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6篇)

时间:2022-12-01 11: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6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6篇)

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能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立即从条件出发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展示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再根据什么求出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该怎样标,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第2课时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3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出发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题中的条件用线段图正确地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一、分心问题。

  1.引导。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那么黄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长,再根据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可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展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说明解题思路)3.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了吗?这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3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3/3

篇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第2课时从条件想起策略(二)》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长多少呢?根据条件“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二、再次感受策略引导: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

  三、内化策略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篇三: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

  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

  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二、策略练习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1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

  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表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整合信息的能力。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利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1.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问题导入

  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二、过程讲解

  1.思路分析

  由题意可知,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也就是表明,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这样就能求出第二天摘的数量,再依次求出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摘的数量。

  2.用列表法表示出每天摘的数量

  从表格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三天摘了40个,第五天摘了50个。3.解决问题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答:第三天摘了40个,第五天摘了50个。

  三、归纳总结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先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从条件开始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表找出答案。

  误区警示

  误区: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数小明是第8个,从后数他是第13个,他所在的这排有多少个同学?

  813=21个

  答:他所在的这排有21个同学。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把小明计算了两次,8人中包含小明,13人中也包含小明,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应把小明算一次。

  错解改正:813-1=2021答:他所在的这排有2021学。

  温馨提示:

  正确理解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四、能力提升

  能力点:运用倒推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明明家买了一箱葡萄,第一天吃掉了一半,第二天吃掉了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5千克,这箱葡萄原有多少千克?

  分析:这道题可以用倒推法解决,从第二天吃掉了剩下的一半,这时还剩5千克入手,剩下的5千克与第二天吃掉的数量相等,便可倒推出第一天吃掉一半后所剩下的质量;第一天吃掉一半后剩下的质量又是整箱数量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求出整箱葡萄的质量。

  解答:5×2×2=2021克)

  答:这箱葡萄原有2021。

  提示:解这种类型的题,顺着已知条件解会很难,可以改变思考顺序,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推,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篇五: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1)

  月

  日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2)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导: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2、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3、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二、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

  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教后反思:

  第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月

  日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11题。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

  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间隔排列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的内容。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1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2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教师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13

篇六: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

  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2)交流: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展示3:(出示:5×4=20(个),20+30=50(个)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生: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

  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生: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学生口答。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谁第一个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他。准备好了吗,我要出题了。开始!

  出示:妈妈买来3箱苹果,每箱5千克;又买来4箱梨子,共比苹果多40千克。梨子和苹果一共买了多少箱?

  组织交流。

  追问:这么多条件,为什么只用了两个条件?

  指出:解决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条件想起,有时从问题想起也很快捷,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条

  第一天摘了30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件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

  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

  问

  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推荐访问: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质课教案 解决问题 上册 苏教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