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20篇)

时间:2022-12-01 11:45: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20篇)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课程心得体会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政治制度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政治制度建设就像水渠,而政治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20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20篇)

篇一: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课程心得体会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政治制度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政治制度建设就像水渠,而政治发展就像一渠活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课程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课程心得体会篇1说实话,最开始接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时候,就我的感觉来说,这门课程是比较亲切、可知的。一方面是缘于熟悉,因为学习政治学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绝对是最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听起来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知识体系,起码不会像思想史研究,行政学研究那样学术流派繁多。老师讲授,我们接受,如是而已。

  当然,袁刚老师在这一学期的授课过程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和文章,这些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分析问题的思维深度。同时,袁老师介绍的“选举与治理”“人大与议会”两个网站我也是经常会上去看看的。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和平台,去了解理论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和热点专题,对于我学术素养的形成我想绝对是大有裨益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门课程可以理解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化阐述和分解。当然,这项归纳和总结的工作是系统繁杂的、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而我们这学期的学习只能说是涉猎、了解。要想真正地从知识的角度把握,在学术2016/研究上有所造诣,短时间是没有可能的。但是以此为切入点,了解的同时深入一步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个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仅仅了解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去熟知,去把握,去探究制度设计、运作、完善过程的机理和联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的表面获取,肤浅认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制度在实践中是不断接受检验,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比如说教材中就有很多知识的细节已经不符合眼下的的政治现实了。同样,我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短短的一学期,自己是不能够把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认识透,把握好的。知识的累计额,需要一步步来。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我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体内容,二是,尝试体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完善的背景、规律以及趋势。至于那些政治制度改革的高深理论,伟大实践,政治制度的构建联系,我想自己虽不至于只是一个“看客”,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略懂皮毛的“过客”。因为自己尚不具备那种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判断是非的能力。毕竟,在攀登学术的道路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的存在依旧显得“很苍白”。

  从我现在的角度理解来看,中国政治制度其实是“比较完善”的。至少我现在没有能力和视野从理论上,从表面的制度设计上看出什么漏洞和瑕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很多2016/人在实践领域的背景是“一穷二白”的。又何谈能够提出什么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措施呢?换个角度来看的话,问题就出来了,既然制度设计没有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对于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制度的满意度,认同感又比较低呢?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理论上制度设计鲜有问题,实践中制度推行却难以深入。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时间一长,便会陷入改革的“怪圈子”。

  依我看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关键在于保证制度运作落实的体制,所以中国政治制度需要完善,但更为重要的是先要将制度性的规定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落到实处。既要从理论上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合理性,又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措施以及现实性。如果一个制度尚且没有能够完整落实,又何谈改革呢?

  回到现实中来,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我们只是“浅尝辄止”的学生,可是作为政行专业的学生,我们是不是更需要有分勇气和抱负去“深究”呢?

  记得梁素贞老师曾经引用过这么一段话来评价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像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可是你一旦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它的装修却是很蹩脚的,而我们需要做的也正在做的就是对于细节的设计和修补。”当然,我希望自己也可称为一个这样的“装修工”。

  最后,依旧是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6/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课程心得体会篇2由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还基本停留在类似于政治哲学的思辨水平,基本遵循着经典解释、规范性和定性研究、制度和机构描述以及历史探讨的方法,因此亟需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和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经济方法、阶级方法和历史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把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放在突出的位置,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经验研究方法论基础,以及时捕捉政治生活的细微变化和发展,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进而把它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认识,这是繁荣我国政治学科的当务之急。必须花大功夫改变以往对政治问题研究的那种抽象的、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方式,要重视调查研究,应用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的方法及技术,形成可供检验的经验理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方面,我国一些政治学者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深入社会政治生活,采取典型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各种方法,剖析我国政治的实际运作机制和运行过程,探索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项工作无疑应长期坚持下去,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加入,形成合2016/力。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课程心得体会篇3昨天选修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了,老师犹豫了整整一个学期,他先是表态说不考试,做几次平时测验,最终他还是决定考试了。得知这个噩耗时我很沮丧,因为我总共才上过两次课,考前半小时,我瞟完了所有的课件,走在去考场的路上心中还不忘想着:讲了一个学期的制度的老师终究还是没能设计出一套新颖科学的考核制度。

  想法一直持续,直到到达教室的一刻。

  黑板上写着考试要求,任选一题,自由发挥。题目一眼看去,心中顿时没有任何想法了,托腮烦躁地思考。旁边一个男生却早已拿出课件,写了足足一大版。教室里断断续续不断有人进来,吵吵嚷嚷的,监考的研究生还不忘插嘴忠告:大家主要还是写一些自己的观点比较好,这样才能得高分,课件上的没有用处的。

  最初字是一个一个绞尽脑汁抠出来的,后来思路渐渐明朗了,竟然写了足足一个小时,大概有2000字吧。

  文章的最后我直言不讳:本来以为讲了一个学期制度的您最终还是没能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制度,但是答完考卷之后,我要收回我的这个想法。其实您不必为那些闻有作业则来、无作业则遁的学生苦恼、甚至为此大为光火,对于一个20岁的学生来说,自制力来源于内心。每个学生2016/都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可是即便是那些认定自己就是来蹭学分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偶然想起您授课的某一句话、在挫折和失败之后想起其实这些经验您在大学期间就曾经传授过时,凡有所学、必有所成,即便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能使他们的人生走向善真,岂非今日您传道、授业、解惑之功?

  看到这里你也许要说,这又是一个得高分的策略。其实不然,我一直推崇孔子的一句话,“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话放在这儿似乎不妥,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从来靠上课提问点名来达到约束学生来上课的老师都是不好的,至少是缺乏信心的。优秀的教师乃至于大师,靠的不是这些强硬的规章制度、他靠的是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引人入胜的讲授和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换言之,就是“文德”。好老师讲授的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上,他应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人生心路,这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的表现。我在考卷上写下那段话,是因为我真诚地认为那个老师已经初步是一个好老师了。

  以小推大,我在考卷上写道:以5.12汶川抗震救灾和十年前抗洪救灾为阶段性标志,中国进入到开放条件下集权体制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更加贴近民心。信息的透明化,政治的人性化,这些都是可贵的成就。对比前苏联对2016/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瞒报、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我们在重大事件面前坦然面对、接受人民和国际社会监督,接受国际援助,这些都是以前很少见到的。这些都是执政党信心的表现。

  可贵的还有政治的人性化。作为文革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我们已经完全不能接受那些陈旧虚伪的文革语言了。做事之前先喊一些匪夷所思的口号、出口必定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些早已被人们所抛弃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收到政府发放的油、米的老大娘热泪盈眶地一把拉着领导的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的新闻报道也再也激发不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探求了,因为屡见不鲜了,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些是真的了。政治语言的僵化、思维的僵化、形式主义……这些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涤荡下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一元化的领导体制、面对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和公众不断高涨的政治参与需求,需要改革。

  突发事件面前,公众面前,大吹特吹“……伟大旗帜”“……以人为本”对于焦躁的人民而言不合时宜,这次的灾难对于我国是一次空前大考,在废墟之中温总理没有说很多的话,他满脸泪水,在多艰的民生面前,他无语凝噎。但是此刻全中国都知道我们的领袖想说些什么,全世界都投来赞许的目光。政治是人类至高的智慧,它其实在有些时候不需要掩饰、真情的流露、诚挚的话语更加具有亲和力和人2016/情味。我不了解政治学的理论,只是狂妄地写下了这些观点。

  我国自古缺少论战文化,历史上著名的论辩不少,《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暴露出来的论战技巧的粗糙反映了这一点。如今我们的党和领导人不断成熟,竞选机制和辩论的精神正在深入到政治生活中,领导人在记者犀利尖锐的问题面前也能做到随机应变。随着我党执政建设的提高,我惊喜地看到了这些变化,这些进步。

  然后又想到台湾问题,记得中学时愤愤地大骂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并且冲动的认为应该武力攻取台湾,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当代,我反复思考“台独”分子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理由这样做?现在至少想到了一点,那是在我了解到了一点点蒋介石退据台湾后台湾近半个世纪的民主化进程后得到的。台湾的民主化进程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政治体制的许多不足,直到台湾1988年开放党禁和报禁,台湾的民主化发展很快,它其中存在的很多优秀的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我坚信当代作为唯一一个有力量保证中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政党,我党能不断进步,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民主化的路上走得更好。等到我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建设让国际社会由衷赞叹时,等到我们高姿态地站在世界舞台上时,所有反华势力的谣言和攻击都会不攻自破。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2016/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总结

  2.大学生中国政治学习心得体会20163.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3篇

  4.党校形势与政策心得3篇

  5.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3篇

  6.思想汇报党课心得3篇

  7.2016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8.2016时事政治心得体会3篇

  2016/9

篇二: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

  新加坡的国大东亚所所长

  郑永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不过是这些变化并不是西方式的。不管人们评价如何,正是这些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使得中国有能力适应和消化社会经济变革,以及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变化。

  那么,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官方的意识形态,并不能帮助人们获得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质性的知识,一切要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实际行为出发。因为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人们又进而要从认识这一政党制度入手。

  简单地说,中国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

  第一是开放。开放最重要。任何一个政治制度,如果不开放,就必然表现为排他性和封闭性。只有开放,政治才具有包容性。政治上的开放性,在西方是通过外部多元主义,即多党政治来实现。理论上说,每一种利益都能够找到能够代表其利益的政党。在中国,因为没有多党政治,依靠的是内部多元主义来实现。内部多元主义表明政党的开放性。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执政党就向它们开放,把他们吸纳到政权里面,通过利益的协调来实现利益代表。

  中共多年来致力于从一个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执政党。在革命期间,政党要强调依靠一些特定的阶级和阶层,但作为执政党,其必须依靠所有的阶级和阶层,才能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共的转型不可说不快。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成功地解决了民营企业家加入执政党、进入政治过程的问题。面临迅速崛起的社会组织和新兴社会力量,执政党现在又开始强调社会管理,致力于通过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扩展执政的基础。随着社会基础的扩大,党内民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执政党在不断强调党内民主重要性,并寻找多种形式的党内民主的原因。

  这种内部多元主义基础上的政治开放性,其有效性并不比其它任何制度低。阿拉伯世界基本上既无外部多元主义,也无内部多元主义,多数政权表现为封闭性,有一个家族(君主政权)或者少数几个家族长期垄断政权,统治国家。即使在民主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和日本,国家政权也经常被几个政治大家族所垄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从社会底层进入政治领域的人数,中国远远超过民主国家。共产党统治不是家族统治,这使得共产党更具有群众性。

  第二,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解决了精英阶层更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西方民主的本质是通过定期的选举,解决政治精英的变更。在民主政治产生之前,暴力往往在政权更替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形也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数千年,所谓的“革命”就是“改朝换代”的意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拒绝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但已经发展出非常有效的精英更替制度。

  这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确立了两种相关的制度,一是领导人退出制度,即退休制度;二是人才录用制度,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录用人才。现在这个制度从基层到最高领导层已经高度制度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即任何一个领导人一旦到了规定的年龄,就必须从相应的职位上退下来),各个阶层精英更替的速度,是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制度所能比拟的,包括民主制度。尽管年龄规定的“一刀切”制度在外界看来,甚至已经到了不合情理的程度,但的确产生了诸多积极的政治效果。

  这个体制的优势是很显然的。首先,它避免了个人专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内部多元主义所形成的“党内民主”,或者党内集体领导制度。中共党内高层之间的制衡,远比民主国家的多。例如在美国,一旦当选总统,其经常拥有“帝王般”的权力。而中国领导层中,在强人政治时代过去之后,再也难出现这种“帝王般”的权力者了。二是限任制。现在一般上,领导层包括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和其它重要职位,至多是两个任期,即十年。这和西方的总统制并没有什么区别。很显然,限任制是对个人专制的一种有效制度制约。就是说,中国尽管没有西方式民主,但也找到了同样的甚至更有效的方式,来保证不会出现个人专制。但在阿拉伯世界,普遍的现象就是个人专制,无论是君主制国家还是具有现代政党制度的国家。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统治一个国家数十年的时候,就会弊端丛生,令社会不可忍受。

  中国政治制度具强大动员能力

  其次,中国的政治体制使得政治更新异常地迅速,政治能够有效反映代际变化,因此也是利益的变化。较之其它任何政体,中国政治体系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官员流动速度非常之快。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官员离开其任职的岗位,也有同样多的官员进入这些岗位。这种快速的流动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时代的变化。

  第三,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策动员能力,从而促成政策的及时变化。从理论上说,多党制国家的政策变化的阻力应当比一党制的为少,因为政策可以随着政党的轮替而变化。但事实上则不然。越来越多的民主国家,无论是西方发达的民主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反对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诚”的反对党,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政策变化变得非常困难。

  中国则不然。如果西方式民主更多地表现为政权轮替,中国更多地表现为政策“轮替”。尽管中国社会经常抱怨执政党政策变化缓慢,但较之其它政体,中国的政策变革速度还是相当地快。只不过,在民主国家,人们可以互相推卸责任,而在中国,执政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再到本世纪,中国实现了数次重大的政策转型。看不到执政党的政策动员能力,就很难理解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制度不存在问题。相反,中国的制度面临很多非常严峻的挑战。想说明的一点是,包括西方式民主制度在内,所有制度都在面临

  挑战。任何一个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发生危机。没有一个制度是终极的,可以终结世界历史。所有制度都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和发展。

  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改进和改善空间。但是要认识中国,并不能用任何西方的或者其它别的概念和理论来理解中国,用西方或者其它的价值来评判中国。如果这样,既无助于理解已经发生的变化,更无助于看到所存在问题的本质,要谈解决问题更不可能了。这一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却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漠视。

篇三: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简单分析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020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作业终结性试卷三

  论述题:简单分析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一、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那么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

  1.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首先,国体决定政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讲的是我国的国体。

  其次,一定的国体又要通过一定的政体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织和运行自己的国家机器,也就无法体现和实现国家的性质。

  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总结理论和实践探索经验,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讲的就是我国的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和宪法的公布施行,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根本性体现在何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和

  最大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今天,我国现有五级人大代表267万多名。这些人民代表来自各地、各民族、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实现“三者有机统一”,需要在国家制度上作出总体安排和顶层设计,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应体制机制来运行和保证,需要在一定制度框架和规则范围内贯彻和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制度载体、实施平台和运行轨道,为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创造了根本制度环境和重要运行条件。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相对于一般政治制度来说的。它与其他各种政治制度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支撑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二、其主要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是由国体性质确定的,根本性的,反映国家的政性质;中权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并不唯一,也不排除变化的可能。

篇四: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摘要:中国目前的制度中使人感到最不满意的一点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的作用太大。这种权大于一切的情况,不仅影响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为腐败的盛行创造了条件,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基于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我们要在不断发展中进行改进,促进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

  一、背景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设计运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这期间,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建设,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中国人是以个人心思为主动力的,想升官发财,光耀祖宗,是许多中国人过去的思维。而依靠社会科学机制,增加大多数人富裕的方法制度或机制创新却很少,大多会用按步就班的方式重复地走来。而当社会腐败无能时,改变政机的方式又是极其简单的愚昧的,最常见的就是起义革命造反之类,当然这也是属于人类的自相残杀而达目的的一种方式。我认为研究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来说,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朝代兴亡、政权兴衰或更迭,社会经济发展或倒退,民生安乐或困苦等,几无例外总与当时政治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及其运行是否正常有关;对于个人来说,所有曾经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也几乎都要依托当时的政治制度或借用某些部门达至目标。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

  所谓政治制度,意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各类政治实体加以遵

  循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它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在一起规范着社会成员(包括社会组织)的行为,以确保整个社会有序生存、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它以规范国家政权行为的准则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那些本身虽非国家政权,但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其他政治实体(政党、公民等)的行为准则”。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则“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三、政治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内部结构设置与其功能要求上不协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我国自1997年经改革后的国务院机构设置为:组成部门25个、直属机构17个、办事机构6个、部位归口管理的国家局机构19个、再加上直属事业单位9个,共77个之多。而从相应专门委员会的设立来看,以第九届全国人大为例,仅设置了民族、法律、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华侨、内务司法、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农业与农村共9个专门委员会,但就在此次人大会上共收到各种议案达830件之多。很显然,这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协调关系,全国人大也很难有效的对此进行审议与监督,也既无法实现其设置的功能要求。

  (二)法律制度方面,应急待解决人民爱法、尊法与崇法的习惯

  近些年,虽然中国在法制建设上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与目前转型

  期所出现的问题相比,仍显不够。以2001年1至11月为例,该期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等犯罪大案15877件,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案件1280件;查办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916人;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8136件,其中重特大案件2146件;查办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行贿犯罪嫌疑人1704人,同比上升39.2%。由此可见,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在于其普遍性,而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体系中的自我规范的失效和法制的不健全。

  四、正确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其一,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都必然奠基于中国的土壤之上和体现本国的国情,并具有本国的特点,其结果也理所当然与中国的社会形态、经济模式、民族心态、哲学伦理思想等密不可分,因此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观察与思考首先应坚持历史的视角。有些现在看来不适合,甚至违背现代民主原则的制度,如1949年后不久成立的“军事管理委员会”,强调党政不分的“一元论”,“计划经济”体制等,在当时却往往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并产生过难以取代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之所以会采取当时的形式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当时政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的反复筛选和论证,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物。

  其二,要注意“传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我们一方面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增强,对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抗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土,都曾起到值得肯定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应清醒看到,长期

  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不论是奴隶主、封建主、还是官僚资产阶级,都必然运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机器以维护本身的统治利益。因此,旧时代的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讲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如他们或是突出王权、皇权、特权;或者是强调人治,发展个人独裁;或是强调华夷之分,顽固地保留和利用宗法体制等,这些都必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中国政治产生一定影响。

  其三,要用比较的方法。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但对政治制度的研究不可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而经验证明比较的分析方法最可行。比较方法有两种:一方面,进行纵向对比,今天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上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另一方面,进行横向对比,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目前国外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

  结论

  通过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让我懂得了学会分析从制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受益匪浅:其一,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是基本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人那么多,各种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按人口平均的水平,往往是很低的。鉴于这些情况,中国要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其二,中国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目前的制度中使人感到最不满意的一点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的作用太大。这种权大于一切的情况,不仅影响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为腐败的盛行创造了条件,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

  影响。基于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我们要在不断发展中进行改进,促进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悦.政治文化向度与制度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2]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J].学海,2009(6).[3]王兆刚.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东方论坛,2011(3).[4]徐永军.政治制度正义、属性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4(4).[5]俞可平.简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篇五: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

  作者:宋鲁郑

  来源:《党员文摘》2010年第05期

  新中国六十年历史,虽然常常被分为两个三十年,但在终极目标上有一个共性,就是探寻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前一个三十年希望通过强调意识形态和主观能动性,打破资本主义法权,以一种反现代化的方式追求新的现代化之路。后一个三十年则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一路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创造出时称“中国模式”的全新现代化之路。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目前也算是百家争鸣,呈一时之盛。但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

  如果放到全球、两岸政治比较的视野下,就会发现中国真正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一党制,这才是中国实现经济成功、创造出“中国模式”的全新现代化之路的真正原因。

  与西方的多党制相比较,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六大优势。

  中国的一党制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轮流执政只有四年或八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四年或八年以后的事情?再如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但是,短期分配可以讨好民众,对政党的选票有利。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印度土地是私有制,可耕地面积全球第一,人均土地面积也是中国的两倍,却解决不了全国的温饱问题,而中国的粮食产量却是印度的两倍。

  中国的一党制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篇六: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一:我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主干知识精析】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思路:人民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

  (1)、地位:当家作主,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注:①人民≠公民;②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国家权力机关及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对人民负...责。

  (2)、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原因+意义)

  ①原因即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A、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C、我国民主程度还比较低。

  ②意义:A、有助于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即有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使国际长治久安)。B、有助于“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怎么样建设民主政治

  (措施或途径)

  A、最根本的要求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三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B、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第二、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第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第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C、坚持从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①人大代表的地位: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注意问题:不要误认为我国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②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由下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间

  接选举),县级及其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都是五年。

  ③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①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②人民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特别提示:少数民族代表不是代表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不是代表宗教界。他们都是代表人民)。

  3、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性质和职权

  (1)地位: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注:全国人大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2)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3)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拥有四个最高权: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

  特别提示:

  ①人大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其权力不仅仅是立法,所以不能片面地说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同时,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其它拥有立法权的机关属于授权立法,不属于立法机关。

  ②只有全国人大才拥有最高权力,地方人大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都不能用最高。全国人大拥有修改(不是制定)宪法的权力;常委会没有修改宪法的权力。

  ....③四个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能看文字中有没有“决定”二字:A如果是关系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B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C关于其他或工作人员的年度报告或审查则是监督权;D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E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下年度计划是否批准属决定权。由此可知,在每年的两会中,人大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总的说是属于行使监督权,但对报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部分的批准则是属于行使决定权;人大审议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属于监督权,审议预算属于决定权。

  ④注意分清人大、全国人大、人大制度的区别。如: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人大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等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完善

  (1)是什么

  ①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家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特别提示:注意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的区别。)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和活动原则,主要表现在:代表的产生、职权的行使及决议的执行三个方面,体现着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2)为什么

  ●政治学: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也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注意问题: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国情。

  ●哲学: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适合我国的国情。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3)怎样完善:

  ①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正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改正和加强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的代表人民并接受监督。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显著特点: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3、基本内容:

  四点(见教材)

  4、为什么:

  (原因+意义)

  (1)从理论上讲,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2)从现实看,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5、怎样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离不开特定的机构即人民政协。

  ①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见教材)

  ②政协的性质: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③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中共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要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3)、要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特别提示:A人民政协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它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

  B牢记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政治上

  领导与被领导,执政与参政的关系;组织上

  各自独立,相互平等;法律上

  平等;事业上

  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相互监督;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亲密友党(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不是兄弟党)。C把握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一参加三参与”(注:不能改成“决定”、“掌握”)。D熟记政协与人大的关系。E“人民政协”或“政协”不能等同于“全国政协”。F明确三个会议的排列顺序(党的会议、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

  a、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

  、人民代表大会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b、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必须首先召开党的会议,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

  c、政协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召开党的会议后,继而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d、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因此,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政协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必须再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使之变为国家意志,以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⑴含义、产生:(略)

  ⑵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其中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1)含义: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

  C共同的经济生活(略)D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2)关系:民族的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

  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3)作用: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⑴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⑵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

  ⑶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⑴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⑵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指什么?),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A必然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社会基础。

  2)客观依据。

  3)政治基础。

  B优越性(四个结合):①有助于把国家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民族自治机关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又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②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

篇七: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虽然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两者在内容、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为了便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加以介绍。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同连中学

  孙新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虽然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两者在内容、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为了便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加以介绍。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中

  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篇八: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政治制度)虽然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两者在内容、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与掌握,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加以介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表达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根底。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根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

  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立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根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视和参政议政。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稳固和开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篇九: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

  除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我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变迁还有以下因素:

  正面因素:

  一.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过理论创新的步伐。这一系列先进的思想武器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秀成果。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理论创新,才产生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使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历史经验。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也有国家分裂,人民饥饿贫困的乱世,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告诉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为“一国两制”

  等构想的提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特别行政区等制度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负面因素:一.法制缺失。近代以来,中国法制进程始终发展缓慢,很难摆脱专制传统的束缚,建国后,由于民主与法制的缺失,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极大地影响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政治制度的施行,或者说是法制的缺失极大地羁绊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变迁与完善。

  二.百姓“误识”。由于少数人的错误理解,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被错误地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被错误理解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都背离了制度真正的出发点所在,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中的阻碍因素。

篇十: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

  除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我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变迁还有以下因素:

  正面因素:

  一.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过理论创新的步伐。这一系列先进的思想武器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秀成果。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理论创新,才产生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使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历史经验。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也有国家分裂,人民饥饿贫困的乱世,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告诉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为“一国两制”

  等构想的提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特别行政区等制度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负面因素:一.法制缺失。近代以来,中国法制进程始终发展缓慢,很难摆脱专制传统的束缚,建国后,由于民主与法制的缺失,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极大地影响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政治制度的施行,或者说是法制的缺失极大地羁绊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变迁与完善。

  二.百姓“误识”。由于少数人的错误理解,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被错误地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被错误理解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都背离了制度真正的出发点所在,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中的阻碍因素。

篇十一: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中国为什么要搞政治体制改革?

  近几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从官方到民间,从平面媒体到电视网络媒体,似乎大部分人都把政治体制改革看成了解决中国尖锐矛盾的最锐利的工具,我也多次谈到过“政改”,但我对“政改”的预期没有大家那么乐观,据我的观察,90%以上的老百姓其实也许并没有看懂政治体制改革到底是什么回事,“政改”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更没几个人能够洞悉,本文我先不对“政改”下结论,到最后一章我再下结论,我现在只是谈谈当前中国为什么热衷于搞“政改”。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大家注意:上面谈到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义和目标并非是一个很新鲜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政改”已经将近快三十年了,但是,政治改革却越改越倒退,越改越僵化,当今中国的政治环境,如果直爽一点讲也许不如六十年前的政治环境,这样停滞和倒退势必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一次“政改”高潮如期而至,我这样说可能还带有一点大道理的成分,如果再进一步具体化一点,我想此次政热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政治体制改革严重与经济体制改革脱钩。

  我这种提法与主流中国政治改革专家是不同的,官方人物通常表述为“政治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为什么不这样表述呢?因为我不认为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滞步不前的根本原因,近三十多年来,人们的思想都完全“经济化”了,任何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符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只有经济是永远正确的,经济是整个国家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不是唯物主义观点,更不符合真理标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发生碰撞,肯定是双方面都各自存在相互抵触的地方,比如说:经济体制改革违背了社会主义大方向,完全资本主义化了,那么你怎么要求政治体制适应经济体制?这个时候单纯要求政治体制转向实际上就涉及到要社会主义转向的问题,这又与当时提出的“社会主义总方向”相抵触,所以,这个时候再谈两者如何适应的问题,就要涉及到宪法原则问题,宪法不调整,政改自然不能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政改快三十年了,还是无法推动的原因之一。

  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寄希望以经济体改革的名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是,这种非常善良单纯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中国的经济经过长时期变革以后,已经

  形成了“国有、私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想以经济推动政治的话,很明显就涉及分权的问题,不要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私有方和外资方作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他们要么成为政治势力中的重要成分,要么就是中国政治矛盾的严重阻力,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间接或直接干预政治,他们甚至可以用足够的工具打击国有经济和中央政治权威,他们手上的隐形政治控制力已经逐步向西方政治模式跨越,他们用金钱来化解中央的政策和政治作用,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是不可行的,上层建筑必须率先作出准确判断和改革定位,保持双方的相对同步才能保证双方的和谐共处。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很高的国家,要想推动什么改革非常容易,没有什么经济力量能够阻止中央的执行力,这有点想当然,表面上看中央确实集权度很高,领导人说什么下面念什么,媒体宣传什么,赞歌也唱什么,但是,大家是否看到另一种背离现象:中央政策出不了中南海,也就只能停留在政策文本上头,下面搞阴阳两套,能够落实的政策微乎其微。最典型的案例是房地产调控,中央每出一次政策,就削弱一次政府形象,打击一次政治公信力,表面上看好象没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实际上,资方已经在一步步地撬动共产党的地基,他们将一块块的砖头搬走,如果不有限度地约束好经济利益集团的挖墙脚行动,迟早有一天会出大问题的。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脱钩是中国必须进行“政改”的原因之一,改革的视野不要只盯在政治体制上,同时,也要盯在经济体制上,中国搞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就要经济压倒一切,必须适时取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简单提法,为经济为中心了,其它的东西就必然只能服从经济,一旦经济改革方向走错,其它改革也要跟着错下去,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形成“双约束”,只要人类社会“国家”的概念还存在,政治和经济就需要双腿走路,偏废不得,迁就不得,近几十年来的政治改革缓慢,并不是政治体制本身错了,而是它在屈从于经济体制改革,它在迁就就经济体制。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决策核心层,几乎没有几个政治领导人敢于挑战“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原则,否则就是与邓小平唱对台戏,就会失去资改派的支持,最后形成一种局面:大家都把政治体制改革挂在口头上,不做实事,经济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至于经济改革方向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就留给理论专家去自圆其说吧。中国未来的政改之路,必须首先解决两者脱钩的问题,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谁向谁靠拢呢?目前只有一个标准——宪法。如果大部分国民认为宪法也不行了,需要先修宪,那么国家就应当优先启动修宪程序,再启动政改程序。

篇十二: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政治制度

  广工-----阳光的森林

  在很多国人看来用“不民主,不自由,不开放”可以精准的来描述当今中国政治制度,很多人由此而愤世嫉俗,炮轰当局,强烈要中国引进民主,甚至要效仿西方多党执政来增强所谓的中国民主。这里也并不是说这种观点是纯粹的错误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持这些观点的人所没有注意到的:当今中国还不具备这种民主所生长的环境。一个环境和氛围的形成和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是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的,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文化背景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中国政治的最大特色就是“国与家的统一”。《大学》中说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链状公式,在两千余年间,既是政治家的行为指南,又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由国与家的统一,就很自然地使国家政治制度陷入伦理化,这样对国的不忠就体现为对家的不孝,各级贵族地位和皇权也依靠这一理念来维护,这就是所谓的“以礼治国“。西周的礼制:“上自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全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正如孔子所言:“为政先礼,礼,政之本钦”,秦王朝试图以刑罚规范取代礼仪规范,但很快便失败了。此后的西汉王朝,重新祭起了“礼”这面大旗。“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事,苍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国与家的统一制度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得国君就是国这样一个大“家“的家长,从而最终导致权利的一元化,在中国古代盛行着各种治国和修身学说,有很多派别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但是在国家本位和权利一元化上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孔子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管子言“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子·霸言》);连豁达的庄子也道:“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孟子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道:“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介于儒法之间的荀子则称:“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致士》)法家的权威韩非则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杂揉百家的《吕氏春秋》也道:“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

  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吕氏春秋·执一》)。在这些观点的影响和沉积之下,中国特色的专制统治就得以出现并维持了下来。

  二:历史背景

  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明中后期也就是16世纪后期以来,中国长期处于这种权利高度集中和专制的封建状态。当历史将要给这个残跛和封闭的社会带来一些开放的思想(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时候,历史就像个调皮的小孩,给中国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清兵入关了。当吴三桂同志决定将投降书交给了多尔衮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他的那份投降书不仅埋葬了明王朝的江山,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历史的车轮向后耗动了100多年。为什么这样说?在先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是处于农耕社会,但是清朝的满民族却是一个彻底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思想不能驾御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当然会有人问:清朝不也出现了康乾盛世吗?不错,但是那完全是一个泱泱大国最后的回光返照而已,在乾隆时期中国就已经完全锁国了。从那一刻起中国就注定要受到外来残酷的侵略。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坐下来看看,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如果清兵没有入关。资本主义的那些小芽苗

  或许现在就已经长大了。这样的一段史实使的我们本来可以接受外来思想,开放中国社会的机会溜走了,剩下的就是高度的自闭和保守了。

  要让一个社会步入民主的殿堂它最需要的就是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累。但是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当今社会还残留的保守和封建思想受以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影响很深刻。那么我们要问在西方怎么就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呢?这个问题却是一个相当宏观的话题,不是很简短的几句话能够说清楚。但是我想西方的宗教制度和不一样的文化内涵确实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西方的宗教不和我们国家的儒教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完全独立于王权甚至可以和王权抗衡的派别,而后者只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附庸派别而已。西方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有了原始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才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民主制度。而我们现在却要急着去效仿西方民主制度,着实是为难了这个“巧媳妇“了。如果我们现在非得要去实行的话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台湾政局。如果说台湾也是民主的政局话,我想那些倡导民主的专家和学者们会发出悲惨和绝望的哀号。还有一个是中国附近的不丹王国,他们国王看着现在民主潮流不可逆转,也想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搞个民主选举。但是他们的臣民却呼吁国王“不要去选举,不要什么民主。这样被国王统治着很好,如果没有一个专制的人来统治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但是这也折射出民主社会的创立是需要时间积累和文化氛围的,不可匆忙行事。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要怎样才能步入一个民主的环境,我想既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改变这两个因素就可以了。这句话说出来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却是需要时间。列宁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从而可以看出要提升政治制度首先就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相信在“百年”之后中国的后起之秀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

篇十三: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中国政治制度的五大优势

  宋鲁郑

  新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在时代需求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不断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在权力传接、监督和制约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这种特色,与目前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和激发革命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是定期的换人换党(美国驴象之争),中国是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阿拉伯社会既不换人也不换党。从目前看,中国的模式表现最佳。原因在于,一个制度要想良好运转,不仅要做到灵活性,还要做到延续性。西方的制度模式有灵活性,但缺乏延续性,往往随着新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大幅度的改变。而阿拉伯世界有连续性,但缺乏灵活性,最后制度走向僵化。

  中国今天的制度是在其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渐进、内生性演变的结果。今天的中国,人才全国性选拔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最高领导层。最高权力的更替具有以下特点: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年龄限制、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的借鉴。

  这种模式基本综合了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制度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一党领导,可以避免委托代理风险、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全国选拔和长期的培养可以在产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选出最优秀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民主制度的政治平庸化还能避免大众贪欲,差额选举、年龄限制、定期更替则可以带来新的血液,更避免政治强人的出现。

  中国政治制度的五大优势

  1.有效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中国的制度优势之一是,建立在能力为基础之上的全国性选拔、长期培养和历练、年龄的限制、定期的更替、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差额选举。以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和总理为例,他们均经历过长期的基层任职考验,并于2007年进入最高权力中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因为对国情、政情、民情了如指掌,所以可以立即开展针对性的施政措施,根本没有西方新领导人至少长达半年的熟悉情况的阶段。

  相反,在耗资巨大、通过大众投票方式产生领导人的西方,能力往往不是第一位的。影响选举的因素众多,如宗教信仰、性别、种族、形1象、是否会做秀和演讲、是否有足够的金钱支持等,而最重要的能力却被边缘化。像奥巴马,唯一的从政经历是州和联邦的参议员,连一天的市长都没有做过,却被选出来管理整个国家。

  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宪政空窗期。在西方假如出现换人或换党,新的领导者必须等上数月就职后才能展开施政。而一些议会制国家,假如选举出现争执或者无一党占据优势,则往往长期无法组成政府。

  虽然都是从全国选拔人才,但由于制度原因,西方却不能从全国的层面使用人才。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统统“大换血”。这一方面造成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人才的浪费,更造成政策的非连续性。而中国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则完全不存在西方这种体制性弊端。所以从现实政治实践看,中国的层层选拔制,有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要胜于西方通过选举方式产生领导人的模式。

  2.保持政治独立并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2013年中国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了大部制改革,铁道部也在其内。由于历史的原因,铁道部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3年和200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也曾试图对其进行调整,在种种阻力下未果。但铁道部最终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走进历史。

  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试图解决“控枪”这一美国的老大难问题。2012年12月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震惊全美的枪击案。于是,奥巴马把控枪与移民改革定为其第二任期的两大施政重点。之后,奥巴马为“控枪法案”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政治资源,参与对国会议员的游说工作,而且做了重大的妥协。然而,鲜活的生命抵不住严酷的政治现实,最终,这个已经打了折扣的禁枪法案胎死腹中。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体制很鲜明的特点是一直保持了政治的独立性和最终的决策权。在西方,民众、资本和权力三种力量博弈的最后结果是以普选为特征的民主制度。民众通过选票获得了对政治的控制权,而普选导致的高成本又为资本提供了影响政治的空间。至此,政治权力成为弱势,民权和资本的权力事实上主导了西方各国。目前的中国,虽然三种权力的博弈日益激烈,但至少在全国一级,政治权力仍然有最终的决定权。所以,一些很困难的决策、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决策,都能够执行。至少从现实角度看,一个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的、资本主导的制度和一个以追求福利为核心的民众主导的制度,其合理2性、有效性要远远低于相对中立的政治权力主导的制度。

  3.高效的执政和强大的学习、纠错能力

  低效率一向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因为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其优点理论上曾被认为可以避免巨大的失误。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却是不仅有低效率带来的弊端,其最终决策由于受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影响,负面作用往往成为主导。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无法阻止入侵伊拉克,没有办法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无法阻止最高法院取消已经实行了100多年的对财团政治捐款的顶额限制。

  在西方金融危机爆发后,即使进行修正,也无法消除其后果,更无法回到危机前的状态。目前来看,更深层的危机是这种制度也阻碍新科技的产生和应用。比如,奥巴马上任伊始就决定发展高铁,结果到现在依然没有实现。在佛罗里达州规划的第一条短线高铁,尽管是由联邦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但由于高速公路和航空利益集团的反对,最终化为泡影。批复的加州高铁,论证(实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竟然长达8年,而建设周期更是长达20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恐怕等到建成之日,已是技术淘汰之时。显然,一个不被财团绑架和影响的政府才可以做出更中立和理性的决定。

  4.中国政府是一个更负责的政府

  一谈到中国,西方往往套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的说辞。这实是意识形态的想当然,与当今政治实践不符(众多民主国家存在的严重腐败就是例证)。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没有认识到“绝对权力也往往意味着绝对责任”。在西方国家,出了问题可以推诿。执政党说是在野党不配合,在野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又推卸责任是前者造成的。不仅如此,对跨越政党任期的项目,往往会首先被牺牲掉。奥巴马总统向国会提交的2011年预算案,其中一款是砍掉了小布什时代的登月计划,而这个登月计划已经耗资91亿美元。

  在西方国家,许多官员是选上来的,因而有任期保障。只要不违法,即便决策失误,或者不作为,都不影响任期做满。而且一旦任期到了,下台了,就是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再被追究。而在中国,高官问责制日益完善,官员不称职或者失职、犯错,随时会被追责。

  5.在转型时期中国对腐败的有效遏制

  西方的腐败是刚性腐败,中国的腐败是人性腐败。西方的民主,3必须要有选举,而选举必须要有钱。政治人物接受了财团的支持,获胜后,必然要给予回报。这就是民主制度下腐败的刚性原理。而在中国,官员的任命受诸多因素影响,工作能力、群众测评、人情关系等等,但这种开支和大规模的选举所需要的费用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因此和财团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上任后的腐败主要是和人性的贪婪有关,收入不高和法规监督不完善则是外因。但从客观上并没有必须腐败进行钱权交易的刚性原由。

  当然,中国的腐败之所以相对于其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能够得到更有效的遏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在现行体制下,有能力对腐败现象进行打击。虽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无法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准,但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时期内,已可算是最可接受的效果了。现在名列亚洲廉洁排名第二的香港,上世纪70年代腐败严重,当时的港英殖民政府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打击,竟然引发香港警察暴动,将廉政公署占领。

  对腐败的有效遏制,根据西方的经验有三条。一是经济发展。可以高薪养廉、建立完善的银行监控体系。二是完善法制。三是钱权交易的合法化。我们可以看一下全球,最腐败的那些国家都是最贫穷的国家,而做到比较廉洁的都是富裕国家。一向不被西方视为民主国家的新加坡,亚洲廉洁度名列第一,全球第五。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在一党制没有腐败刚性的前提下,也同样会达到或接近新加坡也就是全球领先的廉政水准。

  中国制度经得起西方质疑

  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模式成功崛起,对西方最大的威胁不是经济竞争而是政治制度。冷战结束二十多年后,一方面是中国成功崛起,另一方面西方却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中。西方在不得不承认中国制度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也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制度发难,特别是从根本上对中国的制度提出两个尖锐的质疑:中国模式无法解决权力的和平交接、中国模式无法避免政治强人和个人独裁的出现。而中共十八大使中国再度实现了制度性和平权力传承,以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验证了中国制度的成功和成熟。

  中国建立了现代的监督体系。如,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核心的国家权力监督;以行政监察监督、行政复议监督和审计监督为核心的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以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监督4为核心的司法监督;以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及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党内监督;以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监督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以日益开放、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媒体为核心的新闻监督。诚然,中国的监督体系仍然处于完善之中,与民众和社会的期待还有距离。然而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则有效弥补了中国现行监督体系的不足。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并通过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成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令中国成为全球特别是西方特别关注之地。中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被过度聚焦和放大。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起到类似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的高度普及,以其无所不在的优势和开放性、快捷性、低成本的特点,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监督和表达意见的平台。同时,网络也可以令中国任何一地的问题迅速曝光,高效处理,有效强化了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

  衡量不同制度的标准实际就是三个方面:是否能够产生优秀的领导人、是否能够充分了解国情、是否能够排除资本的制约而做出有效、符合长远利益的决策。从这三方面来讲,中国创造的制度文明要远远优于西方。对于中国制度的表现,这里引用即将离位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总干事帕斯卡·拉米在2013年6月底接受法国《快报》杂志专访时所评论的:自从邓小平在1979年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呈现出很多优点,中国是40年来在经济领域犯错误最少的国家。中国经济体制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中国的贫困人口在过去的40年大幅减少。

  中国开拓更高制度文明

  西方这种制度发展到今天已弊病丛生,日益无法适应全球化的挑战。西方目前的民主制度有两个难以解决的困境和普遍面临的种族与宗教的挑战。

  一是西方的政策受制于普通的选民。选民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对于事关长远、全局甚至全球的事务并不关心,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西方这种制度模式下,民众可以通过选票迫使政治人物接受并非理性、甚至完全不合理的诉求。

  二是西方的政治还受制于财团。西方的选举民主,决定了必须有巨额的选举资金,而唯一有能力提供的只有财团。虽然最后是选民在进行投票,实际上投票开始前,资本已经进行了“初选”。那些获得财团青睐的候选人才可能脱颖而出。他们胜选后,当然必须进行回5报。金钱不仅在选举时介入政治,更重要的是对政治日常运作的渗透和影响。

  最后,西方民主制度模式正普遍面临种族和宗教的严重挑战。在某一种宗教或种族占主体的国家,民主制度已经没有多少存在的意义:选举结果早已决定。就算美国这样强大和富有的民主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制度文明充满生命力的崛起将是21世纪人类最伟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今天的中国,在重新走向富强的同时,也将再一次为人类开拓出更高的制度文明。

篇十四: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中央官制:

  1、君主制与王权

  君主制核心:世袭皇帝“君临天下”;中央集权

  王位世袭制,从禹传启开始,沿袭到清亡,历经近四千年。

  周王室时期王权膨胀,王被认为是天地主宰,是最高权力的全能象征。

  王权内容:命官位爵、征收贡赋、指挥军队、抉择政事、裁决刑罚、统治诸侯国宗主、奖惩生杀全体臣民、废立后嗣后妃。

  2、古代国家官僚循君主中心制原则建立:

  夏有六卿;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

  3、西周宗法制主要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

  4、皇帝制度与皇权

  从秦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直到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彻底废除,历时2131年。

  皇帝制度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5、封建时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汉魏晋南北朝:君主丞相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隋唐宋元:君主宰辅制,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

  明清:绝对君主制

  选官制度(历史传承

  科举):

  官吏选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古代官吏选任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官制

  在世官制下,血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公卿、诸侯、大夫等重要官爵几乎都由王族和宗族人员担任,并世代相袭,即所谓世卿世禄制。

  秦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

  察举即举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是由诏令临时规定)

  征辟制“征”:皇帝直接下诏征用社会有名望之人到朝廷充任高官。

  “辟”:指郡守一级的长官可以辟举士人为自己的属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官人法制度

  在各郡、州设中正。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一般由九品中的二品官。

  中正职权是评议人物,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所作评语,称为“状”,对人物作为高下品定,称为“品”。

  隋唐至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朝:起源时期

  唐朝:完备时期

  宋朝:改革时期

  明朝:鼎盛时期

  清朝:灭亡时期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科举制最大限度摈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

  2、科举制为中国历朝,发掘了大量的人才。

  3、科举制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消极影响:

  1、恶劣影响主要在于八股文的考核内容和考试形式。

  2、八股文钳制思想,与社会脱节,败坏风气。

  古代选官制的变化规律:

  1、世官制是奴隶社会标志性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分别是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与后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

  2、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的重要举措。

  3、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4、选官制的标准:从家世、财产、门第到才学。方式逐渐趋向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5、影响我国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明朝之前积极性占主导地位,后消极作用占主导。

  总理衙门的设立:

  地位: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01年,改为外交部。

  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政治制度(孙中山建国路径):

  按照孙中山的政治路线图,国民党政府分训政和宪政两个时期。

  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于《申报》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称: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

  军政时期: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

  训政时期:以党治国时期;

  宪政时期:还政于民时期。

  按照国民党政权与治权分离原则,国民政府为最高治权机关,总揽中华民国之权。

  训政纲领缺陷:由于实行失败,政治制度核心,问题转为政党建设和领袖能力以及其道德是否高尚,这在近代民主理论上极大缺陷,与理想相差甚远。

  训政时期政治制度评价:

  1、政权与治权分野更加明确,结束了由国民党揽行政权,党与政,政权与治权不分的历史;

  2、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使国民政府由临时性质的组织机构进入了一个

  体制化的时代;

  3、蒋介石的大权独揽,使制度难以起到规范人事和政事的作用,抵消了制度设计的进步意义,引起反蒋势力的反弹,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

  宪政运动(国民参政会)

  (武汉)1738年7月——1948年3月

  共4届13次会议

  性质:不是议会,不是立法机关,而是咨询机关

  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一方面是因为“总统做皇帝,议员变猪仔”成为民族难以忘却的集体记忆,清末那种议会救国、宪法万能的乐观主义早已不复流行;另一方面,“行宪”是在内战全面爆发的隆隆炮声中启动的,党争、政争转变为内战,宪法完全失去了规范政府和公民政治生活的权威性。

  1949年1月14日,中共宣布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要求废除“伪宪法”与“伪法统”,并紧锣密鼓地筹备“民主联合政府”。

  “五四宪法”:(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背景:大陆统一;土改基本完成;斯大林的提示

  2、五四宪法经验: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包括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协商与合作;

  由全国人大发挥制宪会议的职能,也反映了中国政治的特色。

  3、五四宪法的指导原则: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五四宪法的深远影响:

  标志着我国政治文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先河,指明了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了根本制度;

  是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诞生的,具有过渡性和纲领性的特点,体现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

  从形式到内容都反映了中国特色,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用语准确,易领会。

  “八二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

  1、1981年6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2、现行宪法以五四宪法为基础的主要表现

  宪法修改的程序、方式相同:全体人大代表的三分之一的多数通过;

  基本指导思想相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宪法的结构相同;

  宪法的规范相同;

  宪法中规定的国家机构相同;

  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相同;

  对宪法的基本态度相同(五四宪法对现行宪法影响的最根本之处)

  3、“八二宪法”创新之处:

  取消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为共和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一步;

  改进、完善了人大制度;

  肯定了行之有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年后,民族区域自治法诞生;

  不仅注重制定和规范的完善,更重视宪法的实施。“八二宪法”的制定是“依法治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宪法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

  宪法的法律效力具有最高性;

  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具有严格性;

  宪法的解释、监督实施具有特殊性;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宪法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2、宪法建构国家政权的组织体制

  3、宪法规定国家政治运作

  4、宪法是民主宪政的前提和保障

  政党制度:(为什么形成今天的政党制度?或为什么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形成多党合作的局面?)

  1、为何选择中共作为执政党?

  工农大众选择;民主党派认同;蒋家王朝反衬;中共当仁不让(承担历史使命)

  2、为何保留8个民主党派?

  历史因素: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过贡献;

  在反对国民党时,中共一再反对独裁,提倡多党合作。

  现实因素: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有利于恢复与发展经济与文化;

  有利于促进海外联系;

  有利于监督执政党。

  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中共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实行相互监督;

  2、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量数量,依法履行职权;

  3、各民主党派成员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4、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

  5、中共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元首与元首制度:(对内对外职权)——详情请见书

  1、对外代表国家;

  2、居于国家机构的首脑部位;

  3、根据宪法行使元首权(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统率武装权,任免官吏权,外交权,赦免权,荣典权)

  4、享有礼仪上的特殊待遇。

  当代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的形成和沿革(各阶段特点)

  1、1949年建国——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2、54年国家主席的设立——1975年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撤销;

  3、1975年国家主席在宪法上的缺位——1982年新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恢复;

  4、1982年至今国家主席制度的稳步发展时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溯源:(理论溯源与变迁)

  马克思列宁关于代议制的理论:

  1、近代资产阶级的分权学说:洛克为近代分权立论奠基,把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孟德斯鸠不但主张权力应当分立,而且主张不同的权力应相互牵制;

  2、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批判:“议行合一”起源于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组成立法与行政相统一的公社委员会;

  3、列宁对议行合一原则的发展:列宁认为公社成为工作机关是摆脱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出路,列宁把巴黎公社的经验和马克思的“议行合一”理论付诸实践。

  我国人大制度的历史发展:

  1、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2、“三三制”参议会制度: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权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番号”,将其改为国民党的一级地方政权,称陕甘宁边区政府。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提出中国未来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要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正式确立并运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5、建国以来我国人大制度的发展:

  ⑴初步实行(1954——1957年);

  ⑵建设受挫(1957年下半年反右斗争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

  ⑶严重瘫痪(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⑷恢复与发展(1977年至今):

  ①改进和完善了选举制度;

  ②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③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组织建设;

  ④增强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权力,设立了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⑤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恢复设立乡政权。

  人大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1、概念

  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2、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刘少奇在宪法草案中,正式称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3、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特征:①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②议行合一;

  ③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常设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

  4、人大制度主要原则:

  ⑴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⑵

  中共的领导

  ⑶

  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①人民与国家机关关系上;

  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

  ③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

  活动原则:①集体负责制(委员会制,合议制)

  ②首长负责制;

  ⑷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5、人大制度的根本地位主要体现:

  ①人大制度在整个国家制度体系中拥有基础性。只有建构起人大制度,其他具体的政治制度才能够建立和运转起来。这包括国家的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

  ②人大制度在整个国家制度体系中拥有决定性。人大制度决定着其他一切具体制度的性质、内容和运作方式等。国家的立法制度、行政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都有赖于人大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③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保持其根本性质,维护其主要特征和特色,巩固其基本内容。惟其如此,必须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好、发展好、完善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人大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使其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制度化、具体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增强人大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和独特功效。

  人大代表的职权:

  权利:⑴提案权:①一个代表团或30人以上;②在人大开会前提出;③议案:案由、案据、方案;④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⑤列入议程的在交付大会表决前,经主席同意可撤回;⑥罢免案(针对国家机关)须由3个以上代表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合提出;⑦对于修改宪法,须1/5以上人大代表联名。

  ⑵提名权;

  ⑶批评、建议权;

  ⑷询问权;

  ⑸质询权;

  ⑹视察权;

  ⑺发言、表决、免责权;

  ⑻人身特别保护权;

  ⑼物质帮助权。

  义务:①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其实施;

  ②出席代表大会会议;

  ③保守国家机密;④密切联系群众;

  ⑤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人大的职权:

  ①最高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国籍法等)

  ②最高任免权;

  ③最高决定权;

  ④最高监督权;

  ⑤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立法权、重大事情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首长负责制: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的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1982年宪法规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

  1949年——1982年实行的是合议制。

  中国的首长负责制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西方的首长负责制相比有以下特点:①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在国家行政体制上的体现形式;

  ②以民主集中制为前提的个人负责制,行政首长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④在制度上结合了合议制的特点,遇到重大问题,行政首长必须先提交有关议程,进行民主讨论,后集中正确意见,作出最后决策。

  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6次(P143)

  司法制度:P149各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P164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形成(旧政协为何召开,新政协的继承)P167政协会议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全国政协的职权:P175为什么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184国家行政制度:P122特别行政区制度:P234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前者指政治领域内的各种制度,后者主要指政体。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

  政治制度所代表的是这个政府所代表的阶级,以及其基本组成模式,制度是统治阶级组建政府的基本形式,政府领导人的改变,甚至说只要社会性质不发生改变,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统治者的变化不会

  影响其制度的变化,而政治体制是指在政治制度的局限下,这个政府所实行的组建政府的方法,以及其决策方法等。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往往将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政体以及政权组织形式等概念视为同义语。后来学术界就此热烈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基本沿袭传统的界说,认为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或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

  政治制度即国体,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基本性质。政治体制则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一般包含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等。

  政治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政治体制作为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仅仅包含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而不包含国体。

  政治制度是广涵的概念。它不仅包含国体、政体,而且还包含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

  政治体制则是指具体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主要指政治体制内容中的质中规定性,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政治体制主要是一个以政治概略配置为中心,以管理为基本职能的政治运行机制。

  政治体制就是政治的决策机制,它与政治制度、政体相比,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丰富得多。政治体制包含了政治的基本方面:政治结构、政治功能、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文化。

  公务员制度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什么要实行:

  一是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单一,缺少法制,缺少竞争机制等弊端,调整人员结构,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保证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的优化。

  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廉政建设的关键是提高队伍素质和加强制度约束,国家公务员制度正是为廉政建设提供了保障机制。通过考试、考核、培训、交流来提高素质;通过义务、纪律、回避、申诉、控告促进廉洁奉公;通过法制化的管理,防止人治现象。

  三是增强政府机关的生机和活力。建立国家公务员正常的退休制、实行部分职务聘任制、规定不同职务的最高任职年龄、采取辞职辞退等办法,有利于增强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促进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一)酝酿阶段(1984年—1987年10月)

  国家行政机关是社会运行的中枢,其人事制度不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对其他国家机关及企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被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开始试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草案)》起草工作。

  (二)决策阶段(1987年10月—1988年4月)

  中组部牵头,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小组,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

  人员条例(草案)》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的名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

  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在国家行政机关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三)制定阶段(1988年5月至1993年8月)

  1989年开始在国家审计署等部门试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1992年十四大再次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委会议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推行

  1。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对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2。1993年10月1日起,争取用3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从1994年正式开始。

  建立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使我国政府机关的人事制度,由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转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2)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实行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消除原人事制度所形成的干部、工人及不同所有制单位人员身份上的界限,打破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各种束缚,让各类人才凭着自己的德才素质,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从而为公民平等行使宪法赋予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提供更多形式和途径,保证宪法的规定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3)为反对腐败、搞好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一是通过开展权利义务、纪律教育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措施,提高人员素质,抵制腐败因素的影响;二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堵塞管理上各种漏洞;三是通过考核、回避等制度和公开化管理,形成有效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创造廉洁行政的良好环境;四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改善公务员的生活待遇,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抗御腐败的能力。

篇十五: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精品文档★

  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做主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国家性质:

  ①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国家”。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一方面对人民实行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另一方面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

  ③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民不可能都去直接管理国家,只能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去管理国家事务。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6/★精品文档★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主要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

  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它们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的代表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他们对人民负责,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同时,他们要受人民监督,按人民的意愿办事,人民有权依法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代表。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6/★精品文档★

  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由人民群众依照法定程序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分别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以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2016/★精品文档★

  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他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主题是团结和民主。

  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做主权利认识误区:

  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它能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点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是其合理性.

  (2)另一方面,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等,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都是保证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着我国国家性质.

  (3)再有,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最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所以,题目观点是片面的.2016/★精品文档★

  人民当家作主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农村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推行和完善村民自治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当家作主。保持农村稳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青少年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

  ②在生活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修改宪法。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016/★精品文档★

  2、监督宪法的实施。

  3、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4、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6、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7、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8、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9、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0、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11、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12、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

  13、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1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1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2016/★精品文档★

  (2)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3)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4)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5)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016/7

篇十六: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

  2、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实行1/15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1/2或以上的,其干部构成应当与本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少于1/2或者更少的,一般应高于本民族人口比例。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有:民族立法权、变通执行权、财政经济自主权、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组织公安部队全、少主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也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其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XX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XX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XX监督、参政议政。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2/15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一、政府的界定

  广义: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国家行政区划分为盛县、乡三级。

  盛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镇的建制和区域划分。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际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的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3/15同时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二、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

  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布的超过两届。

  3、国务院行政机构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

  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如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量监督总局、环保总局、民航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体育总局、统计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安全按生产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XX事务局等)、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如国台办、新闻办、法制办、侨办、港澳办、研究室等)、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绿化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4/15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即省长(主席、市长)、市长(州长)、县长(市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政府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1、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

  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2、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编制、财务等由上级

  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局。

  3、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局、工商管理、质量

  技术监督管理。

  4、派出机关/派出机构:政府设立的下属机构称派出机关

  (如行政公署、街道办事处、区公所);政府工作部门下设的下属机构称派出机构(如派出所、工商所等)。

  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第三章

  公共行政

  5/15一、公共行政的含义

  公共行政就是指公共行政组织依法行使权力,对国家事物、自身事物和社会公共事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

  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1、公共行政组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主体;2、社会公共事务是公共行政活动的主要客体;3、公共行政的实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中,运用公共权力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维护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4、公共行政活动应遵循法制原则、XX原则、服务原则、绩效原则。

  二、公共行政的主体

  1、概念: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管理组织。

  立法机关

  与司法机关不属于公共行政的主体。

  公共管理组织除国家行政机关外,还有依法成立、具有一定行政权的独立

  行政机构和法定组织。

  2、国家行政机关是依法成立的公共行政机关,由不同的层级组成,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政府的不同层级构成不同的公共行政的主体,发挥不同的6/15政府作用。

  一般而言,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如国防、外交、货币、银行、全国铁路、国道等全国新的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则负责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如铁道公路、地方基础设施、地方医疗与教育等地方性公共事务。

  我国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如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

  3、公共行政主体不等于行政机关,除行政机关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4、分类:从名义上享有公共行政权力和具体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角度分析,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政府各行政机关,政府各行政机关的公共行政权力是通过法律规定以与在法律规定之下的政府内部授权获得;

  行政首长,各国政府行政机关通常行使首长负责制因而,行政首长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执行上都是公共行政权力的一种主体,行政首长可以分为四类,分为政府首脑、政府首脑以下的高级政务类行政首长(各职能部门部长)、政务

  首长以下的各级常务首长、由宪法和有关法律所特别授权的一部分官员,主要是指主持人事行政事项的少数首长。

  7/15政府普通公务员。

  5、公共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特征

  职权和职责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与其全能。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啊形式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特征:

  第一,公共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这是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的区别所在

  第二,公共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这是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的区别

  第三,公共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这是行政组主体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公共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8/15三、公共行政的客体

  1、概念:即公共行政的对象,也就是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

  依其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国家事务、公共事务、地方事务、公民事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主要责任是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政府的公共产品体系构成政府所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包括经济类公共产品,政治类公共产品,科技,教育与文化类公共产品

  2、客体分类

  包括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特别是政府通过行使公共行政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由此与社会生活中的几乎一切行为主体发生行政、法律关系。

  通常情况下,所谓社会行为主体是指具有法人和自然人的资格和地位、且有一定行为能力的公民、公民团体、社会组织。

  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影响乃至决定他们社会生存条件的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

  概括的说分为以下六点:

  第一,经济性组织,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科9/15技业

  和其他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政府与其关系表现为利率、税收、正当开支、工业卫生、环境保护、人身保障等。

  执照、许可证等申请、登记、备案、审批制度、限期改正、吊销营业执照直至拘捕等惩罚制度,是政府对经济性组织实施行政管理的经常性方式

  第二,社会性组织,包括教会、社区团体等一切非以营利为

  目的的组织。

  一般来说政府对它们的公共行政管理以不妨碍他人、不危害社会和公众、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共行政管理法规为限度。

  登记制度和检查制度是政府对其管理的主要方式

  第三,政治性组织,包括政党和一切以政权或政治性权力为第四,第五,第六,目的的组织。

  政府对他们的行政管理主要四依据法律促使他们按照政治竞争的规则开展政治活动,防止和制止他们颠覆国家的政治企图。

  登记制度和检查制度通常也适用于政治性组织科教文组织,包括学校、科学研究单位和各种文化团体。

  10/15政府在多数情况下对这类组织予以支持、财政资助和提供各种便利,但同时要求他们遵守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法规,不得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健康,在必要时,也可能对其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新闻性组织,包括报社、新闻社、电台、电视台等一切新闻传播媒介组织。

  政府对他们的公共行政管理也以不违背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法规为限度。

  新闻性组织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一大难点,因为政府本身是新闻监督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实际过程中,新闻传播的合法性,也常常是分歧最大的领域之一公民,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最大量的行为对象。

  管

  理的原则仍然是依据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法规、其最

  基本的标准是:履行对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比如,缴纳税金、服兵役等;遵守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比如,不妨碍公共道德和他人私生活等。

  在对公民实施公共行政管理方面,政府可能采用的行政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四、公共行政的职能

  公共行政职能,一般称为行政职能或政府职能,它是政府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公共行政活动的依据

  1、概念: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11/15作为i国家公共行政机关,依照法律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起到的作用。

  2、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既有区别又有统一)

  第一,本质上一致。

  国家职能是国家活动的总体方向,(反

  应国家的阶级属性和本质要求)他决定政府活动基本方向、根本任务、主要作用。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实施和国家本质的外在表现,侧重揭示政府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等有形方面

  第二,国家职能包括政府职能,一方面,统治阶级要实现自

  己的意志,既要经由国家权力机关表达国家意志,也要通过政府来执行国家意志。

  国家履行职能的权力功能是制定法律,而政府履行职能的权利功能是执行法

  律。

  这是政府从属于国家的本质原因。

  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一起承担着共同的职责,如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持社会秩序等。

  但他们的职能范围和职能方式各有不同,行政机关行使的是国家行政职能,它以国家的立法职能为依据,以司法职能12/15为后盾,并受二者监督。

  从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区别来看,一方面,国家职能是由一国的阶级属性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固定不变的;而政府职能主要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必然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做适应性的调整。

  另一方面,国家职能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是对全部国家机关职能的总体概括;而政府职能从属于国家职能,但与国家职能在侧重点和功能上并不相同。

  政府在履行职责时,侧重于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处理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行政职能的特点

  第一,公共性:尽管不同国家的政府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宗

  旨,但政府都必须承担维护公共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这里,公共利益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得,该社会群体中不确定的个人都可以享有的社会价值。

  另外,行政职能的公共性还体现在

  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政府的作用限定在公共领域,在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范围之外,是只受市场规律支配和法律规范制约的私人领域。

  13/15第二,执行性,在现代社会,行政职能行使的依据是国家通第三,第四,过宪法和法律赋予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

  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活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使统治阶级的意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行政的主要职能,从总体上说,也就是执行立法机关所表达的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实际上是行政权力的具体化和外化,具有明显的执行性质。

  多样化:内容具有多样性,这主要是由行政活动作用的客体决定的。

  行政活动涉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司法公安外交民政等一系列社会事务,因此行政职能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

  行政管理发内的广泛性决定了行政职能的多样化,在国家和社会的不同领域,行政职能也是不同的。

  动态性:一方面,国家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职能

  的变化,不同历史类型的国家,其行政职能的范围侧重点以与方式方法会各有不同。

  另一方面,行政职能又是根据国家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行政环境的变

  化,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行政职能的范围、14/15内容和重心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总之,行政职能是不能变化的,这就是所谓公共行政职能的动态性。

  4、公共行政职能的构成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或从不太能过的视觉加以分类。

  意识从静态意义上去研究公共行政职能的基本内容,将其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教育职能、社会服务职能;而是从动态意义上研究政府职能运行过程,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15/15

篇十七: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虽然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两者在内容、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为了便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加以介绍。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

  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篇十八: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WORD格式整理版

  中国政治制度的五大优势

  宋鲁郑

  新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在时代需求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不断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在权力传接、监督和制约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这种特色,与目前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和激发革命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是定期的换人换党(美国驴象之争),中国是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阿拉伯社会既不换人也不换党。从目前看,中国的模式表现最佳。原因在于,一个制度要想良好运转,不仅要做到灵活性,还要做到延续性。西方的制度模式有灵活性,但缺乏延续性,往往随着新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大幅度的改变。而阿拉伯世界有连续性,但缺乏灵活性,最后制度走向僵化。

  中国今天的制度是在其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渐进、内生性演变的结果。今天的中国,人才全国性选拔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最高领导层。最高权力的更替具有以下特点: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年龄限制、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的借鉴。

  这种模式基本综合了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制度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一党领导,可以避免委托代理风险、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全国选拔和长期的培养可以在产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选出最优秀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民主制度的政治平庸化还能避免大众贪欲,差额选举、年龄限制、定期更替则可以带来新的血液,更避免政治强人的出现。

  中国政治制度的五大优势

  1.有效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中国的制度优势之一是,建立在能力为基础之上的全国性选拔、长期培养和历练、年龄的限制、定期的更替、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差额选举。以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和总理为例,他们均经历过长期的基层任职考验,并于2007年进入最高权力中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因为对国情、政情、民情了如指掌,所以可以立即开展针对性的施政

  学习指导参考

  WORD格式整理版

  措施,根本没有西方新领导人至少长达半年的熟悉情况的阶段。

  相反,在耗资巨大、通过大众投票方式产生领导人的西方,能力往往不是第一位的。影响选举的因素众多,如宗教信仰、性别、种族、形象、是否会做秀和演讲、是否有足够的金钱支持等,而最重要的能力却被边缘化。像奥巴马,唯一的从政经历是州和联邦的参议员,连一天的市长都没有做过,却被选出来管理整个国家。

  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宪政空窗期。在西方假如出现换人或换党,新的领导者必须等上数月就职后才能展开施政。而一些议会制国家,假如选举出现争执或者无一党占据优势,则往往长期无法组成政府。

  虽然都是从全国选拔人才,但由于制度原因,西方却不能从全国的层面使用人才。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统统“大换血”。这一方面造成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人才的浪费,更造成政策的非连续性。而中国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则完全不存在西方这种体制性弊端。所以从现实政治实践看,中国的层层选拔制,有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要胜于西方通过选举方式产生领导人的模式。

  2.保持政治独立并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2013年中国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了大部制改革,铁道部也在其内。由于历史的原因,铁道部对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3年和200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也曾试图对其进行调整,在种种阻力下未果。但铁道部最终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走进历史。

  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试图解决“控枪”这一美国的老大难问题。2012年12月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震惊全美的枪击案。于是,奥巴马把控枪与移民改革定为其第二任期的两大施政重点。之后,奥巴马为“控枪法案”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政治资源,参与对国会议员的游说工作,而且做了重大的妥协。然而,鲜活的生命抵不住严酷的政治现实,最终,这个已经打了折扣的禁枪法案胎死腹中。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体制很鲜明的特点是一直保持了政治的独立性和最终的决策权。在西方,民众、资本和权力三种力量博弈的最后结果是以普选为特征的民主制度。民众通过选票获得了对政治的控制

  学习指导参考

  WORD格式整理版

  权,而普选导致的高成本又为资本提供了影响政治的空间。至此,政治权力成为弱势,民权和资本的权力事实上主导了西方各国。目前的中国,虽然三种权力的博弈日益激烈,但至少在全国一级,政治权力仍然有最终的决定权。所以,一些很困难的决策、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决策,都能够执行。至少从现实角度看,一个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的、资本主导的制度和一个以追求福利为核心的民众主导的制度,其合理性、有效性要远远低于相对中立的政治权力主导的制度。

  3.高效的执政和强大的学习、纠错能力

  低效率一向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因为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其优点理论上曾被认为可以避免巨大的失误。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却是不仅有低效率带来的弊端,其最终决策由于受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影响,负面作用往往成为主导。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无法阻止入侵伊拉克,没有办法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无法阻止最高法院取消已经实行了100多年的对财团政治捐款的顶额限制。

  在西方金融危机爆发后,即使进行修正,也无法消除其后果,更无法回到危机前的状态。目前来看,更深层的危机是这种制度也阻碍新科技的产生和应用。比如,奥巴马上任伊始就决定发展高铁,结果到现在依然没有实现。在佛罗里达州规划的第一条短线高铁,尽管是由联邦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但由于高速公路和航空利益集团的反对,最终化为泡影。批复的加州高铁,论证(实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竟然长达8年,而建设周期更是长达20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恐怕等到建成之日,已是技术淘汰之时。显然,一个不被财团绑架和影响的政府才可以做出更中立和理性的决定。

  4.中国政府是一个更负责的政府

  一谈到中国,西方往往套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的说辞。这实是意识形态的想当然,与当今政治实践不符(众多民主国家存在的严重腐败就是例证)。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没有认识到“绝对权力也往往意味着绝对责任”。在西方国家,出了问题可以推诿。执政党说是在野党不配合,在野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又推卸责任是前者造成的。不仅如此,对跨越政党任期的项目,往往会首先被牺牲掉。

  学习指导参考

  WORD格式整理版

  奥巴马总统向国会提交的2011年预算案,其中一款是砍掉了小布什时代的登月计划,而这个登月计划已经耗资91亿美元。

  在西方国家,许多官员是选上来的,因而有任期保障。只要不违法,即便决策失误,或者不作为,都不影响任期做满。而且一旦任期到了,下台了,就是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再被追究。而在中国,高官问责制日益完善,官员不称职或者失职、犯错,随时会被追责。

  5.在转型时期中国对腐败的有效遏制

  西方的腐败是刚性腐败,中国的腐败是人性腐败。西方的民主,必须要有选举,而选举必须要有钱。政治人物接受了财团的支持,获胜后,必然要给予回报。这就是民主制度下腐败的刚性原理。而在中国,官员的任命受诸多因素影响,工作能力、群众测评、人情关系等等,但这种开支和大规模的选举所需要的费用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因此和财团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上任后的腐败主要是和人性的贪婪有关,收入不高和法规监督不完善则是外因。但从客观上并没有必须腐败进行钱权交易的刚性原由。

  当然,中国的腐败之所以相对于其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能够得到更有效的遏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在现行体制下,有能力对腐败现象进行打击。虽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无法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准,但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时期内,已可算是最可接受的效果了。现在名列亚洲廉洁排名第二的香港,上世纪70年代腐败严重,当时的港英殖民政府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打击,竟然引发香港警察暴动,将廉政公署占领。

  对腐败的有效遏制,根据西方的经验有三条。一是经济发展。可以高薪养廉、建立完善的银行监控体系。二是完善法制。三是钱权交易的合法化。我们可以看一下全球,最腐败的那些国家都是最贫穷的国家,而做到比较廉洁的都是富裕国家。一向不被西方视为民主国家的新加坡,亚洲廉洁度名列第一,全球第五。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在一党制没有腐败刚性的前提下,也同样会达到或接近新加坡也就是全球领先的廉政水准。

  中国制度经得起西方质疑

  学习指导参考

  WORD格式整理版

  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模式成功崛起,对西方最大的威胁不是经济竞争而是政治制度。冷战结束二十多年后,一方面是中国成功崛起,另一方面西方却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中。西方在不得不承认中国制度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也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制度发难,特别是从根本上对中国的制度提出两个尖锐的质疑:中国模式无法解决权力的和平交接、中国模式无法避免政治强人和个人独裁的出现。而中共十八大使中国再度实现了制度性和平权力传承,以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验证了中国制度的成功和成熟。

  中国建立了现代的监督体系。如,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核心的国家权力监督;以行政监察监督、行政复议监督和审计监督为核心的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以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监督为核心的司法监督;以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及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党内监督;以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监督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以日益开放、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媒体为核心的新闻监督。诚然,中国的监督体系仍然处于完善之中,与民众和社会的期待还有距离。然而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则有效弥补了中国现行监督体系的不足。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并通过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成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令中国成为全球特别是西方特别关注之地。中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被过度聚焦和放大。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起到类似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的高度普及,以其无所不在的优势和开放性、快捷性、低成本的特点,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监督和表达意见的平台。同时,网络也可以令中国任何一地的问题迅速曝光,高效处理,有效强化了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

  衡量不同制度的标准实际就是三个方面:是否能够产生优秀的领导人、是否能够充分了解国情、是否能够排除资本的制约而做出有效、符合长远利益的决策。从这三方面来讲,中国创造的制度文明要远远优于西方。对于中国制度的表现,这里引用即将离位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总干事帕斯卡·拉米在2013年6月底接受法国《快报》杂志专访时所评论的:自从邓小平在1979年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呈现出很多优点,中国是40年来在经济领域犯错误最少的学习指导参考

  WORD格式整理版

  国家。中国经济体制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中国的贫困人口在过去的40年大幅减少。

  中国开拓更高制度文明

  西方这种制度发展到今天已弊病丛生,日益无法适应全球化的挑战。西方目前的民主制度有两个难以解决的困境和普遍面临的种族与宗教的挑战。

  一是西方的政策受制于普通的选民。选民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对于事关长远、全局甚至全球的事务并不关心,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西方这种制度模式下,民众可以通过选票迫使政治人物接受并非理性、甚至完全不合理的诉求。

  二是西方的政治还受制于财团。西方的选举民主,决定了必须有巨额的选举资金,而唯一有能力提供的只有财团。虽然最后是选民在进行投票,实际上投票开始前,资本已经进行了“初选”。那些获得财团青睐的候选人才可能脱颖而出。他们胜选后,当然必须进行回报。金钱不仅在选举时介入政治,更重要的是对政治日常运作的渗透和影响。

  最后,西方民主制度模式正普遍面临种族和宗教的严重挑战。在某一种宗教或种族占主体的国家,民主制度已经没有多少存在的意义:选举结果早已决定。就算美国这样强大和富有的民主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制度文明充满生命力的崛起将是21世纪人类最伟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今天的中国,在重新走向富强的同时,也将再一次为人类开拓出更高的制度文明。

  学习指导参考

篇十九: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修改和完善了宪法,制定了刑法、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废除了不合乎宪法和民主精神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还建立了律师制度,并进行了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目标的司法制度改革。我国也逐步实现了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

  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发展经济,努力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允许和支持公民创办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并确定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身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实行身份证制度,允许公民自由择业包括异地择业;实行依法出入境制度,允许公民出国留学和出境旅游。最近这几年,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变革,既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又激发了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在乡村、社区和企业中广泛地建立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是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在广大农村实行了村委会村民直接选举制.

  度和乡镇改革试点,而且在农村普遍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而且,基层民主建设正在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拥护。

  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在我国的政治构架中,各民主党派虽然不是执政党,但却是参政党。参政的基本点有四项:(1)参加国家政权,包括担任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职务,担任检察、审判机关的领导职务;(2)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3)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4)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在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委会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大代表的比例都得到明确规定。

  这五点,使得我国社会在三十年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那些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的人,不仅看不到这些基本事实,而且陷入了自身的逻辑悖论。因为他们解释不了,为什么在一个他们认为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中,会允许公民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会出现那么成功的市场体系和经济发展。所以,观察和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走势,必须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的改革实践。

  第二,我们要立足理论创新,科学地研究中国政治体制.

  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现在,我们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改革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新的问题不断显现,不同意见的争论也趋向表面化。在这个时候,研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更要有一种创新思维,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综合地权衡各种意见的利弊得失,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为了什么,不管实行哪一种民主制度或民主形式,一要有利于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富裕幸福,二要有利于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安定有序,三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和国家统一昌盛。凡是不利于这一民主政治终极目的的政治行为或民主形式,都不能轻信和照搬。

  我们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强调的就是进行“政治协商”,就是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代议制的上院(参议院)这样的国家权力机构,也不是政府这样的国家机关,同时又不是一般的社团,而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别和各少数民族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人士组成的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显然,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虽然不是全体公民都能参与的协商民主,但它是由一批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公民组织和公民直接地平等地参与的协商民主。可以这样说,这是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实行这样的协商民主,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政协委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而且把“民主”与“团结”统一起来实现了党派和谐、民族和谐、界别和谐、海内外同(侨)胞和谐,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整合。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尤其是在我国社会已经或正在向多样化、动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化考验的形势下,我国社会特别需要在和谐发展中,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整合。

  同时,我国的协商民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充分发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重要的民主政治形式,推动我国各党派、各界别、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委员参与有效的民主协商;其次是逐步完善各级政府主动实施的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制度;再次是进一步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明确了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

  展,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要深化,民主政治还要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以政府改革为重点,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和谐社会的建设、反腐倡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扎扎实实地推进。而这样一种既能发挥选举(票决)民主优势,又能展现协商民主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将在我国形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并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类型为人类文明做出我们的贡献。

  运城市委党校:法律专业

  张可桢

  学号:1022713013.

篇二十: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一:我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主干知识精析】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思路:人民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

  (1)、地位:当家作主,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注:①人民≠公民;②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国家权力机关及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对人民负...责。

  (2)、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原因+意义)

  ①原因即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A、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C、我国民主程度还比较低。

  ②意义:A、有助于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即有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使国际长治久安)。B、有助于“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怎么样建设民主政治

  (措施或途径)

  A、最根本的要求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三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B、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第二、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第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第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C、坚持从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①人大代表的地位: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注意问题:不要误认为我国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②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由下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间

  接选举),县级及其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都是五年。

  ③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①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②人民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特别提示:少数民族代表不是代表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不是代表宗教界。他们都是代表人民)。

  3、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性质和职权

  (1)地位: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注:全国人大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2)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3)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拥有四个最高权: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

  特别提示:

  ①人大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其权力不仅仅是立法,所以不能片面地说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同时,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其它拥有立法权的机关属于授权立法,不属于立法机关。

  ②只有全国人大才拥有最高权力,地方人大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都不能用最高。全国人大拥有修改(不是制定)宪法的权力;常委会没有修改宪法的权力。

  ....③四个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能看文字中有没有“决定”二字:A如果是关系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B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C关于其他或工作人员的年度报告或审查则是监督权;D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E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下年度计划是否批准属决定权。由此可知,在每年的两会中,人大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总的说是属于行使监督权,但对报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部分的批准则是属于行使决定权;人大审议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属于监督权,审议预算属于决定权。

  ④注意分清人大、全国人大、人大制度的区别。如: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人大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等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完善

  (1)是什么

  ①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家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特别提示:注意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的区别。)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和活动原则,主要表现在:代表的产生、职权的行使及决议的执行三个方面,体现着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2)为什么

  ●政治学: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也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注意问题: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国情。

  ●哲学: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适合我国的国情。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3)怎样完善:

  ①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正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改正和加强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的代表人民并接受监督。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显著特点: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3、基本内容:

  四点(见教材)

  4、为什么:

  (原因+意义)

  (1)从理论上讲,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2)从现实看,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5、怎样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离不开特定的机构即人民政协。

  ①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见教材)

  ②政协的性质: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③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中共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要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3)、要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特别提示:A人民政协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它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

  B牢记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政治上

  领导与被领导,执政与参政的关系;组织上

  各自独立,相互平等;法律上

  平等;事业上

  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相互监督;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亲密友党(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不是兄弟党)。C把握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一参加三参与”(注:不能改成“决定”、“掌握”)。D熟记政协与人大的关系。E“人民政协”或“政协”不能等同于“全国政协”。F明确三个会议的排列顺序(党的会议、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

  a、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

  、人民代表大会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b、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必须首先召开党的会议,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

  c、政协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召开党的会议后,继而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d、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因此,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政协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必须再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使之变为国家意志,以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⑴含义、产生:(略)

  ⑵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其中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1)含义: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

  C共同的经济生活(略)D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2)关系:民族的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

  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3)作用: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⑴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⑵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

  ⑶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⑴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⑵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指什么?),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A必然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社会基础。

  2)客观依据。

  3)政治基础。

  B优越性(四个结合):①有助于把国家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民族自治机关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又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②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

推荐访问: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什么是今天的模样 中国 政治制度 模样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