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11篇

时间:2022-11-25 18: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11篇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热点(一):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收入改善位居榜首,缩小贫富差距列在次席。这是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11篇,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11篇

篇一: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热点(一):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收入改善位居榜首,缩小贫富差距列在次席。这是对104个城市300个县居民抽样调查的结果。

  ——新华网全国“两会”调查显示,缩小贫富差距排在22个选项之首。这是对400多万网友调查的结果。

  可见,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收入差距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它涉及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关系千家万户的“好日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为全体人民造福的事业。只有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差距扩大趋势为何难扭转

  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4%。这是继2010年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再次超过城镇居民。

  但同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总体上还未根本扭转。2005—2010年,从区域看,城镇居民的高低收入差距由2.33倍扩至2.41倍;从98个行业大类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由7.8倍扩至11.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虽呈现缩小趋势,但绝对值仍在扩大。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首先,这是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处在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国际经验表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机制择优淘劣效应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政府调节的逐步到位,经过一个时期后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其次,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失或漏洞,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垄断等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因素仍然存在,拉大了行业收入差距。比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和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异。还比如,某些领域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给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留下可乘之机,等等。

  再次,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财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完善。

  ◎不公是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

  李培林(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固然有不均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不公问题。解决不公问题,必然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触及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这是改革难点所在。不下决心触及现有利益格局,为国家长治久安解决好分配问题,就会造成问题的积累,甚至导致哪个社会阶层都不满意。

  ◎劳动收入怎么提高

  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近些年来,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资本、管理、技术的收益越来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相比之下,劳动报酬占比却持续下降。据统计,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分配的天平向劳动倾斜,劳动报酬占比有所提升,但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两个同步”的目标,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都体现了尊重劳动、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鲜明政策导向。

  增加居民收入。应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把“蛋糕”更多地切给居民。为此,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加法”就是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让公共财政惠及于民。2012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安排达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0%。“减法”就是要给居民和企业减负。如2011年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都是国家让利于民的重要举措。

  提高劳动报酬。这几年,职工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应该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水平既要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水涨船高”,也不能脱离实际而盲目上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12年,北京、天津、陕西等地再次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大都在20%左右。“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将达13%以上。

  推进集体协商。我国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组织化程度低,在工资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集体协商有助于增加职工发言权,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状况。目前,全国工资集体合同覆盖职工已超过1亿人,下一步将通过经济、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行政手段,积极稳妥扩大覆盖范围,解决职工“不会谈”和企业“不愿谈”的问题,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全国总工会提出,2013年集体协商覆盖率将达到80%。

  促进农民增收。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较快增加,但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应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补贴和粮食收购价,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同时,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中等收入群体怎么扩大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要求。

  对于“中等收入者”,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标准。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元—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据一些学者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较低,距离占多数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为此,要从多方面给力。

  提升劳动者技能。一般来讲,复杂劳动收入高于简单劳动,创造性劳动收入高于重复性劳动。目前,我国大量劳动者从事的是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重复劳动。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创造性,使劳动者增加收入,步入中等收入者行列。特别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低技能“蓝领”成为高技能人才。

  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创造和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人,很多都是创业者。但总的看,我国目前自主创业人数少、比例偏低。应鼓励人们

  勤劳创业、实业致富,完善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完善社会保障。有人说,“一套房子压垮一个中产”。当前,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工薪阶层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应切实加强房价调控,深化教育、医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使人们从“住房难”、“看病贵”等困境中解脱出来。

  增加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到3%,主要是利息、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所得。应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在拆迁、征地等过程中确保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此外,还应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说,促进合理、充分的社会流动,比经济方面的支持更加重要。应该深化户籍改革、打破身份壁垒,促进教育、就业公平,使低收入群体有平等的机会实现向上攀升的梦想。

  ◎

  分配秩序怎么规范

  当前,分配领域的同工不同酬、滥发奖金福利、部分行业收入畸高、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等问题,都是分配秩序不规范的表现。由于秩序不规范产生的这些问题,无疑加剧了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限制垄断行业收入。“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这种说法虽不尽准确,但反映出人们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不满。解决这一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而对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应进一步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提高上交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特别是要对高管人员实行限薪,并严格控制其职务消费。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主要是对通过违法违规行为获得的巨额财富强烈不满。必须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打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

  大力规范灰色收入。目前,对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及各种名目的“福利”等形式的灰色收入,监管存在不少漏洞。应该加大规范力度,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继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切断产生灰色收入的渠道。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把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进一步发挥好个税的调节作用,根据居民工薪收入水平变化、物价影响、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因素,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漏税等行为,特别是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

  促进收入信息公开透明。让收入透明化,是加强监管、促进分配公平的前提。应加快建立包括公民个人资料、收入、财产、住房等信息在内的收入信息数据库,建立个人支付结算体系,推进居民固定账号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推动交易电子化。这样,每个人的收入及家庭负担情况都将“晒在阳光下”,灰色收入、非法收入将无所遁形,逃税漏税也将失去空间。

  ◎

  怎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面对一个时期以来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一些人产生了担心和疑惑:是不是还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怎样才能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发出这样的铮铮誓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的态度是一贯的、鲜明的。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鲜明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广大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提出新的期待。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篇二: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井道龙

  【摘

  要】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一些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尽快缩小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要从完善制度入手,消除不合理因素,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新环境.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4)006

  【总页数】4页(P29-32)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差矩;制度性因素

  【作

  者】井道龙

  【作者单位】中共蚌埠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4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6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它通过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进行收入分配。由于个人的禀赋、能力及财产占有等方面存在差别,决定收入分配也千差万别,可以说市场机制不可避免会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存在差距。而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市场失灵、能力差距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当前,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不仅没有有效缩小收入差距,反而由于制度

  设计不科学而拉大收入差距,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与发展。

  一、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制度性因素

  (一)公共产权制度改革不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优越性之一是公有制,全民公有资产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当前,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共产权制度改革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扩大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首先,公共产权收益制度缺失,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按照这种制度设计,公共产权在社会产权结构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公共产权收益理应成为社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权收益制度改革缺失,如土地、矿藏、风景区、海域、湖泊等公共资源使用权开发转让收入,本应归国家和人民共享,却因为制度缺失而大量流入少数部门、少数人的手中,致使这部分人成为社会暴富阶层,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其次,垄断国企攫取垄断利润,拉大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市场竞争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国有企业垄断严重,不仅不同市场主体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而且垄断企业依靠垄断权力攫取垄断利润,大量利润留存国企内部分配,国家和人民却未行使公共资产所有者权力,分享全民共有的红利与财富。虽然,近年来国家也提高了国企红利上缴比例,但比重依然过低,而且上缴红利在央企体系内部循环,人民得不到实惠,这是加剧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收入差额拉大的最主要因素。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10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471元,而同期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差距非常明显。就同行业的工资水平来看,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的差距更为悬殊。以金融业为例,非私营单位201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0772元,而私营单位为30513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领域,非私营单位为39329元,私营单位为8900元,前者为后者的4.4倍;只有在平均工资水平较低的农林牧渔业收入差距最

  小。目前阶段所有制性质成为影响职工收入的重要因素。

  (二)收入分配制度不规范

  收入分配制度不规范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首先,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比重较小。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是三大分配主体,收入分配此消彼长。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也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从最高值1996年的58%下降至2010年的33%左右。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这也是收益向资本和权力倾斜的反映。其次,工资、福利分配不规范。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透明、不规范,除了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之外,不同单位之间、同一单位不同职位之间还存在补贴、福利等不同,隐性福利差别大,导致分配不公。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数据显示,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除企业高管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最大达4553倍外,企业内部近五年来高管工资增幅明显超过普通职工工资增幅,收入差距不是在逐步缩小而是明显放大,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再次,监督管理制度弱化。由于监督管理制度的缺陷,围绕权力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而产生的腐败、寻租、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聚敛财富等行为不断发生,致使我国灰色收入规模庞大,导致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分配扭曲严重。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

  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公平的稳定器与调节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不同群体建立的时间以及享受的保障程度不同,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首先,社会保障支出总额较低。政府在医疗、教育、社保和就业四方面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越高,证明二次分配力度越大,在发达国家这四项支出最低比重是56%,而我国2011年四大支出比重是31.16%,人均就更低了。其次,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化,不均衡。在我国,城镇职工、垄断企业职工及农村居民享有不同的保障制度,城镇

  职工、垄断企业职工要比农村居民和非垄断性企业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拥有更多更完善的保障和福利。再加上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保障能力不同,导致不同地区之间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极不均衡。再次,社会救助制度不健全。一是受救助的低保人口少,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5%。二是最低生活保障线偏低。三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差别,城乡居民享受低保的待遇也是差距巨大。在二次分配中,转移支付等政策,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作用发挥不够。

  (四)城乡户籍分割制度不合理

  从1958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我国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生成。过去是通过农产品剪刀差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现在是城乡户籍制度产生城乡分治,不仅加剧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而且成为导致我国群体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首先,城乡户籍制度把社会人口割裂成两大群体,形成不同的机会与待遇。身份不同,城乡居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点不公平,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不同待遇。人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049元,仅为同期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30%左右。即使是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受到种种歧视。根据有关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差距可以解释全部收入分配差距的40%以上。据统计,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1,2000年达到

  2.79∶1,2010年则扩大到3.3∶1。长此以往,农民群体会陷入“低收入陷阱”难以自拔,致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其次,僵化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无法获得一定的财产收入。农民收入除了打工工资收入、经营性收入外,还应包括土地转让等收入。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弱势农民对自己使用的土地缺乏有效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在土地被征用时无法获得应有的土地转让收益,大量的土地溢价流入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腰包,导致农民无法享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成果。

  (五)税收制度不科学

  税收制度不仅是保障一国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我国税收制度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我国税制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直接税比重低,这种税制结构带有“累退性质”,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因为间接税是以广大消费者为税负主要承担者,虽然税率相同,相比较而言,以满足生存需要的、以基本消费品支出为主的低收入阶层的税收痛苦指数高,以购买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的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痛苦指数较低,没有做到穷人少交税富人多交税的调控效果。而直接税比重低,对富裕人群财富调节作用相对较小,难以发挥调节收入差距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直接税种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制度由于不完善,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调节,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非公平调节,收入差距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另外直接税中的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缺失,难以发挥对财产的调节作用。

  二、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对策

  收入分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尽快缩小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从制度上消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不合理因素,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新环境。

  (一)深化公共产权制度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改革与发展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当前要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首先,要加快公共产权收益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公有制主体地位作用,让全民共享公共产权收益,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对于公共资源转让,必须建立严格的转让程序,做到公开透明;对于公共产权转让收益要公开并明确使用去向,必须确保全民共享,可以建立专用资金或者纳入社会保障资金,打破收益在央企体系内的小循环状态,断绝少数人无偿占有资源、获得暴

  利的机会,切实提高人民福利水平。其次,深化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国有垄断企业要按照属性进行改革,对于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继续实行垄断经营,但国家要加强价格调节与管制,工资收入按照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一定比例进行分配,规范增长,所有者权益按照一定程序操作,促进全民共享。对于一般竞争性国企,要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工资水平由市场调节。对于国企高管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进行聘用,切断他们与公权力的关系,依靠能力管理企业,依靠绩效领取薪酬。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方位推进。首先,收入分配要逐步向居民倾斜,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额中的比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侧重点应以保障民生为主,强调公平性,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优势。要完善初次分配政策,既要抛弃“一刀切”的工资平均分配做法,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暴薪”制度,切实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水平。其次,规范、调节部分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按照国企属性分类推进工资改革,按照“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加大工资改革力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的薪资管控。规范部分央企及下属企业、其他国企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是金融、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垄断行业企业等重点单位,取消企业高管“自定薪酬”现象,完善高管薪酬制度,防止薪酬总额和水平的过快增长,将薪酬差距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与公平化的管理轨道上来。再次,设计配套政策,加强收入监管。一是完善收入监管制度,加强税收监管、银行监管、财务会计制度管理等,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二是加快完善干部个人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干部收入制度,这也是防止腐败、消除灰色区间的有效手段。三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使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协调和促进,在改革中创造一个

  “阳光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

  (三)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专家的测算,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后的全口径支出占到GDP的25%左右,则意味着国民财富有1/4是通过这一制度安排来重新分配的,它对于平抑初次分配的差距和弥补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将起到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当前要做的,一是逐步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规模。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保等投入力度,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一个全国比较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让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群众和低收入群体获得公平的保障。三是提高城乡贫困居民的保障标准,扩大扶贫救助范围,统一城乡救助标准,充分发挥转移支付作用。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创造均等的发展机会

  历史经验证明,放松户口管制、允许农民向城市自由转移,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首先,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国当前要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还原其人口登记和管理的基本特性,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人口的正常、合理流动。同时,要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身上的各种福利功能,发挥公共财政的服务职能,为各地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只有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赋予农村和城市均等的发展机会,才能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分配到不同阶层。其次,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现有征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确保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合法化,加强农民在土地转让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土地转让和土地增值过程中的利益和好处。

  (五)完善税收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可有效达到调节收入差距的目的。当前首先要调整税制结构,一是要逐步建立以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征房产税、遗产税、财产赠与税等;同时降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比重,降低低收入者的消费负担,切实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二是要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结合地区物价指数,可实行有差别的个人所得税率,并逐步提高起征点,防止出现逆向调节。逐步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征收体系,充分考虑家庭赡养系数、教育费用等因素,促进收入调节更加公平。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力度,深化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三是逐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赋税负担,为企业增加劳动者收入提供空间。同时开展增值税扩围改革,优化国家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政府从保经济增长的“投资财政体制”转向保民生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

  考

  文

  献]

  [1]杨宜勇.“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当代财经,2011,(9).[2]唐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纵横,2012,(1).[3]李实.不可低估收入分配问题[J].中国改革,2012,(2).[4]李北方.理顺分配关系当从何处入手?[J].南风窗,2012,(9).

篇三: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社会贫富分化,国民收入差距扩大,这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日益凸显的问题已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发展进程,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着重阐述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公平

  财富分配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1990年我国基尼系数在0.34左右,2003年为0.45,2004年超过0.465,并在2005年时逼近0.47,且有渐趋扩大之势。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占我国人口10%的贫困人口,只占有存款总额的3%,且呈下降趋势,而占总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且呈上升趋势。这种“全范围、多层次”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地区间差异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后,我国经济发展就处在不平衡之中,东部沿海地区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迅速发展起来,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中西部地区则囿于地理位置等各种条件,发展相对迟缓,经济相对落后,从而导致了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从2000年至2003年,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达到9250元,GDP增长率的差距也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二)城乡之间和城镇居民阶层间收入差距趋大

  据资料统计,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速是8%-9%,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为4%-5%。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加速扩大,甚至某些地方还超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10493元,增幅较上年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另外,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与工农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十年来。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提高,唯独农民工工资升幅不明

  显。

  (三)行业之间差别较大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挤转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大体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夕阳产业的收入较高,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较低。诚然,行业间存在差距是正常的,国际上公认的行业间收入差距在3倍左右是合理的,而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超过了4.88倍,且呈进一步拉大之势。

  (四)同行业内不同职位差别凸显

  行业间差距在拉大的同时,另一种形式的收入差距——行业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关注。据统计,企业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将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阶层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是社会问题多发期。收入差距的拉大会挫伤广大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劳动效率,最终会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收入差距拉大还会造成社会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不合理流动。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逐步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原因及对策建议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既有市场竞争的因素,也有行政垄断的因素;既有历史积累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定因素;既有正常的因素,也有不正常的因素。主要因素是:由过渡体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历史上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由市场扭曲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由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而未能抑制差别迅速扩大等。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某一个历史阶段,往往出现收入差距扩大这样一个过程。认识收入差距问题蕴含的风险,分析其原因,找出有效对策十分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可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国家要积极推进统筹发展战略,尽快采取措施平衡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力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鼓励外部投资者到欠发达地区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其经济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二)缩小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内部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鉴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包括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作为各级政府的主攻方向。中央政府应将这一指标作为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各省、市、自治区应把这一任务纳入各自的规划内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尽快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收入。要加快提高农民的收入,主要的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劳动比较生产率;尽快消除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把城市化进程和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低耗型第二产业的发展。

  另外,缩小城镇居民内部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的就业结构。

  (三)缩小行业间和同行业内日渐扩大的收入差距

  实施社会二次分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调整第三产业自身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打破垄断体制,控制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有效监管,利用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适度调节这些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调节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从政策建议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既可以调整收入差距,又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同样,同行业内职工收入差距的非理性增大势必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降低行业间和行业内收入差距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作,解决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不仅有利于减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也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谐。当然,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方针,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同类规模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对垄断性行业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应适当控制和调整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比例。

  对非公有制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得到执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继续完善各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类职业(工种)的工资价格。对公务员的收入分配,主要是规范津贴标准,各地区同级别公务员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工资(津贴)调整要参照本地区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以及当地企事业单位的收入水平。

  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工资占GDP比例过低现象,说明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

  人手中。工资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直接后果就是需求不足,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改革劳动薪酬结构,使劳动力价格与其价值相符,减少非正常收入,是减少贫富分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以支定收,适当降低税收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实现政府收入规范化,实行费改税,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与民生有关的支出比例,构建民生财政。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十大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06-2-17

  2.杜志超.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呈扩大趋势有五大“症候”.青川公众信息网,2008-1-17

  3.陈华.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社科纵横,2001-10-10

  4.李雁争.垄断行业内工资最大差距百倍不合理收入差距亟需消除.上海证券报,2008-1-21

  5.王远鸿.中国基尼系数逼近0.47缩小收入差距七大对策.上海证券报,2006-3-13

  6.安体富.调查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中国税务报,2008-3-5

篇四: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共建共享促和谐(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收入差距如何缩小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09日

  20版)

  出版说明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等八个问题,撰写了《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这本通俗理论读物。该书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对这八个问题作了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观点权威准确,文风亲切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2012年6月

  2012年,您最关注什么?

  —-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收入改善位居榜首,缩小贫富差距列在次席。这是对104个城市300个县居民抽样调查的结果。

  ——新华网全国“两会”调查显示,缩小贫富差距排在22个选项之首.这是对400多万网友调查的结果。

  可见,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收入差距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它涉及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关系千家万户的“好日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为全体人民造福的事业.只有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

  差距扩大趋势为何难扭转

  2012年开春,一连串好消息纷至沓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以来新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东部地区;18个省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9422万减少到2688万,贫困率从10.2%下降到2。8%,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6元增至3273元.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这背后,是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作出的巨大努力。如取消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将个税起征点提到3500元,明显减轻工薪阶层税负;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幅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等。

  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4%。这是继2010年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再次超过城镇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居民。

  但同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总体上还未根本扭转。2005—2010年,从区域看,城镇居民的高低收入差距由2.33倍扩至2。41倍;从98个行业大类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由7.8倍扩至11。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虽呈现缩小趋势,但绝对值仍在扩大.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首先,这是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处在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国际经验表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机制择优淘劣效应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政府调节的逐步到位,经过一个时期后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其次,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失或漏洞,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垄断等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因素仍然存在,拉大了行业收入差距.比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和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异。还比如,某些领域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给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留下可乘之机,等等。

  再次,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财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完善。

  深度解读

  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来的.他通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的倒U型曲线,即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会迅速扩大,之后是短暂的稳定,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收入差距过大,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挫伤低收入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社会认同感,影响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既不利于经济健康运行,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缩小收入差距,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的坚定决心。我们要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专家点评

  不公是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

  李培林(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固然有不均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不公问题。解决不公问题,必然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触及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这是改革难点所在。不下决心触及现有利益格局,为国家长治久安解决好分配问题,就会造成问题的积累,甚至导致哪个社会阶层都不满意.

  ◎

  劳动收入怎么提高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创造世界.只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创造的价值,使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社会发展进步才有不竭的动力。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

  近些年来,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资本、管理、技术的收益越来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相比之下,劳动报酬占比却持续下降。据统计,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分配的天平向劳动倾斜,劳动报酬占比有所提升,但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两个同步”的目标,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都体现了尊重劳动、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鲜明政策导向。

  增加居民收入。应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把“蛋糕”更多地切给居民。为此,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加法”就是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让公共财政惠及于民。2012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安排达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0%.“减法”就是要给居民和企业减负。如2011年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都是国家让利于民的重要举措.

  提高劳动报酬。这几年,职工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应该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水平既要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水涨船高”,也不能脱离实际而盲目上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12年,北京、天津、陕西等地再次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大都在20%左右。“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将达13%以上。

  政策传真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1。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5年年底并扩大范围。

  2.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2012年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为141。7亿元,以后逐年增加.

  3.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50亿元,分5年到位。

  4.政府采购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份额不低于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18%。

  5.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

  --摘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推进集体协商。我国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组织化程度低,在工资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集体协商有助于增加职工发言权,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状况。目前,全国工资集体合同覆盖职工已超过1亿人,下一步将通过经济、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行政手段,积极稳妥扩大覆盖范围,解决职工“不会谈”和企业“不愿谈”的问题,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全国总工会提出,2013年集体协商覆盖率将达到80%。

  促进农民增收。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较快增加,但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应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补贴和粮食收购价,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同时,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政策传真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全国总工会3年规划力推工资集体协商

  —-2011年年底,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60%,其中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0%以上.

  —-2012年年底,实现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70%,其中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0%以上.

  —-2013年年底,实现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0%,其中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全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中等收入群体怎么扩大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要求。

  对于“中等收入者",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标准。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元—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据一些学者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较低,距离占多数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为此,要从多方面给力.

  提升劳动者技能。一般来讲,复杂劳动收入高于简单劳动,创造性劳动收入高于重复性劳动。目前,我国大量劳动者从事的是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重复劳动。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创造性,使劳动者增加收入,步入中等收入者行列。特别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低技能“蓝领”成为高技能人才.

  专家点评

  中等收入者越多社会越稳定

  陆学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社会学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政治上趋于理性,是支持政府的重要力量,在经济上是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在文化上则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创造者。因此,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

  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创造和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人,很多都是创业者。但总的看,我国目前自主创业人数少、比例偏低。应鼓励人们勤劳创业、实业致富,完善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完善社会保障。有人说,“一套房子压垮一个中产”。当前,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工薪阶层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应切实加强房价调控,深化教育、医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使人们从“住房难"、“看病贵”等困境中解脱出来。

  增加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到3%,主要是利息、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所得.应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在拆迁、征地等过程中确保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创业扶持力度。2011年9月15日,浙江宁波镇海区大学生创业园校地合作共助创业签约暨第二批创业扶持资金颁发仪式举行,21名创业大学生共获得75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

  此外,还应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说,促进合理、充分的社会流动,比经济方面的支持更加重要。应该深化户籍改革、打破身份壁垒,促进教育、就业公平,使低收入群体有平等的机会实现向上攀升的梦想。

  百姓心声

  无论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达到什么程度,劳动始终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劳动者的创造始终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奋斗者提供公平的舞台,为梦想者提供抵达的路径。

  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内需的主要创造者,更是社会的主要稳定器.

  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重大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更大的责任。

  ◎

  分配秩序怎么规范

  “秩序美是所有美之最。”世间万事都要讲求规则和秩序,收入分配亦是如此。当前,分配领域的同工不同酬、滥发奖金福利、部分行业收入畸高、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等问题,都是分配秩序不规范的表现.

  从2011年起,国家适当提高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2002—2011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由于秩序不规范产生的这些问题,无疑加剧了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限制垄断行业收入。“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这种说法虽不尽准确,但反映出人们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不满。解决这一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而对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应进一步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提高上交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特别是要对高管人员实行限薪,并严格控制其职务消费。

  权威声音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解决“玻璃门"现象

  张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在一些行业、领域,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现象,看得见进不去,或者进去一半又被弹回来了,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主要是对通过违法违规行为获得的巨额财富强烈不满.必须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打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

  大力规范灰色收入。目前,对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及各种名目的“福利”等形式的灰色收入,监管存在不少漏洞。应该加大规范力度,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继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业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切断产生灰色收入的渠道。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把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进一步发挥好个税的调节作用,根据居民工薪收入水平变化、物价影响、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因素,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漏税等行为,特别是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

  促进收入信息公开透明。让收入透明化,是加强监管、促进分配公平的前提.应加快建立包括公民个人资料、收入、财产、住房等信息在内的收入信息数据库,建立个人支付结算体系,推进居民固定账号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推动交易电子化。这样,每个人的收入及家庭负担情况都将“晒在阳光下”,灰色收入、非法收入将无所遁形,逃税漏税也将失去空间。

  深度解读

  “小金库”治理

  “小金库”,是指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有,未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列收列支和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小金库”其外表形形色色,内在错综复杂,“小”已难涵盖其实质,在某些方面已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严重干扰了财经管理秩序。2009年开始,中央纪委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

  ◎

  怎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面对一个时期以来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一些人产生了担心和疑惑:是不是还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怎样才能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发出这样的铮铮誓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的态度是一贯的、鲜明的。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鲜明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党的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

  ——毛泽东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邓小平

  ◎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

  ——江泽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胡锦涛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广大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提出新的期待.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度,努力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深度解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同时应看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应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

  江苏省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11年全村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向国家缴税85亿元,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举,在于富民。缩小收入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一目标会逐步成为现实,全体人民必将共沐公平正义阳光,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向住有所居目标迈进(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10日

  20版)

  2012年4月,一年一度的北京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相同位置的楼盘大多较2011年有明显的降价,不少房企还纷纷推出特价房、团购房、低价房,折扣力度、优惠幅度均超过往年。然而,面对开发商的“热情”,大多数意向购房者的反应却很“冷淡”,观望者多,签约量少。

  北京春季房展会素有“楼市风向标”之称。本届展会的行情,一方面反映出房价在强力调控下正向合理价位回归,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注与期待。一段时期以来,调控政策接连出台,到底成效如何?市场调整是否到位?2012年调控会不会放松或者转向?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对于这些疑问,社会各界十分关心。

  ◎

  房地产调控成效怎么看

  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房价迅速回升并大幅上涨。面对严峻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十一条”、“新国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密度大、力度强.

  2011年,调控措施进一步细化,调控工作持续深入.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等8个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被称为“新国八条”.随后,各地根据通知精神,纷纷推出实施细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手段,不断推进调控。同时,为确保调控落实到位,国务院还对部分地区开展督促检查,8个督查组实地督查了北京、辽宁等16个省区市的政策落实情况。

  政策传真

  “新国八条”主要内容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业内称为“新国八条”。内容主要包括: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合理引导住房需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等.

  一年多来,从49个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出台“限购令”,到600多个城市出台房价控制目标;从上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到各地纷纷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从二套房贷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到央行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到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搞好调控……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调控成效初步显现。

  什么是“限购令”

  2010年4月“新国十条”出台后,一些房价过高的城市相继颁布限制家庭购房套数的规定,被称为“限购令”.目前已有49个地级以上城市实施“限购令”。如北京规定对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家庭暂停售房,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税的非本市户籍家庭限购1套住房.

  多数城市房价涨幅回落,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下跌.2011年1—12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同比涨幅平均值从6.5%回落至1。6%,环比涨幅从0.8%回落至—0。2%.北京2012年一季度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比2011年同期下降20。7%,比2011年全年下降6。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4%。

  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遏制.东部高房价地区最为明显,2011年北京、福州、厦门、海口非当地户籍居民购房比重明显下降,北京居民家庭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面积所占比重,比2010年降低7。1个百分点。

  社会资金流入楼市的速度明显放慢。2011年,投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共计83246亿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2。1个百分点,多年来资金过量流入房地产的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调控初见效

  房地产市场增速放慢

  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增速回落5.3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0.8亿平方米,增长25。3%,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全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10.99亿平方米,增长4.9%,增速回落5。7个百分点。

  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全年新开工1043万套,基本建成432万套,为“十二五”时期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开了好局,也为市场调控增加了砝码.

  ◎

  调控政策为何不能动摇

  应当说,房地产调控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广大住房困难群众的欢迎,他们期待着继续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要实现稳增长,应适度放松乃至取消调控,发挥房地产“救市”作用。还有个别地方政府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也在造舆论、搞“小动作",试图给调控“松绑"。

  权威声音

  有信心让一线城市房价降下去

  姜伟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2011年以来,多数地区房价涨幅回落,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调控成效已经显现。要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我们有信心在今年让几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降下去。

  面对种种议论纷争,中央显示了坚持调控的坚定决心。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201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2012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2012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2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未来3个月内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14.1%,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同期最低值。

  那么,为何调控政策不能“松口子”呢?

  住房需求有自住性的,也有投机投资性的.投机投资性需求以赚取买卖间价差为目的,由于所购住房中相当一部分既不自住也不出租、闲置浪费,偏离其满足居住需要的本质属性,使得住房成为牟利工具,加剧了供需矛盾,从而推高房价。

  深度解读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警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上演了一场“土地神话”闹剧:在宽松的信贷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投机性需求激增,人们普遍陷入“房价只涨不跌”的狂热之中,导致房价地价飞涨,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83—1988年,日本东京商业用地价格上涨250%,产生地产泡沫,最后蔓延为整体经济的泡沫。1990年年底泡沫经济崩溃,房价开始大幅下跌,几年后跌回起点,“土地神话”破灭,日本经济由此也陷入漫长的萧条之中。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期,房地产市场容易出现投机投资性需求增多的趋势。如不及时有效抑制,一方面,投机投资性需求将非正常推高房价,迫使一些自住性需求被“挤出”市场,导致市场需求畸形化;另一方面,投机投资性需求的盲目扩张,往往出现资产泡沫膨胀,造成市场大起大落,甚至引发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平稳发展.

  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情况看,投机投资性需求是前一时期推动房价非理性上涨的主要因素。实现房价合理回归,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关键是有效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不能有任何松动。这既是当前调控的重点,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

  特别应看到,调控已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牢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当前,国内流动性较为充裕,投资渠道相对有限,投机投资性需求反弹的条件仍然存在.如果放松调控,投机投资性资金极有可能再度“兴风作浪”,阻碍市场健康发展.

  百姓心声

  ◎虽然房价野马已被套上了调控的缰绳,低下了高昂的头,但距离合理回归还差得远。

  ◎房价过高的时候,租房其实比买房划算.观念一换天地宽,租房未必不安居,“裸婚”也能很幸福!

  ◎保障房要建好,更要分好,一定要加强监管,千万不能“好经被念歪”,成了“翻版福利房”。

  ◎无论是坚持调控不动摇,还是推进保障房建设,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落实。要真正实现“市场的归市场,市长的归市长”,就必须破除“土地财政”依赖症。

  为此,必须继续坚持调控不动摇,严格执行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要继续落实地方政府调控房价的责任,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遏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同时,继续落实差别化信贷和税收政策,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加强存量住房交易税收征管等。

  ◎

  合理需求怎么满足

  “住房”,顾名思义,是用来居住的房屋。满足群众合理自住需求,是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1998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住房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1。6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近一倍.新建住宅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宜居。

  长期来看,我国商品住房市场潜力仍然很大,还有很多有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每年有千万以上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工作和生活,持续增加的城镇人口创造出大量的住房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愿望也有能力通过市场改善居住条件。

  专家点评

  满足刚性需求不是“救市”

  秦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未来房地产调控仍将坚持控制投资性需求,同时满足市场刚性需求。人们习惯将与房市有关的利好政策信息定性为“救市”。但实际上,开发商与其抱有楼市调控放松的幻想,不如抓住刚需族,解决当下的困难.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调控的目的,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合理自住需求则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合理自住需求持续稳定释放,可以引导住房投资建设保持一定的规模,有利于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反之,如果受到抑制,住房投资建设规模就会大幅下降,既不利于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也不利于经济“稳中求进”。为此,在坚决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合理自住需求.

  继续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从当前市场情况看,群众最需要的是中小套型、价格合适的普通住房.因为它既能满足居住需求,又与多数家庭经济能力相适应。如果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大套型、高档住房多,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供应不足,会抑制居民合理自住需求。因此,既要增加总的供应量,又要解决供应的结构性矛盾,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规模,加快落实土地供应计划,加快对普通商品住房的规划、开工建设和销售审批等,着力增加有效供给。

  太原市增加中小户型商品住房供应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支持中小户型房源开发。2011年前11个月,新审批的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全部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中小户型.

  继续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房,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并在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上体现优惠.近期部分银行重启首套房贷8.5折的利率优惠,降低了首次置业的门槛.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严肃查处住房交易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看到,实现住有所居,是要让每个人都有合适的房住,而不意味着人人都要有自己产权的住房。合理的自住需求,既可以通过买房来解决,也可以通过租房来满足。应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出租房、中介机构及人员的管理,促进租赁市场发展,鼓励居民通过租赁满足自住需求。

  ◎

  保障房怎么建好分好

  市场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主渠道,但对众多中低收入家庭来说,由于经济能力弱,难以通过市场买房或租房,需要政府提供保障。保障房作为住房市场的必要补充,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保障房建设推进得好,既能够满足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也有利于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为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中央决定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二五”时期计划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2011年完成了开工1000万套的任务。

  权威声音

  保障房用地单独报批、应保尽保

  徐绍史(国土资源部部长):要把保障民生用地放在优先位置,今年7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做到应保尽保,实行单独报批,并鼓励使用存量土地。在督促各地落实住房供地计划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供后监管,确保建设任务真正“落地”。

  2012年,保障房建设继续加速:计划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加上前两年结转的项目,全年在建总量有1700多万套,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随着大批保障房的陆续建成,分配、管理问题日趋重要,保障性安居工程已进入建设和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如何既保证建设速度,又保证施工质量,并实现公平分配,挑战巨大。目前,各地正按照中央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打好这场“攻坚战".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盖房子离不开土地和资金.要完成2012年建设目标,首要的是落实土地供应和资金投入。要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房用地要优先供应、应保尽保,项目审批要急事急办.2012年保障房建设所需资金将超过2011年的1.3万多亿元,中央财政补贴投入将不低于2011年的1526亿元,地方政府也都在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除加大公共预算安排、确保土地出让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房外,还将地方政府债券收入、试点地区房产税收入等纳入进来,并抓紧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吉林省积极筹措保障房建设资金

  吉林省采取“政府补一点、政策减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拿一点、市场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破解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2006—2010年,吉林省利用国家补助资金86.8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62.87亿元,银行金融部门贷款108亿元,各地政策性减免488.27亿元,并鼓励引导开发企业和居民个人出资,破解保障房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建好保障房,不仅要实现数量目标,质量上更不能放松。住房质量关系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保障房建设的“硬杠杠”、不能突破的底线.完成2012年目标,客观上工期紧、任务重、质量风险高,必须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要严把规划设计、建材供应、施工质量、竣工验收各个关口,全面推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对造成质量安全问题的责任人终身追责。

  公平分配是住房保障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这项民生工程的成败。要做到公平公正,关键是把好“入口”和“出口".必须规范准入审核,合理确定并公布保障对象准入条件,完善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将不该享受保障者拒之门外;完善纠错退出机制,对骗购骗租者,一经查实立即清退,对不再符合条件者,按规定程序实施退出。同时,坚持分配政策、程序、房源、对象、过程、结果、投诉处理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社会和媒体全方位监督.

  上海市探索建立公平分配机制

  上海市探索建立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涵盖社保、税务、公积金等14个部门和单位,能对保障房申请者的经济状况进行全方位审核,杜绝不符合条件者“钻空子”。

  ◎

  房地产市场如何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无论是实现群众住有所居目标,还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离不开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去的十几年间,房地产市场几起几落,调控一轮接着一轮,有成效,问题也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考虑,如何才能实现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供应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应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在房地产市场发展和调控过程中,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调控市场的思路日益清晰,采取的政策措施逐步丰富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妥善处理市场供应与政府保障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机制.

  抓紧编制住房发展规划.规划是引导,也是约束,是指导住房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编制和实施中长期住房建设规划,明确住房建设目标、思路、实现途径和措施等,对稳定市场预期、完善住房制度顶层设计、保持市场健康平稳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将加快制定符合国情和各地实际的住房发展规划,鼓励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引导住房合理适度消费。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政策传真

  1998年以来的部分住房改革和调控政策

  1998年7月

  《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2003年8月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2005年5月

  《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

  2006年5月

  《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2007年8月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2010年1月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2010年4月

  《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2011年1月

  《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加快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居民现有住房状况等信息,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房建设和分配的基础,能够降低交易的信息成本,有助于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效能。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到2013年将形成覆盖全国的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

  专家点评

  解决住房问题长远靠制度

  朱中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在楼市调控目标上,短期内可以着眼于房价,长期看更要着眼于制度的建设。否则,短期调控政策一旦松动,房价就可能反弹。只有对未来的政策有了明确稳定的预期,企业才能放心投资,百姓才能理性消费,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住房税收政策。税收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工具,有利于引导市场供求关系,抑制住房资源不合理占用,防止住房空置,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2011年,上海、重庆两市开展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2012年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同时继续调整完善其他税种征收政策。

  深度解读

  房产税试点成效渐显

  2011年1月28日,重庆和上海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开始征收房产税。调查显示,房产税实施后,重庆主城区多数高档商品住房项目访客量下降30%—50%,部分购房者改变了买大房、买高档房的消费倾向。上海对城市中心区域设置税率0.6%,周边区域税率为0。4%,这一差距使得很多成交量被引流到周边区域.一年多来,房产税成效已开始逐步显现,对抑制高端住房消费和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要适时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长期适用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目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基本住房保障条例》也已开始起草。

  住房,不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承载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毋庸置疑,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必将逐渐规范,保障必将逐步到位,百姓“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也必定能逐步实现!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民日报》2011年1月28日。

  多管齐下促“减负”(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看病费用如何降低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1日

  23版)

  2009年4月,一项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公众期待中“破冰起航”。3年多来,针对看病贵这一突出难题,深化医改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公立医院改革“试水”医药分开……这些给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

  但也要看到,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任务还很艰巨。目前看病贵仍然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解决好看病贵这一问题,关系亿万群众健康,关系万千家庭幸福,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

  看病贵到底贵在哪里

  据统计,2011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79.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632。2元。一次住院费接近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几乎相当于农民一年的人均纯收入.可见,医药费用是群众生活中一项沉重的负担,无怪乎人们看病住院时都会感慨“真的病不起"。

  2010、2011年“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京沪穗三市居民连续两年认为“看病贵”是当前就医存在的最大问题(47。3%,44.3%).

  看病贵,到底贵在哪里?仔细分析,主要贵在以下几方面.

  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导致药价贵.小小一盒药,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要经过漫长的“涨价之旅”:药企—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医药代表-医院—医生,各个环节层层加价,回扣现象突出。据调查,很多药品的中间利润普遍在500%以上,有的竟高达6500%!在这些流通环节中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直接推高了药品的价格。

  多年来,“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注射液)成为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看家菜",过度用药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公立医院“以药补医”,导致过度检查和用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公立医院过多依赖药品加价和医疗检查收入.当前,在医院总收入中,药费和检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查费收入比例一般超过60%,是医院运行发展经费、医务人员工资奖金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些医院通过开大处方、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等,增加收费项目,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支出。

  医疗保障水平低,导致个人费用负担重。我国基本医保虽然初步实现了全覆盖,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然较高。部分重特大疾病、一些慢性病的门诊费用、部分药品等不在报销范围之内,很多时候仍然需要自费.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降低医药费用负担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糖尿病患者逾9000万人

  根据卫生部2010年监测数据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中国糖尿病治疗费用每年达1734亿元,占全国医疗总开支的13%。

  此外,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药新技术不断出现,必然带来医疗费用大幅上涨。同时,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不断增加,也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成本快速增长.部分患者盲目就医,不管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增加了看病开销,特别是外地患者还得花上交通、吃住等费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贵问题。

  可见,看病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是医疗卫生领域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必须高度重视,综合施治。为此,需要开一服复方药,既要“降虚火”,切实把虚高的医药费用降下去;又要“补元气”,提高群众医保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

  如何完善基本医保少自付

  “没有保障,生病硬扛;有了医保,有病就瞧。"百姓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基本医保的认可和欢迎。基本医保,就是利用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力量,构建社会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这对于个人抵御疾病风险、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把护卫公众健康的保护伞。

  深度解读

  世界各国的主要医保模式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医保制度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种模式.①普遍医疗型:由国家承担医疗保障的绝大部分责任,以英国、瑞典为代表.②社会保险型:实施缴费和待遇相挂钩的社会医保制度,以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③市场主导型: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仅为老人和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保的模式,美国是典型代表.④储蓄基金型:主要通过强制性储蓄积累方式,满足居民医疗保障需求,以新加坡为代表。

  从世界范围看,有130多个国家通过建立医保制度解决居民看病问题.大多数发达国家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我国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3年和2007年,先后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并逐步推开。

  权威声音

  我国已初步进入全民医保国家行列

  陈竺(卫生部部长):一般来说,覆盖率达到90%就可以认为是全民医保,我们现在覆盖率是95%,已初步进入全民医保国家行列.现在的医保个人需要两次付费:投保的时候付保险费,治疗的时候还要自己支付一部分。将来个人付费更多是在投保的时候,看病时个人支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付部分会尽可能地减少。

  2011年,这三项基本医保已覆盖全国95%的人口,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保障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仅就新农合来说,各级财政补助标准达到200元,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全年参合农民共报销1710。2亿元,受益13.15亿人次.

  但也要看到,当前基本医保总体水平还不高,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筹资水平、报销水平仍然偏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为此,“十二五"医改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不断提高。辽宁沈阳启动在校学生基本医保制度,惠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市153家医保定点医院学生持卡都可就医,最高年支付限额达10万元。

  扩覆盖。目前我国基本医保还有约5%的人口没有覆盖到,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人群中断参保现象也时有发生.要继续提高参保率,确保到2015年,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并探索建立引导各类人员长期参保的机制.

  提水平。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国已多次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最初试点时的每人每年几十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到2015年政府补助标准将达到360元以上。同时,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均达到75%左右,个人负担将进一步降低。

  深度解读

  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的种类

  8类大病纳入保障范围: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

  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

  保大病。癌症等重特大疾病,既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又给患者带来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不少家庭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为此,从2010年开始,我国积极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2012年将在新农合中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把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范围,增强群众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基本医保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9月,90%以上统筹地区实现费用即时结算。

  更便民。医保报销不仅要让群众报得多,还要报得方便快捷,减少“垫支”、“跑腿”的麻烦.应优化基本医保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将全面实现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异地即时结算。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并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

  基本药物制度如何降药价

  5%葡萄糖注射液,是目前输液最常用的药品。两年前,100毫升规格的注射液零售价五六元钱,今天,在很多地方已不到三元,药价足足下降了近50%。仅仅这一瓶药的降价,每年就给群众节省费用上百亿元。葡萄糖注射液价格下降的奥秘,就在于深化医改以来,我们建立并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通俗地说,是指预防和治疗常见病所必需的药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对基本药物进行统筹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其价格的稳定性和可及性。这项制度,对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药费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制定了基本药物目录,其中105个国家制定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两年多来,通过药品“零差价”销售,减轻患者药费负担,受到广泛欢迎。

  2009年8月,我国正式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两年多来,这一制度从无到有,稳步推进,通过对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等方式,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价,百姓得到了实惠。下一步,应继续巩固完善这一制度,使其在降低药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药物目录不断完善。现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307种药,各地也自主平均增补约210种药,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还是“不够用”。应继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科学技术进步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扩充,优化品种、类别与结构比例。目前,2012版目录已在着手制定,将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率低、重合率低的药品,保持合理的基本药物数量。

  实施范围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目前还只是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而看病贵问题却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为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对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同时,2012年将全面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招标采购更加规范。“价格高不高,主要在招标",招标采购是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关键环节。要完善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保障公开、公平、公正,既避免药价虚高也要防止低价恶性竞争.对独家品种、用量小且临床必需的品种,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同时逐步将耗材、设备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

  百姓心声

  低收入群体一旦得了大病,社会帮助是不得已的办法,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医保水平的提高。

  中医的“简、便、验、廉”等特点,在缓解看病贵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应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

  取消以药补医是个好政策,但是千万不要按下葫芦起来瓢,药费下去了,检查费、器械费再涨起来。

  作为医生,要体谅患者的不易;作为患者,也要体谅医生的辛苦。只有将心比心,用心换心,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应该看到,当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还主要在基层实施,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的人越多,这一制度的成效就越明显。应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构筑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构的信任。同时,通过减免诊疗费用、提高报销比例、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等政策,进一步降低基层诊疗费用,吸引更多患者就医。

  浙江省在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补偿政策,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

  公立医院改革如何促公益

  在连续两年涨幅超过6%以后,2011年公立医院病人就诊费用涨幅明显下降,按可比价格,次均门诊费上涨3.4%,人均住院费用上涨2.6%。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总服务量的9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公立医院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公益性淡化,趋利性增强,导致医疗费用大幅攀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可见,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深化医改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看病贵必须打好的一场硬仗。

  权威声音

  “以药补医”是当前亟须割除的毒瘤

  陈竺(卫生部部长):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弊病,就是“以药补医”,它推动了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了药品滥用,扭曲了医务人员行为,腐蚀了队伍。“以药补医”不革除,医改补再多的钱也堵不了这个黑洞。

  深化医改以来,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过程中,很多地方积极探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在降低医药费用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比如,安徽芜湖市推进医药分开,四年间累计减轻群众药费负担1.6亿多元;陕西子长县加大政府补偿力度,打造群众满意的“平价医院"。2012年,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继续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还将在300个左右的县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争2015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并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深度解读

  17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

  东北2个:辽宁鞍山、黑龙江七台河;

  东部6个:北京、上海、江苏镇江、福建厦门、山东潍坊、广东深圳;

  中部5个:安徽芜湖和马鞍山、河南洛阳、湖北鄂州、湖南株洲;

  西部4个:贵州遵义、云南昆明、陕西宝鸡、青海西宁.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承担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要改变长期存在的逐利行为,使其回归公益性,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总体目标、制度设计、政策措施,都要充分体现和突出公益取向。

  2012年5月,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首次试设“药事服务费”,按医师职级不同分别收取42元到100元不等的费用,其中医保报销40元。在设立药事服务费的同时,医院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全部取消.

  增政府投入。既然公立医院姓“公",政府就要承担投入的责任。而目前政府直接投入一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很难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对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业务经费、人员经费等的补助,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十二五"医改规划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中央财政予以一定补助。

  政策传真

  2012年5省区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近年来,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从药品购销、收支管理、支付制度以及加成政策等环节入手,探索了多种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具体做法.据卫生部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市共600多家县级医院启动了综合改革试点.2012年将有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5省区实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

  破“以药补医”。这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也是降低医院医药费用的关键。当前,医院收入主要靠药品销售加成,药费高而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做到一“降”一“升”.“降"就是要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升”就是要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升”的费用更多地由医保支出,不增加群众自付负担。总体上使医药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按病种付费是目前国际公认较为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将诊断相近、治疗手段相近、医疗费用相近的住院患者,分入若干病组,限定治疗的最高金额。这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医院节省医疗成本。2011年7月以来,北京、山东等地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

  建公益机制。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在运行管理上形成了与“以药补医”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在体制机制上除旧布新。比如,在管理体制上,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在分配机制上,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医生的主要标准,切断医生收入与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的利益链条。在支付制度上,采用总额预付、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引导医院主动控制成本。

  在强化政府办医责任的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办医格局.这有利于激发公立医院改革的内在动力。应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

  如何强化医药监管控费用

  医药卫生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一方面,它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它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造成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普通群众很难对医药服务行为和价格作出准确判断。事实证明,仅靠市场自发调节和行业自律,难以完全杜绝不合理诊疗、不合理收费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监管,让群众安心、放心地接受医疗卫生服务。

  政策传真

  国家发改委降低部分药品价格

  2012年5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调整部分消化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53个品种,3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17%,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22%。此次降价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30多亿元.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外部监管,取得积极成效.比如,与公立医院签订控制医药费用工作责任状,把控费工作与对医院的补助、考核等挂钩;严肃查处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降低医药费用。

  大力规范和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针对目前药品流通环节秩序混乱的问题,要积极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积极发展现代药品物流和连锁经营,降低流通成本。加强产供销各环节的监管,杜绝旧药“高价复出”.推行阳光招标采购,严肃查处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

  强化对医疗机构运行的监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医疗机构布局和规模进行科学规划,抑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禁止举债建设、转嫁费用到患者身上。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将其所有财务收支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堵塞收支漏洞,降低服务成本。继续推动

  医药费用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专家点评

  解决药价虚高需打破“气球效应”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环节,其利益分配是连通的、游走的,就像个气球,你从这边挤,它又从那边冒出来了。必须统筹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改革、监管、调控,这样才有可能理顺、打通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医药生态链,把药价真正降下来。

  规范医务人员从医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加强对收受患者红包、药品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同时,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古语说,“良医治未病"。降低群众医药负担,还要重视预防保健,努力使群众少得病。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做好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关链接

  1.《“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12日

  23版)

  “作业当堂清,书包不回家;我们快乐学,个个顶呱呱。”山东烟台中小学生中流传的这段童谣,反映了近些年来当地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时,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一正一反的例子说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破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正处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

  素质教育为何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6。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2012年将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同时,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

  芬兰:教育创造竞争力

  近几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北欧小国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完备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芬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中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的社会成员作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鼓励学生创新,被广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就是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位学生开发出来的。多年来,大学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强基石。

  为什么素质教育聚焦了这么多人的关注,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

  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

  素质教育为何难落实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那时起,素质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也大胆探索,创造出不少有益经验。

  深度解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施行,素质教育进入依法实施阶段。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但总体来看,素质教育仍未真正破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面对愈演愈烈的学生“负担重”、“择校热”等问题,人们不禁感叹,“素质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何素质教育人人叫好,落实起来却举步维艰呢?

  上海市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

  为改变以学科分数作为教学质量唯一评价标准,形成让广大中小学生快乐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更科学全面的“指挥棒”,上海市构建了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十项绿色指标: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

  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当前,我国就业等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社会地位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同时,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还是学历、成绩、名校,对很多人来讲,只有考个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才能找个好工作。这种压力必然驱动考试竞争不断升级。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虽然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只能通过考高分拿到进入名校的“通行证”,这无疑助推了应试教育。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1年,10597名首批免费师范生毕业,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学任教,39%到了县镇及以下的中小学任教.

  教育改革滞后掣肘。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还固守“唯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机制,升学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就“一无是处”。考试招生制度“唯分是举”,以至于一些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转。另外,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受上千年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人们普遍把升学作为成功成才、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把命运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提升仅仅寄托于上大学、上好大学,这也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专家点评

  义务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国民素质教育,但在一些地方被异化为所谓的精英选拔,由此导致的人格教育缺陷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分数压倒一切”的误区,甚至发生用“绿领巾"、“红校服"这种特殊标记来评价学生之类的教育歧视事件,严重损害了一些学生的人格尊严,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权利。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素质教育为何需协力共推

  提起素质教育落实难,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专家形象地用“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困惑、社会迷茫”,来形容人们的纠结与无奈.如此这般,就陷入一个素质教育人人期待、却人人无力,应试教育人人声讨、却人人助推的“僵局”。

  百姓心声

  ◎

  素质教育就是要避免这样的怪圈:幼儿园读小学的内容,小学读初中的内容,初中读高中的内容,高中读大学的内容,而大学读幼儿园的内容--学习如何做人。

  ◎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

  ◎

  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我们做得“过度"了;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孩子发展相关的教育,却做得“不及”。

  ◎

  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却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政府是主导.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按照4%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不应用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宽松条件。

  学校是关键。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内蒙古呼和浩特从2012年起,在3年内新建、改扩建56所公办幼儿园,解决“入园难";明确规定中小学班额的标准,解决“超编班”问题;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近”入学,逐步消除“择校热”现象。

  家庭是基础。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站。不少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期待,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不顾子女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学“奥数"、考证书、上“占坑班"……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手”.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扭曲,而很多家长或浑然不觉,或无可奈何。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应该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压”,把家庭变成“第二战场”。

  此外,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用人机制,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应该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大力营造“身份无高低、职业无贵贱”的社会风气,消除行业歧视,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使人们不再仅仅靠拼升学、拼职业赢得社会尊重。努力消除社会浮躁之气、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目前我国职业有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

  考试评价制度怎么改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入学考到毕业考,从期中考到期末考,从中考到高考……自入学起,每个学生都要经历不计其数、名目繁多的考试.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必然还会长期存在.但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落实的成效。

  理想的考试评价制度,可以实现“一手托两家”,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考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这些探索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年)》提出,将逐步推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入学分类考试,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山东省自定政策,单独组织考试、录取。

  但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考试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升学率上。特别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经影响到小学甚至学前阶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素质教育就不会成功”。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和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

  调整考试内容,变“为考试而学”为“为选才而考”.现行考试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缺乏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其结果是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选拔出“背多分”.纠正这一偏向,就要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努力使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的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2年以来,在全国范围推行“3+X”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改革,目前全国有16个省份进行自主命题考试,考试内容更加灵活丰富。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2012年江苏省仍将采用“3(语文、数学、外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

  探索分类考试,变“格式化”为“个性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选拔。为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则可以单独考试或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主要依据.这样就能依据不同的标准,选拔不同的人才。2011年开展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高职单独录取考生约66万人。

  2012年3月16—18日,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举行复试.

  推行多元录取,变“独木桥”为“立交桥”。长期以来,高考是依据单一考试成绩来录取,很多学生因一次失利而影响一生。目前,正在健全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同时积极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目前已有90所高校探索自主选拔录取,为广大学子跻身大学校园提供了更多机会。

  深度解读

  何为多元录取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多元录取,简单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具体情况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突出、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通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合理评价学生,也要建立对老师和学校的科学评价机制。应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德、识、能、绩等进行全面评估,改变只凭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做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倾向。

  ◎

  教育教学改革怎么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全方位调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在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打破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体制机制,才能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学校办学活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广东省中山市着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方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设围棋、书法、机器人模型设计等新课程.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用脱节、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厌学等问题突出,既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又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健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

  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从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三个层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试点地区、学校名单,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优化教学内容。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老旧死",超时排课、挤占副课现象突出。2011年年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发布,减少了课程容量、降低了课程难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又不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去锻炼。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落实好有助于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很多学校仍然沿袭着“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使课堂乏味、学生厌倦。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是最直观的体现,而背后则需要整个教育体制全面“发力”。必须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全方位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教育规划纲要对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应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克服行政化倾向,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避免千校一面。创新多种办学形式,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增加教育选择机会,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又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西园小学从2010年起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幸福DIY",开设了科技类、制作类、艺术类等43门课程,供全校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

  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给每个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给亿万家庭一个幸福美好的希望,给国家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关链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扬起向善的风帆(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道德风气如何提升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16日

  16版)

  2011年10月,一段监控视频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广东佛山,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汽车先后碾轧,18个路人经过却都未施以援手,一朵尚未绽放的小花最终不幸凋零.全国上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下一片哗然,人们在震惊、悲愤之余,也在叩问:我们的道德到底怎么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的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血脉里流淌了五千年。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今天,却遇到了“道德的困扰”,道德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整个社会都在思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我们的道德状况,如何构筑和坚守我们的道德家园?

  ◎

  道德现状怎么看

  面对以“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败德现象,“道德滑坡"的观点颇有市场,甚至有人认为“中华民族到了道德危机的地步”。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道德的主流还是积极进步的。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呢?

  事实最有说服力.大量的事实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

  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悄然提升,人民群众日益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这些时代楷模、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灿若星云。他们以关爱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以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向我们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展示着文明风尚。

  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国人的道德风貌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每遇大灾大难,都会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场面,汶川地震后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让无数人热血奔涌;每逢重大活动,都会看到成千上万志愿者奔波忙碌的身影,从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一代”到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他们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一道亮丽的道德风景线.对此,西方媒体也不吝惜赞美的语言、艳羡的目光.

  也不可否认,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许多败德现象。

  一些官员腐败案件屡屡发生。王益、黄瑶、许宗衡、张春江、刘志军等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一些无良企业被频频曝光。黑心棉、毒奶粉、毒胶囊……商业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

  一些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老人跌倒路边无人相助,救人之前先提出高额费用,公交车上面对歹徒行凶乘客袖手旁观……令人倍感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可见,我们正经历道德的进步,也承受着道德的阵痛;我们身边处处演绎着浓情大爱的“最美”事迹,也不时出现令人寒心的失德行为。正如有人所说,中国的道德状况是一幅“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因而,要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道德的“全貌”,对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粉饰太平,也不能从一些失德败德现象简单推定出“道德滑坡”的结论.

  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道德进步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在战胜各种挑战中不断前行的。种种失德败德现象,是道德前进途中必须跨越的荆棘,是文明发展路上必须经历的磨练。我们既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社会风气的改善,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光大充满信心和希望。

  ◎

  道德建设怎么改进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长期教育和灌输,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

  道德名言

  富润屋,德润身。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礼记》

  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刘向

  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普遍开展到“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道德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

  而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断对道德建设提出新课题。面对当前道德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改进创新,提高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实践养成。道德建设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重在实践的养成。应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把道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鼓励人们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要求。开展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抓住重点人群。道德建设既应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又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推动领导干部修身立德,完善“官德”考评,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公众人物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应该时刻加强自律,树立良好形象,以自身的模范言行发挥积极引领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道德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治理突出问题。当前道德领域问题很多,不可能短时期一并解决,应该从最突出、影响最恶劣、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集中力量,抓出成效.当前要围绕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努力使这几个方面问题得到明显改变,增强群众对道德建设的信心。

  善用榜样带动。“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推出的郭明义、林秀贞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道德建设的鲜活教材。短短一年多,郭明义的微博粉丝就突破1000万,爱心团队遍布全国17个省市。应该继续精心选树典型,特别是动员群众发现身边的感动、评选身边的好人,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的培育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道德建设的自身规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

  制度保障怎么完善

  “好心人”救人免责、鼓励为“好心人”作证、被救助人诬陷敲诈或被刑拘……2011年11月28日,深圳发布了《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这部被称为全国首部为善意助人者提供保护的法规,成为从制度层面推动道德风气提升的一种尝试。

  一提到“道德”,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循循善诱的教化、春风化雨的熏陶,好像并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强制力量。然而,“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现实生活当中,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维护道德行为、惩戒失德行为,人们的行善愿望就可能被遏制、甚至逆转,就可能导致好人“流血又流泪、伤身又伤心”的现象。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政策传真

  深圳《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举证规则。被救助人主张遭遇的人身伤害是救助人造成,要求救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

  鼓励作证.因救助行为被起诉的,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为救助人作证的证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应予以物质奖励.

  惩戒措施。被救助人明知其提出的主张没有事实依据或者隐瞒歪曲事实真相,要求救助人承担责任的,有关机关可以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公开赔礼道歉;涉嫌诈骗的,由公安机关予以罚款或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人们常说,“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这也说明,在抑恶扬善上,道德与制度、与法律是根本一致的。提升社会道德风气,既要靠良知、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来“保驾护航”.通过完善法制、强化监督、惩治败德等一系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善者无后忧、让恶者不敢恶。

  定底线,明规则.一些人言行举止越过道德底线,丧失最基本的荣辱感,人们对此反映最为强烈、深恶痛绝。道德管不了的,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来管。应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宣示任何失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利后果,尤其是触及制度“红线”的严重行为,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加强道德立法,推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对言行越过底线的人给予规约和制裁.

  彰善举,惩恶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人们最朴素的道德信条。但现实中,却往往出现好人吃亏、坏人得利的情况.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对模范道德行为给予奖励保护,为好人化解道德风险,使其权益得到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已有29个省区市相继制定了对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政策措施.同时,应建立对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

  百姓心声

  生活中并不缺乏温暖与善意,只要我们用心汲取,终将汇成改变你我的温暖洪流。

  有法律制度做后盾,道德才有攀登更高山峰的信心和力量。

  只有保护好见义勇为者,见死不救者才会越来越少。

  每一次“痛心”与“焦虑”的背后,恰恰说明,如潮的向善之心从未泯灭和走远。

  强监管,抓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必须下决心狠抓执行力,切实维护司法的公平和公正,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行善者不必畏首畏尾,让失德者时时诚惶诚恐,推动形成健康的道德环境.

  ◎

  诚信体系怎么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一种经济道德、社会公德。“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诚信也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如果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意识,人与人就难以融洽相处,整个社会就难以安定有序。

  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加速转型、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诚信意识淡薄、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过低等原因,诚信缺失问题仍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失信行为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道德建设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引导、舆论监督、法律惩戒等多方面入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加强诚信法制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当前,要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保障,加快建立我国现代社会诚信体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专家点评

  诚实守信是良好道德的基础

  罗国杰(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诚实守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要求,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诚实守信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诚信机制、诚信体系、诚信档案,加强诚信教育。

  所谓征信,就是依法采集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为每个人和企业建立一个永久相伴的信用档案。有人形象地把它称为“信用身份证”。如果发生了失信行为,“信用身份证”将被抹上灰色的一笔,以后在申请贷款、求职、进行商业合作时,将面临更加谨慎和挑剔的目光,甚至被拒之门外.可以说,征信系统就是一个“紧箍咒”,能有效约束个人和企业信用行为,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以1860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成立第一家信用局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信用制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我国的征信系统建设是从信贷信用征信起步的。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开始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3年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截至2011年年底,已为1800多万户企业和约8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征信系统建设还不成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十二五”期间征信系统建设作出部署。要求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政策传真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征信系统建设主要任务

  1。

  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

  2。

  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对失信行为进行协同监管.

  3.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充分发挥信用资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4.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

  5。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

  6。

  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和信用文化知识普及。

  按照这一部署,征信系统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步伐。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将依法依规有效采集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加快信息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

  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他虽然离开我们已整整50年,但始终是矗立在人们心中不朽的道德丰碑。是什么让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历经时代变迁,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哺育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答案就在于雷锋精神的永恒魅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迁,雷锋身上所体现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都是社会所需要、应当大力倡导的。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面对当前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雷锋精神更加显示出闪光的意义和价值.以雷锋为标杆,我们才能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明确究竟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确立时代的精神坐标,激发前行的道德力量。正因如此,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

  雷锋精神是常新的。它不是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与时代同行的精神力量。我们今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天学雷锋,不只是对50年前那些“好人好事"的简单模仿,而应结合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应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接受习惯,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形式载体,使之更富吸引力感染力。

  政策传真

  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项目

  1.每年3月5日,在全社会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

  2.每年3月,举办中国公民道德论坛。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

  3.发挥青少年学雷锋的骨干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

  4.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5。

  重点加强辽宁省抚顺市、湖南省长沙市和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建设.

  6。

  成立雷锋精神研究的学术性社会组织。

  7。

  企业要结合自身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把雷锋精神转化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8.加强对学雷锋活动的新闻宣传。

  9.运用文艺形式传扬雷锋精神。

  -—摘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雷锋精神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是学雷锋,献一次血、扶一把老人也是学雷锋,而且更多时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我们每个人都应将雷锋精神根植心间、落实到行动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只要每个人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就能汇聚成爱的森林。

  雷锋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自己活着,就是使别人活得更美好。

  学雷锋重在持之以恒。“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是人们对学雷锋形式主义、“一阵风”的讽喻。学雷锋,重在实践、贵在坚持.要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与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起来,使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志愿服务是学雷锋的好形式。志愿服务所奉行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与雷锋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当前,志愿服务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成为很多青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应运用好这一有效载体,动员更多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厚德载物”,“德行天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一个拥有五千年优良传统的礼仪之邦,一定会以更加自信、更加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链接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辩证看

  务实办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连载之六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2011年,侦破食品安全类犯罪案件5200余起,抓获涉案人员7000余人,286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缓。”这一食品安全整治的“战绩”公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在对“整治风暴”拍手称快的同时,也表达了对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频发的担忧,对保卫餐桌更加强烈的期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深刻道出了食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能否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多发

  近些年,各种食品安全违法信息不绝于耳.每到此刻,人们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会突然出现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也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进程中。这个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多发易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产业小、散、乱突出.我国是食品生产消费大国,食品生产经营者有1000多万户。但产业素质总体较低,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作坊式小企业,还有2亿多农产品种植养殖户。如生猪养殖,美国养猪户数为7万,而我国有6700万。生产经营者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不仅自身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弱,也给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据统计,我国从事农产品生产的3.4亿人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约占40%;食品工业和餐饮行业1600万从业人员中,85%以上是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加大了违法违规的概率。

  违法犯罪成本过低。“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逐利而往、知法犯法。如对不法企业的经济处罚,2011年以前上限为“货值金额十倍以下”或“十万元以下”罚款。2010年查处一起案件时,违法企业总经理叫嚣:“最多判我三年就出来了。”同年另一起“窝案”中,有超过20%的涉案人员属于再犯.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与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相比,监管执法存在“短板”.如多头管理体制,容易产生“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监管人手不够,执法装备匮乏,“眼观目测”难以发现安全隐患。安全标准、检验检测、风险监测等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实现事前防范、科学管理。另外,有的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

  辅导课程:2012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基+综合知识高分必读课程

  2012事业单位考试独家专业考试课程

  2012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读课程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权威资料库(160G)

  招聘信息:2012年事业单位,教师招聘,知名企业招聘最新公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百姓心声

  ●“食”字下面是“良”字,人无良心不为食,食品生产必须是个良心活。

  ●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天良丧尽,国家应该实行严刑峻法,使其倾家荡产,真正让不法分子不敢犯法、犯不起法。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最重要。一旦责任感缺失,你生产的“毒豆芽”害了他人,他推销的“地沟油”也有可能伤到你,就会导致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

  ●只有严格监管好企业的“出口",老百姓才能放心地“入口”。

  ●监管部门不仅要“主动作为",更要“科学作为",改进协调机制,提升技术手段,与时俱进地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食品安全现状到底怎样

  2012年年初,有两组数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一组是调查数据:有80.4%的人对食品没有“安全感”;一组是检测数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我国食品检测合格率超过90%。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理解,也心存疑惑: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到底怎么看?事实上,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数据,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不可忽视。

  近年来,我国为促进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9年专门颁布《食品安全法》,2010年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011年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行产业整顿振兴计划,初步构建了市场准入许可、新品种安全评估、出厂强制检验、日常抽检、风险监测等制度。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国食品总体上是有安全保障的。2011年,农产品和粮食检测合格率近99%,加工类食品为95%。虽然一年查处案件的绝对量确实不小,但与目前全国13亿人日消费40亿斤食品的量相比,应该说属于局部性问题.这些统计数据,客观反映了食品安全现状的“全貌”。

  既然这样,为什么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主观感受与之差距甚远呢?这与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有关。食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人类健康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食品。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自然胜过对一般商品质量的关注。因此,媒体上每曝光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都会感到不安和不满。如果一段时间连续出现几次这样的问题,就会给人们造成“没有食品信得过"的感受。

  另外,正确判断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还可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

  从纵向看,安全问题是食品产业“成长中的烦恼"。改革开放前,食品种类单一、供应短缺,维护其质量安全相对容易。今天,食品种类已有28个大类、525个分类,具体品种不可胜数,消费量更是大大增加。如2011年全国肉类消费量比1980年增长了7倍,鲜奶人均消费量增长近30倍。但是相对于数量的扩张,安全保障未能及时跟上。

  从横向看,任何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都不存在“零风险".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不过,发达国家也大都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较长过程.但即便如此,今天也不可能完全杜绝此类事件。如2011年,欧美国家就曾出现了“抗生素超标猪肉”、“沙门氏菌鸡蛋”等。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不是“个案”,类似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曾出现。

  总之,对食品安全现状要全面、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问题不少,也要看到总体稳定可控;既要对问题零容忍,也要对举措有信心。稳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标本兼治、统筹推进。

  深度解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有20个部门参加.主要职责是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下设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担日常工作。

  权威声音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张勇(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面对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期待,我们监管责任重于泰山。正因为存在复杂的客观制约因素,食品安全战线更要加倍努力,全员动员、深入一线,及时、坚决、严厉打击违法问题,同时加快构建起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使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100多年来,美国食品安全经历了从乱到治的过程.20世纪初出版的小说《屠场》,曾这样描绘芝加哥肉类食品加工厂的状况:“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

  政府监管如何确保到位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虽然问题食品的出现各有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逃过政府监管“跑出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才能遏制食品行业中不法分子疯狂逐利的冲动,让群众吃得放心。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让“监管之手”发挥应有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比如,企业生产食品由质监部门管,流通销售由工商部门管,餐饮单位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而农产品、保健品等,则由农业部或其他某一个部门单独管理.分段监管是为了形成合力。但在实践中,一些部门相互推诿和扯皮,出现了边界不清、职能交叉和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

  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务院专门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综合协调,同时将工商、质检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基本理顺食品安全监管的条块关系。各地在加强监管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如河北省设置食品安全稽查大队,甘肃省推进“一专三员一岗"制度等.必须进一步完善职权清晰、制度完善、支撑有力、约束有效的监管体系,使监管部门主动监管、能够监管、不敢不管.优化监管体制.目前,按照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都在有关部门分工监管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议事协调机构,下一步,地、县级也须尽快建立起来,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逐项划清监管分工和要求,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形成监管合力,堵塞监管漏洞,提高综合监管水平。

  完善法律标准。这两年,国家修订发布了一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新制定国家标准1185项。但法律不够细化,现有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必须加强相关法律立、改、废工作,尽快完成标准清理整合,强化标准公信力,到2015年再出台10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严密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

  充实监管力量。力量不足是制约监管的直接原因。目前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有10。7万人,如不计农户和小作坊、小摊贩,平均1人监管100多户生产经营单位,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每人日均监管几万斤食品,而且很多机构没有执法车辆和快检设备。必须加强监管队伍和装备建设,推进省、市、县三级监管队伍标准化,配备必需的快检设备、现场调查取证设备和监管业务用车等。

  强化技术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品安全监管之“器”在于技术,而最基础的就是风险监测和检验检测。风险监测被称为食品安全的“气象预报员”,可为监管执法、制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应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网络,延伸到社区、基层,加强数据分析管理,健全评估预警制度.同时针对“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问题,大幅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推进检测资源整合、结果互认,提高隐患排查能力。

  严格问责追责。没有问责,监管形同虚设。各地普遍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有的还实行“一票否决"。2011年,全国近4000名国家工作人员因食品安全问题被追究责任.目前,监察部正在制订相关具体规定。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对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严厉问责。

  深度解读

  国际上通行的三种监管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联合发布《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总结了目前不同国家三种主要的监管模式:一是单一机构监管模式;二是多部门监管模式;三是综合监管模式,由独立的机构进行综合管理,并由多个部门分别监管执法.我国目前的监管体制,比较接近于第三种模式。

  权威声音

  解决食品安全需抓源头

  韩长赋(农业部部长):解决食品安全,包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严厉打击,绝不宽容;第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只有使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流通过程可追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量化评级,其中动态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分别通过大笑、微笑和平脸三种卡通形象向消费者公示,未张贴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牌的餐饮单位将被曝光.■2011年10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技术支持工作。目前,已构建以31个省级和312个县级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企业第一责任怎样落实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谁生产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乃天经地义。企业是食品的生产经营主体,也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是企业的第一责任。

  食品安全,既是消费者的“生命线”,也应成为食品企业的“生命线"。当出现问题食品时,企业不仅会被政府部门依法处理,也会受到市场惩罚。“三聚氰胺”致三鹿破产、“瘦肉精”让双汇元气大伤、黄曲霉毒素使蒙牛股价大跌,都表明保障安全对于企业是何等重要。

  因而,每个食品企业都应当好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立以质取胜、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诚信为本,自觉守法经营。同时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生产经营过程记录制度、出厂强制检验、索证索票制度、从业人员培训和健康管理制度、不合格食品召回和下架退市制度等,规模以上企业还要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都应接受每年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培训。

  当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天性,决定了仅靠自律难以制止一些不良企业的违法行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法分子不讲诚信,故意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因而,落实企业第一责任,既靠自律,更靠他律,使食品企业“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严格市场准入。目前国家已制定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三类许可审查制度,近两年清理整顿了一大批企业。以乳制品为例,2011年全国1176家企业中约4成被淘汰,生鲜乳收购站减少34%。今后应继续严格行政许可,严把市场准入关,防止不具备食品安全保障条件的企业进入。同时适度提高门槛,强化证后监管,稳步提升食品企业素质,从源头上减少食品安全隐患。

  建立追溯制度。为食品配备“身份证”,记录“前世今生”,是实现全程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从2010年开始,商务部试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中央和城市两级追溯管理平台.应进一步完善食品追溯体系,既延长追溯环节,从流通延伸到生产、加工环节;又拓宽追溯领域,从肉菜延伸到食品主要品种,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

  完善信用体系。“业无信不兴.”目前工信部已出台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开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婴幼儿乳粉企业100%建立诚信管理体系。下一步将全面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建立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加大惩处力度。“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只有严字当头、重典治乱,才能真正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2011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食品安全犯罪处罚从“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到可判处“死刑”,并且取消了罚金数额的限制,为加大惩处力度提供了一把利剑.今后必须按照从严从快原则,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使其不敢以身试法.专家点评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

  陈君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理想的状态是过程管理,而不是终端产品的抽样检测,因为最后查到有问题已经晚了。

  社会公众如何积极参与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2011年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90%的线索来自群众举报或消费者投诉。

  人人需要安全食品,人人维护食品安全。为此,《食品安全法》专门对相关的社会各方作出了鼓励性或义务性规定。具体来说,就是普通群众、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形成维护食品安全的合力.广大群众积极举报.2011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出台《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各地也相继出台具体实施办法,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上海、湖北、江西等地还开通统一举报电话.有关部门正在继续完善鼓励措施,包括健全首接负责制、提高举报线索核查效率、发展群众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等。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场“保胃战"中,压缩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新闻媒体加强监督。媒体已成为披露食品安全违法现象的重要渠道。2011年共披露560余条消息,特别是“瘦肉精”的曝光直接引发了一年多的专项整治。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敢于揭露食品安全违法活动。同时,食品安全问题“燃点低",容易引发公众恐慌,舆论监督应坚持客观、公正,避免失实报道引起负面影响。

  行业协会主动引导。行业协会是入会企业的“婆家”,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注意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很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都是从行业标准而来的,法国零售行业协会在整个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行业协会良好的自律机制可有效减轻政府的监管压力,有利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我国各类食品行业协会也应发挥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行业内部约束,引导企业加强自律、遵守法律,杜绝“行业潜规则”,清除行业中的“害群之马”,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时间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我们也一定能够解决人民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随着各项法律政策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从田间到餐桌,从牧场到厨房,食品“进口”安全之路会越走越顺畅。

  政策传真

  有奖举报范围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2.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生产食品,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或者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3.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或者向畜禽及畜禽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4.加工销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肉类,或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肉类制品的.5.生产、经营变质、过期、混有异物、掺假掺杂伪劣食品的。

  6.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经营食品、伪造食品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或者其他产品标志生产经营食品的。

  7。未按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摘自《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

  相关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之⑦

  从PM2.5引起热议说开去—-环境污染如何遏制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之后,PM2。5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

  环境污染为何更趋严重

  前两年,有一部灾难片《2012》在国内热映,天崩地裂、地动山摇、火山喷发、洪水肆虐、城市毁灭……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无数观众深深震撼。虽然这只是影片虚构的2012年出现“世界末日”的景象,却形象地揭示了破坏环境必将受到大自然惩罚的道理.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当前,到底是什么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方式粗放。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据统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一些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要高出10倍以上。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若不改变,环境污染就难以得到根本遏制。

  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在推动发展中,重经济轻环保,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着眼全局利益少,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

  执法问责不严。虽然近年来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但是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助长了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体制机制弊病。目前,环境管理职能分散交叉在多个部门,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统一监督职能仍需加强。地方环保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地方环保部门独立执法。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只限于本行政区,转嫁污染屡禁不止,跨界跨区域流域污染加剧。

  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污染行为往往是短期的,但带来的危害是长期的,其解决必然付出高昂代价。国内外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度解读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颗粒物相比,它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直接进入人的支气管,易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大.PM2。5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产生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在空气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污染物。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

  ■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土壤遭破坏;气候变化、能源浪费,温室效应的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大城市的无序扩大损害自然区;海洋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空气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怎么着力

  人们常说,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如果只注意治理已经出现的污染,不从源头抓起,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也是对国际治理污染经验的借鉴。考察世界许多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历史,都经历过一个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到“源头防治"的过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但究其实质而言,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因此,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全面控制污染物产生。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000万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但必须看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繁重,环境污染防治压力还很大.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首先,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的根本之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的循环利用.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国际经验表明,保持或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发展环境保护相关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必须加快落实防治水、气、重金属污染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

  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十二五"期间,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制定了削减指标。现在关键是真抓实干,把工作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以削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为中心,以减排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坚决完成总量削减任务。

  此外,还要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把好“入口关”。要严格项目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目.大力推进战略环评,加强流域、水利水电等领域的规划环评,推广应用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促进区域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到2015年,我国将确保实现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力争建设4000万亩高标准梯田,解决3000万群众吃粮问题。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

  权威声音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周生贤(环境保护部部长):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资源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专家点评

  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潘家华(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技术低碳,着力提高能源使用率;二是发展低碳,如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以及使用风能、水能等零碳能源;第三是改变消费习惯,提倡节能的消费意识,减少能源浪费。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公务员考试之路"新浪博客博主上海刘源老师更多推荐—-

  2012公职考试《时事热点》200讲之143:绿色经济

  2012公开选拔考试论述案例策论热点六:禁令治理与常态监管

  环境执法力度怎么加大

  在浙江某地,当环保部门检查一家企业时,企业主当场拿出120万元,对执法人员说:“我把一年的罚款都给你,今年就不要来查了!”这样的尴尬场面,各地环境执法人员经常遇到。一位基层执法人员大倒苦水:“企业违法排放一次污水,环保局顶多罚10万元,但执行周期需要四五个月。很多企业就是跟我们拖,跟我们耗,违法成本实在太低。”

  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无赖,环保无奈"的现象。当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从现实看,受各种因素制约,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环境执法制度、机制、程序还不完善,执法能力相对薄弱,“环境执法难"在全国普遍存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以完善保护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为重点,用“铁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大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决不允许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

  健全环境法规。立法是依法保护环境的根本.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了20多年,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在现行法律中又没有明确规定,一些领域存在着无法可依的情况。当前,《环境保护法》正在进行修改,必须以此为契机,构建覆盖环保工作各个方面,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规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坚持严格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严格执法是依法保护环境的手段,是环境保护法律落实的关键。要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执法监管,加强城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执法监管,持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敢于碰硬,做到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加大处罚力度。环境污染事件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法律惩罚力度疲软,没有让污染环境者付出更大成本。比如,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亿多元,但肇事企业仅被罚款100万元。当前,必须加重罚则,使罚款额与治污成本、污染物排放量、违法行为持续时间、污染造成的损失等因素挂钩,震慑违法行为.对于拒不改正的企业,可以依法责令停产或取缔.对造成重大污染损失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突出环境问题怎么破解

  2010年,某地矿区污水池渗漏造成周边水域污染,居民不得不抢购纯净水。

  2011年,某石油企业海上作业不慎,导致大面积海域污染,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受到重创。

  2012年,某蓄电池企业违法排污,儿童吸入铅污染的空气和进食铅污染的食物后导致血铅超标.

  ……

  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目前尚有部分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大量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摆在环境保护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环保为民的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认真抓好水、空气、重金属污染等防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抓好水污染防治。2012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应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水系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抓好空气污染防治。近年来我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令人忧虑,区域性阴霾问题越来越突出.要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打响一场以降低PM2.5浓度为重点、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按照新环境空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气质量标准抓好监测,“十二五”期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将分阶段形成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新增指标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信息,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应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对造成污染的重金属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和限产限排等。

  此外,农村环境保护、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处理、垃圾围城和城市噪声等突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百姓心声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要沙粒拂面,勿让酸雨绵绵。

  ●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在抱怨环境问题时,也该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我做好了吗?”

  ●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天空是蓝蓝的,那是小鸟自由飞翔的家;河流是清清的,那是鱼儿欢快畅游的家;祖国大地是绿绿的,那是亿万人民充满幸福的家。

  ■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

  2月2日

  国际湿地日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4月22日

  地球日

  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

  中国土地日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环保长效机制怎么构建

  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面临尴尬境地: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去治理环境污染,但污染问题依然照旧,甚至还有加重趋势.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我国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环境保护的很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必须探索建立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落实政府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把环境保护摆上议事日程。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完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条件。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年度预算,保持合理增长。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贸易、信贷、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引入市场机制,用好经济杠杆.污染治理不能单纯依靠法律和行政力量推动,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是长久之计。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健全监测体系,织密防控网络.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耳目,是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依据.监测数据是环保部门最大的资源。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建立快速高效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家园。

  政策传真

  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考核的地方实施区域限批,暂停审批该地区除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项目,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相关链接

  1。《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篇五: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共建共享促和谐——收入差距如何缩小

  2012年,您最关注什么?

  ——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收入改善位居榜首,缩小贫富差距列在次席。这是对104个城市300个县居民抽样调查的结果。

  ——新华网全国“两会”调查显示,缩小贫富差距排在22个选项之首。这是对400多万网友调查的结果。

  可见,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收入差距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它涉及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关系千家万户的“好日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为全体人民造福的事业。只有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差距扩史趋势为何难扭转

  2012年开春,一连串好消息纷至沓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以来新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东部地区;18个省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

  这背后,是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作出的巨大努力。如取消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将个税起征点提至到3500元,明显减轻工薪阶层税负;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幅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等。

  但同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总体上还未根本扭转。2005--2010年,从区域看,城镇居民的高低收入差距由2.33倍扩至2.41倍;从98个行业大类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由7.8倍扩至l1.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虽呈现缩小趋势,但绝对值仍在扩大。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下面几个角度,一定要高度留意,平时多加积累)

  首先,这是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处在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国际经验表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机制择优淘劣效应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政府调节的逐步到位,经过一个时期后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其次,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失或漏洞,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垄断等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因素仍然存在,拉大了行业收入差距。比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和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异。还比如,某些领域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给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留下可乘之机,等等。

  再次,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财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完善。

  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收入差距过大,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挫伤低收入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社会认同感(这话说的漂亮,要学会用类似的做总结,既然这是中宣部自己说的,在考试评论时说也无妨),影响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既不利于经济健康运行,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缩小收入差距,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的坚定决心。我们要以攻坚克

  难的精神,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劳动收入怎么提高

  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创造世界。只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创造的价值,使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社会发展进步才有不竭的动力。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近些年来,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资本、管理、技术的收益越来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相比之下,劳动报酬占比却持续下降。据统计,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分配的天平向劳动倾斜,劳动报酬占比有所提升,但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两个同步”的目标,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都体现了尊重劳动、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鲜明政策导向。(下面紧接着三种方式,要注意)

  增加居民收入。应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把“蛋糕”更多地切给居民。为此,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加法”就是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让公共财政惠及于民。2012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安排达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0%。“减法”就是要给居民和企业减负。如2011年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都是国家让利于民的重要举措。

  提高劳动报酬。这几年,职工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应该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水平既要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水涨船高”,也不能脱离实际而盲目上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12年,北京、天津、陕西等地再次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大都在20%左右。“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将达13%以上。

  推进集体协商。我国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组织化程度低,在工

  资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集体协商有助于增加职工发言权,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状况。目前,全国工资集体合同覆盖职工已超过l亿人,下一步将通过经济、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行政手段,积极稳妥扩大覆盖范围,解决职工“不会谈”和企业“不愿谈”的问题,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全国总工会提出,2013年集体协商覆盖率将达到80%。

  促进农民增收。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较快增加,但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应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补贴和粮食收购价,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同时,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中等收入群体怎么扩大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注意这个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至11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要求。

  对于“中等收入者”,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标准。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元一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据一些学者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较低,距离占多数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为此,要从多方面给力。

  提升劳动者技能。一般来讲,复杂劳动收入高于简单劳动,创造性劳动收入高于重复性劳动。目前,我国大量

  劳动者从事的是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重复劳动。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创造性,使劳动者增加收入,步入中等收入者行列。特别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低技能“蓝领”成为高技能人才。

  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创造和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人,很多都是创业者。但总的看,我国目前自主创业人数少、比例偏低。应鼓励人们勤劳创业、实业致富,完善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完善社会保障。有人说,“一套房子压垮一个中产”。当前,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工薪阶层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应切实加强房价调控,深化教育、医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使人们从“住房难”、“看病贵”等困境中解脱出来。

  增加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到3%,主要是利息、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所得。应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在拆迁、征地等过程中确保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此外,还应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几种方式,留意)。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说,促进合理、充分的社会流动,比经济方面的支持更加重要。应该深化户籍改革、打破身份壁垒,促进教育、就业公平,使低收入群体有平等的机会实现向上攀升的梦想。

  ◎分配秩序怎么规范

  “秩序美是所有美之最。”(够肉麻的)世间万事都要讲求规则和秩序,收入分配亦是如此。当前,分配领域的同工不同酬、滥发奖金福利、部分行业收入畸高、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等问题,都是分配秩序不规范的表现。

  由于秩序不规范产生的这些问题,无疑加剧了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以下为五种手段,留意)

  限制垄断行业收入。“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这种说法虽不尽准确,但反映出人们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不满。解决这一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而对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应进一步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提高上交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特别是要对高管人员实行限薪,并严格控制其职务消费。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主要是对通过违法违规行为获得的巨额财富强烈不满。必须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打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

  大力规范灰色收入。目前,对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及各种名目的“福利”等形式的灰色收入,监管存在不少漏洞。应该加大规范力度,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继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切断产生灰色收入的渠道。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更不是“劫富济

  贫”,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把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进一步发挥好个税的调节作用,根据居民工薪收入水平变化、物价影响、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因素,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漏税等行为,特别是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

  促进收入信息公开透明。让收入透明化,是加强监管、促进分配公平的前提。应加快建立包括公民个人资料、收入、财产、住房等信息在内的收入信息数据库,建立个人支付结算体系,推进居民固定账号信用卡或支票结算制度,推动交易电子化。这样,每个人的收入及家庭负担情况都将“晒在阳光下”,灰色收入、非法收入将无所遁形,逃税漏税也将失去空间。

  ◎怎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面对一个时期以来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一些人产生了担心和疑惑:是不是还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怎样才能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发出这样的铮铮誓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的态度是一贯的、鲜明的。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鲜明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广大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提出新的期待。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同时应看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质量互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难题,否定之否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应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举,在于富民。缩小收入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一目标会逐步成为现实,全体人民必将共沐公平正义阳光,共享幸福美好生活。(最后的结尾麻到了极致,但要学习学习、体会体会)

篇六: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贫富差距一直以来都是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关系到社稷民生的问题,贫富差距拉大不仅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诸多贫富差距的表现中,城乡收入差距最为显著,也是我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选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财政支出中农村所占比重,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投入比值,并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其影响量化,得出影响程度并据此提出解决建议。

  标签:城乡收入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

  差距来源

  线性回归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经历的告诉高速发展,但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的“剪刀差”也在不断拉大。整体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均有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逐渐变小,城镇居民由1978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比重降低了36.9%;农村居民由67.7降至43.1,比重降低了36.3%。可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改善。但与此同时,表格中也可以反映出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50多倍。这些都表明,我国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很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收效甚微

  自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就在政府工作日程表的前沿,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断升高。2002—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累计达1.6万亿元。此外,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并推行家电下乡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2007年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家庭,为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些政策在减缓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我国农业农村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比较少,对于庞大的中国农村体系来说远远不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生产者的扶助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同时,由于政策实施过程缓慢,且具有不稳定性,也导致了政府在这方面工作收效不甚明显。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并不断拉大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之所以形成并不断拉大其体制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居民收入低固然有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制度安排的产物。由于制度安排没有根本转变,在处理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存在“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在资源配置上处于不利地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

  具体来说,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从中挑选出几个重要因素,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其量化,从而得出各种因素对其影响的大小。

  (一)选取解释变量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从体制上来讲,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原因。具体来说,影响因素可能有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差异、税收制度、基础实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等,本文重点选取其中三个因素—-财政支出中农村所占比重,、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投入比值。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因素,原因在于,首先,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往往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不管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此外,资金投入的另一方面,便是金融贷款。资料显示,农村资金以每年6000亿的规模被金融抽取流入城市,因而农村贷款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也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人力资源是影响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同时对数据分析发现,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并无显著性关系,因而人力资源的培养主要受政府教育投入的影响。下面对三因素进行对数处理,建立模型,从而对假设进行验证,同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量化。

  (二)建立模型

  根据上面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y=?茁1X1+?茁2X2+?茁3X3+?着

  其中,y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考虑到所选因素均为先行性指标,其影响需经过一定经济周期后才能表现出来,故对其采取滞后三年期数字,样本区间为1985年至2009年间数据),x1表

  示财政支出中农村所占比重的对数,x2代表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的对数,x3表示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投入比值的对数,e表示各种相关政策所带来的随机性变化。取1985-2008年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Y=-3.4X1-0.21X2+5.35X3+1.673

  (-5.85)(-13.83)(2.723)(7.168)

  AdjustedR2=0.699,F=22.58

  其中括号内的数字为t值。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为t0.025(20)=2.086,故t均大于临界值,所以,方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都有显著性。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F0.05(3,18)=3.16,故有F=22.58>3.16,回归方程显著。样本的可决系数R2=0.699,方程对样本值的解释程度达70%,拟合优度较好。

  综上所述,上述方程符合对模型的预测,其含义是,财政支出农村所占比重的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可支配收入比值就减少3.4个单位;同样,农业贷款在金融贷款的比值的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也降低0.21个单位;而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投入比值则与之正相关,其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会有5.35个单位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增加。模型符合先前的假定和预期,亦即,对农村财政支出越多,用于农村的金融贷款越多,越有助于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时,支持农村教育发展资金越多,也越能帮助农村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具体来说,足够的资金投入不仅有助于当地政府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让居民在当地就能开发地方资源,而且也能减少农村居民向城市的迁移,提高更多致富的机会。而教育,关乎的不仅仅是眼前利益,更多的是影响长远发展。离开知识,离开科技,很难在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获胜。

  三、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的新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近几年,政府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进一步发展将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相结合的制度。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工程等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的基础设施,应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要把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每年集中对一批村庄进行整治,连续实施十几年,从整体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应当把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的发展,作为改善农户生活条件、增加农户收人,缩小城乡收人差距的重要措施。为了防止政府的投入在中间环节流失掉,我认为,我国的农业补贴方式,应该由间接补贴逐步向直接补贴转移,加大我国对“三农”直接补贴的力度,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切实有效地将政府投入的资金放到三农的建设中去,保障农户收入,使农村

  更加和谐,促进城乡的更加和谐。

  (二)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的投入

  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对乡镇的小学和中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能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同样水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给他们更好的学习机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教育问题关乎到整个社会,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仅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好地促进农村建设,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全体人民总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得实现和谐社会。

  (三)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像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6(4)。

  [3]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4]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J].经济研究,2008(1)。

  [5]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七: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差距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差距问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收入差距现状

  只要不是对中国有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中

  尼系数为0.44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2003年已扩大至0.458,有的地区已经达到0.467。

  贫富差距还可以从财产分布方面看: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这个数字比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额为210.6亿元,人均不到22元,强了多少倍,人们不难计算。问题在于,这样庞大的居民存款是如何分布的。国家统计局披露,在城市,收入最高的10%人口拥有全部城市收入的45%,而收入最低的10%人口则只拥有全部社会收入的1.4%。这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还有专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将进一步扩大。

  原因

  (一)历史原因

  东部地区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发源地。工业资源、金融环境、市场体系及居民素质禀赋都较其他地区完善和成熟。国家长

  期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上的“马太效应”现象凸现。五十多年的发展不但没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相反,由于良好的经济资源、配套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原因,使得东部地区和落后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经济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

  (二)经济原因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质量的不平衡和差异化,是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从上海、广东、湖南、广西的情况看,四地“九五”时期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1.4%、10.2%、9%、8.08%,上海、广东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我国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一产业,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速度快于农村居民。在农民收入中,劳务经济所得已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各地劳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分配差距。

  (三)自然原因

  地处沿海的发达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好,在改

  革开放中,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四)政策原因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城乡之间,现行政策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城市偏向明显。城乡户籍政策、就业政策使城乡居民就业机会不均等;城市福利补贴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变相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村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影响和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策

  (一)改变城乡分治的现状

  实现城乡一体化。调整现有户籍、就业、医疗、交通等政策,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允许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农民自由迁移,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建立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取消明显的就业歧视,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构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乡就业协调的机制和环境。

  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

  村、农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对农业、农民的财政补贴;

  加大农业科技费用的投入,使其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方面起应有的作用;

  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具有发展和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能力,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机会;在WTO允许的范围,增加发展农业的补贴与支出,促进农业向产业化和科技化发展。

  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投入,推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的层次;搞好科技兴农工作,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让科学技术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上发挥作用。

  (二)政府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增强对落后地区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从中央对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区域投资倾斜政策、区域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落后地区更大的扶持力度,激活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优势,增强这些地区吸引内外资的能力,改善本地区的财力状况。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

  中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比例,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的财力差距;完善现有所得税分享政策,提高中央财政的分享比例,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和补助的基础上,从东部地区适当集中财力,建立起对中西部地区的特殊转移支付制度。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

  完善政策,理顺国有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综合预算。对竞争性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相对应的经营者收入分配机制和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自我约束机制;对改制的国有企业,加强改制过程中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取消政策性保护,消除行业垄断。取消垄断行业的政策性保护,运用经济、行政手段,将超额利润收归国家财政,杜绝国有资产转化为个人财富;比照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政策,由国家确定职工工资标准,形成合理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保护合法收入。初次分配国家应注重效率和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成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再分配注重公平和政府调节作用,减小过大的收入差距;社会成员合法的劳动收入受到保护,使整个社会的收入结构趋于法制和合理。

  (四)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发挥所得税的作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对工薪所得等收入按年综合所得征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人利息等所得实行分类征税;逐步将中高收入阶层调整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收对象,发挥所得税在调节高收入上的基本作用。

  开征调节收入的税种。通过使高收入者多承担税负,让国家为政府的公共支出和转移支出筹措资金,以提供更多的公共品和加大必要的直接收入补助方式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和福利差距。

  加强税务征管。改变税务部门征管手段落后、征管力量不足以及有关部门执法不严、对偷税逃税打击不力的现状。加强对中高收入阶层的监管,完善该群体收入来源的监控制度,实行个

  人财产实名制,建立法人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和个人收入申报制的双向申报制度,加大对中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稽查力度。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统筹比例和层次。我国社会保险缴费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的,对照国际标准,社会统筹的比例还不高。可采取逐步提高统筹比例的办法,增加社会保险的互济功能和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加强社保基金的征缴工作,开辟筹资新渠道。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社保资金的来源和筹措。要提高统筹层次,增加统筹比例,加强社保基金的征缴工作;要扩大社保资金来源:在财政支出中逐渐提高社保支出的比例,增加政府的财政拨款。国有股实施减持。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起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要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和社会支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把所有城镇人口都纳入统一的社保范围,完善失业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避免新的城镇贫困人口的产生;在农村,深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张覆盖农村居

  民的社保立体大网。使社会保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篇八: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

  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其次,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第三,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2)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3)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4)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5)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

  我们认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于体制和政策不够合理等主要原因所导致的。

  (一)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通过工业产品定价、农产品统购派购等政策,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提取了大量农业剩余价值;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又确立了以城市征收制度为一元、农村征收制度为另一元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税制结构,农民的税负偏重。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税制的“二元”结构,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二)

  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三)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四)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因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会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税收调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过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不仅如此,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少数人“钻政策空子”,获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一)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出于种种原因,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作为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中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主要是要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严格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

  此外,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了大量资金积累。根据周其仁(1994)的估计,在1952~1982年期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和农民储蓄净流出三条渠道,从农村获取6127亿元的剩余,相当于1982年全部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

  同时,人民公社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政府的长期制度,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禁锢于农村和农业,城市职工报酬以及享受的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保障远远高于农村可比劳动力,这种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改革前城乡居民较大收入差距的长期存在,也形成了城市居民的利益刚性和改革后的城市偏好。

  (二)分配体制的原因中国现阶段实施的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量的多少,不仅与自己的劳动贡献大小正相关,而且还与自己所拥有的物化生产要素多少正相关。是否占有物化生产要素及其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便成为影响人际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不同要素所有者占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差异面对个人收入差距影响巨大。如果在劳动收入大致均等的条件下,收入差距主要由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们的财产性积累差距加大,因而财产性收入差别也不断扩大。据统计,2001年前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而80%的人仅占银行存款的20%;而在20世纪90年代,有人根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推算,30%的富裕人口占有居民储蓄存款的47%。

  (三)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转轨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旧体制虽然已经开始打破,但新体制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人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如掌握重要的经济信息、获得特定的市场准入权,对重要的、紧缺的商品享有控制权等等,进行种种形式的设租与寻租活动,牟取了双轨体制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据为已有。

  另外在转轨时期,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没有得到完全延伸,一些领域里还存在行业性垄断,由此而产生的垄断收入,其级差部分理应由国家占有,而事实上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节,从而导致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个人收入的极不平衡。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改革发展至今,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对经营人员的收入风险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健全,因此造成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个别企业成了某些人把公有财产转化为私有财产的一种复杂的中介环节,这样,就为少数人暴富提供了经济来源,所谓“庙穷方丈富”就是这一情形的生动写照。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覆盖面小、资金渠道狭窄、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的存在,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新体制需要。中国的社会保障体

  制是建立在城乡二元隔离基础上的,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城市实行高就业、高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居民享有较高程度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则以传统的家庭保障为主,其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

  中国城市中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以所有制划线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有较高和较全面的保障,集体企业和单位的职工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则要相对低一些,个体工商业者则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这种以所有制为线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也是失之公允的。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又恰恰是收入较高的一批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又向这些人倾斜,更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六)税收调节不力的原因国际经验证明,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另外,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目前还不完全具备,从税务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征管力度,严格征收管理。除个人所得税外,中国还没有建立针对个人财产存量及其转移进行调节的收益类税种,比如不动产税、遗产与赠予税。再如,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既不统一,又不健全,在资金筹措上没有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政出多门,效益低下。由此造成政府以及社会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及其生活困难问题的解决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的扭曲

  效率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主要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相应的公平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和谐地存在、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把追求效率目标法在重点的同时要把公平放在次重点的位置上。假设重要性可以赋分,那么,效率是100分,公平就是90或85分,二者虽然有差距但差距不大,这是理论值。而实际值呢,效率是100分,公平只有50分或者更少,二者的差别成了重点和非重点的差别,在效率成了主要矛盾后,公平成了可有可无的标签。

  2.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的制度性因素

  各种所有制形式与收入分配方式都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有制企业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形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小,非公有制企业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导,分配方式的灵活性大,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较大。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一般高于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导致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收入差距拉大。随着生产要素分配论的引进,并被国人所接受,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已参与了收入的分配,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参与收入分配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不同,其收入分配也不同。由于马太效应,生产要素的参与收入分配,将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

  3.社会再分配缺陷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健全,遗产税和赠予税仍未开征,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税收征管方面也存在问题,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是工薪阶层、公务员、知识分子,而对于真正的高收入者,由于其收入难以认定而无法课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加之中国地下经济偷漏税流失严重,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不能有效的援助弱势群体,从而加大了收入差距;由于民主制度不健全,财政支出政策往往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导致国民收二次分配缺乏公开、公正性,效益低下。

  4.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结构。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地区间和城乡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采取了不平衡发展的发展战略,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得到了更多政策倾斜而优先发展起来,使得地区间经济发展更为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归结有四:第一,发展性原因,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导致的收入分配的失衡加剧,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显著特征的二元性经济,成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深刻原因。

  第二,增长性原因,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的要素对于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提高速度和程度不同,导致收入分配中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长的速度及程度不同。刘伟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素参与分配,因此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差距便与不同要素在竞争中的效率差异直接联系起来。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1978年-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中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他发现伴随着我国市场化及非国有化程度提高,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效率明显上升,在同样的投入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但相比而言,制度变化对资本要素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对劳动要素的影响程度,据测算,两者相差900多倍,也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对资本和劳动效率的提升都产生了影响,但资本的效率提高程度以及相应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长程度远远高于劳动。所以,若收入分配与要素的贡献直接相联系,那么,资本要素的掌握者所获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应的就要数百倍的高于劳动要素的收入增长,因而必然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刘伟说,这种差距的扩大既是增长中贡献不同的必然,也是市场化的必然,既是增长中要素效率提升不均衡的必然,也是市场体制性转型进程深化的必然。

  第三,体制变迁性原因。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领域,市场化的进展程度及完善程度不同,因而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公平性不同,事先机会均等程度不同,相应地特权对法权的排斥、垄断对竞争的否定、权钱交易以及各种腐败的产生,都必然扩大转轨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市场化进展不够深入和完善,包括与市场经济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法治制度等不完善所致,而不是市场化的必然。这是事先机会不均等所导致的事后事实上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第四,收入结构性原因。刘伟说,伴随改革开放,人们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除劳动外,资产性收入日益提高;此外,除一般体力劳动外,人们的人力资本投入形成的差异日益成为收入差别的重要原因;另外,风险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等都开始成为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根源,其中特别是伴随所有制改革,伴随民营资本的积累,伴随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造,资产性及投资性收入越来越成为社会高收入阶层的重要收入基础,并且所占比重还在逐渐上升,不同阶层之间的资产占有差距日益扩大。据最新的经济普查,全部企业法人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的比重已从近90%降至48.1%,个人资本已从不足1%上升至28%,达到5.1万亿元。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市场的原因,又有非市场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非经济原因。

  1.“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的体制因素。第一,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第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西方国家的封锁,要想实现工业化,似乎只能是从农业中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于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据统计,“五十年代,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下剪走农民8000多个亿,改革开放以来,城里征地又拿走农民20000多个亿”。再加上农村知识水平低下,农民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缺乏知情、监督和参与的权利和能力,一般只能是被动接受已经制定的不利于自己的价格,造成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可以说,“剪刀差”长期存在,是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第三,农民工外出务工待遇不平等。十几年来,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提高收入水平,纷纷外出打工。他们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利润,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样的劳动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缺乏基本的获得体面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权利,全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待遇的不平等也直接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自然历史因素。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城镇化率高,居民受教育机会多,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剧了这种差别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更快地增长和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从而直接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水平的扩大。

  3.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因素。市场机制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分配秩序混乱进而形成收入分配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而:一是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凭借行政权力获得创收收入,有些地方和部门把预算内收入转到预算外,造成预算外的分配失去控制;二是有些部门和单位的分配失去控制,有人侵吞公有资产和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个人私利;三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优势和某此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篇九: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调控措施分析

  李清源

  【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14)005

  【摘

  要】随着经济总量增加,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同,差距拉大,呈现出高收入者收入过高,低收入者收入过低的新变化.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扩大消费的需要.

  【总页数】3页(P48-50)

  【作

  者】李清源

  【作者单位】中共封丘县委党校,河南,新乡,4533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047

  【相关文献】

  1.探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成因及解决路径[J],王晓波

  2.居民收入差距:现状、成因、影响及调控措施[J],黄正平

  3.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调控[J],韩留富

  4.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分析与调控对策[J],王丽丽

  5.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张存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探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及其调节的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与政府行为的失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的错位、缺位和越位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因此,必须重视基于政府层面的调节:在引入现代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积极介入再分配领域,调整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原因;调节。

  一、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是市场经济、分配方式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一定层面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有其正面效应,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差距的存在必须是合理的,并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否则就弊大于利。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收入差距。

  从1997年至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比在2000年为2.79:l,2001年为2.90:l,2004年为3.21:l。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如果把医疗、教育、养老、失业保险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这一数字还可能高得多,有可能达到四、五倍甚至六倍。www..com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高的国家之一。

  (二)地区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以三大区域地块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在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1:l:l.01扩大到2005年的1.52:1:0.9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09:l:0.91扩大到2005年的1.6:1:0.8。2009

  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方面,最高的上海市已经比最低的青海省高出两倍多,东部地区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

  (三)行业收入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87年,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与工资最低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之比为1.58倍,1992年为1.86倍,1995年为2.23倍,2000年增至2.63倍,2003年为3.98倍,2004年则达到4.25倍,行业收入差距逐年拉大。行业之间收入变动表现出一种规律性,即包括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在内的部分垄断行业以及国家机关就业人员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和部门。

  (四)所有制收入差距。

  根据1990年—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0年机关事业和企业职工的工资差别较小,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仅比国家机关多41元、比事业单位多29元,高出2%和1.4%。1990年以后机关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高于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高于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995年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国家机关少197元、比事业单位少154元,分别低3.6%和2.8%。

  2005年国家机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事业单位多出2108元,比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多出2975元,分别高出11.3%和16.7%。不同所有制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

  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原因探析。

  (一)政府的错位干预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政府习惯于直接控制经济,反映在收入分配方面就是政府干预了本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初次分配领域,即权力参与了初次分配。政府权力直接介入经济分配领域,导致行业垄断的出现和寻租腐败现象的滋生。多年来,我国一直对航空、电信、铁路、电力、金融等行业实行垄断经营,这些行业依靠制度性垄断或其它不平等竞争,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致使职工收入高出其他行业很多倍。行业垄断直接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公平,是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垄断行业的保护和支持严重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危害了全社会利益。另一方面,行政权力进入初次分配领域,加上现行体制缺乏足够的渠道和能力制约和监督政府官员,这就为利用权力牟取私利的寻租腐败行为提供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二)政府的缺位不能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其一是在再分配领域,缺乏完善的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政府通过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税收。但现阶段,我国的税收制度存在缺陷,未能充分发挥其调节作

  用。突出表现在:税收结构不合理,对个人收入的调控力度十分有限;城乡税赋不合理,据统计,在2002年的国民收入分配中,获得居民总收入33%的8亿农民,缴纳个税占60%。[1]农民人均税额高达14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税赋只有37元。[2]虽然我国已废止了农业税,但农民的各种税费负担还相当重。税收征管存在漏洞,缺乏对高收入者的有效调控,“逃税”或“避税”现象极为普遍。在再分配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社会保障政策方面,目前的政府政策也是严重缺位的。

  迄今为止,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工伤等领域的新型社会保障框架,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二是法制建设职能缺失,致使非法收入得以长期存在。由于现行收入分配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非法收入的查处不严、打击不力,致使某些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各种不合法的手段暴富,比如制假贩假、走私贩私、设租寻租、贪污受贿等。其三是缺乏鼓励慈善和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在我国,政府依旧以“全能政府”

  理念为己任,既没有从政策宣传上提倡和鼓励社会高收入者建立各种救助基金和进行捐献,也缺乏扶持民间力量进入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社会机制,对于扶助弱势群体的作用收效甚微。

  (三)政府的越位干预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

  一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成为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参与工业化过程的权利,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不再从形式上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但在实质上依然阻碍着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凭借户籍壁垒构建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社会福利,农民工在就业、购房、子女就学以及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缺乏与城镇居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二是政策偏好和政策不公造成了多方面的收入差距。政府对一些地区、企业或行业实行优惠政策,这在改革初期有助于启动经济,符合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反映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上就会因竞争机会不均等而造成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不均衡的增长和有差别的分配,从而扩大收入差距。

  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调节。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因此,追求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之一。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危及到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偏移,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权威性,使各项改革措施和发展方针难以顺利贯彻执行。为此,必须重视政府层面的调节,使政府真正担当起控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责任,实现对收入分配领域的有效控制。

  (一)在引入现代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政治构架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它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管理理论的一种新理念。治理理论具有如下主要特征: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政府不是国家的唯一主体和权力中心,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治理过程的互动性。

  社会的运行不仅只靠上行下达的行政命令,它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以及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适度引入现代政府治理理论进行有效的政府治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建设。其一,转变以政府权力为中心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应“以更经济的和正确的方式实现其掌舵和引导的管理职能”,[4]要转变角色做“服务型政府”,逐渐从生产性和市场竞争性的领域中退出,转向市场和社会无法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其三,完善公民社会,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

  其四,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政府回应性。政府应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和回复。

  (二)政府积极介入再分配领域,调整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政府的税收调节功能。税收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税收体系,最基本的是切实建立公平的税负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税种、立体式的税收调节体系。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积极推行存款实名制,强化代扣代缴制度,从源头上对个人所得税加以控制。二是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大额财产税等新税种,以便对个人收入进行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防止财产过多向个人集聚,缩小由起点不同导致的收入差距。三是严格税收征管。加强税务部门的技术装备建设和稽查力度;加大偷税逃税漏税的各种风险和成本,鼓励公民依法纳税;实施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增加收入的透明度。四是降低或减免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生产经营相关赋税,尤其要降低农村的各种赋税,使城乡居民在税收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税负水平基本相当。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承担重大的责任。目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使所有劳动者都能公平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不留保障的空白点。第二,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保力度,将重点放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第三,加大社会保障税费征收工作,积极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完善

  基金营运、监管机制,确保社会保障税费收入的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基金的最大效用。

  (三)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诸多漏洞和空白,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致使非法非正常收入长期存在,严重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对此进行依法治理已刻不容缓。而要健全法制,运用法律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秩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做好三个方面,即立法调节、司法调节和守法意识的提高。立法调节主要是指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针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司法调节的重点就是加大司法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获利者,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侵吞公有财产、以权谋私、设租寻租、行贿受贿的行为,以及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贩毒等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惩处,以此减少那些不正常的非法暴富机会所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另外,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民的守法意识和增强公民捍卫法律尊严的意识,主动与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作斗争。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和原因分析[j].山东经济,2006(3)。

  [2]数字看三农。中国改革论坛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64.

  [4]贾宝林。政府治理理念缺失是贫富差距扩大化的重要原因[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3):10.

  论文网在线

  -全文完-

篇十一: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论文题目: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

  现状、原因、及对策剖析

  学生姓名

  张

  锐

  学

  号

  2014141222xxx

  学

  院

  吴玉章学院

  课

  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指导教师

  郑X

  2015

  年7

  月

  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剖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利益分配机制的改变。中国最终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完成了收入分配方式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但现实总是落后于实际,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改革的深化,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也出现了一些不到位或不公的地方,由此引起的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不仅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行业间及区域间的收入差距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群众广泛的关注。

  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介绍了中国分配理论发展,其次介绍了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形成和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多种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及解决对策。

  【关键字】: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扩大

  基尼系数

  原因对策

  【正文】:

  一、分配理论

  1956年至1978年我国的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这主要由于我国当时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得居民只有少量的存款和利息收入。当时的社会主义为了追求社会公平,居民的劳动收入很低而且几乎平均。1978至1984年,我国在农村实行分配制度改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将农民的收入与劳动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弥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缺陷。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批判了社会主义等同于平均主义这一观点,有利于分配制度的彻底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也要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又一次改革与创新,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协调发展。

  二、收入差距现状

  1.我国的基尼系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基尼系数由洛伦茨曲线而来,表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这一指标为国际公认,在0到1之间取值,取值越大,平等程度越低。并且0.4为国际警戒线,0.2到0.3之间算合理,超过0.6为严重不平等。对于我国,面临不平等的面积越来越大,逐渐由45度偏向90度的完全不平等。

  附表1:

  1978-2010年全国基尼系数

  附表1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总体上是逐渐上升的趋势,2004之前变化很大,之后在逐渐平稳波动。1999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317,而在2003年左右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0.4,在2010年已接近0.5。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预计我国基尼系数可能超过0.5,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

  2.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存在已久,改革开放使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然而,经济水平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依然在扩大。

  附表2:1978-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对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附表2显示了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的2.57倍,在1985年下降了0.7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在改革之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扩大了生产,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价格有所提升,农民收入因此暂时增多,差距也暂时缩小。然而,从1990年开始,城镇居民收入的倍数由2.20一直增加,到1994年已经超过1978的2.57,变为了2.86,2009年升至3.35,到2011年略有回落,但差距仍然很大。

  3.行业间收入差距

  附表3:我国近三年职工分行业平均工资

  通过附表3可知,近年来,收入最低的行业都是农林牧渔业,最高的是金融业,计算机、电力燃气业次之。收入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4.4倍。虽然农林牧渔业的收入一直在增加,但与金融、电力燃气业等国家垄断行业相比,工资上涨幅度远远不够。在国外,行业间收入差距在2倍左右才是正常的,对于我国已经超过正常的范围,且行业间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

  4.4.地区收入差距

  东中西部各省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扩大,我国近几年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在发展,使得三个地区居民收入普遍上升。加上东部地区额外的优惠政策带来的各种收益,那么,地区间收入的差距就会扩大。毋庸置疑,这种差距必定会促使原本就不平衡的地区经济更加不平衡,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将成为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下附表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甘肃的2.30倍。随着东部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差距还会扩大。

  附表4:2014年全国31省区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表

  (注:以上图片资料均来自百度图片)

  三、差距原因剖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素,也有政策导向、行业垄断因素;既有政府失灵因素,也有规则缺失因素;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以下是对各原因的一个总结

  1.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居民收入差距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我国还处于由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以及多种所有制的确立,改变了旧的收入分配格局,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分配格局被打破,必然引起收入差距的变化。

  2.劳动者素质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市场经济为人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并获取相应回报创造了种种机遇。高级管理人才、高新技术和资本均为稀缺要素,在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下,人力资本、技术要素以及资本的拥有者,靠自己的劳动和投资率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因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遇丧失而陷入困境者也为数不少。凡是由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基本是正常的。收入分配领域中的正常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不可避免的。若完全没有收入差距,就会导致积极性的泯灭。

  3.固有条件的差异扩大了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由于受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固有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水平发达;中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条件比较好,但工业基础设施相比东部要略显滞后;而西部虽有丰富的资源,但地处边远,交通、信息闭塞,这样,就造成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长期以来高于西部、中部地区。

  4.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优惠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加剧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居民收入的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制定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因改革步骤上的差异,有的地区、行业先放开,就先得到实惠;有的地区、行业后放开、后搞活,就后得到实惠;例如,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了特殊政策,使得沿海经济发展快、职工工资增长快,从而拉开了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

  5.资源要素分配不公,资本分配太多、劳动分配太少,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房地产、矿产、证券等成为“最赚钱”的暴利行业,一些人借此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偏移。

  6.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

  垄断行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将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行业间的利润差距越来越大、企业利润向少数几个行业集中,也造成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一直存在着“身份决定收入”的现象,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靠“抢身份”和“抢行业”。如果能“抢”到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或是“抢”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抢”到了高收入、高福利、高阶层。

  7.“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

  “灰色收入”指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收人,这在我国当前非常普遍。如垄断性行业利用政策优势和自身的垄断地位获取暴利,不仅其职工工资远远高于非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工资,其职工的隐性收入更让后者难以企及;国有企分配的杠杆向自己倾斜,使自己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企业效益的增长速度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一些掌握了一定特权的机构和个人利用手中权力“寻租”,搞权钱交易,获取收入。“黑色收入”指通过偷盗抢劫、欺诈贩毒、的非法收入。

  8.城乡体制格局差异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在较长的~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实行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发展战略,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动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反过来又束缚了工业的发展。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收入上的城乡差别,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历来高于农村居民。另外,二元经济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之间在资金、劳力、技术发展上失衡,造成农业与非农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发展机会和条件不均等。

  9.现有收入分配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可参与分配。收入呈现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随之扩大,这种扩大是必然的,总体上来说也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符合改革的初衷。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不到位,在初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合理的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关系,劳动报酬偏低,没有建立劳动报酬的正常增长机制。

  10.腐败是引发分配领域无秩序的重要因素

  腐败分子是指通过"钻政策空子甚至通过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私、搞"黄赌毒"以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抢劫勒索等非法活动而暴富的"。这些人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其它因素。腐败问题,成为老百姓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由不公平引起"义愤"最大的问题。

  四、解决对策

  为确保社会稳定,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必要采取积极促使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这些政策主要涉及到收入的初次分配领域,比如工资分配制度;收入的再分配领域,比如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行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最终目的就是使收入可以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共同增长,保持一个适度的收入差距。就我个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努力:

  1.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民的融资环境;优先发展教育,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2.利用区域经济优势,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出台促进西部发展的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东部战略向西部转移,在政策上给予西部一些优惠和支持。

  3.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企业改革;加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垄断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加大垄断企业职工收入的税收调节力度。

  4.加快法制建设,加大取缔杜绝非法收入力度。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和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遏制腐败及其他非法牟利行为的发生。

  5.通过改革税收制度等措施加大再分配力度。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改革税收制度等措施加大二次分配的调整力度,可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考虑家庭综合税负能力,进行合理的征税行为。

  6.劳动者自身要提高素质。素质不同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量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所以作为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我劳动素质。

  【结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制度本身是不可能的,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收入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现象,使人们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纵观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也存在诸多难题尚未解决。造成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应当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解决措施也是多样的,为了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政府、企业、个人都肩负着责任,最终实现收入差距的合理性是一个长期而又必然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教编写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

  王凤芹.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西北人口

  2009[3]

  百度文库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经济学分析[J].

  2012[4]

  任静.

  转型期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求解[J].

  2009,(6)

  [5]

  彭巧霞.

  我国收入与分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2010[6]

  慕海平.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

  市场论坛2004[7]

  曾国安.

  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

  中国人民大学资料注:本文数据资料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

  92002

推荐访问:为什么调节力度加大我国的收入差距依旧不减呢 不减 收入差距 力度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