲,坚持到底!”

  一位女士登台演讲,竟放声大哭,全场皆为泣下。这时,有一名叫孟成宪的学生将自己所戴的东洋草帽当众撕碎,众多与会者纷纷效仿,顷刻间有数百顶东洋草帽被扯碎掷于台前,以示抵制日货和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

  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为即将举行的总罢课起到了动员作用,总罢课正是从第二天开始的,继而举行了罢市和罢工。如果说“三罢”斗争是五四运动取得彻底胜利的决定性“战役”,那么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就为其定下了“哀兵必胜”的基调。

  再次,济南女界悼念活动的挽联道出了青年学生为国捐躯的精神价值。五四运动由山东问题而起,山东人民清醒地意识到:日本蓄意夺我青岛,即是图谋夺我山东,即是贪婪夺我中华,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山东学生和民众的斗争情绪尤为激昂。

  5月24日,山东济南女子师范学校为郭钦光举行追悼大会,不但全校女生数百人悉数到会,而且全体教职员亦均列席。振铃开会后,首先由提倡国货会长王廉云女士报告大会宗旨,然后由女生代表进行演讲。演讲者道:“青岛交涉,完全失败,山东地位,万分危险。吾辈怯弱女子,别无救国之能力,惟有抱定一种决心,提倡家庭一种永久抵制日货,以为消极对待办法。”每逢说至沉痛处,全堂学生无不落泪,且有放声大哭者,足证女同胞爱国热心不弱于男子。

  各班女生都为郭钦光烈士制就了既催人泪下又大气磅礴的挽联,道出了青年学生为国捐躯的精神价值,成为鼓舞学生和广大民众坚持斗争的精神力量。挽联包括:“捐躯报国;杀身成仁。”“宁以义死;不苟幸生。”“痛烈士已死;恨国贼还生。”“大难未平,悲志士死多余痛;贼臣犹在,想同胞生有何荣。”“除世界大邪魔,惜哉击而未中;得天上真荣耀,总然死亦无伤。”“锄奸意在寒奸胆;爱国血溅卖国贼。”“奸贼胆寒,望望都言恨未已;英雄泪洒,潇潇易水去不还。”“破奸贼阴谋,倡士林义气;舍个人生命,争国民利权。”

  最后,上海学界联合工商界举行悼念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对学生运动起而援之。5月31日,上海70余校2万多名学生,联合工商界爱国人士,在西门公共体育场,追悼郭钦光、徐曰哲、周瑞琦三位烈士。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何葆仁主持追悼会,北大学生代表杨钟健报告郭钦光烈士的历史和牺牲经过,并盼望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学界和各界爱国民众一致开展斗争,以救国家之急难,以慰烈士在天之英灵。进步刊物《五七日刊》编辑陈宝锷在演说中讲道:“爱国学生为国而死者,除郭君外,还有徐曰哲、周瑞琦二君,盼各界无负于郭徐周三君之死,务求国人坚持到底,力争烈士遗志之实现!”在追悼会上,女校学生们所唱的挽歌发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深省,令人荡气回肠:“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大好是中原。商于献地,督亢呈图,媚外无心肝。血性男子,爱国健儿,空手挽神州。城狐未除,陈东骤死,一死警

  千秋!”

  追悼会后采取了一项重要行动——学生队伍前往县商会,派代表会见了商会会长顾馨一和副会长苏筠尚,传达广大学生的意见:“国势危急,学生罢课已经一星期,于国事略有补救;惟学生能力薄弱,敬希商界起而援之。”顾、苏二位应允用罢市的实际行动援助学生,务达救国目的。

  接下来,学生队伍又前往上海总商会会长朱葆三住所对其进行讨伐。由于朱葆三与在外国洋行做事的儿子一起充当外国买办势力,所以他不但对学生运动不予声援,还向北京政府发出“佳电”(5月9日),附和日本方面的主张:由政府派出大使前往日本,将青岛等问题“和平解决,免贻伊戚”。学生代表寻朱葆三不见,但经反复诘问,其代表称:朱葆三业已引咎辞职,誓不再为冯妇,以后对上海商务永不过问。这就震慑了商界妨碍运动的一帮内奸,为上海商界后来开展罢市斗争争取了同盟者扫清了障碍,为争取“三罢”斗争和五四运动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献出的宝贵生命,犹如“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号角,为运动增添了濃郁的悲愤色彩,激发起其他同学和民众不屈不挠的斗志,使得反帝反封建的怒火越烧越旺,为取得五四运动不妥协的、彻底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编辑

  王兵)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六: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作者:田玲[1]作者机构:[1]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出版物刊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97-100页

  年卷期: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五四运动;青年学生;历史担当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先行者、思想文化传播者、革命实践主导者的作用。综合分析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得出青年学生所拥有的宝贵品质。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青年学生应继承五四时期青年学生的宝贵品质,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篇七: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五四运动中献出生命的青年学生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虽然没有发生枪击事件,却有多名青年学生或者由于疲劳过度而病故,或者由于忧国积愤而自尽,他们以“舍个人生命,争国民利权”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五四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和民众为争取“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彻底胜利而更加英勇地进行斗争。

  据史料记载,全国各地至少有19名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又邢壮隽松?命,其中影响相对较大的是郭钦光、徐曰哲和周瑞琦三位同学。

  一是郭钦光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导致肺病加重而呕血病故。郭钦光原名郭书鹏,广东文昌人。曾就读于家乡的罗峰小学和广东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夏天,在儿子刚满一岁的时候,郭钦光远赴京城求学,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他是一名不畏强暴、舍生忘死的爱国学生,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苦志力学、砥节砺行、沉默寡言,谈起国事来却滔滔不绝,尤其是说到近代以来中国政局腐败和惨遭列强入侵蹂躏时,“辄奋眦欲裂、慷慨激昂、悲愤不已”。

  五四运动时,郭钦光正患较重的肺病,但运动爆发后,他不顾同学们劝阻,积极投身其中,抱病参加了5月3日夜的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集会、5月4日的天安门集会、随后的游行示威和火烧

  赵家楼。

  关于郭钦光之死,当时的报道尤为动情:“四日之役,奋袂先行,见当局下令逮捕学生,愤然大痛,呕血盈斗。至法国医院,已有不起势。时有人告以卖国贼之狼狈相,尚能大笑以答。乃太息曰,国家濒危,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日政府待我留学诸君之事,不图乃见于生斯长斯之祖国,事可知矣。因益呕血。延至七日,溘然遽逝。英年仅二十有四。时距君兄之卒,亦仅二年。君早失怙,中复丧兄,老母在堂,遗嫠在室,孩雏在抱,伤心惨目,有非生人所忍闻。求仁得仁,君或无恨。然国贼不死,山东不复。君之目,是终不瞑也。”

  历史上对郭钦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参加游行示威疲劳过度,导致肺病加重,呕血而死;二是由于在火烧赵家楼的行动中,遭到曹汝霖家人和军警殴打,受伤而死。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一些著名的“五四”人物亲历记都表明,在火烧赵家楼和痛打章宗祥时,在场的军警受命保持中立并维持秩序,均处于旁观状态,并未动手殴打

  学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郭钦光因遭受殴打受伤而死的说法呢?据笔者考证,这或许源于当时学生们的一种斗争策略。例如,五四运动游行示威总指挥、执笔起草“五四运动宣言”并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的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在1930年前后的口述文章《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中,对郭钦光的死因作了如下追忆:当时被打的章宗祥时时有死耗之传闻,刚巧北大有一位同学叫郭钦光,在这个时候死了,他本来是有肺病的,在“五四”那一天,大约因为跑得太用力,吐血加重,不久便死了。当时大家怕章宗祥与我们打官司,所以狄君武同学提议,就说郭钦光乃是在“五四”那一天被曹家人打伤至死的。

  毫无疑问,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应该批判,爱国学生的正义运动应该肯定,其所采用的斗争策略也应该历史地看待和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脸谱化地描绘历史。而且无论是哪种死因,都不能改变郭钦光的烈士身份。1995年,民政部追认郭钦光为革命烈士。北京大学亦于1998年5月4日将郭钦光的英名补刻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二是徐曰哲由于酷日奔驰、连日演讲、忧劳成疾而病故。徐曰哲是江西吉水人,出身官宦人家,系前沪海道尹徐元诰之子。五四运动爆发之时,徐曰哲年仅20岁,是清华大学高等科的学生。他天资聪颖、人品正端,在校数年,屡列最

  优等,而且为人和蔼可亲、慷慨好义,同学数百,莫不友善。徐曰哲还担任了青年学生们主办的进步刊物《清华周刊》的记者,在各种进步活动中十分活跃,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被誉为“完全是一优秀之新青年也,有国家栋梁之资格”。

  在学生罢课斗争中,徐曰哲连日前往北京顺治门(今宣武门)至西直门一带演讲,酷日奔驰,热心救国,劳累过度,且感风寒,忧劳成疾,于5月22日在清华医院病故。

  三是周瑞琦由于忧国积愤,留下爱国遗书,投河自尽。周瑞琦是广西灵川人,于五四运动前十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平日孝顺友善,讲求节义。

  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是“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周瑞琦眼见这些目标难以实现,为激励学生与北洋政府誓死抗争,愤而投水,殉义而死,并以北大学长的身份为学友们留下一封爱国遗书:

  大学诸学友并转学界诸君鉴: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琦毕业以来,十年不出庭户,罔知世事。近知和会遽停,外交又大失败,我真不知死所矣。五中悲愤欲裂,不知所云。青岛乃圣人发祥之地,乃吾国华,又用武必要之港。要塞一失,门户洞开,何以能国。我闻得诸君开会力争,决一死以作诸君之气。勉为一语,为诸君及国人告:“此次毋再贻讥五分钟热心是幸”,余不多言。

  瑞琦绝笔。

  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多名爱国学生为争取五四运动彻底胜利,以不同方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例如山东16岁学生刘运增,得知周瑞琦殉义而死的消息后,大为感慨:“人家身为广西人,却舍得为保全山东而为国捐躯,而我身为山东人,青岛都要被日本割去了,难道却还不知道痛痒哉?!”遂投海自尽,留下八字遗书:“命投渤海,为国尽忠!”随后又有汪世衡、李鸿儒、张儒林、胡书农等青年学生为国捐躯。至于以毁体、残肢和咬指、割指、断指方式写血书表达爱国之情的学生,更是难以尽数。

  对于在五四运动中多名青年学生献出生命的行为,历来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不能用如今太平年代“生命重于一切”的观念来评价他们,而是要回到那个救亡图存的特定时代,客观地看待问题,更要着眼于他们为国捐躯的行为所带来的历史影响,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那么,青年学生献出生命对于五四运动的发展和胜利,究竟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呢?

  首先,天津学界通过悼念活动将“夺回青岛”的决心四处传播。郭钦光病故以后,受到全国各处鲜花美酒之吊祭,挽联哀辞之追悼。5月12日,天津中学以上学生5万余人在河北公园率先召开郭钦光追悼大会,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正中设置郭钦光灵位和遗像,花圈挽联重叠悬挂,中间还插着写有“杀卖国贼,夺回青岛”等口

  号的旗帜。演讲之后,学生们分班列队,走到灵位前向遗像行一鞠躬礼。继而由学生中之长于演讲者,五人一组,分路各处演讲,并散发爱国传单。只见大街小巷,无处不是学生,??“夺回青岛”的烈士遗愿四处传播,为五四运动作了广泛的动员,军警亦不敢上前干涉。

  其次,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为即将举行的总罢课起到了动员作用。5月18日,北京学界5000多人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召开郭钦光烈士追悼会,以此向北洋军阀政府示威。会场气氛悲愤激昂,正面供奉烈士遗像,两旁悬挂着“力争青岛”“死重泰山”条幅,四面墙壁上挂满了社会各界挽联3000余副。学生领袖先后登台演说,慷慨淋漓,掌声不绝。全国学联会长段锡朋的演讲尤为到位:“郭君之死,由争青岛而死,由讨卖国贼而死,故我们都尊敬他,信仰他,才到此追悼他。现在一般人每有一点误会,谓舍求学外,不能救国。不知时有缓急,事有重轻,今日何时,尚有我们伏读寒窗的工夫么?我们若是只管念书,终无争回青岛的一天。若是群起力争,或有达到目的之一日。且吾人作事既认定目标,就当拼命的做去,不要徒问结果。望同人本此牺牲,坚持到底!”

  一位女士登台演讲,竟放声大哭,全场皆为泣下。这时,有一名叫孟成宪的学生将自己所戴的东洋草帽当众撕碎,众多与会者纷纷效仿,顷刻间有数百顶东洋草帽被扯碎掷于台

  前,以示抵制日货和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

  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为即将举行的总罢课起到了动员作用,总罢课正是从第二天开始的,继而举行了罢市和罢工。如果说“三罢”斗争是五四运动取得彻底胜利的决定性“战役”,那么北京学界的悼念活动就为其定下了“哀兵必胜”的基调。

  再次,济南女界悼念活动的挽联道出了青年学生为国捐躯的精神价值。五四运动由山东问题而起,山东人民清醒地意识到:日本蓄意夺我青岛,即是图谋夺我山东,即是贪婪夺我中华,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山东学生和民众的斗争情绪尤为激昂。

  5月24日,山东济南女子师范学校为郭钦光举行追悼大会,不但全校女生数百人悉数到会,而且全体教职员亦均列席。振铃开会后,首先由提倡国货会长王廉云女士报告大会宗旨,然后由女生代表进行演讲。演讲者道:“青岛交涉,完全失败,山东地位,万分危险。吾辈怯弱女子,别无救国之能力,惟有抱定一种决心,提倡家庭一种永久抵制日货,以为消极对待办法。”每逢说至沉痛处,全堂学生无不落泪,且有放声大哭者,足证女同胞爱国热心不弱于男子。

  各班女生都为郭钦光烈士制就了既催人泪下又大气磅礴的挽联,道出了青年学生为国捐躯的精神价值,成为鼓舞学生和广大民众坚持斗争的精神力量。挽联包括:“捐躯报

  国;杀身成仁。”“宁以义死;不苟幸生。”“痛烈士已死;恨国贼还生。”“大难未平,悲志士死多余痛;贼臣犹在,想同胞生有何荣。”“除世界大邪魔,惜哉击而未中;得天上真荣耀,总然死亦无伤。”“锄奸意在寒奸胆;爱国血溅卖国贼。”“奸贼胆寒,望望都言恨未已;英雄泪洒,潇潇易水去不还。”“破奸贼阴谋,倡士林义气;舍个人生命,争国民利权。”

  最后,上海学界联合工商界举行悼念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对学生运动起而援之。5月31日,上海70余校2万多名学生,联合工商界爱国人士,在西门公共体育场,追悼郭钦光、徐曰哲、周瑞琦三位烈士。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何葆仁主持追悼会,北大学生代表杨钟健报告郭钦光烈士的历史和牺牲经过,并盼望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学界和各界爱国民众一致开展斗争,以救国家之急难,以慰烈士在天之英灵。进步刊物《五七日刊》编辑陈宝锷在演说中讲道:“爱国学生为国而死者,除郭君外,还有徐曰哲、周瑞琦二君,盼各界无负于郭徐周三君之死,务求国人坚持到底,力争烈士遗志之实现!”在追悼会上,女校学生们所唱的挽歌发人深省,令人荡气回肠:“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大好是中原。商于献地,督亢呈图,媚外无心肝。血性男子,爱国健儿,空手挽神州。城狐未除,陈东骤死,一死警

  千秋!”

  追悼会后采取了一项重要行动――学生队伍前往县商

  会,派代表会见了商会会长顾馨一和副会长苏筠尚,传达广大学生的意见:“国势危急,学生罢课已经一星期,于国事略有补救;惟学生能力薄弱,敬希商界起而援之。”顾、苏二位应允用罢市的实际行动援助学生,务达救国目的。

  接下来,学生队伍又前往上海总商会会长朱葆三住所对其进行讨伐。由于朱葆三与在外国洋行做事的儿子一起充当外国买办势力,所以他不但对学生运动不予声援,还向北京政府发出“佳电”(5月9日),附和日本方面的主张:由政府派出大使前往日本,将青岛等问题“和平解决,免贻伊戚”。学生代表寻朱葆三不见,但经反复诘问,其代表称:朱葆三业已引咎辞职,誓不再为冯妇,以后对上海商务永不过问。这就震慑了商界妨碍运动的一帮内奸,为上海商界后来开展罢市斗争争取了同盟者扫清了障碍,为争取“三罢”斗争和五四运动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献出的宝贵生命,犹如“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号角,为运动增添了浓郁的悲愤色彩,激发起其他同学和民众不屈不挠的斗志,使得反帝反封建的怒火越烧越旺,为取得五四运动不妥协的、彻底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编辑

  王兵)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篇八: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作者:王楠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4期

  【摘要】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关键词】《新青年》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作用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这次革命使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人们沉醉在兴高采烈的狂欢中。可是透过表面上热烈的景象,冷静地观察一下便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新生革命政权建立伊始,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景象。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军阀官僚政治机构,除换了个名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读经,祭孔祀天,熄灭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笼罩大地。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当时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未進行伦理革命。为了推进革命,建立真共和,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不久,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2卷第1号起易名为《新青年》。它的创世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青年杂志》没有宣言,但可以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作为宣言看待。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拟定的《敬告青年》。

  《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就以"除旧布新"作为方向。这一时期,刊物上发表的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吴虞《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带给中国思想界的震撼,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随着《新青年》的创刊,陈独秀的周围迅速地聚集了一批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说新文化运动是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是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上场的,这样,以《新青年》为传播范本,星星之火,终于燎原,蔚成新文化壮观。总之,《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以陈独秀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统帅部的建立。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新青年》自1917年以来有重大的扩充和调整,尤其是1917年下半年因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编辑部随之移往北京之后,从翌年第4卷起,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1917年春,《新青年》相继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由此把新文化运动引向了深入。

  第二,1918年3月,《新青年》诱敌深入的方法,把社会舆论中心有意识地吸引到新旧思潮的论战上,由此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声势及其影响。

  第三,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后,《新青年》发表了两篇历史性文章,欢呼俄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成为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标志。

  《新青年》除了以一般性言论指导全国进步人士之外,还有针对性地以通信形式来回答各地青年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回信绝大部分随时发表在《新青年》上,回信是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视不同情况而发出的具体的思想指令,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极大。当时不少青年,如王统照、叶挺、俞颂华等都曾致函《新青年》,在与陈独秀书信往来中,受到启发与鼓励,思想日益进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青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1920年9月,即从8卷1号起,《新青年》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广大革命知识分子中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22年7月1日,《新青年》出版了第9卷第6号后休刊。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是中共中央理论性刊物,成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车时成了我的模范。"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机关报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我们既然得了这个觉悟,就发了个大愿要做那’‘自觉人’的事业,于是就办了《新声》"。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敬告青年》

  [2]胡适《我的歧路》

  [3]斯诺《西行漫记》

篇九: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五四新文化运动》上课稿

  浦东新区周靖汪德历史教师培训基地学员包克林

  导入:这是的一份老报纸——晨报,当年它曾报道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事件呢?

  “昨天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

  ……

  “学生通过东交民巷往东而行,该处警察竟然不许通行,学生颇受激刺,不得已折而往北,出王府井大街,经东单牌楼,向赵堂子胡同,入赵家楼曹汝霖之住宅。”

  “时正下午4时,且见火焰腾腾,从曹宅屋顶而出……至6时许,火光始熄,学生仍将整列散归,而警察乃下手拿人。学生被执者,闻有数十人之多。”

  ——《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这是什么事件?(五四运动)你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由天安门,东交民巷可知是北京,火烧曹汝霖宅赵家楼,山东问题、学生界行动等可知是五四运动。

  在著名学者周策纵的研究专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里,归纳了华人中对“五四”运动的三种主要评价:(一)正统观点:“五四”的主旨是爱国、反帝,“五四”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保守主义观点:“五四”是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的滥觞,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自由主义观点:“五四”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惜半途夭折,因为“救亡压倒了启蒙”。

  我们看到,关于五四有三说,哪三说呢?如果说你看他正式发表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说得多谦虚呀:刍议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浅陋的议论,其实在他的日记里说的是非常尖锐的,“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正是由于陈独秀与他的同人大力倡导,才培育出中国一批新的现代公民,并在五四时期成为推动变革的社会力量。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1月

  孙中山此文揭示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互为推进的密切的联系,正是如此,所以也将二者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好)

  陈独秀的反对派,杜亚泉、章士钊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则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西文明是有优劣之分的,杜亚泉撰文反驳:

  “西洋社会,发达于地中海岸之河口及半岛间,交通便利,宜于商业,贸迁远服,操奇计赢,竞争自烈。吾国社会,发达于大陆内在之黄河沿岸,土地沃衍,宜于农业,人各自给,安于里井,竞争较少。……”

  “西洋社会,既以竞争胜利为生存必要之条件,故视胜利为最重,而道德次之;……我国社会,往往视胜利为道德之障害,故道德上不但不崇拜胜利,而且有蔑视胜利之倾向,道德之作用,在于消灭竞争,而以与世无争,与物无竞,为道德之最高尚者。……”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十三卷十号

  西方文明产于地中海地区,商业贸易兴盛,竞争激烈。东方中华文明产于大河流域,农耕发达,不尚竞争,无争为道德最高境界。

  杜亚泉从什么方面来比较中西文化呢?(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与民族心理)

  杜亚泉的观点说明文化的具有什么样特点呢?(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他想说明文化有各自特点,有民族性的差异,而无优劣之别。所以他认为:

  “西洋文明浓郁如酒、腴美如肉;中国文明淡泊如水、粗粝如蔬;”

  陈独秀针锋相对: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新青年》第2卷第4号

  陈独秀从什么角度来看文化呢?(文化的时代性)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而此刻,1910年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转型,自然经济解体、封建帝制崩溃,传统社会结构正发生剧烈的变革,宣扬等级秩序与臣民观念的儒家伦理与时代不匹配。)

  你怎么看他们二人的观点呢?即你怎么看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顺应时代性,但也要尊重民族性,不顺应时代的观念要革除,但并非一定要泯灭民族文化的个性。什么是民族性?民族性是不同的民族童年生存方式引发的民族精神、气质、价值意识、思想与行为方式的区别。正如人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文化也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民族性,这一点是不容抹杀的。

  陈独秀认为: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章士钊不敢苟同:

  “新时代云者,决

  非无中生有、天外飞来之物,而为世世相承连绵不断”,“凡欲前进,必自立根基。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进化,不善保旧之弊,则几于自杀。”

  ——章士钊:《新时代之青年》,《东方杂志》第16卷第11号

  他们二人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文化的呢?章士钊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谈的呢?(文化的传承性),陈独秀呢?强调文化的革新性(更新性)。

  关于文化的更新与传承,你怎么看呢?

  文化更新当然是必要的,顺应时代么,要新陈代谢么,但不要绝对化简单化。文化需要传承基础上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抛弃。有的是要革除,抛弃的儒家等级臣民观念,但是仁者爱人呢?推己及人呢?和而不同呢?浩然正气呢?倒洗脚水别将孩子也丢了。文化要扬弃而不是抛弃。

  小结:中西文化的论战说明,为了民族救亡而进行的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忽略。(板书:文化传承)

  对这次五四学生运动,陈独秀是大力支持的,甚至亲自起草宣言,散发传单,发动市民来支持声援,主张要直接行动进行根本改造。结果被当局逮捕入狱,五四以后陈独秀走上了发动工人政治改造来救亡的道路。

  对学生运动,当时是一片赞美之声,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当然在当时绝对是非主流了。

  一位是胡适:

  “凡在变态的社会与国家内,政治太腐败了,而无代表民意机关存在着;那末,干涉政治的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了。”

  ——蒋梦麟、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晨报》1920年5月4日

  他首先充分肯定学生运动是爱国是有责任感的,但是,他又提出:

  “在这个高唱国家主义的时期,我们要很诚恳的指出:易卜生说的‘真正的个人主义’正是到国家主义的唯一大路。救国须从救出你自己下手”

  ——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第39期

  他认为,“救国先救你自己”,这里有一个问题了,是先救国还是先救人?

  正方:国都没有了,何谈救人呢?

  反方:人没有立起来,国能立得起来么?比如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之后,为何还要来个思想启蒙?还有义和团回到中世纪的救国方式能真正救国吗?

  说明:救国是当务之急,救人是关键所在。民族救亡是时代的使命,公民塑造也是历史的任务。(好)

  还有一种不同的声音: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

  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然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国民公报》1919年5月18日

  梁漱溟的观点是什么?(爱国也不能打人,讲民主不侵犯自由)。

  为什么?(人格独立,权利平等。罪行法定,不是人定。)

  对五四学生运动的不同看法说明了什么?(面临是民族救亡与继续公民建设的选择的矛盾,公民建设塑造原是陈独秀极力倡导的,现在则转向救国为先了。包括他对传统文化不宽容的态度也是急于救亡的缘故)

  小结:对五四学生运动的不同看法说明,受时局刺激民族救亡运动高涨,而原先的这场思想启蒙、公民建设运动延缓下来了。(板书:公民建设)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著名学者周策纵的三种观点,你能理解么?

  除了理解,对这三种观点,我们今天又应该怎么来看呢?(板书:如何看此三说?)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了治世安民,儒家宣仁政,法家讲法治,道家倡无为,他们著书讲学,各执一词,互相论战。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来看一看:

  治大国若耕陇亩

  按儒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好,阳光雨露不可少;

  按法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好,除草除虫最重要;

  按道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好,休耕轮作别忘了。

  哪个有道理呢?其实都是有道理,有价值的。

  再来看看这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民族救亡的时代意义,因为它符合那个时代的主题。

  第二种观点则提醒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要扬弃勿抛弃。

  第三种观点也提醒我们,公民塑造的必要性,要立国先立人。

  结语:

  由此看来,看到不同的观点,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应持何种态度呢?(包容)对包容不仅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是认识到多元价值的智慧。

篇十: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浅析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摘要: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得中国的历史展开了崭新的一页,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在92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对我们青年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引着当代青少年的积极前进。

  关键词:五四运动

  历史作用

  当代青年

  一、五四运动的经过

  (一)背景

  五四运动的爆发具备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五四运动具有以前革命都无法拥有的的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指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不断成长、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因此当“五四”这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开始后,知识分子首先得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广泛的支持。其次,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他们自觉地把启蒙与救亡、自身与劳动群众达成统一,发动民众革命拯救危亡的祖国,表现了他们伟大的社会使命感以及参与社会的意识。最后是国外环境,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树立了榜样,使得人民相信革命是具有一定的前景的。

  (二)

  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的代表团踏上前往巴黎的旅程。全国人民都希望能够在这次会议上取得一定的补偿,但是作为一个弱国,在这次会议上完全被其他强国所忽视,最为痛心的是,去参加会议的相关人员竟然和其他国人相互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使得全国人民对此不能忍受。

  (三)过程

  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愤怒的师生一起走上街头,高喊爱国口号,游行示威。但是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当时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正当爱国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时刻,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导致了全国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紧迫局面。随后,这场反帝反列强的爱国主义运动扩大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在这次运动中,学生成为了这次运动的挑起者,他们代表着中国的只是分子,然后经过扩张,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了上海,同时,商人以及工人都加入了运动的浪潮中,使得这次五四运动成为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在最后,当时的北洋政府迫于全国群众的压力释放了被捕学生以及罢免了亲日派的三个代表,使得《巴黎合约》最终没有中国人的签字。这也正标志着这次运动的直接目标的实现。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促使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近代以来,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中国先进分子曾经虔诚而热烈地向西方学习,包括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政治,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给他们上了严峻的一课,使得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坚持产生了变化,由于资本主义幻想的破灭,这就推动他们去探求中国新的出路。因此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许多先进分子经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和研究,逐步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确立了学习社会主义的先进

  思想,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

  促使中国先进分子创建新的革命政党

  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前,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国民党及其前身中国同盟会。在五四运动中,孙中山虽曾对学生斗争表示过同情和支持,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过这场斗争,但他们并不是它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孙中山就没有看好学生们的运动,认为他们的力量如果对上持着枪的北洋政府将会不堪一击。

  相反的是,对这次运动持支持态度的是陈独秀在这次运动中,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为这场斗争造就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同时,他在运动中发表的评论,包括他在《北京市民宣言》中提出的主张,对这场斗争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同时,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骨干也不是国民党人。领导的骨干在后面基本上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比如说北京的邓中夏、瞿秋白,长沙的毛泽东、蔡和森,天津的周恩来等。

  因此,在这次运动过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都对当时的国民党没有看好,都认为成立一个新的政党的是非常迫切及必要的。

  (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是这次运动成功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到工人阶级的疾苦和他们的要求,把自己的立足点移到了他们的一边;一部分工人认识了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了阶级的觉悟。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产生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这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四)促使整个中国社会意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觉醒和革命精神,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起点。同时,五四运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文化的自省意识,放手学习借鉴西方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勇气,开创了中国空前的以民主、科学、自由为显著特征的精神文化现代化繁荣的新局面,开启了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新时代。最后,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主体视角考察、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和现代化主体发生了结构性的根本变化,开始了主导力量由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民才开始努力掌握中国发展的自主权。

  三、五四运动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时间流逝,五四运动已经是92年前的事情了,我们不能回到历史,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需要回顾历史,在历史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来完善自己,使得自己能够不断的提高。

  (一)爱国是我们当代青年的根本品质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就不懈地进行探索中国的出路。五四运动就是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国人救亡图存、寻找国家出路斗争的继续和发展。毛泽东主席曾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首先就是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载入史册的。

  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爱国是我们的根本品质,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爱国的根本品质是不能够改变的。我们所作出的贡献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美满幸福。

  (二)革命的成功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

  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不是像以前那样停留在纸上作战的阶段。而是参与到社会当中,从实践出真知来要求自己,主要表现在:一是创办社团、刊物,大量研究、宣传新思想、新观念。二是参与、领导反帝反封的政治斗争。从北京到全国各地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不仅是发起者,而且大都发挥了骨干和领导作用。三是深入民众,到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虽然在现代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场面来提供给我们去奋斗,但是在这种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亲身实践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今的教学当中,都提倡者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关于创新的民主、科学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反帝反封建、个性解放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年代,由于受到封建主义以及外国的资本主义的众多思潮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没有看清,而作为当时的大学生,他们敢于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挑战,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毅然走上街头表述自己的思想,这是值得学习的。

  到了今天,在过去的清华百年校庆中,温家宝总理说:“当代大学生就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

  是的,如果我们没有个性,如果没有每个人都没社会同化,社会就没有创新之人的出现,没有了创新,也就没有进步之说。因此,这种民主、科学的创新精神是必需的,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四、结语

  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中,我们都会重新回忆着一段属于我们青年的光辉历史。虽然这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只会越来越深。发扬五四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青年的一个必须的行为,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或者在以后的发展中,五四精神永远是我们青年的象征,代表着爱国、时间、民主和科学等。

  参考文献:

  【1】

  伟大的历史转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张德旺

  【2】

  五四运动与当代中国青年道路论析,胡荣山

  【3】

  对五四运动及传承五四精神的再思考,刘俊梅

篇十一: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

  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

  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

  上多采用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感受的形式进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新文化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交流会。

  2.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

  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洋务运动兴起时间、口号、代表人物及影响?

  2.戊戌变法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及影响?

  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导入新课】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

  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

  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

  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

  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

  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师: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学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

  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塑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

  后播放影片)。

  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青年杂志》又叫《新青年》。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学生:民主、科学。

  教师: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

  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教师: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图片。那几位同学来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位人物?

  学生甲: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

  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

  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

  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

  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

  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

  改革。

  学生乙: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学名洪驿,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

  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

  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

  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

  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

  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

  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

  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

  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

  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

  学生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

  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学生丁: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生,字守常,河北乐亭

  人。1913年北洋法政大学毕业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

  《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

  播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

  四运动。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在国共

  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7年4月6日

  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学生: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即: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

  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

  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

  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教师讲解: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

  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

  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

  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

  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

  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

  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

  学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师: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

  人心的说服

  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学生: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教师: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学生: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

  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

  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课堂小结】

  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传统。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重铸国魂。在中国布满阴霾

  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

  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

  中华大地。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

  开始时间及标志

  口

  号

  主阵地

  代表人物及成就

  主要内容

  意

  义

  【课堂练习】

  1.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民主,提倡科学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D、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撰写《文学改良刍议》文章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4.“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也提到类似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

  A.《每周评论》

  B.《晨报》C.《民报》D.《青年杂志》

  6.中国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

  化运动。

  请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谁?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那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相视的莞尔一笑,是一杯饮了半盏的酒,沉香在喉,甜润在心。

  红尘中,我们会相遇一些人,一些事,跌跌撞撞里,逐渐懂得了这世界,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内心,使它柔韧,更适应这风雨征途,而不会在过往的错失里纠结懊悔一生。

  时光若水,趟过岁月的河,那些旧日情怀,或温暖或痛楚,总会在心中烙下深深浅浅的痕。生命是一座时光驿站,人们在那里来来去去。一些人若长亭古道边的萋萋芳草,沦为泛泛之交;一些人却像深山断崖边的幽兰,只一株,便会馨香满谷。

  人生,唯有品格心性相似的人,才可以在锦瑟华年里相遇相知,互为欣赏,互为懂得,并沉淀下来,做一生的朋友。

  试问,你的生命里,有无来过这样一个人呢?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群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四目相对,只淡淡的问候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便足够。

  世间最近与最遥远的距离,来自于心灵与心灵。相遇了,可以彼此陌生,人在咫尺心在天涯,也可初见如旧,眼光交汇的那一刻,抵得人间万般暖。

推荐访问:新文化运动以来发挥青年学生作用的事件 新文化运动 青年学生 发挥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