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生态文明政策(10篇)

时间:2022-11-30 21: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18生态文明政策(10篇)2018生态文明政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1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才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生态文明政策(10篇),供大家参考。

2018生态文明政策(10篇)

篇一:2018生态文明政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1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才得以丰富与完善。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的系统化理论表达,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20世纪70年代,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由此得到快速复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为了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启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诸多成效。

  第一,提升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我国开始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并将之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2]

  1983年12月31日,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3]。

  第二,在措施上,党中央提出以科技与法制等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科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倡以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技术上的支撑,力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少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并明确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靠科学。”[4]不仅如此,还以法制作为生态保护的保障手段,逐渐健全了生态保护的立法体系。

  例如,1979年9月正式出台第一部生态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年《宪法》在原有环境保护条款基础上,增加了国家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加强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等规定,之后又陆续颁布了《森林法》《海洋保护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多部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这一系列的法制法规为我国建立专业化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系奠定了法律依据[3]。使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法治化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与基础。

  第三,正式建立了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为了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还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1974年10月正式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皆由该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1984年又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并于198年独立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环保机构的设立确保了环保法治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四,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及排污治理尝试。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长时间的大炼钢铁,导致大量林木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党和政府提倡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于1981年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议》,并将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事实证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绿化、全民植绿护绿的良好局面,国家森林面积得到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

  (二)初创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指出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和谐,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内涵。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也提出要将环境保护提升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

  第一,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是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于1987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的,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20世纪90年代,面对环境逐渐恶化以及资源紧张的社会形势,为了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于1994年通过了《中国

  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方向,即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并且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12个重大关系之一[3]。

  第二,进一步加快环保立法与环保制度完善进程。自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我国围绕这一战略,进一步加快了环保立法与环保制度完善工作。具体而言,在立法方面,1997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新增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资源利用与资源回收的文件与规定。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开始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也被提上议程。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国际合作。环境问题不只是我国面临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国际之间的合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1995年,我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会议上呼吁世界各国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共同解决环境保护这一世界性问题。不仅如此,我国还积极参加国际性环保合作,先后与世界多个国家签订环保合约,并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环境保护南极条约议定书》等2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5],为世界环保工作贡献力量。

  (三)确认阶段

  21世纪初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于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得到概念上的确认。

  第一,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之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旧的社会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经济的成就却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在反思旧的社会发展模式弊端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将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摒弃了过去“以GDP为中心”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物质、精神以及生态等的和谐共进。

  第二,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总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之后,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即“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及其总目标的提出昭示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已

  经提升到理论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第三,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2004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7]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应由能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型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成熟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知,重新界定和定位生态文明,提出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宪法中。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愈加明朗,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成熟阶段。

  第一,全方位提升生态文明的认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明确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相关阐述和规定,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具体要求,党中央阐明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诠释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法制观、生态动力观、生态全球观为实现路径,构建科学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战略部署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底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阐述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提出,生态文明是一种不同于过去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等的全新的文明,它体现着人民的共同利益,关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全人类发展相互关联,展现出生态文明认知的新发展,全方位呈现出我国生态文明认知所达到的新高度。

  第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并非个人或者一部分人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方可完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9]我国坚持将生态保护与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将生态保护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通过宣传教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陆续推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50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专项方案,其中多数方案已得到有效实施,使得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了大的突破。同时我国还相继颁布或修订了多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2018年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使其具有了更高的法律地位,拥有了更强的法律效力,生态文明主张开始成为国家意志[3]。

  第三,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各国之间的依存和依赖也逐渐加深,与此同时,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等国际性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共同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世界,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心怀天下的情怀,向全世界呼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图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篇二:2018生态文明政策

  《[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论文]2018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摘要:因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能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明促进人与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要,它代表着人类明发展走向生态明建设所追是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然、环境与济、人与社会和谐,[]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00生态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然以造福身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然和谐发展而提出

  下面是编精心推荐些生态明建设政治论希望你能有所感触!生态明建设政治论

  浅谈生态明建设

  摘要生态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然以造福身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然和谐发展而提出

  随着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各种、环境压力变得越越突出

  只有加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生态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明向着高层次发展

  建设生态明是党十七首次提出项重要战略任标志着我们国和我们党对坚持明发展道路认识进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明、精神明和政治明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明

  明建设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环境压力越越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矛盾突出生态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生态明基特征

  首先生态明体现了人与然关系变化

  人与然作地球共成员既相独立又相依存生态保护识逐渐成了众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然和谐发展变

  其次生态明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然和谐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逐年上升人与然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

  再者基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稀缺现状生态明建设是长期艰巨任

  生态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和巨压力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基要另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明建设提出和主要容

  党十六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康社会目标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明发展道路

  党十七报告进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明思想

  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华民族生存发展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能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明促进人与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要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也是关系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根计

  三、促进生态明建设对策

  ()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然关系是种平等和谐统关系我们必须把对然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起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持续发展统起

  先污染治理道路实践已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子孙代带惨痛代价

  (二)支持化创新加强生态化建设

  建设生态明要建构人与然和谐发展生态化通发展生态旅游化、森林化、湿地化、野生动物化等生态化力弘扬人与然和谐相处价值观全社会树立生态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济社会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济

  发展现代循环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济济增长和生态破坏矛盾有效出路

  .

  现代循环济包括从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方面

  这就要改变传统工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生产技术通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

  力提倡生态科技生态明建设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要树立正确消费观从而限地节约杜绝浪费

  这要人类摒弃挥霍性消费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原则进行适消费崇尚精神和化享受

  合理地调节人与然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消耗

  使用和环境破坏都基人类欲望因以节俭满足基生存要目标适消费必定能够幅降低对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明是以然规律准则、以环境承力基础、以可持续社会济政策手段、以致力构造人与然发展目明形态

  它代表着人类明发展走向生态明建设所追是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然、环境与济、人与社会和谐

  当前国改革发展正处关键阶段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许多国发展验教训告诉我们这重要阶段定要处理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处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关系处理不利益群体关系处理济增长、环境关系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处理物质明建设政治明建设、精神明建设、生态明建设关系

  由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明既是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新形势而做出战略策也是全面建设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然和谐发展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明既有利实现以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华民族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明发展方向是关系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根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义

  .

  作名当代学生我们要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基国策以及人与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化知识提高己环境、识;从现做起从事做起节约爱护社会上草目等

  参考献

  []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000[]刘湘溶生态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999[3]胡锦涛十七报告00705击下页还有更多生态明建设政治论

  .

篇三:2018生态文明政策

  专题七: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一、背景材料

  1.

  世界环境日

  年月日是第个世界环境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连相生”,旨在呼吁和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欣赏它的美丽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以行动保护自然。中国将年的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十三”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3.

  年月日至日是第二十七届全国节能宣传周、月日是第五个低碳日。宣传周期间,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围绕“节能有我,绿色共享”“工业低碳发展”的主题举行了节能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节能技术推广等活动。

  4.

  目前,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满三个月。期间,个督查组共检查了万余家企业(单位),揪出万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问题率超成。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报告第章“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约字。报告全文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划出以下重点:自然次,绿色次,生态环境次,节约次,低碳次。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年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重点地区细颗粒物()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分类处置,严禁“洋垃圾”入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造林亿亩以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万亩,加强地下水保护和修复,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共建生态潍坊。

  年月日,《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健全完善企业环保预警、倒计时整改机制,落实企业达标排放主体责任,全面清理“散乱污”企业,加快中心城区家企业搬迁进度;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广“零增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面临严重的资源形势。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严峻性原因:①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②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形势。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步扩大。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我国根据现有的人口国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利于缓解老龄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努力。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结合点

  社会责任、生态意识、公民道德、公共参与

  四、中考试题预测

  、为什么要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的可持续发展。

  ②是落实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④是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请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说说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有什么重要意义?(坚持绿色发展意义)

  ①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绿色、低碳生活。

  ②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④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请提出你的建议。)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④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企业如何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①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节能减排。

  ②加强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我们青少年怎样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宣传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践行者: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①爱惜粮食、节水节电;②少吃烧烤食品,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用品。③绿色出行,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④积极参加植树种草活动,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植被;⑤垃圾分类处置;⑥不焚烧树叶秸秆、不燃放鞭炮等。

  ()维护者:依法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

  、请你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国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企业:①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节能减排。

  ②加强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个人:①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低碳生活。

  ②依法同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请为建设“美丽中国“拟定几条宣传标语。

  ①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

  ②过低碳生活,享绿色人生;

  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并说说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

  ②开展废旧物品再利用创意大赛;

  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送电子贺卡;

  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增强节约意识;

  ⑤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依据有哪些?

  ①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

  ②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影响人们生活,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③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建立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约束制度。

  ②开发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

  ③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

  ④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④坚持依法治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水。

篇四:2018生态文明政策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政策解读

  (党课讲稿)

  前

  言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来,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具体来说,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

  从客观必然性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现实诉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从目标形式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环境格局,是一种人类生存系统安全状态,而最终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1-

  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目标,它贯穿整个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

  党的十九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归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树立生态伦理。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现在提出的生态优先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我们的生态伦理观。

  第二,营造生态文化。在发展生态科学、推进生态教育、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生态制度中,规范生态道德、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绿色消费……以此营造生态文化。

  第三,调控生态行为。要建设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推广生态消费,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控、纠正我们的行为,就要下功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低碳社区、生态城市等。

  第四,建设生态环境。要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就要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

  以上四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支撑这四大核心内容的是两项重要工作。一个是生态政治建设,就是我们的政-2-

  治理念、方针政策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另一个是生态科技支撑,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工作。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都离不开生态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六个方面。

  之后,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来看,在生态系统层面,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目标层面,强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管控长效机制;在措施任务层面,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理论体系层面,强调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2018年全国两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看,首先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中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指出“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同时梳理了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其次,在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强调,“要-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最后,在今后工作部署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

  2018年全国两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写了“生态文明”等内容,主要是: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增加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2018年全国两会上,我们还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是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第一,将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有关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4-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这样,就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而且还可以对自然系统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第二,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这样,就可以实施统一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措施。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项工作均在向具体化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有了新内涵。如图所示,在政府大力主导引领下,在企业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公民大众广泛参与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5-

  绿色发展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为抓手,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

  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方针,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明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突出环保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要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人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促进?一是坚持节约优先,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就是以预防为主,开展综合治理;三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6-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第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开放理念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寻求全球合作,以人民为中心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区域生态共建共享,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另外,健全资源资产、修复治理、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绩效核算和奖励制度等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

  第五,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另一方面要更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全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突出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人与自然日益和谐,生态系统趋向稳定。五年来,我们加强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比如,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7-

  到3000万亩;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保护好土地、森林、草原和湿地,就会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趋向稳定。这是一个巨大的可喜的成绩。

  第二,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特别是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从这方面看,我们是下了大决心,做了很多努力,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

  第三,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引领全球。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最近20年,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总节能量的58%,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25%左右,最近这几年的增量部分占全球40%左右。我国在节能增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肯定。

  -8-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五点,即,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系统退化限制、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行政分割制约和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具体来看:

  第一,资源环境约束问题。首先,资源约束。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就相对不足。比如土地资源,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2/3的陆地领土是山地,可利用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样,人均水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这是我国的资源形势。所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能耗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都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可见,资源有限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较大约束力。

  其次,环境污染约束。空气污染,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有32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30天。另外,水污染的问题也很严峻。2016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中,V类和劣V类分别占6.9%和8.6%;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各占45.4%和14.7%。474个城市-9-

  (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19.8%。地下水的污染是我们看不见的,这个治理起来更困难。

  第二,生态系统退化限制问题。前些年,包括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荒漠、沙地、裸地在内的生态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壤侵蚀以及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面积也比较大。根据201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1/4。这些问题反映了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来,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另外,生态系统的退化,还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非常大的限制性。

  第三,法律制度体系还需要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来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生态空间权属还不清晰,权责还不明确,这不仅严重影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还使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经济制度来看,对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市场主体如何进行经济处罚,还没有完整的制度化设计;对于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也缺乏稳定的常态化制度设计,缺乏体现区域生态正义与生态公平的经济制度安排。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来看,需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权利、生态责任,全面完善和落实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治理和环境修复等法规制度。

  第四,行政分割制约问题。一方面,生态系统空间与行政区域往往并不匹配。比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横跨了好几个省、-10-

  市、自治区。这样的话,如果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考核,那么区域生态的公平与正义就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同一行政区域内部,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环境、资源保护的不协调。所以,当前这种行政分割的治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而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第五,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真正落实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过去那种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思路仍根深蒂固,个别地方一说到建设就是占用耕地,集约化、绿色化、内涵化发展理念还不够深入。还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不够程序化、具体化,公众生态行为、绿色生活方式普及、深化程度较低。比如说,垃圾分类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分类垃圾桶常见,但多数人并未实行垃圾分类。这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还没有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在讲这部分内容之前,先来看看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1-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环境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生态环境系统。

  1.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特征——以人口高度聚集的特大城市为例

  第一个特征,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

  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在人工环境主导下形成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同自然生态系统差别较大,其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人工建设空间所占比重非常高。比如,特大城市中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密度的人工化的覆被景观。

  以武汉为例。武汉市的土地利用程度非常高,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人工化环境(建筑物、道路、桥梁等)显著,人工化覆被(沥青、混凝土、绿化)面积广,人工化水系(给排水系统)突出,人工化气候(城市气候、城市热岛)强。这就是人工环境主导下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高度复合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无论人工环境怎么主导,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

  第二个特征,人口高度聚集的自我驯化系统

  -12-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如图,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正三角形,植物是生产者有机体,量最大,占三角形底部。一级、二级、三级消费者。什么意思?如果草是生产者有机体,兔子吃草,那兔子就是一级消费者,狼吃兔子,那狼就是二级消费者,以此类推。农村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正三角形。人类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使动植物越来越少。我们看,人类在三角形的顶部,在一定比例上占主体地位。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倒三角形,人类在顶部,占绝对主导,动植物在中底部,且比例越来越小。

  -13-

  这样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其营养结构经过了高度的自我驯化。比如,城市产业链,就是围绕消费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输入输出。再比如,消费,体现在吃穿住行上,就是我们可以盖房子、造汽车,可以生产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和衣物,等等。在高度自我驯化的物质循环方面,我们构建了城市物流系统、城市水循环系统。

  如图,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主要环节,就是降下的雨水通过人工沟渠和地下排水管网流入江河湖海。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结果。在高度自我驯化的能量流动方面,城市能源有一次能源,如原煤;有二次能源,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热力、-14-

  电力等,其供应与传输是按照人类所需要的方向流动。总的来说,自我驯化就是让事物往人类所需要的方向调整。

  第三个特征,网络化的圈层空间结构

  网络化大都市是一个以流动和信息、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特大城市社会经济发达,伴随大都市网络化圈层发展,生态系统也呈现显著的网络化圈层结构特征。

  如图,圆的中心是城市中心区环境,然后往外依次是郊区环境、区域环境。城市中心区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到郊-15-

  区就是农村生态系统,到自然保护区就是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网络化圈层结构。举个例子。北京市中心城区呈高度聚集的环形状发展,市域范围内表现为4个圈层: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城乡过渡生态环境系统、平原生态环境系统、生态涵养型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要重视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化圈层结构。

  第四个特征,高强度的开放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有着高速而大量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比如,河北、山东等地的蔬菜运到北京来卖,北京生产的产品也在往其他地方输出。这就是高强度的开放系统。也就是说,特大城市中有大量的人口,所以能源、物资等都依赖于外界输入,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又需要向外界输出。而这样的输入输出,主要且必须依靠人类活动来协调,才能使之趋于相对平衡。

  第五个特征,多元化的环境格局

  特大城市快速发展,从区位关系、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城市功能、环境问题等方面来看,整体环境一般表现为发展水平多层性、城市功能多元性、环境敏感点的特殊性、环境容量有限性、居住人口流动性、环境条件多样性的多元化环境格局。解释一下环境容量有限性,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扰动强度也非常大,这样就会不断突破环境容量的底线。

  综上,我们以特大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五个方面的特征,那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

  -16-

  2.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问题特征

  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系统脆弱,就是生物多样性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弱;二是外界依赖性过强,如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外界供给的农产品、过度依赖人口输入;三是生态滞留严重,就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污水的产生量大,难以自我分解;四是环境板结严峻,比如人口拥挤板结区、水泥森林板结区、城市热岛板结区、交通堵塞板结区;五是环境容量有限性,就是土地的人口容量、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超负荷。这五个问题要高度重视。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第一,人是自然系统的一份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活动的扰动强度要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持续;人类生存环境要宜居优美,比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环境、美丽的景色;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日益增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第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第三,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四,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17-

  美生态环境需要。第五,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实现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措施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通过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第二,加强环境治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这里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拳整治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形成山青地绿、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

  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通过推进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持续。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证

  (1)湿地的修复与恢复

  湿地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文、调节气候、防止污染的生态功能。

  以德国郊区生态社区的污水处理为例。德国在郊区建生态社-18-

  区时对污水的处理,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在住宅下建造独立的堆肥式旱厕。这种无水冲卫生厕所,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满足社区中的绿化建设。二是建造专门的生活废水和雨水收集系统。在生活废水处理过程中,将所有住宅的灰色污水——主要是厨房污水和洗澡、洗衣污水收集起来,输送至沙床湿地。而这个沙床湿地是人工建造的专门用于污水处理的湿地,主要为沙土床和湿生植物。污水经过沙床湿地的过滤,成为清洁的水,之后或流入沟渠水系、或用于农田绿地的灌溉、或进入市政管道。这样既处理了污水,又改善了环境,凸显湿地的生态功能。总而言之,湿地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基本上人均2-5平方米的湿地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修复湿地,要把湿地建设纳入生态社区、美丽乡村等的规划建设中。

  (2)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的作用非常大。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以及低影响开发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里有一个词,低影响开发,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那么,什么叫低影响开发?简单的说,就是要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影响降到最低。

  -19-

  如图,对于雨水,普通城市基本都是“快排”模式,就是水泥地上的水迅速流入地下管网,之后排到沟渠水系,雨水的排放量大于80%。海绵城市的模式是,让雨水下渗减排,集蓄利用,使其排放量小于40%。也就是说,城市要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雨水。而这样做的核心就是低影响开发。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有的地上停车场是水泥地面,这种硬化地面阻断了雨水下渗,并使其快速排入管道里。还有一些停车场铺的是有网格的透水砖,这样的地面可以长草,也可以使雨水下渗。另外,湿地也会像海绵一样吸水,也是有储水功能。如果在小区周边建好多这样的湿地,那么雨水就可以收集起来,无雨的时候,湿地蒸发水汽,吸收太阳热量,使-20-

  小区的空气湿润宜人。同时,地表水和生活废水经过湿地的过滤、净化,渗入地下,对地下水进行了补给。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核心是低影响开发,就是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降到最小。

  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如何理解?用王如松院士提出的生态健康的“五化需求”来讲,就是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第一,净化,就是干净、安静、卫生、安全。比如说,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整洁的,食品是安全的。第二,绿化。它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绿色环境,就是森林多、湿地多、植物多样;二是绿色发展,就是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符合生态规律。第三,美化。这个美不仅在于表面,还在于过程。也就是说,美是整体性的,相协同的,同时体现在过程中是可循环的,能自生的。第四,活化。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虽然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但它是活的,有生命的,具体表现在水欢、风畅、土肥、生茂、人类可持续。第五,文化,就是要有人气、有文脉、有情理、有风貌。

  实际上,这“五化”就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标准。那么刚才讲到,呈倒三角形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还很脆弱,不稳定,也不是很健康,怎么办?如何支撑其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用“三角支架”。我们要加强城市复合生态管理,优化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好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和谐社会这“三角支架”。它体现了-2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涵。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美丽中国。如图,美丽中国建设要以人为本,重点体现两个美,即生态美和环境美。生态美就是生态稳定、生态和谐,环境美就是环境清洁、环境美化。我们要通过一个驱动——创新驱动,一个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空间优美、环境友好、天蓝地绿的绿水青山。然后,通过区域开放共享,建设宜居的美丽家园。这样,从源头、过程到终结,从生产、生活到生态,都是美的,这就是美丽中国。

  -22-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归纳起来有八点。第一,空间美化,实施“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优化行动计划,构建优美空间格局;第二,大地绿化,实施山青地绿行动计划,提高林草覆盖率;第三,资源活化,实施开源节流行动计划,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第四,环境净化,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提升环境保护能力;第五,环境宜居化,实施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行动计划,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第六,生产绿色化,实施绿色生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第七,生态资产化,实施生态产业化行动计划,重视生态资产价值转化;第八,生态文明化,实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化教育。

  我们通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案例来看一下美丽中国建设。特色小镇,强调的是整体设计,建设有特色的生态家园。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

  产

  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举几个例子。北京市昌平区的北七家科技商业园区,采用大量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及暴雨径流收集与再利用设计,通过提高了绿地率以削弱城市热岛效应。这种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实现形式。天津桥园公园,运用简单的填—挖方技术,营造微地形形成海绵体,收集酸性雨水,中和碱性土壤,修复城市棕地,形成一个能自我繁衍的生态-23-

  系统,同时形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

  再来看一种农业创意——稻田画。这原是日本的一种农业艺术形式,就是农民通过在稻田中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来作画。目前,我国多地也在搞稻田画,并通过这一形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2014年,农业部开展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的推介活动,按照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现代新村、历史古村四个类别评选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根据油菜花景观、桃花景观、梯田景观、草原景观、稻田景观、向日葵景观、果园景观等13个分类评选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城市是美的、乡村是美的,那我们的国家就是美的。这个美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还是过程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之,我们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理念、原则和行动,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其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勾画了路线图。2018年全国两会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权责、任务和路径。总的来看,我国生-24-

  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任务艰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25-

篇五:2018生态文明政策

  作者:王金南[1];谷树忠[2];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3];方兰[4];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3];欧其[5];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3];周健民[6];沈满洪[7];吕忠梅[8];宋青[9]作者机构:[1]全国人大,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工程院;[2]全国政协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3]不详;[4]全国人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5]全国人大、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6]全国政协、江苏省政协、农工党江苏省委;[7]全国人大、宁波大学;[8]全国政协、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清华大学法学院;[9]全国政协、中国民主建国会苏州市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中国环境管理

  页码:5-13页

  年卷期: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化;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全国人大;

  摘要: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近二十几年来会期最长的一次“两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要携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8年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进程,填补环境治理方面的空白。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保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

  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部分职责整合,解决长期以来中国生态环保领域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

篇六:2018生态文明政策

  2018年环保新政策解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多环境污染的出现,我国对于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看重。对于一些出现乱排放污水污汽的企业工程,国家也一直在严令禁止,但还是有一些不遵守的企业在违法,让环保不能很好的进行,但从2018年的第一天起,所有排污企业都要更加注意。因为从2018年开始将实施一系列新政策,下面我将为您带来2018年环保新政策解读。

  从2018年1月1日起,下面两项环保新政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环境保护税法》及新版《水污染防治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开征

  首先,我国征收了近40年的排污费在2018年1月1日正式谢幕。《环境保护税法》作为中国第19个税种,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开征,这是我国政府为解决过去排污费制度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地方政府干预等问题第一次对污染排放企业征收环保税,该税法将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执法依据。

  其次,环境保护税为地方收入。国务院印发《关于环境保护税收入归属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环境保护税了为地方收入。为促进各地保护和改善环境、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国务院决定,环境保护税全部作为地方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的估算,“费改税”后每年环保税的征收规模或达到500亿元。

  再者,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之后,在征收主体、分成比例、减税政策、收入用途方面有了变化。

  l征收主体将由征收排污费的环保部门变为征收环保税的税务机关

  l分成比例将由过去排污费收入按1:9的比例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成变为环保税的收入中央政府不再参与分成,全部归入地方财政

  l减税政策除了保留了过去排污费征收对排污主体排放污染物低于国家排放标准50%的,减半征收费用,还附加

  了“对于排污主体低于国家排放标准30%的污染物,减按75%征收环保税”的条款

  l收入用途将由过去的排污费专款专用,而变为增加地方财政的环保税并且未明确说明其使用用途。

  随着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正式开征,近期各地在大气和水污染物可选的税率范围内,公布了详细的税率。

  二、新版《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

  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的不止有全新的环保税法,还有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新法增加了河长制的内容,河长制是河湖管理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我国水环境治理体系和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除了河长制度之外,新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是有很多亮点的。

  l农业和农村污水

  方面:此次修改的法律明确提出,制定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应当适应水环境保护要求;同时,还明确禁止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

  l饮用水安全方面:法律从几方面加强饮用水的管理,规定要建立风险评估调查制度,预防风险,规定单一供水的城市要建立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或者建立区域联网供水。对农村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求集中供水。

  l污染违法成本方面:新版《水污染防治法》针对媒体报道的恶劣违法行为又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提高了罚款上限,最高可达100万元。

  2018年12月26日,在新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实施座谈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发言中指出,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将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水十条”提出的新措施予以规范化、法制化。各级环保部门要继续深化宣传学习,严格执法监管,加强部门协作,强化信息公开,依法推动“水十条”深入实施。

  以上两个新政策将在2018年,将在保护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坚持绿色坚持,走环保的道路。

篇七:2018生态文明政策

  第一篇

  尊敬的党支部: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

  文明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第二篇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然而由于我们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给我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越是科学发展,越要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越要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高度融合。要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的大格局中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广大群众心中。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应当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篇

  通过参加隆昌县党校组织的生态文明建设培训课,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受益颇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发展的脚步能走多远。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凸显,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生态文明方针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

  因此,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从小事做起,积小为大。经济建设则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

篇八:2018生态文明政策

  2018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情况的调查报告_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8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城建环资工委在XXX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区2018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专题听取了市生态环保局定海分局关于我区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走访听取了相关部门、镇(街道)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密切相关的政府

  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还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2018年度环境质量状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2018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4.4%,比上年上升4.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2%;

  SO2平均浓度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3%;

  NO2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5.0%;

  臭氧平均浓度9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9%;

  优良天数338天,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比上年减少15天。

  (二)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18年,全区10个市控以上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比例为77.8%,符合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断面比例为88.9%,县级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均与去年持平。

  (三)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2018年,全区各声功能区定点噪声监测结果均符合相应标准限值要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49.9dB(A),交通噪声平均为67.2dB(A),均达到国家标准控制值。

  (四)近岸海域质量基本稳定。2018年,通过对全区近岸海域3204平方公里范围内水质监测,均为劣四类,水质与上年持平。

  (五)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平稳。2018年,我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持续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进一步降低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018年,全区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

  根据国家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和管理规程,2016年我区组织编制《XX市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规划》)。2017年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由区政府颁布实施。《规划》明确了我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大重大建设任务和52个重点建设项目。经全区上下多年努力,成效初显。52个重点项目中16个已经完成,34个有序推进,荣获全省治水“大禹鼎”、美丽浙江考核先进、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经过自查,我区基本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16年标准)。

  (一)规划引领,生态保护有力度。以新区发展规划为引领,严格落实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开发格局,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城乡、土地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规划在空间管控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落实分区差别化管控措施、负面清单制度和激励约束政策,环境审批制度改革得到有力推进;

  通过转型升级、搬迁入园、产业集聚,我区的经济正步入了生态化发展轨道。

  (二)强化防治,优化环境有强度。2018年,辖区内197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淘汰黄标车4905辆,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成功创建“清三河”达标区,盐仓大河荣获全省十大“最美家乡河”称号,大柳主干河创成首批省级“美丽河湖”,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达28.49万亩,森林覆盖率基本稳定在49.2%,林木绿化率为51.6%,平原林木绿化率

  达19.1%,建成省级森林村庄8个、市级15个。

  (三)综合整治,美化环境有力度。有序推进了旧城改造,全年有16个区块征迁,10个安置小区开工,锦鸿雅苑等一批安置小区交付使用,城市迎宾大道、亲水廊道、海滨新天地特色街区成为新的品质地标;

  全面实施小城镇综合整治,基本解决道乱占、线乱拉等六大顽疾,建成白泉文化公园等一批镇级公园,远洋渔业小镇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

  首批65个洁净乡村达标创建取得新进展,全区累计创建

  “美丽海岛”社区55个,市级精品社区19个,特色社区11个。

  (四)严格考核,生态氛围有热度。成立了区、镇(街道)两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年度创建任务列入美丽定海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全区7个镇(街道)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创建规划并颁布实施,落实了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2018年开展区级和干览、金塘两镇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今年将在11镇街全面推开;

  探索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2018年对原区农林与海洋渔业局开展海洋资源干部离任资产资源审计,及时纠正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未发挥绩效等4个方面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正进一步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把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化了“总抓手、引领力、示范性”三大关键要素。对创建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形成《浙江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市、区)指标(2018版》(征求意见稿)(下简称《省18版指标》),创建工作提标升级,创建难度明显加大。经综合评估和分析,当前我区在创建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存在压力。大气方面,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但难以把控,“靠天吃饭”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水方面,饮用水的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地表水水质枯水期存在反弹的风险,小微水体剿劣成功但水质保持不容乐观,对照《省18版

  指标》,“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大于等于90%(或者提升5%)”难度较大,我区列入市控及以上监测断面为10个,其中海滨桥断面水质功能区目前为IV类,在城区截污纳管不能完全到位情况下,难以达到III类水质标准,近几年白泉河道断面水质经过努力从V类提高到IV类,但氨氮和总磷指标距III类还有差距;

  固废方面,危废管理、处置尚有漏洞,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偷倒乱倒行为时有发生,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近岸海域方面,海边滩涂存在废弃物乱扔乱倒现象,近岸海域因受长江等大江大河影响,水质较差且难以有效改善。

  (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年来我区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批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新建、改造、提升工程相继上马,陆续投入使用,但因历史欠账多仍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三江污水处理厂进展缓慢,部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超负荷运行,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部分镇(街道)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镇污水管网老旧破损,雨污合流问题比较严重,要达到

  “城镇污水处理率100%”《省18版指标》难度极大,部分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破损,渗漏严重,运维不到位,污水难以稳定达标排放;

  全市危险废物填埋场项目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质启动,按照危险废物不出市原则,我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还存在缺口,“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和“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覆盖率达到100%”《省18版指标》目前难以达到。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尚欠健全。在创新本区特色管理制度、推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我区离指标要求尚有差距,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未启动编制,相对应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也还未建立,生态文明宣教还需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活理念还需进一步培植,优质生态文化体系还需进一步培育,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特色平台不够突出。

  (四)城乡全域美丽宜居任重道远。定海城区作为老城区,人口

  密集,市政设施老化,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房改造、创无违建区因量大面广任务重、制约因素多而举步维艰,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齐全,品味、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还有待继续深化;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盆景化和不平衡现象,城乡节点颜值需进一步改观;

  培植高水平生态经济体系任务艰巨,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全域美丽宜居化任重道远。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完善生态机制,进一步形成创建合力。一是尽快落实体制改革成果。要按本次机构改革的要求,尽快落实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编制,理顺关系,选优配强“美丽办(创建办)”力量,进一步健全部门、镇街组织体系,打通工作瓶颈,强化工作传导力,更加科学系统地指导、协调、推进创建工作。二是健全生态制度。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区、镇两级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强化责任考核。建立健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办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效能督查力度,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四是加大保障力度。公共财政要向管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的资金筹措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多元投入、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二)聚焦生态短板,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对照新的创建标准,着力解决环保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城乡管网建设要在三年计划完成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尽快建成全区连通的管网系统,提高污水纳管率,真正实现污水零直排;

  三江污水处理中心要加强联系对接,促进尽快建成;

  深入实施“品质河道”、“美丽湖库”工程,洋岙河、白泉大河水质提升要找准问题症结,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快实施;

  密切关注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工作,督促旺能垃圾焚烧厂三期工程尽快建成投产。二是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补齐短板,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

  要在巩固现有的小城镇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镇街基础设施,改善镇街环境。三是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美丽创建成果,发

  挥新建社区等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打造南洞至马岙美丽乡村带和“千年稻香”景观线为抓手,把一个个美丽的村口“盆景”串成线,连成片,实现美丽全域化。四是积极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切实提升园区形象。要在园区环境、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引导企业搬迁入园,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要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可循环、环保型、集约高效的生态工业体系。

  (三)强化生态治理,进一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要深入实施“蓝天保卫”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区域大气网格微站布局,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严格执行扬尘防治监督管理,保持空气质量稳定提升。二是继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五水共治”行动,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落实河长制、滩湾长制,持续开展河道污染整治,强化白泉大河、城区海滨桥等10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提升工作,制订方案,落实整改;

  加快推进“零直排区”建设,提升水污染防控能力。三是继续打好“清废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监控管理体系,强化固废、危废

  及放射源监管,开展危废利用处置行业整治提升行动,推进集中处置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全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四是强化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环境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电镀、船舶等10个行业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四)培植生态文化,进一步营造创建氛围。一是要切实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借助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东风,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践行

  “两山”理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厚植生态文化。要充分挖掘海洋、历史、生态等文化资源,推进中国戏剧谷(南洞艺谷)等项目建设,打造以定海城区为核心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巩固提升城市啄木鸟等志愿服务品牌,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三是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宣教进机关、学校、社区工作,提升宣教工作辐射力。四是倡导绿色生活。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办公,倡导理性消费、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和发动全区人民共同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篇九:2018生态文明政策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盐城市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19.01.30?

  【字

  号】盐政发〔2019〕6号

  ?

  【施行日期】2019.01.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的通知

  盐政发〔2019〕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已经盐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对《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盐政发〔2013〕306号)予以废止。

  特此通知。

  附件: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

  盐城市人民政府

  2019年1月30日

篇十:2018生态文明政策

  2018年环保政策

  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环保政策,才能够坐到可持续发展。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aa,希望大家喜欢。

  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违法成本不再过低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我国环境保护过去存在的老大难问题。2005年,我国松花江污染事件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却因当时的《水污染防治法》明确对污染企业的处罚上限为100万元,最终相关部门对责任企业开出最大罚单仅为100万元,成为我国环保史上的一大尴尬。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了按日连续处罚这项全新的制度,此次制定的《环境保护按日连续处罚暂行办法》共5章17条,主要规定了按日计罚的适用条件、实施程序、计罚期限、处罚金额和处罚次数,力求全面破解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的难题。

  按日连续处罚,意味着理论上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不设上限。如果违法排污获得的利益远超违法成本,企业就有花钱买污染的心理。全程参与新环保法修订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静认为,按日连续处罚能利用经济手段有效惩治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一旦按日计罚,违法行为一日不停止,罚款每天都在增加,企业就要重新算算每天的罚款和收益账了。

  根据办法,排污者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后拒不改正的,环保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按日连续处罚,适用情形包括环评未批先建、无证排污、超标超量排污、久试不验、规避监管排污等违法排污行为。

  查封扣押

  环保部门可给企业贴封条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权,第六十八条对违法实施查封、扣押措施的行为设置了严格的问责条款。环保部环境监察局行政执法处罚处处长姬钢表示,这也意味着环保部门首次有权给企业贴封条。

  《实施环境保护查封、扣押暂行办法》共4章23条,对查封扣押的具体对象、适用条件、实施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其适用情形包括:非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含重金属污染物等有毒害物质;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非法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排污;非法排放、倾倒污水处理厂污泥及化工、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工业污泥;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后,未按照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法排污等。

  拿雾霾天气来说,如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要求某企业停产、限产30%,而企业未按要求执行,环保部门就有权查封企业。姬钢表示。

  限产停产

  注重经济发展与环保相协调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了环保部门可以对超标超总量的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和停业关闭措施。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新环保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参与修订环保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竺效认为,这个目的决定了环境违法行为执法,需要考虑并尊重企业的基本权益。

  竺效举例说,一个化工厂可能有多条生产线,发现其超标排放后,如果停其中一条生产线就能实现达标排放,那么就无需关停全部生产线,考虑到经济发展,程序设计要留足空间,需要有限产、停产整治、关停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

  据了解,《环境保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暂行办法》共4章18条,主要规定了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和停业关闭的适用情形,对调查取证、审批、决定、实施整改、解除、后督察等实施程序进行了规范要求。

  信息公开

  切实保障公众参与权利

  新环保法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设专章,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没有信息公开就没有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源头。竺效表示,在基本法中把公众参与列入基本原则意义重大,只要确立了公众参与,其他法规条例就一定要参照执行。

  环保部此次制定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重点解决了信息公开范围、内容、方式、监督等四个问题,对信息公开主体和范围、公开方式、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强制公开、法律责任、奖励等做出了明确要求。

  竺效介绍,新环保法五十五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是强制信息公开的主体,《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强制公开主体,明确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被市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的企业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污染物排放可能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等7种情况。

  环境保护法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

  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

  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

  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

  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九条

  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第二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第二十九条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

  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五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条

  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第三十九条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关于环保政策的解读

  2016全国两会:白岩松谈媒体人的环保角色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进行到第35分钟,第六位提问的记者拿起话筒,提问白岩松委员,作为媒体人您怎么看媒体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

  接过话筒,白岩松也打趣说,我以为我将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怎么会坐在这儿,是不是因为你的名字很绿色?引得现场一片笑声,接下来的8分钟,白岩松的一答一问以及胡存智委员的回答,收获了多次笑声和热烈掌声。

  白岩松说,媒体要做喜鹊,当有了与环保有关的政策、法律、目标,媒体人要报道出来,固化它,让它变现,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媒体要当啄木鸟,通过叼出树干上一个又一个害虫,维护整个森林的健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环保工作重点

  国务院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今年的环保工作重点,加强环保督察、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节能环保产业,这些内容引人关注。

  关于两会

  这四大环保热词你该知道

  想知道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内容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吗?

  报告原文

  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强化环境保护督察。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必须严格执行,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

  专家解读

  被称为长了牙齿的新环保法实施至今已有1年。作为新环保法的配套措施,环保督察在这一年颇为抢眼。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强化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在当前推进生态环保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环保督察工作,使其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亮相,首站进驻河北。

  新成立的中央环保督察组主要督察省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解决和处理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及责任追究等。其中,在党政同责方面督察,环境领域更是首开先河。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纪文看来:为了避免环保督察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现象,要进一步完善环保督察主体和对象、内容、手段、程序,使环保督察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据了解,国家正在组织编制环保督察办法,出台细则,督察程序、主体等问题都将明确。

  开展环保督察,首先要明确谁来督察,督察谁。

  业内专家表示,为了避免走过场,真正做到真抓、真督、真查,必须在谁来督察方面下功夫,让纪委和组织部门参与到环保督察中来,提前介入最好。

  而在责任追究方面更要不袒护、不护短,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到底哪些人有责任要明确。

  现在的环保督察是以督促地方落实整改为目标,很少涉及责任追究。

  如何将环保督察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有效结合,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常纪文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权重,将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同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猜你喜欢:

  1.2017年环境保护的提示语

  2.2017年环境保护的提示语

  3.2017环保宣传活动方案

  4.2017保护环境标语

  5.2017年保护环境标语

  6.2017年环境保护宣传标语推荐

推荐访问:2018生态文明政策 生态 政策 文明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