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11篇)

时间:2022-12-01 10:1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11篇)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新全球化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修远基金会  来源:《文化纵横》2015年第5期  修远基金会  [编者按]以“一带一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11篇),供大家参考。

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11篇)

篇一: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新全球化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修远基金会

  来源:《文化纵横》2015年第5期

  修远基金会

  [编者按]以“一带一路”、“亚投行”引领的全球秩序的中国想象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经济层面,它激发的是产能输出与资本输出的冲动;在战略层面,它追问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境的统筹规划能力,并诱发关于新的地缘战略的政治设计。

  中国正在参与塑造新的全球秩序,这是一幅迅速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激动却又十分陌生的图景。

  然而,毋庸讳言,在历史观和价值观层面,我们还远未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局面,以下几个重大问题将会迅速浮现出来并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构成重大挑战:

  1.救亡时代渐次形成的独立自主、抵御外辱的文明史观如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相互协调?

  2.以民族国家为基准的国家形态构造如何与生产环节日益全球分布的全球化新时代相适应?

  3.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全面改革如何实现国内共同富裕与跨国、跨区域共同发展相协调?

  世界正在快速变化,全球化正在呈现不同于往昔的崭新面貌。中国也在快速变化,它被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全球化的运行轨迹共同影响,百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动员模式和使命召唤正遭遇全球化时代的全新命题。

  基于上述问题意识,修远基金会正启动系列课题,并展开相关研讨。本报告即是上述系列课题的开篇报告,它缘于6月22日召开的“新型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研讨会。希望本报告能引发关注“一带一路”、关注全球化问题的人群的深入思考。

  引言

  ?今天,全球化出现的新变化集中体现为生产环节的全球分布。这不仅仅是指商品交换和消费的过程遍及全球,也是指经济的核心环节——生产过程——分布于全球。生产、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全球化,意味着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市场更具威势:它不再只是国家秩序的附属品,也不再由少数国家主导,它愈发成为一个自主的、独立的体系。与这一过程伴生的,是由单一国家主导世界秩序的传统霸权模式的衰落。美国霸权在今天的衰落,并非仅仅由于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在更深层意义上,是因为世界市场已经成长到不由单一主体决定的时代。这可能意味着由于霸权缺失而导致的世界性动荡,也可能指向一个更平等、更合理、更多元的世界秩序。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与此种全球化新形势正面遭遇: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成长,已经到了新的阶段,我们的影响力已经跨出国境,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国门;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依靠商品、资本输出而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或许已经不再可能,取美国而代之主导世界秩序的幻想也应该被抛弃。我们的民族复兴不能以恢复以往“天朝上国”的荣光为目标,而是需要以一种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对中国、对全体中国民众而言更为理想的生存秩序为追求。在此种背景下,重新理解中国政治领导层提出的“共同发展”的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可以发现,它们并不是空洞的道德理想,而是既具有现实迫切性,又具有理论可能性的新的思想命题——只是,它

  需要我们超越国际战略、外交模式等技术性视角,从更深层次的国家理论和国家形态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从“救亡图存”到“全球风险”

  中国人与近代世界秩序的初步接触,是在现代武力的巨大压迫之下进行的。在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下,原本支配着中国人思想的“天下秩序”逐步崩解;在外部武力的直接威胁下,“天朝上国”的自满迅速转化为“保国保种”的生存焦虑。从此,外部世界不再是“蛮夷之疆”与“化外之地”,而是强有力的他者。中华文明也不再是世界之中心,它只是众多文明之一。这种危机感激发了古老文明体内部强烈的救亡意识。此种意识是在过去的辉煌与当下的困境的强烈对比之下产生的,是一种极为强烈的集体激情。它有利于凝聚人心和积蓄力量,但也容易激化为对自身传统和外部世界的怨恨与悲情。这种集体激情成为近代塑造中华文明新主体——新的民族、新的国家、新的政党——的重要条件。然而,它同样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历程来消化与激情伴生的怨恨和悲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和国的成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中华民族重新塑造和中华文明政治体的现代转型,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是一个在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不断自我定义和自我革新的动态历程。

  近年来,历史学界一方面力图超越救亡时代形成的民族主义叙事,另一方面也在突破一元化的、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历史叙述。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历史叙事,事实上分享着同样封闭性的历史观。要跳出西方中心主义又避免简单的反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就必须揭出动态、多元、东西交融的复线现代历史进程。事实上,关于“停滞的帝国”的中国史叙述,并不是事实:中国本身处于不断的自我调整之中,并且有着自身内在的“近代化”趋势;但与此同时,外部变革的冲击——来自西方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对我们影响至深的工业生产模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现代生活模式基本是从外部习得的。

  中国近代所遭遇的,是一种内部变革与外部变革交织的复杂历程。内部变革与外部变革的结合,共同造就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漫长的革命,它并不是简单的暴力和武装革命,而是多层次革命,并在其中创生和塑造出民族、政党与国家的这些新主体。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中华民族这一新主体得以创生。原本士农工商的等级差别、满蒙回汉的族裔差别、南人北人的地域差别,在“保国保种”现实压力之下,被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所取代。中华民族一体的观念在救亡的危机之中逐步被广泛认同,并经过各种历史叙事的重新梳理成为一种具有影响现实能力的新的政治认同。而将中华民族从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凝聚为具有行动力的政治力量,依靠的是具有政治动员能力的新主体——政党。在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党的改组,标志着新的政党的形成。这种政党是以革命和建国为目标的,通过吸收精英、宣传主义、动员大众来凝聚意志和力量,并运用掌握在政党手中的军队,来扫清阻挡创建现代国家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竞争中,以其更为强大的民众动员和资源汲取能力脱颖而出,并在包容历史观、世界观、民族革命和政党革命等多重历史要素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是一种高度异质于西方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也不同于苏联的国家形态。与单纯的民族国家相比,它介入并影响着经济运转和物质生产过程,与苏联相比,它又能为多元性和自主性保有空间。

  正如沟口雄三等人指出的,中国的现代转型绝非是一个纯粹由外部世界影响而产生的应激性反应过程,也不是一种内部固有秩序的自然演化,它是一种综合了内外因素的“新生”。重温中国的近代化历史过程,可以理解中国国家形态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意义:非西方的传统文明体,依然可以找到不用裂解为“民族国家”的现代转型路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路径或许有着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今天,从内外之变角度看,内与外,中国与外部,变得更加不确定。外部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华夏消融的蛮夷地区,而是一种强有力的文明形态。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之后,中

  国与世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何为中国”也变得不确定了。此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共同体意识面临危机,碎片性的认同观念与利益、族群、地域等要素纠缠在一起,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统一。从生产形态之变角度看,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化、金融化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正在改变着工业化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则,生产形态发生着新的变革。这些新的变革,或许正在改变以往的产业分布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则,进而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最终可能会重塑我们对世界、对历史的理解。

  从2013年以来,中国政治领导层相继提出“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新思路,标志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被动性的融入世界秩序到开始主动性的布局,将自身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结合到一起。政治领导层的此种思路转变,也刺激着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进行新的评价与定位,并力图在更深刻理解全球化变局的基础上,探索塑造理想世界秩序的可能性。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走到今天,已经到了新的历史端口,需要走出“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摆脱怨恨与悲情,迎接来自全球化时代的“全球风险”危机意识的新型挑战。

  当前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全球化以不同人群、不同文明的接触和遭遇为表征,并以新的生产形态和技术手段为条件。客观而言,全球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正像布罗代尔等人所描述的,商业贸易推动了早期的现代化进程。贸易伴随着暴力和征服,但与此同时,西方文明内部也不断产生着新的法权理论来试图为贸易行为和国际交往进行规制和立法。从16—18世纪,英格兰、荷兰和法兰西等地相继出现了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逐步建立了新的个人观、国家观和世界观:霍布斯将权力延伸到个体之上,实现了国家观念的革命;格劳秀斯则以贸易自由和海洋共有为原则为近代国际法奠定基础;孟德斯鸠则描述了自由与专制对立的图景,在反对“东方专制”的前提下重构对西方文明的自我想象和自我定位。这些理论在当时只是诸多相互竞争中的理论中的一种,但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被逐步“拣选”出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法权理论。到了18—19世纪,由自由贸易、契约治理、高效的商业组织形态、灵活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武装起来的西方,无论在物质力量层面,还是在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与对法权秩序的构造层面,都已经超越其他地区。而在西方内部,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贸易的海洋帝国模式和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存在不同之处。这种混杂性也使得其时的国际秩序存在二元架构:在理想层面上,由普遍平等的民族国家通过国际条约塑造国际秩序,欧陆式现代民族国家架构成为区分国际秩序主体中文明与野蛮的标准;但在事实层面上,存在的则是帝国主义中心与边缘的等级结构,并且,这一等级结构由贸易和生产链条的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加强。

  当下的全球化进程正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它客观上承继着现代化的历史影响:包括以民族国家为国际关系主体的架构、国际分工的中心与边缘结构等等。在197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重新定位之时,也是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张之时。改革开放更是中国主动追求加入世界市场和融入世界秩序的象征。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接纳来自于它们可以引导中国进行转变的自信:经济上融入世界市场进行的自由化改革,需要政治上为削减交易成本而进行的政治民主化作为后续。而在“中心—边缘”结构中,中国也可以得到一个类似于新兴市场国家一样相对中间的位置。此种框架的关键之处在于,它由美国输出秩序和安全,其他核心国家、中间国家(包括中国)担负相应的成本,由此分享和平、秩序和发展的红利。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初,这一构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全球化是通过普遍抽象规则的制定而形成的资本、人口、资源等的自由流通,信息技术、国际标准是其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些新技术和标准具有开放性,对不同国家、组织和个体普遍开放,实际上它们掌握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府、跨国企业和跨国资本手中,可以作为强权制造封闭性的手段。因此,事实上这一阶段全球化秩序的内在结构并不民主,也不平等。

  新世纪以来,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新主体和新权力的不断涌现。正如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所说的,“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来统治全球,而是由占有和行使各种各样权力的多重主体来实施统治。”除了国家这一历史悠久的权力主体之外,还出现了大型企业、跨国机构如IMF、非政府组织、国际媒体等新的权力主体。国家的“君主地位”正被这些全球化的“新贵族诸侯”冲击。“全球治理”意味着国家需要向这些权力主体寻求合作,以期在商业、金融、技术、资本乃至舆论层面获得它们的支持。这些国际间的新主体,正像曾被孟德斯鸠视为自由承载者的“中间权力”,被卡尔·施米特视为自私自利的“比希莫特”一样,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相应的“政治性”——其内部架构的等级制和对外的封闭性使它们具有成为新的权力寡头的倾向。缺乏“全球公民”这一实体的制约,这种多元权力主体协商的全球治理往往呈现出寡头制的面貌,就如同“达沃斯论坛”所呈现的一般,它们只是精英之间的利益重整,世界范围内的普通民众都被隔绝在外——99%的联合远比1%的联合要困难得多。如果说原有的民族国家架构,至少在一定地域的范围内实现了全体民众在法权层面的平等,并以代表制建立起精英与民众之间的政治性互动,塑造出了一种共同体意识。而现在,在以企业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和技术精英为代表的全球精英获得高度自由空间的同时,边缘性人群也在不断涌现。在一国疆域内,这一现象表现为被淘汰和失去保护的失业者和贫民,在国际范围内,则是大规模的非法移民、难民等边缘性人群。不断溢出国家管制的精英人群和边缘性人群的大规模涌现,瓦解着国家的税收基础,导致福利制度难以为继,并动摇和影响国家的文化和政治认同,使得代议制政府丧失整合能力。

  与此同时,新型权力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权力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韦伯对权力进行的经典定义是“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在韦伯看来,权力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民族国家就是建立在垄断暴力性权力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对人员和地理空间的渗透和管理。全球化时代,以暴力为基础的权力并没有消失,但新的权力——以资本的退出权为表征的新权力不断涌现。此种权力以不投资或者撤出投资为要价而得到服从和满足。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各种新权力急速放大。跨国资本、跨国企业成为极其重要的权力主体,并分享和占据了很多原本由民族国家所享有的权力。然而由于资本的私人属性、盈利属性和全球流动属性,这些新权力主体无法与其驻在地的多数公民建立一种“责任-保护”关系,导致了资本退出权正在侵蚀和瓦解民族国家在各国内部维系的权力与权利,瓦解了国家与公民、阶层与阶层间的脆弱平衡

  资本的全球流动性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议价能力,复杂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劳动者的联合远比大工业时代更为困难,因此,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扩大和国家的资本化愈发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原本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内部和外部的交换关系,由于不存在超国家的政治权力,也就无法以国际间的财税制度(转移支付)和福利制度来矫正经济交往过程中的不平衡结构;与此同时,市场与产地的分离,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也使得民族国家很难以间接性的财政和税收制度调节国内阶层和行业利益的巨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担负必要的福利职能,只能以财税能力为质押来实现信用化。这就意味着,国家要维持一个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满足于当下所需,为了现在透支未来。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方法,如通过战争、殖民等等行为,以及国际贸易体系的剪刀差来开拓市场,但是到了现在,世界市场已经拥挤不堪,可以引发市场全面升级扩展的技术创新依然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期性。在质变性的技术变革不可预期的背景下,需求与生产的不平衡结构集中显现。国家本身不介入生产环节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已经无法调节迅速成长的社会和政治矛盾。

  目前,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速度远远快于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平衡,使得核心国家的信用危机更容易向全球扩展。美国出现危机全球都受到威胁.边缘国家更难以应付危机,全球产业链条利益分配的不平衡集中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内部本身就已

  经存在的严重社会分化,这些分化与复杂的族群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制造动乱和分裂的燃料。美国的激进中东政策又往往成为这些地区爆发动荡的助燃剂。这些边缘国家的崩解和破碎化的恶果,已经开始向中心国家和地区扩散。“911”事件、伊斯兰国等现象,都表明“被边缘化”地区以拥抱极端主义的方式来对抗世界市场,以同归于尽的怨恨心态来对中心地区进行暴力攻击。边缘地区世俗化政权的失败以及不受控制的人口增长最终又通过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向中心国家和地区渗透。在中心地区和中心国家内部,劳动和资本的不平衡结构在产业外移和新技术的双重冲击下也日益凸显。这一问题,又因为中国的崛起而逐渐尖锐化。

  综上所言,在今天,原本在民族国家时代通过惨烈斗争而形成的公共权力与个体权利的平衡结构已经被打破:私人性企业、公司、机构越来越多地侵占了原来国家的支配能力。这些新主体依托于封闭性的科层制管理,新生的权力更难被制约和监督,社会和国家的“公共性”基础由此受到冲击甚至瓦解。这进而导致了两个不平衡:首先,是国际层面的不平衡。新主体、新权力使得由单一国家主导世界秩序的霸权模式难以持续,但多元主体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公平、更民主的国际秩序,更可能意味着持续性的动荡。其次,是国内层面的不平衡。新技术、国际产业分工穿透了国家的“保护壳”,也打破了原本由法权秩序维系的公民的平等地位,不平衡的社会结构再度呈现,导致国家作为共同体的功能受到冲击和瓦解。这两个不平衡已经深刻地扭结在了一起,国际性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和金融动荡与国家内部的不平衡呈现出相互转化的趋势,因此,国内问题的解决需要放置在全球背景下加以理解和应对。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丰富

  全球化秩序想象的新契机

  大约以2008年为界,中国思想界相继出现“中国模式”论等新的思潮。这些新思潮的出现,说明目前中国思想界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旧有的全球化叙事和西方政治理论的盲目信从。但是,对“模式”的强调也往往把关注重心放置在对过去中国取得成就的肯定和抽象,执着于描述中国与美国、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和比较优势,不利于解释中国未来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能性,也不利于理解解决中国问题所需要面对的全球化背景。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或许可以改变这种“自我封闭的肯定”,或许意味着重新定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形态和国际交往原则的可能性。

  “一带一路”是中国向西开放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西部安全体系的客观要求,它既反映着中国国内的资本实体、商业主体和民众的扩展需求,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统一的现实要求。但如果“一带一路”仅仅延续自由贸易的旧有思路,必然会在原本族群问题和阶级问题就十分突出的沿线地区,引发更大规模的动荡和反抗,可能将我们引入地缘动荡的泥淖。因此,思考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我们必须具备应对全球风险的意识,思考全球治理的新方向。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已经有了诸多作为。以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为例,中国路桥不仅是作为承建商,而是同时作为规划者和建设者,推动该国交通网络的全面发展:完成了1000公里的公路建设,正在推进500公里公路的新工程,未来还规划1000公里的发展蓝图,还和该国交通部一道,为这个不通铁路的国家规划未来的铁路发展战略。除此之外,中国的电力公司为该国修建了400多公里的输变电线帮助他们降低能源费用,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从为该国建立基站入手,逐步取代朗讯成为该国通讯市场的主导者。在“一带一路”地区,除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中国还可以以强大、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后盾,持续性、全面性参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

  由此可见,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作为,尽管包含着“逐利性”动机,包含着资本、商品输出的传统逻辑,但与此同时,也包含着突破“中心—边缘”模式的可能性,包含着

  更具深度、更为平等也更为合理的面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仅仅是将他国作为能源基地或商品销售地,也要为他国建立工业体系和奠定现代化的基础而努力。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未来若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以推动周边地区作为生产环节的承担者为条件。在“霸权”模式的国际秩序难以为继,各国都普遍面临国内社会危机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调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各国企业、广大民众多方力量参与的共同事业,或许具有成长为新的国际交往规则的可能性。

  之所以具有这种可能性,与中国本身具有的两个复杂特质密切相关。

  其一,中国的国家概念中包含着复杂的平等观。中国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家—国—天下”多元一体的复杂国家概念与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相比,更具丰富性,包含着不同于同质性平等观的更为复杂的平等观念。如前文所述,以公民、社会和文化的同质性为基础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在以多元性、异质性、复杂性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疲态尽显。而中国国家形态,尽管在近代以来一度经历过“伪装成民族国家”的过程,但其内在特质与民族国家形态并不一致,它更具复杂性和多元性。它自身当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过去对于“大一统”历史的叙述,更多强调的是“书同文、车同轨”的一面,今天,对“大一统”的理解和解释,更应该强调的是游牧与农耕、中原与边疆在丰富中华文明上的正面价值,强调“大一统”背后的多元性与平衡性。正如同汉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而成的民族一般,我们今天更应该发掘中国国家内部既具有多元性,又具有包容性的大一统结构。这个包容性的“大一统”,意味着是对“平等”这一基本原则的重新定义:它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同质性的排他性的平等,而是如费孝通所言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意义上的平等,保持差异,又能保持统一。这种平等自认不能是自由主义意义上的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分配平等,而是发展机会与发展权利的平等。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重新去理解国内政治中平等的问题,探索以共同发展为原则的国际交往新模式;我们需要认识到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以此形成对于发展权平等的保障。延伸到世界秩序上,就是要反思和跳脱出现有的同质性平等观——建立在原子化的个体观之上的同质性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意味着要去探索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平等的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需要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平等、如何重新解释平等和如何实现平等的问题。这或许将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其二,中国的国家形态具有介入生产的能力。传统中国就已经形成一套以复杂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组织经济活动运行的机制,这是一种人为主导而非市场主导的分工体系。尽管这种分工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但此种分工和组织能力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国家可以不依赖商业逻辑创造社会的信用运行机制。今天,在欧美式的信用国家机制由于金融危机和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而普遍面临信用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可以依靠执政党、政府的组织能力来维系创造社会机制,依然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等形态介入生产环节,维系经济发展。在今天,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者,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的物质基础在于掌握着生产领域的结构性权力——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大规模的资本持有量。中国处于世界经济结构节点之上,不仅连接作为资源提供者的发展中国家,也连接作为主要消费者的发达国家。与此同时,在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逐步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生产链条网络,亚洲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如果中国能从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找出既促进他国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分工结构,就可以逐步探索落实“共同发展”的承诺。

  “共同发展”所追求的,就是根据区域内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任务和不同挑战,以差异性的工业化布局、产业布局来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主导区域秩序重建。

  认识到中国所具有的上述两大特质,并不是为了编织一种“中国例外论”,而是为了以此为基础来应对新全球化时代的风险和挑战:在欧美式权利与权力平衡的国家形态和政治模式已

  经被全球化时代的权力变革趋势瓦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权力、治理和组织等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层面入手,努力探索实行新的政治平衡、社会平衡和经济平衡。

  因此,当前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美国的竞争、欧洲的竞争,也面临跨国公司、跨国资本、跨国机构的组织竞争——现代性权力来源于组织,组织竞争也意味着权力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事业能否得以推进、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能否实现、中国民众能否应对全球化风险,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在激活中国国家形态所具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特质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容纳和联系新主体的组织形态。为此,我们必须探索企业等新主体与国家的关系、企业等新主体与社会主义政体的关系。我们不能将目标仅仅限于从分配的环节调节贫富分化,也不能仅仅关注宪政、民主等主题,而是需要深入到类似于民族救亡时代创造新的主体、创造新的政治能动性这样的意义层面之中。这或许意味着,政党和政府这样的权力主体需要进行变革:执政党需要重建政治能动性,探索执政党在全球化时代的群众路线;政府需要重新探索选拔后备干部的机制,使其可以协调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发展。执政党和政府机构还需要从国家的政治运行机制层面出发,探索新的具有整合能力的动态政治运作过程,将各个阶层、新生主体与权力形态容纳到统一的国家架构之下,同时又保持多元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组必须维持的张力,也是政治运行的动力。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探索,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学理层面,而是需要依托于“一带一路”这样的物质实践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与全球化深度相融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国历史叙述重新书写和国家观念重塑的历程,它指向未来,是以未来来重新定义当下和历史。

  (参加6月22日“新型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会议的学者有:白龙、曹远征、丁宁宁、李君如、林炎志、潘维、潘世伟、孙喜、王建

  、肖自强

  、鄢一龙、张平、赵忆宁。本报告参考了与会学者的部分观点,在此一并致谢。)

篇二: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

  (史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简单地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

  0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0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

  (2)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

  (3)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0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机遇

  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②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

  (2)挑战

  ①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②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

  04应对全球性挑战

  (1)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和恐怖主义。

  (2)应对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

  05经济全球化在当前的挑战

  虽然近年来发生英国脱离欧盟,美国对华发动了贸易战,对加拿大、欧盟等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等事件,但这只是经济全球化的挫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不可逆转。

  06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发展。

  2.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例如:2001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等。

  3.制定防范风险政策。

  0思想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趋势,但随着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关税战,大国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最大障碍。

  08中考真题

  “拒绝全球化,就是拒绝太阳升起。”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其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开启“全球化1.0版本”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开启了“全球化”?在“全球化3.0版本”时期,哪项科技的发明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计算机网络技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哪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英国这一地位的形成?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火车)的使用;铁路时代的到来。

  (3)根据材料三,图1与图2两大组织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说“一带一路”适应了当今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在“一带一路”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或世贸组织,或WTO)。经济全球化。倡议国、主导者。

  (4)综合以上材料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应加强友好交流、合作共赢;面对美国的挑衅,我们应做有力的反击等。

篇三: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4]刘晔:《全球化与公共性:国际新政治》

  关键词:全球化

  多元主体

  多元规则体系

  正文:

  (一)何谓全球化

  “全球化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的影响着世界的进程”。[1]在全球化现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于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来到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尽管人们对何谓全球化仍有争议,但大家的定义所指向的现象是大抵相同的,因而做出上面的结论是合适、恰当的。

  作为讨论的前提,全球化的含义在这里首先给与明确。全球化目前是理论前沿和热点,中外学者把目光都集中于这问题上,因而定义也是琳琳总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①从信息通讯角度,其被认为是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1960年出版的《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的地球村恐怕是这种认识的始作俑者。②从经济的角度,全球化被认为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③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问题角度,其被视为人类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了共同的认识。④从体制角度,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尝试。⑤从制度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英国学者吉登斯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⑥从文化和文明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人类各种文化、文明未来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的文明存在状态。它不仅表明世界是统一的,而且表明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单质,而是一致和多样性共存,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指的是世界的压缩以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2]。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全球化的影响遍布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全球化对这些领域的影响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全球化的共同特征。阿尔布劳(Albrow1990:9)就曾指出,全球化主要指“所有那些世界各民族融和成一个单一社会、全球社会的变化过程”,[3]但这些变化是不彻底的:因为以一种相当不稳定的方式来影响不同地方、国家和个体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全球化最好被理解为或多或少同时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强化的社会转型,其中没有哪一方比另一方更具有意义。这一定义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时空概念的变化,在前现代社会,对时空的理解常常是与具体的地点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随着与经济变化相关的技术知识的迅猛变革,世界的时空距离已变得可以度量了,并被划分为普遍的、标准的、可预期的单位,这种现象称为“时空压缩”。这种变化使人类行为必须重构,而且这种受电子媒体所推动的时空距离的压缩,把世界各地的许多居民推到同一个舞台,并使他们能够第一次真正地生活在一起,即使相互之间并不认识,人们在这个范围内也能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以这种电子媒介所到之处为前提的。②文化互动的增加:由于时空的压缩“把世界上的人们带到了同一平台,给与人们最大限度的交流机会,因而文化互动增加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互动的对象除了那种抽象了的知识,即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真理。还包括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使这些文化可以直接来到其他民族中间,加速文化互动。③问题的公共性及互相联系、依存。全球化速度会如此之快,很多原因在于知识和信息流动加快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是世界变成一个“网络社会”,人们之间互相联系,共处一个体系之中,这一现象的后果必然是人类将面临共同的问题,因为我们始终是相互影响的。可见,全球化是一个将全世界各种因素纳入世界体系的过程。在其中有统一的一面,即全世界因素均进入世界这一体系中并相互影响着;另外也有多元的一面,即各种不同文化、国家、民族、组织、个人等进入这一体系中,主体、文化等都呈现多样的、多层次的样态。在我看来,这并不构成“悖论”或者说是合理的“悖论”,因为其针对的是不同的方面,至于文化互动的结果是否会形成统一的文化,那只是全球化的结果,并不是全球化的重点所在。即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标。

篇四: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调查报告

  班级:油画11越

  班级

  油画11学号

  1120305111分工及完成情况

  起草和修改部分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

  曾婷婷

  油画111120305112查阅相关资料,为课程报告提供理论依据

  卓婷

  油画111120305119修改并完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徐梦星

  油画111120305120统计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调查结果

  实践报告: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

  摘要: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进行课程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们小组选择了以调查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

  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归因全球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而比较精确的定义是: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因此,我们这个调查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确实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但也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为了了解其中具体的影响及分析利弊情况,我们小组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容:本次调查了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正反方面的影响。问卷公向大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

  四、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五、调查时间:2013年12月17日————2013年12月22日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的全球意识

  92.70%的同学曾关注过环境、人口问题,78.10%的是资源问题;65.69%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关注恐怖主义问题的比例不多但也有。尽管这四个问题关注度不同,但还是足以表明大学生的全球意识逐渐增强。这归因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和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把自己同整个世界密切联系起来。这要求人们重视全球问题,凸现全球意识、全球观念,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等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除了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外,都有义务遵循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和道德准则,即全球伦理,因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全球伦理的形成。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82.48%的同学认为他们具有意识,88.32%选择了平等意识,超过70%同学都认为是法制意识和效益观念,可看出大学生的平等、、法制意识和效益观念不断得到发展。62.04%的同学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在大学教育方式创新,13.14%的同学觉得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医疗改革,而11.68%选择了公务员选拔制度。从选择大学教育方式创新的比例可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十分关注身边的事物,创新意识很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围的扩,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趋势,是经济发展在世界围的市场化过程。毫无疑问,市场经济含着、平等、法制、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大学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主体观念和

  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3.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大学生的开放观念

  81.02%同学认为网络化的影响是更获取更多学习资料,88.32%觉得他们的交往空间、时间、方式、对象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且仅有10.95%认为是腐蚀荼毒,形成网瘾,看来大多数大学生都觉得网络化是利大于弊的。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愿意接触更多的世界上更多的新鲜事物,积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网络全球化资源

  。还有,90.51%同学认为我们应该在知识、教育这方面开放思想,82.48%的是价值观念,70.80%是经济,政治和法律体制虽比例不大,但也有49%以上,这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催生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思维、全球视野,各民族、各国家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适者生存,所以经济全球化必然要增强大学生的开放观念,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开放观念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基础。

  4.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74.45%的同学赞成,崇尚和鼓励个性发展,只有4.38%的同学否定,不认同扬个性,还有21.17%的同学只是赞成,但自己没有注重个性发展。过半数据显示现在的大学生还是很注重个性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鼓励个性充分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为大学生的自主、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由度,迫切要求大学生注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5.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参与国际间经济竞争的过程。这种竞争是全球性的,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更加激烈、更加复杂,而且几乎遍布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我们的调查问卷得知有64.96%的同学选择能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职业;27.74%的喜欢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的职业,仅有7.30%的同学想要一杯茶水,两报纸,得过且过的职业。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完善自我,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而且他们的危机意识也不弱,26.28%的同学一直都在担心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问题,61.31%的偶尔担心,只有12.41%的从不担心这问题。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这无疑也推动了大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发展自身,增强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和危机意识。

  (二)经济全球化在积极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

  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的冲击。

  1.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的优秀思想---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在大学生中备受冷落。

  在我们调查问卷中显示,31.39%的同学对中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没有兴趣,对于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油兴趣的仅占26.28%,差不多与西方的22.63%持平。很多大学生一讲到这些思想就反感,觉得不实际,没有意思。而深究其原因,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家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放,对这些文化都漠视了。然而,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被我们漠视,对以后国家的发展会有负面的影响的。

  还有,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娱乐与饮食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们。68.61%的同学喜欢并关注电视剧等娱乐节目,还有51.82%和41.15%的关注西方的音乐和节日,而对中国的娱乐方式却比较冷淡。对于饮食方面,麦当劳与肯德基这两个典型的连锁店在中国可是一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没有去过的同学仅占4.38%。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这些西方的文化等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2.经济全球化使得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

  不可否认的,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更强了。我们为我们的2008年奥运会自豪,我们为国窃取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愤怒。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全球化给我们传统文化的重创。78.83%的同学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了。在大家热衷于圣诞节的狂欢,西方情人节的浪漫时,有谁记得我们的重阳节,我们的牛郎与织女呢?还有,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也受到了影响,已经越来越多的同学对此莫不关心了。但是,是不是当人家窃取了我们的文化时,我们才来珍惜呢?就像我们的端午节一样。我们不应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文化是我们的,我们也应该好好的传承并发展!

  3.经济全球化极冲击了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经济全球化使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和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而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乘虚而入,同原有的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撞击。在对金钱的认识上和道德上的影响尤为突出。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93.43%的同学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与以前大家在谈及金钱觉得可耻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还有,我们的问卷中提及了大

  家的价值取向的问题,结果显示,51.09%的同学选择了是为自己而活的。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以前宣扬的为祖国而奋斗好像成为了过时。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应该对金钱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大家和国家的发展。对于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到整个世界去看。否则,我们最后只能感叹每个人只是沧海一粟。

  一、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对大学生的调查与研究,我們知道了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们存在着正面与负面的两方面影响,针对这两方面的影响,我們作出了以下的一些对策:

  1.增强自身的全球化意识。面对着全球化这一伟大进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目光不应短浅地只锁定在自身或自身所在的国家和区域。我們要增强全球意识,从世界出发去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树立全球观念和伦理,关注世界各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规理论。

  2.发展自身的主体意识。面對全球化的强劲袭来,作为大学生我們要树立和发展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和发展对各种意识观念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意识观念,树立和培养并不断发展自身的主体意识,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里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3.开放思想,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面對经济全球化,我们大学生需要开放思维、开阔视野,抛开昔日的保守封建态度,大胆接受新事物、新挑战。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4.注重个性发展,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里,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追求进步,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热潮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优秀文化思想。面對全球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思想的侵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根据时代潮流的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思想。重视自身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思想,以此作为自身精神发展的指路明灯,在全球化中扬帆翱翔。

  6.继承并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面對全球化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我们

  应该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继承并发展自身国家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民族意识。珍惜和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决反对和抵制别的国家窃取我们的文化成果。

  7.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對经济全球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所荼毒,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金钱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理。

  附录一: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1.你曾否关注以下全球性问题?(多选题)

  A.

  环境、人口问题

  B.

  资源问题

  C.

  恐怖主义问题

  D.

  可持续发展问题

  2.网络化对你的影响是?(多选题)

  A.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

  B.交往空间、时间、方式、对象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C.摆脱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限制,扩大社会关系

  D.腐蚀荼毒,形成网瘾

  3.

  你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A.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

  B.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的职业

  C.一杯茶水,两报纸.得过且过的职业

  4你具有以下哪些意识和观念?(多选题)

  A.

  意识

  B.

  平等意识

  C.

  法制意识

  D.

  效益观念

  5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开放思想?(多选题)

  A.知识,教育

  B.价值观念

  C.政治体制

  D.法律体制

  E.经济(外贸…)

  6你曾否为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问题担心忧虑?

  A.

  一直都在担心

  B.

  偶尔担心

  C.

  从不担心

  7.尼采、弗洛伊德等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你对哪一个比较感兴趣?

  A.

  前者

  B.

  后者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没兴趣

  8.你喜欢以下哪些西方文化?(多选题)

  A.欧美,日电影和电视剧

  B.欧美日音乐

  C.西方节日,例如圣诞节和西方情人节

  D.全都不喜欢,只喜欢中国的9.你光顾麦当劳或者肯德基的频率是?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没去过

  10.你的金钱观是?

  A.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B.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

  C.金钱是不洁之物,万恶之源

  11.

  你为什么而活着?

  A.为自己

  B.为国家和民族

  C.为亲人和朋友

  12.你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在哪方面创新?

  A.市场经济体系

  B.大学教育方式

  C.医疗改革

  D.公务员选拔制度

  13.你对大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看法是?

  A.赞成,崇尚和鼓励个性发展

  B.否定,不认同扬个性

  C.赞成,但自己没有注重个性发展

  14.你认为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以下哪些方面?(多选题)

  A.爱国主义精神

  B.共产主义信仰

  C.我国传统文化

  D.没有任何东西受到挑战

  15.你认为全球化的影响是怎么样?

  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

  C.利弊均等

  D.不清楚

  附录二: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结果

  第1题:你曾否关注以下全球性问题?

  [多选题]选项

  A.环境、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D.可持续发展问题

  C.恐怖主义问题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比例

  60%75%65%45%小计

  12151392第2题:网络化对你的影响是?

  [多选题]选项

  A.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

  B.交往空间、时间、方式、对象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C.摆脱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限制,扩大社会关系

  D.腐蚀荼毒,形成网瘾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比例

  161872280%90%35%10%第3题:你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单选题]选项

  A.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

  B.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的职业

  C.一杯茶水,两报纸.得过且过的职业

  小计

  1442比例

  70%20%10%

  选项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20比例

  第4题:你具有以下哪些意识和观念?

  [多选题]选项

  A.意识

  B.平等意识

  C.法制意识

  D.效益观念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131414920比例

  65%70%70%45%

  第5题: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开放思想?

  [多选题]选项

  A.知识,教育

  B.价值观念

  C.政治体制

  D.法律体制

  E.经济(外贸…)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151211101120比例

  75%60%55%50%55%

  第6题:你曾否为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问题担心忧...[单选题]选项

  A.一直都在担心

  B.偶尔担心

  C.从不担心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146020比例

  70%30%0%

  第7题:尼采、弗洛伊德等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和马...[单选题]选项

  A.前者

  B.后者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没兴趣

  小计

  41132比例

  20%55%15%10%

  选项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20比例

  第8题:你喜欢以下哪些西方文化?

  [多选题]选项

  A.欧美,日电影和电视剧

  B.欧美日音乐

  C.西方节日,例如圣诞节和西方情人节

  D.全都不喜欢,只喜欢中国的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1585220比例

  75%40%25%10%

  第9题:你光顾麦当劳或者肯德基的频率是?

  [单选题]选项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没去过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3107020比例

  15%50%35%0%

  第10题:你的金钱观是?

  [单选题]选项

  A.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B.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

  C.金钱是不洁之物,万恶之源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513220比例

  25%65%10%

  第11题:你为什么而活着?

  [单选题]选项

  A.为自己

  B.为国家和民族

  C.为亲人和朋友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114520比例

  55%20%25%

  第12题:你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在哪方面创新?

  [单选题]选项

  A.市场经济体系

  B.大学教育方式

  C.医疗改革

  D.公务员选拔制度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682420比例

  30%40%10%20%

  第13题:你对大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看法是?

  [单选题]选项

  A.赞成,崇尚和鼓励个性发展

  B.否定,不认同扬个性

  C.赞成,但自己没有注重个性发展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94720比例

  45%20%35%

  第14题:你认为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以下哪些方面...[多选题]选项

  A.爱国主义精神

  B.共产主义信仰

  C.我国传统文化

  D.没有任何东西受到挑战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1266320比例

  60%30%30%15%

  第15题:你认为全球化的影响是怎么样?

  [单选题]选项

  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

  C.利弊均等

  D.不清楚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小计

  1531220比例

  75%15%5%10%

篇五: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姓

  名:

  王

  家

  琳

  学

  号:

  21241951091院

  系:美

  术

  学

  院

  专

  业:环境艺术设计

  【摘

  要】:

  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问题关乎着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

  环境问题

  生态稳定

  环境保护

  环境教育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人类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明达到空前水平,物质财富高速积累时,人类生存共有的家——环境,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青山绿水不在依旧,蓝天白云已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环境面临着能否为人类继续提供一切人类生存所需物质的极大危机,人类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清楚地认识环境问题,并对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挽救措施,共同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

  引

  言

  环境问题——人类生存的难题

  自人类诞生起,就与环境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环境对于人类而言,是生存的空间,是物质和能量的来源。人类(生物)对于环境而言,是实现其自身价

  值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环境就很难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环境问题就是形成与人类与环境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对立的矛盾之中的。

  所谓环境问题,并不简单局限于环境污染,即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和噪音污染的问题,而是指影响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诸多环境和社会因素,比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可持续等,概括来说就是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以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以植被水土破坏为主的生态破坏,以资源能源短缺为主的资源能源问题,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起来的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人类深灰如何面对未来,如何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如何选择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途径,归根结底还是如何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不能只顾对其恐惧逃避,而应该对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看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也许我们平时少砍一棵树,多植一片草,很多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边发生。

  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人口膨胀,煤电供应紧张,石油对外依赖性增强。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能源的供应是一个关键,但是无论是石油还是煤矿,过度开采将会对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纵观各国历史,因为人类的盲目自大,导致生态受损而招致灭亡的案例却是不少。从很多古国文明的衰落原因上看,生态受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排除灯火辉煌的今天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同样的后果。人类要长久生存下去,维持生态稳定是一个关键。然而,森林过度砍伐,土地严重开垦,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有人预计。未来几十年,很多沿海城市及岛屿将从地球上消失,包括著名的国际型大都市纽约和上海。

  同样,土地沙化也在考验着人类的生存。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度放牧和砍伐森林造成土地严重沙化,从而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据南方网资料显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发展速度惊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平均年增1500平方公里,80年代上升到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达3460平方公里。到目前总面积已经达到267.4万平方公里。

  维持生态稳定,人类才能生存,同时也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爱护森林,多植草种树,爱护生物共有的家——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曙光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治理及保护。今年来,各种环境问题频发不断,渤海湾溢油事故,曲靖铬渣倾倒事故等等。其实,环境问题多为人为造成,这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由于个人环保意识存在差异,要让每一个人都站在环保第一线根本不可能。所以法律在环境治理上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成

  功的案例就是2008年国家“限塑令”的实施,已经有了显著效果。

  环境要治理,就得釜底抽薪,要保护,就得事半功倍。法律在环境治理及保护中有强制性,对环境污染具有约束性。国家应出台更加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令,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工厂和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或者强制关闭,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大惩罚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新兴工业,鼓励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就个人而言。应当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相应国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积极参加各种环保活动。我们还应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学校应该积极展开各种环境教育课程,这不仅对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环境保护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相信,只要我们手拉手,心连心,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环境是生物共有的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尽管如此,人类发展历史似乎都在表明,人类一直以征服自然为自己的追求,也为主宰生物共同拥有的家园而不遗余力,但事实证明,人类的这个追求恰恰正在破坏着整个生物相互依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人类征服地球的“野心”成正比增长。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们知道——人类和各种生物在自然面前都是脆弱的,只有与环境和平相处,脆弱的我们才能获得生存。环境问题是人类走向灭亡的坟墓,也是人类破坏环境的结果。要长期生存,人类应当停止这种自掘坟墓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整个生物界的和谐关系,这是人类的本分,也是人类文明达到环境文明阶段后所应有的认识。

  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维持发展的出路。我们应竭力做到。

  【参考文献】

  ?

  陈

  宏.2007年《发展与环保》.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妈桂新.2007年《环境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

  李训贵.2004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贾铁飞、刘兰、柳云龙.2009年《环境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六: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与交融

  作者:边冬筱

  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在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界定、主要表现、特点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文化元素互相渗透和交融的现象。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以动漫作品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动漫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借鉴与交融,在详细的资料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在全球文化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其它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成功借鉴及成功发展,从而引出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动漫发展模式带来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交融;动漫;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124-02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我们的地球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与民族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加强了各国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野与角度去分析全球化,其中尤其要以文化角度去看待与理解全球化,并且我们在谈论文化时不能脱离于时代的背景。在笔者看来,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最能够直接感受到和经历到的全球化形式之一,并且它会优先于经济而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绝对是有可能的。本文将从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与交融入手,并以动漫文化作品为例来展开论述。

  一、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与转换

  1.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界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全球化的概念为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人类是生活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并不断增加自身的全球意识。各国在经济、贸易以及政治上是相互依赖的,因此全球化也可以将全球视为一个大的整体。

  文化全球化可解释为存在于世界中的所有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并受到“互异”与“融合”的共同作用,流动于全球范围下。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中,我们可将其中产生的文化看作“全球化文化”。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2.文化全球化形成的主要表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全球化在生产力发展、精神生产以及物质生产等领域都能造成较大影响,这让以往落后地区与民族的封闭自守与自给自足的情况逐步淘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全球化时代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都主动的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纳入其中,这自然也包括文化。

  文化全球化的产生一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意识的产生。因为全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让人们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即在承认人类文化存在和国际社会共性的同时,避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上存在的分歧,脱离地区、民族以及种族的限制,站在全球角度对历史现象和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与思考。

  二是西方文化扩张。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对战略作出了调整,进行文化扩张,掌握文化霸权,试图在自身文化体系中引入非西方文化,让文化相对落后的非西方国家接受其构建的文化。然而发展到现在,西方国家俨然已经改变了方式,他们在扩散着自己文化体系的同时,也主动借鉴和融入了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

  三是消费文化盛行。文化全球化在发展中具有复杂特点,从整体发展方向看,消费文化逐渐在全球盛行。在形成全球意识后,各国家与民族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同时受到逐步扩张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可能由此产生消费全球化。

  3.全球化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共同体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通常被称为“全球文化”,其有着共发展、存小异以及互影响的特点,全球文化是随着全球结构关系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们要以联系眼光去分析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文化的关系,其主要取决于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一是民族文化发展平台就是全球化文化;二是民族文化是全球化文化形成的基础;三是由于民族文化有着差异性特点,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在全球化文化趋势下被同化。

  二、以动漫作品为例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与交融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动漫作品了。如今的动漫作品已经脱离了人们传统观念上的束缚,它不仅仅是小孩子眼中的动画片,现在的动漫作品不分国界、无论年龄、无谓男女,只要你感兴趣、热爱它,这就足矣。

  1.经典动漫作品对中国动漫作品发展的推动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动画片在我国很早就得到了发展,从1918年我国引入美国动画片开始,就着手于发展本国动画产业,并且那时我国在动画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1年亚洲首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由万氏兄弟制作,这部动画片一经面市,就获得了广泛好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其中多部动画片都在国际上享有声誉,比如《大闹天宫》有着京剧元素;《小蝌蚪找妈妈》有着鲜明的水墨画特点;《猪八戒吃西瓜》融入了剪纸技术,并借鉴了我国的皮影戏等。这些作品创造了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可以称之为中国动画最辉煌的时期了。

  但是我国动画产业受到文化全球化影响,已经逐渐被淘汰、被边缘化,这正好体现了我国软实力低迷现状。国家的软实力输出的必然条件之一是发展动漫产业,动画是探讨文化输出和影响全球流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动画所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影响注定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日本动漫作品成功的因素

  日本很早就认识到文化输出的重要性。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加快了动画产业发展速度,其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既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也帮助日本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日本文化输出就是利用了这种形式,在很多国家中掀起了“哈日”浪潮,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成功地带动了其周边产业的发展。

  拿游戏行业来说,那些深层次的、优秀的动漫作品就是制作游戏的最佳主题。比如《火影忍者》、《柯南》以及《宠物小精灵》等多部经典动漫作品都被游戏开发商选作游戏开发素材。

  此外,动漫作品对旅游业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通过整合城市风格和民俗元素,在卡通动画爱好者观看动漫作品时,就会不知不觉的受到该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对动漫出口国家报有一个美好的动画幻想,希望感受到的其真实国家情境,因此动漫作品发挥了“文化大使”的作用。

  此外,也有很多由于喜爱日本动画而去学习日语的人,并且这样的群体大有人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日语正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日本的文化和思维模式,也会不断增加对日本的认同感。

  3.外国动漫模式对中国动漫模式发展带来的推动意义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提高了对发展软实力重要性的重视,所以面对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中国已经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国产动画进行支持,为国产动画片更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通过实践能够得知,事物过于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会在全球背景下阻碍动漫进行传播的。所以,要将全球化与本土化进行有机结合,确保本土文化能够让广大公众所接受,要在文化输出过程中运用能造成受众共鸣的普适性表现成分。

  一是我国民俗成本相对充足。我国动画自发展以来,相继生产制作了水墨动画片、剪纸动画片和木偶动画片等,这些经典动画作品即使有着强烈的我们国家的文化特色,也将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表现了出来,但是这些动画片却并没有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动画制作中,需要寻找到既能表现我国传统文化,又能超越地域的概念,并使他们完美结合,从而找到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动漫产业发展道路。

  二是好作品都是由人制作而成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产业之所以可以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这些国家拥有优秀的专业动漫人才。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国动漫发展的势头,中国动画业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生产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我觉得在动画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对动画发展的禁锢,大学的动画课程需要作出合理、适当的调整;重视培养动漫人才,提高资金投入,比如可以在工作条件上给予动漫从业人员一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献身于我国动画产业中。我国在拥有优秀动漫创造人才后,动画事业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三是受众定位必须多元化发展。长期以来,十五岁以下的儿童是我国国产动画片主要观众群体定位,因此所制作的动画片往往带有很多说教成分,并且故事情节进度缓慢,夸张力度不够,缺乏时代气息。事实上,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不应该对其题材与内容作出限制性规定,除了儿童以外,也要考虑到成人对动画的需求,要在观众定位中考虑到成人群体。美国迪斯尼的动画片在这一方面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他们将受众定位在所有人都能观看的作品上。这一立场不仅扩大了受众群体,还有助于构建动漫文化。

  四是在营销策略上要注重自我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的受众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动漫作品,从而引发他们的共鸣,找到文化的契合点,来共同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动漫产业应该学习日本、美国的动画产业的精华,充分利用我们国家的优势、我们民族的文化优势,来创造出一个属于全球动画界的“世界品牌”,同时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输出蔓延到其他国家,使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三、结;语

  虽然我国的动漫事业已经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势头,可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文化全球化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相反它对我们的影响会遍及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如何正确面对文化全球化影响下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话题和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学会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来适应这个时刻发展、变化着的世界。

篇七:全球化时代人类相互依存

  全球化对国际法的影响(1)论文

  全球化对当代国际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已是不争之事实。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人类真正进入了全球共存与竞争的全球化时代,由此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生态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等诸多全球化现象。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大凡一个明智的人都不否定它的存在,特别是在经济方面。

  全球化不可避免地给法制带来冲击,引起法制的变革甚至革命。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现象的出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演变,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此而来的一系列新问题,要求法律制度作出回应,予以调整和解决。国际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也应对全球化问题作出反应。

  在国际法学领域的问题是,全球化对于国际法究竟具有哪些影响?国际法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本文仅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共鸣。

  一、国际经济法领域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国际经济法范围内,全球化的影响表现在非国家行为体(含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已越来越多地介入本属于主权国家内部管辖的事务,或者表现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国家经济主权的逐步被剥夺。

  而在非国家行为体中,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为甚。

  全球化促进了生产的全球分工,在经济、贸易领域各国的联系程度较之以往更甚,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便借机将其“触角”延伸至成员国主权管辖的内部事务。

  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2年作出的关于前南斯拉夫在该组织地位的决定,裁定南斯拉夫联邦已不复存在,由其分裂的五个共和国为前南斯拉夫在该组织的财产和债务继承者。该决定与其说是裁定一个主权国家在该组织的成员资格,不如说是决定和宣告一个主权国家是否存在。

  当一个国家处于内乱或武装冲突时,并在该国境内少数民族或几个民族纷纷要求独立的情况下,政府间国际组织通过审查成员国地位的方式作出原国家消亡1并作出承认新国家的正式决定,这在冷战之前实属罕见。以泰国为例,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其贷款以实行经济稳定计划,但条件是由它监督泰国的财政预算,要求泰国进行改革并实行企业私有化。

  再如韩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提供贷款帮其渡过金融危机,但韩国必须接受的条件是: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限制,保证政府不干涉中央银行工作等。实质上这些国家的主权已受到了削弱。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根据世贸组织规则,世贸成员不得随意制订关税税则,非关税措施的制订也要遵循相关规定,成员国采取的技术标准和措施要顾及世贸组织有关协定并要有透明度,等等。

  它的大量政策触及到过去属于成员国国内管辖的排他领地,其范围延伸到一向为国内专属管辖的行业。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以及我国先入关、后入世的谈判加速,我国将逐步降低关税并在一些专属我国企业涉足的行业允许外资介入,如律师、金融、电信等行业,其结果是由国家主权原则得出的国内独立权受到了侵蚀。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主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其影响也不容忽视。当今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为影响和左右世界政治经济过程的实力强大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它们的财力和能量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小民族国家。

  全球化使跨国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运营风险而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这就需要到其他国家投资,需要利用该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资源配置能力和领土管辖权。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如果主权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民族经济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其结局可能是跨国公司撤回投资,把资本转移到有较小贸易障碍、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地区。

  面对全球化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强大压力,主权国家不得不作出让步。但也应看到,有些跨国公司甚至通过收买和培养代理人的方法插手主权国家的内政,左右东道国的政治进程和经济政策走向。

  国际电报电话公司在1973年颠覆智利阿连德政府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在1953年帮助推翻伊朗摩萨德政府中所起的作用即是很好的例子。可见,跨国公司可能成为制约民族国家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协调好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的矛盾已成为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订的。

  全球化时代需要发展中国家介入,这样才能不致使其游离于国际经济运行规则之外,才能使全球化真正具有全球意义。就当前而言,相互依存态势深化和全球化进程主要外化为国际经济机制的广泛建构,而参与国际经济机制不仅本身意味着国家不再能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制定经济政策,在对外经济行为中受有关规则的制约,而且鉴于国际经济机制的体制和“游戏规则”均主要由西方国家决定,发展中国家在参与机制的同时,客观上处置天然财富和资源的主权能力却因此而下降,从而为其在世界市场上寻求发展机会而付出代价。

  如一国国内企业产权的多样化使国家难以确定民族工业的范围,传统的保护民族工业的经济主权内容大为弱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国家对其管理和控制越来越无能为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而众多全球性经济问题,如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跨国跨地区的灾害和饥荒、生态平衡等的解决都超越了个别或部分国家的主权能力范围,迫使各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主权意识,包括弱化“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绝对主权思想,以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实现。

  二、国际环境法领域全球化的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生态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全球生产力和全球生产总量,使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

  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超出国界而成为全球性问题,例如酸雨、热带雨林锐减、物种保护、臭氧层保护、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等等。我们已生活在同一个生态圈里,任何主权国家和个人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享有权利,但同时亦负有责任。

  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协调,需要一个新型的、跨国家的体制来解决,因为主权国家的存在使国际体系呈割据状态,各国政府间相互不停地竞争,不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恰如哥伦比斯和沃尔夫讲的那样:“在这个工业产值被视为国家政治权力中一项重大要素的世界体系当中,我们不应期望政府会自愿地限制本国的生产率,除非本国公民大规模中毒,或者本国领土资源枯竭等威胁迫在眉睫。

  如果说全球性问题确实能刺激建立全球制度的话,那么,这种趋势有可能向更多地导致国际(也可能是超国家的)调整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削弱。”

  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全球化的冲击,或者说国家主权的削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首先,对内各国需缩小国家主权权限以尽生态环境国际义务,如各国需按不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汽油用量等,而这在纯粹国家主权观下完全是国家内部事务;其次,对外各国需服从跨国组织对全球公共资源的管理,例如各国服从联合国的管理,无权对南极大陆提出领土和主权要求;再次,越境生态环境问题使主权国家保护其领

  土安全的能力受到挑战,从而降低了国家主权的权威;最后,伴随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兴起的“地球村”意识以及全球化意识,客观上也构成了对国家主权意识的淡化和弱化。

  三、国际人权法中全球化的影响

  人权是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问题目前已由国内法发展到国际法领域,并且已由第

  一、第二代人权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人权。全球化时代受其影响最深的便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权、发展权、文化权等。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使人类的认识由分歧逐步走向一致。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出现了一些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同时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一些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成了可能。但对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如国际海底、月球等外天体等,应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所有的拥有地球“球籍”的个人都有“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权”。

  因为全球化的价值体现的是全球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权的提出丰富了国际法理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开发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顾及无开发能力国家所享有的权利?哪些资源可列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譬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人提出应将其列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但这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是处在主权国家管辖范围之内的财产,如果列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势必造成国家主权与开发、管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法相冲突。

  如何协调便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也关系到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权在以后的发展。

  当代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对广大的不发达国家来讲,发展是主要的。

  全球化时代国际间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但国际机制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更有效地参与国际机制就要发展。发展并不是单方面的,要有来自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资助,而这种交易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平等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以削弱本国主权为条件的前述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的活动对国家主权造成削弱即可为例。

  故在全球化时代,对广大的不发达国家来说,在享受发展权的同时,协调好发展本国经济与维护国家主权的矛盾是当务之急。

  文化权最初为1966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确认,其中包括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收益,以及有权使其著作权受到保护等等。

  全球化时代,以政治、经济、生态全球化为动力,以高新技术如卫星通信、传真、电子邮件、跨国数据交换等为手段,可将任一文化随时传播到不同文化的区域和人群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各地穿梭往来,文化再也不是区域性、民族性而是全球性的了。而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向全球文化的转型。

  文化权再也不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事情。文化的全球化对文化主权提出了挑战,如非洲、澳洲、美洲土著人所使用的语言种类锐减以及保留其本民族文化习俗的努力成效很小即可予以说明。

  而且有些传输文化的高新技术对国家主权的冲击不再仅仅表现在文化主权上了。以跨国数据流动为例,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对主权国家的经济主权(表现为搜集和处理国内外经济信息的能力)、文化主权(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而进行的文化扩张)和信息主权(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产生依赖性而丧失对本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产生影响。

  文化权是一种人权,其享有是以文化主权为前提的,而文化主权是用以对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信息霸权的。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坚持文化权、文化主权、捍卫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如何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已成为涉及国家主权的最新课题。

  此外,在人权领域,国际人权机制自二战以后逐步形成就伴随着其超国家性的不断增强。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化突出,国际人权问题也呈现出了国际人权机制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历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对一些国家人权状况的谴责是最典型的表现。

  尽管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常常利用国际人权机制的超主权性来达到政治目的,但由于它具有浓厚的道义色彩,国家在人权方面的绝对主权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和削弱是越来越难以避免的。

  四、国际组织法领域全球化的影响

  二战以后的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联合国、欧盟等一大批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迎合了全球化趋势,同时也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组织与以往的国际组织相比,权力更大,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和制约也更强烈。

  全球化导致国际间人员交往的频繁,产品的生产、流通跨国化,由此而产生的国际争端也较多。经济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必然带来政治全球化,一些全球性的政治问题,如维护全球和平、可持续发展、跨国犯罪控制、国际政治冲突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其结果便是发育出区域性的超国家政治组织和全球性的政治组织,如欧洲联盟、联合国、国际法院、国际刑事法院等,其中尤以欧盟、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对国际法的冲击为甚。

  欧盟从20世纪50年代只涉及个别部门的煤钢共同体,到50年代后期包括整个经济领域的经济共同体,到目前已拓展至非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欧洲联盟。在欧盟形成过程中,成员国在接受《巴黎条约》、《单一欧洲法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时,由最初把一部分经济主权让与欧共体,发展到最后把部分政治主权让与欧盟,在许多领域由欧盟行使过去属于国家的主权权利:从关税、贸易到整个商业政策;从劳动就业、人员流动到社会福利政策;从运输、渔业、农业、竞争到环境与科技发展政策;从司法协助到内务合作政策;从政治合作到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总之,从内政到外交,欧盟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或是排他的,或是与成员国并存或混合的。而且,在欧盟内部,主权也同时被严格划分了,任何认为主权是体现于一国之内的、不可分割的、无限制的、排他的、永恒的公共权力的观念都过时了。

  [11]故欧盟的成立过程,或欧洲一体化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成员国逐步向一体化组织让渡或转移部分国家主权的过程。欧盟内这种国家主权的大范围深层次转移或让渡,应该说是现代国际关系中前所未见的,而成员国这种自愿让渡部分主权的原因之一便是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继续发展和欧盟成员国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以及实行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国际调节与协调的需要。

  [12]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并且不断有新的国家要求加入欧盟,在于它能更好地体现或实现成员国的根本利益,或者说,实现成员国单独所不能实现的利益。因此,欧盟成员国主权向欧盟的部分让渡,可以说首先是国家主权意志的体现。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显示出强盛劲头,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维和部队的干涉行动大量增加。其原因在于原来被东西方对抗所掩盖的宗教矛盾、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凸现出来,武装冲突和战争日益升级。

  尽管这并没有违反《联合国宪章》,但冷战后的表现是联合国越来越多地介入成员国国内的武装冲突,部分地取代了主权国家处理这类事务的权力。如针对库尔德人与伊拉克政府的冲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先后在伊拉克设立了安全区和禁飞区;1993年安理会又通过了对波黑塞族实施空中打击的决议。

  在索马里内战、南斯拉夫境内民族纠纷以及卢旺达

  部族冲突等国家的内部武装冲突中,或多或少都有联合国秘书长或特使的斡旋和维和部队维持秩序。在一些主权国家如柬埔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职权范围比历次维和部队的职权都要广泛,超出了单纯的维持和平部队的使命,变成了掌握当地军事、外交、财政、治安、情报大权的实际上的最高权威。

  在经济方面,安理会从1990年起,先后决定对伊拉克、南斯拉夫等一些国家实施经济制裁,侵犯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因为它剥夺了这些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本国人民生活的权力。这些国家,尽管从国际法意义上讲仍是完全主权的国家,但它们的主权或多或少都受到削弱甚至侵害,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五、国际刑法领域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跨国商业犯罪、贩毒、恐怖主义等。这些问题早已超出国界,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通过以及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即可予以说明。

  针对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化发展而不断增多的国际犯罪现象,1998年在罗马外交会议上签署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按照《规约》规定设立的国际刑事法院对《规约》所列罪行享有普遍性、强制性的管辖权。

  但《规约》规定的这种管辖权不是以国家自愿接受法院管辖权为基础,而是在不经国家同意的情况下,对非缔约国的义务作出规定:这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不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13]《规约》还规定检察官享有自行调查权,而且赋予个人、非政府组织、各种机构指控国家公务员和军人的权利。

  这种启动程序将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意志置于国家主权之上,将很有可能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14]该《规约》一旦生效,据其建立的国际刑事法院将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刑事法院,尽管它的管辖权只限于灭绝种族罪、反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但它的主要矛头无疑针对国家及其权力者,签署、批准规约的成员国意味着其主权要受到一定限制,原来对《规约》所列国际犯罪有普遍管辖权的国家在签署《规约》后,这部分权力就要移交给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将主权国家的行为纳入法院管辖权的事实是对绝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另外,联合国针对一些国家的内战而建立的国际刑庭亦可说明这一点。

  此外,全球化对国际法的影响(第5页),还表现在随着时间的推进,在国际法内将会出现一些新分支,如国际发展法、国际合作法等。

  六、结束语

  国际法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全球化对国际法必然要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国际法如何认识。

  笔者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处理全球化与国际法的关系时,要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国际法调整的国际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全球化对国家的影响,尤其是对主权的冲击最为显著。主权作为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或被侵蚀,或被让渡,或被削弱,故坚持绝对主权的观点目前看来已不可取。

  坚持绝对主权,也就意味着坚持主权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享有排他的、最高的管辖权。我们应坚持各主权国家进行国际交往必须遵循“独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基本准则。

  绝对主权理论在历史上有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二战以后广大亚非拉民族国家捍卫自主权、维护民族独立也具有一定的屏障和保护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被纳入了国际性、世界性的轨道,国家绝对主权理论也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一方面,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制约着各国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两者处于互动之中。也就是,全球化对国家绝对主权学说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风起云涌、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社会正在形成的过程中,那种将国家利益仅仅局限于强调维护自己的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已经不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了。

  [15]因此,全球化状况下的国际关系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尊重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而为达到这一目标各主权国家就要作出牺牲,让渡部分主权,这样才能及时地使自己融入国际社会,使自己在全球化过程中不至于落伍,以实现更大的国家利益。

  其次,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是受到一定限制、制约的,而主权的制约者正是主权国家本身。

  只有国家自愿让渡部分主权的行为才是符合国际法的,而在外力作用下被迫放弃或让渡部分主权则是违反国际法的。国家参与全球化的国际社会,本身就要有一定的付出,通过参加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缔结条约等形式,让渡部分主权,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国家自愿作出的,因此是符合国际法的。

  但也应看到,让渡主权的领域是有限的,在一些较为敏感的国际安全、政治领域,如核试验、核监控、削减武器等,则应坚持主权的不可分割性。主权的让渡与否是以国家自身利益为前提的,这与以前的主权观念相比有了变化。

  因为,国际法中的主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的产物,同国家一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理解国际法中的主权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不要幻想用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要求它。固定不变的观念难以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主权的发展变化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主权不是永恒不变和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16]

  再次,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上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在国际法领域内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合作法、第三代人权等。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它们致力于保护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一国单方面的利益。

  而事实上,我们今天讲的全球化和全球化挑战,就是指立足于人类整体论和人类共同利益论的全球化。它着眼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凸现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共同利益。

  [17]这些反映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法新问题和法律制度如何规范将成为以后国际关系中谈判的焦点。但无论如何,坚持国际法基本原则是首先应当遵守的。

  最后,全球化的发展,使非国家行为体日益增多,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已在国际法的某些部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某些国际法规则的形成其作用不可忽视。如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作用即可予以说明。

  但需要指出的是,非国家行为体无论如何发展,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主权国家。国家之间的关系仍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国家仍是国际法的制定者,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仍然在国际关系中唱主角。

  那种强调非国家行为体而忽视国家在国际法中的作用是错误的。

  总之,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要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囿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不但不能促进全球化和国际法的发展,只怕其作用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