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17篇)

时间:2022-12-01 14:05: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17篇)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藏区幼儿教育难题及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明确要求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切实解决少数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17篇),供大家参考。

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17篇)

篇一: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藏区幼儿教育难题及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明确要求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民族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其中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生教育的开端,对民族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价值。

  所以,民族幼儿教育目前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010年,由于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就藏区幼儿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对藏区幼儿园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希冀能够对藏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藏区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反思对藏区幼儿教育的实地考察发现,与内地农村幼儿教育一样,藏区一些镇、县的幼儿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入园难、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不高、办学理念陈旧、幼儿教育小学化等。

  但与前者相比,藏区幼儿教育还存在三个特殊而突出的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牧区无幼儿园入园难是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对不同地区,这个难有不同的含义。

  对城市来讲,这个难是指入正规化、专业化、质量好的幼儿园困难;对内地农村来讲,这个难是指入就近且具有一定条件的幼儿园困难;对藏区农牧民来说,这个难是指找一所幼儿园太困难,因为绝大多数农牧区根本没有幼儿园。

  而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发现出生到7岁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习惯、言语、思维、态度、情感等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

  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专业化教育。

  目前,藏区特别是农牧区,由于正规化的幼教机构尚未建立,藏族家庭几乎独自承担了对幼儿的教育重任。

  虽然,藏族传统的抚幼经验有很多可取之处,特别是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对藏文化的启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仅仅依靠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父母未接受过有关专业抚幼教育培训的情况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不足之处。

  比如,思维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可见,大力发展农牧区幼儿教育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发展,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幼儿教育阶段的汉藏双语教育严重缺失长期以来,有关双语教育问题是民族教育中倍受关注的问题,而民族幼儿教育中的双语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幼儿期的双语教育有两个偏向一是镇、县级幼儿园几乎全用汉语教学。

  虽然,这些幼儿中绝大多数都能运用汉语,但是,还有一部分幼儿在入园前几乎未接触过汉语。

  这一偏向有两个不足之处其一是导致了部分藏族幼儿家长的担忧,担心民族文化失传。

  进而导致这部分家长对寄托在幼儿园里的孩子过分担忧,不断探视,或不按时接送,甚至让孩子经常缺席。

  其二是只懂本民族语言的幼儿在只讲汉语的幼儿园里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给其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客观上的困难。

  二是农牧区家庭和社区中几乎用母语———藏语交流,而绝大多数农牧区又无幼儿园,很多孩子进小学前对汉语知之不多,甚至根本不懂。

  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师生之间无法沟通,学生无法完全、准确的理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表达的情感态度,更无法用汉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导致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导致厌学、逃学、辍学。

  因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以上这种教学不符合个体的认知特征。

  但是,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人必须要学好汉语,这样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

  因此,如何在藏区幼儿教育中进行汉藏双语教育,是关乎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乃至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

  三幼儿教育缺乏民族特色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无论是校园环境和活动室的布置,还是教育活动内容与方式、所用的教学语言,几乎没有民族特色,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

  美国学者沃尔特曾说过,缺乏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性机会,而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会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

  [1]而且,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都可以在幼儿期培养。

  因为幼儿期已经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阶段。

  [2]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坚实而难以磨灭的基础,幼儿时代的文化体验将为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成与发展涂抹上浓厚的文化底色。

  因此,如何将主流文化和藏族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有机的结合,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藏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思路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但有时其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会惊人的相似,而相似的社会背景会带来相似的基本社会问题,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相似性。

  再因人类的共性,任何一个时代、国家、地区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对其他时代、国家、地区总是有借鉴意义的。

  [3]但我们也不能不加反思地吸收和借鉴这些教育思想,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适合藏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采取多种途径,在农牧区加快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一提到幼儿园建设,人们就会想到如童话般的园区环境、有各种各样高级的大型玩具,就像迪尼斯儿童乐园一样。

  但是,以目前藏区的经济发展、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办这样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

  根据藏区的经济条件和农牧区的实情,确定平民化办学理念。

  纵观外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学前教育史,都能证明目前藏区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是合理的、有效的、可取的。

  1在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儿童之家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首先创办的。

  教育对象是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幼儿;教育场所位于平民公寓内;教育设备简单,只有一些简单的教玩具,而且很多是自制教具或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4]儿童之家不仅有助于妇女外出工作,而且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

  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的客观条件其一,牧民定居点很多父母外出放牧或上山挖草药时因无人照料幼儿,要么让年长的孩子辍学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要么让年迈的老人照看幼儿,要么带着幼儿上山。

  其二,每个牧民定居点都有活动室,可以利用活动室作为幼儿教育的场所;其三,以藏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短期内无法在每个定居点创办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

  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每个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

  牧民定居点儿童之家的特点其一,活动场所位于定居点的活动室以及临近的草地、牧场。

  活动场所广阔而自由,有利于幼儿发展。

  其二,采用全托式,以便父母外出劳作。

  其三,活动内容和方法丰富多样。

  具体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实际生活训练、肌肉练习、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生活训练、饲养小动物,泥塑活动、双语对话活动、草地体育游戏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在高原上的适应能力,而且为孩子进寄宿制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孩子不会因为生活自理困难和语言障碍而离开学校,另外,喜欢小动物、玩泥巴、玩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事,这些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其四,教师主要来源于本地的藏汉语兼通的、有爱心的初高中生。

  这样成本较低,而且有利于与幼儿及其家长交流,并有利于树立榜样。

  2在游牧区办流动式的非正规幼儿园流动式幼儿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内蒙古自治区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率先办起的极具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的早期教育模式。

  [5]流动式幼儿园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灵活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被牧民称为草原幼儿的摇篮。

  藏区游牧区办流动式幼儿园的客观条件这些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仍保持着游牧的形式,占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小,居住十分分散,多以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为单位,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只有几十户人家,交通不便,离城镇远,集中起来十分困难。

  依据这样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地区依靠政府办几所幼儿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办流动性的非正规幼儿园。

  游牧区流动式幼儿园的特点其一,流动式幼儿园的办园模式是没有固定的园舍和正规化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到8月,选择这一时间有两个优势,一是这一时间高原上气候宜人,二是暑期支教的老师较多。

  活动地点有的是定点的,选择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有的是不定点的,还有的是在夏季牧场中找一块风景优美、干爽的地方支起帐篷或太阳伞。

  这一模式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其二,流动式幼儿园的教师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县上派来的幼儿教师包括支教老师,二是从当地有文化的牧民妇女中选聘的。

  这有几个功能,一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资源;二是解决师资不足,却又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大批幼儿教师的问题。

  其三,流动式幼儿园的活动内容灵活性较大,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保教目标和民族文化自行选定。

  主要包括自由游戏、卫生、对话、拔河、游艺活动、摔跤、骑马、跳舞、踢球、赛跑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3在农区村寨办乡村幼稚园式的幼教机构乡村幼稚园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

  [6]虽然时隔80多年,但目前的藏区可以找到相似的社会背景。

  比如,城市和乡村处于基本割裂之中;基本问题是探讨乡村农牧区的出路和前途。

  所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解决当前藏区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办乡村幼稚园的客观条件其一,藏区农村是目前最需要、最喜欢幼儿园而又无幼儿园的地方。

  农民特别需要有人照料其幼儿,特别是农忙时节。

  在农村,普及幼儿园比普及中小学更容易,因为,中小学生可以帮父母一臂之力,而幼儿则不然,他们是农民想解脱的负担,幼儿能进园,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便利。

  其二,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但藏区经济发展落后,短期内地方财政无力在每个村寨建立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

  因此,比较有效的举措就是在每个村寨办乡村幼稚园。

  乡村幼稚园的办园特点是省钱、实用。

  其一,利用本村的活动室或学校布局调整余留的校舍作为活动室。

  其二,在大自然中采撷丰富多样的教玩具和向大自然索取室内外游戏设施;师生自制教玩具;请本村的工匠仿制教玩具。

  其三,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接触中进行陶冶。

  其四,把一村中初高中毕业、有同情心、有爱心、能歌善舞、能说普通话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一两位妇女进行短期培训后作为幼儿园的老师。

  这样,师资培养周期短,而且她们与本村的幼儿气味相投,能忍耐乡村之苦,欣赏乡村之乐,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

  二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沉浸式双语教育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也称为浸泡式双语教育、浸润式双语教育、浸入式双语教育。

  [7]其目的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把孩子培养成为掌握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人才。

  有上千项研究表明,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且被很多国家

  借鉴,且获得了成功。

  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的客观条件首先,藏族儿童的母语是藏语,而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儿童必须要掌握汉语,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

  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而目前藏区小学中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有两种其一,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以汉语授课为主,藏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其二,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各学科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8]所以,从藏区已有的经验和将来的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目标来看,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是非常可行的。

  藏区沉浸式汉藏双语教育的特点首先,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

  因为很多地区的方言、土语与标准藏语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刚进入幼儿园同时用汉藏双语教育,幼儿相当于同时学习三种语言,就会增加幼儿的负担。

  因此,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其特点是刚入园时,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开展活动时,方言作为辅助语言,并且鼓励家庭和社区创设学习汉语的环境。

  但是,允许幼儿用方言进行交流,学习汉语采用随意的、无意识的,类似于方言习得的方式。

  两三年后,让幼儿学会用标准藏语表达日常用语。

  其目的是不仅在入小学前过汉语关,而且也为以后学习藏语打下基础。

  其次,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以部分浸入式启蒙汉语言的运用。

  其特点是刚入园时用藏语教学、开展活动,然后逐渐使用汉语开展一部分活动。

  其目的是在入小学前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基本能过汉语关。

  三开发多元化与本土化共生的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本土化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我国幼教界出现的盲目抄袭模仿外国教育思想的混乱状态而提出的,要求幼儿园要适应国情。

  [9]多元文化教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教育思潮,其目的是帮助少

  数民族成员适应主流社会;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唤起主流民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

  藏区幼儿课程采用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客观条件其一,时隔这么多年,藏区的幼儿教育如今同样出现类似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问题,即内地化、城市化。

  其二,藏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

  其三,幼儿教育内容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不仅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其四,生活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要多元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藏族幼儿首先应该学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藏族人,必须要掌握本民族的言语、风俗、习惯等,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和接触的,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所以,必须接触其有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世界优秀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必须要继承。

  所以,藏区幼儿课程要多元化与本土化共生。

  创建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幼儿园课程应注意其一,教育内容应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

  其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先进的幼教理论,精心选择民间教育内容,建构地方课程或园本课程,然后通过环境创设渲染民间文化,通过游戏活动体现民间文化,通过主题活动突显民间文化。

篇二: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藏族文化文章

  那一日,我踏上火车,只为你,西藏,你是我的一个期盼,一个念想,一个美丽而不可改变的梦。想象你,是一个神的世界,想象你的每一片云朵,想象你的每一滴水,想象你的每一颗石子,仿佛都有一个神在欢快的跳跃。像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呼唤,也许是一种前世未了的情缘吧,我期盼着你,想念着你,渴望游走于你纯净而干净的怀抱,来洗清我那前世欠下的孽缘和今生所犯下的罪孽。渴望徜徉于你天蓝如湖水,地广无垠的天地之间,享受那最原始的空灵旷野,呼吸那最清澈而清新的空气,来让我的心得到一片安静的空间,释放最本质最初的那个最天真无邪的自己。

  那一日,我们都踏上火车,只为你,西藏,如同大成说的,我们都有如此奇葩的经历,我说我们的西藏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神奇,于是九月二十一的那一日我们一起没有订到火车票,而是在二十二号的车厢里我们在一起了,这就是西藏给我们的第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礼物。

  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美丽的格桑花。

  坐上火车去拉萨,我知道我即将踏上我梦想的地方,开始一段不同凡响而又神奇美好的旅程。

  旅途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一个寻找方向的孩子,我在那一天,突然间明白,其实无论我们来自于哪里,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一样

  /1的,我们的心仿佛就好像拴在了一起,一起渴盼着那片土地,一起向往着那一方纯净。

  路上的风景,像是奇迹一般,在我们早上睁开那一双迷茫的眼睛,渐渐地进入我们的眼帘,最初的日出,唤醒了我们的喜悦分子,我们在车厢里仰望那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根本算不上什么的美丽,激动活跃的心情已经无法用喜悦来表达。要知道,我们从那个繁华嘈杂的世界里走出来,匆忙,三点一线的生活,搞得我们也许连抬头看天空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可能会想象天空是蓝色的,海水是蓝色的,日出是照耀着发光的刺眼的金黄色。可是,当我们真正的去仰望天空的时候,去瞻仰般的去欣赏那日出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不止是我们想象的蓝色,日出不仅仅是只会发光照耀的金黄色,它的美,是有穿透人心的穿透力的,在那一刻,是谁都无法用相机扑捉下来的,那种美丽,是只有自己亲自体验亲自去享受去感受才会懂得的美丽,那是一种感动心灵却无法向别人表达的最神圣的美丽。

  她来自何方,为了什么而旅行呢?人家说来西藏的人无非是三种人,一种是失恋的人,一种是失业的人,还有一种,是。其实我也猜不透了。我们之中有的人是失恋了,完全是为了散心排解痛处。有的是烦闷了工作太枯燥了,来为生活寻找些美丽。有的是为了做生意来顺便旅行的。其实无论是出于哪种旅行的目的那又何妨,大家是奔向一个方向的,追寻的都是那一方心里向往

  /1的安静和美好。一起结伴而行,我们定下了这个约定,我们的毛弟弟给我们这个旅行六人组取了一个名字,奇葩六人组,在他们的心里我们两个女生是最大的奇葩,其实奇葩或者是开心果,都不算什么,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组合同行才是最奇葩最震撼最给力的组合,我想也许每一个来西藏的人都会经历如此奇葩的经历,因为西藏的神奇和神秘,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把心靠在了一起。

  奇葩六人组,听我娓娓道来,我是和我的好朋友可可两个人一起从广东出发到西藏拉萨去的,对于西藏的向往,远远超过了害怕,但是对于两个女生来说,我们还是难免会有一些小小的担心,于是在火车上,我们对周围的人群做了个所谓的小小的调查,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我们的奇葩六人组的小组合。虽然我和可可两个人是从广东出发的,但是我们却是地道的河南人,大成和我们一样是从广东坐的火车,他是个地道的广东男孩子。高高瘦瘦的个子,留着偏中分的短发,一件简单的牛仔衬衫,一条浅蓝色稍稍泛白的牛仔裤,牛仔裤的裤腿下面卷起来两三节的样子,散漫随性,搭配着一双简单的帆布鞋,看起来非常有个性非常有范儿。背着一个单反相机一路上为我们拍照的他更是帅气十足。毛弟弟是从郑州上车的,当然了,毛弟弟是我们河南郑州人,他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的样子,说起话来有些弱弱的,总是露出那种非常害羞的表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女孩子的气息。小刘是个生意族,看他的样子,你是看不出来的,因为

  /1他戴着个眼镜,一副斯文的样子,笑起来会露出两颗大门牙,我和可可给他起了个外号兔八哥,因为他笑起来真的非常可爱。小刘也是地道的河南人,他家是平顶山的,虽然年龄没有我们两个大,但是他的经历和阅历却已像四十岁的人那样丰富精彩。阿景是湖南人,长着一张稍显粗犷的脸,体型呢也属于比较结实健壮的那种,这几个男生,阿景看起来是最man的一个,但是他却说话最少,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其实你别看他不爱说话,做起事来的他却是非常认真仔细并且也非常贴心的。可可是那种感情比较细腻的人,她非常温柔,相对她的温柔,他们都说我比较活泼比较二,其实我也懒的解释,因为我会用我的一句话来反驳他们,现在的社会,如果每天不犯一次二,那活着还有啥意思。对于这样一个奇葩组合,我们的旅行真的非常开心。

  火车进藏都是以最慢的速度在缓缓地行驶,这样有利于大家的身体,因为火车开的太快,大家很容易造成缺氧的现象,也许有的人已经开始缺氧,但是那美丽的风景也已经带走了一半的不适,你看那片云朵,你看那里有好多牦牛,你看我看到了藏羚羊,你看你看好美啊!一路上我们不停地惊叹不停地感叹,是我们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还是因为我们生长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这些美丽呢,或许当你真正的走出来,去真正的告诉自己我是去感受生活的,那么或许无论在哪里,你都不缺乏美丽,更不缺乏发现美丽的眼睛。

  /1好美啊!这样的感叹一路上大家都没有停止过!三个字,不足以表达心里的感动和震撼,也许我们未曾见过,也许我们未曾让自己去见,在这里我们一起见证了天空给我们带来的美丽和震撼,那如同镶嵌在空中的白白的云朵,那坐落于整个大地的大山,那遍地奔跑的牦牛和藏羚羊,那一切的美景是如此地难以用语言来表达,难以用相机把他们留下。

  天空蓝的如痴如醉,白云镶嵌在蓝蓝的天空,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展现在眼前,经过动人的措那湖,一如我们最心动的情人,勾引了我们的视线,无法移开自己的眼睛,无法让自己在那一片蓝色的湖中找回自己,迷恋,或许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深深的感动了,我和大家说,如果让我就这样站在它的面前,那我一定会泪流满面的,因为我被它的美丽彻底征服了,感动了,那么你呢。

  坐上火车去拉萨,唱着这首歌儿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美好又快乐的事情,可是当我们真正坐着火车去拉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广州过来,我们要做五十五个小时的火车,想想,对西藏的那份痴迷,是多么的可歌可泣呢。

  所以和伙伴们在车上嘻哈的聊天,幻想着更加美丽的拉萨风情,天南地北的乱砍,聊着爱情,聊着关于人生的种种,时间也相对的过的快了一些,我们是火车上的焦点,大家从我们身边走过的时候,都会看着我们笑着走过,我想他们一定也羡慕我们如此活跃的聊天气氛也一定被我们如此活跃的气氛给感染了。

  /1我们看到的雪山,仿佛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美丽的风景,如同一幅画卷在我们的眼前,一步一步逼近,却一步一步离我们更遥远,让我们的心一直一直都那么那么激动的活跃着。

  有那么一刹那,突然下起了雪,在我们还来不及多惊叹几下的时候,天空又一次呈现了这边风雨那边晴的状态,我这才算真正明白什么是温差大,因为在这一刻下雨甚至下雪的时候,那一秒,可能太阳已经晒的你无处躲藏了。

  热闹的气氛下,漫长的等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熬,终于

  九月二十四号晚上七点三十分我们到达拉萨站,下了火车出站就是公交站,我们乘坐的是一路公交车,拉萨的公交都是非常便宜的,每人一元,带上行李的话,就是每人两元,其实这个价位真心算是很实惠的呢,我们住的是拉萨城东花园郊区的一家家庭旅馆,老板真心不错,我们住的是床位,每人三十五元,可以洗澡洗衣服,也有免费的wife可以上网,拉萨的客栈是上搜索半天,我们才找到了这家客栈。下车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会出现高反,结果从下车我一路激动到住的地方,都没有任何反应,反倒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嘴巴有点合不拢,有点喘不过气,然后后脑勺稍微有点痛,但是其他的反应真心是没有的,告诉大家一个事情,那就是姐当晚就忍不住去冲了下澡,因为姐就是想验证下,百度的可信度,或许我真的是太不拿自己当回事了吧,但是真心没啥大事。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一样的,其实百度还是有他的可信度的。

  /1拉萨的早上喜欢下雨,空气非常清新,天边的云朵,蓝色的天空,空旷的如同一面镜子,美不胜收。大山在天空的衬托下无比清晰,仿佛不像是真的存在。拉萨的雨,很快就停了,并且也不需要穿太多因为太阳很快就出来了,在这边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满大街的人,有穿夏装的,也有穿秋装的,更有穿冬装的,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特点是最棒的,因为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没有人当我们是怪物。只要我们自己感觉穿的适合自己就可以了。我们都是比较懒的,因为这边天亮的比较晚,有时候我们在下午一点才会出门,这样我们一天可以还逛八九个小时,这边的天黑的也比较晚,所以我们出去玩既可以欣赏白天的景色,也可以一起将夜景进行到底。

  第一天吃早餐的时候,真心的不是很开心,感觉这边的很多孩子好像都是没有家的孩子,年龄都不是很大,一个个黑呼呼,脏兮兮,然后在大街上问人要钱,还可怜兮兮的姐姐姐姐的叫个不停,我是被吓着了,小刘给过一个孩子一元钱,当时他说不能给他们,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更加的肆无忌惮,但是这个社会,谁还能管的了呢。我们在街上看到这样一个孩子,走一步一匍匐一祈福,走一步一匍匐一祈福,当时看的我都难受的不行,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年龄最多七八岁,长的黑黑瘦瘦的,看起来一点营养都没有,看着都觉得可怜,一个孩子,不管他是为了钱,还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家人在祈福,我都被他感动了,最多的是

  /1心疼,因为他仅仅只是一个孩子,难道他就不痛吗?我一直在想,他的家人呢,为何让这样一个孩子在这里受这样的苦,这样的水泥地,这样的祈福,额头几乎都要破了。到底是谁在逼着他这样做,还是生活让他不得不这样呢。我一直感叹,拉萨的110到处都是,几乎每走一条街都有一个110定点,可是给人们带来的是怎样的生活呢。难道只是一种表面的风平浪静。也许是这样吧。

  拉萨的人们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悠闲的,走在大街上总是有人拿着转经筒从我们的身边走过,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每转一百零八次就是一个祈福,就是一个祝福吧!一路从小昭寺走来,再到大昭寺。不管是年老的老太太,年老的老头,还是年轻的女人,男人几乎每个人都是左手里拿着一串佛珠,右手里拿着一个转经筒虔诚的拨动着,虔诚的摇着,嘴里默默念叨着虔诚的走着,这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这边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我想无论如何,我们该以一颗虔诚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是那么认真的做着自己的事情,那么认真活着,不管他们那样的活着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一种悠闲到无聊的作为。毕竟那是属于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一边逛街一边欣赏路人,一边寻找他们这边的特色小吃,一边寻找比较好玩的小玩意,说实话,西藏的人给我们的感觉真的是特别悠闲的,他们的生活仿佛是以一种非常慢非常慢的节奏在缓缓的进行,他们的生活仿佛除了虔诚跪拜,虔诚祈福,我想象不出来还会有什么。小刘那个人总是一个认真观察会发现问题

  /1的人,他说燕子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人,所做的这些不像是在完成一份工作吗?当时我愣了好久,也思考了好久,或许为了传承这一个文化,政府确实是给了这些人一个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这里祈福念经跪拜,让他们将这个文化传承。将这个文化,带给前来旅行的人们,让前来旅行的人们时刻感受到藏族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其实这或许也没有什么不对,不是吗?

  西藏的汉化让我们稍微对西藏有些遗憾,但是对西藏的向往还是存在心里,不曾远去。我们一路走来也发现拉萨的德克士非常之多,有时候走的累了,也会进去坐坐。拉萨人的悠闲不仅仅是让我们感觉到他们每天都在诵经祈福,还有这边的茶馆很多,每个茶馆里面几乎都坐满了藏民,一边悠闲的喝着甜茶,一边喝朋友聊天。我们就去过一家光明港琼甜茶馆,据门面看起来,是非常不错,也比较有名的一家茶馆,里面坐满了藏民,一边聊天,一边喝甜茶,刚进去的时候,味道非常大,像是牦牛味道,我们几乎是受不了要出去的,但是为了体验下他们的悠闲生活,我们也一并坐下来,喝喝他们的甜茶,他们的甜茶很便宜,一块五一杯,如果你需要喝的话,就把钱放在桌子上,等你喝完的时候他们会帮你填满,如果不需要,那就把你的钱收进你的口袋里。甜茶看起来是稍微红色点的,味道像我们这边奶茶店里的奶茶,整体喝起来味道还是不错的。他们的臧面看起来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差不多,是青稞面做的,但是看起来就像棍子一样的感觉,特

  /1别硬,里面是白白的芯,感觉好像不熟似得,所以我一直不敢下嘴,因为总是感觉怪怪的,看他们几个男孩子一个个吃的香喷喷的样子,我们俩女生在一边就看着他们的吃相,然后在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也许五味杂陈吧。

  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们喜欢吃土豆,没有想到臧民喜欢土豆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走到街上到处都有卖土豆条土豆块的,对于我们这些土豆迷来说,确实是一个大诱惑呢。不过说实话,藏民的土豆条做的真是很不错,片薄酥脆,味道也非常不错。很值得我们一吃哦。西藏人民喜爱的奶渣,是串成一串一串的拿出来卖的,他们说这个可以用来泡水喝,有时候也可以放在嘴里含着,据说他们一块有时候还可以含一天,这个东西是非常坚硬的,估计我们这些汉民是吃不习惯的,对于我来说,其实不用说了,看到了新鲜一下,绝对是不会去尝试的,这个任务交给小刘去尝试了,咬了半天只咬掉一个角,可见是非常之坚硬,坚不可摧啊,呵呵,夸张了。藏民的酥油茶一直未去尝试,据朋友们尝试的结果告知就是你绝对不会习惯,因为在甜茶馆的经历,他们都知道我对那个东西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所以我只能说我与藏民的食物无缘,只能远观欣赏一番罢了,对于他们的糌粑,我还刻意去一个店铺里问了,就像我们家卖的面粉一样,装了一袋,就是吃的时候自己把他们用手揉成团就可以吃了,那边工作的很多朋友都说那边的藏民在工作的时候都会带一大箱子糌粑,饿的时候就直

  /1接拿过来吃,或许这个就相当于我们老家的馒头吧。

  拉萨这边有很多各种比较有特色的店铺,卖着很多比较好玩,比较有特色的藏族小玩意,说到买东西,就数八廓街了,那里的小东西非常之多,比如说金刚菩提,红珊瑚手链,五眼天珠,这些所谓藏族的特产,在这边购买都是非常便宜的,其实如果你想买到更便宜的建议还是晚上来比较好,因为晚上的夜市有很多摆地摊的,价格要的都不算特别贵,如果你诚心买,只要和老板搞价格,基本上都是可以带走不少自己喜欢的小玩意的哦。

  每次我去一个地方玩,都不会去买什么纪念品,但是这次来到西藏拉萨,我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小疯子一样,看到什么都依依不舍,很想摸几下,然后买回去,在八廓街每转一次,我几乎都能找出一样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八廓街的东西价格都不算很贵,然后样式又特别多,每当大家发现一个新奇的小玩意的时候,我们也忍不住去问一下这个东西代表什么意义,有什么好处,然后很想买回去送某一个朋友,或者是淘回家去,想着挂在家里的某个地方,然后被人问起来的时候,会自豪的说这个是我从西藏拉萨带回来的。在这边呆了十几天的时间,每一次出去都让自己感受到新的东西,因为这样才不会感觉到乏味,无聊,比如说八廓街有很多编小辫子的,我就和朋友一起一人在头上编了几十根小辫子,然后一路走来,发现满大街都是满头小辫子的女孩子们,甚至还有男孩子也给自己编了几根小辫子,入乡随俗,或许就是

  11/1这样吧,我们想,如果我们顶着这样一头辫子回家,大家肯定会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们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所感受的是一种新鲜的感觉,非常棒,因为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小的愿望,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满头的小辫子,所以我实现了这个愿望之后,我感受到自己的心像个孩子一样,非常的开心和活跃。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所在。白天的布达拉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像是一幅画就那样镶嵌在空中,宁静而安详,我想那是神居住的地方。在这样一座神圣而又充满幻想的建筑面前,我总是会想象自己是一个虔诚的朝拜者,我幻想自己的灵魂已经超脱了自己,而我已经升华为另外一个超凡脱俗的自己,不再是一个凡夫俗子一样,庸俗而伤感的活着,而是用一种平常的心,平淡而宁静的活着,于是我对它的敬仰和尊崇远远超过了那些所谓的凡尘杂事,我想,我愿意在继续凝望它,让它的那个神,一直居住在我的心里,甚至我的灵魂里。

  布达拉宫广场的夜晚,灯火辉煌,广场上聚满了藏民和一些

  12/1旅行者,大概晚上八点多天黑的时候,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开始欢唱,大家开始了欢快的舞蹈,藏族的歌曲虽然听不懂,但是却特别动听,吸引人,我和朋友也一起跑去跳舞,腿脚胳膊完全跟不上套数,但是却早已经开心的笑的不成样子,说实话,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们稍微一运动就有些气喘不过来,在这边爬个楼梯就会缺氧半天缓不过劲来。但是看着那些欢快的步伐围成一个圈,节奏感超级强大的群队,我们有点激动,我们不得不跟随他们的步伐,不得不笑成一朵花,因为他们认真的样子,也因为我们逗趣的样子。

  我们开心的跳着,一边开心的笑着,歌声,喷泉声,还有大伙的步伐声,声声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夜晚真美好,我们喜欢这样的美好的夜晚,喜欢这样的生活。

  夜晚的布达拉宫也非常的美,灯火辉煌,在黑色的夜空中镶嵌着,伴随着喷泉的一次又一次变换的喷射,更为它的美增添了一种跳跃而动态的美,如果说白天的布达拉宫像一位慈祥的神,那么夜晚的布达拉宫,更加像一个神秘的变幻多端的神,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幻想。

  有人说,遇到真神是一种缘分。如果你没有缘分,你将不会遇到,或许吧,那真的是一个真神,我们意念中的一个真

  神,他的笑容,他的体格,他的容颜,都给了我一种错觉,我以为真的是一位慈祥的弥勒佛在我的面前,站在他的身边,我

  13/1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不,应该说是一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感觉,有种轻飘飘的感觉,我的心那一刻特别的激动,我拉着身边的朋友帮我跟他拍照,我知道我很庸俗,但是我没有办法,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想留下他在我的记忆中的印象,我只能庸俗,因为我遇到了。

  几位朋友也是争先恐后的和我们意念中的真神拍照,因为是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遇到了,那么遇到了就是遇到了,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缘分吧,所以我们就一起庸俗的留下了我们心中的记忆!

  来拉萨之前,我也曾在百度上,搜罗过关于拉萨好玩的地方,一如我走过的小昭寺,大昭寺,八廓街,布达拉宫,我也跟朋友们一起去了色拉寺,哲蚌寺,还有非常不错的罗布林卡,这个民族风俗以朝拜为主以祈福为生的地方,寺庙真的是多的数不胜数,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想感受下神的存在,呼吸下大自然所带来的清新空气,和那宽广无垠的天空所带来的美好幻境。

  话说,登上一半的色拉山和哲蚌山,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走一步都感觉自己好像断了氧气一般,呼吸不畅,我们和几个在拉萨新认识的小伙伴们,你帮我,我等你,你拉我,我照看你,一起顺利的登上了一半的色拉山。

  山上的风景独好!山上的风景不是一般的独好!居高临下,远远眺望,整个拉萨就在我们脚下,蓝天白云,阳光,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的身

  14/1上,仿佛一层美丽的光环将我们围绕,把我们变成一幅画,然后我们在画中行走,说笑,呐喊,仿佛整个世界除了我们,就只剩下我们。在拉萨认识的几个伙伴是我们在居住的小区里可可通过微信搜索附近的朋友找到的,他们就是虫子和捣蛋的小火柴,还有一个很逗趣的戴着日本帽子的伙伴。虫子是我们的老乡,在拉萨开了一间客栈,而小火柴则是一个骑车过来的真正的旅行者,他不像我们一样,纯粹就是坐车过来旅行的,他是一个有信念有目标的九零后的小伙伴,他是一个真正的骑行者,我非常羡慕他,也非常佩服他。这一路我们的小伙伴们,让我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还有活着,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别人为你骄傲,甚至为你自豪。

  当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你会感觉你拥有了全世界。静下来的时候,我就会想我为什么会去拉萨,想自己这次的旅行想这次旅行中认识的小伙伴们。他们都是我这一辈子最最美好的回忆!2022年,对于我来说,终究是一个不一样的一年,因为很多很多事情,也因为这次的旅行,我的心,经历过很多种错综复杂,酸甜苦辣,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诉说,到底是痛苦的,还是甜蜜的,不知道是痛苦多一些,还是甜蜜多一些,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做人真的不能让自己活的太累,如果自己想不开,那么没有人救得了自己。想不起来那天是谁,哦,应该是大成吧,我们一起在拉萨河边,他说让我们一起躺下来看看天空,于是,15/1我们都四仰八叉地躺在了拉萨河边的石子上面看天空,那时候纯粹就是看看天空,因为天空真的是那么那么的蓝,云朵真的是那么那么的白,蓝的透彻,白的透明。我们一起认真的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看天空。然后我们又一起认真的用石子摆了2022年,我们还是那么认真的干了一件事情。然后我们说,我们合影吧,然后大成把他的单反调整好,我们几个人一起在单反前面不停地换动作,摆姿势,我们又一起认真的干了一件事情。

  我们的思想真的很简单,简单到我们可以一起去做一件事情,虽然我们都没有认识几天,可是我们可以团结起来一起认真的去做一些事情,我想,我们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简单的都想去做那一些事情!因为简单,所以快乐,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简简单单的活着,不去想那么多的事情,不去给自己太多的压力,那么即便是受伤了,即便是累了,也会简简单单的想,没有什么大不了,一切不过是云烟,总会过去,那么快乐便如影随形!

  如果你想哭,如果你难过的时候,会不会背过身去。其实,背影,不只是背影。

  背影,也是一种美丽。

  转过身去,背影,也是一种离别!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相聚总是有离别。

  人生真的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当你以为你仅仅认识的只是一个同你一起相伴行走几天路的行人时,你却不知道或许在不觉

  16/1不知中,你已经开始想依赖这个行人,当你走下一段旅程的时候,你会不小心想起他所带给你的那些温暖,或许,仅仅只是温暖吧。朋友们,不管你们在哪里,请一定一定记得,2022年,我们曾经在一起,曾经一起欢笑,一起玩耍,一起留下过美好的记忆!我不知道我还想说些什么,总之我感谢一路走来,陪伴我们五十五个小时坐火车的朋友们,感谢你们。一路有你们,我们的火车西藏拉萨之行不孤单!

  1/17

篇三: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

  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在这种特定地

  理环境之下产生的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中,牧民对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是便于移动搬迁的帐篷。而居住于海拔相对较低、环境条件较优越的藏南宽谷平原、阶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地区,由于气温、整体生态特点等因素利于农耕、定居和饲养家畜

  等,使其居住方式选择为以土石结构为主的房屋。就房屋的结构和形式而言,也因地缘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区域性的差别。藏南的拉萨、日喀则、山南,藏东昌都等地区的绝大多数区域和藏西阿里的普兰、札达等区域内,居住方式以土木结构的“平顶碉房式”为主。藏南、藏东的雨林区域内,其居住方式以土石或土木结构的斜坡顶房屋,并以纯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为主。而在藏西阿里的札达县境内,由于独具特色的水成风蚀地貌,居住形式以“洞穴式”为主,即在盆地山体的多种灰岩上凿开一个“洞穴”居住。这给高原民居的种类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很显然,地缘的因素不但对风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作用,而且对风俗文化的消亡具有同样的作用。同时,地缘因素并不是恒常不变,气候、生态等的变化以及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程度强弱等诸多因素,也对地缘和风俗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宗教关系

  民俗的产生和传承是与宗教信仰、仪轨等相关的。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民俗是退化了的宗教”。尽管我们有理由反对将民俗统统归结为宗教退化结果的观点,但在人类童年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众多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与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都是原始人对自然界和生命本身无法理解的对象所采取的一种解释方式。这种方式或行为、或口头语言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使形成各民族独特的民俗。

  根据目前的研究,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时,高原上已经形成了苯教信仰。原始苯教以对自然的崇拜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供奉自然神灵、祖先神,以及降伏鬼怪精灵和解除人[]间之各种障孽等。3以“地方神灵”为例,自原始社会以来,西藏各地区所形成的神灵与鬼怪的名称众多而复杂,几乎人类能涉足生产生活活动的山川河流、江河湖泊、村庄牧场等都可能会有神鬼世界的存在。这些有着众多而复杂名称的神灵鬼怪,几乎主宰着一个地方范围内人们的生老病死、生产生活活动的全部内容。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地方神灵的名单变得越来越模糊或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但直到现在,它们仍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路过的山口、村庄的角落、牧场的山坡、湖泊的边缘等能够深深地体验到鬼神世界对人们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玛尼石、五彩经幡等各种“标志性”物化仪式的表达,仍然影响着现代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宗教对民间风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并在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对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都产生过相应的作用。居住风俗中人们对火塘的敬畏和家神的供奉;饮食风俗中对可食用动物种类的限制;生产风俗中禁止在盛夏时,妇女们不戴围裙、邦典或头巾行走穿越于田间地头,以免动怒于地方主宰神灵而得不到秋天的[4]丰收;服饰风俗中给菩萨和护法神披挂动物皮,其主要的象征寓意为菩提心和空性觉悟;[5]丧葬风俗中藏族人普遍实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是与佛陀本生故事的《母虎[]施身》所体现的菩提心相关,6等等,种种宗教氛围中形成的民间风俗事象,能够反映出风俗文化与宗教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一)宗教与物质民俗

  一般而言,物质民俗的种类主要包括“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7或“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诸民俗”8等。根据现有研究,在佛教文化没有进入雪域高原之前,西藏物质民俗以本土宗教——原始苯教与雍仲苯教的影响为主。如果说苯教以对自然崇拜、法术、巫术及各种仪轨等作为其主要的内容和形式而形[]成、发展,那么与其相适应而产生的物质民俗有以供奉神灵为主的塞康9、供奉世间神灵赞神的赞康等建筑物,有使用于各种法术、巫术、仪轨的镶、鼓等法器、朵玛和垛等供品以及苯教上师们所穿戴的特有服饰等。这些苯教传统文化的不少内容和形式,后来被佛教文化借用或进行了改革。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开始,随着佛教文化在西藏的传播,在雪域各地逐步修建起了供奉佛教神灵的庙宇,加强了佛教文化在西藏的进一

  步本土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8世纪中叶建立了佛、法、僧三宝俱备的佛教寺院。如今,在西藏各地我们随处可见到的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建筑不仅在数量、规模上远远超过了吐蕃时期,而且这些寺庙建筑和宫殿等与其他建筑一起,已经成为西藏物质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大量的有关宗教活动或各种仪式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是庞大而复杂的,以苯教和佛教密宗仪轨中使用的供品和圣器为例,不但其所使用的物类、品种在成为供品的条件和要求上非常讲究,而且种类复杂、数量众多。例如,朵玛是西藏宗教仪式上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供品,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朵玛至少有108个品种。朵玛大部分用面团制作,而面团用糌粑和5种面粉和水,或者三甜和三白①(注:“三甜”即砂糖、密、蔗糖(有些还翻译为冰糖、红糖、蜂蜜);“三白”即奶、酥油、酸奶。(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上),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页中说:“三甜和三白主要供给善相护法神的,供给怒相护法神的黑萝卜、黑豌豆、洋葱、大蒜、劣质茶叶、做过青稞酒的酒渣等等。”)混合揉成。有时为了添加色剂,还掺上白酒、青稞酒、药水、血液、肉、松脂、毒汁等。根据供奉对象的神灵不同,朵玛在大的种类上可分为供给善相神灵的“喜歪朵玛”和供奉怒相神灵的“轧伯朵玛”。轧伯朵玛的一般形状多为直、尖形,边上饰以描绘烟云和火焰的装饰品;喜歪朵玛的形状大多数为圆形。不但如此。朵玛的颜色经常与朵玛所供的神灵或所属神系的色彩相一致。如供给赞神的朵玛大多数是红色,供给魔妖[10]的朵玛都是黑色,等等。

  由于宗教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因历史、教派、僧人的学位、地位等的不同,西藏民族服饰中新出现了僧人服装。另外在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和民族工艺传统等方面,因宗教而产生的物质民俗的例子更是举不胜数。

  (二)宗教与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的种类大致有民间信仰、宗教信仰、各种禁忌、道德礼仪、民间口承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戏曲)、民间艺术(音乐、美术、舞蹈)、[11]民间游艺和竞技等。宗教在精神民俗中的反映,不仅在时间上出现早、延续性长,而且在空间上极其广泛,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当丰富而复杂。

  在西藏,因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而产生的精神民俗文化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藏族居住习俗中,从选择兴建房屋的地方到全部工程的完成,都因以对某个神灵的信仰或者某种禁忌的限制,在选择建房的地方时,人们通常要察看其风水、选择黄道吉日并注意避讳等;房屋落成搬进新居之后,还要举行迎请或供养“灶神”的仪式,藏语中称为“踏腔”;使用新居的过程中,更有种类繁多的与精神民俗相关的习俗。

  通常我们所见到的藏族房屋顶上树立的经幡,可看作是居住习俗中更为直观的一种民俗现象。就经幡的种类而言,大致上可分为3种:一种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且一块接一块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一种是一条3~5米长的狭长布条,其颜色单一,或白或红,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条的一侧缝接在一根粗长的经杆上,一般插立在房屋的庭院或在具有一定意义的与居住靠近的地方,这种经幡多见于工布等雨林地区。一种是五块蓝、白、红、绿、黄的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块布,主幡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这些幡条分别系挂[12]在树枝上,这种经幡常在藏族民居屋顶上见到。关于经幡的出现和如何演变的问题上,根敦群培先生有这样的描述:“吐蕃大部分臣民皆属牧区,每户门上立一根长矛,这是藏民族独有的习俗。此举最早出现时表达着军威,以后演变为佛教行为。上至印度毗邻的藏区和下至汉地城镇中居住的藏民,哪怕是一户也要在门上立一根经幡,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13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随着信仰的改变,经幡的形式和所表达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就经幡的5种颜色而言,无论在色彩的搭配,或者颜色的上下排列顺序上也不是随意创造的,它不仅体现了藏族人从远古时代所形成的对自然界的山川河流的信仰与崇拜,而且

  也聚合着后期社会发展中对佛教的信仰。②(注:经幡的5种着色象征自然界的5种现象,其颜色的排列顺序从上到下依次表示为蓝色代表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绿水、黄色代表黄土地。经幡的意义很明确,它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参见参考文献[12])。)

  藏族人在过藏历新年时,一定要在家中陈设五谷丰斗和各

  种供品,其中称为“蝶卡”的供品是由库阔(俗称为阿觉,即为耳朵之意)、聂下、穆通、博卢、宾朵等5种油炸的面食组成。该习俗的最早形成与原始苯教的祭祀仪轨相关。最初苯教实行的是以动物生祭为供品习俗,后来雍仲苯教以及佛教对之进行了改革,将生祭的动物供品变为以面食为主的各种造型的供品。而这些以面食为主的供品又相应地代替了古老习俗中每个供品所表达的象征寓意:库阔(用一块大的面片做成弧形长条的中空油炸面食)代表动物的腿骨;聂下(长条形油炸面食的中间切一刀做个缝隙)代表动物的肋骨;穆通(类似麻花)代表动物的大肠;博卢(圆[]形的类似麻花面食)代表动物的直肠;宾朵(形似动物心脏)代表动物的心脏。14(三)宗教与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中主要包括家庭、村落、民间职业集团(行会)、岁时节日、诞生礼、成丁礼、[]婚礼、丧葬等内容。15作为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之一的丧葬文化,在其形成之日起,就与宗教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此,我们主要通过宗教与西藏地区丧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内容来举例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现代西藏人普遍实行的葬法是****,而远古时代乃至佛教文化传人西藏地区之前,以土

  葬为主。从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西藏高原发现的墓葬,空间上涉及到了上部阿里三围到下部朵康六

  岗的高原大部分区域;时间上从距今4000年左右的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大约迄至11世纪前后。

  属于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墓葬种类有以石材

  料砌筑的石棺墓、石丘墓以及竖穴土坑墓,到距今约

  3000年以前的西藏早期金属时代至吐蕃早期,在继

  承前一时期的上述几种墓葬营建方式基础上,开始

  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章法的[16]墓葬建制。上述所有形

  式的墓葬,其主要的葬法为土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西藏地区所流

  行的主流丧葬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往普遍实

  行的土葬渐渐被****习俗所代替,从而成为一种新

  的普遍的丧葬文化体系。就****习俗的完整制度的确立而言,也同样经历了改革原有宗教文化的内容

  与形式的某种艰难、甚至是残酷的斗争过程。所以

  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天赤七王”时期:“‘天赤七王’时代的这种以天神崇拜为核心的信条不仅禁锢了七位圣人的人身自由,而且还活生生地葬送了七位国王的性命,在藏族古代历史上写下了一幕悲剧。当然,这一悲剧代价则换来了藏族[]****的开端。换句话说,七条国王的性命酿出了藏族****的源头。”17尽管目前学界对藏[]族****的起源、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疑问和不统一,18但藏族丧葬习俗的形成与宗教之问的关系是可见一斑的。

  三、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

  社会发展对风俗文化形成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观念和准则上。

  (一)经济原因

  []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文化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19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条件下,人类文化的客观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风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内容,它必然也要表现“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

  根据考古发现得知,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西藏远古社会已经在生活、生产等的习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卡若遗址的早、中期的经济形态是以锄耕农业为主并辅之以狩猎活动和家畜饲养,中期达到鼎盛。而从早期到晚期,与蓄养活动有关的[]因素始终持续增长并在晚期占据了主要地位。”20随着卡若遗址早晚期经济形态的变化,原始居民们的生产生活方面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目前发现的锄耕农业达到鼎盛时的中期文化遗存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居住方式中房屋的数量开始增多,聚落空间的密度有所加大;而到晚期,随着蓄养活动的不断增加,房屋数量骤然减少。

  这种以经济基础变化为前提而产生、演化或异化的习俗,不仅仅体现在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而且同样体现在现代的藏族社会生活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我们的饮食习惯而言,新一代的藏族年轻人特别是城镇中的年轻人并不热衷于传统的最为基本的饮食——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取而代之的是在现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下被普遍推广的面包、各种饮料和啤酒等。

  在藏族传统的节日藏历新年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因经济的不断发展,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如在藏历新年期间,传统藏族人陈设供奉羊头,而现代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年货市场上可以随处购买到真正的羊头以外的各种造型和色彩丰富的用树脂或其他材料制作的羊头。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发生的变化,既有民俗内涵的异化,也存在民俗形①式的演化。(注:关于藏族人在藏历新年吃羊头这一传统习俗的古老形式和内在意义方面,有如下一些说法:藏语中羊头称为“鲁果”,这一词语与意为“年头”或者含有“新年”含义的“罗果”谐音,为此,为了表示对新年的庆贺,藏族人不但在藏历新年之时形成了陈设供奉羊头的习俗,而且有吃头的节日风俗。另外,有些人认为,藏历新年时陈设羊头是受苯教的影响,它所象征的正是敬献牲祭的习俗。还有一些人认为,当年从大唐和泥婆罗准备迎娶两位公主之前,吐蕃有四位著名的大臣和藏王妃子一同商定迎娶公主时,各自拿着羊的不同部位的肉,会聚在静谧的卧塘湖(现为大昭寺所在地)边上的一株核桃树下。当他(她)们将自己拿来的羊肉进行拼合时恰好拼成了一只全羊肉,他(她)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吉祥福运的事情,从此就形成了陈设全羊肉以表示吉祥福运的习俗,后来为方便简单而演化成了仅陈设羊头的习俗。萨孔旺堆.藏族民俗一百解(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13)

  (二)政治原因

  在西藏风俗文化中因为政治原因而产生的习俗也是相当多的,这种习俗甚至可以追溯到藏族的远古社会。政治因素在风俗文化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等级的不同。举个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在解放前的西藏,人们对铁匠、屠夫等的职业持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歧视,这些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的从业者,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的社会中,生活于社会等级结构的最低层,而当代西藏尽管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他们所得到的待遇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所遭遇的不平等,然而千年来形成的政治、宗教等观念和习俗共识的制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背负着比其他人“低一等”的“包袱”。由此,人们在择偶、婚配、聚会等社会生活实践中,总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要讨论某个人的“骨系”到底是否“干净”或尊贵,“骨系”低贱者所使用的饮食器具不可能被别人借用或共同使用,甚至他们在宴会中的座次也不可能同其他人一样获得同一级别的待遇,哪怕是他们中的年长者的座次也不可能比所谓“骨系”干净或尊贵的年轻者的级别高。

  这样一种习俗的某些内容的产生,显然与藏民族所崇尚的尊老爱幼的好风尚是背道而驰的。但作为社会习俗,它所产生的重要因素应归咎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这里,这种习俗并不是作为一种以社会伦理道德为主体作用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在政治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约束中,文化习俗也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而改变。就藏族社会礼仪习俗而言,我们也能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变化。旧西藏的藏族世俗男人在路上相遇时有如下一些不同形式的礼仪习俗:1、若遇上级别相当高的官员,则需脱帽、松开发辫而折腰等待;若遇上比前者级别稍低的官员.则脱帽、松开发辫、双手托起帽子而稍作弯腰等待即可。以上被敬者,则以点头、招手等方式来回敬对方,确些人也用合掌来表达回敬。若将对方的礼仪当作视而不见,则被认为粗俗和不懂得礼仪。2、若遇上此自己稍高一等者,则只需脱帽、稍低头即可,被敬者的回敬是稍低头。3、若遇上与自己同等级者,无需脱帽,仅稍作低头即可,而被敬者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回敬;如果一方脱帽示敬,则另一方也要用相同方式来回敬,否则被视为不满或者不敬。不过同等级之间并不需要松开发辫,同时在同等级之间仅仅是脱帽示敬而已,并不需要双手托起帽子而等待。[21]

  以上这种习俗的形成,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当代藏族社会生活中,与人相遇的常见习俗是打招呼问候或相互握手。与过去的一些礼仪习俗相比,这些习俗的改变也许可能有多种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当与现行政治制度、政治观念与政治文化等因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反过来说,当代藏族社会的政治制度下所形成的新的民风民俗,已经远远超出了旧西藏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各种风俗的自由空间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更加民主和人性化的风俗习惯。

  当然,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由上述两点就能说清楚。甚至包括地缘及宗教因素在内,也不能将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所有原因都说得明明白白。风俗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弄明白这点对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对风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是相当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序言7.

  [2]徐风翔西藏50年·生态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l:132~l71.

  [3]夏玉·平措次仁.西藏宗教史略(藏文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16~l7。该书中认为.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一座圆形祭祀石台(发掘者定该遗迹为祭祀相关)应为苯教相关的遗迹。另外可参见才让太苯教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大单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论文集(藏文版)[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322~352.

  [4][5][6]萨孔旺堆.藏族民俗一百解(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2、146、139.

  [7]陈立明、西藏民俗文化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1).

  [8][11][15]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6~17.

  [9]才让太.苯教塞康文化再探[J].中国藏学(汉文版),2001,(3)。文中认为.在吐蕃,最初大量兴建的是杜耐,与杜耐内容相同、但叫法不同的有耐代。杜耐是从吐蕃雅隆王朝第二代赞普木赤赞普开始大规模修建,14世纪的著名苯教史学家芭·丹杰桑布使用“耐代”来代替“杜耐”。这些建筑场所可以断定为一种苯教徒聚集进行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后来.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扶持下,遂出现“塞康”这种更加规范的苯教活动场所。根据苯教传统文献记载.塞康建筑早在象雄时期就已经存在。“塞”是象雄文.意为神,“康”是藏文,是殿堂之义。在青海湖地区.作为吐蕃苯教活化石的塞康文化,至今仍然一脉相承地延续着。

  [10](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上)[M].谢继胜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419~425.

  [12]次多.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经幡[J].西藏民俗,1997,(3).

  [13]根敦群培.白史[A].根敦群培著作(第3册)[C].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4:223.

  [14][21]萨孔旺堆.藏族民俗一百解(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0~12、12~13.

  [16]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l~63.

  [17]尕藏加、德吉卓玛.藏族****起源窥探[EB/0L].西藏网;另参见闫振中.****探源[A].闰振中文集·西藏秘境[C].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266[18]汤惠生.青藏高原的古代文明[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77~378;汤惠生死亡与再生——藏族****和断身仪轨源流考[J].中国藏学,2001,(1).

  [19](苏联)B·几安德鲁先科.精神文化与人[M].罗长梅等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

  [20]石应平.卡若遗存若干问题的研究[A].西藏考古(第1辑)[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88.

  [21]多贡·桑达多吉、嘎瓦巴桑.西藏风俗文化史(藏文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77~79.

篇四: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卡(喀),它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源于壁画。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西藏,并对之大力扶持和发展,它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催生和发展了唐卡这种绘画艺术。有学者认为:唐卡是一种宗教艺术。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正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这绝非偶然和巧合。佛教的传入,宗教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要广建寺庙,寺庙中所谓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这催生了寺庙壁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但在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内容上讲,主要反映的是宗教内容,除此之外,它反映的内容还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以画言史,以画叙事,是它的突出特点。从这方面讲唐卡又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即便如此唐卡在反映别的内容和题材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唐卡和壁画这两大藏族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和兴衰如前所述,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它的主要宗旨,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它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臵自己的经堂、佛龛。而作为一种美术装饰作品的功用,并不主要和明显。

  从唐卡的创作人员来看,绝大多数为宗教人士,他们大都不愿将绘画技艺传授给世俗之人。在许多地区唐卡绘画的学徒规矩,是从先学画释迦牟尼佛像开始,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表示皈依师

  傅和佛门。俗人也乐于以丰厚的工钱为代价,邀请僧侣画师为他们作画,用于布施或是供奉,作为自己的福德。

  唐卡绘画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线条美。线条是唐卡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展现其绘画的主题思想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线条勾勒的细腻入微也是唐卡绘画艺术运用线条的独具特点。例如《辛拉俄噶》这幅唐卡画的整个画面以七色彩虹圈的大圆形为中心,正中是苯教大圆满身辛拉俄噶庄严慈祥的静坐图,上方两个小虹圈中是他的多种幻化身,周围是以多姿多态的密宗怒、息诸部本尊及其护法诸神为环绕。大虹圈外的上部正中是三世善逝诸佛会众,两边是诸喇嘛世系恭敬聆听图,下部是苯教发祥地岗仁波勤山及其狮泉、象泉、马泉、孔雀泉四大河流发源图以及世间僧俗供奉图,人物近两百。整个画面其构图之复杂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然而细致观照,其线条的来龙去脉,笔笔严于精细,毫无糙作断裂之处。这是一幅线条运用中动与静浑然一体的古典杰作。这种多样性的富有变化的线条美牵动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思维升华到智慧宝剑燃烧的理性王国的境界。

  唐卡绘画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就是它的色彩美。它们是画师们在运用线条勾勒的基础上运用多种颜料的巧妙配合添彩,从而使线条所创造的美更加鲜明化,达到唐卡绘画艺术独具的审美效果的。色彩的这种运用所构成的整个艺术色调、正是藏民族勇敢坚强、智慧勤劳、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所形成的审美情趣的艺术表现。

  唐卡设色特点主要是单色平涂与间色、配色晕染相结合,使画面显现出工笔重彩中湿笔晕染的主体效果。显出独特的藏民族绘画艺术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在绘画艺术上构成真正的“世界屋脊”。

  唐卡的设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充分利用对比色彩的反差,大胆而又巧妙地运用,从而达到鲜艳明快的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绝大部分唐卡绘画艺术都采用以冷色调作底色,背景,然后大起大落地运用暖色调作正画面的敷色。而以暖色调为主体的正画面中又以恰到好处地运用冷色调作间色,由此构成强烈的色调反差,强化了整个画面的视觉感染力。《辛拉俄噶》中整个画面呈现古典气派,庄严典雅,古色古香,可见出其历史之悠久,但至今能被那画面色调的强烈反差所感染、吸引。

  唐卡绘画艺术设色再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金作画,《辛拉俄噶》中其画面构图以金勾勒,整体画面的鲜艳明快的色彩中显出金光灿烂、庄严辉煌、更加逼真的色彩美。其金光灿烂至今不减当年。唐卡绘画艺术在调动色彩进行设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上述特点,使唐卡绘画艺术表现出浓烈的藏民族审美情趣的独特艺术品格,从而在世界美术领域大放异彩。

  唐卡绘画艺术的再一个审美特征就是它的结构布局美。也即是构图美。唐卡绘画艺术的结构布局有着独具的特点。首先是鸟瞰全局,给人一种视野广阔,人间世事尽收眼底的感觉。这种构图的视角以艺术的手法弥补了常人的视角局限,大有纵览全史,鸟瞰全景之感。其次是散点透视。唐卡绘画在采取鸟瞰视角进行构图的同时,采用散点透视的艺术手法,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中布局若干局部画面。《辛拉俄噶》中整个画面以广阔的狮泉、象泉、马泉、孔雀泉四条江河发源地岗仁波青为空间背景,一轮巨大的七色彩虹圈成主体画面。在这幅主体画面中,以大圆满身辛拉俄噶为中心,对周围的显密两宗诸佛、菩萨构成透视关系。而显、密两宗诸佛、菩萨图又构成自身系统的透视关系,就是仅密宗菩萨画面而言,又构成了愤怒部与静息部之间的透视关系以及愤怒、静息各部自身的透视关系。而整个大虹圈的主体画面又与虹圈外的上部众喇嘛聆听图、三世善逝佛会众图、虹圈外下部的岗仁波青峰构成总体透视关系。这虹圈外的众喇嘛聆听图、三世善逝佛会众图以及下部的四河之源又构成主体画面外围的透视关系。因此尽管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构图相当复杂,但是这种总体画面及其各局部画面自身所构成的透视关系,使观照者能够循着画面构图布局的层次和线索进入画面所展示的世界中去。

  再次是主体突出。唐卡绘画艺术的结构布局中,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又是一大显著的独有特点。正是这种被形象化了的有差别的同一,才使整个唐卡绘画艺术的整体画面升华到艺术审美的神圣境界,从而使高度的抽象性与深刻的现实性在唐卡绘画中得到完美的统一。唐卡绘画艺术在结构布局时,充分地巧妙地运用画面的有限空间,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包容了非常深厚的思想内容和潜藏了非常巨大的理性力量。

  唐卡绘画艺术还有一个审美特征,这就是它的整体美。这正是审美客体(唐卡绘画艺术)本身的整体性和由此客体的整体性

  所揭示出来的世界的整体性,在审美主体的视觉观照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审美情感的强化、深化过程所达到的境界。

  唐卡绘画艺术本身的存在即是一种自觉地创造艺术美的形式。也就是说是依据自身完美的审美观所形成的成熟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一种艺术形式。所有唐卡绘画艺术大师们也正是在这种审美观陶冶下,在这一系统的美学理论作为根本教范基础上经过严格的程序训练和培养出来的有目的地进行创造审美世界的自觉的艺术家。因此唐卡绘画艺术作为审美客体时,其自身的整体性表明,它自身的存在首先就是作为自觉创造审美世界的艺术形式。即使反映和表现宗教内容的,在其客观上我们得到的却是一系列的精湛深沉的审美世界,为人们展示的是一系列理想的美好的崇高的境界,因此根本不能把它们看作仅仅是某教理的简单图解,对唐卡绘画艺术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这是最基本的心理基础条件。

  唐卡绘画艺术作为审美客体的整体性所揭示出来的世界的整体性,是说唐卡绘画本身通过画面揭示出来的世界整体性。这种世界的整体性所表现的历史、传说、故事、伟人高僧的业绩、文化世系的传承等内容,不管是依据文字记载的材料,还是依据客观现实实体的摹写,都已经是唐卡绘画家们在自己的观念中依据自身的审美情感进行了重新创造过的独特的完整世界。一些唐卡本身就是描绘了整个宇宙构成的想象。以浩然气慨创造了宇宙的横向整体性,向人们展示了整个宇宙的完整的形象图景,把该领域对象的历史浓缩在二维空间,是重新再现和凭借想象的笔调创造了该世界的纵向整体性;通过视觉世界的整体性着意追求创造内在世界的整体性,因此唐卡绘画艺术所揭示出来的世界整体性,既表现为横向世界的整体性,又表现为纵向世界的整体性;既表现为外在世界的整体性,又表现为内在世界的整体性。可见这是纵横世界和内外世界的高度辩证统一,正是从这种高度的辩证统一的世界中,既有想象的广阔空间,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所足以证实的科学性;既可以形象地思维宇宙的整体状态和深奥的理论阐述,又可以深入审美对象的内在世界,进入情感世界的深层,从而使审美过程与认识过程、思维过程、审美主体的自我意识过程统一起来。

  那么这也正是上面所说的审美主体的视觉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审美情感的强化、深化过程所达到的境界。从审美者对唐卡绘画艺术进行直观的审美鉴赏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每一幅唐卡绘画是一种境界,令审美主体驾驭情感的翅膀振奋起来,并随着情感的振幅,在心灵中不断接近理想世界的最高领域,使自身在审美情感的特有快感、满足感中达到身临其境,自成画中人之感,由此使自身在—种奇妙的境界中得到美的陶冶,达到自我意识,顿悟自我价值之所在。这正是唐卡绘画的审美价值的理性力量。而这种理性力量正是借助绘画艺术的特殊语汇——线条的、色彩的、构图的丰富多样的特有语汇在观照过程中通过视觉赋予审美主体的。这种理性的力量强大到任何稍有这一特定审美情趣的情感潜意识的人都无法抗拒。一旦观照,就会强烈地唤起这一情感世界的觉醒,并将其整个地占据,当我们观照一幅表现藏民族

  壮阔历史的唐卡时;当我们观照一幅表现显宗诸佛法僧的唐卡时;当我们观照一幅,表现密宗本尊与护法等内容的唐卡时;当我们观照表现藏民族文化传承世系内容的唐卡时,审美主体立时所感悟到的臵身氛围,并由此氛围所引发的心灵跃动的节奏、由外在氛围与内在节奏相碰撞所燃起的思维的火焰,都能激发起一种强烈的跃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精神意识,这正是由于唐卡绘画的线条语汇、色彩语汇、构图语汇以及隐含在画面中的只有凭籍藏的灵感才能感悟的语汇所表达的不同内容,在审美主体的纯精神中引起不同共鸣所产生的。唐卡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正是这种精神与自然、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审美客体的情感意味与审美主体的情感体味等等的共振,才使审美主体在情感上实现自我超越,也即超越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局限,超越自己现身的局限,抛开一切功利的目的而实现纯精神境界的升华。

  由上可见唐卡绘画艺术的整体美,既是唐卡绘画艺术家观念中意欲表现的世界整体性,因而也就是唐卡绘画本身作为审美客体时每幅画面所包容的世界整体性,因而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精神升华所接近以致进入的理想世界的整体性。唐卡绘画艺术本身就是这三个层次的世界整体性的统一而成为审美对象的。也就是说唐卡绘画本身在画面上所展示的世界整体性是艺术家观念中整体地体味到的世界整体性的产物,或者叫外显、对象化;而唐卡绘画艺术所趋动审美主体在精神上升华到理想世界的整体

  性,则是唐卡绘画作为审美对象时自身内在地潜藏的审美情感的功能,也即以艺术的特殊语汇表达出来的理性力量。

篇五: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论藏族热巴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刘强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藏族热巴鼓舞文化历史悠久,距今一百多年,其舞姿舞步神秘莫测,男舞者要求四肢灵活,刚健有力,女舞者要求舒展大方,灵活协调,长期积累沉淀醇厚的艺术文化,但热巴鼓舞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可见保护与传承热巴鼓舞文化,急不可待。鉴于此,文中通过对藏族热巴鼓舞的初步了解,阐述了藏族热巴鼓舞的内涵及其特征,基于藏族热巴鼓舞的保护现状,进一步从政府、传承人与教学及社会展演等多个层面,分析藏族热巴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代、社会传承的实际情况,就非遗热巴鼓舞知名度、原生态热巴鼓舞保护及传承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藏族热巴鼓舞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有助于提升对藏族热巴鼓舞的认知,为推动藏族热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藏族;热巴鼓舞;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12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83一、引言

  热巴鼓舞是藏族民间舞蹈喜闻乐见的舞种之一,在藏族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趋向现代汉族文化,藏族热巴鼓舞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需要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加以保护与传承。由于热巴鼓舞与藏族生活习俗文化有关,具有浓郁的热巴鼓舞文化特色,2006年,被国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其知名度得以提高。热巴鼓舞在藏族民间流行,主要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舞蹈形式,以家庭为单位而形成的流浪艺人,他们通常表演鼓铃舞,在热巴鼓舞中以“鼓”为舞蹈道具,铃为辅助道具,表演时男艺人手上拿着热巴鼓铃,举起鼓铃摇起悦耳的响声,身体跨腿而转动,或者摆出蹲转躺身的舞蹈动作,挥动手中的鼓铃,边摇边舞动,其舞蹈动作的幅度比较大,对男艺人要求较高。对于跳藏族热巴鼓舞的女艺人而言,相比男艺人舞姿的多变,左手拿起双面牛皮鼓,右手举起长柄鼓槌,旋转式击鼓、平转式顶鼓,比较热情奔放且自由,女艺人需要掌握跳热巴鼓舞技巧,既严谨又不失广场表演之风,可以说热巴鼓舞是富有综合性强的藏族民间舞蹈。

  二、藏族热巴鼓舞的特征

  (一)古朴自然

篇六: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初探藏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我国广博的地域上有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民族,他们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其许多文化被世人称之为经典,尤其是音乐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音乐主流,遍布了城乡闹区、大街小巷,这就是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他们辛勤劳作、自强不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许多富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艺术文化,经世代相传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欣赏到的、藏族人民所特有的音乐文化结晶。

  藏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不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极其丰富,民族韵味深远留长,系统性学习并了解藏族音乐的任务较为艰巨,因而笔者将目光投注于藏族民间音乐上,其一是藏族民间音乐是藏族音乐之母,是最为代表性的藏族音乐类型,且因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锤炼,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相应的藏族文化内涵。其二是因为藏族民间音乐都源于广大藏族人民,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他们所创造并口耳相传,且最为普罗大众所接受。藏族民间音乐由此是所有藏族音乐中最富有生活气息,也最能代表民俗风情的一种。藏族民间音乐正是在这样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宗教性和文化性等鲜明特征。沿着藏族音乐的发展足迹,可以将发展历史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的萌芽、吐蕃时代的发展、元朝统一的鼎盛、五世达赖的繁荣,新时代的流行,本文主要从各个时期的藏族民间音乐对应的音乐特点着手,进而浅析其文化特征,感悟藏族民间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

  原始社会的萌芽

  伴随着各种神奇的传说,藏族悠久的历史起源让藏族音乐由此蒙上了神秘面纱,关于藏族的繁衍生息究竟可以追溯到多久,至今无法考证,但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藏族传统音乐正是在这样深厚的历史根基中流传下来,因而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原始性可以保存。

  在我们的社会认知中,歌谣往往早于民族文字的出现,其因是歌谣比文字更易被人们传唱和记忆,藏族的文化亦如是,远在藏族文字出现之前,藏族人民已

  经通过歌曲,舞蹈,绘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来记录他们的生活,来传达他们的情感。王钦若、杨亿在他们编纂的《册府元龟》中便曾提及藏族人民扎实的音乐根基:吐蕃人“好歌舞,鼓簧,吹长笛”。由此见得,藏族人民原始音乐的载体大多是歌舞,歌来述说,舞来演绎。

  原始社会时期歌曲的主题较狭隘,大多是表达生活劳作的古朴民歌。那时的民歌尚处于口头即兴表达的创作阶段,藏族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切合着身体的姿态,捕捉到简单的韵律,从而哼唱自己当时的心情。

  此外,原始时期的歌曲还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原始社会的宗教并非是如今系统化的宗教,只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敬意以及崇拜从而衍生出的一种信念,从而形成一个自发性的原始宗教——笨教,在笨教的仪式上,巫师会以“巫舞”来进行驱邪除灾祈愿,这种舞蹈融合了音乐、巫词、舞蹈,成为藏族原始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

  综上可以看出原始时代的音乐艺术与劳动、巫术和人的集体生活结合得很紧密,因为考古能力和史料记载有限,目前所传承下来的仍是少数,还有许多原始的音律尘封在历史的深处,等待我们去开启。且正是长久的原始时代的积淀,藏族音乐才能不断被挖掘,成为滋养后世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土壤。

  (二)吐蕃时代的发展

  大约公元六世纪时,藏族社会已经从原始社会进阶到阶级社会。到了七世纪初,藏族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吐蕃王朝诞生,民族新政权的建立,经济的整合,藏族各个支流需要培育共同的文化基石,此时藏文的创立使得藏族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藏族传统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力。其中成长最为突出的是藏族民歌,由原先的即兴创作开始转变为偏文学性创作,歌词的内容还有表现手法都有了新的起色,许多民歌加入了比喻、比兴的文学修辞,具有藏族民族特色的创作手法开始逐步形成。

  同时,吐蕃王朝同盛唐宫廷的交流使得藏族传统音乐焕发出活力。在吐蕃社会的全面发展时期,中原地区的唐王朝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为藏族地区带去了同样深远悠久的中原文化,其中也一并包括了中原音乐,当时极盛时期的唐王朝,宫廷音乐恢弘大气,民间音乐曲艺和鸣,与藏族传统音乐结合,这时期的藏族音乐在多姿多彩的汉族文化灌溉下蓬勃发展。

  吐蕃时代的末期,一部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史诗诞生了——《格萨尔王传》这部巨作的全部内容都是以说唱形式来表现的,韵文歌唱为主,散文叙述为辅,且传承了藏族古民歌“鲁体”的形式来歌唱,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当时乃至后世流传。这部作品不仅影响着藏族地区,之后随着佛教的东渐还传唱至蒙古地区,并经由蒙古民间音乐人的再创造,演变成为今天蒙古人民所喜爱的《格斯尔传》。今天,除了西藏地区还有蒙古,研究者发现青海、新疆、四川等地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有流传过这部史诗的痕迹,藏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壮大,交融正是从吐蕃时期便打下了根基。

  在吐蕃时代,无论是与盛唐音乐文化的结合,还是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冲撞,整个时期的藏族音乐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展现了全面融合发展的趋势。且音乐已不再只是人们情感传达的媒介,更重要的功能是成为社会历史的载体之一,反应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现实,音乐还为我们展现了吐蕃王朝遥远壮阔的王朝盛世,从而长远铭记。

  (三)元朝统一的鼎盛

  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了包括藏族在内的各个民族,此时中国的版图在历史上最为辽阔。元朝中央朝廷在藏族地区设立了喇嘛教萨迦派的地方封建政权,由此,藏族社会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而政治、社会的稳定为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也是在这一时期,藏族民间音乐获得了盛况空前的发展。

  在统一的地方政权范围内,政治中心所流传的文化影响往往能覆盖整个地区,萨迦是当时的政权所在地,因而萨迦所传唱的音乐作品可以大幅度的散射从而影响到整个藏族地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萨迦格言》,这是一部哲理性的格言体诗集,诗歌即是诗与歌的融合统一,体现出强烈的音乐性。作品将传唱至今的民歌收集成册,记录了封建社会藏族人民的伦理观念,同时包含了长久以来西藏社会的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是藏族传统音乐的遗世珍宝。

  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是藏族音乐的一个里程碑。藏戏的表现形式最初是利用跳神仪式传递故事情节,之后藏族古典“谐青”(仪式舞蹈)、“卓谐”(鼓舞音乐)和其他民间舞蹈的融入让藏戏更为完善。故事的内容上也增添了许多民间神话还有史诗故事,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藏戏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各种藏戏唱腔上(达几十多种),例如“穷仁”(长调)、“当通”

  (短调)、“当老”(反调)、“觉鲁”(悲调)等。唱腔多变和组合增强了藏戏音乐的表现力,此外鼓乐器的伴奏也功不可没。根据表演中唱腔、剧情的需求,演出节奏和角色情绪的转变,鼓师配合敲打出各种韵律的拍子,并相互应和组合,形成复杂的套子,藏戏的趣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升华,成为藏族地区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

  以上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藏戏已经逐步形成一种以歌舞形式为主的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而这正是藏族民间音乐与戏剧艺术结合的闪光之处。

  (四)五世达赖的繁荣

  五世达赖时期藏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各种新形式的歌舞的诞生。

  “囊玛”是一种融合西藏各地传统歌舞从而形成的一种诗、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囊玛”的配乐种类较少但从类别上风格迥异,但协同伴奏时却意外地让人沉迷,且在其中似乎能隐约辨析出中原地区昆曲和江南丝竹的音调,渗透着汉族音乐的元素,得到更为心旷神怡的听觉享受。

  “堆谐”也是藏族民间音乐的精髓之一,由“谐郭”(前奏)、“降谐”(慢歌)、“觉谐”(快歌)、“谐休”(尾奏)组成,规范性很强,节奏感易于掌握,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这个时期还有其他形式的民间音乐涌现,“果谐”、“戛姆谐”、“莱谐”、“热巴”等,且各地民歌的种类更为繁多,因而当时藏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到五世达赖时期,藏族民间的各种音乐形式大致都已自成体系,无论是生活气息浓烈的民歌,抑或是贴有宗教烙印的祀乐,都汇入一条传统民间音乐的河流,将藏族古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壮美的自然都一并注入到民族文化之洋。

  (五)流行时代的创新

  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藏族音乐逐步开始越过群山峡谷,走出青藏高原,乘着流行音乐的风潮,将藏族民间音乐传唱至祖国的大江南北。发展至今,大致也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60年代,一批优秀的藏族音乐家(例如才旦卓玛)将藏族音乐展现在世人眼前,欢快的旋律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广大听众所接受,自此,藏族音乐开始登上中国音乐舞台,也开始进入到大众视野,借由音乐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藏族。

  80年代的音乐作品相对中规中矩,传达的主题大多是对共产党的热爱,对

  毛主席的歌颂。但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也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唱进歌中,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也由此传达,为藏族音乐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埋下了伏笔。

  时至90年代,藏族音乐开始全面崛起,达到了顶峰。到了21世纪,神秘莫测的藏文化吸引着万千游客入藏,藏族民间音乐具有的文化底蕴也成为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进入新时期的藏族音乐,在坚持藏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巧妙地结合传统音乐的民族性和流行音乐的时代性,通过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进行加工,展现了藏族民间音乐独树一帜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再者,新时期的流行音乐风潮培养了大批热爱音乐、热爱歌唱的藏族青年,他们在保持自己独特音乐风格的同时通过数字化媒介传播接受度更高的藏族民间音乐,且藏族地区涌现了风格各异的音乐创作队伍和音乐工作室,他们迅速集结且成绩突出,让藏族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

  结语:

  我们期待着,作为中华民族璀璨珍宝之一的藏族民间音乐,可以在时间的打磨中熠熠闪光,在时代的风潮中焕发新生,并以更活力的姿态展现它的民族魅力。

篇七:藏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藏族古典文学与藏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藏族古典文学与藏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藏族传统文化滋养了多彩的古典文学

  西藏是中国西南边缘地域,由于独特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都使西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区别于汉文化以及其它民族文化,是特别需要关注的。而西藏的传统文化,就成长于这块独特的地域之上,而传统文化,滋养出了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而古典文学只有在这样的古典文化中,才绽放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的魅力。因此,对于藏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离不开藏族传统文化;而藏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研究藏族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藏族古典文学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现

  藏族古典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现。可以说,对于藏族古典文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正是古典文化的滋养,才会使藏族古典文学独具艺术魅力。藏族古典文学对于藏族人民的信仰,地域风情,文化传统,即是精华的再现,也是其完美的阐释。注重对藏族古典文学的研究,找寻蕴藏于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寻到历史的,文化的痕迹,对于藏族古典文学,保存的现有文本和典籍,是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流传下来的文本,对于研究藏族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依据。

  (三)藏族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

  在藏族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民间文学,以及巨著史诗《格萨尔》是其重要的文学典范,是其发展的重要性,代表性的成就,藏族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也是整个藏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文化、民族,以及历史的痕迹,而从最初的萌芽,到发展的黄金时期,藏族古典文学总是以独特的魅力绽放在文坛上,是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展现,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史诗发展,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而对西藏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发掘多姿多彩的藏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藏族古典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格萨尔王》史诗巨著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卷帙浩繁,1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内容丰富,流传广泛。

  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对于中国汉文化而言,缺乏史诗巨著,《格萨尔》弥补了这个缺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绽放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学遗产中重要的财富。

  (二)藏域风情的再现

  藏区属于高寒地带,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民俗风情,历史沉淀的文化底蕴,这也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古典文学。而藏族地域风情,是融地域,民俗,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的完美再现。藏域风情,是独特的,而古典文学是其完美的呈现,积淀着重要的文化魅力,独特的地域风情,文化的完满展现,文学上的独特性,深具藏语风情的魅力。

  (三)佛教宗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西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藏传佛教,对于文化的展现,以及艺术魅力,有着重要的展现,佛教宗教文化,对于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佛教文化对于其影响和体现。也是全方位,全方面的。在文学的发展中,可以找寻到文学中文化的发展因子。佛教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可以相互透视,互为补充。是最重要的一个展现方面。而其中的生死观念、轮回观念,地狱观念等无不对西藏古典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藏族古典文学与藏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并存产生,对于藏族古典文学而言,藏族文化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滋养出绚丽多彩的藏族文化,而与此同时,藏族古典文学也是藏族文化的一个方面,是其藏族文化的优秀再现。藏族古典文学展现出的独特的地域风情,丰富的文化底蕴,都为藏族文化的研究找寻到重要的切入点。对于他们的研究,尤其是对藏族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中国优秀的多民族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新时期对于藏族古典文学与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必须注2重藏族文化具有的多元的,文化的发展特色,使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