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10篇

时间:2022-11-24 21: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10篇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红岩阅读题及答案  一、填空★☆:  1、__、__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10篇,供大家参考。

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10篇

篇一: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红岩阅读题及答案

  一、填空★☆:

  1、__、__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__》,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答案:罗广斌、杨益言、烈火中永生。

  2、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__,由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__,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

  答案:白公馆、渣滓洞。

  3、__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答案:许云峰。

  4、1948年,为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__指派__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__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答案:许云峰、甫志高、甫志高。

  5、__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__的青年进入书店工作,__知道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这名青年形迹可疑,便命令__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__不听劝告,结果被捕并成叛徒,由于他的告密,很多同志相继被捕。

  答案:甫志高、郑克昌、许云峰、甫志高、甫志高。

  6、叛徒__带领特务窜到乡下,__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答案:甫志高、江姐。

  7、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集中营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__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自己受区委书记__的委派,前来了解其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巧,组织上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朱姓”特务的真面目。

  答案:刘思扬、李敬原。

  8、__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__打入渣滓洞,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答案:郑克昌、高邦晋。

  9、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__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__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答案:华子良、许云峰。

  10、小说《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__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答案:叛徒。

  11《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12、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围绕_江姐、许云峰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13在《红岩》这部小说里,有一位传奇式人物,令敌人闻风丧胆、恐慌不安。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双枪老太婆”的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

  14华子良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15刘思洋是出身于豪门大户的中共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彻底地背叛了家庭,都成为放弃享受,甘愿吃苦,为人民大众谋幸福。

  16、“自白书”是陈然写的。

  17五星红旗是江姐绣的。

  18、甫志高是叛徒,被他出卖的第一个人是许云峰。19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挺进报》。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沙坪书店”。

  20、在渣滓洞中,龙光华死后开了追悼会。重庆现在的特务头子是毛人凤。

  二★选择★☆:

  1、区委书记江姐要去(B)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B)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A、歌乐山B、华蓥山C、缙云山D、樵坪山

  答案:B。

  2、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D)。他和爸爸妈妈一起被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地面被浇灌了水泥,重庆解放后,他们的遗体才被发现。

  A、小傻瓜B、小萝卜干C、小愣头青D、小萝卜头

  答案:D。

  3、由于《新华日报》的被封,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许多人感到苦闷焦虑。地下党的同志和进步群众渴望了解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C)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该报的前身叫《彷徨》,是由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在重庆市出版的“灰皮红心”的杂志,主要的编辑者有蒋一苇、刘熔铸、陈然等。陈然被捕入狱后,仍坚持秘密刊印该报。

  A、《光明日报》B、《大公报》C、《挺进报》D、《中央日报》

  答案:C。

  4、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动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A)。

  A、《囚歌》B、《国歌》C、《革命者歌》D、《正气歌》

  答案:A。

  5、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B)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A、新四军B、八路军C、解放军D、红军

  答案:B。

  6、下列不属于《红岩》中的事件的一项是(C)。

  A秘密编印《挺进报》B“慈居”审讯,赴宴拆敌

  C“温酒斩华雄”D“提前分批密载”屠杀计划

  7、不属于《红岩》中的人物的选项是(D)。

  A郑克昌B余新江

  C李敬原

  D彭松涛

  8、《红岩》中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是(C)。

  A刘思洋B齐晓轩

  C华子良D成岗

  三、判断题

  1、《红岩》一书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描述的斗争生活异常丰富和复杂,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以及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和集中营,各条战线交叉,形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错)

  2、《红岩》中提到的“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都是特务的巢穴,集中了国民党特务机构中最精悍、最狡诈、最凶恶的力量(对)

  3、“监狱之花”指的是《红岩》中的小萝卜头。(

  错)

  三★问答★☆:

  1、《红岩魂》中称“小萝卜头”为烈士,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其实你还是个孩子”?“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你不是,你还没有来得及加入?(2分)

  答:强调是个孩子,他不是政治犯,他是无罪的,揭露了反动派连一个孩子也不放过的惨无人道的本质。

  2、“他们因为协助发动了那场著名的事变而被捕”,那场“事变”是指哪件事?是谁发动的?(2分)

  答: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

  罗世文将军说:绿,绿树的绿;罗世文将军说:红,红旗的红。可爱的孩子,你永远看不到那反复默读的红旗了,你甚至不曾看过远方原野上那些郁郁葱葱的绿树。

  3、找出与“罗世文将军说:绿,绿树的绿;罗世文将军说:红,红旗的红”相呼应的句子,并说明它的作用。(3分)

  孩子,你只有这么一张照片,黑白相纸中的你,睁着大大的黑眼睛,露着两颗玉米粒般的门牙,就像一只稚气未脱的小免子。孩子,你要原谅你的爸爸妈妈,就因为太爱你和千千万万个你,他们才那么早便带你上路,寻找自由、平等、和平的理想之光。这是一条艰难之旅,铺满了血肉和尸骨,斗争在你们之前便已开始,在你们之后也不会结束,为此,尚未长大的孩子也被称作了烈士。

  答:“指着那华盖如云的大树说:看,那是绿树;指着那头顶飘扬的旗帜说:看,那是红旗。”表示对烈士英灵的告慰,结构上照应前文。

  4、这段中有“斗争在你们之前便已开始,在你们之后也不会结束”一句话,请用一条成语概括这句话的意思。(2分)

  孩子,现在我是安徽省军区一名二十岁的女战士,记住多年之后你要如约前来,我将张双臂将你揽入柔暖的肚腹。吹去的夜风。红色岩石永远刻下你的容颜和故事,孩子,我一遍遍抚摸着你粗糙的皮肤与苦难的人生,深深倾听并记住了一切。有时候啊,仇恨是为了更纯粹地爱与生活;战争是为了更彻底地消灭战争;死亡是为了孕育千娇百媚的春天。而一个个身躯的倒下,恰恰是为了一个民族的站起、一种信仰的耸立,一份心情的绝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答:前仆后继

  5、第(10)段中“红色岩石永远刻下了你的容颜和故事”的意义是什么?红岩之魂是什么?

  答:红色岩石有着烈士洒下的鲜血,提示着人们不要忘记革命烈士曾经有过的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的岁月,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红岩魂指渣滓洞狱中的革命烈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谈谈你对“红岩”二字的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

  答案: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曾激励几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仍然是当代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宝贵资源。

  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后人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只有把过去的光荣传统变成未来的营养和坚实基础,才有利于理想的实现。红岩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实可靠的根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文化、法制化的经济,需要具有理想人格的高素质的公民和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够有效抵制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红岩精神正是我们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

篇二: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投降)主义。

  在战争年代,党内"左倾"容易走向关门主义,"右倾"容易导致投降主义,因此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左倾"(反"左左为右")的冒进性。在和平时期,党内"左倾"容易走向空想主义,"右倾"容易导致妥协主义,因此还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右倾"(反"左右为中")的保守性。其实,"左"与"右"的区别由来已久。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说过:"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左与右完全就是西方话语体系的词汇,在20世纪初随着马列理论传入中国而开始被中国知识分子所使用。简单的说,左就是要革命,主张平等,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右就是保守,主张自由,维护精英集团的利益。但是,左与右的划分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上评价左与右和学术研究一定要严格区别。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的左右划分标准以对共产党的态度来划线,亲共的是左派,反共的是右派,共产党左右以对国民党的态度划线,主张夺取革命领导权的是左派,比如张国焘,主张拥护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的是右,比如陈独秀(一般如此,但现在披露出来的资料证明陈独秀的右倾受了共产国际的影响)。其实从总体来看,整个中共都是左派。

  1927年国共分家后,按照中共传统党史的划分,以毛泽东为标准来划分左右,中共苏维埃革命后期王明博古犯了左的错误,王明在抗战初期又犯了右的错误。

  对于建国以后,一般以1957年反右斗争为界,以后毛泽东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发动极左的文革。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右倾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

  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左派又称左翼,右派又称右翼。

  左派与右派的区分通常有两层含义。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立宪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这一含义中引申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无产阶级革命派。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

  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者斯巴达克团,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又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这就产生了在政治上区分左右的第一层含义:左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较低的阶级一边的人,右派是指站在地位比较高的阶级一边的人。当今社会封建贵族阶级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上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中间是小资产阶级。所以当前的左派主要是支持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人,右派则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左派与右派的划分是相对的,封建时代资产阶级还没有成势,所以是包含在左派一边的,但是今天他们已经财大气粗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所以通常被归入右派阵营;小资产阶级在革命队伍内部习惯性地要用自私自利的思想与无产阶级发生冲突,则又会成为革命队伍内部的右派。

  左派由于社会地位比较低,通常主张变革,所以"左派"一词又有进步的含义,而"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这就是政治上左右划分的第二层含义。

  有些人认为:

  1右:自私贪婪一些就是右;

  2左:无私高尚一点即为左.

  3人性是自私的;社会性是无私的.

  4自私太过违背社会性;无私太过绝人性.

  5因此,人类注定要在左派与右派的纷争中获取进步.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而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有一个经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和右倾的区分。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也就是谋求进步的左派内部,会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就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措施的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右倾,主张超越实际情况进行变革的,我们叫做“左”倾。无论“左”倾右倾,都是站在进步一边,属于革命队伍内部的认识问题,都属于左派,是认识上产生了偏差。但是超越了实际强求的所谓进步不能算是真正的进步,甚至可能是形左而实右的,所以这种极左,通常要加上引号。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就需要既防“左”又防右。对认识上有偏差的“左”倾或右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给以帮助,促使他们转变。所谓防,只是说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现“左”或右倾,不是说像防贼一样的防人,甚至是把他们作为革命的对象。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张资本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就是右派。由于右派极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所以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要万万年永世长存的,因此他们并不承认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左派,在他们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称作空想派、乌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也还存在路线之争,主要地区分为改革派与维持派(也称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去掉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一些改良,这就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和靠拢,其政策主张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称其为资产阶级左翼或

  左派。而维持派(或保守派)则更多地要求维护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因此其主张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一般称其为右翼或右派。不过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称呼来表示,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属左翼,但通常称之为自由派,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则被称为保守派。

  与左倾和右倾的概念相对,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又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比如极端的资产阶级右翼极力反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对已进行的改革拼命反对并主张撤消之,一般称为极端保守派,而激进的资产阶级左翼就主张实行大胆的、迅速的改革,这大概是叫极端自由派吧。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的左右两派的主张变得模糊起来,都在向一起靠拢,也就是极端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拢。

  其实左派也有保守、稳健和冒进、激进的区别,但这通常和右倾、“左”倾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高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几个政治名词。这几个政治名词富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政治名词,而且课文并未从理论上给予详尽的论述。

  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者斯巴达克团,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是德国共产党的前身。又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但是,“左”不同于左。20世纪初,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无产阶级内部的盲动激进派和保守派。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盲动激进派常给刚刚萌芽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说盲动激进派对革命是有害的、错误的。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当时的右倾即保守派延缓革命进程,同社会上的反动右派势力一样会给革命带来明显的损失,因此右字不加引号。到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无论是盲动激进派还是顽固保守派,都会给革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于是使用“左”倾机会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来划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政治路线错误。

  “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性,坠入空想和盲动。可以说“左”是对左的形而上学的极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实际上抛弃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现实性,片面强化了革命的冒进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实行冒进主义,这种思想就是“左”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左”派。如中国历史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和党造成严重损失。

  大革命时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里的右倾机会主义指保守、妥协,不带有敌我矛盾性质的反动之意。而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右派”则有反动之意。后来很多右派平反以后右派两字加引号是指所谓的右派,并非反动,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也有此意。只不过反右派斗争主要在党外进行,而反“右倾”斗争主要是在党内。

篇三: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1、经过北伐战争,北洋旧军阀的统治逐渐让位于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1927年8月19日,武汉方面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流。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全面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重新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利。广州(李济深)、武汉(李宗仁)、开封(冯玉祥)、太原(阎锡山)四个政治分会的设立,承认了国民党各派军阀割据的现状。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伐各军编为第一(蒋介石)、二(冯玉祥)、三(阎锡山)集团军,后又将桂军和两湖各军编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

  2、1928年5月3日,日本武装进攻济南,屠杀当地居民和北伐军。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被扣押,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见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全体职员17人均遭杀害。5月1日,日军占领济南,中国军民被侵略军杀伤近万人,造成济南惨案。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皇姑屯事件”。

  3、1928年6月20日,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北京市为北平市。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三省“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

  4、国民党军占领北京后,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五院制(行政(谭延闿)、立法(胡汉民)、司法(王宠惠)、考试(戴季陶)、监察(蔡元培))的建立表明国民党政权机构完备起来。

  5、国民政府内政:厉行“清党”,镇压革命(针对共产党和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如邓演达);编遣军队(实际上是削弱其他军事集团力量,毫无结果);整理财政:整顿财政,广借外债,大发公债,整顿税务为主(统税是对工业产品所课的出厂税,1928年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正式称为统税,征收范围不断扩大);《土地法》(1930年6月)和《土地处理条例》(1932年)重新确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国民政府外交:改订新约(国民政府初期最重大外交举措),内容只限关税自主和领事裁判权两项。1928年7月首先同美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随后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订立类似条约,原则上承认中国关税自主。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提高了税率。但行政管理权仍被帝国主义掌握。废除领事裁判权并未获得解决。改订新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未能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通过改订新约,国民政府获得了相关各国的承认。1927年12月14日,南京政府对俄绝交。1929年7月10日,蒋介石、张学良指使中东铁路中方负责人以武力接收由两国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逮捕和遣送苏方高级职员,中东路事件。7月18日,苏联宣布对华绝交。

  6、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革命阵线缩小,只剩下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知识分子)。革命主观力量遭到极大摧残,革命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工农运动转入防御。

  7、1927年8月1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挽救革命失败领导南昌起义(周恩来、李立三、贺龙、叶挺)。成立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起义军南下,遭受重大损失,一部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赣粤边展开游击。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竖起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缺乏新形势下坚持革命的经验,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就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建设农村革命政权,孤军南下,欲夺广州再行北伐,最终遭围攻失败。

  8、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列席。坚决清算了国民革命高潮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成立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常委)。功绩和意义:清算和结束了中共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

  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但滋长了“左”倾错误,从理论上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没有恰当地估计当时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对比,没有看到革命已处于低潮,因而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只强调暴动和进攻,不懂得必要的退却,为“左”倾冒险主义敞开了门户。

  9、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部队由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平江浏阳等地农民军和安源工人武装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计划会攻长沙,遭挫折后,在文家市采纳毛泽东建议,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条件较好的农村进军。9月底,部队在三湾改编,缩小编制,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士兵委员会,实行政治民主,经济公开的新型官兵关系。10月底,到达井冈山中心地带,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10、1927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案》,不再在国民党旗帜下开展革命,要在革命斗争的新高潮中成立苏维埃。

  11、1927年11月,海陆丰农民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12月11日,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乘国民党粤桂军阀混战领导广州起义(工人和士兵联合的城市武装暴动),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遭到镇压失败。

  12、1927年9月至1928年夏,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扩大了中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使土地革命口号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组织并保留了一部分革命武装,为以后继续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准备了条件。

  13、国内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和对大革命后期的右倾错误(当时完全归因于陈独秀)的愤怒,共产党内出现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现状与党的任务决议案》,使“左”倾盲动主义统治党中央领导机关。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革命”,为推翻豪绅地主阶级,必须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对革命形势估计上,否认革命转入低潮,反对退却。在武装暴动中实行烧杀政策。

  14、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通过《政治决议案》和关于苏维埃组织问题、土地问题、农民问题、职工运动、军事工作、民族问题等决议案,通过新党章,选举新领导机构。正确地肯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出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批评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尤其批评了盲动主义。向忠发为常委主席。这次会议策略方针基本正确,对中国革命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对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长期性认识不足,使八七会议以来的“左”倾思想未能肃清,并在后来片面发展和扩大。

  15、国民党各派军阀的斗争:蒋桂战争(1929年3月)、蒋冯战争(1929年10月)、第二次蒋桂战争

  (粤桂战争,1929年11月)、蒋唐战争(蒋介石VS唐生智,1929年12月)、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VS蒋介石、张学良)。经过1929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国民党各派军阀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蒋介石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利用反蒋各派的矛盾,使用武力和收买、分化瓦解的政治策略,打败了所有反蒋派系,在整个国民党军阀势力中取得了明显优势。此后反蒋势力依旧存在,但失去了与蒋一决胜负的实力。1930年开始,蒋介石以重兵向红军和根据地进攻。

  16、1931年5月5日至17日,“国民会议”(假“国民会议”之名,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在南京召开。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核心是《训政纲领》),把1928年《训政纲领》确定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体制进一步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蒋介石集团坚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法统依据。表明蒋介石统治的加强和国民党由重派系斗争转向“剿共”。

  17、1931年5月下旬,反蒋各派系(汪精卫、胡汉民、孙科、西山会议派等)在广州联合成立“国民党监执委员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

  18、第三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基本主张是“平民革命”,反对工农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

  19、改组派(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是国民党内在野反对派。

  20、人权派(新月派,《新月》杂志)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反对国民党“训政”下的一党专政、要求废除党治,实行民治,呼吁发起“人权运动”,按欧美国家榜样改良中国政治,反对共产党暴力革命。

  21、中国托派(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国布尔什维克列宁派,后称“中国共产主义同盟”)受苏联托洛茨基指挥。1935年5月,“我们的话”派、“无产者”社、“十月”社和“战斗”社合并,陈独秀为总书记。反对中共中央革命路线和国民党反动统治。

  22、井冈山根据地是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农军在宁冈砻(long三声)与毛泽东部会师。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后发展为湘赣根据地。

  23、赣南闽西根据地(后发展为中央根据地),红一方面军(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包括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湘鄂赣根据地(彭德怀、滕代远);闽浙赣根据地(方志敏);鄂豫皖根据地(许继慎,红一军,后发展为红四方面军);洪湖湘鄂西根据地(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红二军团);广西右江根据地(邓小平、张云逸)。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开辟,红军队伍扩大,表明中国革命已经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4、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结了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要点:红色政权虽处于白色政权包围之中,但其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可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造成各派军阀间不断的战争,这种白色政权间的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缝隙,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提供了可乘之机);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共产党必须确立“工农武装割据”总体观念,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这些论述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在苏维埃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进一步完整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农村,后占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5、192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对红四军的指示信。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指出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表现,提出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同时严格组织纪律)。为人民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26、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大力提倡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成为中共重要的工作方法和认识路线,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基础环节。

  27、土地革命的进行,先是发动群众打土豪,斗恶霸,接着是调查摸底,实行分田,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也给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关于没收土地的对象,中共六大明确了只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一般以乡为单位,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并以原耕地为基础,抽多补少。关于土地分配后所有权,1931年春普遍实行土地一经分定,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可以租借、买卖。关于阶级路线,中共六大确定“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的阶级路线。

  28、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李立三主持)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使“左”倾错误第二次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以冒险主义为特征的“立三路

  线”,否定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革命需要主观力量的充分准备,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革命转变的阶段论”,反对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制定了没收民族资本家企业、消灭富农、建立集体农庄等“左”倾政策,以发动城市工人斗争为最主要策略。给红军、白区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组织带来严重损失。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立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29、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开始统治党中央。5月,中共中央《目前政治形势及党的紧急任务》否认中间派别存在,拒绝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提出在大城市和红军工作中“积极进攻”方针。

  1930年12月,国民党军“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红军诱敌深入,活捉敌将张辉瓒。1931年4月,国民党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红军再次诱敌深入粉碎敌人围剿。7月,国民党军“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红军“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是红军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红军在强敌进攻时必须采取的基本作战形式,速决战、歼灭战是红军战役战斗行动中的基本要求。

篇四: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三次范例战争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

  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下曾经取得很大胜利。然而,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后遭到失败。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攫取了全国性政权,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代表帝国主义和中国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中国人民实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领导人民继续战斗,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篇五: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延安的颜色

  作者:肖江

  来源:《延安文学》2020年第1期

  肖

  江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写延安的话,我首先想到的是红色。红色的记忆可以追溯至我的儿童和少年时代。在小学和中学的课本里,延安的标志——延河边的宝塔山和窑洞是红色的;在电影里,延安是红色的革命圣地。八十三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13年的光辉岁月使之成为红色革命的摇篮;他们又从这块红色土地出发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向全中国,完成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

  对这块红色的土地,我早已心向往之。我曾经三次到访延安。第一次访问延安是1990年代初,当时,在国家外经贸部门工作的我随领导到西安出差,在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之后,我突然萌发出访问延安的冲动。在向领导请假并获准后连夜乘汽车前往延安。夜深了,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我久久不能入睡,在脑海中不断描绘着即将见到的延安的样子。在我的心中,延安是一个圣地,是一个童话般的存在。清晨,当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并将目光投向车窗外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边的黄土高原。尽管已是春末,但黄土高原上却见不到多少绿色,呈现在眼前的只有莽莽苍苍和千沟万壑。在之后的两天里,无论是在延河边,还是在清凉山和宝塔山上,放眼望去,黄色似乎是不变的颜色。从宝塔山向延河边望去,延安古城也被黄色调包围着,显得陈旧又缺乏生机。

  我曾经读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在文章中,作者对黄土高原有这样的描述: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在延安的几天里,在我为革命先辈的精神感动的同时,也和茅盾先生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有了“单调”的感觉。此时的我觉得延安和黄土高原一样是黄颜色的。换句话说,延安的色彩是单调的。

  尽管茅盾先生最终被黄土高原上极普通的白杨树感动,并称之为“不平凡的树”,但我目力所及范围内的白杨树依然太少太少,根本无法遮去黄土高原的颜色。

  在以后的许多年里,红色的延安和土黄色的延安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交替闪现着,我多希望在延安的色彩中能够出现其它的颜色。

  不过,在我仔细查阅有关延安的史料后,惊奇地发现,延安也曾经有很美的颜色。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政府曾大量移民到此戍边,包括延安在内的陕北农业经济也曾空前发展,曾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和关中一样富庶)。在东汉虞诩的《奏复三郡疏》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水草丰美,上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延安地区也曾经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是一个可以和关中相媲美的富庶之地。

  或许有气候变化的因素,我以为,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因为移民的大量增加,以及滥砍滥伐、垦荒种地等),过分的垦荒和人为活动使延安所处的黄土高原超过其承载能力致使环境持续恶化,恶性循环更加重了环境恶化的程度。

  我曾经在电影和电视里观看过安塞腰鼓群体表演的盛大场面。在感叹“天下第一鼓”的雄浑气势之余,我也被他们脚下飞扬起的黄土而震惊。飞扬起的黄土几乎将鼓手们紧紧裹在尘土之中,只有舞动的红色绸布在弥漫的尘土中顽强地展现着延安人的精神和魅力。

  随着环境和生态的日益恶化,越来越严重的沙尘天气开始在黄土高原上肆虐,这些沙尘不仅仅影响着黄土高原,也影响着中国的华北和中原地区。

  从延安走出的新中国领导人对延安的脱贫工作一直予以重视和支持。

  周恩来总理1973年曾经回到延安视察,当看到延安人民的生活依然十分贫困时,难过地流下眼泪,非常沉痛地说,共产党人对不起延安百姓,希望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关于对不起延安百姓的说法,我也在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回忆录以及回忆文章中读到类似的文字。

  翻开中共党史,我们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红军万里长征到达陕北时的一些基本情况。据史料记载,陕甘宁边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脉,南临泾水,东西宽约400公里,南北长约500公里,辖延安、绥德、三边等地区,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约130万人口。1937—1938年,在陕甘宁边区有八路军留守部队约1万人,地方非正规部队2.4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一定规模的政府和后勤工作人员。在1940年之前,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财政支出,大部分来源于国民政府调拨以及华侨、国际友人的捐赠。1940年后,国民党停止发放军饷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和经济封锁。在这样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一方面实行“精兵简政”,另一方面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这样开始的。王震旅长的三五九旅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进南泥湾进行垦荒种粮。我们所熟知的毛泽东所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张思德也正是因为烧炭而献出生命。烧炭本身就是要砍伐黄土高原上为数不多的树木才能制作成冬季取暖的木炭。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陕甘宁边区看似辽阔的土地(13万平方公里)却是贫瘠的,维持其130万百姓的生活已经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保证中共领导下的数万军队和行政人员的粮食以及物质供应。过分的征粮使陕北的百姓普遍不满,也曾经发生过“伍家的婆姨”诅咒毛泽东的事情。

  “大生产运动”缓解了边区的粮食短缺问题,但也从某种程度上使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进一步加大,过度垦荒带来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从延安走出来的中共领导人感恩延安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一直关心和支持延安老区的发展建设。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当时的国力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延安积贫和积弱的局面。于是,延安的黄颜色一直陪伴着流逝的岁月从1949年到1999年。

  从陕北的窑洞中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任者们没有忘记“还债”的承诺,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指引下,中央政府率先以延安为“退耕还林”的试点,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变当年“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1999年是延安地区“退耕还林”的初始元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延安开始以过去从未有的速度由黄颜色向绿色渐变。

  2010年9月,我第二次来延安参观学习。放眼望去,昔日光秃秃的山峁、沟岔,黄颜色和绿颜色相互交织着,挺拔的乔木和绿茸茸的灌木共同构成了“封山育林”十年的成果。在延安的数天里,我时时感受着延安的变化,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变化就是颜色的变化。

  一晃九年过去了。2019年9月下旬,我随中国作协采访团第三次走进延安,再一次感受延安的变化,也再一次体味延安颜色的变化。

  2019年是延安实施“退耕还林”二十周年。一系列数据让我真切感受到延安历史性的变化。最新的卫星遥感图显示,延安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公里。截止2018年,延安市共退耕还林1077.47万亩,占其国土总面积19.4%,占全国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的2.1%,占陕西全省的26.7%;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46.35%;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了2017年的81.3%;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由1999年以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数据,延安在“退耕还林”前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在350mm/年,随着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降水量已经提高到现在的年平均降水量530mm/年。这些数据的变化带来的是环境的变化,也是颜色的变化。今天的延安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如今的这个绿色世界依然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它正变得色彩斑斓,正变得色香和果香诱人。延安苹果正成为延安的一张崭新的闪亮名片。

  在我到达延安的第一天,当地的干部就告诉我,2019年5月7日,延安市被宣布退出绝对贫困,实现整体脱贫。

  从延川到吴起,从吴起到安塞,我游走在延安的绿色之中,感受着延安色彩的变化。我还惊喜地看到,延河水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年径流量并不大,但是,稳定的三类河水的水质已经让我感叹不已。

  短短几天的采访活动结束了。就在我结束行程前往延安南泥湾机场时,天空中飘下了细细的雨丝。从车窗望出去,两旁的山峦完全被绿意覆盖着,薄薄的雨雾从浓浓的绿意中升腾起来,将我的视线遮住,我仿佛行进在梦境之中。

  我又想起了两千年前秦汉时的延安,也想起了1930年代的延安,还想起了1990年代初期的延安,以及2010年的延安。延安的颜色从毫无生气的土黄色正变成色彩斑斓的颜色。在红色的基调上,这斑斓的颜色正变成丰收的果实和百姓的笑脸。

  延安是红色的,延安是绿色的,延安是多颜色的。延安人民正挥舞着如椽巨笔在延安的大地上描绘着更加美好的图画。

  古谚曰:黄河清,圣人出。流过黄土高原并从延安土地上流过的黄河正在一天天变清,而今天的圣人不是别人,正是延安人民自己。

  2019年8月28日

  秦长城脚下的安塞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那个灯;

  哎呀戴上那个铃子哟,哇哇得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朝南那个咬呀,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噢过呀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你那个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当我在安塞区文化艺术馆听歌手演唱这首著名的陕北信天游——《赶牲灵》时,我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这里是陕北,这里是安塞。

  我曾经三次到访延安,却是第一次访问安塞。在到访安塞之前,除了知道名闻遐迩的“安塞腰鼓”外,对安塞知之甚少。此次,中国作协组织作家走进延安采风,我有幸再一次走进延安并首次访问安塞,也终于有机会和安塞相遇相识。

  安塞原为安塞县,现在是延安市的一个区,位于延安市正北,相距大约30多公里。安塞历史悠久,自古就有“上郡咽喉”之称。这里的“上郡”指的是秦时的上郡。正是从秦时开始,秦国就在这个咽喉之地修筑长城以抵御外侵。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安塞境内的烽火台多达四五十处。安塞正式成为地名大约在宋代。由于西夏的入侵,宋为安定边塞遂在秦长城脚下筑安塞堡,后在金明故城所在地设行政管理机构——安塞堡。由此可见,安塞名称的由来就是“安定边塞”之意。

  由于秦长城的修建,可以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长城两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据史家考证,安塞地处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向北发展,以阴山岩画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民族文化向南发展的文化融合交汇地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北游牧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安塞文化。由于历史上安塞交通闭塞,对外交流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因此,使得具有中原文化和西部民族文化特点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在以安塞为代表的陕北地区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并最终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延水从安塞城边静静地流过,我们也在一场秋雨轻洒之后轻轻地走进安塞。

  一进入安塞小城,我就被城边一处山顶上一个巨大的安塞腰鼓吸引了。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我曾多次在影视上看见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盛大场面,其磅礴的气势和豪迈粗狂的舞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安塞文化艺术馆参观时,我特别注意到一块画像砖。据考证,该画像砖系宋代造物。内容就是一个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脚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做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收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彩带在身后飘舞。这一画像砖的出土为考证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我个人以为,在安塞乃至于在陕北地区,腰鼓的出现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包括安塞在内的陕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同时,也是边塞地区,外部入侵是主要威胁。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遇到敌人偷袭时,击鼓用以报警和传递讯息;而作战时则用以擂鼓助威;胜利时用以击鼓欢庆。而且当地盛产各类牲畜,取材较为便利,制作也比较简单方便。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被民间祭祀、欢庆、祈福等取代。这或许就是安塞腰鼓能够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安塞腰鼓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两百人。我们在影视上看到的多是百人以上的集体表演。

  我到访安塞之后才知道,安塞除了腰鼓之外,还有安塞秧歌。每逢喜庆的日子,城镇乡村都有表演秧歌的习俗。此外,安塞的民乐也非常有名。其主要内容多在说书、闹秧歌和婚丧嫁娶中使用。乐器有唢呐、镲、鼓、三弦、笛子、管子、长号等。

  安塞的刺绣和雕塑也有较长的历史。而最让我称奇的是安塞的剪纸艺术和农民画。

  安塞的剪纸被安塞人称为窗花,历史相当悠久,是民间靠世代口授心传保留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民间自然形成了家族沿袭的传授方式。安塞剪纸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和民俗,而且还形成了现代的民间艺术风格和体系。1993年,安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剪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安塞的农民画则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安塞文化艺术馆参观过程中,我在这些画作面前流连忘返,陶醉不已。这些画作的内容既夸张又现实,既变形又真切,色彩浓郁,感官印象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沿着延河边的步道缓缓前行,延河从身边潺潺流过,举头望去,在绵延的峰岭之上还隐约可见两千年前秦长城的遗址。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安塞的土地上,至今还存留着秦时的“秦直道”遗址。两千多年的风雨中,曾经的“秦直道”上不仅走过秦时的车马,还走过汉时的明月和后世绵绵不绝的风雨和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最让安塞人牢记的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安塞的岁月。

  1947年4月13日至6月9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在安塞境内王家湾居住了58天。在这里,毛泽东洋洋洒洒写出雄文两篇——《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正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在这里指挥了羊马河、蟠龙战役,并且部署了全国其它战场上的战役。毛泽东在王家湾的58天是改变陕北战局的58天,也是国共两党在全国战场上的关于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大博弈进入转折点的58天。

  安塞还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演讲稿中的主人公——张思德因公殉职的地方。这个年仅29岁的普通战士以其所做的极普通的工作——烧炭而让一代伟人为其写下感人至深的著名演讲稿。这篇看似普通的演讲稿的标题(即“为人民服务”)如今存留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张思德的名字也成为了一种崇高品质和精神的象征。

  安塞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地方,安塞也是一个值得去发掘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也许,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人民,还因为安塞是一个可以放飞心灵的地方。

  安塞从秦长城脚下走来,浸沐着延水的氤氲,伴随着腰鼓雄浑有力的节奏;安塞从历史中走来,迈着坚实而又年轻的步伐;安塞向着未来走去,带着憧憬,带着自信,带着昂扬向上的斗志。

  在我的心中,安塞是一个从历史和现实中走来的陕北女子,她扭动着细细的腰肢,唱着陕北的信天游,轻打着小巧的腰鼓,舞动着手中红红的绸带,站在秦时的长城关口迎接和欢送着每一个来自远方的客人。

  2019年8月30日

篇六: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红岩阅读题及答案

  一、填空★☆:

  1、__、__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__》,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答案:罗广斌、杨益言、烈火中永生。

  2、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__,由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__,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

  答案:白公馆、渣滓洞。

  3、__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答案:许云峰。

  4、1948年,为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__指派__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__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答案:许云峰、甫志高、甫志高。

  5、__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__的青年进入书店工作,__知道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这名青年形迹可疑,便命令__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__不听劝告,结果被捕并成叛徒,由于他的告密,很多同志相继被捕。答案:甫志高、郑克昌、许云峰、甫志高、甫志高。

  6、叛徒__带领特务窜到乡下,__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答案:甫志高、江姐。

  7、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集中营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__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自己受区委书记__的委派,前来了解其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巧,组织上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朱姓”特务的真面目。

  答案:刘思扬、李敬原。

  8、__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__打入渣滓洞,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答案:郑克昌、高邦晋。

  9、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__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__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答案:华子良、许云峰。

  10、小说《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__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答案:叛徒。

  1、区委书记江姐要去()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A、歌乐山B、华蓥山C、缙云山D、樵坪山

  答案:B。

  2、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他和爸爸妈妈一起被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地面被浇灌了水泥,重庆解放后,他们的遗体才被发现。

  A、小傻瓜B、小萝卜干C、小愣头青D、小萝卜头

  答案:D。

  3、由于《新华日报》的被封,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许多人感到苦闷焦虑。地下党的同志和进步群众渴望了解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该报的前身叫《彷徨》,是由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在重庆市出版的“灰皮红心”的杂志,主要的编辑者有蒋一苇、刘熔铸、陈然等。陈然被捕入狱后,仍坚持秘密刊印该报。

  A、《光明日报》B、《大公报》C、《挺进报》D、《中央日报》答案:C。

  4、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动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着名的()。

  A、《囚歌》B、《国歌》C、《革命者歌》D、《正气歌》答案:A。

  5、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A、新四军B、八路军C、解放军D、红军

  答案:B。

  请谈谈你对“红岩”二字的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

  答案: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曾激励几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仍然是当代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宝贵资源。

  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后人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只有把过去的光荣传统变成未来的营养和坚实基础,才有利于理想的实现。红岩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实可靠的根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文化、法制化的经济,需要具有理想人格的高素质的公民和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够有效抵制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红岩精神正是我们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

  一、“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咿呀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说的是谁?(成岗的妹妹成瑶)

  二、成岗和组织失去联系后,谁找到了他?(许云峰,他担任了许云峰的交通员。)

  三、《挺进报》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版的,主要有哪些同志负责?(《新华日报》被迫停刊后,《进攻》是党内刊物,普通群众看不到,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及时告诉人民,重庆市委决定出《挺进报》,每周出版一期,着重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评介时局和宣传党的政策法令。报纸由江姐领导(后来由李敬原领导),刘思扬负责收听信息,成岗负责印刷(秘密印刷所设在成岗家,成岗还主动要求刻写蜡纸),江姐负责传送。

  四、华为充满自信和乐观地给江姐讲述着他的心愿,他的心愿是什么?(在华蓥山里开凿石油钻井;在嘉陵江上架起铁桥,让铁路四通八达;修纪念碑,纪念为革命牺牲的先烈。)

  五、江姐的丈夫彭政委是怎么牺牲的?(双河场开抗丁抗粮群众大会,老彭临时决定去参加,还没进场口,就发现会场被匪军包围了,匪军在场口上架上两挺机枪,准备扫射、屠杀,可是开会的群众还不知道,还在高呼口号!眼看群众就要血染全场,老彭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立刻鸣枪示警,并且掩护群众撤退……就这样,为了上千群众,老彭谈们三个同志被捕牺牲)

  六、李敬原向成岗提出的改进铁笔的方法是什么?(用留声机的唱针来做铁笔,钢火好,写的字笔画细。)

  七、许云峰批评了甫志高的哪些错误行为?(聘用来历不明的人,扩大书店,卖进步书籍,还要办文艺刊物,叫陈松林去重庆大学活动。)

  八、许云峰怎么判断出郑克昌是敌人?(他写的诗是从报刊上抄的,黎纪纲的突然到来,郑克昌的突然离开,要陈松林晚上十点左右在店里等他。)

  九、敌人抓捕成岗时,他是怎样智救其他同志的?(他把扫帚挂到窗口外面的那颗钉子上,这是暗号,来找他的同志,远远发现危险的警号,不会再去找他。)

  十、“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是谁写的“自白书”中的话?(成岗)

  十一、许云峰是个机智、勇敢的共产党人,请各举两例。

  机智:他通过陈松林的叙述,判断沙坪书店有问题;他识破敌人举办酒宴的阴谋;他在地窖中挖出供难友们越狱时逃生的通道。

  勇敢:他和李敬原在茶馆见面时,叛徒甫志高带来了敌人,他果断让李敬原先走,自己不幸被捕;他在狱中挖出了逃生通道,但他没有自己逃离,即使敌人提前开始屠杀,他也慷慨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其他战友。

  十二、“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谁在狱中写下的诗句?(叶挺)

  十三、龙光华是怎么牺牲的?(监狱故意断水,难友们在狱中的一块洼地上挖出了一个水坑,被敌人发现了,有一个叫狗熊的特务把污泥踢进水坑,龙光华为了保护水坑,和特务斗争,结果被打成重伤牺牲了。)

  十四、“指导员……给我……一支枪!”是谁临牺牲时说的话?(龙光华,他牺牲时,一手抓住牢门,,一只手伸向前面,口微微张开,眼睛凝视着远方)

  十五、战友们从龙光华的遗物中发现了哪些东西?(针、线、一颗红色的五星)

  十六、难友们用什么方法迫使敌人为龙光华举行追悼会?(绝食斗争。“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是男友们送给龙光华的挽联。)

  十七、江姐被刑讯逼供受伤,难友们是用什么给她止血的?(用石花——长在石头上的苔藓植物。)

  十八、谁给难友们讲了江姐的悲惨经历?(李青竹)(江姐刚会喊爸爸,父亲就死了,母亲靠借、当、做针线杂活养家糊口,她七岁那年,母亲带她来到重庆,因生活艰难,母亲绝望了,投江自尽了,江姐流落在孤儿院,九岁到工厂当童工,后因病被赶出工厂。)

  十九、“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是谁的话?(江姐)

  二十、丁长发给难友们报告的三条重要消息是什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捷报频传;国民党重放和谈空气。

  二十一、难友们准备送给许云峰、江姐他们的最有意义的礼物是什么?(余新江用胶牙刷柄刻制成的小红星。)

  二十二、元旦那天,难友们是怎样联欢的?(第一个节目是唱歌,第二个节目是交换礼品——贺年卡上用红药水画上鲜红的五角星,或者镰刀锤子,还有互相鼓励的话。楼七室给大家的是五角星。)第三个节目是贴春联,第四个节目是表演节目。)

  二十三、许云峰说的“两次检阅”是什么?(第一次是龙光华烈士的追悼会;第二次是狱中元旦联欢。)

  二十四、“监狱之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孩子是在狱中生的,她出生前,她的爸爸已牺牲了,妈妈在生她时难产死掉了,许云峰给她取名“监狱之花”。)

  二十五、“狱里相逢倍相亲,共话雄图叹未成。临别无言惟翘首,联军已薄沈阳城。”中的“共话雄图”指的是什么?(越狱)

  二十六、郑克昌的阴险表现在哪些方面?(伪装成进步青年进入沙坪书店,伪装成进步人士进入长江兵工厂,伪装成地下党老朱接近刘思扬,伪装成地下党进入监狱,想套取情报。)

  二十七、黄以声将军每天要教一个孩子读书,这个孩子叫什么?(小萝卜头)

  二十八、敌人审讯成岗时除了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还有哪些手段?(采用催眠术、使用测谎器、注射“诚实注射剂”)

  二十九、“啊——你是?”“就是我。‘致以革命的敬礼!’”“啊!‘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是谁和谁的对话?(成岗和刘思扬)(入狱前办《挺进报》时,成岗负责刻写、印刷,刘思扬负责收集信息,但互不认识,成岗曾写给刘思扬:致以革命的敬礼;刘思扬回复:紧紧握住你的手!)

  三十、与“楼下就要成岗坚持用仿宋字来写,并且只用变色铅笔,不能更改。”相呼应的情节是什么?(敌人从胡浩那儿收缴到《挺进报》,当敌人严刑折磨胡浩,齐晓轩站了出来,承认《挺进报》是他写的,当敌人要他写字进行比对时,他写了几个字,敌人比对结果《挺进报》就是他写的,实际是齐晓轩一直模仿成岗的字。)

  三十一、小萝卜头为什么没有关上火柴盒?(他怕虫子失去自由)

  三十二、小萝卜头要走了,成岗要小萝卜头回来画一张画,这张画的名字叫什么?(祖国的黎明)

  三十三、为什么胡浩在白公馆里可以阅读《中国史纲》呢?(因为白公馆里有图书馆。罗世文和车耀先在息烽集中营,利用国共和谈的有利形势,组织斗争,办起了图书馆。后随着息烽的人搬来白公馆,也带来了这些书。)

  三十四、胡浩交给成岗一件什么重要的东西?(一把用铁片磨成的钥匙,一把用来打开牢门的钥匙。)

  三十五、请简述渣滓洞中珍贵的“五星红旗”的来历。(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江姐和战友们,在“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的一面残留弹孔、血迹的红旗上,用李青竹同志的针和线缝制的。)

  三十六、在白公馆中,成岗是如何向难友们传递《挺进报》的?(将《挺进报》折成小纸条,系在麻绳上,通过窗口的铁皮水管的盛水槽里传递。)

  一、填空题

  1、《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2、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围绕_江姐、许云峰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3、在《红岩》这部小说里,有一位传奇式人物,令敌人闻风丧胆、恐慌不安。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双枪老太婆”的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

  4、华子良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5、刘思洋是出身于豪门大户的中共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彻底地背叛了家庭,都成为放弃享受,甘愿吃苦,为人民大众谋幸福。

  6、“自白书”是陈然写的。

  7、五星红旗是江姐绣的。

  8、甫志高是叛徒,被他出卖的第一个人是许云峰。9、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挺进报》。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沙坪书店”。

  10、在渣滓洞中,龙光华死后开了追悼会。重庆现在的特务头子是毛人凤。

  二、选择题

  1、下列时间不属于《红岩》中的事件的一项是(C)。

  A秘密编印《挺进报》B“慈居”审讯,赴宴拆敌

  C“温酒斩华雄”D“提前分批密载”屠杀计划

  2、不属于《红岩》中的英雄人物的选项是(D)。

  A郑克昌B余新江

  C李敬原D彭松涛

  3、《红岩》中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是(C)。

  A刘思洋B齐晓轩

  C华子良D成岗

  三、判断题

  1、《红岩》一书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描述的斗争生活异常丰富和复杂,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以及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和集中营,各条战线交叉,形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错)

  2、《红岩》中提到的“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都是特务的巢穴,集中了国民党特务机构中最精悍、最狡诈、最凶恶的力量(对)

  3、“监狱之花”指的是《红岩》中的小萝卜头。(错)

  四、问答题

  1、《红岩魂》中称“小萝卜头”为烈士,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其实你还是个孩子”?“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你不是,你还没有来得及加入?(2分)

  答:强调是个孩子,他不是政治犯,他是无罪的,揭露了反动派连一个孩子也不放过的惨无人道的本质。

  2、“他们因为协助发动了那场着名的事变而被捕”,那场“事变”是指哪件事?是谁发动的?(2分)

  答: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

  罗世文将军说:绿,绿树的绿;罗世文将军说:红,红旗的红。可爱的孩子,你永远看不到那反复默读的红旗了,你甚至不曾看过远方原野上那些郁郁葱葱的绿树。

篇七: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红岩精神永存

  “红岩”精神永存

  常州市河海中学九(1)班

  谈潇

  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红色的岩石是革命者的鲜血,是革命者在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

  ——题记

  看过《红岩》后,印象里《红岩》的故事情节不是最精彩的,修辞语言不是最优美的。但是《红岩》打动我的是一种对国民党残酷暴行的震撼,一种对尘封历史的记忆,国共交战时期共产主义革命者对党的忠贞和在烈火中铸造的钢铁般的意志。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中美合作所”的狱囚,后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先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长篇小说《红岩》。

  《红岩》中刻画了以江姐和华为的母亲“双枪老太婆”两个鲜明形象为代表的女性革命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江姐江玉琴。书中第十五章曾经对江姐受国民党要挟的情节进行描写,但江姐面对酷刑,仍然咬紧牙关,依旧誓死不从,她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这都是我们党的秘密,绝不能告诉你们~”“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在敌人面前,江姐——坚强、为革命自由坚贞不屈,依然仰起自己的头颅,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为了革命而奋斗,而奉献,义无反顾~她是“红岩精神”的体现者、代表者。

  刘思扬是另一个我印象深刻的被敌人迫害而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他出身豪门,家世显赫却毅然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着,奉献着,这不可不说是

  一个具有崇高精神的人。在狱中,面对严酷的刑罚,他没有屈服,在敌人惨无人道的折磨下他依然坚定不移。后来国民党假意释放被囚的政治革命者,刘思扬也在其中。为了探出他的话,敌人委派郑克昌伪装成共产党与他交涉,被他识破。最后还是被捉回“白公馆”,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但他依然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为革命奋斗到底~

  《红岩》是“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在《红岩》中,还有许多形象鲜明的革命英雄:正气凛然的许云峰,充满传奇色彩的疯老头儿华子良,勇不屈的神枪手“双枪老太婆”,默默无闻做地下工作的陈刚,瘦小可爱的小萝卜头??他们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的记忆,有着永远流传的传奇故事,有着永垂不朽的“红

  岩”精神。英雄们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前进。“红岩”精神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红是鲜血的颜色,岩石又是坚持不懈的化身。在新世纪的今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执着向前依然是我们要坚持的,我们要做到的,我们要履行的。——后记

篇八: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寻求国共合作的理解能力。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1921年桂林会唔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合作方式。

  【考点演练】

  1、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在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双重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D.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考点5-1-2:国民党一大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1、国名党一大——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大革命的开始

  (1)时间:1924年

  (2)地点:广州

  (3)任务: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4)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新旧三民主义最根本的不同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黄埔军校的建立

  (1)全称呼:陆军军官学校

  (2)时间:1924年5月

  (3)地点:广州黄埔

  (4)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5)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例5-1-2】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A.它和中共的纲领完全一致

  B.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它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一致

  D.它是在中共的帮助下制定的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原因的理解能力。A项说“它和中共的纲领完全一致”,这是错误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一致,但也有原则区别。B项“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不准确,D项“它是在中共的帮助下制定的”本身是对的,但并不是因此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的分析、理解。

  【考点演练】

  2、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

  A.能被孙中山接受,有利于国民党改组

  B.借助国民党的威望和地位壮大共产党的力量

  C.便于利用合法身份开展活动

  D.打入内部,对国民党实行和平演变

  (3)北伐胜利原因

  ①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②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③北伐军广大将士英勇作战,尤其共产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例5-2-1】北伐战争中,对中国社会矛盾的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即将解决B.统一战线内部矛盾迅速上升并恶化

  C.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次要化D.国民党内部左派与右派矛盾加深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中中国社会矛盾的理解能力。随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的统治即将垮台,然而,统一战线内部矛盾迅速上升并恶化、国民党内部左派与右派矛盾加深,如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等。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中国近代史上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战争社会矛盾的理解。

  【考点演练】

  3、对1924-1927年大革命性质的正确表述是(

  )

  A.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C.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D.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考点5-2-2: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发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功绩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失败原因

  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等反右倾错误

  (3)影响

  ①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②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③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

  (4)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例5-2-1】下述观点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的是()

  A.目前,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重点是土地革命

  B.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必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

  C.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想对国民革命和国民党有所贡献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的认识与理解能力。B项“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必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表明中共放弃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这正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故选B。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的理解。

  【考点演练】

  4、下列对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本上摧毁了军阀统治的基础

  B.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人民所接受

  C.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

  D.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高分冲刺】

  1、“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促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军阀两种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上述中国共产党“三大”宣传内容不反映中国共产党()

  ...A.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政党B.希望国民党进行改组

  C.主张与国民党实现合并D.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2、1927年周恩来给中央的意见书中说:“屠杀民众,捣毁党部,工会纯由蒋氏指挥??政府遂下决心

  讨伐,迅速出师,直捣南京。”文中的“政府”指()

  A.广东国民政府

  B.中华苏维埃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3、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主要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以孙传芳为代表的军阀势力比较弱小

  B.反帝反封建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D.革命战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4、1927年4月22日,宋庆龄、毛泽东等39人联名通电,号召全国民众起来推翻“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因为这个“叛徒、败类、蟊贼”不久前()

  A.制造了“中山舰事件”B.提出了“整理党务案”

  C.发动了“四?一二政变”D.在武汉宣布“清党”

  5、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的一首歌曲。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

  ①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发动工农运动

  ②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

  ③掀起五卅运动,推动反帝斗争的高涨

  ④参与领导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A【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能力。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未基本摧毁军阀统治的基础,军阀统治的政治、经济基础依然存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

  【高分冲刺】

  1、C

  【解析】本题材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三大”宣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项“主张与国民党实现合并”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同时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两党合作方式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共三大内容的分析、理解。

  2、C【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教材有关北伐战争的进程及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来分析。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同时,蒋介石正在为发动反革命政变作准备。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3、B【解析】本题中的A项明显是错误的;C项反映的不是实质问题,而是历史的表象;D项过于绝对化,革命的手段和道路有多种形式,要根据不同的社会现实选择不同的道路。故选B。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标志的考查。解题的关键在于关注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简称“四一二”政变。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标志的时间掌握。

  5、C【解析】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是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做辩护,它麻痹了革命群众助长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气焰,故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分析、理解。

篇九: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学号

  专业

  班级

  姓名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辛亥革命

  一、颠覆君主专制

  共迎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就其民主革命性质而言,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保国保种

  唤起民族觉醒

  辛亥革命遵循孙中山倡议的“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揭橥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三、引发风俗革命

  一股春风唤醒蒙昧大众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

  子的新信仰。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辛亥革命将西方的社交礼仪引入旧时代的中国,并很快为大众所接受,逐渐成为日常接人待物的流行方式。辛亥革命如春风般使当时死气沉沉的旧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旧民麻木不仁的面孔开始散发出生气。

  四:汲取经验教训

  同袍你我共勉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在大多数角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对当时和现代的中国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但其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国共和国;直接目标是推翻清政府,从直接结果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政体,颁布了革命纲领因而是成功的。从最终结果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而如此轰轰烈烈大气磅礴的运动无论其兴起如勃然春雷还是败退的如此黯然,它的经验和教训及贯穿其中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位伟人,他给满目疮痍的故国和多灾多难的同胞留下的最后遗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现在,我们独立做了主人,可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十七大报告中的两个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当前,国际上对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多的议论,而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定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没有富强,还没有傲视寰宇的资本,我们还没有资格为那小小的GDP增长率(二战期间美国GDP增长率高达200%~300%)沾沾自喜,我们还没资格标榜自己是经济强国,甚至在经济贸易上要看日本那种弹丸小国的脸色。

  实力才是一切,有实力才有与大国强国平起平坐的资本,才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

  1911年武昌首义之前,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行者先后在云南、广西和广东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都是由同盟会的著名领导人一手策动的。但武昌首义却是由一批“小人物”发动和指挥的。起义事发当晚,孙中山正寄迹美国,黄兴仍在香港,就连武汉地区的革命党领导人蒋翊武、孙武也不在起义的火线。革命志士中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拉开了结束封建帝制的大幕,上演了一幕有声有色的活剧。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深入开掘武昌首义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建设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融入时代精神的楚文化,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化,不仅会极大地拓展辛亥革命研究的领域,也将对首义文化区的建设、武汉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3、弘扬扬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遗产,但是在辛亥革命以及孙中山先生身上最集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他的一生屡经挫折,备受险阻,但百折不挠,倾毕生心血和精力为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今天,我们要在新的世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仍然需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所有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这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4、让首义文化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武昌首义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笔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武昌首义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四有”公民的培养和塑造,除了要求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之外,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感化作用。作为首义之区的武汉,首义的遗迹、遗存和纪念建筑丰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发展辛亥革命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100年后的今天,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康德说过,最好的纪念是发自内心的自省。每个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对中国来说意义是重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所以,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好好思考一下辛亥革命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到底应该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的精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此次纪念辛亥百年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悉数出席,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对于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给予了充分肯定,坦言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并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呼吁所有中国为中华崛起和统一而努力奋斗。??那到底什么是辛亥革命的精神呢???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引领下,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城打响了辛亥首义第一枪,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之后,革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没有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也就谈不上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那就是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及其辛亥英雄们的革命精神,以更大的热情和激情一起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那么作为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精神呢???首先,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己任。如中山先生所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纵观中国历史,大凡国家不统一的时期,多是战火连天,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势日渐衰落之时。而国家统一的时期,都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都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势蒸蒸日上时期。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统一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夙愿,也正是这个共同夙愿,中国历史上统一始终占据了主流,才有了5000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读史可以明智,在此我想奉劝那些妄图分裂祖国的人,悬崖勒马,中华之统一发展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任何破坏统一者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其次,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坚持中共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涵。辛亥革命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为什么要坚持中共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呢?首先中国民主革命是一脉相承的,孙中山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最早革命者对于革命的一种积极探索,究其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中山先生过早离世以及使他的这个夙愿始终没有实现,而中山先生的最坚定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以其无私无畏的精神,最终彻底推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基础,清除了封建军阀的统治,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3

  展道路,而今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山先生的夙愿一一得到实现。??第三,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坚持推进社会制度个改革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辛亥革命告诉我们,执政者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制度改革、顺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统治得到维护,因何看似强大的满清帝国会在辛亥革命面前迅速土崩瓦解,究其原因在于满清政府社会革新的进程与民众的基本诉求相差太远,让民众感到失望,感到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所谓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腐朽的不思真变革满清王朝最终在革命的狂涛中彻底崩溃。虽然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和今天无可比度,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并非一劳永逸的,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大危险依然在党内存在着,侵蚀着党的肌体,伤害着群众的感情,虽然为数不多,但危害不小,如此一种潜在的危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改正,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是始终保持先进属性,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保持下去。每一个大学生都国家未来的脊梁,有人从商,有人从政,不论做什么,“民之为本”。??每一个大学生,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已成年,就要担负自己的责任,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回忆,而是一段思考,一段关于民族,关于党,关于人民的深刻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获得,我们要传承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该怎样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敢为人先的精神。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100年过去了,当年追赶近代化脚步,现在必须追赶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认识更深刻了,这化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终究化不下去,或者化了白化。

  社会转型要转过来,既不搞封建资本主义,也不搞封建社会主义,封建专制的残余一定肃清。

  把这100年当作漫长的启蒙,在共和国和谐时代,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实现天下为公理想。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我见

  在辛亥革命已经百年的今天,我国很多的历史研究者有一种矮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放大其发生的偶然性的倾向。在他们其中的某些人的理解中,辛亥革命甚至是要承担开启中国二十世纪混乱的罪过。萧功秦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如果当时按照预备立宪大纲加快改革,在皇权不受挑战的情况下,社会还能够有序地前进,中国或许会走上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但是,我想说历史从来就不会按照你们这些历史研究者的想象去发生,还是黄仁宇说的好:“我们学历史的人不当注重历史应当如何展开,最好先注重历史何以如是地展开!”再说,历史哪有那么多的“如果”给你们在这儿作幻想!

  诚然,如果真有“如果”,中国能够走上一条改良的道路,或许我们中国的二十世纪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这真的只是一种幻想。在这种一厢情愿的幻想之下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是个偶然。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在其《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一文中说辛亥革命有五个岔路口,如果在这五个岔路口的任何一个岔路口有另外一种偶然,辛亥革命就不会发生,从而他得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偶然的。但我看完他的这篇文章后,却恰恰得出相反的结论,辛亥革命就是必然的。虽然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偶然性,它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都有着偶然性。但正应了那句:必然性以偶然性为其开辟道路!这么多偶然事情能够发生,难道后面还没有其必然性的因素吗?那么多的如果,清政府都不把握机会顺势改良,足见其顽固腐败之极!

  美国汉学家周锡瑞在其《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就已指出了清末新政实质上并没有使得湖北、湖南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什么实际利益,甚至还因新政多出了很多的苛捐杂税而加重了负担。这也是改良为何被革命所取代的原因之一。难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使得一个美国学者看的要比中国的这些学者更清楚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历史确实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体,但我坚信辛亥革命从长的历史纵深来看是一种必然。我国的某些学者喜欢假设,那就不妨假设一下,或许由于偶然性中国由清朝进入君主立宪的政体之中,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对当政者即君主立宪制下的皇帝及其所代表的皇族的影响会使得君主立宪同样有名无实。在汉人居于主体的中国,人们难以接受一个合法性越来越低的满族皇帝。就算弄一个汉族人当皇帝,但也没有一个让各发面都能接受的人能担当,袁世凯即是明证。所以人们只能选择在革命的道路上向前走,在革命中缔造出能够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政治势力或组织。

  总之,我认为就算中国人在清末能够走上君主立宪,早晚还是需要一场革命来将其推翻。我们不能由于革命给我们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无数头颅的付出就否定革命,这就像为了医治急病做手术结果由于没有处理好伤口又有些感染,就因此否定手术的必要性一样。真正需要否定的是导致暴力革命不得不发生的原因。或许革命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中国人在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奋起追赶而不得不承受的代价。有人说我们要告别革命,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平和的心态去解决社会的问题,各方势力要学会妥协,这确实有道理。但我以为告别革命只是说我们尽量避开暴力方式去解决问题,但绝不是告别革命情结,毕竟革命的初衷是好的,鲁迅先生曾说:“革命不是让人死而是让人活”。再说要想真正告别革命关键在于执政者能够顺应天道人心,如果执政者不能使得每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们让渡一部分利益进而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合理的话,当一次又一次的妥协总是以牺牲大多数民众利益时,革命必然是最后的选择。革命永远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悬在那里。革命是民众在一次次妥协之后仍然不能改变自身困境的情况下的天然权利。

  我们所要做的是珍视革命带来的成果,用革命的勇气和精神去解决当下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进而深化改革,走向更好的未来!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的告别革命,毕竟革命不是什么好玩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去碰它

篇十: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近百年的社会性质和矛盾作了详尽分析。毛泽东认为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成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又勾结封建势力,压迫和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写着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到论证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因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才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第二部分分别写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一方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革命。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而在当时环境的有利条件下,使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更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革命任务。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现存两章。第一章对中国近百年的社会性质和矛盾作了详尽分析。毛泽东认为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成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又勾结封建势力,压迫和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二章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特点。毛泽东认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国革命有可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当前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二是推翻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其中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不是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专政;它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必须对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态度。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领导权,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了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一、旧路行不通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

  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搔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太平天国、义和团所代表的农民起义争取国家的富强,失败了。①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迷信,落后的倾向。

  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可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农民起义的失败)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能挽救中国;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3.资产阶级成立的政党祸国殃民,不能拯救中国。辛亥革命具有妥协性。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实行不通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的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各种救国的方案,各种惨烈的斗争,都相继划上了痛苦的句号。旧的路已被证明是走不通的,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历史呼唤一个新的政党的出现。

  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到1921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第四,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拥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比较蒋介石,蒋介石犯了错误,连续走下去,没有修正。毛泽东也出错了,但是毛泽东及时修正了,这是真正的伟人。毛泽东讲一生打了四次败仗,两次发生在四渡赤水,我们说四渡赤水也有其精彩之笔,正是在红军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他发生了错误,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把红军从困境带出来,实际上,我们经常讲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真正的英雄是在这里面显出来的,而不就是天仙下凡,不是这样的,这是毛泽东同志作为领袖最伟大的地方。包括及时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蒋介石有陈诚这样的人,有白崇禧这样的人,白崇禧满腹经纶,把红军长征判断得那么准确,他根本不可能跟蒋介石提,蒋介石要消灭他,他是贵军的头子,蒋介石要借红军长征,把红军首先压入两广,消灭陈济棠、消灭白崇禧、消灭李宗仁,白崇禧后来讲了一句话,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国民党方面不是没有能人,派系分割、四分五裂,利益你争我往,内斗不已,军阀混战,是这样一个局面。就是毛泽东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白色政权的之间的战争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取得胜利的第一个道理。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

  中国共产党产生于中国工农大运动时,并且很多人来自工农群众,他们更能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并把这种思想与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摘要]国共两党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受益的具体表现,可得知国共两党都从这次合作中受益非浅。对于国民党来说,在

  组织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从此有了系统的、正规的军队,而共产党则更多地积累了经验教训,在历尽挫折中,磨练得更加成熟,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当仁不让地夺取革命领导权铺好了道路。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有23名,占代表总数的11%。这是国民党通过党内改组方式实行联共的大会。国共两党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共同政治纲领,实行党内合作,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国共两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分析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发展怎样,两党从中究竟得失多少。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民党的影响

  (一)组织建设加强

  国共合作前的国民党,不仅像孙中山说的那样正在“堕落中死亡”,而且力量分布极不平衡。它的党员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大中城市和海外,内地城市和乡村很少有国民党员,所以在内地实际没有什么根基。国共合作后,我党忠实执行了中共三大的决议: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已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的需要。在全国一切有条件的地方,都努力扩大国民党组织,吸收了大批革命青年,使国民党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国民党的组织遍布于全国,真正达到了孙中山的期望,使其在组织上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支部,党的队伍不断扩大。“1925年1月时,计有14个省及4个特别市党部,党员发展到14万人。”[1](P512)使国民党获得了新生,加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二)政治建设加强国共合作的形成,使得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例如,在改组前,国民党思想松懈,组织涣散,而在改组后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后,“三民主义”成为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的“三民主义”,并成为国民党的指导思想,这在党内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子,加强了国民党的思想建设,刷新了其政治面貌。改组后的国民党表现了它相当的革命作用,成为反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政治组。在国民党夺得政权的区域,如在广东,工农组织及斗争的发展,也开始得到相当的自由,1924年勃兴的反帝主义运动和冯玉祥政变以及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都在国民党的联合战线之中发展起来。正如孙中山所说:“改组年余所作的工作,可抵以前十倍时间所为者。”

  (三)有了系统正规的军队国共合作实现后,为创建革命军队提供了条件。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建立了黄浦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建立了崭新的革命军队。“到1926年9月以前,就培养了4900多名军事干部。”[1](P513)为革命军队建立打下了基础。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没有广大人民为基础??现在为了完成我们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定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3](P602)以军校学生为骨干成立的国民革命军,成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基本力量。革命军队建立后,于1925年2月和11月先后两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打败了邓本殷,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并于1926年7月出师北伐,打败了北洋军阀头子吴佩孚和孙传芳,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四)对工农联盟的重视加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着重说明了承认工农的革命力量,支持工农组织,并希望得到工农组织的支持等。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群众欠缺人民心力,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4](P540)他还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国民党这次改组,要加入农民运动就是要用农民来做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确认:“国民党之运动,必持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4](P593-594)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共产党的影响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国共合作前,中共是一个刚诞生不久、还处于秘密状态的政党,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共借助于所熟悉的“三民主义”这面旗子,利用国民党在北洋军阀统治区的合法地位,公开、半公开地组织人民群众,壮大自身的力量,发展革命势力。国共合作实现后,大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使得共产党员能够以合法的身份在工农群众中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中共的队伍和影响,自身建设也有很大发展。党员人数由中共三大时的四百多人发展到五大时的五万七千多人。

  (二)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侯光兰甘义锋[摘要]国共两党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受益的具体表现,可得知国共两党都从这次合作中受益非浅。对于国民党来说,在组织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从此有了系统的、正规的军队,而共产党则更多地积累了经验教训,在历尽挫折中,磨练得更加成熟,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当仁不让地夺取革命领导权铺好了道路。[关键词]国民党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得失20《传承》2009年第4期中共党史国共合作实现后,国共双方先后创办了一批政治、军事等各个类型的干部学校或训练班,比如: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妇女运动讲习所等,这些学校大部分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而共产党参加了具体领导和工作。这些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

  干部,比如为了办好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除了选派党团员投考黄埔军校外,还抽调了优秀的共产党员到军校从事政治、军事的教育工作。军校政治部基本上由共产党人主持。军校的政治工作和一整套的政工制度,也是由共产党人一手建立起来的。周恩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长,中共党员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恽代英任政治部主任教官等。黄埔军校不仅为国民党,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这些革命干部在各地从事革命活动,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共产党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吸取的经验(一)无产阶级一定要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的核心问题,也是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虽然没有明确表述“无产阶级领导”的概念,但在文中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民族资产阶级问题,同时把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即农民问题的分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初步解决了如何争取和实现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进行党内合作是有利于无产阶级夺取革命的领导权的。在国共合作早期,在党内仅有几百名党员、力量十分薄弱的状况下,就能得到一部分革命领导权。可是在大革命后期,随着共产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大党时,反而丧失了已经获得的部分领导权。主要原因是党内领导中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对党内同志的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没有采纳。拱手把领导权让出去的缘故,尤其是在大革命后期,压制农民运动,从而失去了农民这个可靠的同盟军,而导致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翼势力发动叛变时,没有可靠的农民群众的支持,而陷于被动。(二)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周恩来指出,统一战线中的复杂的阶级关系,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一方面要遵守国民党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和腐蚀,有“被收买过去”的可能性。这样使得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党内合作要比党外合作要更困难些。大革命初期,中共在国民党内组织“党团”,统一对国民党的策略,利用自己的刊物及其他合法手段,从而保持了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只是到了大革命后期,“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领导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后,中共才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从而也就逐渐丧失了领导革命走向成功的可能性。四、国民党并未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取得真正的胜利然而,在笔者看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虽然夺取了政权,并不标志着他们的胜利。相反,由于与共产党分裂,自己的发展成果不是逐渐增加了,反而消退了。具体表现除了其力量的消退,还有其革命性的消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国民党正是由于在思想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才发展了“三民主义”;正是由于在组织上实现了同中共的合作,才把它的影响扩大到工农群众中,从而获得了新生;也正是由于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才得以顺利向前推进,最终取得胜利。事实上,北伐战争过程中,工农学生群众的力量确实是北伐军取胜的主要动力,比如当北伐军从广州出发时,一切夫役都由民众充当,而省港罢工工人还组织了几千人的运输队。进入湖南,广大工农学生群众不但积极欢迎,而且组织农民自卫军直接参加作战,株萍铁路工人且在北伐军攻克懿陵之前,即自动将敌军驱走。平江之役,农民大部分都实际参加作战。故当时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28日)也说:“此次北伐胜利夺得平江,其力量全在农民。”同样,湖北民众也是对北伐军尽量援助的。“当北伐军未克复汉阳之前,汉阳兵工厂全体工人,为制吴佩孚之死命以援助北伐军起见,竟先行于前月一日起,全厂工人举行总罢工。及至现在北伐军克复汉阳,始实行全体复工??为革命军制造枪炮。”但是,历史总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的,由于国民党背信弃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其力量暂时超过了共产党的力量。然而,随着中国革命形式的发展,共产党以其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心,而国民党却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因此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了民心,进而发展到孤立无援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不得人心,至使其军队的革命性大大减弱,比如蒋介石在发动对共产党的五次“围剿”时,其兵力大大超过对方的兵力,但前四次都以失败告终。相反,共产党实行的是部队内的民主主义。因此“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5](P65)在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在日军进攻面前几乎丧失战斗力,除少数外,大多数是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国民党战场出现大溃败的局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正是由于国民党革命力量及革命性的消退,最终导致其统治地位的丧失。总之,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形成的大革命高潮,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使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这种轰轰烈烈的革命新局面的出现,正是国共“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6](P335)对于国民党来说,在组织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从此有了系统的、正规的军队;共产党在挫折中积累了经验教训,在磨练中更加成熟,为今后的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当仁不让地夺取革命领导权铺好了道路。

推荐访问:国民党领导的革命是什么颜色 国民 革命 颜色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