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3篇

时间:2022-11-25 11: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3篇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  -论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  XXXXXXX专业XXXX班  指导教师:XXX摘要:通过对中、西服装造型结构的比较与研究,使我们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3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13篇

篇一: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

  -论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

  XXXXXXX专业XXXX班

  指导教师:XXX摘要:通过对中、西服装造型结构的比较与研究,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服装各自的特点以及东西方人审美的特点,征对两者的不同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东西方

  服装文化

  文化差异

  提起文化差异,我们可能想到的太多太多,风俗习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习惯、行为习惯等等。就服装文化而言,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服装的款式、色彩、摸上去的质感。其次,服饰文化是自然物质按人的意识和行为组合而形成的,服饰文化的生产方式,如采集、种植、饲养、合成、织造等,都是对自然规律的人为组合运用。再次,服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XX、艺术、科学等意识文化形态。尤其是审美因素,它在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服饰文化观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中西方服饰观念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观念的进一步的认识。

  一、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各种表现

  1.1中西方服饰的特色比较

  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因此服装样式也各不相同。目前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1.11色彩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都在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

  .可修编

  .

  .

  -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从婴儿出生的“挂红字”,吃红鸡蛋、红花生,到结婚、生日、节日,事事都需挂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素热烈,象征着庄严、吉祥、鲜艳,因此十分崇尚红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中国人对颜色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平时的穿衣选色也没有那门多的禁忌了。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也就是说注重赋予色彩一定的情感寓意。直至今日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而紫色的至高地位除了喜好以外很大程度是受当时染色水平的影响。与中国比较来说,西方的服饰色彩比较讲究个性,主要体现在突出性别个性和体现自我个性。性别个性主要表现在男性要穿上沉稳色彩,而女性则要穿上丰富多彩的装扮。而自我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不”:不分性别、不分季节、不分年龄。如今,出现了男女色彩交叉,男装与女装争颜色的现象。例如砖红色、褐色的男西装配上鲜红色的领带;女性则倾向于男性化着装,例如男女皆宜的牛仔裤等中性色彩的服饰。不分季节,表现在冲破了传统的冬装、夏服的概念,冬季着裙、夏季穿薄毛衣都是时髦的装扮。不分年龄,突出表现在老年穿衣年轻化。老年人的衣着色彩越来越鲜艳。当然,在当今的中国,这种现象也是同样越来越多了。

  -

  .可修编

  .

  .

  -1.12造型结构

  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视二维空间效果,服装平直宽松。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型的,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服装比较适体。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取了人体双臂平展、两腿稍劈的立姿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不大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结构。服装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穿着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行都很方便,不受拘束。中式服装的结构特征为,上肩没有肩缝,前后衣片相连,甚至连衣袖也是从衣身中连出,如果衣料门幅不够宽,则在左右衣袖的两端再加袖长。

  西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自然垂臂或半垂臂,并足站立的姿势进行设计的。由于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结构非常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主要部件,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服或裤子。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立体形态。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臂、腿的体型结构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西式服装是一种分割式、曲线状、立体型的服装结构,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离的分割式,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并且衣片的外形轮廓呈弧线状或曲线状。

  1.2中西方穿着观念的差异

  1.21讲究修饰与崇尚显露

  在中国人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孔子-

  .可修编

  .

  .

  -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可以说,中国人的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是天的本性和人的心性相融,注重感悟,崇尚修饰。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在古代西方民族的眼里,人体是最纯洁、最优美、最雄伟的形象。他们觉得男体刚劲雄健,充满勇士的气魄;女体温柔纤细,富有典雅的迷人魅力。因此,就要求服装的造型和穿着都能充分地、完美地反映人体的优美体态。这种以人为主体,一服装为陪衬的穿着观念,是一种开放的观念,是进步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1.22注重内省与注重表演

  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内省和自我调节,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求新和自我表现,较开放、多变革。中国的服装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发源地是黄河流域。这里有广阔的平原,农业发达,与大自然协调生存,百姓过着安定平稳的农耕生活。因此,中国人崇尚宁静、和谐,表现出了内省型的“静”的特点,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和含蓄之美。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甚至直到现在,对服装穿着观念上的认识,还是以为自己身上的服装是“为别人而穿的”,怕招别人的非议。正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中国人在服装穿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的追求。

  西方服装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诸多的天然良港及肥沃土地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西方文化注重对外交流,文化本能中就表现着强烈的外向性,充满了躁动、不安、好奇和遐想。反应在服装上,就是那种不拘一格的多变。西方人穿着服装都是为自己而穿,所以敢于标新立异,讲究个性的表露。他们认为,穿着与众不-

  .可修编

  .

  .

  -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的社会存在,以及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中西方服饰之互相影响

  2.11积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最早的国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方国家见识到了这种上等的服装面料,丝绸吸引了众多异国人。于是他们纷纷开始寻求这种服装面料的制作方法,当然,最初只是为了得到丝绸的实物。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来追求这种面料,虽然他们的驱动力是获取利益,但是总的社会需求还是促使了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去积极进取。

  中国清代末年,一些激进青年远涉重洋去欧洲学习新文化,也表现出对西欧服饰的浓厚兴趣。时至今日,中国青年仍热衷于西方服饰。他们去外国学习,或者是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工具接受新信息,然后在国内效仿。尽管国人颇有微词,可是他们确实表现出在服饰文化方面积极交往的主动心绪。

  2.12消极影响

  强大一方对弱小一方所产生的带有强制性的影响,可以称为消极影响。在服饰上,遍布于世界五大洲的殖XX义统治造成了最普遍的消极影响形式。所占区域的服饰虽然在短期内还能保持本民族特色,但在各种社会制约力中,人们为了求得生存环境或者说能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就必须违背自己意愿穿上殖民者国家的衣服,并严格遵守殖民者国家的服饰规X,以此作为取得合法地位的首要条件。当八国联军瓜分中国时,其属地明令不准男性穿背心上街,也不许将衬衣的下摆放在裤外。不管其结果是否促进了人类文明,这种影响应该也是属于消极的。

  2.13自然影响

  自然影响是无意识的,既没有主动去谋求其他民族其他地区新的服饰,也没-

  .可修编

  .

  .

  -有被迫接受异国服饰。所以应该指的是在平和氛围下不知不觉的交流。常常是一种服饰在某一国被发明出来,很快传播到毗邻的国家,虽然不一定是原封不动,但是通过国际交往而注入了多方位的信息。

  三、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内在原因

  3.1中西方服饰文化观念的区别

  3.11中西方文化起源背景不同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经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XX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精神的内涵。

  关于服装的起源动机,古代中国的观点是保护说。《释名·释衣服》称:“衣,依也,人所以避寒暑也。”原始居民面临着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等一系列情况,在战胜自然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本能的适应自然的能力就显得突出一些,就算是西方国家,比如欧洲的先民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为了对付冰河期的寒冷而安身洞穴,生火取暖,也是开始使用毛皮衣物。根据中国传统的服饰理论,中国原始服饰应该由服装和饰品两部分组成,其中服装包括有头衣(主要是指头巾和帽子)、衣裳(上身穿的称为衣,下身穿的是裳)、足装(主要是指鞋、袜等)。上衣下裳的服装样式,大致也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款式。

  而西方讲的是遮羞说,他们最初认为服装是用来遮羞的。在西方,通常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的起源。《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早期的时候,处于严寒地带的西方人服饰最初是封闭的窄小紧身样式。与其原始的狩猎生活相应,衣料多为动物的皮毛和皮革,后来出-

  .可修编

  .

  .

  -现了粗糙的毛织物和麻织物。

  3.12中西方在空间事物的观察方式上不同。

  中国人对无穷空间这种特有的态度——“一阴一阳谓之道”,成为构造自身空间境界的依据,追寻的是一种随人体活动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内在含蓄的美,一虚一实,微妙婉转的节奏性变化空间形态。它不同于几何型组合的空间形态,中国服装历史上历来忽视那种与人体三维关系一致的精确数据,所关心的是用非适合三维尺度求得一个自成纹理、和谐同意的空间形态。尽管这种空间形态不具有明确凹凸的立体性,却引起了含蓄而微妙的立体感。

  西方人站在固定点上,由固定角度来观察事物,他的视线“先落无穷,施于无极”,他对这个无穷空间的态度是一种追求、控制、冒险、探索。从中世纪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西洋服装空间意识,无不从一个侧面较清楚地反映了西洋人那种对空间的探索心理——充满无限的扩X意识,更确切地说应是“自我扩X”的心理动机。因而,在西洋服装意识中,更多的不是属于自然肉体所具有的扩X力量,则将衣服视为扩X自我肉体的一种工具,追求一种明确的几何形:三角、圆锥型的立体感极强的西洋服装空间形态。

  3.2中西方服饰审美观点上的差异

  服装审美是在服饰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着审美水平和观念。服饰审美是服饰文化的主体,服饰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服饰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中的习惯、习俗、文化素养、民族特性、地域观念、政治制度等都构成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水平的提高,审美观念的更新促使服饰文化的发展:服饰文化的发展又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更新。

  3.21中方的服饰审美意识

  -

  .可修编

  .

  .

  -中国服饰文化是由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主流文化”,全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穿衣方式,是由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派生出来的“从属服饰文化”。虽然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主流,但是在审美观念上却有很大区别。这主要是由于地域、气候、生活习惯的不同,因而审美观念也不同。

  3.22西方的服饰审美意识

  古希腊时代,服饰基于对自然美,人体美的重视及古典风格的影响,其风格具有韵律美,和谐美的特征。中世纪,XX神学对人性的禁锢,把人体融入各种衣褶的中,形成“罩壳”型服装。但是,人们却以为了上帝的名义而装饰。我们能看到对对比组合等形式因素的重视。能作为典型代表的哥特式的服饰表现出一种中世纪圣歌的神圣韵律,从它形形色色的点线面之间,色彩的对比调和之间可以探得其对形式美的追求已超越了人身形体。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解放、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其服饰在重视人身形体的天然特征的同时,开始了对华贵,典雅高档精丽面料的追求。走进近代,在工业文明影响下,西洋服饰开始自觉地在其造型结构上追求人身形体的曲线特征。总之,西洋服饰从开始就强调了造型结构、构成组合的诸形式因素,也正体现了西洋服饰文化对客观形式、形体美的追求。

  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我们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了解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西方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我们有必要了解与西方文明各方面的异同,这有利于我们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可修编

  .

  .

  -来跟他们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等一系列事宜,促进与他们的沟通合作。当然,我们在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要找到民族文化和XX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参考文献:

  [1]XXX、X军.中外服饰史【K】。:化学工业,2009[2]华梅.服饰社会学【T】。:中国纺织,200533-35[3]安毓英、束汉民.

  服装美学[T]。

  中国轻工业,2001165-169[4]王蕴强.

  服装色彩学【T】。:中国纺织,200685-102[5]曾志.西方哲学史导论【B】。中国人民大学,2008[6]陈东生、甘应进

  新编中外服装史【T】。中国轻工业,2009240-257

  -

  .可修编

  .

篇二: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摘要】

  服饰是人类历经千年万年所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集遮掩、实用、美观为一体。而中西方的服饰的差异则是生活习惯、审美、文化观念差别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外形、色彩、图案等方面讲述中西方服饰之下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文化

  服饰

  中西方

  色彩

  图案

  审美

  传统

  1.

  中西方服饰特点及对比

  1.1.

  外形

  中国人素来在穿衣方面比较保守与矜持,不喜欢大胆而奔放的打扮样式,所以服饰一般以遮与包为主,在传统服饰中尤其体现。而遮羞,也被认为是服饰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之蔽后。”所以,中国服饰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人包裹起来,很少有大片露出身体的结构及样式;而西方服饰则比较奔放,在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时候,西方服饰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强调和突出人体的线条美,如紧身胸衣、臀垫等等。在洛可可时期,为体现纤弱动人的腰肢,女子要从未成熟少女开始,日夜束身。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画作和影视剧中的西方男女所着服饰都比较大胆,并且身材也更加突出明显。

  中国着装注重整体的端庄,传统文化对于奇装异服都比较排斥。如《左传》中有一节描述了一个人穿着一身偏衣,则被人称作“尤奇无常”,是“疯子也不愿意穿的服装”,故中国传统服饰都是比较正统的,很少有奇异打扮的出现;而西方很多时候都将穿着奇特作为一个人的个性,有的服饰是由不同布料东拼西凑剪辑而成。

  1.2.

  色彩

  中国传统中将青、赤、白、黑、黄定义为正色,而将这几种颜色所混合调制出的颜色成为间色。而正色则是比较正统,间色就比较偏。“恶紫之夺朱也”中,“朱”为正色,“紫”为间色。黄色则是作为帝王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明黄色只能是皇帝穿着在身,其他王亲贵族、官员及寻常百姓只能穿着深黄或者带朱色的杏黄。赤,象征着太阳、火、血,也象征着喜庆,所以也是吉祥的颜色。而黑白,则是代表丧事。自古就有红白事一说,白色和黑色都是不吉的颜色。

  西方则恰恰相反,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至高无上的纯洁,也是高贵的象征。我们所看到的贵族女子穿着服饰,都以白色为主。而黑色在英国文化中也象征着高贵,黑天鹅绒和黑缎在贵族女性之中也十分受欢迎,黑西装则是优雅尊贵的一大代表。

  1.3.

  图案

  在中国文化中,龙凤是阶级地位的象征也是有名的图腾,它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等级地位,庄重且威严。龙袍只有皇帝才有权力穿着,凤冠一般也只有王、后才有权力戴。而中国服饰对于图案也是相对比较注重,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些刺绣图案,包括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几何式样等,都为服饰增添美感,更显精致。而福禄寿喜、鹤鹿同春等则又为服装增加了吉祥喜庆的寓意。

  西方服饰上的图案则不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如洛可可时期注重自然,图案就以大量自然花卉为主题,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再用茎蔓把花卉联系起来,显得格外动感流畅,看起来又唯美;文艺复兴时期纹饰图案和立体装饰极尽奢华与富丽,花卉图样相较于洛可可时期,更加华丽,且由于对异教世界及其神话传说的重新认知,用上了雄狮及飞鹰的图案。

  1.4.

  材料

  中国传统服饰采用的主要有丝、棉、麻等。中国的丝织物品种十分多样,如绮、纨、缟素等,很多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关于丝织物的描写,如云罗、锦衣、轻纱等。而这类丝织物基本是属于供贵族穿着的,一些贫者或普通人家则穿着“大布”,大布即麻纤维所制成,手感比较粗糙。

  古代西方的服装面料主要是半毛织物和亚麻布。由于东方文明的引进,中世纪西方已有了许多名贵的面料,除东方丝绸、锦缎之外,还有天鹅绒、高级毛料、北欧的珍贵裘皮等。

  2.

  中西方服饰产生差异的原因

  2.1.

  审美

  上文已经讲到过中国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遮”,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是密切相关的。就好比一个美女不应该是裸露地出现在人面前,而是应该比较含蓄又带有些许的朦胧感,“犹抱琵琶半遮面”才是最美的状态。而一些轻纱所制成的服饰,则又给人一种飘逸的灵动之美,比如说“小龙女”这个人物,虽然是小说杜撰的角色,但是在看到书中描写的内容以及呈现在电视上的形象,白衣飘飘如同仙女一般。同时,国人常以和谐为美,讲求服装整体的和谐程度,所以一些奇装异服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并不是“美”的形态。

  西方传统的服饰则是倾向于对于人体线条的突出。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整个服装的设计都非常凸显女性化和其身材线条的特点。他们不羞于露出自己的身材,并且认为这是美的一种象征和强调。

  2.2.

  文化观念

  儒家思想中对于穿衣的一个要求或者说一个观念就是“文质彬彬”,而道家的观念则是“披褐怀玉”。两者都是对衣着持一种优雅庄重的态度。中国向来注重礼教,衣着体现的是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和对看的人的尊重程度。若是一个人露出肌肤便出门,则是会被称作是不雅甚至下贱之人。这一点在古代女子身上尤为明显,封建社会女子缺乏自我维护尊严的权力,有段时间或一些地区,她们出门“必拥蔽其面”。另外,中国讲究“天人合一”,致力于达到人和自然的融合,所以服饰都比较平面及飘逸,同时性别差异也不明显。

  西方则是相反,他们的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突出人的个性。西方人认为服饰是体现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也热衷于通过服饰表现自我,标榜自我。尤其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倡导个性解放,思想也更为开放,服装艺术也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人更多喜爱奇装异服,在现代也是如此,像LadyGaga,奇特的装扮夺人眼球,也是突出自我,解放个性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中西方人自身条件的差异

  东方人的身材和五官,相对于西方人都比较平面单薄,在这种外形不是够立体的情况之下,服装也跟着比较平面,以掩盖自身缺点;西方人五官和身材都比较立体饱满,穿着凸显身材的服饰会为美加分。

  3.

  中西方相互影响演变的现代服装

  3.1.

  有利影响结果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碰撞,吸收互相的优点,使服饰更添魅力。中国的旗袍原本是直线裁剪,但是近几个世纪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受到了西方审美和裁剪技术的影响,旗袍的处理一改以往的裁剪方式,变得更为立体,也更加注重突出女性的线条美。西方服饰也开始吸收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点,一些国外大牌的设计开始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东方美”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看点也是一大亮点。而两者的融合而产生的许多现代服装,则是集飘逸与优雅,性感与大气为一体,这样的包容和和谐,也是文明

  的一大进步。

  3.2.

  不利影响结果

  凡事有利则有弊,东西方服饰的碰撞和互相影响带来了新一派的美的同时,两种文化本身却在遭受着同样的文化灭绝。在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穿汉服和传统服饰的了,旗袍更是只在橱窗中以非常高昂的价格展示着。同样,一些英伦古典风的服饰在国外大街上也很少看到。或许在几个世纪之后,这些传统的优雅的文化只能在书本影像资料或者博物馆中见到。所以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文明,加入西方元素到我们生活中之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这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不可以流失的无价之宝。西方的一些文化也同样。

  参考文献

  [1]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宋宏.西方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陈希希.中西方服饰文化

  [4]张乃仁.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篇三: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氛的色彩。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比较出名的一些有如下一些: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年和五福捧寿等。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清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

  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

  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西方服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饰。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上好的丝绸,轻盈而又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婚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着圣洁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当然,服饰文化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氛,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因此服饰在西方人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

  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西方人对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而且,西方人认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

  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又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来竟有如此的神韵。借着电影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

篇四: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女装文化之比较

  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从整体上说,中华服饰讲究整体美和神韵美,西方服饰讲究个性美和形体美。中西方在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显而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

  一、从气韵上进行比较

  气韵是服饰外在形式美中体现出的内在美,来自于艺术的基本精神。中国以儒、道为基础而形成的主流哲学和美学思想决定了女装造型体现的气韵风格。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互助互补,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儒家服饰观念由于其在历史上长期的统治地位,对历朝历代的女装基本造型都有影响。

  道家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女装造型上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

  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轻松自在,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跌宕,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自然朴质、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以及贤淑婉约、含蓄内敛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

  西方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与中国不同,所以造型与气韵也不同。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竞争。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人体之美。

  在西方国家,服饰很大程度上被作为穿着者自身风格的展现,为了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每个人都想尽一切方法在自己的服饰上做到与众不同,露背装、曳地长裙等一系列夸张的服饰相继应运而生,甚至还曾出现过露臀、露胸装的现象。这与含蓄、内敛、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中国服饰完全不同。

  二、从外型上进行比较

  中国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女装造型上是意象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使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中国人在服饰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被穿着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在造型上忽略了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饰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能给人一种视域空间上的扩大感。

  而西方在其美学观念下产生的表现人体形态的立体裁剪服饰,却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间效果。西方的服饰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有着明显的“自我扩张”的心理动机,将服饰视为扩大自我肉体、展露自我形态的一种工具。这种夸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体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人的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

  中国传统服装在造型上中式二维的空间效果,结构上采取平面的直线裁剪,其服装造型具有东方人整体、内省、静观等特质。

  而西方服装的审美追求“真”,注重“形”。为了充分表现人体形态的曲线美,结构上属于三维立体,采用各种精密的省、衬垫、压缩工艺以追求剪裁合体。

  三、从色彩方面进行比较

  中西服饰在色彩视觉上给与我们不同的冲击。

  中国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此五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而“黄色”则为“五色”之首。古代帝王以黄色为上,儒家与道家都崇尚黄,“黄冠”为道士的别称。

  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国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为人们所向往,其中蓝色被视为“天堂色彩”。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些差异性也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中西方对颜色的不同感觉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审美文化上的不同。

  四、从图案方面进行比较

  中西服饰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较大差异。中式服装中吉祥图案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了“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

  同春、喜鹊登梅、凤凰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憧憬。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花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型或C型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花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错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西女装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篇五: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与中国比较来说,西方的服饰色彩比较讲究个性,男性要穿上沉稳色彩,而女性则要穿上丰富多彩的装扮。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对颜色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平时的穿衣选色也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了。出现了男女色彩交叉,男装与女装争颜色的现象。不分年龄,突出表现在老年穿衣年轻化,老年人的衣着色彩越来越鲜艳的现象。

  二、造型结构的差异

  :中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东方人比较娇小纤细,身体的线条比较柔和;而西方人比较健硕骨架也相对粗大,身体线条也更加凹凸明显。

  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视二维空间效果,服装平直宽松。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型的,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服装比较适体。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取了人体双臂平展、两腿稍劈的立姿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不大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结构。服装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穿着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行都很方便,不受拘束。中式服装的结构特征为,上肩没有肩缝,前后衣片相连,甚至连衣袖也是从衣身中连出,如果衣料门幅不够宽,则在左右衣袖的两端再加袖长。

  西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自然垂臂或半垂臂,并足站立的姿势进行设计的。由于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结构非常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主要部件,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服或裤子。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立体形态。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臂、腿的体型结构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西式服装是一种分割式、曲线状、立体型的服装结构,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离的分割式,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并且衣片的外形轮廓呈弧线状或曲线状。

  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平直宽松。不大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结构。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型的,比较适体。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结构非常复杂。也和中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中国传统服装外形特征。有各自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Impliedmeaning(隐含寓意)

  Embroidery(刺绣)

  Pattern(图案)

  Elegant(高雅).例如:旗袍

  cheongsam.旗袍的古典美,它在清朝宫廷中变得很受欢迎。Chinesetunicsuit中山装是综合

  孙中山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此后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Suit).Harmonious(和谐)Solemn(庄重).

  西洋古典服装,Emphasizetheexpressionof

  EuropeanorthodoxmaledresswornoutofmedievalEuropeanCourtgowns.西洋古典服装,强调性格的表达。欧洲正统的男士礼服,脱胎于中世纪欧洲的宫廷礼服。例如

  :燕尾服Tuxedo燕尾服起源于英国

  。一般用黑色或藏青色的精纺礼服呢(dressworsted)或驼丝锦(doeskin)来做。牛仔裤jeans牛仔裤最早出现在美国矿工和牛仔们,在当代仍然十分流行。

  三、Conclusion结语: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了解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整个西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在加深。当然,我们在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中西方服饰文化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它们都是人类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

篇六: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

  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

  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

  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

  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余围效果。与

  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

  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宵、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

  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一一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

  中极品。玉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

  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

  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

  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

  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

  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给人

  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

  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宵紫色有优雅

  的女性感。

  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

  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余的色彩。

  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

  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

  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

  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

  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比较出名的一

  些有如下一些: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

  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

  年和五福捧寿等。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

  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

  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

  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

  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

  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

  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

  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

  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

  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

  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

  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

  显得修长。活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活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

  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

  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

  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

  型庞大

  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

  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

  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西方服

  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

  饰。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

  上好的丝绸,轻盈而乂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

  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

  不同,比如说婚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

  着圣洁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

  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

  以整体和谐之美。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

  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当然,服饰文化也

  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

  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但是中华民族

  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

  余,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

  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

  因此服饰在西方

  人身上成了

  “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

  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

  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

  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

  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

  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

  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

  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

  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

  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

  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

  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

  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

  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

  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西方人对

  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

  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而且,西方人认

  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

  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

  旗袍”。在活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活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活中期,满汉各

  有仿效;到了活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

  大半旗装改汉

  装,而且

  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

  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

  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

  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

  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

  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

  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

  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

  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

  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

  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乂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

  来竟有如此的神韵。借着电影

  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

  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

  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活中西方服装各自

  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

  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

篇七: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我们从小就知道,中西方的差距大致上可分为:肤色,语言,教育,饮食,礼仪,衣着,时间,生活习性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

  中西审美的最大区别来自于文化上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特点

  1、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2、辩证理性,即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3、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黑格尔那里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审美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而且,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很多时候,在中国,有很多人为了一点点面子问题而闹出很多事非。西方人没有面子这一概念,但在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社会,这个太重要了。儒家文化是很注重面子的。士可杀不可辱,便是很好的例子。西方人很想不通为什么会为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牺牲生命。但中国人看得很重。即便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如果对一个人尊敬,是给人面子。替别人办事是看在他们的面子上。什么客套呀,称赞呀都是给人面子。如果别人不给自己面子,便会不高兴。所以中国人做事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具体举例: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二、审美上的差异性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有着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各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史及传统习俗等等,因此种种导致了中西方视觉审美的差异。

  中国古代审美心里偏于表现,以言志缘情为基础,这使得中国传统美学更加注重审美的愉悦性而消弱了它的写实内容,大量运用写意、抒情的方式,因此有充足的条件使中国美学趋向艺术意境的表现。得于此在视觉艺术上中国创造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在中国画中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创作上,运用人物、山水、花鸟等为题材,体现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西方古代审美心里更加偏重于表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使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真实性,增强了它的写实性,运用模仿、再现的方法,因此有充足的条件趋向写实理论艺术。因此发明了素描,油画,及在雕塑上的表现,都体现了其对于现实存在、数理比例的高要求,注重视觉形体、物体结构及本质构造。

  三、中西方服装审美区别

  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们就产生了对美的主观反映,随着美学和美感的不断发展,也就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表现的服装艺术。审美理想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

  中国服装审美文化大致是在黄河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一个相对于西方来说比较固定和封闭的地区环境下形成的。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原朝代的更迭,中国服装文化有了高度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传承性。西方服装审美文化是建立在地中海文明的基础之上的,跨越了亚欧非三个大陆版块,相继混合了多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

  伴随着不同种族在亚欧非三大陆的不断迁移,文化不断移动、交流碰撞直至融合,最终形成了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服装文化。而由于不断的文化融合,西方服装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复杂性与包容性。相对于中国服装文化来说,更加多样化。

  西方文化比起东方大陆文明来说比较开放,融合外域文化更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种明喻文化。一个地处远东,一个地处西欧。中西方地域文化起源的不同,决定了服装文化的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不同。

  中国黄河文明中蕴含着农业文明,自古中国人的性格就如同大地一般宽广和温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再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系,构筑了自己发达的文化体系。中国服装文化的起源如同中国文化一样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单一而鲜明的特色。

  而西方服装文化的起源来自于他广阔的地理环境中不同文明的相互交错和影响,是伴随着民族的大迁移而形成的。西方服装文化经过来自北方日耳曼民族大迁移,逐渐处于不断融合,不断积累,不断扬弃的变化中,形成一种活跃积极的性格特色。西方构筑了一种与东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体系。在服装审美方面,西方人特别崇尚人体美,重视表现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表现出性感,这与东方儒家文化截然不同,常常将服装作为人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尤其是当毕达哥拉斯运用数学方程来解算人体比例,研究出人体的黄金分割比例,更加显露出西方形体写实风格与东方意境写意风格的差别。另外,西方服饰以立体裁剪为基础,大都表现出三维效果,强调立体感和合体感,追求身体与服装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追求装扮风格与整体造型相适应,同时采用各种立体饰物比如花结、荷边、丝带、切口等装饰服装,所用布料上的花纹、图案虽然简单,甚至许多服装制作材料是单色的布料,但是风格却自然协调,易于激起观赏者审美的愉悦感。

  审美意识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之中,呈现出的对不同的审美对象的能力反映,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审美趣味、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不同方面,即为通常所说的美感。他是审美活动进入人们心理思维阶段后所产生的意识活动。而服装审美意识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服装所感受,以思维意识形态表现的美感。

  自古以来,中国服装就一直以协调美为中心。纵然几千年来改朝换代不计其数,但是统治阶级对人们的衣着行为总会有严格的规范,不论身份地位高低贵贱都需要按照这种服装规范来进行穿着打扮。比如在宋代,条文规定百官朝衣为绯色袍和裙,内衬以白花中单,腰部用罗带束扎,又加上绯色罗的蔽膝用丝带束紧,佩挂以玉佩等。由此可知,穿着者在自身穿戴上要与规范一致,政治色彩浓重。因此中国的传统服装注重的是协调之美,注重伦理,然而确淡化了个性,单一化趋势严重。

  西方服饰的发展则始终将追求自然美做为发展的主流方面,内容较为丰富、款式造型也较有新意。古希腊的服装文化便十分重视自然美以及人体美,“缠身型”服装独具匠心,韵律和谐。但是到了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的发展兴盛,宗教对人体形态的禁锢,禁欲等宗教戒条是服装以筒式的形式存在,形成了“罩壳型”服装风格,但仍然能从形形色色的点、线、面之间以及对色彩的应用与调和之间得知西方审美文化对与比例的重视,对于形式美的追求。直到今天,在西方开展的大型展览会上,设计展出的作品无不折射着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形式美的光芒。由此可见,西方服饰对形式美确是情有独钟。

  其次、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在于追求精神美、突出人体美的不同侧重点上。中国服装追求的是人的精神、气质、内涵、神韵等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内在美感。

  为了追求这种层次比形态还要高的精神,运用夸张的大袖、宽襟、长条衣带来造成飘逸的感觉,超越形的存在,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境界。

  此外还运用服装的色彩、图形、花纹等元素来表达强烈的精神美感。比如龙袍下端排列着许多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画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浪花,浪花之上又有山川宝石,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外还隐喻着“一统山河”的精神寓意。

  而西方服饰则突出表现人体美。早在古代希腊时期,那些体育健儿就表现出比例匀称,肌肉发达的人体美感,表现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也并非服装。随后历朝历代的宫廷贵妇的服装都是“内塑形体,外露肌肤”,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去强调人体的某些部位。20世纪初的s形式样便是如此。发展至近代,表现人体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1946年,比基尼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英国设计师玛丽发明“迷你裙”;90年代,意大利设计师范思哲利用“透”和“露”的款式强调女性身体的性感设计,引领着时装界在全球的发展潮流。

  中西方审美对精神美、人体美的认识的差异,从中西方美术作品中也能看出来。西方绘画中对于人体的表现都是写实主义,作品中对与人体都是进行如实地刻画。但东方传统美学却不屑于如实刻画人体,认为画中如实反映人体的并不能称作画家,而是画匠,认为细致如实地反映人体的细节是缺乏想像空间的行为。

  无论在绘画还是雕塑中,尤其在细节方面,东方美学都讲究含蓄和朦胧,从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写意化的,笼统地勾勒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出人的大致形状,不做细节的雕琢描述。

  而这一点正巧反映在了东西方服装的设计上。自文艺复兴时起,西方服装设计就成为“窄衣”风格。服装贴身、合体。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人体形态外观,不仅仅有紧身衣这种高度写实的表现人体轮廓的类型,甚至还利用夸张手法表现人体的服装,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强调女性的衣服要“束腰”,用紧身上衣以及搭扣将女性的腰紧紧束住,于此同时也垫高了胸部,从而夸张的表现出女性的曲线美感。而东方传统服饰一直以来都是“宽衣”风格,衣服用料很多很足,长衣宽袖长裙,完全遮盖住了人的形体轮廓。而且与西方女性束腰垫胸相映成趣的是,东方传统服饰要求女性要束胸,受到儒家学说文化的影响,东方传统审美观认为女性第二性征的表露是羞耻的,而要尽量的遮掩起来,含蓄朦胧才是美的表现。

篇八: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更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一i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下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

  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蜡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蜡纱礼服。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

  性感。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

  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氛的色彩。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比较出名的一些有如下一些: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具状如鹿。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年和五福捧寿等。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清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

  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

  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

  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

  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

  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西方服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饰。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上好的丝绸,轻盈而又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蜡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着圣洁的焙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当然,服饰文化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氛,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因此服饰在西方人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

  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

  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西方人对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而且,西方人认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

  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

  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又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来竟有如此的神韵。借着电影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

篇九: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

  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营造出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意象造型结构,结构形态方面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内涵、意境、气韵相吻合.西方服装的最大特点是修饰显露出人体美。西方文明欣赏并颂扬人体的美感,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的理想,并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毫不忌讳的表现性感.女装以大面积的露颈、露肩、露背、半胸来显露人体,男装则以填充物来加强肩和胸的雄健,以紧身的长统袜(或是连袜裤)来塑造和显露下肢的造型。这种方式促使西式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的创造性。表现在结构上便是运用立体裁剪手法,设计大量的内部分割结构线以及省道,将平面的布料变化成符合人体曲线的立体外观,在造型上注重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近似立体的软雕塑作品

  3、服饰功能和历史的差异.对于服饰的社会功能,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饰的社会伦理功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穿衣局限尧、于保暖或装饰的功能,而更加关注的是其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进行治国安邦.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服饰对于身份的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把服饰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而更多注重的是服饰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从服饰的历史看,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服饰革新,易代必易服.改朝换代首先要易服,但这些变化仅仅限于长短肥瘦,色彩装饰的变易,其上衣下裳、衣裳连属等基本形制从周代起一直得以沿用.与西洋服装样式更迭频繁,并强调构成、空间形式组合的状况相比,中华服装样式一直处在较稳定封闭的状态,并且其对服装造型的理解,始终停留在二维平面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宗法思想的影响下,服装更多地作为一种思想和道德的附庸,也就是说,它在历史上作为一种器物缺少它独立的地位和品格,而只能被作为一种观念的产物,这种观念当然是围绕礼的.

  4、服饰材料和装饰的差异.就服饰材料而言,中西方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丝绸是中国人对人类服饰的一大贡献.与中国发达的丝绸文化相比,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从服饰的装饰看,在颜色选择方面,中国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尤其是代表土地的黄色,被统治阶级视为权利的象征而成为宫廷的御用服饰颜色。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

  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从图案选择来看,中西服饰图案选择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服饰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东方服饰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西方服饰历来崇尚对人体的欣赏,追求合体,展现人体曲线美。

篇十: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与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与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

  1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与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与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与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表达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与强化人的身体。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

  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古代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比较保守含蓄,因为中国传统倡导自尊自爱。对服装的穿着不追求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与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与谐。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中国的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的发展,但总的变化不大。一直到建国的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的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的还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到现代,虽然衣服的变化多样,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是衣着相对在保守中求稳,喜欢随大流。

  而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人,对服装追求的价值观念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也极具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敢于大胆地穿出自己的风格。混搭,撞色,堆砌,只要你想不到,没有穿不到。他们认为,穿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但西方的这种穿着观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前几年西方街头出现的嬉皮士服装、补丁装与乞丐装等便是一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音乐天后LadyGaGa那些雷到人的肉片装,胶带装。

  3、中国人侧重对服装的装饰点缀;西方人侧重服装的整体造型。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在于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图案的铺陈与各类装饰工艺的点缀。一是为了显示其社会地位,作为权力的象征;二是对服装的装饰,作为反映服装美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我国的传统服装,在细节上要求精致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什么朝代的都不厌其烦地描龙绣凤,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细节部位的装饰,或在服装的长短宽窄之间做细小变化,但是很少从式样造型结构方面去考虑它的改革与创新。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历来把服装与人同等看待。墨子曾说过:"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把衣服本身当作一种独立的工艺品来欣赏。无论是"宽衣博带"的深衣或袍服之类的正规衣着,还是平常穿的便服、从繁缛华丽纹样与色彩,到精美绝伦的材料与工艺,都是围绕着"装饰"这个宗旨进行的。就是人们的平时生活规律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传,不希望有任何的突破与变更。

  西方人的服装造型重视的是服装造型结构的组合之美,所以服装造型富有变化,经常更新。西式服装的造型特征,是随着人体的运动姿态与穿着者的举止行动,呈现为动态状的时空造型,所以奥格尔称服装是"走动的建筑",正是这样,西式服装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动的变化中产生的产体造型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大都能适身合体,能符合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能起到充分显露人体美的功能,有时还能显长掩短,修饰某些人体不足之处的特殊效果。在今天,西式立体造型服装所以能受到普遍欢迎,富有时代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象征,这与西方的服装穿着观念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关。西方人重科学尚进取,强调改变自然与征服自然。表现于服装方面,四季服装的色彩与时令季节的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五彩缤纷的春季喜欢穿着简炼服装有时故意裁制成男性化,所有以上这些均是与自然环境与规律相悖。可以说,这是西方人一种心理上的"扩张"与"征服"。

  二、设计造型的差异

  1,中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设计的。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用了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普通的衣服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步都很方便,不受拘束。正因如此,中式上衣在凉晒、折叠、收藏时都很方便。由于中式上衣的结构是独片相连的,所以它是整片式的,裁剪方法比较简单。

  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与裤;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形式。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臀、腿的外形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

  2,中西服装的款式设计的差异。

  个人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与中西方人民的体型差异有重大关系,东方人比较娇小纤细,身体的线条比较柔与;而西方人比较健硕骨架也相对粗大,身体线条也更加凹凸明显。

  中式服装的款式偏向含蓄保守: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造型历来都是要求把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紧扣的衣领,宽空的衣身,长长的衣袖与裤、裙,似乎像一只口袋,把人体装在里面。

  相对来说,西方社会在服装的式样方面就开放得多,显露而变化多端。各类袒露、开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装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等,被频繁地在交替使用着。在裁制夏季或晚装时,妇女们都喜欢选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尽显身材曲线之美。西式服装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讲究遮掩的,他们也有各种封闭裹身式的服装,但性质与中式的不一样。西式服装的裹身是立体紧窄式的,服装紧贴人体,能使人体曲线毕露,如近年来流行的紧臀式牛仔裤,用针织衣料制作的弹力衫或羊毛套裙等。西式服装的造型不论是袒露还是裹身遮掩,都是服装款式开放的结果,是从属于同一主题的两种表现。

  3中西方对服装色彩的偏好差异: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与追求的颜色。

  后来高贵神秘的紫色也被皇室贵族的指定着装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与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与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与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方对服饰

  图案的选择差异: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与轻淡柔与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5中西方对服装面料的选取的差异

  中国曾经是著名于世的"丝绸王国",所以裁制传统的中式服装匀以丝绸为主。利用丝绸裁制服装,柔软滑爽、通气性好,夏季穿着凉快舒适,冬季穿着轻盈保暖。同时丝绸衣料色彩鲜艳,纹样图案精致细腻。选用丝绸衣料裁制服装,富有民族特色,并可缀以镶、嵌、滚、绣等各项工艺装饰,穿着以后给人以雍容高贵,窈窕妩媚的感觉。

  西方国家,在过去大都是以狩猎为主并以游牧为主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就懂得用兽毛皮来制作衣物,以保护自己与装饰。中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毛纺与毛织工艺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毛纺工艺更为精湛,毛呢衣料的穿着日趋普遍。在当时,西方国家的男子服饰大都是用毛呢衣料裁制的,所以他们毛呢织物的品种也很繁多。毛呢衣料的特点之一是坚实、挺括,可塑性强。所以用毛料裁制成的服装,通过热塑变型与热塑定型(即俗称推、归、拔工艺)处理,可使服装外形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穿着后适身合体,给人以端庄、整齐、风度翩翩,充满朝气与活力感觉。

  三

  中西式服装的制作过程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所以对衣缝线条均是用粉线团弹出来的,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穿在身上成为一种人体的偶象或礼仪习俗的象征。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完全是与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也与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西式服装的裁制非常讲究动态效果。早在13世纪初就确定了服装的立体裁剪法,衣片的衣缝以曲线、弧线为,并有收省、折皱做波浪等各类工艺。裁制西式服装的匠师或艺人在裁制服装

  小结:

  在服装上追求反璞归真的意境气韵,是现代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众望所归。东西方人形体不同,观念不同,服装基本造型不同,表达的气韵风格也不同。如此多的差异,却能在今天的时代里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设计能洋溢着国际主义的精神。

  人们越来越发觉,服装是属于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现代的材质与技术达到反璞归真的目的,这正是当今的设计师所要探索与追求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早已具备了这种特点。

  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气韵就来自于服装的灵魂。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与表达。设计师们用简单的形式语言与视觉要素,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与眼光去设计,才会使作品平中见奇。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与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与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服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

篇十一: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

  1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

  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古代中国人对服装的穿着比较保守含蓄,因为中国传统倡导自尊自爱。对服装的穿着不追求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是在调节新旧观念的冲突和与外界观感的反省中寻求新的和谐。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中国的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的发展,但总的变化不大。一直到建国的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的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的还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到现代,虽然衣服的变化多样,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是衣着相对在保守中

  求稳,喜欢随大流。

  而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人,对服装追求的价值观念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也极具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的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的服装,即使男性也是如此,敢于大胆地穿出自己的风格。混搭,撞色,堆砌,只要你想不到,没有穿不到.他们认为,穿着与众不同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但西方的这种穿着观念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前几年西方街头出现的嬉皮士服装、补丁装和乞丐装等便是一例,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音乐天后LadyGaGa那些雷到人的肉片装,胶带装。

  3、中国人侧重对服装的装饰点缀;西方人侧重服装的整体造型。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在于平面的衣片上面,如何作图案的铺陈和各类装饰工艺的点缀.一是为了显示其社会地位,作为权力的象征;二是对服装的装饰,作为反映服装美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我国的传统服装,在细节上要求精致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什么朝代的都不厌其烦地描龙绣凤,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细节部位的装饰,或在服装的长短宽窄之间做细小变化,但是很少从式样造型结构方面去考虑它的改革和创新。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历来把服装与人同等看待。墨子曾说过:"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也就是把衣服本身当作一种独立的工艺品来欣赏。无论是”宽衣博带”的深衣或袍服之类的正规衣着,还是平常穿的便服、从繁缛华丽纹样与色彩,到精美绝伦的材料与工艺,都是围绕着"装饰”这个宗旨进行的。就是人们的平时生活规律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传,不希望有任何的突破和变更。

  西方人的服装造型重视的是服装造型结构的组合之美,所以服装造型富有变化,经常更新。西式服装的造型特征,是随着人体的运动姿态和穿着者的举止行动,呈现为动态状的时空造型,所以奥格尔称服装是”走动的建筑”,正是这样,西式服装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动的变化中产生的产体造型效果。所以西式服装的造型大都能适身合体,能符合人体高低起伏曲线变化的需要,能起到充分显露人体美的功能,有时还能显长掩短,修饰某些人体不足之处的特殊效果。在今天,西式立体造型服装所以能受到普遍欢迎,富有时代精神,成为时代潮流的象征,这与西方的服装穿着观念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关。西方人重科学尚进取,强调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表现于服装方面,四季服装的色彩与时令季节的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五彩缤纷的春季喜欢穿着简炼服装有时故意裁制成男性化,所有以上这些均是与自然环境和规律相悖.可以说,这是西方人一种心理上的"扩张"和"征服”。

  二、设计造型的差异

  1,中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结构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设计的。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用了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普通的衣服穿在身上平直宽松、朴素简便、利于劳动。中式服装举手抬腿,蹲坐跨步都很方便,不受拘束.正因如此,中式上衣在凉晒、折叠、收藏时都很方便.由于中式上衣的结构是独片相连的,所以它是整片式的,裁剪方法比较简单.西式服装非常强调符合体型,因而服装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

  件而构成整件衣和裤;而各个主要部件,也是按照人体外形轮廓的长、短、大小、粗细构成不规则的筒状、管状等形式。如由较粗大的胸围、臀围及较细小的腰围、更小的领围,构成不规则筒状的衣身,圈状的衣领。按臀、腿的外形构成的上粗、下细的袖管、裤筒.

  2,中西服装的款式设计的差异。

  个人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与中西方人民的体型差异有重大关系,东方人比较娇小纤细,身体的线条比较柔和;而西方人比较健硕骨架也相对粗大,身体线条也更加凹凸明显.中式服装的款式偏向含蓄保守:我国传统的中式服装造型历来都是要求把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紧扣的衣领,宽空的衣身,长长的衣袖和裤、裙,似乎像一只口袋,把人体装在里面。

  相对来说,西方社会在服装的式样方面就开放得多,显露而变化多端。各类袒露、开放的造型仍是西式服装的造型主流,形形色色的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等,被频繁地在交替使用着.在裁制夏季或晚装时,妇女们都喜欢选用那些薄而透的衣料,尽显身材曲线之美.西式服装的造型除了崇尚袒露以外,也有讲究遮掩的,他们也有各种封闭裹身式的服装,但性质与中式的不一样.西式服装的裹身是立体紧窄式的,服装紧贴人体,能使人体曲线毕露,如近年来流行的紧臀式牛仔裤,用针织衣料制作的弹力衫或羊毛套裙等。西式服装的造型不论是袒露还是裹身遮掩,都是服装款式开放的结果,是从属于同一主题的两种表现。

  3中西方对服装色彩的偏好差异: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后来高贵神秘的紫色也被皇室贵族的指定着装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方对服饰

  图案的选择差异: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5中西方对服装面料的选取的差异

  中国曾经是著名于世的”丝绸王国",所以裁制传统的中式服装匀以丝绸为主。利用丝绸裁制服装,柔软滑爽、通气性好,夏季穿着凉快舒适,冬季穿着轻盈保暖。同时丝绸衣料色彩鲜艳,纹样图案精致细腻。选用丝绸衣料裁制服装,富有民族特色,并可缀以镶、嵌、滚、绣等各项工艺装饰,穿着以后给人以雍容高贵,窈窕妩媚的感觉.

  西方国家,在过去大都是以狩猎为主并以游牧为主的游牧民族,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就懂得用兽毛皮来制作衣物,以保护自己和装饰.中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毛纺和毛织工艺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毛纺工艺更为精湛,毛呢衣料的穿着日趋普遍。在当时,西方国家的男子服饰大都是用毛呢衣料裁制的,所以他们毛呢织物的品种也很繁多。毛呢衣料的特点之一是坚实、挺括,可塑性强.所以用毛料裁制成的服装,通过热塑变型和热塑定型(即俗称推、归、拔工艺)处理,可使服装外形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穿着后适身合体,给人以端庄、整齐、风度翩翩,充满朝气和活力感觉.

  三

  中西式服装的制作过程的差异

  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所以对衣缝线条均是用粉线团弹出来的,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穿在身上成为一种人体的偶象或礼仪习俗的象征。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也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西式服装的裁制非常讲究动态效果。早在13世纪初就确定了服装的立体裁剪法,衣片的衣缝以曲线、弧线为,并有收省、折皱做波浪等各类工艺.裁制西式服装的匠师或艺人在裁制服装

  小结:

  在服装上追求反璞归真的意境气韵,是现代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众望所归.东西方人形体不同,观念不同,服装基本造型不同,体现的气韵风格也不同。如此多的差异,却能在今天的时代里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设计能洋溢着国际主义的精神。

  人们越来越发觉,服装是属于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现代的材质和技术达到反璞归真的目的,这正是当今的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早已具备了这种特点。

  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气韵就来自于服装的

  灵魂.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设计师们用简单的形式语言和视觉要素,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才会使作品平中见奇。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服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

篇十二: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1/5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氛的色彩。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比较出名的一些有如下一些: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年和五福捧寿等。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清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

  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2/5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西方服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饰。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上好的丝绸,轻盈而又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婚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着圣洁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当然,服饰文化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氛,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因此服饰在西方人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3/5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西方人对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而且,西方人认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4/5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

  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又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来竟有如此的神韵。借着电影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

  5/5

篇十三: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观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

  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

  意与想象。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壁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

  欧洲的艺术风格一一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

  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SaintLaurentRive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提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

  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

  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

  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

  衣中解放出来。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当今,世界各

  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

推荐访问: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服饰的特点 中西文化 中国 服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