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6篇)

时间:2022-11-23 21: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6篇)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框架研究  摘要:为有效推进中国经济和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考虑减碳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提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6篇)

篇一: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框架研究

  摘要:为有效推进中国经济和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考虑减碳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提出了C02净排放

  量达峰及碳达峰、碳中和平台期的概念,阐明了碳达峰、碳中

  和目标实现的基本思路以及经济、社会、技术低碳转型过程对

  目标实现路径的影响,研究了政策框架的调整建议,探讨了需

  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宜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产品的物理量碳强

  度指标、价值量碳强度指标,以及其他能够衡量碳减排成效的指标来设计碳减排路径;我国碳减排的总体趋势是在2030年前

  达峰后先是波动下降到稳中有降(至2035年左右),然后是平稳

  下降(至2040年左右),再后是接近线性下降(至2050年左右),最后是加速下降(至2060年),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出应

  从理顺政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标体系、科学核算排

  放等方面调整现有的政策框架,建立涵盖约束性和指导性指标

  的多级指标体系等建议。提出应重点关注能源低碳转型中电力

  系统的重大安全风险、转型系统成本、有序减煤等重点问题。

  0引言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

  般性辩论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

  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

  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

  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主席的宣

  示表明了中国根据《巴黎协定》应不断加大国家自主贡献

  (NationaIDeterminedContributions,NDC)力度的原则,并

  更新了NDC的主要内容(以下简称新NDC)。在新NDC中,碳中

  和愿景是总要求,C02排放量尽早达峰与单位GDP的C02排放

  量持续下降体现了中国未来10年内低碳发展主要特点;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加快发展及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体现了中国低

  碳转型的基本动力和核心内容;森林蓄积量增加则是体现了减

  碳与增汇同步推进的战略。2021年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

  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

  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

  明建设整体布局。进一步深化对新NDC的理解,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及政策需求,对推进中国经济和能源系

  统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概念

  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国际国内不同机构在发

  表的报告和文章中并没有统一说法,所以研究结论不论是否相

  同,难有可比性。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案,必须厘清

  有关概念。

  1.1碳达峰、碳中和的“碳”的内涵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源于《京都议定书》,该书中

  规定限排的温室气体为6种,即二氧化碳(C02)、甲烷(CH4)、氧化亚氮(N20)、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

  (PFC);《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中又增加了三氟化碳(CF3)。

  《巴黎协定》第二条之一第(一)款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

  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

  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2.0℃目标对应的全

  球“C02净零排放(即碳中和)”时间约在2070?2080年之间(标

  志年约2074年),温室气体的中和(净零排放)在2080—2090年

  之间(标志年约2085年);而将温升幅度努力限制在1.5℃之内

  时,碳中和的时间约在205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是在

  2060?2070年之间(标志年约2063年)。多数研究表明,现有

  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很难实现2.0℃和1.5℃温控目标,但中国

  敢于做出承诺的碳中和时间在2060年前,与2.0℃温升幅度控

  制要求基本一致,并努力向1.5℃要求接近。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升温1.5C

  特别报告》术语表中的定义,“碳中和(Carbonneutral)”也称

  “C02净零排放(NetzeroC02emissions)”,即“在规定时期

  内,人为C02移除在全球范围抵消人为C02排放量时的状态”;

  “净零排放(Netzeroemission,又称温室气体中和)”是指“在

  规定时期内,人为移除抵消排入大气的GHG人为排量时的状态”。

  另外,为实现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没有“净影响”的“气候中

  性(Climateneutrality)”,则要采取比“净零排放”要求还要

  严格的其它措施(如人类活动会影响地表反照率或局地气候)。

  可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碳”是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

  气中的C02和从大气中移除的C02,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

  C02净排放值应当是“排放”与“移除”相减后的差值,结合中国对“单位GDP的C02排放”指标所代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可以认为中国C02排放达峰应是指排放的C02量与移除

  (如植树造林等)的C02量相减之后的C02净排放达峰。基于此,我国碳达峰目标中碳的内涵才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在制定国

  家和地方有关碳减排方案时才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时间点应以多年度(平台期)统计

  值综合分析,避免采用单一年度。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看,低碳转型是能源、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转型,具有巨大惯性

  并受自然因素和国际环境等重大因素影响,C02净排放值的“峰

  值”或者碳中和时的“零值”在一定年度间波动是正常的,应

  以多年度的统计值来评价碳达峰或者碳中和的标志年度,而不

  是单纯地看最大(小)值对应的那个年度。此外,世界气象组织

  (WMO)定义,描述气候的各变量均值一般按30年周期;IPCC所

  指的“全球变暖”,除非另有说明,也是指30年期间或者30年期间以特定的年份或者以10年为中心的估算值。对于温升控

  制在2.0℃及1.5℃所对应的碳中和年份,《巴黎协定》的用语

  是本世纪中期、下半叶中期、末期等。虽然碳达峰及碳中和的时间点不能简单类比,但也不必拘泥在1个年度之内。实际上,欧盟及一些国家的碳排放达峰值的时间区间,大致为数年甚至

  数十年。因此,中国目标的平台期可以考虑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3?5年。

  1.2《巴黎协定》对NDC的要求

  NDC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应对

  气候变化包括了“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减缓”方案包

  括减少排放或增加碳汇的技术或做法;“适应”则包括了针对实

  际或预计的气候及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以便缓解危害或利用

  各种有利机会。

  《巴黎协定》规定“各缔约方的连续NDC将比当前的NDC有所进步,并反映其尽可能大的力度”,缔约方“应该核算它们

  的NDC”“每5年通报一次NDC”,可“随时调整其现有的NDC,以加强其力度水平

  中国可根据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适时加强NDC,在控制非C02温室气体方面也会采取更大力度,在应对气候变

  化“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的思考

  2.

  1基本思路

  由于基础数据、技术、管理水平及发展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还难以普遍、准确采用C02排放总量指标来衡量减排路径,但应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产品的物理量碳强度指标、价值量碳

  强度指标,以及其他能够衡量碳减排成效的指标来设计碳减排

  路径。核心要义是要从全局角度看局部路径设计的合理性,而

  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采用同一个路径模式。

  这是因为,不同经济活动对C02排放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见图

  1),经济活动中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引起的规模效应、技术效

  应和结构效应在不同的维度对碳减排产生的量化影响不完全相

  同但又彼此影响。同时,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阶段目标

  与长远目标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措施相结合的方

  法来描述路径。

  在碳减排总原则下,不同地方政府、不同行业、不同企业

  层面采用低碳发展的路径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存在着一定的上

  下游或区域耦合关系,只有发挥了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在全社

  会总成本最优条件下的理想国家减排路径。应允许一些经济活

  动主体在有利于全国或全局碳减排目标下,在总体效益提高情

  况下,碳排放量合理波动甚至阶段性上升。如尽快解决散烧煤

  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热电联产的能力或提高煤碳转换为电力的比重来实现,但却会增加电力行业C02排放量。

  2.1现代化水平与技术创新对目标路径的影响

  中国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起步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的复杂局面,低碳技术成本效益还处于剧烈变化期,碳减排

  路径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

  续发展研究院项目组对中国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在政策

  情景、强化政策情景、2℃情景、1.5℃情景下,电量总需求分

  别是11.38、11.9k13.00、14.27万亿kW?h;国网能源研究

  院的研究结果是,在加速电气化及深度电气化情景下分别为

  13.9.14.9万亿kW?h;笔者2013年预测是16万亿kW?h;全

  球能源互联网组织近日发布报告是16万亿kW?h,预测2030年到2050年间我国用电量增速的预测是2%。由于各自情景设

  计的内涵不同,即便数据接近也难以说明预测的相似性,但共

  性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仍然离不开电力消费,电

  力消耗所涉及的低碳技术、路径选择以及电力生产对C02排放

  的贡献仍然巨大。

  当单纯考虑实现碳中和的压力时,C02排放达到峰值时的时间越早、峰值越低、达峰后峰值下降越快,则碳中和的压力

  就越小。但是从整体考虑,碳中和压力大小会与中国实现现代

  化进程和现代化水平高低有关,也有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碳达峰越晚、达峰后碳排放量下降越慢,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

  大,也会影响实现现代化水平。因此,碳中和路径设计必须是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找出最佳路径。

  对最佳路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

  的乘数效应,会使全社会碳减排成本持续降低。可再生能源在

  地球上天然存在,之所以到近二三十年才有了大规模发展,依

  赖于技术显著进步和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双重作用。随着技术不

  断发展,能源转型成本将不断下降,如碳捕集与利用储存(CCUS)技术在2030年、2040年、2050年大规模应用的成本肯定会显

  著下降,相应的我国的C02捕集量将逐年上升(见图2)。科技

  创新对碳价格趋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碳价格会受碳减排

  要求强化而上涨,同时也会受碳减排技术的进步而下降,价格

  趋势不会是一根单边持续上涨的曲线,而会是有波动性、有峰

  值平台的倒U型线。

  2.2目标路径趋势分析

  受新能源、储能、电能替代、电网消纳新能源、电力系统

  安全稳定运行等技术生产力因素制约,受市场化改革和政府作

  用发挥等生产关系因素的制约,以及受高碳能源及高碳电力系

  统转型对经济社会带来的综合制约,笔者分析,中国降碳总体

  趋势是:在2030年前达峰后先是波动下降到稳中有降(至2035年左右),然后是平稳下降(至2040年左右),再后是接近线性下

  降(至2050年左右),最后是加速(指数型)下降(至2060年),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路径趋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中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惯性巨大。中国是一个巨大

  经济体,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受传统理念、文化、技术、产

  品周期的“锁定”效应和国际产业分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

  便在特殊情况下,如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

  化(如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活动、能源活动等会

  短期快速降低,但总体上仍然受着中长期趋势支配。如长期以

  来,第二产业用电量作为全社会用电量的主体,虽然城乡居民

  生活用电快速提高,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由2005年的75.4%降

  至2020年的68.2%,下降了7.2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用电量

  由2005年的1.87万亿kW时增长至5.12万亿kW时,增长了

  1.7倍(见图3)。根据笔者的预测,2050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占

  比降至约40%,但仍是用电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是中国工业低碳转型技术发展的周期较长。从工业产业

  发展生命周期看,大规模、具有重大作用的低碳转型技术,即

  便从工业试验开始到成熟的商业应用、再到被更新的技术替代

  需要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周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和平

  崛起的大国,正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型的外部环境也很复

  杂。

  三是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仍存在瓶颈。尽管光伏

  发电、风电等关键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低碳能源关键技术

  及设备、信息产业技术及设备、电力系统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

  源的安全稳定技术、CCUS及碳汇技术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重

  大甚至瓶颈制约,并期待未来还有颠覆性低碳转型技术出现。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年青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系统(如总

  规模10亿千瓦级燃煤电厂的运行年龄加权平均才12年左右),要在碳达峰之后用30年以内的时间完成发达国家60年左右完

  成碳中和的任务,需要选择越来越快的碳减排路径。

  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政策框架研究

  3.

  1理顺政府职能

  3.1加强顶层设计

  建议出台高层级的顶层设计文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统领,重点体现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具体指导。文件内容包括:

  应对气候变的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划定“红

  线”“底线”范围;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包括能源结构、工业结

  构、交通结构的低碳化和新业态发展,以及消费结构、技术结

  构的低碳化等;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各不同主体的责任;

  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总体上是在现有政府治理结构的基础

  上,采用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不合理调整什么的思路完善体制

  机制。由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务之急与长远之计相

  衔接,在具体实现时需要攻坚战与持久战相结合,不能一蹴而

  就。

  3.2完善指标体系

  在具体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建立多级指标体系,在多级指标体系中有些是约束性的,有些是指导性的。一是要

  将NDC承诺中的指标之间建立关联性,分为目标性和措施性或

  者保障性指标;二是对NDC的指标进一步细化。具体指标划分

  为约束性还是指导性的,应因行业、因地而定。要对现有的节

  能减排降碳指标进行充分研究,有些指标可以由新设定的指标

  替代,或者重新整合后形成新的指标(如能源总量控制与碳总量

  控制指标应当整合),避免指标之间过度的关联性,以减少管理

  成本。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为例,“十四五”期间,不

  再把发电利用率作为最优先衡量指标,而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见图4),从多个细分维度进行评价,实现新能源“又好又快可

  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实现的时间节点应考虑为2025年、2030年、2035年、2050年、2060年,且重在5年和10年目标。一是因为这

  些目标年对中国有特别的意义,如果不考虑全社会目标年,有

  些领域的规划或者研究工作缺少依据。二是NDC目标需与时俱

  进修正,对长期目标不宜过细。

  .4科学核算排放

  确保C02排放量核算的科学性。在核算国家、地区或者行

  业、企业的C02是否达峰、是否中和或者是否满足碳排放强度

  要求时,都应核算人为排放量和清除量,以准确计算净排放值。

  由于碳排放有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区别,因此在核算中要高度重

  视方法的权威性、科学性,既要避免漏算也要避免双重核算,还要避免在核算上由于实测参数不足而采用“惩罚性”缺省值,使数据造成显著的人为因素失真的做法。应力求做到《巴黎协

  定》提出的“完整性、透明性、精确性、完备性、可比性和一

  致性”核算要求。

  4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1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低碳转型中要防范电力系统的重大安全风险。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转换为电力,由于其随机性、波动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安全风险逐步增加。而当前及未来十

  年内优先解决的仍然是短周期大概率事件,但解决由大范围恶

  劣天气、极端天气引起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提高条件下的电

  力系统安全供应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提高虽然很快,但目前只到10%左右,发生重大安全风险的内因还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

  电力系统安全防范要求是建立在传统的“源随荷动”的基础上,开展重大风险防范的法定依据不足;三是对能源低碳转型条件

  下的能源安全问题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对能源安全有利方面(如

  可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的优点考虑较多,而不利的方面考虑

  较少;四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电力供应及电力消费侧等在

  新能源安全上的责任不明确。

  解决路径包括:一是要构建多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并考

  虑重大备用电源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实现碳中和时,中国电

  力供需平衡机制应当是一个由新能源发电为主体,与水电、核

  电、火电、储能相融合的,源、网、荷、储高度耦合的电力供

  需平衡体系,同时充分考虑了重大备用电源的体系。二是要充

  分认识并发挥好大电网在防范重大新能源安全风险上的巨大作

  用,不断完善和优化电网功能,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韧性,坚

  决防止仅将电网看成是电力输送通道的认识。三是要构建以省

  为主体并与区域电网防范为配合的重大风险防范格局,尽可能

  将重大风险控制在较小范围,并分散风险影响。

  能源转型过程中,除了需应对逐步增长的风电、光伏等可

  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的挑战,还需要考虑地缘政治对进口油气

  特别是直接与电力生产相关的油气资源波动性问题,因此,油

  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也是未来我国电力系统起始端不容忽视的一

  个变量。

  .2能源转型系统成本问题

  201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显著下降(见图5),但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与传统的能源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直接

  比较高低,得出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已经低于化石能源发电成

  本的结论,对宏观决策易产生误导作用。主要问题是,当前衡

  量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依据主要是保障性收购政策下的电能

  生产成本或单纯的上网电量财务核算为基础的成本,并不是到

  达终端用户的电能总成本。即只考虑了发电企业的生产“电量”

  的成本,而未考虑为保障用户安全稳定供电而增加的辅助服务

  成本,如调频、调峰、备用等成本,更没有考虑全社会的能源

  转型系统成本。如中国燃煤电厂平均运行年龄在12年,而发达

  国家运行年龄在40?50年,如果要加快淘汰这些还没有回收投

  资的燃煤电厂,或者过快减少还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电力资产,则这些成本均应当计入全社会能源转型成本之中。

  对于与电网相连接的电源,只计算发电端的电量成本来估

  计电力整体转型成本的大小是不全面的,对防范电力转型中的风险防范也是不利的。同时,没有将电能全成本传导到终端用

  户,则不利于用户认识低碳发展的艰巨性,不利于强化节能意

  识,也会间接影响到碳价格,进而影响到碳市场的正常运行。

  因此,电价政策改革要以电能商品属性为依据逐步完善,并高

  度重视系统支撑和风险防范的成本传导。

  .3煤炭与煤电转型问题

  进入“十三五”以来,煤电投资规模逐年下降,煤电年新

  增装机规模由“十一五”时期的平均6862万kW,降至“十二五”

  的4594万kW,“十三五”期间已降至3538万kW;煤电新增装机

  容量规模在2016年被新能源超越,如图6所示;2020年新能

  源发电年新增装机是煤电的近3倍,煤电装机容量比重历史性

  降至50%以下,但煤电发电量比重仍超过60%,如图7所示。

  “十四五”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能源转型尤其是煤电转型应避免先建后拆、重复投资,应严控

  煤电总量、优化布局、大力开发风光等清洁能源。通过电能替

  代、优化用能等方式,煤电在从电力系统“主体电源”向“提

  供可靠容量、电量、和灵活性调节型电源”的转变过程中,应逐

  步承担更多的系统调峰、调频、调压和备用功能,并最终被其

  他新能源替代。

  对于能源转型中的煤炭与煤电问题,应处理好社会稳定与

  发展的关系、低碳转型与防范安全的关系。煤炭必减,但要减

  之有理、有序;煤电必降,但要因地制宜。杜绝一切以“平均”

  数据的比较来论证减煤、减煤电“合理性”的论证,防止“一

  刀切”行为。评价减煤路径的底线是保障能源安全、系统经济

  性和整体优化。煤电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任务是兜底保供、灵活

  调节、提高资源综合效益(如促进热电联产、循环经济)以及安

  全备用。绝不能简单与欧美国家比煤电的功能定位,因为发展

  阶段、资源禀赋、经济结构都不相同。

  5结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

  要求,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进入了生态文明新阶段。要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需理清概念,抓住本质,综合考虑各种社

  会、技术、经济因素,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调整政府职能配置,完善现有的体制和政策框架,明晰减碳路径,同时在转型过程

  中还应重点关注能源安全、转型系统成本、减煤路径等问题。

篇二: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2022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与政策1000字

  2022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全面铺开的第二年,如何促进今年双碳工作更进一步发展?代表委员们两会提案聚焦“碳税”、“可再生能源”、“碳期货”,为实现双碳目标献计献策。

  一、碳税纳入环境保护税加强“碳核查”提升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

  健全完善碳税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排放管理以及碳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将碳税作为环境保护税的一个税目是现阶段可以考虑的税制设计方向。碳税政策属于环保政策,因此将碳税作为环境保护税的一个税目具有合理性。而且从碳税立法效率看,我国已有完整的环境保护税法体系,将碳税纳入环境保护税,难度低于为碳税单独立法。在提升中国碳数据质量方面,碳核查是提升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核查机构的专业性相对欠缺,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加强核查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亟需财税政策进一步扶持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之一。针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如:增值税即征即退、高新技术企业优惠、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引导调控作用显著。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在可再生能源行业

  率先试点贷款利息增值税抵扣,将风电、光伏发电企业临时占用耕地税调整为建成后根据实际占地及复垦情况征收。

  三、推出“碳期货”对碳市场“意义深远”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但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仅限于电力行业的2000多家企业,只允许现货交易。由于覆盖范围较小、参与主体受限等原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发挥的减排效果有限。碳交易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碳期货的推出将对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平抑碳价格波动、加快我国碳市场的建设进程具有深远意义。并且,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可以形成有效合理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开展期货交易,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可以扩大碳市场的边界和容量,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现阶段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供应相对充足,影响了碳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流动性,造成碳排放权价格整体偏低且具波动性以及交易活跃程度不高等问题,难以对企业减排形成有效激励。建议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进一步健全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的政策法规,并推动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绿电与碳排放权联动体系、碳税与碳交易联动的碳定价政策机制以及国际碳关税互认机制等。

篇三: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中和时代1000字作文

  气候变化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确实是一件大得不得了的事情。我们大家已经看到了,刚刚进入新的一年,极端天气状况就让人们措手不及。元旦之后,北京降了近50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气温也冲破了近40年来的最低值,内蒙古、新疆的一些地方降雪厚度达到3米以上。距离我们很遥远的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遭遇了四五十年来最大的降雪和严寒天气。这仅仅是气象的提醒和警示。从全球范围看,气候冷热变化反常,由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频频暴发,人类与环境、人类与气候的矛盾似乎越来越尖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距离越来越变得难以丈量、遥不可及。

  眼看着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带给人类的严峻挑战,我们建筑五金行业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迎接并加快建设低碳经济,就是努力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勇敢地去担当,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有关专家依据全球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析指出,如果说第一次经济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经济革命是电力,第三次经济革命是信息革命的话,那么低碳经济将催生第四次经济革命,这将是一次新能源革命,是人类以防止再生能源枯竭,防止地球变暖,从而拯救地球家园的行动。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是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真正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转型的支柱,是人类走向未来的正确路线。近日,国内有一家主流媒体分年龄段作了一个主题为“生活中最大忧虑”的大范围调查。调查结果中有关于住房等多个“生活中最大忧虑”的选择,但选择最多的还是“气候与环境变化带来的身体健康状况恶化”。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确实没有很好地善待我们生存的环境,没有善待我们饮用的水资源,没有善待我们呼吸的空气,甚至没有善待我们的食物。现在看来,代价确实很沉重。好在越来越多的人醒悟了,他们发出呼吁:我们不能住着新房、开着汽车、银行里放着存款,但却呼吸着有害的空气,喝着被污染的水,吃着不环保、不健康的食物,听着亲人和朋友在病榻上传来的呻吟。我们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发展低碳建材产业。

  发展低碳建材五金产业路线图

  低碳建筑五金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绿色GDP的建材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建筑五金产业对我国建材行业来说,确实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当然也有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奠定行业的发展能力和思想理论基础,迎接建材行业全面创新阶段的到来。

  先说发展低碳建筑五金显而易见的几个有利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就是要快速提升先进生产力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已被国家列为产能过剩的水泥和平板玻璃产业,更要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重复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建筑五金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建材业窑炉消纳固体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优势。这些年来,我们建筑五金行业一直在为此而努力,从2000年至2009年,我国水泥吨能耗已降低了40%以上,但我们还有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我们要抓住发展低碳建材产业的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子,用事实改变人们对建材行业的误解。

  二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建材发展。低碳经济以能源的变革为中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与建筑材料紧密相关的有建筑节能和节能材料等。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建材行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制定出台多项调控政策,激励建材行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积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有效控制资源能源消耗,有效控制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推进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利用。

  三是有利于向低碳、节能方向构建高速发展的新型企业。据权威人士推测,到2020年左右,低碳经济将会形成大气候。为了迎接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钢铁、建材等几个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促进行业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我们知道,房地产是建材行业的主要市场,它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建材行业的市场走向。随着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房地产行业也必将被列入减排调整名录中。一些房地产

  商在建房的高温中冷静思考,开始做房地产’量’向’质’转变的功课。业内人士表示,产业化的建筑方式已悄然成为趋势,而建材采购也将偏向新型的、合理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房地产行业的这种选择将加快不节能的、高碳的建材退出市场的速度,同时推动建材行业向合理方向发展,催生一大批低碳、节能新型建材企业的诞生,整个建材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再看我们面临的挑战。水泥、平板玻璃、陶瓷、传统墙体材料等建筑五金行业的重要产业都是矿业加窑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对能源的高依赖、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是先天具有的特征。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建筑材料产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煤炭总量约为3亿吨,约占国内煤炭总产量的10%。我国是一个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国家,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如何减少煤炭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提速阶段,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铁路、地铁、机场、轻轨及房地产建设都处在上升阶段。正是这个历史进程推动了我国建材行业的长足发展。预计2009年我国水泥产量在16.5亿吨上下,平板玻璃在6亿重量箱左右,建筑陶瓷在65亿平方米左右,墙体材料在5000亿标准砖左右。包括石材加工和建筑涂料、卫生洁具等产业在内,我国的主要建材产业的产能和产量都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水泥工业,2009年产量增加了约1.5亿吨以上,增量超过了美国和印度当年产量的总和。我们如何在保证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完成体量如此庞大的一个产业向低碳经济

  转型,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行业专家罗百辉认为,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发展及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来看,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规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能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主导地位。从长远看,碳交易市场及其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本世纪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谁能抢先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我们对金融危机狂风巨浪过后发展低碳建材产业充满着期待。我们真诚地希望,2010年能够成为中国低碳建材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罗百辉认为,低碳建筑五金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应该是:调结构、降能耗、优能源、促循环、推交易、增碳汇。换言之,是一条减量化

  --利废化--结构优化--新型化的清晰轨迹。唯有这样,才能摘掉戴在我们行业头上的“高能耗”、“高排放”、“产能过剩”三顶“帽子”,才能促进建材行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继续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四: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及政策解读

  一、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近两年,“碳达峰”与“碳中和”总是被频繁提及,且往往一同出现。因此很多人在理所当然的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两者是同一个意思,常常将两者概念混淆。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

  概念

  碳达峰

  具体内容

  在某一时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逐步回落。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碳中和

  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排放量

  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全世界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

  截止至2019年全世界已经有49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约36%。

  这其中有一些国家是因为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碳达峰,这部分国家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同盟共和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也—1—

  有一些是欧洲国家,因为严格的气候政策和经济发展现实实现了碳达峰。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预计日本、马耳他、新西兰、韩国的碳排放在2020年以前达峰,我国则预计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目前虽已有许多国家实现碳达峰,但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国家实现碳中和。2020年2月,芬兰宣布,芬兰计划在203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国家。除此以外奥地利、冰岛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瑞典等国和地区均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我国则计划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三、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规划

  早在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节能减排。而近几年为了实现减少碳排放,我国已采取了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并于2020年底之前实现了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18.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均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而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并且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目标。

  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意义

  碳达峰与碳中和两者的目的与意义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2—

  现极端恶劣天气。其中温室效应是最为直接且严重的问题。202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的基线升高了约1.25℃,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参考期升高了0.6℃,逼近2016年的最热记录。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长远且重要的发展意义。

  我国碳排放量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以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

  对比全世界来看,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比重达27.92%。其次分别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占比分别为14.5%、7.18%和4.61%,可见我国急需控制碳排量。

  从2019年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数据来看,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单位GDP碳排放量普遍在0.1~0.3千克/美元左右。被誉为“金砖五国”的五大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除巴西以外普遍在1千克/美元左右。我国2019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为0.712千克/美元,相比于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国较好,但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单位GDP碳排放量。

  自从2005年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对节能减排提出要求后,我国宏观经济开始开始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产业结构,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占比次序分别是第二产业占比—3—

  47.02%、第三产业占比41.34%和第一产业占比11.64%。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第二产业在总体工业总产值中的贡献占比在2006年达到47.56%的顶峰后呈现下降趋势至2020年仅为37.82%。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来看,自2005年起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随后我国持续采取节能减排的政策,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据历年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近几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1世纪初的18.21%上升至2020年的23.04%,提升了4.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3年的5.4平方米/人增长到2020年的每人14.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近300%。

  —4—

篇五: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思考与建议

  xxx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此之前的z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安排部署。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考虑到节能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十四五”应大力鼓励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持续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以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然而,我国过去在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廉价劳动力驱动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都要求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局”,谋求绿色发展。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新兴绿色技术的引领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

  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都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并提高长期持续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促进就业和经济繁荣。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和经济转型会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我国在绿色能源经济领域的红利已经逐步显现。据测算,全球绿色经济规模与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领域相差无几。而我国在这些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也将拉动强劲的就业增长。

  再次,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减排甚至净零排放,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改善自然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最后,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安全。很长时期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占比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二、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之路

  中国能源挑战来自能源结构的不平衡与碳排放。将更多的可再生资源能源纳入整个能源结构,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实现油气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趋势。作为能源应用大国,中国必须多能互补,煤、石油、天然气、水、风、光电热、生物质、核能并举。同时,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里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碳达峰之前,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将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是主要方向;碳中和的目的是消减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发展光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仅仅把光能、风能作为电能、热能使用,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通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通过电解水得到的氢气被称为绿氢,被认为是未来氢能的主要获取方式。目前,氢能本身在存储、运输环节的瓶颈尚未解决。而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制成液态甲醇,不仅可以解决储运问题,还可中和二氧化碳。这种方式得到的液态甲醇在使用后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成为下一轮循环的载体,是天然的太阳能运输者。经过长年努力,“液态阳光甲醇”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今后绿色甲醇的使用奠定了很好基础。

  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建议

  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现行政策,结合自身工作基础和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上多下功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试点实践的方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企业达峰路线图和碳中和行动方案,确定合理的中长期及分阶段目标,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层层分解至最小管理单元。在开展顶层设计之前,摸清家底,开展历史数据核算,对重点参数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请专业外部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确认,确保排放量数据准确,为管理层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依据。从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里程上看,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对于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创建低碳试点示范入手,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推广复制,稳步推进双碳目标进程。

  二是健全绿电消纳保障,促进降碳减排激励。促进绿电消费是落实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抓手。现阶段,我国风光发电作为推动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已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成为可再生能源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此,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提高全社会绿电消费意识和积极性。此外,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对现行碳排放认证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促进降碳减排。一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立法先行,以较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另外,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指导企业开展碳交易工作。二是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用统一配额分配方法,体现企业碳排放和减排先进性,通过优化配额总量来有效调节碳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实施减排方案,并利用CCER等相关机制推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三是增加碳交易品种。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探索研究将碳期货、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四是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重点采取三方面举措,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慧化升级,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水平。二是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全社会节能,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应用,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和行业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三是出台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相关政策。围绕能源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制定能源领域落实举措,围绕促进能源低碳智慧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发展等重点任务出台配套政策。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这为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企业要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展现使命与担当。

篇六: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中国“碳中和”政策现状与趋势分析

  01中国面临的碳中和挑战

  现阶段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减排压力大

  19世纪前,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全部来源于英国,但是在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根据《气候观察》(ClimateWatch)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364.3亿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96.6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6.5%,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较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存在一定的减排空间。同时,大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出现碳达峰,中国和印度仍呈现增长趋势,因此相比其他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减排压力将更大。

  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来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美国、韩国和日本。2018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为17.74吨,韩国为13.04吨,日本为9.13吨,中国为8.40吨。

  能源消耗贡献73.2%的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气候观察》联合发布的全球温室气体按行业分布情况显示,2016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494亿吨,其中73.2%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能源消耗,18.4%来源于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5.2%来源于工业过程,3.2%来源于废物处理。

  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数据分析汇总,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是中

  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贡献力量。2018年,中国电、热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占比为46.61%,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为37.29%,交通运输占比7.68%,居民占比为4.53%,农业占比0.98%,建筑业占比0.47%,服务业占比0.74%,其他行业占比为1.71%。

  02中国碳中和政策趋势分析

  部、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多领域均为实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在提出“双碳”目标后,发改委、生态环境“双碳”目标加紧制定行动方案,陆续推出“碳中和”相关政策和制度。

  趋势一:六大领域发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截止2021年5月中旬,相关部委均已就未来减排工作做出安排,方向较为明确;其中发改委年初提出的六大发力领域可视为统领性安排,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了总体布局,具体包括: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增加生态碳汇。

  调整能源结构

  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产业结构转型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

  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低碳技术研发推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增加生态碳汇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普华永道分析

  趋势二:能源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约85%。推动碳减排,就必须推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其中,传统能源企业所受影响最直接。通过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

  能源,已成为能源企业业务转型的必由之路。

  为推动能源转型,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了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在能源结构方面,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

  2021年3月,国家能源局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中指出,将加快实施能源领域碳达峰行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大力推动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积极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完善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力军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国家能源局】“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规模

  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发电机占中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

  高比例

  到“十四五”末,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达到2/3左右,在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将超过50%。可再生能源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的增量主体。

  高质量

  “十四五”将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既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也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

  市场化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2021年开始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平价阶段,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实现市场化和竞争化发展。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普华永道分析

  趋势三:工业、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费端需要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能源企业的事情,也需要消费端的技术突破。工业、建筑、交通等传统高碳排行业是额外减排贡献的重点潜在来源,仅供给端的清洁化发展无法直接实现净零碳排放,必须配合消费端通过低碳技术脱碳。

  工信部政策:绿色制造

  从2021年开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制定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开展技术攻关,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应用。

  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住建部政策: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明确绿色建筑标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式样,并对绿色建筑标识的申报和审查程序、标识管理等做了相应规定管理办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大力发展县城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推进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交通运输部政策:绿色低碳运输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

推荐访问: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中和 形势 政策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