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15篇

时间:2022-11-25 16:0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15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幼儿园老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15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15篇

篇一: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幼儿园老师必须熟练掌握信息化的知识技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目前幼儿园信息化教学状况的剖析,探讨了在幼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幼儿信息化;教学能力;幼儿教师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一种无法阻止的潮流。新“纲要”提出,要推动21世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的中心,要把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在教学理念或者教学方法方面还有待改进

  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都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而实际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体验往往比较单调,而对学习信息化课程的积极性也较低。

  (二)专业信息知识和技能不足

  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定义还不明确,有的幼儿老师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看作是利用Word、PPT、Excel等工具进行备课、总结,或者通过网络直接查阅备课材料,缺少教育信息化的开放视野和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很多幼儿教师无法解决电脑上的多媒体硬件问题,无法通过网络来连接印刷器材,很多幼儿教师对PS图片的加工都是生疏和抗拒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前幼儿教师虽然有

  了信息化的教育,但缺少了专门的训练与引导,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娴熟。掌握“在课堂上处理技术问题时发生的突发情况”的应变技能,是保证幼儿老师能够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由于各幼儿园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存在一定差距,无法在短时间内为幼儿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一线幼儿园老师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对信息的处理和教学运用不到位

  PP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演示与材料集成的手段,是目前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辅助课件。所以,PPT教学是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但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一是由于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欣赏和创作做得不好;二是因为一线老师工作太多,被手工、绘画等“显性”的环境和角落的布置占据了大量的精力,根本无心去理会这种费时费力且“隐性”的PPT。

  目前幼儿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信息化教育方法是情境创设。幼儿身体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征是儿童注意力转移、视听等身体功能发展的障碍。“课程的游戏”是当前大部分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理念所认同的一种课程设置方法。在与幼儿园的教学计划相结合时,信息化的功能是演示过程,烘托气氛,充当载体和评估幼儿的反应。大多数幼儿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老师讲解”进行教学,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来源于互联网;通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等,以营造氛围,以导入新课程或增添新的感官体验;而幼儿教师使用过电脑、Pad、手机等电子设备。

  二、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幼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中,不应忽略其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进行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和训练。

  1.

  加强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

  要真正提升幼儿园的信息化水平,就需要加强地方幼儿园的信息化设施,建立起多媒体的教学氛围,让幼师在课堂上能够直观、方便的感受到信息化的教育

  方式,提高幼师的信息意识。在此期间,我们要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详细的计划,比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白板、投影仪、打印机、复印机、摄像机等设备,同时还可以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购买设备,以便为幼师实现趣味化、特色化的教育。幼儿园不但要采购各类物品,而且还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开放、互动的网上学校平台和资源库。

  (二)健全幼师队伍信息水平培训途径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信息化的教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国幼儿教师在本科、专科学校中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中都含有“现代教育学”这一学科,而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则较为简单、较为单一,与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为此,幼儿园与当地政府应结合开展多渠道的幼教资讯素质教育,以促进幼教学童的知识系统与资讯能力的持续提升。由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城市的幼儿老师更容易获得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信息素质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通过与农村托幼机构进行“N+1”的协作和资源分享,开展跨校区网络联动培训。

  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幼师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人文主义、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同时,通过对幼儿教师的选题、备课、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教学,培养幼儿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通过长期的学习,不断地提升教学技能和总结思考能力。

  (三)教师多样化教学

  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并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实施课程改革时,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幼儿教师在给幼儿演示PPT的过程中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刺激,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全新的体验,老师会给他们演示PPT的使用步骤,让他们自己去做PPT。

  结束语

  通过对幼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更好地推动幼儿教师的工作,树立起良好的幼儿教育意识,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教师教学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对于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幼儿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各项信息化素质,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佘雅斌,覃秀玉,朱育贤.我国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高教论坛,2021(12):49-53.

  [2]孙凤鸣.幼儿园绘本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分析[C].//2020年中小学教育与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2020:566-567.

  [3]余悦粤.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篇二: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无为县第五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作者:凌莺,张跃,陈晖,汪蒙徽,陈沁怡,徐安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2期

  凌莺,张跃,陈晖,汪蒙徽,陈沁怡,徐安勇

  (安徽省无为第五中学,安徽无为238300)

  摘要:我校信息技术的整体建设与教育先进学校相比,在硬件、软件、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加大软件建设的力度,提高软件制作水平;加大教科研力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素养;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关键词:教师;媒体技术;课堂环境;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40-03

  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成为对未来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我校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为此课题组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我校正在开展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够较准确地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制定了本次调查问卷表。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问卷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卷,主要调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和信息化资源建设。问卷二是教师卷,也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的适应程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协作、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软硬件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共35名教师(教师平均年龄为37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地参与问卷调查,认真地答题,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了良好的教研素养。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与教内容的清晰呈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对问题“你觉得使用PPT课件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调查时,94%的教师回答“是”,6%的教师回答“否”。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运用PPT课件能够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对PPT

  这一课件媒体技术还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好课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工具,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对问题“如果你认为PPT课件未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方面:A.教师不知道如何制作优质的PPT课件B.教师没有时间制作PPT课件C.学生不喜欢老师用PPT课件D.PPT课件不适合该学科教学E.PPT课件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F.其他”分析中,每项获得的比例依次是:51%、31%、9%、7%、7%、4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不是否定PPT课件的教学效果,而是不会或没有时间制作优质课件。这就要求学校或教育管理单位加强对教师新型教学技术能力的指导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PPT课件的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教育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问题“学生如何把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A.口头表达B.使用黑板板书C.使用投影(或液晶电视)显示数字设备的内容D.使用实物投影机E.其他”的回答中,百分比依次是89%、51%、17%、3%、23%。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使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的,也有少数是以实物投影机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由此表明教师们尚且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班级环境的可管理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网络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怎样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为此,我们在这次问卷中设置了一些班级环境管理问题。(1)现在我校的班级座位都是秧苗式的,我们是这样设问的“你认为这种座位布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老师的回答情况如图1。

  通过老师的回答可知,大部分老师比较赞同目前的秧苗式布局。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认为这种布局具有可控性。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部分老师认为秧苗式的布局有它自身的缺点,比如对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利。特别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座位布局,他们提议是采用矩形的布局方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建议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布局方式。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心理不一定能很快适应这种频繁的变动。(2)随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主要包括滑动式黑板、投影仪、控制台。在关于“控制台在教室中的位置”问题的调查中,11%的老师认为不合理,影响了教师的活动;6%的老师认为外围接口使用不便;23%的老师认为控制台造成使用鼠标或键盘不便;66%的老师认为没问题。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对控制台的设置还是满意的,但老师提出来的外围接口、键盘使用不便、控制台的高度影响学生的视线等,我们认为很中肯,但有改进的空间。(3)黑板、电子白板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工具。这次调查中,“您在授课时,电子白板和黑板的位置符合您对这些设备的交替使用吗”经调查分析,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适应这种滑动式的黑板。通过访谈,老师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左边的前两排学生视线受反光影响,有时看不清楚;另外,老师来回走动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何种手段分发和收集教学材料?”老师的回答如下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老师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分发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纸质材料和U盘,对电子邮件及教学网站的应用还是比较生疏。由此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老师,不断加强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十分必要,熟练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分享全国各地的优秀资源,为老师的备课提供有益的素材。同时,教师掌握了这些手段,在平时教学中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资源可获取性。校园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如果没有丰富的、有效的资源作支撑,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可见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回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容易获得相关学习资源”时,有37%的教师回答“是”,63%的教师回答“否”。对“学校是否建立了您所教学科的资源网站”的回答是100%的“否”。

  这组数据表明,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使用的较多。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较多,交流的较少,共享性较差。学校要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教师要更新观念,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升自学能力,加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今后我校网站资源建设的建议。(1)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2)加快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硬件设备。(3)了解师生要求,建设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库。(4)建立区域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校际之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补和共享。

  4.课堂交互及其技术支持。教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会有必要的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引发的互动手段主要有提问、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表演、复述、角色互换等,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的结果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多,占97%;其次是提问,占94%;再其次是同桌讨论,占91%。这个结果说明,小组讨论成为目前课堂互动的最常用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能保证全班同学的参与互动。对于“课堂上学生如何及时把学习结果汇报给老师”的问题,54%的教师回答是使用黑板,29%的教师是通过投影或电子白板,6%

  的教师是使用课堂交互式软件。这个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然而,也有6%的教师认为不能及时汇报。这个现象表明,部分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未能通过合理途径去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互动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理分组、促进讨论;及时恰当的评价等。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优化着这些互动策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好帮手。同时,也必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5.对环境感知的诉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题环境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在回答“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时,77%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3%的教师表示“没必要”。在回答对“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时,71%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6%的教师表示“没必要”。两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能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部分学科教师对当前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认识肤浅,说明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仪表、谈吐、诚恳、乐观、热心、好学、活力、公正、严谨,它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们从4个方面分析教学行为:A.教学语言的运用;B.教学内容的安排;C.教学活动的组织;D.教学时间的控制;E.其他,掌握的比例依次为:74%,83%,94%,77%,66%,14%。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线路上向信息技术空间转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指学习的外显反应,如回答问题、做练习、听讲、学生提问、做实验、做笔记、小组讨论等,也包括学习的思维、学习的问题解决和学习的态度。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透射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并能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表3是“学习行为从哪些方面分析”的调查列表:A.认真听讲的时间;B.参与活动的时间;C.自主学习的时间;D.开小差的时间;E.其他。

  统计发现,较高的百分比显示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通过控制一定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并且给予足够的活动训练与强化,来改变、巩固学习者的某些课堂学习行为。C项80%的比例充分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课题组有效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突破口之一。因此,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思考与建议

  由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我校信息技术的整体建设与教育先进学校相比,在硬件、软件、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课堂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总体状况较差,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使用媒体的积极性。(2)教学软件严重匮乏。(3)媒体使用没完全普及。(4)少数学科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5)少数学科教师不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创造有效课堂,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现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用媒体,而且包含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来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媒体的合理运用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中思想意识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实际,结合新课程教学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2.因地制宜继续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情况下除了力争建设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外,还要继续加强经济实用的常规教学媒体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学媒体的数量,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完善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3.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软件建设的力度,提高软件制作水平。教学软件已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充分重视教学软件建设。同时,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制作教学软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开发组,让教师和专业人员一起进行软件研发,以此促进电化教学的开展。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素质。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可靠保证,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能力应该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现有的教育技术设备都能被有效地使用起来,学校必须重视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

  5.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生成课堂教学。要不断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途径和策略,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此课题将从研究教师“教”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立足于信息技术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高效地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焦点,也是我们课题组当前研究的方向。

篇三: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浅谈教育信息化现状

  九台市卡伦镇中心校

  郑本瑜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很低,现有教师队伍中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意识和水平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同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信息化教育的素质。本文先分析了天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然后阐述了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即: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实用培训;保证操作时间;评价培训效果;倡导教学应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措施

  浅谈教育信息化现状

  九台市卡伦镇中心校

  郑本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行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国立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过新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自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所谓“信息高速公路”

  以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十几年来,互联网极大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仅如此,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一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信息高速公路”而提出来的。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家教育部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因此,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意向紧迫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他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掌握信息技术已是迫在眉睫,要实现信息技术在学校逐步推广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民曾经说过:“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很低,现有教师队伍中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意识和水平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同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问题仍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于近年来的公开课及教研课上普遍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使教师意识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教学策略,也使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神往不以,希望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在自己的教研课之中。但恰恰表明一部分教师把教育信息化技术作为传统教学的手段和应试教育的“帮手”。

  二、教师基础比较差。

  我所在的学校为规模较大的镇级中心校,学生数达2000余人。

  目前,我所在学校小学部任课教师120人,能熟练使用Word和Excel制作试卷的18人,能使用PPT制作课件并在其中设计较复杂动作的12人,能使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的10人。这一组数据低得让人吃惊,然而下一个数字会让人更加吃惊,5年内参加过前述4种软件操作培训的累计100人。结果如此,引人深思!当初没学会?不,是学过又忘了。为什么会忘?

  首先,现阶段我校班级学额过大,班级学生数平均60人,课内外作业批改量极大,任课教师无精力练习操作,学后不练习巩固,怎能训练。

  其次,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现有供教师使用微机13台,平均近10人一台。而且都是256内存的牛车级电脑。现有可使用信息化教室1个,仅可容纳20几人同时上课。教师几乎没有机会使用信息化教室,因而用不着制作课件,久而久之,必然遗忘。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模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

  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得以提高,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了解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明确现代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

  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主动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确立教育信息化观念。努力以科研为先导,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课堂教学中。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标准》的历史价值:引领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转折。明确《标准》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取向。自觉克服环境和条件带来的困难与限制,自觉克服“自甘落后、不求进步”的思想。

  (2)加强实用培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要让农村小学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必须通过多元的培训、学习。只有依据校情采取切实具体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培训形式,也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和最佳途径。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专题讲座;各类信息技术技能专项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以及有关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旨在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活动。

  从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上制定管理、科研工作计划,探索课题研究中近期计划、内容、方法等,全面加强辅导区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网络

  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h5.0中文版、FrontPage2000以及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教育技术专题培训。

  (3)保证操作时间

  减小班级学额,减少教师批改任务,抽出一部分时间与精力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练习与课件制作。

  (4)评价培训效果。

  重视检测,突出评价。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阶段性检测,可以增强教师学习的强度,可以加快教师水平提高的进度,做到一个周期(以学期为单位)一次检测。检测时要遵循“检测是手段,评价是杠杆、进步是目的”的激励式评估原则,突出评价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以鼓励和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宗旨,让教师好学、乐学。

  整理建档,构建策略。通过三年来的研究,对研究过程的所有资料进行归类建档,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各个阶段的检测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构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策略:找出差异、分类建组→分类要求、分类指导→强化训练、定期检测→评价激励、逐步提高。

  (5)倡导教学应用。

  “应用与创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出的根本目标。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就教师而言,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化水平,其根本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知识为教育教学服务。要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来指导课程整合,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提高教师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能力,使教师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杨文涛

  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十五期《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篇四: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张帆,薛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41期

  张帆,薛瑞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现状,找出一些关键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55-0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No.2014-JSJYYB-043)

  作者简介:张帆(1982-),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薛瑞(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算法。

  2013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切实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几点意见。意见指出:提升工程的目标是截止到2018年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1]。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三通两平台”建设已初显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45%的教师未能很好地将电脑使用与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中备课上课资料的主要来源还是教科书和教育资料的占60.8%,只有20%的教师备课上课资料来源于互联网,25%的教师使用网络教学资源。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在备课上课这一环节上尚未很好结合。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

  1.是一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开展网络教学是国内外高等学校关注和探索的热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过程的探索,尝试运用Web2.0播客、播客等工具及Moodle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信息化,改变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校园网络在教学实施中的作用;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网络讨论,提供丰富的电子资源,运用网络工具评价测试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开展网络平台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新的教学探索,这种探索不只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而且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将教育信息化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可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将教育信息化渗透到专业课内教学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它将教育信息化有机地结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教育信息化当成他们学习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

  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为学生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他们科学地记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师要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贯穿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通过多层面全方位协同,培养创新型教师。通过学科之间的协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通过高校之间的协同,共享业内信息技术学习最新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与中小学之间的协同,充分汲取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通过与教育信息化产业之间的协同,将企业的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创新紧密结合;通过科研与人才培养之间协同,在项目的开展中锻炼和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复合人才;通过教学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为培养信息技术创新型教师提供了体制保障;通过信息技术的一些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的结合,但是从实际的整合效果来看,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实际的应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是从日常的备课上课方面,都没有做到两者真正的结合。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未真正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在主导整个教学领域。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在整个社会上仍然还处于浅层面,教师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侧重于应用手段,甚至有的教师仅在评优质课或应付检查时使用,当然这里可能有客观条件的因素限制,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自觉地意识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一种基本需求,因此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2.学生并未足够重视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普及,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科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然而,从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有些学校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十分重视。比如,一些学校有关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尺度松弛,学校也缺少技术应用水平高的教师。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准确的认识。学生在上机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在打游戏,只有部分学生运用一些学习软件比如Excel、Word等等,进行课内课外的学习。从这一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也并未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还未真正的领略到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

  3.传统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性。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以达成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得以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传统教学通过反复灌输、大量的作业以及评优、竞赛和考试手段,来驱动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逐渐被泯灭了。从真正意义上讲,教学效果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更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良好的课堂互动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增加兴趣,因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对策

  1.理论与实践并重。要建设一支一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基础。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学习水平,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融合”,打破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演示工具的观念;其次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提供信息技术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最后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改进。

  2.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并利用双休日请计算机专业人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规定每周抽两个下午为教师学习计算机时间,由校内受过培训和技能较熟练的教师担任辅导,提高全校教师的操作水平。同时规定凡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活动,尽量都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强化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识及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另外,学校可开通互联网,并创办校园网站,给广大教师网络交流、提高网络水平提供平台;建立协作体系,加强教师间、学校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培训效果。

  3.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培训内容可以由浅及深,分为基本技术阶段、开发技术阶段、整合技术阶段、技术熟练阶段。基本技术阶段主要解决信息技术“怎么使用”的问题,其中包括Windows的操作技能和Office的使用方法等;开发技术阶段主要解决信息技术“能做什么”的问题,其中运用了一些工具软件,比如Frontpage、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整合技术阶段主要解决信息技术“为什么用”的问题,重点将信息技术与课例研究相结合;技术熟练阶段主要解决信息技术“如何用好”的问题,包含Office中的Powerpoint、Frontpage和Flash的基本使用方法等。

  4.有效利用网络。中小学教师要有效利用校园网络,将下载的一些有用的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们可以将这些资料与自己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进行重组、优化,进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利用网络搜索、下载、交互功能,查阅大量图片资料、动画资料等,并将该资源应用到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课件设计,充分训练和提高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

  因此,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完善校内管理体制。这是新一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待探索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厅[2013]13号.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S].北京,2013.

  [2]黄宏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3):39-42.

篇五: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

  多年来市、县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持续加大对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加强网站和资源库建设,建立联校教育论坛,多层次培训教师,强化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农村学校师生也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信息化的资源,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教育信息化概况

  1、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目前,学校所有班级、专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均接入教育城域网,做到班班通媒体,室室有网络。改善了学校现代化办学条件,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应用.2008年以来,学校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建立了教育信息通道,随后利用中国教育空间网平台,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还建立了视频教研活动室,每周三组织教师进行视频在线研讨。为了推进信息化及网络的应用,开辟了教育论坛,建起了教学资源库、教研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应用平台。

  3、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整合并扩大教育信息化及网络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的效益,培育学校信息化教育特色,建立和规范了信息化应用领导与工作小组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职责严格。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领导小组,构建了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工作,用严格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分工上,我们采用了既独立又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联校专门负责硬件维护与技术服务工作,教研室、各学校教导处负责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资源库的建设、教师课件评比及师生参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正是有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互相支持,保证了信息化运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4、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多次举行培训班学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网站建设、博客建设、资源库更新、资源下载应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设备护、等方面.、教师培训率达95%以上.通过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很多老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5、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台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是促理念转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是促教师成长。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质课的评选,都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三是促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学生必修课,并按学校规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四是促学科教学整合。目前,除了设备不到位的学校之外,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师生的优质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岔口联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岔口联校远程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等。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联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联校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统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好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大教育信息化装备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办学热情,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使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2010年,投资二十多万元给黄统岭和理家庄小学共12个班级安装了班班通,新配和更新了20多台计算机及一批投影机、语音教学设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建设,当前,岔口联校已形成了政府重视、学校努力自筹、社会广泛支持,共同为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出力的局面。

  3、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引进、招聘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补充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师资数量的补充方面,针对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立足实际,通过强化培训、引进优秀人才、重点招聘等途径,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已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开课需求。增强了教师对普及教育信息化步伐的认同感和紧迫感。

  4、提升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水平。

  一是以农远工程为抓手,提升使用率。通过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县教育局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联校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细则,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不断进取,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提升学科整合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设课程环境,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迁移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目前,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岳家庄学校王计怀、岔口小学王国庆成为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能手。三是以岔口示范小学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升应用水平,我们结合“农远工程"的结对帮扶定期开展联片教研,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加强应用研究,教师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四是以网站建设为支架,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岔口联校教育网正式运行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效益,服务基层。网上设立学校公告、校园快讯、学校概况、教育科研、德育之窗、教师园地、学生园地、教学资源库、教师博客、教育论坛等十多个栏目、三十多个专题,及时发布信息、刊登文件,不仅减少了办公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基层学校及时了解、交流信息提供了重要平台。由于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方便教师,联校教育信息网的日访问量大幅增加,5、完善教育信息化运用的督查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农业工程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教研、教育论坛、学科教学整合等列为必查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课、课件制作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

  6、服务教育教学,完善信息化建设

  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学校网站的建设工程,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我们注重由有到精的原则,并注重实用、方便。到目前为止,学校初步实现了信息发布、校务公开、相互沟通的功能,学校的许多工作都在校园上进行,基本实行了校园无纸化管理。在校园网上,我们还整理了教师资源库,按学科进行分类,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使校园网能更好地为学校工作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信息化应用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环境,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了提升,学生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我们实现了校际合作、相互沟通。每年我们进行了校际之间的远程互动,丰富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内涵。

  (3)、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班级网页的制作与管理使学生们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方面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4)、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能依靠、阳泉教育城域网及校园网资源库备课,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成了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6)、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7)、网络教研已成为联校信息化应用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大讲堂,通过联校视频会议系统,以学校为主体,促进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结合,将学校纳入研究共同体,全方位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成为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开通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后,我们立即出台网络视频教研相关制度方案,每周三下午的视频教研雷打不动,视频教研,直观、方便,实用性强,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全联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系统,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名师课堂赏析、教师网络说课大赛等,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省教育厅厅长亲自到我校,听取

  了网络教研工作汇报,并亲自走进联校组织的视频教研活动现场,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鼓舞了我们创新开展网络教研的信心。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自主性、广阔性和实效性都得到了彰显,网络教研让山乡教育踏上了课改快车。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学校网站建设力度不大,部分学校网管人员素质不高;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牢固,普通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素养已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效不明显;设备更新的压力日渐加大;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一要加大学科整合力度。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二要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有选择地市、县教育局及手拉手学校等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充联校资源库,组织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共建,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

  三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强化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重视配好网管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最大发挥。加强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四要加大装备更新力度。继续按照“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多方集资”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更新建设,把小学信息化工程提升新高度,为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领域将更加广阔,我们将把握这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农村学校办学品质和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高。

篇六: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

  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

  【期刊名称】《中国电化教育》

  【年(卷),期】2015(000)001

  【摘

  要】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开启了中小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为了了解现阶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为能力提升培训的实施提供依据。该文以湖北、河南、安徽和广西四个省市中35个市区的414名中小学教师为调研对象,从标准的角度对其信息化应用能力现状开展较为全面的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达标情况优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根据测评结果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提出建议,也为我国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总页数】7页(P104-110)

  【作

  者】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34

篇七: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的加强,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迅速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相关论文有二百余篇。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哪些内容,重要观点或结论有哪些,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二、文献情况

  从被下载情况来看,次数在100以上的文献有145篇,占总文献数的75.9%,说明大家对该问题十分关注。从引用情况看,引用超过10次的有8篇,占4.2%;未被引用的有68篇,占35.6%,说明研究者之间缺少深入对话,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共识。文献时间分布情况见图1。

  从图1可看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存在四个变化显著的时间点。2001年从无到有,2006年和2011年的显著增长点以及2013年的显著下降点。其中,前三个点分别发生在三个重要事件之后: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005年4月,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及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颁布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任务的提出,这说明国家的重要举措和相关文件出台对该领域的研究影响较大。从2013年开始,文章数量有下降趋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进展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研究者从本世纪初开始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问题。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发展与提升策略”等方面。下面分别就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予以分析。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与构成的清晰界定与合理使用,对研究工作的科学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等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没有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和构成进行独立分析的专文,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①李娟(2011)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定性为“理论和实践”: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②马若明(2005)将信息化教学能力指向“优化教学”: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③李欣(2012)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课

  堂教学”范畴: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④赵健(2010)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理解为“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教师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综合利用水平。⑤王卫军(2009)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界定为“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目前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直接表述。这类研究大都先罗列其它研究者的观点,再采用“综合以上……,我认为……”的句式陈述自己意见,并作为立论起点展开讨论或研究。②理性思辨。这类研究通常是从“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等基本概念分析为起点,以一定理论模型(如TPACK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分析,通常具有一定创新性。③要素提取型,对现有文献资料分析,识别出各文献涉及的关键要素,提取“交集”部分,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总体上看,目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采用第一种方式的文献较多,采用第二、三种方式的相对要少。在具体构成上,多数研究者关注或比较赞同的要素主要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

  研究创新能力。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培训实施、政策制订等具体工作密切相关,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果还无法令人满意,促使更多研究者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信息化教学意识、态度,信息化教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调研,主要结论如下:①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有积极影响,愿意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程教学,但一些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实施信息化教学,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②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基本上具备了简单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上网检索相关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备课等能力,但在音频、视频、动画资源处理以及二次加工上还有待提高。③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主要用在备课和辅助讲授等方面,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新模式、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调控教学等方面还很薄弱。

  也就是说,目前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及实施能力还有待提高。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不同学者关注的角度和切身体验不同,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有不同理解和认识。有学者(王卫军,2012;王燕,2012)在分析相关研究后指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内部与外部、学校与社会、职前与职后等不同张力中向前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也有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性因素,也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因素。

  3.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策略

  当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有学者指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教学艺术风格阶段(谢利民,2010)。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国内研究比较深入和成熟的首推郭绍青教授及其团队,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划分为“迷茫、准备、模仿、积累、熟练和创新”六个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在提升策略上,研究者批评和建议最多的是培训。批评的原

  因主要是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内容、组织和方法不合理,培训缺乏连续性,培训受益面有限。主要建议有: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价,将培训“场”下移到学校和日常课堂;培训开展前,对培训模式、过程、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设计;开展区域协作、校际协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培训长期与阶段性目标,保证培训连续性。让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教学反思和自主学习,建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

  (3)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于培养模式,人们提出了“职前在职一体化、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以及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等模式。郭绍青(2010)等提出了城乡互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模式;郭炯(2013)等在总结多年教师培训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推进过程中实施了“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教师发展思路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1.关于内涵与构成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研究形成的共识: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从事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是由若干项具体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如何教”的能力,更是“促进学”的能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性质问题。在教育学中,通常把教师能力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等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还是学科教学能力或是兼而有之,目前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讨论。②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的内容问题。当前的研究过于注重“操作、设计、实施、评价”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大小及其程度缺乏系统研究和权威成果。③能力结构问题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是“文献分析、建立理论假设――实际调查、探索主要因素――验证性分析、确定组成结构”,当前研究没有完全满足上述科学方法的要求。

  关于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性质、内容、关系和方法等基本议题的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还需要进行科学系统、专门深入的研究。

  2.关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研究形成的共识: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具有较强的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仍有很多不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关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问题是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单调。目前,大量研究采用的手段是基于“填答”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数字”的描述性分析。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①转移研究“阵地”。把从问卷上发现问题,转移到信

  息化教学现象和规律发生的实践场域――学校和课堂。②研究范式转型。从定量研究向质性研究转型,从“宏观”走向“微观”,再回到“宏观”;从基于行为科学的研究到阐释学转型,从“计算”走向“观察、对话、纪录、描述和解释”。③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除了调查统计,还要综合使用个案研究、现场勘察、参与观察、视觉分析以及论述分析等质性方法。

  3.关于发展与提升策略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重要研究结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不同阶段;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多种机制的支持,目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动力不足、条件限制以及持续支持不够;重视系统培训和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师个体实践经验积累和信念的形成,保证培训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研究问题能力、教学反思水平和自主学习质量,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策略;职前、在职一体化,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以及城乡互动协同发展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模式。

  存在问题:教师能力的提升是个人经验的建构和信念的形成,某些研究却认为是意识态度与理论知识的提升,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对教师应该具有能力的探讨和回答,忽略了教师实际需要;教师能力发展需要学校文化和制度的支持,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①针对不同能力阶段教

  师,研究具体评价标准、培养策略和发展模式。②借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③重视建立有利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学校文化和制度的研究,重视实践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研究。

篇八: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无为县第五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成为对未来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我校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为此课题组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我校正在开展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够较准确地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制定了本次调查问卷表。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问卷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卷,主要调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和信息化资源建设。问卷二是教师卷,也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的适应程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协作、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软硬件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共35名教师(教师平均年龄为37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地参与问卷调查,认真地答题,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了良好的教研素养。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与教内容的清晰呈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对问题“你觉得使用PPT课件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调查时,94%的教师回答“是”,6%的教师回答“否”。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运用PPT课件能够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对PPT这一课件媒体技术还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好课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工具,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对问题“如果你认为PPT课件未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方面:A.教师不知道如何制作优质的PPT课件B.教师没有时间制作PPT课件C.学生不喜欢老师用PPT课件D.PPT课件不适合该学科教学E.PPT课件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F.其他”分析中,每项获得的比例依次是:51%、31%、9%、7%、7%、4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不是否定PPT课件的教学效果,而是不会或没有时间制作优质课件。这就要求学校或教育管理单位加强对教师新型教学技术能力的指导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PPT课件的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教育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

  问题“学生如何把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A.口头表达B.使用黑板板书C.使用投影(或液晶电视)显示数字设备的内容D.使用实物投影机E.其他”的回答中,百分比依次是89%、51%、17%、3%、23%。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使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的,也有少数是以实物投影机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由此表明教师们尚且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班级环境的可管理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网络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怎样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为此,我们在这次问卷中设置了一些班级环境管理问题。(1)现在我校的班级座位都是秧苗式的,我们是这样设问的“你认为这种座位布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老师的回答情况如图1。

  通过老师的回答可知,大部分老师比较赞同目前的秧苗式布局。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认为这种布局具有可控性。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部分老师认为秧苗式的布局有它自身的缺点,比如对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利。特别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座位布局,他们提议是采用矩形的布局方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建议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布局方式。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心理不一定能很快适应这种

  频繁的变动。(2)随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主要包括滑动式黑板、投影仪、控制台。在关于“控制台在教室中的位置”问题的调查中,11%的老师认为不合理,影响了教师的活动;6%的老师认为外围接口使用不便;23%的老师认为控制台造成使用鼠标或键盘不便;66%的老师认为没问题。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对控制台的设置还是满意的,但老师提出来的外围接口、键盘使用不便、控制台的高度影响学生的视线等,我们认为很中肯,但有改进的空间。(3)黑板、电子白板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工具。这次调查中,“您在授课时,电子白板和黑板的位置符合您对这些设备的交替使用吗”经调查分析,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适应这种滑动式的黑板。通过访谈,老师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左边的前两排学生视线受反光影响,有时看不清楚;另外,老师来回走动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何种手段分发和收集教学材料?”老师的回答如下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老师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分发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纸质材料和U盘,对电子邮件及教学网站的应用还是比较生疏。由此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老师,不断加强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十分必要,熟练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分享全国各地的优秀资源,为老师的备课提供有益的素材。同时,教师掌握了这

  些手段,在平时教学中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资源可获取性。校园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如果没有丰富的、有效的资源作支撑,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可见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回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容易获得相关学习资源”时,有37%的教师回答“是”,63%的教师回答“否”。对“学校是否建立了您所教学科的资源网站”的回答是100%的“否”。

  这组数据表明,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使用的较多。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较多,交流的较少,共享性较差。学校要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教师要更新观念,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升自学能力,加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今后我校网站资源建设的建议。(1)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2)加快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硬件设备。(3)了解师生要求,建设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库。(4)建立区域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校际之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补和共享。

  4.课堂交互及其技术支持。教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会有必要的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引发的互动手段主要有提问、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表演、复述、角色互换等,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的结果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多,占97%;其次是提问,占94%;再其次是同桌讨论,占91%。这个结果说明,小组讨论成为目前课堂互动的最常用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能保证全班同学的参与互动。对于“课堂上学生如何及时把学习结果汇报给老师”的问题,54%的教师回答是使用黑板,29%的教师是通过投影或电子白板,6%的教师是使用课堂交互式软件。这个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然而,也有6%的教师认为不能及时汇报。这个现象表明,部分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未能通过合理途径去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互动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理分组、促进讨论;及时恰当的评价等。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优化着这些互动策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好帮手。同时,也必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5.对环境感知的诉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题环境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在回答“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时,77%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3%的教师表示“没必要”。在回答对“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时,71%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6%的教师表示“没必要”。两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能接受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部分学科教师对当前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认识肤浅,说明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仪表、谈吐、诚恳、乐观、热心、好学、活力、公正、严谨,它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们从4个方面分析教学行为:A.教学语言的运用;B.教学内容的安排;C.教学活动的组织;D.教学时间的控制;E.其他,掌握的比例依次为:74%,83%,94%,77%,66%,14%。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线路上向信息技术空间转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指学习的外显反应,如回答问题、做练习、听讲、学生提问、做实验、做笔记、小组讨论等,也包括学习的思维、学习的问题解决和学习的态度。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透射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并能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表3是“学习行为从哪些方面分析”的调查列表:A.认真听讲的时间;B.参与活动的时间;C.自主学习的时间;D.开小差的时间;E.其他。

  统计发现,较高的百分比显示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

  行为,他们通过控制一定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并且给予足够的活动训练与强化,来改变、巩固学习者的某些课堂学习行为。C项80%的比例充分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课题组有效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突破口之一。因此,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思考与建议

  由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我校信息技术的整体建设与教育先进学校相比,在硬件、软件、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课堂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总体状况较差,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使用媒体的积极性。(2)教学软件严重匮乏。(3)媒体使用没完全普及。(4)少数学科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5)少数学科教师不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创造有效课堂,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现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用媒体,而且包含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教学理

  论来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媒体的合理运用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中思想意识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实际,结合新课程教学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2.因地制宜继续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情况下除了力争建设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外,还要继续加强经济实用的常规教学媒体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学媒体的数量,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完善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3.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软件建设的力度,提高软件制作水平。教学软件已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充分重视教学软件建设。同时,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制作教学软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开发组,让教师和专业人员一起进行软件研发,以此促进电化教学的开展。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素质。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可靠保证,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能力应该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现有的教育技术设备都能被有效地使用起来,学校必须重视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

  5.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生成课堂教学。要不断探索利用信息

  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途径和策略,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此课题将从研究教师“教”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立足于信息技术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高效地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焦点,也是我们课题组当前研究的方向。

篇九: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

  作者:张敏

  肖华荣

  来源:《中国信息化》2020年第05期

  2015年5月,习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与硬件维护)等几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施、教学评价,能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育的信息化包含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认识、信息思维、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20新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为了遏制疫情扩散,全国各地进入“停摆状态”,学校也不例外,小学、中学、大学都宣布延迟开学。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理念下,学校、教师在开学日依托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教学。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也用到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以辅助作用为主,在疫情期间,各地各校老师承担起在线教学任务,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待深入融合

  学科教学离不开技术支撑,尤其是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辅助学科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与工具。在教学中,教师一直没有将信息技术放在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应用课件教学就是二者融合,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引导作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指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情景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性有待提升。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有待提升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掌握信息技术的意识,更重要是的是要有应用信息技術的意识。

篇十: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以JM幼儿园为例

  作者:红鸣

  张敏

  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1年第4期

  红鸣

  张敏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金马幼儿园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研究—以六安市裕安区金马幼儿园为例》(项目编号:AH2018112)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研究以JM幼儿园为例,对27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经统计分析,研究对象均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不足、有待提高,同时学习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及途径较单一。

  【关键词】幼儿教师

  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

  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调查六安市裕安区JM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问卷以201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制作依据,参考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的基本内容,[1]以及金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编制问卷题项。在正式施测之前,随机抽取部分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困惑,而后对问卷的题项进行了修改与调整,最终编制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

  本问卷采用混合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情况,用于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现状,共设有23道题目,其中7道题为开放式题目,16题为封闭式题目。本次研究的调查教师共27名,发放问卷共27份,回收问卷27份,其中无效问卷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6%,后研究者指导填写无效问卷的教师重新填写问卷,因此本次研究最终问卷为27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基本信息

  参与本次调查教师教龄情况统计如下:11%的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33%的教师教龄在5-10年,30%的教师教龄在2-5年,26%的教师教龄在0-2年。教师年龄情况统计如下:20名教师年龄在30岁及以下,5名教师年龄在30至35岁之间,2名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上,总体来说,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年轻化,教师教龄多在2年以上,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27名被测的教师中,有26名教师曾经参加过信息技术/电教或者其他相关培训,其中21人参加的培训等级为校级培训,3人参加的为区县级培训,2人参加的为市级培训,1人参加的为省级培训。20名老师目前没有信息技术的相关证书,7位老师获得了信息技术相关证书,其中6人获得的是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1人获得的是国家计算机一级证书。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老师们大多接受了信息技术的培训,但是培训的等级较低,大多停留在校级的层次,有信息技术相关证书的老师不多。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这种低频率的培训次数已经无法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技术资源和平台。

  (二)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能够基本使用幼儿园的投影仪、一体机、麦克风和音响,但也有少部分教师没有用过投影仪、麦克风和音响。教师对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和Powerpoint比较熟悉,都使用过这些软件,极少数教师对部分软件稍显生疏。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课件是老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52%的教师选择自己制作课件,48%的教师会选择使用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无论是教师自己制作课件还是使用信息资源,都体现出教师能够自如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另外,被测教师对于图片编辑软件非常熟悉,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美图秀秀”和“抖音”,对所有的图片编辑软件都能够基本使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图片编辑软件,教师对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稍显生疏。

  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教师不仅会使用到图片编辑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有时候还会使用到图文创作软件,尤其是在幼儿园进行活动推广、家园活动以及空中课堂教学时,图文创作软件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的工作,在2020年初的疫情蔓延之时,图文创作软件成为师幼之间互动的桥梁。大部分教师能熟练使用美篇,另有5名教师能够熟练使用135编辑器、易企秀等图文创作软件。

  (三)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教师在工作中接触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越来越高,在27名教师中,有10位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满分10分,另有17位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8分及以上。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仅有4名教师经常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2名教师偶尔才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有1位教师现在并不关注,将来可能会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时,19位教师一年中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频率是0-2次,占了教师总人数的70%,只有2位教师一年中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频率在5次以上。

  研究者发现虽然教师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并不强,在日常生活中较少的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遇到困难时也多采取简单的网络搜索,没有去深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还有部分教师没有遇到任何信息技术的困难,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四)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欠缺

  研究者在和教师沟通时发现,教师具有强烈的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意愿,除2位教师外,25位教师都想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比如视频剪辑、微课制作、PPT制作等等。但实际上,教师缺乏足够的学习资源来提升自己。例如教师A提出,“信息技术如果能在教学中应用,那么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都是极大有益的。但就我个人而言,不会使用信息技术的一些软件,只是有所了解,具体该怎么操作,比如CS的使用并不清楚。”教师B提出,“建议幼儿园可以经过实践证明,推广一个好用的软件”。另外一方面,教师个人缺乏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式。在27位教师中,有19位教师直接选择网络或者百度获取教育资源,只有7位教师给出了具体的获取途径。11位教师不知道有哪些信息技术学习的网络资源,12位教师选择百度作为信息技术学习的网络资源,只有4位教师能够提供具体的信息技术学习的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余悦粤.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篇十一: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浅谈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高效提升各大科目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小学属于教育的初始环节,想要详细全面的展现教育的新价值,抓住社会发展的契机,就应该迎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在课上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小学课上教学更具高效性,同时帮助同学们在课上教学中得以思想、能力和知识的综合提升。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改进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能改变小学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由于不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要探索小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推动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及

  (一)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

  多元化属于信息技术的一大特性,能够对海量信息进行充分展示,其中的展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但针对用户来讲必须掌握相应的技能与使用能力,才可以做到对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把丰富生动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并不强,对于一些有益的软件不甚了解,例如:AI软件、PS软件、PPT软件等,另外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也不会使用,例如:Flash技术和HTML5技术等,因此老师通常无法制作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动画内容。此外,部分年级较大的老师一般不具备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抵触心理,使得一些老师的课件准备效果不佳,不管是在质量上,又或是在效率上均无法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而降低了课上教学的延展性,给高效课堂的建立带来阻力。

  (二)师生情感交流的匮乏

  通过工作实际证明,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太过牵强、刻板,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出现了对信息技术过度使用的问题,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便无从下手、教学工作就不能继续,所以说在信息技术上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容易给孩子们的视力带来或大或小的伤害。在近几年中,国内少年儿童的近视率在持续上涨,保护眼睛、维护视力变成了教学期间另一重要问题。我们都知道,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所以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讲,帮助其掌握科学用眼的方式非常关键,而如果整堂课都需要围绕多媒体设备才能完成,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眼睛的健康。第二,对多媒体设备的过多运用,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失去了沟通互动的空间和时间,不利于老师详细了解学生现状。信息技术能够当作老师讲解知识的媒介,但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沟通,老师与同学们都将专注力汇聚在了多媒体设备上,而无法注意到对方的言行举止和态度、表情等,不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二、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老师的专业能力属于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动力,所以校方应该强化对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培训,老师必须在教学思想与专业水平上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才可以正确实施小学教学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校方应该为老师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帮助老师熟练操作互联网设备,为小学教学形式朝信息化发展给予推动力,另外,还应该安排老师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沟通讨论,交流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并制定排除方案,相互间沟通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相互学习,高效提升老师的综合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大多数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都属于比较基础性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由于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抽象性非常强,所以,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针对枯燥乏味的内容和老师的说教通常无法形成强烈的探索欲,进而无法真正强化自身的学习效果。基于此,小学阶段的老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信息技术加以适度运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教学情景,可以帮助孩子们不由自主的集中精力、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小学老师还应该在有关的教学情景中添加和小学孩子年龄相符的知识内容和信息,如此便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小学阶段的老师在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内容和当下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高度一致。

  (三)恰当把握应用时机

  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导致所用的教学方法均有所不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选择合适的契机。在开展教学工作期间,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考虑知识内容是不是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经典课型进行背诵期间,如果同学们已经将课文背的滚瓜烂熟,就不用非要采用信息技术。另外,还要按照同学们的实际学习需要,抓住使用信息技术的契机,提升同学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习的主导归还同学们,使他们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翁。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家校联合

  家庭同样属于给同学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地点,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大都能够获得老师及时的引导与规范,进而纠正自己的言行,但在家庭中老师便失去了约束力,导致不好的言行举止又被打回了原型,如此往复并不利于同学们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老师应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交流,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学生父母保持联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更具优秀品质和优异成绩的学生。如此,不但能够帮助老师更多的掌握学生的生活状态,还能帮助父母更多的掌握孩子在校园的详细状态,老师应该将合理的管理观念传播给孩子父母,使孩子父母在管教孩子时能够和老师保持一致的态度,更使同学们在回归家庭生活以后同样能够得到言行举止的规范,如此不但确保了老师的管理效果,也更好的纠正了家长不对的管理观念,保证同学们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老师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丰富教学课件,方便各类教学方式的使用。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收集到更多先进的知识内容,使老师的教学材料变得更加丰富,给同学们的更好学习构建充足的条件,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平时不多见的内容,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维,迅速强化其综合素养。

  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完成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完善,所以老师必须持续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能够有机融合,提升同学们对于课上教学的探索欲,强化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确保教学成效。另外,校方也应该不断优化学习环境,在规范制度的约束下,强化老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确保整个信息化教学能够收获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贡巧仁欠.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信息化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190.

  [2]张烨,郭巧梅,张晶晶.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20,41(07):41-42.

  [3]郭宝华.浅析信息化教学设备在小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天津教育,2020(19):101-102.

篇十二: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着特点;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

  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使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更深理

  解,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为教学服务、为教师自身学习与科研服务;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前几年的“扫盲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5、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够重视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意识不强,我们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核心任务,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仍处于研究与实践阶段;在信息化大潮不断涌来之时,学校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具体实际采取以下对策,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实质进行重新认识,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①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新课程的实践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教与学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教与学的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这也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②将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化学习资源

  首先是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而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作为师生的学习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最后,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供学生评议、分析与讨论;③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构建知识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数字化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2、完善硬件环境,提高设备利用率

  ①完善硬件环境

  目前,我国还有较大部分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仍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城郊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很多学校的部分年级没有多媒体进教室;由于网络教室缺乏,其他学科教师很难有机会开展网络教学;另外,早期配置的设备故障频频,需要升级换代;总之,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②提高设备利用率

  虽然每所学校都配有至少一间多媒体网络教室,但其主要用途是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使用,其他学科几乎不用,而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也都是教师上课时使用,一直不允许学生使用;几乎每所学校都配置有摄像机或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但调查显示,这些设备只是在公开课、大型活动时才使用,而且一般是信息技术教师在用,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使用;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建设,使多媒体设备进每一间教室,同时增加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教室的数量,尽量创造条件,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与网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3、有计划地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库

  一直以来,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而资源的严重缺乏也正是影响目前校园网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造成了校园网只用于信息发布;因此,资源的建设迫在捷眉,并且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资源库的建设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不同渠道进行;首先,充分利用网络中已有的资源,将各类网站中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收集起来,分类整理,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其次,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购买由专业公司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库,但要注意不能重复;可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合理采购、资源共亨;另外,收集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虽然数量较少,但实用性强;通过上述二种渠道建设的资源库,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的特点,且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广大一线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随时选用所需的教学资源,节省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4、探索新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只关注技能,基本不涉及应用层面;培训方式也都是单一的讲授式,即讲解——示范——模仿——做题目,使得教师在培训中都是模仿操练,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这也是纯技能培训的一个弱点;新的培训模式应该是一种面向课程整合与应用的新型培训模式,更多地协调如何把理论、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培训内容;通过互动参与,将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以及案例设计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必须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特点和媒体的特性,以实现优化组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②信息技术高级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中小学教师经过了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后,多数教师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教学中常用的工具软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想要学习新的技术;另外,部分教师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需求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出分级培训计划与不同层面培训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③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到网络,发展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培训部门也应探索面向课程整合、面向网络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面向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

  地结合起来,使教师了解如何在本学科课程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体验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④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在教师培训中应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网、城域网、校园网,将各种学习资源放在网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教师的学习成果如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学习体会等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中,既省时省力,又达到高效产出;⑤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在开展面向整合与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互动式的新型培训模式;任务驱动式:在培训中将所要学习的技术融入到真实的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在解决具体任务的同时学习技术,做到技术与应用并进;主题探究式:根据学科内容选择培训的主题,在设计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中的问题,如资源的搜集与加工、学习成果的汇报等;项目活动式:将培训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一般为小组合作的形式;如,参加同一科研项目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或者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共同讨论或分组协作,根据需要生成个人或小组的项目;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发挥学校的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各级培训部门、大专院校可以协助学校共同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解决教师与学校的实际问题与需要,并能够在科研方面进行引领;5、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反复的尝试,这些都要在教学研究中进行;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以教科研为先导,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校本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是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发展性策略;

篇十三: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教育信息化行业现状分析

  王泽洋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属性包含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①硬件投入比例过大但应用滞后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高,与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硬件环境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在过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和学校往往只考虑购买哪些和多少硬件设备,计划预算也是按照硬件投入来,很少将软件费用计入预算。在应用中,往往是投入极大代价建成的信息化硬件却少有使用。

  在已建成的校园网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程度往往较低,相当一部分还处于闲置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还很少,大多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师生没有充分享受到有效的教育技术成果,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②教育信息化资源优质资源匮乏,整合难度大

  教育信息化资源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题库、教学工具等多种类型。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应用软件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

  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造成了操作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同时社会资源向教育系统的开放不够,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未建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

  ③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以区县或者学校为基础,区县教育局或学校往往根据上面下达的项目工程来实施,昨天是“校校通”工程,今天是“班班通”工程;昨天是校园网建设,今天是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每家学校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配置不同标准的信息化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散、乱,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区域、校际之间不能链接,“资源孤岛"现象严重。不同区域之间,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数据封闭,资源封锁,不能交互操作,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不能发挥信息化硬件和资源共享分享优势,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④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不足

  教师信息化的准备不足,新课程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存在严重脱节情况.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的并存,相当部分的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种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很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应用仍在初级层次徘徊.(2)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将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兴起、应用、融合、革新。根据上述阶段划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经过了兴起的阶段,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并逐步向着“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过去十年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

  因此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深层次的发展必然会走出重硬件、轻软件、忽视应用的误区,指导思路将从以硬件为核心转变为以应用的发展为核心: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信息化设施应用的效能;从注重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转变为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发展;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

  2、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市场规模情况

  随着我国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GDP的4%。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进一步为教育信息化行业规模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支撑。

  仅从对教育行业的

  IT总投资这一单方面的投入来看,2011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63。3亿元,同比增长18。3%.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GDP的4%,教育经费支持力度持续稳定,IT总体投资稳定增长,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也成为推动教育行业IT投资增长的动力.2012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44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达到21。7%。2013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522。2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8.1%。2014年中国教育

  行业IT投资总规模达到571。9亿元,同比增长速度达到9。5%。预计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将达到611。8亿元,同比增长速度达到7。0%。

  单位:亿元

  年度

  2011年

  18,58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70

  中国教育行业IT投363.3资总规模

  同比增长率

  18.30%21.70%18。10%

  9.50%7。00%

  442.2522。2571。9611.823

  2012年

  22,236。24,488。22

  26,420.58

  32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7,068。资料来源:计世资讯(CCWResearch)《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根据历史经验按2015年GDP估算。

  财政支出的常态化和持续化,为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期规划和顶层设

  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是项目制,受到资金投入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短期效应考核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业信息化在初期往往出现建设分散、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投入大量成本而没有获取相应的效益或者进行很好的应用等问题。而未来,随着财政支出的常态化和持续化推进,充裕的可持续资金保障,将会给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部门提供有力条件,促使相关部门制定顶层设计规划,从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入手,考虑教育行业各个主体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建设现状,在战略驱动的基础上制定规划,进行统筹分配和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整个市场除包括政府的财政投入之外,还包括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以及家庭对教育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

  随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逐步普及,家庭教育支出和学校对于教育产品采购的支出中对于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购买比重在逐渐增加,因此可以判断未来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市场的规模将逐步超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其规模及成长空间巨大.(三)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和特点

  1、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1)技术与行业知识融合的壁垒

  教育信息化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参与者既要具备教育行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理解客户的需求和业务难点;又要熟悉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具备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并进行系统开发、功能升级的技术实力。两者密切结合才能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与其实际业务匹配程度高、适应性强、稳定性强、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难题,提高其工作效率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系统的客户需求和业务难点,需要深入了解教育系统的

  各个环节,和不同参与对象的目标、需求,这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不断的总结积累。一般的软件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就难以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且使用率高的产品。

  (2)人才壁垒

  教育信息化行业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因此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也需要具备跨行业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由于发展年限较短,目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真正有水平和能力的产品设计和技术开发人员数量与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是严重短缺的。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人员做为支撑,任何一家新进入的软件企业都很难在这一领域内具备竞争力。

  (3)产品粘性壁垒

  目前教育信息化软件产品的消费主要来自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导建设的信息系统采购。软件系统的核心是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系统使用后会生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价值。如果要替换产品,则需要新旧产品有良好的融合性,能够将既有数据安全、准确、全面地导入新系统中。这会增加后来者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从而形成较高的行业壁垒.(4)品牌壁垒

  教育历来都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家庭的关注。教育管理部门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往往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因此在行业内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品牌效应,拥有一定数量成功案例的公司与市场的新进竞争对手相比,往往具备了很强的品牌优势和竞争门槛。

  2、行业特征

  (1)周期性

  教育信息化行业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服务和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国家和家庭对教育行业的投入近年来一直持续增加,基本没有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该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不太明显。

  (2)季节性

  公司主要针对教育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客户多为高等院校,且大多通过招投标形式开展实施。而教育主管单位一般会根据财政预算实施相应的项目招标。此类项目一般具有上半年规划、下半年实施的特征,因此公司业务收入以后半年为主,尤其集中在第四季度。

  (3)地域性

  我国教育部、各省的教育厅及各地市的教育局之间是非垂直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关系。实际上,各省份、各地市的教育环境、教育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四)公司所属行业的基本风险特征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跻身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在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因此,如果行业内公司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未来的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2、新产品研发风险

  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其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行业企业一直重视新产品的技术研发,随着下游客户群的持续发展,以及下游客户对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如行业企业不能准确预测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及时研发新技术、新模块及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其的市场竞争力将受到影响.

  3、人才流失风险

  教育信息化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卓越的人才队伍往往代表着高效的管理体制、先进的产品理念和持续的创新动力,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而软件行业具有人才流动性高的特点,这一方面使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招揽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人才流失的风险。

  4、因行业的季节性因素,导致的现金流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

  由于教育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导致教育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销售、回款等具有相应的季节性特点。行业企业的销售、回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因此,如果行业企业在前三季度有较大的现金支出,将会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

  (五)行业竞争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加大,该行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巨大的市场规模、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低的进入门槛,造成了行业参与者众多的现状。但由于行业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所涉及的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及服务的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参与公司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研发投资少、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单一且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且跨区域的市场推广能力较弱。因此教育信息化行业的集中度很低,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提供综合教育信

  息化产品的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已在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公司有天喻信息(300205)、立思辰(300010)、科大讯飞(002230)、方直科技(300235)、全通教育(300359)、拓维信息(002261)等;已在纽交所上市的教育信息化公司有学而思(XRS);已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教育信息化公司有金智教育(832624)、开维教育(834593)、颂大教育(430244)等.

篇十四: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应对分析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应对分析一,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愈来愈重要,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创新中小学教学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能力。教师只有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真正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层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为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某市的中小学教师通过随机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教师信息化能力展开调查

  二,调查的中小学所有科目执教教师,男女比例占比分别是45%和55%;年龄在20~29岁的占总数的28%,40~49岁的占19%,40岁以下的占78%。下面具体介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1,信息化教学态度现状。中小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践行者,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装备管理·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以及教育资源建设,也会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果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重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必然会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3,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自身年龄因素影响,年龄大的教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会相对薄弱;而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要从多方面考虑,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加大宣传,转变教学观念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方面要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学校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校师生都对信息化教学有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让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充满信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这就能为后续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2,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从教师培训工作方面加强重视。信息化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是在现代化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必须从专业化培训方面加强重视。培训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采用多种渠道促进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调动以及发挥各教师培训机构、电教部门的作用,做好沟通协调,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落实,将新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融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员能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本教研以及教学应用活动,培育及树立教育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和先进典型,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3,运用网络技术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要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建立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共建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把自己的上网行为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来提升教学能力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发展也不是一次学习就能完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发挥探究以及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和实际的教学任务相

  联系,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有重点、有策略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为实现既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篇十五: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者:刘世明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1期

  摘

  要:在这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文章就此展开论述,首先简述了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然后分析了我国信息化教学的现状,最后,从多个角度给出了提高老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策略。旨在为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特点;现状;策略

  就我国信息化教学现状而言,情形不容乐观。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已经对信息化教学已经有所了解,绝大多数教师参加过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虽然有所收获,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运用自如,仍存在较大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一味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来教学,但是由于教学经验的局限,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其一,信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将学科中信息量大与较为抽象的内容进行生动的展现,并且教学资源丰富,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二,信息化教学倡导三种新型学习模式,即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以及资源型学习模式,并且重点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搜集、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三,实现教师的角色的改变,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重新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并且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搜集更为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评价过程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并且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总的来说,是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契机。其四,实现教学的高效性,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比如慕课、微课的方式,能够以短视频的方式突出教学重难点,并且能够无限回访;交互式白板能够让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二、我国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不足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能够将挖掘信息化技术的精髓,大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尚无深入的调研,并且不能很好的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不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前提,虽然大部分年轻教师能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在深入访谈与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掌握情况不够深入,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需要系统化的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很少有教师能够将信息化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监控与管理和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多数只在课程导入、讲授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对于信息化教具的选择也存在局限性,例如通常只用PPT、或者在网页上下载课件资源等,很少教师能够应用新型的信息化教具。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不完善

  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充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保障,信息化教學资源包括各类网络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具、各类设施,信息化教学环境包含学校的氛围、教室以及学校的管理等。当前虽然信息化教学设施已经普及,绝大部分教室都安装了电脑等,但是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的应用尚不普及,教学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途径也较为单一,普遍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学校并没有建立资源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库,这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有些资源需要付费下载,也给教师一定的经济压力;除此之外,虽然学校设施比较完善,但是对于信息化设施的维护、维修不够及时,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尚未制定完善的考核目标,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教师视角

  第一,教师要结合自身所交学科现状,制定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通过查阅网络资源、看信息化教学专业数据、参加培训会、信息化教学沙龙等方式,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总结不足之处,摸索一条与个人特点与学科特色想融合的信息化教学之路;第二,教师在搜索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本学科的名师名课信息化教学方式,观看教学视频,其次,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找到学科相关的高质量信息化资料;最后,在提升阶段,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料,以此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教学的每个过程之中。第三,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提升,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与学校进行评价,并且听取优秀教师的建议与经验,从而以“自我提升”为中心,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意识与教学能力。

  (二)学校视角

  第一,加强对新任教师的培训工作,对新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渗入培养工作能够让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快速的渗透进入新教师的教学思维之中,从而深入了解掌握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未来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第二,提高校本培训的作用,将信息化教学作为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本培训的关键点,以学科进行分类,提高教师在自身学科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在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第三,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能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晋升激励等,对于特别优秀的可以评为学科带头人,还可以通过举办信息化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比赛的方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并灵活的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三)团队角度

  第一,组建信息技术教学专家团队,由技能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团队中要融合各个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精华,对信息化教学存在不足的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第二,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互助团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开设微博大V、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推送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并对教师的评论进行答疑解惑,提高互动性;还可以在线下组建一对一互助小组,如让年轻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帮助年纪较大,对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帮助,二者也可以进行交流总结提升。第三,组建一支服务与技术支持团队,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涉及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维护、维修与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仅靠教师不仅缺乏精力,同时也缺乏专业技能,因此需要组建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后台保障。

  (四)过程视角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各个阶段,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尝试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且融汇贯通,实现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升华;第二,在教学重难点上,引导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点攻破,抓住学生的疑惑点,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选择,从而尝试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三,注重信息化教学的细节,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教,而是要考虑到学科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要遵循教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创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学顺应当代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应当引起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为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们应该坚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自我提升为中心,并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应该加强信息化培训,全方位塑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理论结合实践,边实践边思考,积累经验,进而实现全面信息化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纪晓丽,王妍,方小勇,龚箭.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江苏省76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4):72-76.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杜佳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3]张幸,黄露.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CNKI)2004-2016年相关文献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5):1-4.[4]付奎亮.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05):9-13.[5]肖桐,杨磊,易连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7(04):78-83.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TPACK教师培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11589。

  作者简介:刘世明(1980-),男,湖北枣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供应链管理等。

推荐访问: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 信息化 现状 水平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