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学经典书籍(8篇)

时间:2022-11-28 09: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策科学经典书籍(8篇)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  2003-9-14陈理行  阅读42次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IAPP)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策科学经典书籍(8篇),供大家参考。

政策科学经典书籍(8篇)

篇一: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

  2003-9-14陈理行

  阅读42次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IAPP)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人类学术发展史密切相关。在人类知识宝库中,它与一些学者、一些著作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些学者是IAPP研究的先驱或者同行,这些著作构成了IAPP研究的知识资源。本评论开列了IAPP学者或者学生的中文和英文必读书目,这些著作是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进行IAPP研究的基础。这些英文著作部分已经有了中译文,许多中文著作都是英文译成中文的,由于翻译必然损失部分信息量,建议IAPP学者能够阅读英文版原著。

  一、IAPPChineseBibliography

  阿罗,肯尼思:《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

  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

  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

  奥威尔:《动物庄园》

  奥威尔:《一九八四》

  贝克尔,加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

  边沁:《政府片论》

  波普:《波普文集》

  波普:《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

  伯林:《两种自由概念》

  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商务印书馆,1993。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

  布坎南和理查德·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布劳格,马克:《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

  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

  房龙:《宽容》

  菲吕博顿、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

  弗里德曼夫妇:《自由选择》

  格雷,约翰:《伯林》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哈维尔:《哈维尔文集》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

  霍布斯:《利维坦》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利维,泰格:《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社会契约论》

  罗尔斯:《万民法》

  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罗素:《西方哲学史》

  洛克:《论宗教宽容》

  洛克:《人类理解论》

  洛克:《政府论》

  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茅于轼主编:《新制度经济学译丛》,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米德,詹姆斯:《效率、公平与产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密尔:《代议制政府》

  密尔:《论自由》

  密尔顿:《论出版自由》

  缪勒,丹尼斯:《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诺斯和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1992。

  世界银行:《1993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

  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重点阅读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的第二部分。

  斯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

  斯蒂格利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斯密:《道德情操论》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威尔逊:《新的综合》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沃尔夫,查尔斯:《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雅赛,安东尼·德·:《重申自由主义》

  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商务印书馆,1998。

  (备注:这一书单并不完整,正在增加中)

  --------------------------------------------------------------------------------

  二、IAPPEnglishBibliography

  AdvisoryCommissionon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RonaldOakerson].1987.TheOrganizationofLocalPublicEconomies.Washington,D.C.:ACIR.

  _____[RonaldJ.Oakerson,RogerB.Parks,andHenryA.Bell].1988.MetropolitanOrganization:TheSt.LouisCase.Washington,D.C.:ACIR.

  _____[RogerB.ParksandRonaldJ.Oakerson].1992.MetropolitanOrganization:TheAlleghenyCountyCase.Washington,D.C.:ACIR.

  Ashby,W.Ross.1960.DesignforaBrain.2ded.NewYork:JohnWiley[ifavailable].

  Bagehot,Walter.1964.TheEnglishConstitution.R.H.S.Crossman,ed.London:C.A.Watts.

  Barry,Brian,andRussellHardin.1982.RationalManandIrrationalSociety?AnIntroductionandSourceBook.BeverlyHills,Calif.:Sage.

  Bates,Robert.1981.MarketsandStatesinTropicalAfric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_____.1987.EssaysonthePoliticalEconomyofRuralAfric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Berman,HaroldJ.1983.LawandRevolution.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

  Bish,RobertL.1971.ThePublicEconomyofMetropolitanAreas.Chicago:Markham.

  Blomquist,William.1992.DividingtheWaters:GoverningGroundwaterinSouthernCalifornia.SanFrancisco,Calif.: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Buchanan,James,andGordonTullock.1962.TheCalculusofConsent.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Bull,Hedley.1977.TheAnarchicalSociety:AStudyofOrderinWorldPolitic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Commons,JohnR.1957.LegalFoundationsofCapitalism.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

  deSoto,Hernando.1989.TheOtherPath:TheInvisibleRevolutionintheThirdWorld.NewYork:Harper&Row.

  Eggertsson,Thrinn.1990.EconomicBehaviorandInstitutions.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Eucken,Walter.1951.TheFoundationsofEconomic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Fathy,Hassan.1976.ArchitectureforthePoo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Hamilton,Alexander,JohnJay,andJamesMadison.n.d.TheFederalist.NewYork:ModernLibrary.

  Hardin,Russell.1982.CollectiveAction.Baltimore,Md.: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Hobbes,Thomas.1994.Leviathan.EdwinCurley,ed.Indianapolis,Ind.:HackettPublishingCompany,Inc.

  Holland,JohnH.1975.AdaptationinNaturalandArtificialSystems.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Kaminski,Antoni.1992.AnInstitutionalTheoryofCommunistRegimes:Design,Function,andBreakdown.SanFrancisco,Calif.: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Kaufmann,Franz-Xaver,GiandomenicoMajone,andVincentOstrom,eds.1986.Guidance,Control,andEvaluationinthePublicSector.BerlinandNewYork:WalterdeGruyter.

  Knight,Jack.1992.InstitutionsandSocialConflict.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achmann,LudwigM.1978.CapitalandItsStructure.MenloPark,Calif.:InstituteforHumaneStudies.

  Landa,JanetT.1994.Trust,Ethnicity,andIdentity:Beyond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ofEthnicTradingNetworks,ContractLaw,andGift-Exchange.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Loveman,Brian.1993.TheConstitutionofTyranny:RegimesofExceptioninSpanishAmerica.Pittsburgh: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

  Netting,RobertMcC.1993.Smallholders,Householders:FarmFamiliesandtheEcologyofIntensive,SustainableAgriculture.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

  North,DouglassC.1981.StructureandChangeinEconomicHistory.NewYork:Norton.

  _____.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Olson,Mancur.1965.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

  Press.

  Ordeshook,PeterC.1986.GameTheoryandPoliticalTheor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Ostrom,Elinor.1990.GoverningtheCommons:TheEvolutionofInstitutionsforCollectiveAc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_____.1992.CraftingInstitutionsforSelf-GoverningIrrigationSystems.SanFrancisco,Calif.: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Ostrom,Elinor,RoyGardner,andJamesWalker.1994.Rules,Games,andCommon-PoolResources.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Ostrom,Elinor,LarrySchroeder,andSusanWynne.1993.InstitutionalIncentive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PoliciesinPerspective.Boulder,Colo.:WestviewPress.

  Ostrom,Vincent.1987.ThePoliticalTheoryofaCompoundRepublic:DesigningtheAmericanExperiment.2drev.ed.SanFrancisco,Calif.: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_____.1989.TheIntellectualCrisisinAmericanPublicAdministration.2ded.Tuscaloosa:UniversityofAlabamaPress.

  _____.1991.TheMeaningofAmericanFederalism:ConstitutingaSelf-GoverningSociety.SanFrancisco,Calif.: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Ostrom,Vincent,RobertBish,andElinorOstrom.1988.LocalGovernmentintheUnitedStates.SanFrancisco,Calif.: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Ostrom,Vincent,DavidFeeny,andHartmutPicht,eds.1993.RethinkingInstitutionalAnalysisandDevelopment:Issues,Alternatives,andChoices.2ded.SanFrancisco: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Piaget,Jean.1969.TheMoralJudgmentoftheChild.NewYork:FreePress.

  Pipes,Richard.1974.RussiaundertheOldRegime.NewYork:CharlesScribner.

  Popkin,Samuel.1979.TheRationalPeasant.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Putnam,RobertD.[withRobertLeonardiandRaffaellaY.Nanetti].1993.MakingDemocracyWork:CivicTraditionsinModernItal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Raiffa,Howard.1982.TheArtandScienceofNegoti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Press.

  Riker,WilliamH.1982.LiberalismAgainstPopulism:AConfrontationbetweentheTheoryofDemocracyandtheTheoryofSocialChoice.SanFrancisco,California:W.H.Freeman.

  Sabetti,Filippo.1984.PoliticalAuthorityinaSicilianVillage.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Press.

  Sawyer,Amos.1992.TheEmergenceofAutocracyinLiberia:TragedyandChallenge.SanFrancisco,California: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Schmid,A.Allan.1989.Benefit-CostAnalysis:APoliticalEconomyApproach.Boulder,Colo.:WestviewPress.

  Shubik,Martin.1983.GameTheoryintheSocialSciences:ConceptsandSolutions.Cambridge,Mass.:MITPress.[Forthosewithagoodmathematicalbackground.]

  Sproule-Jones,Mark.1993.GovernmentsatWork:CanadianParliamentaryFederalismandItsPublicPolicyEffects.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

  Tocqueville,Alexisde.1988.DemocracyinAmerica.NewYork:Harper&Row.

  _____.1955.TheOldRegimeandtheFrenchRevolution.GardenCity,N.Y.:Doubleday.

  Williamson,Oliver.1985.TheEconomicInstitutionsofCapitalism.NewYork:FreePress.

  Wilson,Woodrow.1956.CongressionalGovernment:AStudyinAmericanPolitics.NewYork:MeridianBooks.

  Wunsch,James,andDeleOlowu,eds.1995.TheFailureoftheCentralizedState:InstitutionsandSelf-GovernanceinAfrica.2ded.SanFrancisco,Calif.:InstituteforContemporaryStudiesPress.

  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现状、原因及后果

  --------------------------------------------------------------------------------

  2003-9-1网友推荐

  徐延辉

  阅读274次

  一、经济学界女性参与程度的现状分析

  在经济学研究队伍当中,女性经济学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

  题回答起来却相当困难,因为很少有人关注这类话题。缺少整个行业的精确数据虽然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通过个别国家和个别经济学院所的个案分析,我们仍然可以把握经济学界的主要动态。从总体上看,女性对经济学研究的参与程度非常低,其参与程度与研究层次成反比,即研究层次越高,女性研究者的数量就越少。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层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竞争者队伍当中,女性的参与者迄今为止一直保持零的记录。英国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琼·罗宾逊夫人未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后来者又如何呢?

  在世界各国经济学类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当中,女性研究者的数量与男性相比,在每一个研究层次上都呈现出相对短缺的状态,研究的层次越高,女性的相对比例就越低。比如,在美国大学经济学系当中,女性约占全日制教授的6%,助理教授(相当于英国的高级讲师)的28%。(注:Blank,2000.)在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当中,尚有部分女性比较活跃,但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当中,女性导师绝对是凤毛麟角。杰出的女性经济学家数量很少,这在英国、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二、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的社会原因

  实际上,不仅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在整个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当中,女性都是参与率低、“渗漏率”高,即女性以较高比例退出科学研究领域。例如,从参与率来看,1973年,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女性仅占8.7%,1996年,该比例上升到22%;从渗漏率来看,有许多最初选择了自然科学的女学生在学成之后却未从事该专业的工作,比如,1991年,美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当中,女生占33%,而在整个科学和工程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当中,女性仅占20%,也就是说有13%的女性退出了科学研究领域。(注:雷曼等,2001。)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社会学角度,从自然、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收入等几个方面,提出4个假说来解释经济学界女性参与率低的原因。

  第一,“自然说”。经济学一般被认为是一门实证性的科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在思维训练上需要严谨、抽象和规范。而女性思维的特点是感性、具体和浪漫。女性思维特征使其对于语言、舞蹈及时装设计之类凭借形象思维就能够出色完成的职业情有独钟,而对于抽象的理性分析缺乏热情。以在经济学领域做得最出色的琼·罗宾逊夫人为例,尽管她的思想新颖别致、富于感染力,但她的文章一般只被认为是英语散文的杰出典范,因为她的分析方式不符合主流经济学家惯用的理论框架。(注:沙克尔顿等,1999。)因此,许多人认为女性“天生不适合”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

  第二,“标签说”。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尽管女权运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妇女解放在中国也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社会各界对女性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普遍存在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女性和社会长期互动的结果,是对女性“能做什么”或“适合做什么”问题的女性判断以及男性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上述“自然说”成立,那么女性就会有意识地规避理论研究工作而选择应用性的工作。女性“自发地”选择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社会对女性“不

  适合做经济学家”的经验性判断,提高了社会对女性经济学家不信任的程度。这种状态反过来又减少了社会对女性经济学家的需求。而没有成功的女性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社会激励,女性就会出现加盟经济学界的动力真空,结果必然使能够成为经济学家的女性更少。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学理论当中著名的标签理论效应:一旦给女性贴上“你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标签,绝大多数女性最终都不会成为经济学家,因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多数女性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个人从业志趣,最终也就离经济学家的轨道越来越远。

  第三,“人力资本说”。从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规范的前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全部攻读下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硕士和博士学位攻读阶段,一般学生的年龄都在23~2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女性恋爱、结婚和生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拖延这三步曲中的任何一步都会为女性日后的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攻读学位与婚恋三步曲同步进行,又非一般女性力所能及,因为已有研究证明,即使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当中,她们作为妻子和母亲也比其丈夫在养育孩子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更多。社会分工或社会责任限制了女性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女性职责”约束是遵守社会规范的女性在同男性进行事业竞争时所面临的先天不足。这种约束不为经济学界所独有,在学术界和决策界等社会结构的每一个层次这种约束都存在。正是这种约束极大地限制了女性同男性平等对话的可能性。

  第四,“经济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属于投资长、见效慢、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的高风险行为。根据博弈论,人类对风险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风险爱好、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绝大多数女性都属于后者。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多数女性都会根据最大最小原则,选择那些预期效用相对较小,但收益相对稳定的职业。因此,与现有的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应用性较强的工作相对而言更受女性青睐。当然,经济问题或收入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多数国家的理论工作者都同中国的同行一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也有少数国家,比如美国的经济学家收入很高,美国的教授和助理教授分别比英国的教授和高级讲师多挣1/3薪水。有人认为收入太低是英国经济学研究行业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绝不是惟一的原因,因为当年亚当·斯密的收入无疑很高,但收入高低绝不是他长达数年探索“看不见的手”的根本原因。(注:Freeman,2000.)此外,即使在经济学理论研究行业收入水平居于全球领先的美国,其女性经济学家的比例同收入较低的其他国家情况相比,也并没有明显差异。由此看来,经济收入不是决定性因素,“经济说”的解释能力并不比“自然说”和“标签说”等的解释能力更强。

  三、女性经济学家短缺对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无论上述哪一种或哪几种因素发挥作用,目前的经济学界很少能够听到女性的声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对经济学理论研究具有哪些影响呢?概括起来,共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理性”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传统假设,尽管不同学派在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理性”始终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但是,如果用女性的眼光观察人类行为,那么很多女性都会认为,多数人类行为都是出于本能,“本能”才是人类行为的前提条件。那么,什么是本能呢?乔治·列文斯坦认为,“本能”是指一种范围很广的否定性情感(比如愤怒、恐惧)、强迫状态(比如

  饥饿、口渴、性欲),以及感觉状态(比如疼痛)等等,这些感受都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刺激人们去从事某种特殊行动。(注:Loewenstein,2000.)本能就像传统理论中的偏好一样,能够促使人们在不同的商品和不同的行动之间作出选择,比如,饥饿就能增加一个人对食物的偏好。那么,本能和偏好有何区别呢?阿马蒂亚·森认为,偏好的本质特征是其连续性和短期内的稳定性,而本能则相反,因为欲望本身要受人们身体内部状态变化以及外部刺激的影响,所以,它能迅速地改变人们的欲望从而改变人们的行动。

  虽然“本能”或“激情”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毁灭性力量,但正是这种力量蕴涵了更丰富的社会内容,使我们可以在社会大背景下观察和了解包括经济行为在内的人类各种行为。单凭理性或功利主义恐怕无法解释复杂的现实世界。理性假设拉大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这是偏狭地使用男性眼光观察世界的结果之一。

  第二,分析方法视角单一。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界传统的分析方法,也是其惟一的分析方法。一些著名的定理或命题都是以孤立的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决策行为开始进行推论并扩展到全社会的。比如,经济学家在推论著名的帕累托最优时,偏好使用埃几沃斯盒式图作为分析工具,来论证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实现有效配置,而埃几沃斯盒式图就是假设一个社会只有两个成员(两个生产者和两个消费者),只生产两种商品或只进行两种消费品的交换。个人主义方法论以及使用这种方法论所建立的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分析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但它本身也包括了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比如福利在个人之间能否比较的问题,按照个人主义方法论假设,个人是其自身福利的最佳判断者,也即只有个人才能了解自己是否幸福。由于每个人都不了解其他人的福利状况,所以福利在个人之间是无法比较的。而实际上,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同别人进行比较。另一对矛盾看起来更令人费解:1978年,赫伯特·A.西蒙因“有限理性”假设及其在组织内部决策中的应用分析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7年后即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因“理性预期”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分析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禁让人思索这样一个充满辩证法的哲学问题: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人类掌握的知识到底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有限理性”与“无限理性”究竟哪一种理性才是分析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对知识的态度就像对福利的态度一样,“相对知识论”和“相对福利论”也许更具说服力,而“相对论”正是女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如果说男性思维像一个“点”,那么女性思维则更像一个“面”。男性视野中的世界总是单打独斗,所以孤岛上的鲁宾逊成为永恒的前提假设。而女性视野中的世界总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人组成的群体,而且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女性看来,人是社会网络中的“点”,每一个点都被“嵌人”特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社会网络的形式、性质以及网络的密度,共同决定了网络中每个“点”的位置以及每个“点”的移动方式。因此,不论是可以用数量指标衡量的物质福利,还是难以精确计量但却普遍存在的精神福利,对于女性而言,福利总是相对的,能够用来进行福利比较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因而知识也总是不完善的。如果说男性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绝对主义,女性的方法论则是群体主义、相对主义。相对而言,似乎后者更容易接近现实世界。

  第三,内部保守和外部扩张长期共存。经济学作为最古老的社会科学已经扩展到政治、教育、婚姻生育等许多领域。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加里·贝克尔分别于1986年和199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成功典范。但是,这种扩张只能说明经济学方法可以被用于分析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等非经济领域,但它并不意味着经济学理论本身的丰富或经济学方法有所改进。实际上,貌似开放的经济学骨子里却很保守,它只关心向外进军却不注重从其他学科吸收引进。经济学就像一个工具箱,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用这些工具能做什么,至于工具本身是否应该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经济学家想得很少,做得更少。

  经济学的保守和贫瘠还不止如此。在经济学分析向非市场领域扩张的同时,一些用经济学工具可以解释的准市场领域里的问题却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家务劳动的价值从未计入GNP,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分析也不把母亲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计入在内。这些劳务之所以没有被计入GNP,据说主要是因为它们难以量化。但实际上,略通一点经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机会成本”概念就是指一个主体从事某项活动而放弃的另一项可能发生的市场行为的最低价值。一小时家务劳动或家庭教育可以分别用一小时临时工、一小时家庭教师的劳动价值换算而得。目前,全世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全日制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少,临时性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新的临时工占据劳动力市场主力军的就业格局中,女性的许多家务劳动都可以由市场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把女性劳动排除在GNP之外,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统计技术的经济学问题,毋宁说它是一个价值判断的伦理学问题:这是男性统治的经济学界武断地认为女性家务劳动可以不被计入GNP之中的思想理念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结束语

  由男性统治的经济学界充满了理性、模型和伺机而动的扩张。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热衷于扩建经济学帝国,但却没有人停下脚步对经济学自身的理论研究做一下盘点。也许在经济学界听到女性的声音尚需时日,但我相信这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因为罗素先生说过,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源泉,经济学研究也不应该例外。

  【参考文献】

  1.梁小民,1998年,《经济学发展轨迹》,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

  2.[英]沙克尔顿,J.R.,洛克斯利,G.,1999年,《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

  3.徐延辉,2000年,“福利经济学方法评述”,载《学术季刊》第1期。

  4.[美]雷曼,P.M.等,2001年,“在科学界内取得成功——女性的坎坷历程”,黄育馥摘译,载《国外社会科学》第2期。

  5.Blank,RebeccaM.,2000,TheStateofBritishEconomics,inTheEconomicJournal,June.6.Freeman,RichardB.,2000,TheChangingStateofEconomicsintheUnitedKingdomandUnitedStates,inTheEconomicJournal,June.7.Loewenstein,Seorge,2000,EmotionsinEconomicTheoryandEconomicBehavior,i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90,No.2.

篇二: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选择

  1、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注:要理解由哪些概念

  2、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

  3、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4、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学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5、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

  6、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

  这本书被誉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7、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学: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各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非政府组织(NGO):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它们被称为非政府公共部门,或者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主要任务也是处理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类公共物品。

  简答

  1、对政策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者来说有四个突出问题应予重视

  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③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④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

  ②决策科学的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3、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①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②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③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4、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①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②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③重视本土资源。④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5、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②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③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选择:

  1、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名词解释:

  1、政策工具: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简答:

  1、理解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

  ①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②战略、策略、战术

  ③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的不同进行的分类,可以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④政策内容特征的其他分类方法,划分为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零和博弈政策与非零和博弈政策;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确定型政策与不确定型政策、风险型政策与竞争型政策;鼓励性(扩大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积极型政策与消极性政策;能动型政策与被动型政策。

  2、政策类型,依横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和执政党政策五个基本类型。

  3、政策类型,依纵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中国:①根据现行宪法,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②从形式上看,与地方政府的层级相一致,地方政策可划分为省政策、市政策、县政策、乡政策。

  4、政策与法之同:①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须经过合法化这一环节,从而使政策获得法的形态,这就是政

  策与法常常具有同一文本和共同的形式特征的基本原因。②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③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④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5、政策与法之异:可以把公共政策分为两部分;获得法的形态者;未获得法的形态者;

  ①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法与政策具有同一文本,但是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①管制功能②引导功能③调控功能④分配功能

  7、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①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②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③应然与实然的统一。④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论述:

  1、你如何理解公政策内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内涵有以下几点

  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④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⑤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⑥“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形式的政策,包括政府为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而公然采取的行动。消极形式的公共政策则包括,政府官员就人们要求政府介入某一事务,作出的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做任何事情的决定。”

  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选择题

  1、政策主体系统是由各类政策主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又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2、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3、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

  4、从中国大陆的政策实践来看,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

  5、公共决策权通常可以理解为在决策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目的,将个人意志施加于他人意志之上,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公共决策权的基础既来自于正式的职务权力、法定权力,也来自非正式的人格权威、技术权力,而更多的则是二者的结合。

  6、公共决策权的配置,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7、政策制定主体采纳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一是全体一致规则;二是多数规则。

  8、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可分为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军人独裁制。

  9、谋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归宿,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名词解释

  1、政策系统: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仪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3、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组织、社群或社会关系网络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第二类是跨国政策行为者;第三类是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4、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5、工作环境:是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6、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意味着在为社会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意味着在涉及集体行动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政府的能力和责任在于运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7、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

  简答论述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一)、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

  ②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2、政府能力的定义和内涵

  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这个定义的内涵包括如下两点:

  ①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②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3、公共利益问题的定义和内涵

  ①公共利益是仅仅关系到一个国家中所有公民共同享有的那类个人利益;

  ②坚持认为在国家之中总是存在区别于特定公民利益的东西。

  ③公共利益是那些代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公民的最好的利益或最大的好处的东西。

  ④公共利益是关系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东西。

  4、政策客体而存在的理由是

  第一、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第二、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第三、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第四、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5、现代民主社会的政策过程不仅强调公民参与,甚至将其视为公共政策的基石。为什么?

  第一、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第二,公民参与政策过程,不但可以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而且会使他们知道政策何以如此。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只有充分考虑到公民的利益诉求,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公众所接受的政策。第三,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第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学知识的普及,政策信息的获取将变得十分便捷,同时,提高了公民参与的效率。

  6、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七种。(结合案例)?

  ①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权利。

  ②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选择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或推举代表参与政策过程,使政策发生实质性变化,间接行使个人权利。

  ③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决策议程。

  ④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政策过程。

  ⑤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制定。

  ⑥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使政策过程扭曲,以此影响政策结果。

  ⑦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7、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来说的作用。

  ①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②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③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8、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和监控的作用。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9、大众传播与政策评估和调整。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对于扩大公民的政策参与、提升政策的公共性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选择、填空

  1、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包括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

  2、政治系统模型是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

  3、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包括机构-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

  名词解释

  1、理性主义模型: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他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的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2、政策过程的理性化,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简答

  1、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第一,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对所构模型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2、关于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德洛尔列举了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第五,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3、理性主义模型

  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则被赋予以下特征:

  ①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一个决定。②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③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④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⑤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4、渐进主义模型包含两组命题:

  ①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②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5、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前辈学者的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如下一组命题。

  ①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②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

  ③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干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

  ④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的一些问题上有分岐。

  ⑤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⑥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6、“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我们从总体上称之为“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7、决策过程的科学化的过程

  第一、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正确地把握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

  第二、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的环节和程序是从大量决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第三、决策手段的自动化。

  8、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

  第一、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

  第二、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第三、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订、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第五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选择、填空

  1、一旦某个群众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如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很多人失业,造成国家或某一地区失业率的提高,那么它就转变成公共问题或社会问题。

  2、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或基本特征,包括关联性与公共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性与动态性。

  3、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包括①政府部门、②政治人物、③政党组织、④利益集团、⑤大众传媒、⑥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⑦公民和社会团体、⑧政策网络。

  4、问题认定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5、问题认定的方法,其中的边界分析、多角度分析、类别分析、层次分析、头脑风景法、假定分析等加以简单介绍。P2626、政策议程通常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类。

  7、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认为议程的建立过程就是大众参与和精英决策之间的联系,即公共问题由系统议程进入到政府议程。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问题或间接提出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模型: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

  8、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将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具体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

  9、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政策窗口是指提出公共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机会。

  10、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议程提出者和民众参与度两个纬度出发,把中国的公共政策议程模式划分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和外压模式等,并认为关门模式日渐式微,其他模式日趋活跃。

  名词解释

  1、政策问题:统计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2、问题认定: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问题情境,而且还必须运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精心构建政策问题。

  3、政策议程: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4、系统议程: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且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构成,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5、政府议程: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简答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2、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帮中类型,其表现为:

  ①在结构优良问题中,决策者人数较少,只有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

  ②结构适度问题是指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③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

  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也可以将政策问题划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

  从作用范围看,公共政策问题可以分为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

  3、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综合有关学者的观点,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第二、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第六章

  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选择、填空

  1、政策目标根据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分为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如一些中长期政策目标和短期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按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政策目标等。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2、依据政策目标的地位,公共政策可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其中,基本目标也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

  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四种。

  3、政策方案的要素之间需要一定的机制相互联系。政策的联系机制分别由规则、工具和假定构成。

  4、政策设计包括通过一定的内在机制联系起来的各种要素及其结构逻辑。它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二是这些基本要素的联系机制。

  5、美国有基于利益驱动的由利益集团、议会委员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所谓“铁三角”关系。

  6、政策规划的主体,特别强调的两个方面:①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②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7、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大致分为如下几类: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

  8、政策论证具有六大要素,包括①政策相关信息

  ②政策主张

  ③立论理由

  ④立论依据

  ⑤驳斥理由

  ⑥可信度

  9、政策论证的模式,至少有八种转换的模式或者方式,包括①权威模式、②统计模式、③类别模式、④直觉模式、⑤分析模式、⑥解释模式、⑦实用模式、⑧价值评价模式。

  名词解释

  1、政策目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2、政策规划: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3、政策学习:在政策规划中,政策制定者常常要参考,借鉴不同国家、地区或者其他部门相关的政策方案,学习其中的知识、技术或者是政策观念,并从其中汲取灵感和受到启发。

  4、政策移植:一个政策借用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

  5、政策论证: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

  6、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

  7、政策抉择的第二个环节是政策审议,它就是决策者对各个方案进行最后的比较并选择一种最满意的方案,或者以某一方案为主干并综合、吸收其他方案的可取之处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方案,然后对该方案的适时性、适当性、可行性、完善性等进行深入考察和研讨,以完成可供最终采纳和批准的政策文本的过程。

  8、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9、预测性评估方法政策方案评估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10、我们对政策合法化的界定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程序逻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制化。

  11、危机决策一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在相当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一般而言,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①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②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③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简答

  1、政策目标的特征:

  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期性③目的多元性。

  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①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②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3、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①实事求是

  ②面向未来

  ③系统协调

  ④明确具体

  ⑤伦理考量。

  4、政策规划的特征

  ①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②从时间进程上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5、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

  ①结果

  ②目标人群

  ③执行机构

  ④法规

  6、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①紧扣政策目标

  ②规划多重方案

  ③方案彼此独立

  ④方案要有创新

  ⑤方案切实可行

  7、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

  ①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②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③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

  ④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选择、填空

  1、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3、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又被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是在对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进行批评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能够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向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

  4、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之前,都要预先选择几个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试点,取得具体的工作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然后再普遍实施。

  5、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主要有6种。①过程模型。②互适模型。③循环模型。④博弈模型。⑤系统模型。⑥综合模型。

  6、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贯穿于整个政策执行过程,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要素之一,在正常执行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7、执行主体包括①政策执行组织。(1.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2.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②政策执行人员。(1.利益因素。2.心理因素。3.知识因素。4.能力因素)

  8、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三个特点:①政策规定性。②受动性。③主观差异性。

  9、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文化环境)。

  10、公共政策的无效执行是政策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政策执行者:美国学者克鲁克和杰克逊将其定义为通过行政过程的手段负责将一项政策付诸行动的正式行动人员,既包括官方的,也包括非官方的。

  3、公共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程度。

  4、政策对象:个体、群体和组织就是政策对象,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5、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6、政策失灵:又被称为“政策失效”和“政策失败”,其实质是指政策执行之后,政策不一定总是能产生政策主体所希望的结果。

  简答

  1、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①目标的导向性

  ②内容的务实性

  ③行为的能动性

  ④手段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①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②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③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3、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的内涵

  ①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②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行”的过程。③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

  4、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①执行性。②服务性。③权威性。④法制性。

  5、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的作用

  ①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②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③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6、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①执行者因素。②资源因素。③工具因素。④环境因素。

  7、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

  ①优化公共决策机制。②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③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④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8、政策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政策的合理性。②政策的具体性。③政策的稳定性。

  9、政策执行偏差有如下一些表现形式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附加式政策执行。③残缺式政策执行。④替代式政策执行。⑤观望式政策执行。⑥照搬式政策执行。⑦规避式政策执行。

  10、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①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②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③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④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⑤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11、哪些因素致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时,就会导致政策执行无效。

  ①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这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②利益群众或压力集团的影响。③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④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⑤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12、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

  ①忠实原则。②民主原则。③法治原则。④创新原则。

  13、公共政策有效招待的机制

  ①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②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③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选择、填空

  1、公共政策评估须以“政策结果”为核心概念。“政策结果”有两类:一是政策产出,二是政策影响。政策产出是政府从事某项活动的计划结果,是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物资、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2、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有①积极目的。②消极目的。

  3、公共政策监控,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

  4、公共政策监控,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5、公共政策监控,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6、内部政策监控的运行路线分为①自上而下监控。②自下而上监控。

  7、公共政策监控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调整过程四个方面。

  名词解释

  1、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

  2、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

  3、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

  4、政策监控: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简答

  1、为什么要对政策进行评估?

  ①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的需要。②纠偏的需要。③衡量成本与收益的需要。④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

  2、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①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②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③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④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⑤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⑥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3、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一般常见六方面的评估内容。

  ①政策成本评估

  ②政策需求评估

  ③政策效益评估

  ④政策过程评估

  ⑤政策影响评估

  ⑥政策价值评估

  4、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

  ①评估筹划

  筹划是评估的基础和起点。1.明确评估目的。2.选定评估对象。3.制定评估计划。4.明确评估条件。

  ②评估实施

  是整个评估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因为没有良好的组织实施,所有的计划与设想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③评估总结

  对评估筹划阶段和评估实施阶段做一次全面回顾。通过总结,检讨前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次开展政策评估活动时汲取教训,改正不足。

  5、事实标准的内容?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影响。④回应性。

  6、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①政策信息、资料。

  ②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③政策目标。

  ④政策的沉淀成本。

  ⑤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7、公共政策监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政策监控的主体。②政策监控的对象。③政策监控的目的。④政策监控的过程。

  8、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

  政策监控作为完整的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在政策运行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体现为四个方面:

  ①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宽人们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

  ②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

  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③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

  ④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9、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对政府而言,哪些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作用方式构成了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系统?

  ①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②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③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④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⑤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⑥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选择、填空

  1、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稳定: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

  简答

  论述

篇三: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主要参考书目

  √1.[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6.伍启元:《公共政策》(上、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7.朱志宏:《公共政策》,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

  8.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9年版。

  9.[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3.[美]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5.[美]查尔斯·E.林德布罗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查尔斯·E.林德布罗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7.[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9.[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20.[美]保罗·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1.[美]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戴维·韦默、艾丹·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英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华夏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26、[美]托马斯·R.戴伊:《公共政策新论》,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詹姆斯·莱斯特、小约瑟夫·斯图尔特:《公共政策导论》(英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美]叶海卡·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30、[日]大岳秀夫:《政策过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31、[奥]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32、郭巍青、卢坤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公共政策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37、杰伊·沙夫里茨等:《公共政策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9、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40、冯静:《公共政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B·盖伊·彼得斯:《公共政策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贠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韩钊:《公共政策的动态分析》,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45、顾丽梅:《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8、[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美]E.R.克鲁斯克等:《公共政策词典》,上海远东出版1992年版。

  50、《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1、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王佃利、曹现强:《公共决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5、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政策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美]杰伊·沙夫里茨,卡伦·莱恩,克里斯托弗·博里克:《公共政策经典》,彭云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美保罗·A.萨巴蒂尔等.《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邓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篇四: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

  参考书目

  1.[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美]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陈东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美]斯图亚特·s.内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6.[美]戴维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7.[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8.[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美]罗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210.[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杨砾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199111.[美]布里埃坟尔·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精选资料

  ----------------------------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812.[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等译.宁骚校,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美]弗兰克

  费希尔著,吴爱明等译

  公共政策评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5.[美]

  小劳伦斯·E

  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郑少健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00116.[美]威廉

  N邓恩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谢明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7.[美]小约翰

  B.科布.后现代公共政策.李际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美]詹姆斯·E

  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9.[日]药师泰寺藏.公共政策.张丹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20.[以]

  叶海卡·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上海远东出版,199621.[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竺乾威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美]查尔斯

  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精选资料

  ----------------------------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23.[意]尼古拉·阿克赛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

  韩庆旺,刘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美]托马斯.戴伊

  理解公共政策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25.[美]查尔斯

  林德布洛姆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426.[美]查尔斯

  林德布洛姆

  政策制定过程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27.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200228.中国:走向21世纪的公共政策选择(上、下)

  刘溶沧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9.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0.曾繁正等编译.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

  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刘伯龙.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吴敬琏.当代中国改革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34.朱崇实,陈振明

  公共政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36.张金马

  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精选资料

  ----------------------------*37.张国庆

  公共政策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38.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9.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1年卷.2002年卷.2003年卷.2004年卷.2005年卷.2006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0.每年的《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n推荐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战略与管理》、《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新华文摘》、《中国农村观察》、《管理科学》、《公共行政》、《政治学》、《读书》、《南方周末》等。

  n推荐网站: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世纪中国、中国研究服务、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选举与治理、观点与资源、光明网、人民网、宪行天下、公共行政、MPA、三农中国、中国政治学、中国社会学、社会政策、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经济学家、斯为盛学堂、中国改革论坛等网站,精选资料

篇五: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大致上,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

  面:传统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分析和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结合在一起,作者就得到了一个有关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

  作者将该理论框架的分析逻辑大致总结如下:(1)人类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和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途径。市场途径建立在个体自主决策和市场交易的基础上。而政府途径则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完成。(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途径。但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失灵。市场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3)与市场失灵相对应,政府也存在失灵的可能性。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将制约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作者必须综合地考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平衡政府干预的成本和收益,最终选择是否要引入公共政策以及引人何种公共政策。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政府和市场两种基本途径以外,传统上,许多社会问题是在社区的范围内获得解决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在考虑政府角色定位时,作者仍然不能忽视社区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三部门在提供或者帮助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种趋势提示作者应当将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的讨论拓展到包括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社区四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以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讨论的逻辑过程为基础,在引入社区和第三部门之后,作者就需要进一步分析社区和第三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最终在对政府角色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讨论中综合地考虑这些优势和缺陷。

  当然,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的发育并不成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历程表明,如果不经历公共管理模式的巨大变革,第三部门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拓展自己的活动。考虑到这些因素,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角色进行考察时,作者仍然应当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为主要线索。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创新,决定了中国公共管理理论与西方国家的某些不同。首先是关于市场的认知问题。在西方社会,市场规则首先是由“公平交易、平等买卖”体现的个人价值,它积淀下来的是“自由、平等、竞争”观念,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支柱。资本主义市场从人的本性解释了

  竞争中的逐利行为,从而奠定了最根本的伦理基础,进而确立了自私的合法性价值地位。其次是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小政府即是好政府”的主张一直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作为西方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的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过:“政府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的根源”。他们认为,政府的经济功能应该被限制在少数几个有限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是积极的,政府是消极的,因而政府的作用越小越好。

  最后,基于不同的市场认知,中国公共政策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采取了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立场。政府与市场不是对立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六: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公共政策学》阅读参考书目

  《公共政策学》阅读参考书目

  1.

  [美]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陈东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

  [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94.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

  [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杨砾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19916.

  [美]布里埃坟尔·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877.

  [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等译.宁骚校,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

  [美]弗兰克

  费希尔著,吴爱明等译

  公共政策评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0.

  [美]小约翰

  B.科布.后现代公共政策.李际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12.

  社,201113.

  共同合作:集体行为、公共资源与实践中的多元方法[平装]~艾米?R?波蒂特

  (AmyR.Poteete)(作者),马可?A?詹森

  (MarcoA.Janssen)(作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Ostrom)(作者),路蒙佳(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

  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平装]~奥斯特罗姆(作者),王巧玲(译者),任睿(译者),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15.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

  [平装]~希尔

  (HillMichael)(作者),赵成根

  (译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6.

  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

  [英]杰弗里?维克斯

  著

  陈恢钦等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7.

  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述

  [英]敦利威

  著,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

  官僚制与公共选择经济学,[美]尼斯卡南

  (NiskanenWilliamArthur),王浦劬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9.

  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的制度选择,[新西兰]穆雷·霍恩著,汤大华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0.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2版)约翰·W·金登(JohnW·Kingdon)、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

  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德博拉·斯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

  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美)B·盖伊·彼得斯

  (B.GuyPeters);弗兰斯·K·M·冯尼斯潘(FransK.M.vanNispe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

  政策规划与评估方法,[加]梁鹤年著,丁进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

  第四代评估,(美)古贝,[美]林肯著;秦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

  项目与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第2版),理查德·D·宾厄姆,克莱尔·L·菲尔宾格,杨国庆,朱春奎,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6.

  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第四版),[美]查尔斯·T·葛德塞尔,张怡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7.

  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沈莹,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8.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

  等著,曹沛霖,郑世平,公婷译东方出版社,200729.

  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楚艳红等译,2002年初版,2013年修订版

  30.

  理解公共政策,(美)托马斯·R·戴伊(ThomasR.Dy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版

  31.

  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

  保罗·A.萨巴蒂尔(PaulA.Sabatier)、汉克·C.詹金斯-史密斯(HankC.Jenkins-Smith)、周志忍、邓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

  美国政治中的议程与不稳定性

  弗兰克·鲍姆加特纳(FrankR.Baumgartner)、布赖恩·琼斯(BryanD.Jones)、刘新胜、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

  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注意力、选择和公共政策,布赖恩·琼斯(BryanD.Jones),刘新胜、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政策分析师的世界:理性、价值观念和政治(第3版)罗伯特·海涅曼(RobertA.Heineman)、威廉·布卢姆(WilliamT.Bluhm)、史蒂文·彼得森(StevenA.Peterson)、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

  找回国家,埃文斯、鲁施迈耶、斯考克波、方力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6.

  公共资金的私人政府:英国政治中的共同体和政策

  休?赫克罗、艾伦?威尔达夫斯基、李颖、褚彩霞,格致出版社,201137.

  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第5版)戴安娜·M·迪尼托、何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8.

  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第10版)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劳伦斯、詹姆斯·韦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

  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

  菲利普·J·库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0.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JohnClaytonThomas)(作者),孙柏瑛

  (译者),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1.

  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乔尔·S.米格代尔

  (MigdalJ.S.)(作者),张长东

  (注释

  解说词),李杨

  (译者),郭一聪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42.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作者),余逊达

  (译者),陈旭东

  (译者),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3.

  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第5版),威廉·多姆霍夫

  (Domhoff.G.W.)(作者),刘东

  (丛书主编),吕鹏

  (译者),闻翔

  (译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第1版,200944.

  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20版)[平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MacGregorBurnsetal)(作者),等

  (作者,译者),吴爱明

  (译者),李亚梅

  (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

  比较公共行政(第6版),费勒尔·海迪

  (作者),刘俊生

  (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6.

  公共行政的精神,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

  (H.GeorgeFrederickson),张成福

  (注释

  解说词,译者),刘霞

  (译者),张璋

  (译者),孟庆存

  (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或2013年版。

  47.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珍妮特·V·登哈特(JanetV.Denhardt)(作者),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B.Denhardt),方兴,丁煌译,2008年版,或2010年版

  48.

  民主的经济理论,安东尼·唐斯(AnthonyDowns)(作者),姚洋

  (译

  者),邢予青

  (译者),赖平耀

  (译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2版,201049.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曼瑟·奥尔森

  (作者),李增刚

  (译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0.

  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

  (AmartyaSen),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或2013年版。

  ?推荐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战略与管理》、《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新华文摘》、《中国农村观察》、《管理科学》、《公共行政》、《政治学》、《读书》、《南方周末》等。

  ?推荐网站: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世纪中国、中国研究服务、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选举与治理、观点与资源、光明网、人民网、宪行天下、公共行政、MPA、三农中国、中国政治学、中国社会学、社会政策、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经济学家、斯为盛学堂、中国改革论坛等网站,

篇七: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3、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①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②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③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4、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①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②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③重视本土资源。④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5、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②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③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与非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零和博弈政策与非零和博弈政策;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确定型政策与不确定型政策、风险型政策与竞争型政策;鼓励性(扩大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积极型政策与消极性政策;能动型政策与被动型政策。

  2、政策类型,依横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和执政党政策五个基本类型。

  3、政策类型,依纵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中国:①根据现行宪法,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②从形式上看,与地方政府的层级相一致,地方政策可划分为省政策、市政策、县政策、乡政策。

  4、政策与法之同:①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须经过合法化这一环节,从而使政策获得法的形态,这就是政策与法常常具有同一文本和共同的形式特征的基本原因。②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③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④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5、政策与法之异:可以把公共政策分为两部分;获得法的形态者;未获得法的形态者;

  ①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法与政策具有同一文本,但是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①管制功能②引导功能③调控功能④分配功能

  7、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①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②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③应然与实然的统一。④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论述:

  1、你如何理解公政策内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内涵有以下几点

  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④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⑤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⑥“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形式的政策,包括政府为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而公然采取的行动。消极形式的公共政策则包括,政府官员就人们要求政府介入某一事务,作出的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做任何事情的决定。”

  3、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组织、社群或社会关系网络等。可分为三类;地体现了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

  ②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③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

  ④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9、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对政府而言,哪些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作用方式构成了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系统?

  ①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②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③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④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⑤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监控。⑥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篇八: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基础参考书目:

  1.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美]理查德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

  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献综述/读书笔记

  书目:

  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詹姆斯·W·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8.[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徐联恩),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15.[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王巧玲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7.[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比]海尔特·鲍克尔特:《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夏镇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

  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美]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著:《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战略管理:领导手册》,(陈振明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美]麦克尔·巴兹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孔宪遂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新西兰]穆雷·D·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汤大华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28.[以]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公共政策分析》,(王满传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9.[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行政管理危机》,(江峰等),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0.[美]查尔斯·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吴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美]普拉萨德等:《行政思想家评传》,(朱国斌等),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3.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4.[美]特里·L·库珀:《行政论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美]史蒂文·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指南》,(孔宪遂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苏珊·韦尔奇、约翰·科默:《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方法:技术与应用》,(郝大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美]帕特里夏·基利等:《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张定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朱全喜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0.[美]约翰·K·加尔布雷思:《权力的分析》,(陶远华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1.万俊人主编:《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美]杰拉尔德·凯登:《行政道德文选》,(马国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陈振明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迈克尔·L·瓦休、黛布拉·W·斯图尔特、大卫·G·贾森:《组织行为与公共管理》,(刘铮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美]B.J.理德、约翰·W·斯韦恩:《公共财政管理》,(朱萍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6.[美]孙克姆·霍姆斯:《公共支出管理手册》,(王卫星),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7.[美]大卫.N.海曼:《公共财政》,(章彤),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8.[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9.[美]劳伦斯·彼德:《彼德原理》,(陈美容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50.[英]C.N.帕金森:《帕金森定律》,(潘焕昆等),台北:台湾中华企业发展

  中心,1989年版。

  51.[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谢旭),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52.[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

  53.[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或市场》(王逸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4.[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7.[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美]詹姆士·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美]丹尼·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美]保罗·C·纳德、罗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陈振明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2.[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危机中的福利国家》,(梁向阳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4.[美]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曾强等),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65.[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杨砾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66.[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67.[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美]斯图亚特.S.内格尔:《政策科学百科全书》,(林明等),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9.[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正),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70.[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文),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71.[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齐若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7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3.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4.[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可替换书目:

  [美]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郝国权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威廉·爱·洛克腾堡:《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朱鸿恩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孙耀君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郭大力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美]E·R·克鲁斯克等:《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美]杰伊·M·沙夫里茨、艾伯特·C·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菲利克斯·G·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郭晓来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彭和平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英]诺曼·弗林:《公共部门管理》,(曾锡环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法]贝尔纳·古尔内:《行政学》,(江振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葛智强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美]雅米尔·吉瑞赛特:《公共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进》,(李丹),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郗少剑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阿尔弗雷德·D·小钱德勒、托马斯·K·麦克科劳、理查德·S·特德劳:《管理学历史与现状》,(郭斌),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附有PDF格式电子书)

  1、伍德罗·威尔逊(1887)《行政学研究》

  2、弗兰克·J·克德诺(1900)《政治与行政》

  3、佩德菜顿·赫林(1936)《公共行玫和公共利益》

  4、古德塞尔(1983)《为官僚制辩护》

  5、玛丽·福雷特(1982)《动态行政》

  6、赫伯特·H·西蒙(1947,1997)《行政行为》

  7、安东尼·唐斯(1967)《透视官僚制》

  8、阿朗·怀尔德威斯基(1964)《预算过程中的政治》

  9、爱伦·鲁宾(1993)《公共预算中的政治》

  10、弗兰克·马里民(1968)《新公共行政学的道路》

  1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

  12、道格拉斯·耶英(1982)《官僚制民主:在美国政府中寻找民主和效率》

  13、艾米特·S·雷德福特(1969)《行政国家中的民主》

  14、欧文·E·休斯(1998)《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5、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1993)《重塑政府》

  16、文森林·奥斯特罗姆(1989)《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

  1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90)《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18、德怀特·沃尔多(1956)《公共行政的视野》

  19、罗伯特·B·登哈特(1993)《公共组织理论》

  20、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1991)《公共行政的序言》

  21、菲利普·J·科珀和琳达·P·布雷迪等(1998)《21世纪的公共行政

  》

推荐访问:政策科学经典书籍 书籍 政策 科学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