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5篇

时间:2022-11-24 21: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5篇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浅谈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李晓晨  来源:《广东蚕业》2018年第8期  摘  要  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教育水平一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5篇,供大家参考。

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5篇

篇一: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浅谈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李晓晨

  来源:《广东蚕业》2018年第8期

  摘

  要

  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教育水平一流的成为了世界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有着独特的特点。文章基于澳大利亚的基本概况进行研究,对我国与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研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思考,进而更好的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

  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8-115-02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发展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截止至2017年5月,澳洲的留学生总数量已经高达502544人,在所有的留学生中,有53%的学生都来自中国。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拥有着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前往求学。

  1澳大利亚教育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在全国有42所大学,230多所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800多所政府立案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学历资格更是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小学教育上,因州而异。在中学教育上,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广泛的开设专长或技术性的课程,并在高中中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在大学教育上,为海外留学生开设预设课程,以提供更好的教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教育特色,具有完整的计划性和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小学、中学、大学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培养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另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多样的德育教学手段。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发现民主”提高公民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增加多样的教学手段。

  2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1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的民族国家,有着多元的文化色彩。澳大利亚在教育方面实行分权制,对不同的联邦及各州不做统一的要求。澳大利亚的大多数的学校在办学目的上都是为个人、为社会培养,有道德、守纪律、懂礼貌的人,对价值观的教育尤其的重视。因此,澳大利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并修订《新洲公立学校价值观》等相关的法案,将把这些基本的人生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2.2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全面主义,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宗教。虽然公立学校不提倡特定的宗教信仰,但宗教可以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精神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立学校每周都为学生留出特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参加由来自不同宗教团体的代表所主持的特殊宗教指导活动。

  第二,课程。在课程上除了对学生作了一些课程本身的具体要求以外,更加的更加的强调对学生的各种方面的发展,不断获得各种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个应有的贡献。

  第三,课外活动。澳大利亚课外活动的种类很多,在课外活动中熏陶道德要求,起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作用。例如:建立学习小组和组织野营训练等活动。

  第四,校园生活及校风教育。校园的学生们每天都要生活学习的场所,校园生活和校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学校中教师和行政人员,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都能给学生起到树立和规范的作用。

  第五,家庭及社区大众媒介。在澳大利亚,家庭和社区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家庭和社区大众媒体,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来宣传和教育传统观念,建立了学校社区合作组织等,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更好的加强道德教育。

  3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3.1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高校上进行讲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该调动一些因素,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等一些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更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

  3.2设立目标体系,多层次逐渐推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围绕总目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澳大利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特别注重对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推进,因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上应设立多层次的推进,以提高教育目标的建立。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澳大利亚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作为改进本国德育的基本思路。在我国,主要以理论培养,在实践上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在学校的理论课程上应努力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启发式、情景模拟式和讨论式教学。

  3.4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理论灌输,在高校中讲授思想品德相关的课程,尽管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但其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需要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做到教书育、管理、服务、环境育人,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受到道德教育。

  4小结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元的文化是澳大利亚文化的必然性。在多元化和移民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因此,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大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设立目标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D],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陈步云.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2-105.

  [3]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澳大利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7):132-134.

  [4]张勇,澳大利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

篇二: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巫阳朔

  【摘

  要】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从1984年至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1996年到2005年时期以"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2006年至今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以区域研究起步,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介绍和借鉴,进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试图以此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共性和特性.

  【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1

  【总页数】6页(P12-17)

  【关键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区域性研究;借鉴

  【作

  者】巫阳朔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0-053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后者的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发展趋势依托、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与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作为参照进行

  划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代表性的标准是沈壮海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建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开办到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整体推进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从199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际启动开始,到2005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制的确立;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从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正式启动至今。”[1]以此为参考,结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5年时期、1996年到2005年时期、2006年至今。80年代初,以《苏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罗马尼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为代表的零散的研究成果形成,至1995年全国第一本《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出版、全国首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召开,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奠基阶段,其特征为以区域性研究为起步,初步形成体系。以1996年教育部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起点,至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设立,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阶段,以“借鉴”为特征,学科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此后,2006年至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快速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于近期进入研究成果高产期。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远的体现于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发展的制约之中,同时也尤为清晰的体现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产出之中。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一

  种对某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或局部的研究,从横向看包括每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体制等;从纵向看,以现状为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2](P11)事实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以前,为改革开放的春风所滋润、催生,就形成了少量萌芽性质的研究成果。这些较早的、零星的研究成果包括1982年倪家泰的《苏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83年孙林启的《朝鲜中、小学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以及随后1984年发表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的陆象淦的《罗马尼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学者试图向我们展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和经验。其中《苏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篇关于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部长叶留金的专著《苏联高等教育》的翔实介绍,包括了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教学原则、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概况。[3]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域性研究起步的。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研究对象突破社会主义国家的界限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实现的。1986年徐铭连的《从美国企业的〈成功之路〉看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徐永林的《谈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批判地吸取行为科学成果问题》,1989年陈星的《借鉴行为科学理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果和经验的研究。1989年刘文华的《西欧和美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篇翻译苏联学者A·H·德汝伦斯基论文的研究成果。[4]这表明,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区域突破社会主义国家界限的同时也注意吸收了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突破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并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在理论上日益形成了关于西方发达国家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共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首先要解决比较的客观基础问题,即先于比较而存在的各国思想政治教

  育现象。”[5]这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这一学科有没有客观基础?《西欧和美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介绍了苏联学者A·H·德汝伦斯基的观点:西方是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学生的政治积极性是有严格的规定和指导的”,只是“‘中立’理论家则利用这个口号来‘隐蔽地’施行英国国教式的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教育”。[4]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种所谓“中立”教育口号下进行的。吸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国学者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张蔚萍在其著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中,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率先涉及到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思索。“我们只是反对把‘行为科学’作为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但并不是笼统的反对和否定它,而是要认真地研究它。”[6](P14)以后,苏崇德认为:“诚然,他们不大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等名目下,却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P12)宋迎法进一步就“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学者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概念的阐释、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最新情况”作了较系统的阐述。[7]此后,我国学者基本形成了对西方存在“实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确判断。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使用了多样化的概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宗教教育”等。西方“实质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客观基础,同时,西方特殊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概念“多样化”的特色。

  这一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由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域性研究起步,随后,将西方发达国家纳入研究视野,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体系。1995年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的出版,是奠基阶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方面的专业教材。该书在导言中,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研究意义、指导思想和方法等作了总结和探索,初步涉及、澄清了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接下来,该书分四编对美国及西欧各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原苏联及东欧各国、中国及港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具体的阐述。这些阐述,从横向看包括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基本途径、主要理论;从纵向看,包括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体现了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成果。[2]对于该书的任务和价值,正如该书所坦言:由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一门刚刚起步的学科,我们首先进行了第一步的区域性研究。[2](11)回顾这一时期,高峰亦认为: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的建设虽然仅限于国别研究,与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研究还有距离,但毕竟是起步了。[5]1996年教育部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虽然整合的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如此重要和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的低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仅是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8]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由此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成果论文多,专著少。”[9](P36)这一时期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专著只有1999年陈立思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2001年王瑞荪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而论文方面,据对中国期刊网所收录论文的分析,1994-2004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比较研究取向”的论文比例仅为1.85%。[10]可见,与整个学科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此一时期,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整个学科发展。然而,此一时期仍然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在不少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王瑞荪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体现了这一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发展和新趋势。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借鉴”,试图以此达到“提高”的目的。“我们把比较研究进一步延伸到借鉴和

  提高的领域,从而完成了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全过程,把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借鉴包括两个方面,既要从别国的优点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又要从别国的缺点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把有益的东西和自己国家的实际结合起来,到实践中去印证。”[11](P300)可见,重视并试图通过大量的借鉴研究,吸取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与奠基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受到了重视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特征和趋势进行了阐述。[12]王瑞荪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更是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对象的内涵“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阐述了其内容“不同国家向政治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共性方面、个性方面”;在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点上、比较研究的方法体系、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等一系列观点,为这一学科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随后,采用通观比较、专题比较、综合比较方法,该书分为三编,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对比。[11]这些分析基本“吸收、综合了学科领域的现有材料和学术观点”。[5]这一时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代替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成为区域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取得的成果也很丰富。在如何看待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吸收了前期从实质上把握的正确思路,并进一步深入剖析其内涵、外延。例如学者陈立思认为:“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无名有实’。这是指,在美国,不象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是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这些工作,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所指相对

  应”。[13]在国别研究上,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德、日、新加坡等国的研究日趋深入,并注意区分各国家的差异。“从各国的材料看,各国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袭。韩国还把‘反共’与‘防日’联系在一起,作为对本国国民五大道德要求之一。”[14]这一时期,还形成了对西方德育理论的积极关注,尤其是对“价值澄清法”的研究更为集中。同时,对西方教育实践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提炼,认为表现为教育层次明显、注重隐形教育、重视社会性的政治教育等。

  学校是西方各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机构的地位、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5]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此阶段对西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关于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研究,许可毅、庾荣在《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中分别概括阐释了中、美、英、法、德、日、俄、新加坡等国的培养目标,并分析其异同,提出要关注共同社会道德问题又对照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制定德育目标。[16]关于西方各国高校德育的基本特点、内容、途径或方法具体情况的研究成果,包括有李彩英的《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初探》、林亚芳的《当代英国学校德育述评》、汪宗田、傅安洲的《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等。

  2006年至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快速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于近期进入研究成果高产期。这一时期,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各国教育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为本国现实需要服务的。因为国家之间的文化和现实差异是巨大的,所以不可能把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照搬到我国。这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除“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展趋势和理论框架”、“借鉴外国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之外,又多了一项研究任务“展示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共同性”。[17](P11)同时,在进行借鉴的时候,认识到了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与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深层联系,更重视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在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不能仅仅孤立地考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而应该在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反映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17](P14)这一时期的著作,如唐昆雄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08年)、苏振芳主编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2009年)、唐克军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10年)都体现了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原因和力量的特征,标志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

  基于这一思路,苏振芳主编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在概述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历史沿革之前,首先介绍了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概况。并在概述之后,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照我国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询启示。最后,还提供各国案例以供参考、理解和分析。[9]唐克军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更是一改以往以国别分章比较的惯例,在区域研究上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分章比较,在问题研究上以服务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章比较。这样的分章方法,显然是为了更好的探询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服务的,鲜明的体现了“分析”特征。由此,该书提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之所在。”该书进一步归纳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英国、法国、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为分析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提供了跨国的、更大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共性基础。[17]

  此一时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仍是重点,尤其以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是集中,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形成,由此构成了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较完整体系,并呈现出向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和细化的趋势。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主要途径的研究有赵康太的《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周晓波的《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对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有陈平的《价值澄清学说及其兴衰原因探析》;对美国宗教教育的研究有杨兰的《宗教教育: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对美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有黄小勇、黄菜方的《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对美国社区教育的研究有朱广荣、陈然然的《比较视野下的中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对美国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有欧任国的《试析美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朱莉欣的《美军军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中的法律保障》。同时,对欧洲各国、日本、苏联或俄罗斯的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进一步推进,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及对美国的比较研究。

  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仍然是这一时期的焦点,与美国的研究集中相对应的是,对美国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较为突出。牛晓玉在《中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中分析了中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要通过借鉴成功经验,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18]这一时期,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通识教育、历史教育、社会科学课程等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另外,对美国辅导员相关领域的研究是这一时期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黄军伟在《中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及启示》中,从历史分析中探讨中美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中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比较,提出辅导员要专业化、职业化。[19]李永山在《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中,更进一步分析了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并阐述了该理论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一些启示。[20]这一时期,还开拓、涉及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冯润民在《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中,开启

  了对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21]田世锭在《奥尔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及其启示》中,开创性的研究了在美国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情况和经验。[22]这一时期,学校教育仍然是比较研究的重点,但是与前一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开辟了不少新视角、新领域。

  综上所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起步于区域性研究,先对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介绍和借鉴,进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试图以此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共性和特性,以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体系日趋成熟、多样化,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向新领域延伸。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是对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造性的解读,研究者对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造性的阐释、重构。借鉴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但是,借鉴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而是要根据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现状,有选择地进行吸收,以实现“本土化”。

  【相关文献】

  [1]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2]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倪家泰.苏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82,(2).[4]陈文华.西欧和美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9).[5]高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新视野,2000,(3).[6]张蔚萍,张俊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7]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7).[8]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9]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刘晓哲.对1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的综合研究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

  [1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陈立思.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14]陈立思.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2).[15]苏振芳.西方主要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简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8).[16]许克毅,庾荣.中外高校德育目标的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7]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汉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牛晓玉.中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9]黄军伟.中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及启示[J].理论月刊,2008,(11).[20]李永山.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1]冯润民.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22]田世锭.奥尔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篇三: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和全球化视野

  陈碧琳

  思想政治教育0802班0120819630227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本土化

  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应该特别关注全球化问题。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己的个性和民族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过程中,要协调好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世界发展,为人类服务,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有深刻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加速流行,到90年代出现了高潮。正如澳大利亚学者马尔科姆?沃特斯指出的,“就像后现代主义是80年代的概念一样,全球化是90年代的概念,是我们赖以理解人类社会向第三个千年过渡的关键概念”。[1]“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他在1962年最先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随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在1969年出版的《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中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为“全球化”下了一个定义:“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

  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连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2]这场始自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也波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受到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因此,要求本土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面向全球,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使之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当代社会现实,提炼各种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协调全球化时代的各类关系,解决全球化时代的各类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发展。二是指它不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化或是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对另外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制,也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化约为几种范式乃至简约为惟一的范式,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三是指一种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球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重新组合和延伸以及快速流动而为外界所知,同时也必然要受到改变,必然要寻找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景观中的位置,也正是在这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景观中才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给各国带来了共同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拓宽了人的发展广度。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碰撞随之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也越加频繁,在此情况下,人们能更好的处理和驾驭知识经济与物质经济、信息经济的关系,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全球化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从而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思维空间得到不断地拓展,在转换思维视点看问题的同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对象。

  2、全球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的多元化。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势必呈现多元化,这就必然导致不同阶层和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思想的多元化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元性。此外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都被极大地拓展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显现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体现出一种开放的当代精神或当代气质。同时,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能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凸显

  作为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凸显出来的现代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其中全球化可以说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现代化的继续发展或更高形式。那么,作为全球化的回应物“本土化”当然与现代化也是不无联系的。就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而言,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继续发展或更高形式。但同时,全球化也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它体现了现代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也是人类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历程。正如有的学者所

  言:“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每个社会在世界市场的整合而采取的一种结构调整形式。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映了源自启蒙运动的现代性的危机。”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某个地域与世界的彼此关系的角度看,“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而全球化则是某一特定地域内部的现代化过程突破该地域界限的过程和结果,它表明该地域内部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不能再单纯依靠内部力量而独立实现现代化的地步。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表明全球范围的现代化使得一种基于并超越国家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国际交往规则正在日益成为必须面对和难以逃避的现实存在。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表示了他们的观点:全球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中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至于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站在现代化立场上看,本土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维度。因为现代化从形式上讲,首先表现在某个国家、社会内部源于自身发展需要而展现的现代化,从而为现代化内涵和外延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所以,考察现代化亦应考虑“本土化”,否则现代化也就失去了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正是在此意义上,本土化是指每个民族、国家都能够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作为对全球化质疑结果之一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是一对

  孪生子,因而它们同为现代化的两维。所以,追求“现代化”一定要破除“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对立,从“全球化———本土化”的整体上视角来把握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两维,缺一不可。

  三、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有效结合

  1、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阶级性的体现,共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世界性的体现,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不同,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实践的共通性和人的本质具有的普遍性,使多样性的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共同性。例如人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因而必然会有基本相同的需要结构和心理特征,会有基本相同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而也就必然会有一些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恩格斯说:“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或多或少地是互相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奠基于这些共同的经济形式和社会条件之上的共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也就势所必然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不只是静态意义上的共性,即不仅是从互相孤立的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出某些共同之点,它更主要地表现为动态意义上的共性,即在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形成某些基本共识,产生出新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和共性之间是互相统一,并不矛盾。思想政

  治教育共性的形成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共性的肯定,并不意味着抹煞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个性和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差异性,任何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固守和发扬其个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决不意味着世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眼之间就会完全融为一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决不意味着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消融世界上的其他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而取得至尊地位,或者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会自觉放弃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最终相互融合成一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保持不同国家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差异性的条件下,又承认其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在全球化背景下,在遵守全球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规律下,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在整合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时,形成自己富有生机的个性特色,同时还应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全球化的发展,在给各国带来共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共同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为各国各民族所普遍接受的全球道德准则。作为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这些道德准则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为解决在全球交流过程中出现在文化上、道德上的隔阂和冲突提供有效保证。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就是分散化、动态化和过程化。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我国来说,整合有利于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势利的恶意渗透,防止人们的思想在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下,失去本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从而被同一化。

  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差异。而传统是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先于我们并且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传统需要接受、需要保存,但却需要有选择地保存,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哈贝马斯指出:“我们的特性并非某种事先给予的东西,而且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筹划。我们不能挑选我们的传统,但我们能够认识到如何延续传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因此,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吸收、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部分,加以创新,形成有利于当下时代发展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3、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保持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统一。,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阶级性、集团性的一面而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思

  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非阶级性、社会性的一面而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进步,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占主导地位的要求和发挥的程度也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点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要发挥非意识形态功能。即在保持本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与受全球化影响的非意识形态的统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本土思想政治教育与开放社会之间的矛盾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由本土向全球的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体现,是历史之必需,也是历史之必然。怎样保持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的向前发展,仍然需要人们的继续研究。

  四、全球化视野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到其契合点,使之既能在普遍交往的全球内与他国、他文化互通有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保持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差异性的同时,保持民族性和全球化的统一,和而不同,从而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阶级性,民族性,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

  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我国,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在保持民族性方面,不能割断与民族经济、传统文化等之间的联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如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用传统文化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能够更长久和稳定的发展。

  2、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保持应对性。全球化发展,各种思潮也随之而来,面对意识形态的日益被渗透和各种思想的侵蚀,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我国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敌对势力在思想上的侵袭。

  总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有效整合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22、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期刊论文]-炎黄春秋1999(0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陈清.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探讨[N].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5

  注释:

  [1]Waters,Malcolm,Globalization,London:Routledge1995,P.4[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篇四: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国外思政教育历史考察

  国外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是对民众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国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作用有所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对于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建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尽管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却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P71)美国从独立战争至今,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托马斯•潘恩、托乌斯•杰斐逊等通过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使人们树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独立战争后,美国重点进行“美国化”教育和对外扩张的宣传,大力培养“新的民族感情”。1830年以后又不断涌现了“废奴主义思想”。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美德”,调和国内日益紧张的阶级矛盾;同时为其对外扩张提供借口。一战结束后,美国普遍推行“好公民”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和道德

  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这些活动中,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出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举止端庄、助人为乐的人,而不仅是教一些美德”。[2]这种重“行”轻“知”的道德教育后来基本上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流。二战爆发以来,美国加强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陆军把“宣传与教育”课程列入各部队每周训练计划之中,并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科学理论。其中影响至今的理论主要有:价值澄清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等。第二“,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3]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渗入各种课程之中,而且渗入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至此,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趋向稳定。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等方面。“美国政府对待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政策是截然不同的,对后两者的政策比较宽松,但在政治教育方面却十分严格。”[1](P71)在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严格的规定:“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4]“特别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5]“大力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形式来实现,通过校

  内外实践活动,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采用显著课程、隐蔽课程和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采用政党和教会的社会组织及大众媒介的途径来进行。并且,美国的宗教从一开始就和政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竭力为美国的独立打上神圣的宗教色彩,说成是“上帝的安排”。宗教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大,美国政府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实际上,“美国民众信仰的‘上帝’只不过是对美国社会、国家的信仰,实质上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仰”。

  二、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等四个方面,但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称作“公民教育”。1990年,英国前国家课程委员会将公民教育作为5个交叉课程的主题之一正式纳入国家课程。“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并理解公民的基本知识。”[1](P72)2000年9月,英国新的中小学国家课程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已经正式作为英国中小学基础课程之一。中世纪以来,英国长期受基督教控制,其道德教育完全由宗教教育代行,到20世纪中叶才有所改变。英国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是非教派性的宗教教育,也就是只讲授基督(下转第68页)教各教派统一接受的教义。“由于传统的宗教教育强调宗教信仰,要求学生接受宗教信条,它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4]因而,近些年来教会已经在某些问题和教义上作出修改以适应现代社会,“宗

  教教育的重心也逐渐从着重‘宗教’到着重‘教育’”。[1](P73)虽然宗教教育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带有强制性了,但由于英国是一个受宗教影响深远的国家,20世纪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使英国民众更需要宗教的安慰,因此官方仍然把宗教作为今天学校的一门课程。同时,伴随着“英国德育世俗化”[6]的呼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英国许多学校开设了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大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包括其它课程教育、集体礼拜、社会活动以及大众传播等方面。英国课程委员会的文件曾指出:应试图引导学校对精神和道德发展的理解,并阐明这些标准并不仅仅是用于宗教教育和集会,而且还包括其它课程的每一领域以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1996年的教育法继续要求所有学生每天都应参加集体礼拜活动,活动应全部或主要与基督教特征有关。”[1](P73)集体礼拜通常经过仔细准备,由圣经故事或其他故事改编的剧本常被引入活动之中。有时集体礼拜活动则围绕着“诚实“”思考每一天“”新学年新开始”之类取自日常活动的主题展开。英国学校的社会活动一般有两种,即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英国大多数的青少年会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通过这些社会活动,使在校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需要,增加他们对于社会结构和进程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个人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发展。”[7]英国学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于大众传媒形式。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5年7月的一次谈话中表示:“新闻机构成员要把占领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不是把职业的需求放在首位;广播电台和电视

  台的记者进行工作,就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8]按照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观点,“新闻记者首先应是官方政治道德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工作首先是代表官方进行大众的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

  三、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在七十多年岁月中,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但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列宁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观点、原则、方针及内容的论述,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列宁提出的‘渗透’教学法,至今还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遵循的重要原则。”[9]此外,苏联的许多教育家如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留下了许多独到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要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挥团体组织的作用。因而,前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同时,对东欧其它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前苏联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以列宁的思想和遗训为依据的。苏联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在理论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依据,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在实践上有目的地把共产主义思想灌输到群众的意识中去。苏联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的基本原则是列宁主义原则,是根据列宁的思想提出来的,表现的是对教育内容和形式所要求的性质。

  (三)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宣传工作、文化艺术工作、群众团体、组织的教育工作。其方法是采取综合教育的方法。这是一种在考虑到不同群体劳动者各自特点的情况下,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密切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作效果的方法。苏联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开展时,主要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的,其教育内容包括苏维埃政权建立时列宁提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劳动道德等教育内容,以后又逐步增加了法制教育、经济教育、美育、体育、环保教育等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四、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日本把充实、强化道德教育置于教育改革的前沿。1982年中曾根上台后把国际国家视为他任期内的最大任务,认为实现“国际国家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一切世界政策的出发点”。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要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在国际政治领域中作出符合国情国力的贡献”。这种新国家主义是日本统治者在新的形势下用以加强保守统治、统一民族思想,以便为达到新的目标创造相应的政治条件的思想工具。究其性质,它与战前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不同,但也不是不要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主义,而是以爱国心为内涵,国际化为外延。具体表现在“强化国家观念,宣扬天皇的精神权威,灌输国际

  意识”[10]等三个方面。这种被视为与科学技术教育并列的道德教育,贯穿着新国家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为日本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依靠道德课程进行,而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使德育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通过正规课程、各科渗透、特别教育活动等三方面进行的”。[1](P75)正规课程主要有道德课、公民课。日本小学低年级开设有生活科,主要灌输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方法;小学高年级开设家政科,让学生学会较好地料理个人与家庭生活。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生活、了解生活、树立劳动观念的自觉性。除开设上述课程外,日本还通过国语、地理、历史、科学史、音乐、图画、体育等各科渗透,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活动课也就是课外活动,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培养集团意识和作为集团一员的应有觉悟。特别活动课还分为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

篇五: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作者:何育静

  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14期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历程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35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DevelopmentProc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verviewHEYujing

  (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y,Guangzhou,Guangdong510320)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partyandthecountryhas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andfruitful.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thishistoricalperiodof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ofourprofoundgraspofthelawandthenatur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furtherstrengthenandimprov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haveveryimportantandfar-reachingsignificance.Keywordsreformandopeningup;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istory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低、素质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改革开放的深入快速发展,不但经受住许多严峻考验和挑战,而且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变革最深刻、发展最迅速、成绩最瞩目的重要历史时期,许多宝贵经验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总结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划分为奠基恢复、曲折前进、巩固开拓、创新发展四个阶段。

  1奠基恢复阶段(1978-198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中国高考制度,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历史篇章。经过真理实践大讨论,高校思想战线打破了文革禁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纳入高校工作范畴,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奠基恢复阶段。

  (1)恢复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当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是通过专题讲座、会议、班会、谈话、书信等简单形式来开展,方式粗糙、方法零散,更没有系统化理论指导。1980年开始,有部分重点大学率先为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启动。随后,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形势、思想,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十二大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重要部署和规划,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得到重新定位。

  (2)初步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1981年教育部开始组织高校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先后制定《四项基本原则教学大纲》和《道德品质修养教学大纲》。1982年教育部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1984年教育部颁布《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开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设置和规划,紧接着教育部印发若干规定指导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后,全国各地高校迅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1985中央制定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简称“85方案”)。该方案增设3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重点加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此基础上,高校全面恢复了马列主义课程设置和教学并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标志着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3)初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制度。党中央1978年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首次设立辅导员岗位和职责的制度性文件,对大学生思想工作起到重要作用。198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配置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为1:120,专门从事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最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制度建立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2曲折前进阶段(1986-1991)

  受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及和平演变阴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严重挫折走向低潮。但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成功扭转反败为胜的历史使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1)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党中央继续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适应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需求。1986年中央全面启动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程改革,中宣部、国家教委根据形势需要联合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1987年国家教委进一步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先后下发多个文件都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时、教学任务与大纲做了详细规定,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与时效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政治工作主战场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党中央深刻总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学运事件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努力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误。党中央决定继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确保党对大学生思想上的绝对领导。1987年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要加强领导,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教育,把爱国、集体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召开,江泽民在全会强调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信仰、人生价值、道德信念等思想问题。由此可见,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得到切实加强。

  (3)首创“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党中央、国务院1989年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首次创立“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意见中重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1年国家教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充分体现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给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开拓巩固阶段(1992-2003)

  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进入开拓巩固阶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在制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都提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爱国主义教育和改进学校德育作了重要部署。1995年国家教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并制定高校德育大纲等指导文件,全面规划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体制。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制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98改革方案),98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日益完善。

  (2)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平与层次。1999年6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培养和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第四次调整和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层次,马克思主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5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全部建立,并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全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3)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把党的理论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切实同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4创新发展时期(2004至今)

  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重要战略之一。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发16号文件),党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放在重要且突出位置,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1)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座谈会在京召开,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教育部长周济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党中央领导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把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辅导员培训计划,全面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面启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道路探究。学历教育方面,2008年开始教育部委托重点院校培养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工作;同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创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下转第105页)(上接第73页)

  (3)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中发16号文件精神,中宣部和教育部2005年全面启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课程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课。2008年教育部在05方案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合并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合理调整、深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才能符合时代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此文是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与导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ZZ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秦宣.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文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09.[3]李春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一期):245-252.[4]杨振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历程、特点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0(1):48-52.

推荐访问: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澳大利亚 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