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0篇

时间:2022-11-25 14:4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0篇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正确认识亚文化现象,合理引导亚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生的“亚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0篇,供大家参考。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0篇

篇一: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正确认识亚文化现象,合理引导亚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生的“亚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亚文化的内涵和校园亚文化现象入手,分析了校园亚文化的具体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加强引导高校亚文化活动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亚文化

  对策

  一、亚文化及其内涵

  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亚文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能够以其自身特征与主文化相区别;至少服从主文化的一部分规则;以与主文化的差异特征而拥有约束自己成员的行为规范;能够支持保持该文化的少数群体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整体行动;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主文化的差异与距离。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现象

  目前,高校校园亚文化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主要包括短信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等。

  1.短信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大量充斥着校园,其中包括各种爱情短信、幽默短信、友情短信、节日祝福短信等。

  2.网络文化。它是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载体是博客、BBS、论坛、QQ等,主要内容是网络语言、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等。

  3.课桌文化。所谓课桌文化,就是涂鸦文化的一种。涂鸦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对学校的一些不满或对一些现象的看法,亦或是一些打油诗,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格调不高。

  4.广告文化。学校好多地方都贴满了各式小广告,其中包括考研辅导班、假日兼职、出售二手笔记本、社团活动、自考等信息,内容可谓种类繁多。

  三、高校校园亚文化特征

  高校校园亚文化是由校园特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概括讲,校园亚文化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篇二: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叶婧婵

  茅晓妍

  来源:《社会与公益》2019年第12期

  叶婧婵

  茅晓妍/浙江师范大学

  摘

  要:作为当下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亚文化,“丧文化”对青年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解读“丧文化”的概念界定,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实证分析“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提出具体应对“丧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丧文化”;大学生;亚文化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对“丧文化”的定义基于以下概念:“‘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1]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文化截然不同,它反对说教和心灵鸡汤,更多的是把社会、人性黑暗面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不管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挫败感和无望感。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调查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浙江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12份,其中男生107份,女生105份。参与研究的本科生专业涉及文科、理科以及工科。下文将就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1.对“丧文化”的概念认知

  大部分学生对“丧文化”概念了解不多,了解的主要途径为表情包、朋友圈动态、段子等。参与调查的对象中,43人从来不用“丧文化”表情包,其余169人都使用过此类表情包,占总人数的79.72%。对于该类“丧”表情包,大家看法各异,多数人对其印象为有点意思、搞笑。

  可见,“丧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文化,它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正以多样的形式渗入大学生的生活。

  2.“丧文化”产生的原因

  总体来说,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情绪来源为学业压力、学生工作压力、同龄人的压力。其中,大一、大二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与学生工作压力,大三、大四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

  调查中,82.50%的学生曾产生过此类消极情绪,其中频率较高的有42人。45.30%的学生表示这种“丧丧”的情绪最多持续一天,大多数人表示这种情绪会持续一周甚至半个月。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产生过此类沮丧、消极、悲观的情绪。

  3.“丧文化”的影响

  约66.70%的学生认为,“丧文化”会对自身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参与调查的46.70%的学生认为此类消极情绪是正常现象,其余人表示不喜欢这种情绪。

  在“对‘丧文化’的影响看法”中,调查对象对其有不同的认知。

  积极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丧”是一个释放的出口,面对优秀的同龄人、学业的压力、即将步入社会的迷茫等,“丧”为他们宣泄情绪提供了一种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第二,在宣泄负能量的同时,他们利用这种自嘲、调侃的方式从反方面进行自我激励或得到他人肯定式的安慰,从而引导自己走出沮丧的情绪;第三,在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丧”氛围中或相互吐槽中,他们能够感受到并非只有自己在承受这样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从而摆脱自我否定的桎梏。

  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丧”让人萎靡不振,而为人处世应该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经常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会让自己陷入不断否定自我的怪圈,产生无助感,极端时会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第二,“丧”情绪会让人自我怀疑,因为对自己的努力以及收获的正反比有强烈不满的心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抵触心理;第三,“丧”情绪容易影响、裹挟周围的人,如当身边的人出现“丧丧”的情绪时,自己容易受到影响,无缘无故陷入低潮的情绪。

  对于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丧文化”,68.87%的人认为这是人们的言论自由,有利于负面情绪的抒发,不需要控制。可见,“丧文化”反映了生活的一面,展示了大部分人遇到挫折时最正常的反应,虽然这不是人生的常态,但可以帮助负面情绪的抒发,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丧文化”流行的必然性。

  4.“丧文化”的应对方式

  男女生宣泄消极情绪的方式有所不同:男生更喜欢自我消化,且很少会用大发脾气的方式;女生则更喜欢找人倾诉,且较多人会通过大哭与大发脾气来消化消极情绪。可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应对“丧”这种情绪。

  (二)访谈

  本研究访谈了浙江某高校的三名本科生与三位教师,三名本科生分别来自不同学院的主席团;三位教师分别为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教师何老师、中国文化概论教师郑老师、某学院党委副书记林老师,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

  1.学生消极状态的来源以及应对措施

  通过对三名本科生的采访笔者得知,他们的消极情绪有以下两个共同来源:学业的压力,包括各等级考试、期末考试和证书的考取;工作的压力,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的工作与学习冲突,占用复习时间。

  当自身产生这种“丧”的状态产生时,一名学生倾向于自我消化,她认为消极情绪是会传染的,不希望别人被自己影响;另外两名学生更喜欢找关系好的人倾诉,通过聊天排解不良情绪。而当他人向自己寻求帮助时,三名学生都表示会先当好一个倾听者,然后针对对方的问题站在其立场上给予积极的反馈,教会对方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

  2.教师对学生负面情绪来源的理解

  三位教师都认为,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学业压力是他们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何老师认为,工作压力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郑老师认为,学生对成绩的追求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偏差,对核心素质的忽视使他们缺乏精神支柱,造成“空心病”;林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受到了很多伤害。

  3.对“丧文化”的看法

  接受访谈的教师与学生均认为“丧”文化只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形式,“丧”文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合理地使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利用其宣泄负面情绪,可以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但是要掌握“度”,否则就会产生危害。在被问到青年大学生是否需要告别“丧文化”时,学生都表示不需要,“丧文化”有好处也有坏处,没有必要全盘否定。

  接受采访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态度。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开阔的眼界,和优秀的人待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教师遇到学生有该情况,应给予关注和引导。学校则应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三、应对策略

  “丧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如何应对“丧文化”消极影响的方面,本研究将访谈内容进行总结,结合调查问卷中“丧文化”产生的影响、产生原因、调查对象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等,提出以下三点策略,即从大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方面作出相应的举措和努力。

  (一)树立目标,制订规划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丧”也许是青年人面对优秀的同龄人、学业的压力、即将步入社会的迷茫的抗议和倾诉,但是需要做出选择。

  在生活中,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可以给自己制订具体的人生规划,找准定位,以此为努力方向,同时可以多向优秀的榜样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选择正确的疏导方式,在“丧”情绪产生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发展开阔的眼界,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将目光放在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以此给自己增加动力;经常夸夸自己,肯定自身优势,培养自信心。

  (二)课堂引导,加强教育

  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者、指路人,人民教师更应该担任起教育学生和培养国家青年一代人的责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孟文化等经典文化,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正确的精神寄托,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心,在生活中、课堂上多多表扬学生,深入挖掘学生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尊重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让学生避免沉浸于“丧”情绪中无法自拔,用温和的态度暗示学生,教师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同时可以与学生探讨产生“丧”情绪最根本的原因,让周围的学生也多关心出现问题的同学。

  (三)学校建设,营造氛围

  大学生容易受到“丧文化”影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盲目从众。大多人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消极氛围,他们容易在环境中受到影响,自身也出现“丧”的情绪。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如开设时间规划课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同时,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如完善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活动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四、结语

  “丧文化”的形成是青年一代的心理映射,是青年群体对压力的发泄。的确,有些“丧文化”只是一种自嘲和宣泄,但是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丧”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直面自己的消极情绪,将其转化成对目标的动力,更好地在时代的潮流里拼搏奋斗。

  参考文献

  [1]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3-7,31.

篇三: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其中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商校主流文化和高校亚文化。高校亚文化反映的是校园各不同群体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特色文化。目前,由于社会的变革。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等因素,校园文化中的高校亚文化有了渐趋平庸化、世俗化的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对高校亚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重构德育体系等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亚文化;大学生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概念的界定

  要深入了解高校校园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把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搞清楚,只有对高校校园亚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充分明白高校校园亚文化中不良亚文化出现的原因以及寻求应对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以下是通过对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分类、特点及其研究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意义的表述,来充分界定高校校园亚文化。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涵义

  《教育大词典》对亚文化是这样界定的;亚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主导性文化的补充。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价值体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态。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是其产生的前提,而特有的生活方式、语言则是其外在表现,共同的价值观是维系该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青年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总和和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状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

  (二)高校校因亚文化的特征

  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社会性。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特征。

  变迁性。高校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

  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亚文化的变迁。它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是高校自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

  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亚文化不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

  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亚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一起的,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

  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

  二、高校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高校校园亚文化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高校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高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也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而趋向多样化。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第二,易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第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校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不良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再加上实用主义的盛行,使得高校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较疏远和庸俗,人际关系商品化、复杂化。第二,一些品味不高,质效不佳,消极颓废和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使得校园充斥着不思进取的颓靡之风。

  (二)高校亚文化现存问题的形成原因

  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也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急剧变革中,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和渴望,这种激情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接受、理解乃至成为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

  2.大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

  大学生的年龄多在20岁左右,正是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自主要求与依附地位的矛盾,早熟的消费能力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认识水平与活动能量的矛盾,对社会的积极参与的渴望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及自身能力局限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大学生难以处理复杂的新旧文化关系。因此,同一意向中的相互冲突和彷徨在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一些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

  3.网络和影视等媒体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知识和信息不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是依靠互联网、电视、电影来获取外界信息。目前,网络、影视等媒体己成为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网络、影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虽然大多数影视作品都能很好的表达积极的精神,但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影视文化达到不轨目的,严重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极易受这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校德育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高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职业道德还亟待提高,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

  面对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自身意识的影响,只有采取积极措施,认真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构德育体系。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和管理等措施,才能让整个高校出现一片和谐的景象。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要积极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一,大力发展校园主流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体现主流文化的时代性,把握校园特色,富有创新精神。

  第二,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亚文化的存在是时代的产物,是客观现实,我们不能采取压制或漠视的态度,而应积极应对及时引导。一是要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个性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要加强对中性亚文化的引导,将主流文化渗透到中性亚文化中去,大力对中性亚文化的改造。三是要努力改造、合理疏导不良亚文化。可以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现象实行“个案化引导”,引导不良亚文化向健康亚文化方向发展。

  (二)重构德育体系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校园出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还有短信文化中的黄段、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流行文化的超前消费行为等低级校园亚文化,使校园精神文明受到严重污染,严重阻碍大学生的人文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三观馓育。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运用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和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跟踪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努力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并把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快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提高高校德育的现代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q-分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

  定型之时。但同时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渡阶段、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则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

  首先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为贴心的关爱,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便捷、有效的各种咨询服务。其次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咨询队伍,提高咨询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向高校咨询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咨询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与大学生对咨询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高各种咨询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真正能够为大学生解决各种疑惑的专职咨询队伍。

  最后,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及请校友做报告等形式,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孙

  亮.浅谈当代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J].化工高等教育,2003.(2):32-34.

  [2]邵会如.加强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5-206.

  [3]张捍东.黄伟良.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20-21.

  [4]高

  婷.从高校亚文化引发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4):34.

  [5]赖焱烽.范忠烽.构建和谐校园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J].南方论刊,2007,(3):62-63.

  [6]潘国廷.高校不良亚文化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37-39.

  [7]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u):94.

  [8]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负面心态探析[J].建材高校理论与实践,1999,(1):51-52.

  [9]陈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园文化透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0.

  [10]刘彦超.浅析大学校园亚文化[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5):25-26.

  [11]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111

  [12]关

  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学院学报,2007,(4):23-24.

  [13]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63.

  [14]崔景贵.社会转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3):53-55.

  [15]刘海生.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J].教育探索,2002,(11):49.

  [16]JohnFiske.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London,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1990.

篇四: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并且具备一些显著的特征,如青春性、边缘性,同时它还存在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网络领域的青年亚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产生和发展,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

  标签:青年亚文化

  大学生

  表现形式

  原因分析

  亚文化(Sub-Culture)最早是文化人类学家用来表述和社会主流文化区别的少数部分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后来被用来描述一切边缘的文化,它与“主流文化”的概念相对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则是指青年希望解决其共同面对的存在于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它经常表现在诸如行为方式、想象方式、话语方式等方面,以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1]

  一、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1、阶级性与青春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就将阶级性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对立下的仪式抵抗。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青年为了抵抗作为社会主导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借助于亚文化来表达其反抗诉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对立性已经逐渐减弱,特别在我国,现阶段已经不存在社会阶级矛盾。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更多的表现出青春性的特点,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正当青年期。由于成长在与父辈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形成了一些与父辈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与父辈有不同的理想、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等。为了表达自我存在,彰显青春个性,他们希望摆脱社会对他们的标签化定义,从而使青年亚文化呈现出青春叛逆的特征。

  [1]本文为辽宁省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SZ201106)研究阶段成果。

  2、群体性与边缘性

  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一般是在特定群体中重复发生的,并由此产生部分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而哪些相对独立的个体叛逆行为并不是亚文化的特征。青年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大学生群体现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青年亚文化从产生之初,就被主流文化排斥甚至打压而处在一个边缘的地位。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不仅体现在青年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更体现在它在支配思想意识方面的边缘作用。因此,在主流文

  化中满足不了诉求的青年以非主流的行为、视角、方式来参与社会活动,以边缘的姿态对主流社会的结构和意识进行反叛和抗拒,以捍卫自己的利益。

  颠覆性与兼容性

  青年亚文化颠覆性的特点与青年所处的边缘性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青年一代往往通过张扬的个性、逆反的心理、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和对某些传统规范的越轨,借以表达他们独特的价值观。由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地位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青年亚文化必然会对主流的社会文化进行抵抗与颠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二者的兼容性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青年亚文化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主流文化中原有的部门内容可能被青年亚文化取代。大学生群体由于教育层次高,同时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思想上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主流社会,因此他们轻视、抵触主流文化的方式比较温和,他们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会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并将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二、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领域青年亚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网络媒介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发展也比在现实社会更加迅速和多元。截至2012年6月底,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为3.88亿,通过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有3.80亿[2],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网民。网络空间成为了大学生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根据内容不同,网络青年亚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网络恶搞、网络事件等表现形式。

  网络游戏方面,大学生们通过游戏中的格斗与厮杀来宣泄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压抑情绪、舒缓压力,由此形成的网络游戏亚文化群体数量不在少数;在网络语言方面,大学生是发明和传播网络语言的重要力量,借助于网络语言,他们可以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娱乐、调侃甚至讽刺,例如“累觉不爱”、“普大喜奔”、“神马都是浮云”、“五毛”等网络用语,张扬大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主流文化规则的抵抗和不满;在网络恶搞方面,网友根据电影《无极》而自制的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网络恶搞风潮,使网络恶搞成为备注瞩目的网络文化现象,大学生更成为了网络恶搞的推崇者和参与者;网络事件方面,大学生希望借助于网络媒体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表达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试图以网络舆论的力量来影响事态的进展,有代表性的事件有“范跑跑”事件、“躲猫猫”事件等。

  2、娱乐领域青年亚文化

  娱乐是青年亚文化的精髓,娱乐也是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持。目前部分人对娱乐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也成为了青年亚文化人群值得炫耀的内容,娱乐知识化、知识娱乐化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群体在娱乐

  领域的青年亚文化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追星族、“80后”写作、服装和发型、动漫COSPLAY等。

  在追星族方面,从香港“四大天王”到内地“超女”、“快男”,再到日韩电视剧造成的哈韩、哈日现象,都是大学生追星文化的突出体现;在“80后”写作方面,此类作品强调对性的尝试与表达却严重缺失性道德,追求酷的一面却没有统一标准,不再沉迷于虚幻却没有理想追求;在服装和发型方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如“补丁裤”、“镂空装”“莫西干头”等;在动漫方面,推崇“萝莉”、“伪娘”“宅男”等动漫形象,吸收和认同一部分非主流的价值观。这些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凸显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3]3、消费领域青年亚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与父辈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消费观念中,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已经不再成为左右他们购买的决定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个性化、新奇性。他们根据主观喜好和情感体验来选择商品,更加关注一些时尚信息和产品,并且在消费手段上更愿意采用网银、支付宝等虚拟消费方式。

  大学生消费亚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国家宣扬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影响了青年,另一方面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种类的丰富,为青年用消费手段构筑亚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角度

  (1)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传统的社会管控体制日益弱化,原有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被打破,造成了青少年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首先,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产生了一个价值结构的真空阶段,使大学生无统一价值观可循。其次,社会、学校、家庭和传媒等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缺位。再次,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思潮等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价值观和中国优秀的文化观念深受冲击。最后,由于青年是社会的边缘性群体,青年与社会及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是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外在根源。

  (2)社会评价标准单一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单一化的成功评价模式导致成功的衡量标准的机械化,造成人性的虚伪和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空虚。人们都习惯将“官”或“钱”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因此社会上才出现了“拼爹”“炫富”等不良风气,出现了如“郭美美事件”、“李刚事件”、“李某某轮奸案”等事件,这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也滋生了一些消极的亚文化。

  大学生自身角度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全面介入

  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网络对青年生活的全面介入。迅猛发展的网络,削弱了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不断弱化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信息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类信息文化鱼目混杂,大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受到其中所渗透和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相应的青年亚文化。

  社会竞争关系增加了大学生的交往压力

  现在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主要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当人际关系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时,他们面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不再相信主流文化宣扬的“和为贵”、“诚以待人”等理念,而很容易走向人际交往的极端,甚至出现社交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精神疾病。

  (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矛盾

  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被社会所认同、尊重甚至崇拜。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技能和面对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不足等原因,在实现理想之前往往会遭遇现实的残酷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通常会做出三种选择:一种是通过个人的拼搏努力去实现理想,这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一种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原有目标,通过麻醉自我的方式来宽慰自己。另外一种就是采用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方式获取同样的成功。当大学生们尝试走主流方法却未成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时,一些人便会转而尝试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并且在不同的亚文化之间再做选择。

  参考文献:[1]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7页.

  [2]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J].互联网报告,2013年8月,第68页.

  [3]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1月,第78页.

  [4]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

  [5]欧盛瑞.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篇五: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价值和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大学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校园文化也日渐丰富而复杂,对青年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校园亚文化是指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普遍拥有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作用的结果与影射,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大学生对社会、国家、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思考[1]。而校园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渗透到教学和生活各个领域,改变和调动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校园亚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高校校园亚文化,剥离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畸变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校园亚文化的现状

  信息文化。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

  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免费论文。QQ、MSN成了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手机短信因使用简单、发送方便、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这些通信手段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不仅有优秀的信息文化,很可能也有不良的信息文化。短信中不乏低俗、垃圾的内容,网络资源更是参差不齐,良莠共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和偏激的信息。网络社区上也是有不少不负责任的、过激的言论。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威,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

  流行语文化。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语言创新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免费论文。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其中不乏积极有趣的言词,但有的也充满了消极、无聊的色彩。常见于校园中的“郁闷”、“晕”等词,表现了大学生的某种不满和无奈。我们可以从流行语中感受到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消极的情绪,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和随心所欲[2]。

  涂鸦文化。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涂鸦的内容各种各样,有励志的,有宣泄情绪的,有对学校社会不满的,更多的是一些格调低俗的“黄段子”,对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共设施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不清晰等问题。

  群体文化。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

  向他人吐露,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当遇到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时,相互倾诉自己的情感,因相同的文化意识而结为友伴群体。校园中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如以兴趣爱好为标志的摇滚乐队、街舞团体等等。免费论文。

  二、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赋予了校园亚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资源获取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把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为全世界。大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受用群体,享受着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但在某些方面,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某种信息手段,出现了所谓的“拇指族”、网虫等等,热衷于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可以畅所欲言,无需过多隐讳。这对于交流过程中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也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但同时,一方面这种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使大学生远离现实的生活集体,以更加封闭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实在的人际交往产生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出现障碍;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苦闷压制在心里,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

  大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在信息时代,资源的获取变得十分容易,而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大学生难以辨别良莠,自觉和不自觉的接受着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其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困难,极易被不良亚文化所畸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晰,感到困惑和彷徨。他们往往在心理低谷期将网上聊天、虚拟社区、网络游戏、色情暴力信息作为排遣发泄的手段,甚至沉溺于其中,这给他们的心理、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大学生具有年轻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价值取向是多元的。由于正身处于社会的转型之中,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年轻人有着对前途的迷茫,爱情的渴望和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大学生站在踏入社会的门槛上,面对着学业竞争、就业、生存的压力以及渴求成功的压力等,一部分大学生焦虑急躁,找不到适当的人生坐标,而成人的自觉意识又促使大学生刻意掩饰这种失重状况,表现出高度自我,玩世不恭,诸事漫不经心,或干脆反其道而表现出极端的颓废与消沉[3]。大学生面对这种矛盾难以排解,更多地体现出浮躁、批判和消极,当遇到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时显得过激和偏颇。

  许多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压力,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发形成了许多团体。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个人魅力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有利于协调学生人际关系、满足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但一些偏激、叛逆和浮躁的意识等不利因素也对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三、引导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正确认识和包容校园亚文化。随着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同群体的文化特质得以体现,带来了不同类型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当然,这也给大学生文化选择增加了难度。对于广大的教育者,特别是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要直面一个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研究,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整合互补的对策。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信息等方面的研究,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要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理解、包容各种校园亚文化的存在,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一方面应良好地把握亚文化所反

  映出的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园亚文化形态要大力弘扬,使具有积极性质的亚文化形态保持存在空间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清晰校园亚文化中的主流方向,从而引导亚文化成员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内容,剥除负面内容。

  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其过程是一种文化浸润的过程,需要某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为其创造条件[4]。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开放的环境中会无意识地受到文化的隐形渗透作用。应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在需求出发,建设具有较强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作用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亚文化中创新、活泼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个性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决抵制消极的、低俗的文化侵袭,将社会主流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蕴含于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感受良性文化的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使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在调节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管理,使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校园亚文化的产生是源于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因此要净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凸显校园网在思想性、知识性方面的指导作用,并高度关注网络虚拟群体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倡导文明用语和使用健康的手机短信;积极对大学生社团和群体进行引导和、监管,使之向学习型、学术型、公益型方向发展,促进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地发展。

篇六: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正确认识亚文化现象,合理引导亚文化建设

  作者:姜金征

  梁永朵

  王爱玲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2期

  摘要:大学生的“亚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亚文化的内涵和校园亚文化现象入手,分析了校园亚文化的具体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加强引导高校亚文化活动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亚文化

  对策

  一、亚文化及其内涵

  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亚文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能够以其自身特征与主文化相区别;至少服从主文化的一部分规则;以与主文化的差异特征而拥有约束自己成员的行为规范;能够支持保持该文化的少数群体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整体行动;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主文化的差异与距离。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现象

  目前,高校校园亚文化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主要包括短信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等。

  1.短信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大量充斥着校园,其中包括各种爱情短信、幽默短信、友情短信、节日祝福短信等。

  2.网络文化。它是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载体是博客、BBS、论坛、QQ等,主要内容是网络语言、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等。

  3.课桌文化。所谓课桌文化,就是涂鸦文化的一种。涂鸦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对学校的一些不满或对一些现象的看法,亦或是一些打油诗,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格调不高。

  4.广告文化。学校好多地方都贴满了各式小广告,其中包括考研辅导班、假日兼职、出售二手笔记本、社团活动、自考等信息,内容可谓种类繁多。

  三、高校校园亚文化特征

篇七: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其中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商校主流文化和高校亚文化。高校亚文化反映的是校园各不同群体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特色文化。目前,由于社会的变革。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等因素,校园文化中的高校亚文化有了渐趋平庸化、世俗化的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对高校亚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重构德育体系等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亚文化;大学生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概念的界定

  要深入了解高校校园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把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搞清楚,只有对高校校园亚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充分明白高校校园亚文化中不良亚文化出现的原因以及寻求应对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以下是通过对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分类、特点及其研究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意义的表述,来充分界定高校校园亚文化。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涵义

  《教育大词典》对亚文化是这样界定的;亚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主导性文化的补充。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价值体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态。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是其产生的前提,而特有的生活方式、语言则是其外在表现,共同的价值观是维系该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青年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总和和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状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

  (二)高校校因亚文化的特征

  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社会性。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特征。

  变迁性。高校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

  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亚文化的变迁。它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是高校自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

  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亚文化不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

  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亚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一起的,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

  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

  二、高校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高校校园亚文化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高校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高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也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而趋向多样化。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第二,易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第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校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不良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再加上实用主义的盛行,使得高校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较疏远和庸俗,人际关系商品化、复杂化。第二,一些品味不高,质效不佳,消极颓废和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使得校园充斥着不思进取的颓靡之风。

  (二)高校亚文化现存问题的形成原因

  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也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急剧变革中,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和渴望,这种激情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接受、理解乃至成为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

  2.大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

  大学生的年龄多在20岁左右,正是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自主要求与依附地位的矛盾,早熟的消费能力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认识水平与活动能量的矛盾,对社会的积极参与的渴望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及自身能力局限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大学生难以处理复杂的新旧文化关系。因此,同一意向中的相互冲突和彷徨在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一些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

  3.网络和影视等媒体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知识和信息不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是依靠互联网、电视、电影来获取外界信息。目前,网络、影视等媒体己成为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网络、影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虽然大多数影视作品都能很好的表达积极的精神,但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影视文化达到不轨目的,严重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极易受这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校德育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高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职业道德还亟待提高,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

  面对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自身意识的影响,只有采取积极措施,认真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构德育体系。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和管理等措施,才能让整个高校出现一片和谐的景象。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要积极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一,大力发展校园主流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体现主流文化的时代性,把握校园特色,富有创新精神。

  第二,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亚文化的存在是时代的产物,是客观现实,我们不能采取压制或漠视的态度,而应积极应对及时引导。一是要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个性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要加强对中性亚文化的引导,将主流文化渗透到中性亚文化中去,大力对中性亚文化的改造。三是要努力改造、合理疏导不良亚文化。可以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现象实行“个案化引导”,引导不良亚文化向健康亚文化方向发展。

  (二)重构德育体系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校园出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还有短信文化中的黄段、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流行文化的超前消费行为等低级校园亚文化,使校园精神文明受到严重污染,严重阻碍大学生的人文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三观馓育。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运用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和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跟踪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努力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并把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快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提高高校德育的现代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q-分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

  定型之时。但同时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渡阶段、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则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

  首先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为贴心的关爱,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便捷、有效的各种咨询服务。其次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咨询队伍,提高咨询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向高校咨询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咨询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与大学生对咨询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高各种咨询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真正能够为大学生解决各种疑惑的专职咨询队伍。

  最后,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及请校友做报告等形式,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孙

  亮.浅谈当代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J].化工高等教育,2003.(2):32-34.

  [2]邵会如.加强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5-206.

  [3]张捍东.黄伟良.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20-21.

  [4]高

  婷.从高校亚文化引发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4):34.

  [5]赖焱烽.范忠烽.构建和谐校园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J].南方论刊,2007,(3):62-63.

  [6]潘国廷.高校不良亚文化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37-39.

  [7]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u):94.

  [8]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负面心态探析[J].建材高校理论与实践,1999,(1):51-52.

  [9]陈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园文化透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0.

  [10]刘彦超.浅析大学校园亚文化[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5):25-26.

  [11]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111

  [12]关

  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学院学报,2007,(4):23-24.

  [13]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63.

  [14]崔景贵.社会转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3):53-55.

  [15]刘海生.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J].教育探索,2002,(11):49.

  [16]JohnFiske.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London,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1990.

篇八: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沈永真;鲁文英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2(000)020

  【摘

  要】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既有主流文化,又有非主流文化,或称为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间,多元思想意识形态的盛行进一步催生了形式多样、内容时尚、价值多元的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的盛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必要创新和整合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亚文化策略,引导各种亚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总页数】1页(P157-157)

  【作

  者】沈永真;鲁文英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710125;西安培华学院,71012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王远方

  2.青年亚文化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王文洁;毛维国;任凤琴

  3.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张蓓

  4.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张蓓

  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王远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九: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

  张帆;沈旭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当代大学生校园亚文化的全景式图景,剖析了其行为表象背后的价值理念,凸现出后现代语境下校园亚文化的独特之处,呈现出当代校园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断裂之处并指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总页数】6页(P45-50)

  【作

  者】张帆;沈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质[J],曹迎

  2.大学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周蕾;周姣;谢佳敏;3.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征r——以电影《十万个冷笑话2》为例[J],彭贵昌

  4.思想政治教育对后现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引领[J],孙伟;于浩田

  5.思想政治教育对后现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引领[J],孙伟;于浩田

篇十: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主播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

  沈永真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8(000)013

  【摘

  要】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真切地认识了网络主播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种现状的出现有社会需求、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应该加强对网络主播行业的引导与监管,针对网络直播特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主播亚文化活动中鉴别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科学认知网络主播亚文化,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

  者】沈永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710125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阻隔及其超越之道[J],王夫营;谭培文

  2.论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吴章伟

  3.思政视角下高校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

  ——基于文献综述视角[J],杨杭

  4.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实证研究[J],周艺庆

  5.网络主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策略——以李佳琦为例[J],倪扬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 影响 大学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