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2篇

时间:2022-11-25 20: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2篇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结合《道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2篇,供大家参考。

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2篇

篇一: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文章对现阶段小学生规则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规则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落实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教学方法

  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宏观上讲,风俗、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等都属于规则,规则体现了具体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表现。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我国提出的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自觉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中蕴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规则意识的关键阶段。从当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识表面化。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接受到很多道德教育,虽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等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因此经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不爱护卫生等诸多不良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在班级中随意扔废纸等。

  其二,学生的言行不一致。有些学生在校内守规则,懂得尊师爱幼,讲文明,热爱集体,爱护校园的公物,但是出了校门却大相径庭,如说脏话,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破坏环境。

  其三,很多学生认为遵守规则就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师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但离开教师的视线后,认为任务完成了,就没有规则意识了。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规则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行为规则就是要将法律作为行为规范的基础,国家法律以及各种道德规范、行为规则、文明礼仪等虽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但也使得社会环境呈现了良好的秩序。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各种规则意识和道德素质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让其在真正步入社会后,能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规则意识的相关内容贯穿于各个单元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教材内容也逐渐加深,从而能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道德法治意识教育。比如,校规、班规、交通规则等,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公共场合要注意相应的规则,促使学生积极遵守校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更好地融入集体,与同学和谐相处。总之,在小学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了规则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教育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小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以生为本,教师应遵循“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

  首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状态,从而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放置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其次,低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如果教师只注重说教、灌输,反而会起到副作用,达不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直观的表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促使其将所学的规则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

  (二)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规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學习自主性也相对较差,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年纪特别小,生活阅历有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地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学习效果。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讲到“安全地玩”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堂转移到室外,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带领学生玩耍,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玩耍时应注意的安全规则,帮助学生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和安全有关的画面,加深学生对安全规则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安全规则意识。真实的情境教学,可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规则的意义,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三)运用规则儿歌,让学生熟记规则

  低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简单,以感性思维为主,因而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开展“校园里的口令”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规则编排成儿歌,通过儿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规则教学活动中,通过唱儿歌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自然美好的音乐旋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唱。比如,“下课铃声响,喝点水、上厕所,摆好书,望远方,再想还要做什么?”。再如,教授“大家拍好队”一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排儿歌,如“排好队,是文明,排好队,好学生”等,以方便学生记忆。唱儿歌的方式可加强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规则意识

  正确认识规则是遵守规则的前提,要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认识规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实际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在讲到“我很诚实”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例中加入学生熟悉的名字,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谈论,感受诚实的重要性;并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明白诚实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懂得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比如,2018年,在重庆公交车上,一名女性乘客因为坐过站,抢夺公交司机的方向盘,导致公交车内所有人坠江死亡的事件。由于她没有道德意识,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了很多人和她一起结束了生命。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日常行为中,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懂得谦让他人,做一个具有合格的小公民。

  (五)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能力

  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带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真实的活动,促使学生理解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比如,教师可以开展“火场逃生”体验活动,利用瓶子和彩球进行模拟实验,用彩球代表人,瓶子代表房子,教师设定情境:距离房子倒塌只剩5秒钟,要求学生探究应如何做。然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定规则,展开情境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提高了规则意识,树立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从构建规则开始,逐步学会将规则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六)制定规则,做规则的实践者

  教师给小学生讲授规则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规则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制定规则,促使学生将规则落实到实践中,提高规则的执行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制定规则,如制定上课、同学交往、午餐、课间游戏、上下楼梯等方面的规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商议、制定班级同学应该遵守的规则,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和相互补充完善。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同学们遵守了这些规则,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引导学生思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规则表面上束缚了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但这种约

  束也使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更有序、更安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幸福。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当前小学阶段学生的需求,从其兴趣点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并将规则意识落实到生活实际中;在日常实际教学中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在落实规则意识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

  圆.浅谈小学低年级法治教育——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研究,2017(9):73-74.

  [2]辛柏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与行[J].读书文摘,2018(2):88-89.

  [3]金

  怡.培养规则意识,为儿童公共生活奠基——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9(5):61-63.

  [4]徐宝平.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规则意识[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9(3):61-63.

  [5]庄丽敏.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6):31-33.

  [6]張小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策略[J].华夏教师,2017(23):80.

  [7]孙

  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61-63.

  [8]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学习活动的指导[J].教育文摘,2018(1):72-73.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来说,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教育目标在于通过将法律常识普及给学生,使其能够明确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从而做一名自觉守法、遵法的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的重要意义,并遵从学科特点,运用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使其能够积极的感知、反思以及践行规则,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规则意识;策略

  前言: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要明辨是非,要能够遵守法治与规则。可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成为当下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抓变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规则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内化道德,让遵守规则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以下,笔者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具体分析,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出相关建议性策略。

  一、重视规则-积极完善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均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并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特别是处在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尚未形成成熟的思维意识,听不懂教师苍白刻板的说教,需要更加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其理解知识。因此,教师更需要把握好自身角色,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1]。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运作模式。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未来的重要使命,教师应该立足当下,放眼将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其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在思考、感知以及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反思规则-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信息很快就会成为民众的关注焦点,而这些焦点信息对小学生道德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媒体观,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2]。2018年,多起公交车乘客抢方向盘、高铁霸座等事件都是因为规则意识的缺乏而引起的。教师要积极捕捉事件中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并将当作教育契机对学生展开引导教育。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中关于“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重庆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的相关视频,并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提出问题:“这起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认识到这场悲剧的源头就是乘客并未遵循规则,只因为她一个人错过一站,失去的是一车人的生命。教师借势向学生进行材料补充:有一名负责搜救的队员,其76岁的老父亲就在这辆公交车上,他的家距离出事地点只有半分钟。之前的搜救工作中,他打捞过很多尸体,这次却是自己的父亲。许多学生听的眼中泛起了泪花,被悲痛感染着,同时也激起了其深深的反思:倘若社会中人人能够遵守规则,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感,并进行反思,使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判断能力,进而获得道德意识的增强。

  三、践行规则-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只有在具体生活中落实规则,学生的规则意识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从而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构建规则意识,教师必须遵循其年龄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自身需求着手,自主制定规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打心里认同规则、接纳规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讨论并制定上课、卫生、课件活动、午餐等规则,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学生普遍认为,倘若所有学生均能够遵守规则,同学之间就会和谐相处、班级活动也会有序进行,校园生活会更加幸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切美好的幻想的前提都是遵守规则,虽然规则像一个圈圈束缚、限制的我们,但是也因为有了它校园生活和学习才能够更加有序。学生对于这种说法非常赞同,且能够自觉遵守着共同制定的规则,长此以往,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3]。

  结论:综上所述,规则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要求,道德规范、法律法规以及风俗等均属于其范畴之内。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其品格与个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积极完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通过重视、反思与践行规则,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干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91-92.[2]宁慧鸿.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内容及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3]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7):25-27.

篇三: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规则意识培养,从而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有规矩可守,有章可循的为人处世方式。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在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上,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生活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一个按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会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最终将规则植入到意识中和生活中,成为一名拥有良好规则意识的未来合格公民,进一步有利的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与时俱进,启发规则的教学意识

  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将规则的约束性放大,而忽视了规则的价值体现,过度曲解规则的本质,使规则披上了禁锢行为的“外衣”。为了打破这一认知,化解人们对规则的误会,就要将规则意

  识从小教育,从小学阶段来引导,将规则意识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去深入了解规则的意义。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后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同步自身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弱化自身的形象,要把课堂主体位置还给学生,将自己化作一名指路人,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将规则意识课堂趣味化,有效提升规则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明确社会对规则的需求,灵活运用和升华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二、激发兴趣,激活规则的感知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一定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累积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兴趣为导向,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养成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构建情境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知规则,分析是非对错,最终教学内容解码形成有效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中,教学重点在于树立学生遵守公共安全安全,保护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意

  识。教师首先可以用安全标志竞赛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安全标志,了解它的用途。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直观感受公共发生的危险事故,观看完后,教师可以提问,看完这些危险事故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现,来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明白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感知规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规则人人需要去遵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安全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结合自身,促发规则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规则意识构建的最好的双面镜,它能够更加深入地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真面目,明白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反思也能够映射出规则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自身,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尊重生命,体验规则,反思规则,把规则深植入心。

  四、家校共建,推进规则的践行意识

  家校共建是小学阶段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桥梁,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原则,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作用。这要求在规则意识树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尊重道德与

  法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现实的实践中去,通过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榜样作用,来督促学生践行规则。其次,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从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多多展开与规则相关的教学以及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最终来践行规则。

  除此之外,课外的家庭教育对环保规则意识的树立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在假期时间,带领孩子在户外去践行规则完成任务,如旅游中要对孩子进行文明照相、文明游玩等相关规则。通过这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理解绿色与环保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自己身边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事物出发,并通过发挥自身智慧与创造力,来践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文明生活方式,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绿色小卫士”。

  五、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日能够建成的,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养成需要经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期反复的培养与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将来,升华良好的规则教学意识;要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

  体,培养规则的感知意识;要举一反三,将规则意识培养结合到学生的自身,通过反思来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要注重榜样原则,多多践行规则。在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的作用下,使规则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成为能够承担起未来社会责任的合格主人公。

篇四: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刍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规则意识培养,从而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有规矩可守,有章可循的为人处世方式。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在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上,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生活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一个按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会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最终将规则植入到意识中和生活中,成为一名拥有良好规则意识的未来合格公民,进一步有利的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与时俱进,启发规则的教学意识

  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将规则的约束性放大,而忽视了规则的价值体现,过度曲解规则的本质,使规则披上了禁锢行为的“外衣”。为了打破这一认知,化解人们对规则的误会,就要将规则意识从小教育,从小学阶段来引导,将规则意识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去深入了解规则的意义。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后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同步自身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弱化自身的形象,要把课堂主体位置还给学生,将自己化作一名指路人,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指导,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将规则意识课堂趣味化,有效提升规则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明确社会对规则的需求,灵活运用和升华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二、激发兴趣,激活规则的感知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一定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累积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兴趣为导向,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养成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构建情境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知规则,分析是非对错,最终教学内容解码形成有效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中,教学重点在于树立学生遵守公共安全安全,保护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意识。教师首先可以用安全标志竞赛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安全标志,了解它的用途。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直观感受公共发生的危险事故,观看完后,教师可以提问,看完这些危险事故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现,来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明白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感知规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规则人人需要去遵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安全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结合自身,促发规则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规则意识构建的最好的双面镜,它能够更加深入地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真面目,明白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反思也能够映射出规则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自身,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尊重生命,体验规则,反思规则,把规则深植入心。

  四、家校共建,推进规则的践行意识

  家校共建是小学阶段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桥梁,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原则,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作用。这要求在规则意识树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尊重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现实的实践中去,通过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榜样作用,来督促学生践行规则。其次,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从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多多展开与规则相关的教学以及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最终来践行规则。

  除此之外,课外的家庭教育对环保规则意识的树立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在假期时间,带领孩子在户外去践行规则完成任务,如旅游中要对孩子进行文明照相、文明游玩等相关规则。通过这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理解绿色与环保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自己身边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事物出发,并通过发挥自身智慧与创造力,来践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文明生活方式,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绿色小卫士”。

  五、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日能够建成的,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养成需要经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期反复的培养与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将来,升华良好的规则教学意识;要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规则的感知意识;要举一反三,将规则意识培养结合到学生的自身,通过反思来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要注重榜样原则,多多践行规则。在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的作用下,使规则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成为能够承担起未来社会责任的合格主人公。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

  [2]李泽泉.美好生活与规则意识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5):5-11.

篇五: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

  作者:丁海荣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2019年第10期

  江苏省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丁海荣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提出通过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开展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基于教育目标,实施规则意识强化训练;基于大德育观念,让学生心灵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等教学建议,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儿童立场大德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43-0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初步了解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以及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些规定为培育学生法治观念、树立学生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如今,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承载着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步入学科教学正轨。这门课程尤其重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法治教育的要求,凸显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促进儿童法治观念的生长与发展。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才能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法治之光照亮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呢?

  一、阳光照童心: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开展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

  儿童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中心,也是目的指向。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儿童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所有的方法、手段、策略,都应该契合儿童的天性与需求,促进儿童生命的拔节。基于“为儿童的学习”教学主张,道德与法治课应以“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遵循“儿童参与”的基本原则,让课堂教学契合儿童的视角及成长需求,驻守儿童立场,开发和研究适合儿童成长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展适合儿童的体验活动,把规则意识的种子播种在儿童的心田,为其法治意识的发展奠基。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种植的不易和乐趣,了解植物养护的小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花草的爱护之心,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课前笔者就布置学生尝试种植、管理、欣赏家里的小花小草,然后在课堂上开展种植经验交流,继而一起动手种绿植。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兴趣盎然,非常细心地打理着每一片绿植。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这时,笔者趁机利用课件展示公共场所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展示人们对它们的欣赏。在实景实情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共情,也深刻理解了公共场所的花草和别的设施需要每一个人珍爱与呵护,认识到这就是规则和公德。

  这样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建立在儿童自己体验的基础之上,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说教,切切实实地滋养着儿童的心灵。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儿童在实践中体验规则、修养品德,规则意识的种子便能在童心里生根,在阳光下发芽。

  二、阳光助成长:基于教育目标,实施规则意识强化训练

  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在日本,儿童从小就必须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种教育模式是把成人社会的规则和要求渗透和贯穿于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使儿童学习成长的过程变得社会化,有利于儿童早期就树立规则意识。所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在正确的儿童观观照下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形成与发展。儿童是幼苗,规则是阳光,光合作用越强,树叶会更绿,花儿会更美,枝干会更壮,即教育的效果越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堂上设计一些交流与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识和安全标识,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与此同时,笔者带领学生在课堂模拟道路和红绿灯、路牌等场景,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辨析、纠正行为,强化交通规则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又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是让学生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并让他们懂得遵守学校生活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说规则、改规则、定规则。通过课堂多次重复的规则强化训练,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校生活离不开规则,每个人都要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

  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我们所落实的规则意识教育内容,看似有些反复,却遵循了在学生原有规则意识基础上螺旋上升强化的逻辑。如此,学生的规则意识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扎扎实实地生根、发芽、长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也能使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三、阳光亮心灵:基于大德育观念,让学生心灵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大德育”观念,拓展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范围和领域,通过多种学习载体和学习方式,将规则意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心灵全方位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直接体验,领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亲亲你,大自然》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笔者于课前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带给人们的礼物。此后,在课堂上举办一个“秋色博览会”,请学生展示自己在大自然中搜集到的秋天的“礼物”。博览会是笔者创设的具体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展示、分享自己的“礼物”。在此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展开大自然、环境保护主题规则的讲解,无形中促使学生萌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激发与升华。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为喜爱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学习最为基本的载体和形式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这6年》一课时,笔者和学生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我和老班心连心”。游戏规则是:教师说一个动作,学生要立即做一个反动作。整个游戏过程师生合作默契,大家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师生一起游戏、一起享受活动、一起分享快乐,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依照规则快乐互动的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遵守游戏规则的乐趣。

  (三)调查采访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调查采访活动也是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学习形式。调查采访是学生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体会、用脑思考的过程,也是师生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一家亲》一课时,笔者预先了解到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相处的现状不是很清楚,而有些学生说民族之间有矛盾,至于有哪些矛盾,到底怎样产生的,他们说不清楚。于是,笔者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研究。经过认真的了解探索,学生有些明白了:有些民族矛盾是因为民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还有些民族矛盾是中外敌对势力的挑拨造成的。接着笔者趁热打铁,适时提醒学生: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使国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宪法》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对自己的义务做了充分的拓展想象,问题圆满得到解决。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融入具体的事件或者具体的情境,效果会更加突出。因为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经过亲身参与游戏、调研采访,获得感性体验,内心共鸣强烈,从而使其获得凡事都要讲规则的认知。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构建阳光灿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使得规则的学习体验、规则意识的培养和生长,彰显学科特色、学校特色,真正让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绽放华彩。

  作者简介:丁海荣(1978—

  ),女,江苏盐城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责编黄健清)

篇六: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规则”是指什么,其实就是人们规定和遵循的制度或法则。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书面规则和不成文规则,后者是长期在社会上流传。在大局上讲,现代规则在法治和道德教育方面,必须确保国家“法律”意识。法律规范、党章党规、行业规范、单位制度和公序良俗等这几项都包括在其中。正如“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句话其实是在讲“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法治的框架内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奠基工程;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教育;规则意识书面形式

  六年级学生对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直接体验规律的内容,老师可以直接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介绍生活案例,让学生能够从正面地学习和接受生活规则。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调整,为其创造良好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一、善于从“教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内容都是通过精选的一些经典或精华的文章,能够为语文教育提供的优秀资源。道德与法治的教材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其实不单单是这样,基础教材也是课程实践的基础。从小学道德与法治主体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新创制的教材在全国广泛使用,尤其注重小学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以《心理规则》为例,这门课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校纪班规”,在集体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理解和培养孩子们有规律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顺利进行。笔者还将一些不良的不规范行为及其结果引入教育过程中,让规则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二、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2][1]

  道德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与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密切相关。早期,它们远离生活元素,没有足够的的保护。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他们没有来源,就会陷入镜花水月的枯竭之地。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可以很好地把培养儿童的法律意识和生活元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程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我们应该更具体地监管。以近两年发生的“高铁座位”、“乘客偷方向盘”事件为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正面来看,这些事件都是由于个人意识的缺失造成的,与人民诉求委员会需要的规则有关。教师便可以借助此视频向学生教授规则存在的重要性。

  三、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诗是强调教育,要强调学问和用途相结合,强调知识和实践要相互统一,这与“实践中有真正的知识”的理念相似。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也符合这一原则,在教小学道德教育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主体验”,让学生深入实践,从体验中领悟,在感情中内部化,有效自发地将规律意识让他们的精神血液和实际行动渗透,例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课程结束后,笔者组织小学生进行了“从火中逃脱”的模拟体验。在模拟场面中,一个瓶子是“家”,瓶子里的6个小彩球是“人”住在这个房间里。离开这个家5秒后,突然发生了严重的火灾。让小学生们以多个组为单位讨论“逃脱规则”,进行模拟练习。通过提取,我们可以从独立的经验中加深对规则的认识。

  四、善于从“自我构建”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许多规律在实践中都要发生,自我建设,自我实践,才能慢慢地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觉行为,由于其规律性的心理发展,在生活中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来说。例如“中小学学者行为准则”和“学者行为准则”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反复讨论,完成主题建构和自我完善的目标,这是能够促进和开发规则意识的培养的。

  五、善于从“综合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4][3]

  本文所说的“综合实践”不同于上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建设,是符合小学法律意识培养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综合实践的自律性、活动设计的灵活性、活动发展的常态性,活动内容的完整性和活动目标的简单化,在教师的鼓励、唤醒、鼓励和引导下,小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独立探索或多个活动小组的形式,或以特定领域的集体行动的形式,对话题、问题、案例和现象进行感知,要积极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致。比如,通过多种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接触和感悟,在人际关系和实践过程中,要经常的接触现实生活,做出有法可依的行为,不断规范和修正,实现从自律的积极转变。

  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的进行分析可知,规则存在的重要性。在小学道德教育和法律培训的框架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能够在保持和运用课程活动的基础上,对“法律意识”进行教育和培养。为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光华.儿童法治意识培育的要素、分布及其教学实现——基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J].福建教育,2019,(38):44-47.

  [2]刘桂霞.探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大家排排队》赛课及听课例谈[J].文理导航(下旬),2018,(12):94.

  [3]柳飞燕.植根生活“土壤”“生长”法治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03):79-80.

  [4]肖晨.把握课程方向

  适应教学新要求——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J].福建教育,2017,(35):49-51.

篇七: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李生禄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10期

  所谓“规则”,顾名思义,就是规定出来且供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总体来说,可分为书面形式的成文条例和社会流传的不成文规定两大方面。从社会广义角度来说,现代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党章党规、行业规范、单位制度和公序良俗等基本范畴。无论强化法治还是道德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社会公民的“规则”意識。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信条式经典命题,意在强调“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呢?

  一、善于从“教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例子”,都是一些历经淘洗与选择的经典或精髓,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仅如此,基础教材还是从事课程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近年来在全国推广使用的统编新教材,尤其重视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心中有规则》为例,本课就是引导儿童充分认识到规则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校纪班规”在集体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引导孩子们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即使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也要遵循一定规则,方可顺畅地进行下去。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入了一些不规则行为及其后果的反面事例,让规则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二、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无论道德与法治教育还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都与社会生活行为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它们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要么是无本无源,要么就会陷入镜花水月的枯竭之地。与之相应的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生活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可激发学生情趣,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又能在增加教学深厚度的同时,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导向,让规则教育更加具体化。比如,近两年发生的几起“高铁霸座”和“乘客抢夺方向盘”事件,都是由于个别人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的。笔者通过视频播放,并以此引导小学生了解信息、挖掘根源、进行危害分析、深入反思等,让他们切实认知到——社会需要规则,人人需要规则。

  三、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篇八: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提到“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中单元目标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话题是“生活处处有规则”,目的是帮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意义。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再通过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都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人们的正常生活将受到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儿童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更多地处于他律阶段,对规则缺少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懂得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将会出现无秩序的情况,人们将失去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对每一个人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保护,让学生对规则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规则的意义,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

  2.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各种规则。

  3.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积极维护、改进规则。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9.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课下喜欢玩什么游戏?

  师:那你们都是怎么玩的?如何判定输赢?它的规则是什么?

  师:游戏中有规则,生活中也是处处有规则。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

  二、共同回忆、畅谈感想

  1.(课件出示教材59页图片)

  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班内展示。

  2.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得到束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有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仅游戏中要有规则,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种规则的制约.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学校都有哪些校园规则?

  3.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演一演、议一议

  1.规则很重要,可是我们在公共场所还是会看到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下面我们在小组里来演一演教材第60页呈现的几个现象。

  2.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扮演

  我们不管在哪里,都不能违反规则,想一想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四、深化感知、增强体验

  1.出示学校里发生的踩踏安全事故的规则图片,学生看完谈感受,说说规则的作用。

  2.学校最近组织了一次防火安全演练,在这种危急时刻应遵守什么规则?

  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不遵守规则的经历,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4.请完成教材61页下方的表格。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了规则的重要性,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并监督、提醒他人遵守规则,遵守规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八、板书设计:

  第9课

  生活离不开规则

  生活处处有规则

  规则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话题是“守规则要自觉”,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规则,自觉用规则约束自己。教材呈现了好朋友不守规则、许多人不守规则、无人监督的时候几个有典型意义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做出选择,最终认识到,遵守规则靠自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儿童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更多地处于他律阶段,对规则缺少理性认识。树立规则意识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怎样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本课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觉遵守规则,也就是如何做到自律,特别是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碰到一些困惑,应当怎样去面对,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2.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

  3.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遵守规则中遇到的困惑。

  4.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行为。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每个人都应当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人人自觉遵守规则,社会才会变成一个祥和、有序的幸福家园。

  六、教学准备:PPT

  七、教学过程

  9.守规则要自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的规则,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规则就形同虚设,社会就会出现混乱,个人有可能受到伤害。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遵守规则。(板书:守规则)

  2.守规则非常重要,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就更难能可贵。今天就来继续学习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部分------守规则要自觉。

  二、创设场景、形成认知

  1.活动

  演一演

  课件出示场景:主人公正在售票处排队买电影票,好朋友要来插队。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用表演的形式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表现出来吧。

  有些时候,为了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公平,我们甚至需要不讲情面,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来插队也应当提醒他遵守规则。同学们,规则不是拿来贴在墙上,挂在嘴边,而是要牢记在心,体现在行动中的。

  2.活动

  辨一辨(出示教材第62页左下图)

  小云要过马路到对面上学,她看到有些人在横穿马路。如果你是小云,你会跟着一起横穿马路还是走人行过街天桥呢?为什么?

  修建人行过街天桥就是为了保护行人安全通过马路,可为什么大家仍然要穿越马路呢?自觉遵守规则不但能体现社会文明,更能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在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经历吗?明明知道很多人违反了规则,但自己仍能做到遵守规

  则。遵守规则需要做到不盲目从众,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板书:不心存侥幸

  不盲目从众)

  3.活动

  看一看(出示教材62页右下图)

  公园里有作为大人的叔叔阿姨不讲究卫生,乱扔垃圾,小学生明明是怎么做的?

  地球是我们大家的,脚下青青草,请你爱护好。请自觉讲究卫生,不要乱扔垃圾,要努力做一个文明的市民。

  4.活动

  说一说

  一个城市的文明,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一言一行中。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是否有上扶梯后要靠右侧站,上厕所后要自觉冲水的习惯?为什么?(出示教材63页上边图)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公民文明素质的高低。如果人人有了遵章守纪的习惯,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井然有序。

  5.活动

  填一填

  课件出示情景:十字路口设置了信号灯和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车也没有,但行人通行的绿色信号灯还没有亮,你是选择立即过马路,还是选择等一等?为什么?

  遵守规则不能靠他人提醒和监督,要自觉遵守。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关键时刻的保护伞。为了我们的安全,一定要做到“无人监督,从我做起,自觉遵守”。

  6.活动

  议一议

  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下找到的自觉遵守规则图片和违章违纪图片以及相关视频,并讲解一下图片的意思,老师也可以适当出示课外图片讲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三、全文总结,升华主题。

  人们幸福、安定、快乐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只有每个人心中树立起规则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不需要他人提醒,养成一种习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八、板书设计

  守规则要自觉

  不心存侥幸

  不盲目从众

  不讲情面

  无人监督

  自觉遵守

  从我做起

篇九: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钟晓玲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30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时期,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及时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课程,该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中缺乏规则意识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规则意识;培养措施

  在小学阶段,学生心智正在发育,他们的可塑性很高,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及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课改的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教师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然而小学生因年龄原因,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致使在合作学习中实践效果还有待提高。本文从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出发,探讨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一般来讲,小学生常见违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因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没有自控能力,学习以及生活中不想受到拘束,表现得比较随意。二是当前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娇惯,不能很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容易出现较多的违规行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班级以及合作小组的相关规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培养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在我们的学校,经常会看到有的小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如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下课在走廊大声喧哗等,这些违规现象背后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规则意识,所以,如果我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引导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这对促进课堂学习很有帮助。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小学生频繁出现违规现象:一是学生出现了对一些规则的错误认知,认为规则即为约束等思想,出现了不愿意遵守规则的现象;二是小学生缺乏发现规则的能力,不善于从身边的学习与生活中发现和体验规则;三是小学生因年龄原因,自我控制能力,致使出现了一些不能按照规则行事的行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因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规则,会经常出现各种违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学生不按照小组约定的规则完成学习任务等,致使不能按要求完成合作学习目标,最终制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效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小学生规则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程变革的基础上,重视规则意识的养成在课堂上的价值,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不断更新自身对课程的认识,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合作学习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个小组成员有详细的分工,在成员共同合作的前提下完成目标,成员们得到共同进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自己扮演着指引的角色,鼓励和指导课堂上合作探索的规则,充分调动小学生规则意识里的已有经验,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和有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序地接受规则意识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灵活应用课本内容,对小学生开展规则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例如,《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第三个学习活动的主题,在“课余生活要注意安全、守规则”这一个环节,学生纷纷提出在课余生活中遵守规则,比如不乱扔垃圾,不插队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在课余生活中要遵守这些规则,不遵守可能带来什么后果,教师要引导合作小组的组长做好分工,确定好发言的顺序和规则,让学生在遵守發言规则的过程中体验规则带来的力量,在讨论规则的过程中感受规则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其规则意识的形成会更有帮助。

  2.结合生活实际,发现规则

  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焦点话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我们的课本,并认真思考课本与生活的关联,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对规则意识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通过合作学习,结合小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表现,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规则,建立个人的规则意识。

  例如,在《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学中,教师在认真学习教材与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公共安全标志的预习作业,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将公共场所看见的一些安全标志画下来,在课堂统一进行展示,看哪个小组收集的多且全,即为获胜。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生活的同时,加深对规则意识的认知。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不遵守规则造成的危险事故,让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这种通过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形式,让小学生认识到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3.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建立规则意识

  小学阶段是规则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然后将相关知识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可以结合教材案例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拓展,让学生亲身来体验什么是规则,通过各种规则主体的教学及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最终践行规则。

  例如,在《绿色小卫士》教学中,这部分教学内容适合社会参与型教学,主要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游戏等课外拓展活动,让小学生认识到资源的珍贵,了解到纸张的用处,感受到空气质量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绿色生活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为了建立学生的绿色环保规则意思,教师也可以联合家长,鼓励学生和家长进行户外活动、旅游等,在户外活动中践行规则、文明游玩。通过这种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变成行为规则,加深学生对绿色环保的理解和认知,践行环保相关规则。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意义,在合作学习中,科学建立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工和合作,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引导小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云.学生合作评价研究——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教育,2020(18):51.[2]刘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学时代,2020(3):89-90.

篇十: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守法的学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很适合进行规则交易,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一个小小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大家要到讲台上取来一本书,其中一组学生排好队依次到讲台前取书,另一组学生则毫无规则可言,大家纷纷向讲台走去,最后统计两小组完成取书的最终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更短;第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踩踏事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也让学生加深对排队的理解;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场合排队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排队。总之,这整节课程的主题都围绕“排队”来进行,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学生意识到了排队的重要性,学生知道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在学校中或是生活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

  二、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为了强化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加激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上学路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校保卫处的协助下调取一段学校附近十字路口的视频,视频中有车辆在路上行驶,路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行走,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观看这段视频,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视频中有哪些学生没有按照交通规则出行,他们违反的交通规则分别是什么。通过带领学生亲自观看学校周边的交通录像,学生们可以自己总结出安全出行的知识,他们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哪些无意的小行为就可能违反了规则。由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改正自身的错误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害怕上学迟到,于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就会小跑起来,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被来往的车辆撞伤;又如有的时候虽然是红灯,但是路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一些学生就会选择直接过马路,但这也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的,而且也存在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总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导向

  随着网络的普及,民众们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更加关注,一些媒体平台上也会经常报道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这些焦点事件会对小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例如在2019年,我们经常能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有人在高铁列车上“霸座”的事件,导致这种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公民缺乏规则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事件来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又如在2018年,重庆市万州区22路公交车坠入江中,这起事件性质十分恶劣,造成了人员伤亡,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重庆市22路公交车坠江的视频,之后笔者

  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认为发生公交车坠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主要是因为车上的一名乘客与司机发生强烈争执,所以才导致了惨状的发生。笔者还继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内容:参与这次公交车坠江案救援的副队长周小波的爸爸也乘坐了这辆公交车,他的爸爸已经76岁高龄,他的爸爸本来马上就要下车了,但是因为公交车坠江,老人家永远都无法下车、无法回家了。当笔者讲完了这一故事后,班级中的许多学生都眼含泪水,学生们对于此次事件也有了更深的反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遵守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惨剧发生呢?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让小学生以辩证、独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些事件,并让小学生在了解这些社会事件的同时接受规则教育。

  四、加强价值引领,增强规则认同

  在教育领域,教师必须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并在规则意识培养当中进行有效渗透。也就是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用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主动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存在统一化的手段,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利用正确的价值引领方法,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动力。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欢欢喜喜过新年》这节课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我国过新年的风俗习惯,还要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我们过春节的时候都有拜年的传统,那么拜年这一传统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在多年以前我们每年过年都会放烟花庆祝,但近几年国家有了明确规定禁止燃放烟花。为了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在组内探讨设定这一规定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让学生在认同规则的同时,主动遵守相关规则,达成良好的规则教育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的导向,加强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2].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8(14):119.[3].吴煜姗,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德育,2017(08):5-7

篇十一: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盛行。因此,为了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以及学习,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那么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就应当从小培养。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树立起规则意识,掌握法律知识,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让自己能够身处于安全的环境当中。对此,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进行简要阐述,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

  【引言】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所以对社会的感知能力较弱,在遇到一些生活当中的问题时,经常会处于弱势的状态,无力去改变。因此,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的道德法律意识。所以,在教师教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期间,不仅要增长低年级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还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生活以及学习。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仅仅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无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内心的想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是不积极的,无法让学生灵活并且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其次,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并没有想用新课程的改革,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国家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并不重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隐患。久而久之,学生所隐藏的隐患就会爆发,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以及法制意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观念过于落后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觉得小学阶段的教育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识字。因此,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有着一定的偏差,对此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及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并不重视,仅仅是应付的态度。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更新,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与此同时,在教学中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彰显出来,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注重为学生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学生的学习受到了一定影响。为学生后续的发展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

  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有效措施

  (一)编制儿歌,让学生可以熟记规则

  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比较活跃,记忆力也较好,在学习古诗词当中只需要多读几遍,便能够背诵下来,同时还不容易忘记。例如: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风儿在哪里。看不见,抓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树林树枝摇....和风儿一起玩。第三单元《让我自己来整理》小雨和他的“小伙伴”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我是——袜子)。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我是———鞋子)。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教材当中的道德与法律知识编成儿歌,让低年级学生可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积极性。之后,再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学习,将这些知识点都记忆到脑海当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灵活的应用儿歌技法,能够让低年级的学生对规则和法律的学习更加的有兴趣。学生可以[[1]

  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将一句比较长而又绕口的知识记下来,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未来的学习时能够更加的认真。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家教学期间,可以用简单的小规则,让学生学习到非常多的法律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能够更加的深刻,让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加强。例如,在教授《校园里的号令》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将学校当中需要遵守的规则编成儿歌,让学生每天早上都对其进行朗读,在学生熟悉这些规则时,就会时刻的提醒自己,应当遵守规则,不能够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教师通过儿歌编排法,让学生在校园内,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规则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学习以及发展3]。

  (二)回归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规则

  低年级的学生认识规则、学习规则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其规则意识,让学生可以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的学习以及生活,并且在未来发展期间,可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占用一席之地。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提升学生规则意识期间,应当注重教授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应当遵守规则、感受规则,从而在规则当中约束自己,提高自律意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更加的规范。例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遵纪守法,遵守排队的规则,不能够插队,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可以将事情处理的更加高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规则意识。在例如,在学习《自由选择课余生活》这一章节时,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当中的元素,对学生进行引导,课余生活是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闲暇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6]。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却并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因为家长的原因,报了很多的课外补习班亦或者是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很多学生对于现在这样的情况都非常的不满,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从而做好学生课外的拓展机会,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提升课外技能4]。

  1.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沿,注重教学的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产生学习[[[

  兴趣,成为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让低年级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芳,刘景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故事的文本分析及编写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17):69-72.

  [2]陶改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7):169-170.

  [3]楚德卫.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法研究[N].科学导报,2022-06-10(B02).

  [4]秦丽萍.浅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6):176-178.

篇十二: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守法的学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很适合进行规则交易,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一个小小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大家要到讲台上取来一本书,其中一组学生排好队依次到讲台前取书,另一组学生则毫无规则可言,大家纷纷向讲台走去,最后统计两小组完成取书的最终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更短;第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踩踏事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也让学生加深对排队的理解;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场合排队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排队。总之,这整节课程的主题都围绕“排队”来进行,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学生意识到了排队的重要性,学生知道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在学校中或是生活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

  1.

  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为了强化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加激

  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上学路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校保卫处的协助下调取一段学校附近十字路口的视频,视频中有车辆在路上行驶,路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行走,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观看这段视频,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视频中有哪些学生没有按照交通规则出行,他们违反的交通规则分别是什么。通过带领学生亲自观看学校周边的交通录像,学生们可以自己总结出安全出行的知识,他们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哪些无意的小行为就可能违反了规则。由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改正自身的错误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害怕上学迟到,于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就会小跑起来,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被来往的车辆撞伤;又如有的时候虽然是红灯,但是路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一些学生就会选择直接过马路,但这也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的,而且也存在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总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导向

  随着网络的普及,民众们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更加关注,一些媒体平台上也会经常报道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这些焦点事件会对小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例如在2019年,我们经常能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有人在高铁列车上“霸座”的事件,导致这种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公民缺乏规则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事件来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又如在2018年,重庆市万州区22路公交车坠入江中,这起事件性质十分恶劣,造成了人员伤亡,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重庆市22路公交车坠江的视频,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认为发生公交车坠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主要是因为车上的一名乘客与司机发生强烈争执,所以才导致了惨状的发生。笔者还继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内容:参与这次公交车坠江案救援的副队长周小波的爸爸也乘坐了这辆公交车,他的爸爸已经76岁高龄,他的爸爸本来马上就要下车了,但是因为公交车坠江,老人家永远都无法下车、无法回家了。当笔者讲完了这一故事后,班级中的许多学生都眼含泪水,学生们对于此次事件也有了更深的反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遵守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惨剧发生呢?总之,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让小学生以辩证、独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些事件,并让小学生在了解这些社会事件的同时接受规则教育

  四、加强价值引领,增强规则认同

  在教育领域,教师必须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并在规则意识培养当中进行有效渗透。也就是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用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主动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存在统一化的手段,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利用正确的价值引领方法,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动力。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欢欢喜喜过新年》这节课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我国过新年的风俗习惯,还要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我们过春节的时候都有拜年的传统,那么拜年这一传统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在多年以前我们每年过年都会放烟花庆祝,但近几年国家有了明确规定禁止燃放烟花。为了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在组内探讨设定这一规定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让学生在认同规则的同时,主动遵守相关规则,达成良好的规则教育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的导向,加强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

  [2].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8(14):119.

  [3].吴煜姗,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德育,2017(08):5-7

推荐访问: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法治 道德 意识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