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11篇)

时间:2022-11-30 19:35: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11篇)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穿紫河  常德城市的金腰带  武陵  史话  穿紫河的主河道原名穿紫桥港,又称沙港。因港内曾有座名叫“穿紫桥”的木桥,港名便以桥名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11篇),供大家参考。

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11篇)

篇一: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穿紫河

  常德城市的金腰带

  武陵

  史话

  穿紫河的主河道原名穿紫桥港,又称沙港。因港内曾有座名叫“穿紫桥”的木桥,港名便以桥名称为穿紫桥港。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穿紫桥港:府西八里。”后因地貌和水系的变迁,港变成了河,遂改称为穿紫桥河。

  曾经是第二环护城河

  穿紫河曾经是江北城郊的第二环护城河水系,第一环护城河(便河)在1986年治理时改建成暗渠后已不复存在。随着城市西移北扩,穿紫河慢慢形成了一条全国少有、湖南特有的穿城河水系。这条水系位于常德城市的江北城区,它东起南碈,西至竹叶港,途经沙河、三闾港、姻缘桥河、穿紫桥河、长港、白马湖、李仁垱、仁智垱、费家湖、新河渠等沟港。全长17.3千米。东西两头仅与沅水一堤之隔,东北角与19.76平方千米的柳叶湖相通,呈“Y”字型散布。它是一条名不虚传的常德城市“金腰带”。

  穿紫河水系在南碈建闸前与沅水直接相通,水质情形也较好。为了肃除城区洪涝水患,1952年南碈建闸后,穿紫河因水系改道被切断了水源补给,沅江之水再也不能畅通穿紫河。

  穿紫河上每一座桥梁都蕴涵有丰硕多彩的文化元素。它由东至西前后建有13座桥粱。别离是:建设路上的建设桥、沅水一桥北段的楠竹山桥、青年路上

  的三闾桥、洞庭大道的柏园桥、朗州路上的朗州路桥、丹阳路北段的七里桥、紫缘路上的紫缘桥、武陵大道的穿紫河桥、朝阳路的长胜桥、皂果路北段的白马湖桥、常德大道东段的姻缘桥、常德大道北段的新河渠桥和常德大道西段的新河桥。它们组成整座城市的交通纽带。

  被历史文化浸润的河流

  穿紫河蕴藏有厚重的湖湘水文化,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常德城市历史人脉。

  1996年,常德文物部门从穿紫河畔的南坪乡南坪村发掘战国时期的墓葬和汉代家族土墩墓50余座。出土的战国早、中、晩期和西汉中晚期和东汉初期的器物十分丰硕。2010年,考前人员又在穿紫河社区所辖的夏家岗抢救性发掘新莽时期至东汉时期的土坑墓及砖室墓6座,出土各类陶器、滑石器、铜器等随葬器物30余件。其中第一次发此刻西汉时期曾一度盛行的家族土墩墓群,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素材。

  沙河

  穿紫河最东段的沙河有条沙河街,又名回回街,现称民族巷。据考证,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调派维吾尔族将领哈八十和回回将领马德成任常德指挥使屯兵防守,后来所率士兵落籍在东门外沙河边,进展为今天的回族聚居地。解放战争时期,在常德城区五千多回民中,有百分之八十聚居在这里。1949年7月29日,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第一进入常德城内的。

  三闾港

  紧靠沙河的穿紫河段是三闾港。现在青年路上的三闾桥(即战备桥)就是昔时三闾港的港埠地。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医生屈原流放常德,在此

  刻的东门口城墙边住下,常到那个港里垂钓解忧。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掌竿垂钓的地方称为“三闾港”。

  姻缘桥河

  穿紫河上桥多故事多。由著名歌唱家吴碧霞演唱的《清清穿紫河》歌词中,称穿紫河上有座因爱情命名的桥,名叫姻缘桥。相传昔时狐仙胡秀英就是在这座桥上巧碰到从花山砍樵归来的刘海哥,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故此桥名姻缘桥。这段穿紫河因此也被称为姻缘桥河,与柳叶湖相连。

  穿紫桥河

  在古代,穿紫桥两岸是宽敞的藻泽湿地,本地农人大量种植菱角。采摘时,两岸显露出菱角的紫色,贯穿而过的这座桥遂取名为“穿紫桥”。穿紫桥河段上那座著名的穿紫桥,清嘉庆《常德府志》有记载:“穿紫桥:府西八里。原系木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里人募捐砌石。”此桥后来被水冲圮。民国八年(1919年)冯玉祥驻军常德时,发动军民修复,后又被水冲毀。1994年为了拉通武陵阁至火车站的武陵大道,改建成此刻的钢筋水泥桥。

  七里桥

  在三闾港、穿紫桥河、姻缘桥河这三段河流的“Y”字型结点上有座七里桥。是明代知县钟蛮建造,圮毁后由荣王府承奉官宋珍贵修。

  乌龙港

  穿紫河原系渐水支流中的一段,1959年和1977年穿紫河别离被截断了与渐水和乌龙港连结。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乌龙港:府西二里,俗传有乌龙潜此。此水会白马湖入新口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乌龙港东侧是常德师专(现文理学院),西侧是常德市三中。现在,乌龙港被填埋建成常德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校。

  白马湖

  白马湖位于穿紫河西段的白马湖村。传说远古时期的蚩尤归天

  后就埋葬在这里,并杀白马祭祀,因此才有白马湖的湖名。

  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白马湖:府西七里,一名白蟒湖。谓昔有巨蠎出此。曾巩《归老桥记》:武陵之西北有湖,属于梁山者,白龙湖也。”“白马湖平秋季光,紫菱如锦彩鸳翔。”这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常德)任司马时所作的《采菱行》一诗,是留给穿紫河水系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的水利建设

  常德先民深爱这条穿紫河。早在隋唐时期,常德大力开发水利。据史载,这一时期,常德大规模地兴修了一系列农田水利浇灌工程。

  到了唐朝,这里的水利建设进一步开发。据《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四》载:朗州武陵县“北有永泰渠”,武则天时,“光宅(684年)中(朗州)刺史胡处立开”。

  唐玄宗时期,这里水利又有开发。《新唐书·地理四》载:武陵县“西北二十七里有北塔堰。”另据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朗州(常德)刺史李健修筑北塔堰,接古莼陵(现南坪岩子堰村),由黄土堰注入白马湖,分入城壕及古永泰渠。”

  仅唐朝二百年时刻,武陵县一带兴修开发了一系列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并录之于正史,这在历史上是罕有的。这一时期,朗州武陵县农业经济有了重大进展,表明了穿紫河水系从古至今深受常德人民的重视与保护。

  今非昔比的迷人景色

  旧社会,居住在穿紫河边上的农人,主要靠打鱼捞虾、种植紫菱、莲藕、茡荠、棉花等经济作物生活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穿紫河水系融入了常德城市的主城区。随着城市的扩容提质,对穿紫河水系实施了综合治理,还穿紫河旧日的清流本色。

  穿紫河西段由友谊闸、杨桥河、船码头、尼姑桥等湿地组成,总面积26.2平方千米。别离采用人工湿地的方式或天然湿地的方式进行改造,做活了常德的“水”文章。

  东段通过对沿河道路、休闲便桥、园林绿化、景点雕塑、旅游设施建设,营造出一条功能齐全、幽静典雅、奢华高雅的穿紫河风光带,成为“桃花源里”的最佳人居环境。

  现在的穿紫河已显现出杨柳依依,波光粼粼的景色。2007年,欧盟在常德举行的“首届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论坛”上,欧盟专家与亚洲友人对通过“整容”的穿紫河水资源可持续进展经验进行了总结,着手向亚洲其他国家的城市推行。

  穿紫河是穿过常德城市的“十里画廊

篇二: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关于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县政协2018年度重点民主协商活动安排,县政协于今年4月份成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重点民主协商课题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及县城的历史文化概况

  (一)我县置县历史悠久,自古有汉家旧县之说。官方记载泾县为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泾县汉属丹阳郡,三国吴析地置安吴县,晋时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属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泾县属新设的猷州,武德八年废猷州,属宣州,唐天宝元年(742)以后,渐次析泾县置青阳、太平、旌德等县。宋元明清均属宁国府(路)。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废道、府,泾县属安徽省直至今日。

  (二)我县县城有数百年历史,历来为我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泾县自汉迄今,四迁其城。最初时,跨泾溪而筑,后为水圮,移至赏溪之西。北宋崇宁年间,泾溪泛滥,城为水啮。南宋嘉定三年(1210)县令王栐移县治于溪东,相传留此以为治所,故名留村,后圮于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县尹施正大移治于宋县治东门敬天坊,即今县城。县城居于皖南山区,旧时陆路交通不便,因县城紧临青弋江,故而水运成为旧时主要的货运方式。当时青弋江上游各县和县内的竹木柴炭、茶叶、宣纸、丝、麻等货物运往外地,从南京、上海、芜湖等地购进的白纱、棉布、火柴、胶鞋、煤油、粮食等均由水道运输进县城。县城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三大码头商店作坊很多,晚间帆船林立,十分繁忙,南街、北街也就成了县城最繁华的地方。

  (三)我县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仍保留着一些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县城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众多,虽历史上因人为和兵火缘故大多消失,但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存和历史文化。

  1、历史遗存主要有:泾县古城墙。位于县城西青弋江东岸,从南门口至青弋江大桥,全长1060米,城墙以条石砌筑。自护堤至顶部高约10米,设南门口、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四个下江石阶。该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4),至清时相继增设谯楼、石埠、炮台,期间屡毁屡修。民国28年(1939),为避免日机轰炸,方便人员撤退疏散,泾县国民政府拆除县东、南、北三面城墙,西城墙因其防水功能而得以保存。解放初期,南、西、北城门因县城建设需要被拆除。1954年、1973年、1999年共三次对西城墙进行加固维修,目前仍完好少有损坏。荷花塘。古称明堂池,与古城墙外的青弋江相通,城中可通过池水判断青弋江的水位。明代嘉靖年间又在池中建有二层八角小亭,名曰“洗心亭”。荷花塘附近原有县衙、夫子庙、泮池学宫、考棚等,解放后几经修复,目前仍是县城内市民休憩地之一。甄塘。座落在原县小东关。相传道士晨出见婴儿卧荷叶上,怜而取育于邻。既长,有殊色,归袁氏。文帝平邺纳为后,遂以是为甄后生处(宋《泾川志》)。水西双塔。宝胜禅寺50米处各有古塔一座,其西为大观塔,亦称崇宁塔,北宋大观二年(1108)建,昔时游人可从筑梯登塔顶,清时遭战火,塔内楼层尽毁,仅存塔体。塔上嵌有宋代碑刻。北为小方塔,亦称乾应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此两塔2001年被列为国保单位。

  2、历史文化主要有:佛教文化。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佛教徒刘英墓就在水西。现在高铁站一带早在汉顺帝年间就建了佛庙——万寿寺,可能是南方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庙。南北朝至隋,水西先后建了宝胜、崇庆、白云三座佛寺。曾有高僧大德黄檗禅师、宗泐、伏虎、守讷等,特别是黄檗禅师,其法嗣临济,为五宗之一。理学文化。以水西书院讲会为载体,明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理学的传播在此形成两个高潮,最高人数一次可达千人以上,王龙溪、钱绪山、罗洪先、邹守益等理学名臣(省部级高官达十几位,如泾县的查铎、萧良干、萧彦、萧雍、赵士登、赵睿、赵健、徐榜、赵善政、张应泰;宣城的沈宠、太平的周怡等)在此风云际会,因此水西书院也名闻遐迩,直追全国四大书院。

  诗歌文化。李白、杜牧有诗歌记游,开水西诗歌文化之先河,唐以降,诗人络绎不绝来缅怀歌咏,一时水西成了诗人聚集之地。生态文化。水西生态优良,古代就有珍稀动物碧鸡,明大学士许国有《碧鸡》诗、释元理有《碧鸡赋》咏之。唐

  以来的贡茶——白云茶,汪伟、胡耸孙先后有《白云茶记》、《白云茶赋》咏之。赏溪,县城的母亲河,从李白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歌咏之。赏溪的桃花洲,自古以来是泾县人踏春的去处,文人多有文字记之。在水西的湖山,尚有赤乌二年的水文标识。亭台文化。从水西至响山(狮子山),先后建有白鹭亭、清湍亭、东峰亭、熙光亭、烟雨亭、溅玉亭、领要亭、回波亭、响山亭,凌云台、清居台,除响山亭外,其它亭台皆已毁圮,但其蕴含的文化(由来、楹联、诗歌、文章、传说)至今传芳。

  3、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位于泾县县城的南门老街和位于泾县城市规划区内的赤滩老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老街位于县城西侧,是旧时漕运的重要节点,呈丁字形,路面由青石板铺成。早在唐代,泾县的宣纸、蚕丝、茶叶、竹木碳等商品就远销县外,到清代时,这些产业颇具规模,经商者遍布8个行省之多,固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目前,老街的商业功能已经被居住所取代。赤滩老街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目前已作为我县成熟的旅游景点对外经营。

  二、我县在保护、挖掘、利用县城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县城虽然历史上作为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建筑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一些历史遗存遭到破坏;还有部分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我县对现有的县城历史文化研究基本是断代、碎片式的,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受人力、物力及编制影响,尚没有设立或配备专门从事研究县城历史的机构和专业人士,缺乏整理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历史遗存保护不够有力。因没有专业部门进行研究,致使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把县城内历史遗存当作普通的建筑,予以拆除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注意保护和利用。如老北街的拆除,除县城之外,章渡吊栋阁的逐年坍塌也让人痛心。

  三、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县厚重历史文化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

  我县在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和旅游提质大会战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价值,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我县历史文化内涵,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建设好美丽县城,也要在保护、展示和利用历史文化上下工夫,做好保护规划,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提升县城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县城历史文化韵味。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文旅委、县志办负责(或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士和文史爱好者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并将其成果融入全域旅游实施当中,更好地提升城市品味和旅游质量。

  (二)适时启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对于延续文脉、保持特色、凝聚人心至关重要,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目前,全省已有寿县、歙县、绩溪、安庆、亳州这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和县、宣州区等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县是安徽省旅游大县、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泾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脉的传承。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涵养的重要标志,能有效增强市民文化认同和乡土认同,激发市民工作和生活热情,提升文化自信。同时,申报成功可以获得上级的部分财政支持,用于遗产保护、文物修缮、城市建设。二是有利于提升泾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我县的综合竞争力。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深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旅游实力,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对县城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的保护和修缮。

  根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要求,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即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我县保存较为完整、能算得上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赤滩老街因纳入赤滩古镇旅游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保护较好;南门老街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岸老城墙上的历史街区”,有古街道、古商铺、古民居、古城墙等众多古建文物,饱含着沧桑变迁的厚重情感,是泾县“汉家文化”的遗迹,也是泾县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

  《泾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已将南门老街纳入保护规划,并启动了南门老街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南门老街因却年久失修,加之部分拆迁,损毁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当务之急是严禁对南门老街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行为,对其开展抢救性保护,并在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资金对南门老街进行仿古修缮,尽量恢复和保持老街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古街风貌。在此基础上,先行申报南门老街、赤滩老街为历史文化街区,再谋划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而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尽管我县以现有的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不一定肯定能申报成功,但是如果仅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对南门老街进行商业开发或其他利用,导致老街消失,那么对泾县和本地居民来说,将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损失,也将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带来很大困难。

篇三: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常德的城市品牌与四色文化的关系和定位

  常德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历史上多元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常德文化的特殊性与独具的魅力。应该说,在中华文化这本大百科全书里,它的特质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何认识常德文化?笔者是个地道的常德人,走出常德看常德,对常德文化的认识就更清楚。常德文化可以分为四种颜色,即常德“四色文化”——红色文化、黄色文化、蓝色文化、绿色文化。红色为本,黄色为魂,蓝色为剑,绿色为特。

  常德的城市建设一直都处在探索阶段,当然也取得过很多不小的成果,但是作为一个从事文化产业尤其是策划业的从业人员,我深深感到我们在常德品牌建设方面还有一些遗憾,对于整个城市还缺少一点品牌的整体概念,现就从常德“四色文化”开启,结合品牌CI系统建设的相关方面,探讨一些常德城市品牌建设的事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简单说CI系统就是指企业识别系统,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视觉识别(VI)。MI是抽象思考的精神理念,难以具体显现其中内涵,表达其精神特质。BI是行为活动的动态形式。VI用视觉形象来进行个性识别。城市作为一个品牌,也必须要具备品牌的各个方面。城市的发展就像是品牌的发展,既要针对自身,也要对外来看,既不是单个的个体,也不是复杂的综合体,都是可控因素的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雷同的问题日益显现,不少城市把城市品牌简单理解为做广告、搞宣传、拉项目、忙旅游,而实际上城市品牌最大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它能以一个统一的价值方向来协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文化事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发展,进而达到聚焦优势、聚集要素、聚合人气的效果,招纳贤才、赢得游客、投资者和创业者的青睐,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生机,带来活力,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引擎。

  CI战略正是把品牌建设视为一种无形资源要素,这是品牌形象战略得以实现的根基,CI战略是品牌形象的差别化战略,它特别强调信息传达的效率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差别,并使品牌产品的使用者及相关者明确品牌的社会定位及存在意义,并加以认同。在城市建设中如果运用到品牌建设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将建成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城市。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旗帜文化。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从国家到地方,旗帜文化始终都是左右一个国家和地方的核心。常德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如此。对常德的革命历史和光辉业绩,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宋教仁、林伯渠、蒋翊武、翦伯赞等革命人士。他们的革命精神便是烘托整个城市的红色文化,但是在我看来,在常德城市建设过程中,这些元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每个城市的建设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革命景区规划,或是简单的故居纪念馆的建立,而且这些景区都会得到很好的推介,是旅游必到之地,然后就常德的现状来说,我们推介得更多的是柳叶湖、桃花源、花岩溪等自然风景区,强调的是常德拥有多么美丽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这是事实所在,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根本还在于革命红色。

  革命之所以被称为红色,一方面是因为红色在视觉上给人以逼近的扩张感,是象征前进的颜色,这与中共92年以来的革命、解放、改革的精神势头是一致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的,中共是一直向前发展的政党,中华各大城市也在一直前进,常德也不例外,一个地区的变化与发展,是政府的主导,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红色文化始终起着核心作用、主导作用。因此,不管是哪个城市,都必须是红色的,而且是我们首先要坚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革命流血事件是红色的,对于那些刺眼的红色,我们应该牢记,在享受现在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不断缅怀各位革命烈士,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对于现在常德城市的建设,我个人建议应该更多的突出这些元素,发掘这些传奇故事,以书写常德的历史,更好的发展常德的未来。

  所谓精神上的东西便是一个企业或是品牌的MI识别系统,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在我们红色领导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创新,创新各项产业的发展政策,形成独具特色的常德理念。

  二、黄色文化

  说到黄色,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由炎黄子孙我们要想到的是先人,常德有很多被称为先人的人,比如说蚩尤、善卷、髡残等。在这里我所强调的是所谓先人带给我们的精神与文化底蕴方面的沉淀。蚩尤带给我们的是战神的坚持不懈和强大自身,善卷留下的是“道”,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道德和品质,髡残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优秀作品和感染大家的艺术品位。

  蚩尤象征的是皇家贵族,众所周知,皇族的标准色是黄色,皇帝的龙袍、龙椅等等都是黄色,而且,不管是尧、舜,还是蚩尤,大中华民族都是黄皮肤,这样的历史渊源让黄色同样也成为我们的代表色。传说中的蚩尤是战神,是拥有一支强大军队的首领,传说他三头六臂,战无不胜,感染到我们的正是他作为战神的坚持不懈,黄帝把蚩尤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一则“善卷让王”的典故,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千古流传,常德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发祥地。“常德”,作为一个词语来理解,“常”即“经常、时常”,放在常德城来说,“常”又可以代表“常人”,即常德人,“德”即“道德、品德”等,用这一字作为城市名,便有善卷的影响力在里面,用“常德”二字作为城市名,便有“常人有德、常常有德”之意。“常人”之德,便因善卷起源。善卷者,帝师也。尧帝南巡北归时途径枉山,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尧帝向随行人员解释说,善卷是得道的人,对于得道的人,不可傲视,我的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从此,善卷以“帝者师”的美称名闻天下。舜继位后,经过与善卷的交谈,由衷佩服,要将天下禅让善卷,善卷婉拒,躲进深山,因此这座山便因善卷之德浸染,名称“德山”。这样看来,善卷之德,是尧舜都尊崇的常德品格。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清代画家张庚曾评价髡残的画说:“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这些都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我们的道德指引着我们的行为,表现着我们的素质,我们只有坚持,才能形成常德城市的BI形象。城市品牌不是一个单个的个体,而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打比方一个品牌的专卖店,不能只因为品牌名字响亮就叫名牌,还有店面的服务,以及售后的服务等等因素所在,这些都是要与品牌配套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意我们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还要更加注重我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们精神生活的建设,这些是我们行为的指引,是我们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引起重视。

  常德以“桃花源里的城市”名闻天下,在我看来,我们要先做好善与德,才能做好桃花源里的理想世界,所谓“桃花源”并不是“隐逸文化”的代表,我们所谓的“桃花源”是指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给市民创造宜居的生活条件,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因此我们在善德文化的熏陶下,要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和“创新求真”。在常德的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应该要注重这些灵魂的建设,强化文化氛围的培养,发展文化产业及相关企业,并且深入到人民群众,让市民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指引市民的行为,体现常德人民的好素质和深度内涵。

  从蚩尤始祖到善卷的道德,再到艺术,到今天的城市,都是黄色文化在指引着我们,在我们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要秉承炎黄子孙历代延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用黄色文化感染他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蓝色文化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这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详与洁净。它较为安宁、祥和,它能使人变得心胸宽阔、博大、理智,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在现代,蓝色象征永恒、前卫、科技、智慧。蓝色是现代社会中不能缺少的颜色,科技象征着发展,科技促进发展,近几年来,常德的科技文化可谓硕果累累。

  以后,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当中,我们应该继续大力发展科技,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我们发展的利剑,我们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新兴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同时也要着眼长远,引领未来,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目标,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联合常德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提高学生或市民的高新科技意识,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深入群众,让更多人享受到先进科技的成果,更多的申报各种科技项目,吸引各地高科技人才,争取各大城市的技术支持,邀请著名科技专家对常德科技的发展进行指导,或定期举行科技论坛,邀请省内,如有能力,可邀请其他省市著名专家进行交流。

  四、绿色文化

  绿色,众所周知,是环保的颜色,十余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倡导建设“两型社会”,所谓“两型”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代表平静、舒适,这与环保之意是不谋而合的,看到了绿色就有新生之感,因此,绿色也代表生命,代表和平。常德素来以绿色为突出特色,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让常德拥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誉,常德因此有了“桃花源里的城市”之称。可以说常德的这些称号正是认真贯彻“两型社会”发展才得到的。

  常德现在正努力建设“桃花源里的城市”,从路政工程到城市家具的设计制作,都在围绕这一主题。王群书记说过“不能孤立的围绕单个项目展开设计方案,要放在整个大环境中进行考量”。这是一种“大设计”艺术观,我们的设计不能单个进行,要首先确定一个主题,为建设常德品牌,为统一常德风格,以整体为依托,结合常德城与生俱来的价值格调以及印象叙述,在景观、雕塑等城市装饰方面形成自有的风格,在精神领域,我们也要跟随常德气性,培养常德人民的气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质和文化底蕴,跟上常德城市的发展节奏。这样一来,我们所有的工程建设都将以能整体表现常德理念、常德文化的面貌展现在市民面前。

  当然,我们在积极做好常德VI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环保型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无污染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新型技术,确保城市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品牌VI系统是品牌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一部分,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因此,在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各项工程的环境监测,对于有污染的项目和工程要及时解决问题,发挥市民的监督作用,一起共建绿色常德。

  在以后各种大规模项目开展或实施之前,都要进行科学论证,争取做到节能环保。在进行新项目、新工程的同时要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建立该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改造有困难的企业重点帮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成立环境保护相关协会,动员大家的力量,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财政倾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

篇四: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常德老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说明书

  常德老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说明书

  常德老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与设计

  TheLandscapePlanningOnOldSimonStreetshistoricDistrictofChangdeCity1项目背景

  1.1用地概述

  老西门项目位于常德市城北片区武陵大道西段建设路以南、朝阳路以东、人民路以北,面积约26.8公顷,北侧为老城区居住用地及商业用地,西侧为物流及医疗卫生用地,东面为老城区步行街商业中心区,南侧为滨水商业区。地块现状为平坦用地,容积率4.0,绿地面积约8公顷,地块以老西门片区棚户区改造为契机,以追溯时代记忆为诉求点,引入复合性的规划设计理念,重建一个既传统又时尚的老西门,打造一个面向未来,充满城市发展活力,融合“棚改安置、旅游观光、绿色办公、现代商业、文化休闲、艺术体验、高端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文化旅游街区”。

  1.2现状分析

  该规划地块场地内部地势高差较小,结合常德沅水大堤与地块形成的围垸地形完成,无名贵品种,或有保留价值的植被,该地气候属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热冬冷,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基地内部有一农贸市场,位于基地北面的市场主入口宽度较为狭窄,门口任意停放各类车辆,对交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基地内部有少量的废弃厂房,因长期未维护外立面破坏不堪,该项目区无工业用地,但物流用地(车站)区域人口流动大。

  1.3项目概述

  项目占地约26.8ha,用地性质为文化商业用地,整体定位为销售型物业,业态组合由社区商业、SOHO及住宅式公寓组成,住宅采取简约的现代建筑风格,住宅由公寓与商务SOHO,和街区商铺构成,结合地形,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形成协调的天际轮廓线。本项目商业以满足自身业主及周边的日常生活消费为主,规划为外向型商业。

  2.1设计总论

  设计依据

  (1)、设计任务书;

  (2)、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及标准;

  (3)、建设工程相关批准文件;

  (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1](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2.2基础资料

  (1)、规划设计图纸一份;

  (2)、设计范围详总平面图;

  (3)、建筑初步设计及相关材料。

  2.3设计原则

  1、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的参与性同时创造出宜人的环境空间。

  2、整体性原则

  以现存历史建筑为基础,完整保护构成老西门历史文化

  街区的整体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

  3、协调性原则

  对建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应包括它们的环境和相关诸多要素。街区内的改建和新建建筑应遵循保护城市传统机理连续性和逻辑性的原则,在建筑尺度、组合关系、色彩、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与传统环境相协调。

  4、可持续性原则

  从发展的角度认识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处理好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古街区与新街区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3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3.1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街区目前的现状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对历史街区中场所记忆的恢复,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等基础性问题,更要考虑到该地区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状况,因此我们制定了老西门景观规划的指导思想:

  复兴?更新:将百年老街的窨子屋复原地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巷子有宽有窄,处处有风景,处处都可享受慢生活。促进人街和谐共生。

  保护?

  塑造?

  营造特殊的历史场景,创造蕴含着百年常德记忆的繁荣光景。

  生态?永续?挖掘老街传统朴素生态观,注重生态节能,大道可持续循环发展。

  弘扬?提升:继承与弘扬传统的民风民俗,彰显区域文化力量。引导居民自发组织,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推进?发展?分期的规划与实施,为老西门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产业增长点。

  3.2规划原则

  (1)、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留历史建筑原真性、修旧如故的原则。

  (2)、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3)、尊重环境,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体现人、自然、文化、建筑多方面的相互协调效应。

  3.3规划目标

  (1)、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使其风貌得以保持和延续。

  (2)、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常德传统与现代创意的完美结合。

  (3)、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功能分区布局及商业业态规划

  根据街区总体分期规划,街区的西南位置将设为主要的出入口,所以功能分区的布局将由此展开;西南部主要入口由于邻近市中心繁华区梅尼广场而主要规划为商住混合区,其商业主要是以底层沿街商业为主,北部为主要的居住区,由于居住区对面的交通现状,以及现有的小学等基础设施,设置集散广场,东北区设计为传统的文化商业区,以及靠近中心景观区的文化建筑,不仅是老常德人追忆过往的文化圣地,也是社会各界人士旅游购物休闲的高雅场所。以及东南方为SOHO住宅区,环境相对比较安静,该地块功能分区明确,设计合理,其中允许有多种商业业态的交叉,但是总体布局维持规划的设计布局。

  5道路交通规划

篇五: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常德历史文化

  常德历史介绍

  30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设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历史。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

  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常德之名始于北宋;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现临澧县、永定五县。

  :信仰宗教

  常德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

  :曲艺文化

  武陵戏原名常德汉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以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远及黔东。武陵戏起源于明代,20世纪初,武陵戏兴盛,各地戏班林立,名艺人辈出。现存传统剧目约500个,其中高腔剧目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武陵戏起源于明代,演唱弋阳腔和昆腔。弋阳腔曾受青阳腔影响,并长期和本地傩愿腔、民歌号子相结合,演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调,即后来的高腔。

  :常德习俗

  常德城乡概以大米饭为主食,无论老少,有嗜辣习惯,爱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酱、白辣椒。有腌制坛子菜、腌腊鱼腊肉的习惯。常德盛产稻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大众化小吃食品。在80年代后,米粉逐渐成为常德城镇居民早餐的主食。发糕,油粑粑,煎米茶,作为早餐,一般是边吃油粑粑,边喝煎米茶。

  常德人喝茶很讲究,除一般泡茶外,还盛行擂茶待客。相传喝擂茶起源于东汉初年。当时马援征“五溪蛮”,兵困壶头山,瘟疫流行。土人教以用生姜、盐、茶叶、煎米制作此茶,饮后瘟疫即除,遂沿袭至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市委书记王群:积极构建区域中心城市

  作者:暂无

  来源:《民生周刊》2014年第7期

  “常德这样的城市,选择的是第二条路径,那就是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群。”

  本刊记者

  严碧华

  “宁可牺牲GDP,也要青山绿水。”去年“两会”期间,时任株洲市市长的王群向《民生周刊》记者如此表示。

  从2008年起,一批污染严重、产能落后的小企业,从株洲工业版图上悄然消失,员工安置、转岗工作妥善完成。随着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株洲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换来的是让株洲颇为自豪的“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此后,王群担任湖南另一个城市常德市的市委书记。履新一年,对于常德这座与株洲截然不同的城市,王群有着怎样的思考?

  今年“两会”期间,《民生周刊》记者再次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市委书记王群,他表示,常德的定位是构造泛湘西北区域中心城市。

  城镇化两路径

  过去一年,城镇化一词很热,争论也很多,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鬼城”名单越来越长。

  作为市委书记的王群,也一直在思考城镇化究竟应该走怎样的路?他没有断然下结论,而是前往多地走访。

  多地调研之后,他发现城市化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大城市带动城市群;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城镇群;

  “日本东京属于前者,德国的城市则属于后者,两者各有千秋。”他表示,在国内,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就属于前者,通过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比如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广州,对于周边城市群发展的带动就比较明显。

  他认为,大城市的优势是生产要素高度集中,集聚效应明显,但如果城市过大,负面效应也会凸显。“因为居住和工作地相距较远,大都市里的人口天天都在迁徙,场面非常壮观,这样就会造成交通拥堵及能源消耗。”

  媒体报道显示,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老城区饱和,为了满足生活工作的需要,城市正在不断向外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形成了不少新城,像回龙观、天通苑等,甚至环北京地区的燕郊,也成了众多北漂一族的新城。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谈到我国城镇化时表示,北京回龙观这类新城的规划是失败的。他分析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商品生产的效益就越高,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公共服务的品种越

  多,人们也就越趋向于到这样的城市生活和工作。所以,超大城市能够自动吸收人口。但另一方面,也会引发规模膨胀的恶性循环。

  王群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完美社区,尽可能将工作、居住和生活融在一起。

  “具体到我们常德这样的城市,选择的是第二条路径,那就是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群。”王群如此表示。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规划自然需要先行。

  王群介绍,常德在规划上做足了功课,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立足“两型”理念、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科学编制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规划。按照“沿江发展、滨湖生活”的空间布局,坚持内提外拓、统筹发展的建设原则,做好城市功能分区、江北江南统筹发展、水系连通等策划规划,完成城市总体设计和生态保护、水系、景观等专项规划编制。

  其次,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按照构建现代化、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省干道路网改造,建成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形成中心城区80公里高速环线,实现到周边城市2小时通勤圈。

  当然,王群深知,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常德把握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新机遇、新要求,积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产城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的城镇化理念,促使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形成合理布局的城镇化体系,真正把城市建设在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

  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多地出现的“鬼城”正是因为产业的缺失,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王群强调必须发展自已的特色产业。

  而要发展产业,需搭建利用好县域经济发展的公司化平台、常德农业科技园平台和西湖西洞庭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充分挖掘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基于做大产业的背景,常德着力推进常桃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促进柳叶湖与桃花源、桃源县城与市城区的对接,形成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城镇集群互动融合的特色产业带。

  为了更好地发展县域产业,常德推进扩权强县,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从财政体制、行政审批、园区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快培育全省经济强县。

  构建完美社区

  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群,对于城镇,王群有他的理解。

  “城镇的品质要好,功能要齐全,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既有产业支撑,又有城市载体。”王群表示,需要推进市县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对应的操作方式则是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围绕彰显城市个性和文化特色,强力推进县城扩容提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产业与小城镇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一批经济活跃、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

  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他认为还需要构建完美社区,坚持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努力把社区建成设施完备、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优化服务体系,按照以人为本、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本三化”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我想,未来在常德应该是:诗墙品武陵,德眼看天下;花堤观沅水,阳山沐晚霞;漫步桃花源,怀古孤峰塔;泛舟朗州城,举杯邀司马。”采访最后,他用一首诗来描绘常德的美好前景。

篇七: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实践调查报告之常德文化

  专业:*********

  学号:***********姓名:********

  常德文化楚风楚韵浓厚,以其多元特色融入湖湘文化后,具有半壁之重,影响深远,使得湖湘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浸润着“水”的灵气的地域文化

  在历史上,常德位处荆楚水乡泽国之西洞庭湖畔,沅澧二水流经全境,境内河渎纵横,湖堰棋布。自古常德人便经历了水之利弊的考验,在长期与水的博弈中,虽屡遭水患,但也能化水害为水利,使生灵繁衍不息。同时也磨炼了人的意志,增长了才干。从常德人那种坚韧不拔、机敏聪慧、乐观旷达、勇于开拓的气质看,似乎水的诸多特性都渗透到了其禀性之中,构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精神。比如从其克己利人的谦让之心,就可想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从其以柔克刚的人生艺术,就可想到水性至柔而利贯金石;从其做事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韧劲,就可想到水的“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之四海”;从其永不满足于现状,求新变革的精神,就可想到水的恶静好动不得其平则流。就连思维之活络,说话之快捷,率性之爽直,也使人想到水的流转自动,滔滔汩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奔流不息之水对这片土地的滋润与对人的养育,形成了诸多凸显“水”的特质的地方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的太阳崇拜文化

  崇拜太阳,是因为它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存与幸福。常德的先民们早在远古时代便以丰富的想象力,用人性化的思维,将太阳山峭壁上酷似原始人的巨大图像尊为太阳神,朝朝代代顶礼膜拜。战国时期,屈原行吟沅澧见到祭祀盛况,与人们一道放声高歌,祭祀太阳神,并名曰“东君”,还记入《九歌》篇,流传至今。刘邦创建西汉王朝后,以“东君”为太阳神,敕谕天下人共尊之(见《汉书?郊祀志》)。此后,人们又在太阳山上修建了阳山庙,供奉天神东皇太一与日神东君,香火日盛,这从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的诗篇中可见一斑。

  在祭拜太阳神过程中,还衍生出阳山之女为云梦泽地域之神的美丽神话,人们在夏首秋分时,“献鱼”祭祀(见古籍《武陵图经》),更加丰富了太阳崇拜文化活动。太阳山亦因此声名远播,享誉一方,不仅引得文人雅士纷纷来游,吟诗作赋,留下遗篇;更使得广大群众结队竞爬太阳山朝拜太阳神,以争得焚烧头香为幸事。其景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

  如此悠久的崇拜太阳神活动,实乃三湘大地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今,正以大手笔紧锣密鼓地开发太阳山这一宝贵文化资源。太阳山已变得更加娇娆,太阳神及崇拜文化也以其崭新的魅力展现人们面前。

  颇有名气的隐逸文化

  被誉为隐逸之宗的善卷,早在“尧天舜日”时代就“让王不受”,隐入深山,逍遥于常德这片天地之间。因而,名气很大。而《桃花源记》的出现,则把隐逸文化升华到了新的高度,引得古今寻梦者纷至沓来,趋之若鹜。前些年重新出现的李自成禅隐夹山说,再掀隐逸文化新波,引得史学界、考古界、文学界纷争不已,令人刮目,不惜耗资一游,以图探个究竟,很是有利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纵观古今隐逸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但常德人对此拿捏有度,扬利弃弊,以传说曾在安乡就读的宋代大贤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准则,以历史上的范蠡、张良与当代的老红军为榜样,决定自己的进退行止;而非逃避现实,脱离社会大众,无所作为,消极颓废地去隐而求逸,独自逍遥。这是隐逸文化在常德最主要的表现方面。因而,较好的发挥了它对人行止的正靣影响作用。

  融汇南北方言基因的常德话

  常德话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蚩尤战败后,中原三苗民族复回南方,不少定居在以常德为中心的湘西北境内,在语言上也带回了北方语音,加上楚文化的熏陶,发声楚音浓浓,顿挫有力,简捷明快。后来,随着秦、汉、晋、南北朝等时代的频繁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多次南迁,在与原居民的长期磨合中,通过语言的交流、融合、同化,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常德话。语言学家把常德话归类于北方语系之“西南次官话”。因而常德话相对于湘中湘南方言,与人交往较为易懂,被人称之为“德语”。若稍微矫正发音,按汉语拼音讲,便近似普通话。古今常德人学普通话优者,满口字正腔圆,若不究其籍贯,真难辨其南人北人。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也在进化,尤其在年轻一代人中,常德方言中某些土腔老调逐渐淡化,被已植入普通话基因的新常德话所取代,与人交往更加便捷,更易为人们所接受。这与湖湘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一样,不能不说是一种可喜的文化进步表现。

  异彩纷呈的戏剧曲艺文化

  常德人的乐天精神表现在对戏剧曲艺艺术的浓烈爱好上,而成为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因而,常德的戏剧曲艺事业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光彩夺目。有文艺家评说:常德是湖南一个“百戏毕呈的戏窝子”。其中最让人百看不厌的是常德汉剧与丝弦。它在湖南戏剧曲艺领域几占半壁江山,是湖湘文化中的耀眼明珠。

  早在明永乐初年,常德就有戏剧班社活动,它通过吸纳弋阳腔、青阳腔等外来声腔与演技之长,孕育出了地方乡土趣味浓厚的常德汉剧,以高腔唱与表现程式演出,广受人们的欢迎。最兴盛时,常德城内有天元、瑞凝、文华、同乐四大班社,剧目多达450多个,常演不衰。解放后,《祭头巾》、《思凡》还成了赴北京演出的精品节目,享誉京畿,并获得了奖励。近年,常德汉剧院又新编了《紫苏传》,展现了汉剧新姿,演出后,获得观众好评。

  丝弦始创于南北朝的梁武帝,盛行于江浙一带,传入常德后,与地方民风民俗相吻合,成为曲艺百花园中之奇葩,是湖南丝弦行当之佼佼者。它紧扣时代音符,节目以创新为主,突出演奏时代主旋律,深为观众喜爱。因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值得一道的是,清末民初京剧传入常德后,很受人们的喜爱,一代京剧老旦宗师龚云甫就是从常德城走出去尔后成名的。现在,虽无专业京剧社团演出,但常德业余京剧演唱活动却开展得红红火火,群众自组票房十九个,聚集京剧爱好者近二千人,大多能“票”上几段京戏,或清唱或彩唱,别有风情,不仅名享三湘,而且还上中央电视台11频道《一鸣惊人》演出,获得好评,高分夺魁。

  这就是我的家乡常德,一个历史气息雄厚的;一个文化多彩的;一个风景优美的;一个充满当地特色的魅力城市。

篇八: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常德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为积极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我局组织开展了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常德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常德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总则

  1.项目概况

  第1条

  项目背景

  为了贯彻国家和湖南省关于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坚持建设两型社会和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应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的新要求,常德市人民政府提出对1999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湖南省建设厅《关于同意修改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湘建规[2009]128号),特编制《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第2条

  指导思想

  以国家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中部崛起、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贯彻实施湖南省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城远发展骨架,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转换。实现常德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3条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集约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的空间整合和城市职能的提升;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以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为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平原与山区、城区与郊区、市区与周边市县的和谐发展;

  远近结合、留有弹性:以远近结合为原则,建立立足长远的空间结构,深化近期的用地布局,提高可操作性与弹性;立足事权、注重实施:以政府职能转型为目标,以空间政策和实施制度保障为重点,实现规划由技术性文件向公共政策的转化。

  第4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3.《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4.《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5.《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

  6.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7.常德市其它相关文件

  第5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9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远景规划为2030年以后。

  第6条

  规划的空间层次层次包括:

  1.市域:面积18190km2,包括常德市区和津市市、汉寿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2.中心城区:面积622.8km2,包括武陵区全部行政辖区;鼎城区的武陵镇、灌溪镇、斗姆湖镇、白鹤山乡、太阳山林场、牛鼻滩乡2个村(白洋湖村、拦马口村)许家桥乡4个村(民族村、中堰村、跑马岗村、双堰岗村),以及石门桥镇15个村(观音庵村、桐林坪村、青龙岗村、八斗湾村、鲍家湾村、范家潭村、湾堤村、洞阳观村、何家堤村、二港桥村、二牛岗村、新堰岗村、乌塘岗村、邱家岗村、伍家嘴村)。

  第7条

  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规划区范围与中心城区范围一致。

  2.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1城市发展目标

  第8条

  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经济强市和生态宜居的人文城市。

  “独特竞争力”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端产业集群;“经济强市”指巩固城市区域中心地位,主要经济指标在湖南省“3+5”城镇群5个省域次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生态宜居”指保持“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人居环境优势;“人文城市”指城市文明,拥有先进文化和大量高素质劳动者,有较高的城市知名度。具体量化指标见附表1和附表2。

  2.2城市发展策略

  第9条

  经济发展策略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巩固轻工业优势产业群,提升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融入长株潭,打造工业走廊,实施产业对接;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增强常德自身劳动安置能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提高常德城市竞争力;发挥常德农业优势,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建成文化休闲旅游名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分工协作,推动常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10条

  社会发展策略

  注重城乡统筹,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和扩大“普九”成果,加强职业教育;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农村科技富民行动,提升科技竞争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

  第11条

  环境保护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污染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控,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控制水体污染,维护常德城市水乡特色;加强酸雨控制力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强化噪声管理;综合治理固体废弃物;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第二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市域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2条

  市域人口发展目标

  规划常德市域总人口规模2015年达到650万人,2020年达到

  670万人,2030年达到710万人。

  第13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44%左右,城镇人口约为290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9%左右,城镇人口约为330万;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9%左右,城镇人口约为420万人。

  第14条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策略

  常德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人口策略是强化社会保障,淡化户籍含义,促进人口迁移。空间策略是实施开放型城镇化策略,引导人口乡村—城镇迁移。产业策略是因循农业产业化、各级工业园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向城市和重点镇集中,整合工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与产业同步集聚。

  4.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15条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为“一主、一副、四轴”。

  “一主、一副”分别指常德中心城区和市域北部副中心城市(津澧一体化发展);“四轴”包括两条一级发展轴和两条二级发展轴,两条一级发展轴分别是沿张常高速公路和常长高速公路的西北-东南向发展轴、沿常岳高速公路和常吉高速公路的东北-西南向发展轴;二级发展轴指沿澧水流域的北部城镇发展轴,以及沿二广高速和市域南北向高等级公路的中部发展轴。

  第16条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为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10-20万人)—小城镇(<10万人)四个等级;特大城市为常德市中心城区;大城市为市域北部副中心城市,由澧县县城和津市城区一体化发展形成;中等城市为石门县城(楚江镇)、津市市区、澧县县城(澧阳镇)和桃源县城(漳江镇)、汉寿县城(龙阳镇);小城市为临澧城关镇、安乡县城(柳深镇);小城镇包括5--10万人的小城镇2个,1--5万人的小城镇35个,1万以下的小城镇63个。详见附表3。

  第17条

  市域城镇职能规划结构为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及副中心城市(常德中心城区、津澧副中心城市共2个)——县域中心(桃源县城漳江镇,石门县城楚江镇,汉寿县城龙阳镇,安乡县城柳深镇,临澧县城共5个)——中心镇(共20个)——一般乡镇(共80个)。

  第18条

  市域主要城镇职能分工

  常德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以面向全市的综合服务、管理和文化中心功能作为主导职能,以工业职能作为城市主导职能的支撑功能;津市-澧县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是北部澧水流域的中心城市,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包括机械、食品、纺织、化工、医药、造纸、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旅游;石门县城(楚江镇)为澧水流域次中心城市,石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电力能源、建材、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桃源县城(漳江镇)为沅水流域的次中心城市,是桃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食品、纺织、旅游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临澧城关镇、安乡县城(柳深镇)、汉寿县城(龙阳镇)各自承担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临澧县城是食品、建材、纺织产业基地和商业中心;安乡县城是新型产业和机械产业基地及贸易中心;龙阳镇是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基地和休闲旅游中心。

  第19条

  市域中心镇职能规划

  中心镇是县域内的、地方性的重要城镇,同县域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着辐射带动县域发展的作用。

  规划市域内综合型中心镇3个,包括大堰垱镇、保河堤镇和太子庙镇;工贸型中心镇8个,包括灌溪镇、蒿子港镇、石门桥镇、甘溪滩镇、陬市镇、大鲸港镇、合口镇和蒋家嘴镇;商贸型中心镇2个,包括斗姆湖镇和漆河镇;商旅型中心镇4个,包括新洲镇、壶瓶山镇、桃花源镇和黄山头镇;

  工矿型中心镇2个,包括新关镇和新安镇

  农贸型中心镇1个,指四新港镇;5.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第20条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工”字型制造业产业带、东西两大特色产业区、以主副双中心为核心形成市域综合服务业体系。

  第21条

  “工”字型制造业产业带

  “工”字型制造业产业带是指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业密集带,主要包括南部制造业产业带、北部制造业产业带和南北向中部制造业产业带。南部制造业产业带,即常德工业走廊,是指以常德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沅水、319、207国道和常长高速公路、石长铁路的产业带,是全市项目和产业的重要集聚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北部制造业产业带指以津市-澧县城区为核心的沿澧水、S1836省道、G207国道澧县段经济走廊,是常德市能源、建材、商品农业基地及经济发展的一级经济走廊,也是常德市能源(电力)、盐化工、汽车制造、建材等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分布地带。南北向中部制造业产业带是指联结常德市区-临澧经济开发区-澧县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密集带,是新材料产业培育基地和市域南北向的经济联系通道。

  第22条

  两个特色产业区

  两个特色产业区指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带和东部特色农业产业带。对西部地区石门县、鼎城区和桃源县的丰富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开发建设已有的景区景点如壶瓶山、桃花源、花岩溪和夹山寺等,主动对接张家界旅游圈,构筑湖南西部的大旅游网络。东部地区着力推进体现河湖水乡特色的农业产业特色化和现代化发展,培育现代农业,依托农业产业园区提高种植业和牧业的规模效益;针对市场的需求情况有针对地引导农民进行珍珠、杨树等特色经营;对蔬菜水果等城市必需农产品生产进行品种改良,以质量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业收入。结合水网和自然资源景观,发展旅游业。

  第23条

  市域综合服务业体系

  市域综合服务业体系以主副双中心为核心构建。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区域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商贸业和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增强

  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构建以柳叶湖地区为主要载体的都市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商务会议度假为辅的城市中心休闲区。充分发挥津市-澧县复合中心的传统区域服务中心的地位,积极发展面向北部地区生产生活需要的服务业,发展商贸业,完善经济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围绕市域主副综合服务中心,合理构建以县城和重点城镇为节点的市域综合服务体系。

  6.市域城乡统筹发展

  第24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挥城镇和乡村各自优势,促进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履行各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经济主体谋求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逐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25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针对常德市农业大市的特点,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保持特色;建设科学合理的城乡居民点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布局体系;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布局体系;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治理。

  具体战略是:支持中心城区发展,鼓励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适度进行村庄撤并,通过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居住人口适度集聚;加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对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常德城市的快速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市域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26条

  城乡建设标准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2015年前控制在人均120m2以内,2030年控制在人均115m2以内。

  其中,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m2以内;市域次级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00-110m2以内;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m2以内;一般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m2以内。农村地区建设应该通过乡村撤并,提高乡村地区建设密度,至规划期末,农村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30m2以内。

  同时加强各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

  7.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27条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依法定级、建档:对现有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等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逐步树立保护标志或树立界桩,建立记录档案,必要的单位要设置专门机构或者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常德市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详见附表5。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划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进行保护,明确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一般保护区)的具体范围,在保护区范围外需设置环境风貌协调区。

  第28条

  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抢救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特别是已经确认的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块。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详见附表6。

  第29条

  旅游发展区域定位

  常德市是国内外知名的文化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桃花源、柳叶湖和壶瓶山为核心吸引物、以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有机整合为内涵的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城市;西南(滇黔湘线与湘桂线)国家级精品旅游线与长江轴线上的旅游驿站与信息中心;大湘西旅游区的商务会议会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北部门户与服务基地,湖南省重要旅游城市。

  第30条

  市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

  打造两条旅游发展主轴线:沿常张高速、常荆高速等6条高速公

  路的陆路发展轴线;沿夷望溪、沅江、澧水的水上旅游发展主轴线;构建五大类型主题旅游功能区:中部常德城市旅游区、南部世外桃源风景旅游区、北部中华文明史脉寻踪旅游区、东部河湖水乡湿地生态旅游区、西部山水景观生态旅游区。

  8.市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31条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

  突出常德市的区域经济特色和资源环境特色,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将常德市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具备发达的产业体系、开放格局以及浓郁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32条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

  市域划分为山地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区、城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区、生态产业环境综合整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区、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区、城市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区、城市旅游度假景观建设区八个生态功能区。市域生态功能区划详见附表7。

  第33条

  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促进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矿山企业规模调整、矿产品结构调整和矿山采矿技术结构调整;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规划石门县、澧县和临澧县三县交界地区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地区,市域共划分出鼓励开采区14处,限制开采区6处,禁止开采区15处。

  第34条

  土地资源保障的措施与对策

  规划期内,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市域水域湿地面积不应再减少,林地面积需增加,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均要有较大增长;在严格控制城市和工矿新增用地的基础上,建设用地可适度增加。具体措施为:认真落实保护耕地政策;统筹生态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建设用地。

  第35条

  水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珍惜现有优良的水资源环境,树立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良好意识,在市域范围内,恢复水系生态功能,建立水系自循环体系,增强

  水体自净和流量调节能力。

  综合统筹流域水资源利用。各级城市应根据本地的用水习惯和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生活及工业用水指标和用水计划,保障城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则需继续扩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依靠塘坝水库等设施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逐步解决农业灌溉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对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制定相关的法规及制度,切实保护区域内各类水体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36条

  水资源保障措施

  1、考虑到目前沅江沿岸各城镇所用水源均来自沅江水系,澧水沿岸各城镇所用水源均来自澧水水系,应对沅江和澧水以及两条河流的上游支流予以重点保护,按照《湖南省水功能区划》(2005)中的有关规定划分水功能分区,并严格执行相关分区的保护要求,切实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同时加强对沅江以及上游地区包括桃源等县市排污的管理和控制,严格控制污染源,确保沅江水系常德段的水质。

  2、结合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用水量的增长情况,合理安排水利工程,以改善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状况,保证不同用户的供水安全。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河流的其他功能。

  3、除合理利用境外水资源外,还应重视本地水资源和再生水的开发利用,实现多水源供水,以构筑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4、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

  第37条

  能源节约、利用措施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的调整和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电力等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把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密切结合,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秸杆制气等再生型、清洁性能源。

  9.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38条

  市域教育设施发展规划

  贯彻常德市科教兴市战略,常德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乡镇和农村地区普及高中及义务教育,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到2030年,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管理有效、机制灵活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常德市的经济发展。

  第39条

  市域科技设施发展规划

  常德市区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优势,建立服务全市并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发展成为全市的研发中心。

  津市、澧县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应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科技开发推广机构,借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在广大乡镇及农村的推广和服务。

  汉寿、安乡等特色农业地区应加强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工作,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技术服务站。

  第40条

  市域卫生设施发展规划

  构建与常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常德市区及各区县(市)综合医院应针对各种新型疾病及时完善设施配备;乡镇卫生院具备基本的医疗设施,满足人民的日常就诊需要;尤其应加大对西部山区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配备。

  第41条

  市域文化设施发展规划

  常德中心城区以现有文化设施的充实提高为重点;东部平原地区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文化设施向网络化发展,提高设施档次和服务水平;西部山地区加强中心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各乡镇都应设置一定规模的文化站和影剧院。

  第42条

  市域体育设施发展规划

  在全市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体育社会化。常德东部平原地区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洞庭湖区结合水资源优势适度发展水上体育设施建设;西部山地区利用自然景观优势建设室外健身公园。

  10.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43条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至2030年,实行交通对外拓展战略,对内网络衔接战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加强区域交通协作和一体化,共享区域交通设施资源,借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加大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发挥其“二传手”的作用,扩大其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常德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以综合运输通道为主轴,综合运输网络为依托,加强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把常德市建成湘西北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

  第44条

  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1、区域交通发展目标:立足常德,实现对外交通设施对接,通过国家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立与我国三大经济区快速联系走廊。继续加强与长株潭、张家界、岳阳、怀化、湖北(沙市、武汉等方向)的交通联系,打通与西部成渝经济圈的交通通道,带动地区旅游发展。加强与省内“3+5”城市群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的协调,实现与“3+5”城市群和周边城市1.5小时交通圈的目标。

  2、市域交通发展目标:构建市域综合运输网络,强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促进“一主、一副、两带、四轴”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建立与常德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相协调;以及设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中心城区至市域所有县市、主要乡镇1小时到达的目标。

  第45条

  公路系统发展目标

  以城区为中心,形成6条对外放射高速通道,与省内各市、州及邻近省市以高速公路直达,形成4小时交通圈,与我国三大经济区实现快速对接;至各区、县(市)形成半小时交通圈;通过干线公路网络,至周边重要乡镇形成1小时交通圈。大力建设农村等级公路网,为新农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加强市域客货枢纽和信息建设,使常德市发展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公路为干线,县乡道为经络,等级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运输系统。

  第46条

  公路线网布局结构

  1、形成“一环六射”和东部、北部环线高速公路网络。一环:城区外围形成高速公路环。六射:常德至岳阳、常德至邵阳、常德至荆州、常德至吉首、常德至张家界和常德至长沙6个方向的高速公路。

  东部、北部环线:汉寿太子庙、津澧市、石门和慈利连线高速公路(西连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东接至岳阳和长常高速公路)。

  2、形成“一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一环:由S205、市域中部地区东西联络线、西部S306、S227和南部经过花岩溪的东西联络线组成。十二射:沿一环对市域辐射的12个方向。

  第47条

  公路系统规划

  1、在市域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主要地区,利用现有公路和新增规划公路,形成高速公路联络线和20个出入口。

  2、增强与公路干线盲点区域及重要港口枢纽的干线公路联系,加强南北中心区域的干线衔接。

  3、提高通往景区公路设施水平,为旅游景点提供保障服务。规划增加桃花源景区、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黄山头森林公园等景区联系公路,提高至壶瓶山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路服务水平。

  4、加强农村等级公路建设,缩小城乡距离,为建设新农村而服务。规划县乡公路三级公路以上,乡村公路四级,消除乡村公路为等外级公路的状况。

  5、加强各县级客货枢纽建设,提高枢纽吞吐量和进出集散通道能力。

  6、加强市域内公交化客运运营服务,提高对农村居民的客运服务水平。

  第48条

  铁路系统规划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铁路网布局调整规划及建设的机遇,应积极做好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协调,合理布置线位和客货站场,增设始发列车车次,增加经停车次密度,改善铁路运输水平低下的局面,提高常德对外客货输送能力,促进区域综合枢纽城市的形成,使常德铁路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49条

  铁路运输布局结构

  规划市域内形成“一横二纵”的铁路通道布局。一横:黔江-张家界至常德铁路和常德-岳阳至九江铁路。二纵:一纵为焦柳铁路;二纵为运城-宜昌至石门铁路和石门至长沙铁路。

  中心城区形成“十”字型线路布局结构,远期将发展为区域性铁路枢纽。

  第50条

  铁路线路规划

  1、石长复线改造:沿市域石长老线一侧布置。进入城区西侧设置货运专线,实行客货分运。

  2、长常城际铁路:市域内沿石长铁路走廊一侧,经汉寿设站,后返回石长铁路一侧进入城区。

  3、黔张常高速铁路:自张家界方向进入市域西部,经桃源境内设站,后经陬市在北部接入城区。

  4、常岳九高速铁路:沿城际铁路向南出城区转东,经汉寿城际站跨沅江折向东北向,经安乡设站,沿常岳高速公路走廊一侧至岳阳。

  5、渝长高速客运专线的预留:市域西部利用黔张常高速铁路并进入城区,过境线路在城区西南区域单独设置高速客运专线,并接入长常城际铁路后,与之共线。

  6、预留石门接入石-宜-运铁路用地。

  第51条

  水运系统规划目标

  利用市域内沅水、澧水和河湖密布的得天优势,大力发展水运运输,发挥水运运输潜力,提高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应有的地位。整治沅水、澧水等航道,扩大港口集疏运能力,提高集装箱运输和大宗货物的运输水平。

  第52条

  水运系统规划

  规划市域内形成2条重要航道和9处重要港口的水运系统布局。

  1、进行沅水和澧水航道整治。沅水航道规划三板溪—常德全线达到四级标准;常德—鲇鱼口全线达到三级标准;规划澧水航道由现状五级提至四级标准。

  2、扩大常德港1000吨级和津市港、桃源港500-1000吨级的停泊能力。

  3、与铁路货运运输布局相衔接,调整盐关铁水联运向德山港区与德山铁路货运站联运的转化,提高货物运输水平;加强其它港口的公水联运设施建设,增加与港口重要公路的联系,为公水联合运输创造有

  利条件。

  第53条

  航空港规划目标

  为湘西北地区的国家重要支线机场,并作为长沙黄花、张家界机场的备降机场。适应常德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城市旅游、商务和物流提供快捷服务。继续开辟重点航线,扩建机场设施,利用周边城市为支点进行无缝对接,通过联程中转的方式,快速实现常德通达全国的航线网络。

  第54条

  航空港规划

  1、机场近期2020年按照4D进行使用,跑道不延长,远期2040年需要飞更远的航线以及大的机型,规划等级4E,往南延长600米至3200米。

  2、规划近期航站楼主要采用“新建旅客航站楼,同时改造现有航站楼为货运库”的建设方式,可以满足机场到2020年的国内、国际客货吞吐量需要。

  3、满足近期其它机场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并预留远期用地。近期2020年方案规划场内用地增加到238.74公顷;远期2040年场内用地面积为381.99公顷。

  11.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55条

  给水工程规划(略)第56条

  排水工程规划(略)第57条

  供电工程规划(略)第58条

  通信工程规划(略)第59条

  燃气工程规划(略)第60条

  环境卫生规划

  1、规划目标

  至2030年,全市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平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医疗垃圾等特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至规划期末,初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集运输实现密闭化,压缩转运率达90%;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粪便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区域垃圾填埋场规划

  常德市生活垃圾处理

  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遵从“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处置”的要求,实行以资源化利用为基础,焚烧和堆肥处理为主体,卫生填埋处理为辅助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体系。

  规划在常德市域内,共需扩建和新建8座卫生填埋场,新建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新建2座生活垃圾颓废处理厂。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2.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12.1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第61条

  城市性质:湘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宜居城市。

  第62条

  常德的城市职能包括:湘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新型工业基地、旅游服务基地和文教基地。

  12.2城市规模

  第63条

  中心城区总人口:至2015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20万人以内;至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35万人以内;至203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80万人以内。

  第64条

  城市人口规模:至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00万人以内;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15万人以内;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5万人以内。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105km2以内;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18km2以内;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160km2以内。人均建设用地降低到103m2以内。

  13.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第65条

  空间增长边界

  江北城区在现有建成区基础上向西延伸至铁山变电站高压走廊范围;向东延伸至马家吉(yuè)河;向北延伸至占天湖沿岸。在充分保护河

  湖湿地的前提下,江北城区的规模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江南城区向南发展至防洪隔堤为止,在调整相关防洪规划之后,规模可发展到23平方公里以内。

  德山城区向南适度发展,在修改防洪规划后,向东有条件发展,最终的规模在37平方公里以内。

  14.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14.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第66条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为保护利用自然生态环境、顺应区域经济流向、实现发展模式转型、落实“3+5”城市群战略,规划期内城市总体向东发展。江北城区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均有一定发展空间;江南城区主要向西、向南发展;德山开发区主要向南、向东发展。

  14.2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第67条

  拓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城市建设用地蔓延式无序扩展,构筑一个有利于常德中心城区长远发展的城市骨架。

  第68条

  发掘“三山三水”的新内涵,充分尊重城市周边的山水环境与生态、景观资源,利用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态与变化,从中梳理出其独一无二的特征。在确定各片区用地布局的过程中,进行山水特色的挖掘与阐释,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独特魅力。改善城市的风貌景观和人居环境。

  第69条

  充分保护常德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构成的相互连通的网络。对城区及周边的河湖水系进行分类保护:划定湿地保护区;保留重要的水道作为城市片区边界;结合面积大或分布密集的水体布置城市公园;在下层次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尽量保留其他现状水体。

  第70条

  统筹武陵区、鼎城区两个行政区的产业布局。加大对江南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缩小与江北城区在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将城市两岸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

  14.3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第71条

  规划期末常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为“一带、两轴、三城、多片区”。

  “一带”指的是沅江,沅江既是常德城市的风光带、生态廊道、航道和水源,又是常德城市防洪的主要对象,也分割城市南北的障碍。“一带”是常德城市空间的首要特征。

  “两轴”包括南北向主轴和东西向次轴,体现了城市用地扩展的趋势,并涵盖了主要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的分布。

  “三城”指中心城区的江北城区、江南城区、德山城区。德山应转变开发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寻求以工业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新区。

  “多片区”指城市划分为9个片区,其中沅江北岸5个,沅江南岸4个。沅江北岸的5个片区分别是江北中心区、城东片区、河洑片区、占天湖片区、东江片区。沅江南岸的4个片区分别为鼎城中心区、德山中心区、德山南区、德山东区。

  14.4中心城区用地构成

  第72条

  建设用地分为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四类,总面积198.5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1.9%。区域交通设施用地是位于中心城区以内,城市建成区以外的铁路线、公路线用地以及机场用地,总面积13.9km2。城市建设用地是中心城区内集中连片开发、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完备的建设用地,总面积159.6km2;镇建设用地是指位于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以外,位于近郊镇政府所在地的集中连片开发、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较为完备的建设用地,总面积15.0km2。乡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以外,农民用于居住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总面积10.0km2。

  第73条

  非建设用地分为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水域。农业用地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内建设用地界线以外进行农业生产的用地,总面积200.5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2.2%。生态用地主要包括山体、湿地保护区、区域交通线两侧的防护绿地以及大型郊野公园等,总面积155.9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25.0%。水域是本次规划用地布局中保留的自然和人工水体。水域作一类特定的生态用地,总面积68.0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10.9%。

  15.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

  第74条

  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居住用地5191万平方米,占城市规划总建设用地的32.5%,人均居住用地为33.49平方米/人。

  第75条

  居住用地布局

  根据城市的河流水系、重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通道、城市主干道队用地的分割,规划了28个居住区;其中位于江北城区19个,位于江南城区5个,位于德山城区4个。

  第76条

  建设标准

  新建居住区要求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配置相应的中学、小学、社区中心、中心绿地及广场、游园、停车场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

  旧城中现有居住区应加强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补齐配套设施,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居住环境。

  各居住区公共服务中心均位于居住区中心位置,内容应包括商业网点、农贸市场、文化娱乐、社区医院和卫生站、青少年活动站、老年活动站、体育健身等设施和公共绿地。该指标和用地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具体落实。

  各居住区配套的中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及湖南省相关的建设规范要求作为规划强制体性内容,在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落实,并符合国家居住区规范的相关配套要求。原则上每个居住区内有至少一所中学,按照服务半径设置1至多所小学。

  第77条

  保障性住房

  常德市德保障性住房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种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议以居住区组团为最小规模,不宜超过居住小区的规模。保障标准经济适用房以60平方米左右户型为主,廉租房以45-50平方米户型为主。

  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具体选址为:河洑片区的居住区07、江北中心区的居住区12、东江片区的居住区17、鼎成中心区的居住区20、鼎成中心区的居住区24、德山南片区的居住区27,总用地规模244.9万平方米。

  16.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6.1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第78条

  总体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分市级、片区级两级设置。市级中心为火车站商业中心、人民路商业中心、河洑文教中心、和占天湖旅游会展中心;片区中心结合规划结构中的片区分片布置,除德山东片区外,每个片区内有一个片区级以上中心。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679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6.8%16.2行政办公用地

  第79条

  行政办公用地规模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232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人均1.50平方米。

  第80条

  行政中心

  规划行政中心位于占天湖片区朗州路两侧,未来的市政府和部分行政机关迁至此地办公。

  16.3商业金融业用地

  第81条

  商业中心

  商业服务业中心:在中心城区形成两个市级商业服务业中心,其中人民路商业中心以零售业服务业为主、火车站商业中心以商贸业和旅馆业为主。

  片区级商业中心:在规划的9个片区中,除德山东片外的8个片区均设置片区级中心(已有市级中心的可不设),为本片区的城市居民提供服务。

  设立专业中心:在占天湖片区设立柳叶湖旅游会展中心,位于柳叶湖西岸;在德山南片区建设工企业服务基地,是为开发区服务的中心。

  第82条

  商业金融业用地规模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1364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8.6%,人均8.8平方米。

  第83条

  批发市场用地

  火车站批发市场用地适当向西扩展;桥南市场用地在原地原规模发展,不再进行规模的扩展。

  16.4文化娱乐用地

  第84条

  文化娱乐用地规模

  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251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6%,人均建设用地1.62平方米。

  第85条

  文化娱乐用地布局

  在河洑片区中心,规划综合剧院一处;规划的9个片区中,在除德山东片区外的其他8个片区中心安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结合居住区建设,在社区内部普及小型文化活动站。

  16.5体育用地

  第86条

  体育用地规模

  规划体育设施用地112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7%,人均建设用地0.72平方米。

  第87条

  体育设施布局

  在河洑片区中心规划大型体育馆用地;规划的9个片区中,在除德山东片区外的其他8个片区中心安排体育设施用地,设置小型专业馆。加强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按居住人口比例增加体育场地和体育健身设施。

  16.6医疗卫生用地

  第88条

  医疗卫生用地规模

  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128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8%,人均用地0.82平方米。

  第89条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保留原有医院,规划在除江北中心区(已满足)外的其他8个片区中新设综合性医院。

  16.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第90条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模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58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7%,人均建设用地3.76平方米。

  第91条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布局

  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河洑片区内集中建设市级文教中心,在市级教育中心内部设置综合学生活动中心,包括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

  中小学用地属于居住用地,相关内容参见“居住用地布局”。

  17.中心城区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17.1工业用地

  第92条

  工业用地规模

  规划工业用地2300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4%,人均建设用地14.84平方米。

  第93条

  工业用地布局

  引导工业项目向德山开发区集中;对于沅江以北的工业用地,采取控制和置换的原则,坚决取缔污染重、效益低的工业项目;江南城区适当控制工业项目发展,工业项目选址限制在片区的东南,玉霞路沿线。

  德山南片区主要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专业,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德山东片区已有企业污染较重,建议未来有污染项目向本地区聚集;对德山中心区中已经停产破产的企业应进行资产和用地的清理整顿,腾退可开发用地。

  17.2仓储物流用地

  第94条

  仓储用地规模

  规划仓储用地302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人均建设用地1.95平方米。

  第95条

  仓储用地布局

  保留常德铁路东站的仓储用地和位于德山中心区的国家粮库;新规划仓储用地集中在德山南区、火车站火车站两侧、常德东站周边。

  第96条

  危险品仓库

  迁移德山中心区沅江沿岸的油库,向东至望江路北侧、沅江五桥西侧地块,与其它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安全隔离。

  第97条

  物流中心

  规划2个物流园:常德综合物流园和德山物流园。

  规划6个物流中心:柳叶湖物流中心、丹溪路物流中心、常德东站物流中心、桥南物流中心、德山火车站物流中心和德山南部物流中心。

  18.中心城区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18.1绿地系统规划

  第98条

  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三核心多节点”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带:沅江绿色生态带。

  三核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三个城区分别规划大型生态公园,构成三个城区的生态核心。这三个核心分别是:江北城区的柳叶湖,江南城区的赤湾湖公园,德山城区的德山公园。

  多节点:利用河流水系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城市景观构筑的需要,形成多个绿化节点,其属性为城市公共绿地。

  第99条

  绿地系统布局

  采取“生态隔离、网络渗透”的布局手法。

  生态隔离:利用沅江、柳叶湖、马家吉(yuè)河、枉水和外围密集的生态湿地,形成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有效生态隔离屏障,是整个中心城区的绿色背景。

  网络渗透:在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内部,利用河流水系、沿街绿地河沿交通走廊市政走廊的防护绿地,形成两级绿化系统网络。同时外围生态隔离和内部的绿化网络之间通过几个主要生态廊道互相联通渗透。

  第100条

  公共绿地

  规划公共绿地1938万平方米,人均12.50平方米。规划7个市级公园,15个区级公园。

  第101条

  防护绿地

  沿高速公路两侧各设置30米的防护绿地;沿铁路两侧各设置15米的防护绿地;110kv输电线单侧防护绿带不少于10米,220kv输电线单侧防护绿带不少于20米,500kv输电线单侧防护绿带不少于35米。

  18.2景观系统规划

  第102条

  城市山水景观格局

  提出新“三山三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景观格局:“三山”指太阳山系、德山山系和“大河洑山”,“三水”指外江、内河和内湖。新“三山三水”环抱在三个城区周边,渗透于城区之内,形成了内外交融的城市生态景观网络。

  第103条

  沅江生活岸线规划

  注重沅江一江两岸的生活岸线规划,形成沅江沿江风光带。

  江北城区:规划江北城区从沅江三桥到沅江一桥为生活岸线,延续诗墙公园建设模式,结合雕塑和小品设计形成城市公园、城市广场。

  江南城区:沿沅江应以相对自然的岸线处理为主,沅江大堤以自然绿坡的方式建设,与沅江北岸形成一自然一人文的两岸风光。重点地区建设城市广场,结合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人性化的商业休憩空间。

  德山城区:在孤峰塔到沅江二桥段规划为生活岸线,对现有的工业用地进行腾退改造。严格控制德山城区的沅江沿岸线建筑高度,突出孤峰塔的景观地标地位。

  第104条

  重要景观节点

  在城区内部,选取与自然景观借景条件较好地段和城市建设重点地区形成重要城市景观节点,其中包括新河渠节点、占天湖旅游会展中心节点、三河交汇节点、东江马家吉(yuè)河湾节点、孤峰塔节点、德山南片区公园节点。

  19.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105条

  保护标准

  确定常德市中心城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定绝对保护区,区内不得进行任何有损文物的建设;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已经调查出来的文物埋藏点划定重点保护区,区内的建设要依照文物的有关规定进行;在暂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埋藏点、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划定一般保护区。严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内进行任何有损文物的建设,因特殊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其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的工程建设,其建筑风格要与保护单位协调。

  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埋藏区的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文物部门直接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联同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一站式”审批程序。

  第106条

  保护内容

  城区应重点抓好铁经幢、荣定王墓、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及抗战碉堡、宋代碑刻、笔架城、常德府古城墙、太和观、清真古寺、丝瓜井、四眼井、葵花井、白龙井、崔婆井、德山孤峰岭古墓群、孤峰塔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对些文保单位的保护以划定保护范围,保护文物本身,维护文物存在的环境。

  对水星楼段明清古城墙进行保护、修复,对护城河进行适当恢复,不能恢复的地段地表用绿地标识。

  文保单位位置见中心城区“四线”划定图。对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要求参见附表“常德市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0.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0.1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第107条

  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协调策略

  未来中心城空间随着区域交通轴和经济轴的建立,城区进一步向外扩展,向东部发展的动力更足,中心城用地将形成“十”字轴空间结构,需要有与其契合的骨架交通系统作为引导和支撑,并应与城市空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第108条

  交通模式选择策略

  基于构建“两型社会”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常德应采取低成本交通与市中心强大发展战略相结合。首先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小汽车出行为辅的交通模式总体策略,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在通勤交通中的骨干作用,积极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构建多方式协调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为形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良好交通环境。

  第109条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应注重在中心区和主要客运交通走廊上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降低中心区的机动化过境交通,应鼓励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尤其是在联系长距离的组团之间的交通,应优先采用大运量的快速公

  共交通方式,通过路权管理限制和进入管理限制来实现。

  第110条

  投资策略

  未来常德的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加大组团之间骨架干道的建设,并在主要客运走廊上优先考虑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公交专用道建设,建设公交场站设施,保证其必需的投资。

  第111条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策略

  在区域交通宏观战略和目标指导下,重视国家重大交通设施对城市建设的有益影响,积极落实和加强协调,力争达到对外综合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衔接统一。

  注重各种对外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设施的合理衔接,正确处理过境、客货运交通组织;加强与城市用地功能的协调,保护城市北部生态湿地和柳叶湖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保障未来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对外交通的畅通。

  20.2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第112条

  公路过境及货运组织

  规划G207将与城市交通进行分离,其路线将沿德山南部、机场南部与西南方向G319相接,向北跨沅江新增加公路大桥一座,并沿城市西部向北与原G207衔接。

  规划G319沿德山南部边缘道路、机场南部,向西接入G319,过境交通将直接转入西南方向出市区。

  S306沿常德大道转入城市西部出市区,随着常岳高速公路和北部高速环线的建设,一部分过境交通流将通过高速环线实现分流。

  城市对外货运组织道路主要由城市快速道路和周围公路组成。规划城市对外货运道路7条,分别是常德大道、桃花源路(机场路)、金丹路、兴德路以及紫缘路、柳叶路和洞庭大道的快速路段。

  第113条

  铁路城区站场结构布局

  中心城区将形成“北客南货”的客货枢纽格局。“北客”为常德火车站,“南货”为常德货运站。

  规划常德火车站在原有2台3线基础上,预留高速铁路站场空间,扩建候车站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北部广场用地;规划预留常德货运

  站站场扩建用地。

  第114条

  铁路城区客运线路

  在中心城区西北部和既有石长线东侧布置始发和经停客运线路,保障城区铁路线路的客运功能。

  石长铁路复线改造:保留老线和复线普速客运功能,新规划西部货运专线,实现城区客货分开。

  长常城际铁路:区域内经汉寿设站,沿石长铁路复线东侧进入德山,在德山设经停站,终站接入常德火车站。

  黔张常高速铁路:黔张常从西北部河伏镇北部接入常德火车站,与长常城际铁路线路衔接。

  常岳九接入常德火车站,避开柳叶湖旅游景区,沿城际客运线路向南过德山再向东经汉寿跨沅江至岳阳。

  渝长高速客运专线的预留:进入城区沿黔张常高速铁路接入常德火车站,并沿城际客运线路出市区;在西南部预留客运专线,为渝长、黔张常-常岳九客运过境运输使用。

  第115条

  铁路城区货运线路

  在中心城区西部和机场南部布置引入德山货运和过境性货运线路,避免大量货运对城区的环境影响。

  西部货运专线:为石长铁路普速货运、黔张常-常岳九高速货运运输使用,线路沿西部经过,经停线路接入德山货运站;过境货运可并入石长铁路和常岳九高速铁路,实现与长沙、岳阳的联系。

  德山港区铁路专线:引入一条至德山港区码头的铁路专线线路,供铁水联运使用。

  第116条

  水运

  进一步提升城区范围内沅江三级通航标准,提高常德港1000吨级的停泊水平和年吞吐能力,加速与德山货运站联运工程建设,发挥常德港铁水联运运输作用。

  城区内分散布置的港区,应与沅江两侧城市用地功能协调和与进出道路衔接顺畅,应对现状布局进行适当整合,规划分散港区要向沅江下游集中布置,危险性货物码头布置最下游,并独立分开。

  主要调整德山码头整体向下游设置,落路口码头、夹山寺码头整合到德山码头,盐水港码头保持现有规模,远期应考虑向下游发展。

  第117条

  航空

  除满足近期机场设施建设规模并预留远期用地外,规划一条与机场连接的快速道路,实现居民对外航空的快速出行,一是江北、江南利用机场路,二是德山利用兴德路和向西的机场联络线。

  第118条

  市区内外交通衔接设施布局

  1、高速公路出入口:规划区内将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布局。在放射方向形成4处互通立交;为保障各个方向进出城较为方便,规划进出口立交6处。

  2、公路客运枢纽:规划5处公路客运枢纽。一级客运枢纽站为3处,分别是常德汽车总站、常南汽车站、常德汽车东站。二级枢纽站2处,分别是常德汽车西站、德山开发区汽车站。

  3、物流园、物流中心(货物枢纽):作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常德具备成为西北区域物流城市的优越条件,城区内共规划2处大型物流园和6处物流中心。2处大型综合物流园为常德综合物流园和德山综合物流园;6处物流中心为德山火车站物流中心、柳叶湖物流中心、德山南部物流中心、桥南物流中心、常德东物流中心和丹溪路物流中心。

  20.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119条

  城市道路网络发展目标

  道路网目标:至2030年,建成功能完善、等级匹配、畅通、高效、安全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建设快速路70.74km,干路密度达到3-4km/km2,人均道路面积16.48m2/人,城市道路面积率16%。

  交通运行目标:高峰小时期间沅江两岸组团之间机动车平均行程车速不低于40km/h,出行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北部组团与外围片区平均行程车速不低于35km/h;组团内部之间平均车速不低于20km/h,出行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第120条

  城市道路网络发展策略

  区域差别化策略:根据城市“一带两轴三城区”用地功能结构,发展轴上的道路设施应适度超前,以加强三城区之间通畅、快速联系,形成城市拓展的骨架。外围片区的道路设施优先建设,带动片区土地利用与开发。中心城区道路以改造为主,建设为辅,重点打通瓶颈和建设中心城区道路的微循环系统。

  产业布局调节策略:确保建设与重大产业布局相关的道路,通过道路建设推动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第121条

  城市道路网络发展任务

  1、规划形成与城市功能主轴契合的快速通道,早日建设快速路,实现南北城区快速交通联系,提供设施保障,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2、扩展现有干道系统,确保各个功能片区之间的联系。

  3、建设关键断面的交通通道如过江、过河通道,铁路通道等,保证各城市组团间的顺畅联系。

  4、完善道路网结构,形成合理级配,正确处理交叉口交叉方式和用地控制。

  第122条

  城市道路网络布局结构

  根据常德沿江两岸分区独立特征,规划形成与各城区用地结构相适应的“环型+放射+分区棋盘道路”布局型式。是由快速路、主干路(骨架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四种等级组成。

  第123条

  快速路

  规划形成连接三城区的“环型”和对外“放射”城市快速路系统。“环型”为两条南北向和两条东西向形成的环形城市快速路。“放射”为各方向对外的城市快速路。

  快速路包括由沅江以北的常德大道、沅江二桥、沅江以南的常德大道、金丹路、沅江三桥、机场路和兴德路、紫缘路、柳叶路以及洞庭大道部分快速路组成。快速路共计70.70公里。

  考虑常德山水园林城市景观需要,快速路可以采取准快速路的形式,避免大量的立交和高架桥梁。

  第124条

  骨架主干道

  规划形成“七纵七横”共十四条骨架性主干路。

  七纵包括丹溪路、皂果路-阳明路、紫缘路-沅江大桥-善卷路、太

  阳大道、朗州路北段、德山大道、知青路-经十九路。七横包括柳叶路、洞庭大道-东驮路、鼎城路-建设东路、金霞大道-港区路、江南大道路-莲池路、桃林路和纬十五路。

  第125条

  其它主要道路

  结合用地功能,完善、优化其它干路线网,规划重要支路,与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共同形成等级匹配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第126条

  规划道路指标

  规划城市干路密度达到3.00km/km2,人均道路面积16.48m2/人,城市道路面积率16%。

  第127条

  道路红线规划

  城市道路红线规划宽度:快速路50-60m,主干路40-60m,次干路25-45m,支路15-25m。

  第128条

  交叉口规划

  快速路网络节点规划控制:规划与快速路相交设置全互通式枢纽立交7处,各占地8-12公顷,14处简单立交,各占地2.5公顷。其它与主要干道相交设置展宽式信号灯交叉口。

  主次干路交叉口规划控制指导:为展宽式信号灯交叉口,根据交通量采取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在距离交叉口60~100m的范围内,道路红线增加2~4个车道的宽度。

  第129条

  过江通道规划

  通过对跨沅江交通需求预测分析,至2030年,高峰期间跨江机动车交通需求为18000pcu/h,现状和原规划能提供跨江车道通行能力为13600pcu/h,既有大桥已不能满足需求,需增加过江桥梁或隧道适应交通增长。

  1、规划保留现状沅江大桥、沅江二桥及上版规划的沅江三桥。

  2、考虑G207改线,远期新增加G207公路大桥1处,起分流过境交通作用。

  3、规划新增加德山工业园与东部用地联系跨江桥梁1处,位置沿经十九号路向北,桥梁提供不少于6个机动车道通行能力。

  4、规划江南与东部用地跨江桥梁1处,位置沿金霞大道向东;同时

  也能起到江南与德山间交通的分流作用,打破江南与德山之间的交通设施瓶颈制约。

  5、考虑未来需求的弹性,增加江北与江南,江南与德山的交通联系,规划远景预留通道2处,一处位置在阳明路向北的跨沅江通道上,另一处是江南大道与德山大道的越江通道上。

  20.4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第130条

  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1、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水平,巩固并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在客运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常规公交为主体,快速公交为骨干,出租等多方式协调利用,功能层次明确、网络布局合理、换乘衔接方便的优质公交服务体系。

  3、以一体化客运枢纽为中心,加强与其他客运方式的衔接。

  4、实现城市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为主体的合理城市交通方式结构。2020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2030年力争达到35%。

  5、80%居民公交出行时间不超过35分钟,居民公交出行换乘率不超过1.3。

  第131条

  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协调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发展,利用城市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拓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

  完善交通系统的票价政策与体制,协调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公共交通系统内部等各交通方式比例,保障公交系统的良性发展。

  提高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完善政策性补贴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行业服务水平的监管。

  科学规划城市公交线网和场站枢纽,利用高科技手段建设智能化的公共交通运营系统。

  第132条

  公共交通发展任务

  1、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线的建设。

  2、调整常规公共交通线网,建立不同等级合理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服务体系。

  3、加强公共交通枢纽换乘站的建设。

  4、明确政府企业各自权责,实现管运分离和独立监督。

  第133条

  公交线网布局结构

  在主要客运走廊上,布设BRT快线和公共交通专用道,调整公交线网结构,组织中心城区“干支线”模式的常规公交运输,形成不同层次间公交线路的合理分工与高效衔接。

  第134条

  公交快线和专用道走廊

  1、规划“十字+长环”型BRT走廊,线路总长度约86.2km,主要沿城市快速路和武陵大道、洞庭大道及善卷路骨干性主干路上布置。承担中心城区骨干客流走廊的服务,同时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在规划BRT骨干客运系统基础上,在城市三城区核心区的柳叶路、紫菱路、人民路、皂果路、紫缘路、太阳大道、鼎城路、金霞大道、德山大道和和桃林路等道路上,布设公交专用道系统,以保障公交干线运输服务水平。在江北城区形成“5横7纵”公交专用道网络。在江南城区形成“3横2纵”公交专用道网络。在德山形成“3横2纵”公交专用道网络,全市共计113公里。布设公交专用道系统。

  第135条

  公交车辆发展预测

  至2020年。中心城区内公交出行需配置公交车约1700标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15标台。2030年内公交出行需配置公交车约3100标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20标台。

  第136条

  公交换乘枢纽规划

  规划在中心城区布设市级公交枢纽(一级枢纽)7个,片区级公交枢纽(二级枢纽)22个。

  第137条

  公交场站设施规划

  1、规划2020各类公交场站需求用地总规模达40公顷,2030年各类公交场站需求用地总规模达66公顷。

  2、高级保养、修理厂:规划在金丹西站、公交东站、鼎星工业园(南侧)和德山南站城区边缘地带布局高级公交保养场、修理厂,每处规

  划控制用地1.0~4.5公顷,总用地为9公顷。

  3、综合停车场:规划在公交三公司、公交二公司、公交总站北、德山南部布局兼有停车和保养功能的综合公交停车场,夜间停车规模控制在总停车量的70-80%,总用地为26.6公顷,其它由有条件的枢纽站提供部分停车用地,每处规划0.2~0.3公顷夜间停车场。

  4、枢纽和首末站:在详细规划中落实枢纽和公交首末站,根据《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每3~5万人的居住区设置1~2个首末站,每个站的用地面积宜在1300~1500m2左右;二级以上枢纽站按照每处占地原则按照5000-20000平方米设置,具体用地规模需要结合客流预测需求和建设形式以及周边用地情况综合考虑,枢纽和首末站总用地为40公顷。

  第138条

  出租车规划

  2020年出租车车辆控制在2000辆,2030年控制在2500辆,万人拥有量分别为20辆和18辆。

  采取出租待招点与重要客流集散地点相结合的方式,共规划12处出租待招点。

  20.5停车系统规划

  第139条

  停车发展目标

  与城市机动化发展水平相协调,分区域、分层次满足停车需求。通过不同地区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停车配建标准、公共停车场的数量、布局、供应水平的调整和价格机制,作为中心区交通需求管理的手段。

  以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和公共停车场规划作为今后停车控制的主要手段,通过规划管理法规和建设管理法规及交通管理法规予以严格控制并实施。

  第140条

  停车发展策略

  1、分区供应策略。

  按照江北中心城区作为停车调控区,江南中心城区和江北其它地区作为停车适度调控区,德山等外围片区作为停车协调发展区进行不同的停车供应和需求控制管理。

  2、停车需求分类供应策略。

  按照居住地停车、工作地停车和公共停车三类进行停车需求供应。

  3、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一体化策略。

  制定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相协调统一的发展政策。

  4、停车产业化与社会化策略。

  除建筑物配建停车、以政府投资的建设方式外,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兴建新的公共停车设施,并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的办法来逐步实现停车产业化与社会化,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公共停车场建设。

  第141条

  停车需求预测

  规划期中心城区配建停车泊位34.3万个、路外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路内规范停车泊位2.5万个,停车泊位总数为42万个。

  第142条

  停车规划

  根据未来停车需求,在停车缺口较大的江北中心区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8处,江南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5处,德山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3处。其它路外停车场严格按照配建停车标准执行。

  20.6慢行系统规划

  第143条

  慢行系统规划

  规划提倡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积极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及非机动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

  构建促进慢行交通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形成各城区就业、就学与居住相对平衡的用地布局,有效控制自行车出行距离。

  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安全的慢行交通通道,通过优化已建道路断面和新建道路断面进行慢行系统设计,保障断面的有效实施。

  保留并适当扩大旧城地区内一定的慢行街区。继续保留人民路步行街,适当扩大沿人民路西侧区域的东西向道路作为步行区域。。21.中心城区市政与公用基础设施规划

  21.1给水工程规划(略)21.2排水工程规划(略)21.3雨水系统规划(略)

  21.4供电工程规划(略)21.5通信邮政工程规划(略)21.6燃气工程规划(略)21.7环境卫生规划

  第144条

  规划目标

  2030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145条

  生活垃圾产生量

  常德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9~1.0公斤/日之间,预计到2030年,常德市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1450吨左右。

  第146条

  环卫设施规划

  现状桃树岗卫生填埋场本期容量饱和后规划进行封场绿化。

  规划在大龙站礼家湾一带的山地中新建一座综合垃圾卫生处理场,规划处理场的占地面积约400亩。

  依设计继续建设檀树坪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设计处理能力为900吨/天,远期设计处理能力为1200吨/天,占地约5.37公顷,年发电9920.7万度。

  小型垃圾转运站的设置应以小型密封压缩式转运站为主,宜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设置标准为每0.5~0.7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占地面积不小于100m2。

  第147条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规划

  公厕、废物箱和垃圾收集点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划设置,城市开发和街区改造要提前确定好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的位置,预留好所需要的用地。

  第148条

  环卫基层机构规划

  规划在江南城区和德山城区各建一处包括环卫所用地的环卫停车场,占地面积约20亩左右。

  根据管理所分布现状和常德市规划区的用地布局,规划期末共需增设10处环卫管理所,其中包括1处水上管理所。

  22.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

  22.1防洪排涝规划(略)

  22.2抗震减灾规划(略)22.3消防规划(略)22.4人防规划(略)23.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149条

  规划目标

  到2030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中心城区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县级市、县城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5%;城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中心城区噪声达标区面积覆盖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的内河、内湖地表水体达到Ⅲ类及好于Ⅲ类的水质标准;沅江常德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执行地表水Ⅱ类水体标准,其他江段执行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二氧化硫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35%~45%;二氧化碳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60~65%。

  第150条

  水环境功能区划

  常德市中心城区的内河、内湖水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体标准;沅江陬市镇至沅江大桥段,划分为饮用水源区,执行地表水Ⅱ类水体标准;沅江沅水大桥至彭家河断面,划分为工业用水区,执行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

  第151条

  大气环境质量

  根据常德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中心城区全部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二类区并执行相关标准。

  第152条

  噪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划

  按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将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划分为四类:

  一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7:00-23:00)55dB,夜间(23:00-7:00)45dB,适用于各组团居民区和文教区。

  二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60dB,夜间50dB,适用于各组团商业中心区和市级中心区。

  三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65dB,夜间55dB,适用于工业区。

  四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70dB,夜间55dB,适用于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区域。

  第153条

  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

  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并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常德市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应在规划区合理安排堆放场地,并实现工业固废的全部资源化利用。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危险废物、医疗垃圾进行安全处置,加强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

  24.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第154条

  分类指引

  城市公共活动聚集、开发强度高的城市中心地区是重点开发区。这些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必须考虑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并结合近期建设规划、旧城改造规划、旧工业区规划等,编制统筹规划。

  城市生态控制区、城市绿地、水域、道路等区域的地下空间可作为安排城市公用设施(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设施)的储备区,储备空间禁止安排开发类的地下空间。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处于地震断裂周边的地区,地下空间资源质

  量差,开发难度大,为城市地下空间慎建区。慎建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谨慎考虑,在开发利用前需做详细的工程可行性分析。

  其余一般地区为近期地下空间非重点建设区,应结合相关规划及政策,谨慎开发。

  第155条

  分区指引

  旧城地区逐步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原则上不提倡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

  新建设区中的一般地区提倡积极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城市步行系统,建设地下停车设施,提倡地下市政设施的统一建设,建设“共同沟”。

  新建设区中的核心功能区应对地下空间进行统一规划,最终建成完整的地下空间系统。应结合地铁交通枢纽建设商业、文化、娱乐综合设施,对地下空间周边的建筑提出地下出入口、步行通道的控制要求。

  25.中心城区城乡统筹与村镇建设

  25.1镇规划指引

  第156条

  灌溪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南、向东为主,但要与中心城区保持足够的生态隔离地带。灌溪镇应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但一切建设活动要充分保护现有的河流水系和湿地资源,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

  第157条

  白鹤山乡应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水上运动。规划建议将白鹤山乡提升为镇建制。

  第158条

  河洑镇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河洑山森林公园的游憩配套设施建设。

  第159条

  斗姆湖镇应利用交通优势,依托机场机场,完善周边地区的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业。

  第160条

  石门桥镇区纳入德山城区,按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统一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保留原镇政府建制,继续行使对石门桥镇域的管理。

  25.2乡村规划指引

  第161条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防洪、生态环境保护等限制因素,建议把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以下四类地区:1.纳入城镇型地区。2.迁建型地区。3.限制发展型地区。4.保留型地区。

  第162条

  对于纳入城镇型地区的村庄,应当城乡联动发展,与城镇发展同步进行城镇化改造。在改造过程农民纳入城市社会服务体系,将乡村社区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制,将村庄改造费用计入城镇建设成本,从而避免新的“城中村”的出现。妥善处理乡村集体经济和个体农民的权益,着力解决为转型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等问题。

  第163条

  迁建型地区包括坡度10〉I〉25度的山区。该区域内的村庄应当有序迁建。需要有序搬迁的村庄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搬迁、局部搬迁或通过加强防护措施达到安全标准保留。搬迁村庄要慎重选址,向条件优越的地区搬迁,避免二次搬迁。同时,统筹改善农民生存条件和提供农民就业出路,促进搬迁农民致富,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搬迁村农民和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第164条

  限制发展型地区包括输电线路走廊、地震高烈度区、蓄滞洪区、湿地保护区、坡度10〉I〉25度山区,这些地区内的村庄应当限制发展,提高建设质量,严格控制扩张,适当地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优化布局。

  第165条

  位于保留型地区的村庄,应保持长时期内稳定的乡村化形态,大力发展宜农产业,集约发展。对这些村庄应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接受搬迁农民,建设社会主义乡村新型社区,实现共同富裕

  常德城市规划实施

  26.空间管制与建设指引

  26.1市域空间管制

  第166条

  市域空间管制的目的强化规划引导作用,高效、合理地使用建设用地;严格有效地保护

  生态资源、自然文化遗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引导区域性设施建设,减少重复投资。

  第167条

  禁建区

  常德市域禁建区主要为东部的河湖水系、水库、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包括西洞庭湖、珊泊湖、王家厂水库等;市域西部重点山体生态敏感区、市域森林公园、森林保育区,包括河洑森林公园、花岩溪森林公园、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壶瓶山等;风景区及文物古迹的核心保护区,包括桃花源风景名胜区、鹿溪旅游区、彭头山遗址、皂市商代遗址等;基本农田保护区;军事设施保护区。

  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严格禁止与自然和人文价值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活动,对已有的与自然和人文价值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无条件拆除,其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居民应全部搬迁;严格按照《水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法规进行控制管理;并积极进行生态修复,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168条

  限建区

  限建区主要为市域中部、东部的湿地、一般农田保护区以及市域西部山体生态较为敏感的一般区域。限建区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管理建设项目,强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补偿,必要的建设项目需采取生态防护与修复措施,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

  第169条

  适建区

  适建区是城镇化发展地区,但建设行为必须依据并符合经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组织实施。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条件,确定科学的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适宜人居的要求进行城镇建设。要加强建制镇建设管理,协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确定建设的型式、布局、强度和容量,保护历史文化区域;区域内的农用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应保持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废弃,闲置,对占而不用土地2年以上的必须依法收回。工业区、工矿区、开发区实行全市

  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

  26.2市域分区规划指引

  第170条

  依据常德市地形地貌、经济联系、城镇格局和发展特点等方面,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中部城市重点发展区、西北山体适度发展区、东部水乡特色发展区、西南桃源特色发展区及北部澧水流域协作区五个区域。

  第171条

  分区规划指引

  中部城市重点发展区应立足区域综合性服务中心,注重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兼具一定工业职能。

  西北山体适度发展区应充分参与大湘西北经济圈的经济活动,保护山地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适度发展电力、建材等工业产业。注重改善西部山区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

  东部水乡特色发展区应全力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挖掘水乡资源潜力,着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本区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工业产业。

  西南桃源特色发展区应充分利用桃源县良好的经济基础,借助旅游业推动,成为具有知名度与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兼顾一二产业发展,成为沅水流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北部澧水流域协作区应关注区域协作,打造市域副中心、市域工业第二增长极、湘鄂边境地区历史文化与商贸特色突出的重要地区。

  26.3中心城区“四区”划定

  第172条

  根据水文水系、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农田保护、基础设施周边控制等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划定标准和面积见附表。

  第173条

  禁建区政策

  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174条

  限建区政策

  一般农田、农村居民点等非城镇建设用地禁止自行拓展宅基地;人文和自然资源周边地区应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和建设标准,控制建设

  规模、强度、建筑高度、形式与色彩;其它地区应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大型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的大型建设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开发强度与空间形态。

  第175条

  已建区政策

  对老城实施有机更新,提高新城建设标准,降低空置率,公共利益优先,逐步完善开放空间系统、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倡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

  第176条

  适建区政策

  原则上可以进行高强度的城镇建设,具体地块的开发与建设指标应遵循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土地使用效率。

  26.4中心城区“四线”划定

  第177条

  蓝线的划定

  蓝线指总体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内的区域。根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常德的实际情况,本规划的蓝线划定对象分为河道、湖泊、公园及湿地、大型排水渠、原水管渠等5大类。结合现状与整治河道的实际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根据常德市河道水系的功能划分等级,确定蓝线划定标准。重点提出河道(含其它水面)、湖泊、水源地分级保护的范围和控制要求。

  1)河道蓝线控制线

  根据常德市河道水系众多的情况,对包括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及堤防、护堤地,依据功能性划分河道为三个等级等级,分别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其中,Ⅰ类河道为沅江;Ⅱ类河道包括渐河、马家吉(yuè)河与枉水;Ⅲ类河道为东风河、花山河、穿紫河与姻缘桥河。蓝线划定标准对应Ⅰ类、Ⅱ类和Ⅲ类河道,分别为自堤防背水坡坡脚线外延不小于20米、12米、8米。

  2)湖泊蓝线控制线

  规划区内的主要湖泊为柳叶湖、占天湖和赤塘湖,蓝线划定标准

  为自堤防背水坡坡脚线外延不小于12米。

  3)公园及湿地蓝线控制线

  规划区内的公园水面及湿地,其蓝线划定标准为在现状岸线的基础上外延不小于10米。

  4)大型排水渠蓝线控制线

  规划区内的大型排水渠主要是新河渠系,其蓝线划定标准为在规划堤防的背水坡坡脚线外延不小于8米。

  5)原水管渠蓝线控制线

  原水供应系统多以箱涵、管道、隧洞的形式隐藏于地面以下,蓝线划定标准为:已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的,按建设用地红线划定蓝线控制范围;没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的,对于引水工程及供水网络干线工程,以管线设计中心线分别向两侧外延不小于10米。

  第178条

  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城市蓝线是全市城市河流水系与水体、水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蓝线范围内的道路、鱼塘、绿化带、码头等,由运输、农业、城管、水务等相关部门依各自的职能进行管理,但不得妨碍规划、水务主管部门根据蓝线管理的需要实施的统一管理和调整。

  1)水源的保护和控制

  沅江常德落路口饮用水源区起于常德市河洑镇,止于常德市沅江大桥,全长24.8公里,此江段水域范围和陆域100米范围内是常德市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从事下列活动:向水体排放污水;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放养禽畜和网箱养殖的活动;集中堆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勘探、开采矿产资源;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2)蓝线的保护与控制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从事与蓝线规划要求不符的活动。

  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范围;破坏河流水系与水体、水源工程、从事与防洪排涝、水源工程保护要求不相符合的活动,如设置阻碍行洪物体或围垦、种植阻碍行洪植物,堆放、倾倒渣土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或阻碍行洪的物体,堆放、倾倒、掩埋或排放污染水体的物质,清洗装储油类或有毒物的车辆、容器等污染水质的物品等

  影响蓝线保护范围内设施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活动;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擅自建设与河道防洪、湿地保护、水源工程安全无关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其它对城市蓝线保护与控制构成破坏的活动,以及其它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活动。

  第179条

  ?绿线的划定

  ?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的外围边界,生态绿地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范畴,不作为绿线管理的内容。

  第180条

  绿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181条

  黄线的划定

  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控制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供水设施、水处理设施、供电设施、燃气设施,以及高压走廊、天然气长输管线、防洪堤等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182条

  黄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1)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2)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3)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4)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具体控制要求包括:

  高压走廊带控制:规划城区110kV及以下等级电力线采用入地敷设方式,故高压走廊控制主要是指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走廊控制宽度。其中,220kV高压走廊单塔控制宽度为40米,500kV高压走廊单塔控制宽度为70米。

  天然气长输管线控制: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防护距离为管道两侧不小于30米。

  其他各市政设施:如供水设施、水处理设施、供电设施、燃气门站储气站、防洪堤等控制要求应严格按照规划中确定的用地边界进行控制。以保证运行安全。

  第183条

  紫线的划定

  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中心城区的所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紫线划定的范围。

  第184条

  紫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禁止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各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见附表“常德市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6.5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强度管制及分片区指引

  第185条

  江北中心区、鼎城中心区、德山中心区是3个中心片区。以建成区更新改造为主。中心片区为中高密度建设区,土地使用强度可以高于一般片区。不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建筑高度控制上限为80米。

  第186条

  城东片区、河洑片区是一般片区。一般片区与中心区之间要严格控制隔离绿地,避免城市连片蔓延发展。形成完备的公共服

  务配套设施,避免对中心区过度依赖。一般片区为中密度建设区,土地使用强度通常应低于中心区。

  第187条

  占天湖片区、东江片区是以发展旅游、会展为主的综合片区。旅游综合片区大部分为中密度建设区,应当限制土地开发强度的上限,营造舒适、宽松的片区环境。在占天湖片区北部、东江片区北部划定部分低密度建设区,尽可能保留所有的自然水体,保持现有湿地系统的调蓄作用和生态功能。旅游综合片区要注重多元化的综合开发,保持片区活力。

  为了保护滨湖地区的天际轮廓线,划定柳叶湖-占天湖堤向外20米为建筑控制线,在此线以内不允许永久性建筑的建设,以绿地建设为主,可建设少数的景观园林构筑物;柳叶湖-占天湖堤向外100米为建筑高度控制线,在此线内建筑高度与柳叶湖堤岸连线的夹角不允许超过45度;柳叶湖-占天湖堤向外500米为景观协调区界线,在此线内的用地需满足绿地率大于45%的要求,并且建筑风格和布局要注意与滨湖景观协调。沿柳叶湖-占天湖的湖岸线,作为城市开发岸线应不超过整体岸线长度的60%,40%以上岸线要保持现有的农田、果园等自然的生态景观,在戴家岗东北部滨湖区域可适当建设标志性构筑物,做为滨湖天际轮廓线的制高点。

  第188条

  德山南片区、德山东片区是工业片区。工业片区为中密度建设区,限制土地开发强度的下限,净地块容积率控制在1.2以上,鼓励土地集约利用。

  常德城市规划建设时序与远景发展构想

  第189条

  近期(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5km2以内,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中期(2016年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8km2以内。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15万人;远期(2021年至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0km2以内,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5万人。

  第190条

  近期建设目标与策略

  充分利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构建各新增片区的空间骨架,带动相关片区的发展。

  第191条

  近期建设重点包括占天湖片区、江北中心区北部火车站周边地区、沅江三桥周边地区以及东江片区。

  占天湖片区近期布置一系列大型公共设施,应重点解决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应建设沅南水厂二期工程,使沅南水厂的总供水规模达到30万m3/日,与沅水水厂联合向江北城区供水。近期优先扩建常德市江北污水处理厂至20万吨/日,满足周边开发用地的污水处理需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周期较长,为了确保桃树岗垃圾填埋场按时封场,将环境影响降低至可控范围内,近期需要开展新垃圾填埋场的立项和可行性研究的工作。

  火车站周边地区近期建设重点是配合长常城际客运专线建设改造铁路客运站,预留足够的线路及站场用地。

  沅江三桥建设近期应控制好周边用地,避免私搭乱建,积极进行仓储用地的置换与环境改造。

  近期建设的洞庭大道东延至二广高速连接线,应注重连接线和周边河道两侧的绿化控制。

  第192条

  中期建设目标与策略是提升各城市片区职能,形成相应的市级、片区中心。

  第193条

  中期建设重点

  中期形成中心城区环状快速路,利用预先控制好的立交用地建设各类立交桥,周边用地功能逐渐调整并与之相契合。建设重心随之而来向河洑片区西部、城东片区西部转移,在河洑片区形成全市的文教中心。

  第194条

  远期建设目标与策略是积极开展用地置换,完善已经建成区的配套功能,为城市远景发展奠定基础。

  第195条

  远期建设重点

  城东片区铁路以东地区应当进行积极的用地置换和改造,将一些污染型企业、低效益、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用地置换出去,提高该地区的建设强度,改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为解决远期跨江交通瓶颈的问题,东江片区与德山东片区之间新增一条南北向跨江通道。

  第196条

  远景城市发展策略

  在扩大城市防洪圈的前提下,跨过马家吉(yuè)河向东扩展,为城市更长远的发展打开局面。

  第197条

  远景发展重点

  远景向东发展应注意好与建成区的衔接,控制城东片区主干道向东延伸的路由,保留东江片区南北向干道向南跨马家吉(yuè)向南延伸的可能性,从而确保远景发展地区主干道网络的功能性和完整性。新增江南城区与远景发展用地之间的跨沅江通道,与重大交通性主干道线位衔接。

  常德城市规划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

  第198条

  建立协作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高效组织协调机制,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注重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市政公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统一管理,确保各类设施的建设协调有序进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第199条

  加强用地管理,统筹安排建设时序

  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市场供需关系及时调整土地供应政策。加强对工业用地出让的控制和管理,设立准入门槛。保持土地交易的效益;保持土地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率;保持开发活动的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准。

  有计划地投放土地,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和发展时序,确定城市规划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不同阶段城市总体结构的完整,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衔接,保证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

  第200条

  理顺决策机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

  加大体制创新和改革力度,理顺决策机制和权益分配机制,避免各行政主体各自为政,充分发挥区级政府对规划的实施和管理职能。鉴于目前部分行政区划的设置不利于城市协调健康发展,建议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在市域促进津澧一体化发展,在市辖区以沅江为界划分

  武陵区与鼎城区,统筹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第201条

  完善规划法制建设

  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切实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要求;规划实施应与湖南省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法规条例为依据,形成本市的城市规划地方标准。规范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标准与审批程序,依法行政,保证规划实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

  第202条

  各层次规划编制

  总体规划批复后,应完善规划体系,深入编制各项规划,依据本规划编制《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常德市城市总体设计》等专项规划;加强上下位规划之间的衔接,编制市辖区各镇总体规划和村庄体系规划,编制城市各片区发展战略、城市设计和中心城区全覆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心城区湿地保护区规划等。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以及其中包含的设计意图贯彻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第203条

  公众参与和规划宣传

  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的参与规划决策和监督;加强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提高全社会对维护和执行总体规划的自觉性。

  第204条

  各类监督机制

  建立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制度。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规划评价监控、监督检查机制,坚决查处和纠正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篇九: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常德民俗文化介绍

  刺绣挑花:主要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动、植物形象,做工精细、配色自然,形象逼真。

  印染:始于汉代,明清时流行。以蓝印花包袱、床单、门帘、窗帘突出。

  雕刻:有两千多年历史,以桃源县、澧县突出。石雕、木雕、竹雕、角雕、根雕、卵雕为多。

  剪纸:常德民间剪纸,夏时开端,唐代发展,清末流行。武陵区、桃源县、澧县等地有人开店立号营业。

  绘画:常德民间绘画古来有之,常见为龙凤山水形象。

  民间舞蹈

  地花鼓:通常由小旦、小丑两人表演,舞蹈动作粗犷、夸张、质朴。

  龙舞:又叫“玩龙”、“耍龙灯”。主要有“布龙”、“草龙”、“夜龙”、“板凳龙”四种。

  狮舞:又叫“玩狮子”,主要有“文狮”、“武狮”、“手提狮子”、“面具狮子”。

  高跷:又称“踩高跷”、“高脚故事”、“高跷秧歌”。

  德文化名人:

  1、善卷。

  尧拜师,舜让王

  民谚“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非常著名,毛泽东1956年6月写《水调歌头·游泳》时都曾提到。德山有德,是因为人有德,这里曾居住过一位达智大德的圣人善卷,得到尧、舜的赏识,尧、舜南巡专程到德山,尧帝拜善卷为老师,舜帝更是要把帝位让给善卷。

  尧拜师,古书《吕氏春秋~下贤》篇有记载:

  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庄子·让王》篇: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君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之其处。

  善卷

  2、春申君

  春申君,黔中(常德人)。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尚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春申君相楚时间长,功劳大。在楚顷襄王时,春申君因富有辩才,用为左徒;考烈王继位,封为丞相,直到考烈王病逝,长达25年之久。当然,他的彪炳千秋的政绩是在楚顷襄王时,上书制止秦昭王出兵楚国。《史记》对此记述极详。

  3、屈原

  屈原,郦道元说他是湖北秭归人,有争议。为准确起见,《辞源》说他是战国楚国人;《辞海》则只说他是楚国贵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专家考证屈原祖籍为湖南汉寿县,有汉寿县株木山乡全赋村楚墓出土的“武王之督”青铜戈为证。武王,是楚武王屈瑕,屈原的祖先,汉寿一带是他的封地。

  屈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著作就创作于第三次流放的沅澧流域,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列他读过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屈原著作描写了古常德地域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能够折射出常德辉煌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地位。难怪刘禹锡在一千多年后谪居朗州时,还感到“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见《武陵抒怀五十韵》)

  4、宋玉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是屈原的直接继承者。但是,关于他的身世,史书却无完整的记载。从《史记》、《汉书》及《新序》等书的几条零星材料,我们只能大概地知道他曾在楚襄王时做过官,后为谗言所害,失职,被放逐到他的赐地云梦泽,晚年写诗述志,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不知所终。值得庆幸,常德的地方志有这方面的记载,清《安福县志·流寓》说宋玉“尚居于邑,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安福县,即今临澧县。宋玉的作品中记载他与楚襄王交往的内容很多,他作为文学侍从一度受到赏识。游览云梦之台,留下了《高唐赋》和《神女赋》。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

  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篇十: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湖南常德的历史文化与地理介绍

  湖南省常德市是湖南省省辖市,湘西北交通、能源、流通、文化中心,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交通管理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现正在深入开展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等项创建活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常德市2001年至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常德市将建成人口80万至100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滨洞庭,南通长沙,西连川黔,北邻鄂西,距省会长沙150公里,距世界闻名的风景区张家界195公里。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公顷。

  常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已筑城设郡,是湘楚文化的摇篮之一。屈原、宋玉、陶渊明、刘禹锡等先贤曾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林修梅、蒋翊武、宋教仁、刘复基等近现代仁人志士在这里孕育成长,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林伯渠、文学家丁玲、史学家翦伯赞也诞生在这块热土上。

  史书称常德为“风景之国,文物之邦”。境内湖光山色秀丽,名胜古迹繁多。人间仙境桃花源林壑幽静,人文荟萃,为古今游览胜地。壶瓶山原始次森林惊现华南虎踪迹,峡谷漂流有惊无险。花岩溪山水秀丽,风光迷人,数万只白鹭栖息其间。石门前唐古刹夹山寺为千年佛教圣地和日本茶道源头,寺旁奉天玉和尚墓被明史专家认定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禅隐之终迹。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7000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缩影。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彭头山、八十垱、铁经幢等均闻名遐迩。

  常德地貌多样、气候宜人。境内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703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珙桐、银杏、杜仲、独兰花、黄杉等39种。有各类野生动物410种,列入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金猫、白鹤、中华鲟等60种。主要矿藏有雄磺、黄金、金刚石、岩盐、磷、石膏、石灰岩、海泡石、重晶石、大理石、煤、矽砂等50余种,其中雄磺矿居亚洲第一,金刚石砂矿、石煤矿蕴藏量居全国第一,磷矿、石膏矿、矽砂矿、膨润土矿蕴藏量居全省第一,被誉为“非金属矿产之乡”。

  常德古称武陵,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历来被称为“洞庭明珠”和“湘西门户”。

  常德名胜古迹遍布,最有名的当属晋代诗人陶渊明曾描绘过的桃花源。此外,位于常德市区的铁经幢、德山宝塔、笔架城是省级重点文物,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生长着1000余种珍稀动植物,龙王洞是一个可与武陵源黄龙洞相媲美的奇特群洞,石门古刹夹山寺建于唐代,历来为佛教圣地;澧县的文庙是全省最大的文庙。

  常德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屈原、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等都曾在此寓居或游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著名文学家丁玲、史学家翦伯赞等名人都诞生在常德。

篇十一: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第一部分

  总则

  1.项目概况

  第1条

  项目背景

  为了贯彻国家和湖南省关于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坚持建设两型社会和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应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的新要求,常德市人民政府提出对1999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湖南省建设厅《关于同意修改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湘建规[2009]128号),特编制《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第2条

  指导思想

  以国家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中部崛起、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贯彻实施湖南省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城市长远发展骨架,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转换。实现常德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3条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集约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的空间整合和城市职能的提升;

  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以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为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平原与山区、城区与郊区、市区与周边市县的和谐发展;

  远近结合、留有弹性:以远近结合为原则,建立立足长远的空间结构,深化近期的用地布局,提高可操作性与弹性;

  立足事权、注重实施:以政府职能转型为目标,以空间政策和实施制度保障为重点,实现规划由技术性文件向公共政策的转化。

  第4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

  4.《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5.《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2009-2030)》

  6.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7.常德市其它相关文件

  第5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9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远景规划为2030年以后。

  第6条

  规划的空间层次层次包括:

  1.市域:面积18190km2,包括常德市区和津市市、汉寿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

  2.中心城区:面积622.8km2,包括武陵区全部行政辖区;鼎城区的武陵镇、灌溪镇、斗姆湖镇、白鹤山乡、太阳山林场、牛鼻滩乡2个村(白洋湖村、拦马口村)许家桥乡4个村(民族村、中堰村、跑马岗村、双堰岗村),以及石门桥镇15个村(观音庵村、桐林坪村、青龙岗村、八斗湾村、鲍家湾村、范家潭村、湾堤村、洞阳观村、何家堤村、二港桥村、二牛岗村、新堰岗村、乌塘岗村、邱家岗村、伍家嘴村)。

  第7条

  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规划区范围与中心城区范围一致。

  2.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1城市发展目标

  第8条

  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经济强市和生态宜居的人文城市。

  “独特竞争力”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端产业集群;“经济强市”指巩固城市区域中心地位,主要经济指标在湖南省“3+5”城镇群5个省域次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生态宜居”指保持“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人居环境优势;“人文城市”指城市文明,拥有先进文化和大量高素质劳动者,有较高的城市知名度。具体量化指标见附表1和附表2。

  2.2城市发展策略

  第9条

  经济发展策略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巩固轻工业优势产业群,提升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融入长株潭,打造工业走廊,实施产业对接;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增强常德自身劳动安置能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提高常德城市竞争力;发挥常德农业优势,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建成文化休闲旅游名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分工协作,推动常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10条

  社会发展策略

  注重城乡统筹,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和扩大“普九”成果,加强职业教育;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农村科技富民行动,提升科技竞争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

  第11条

  环境保护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污染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控,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控制水体污染,维护常德城市水乡特色;加强酸雨控制力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强化噪声管理;综合治理固体废弃物;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第二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市域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2条

  市域人口发展目标

  规划常德市域总人口规模2015年达到650万人,2020年达到670万人,2030年达到710万人。

  第13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44%左右,城镇人口约为290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9%左右,城镇人口约为330万;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9%左右,城镇人口约为420万人。

  第14条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策略

  常德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人口策略是强化社会保障,淡化户籍含义,促进人口迁移。空间策略是实施开放型城镇化策略,引导人口乡村—城镇迁移。产业策略是因循农业产业化、各级工业园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向城市和重点镇集中,整合工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与产业同步集聚。

  4.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15条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为“一主、一副、四轴”。

  “一主、一副”分别指常德中心城区和市域北部副中心城市(津澧一体化发展);

  “四轴”包括两条一级发展轴和两条二级发展轴,两条一级发展轴分别是沿张常高速公路和常长高速公路的西北-东南向发展轴、沿常岳高速公路和常吉高速公路的东北-西南向发展轴;二级发展轴指沿澧水流域的北部城镇发展轴,以及沿二广高速和市域南北向高等级公路的中部发展轴。

  第16条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为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10-20万人)—小城镇(<10万人)四个等级;

  特大城市为常德市中心城区;

  大城市为市域北部副中心城市,由澧县县城和津市城区一体化发展形成;

  中等城市为石门县城(楚江镇)、津市市区、澧县县城(澧阳镇)和桃源县城(漳江镇)、汉寿县城(龙阳镇);

  小城市为临澧城关镇、安乡县城(柳深镇);

  小城镇包括5--10万人的小城镇2个,1--5万人的小城镇35个,1万以下的小城镇63个。详见附表3。

  第17条

  市域城镇职能规划结构为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及副中心城市(常德中心城区、津澧副中心城市共2个)——县域中心(桃源县城漳江镇,石门县城楚江镇,汉寿县城龙阳镇,安乡县城柳深镇,临澧县城共5个)——中心镇(共20个)——一般乡镇(共80个)。

  第18条

  市域主要城镇职能分工

  常德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以面向全市的综合服务、管理和文化中心功能作为主导职能,以工业职能作为城市主导职能的支撑功能;

  津市-澧县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是北部澧水流域的中心城市,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包括机械、食品、纺织、化工、医药、造纸、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旅游;

  石门县城(楚江镇)为澧水流域次中心城市,石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电力能源、建材、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桃源县城(漳江镇)为沅水流域的次中心城市,是桃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食品、纺织、旅游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临澧城关镇、安乡县城(柳深镇)、汉寿县城(龙阳镇)各自承担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临澧县城是食品、建材、纺织产业基地和商业中心;安乡县城是新型产业和机械产业基地及贸易中心;龙阳镇是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基地和休闲旅游中心。

  第19条

  市域中心镇职能规划

  中心镇是县域内的、地方性的重要城镇,同县域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着辐射带动县域发展的作用。

  规划市域内综合型中心镇3个,包括大堰垱镇、保河堤镇和太子庙镇;

  工贸型中心镇8个,包括灌溪镇、蒿子港镇、石门桥镇、甘溪滩镇、陬市镇、大鲸港镇、合口镇和蒋家嘴镇;

  商贸型中心镇2个,包括斗姆湖镇和漆河镇;

  商旅型中心镇4个,包括新洲镇、壶瓶山镇、桃花源镇和黄山头镇;

  工矿型中心镇2个,包括新关镇和新安镇

  农贸型中心镇1个,指四新港镇;

  5.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第20条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工”字型制造业产业带、东西两大特色产业区、以主副双中心为核心形成市域综合服务业体系。

  第21条

  “工”字型制造业产业带

  “工”字型制造业产业带是指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业密集带,主要包括南部制造业产业带、北部制造业产业带和南北向中部制造业产业带。南部制造业产业带,即常德工业走廊,是指以常德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沅水、319、207国道和常长高速公路、石长铁路的产业带,是全市项目和产业的重要集聚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北部制造业产业带指以津市-澧县城区为核心的沿澧水、S1836省道、G207国道澧县段经济走廊,是常德市能源、建材、商品农业基地及经济发展的一级经济走廊,也是常德市能源(电力)、盐化工、汽车制造、建材等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分布地带。南北向中部制造业产业带是指联结常德市区-临澧经济开发区-澧县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密集带,是新材料产业培育基地和市域南北向的经济联系通道。

  第22条

  两个特色产业区

  两个特色产业区指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带和东部特色农业产业带。对西部地区石门县、鼎城区和桃源县的丰富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开发建设已有的景区景点如壶瓶山、桃花源、花岩溪和夹山寺等,主动对接张家界旅游圈,构筑湖南西部的大旅游网络。东部地区着力推进体现河湖水乡特色的农业产业特色化和现代化发展,培育现代农业,依托农业产业园区提高种植业和牧业的规模效益;针对市场的需求情况有针对地引导农民进行珍珠、杨树等特色经营;对蔬菜水果等城市必需农产品生产进行品种改良,以质量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业收入。结合水网和自然资源景观,发展旅游业。

  第23条

  市域综合服务业体系

  市域综合服务业体系以主副双中心为核心构建。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区域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商贸业和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构建以柳叶湖地区为主要载体的都市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商务会议度假为辅的城市中心休闲区。充分发挥津市-澧县复合中心的传统区域服务中心的地位,积极发展面向北部地区生产生活需要的服务业,发展商贸业,完善经济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围绕市域主副综合服务中心,合理构建以县城和重点城镇为节点的市域综合服务体系。

  6.市域城乡统筹发展

  第24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挥城镇和乡村各自优势,促进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履行各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各经济主体谋求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逐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25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针对常德市农业大市的特点,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保持特色;建设科学合理的城乡居民点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布局体系;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布局体系;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治理。

  具体战略是:支持中心城区发展,鼓励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适度进行村庄撤并,通过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居住人口适度集聚;加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对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常德城市的快速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市域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26条

  城乡建设标准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2015年前控制在人均120m2以内,2030年控制在人均115m2以内。

  其中,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m2以内;市域次级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00-110m2以内;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m2以内;一般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m2以内。农村地区建设应该通过乡村撤并,提高乡村地区建设密度,至规划期末,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30m2以内。

  同时加强各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

  7.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27条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依法定级、建档:对现有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等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逐步树立保护标志或树立界桩,建立记录档案,必要的单位要设置专门机构或者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常德市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详见附表5。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划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进行保护,明确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一般保护区)的具体范围,在保护区范围外需设置环境风貌协调区。

  第28条

  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抢救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特别是已经确认的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块。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详见附表6。

  第29条

  旅游发展区域定位

  常德市是国内外知名的文化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桃花源、柳叶湖和壶瓶山为核心吸引物、以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有机整合为内涵的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城市;西南(滇黔湘线与湘桂线)国家级精品旅游线与长江轴线上的旅游驿站与信息中心;大湘西旅游区的商务会议会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北部门户与服务基地,湖南省重要旅游城市。

  第30条

  市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

  打造两条旅游发展主轴线:沿常张高速、常荆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的陆路发展轴线;沿夷望溪、沅江、澧水的水上旅游发展主轴线;

  构建五大类型主题旅游功能区:中部常德城市旅游区、南部世外桃源风景旅游区、北部中华文明史脉寻踪旅游区、东部河湖水乡湿地生态旅游区、西部山水景观生态旅游区。

  8.市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31条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

  突出常德市的区域经济特色和资源环境特色,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将常德市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具备发达的产业体系、开放格局以及浓郁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32条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

  市域划分为山地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区、城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区、生态产业环境综合整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区、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区、城市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区、城市旅游度假景观建设区八个生态功能区。市域生态功能区划详见附表7。

  第33条

  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促进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矿山企业规模调整、矿产品结构调整和矿山采矿技术结构调整;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规划石门县、澧县和临澧县三县交界地区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地区,市域共划分出鼓励开采区14处,限制开采区6处,禁止开采区15处。

  第34条

  土地资源保障的措施与对策

  规划期内,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市域水域湿地面积不应再减少,林地面积需增加,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均要有较大增长;在严格控制城市和工矿新增用地的基础上,建设用地可适度增加。具体措施为:认真落实保护耕地政策;统筹生态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建设用地。

  第35条

  水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珍惜现有优良的水资源环境,树立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良好意识,在市域范围内,恢复水系生态功能,建立水系自循环体系,增强水体自净和流量调节能力。

  综合统筹流域水资源利用。各级城市应根据本地的用水习惯和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生活及工业用水指标和用水计划,保障城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则需继续扩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依靠塘坝水库等设施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逐步解决农业灌溉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对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制定相关的法规及制度,切实保护区域内各类水体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36条

  水资源保障措施

  1、考虑到目前沅江沿岸各城镇所用水源均来自沅江水系,澧水沿岸各城镇所用水源均来自澧水水系,应对沅江和澧水以及两条河流的上游支流予以重点保护,按照《湖南省水功能区划》(2005)中的有关规定划分水功能分区,并严格执行相关分区的保护要求,切实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同时加强对沅江以及上游地区包括桃源等县市排污的管理和控制,严格控制污染源,确保沅江水系常德段的水质。

  2、结合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用水量的增长情况,合理安排水利工程,以改善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状况,保证不同用户的供水安全。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河流的其他功能。

  3、除合理利用境外水资源外,还应重视本地水资源和再生水的开发利用,实现多水源供水,以构筑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4、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

  第37条

  能源节约、利用措施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的调整和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电力等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把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密切结合,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秸杆制气等再生型、清洁性能源。

  9.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38条

  市域教育设施发展规划

  贯彻常德市科教兴市战略,常德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乡镇和农村地区普及高中及义务教育,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到2030年,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管理有效、机制灵活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常德市的经济发展。

  第39条

  市域科技设施发展规划

  常德市区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优势,建立服务全市并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发展成为全市的研发中心。

  津市、澧县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应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科技开发推广机构,借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在广大乡镇及农村的推广和服务。

  汉寿、安乡等特色农业地区应加强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工作,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技术服务站。

  第40条

  市域卫生设施发展规划

  构建与常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常德市区及各区县(市)综合医院应针对各种新型疾病及时完善设施配备;乡镇卫生院具备基本的医疗设施,满足人民的日常就诊需要;尤其应加大对西部山区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配备。

  第41条

  市域文化设施发展规划

  常德中心城区以现有文化设施的充实提高为重点;东部平原地区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文化设施向网络化发展,提高设施档次和服务水平;西部山地区加强中心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各乡镇都应设置一定规模的文化站和影剧院。

  第42条

  市域体育设施发展规划

  在全市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体育社会化。常德东部平原地区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洞庭湖区结合水资源优势适度发展水上体育设施建设;西部山地区利用自然景观优势建设室外健身公园。

  10.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43条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至

  2030年,实行交通对外拓展战略,对内网络衔接战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加强区域交通协作和一体化,共享区域交通设施资源,借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加大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发挥其“二传手”的作用,扩大其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常德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以综合运输通道为主轴,综合运输网络为依托,加强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把常德市建成湘西北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

  第44条

  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1、区域交通发展目标:立足常德,实现对外交通设施对接,通过国家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立与我国三大经济区快速联系走廊。继续加强与长株潭、张家界、岳阳、怀化、湖北(沙市、武汉等方向)的交通联系,打通与西部成渝经济圈的交通通道,带动地区旅游发展。

  加强与省内“3+5”城市群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的协调,实现与“3+5”城市群和周边城市1.5小时交通圈的目标。

  2、市域交通发展目标:构建市域综合运输网络,强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促进“一主、一副、两带、四轴”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建立与常德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相协调;以及设施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中心城区至市域所有县市、主要乡镇1小时到达的目标。

  第45条

  公路系统发展目标

  以城区为中心,形成6条对外放射高速通道,与省内各市、州及邻近省市以高速公路直达,形成4小时交通圈,与我国三大经济区实现快速对接;至各区、县(市)形成半小时交通圈;通过干线公路网络,至周边重要乡镇形成1小时交通圈。大力建设农村等级公路网,为新农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加强市域客货枢纽和信息建设,使常德市发展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公路为干线,县乡道为经络,等级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运输系统。

  第46条

  公路线网布局结构

  1、形成“一环六射”和东部、北部环线高速公路网络。一环:城区外围形成高速公路环。六射:常德至岳阳、常德至邵阳、常德至荆州、常德至吉首、常德至张家界和常德至长沙6个方向的高速公路。东部、北部环线:汉寿太子庙、津澧市、石门和慈利连线高速公路(西连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东接至岳阳和长常高速公路)。

  2、形成“一环十二射”干线公路网。一环:由S205、市域中部地区东西联络线、西部S306、S227和南部经过花岩溪的东西联络线组成。十二射:沿一环对市域辐射的12个方向。

  第47条

  公路系统规划

  1、在市域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主要地区,利用现有公路和新增规划公路,形成高速公路联络线和20个出入口。

  2、增强与公路干线盲点区域及重要港口枢纽的干线公路联系,加强南北中心区域的干线衔接。

  3、提高通往景区公路设施水平,为旅游景点提供保障服务。规划增加桃花源景区、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黄山头森林公园等景区联系公路,提高至壶瓶山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路服务水平。

  4、加强农村等级公路建设,缩小城乡距离,为建设新农村而服务。规划县乡公路三级公路以上,乡村公路四级,消除乡村公路为等外级公路的状况。

  5、加强各县级客货枢纽建设,提高枢纽吞吐量和进出集散通道能力。

  6、加强市域内公交化客运运营服务,提高对农村居民的客运服务水平。

  第48条

  铁路系统规划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铁路网布局调整规划及建设的机遇,应积极做好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协调,合理布置线位和客货站场,增设始发列车车次,增加经停车次密度,改善铁路运输水平低下的局面,提高常德对外客货输送能力,促进区域综合枢纽城市的形成,使常德铁路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49条

  铁路运输布局结构

  规划市域内形成“一横二纵”的铁路通道布局。一横:黔江-张家界至常德铁路和常德-岳阳至九江铁路。二纵:一纵为焦柳铁路;二纵为运城-宜昌至石门铁路和石门至长沙铁路。

  中心城区形成“十”字型线路布局结构,远期将发展为区域性铁路枢纽。

  第50条

  铁路线路规划

  1、石长复线改造:沿市域石长老线一侧布置。进入城区西侧设置货运专线,实行客货分运。

  2、长常城际铁路:市域内沿石长铁路走廊一侧,经汉寿设站,后返回石长铁路一侧进入城区。

  3、黔张常高速铁路:自张家界方向进入市域西部,经桃源境内设站,后经陬市在北部接入城区。

  4、常岳九高速铁路:沿城际铁路向南出城区转东,经汉寿城际站跨沅江折向东北向,经安乡设站,沿常岳高速公路走廊一侧至岳阳。

  5、渝长高速客运专线的预留:市域西部利用黔张常高速铁路并进入城区,过境线路在城区西南区域单独设置高速客运专线,并接入长常城际铁路后,与之共线。

  6、预留石门接入石-宜-运铁路用地。

  第51条

  水运系统规划目标

  利用市域内沅水、澧水和河湖密布的得天优势,大力发展水运运输,发挥水运运输潜力,提高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应有的地位。整治沅水、澧水等航道,扩大港口集疏运能力,提高集装箱运输和大宗货物的运输水平。

  第52条

  水运系统规划

  规划市域内形成2条重要航道和9处重要港口的水运系统布局。

  1、进行沅水和澧水航道整治。沅水航道规划三板溪—常德全线达到四级标准;常德—鲇鱼口全线达到三级标准;规划澧水航道由现状五级提至四级标准。

  2、扩大常德港1000吨级和津市港、桃源港500-1000吨级的停泊能力。

  3、与铁路货运运输布局相衔接,调整盐关铁水联运向德山港区与德山铁路货运站联运的转化,提高货物运输水平;加强其它港口的公水联运设施建设,增加与港口重要公路的联系,为公水联合运输创造有利条件。

  第53条

  航空港规划目标

  为湘西北地区的国家重要支线机场,并作为长沙黄花、张家界机场的备降机场。适应常德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城市旅游、商务和物流提供快捷服务。继续开辟重点航线,扩建机场设施,利用周边城市为支点进行无缝对接,通过联程中转的方式,快速实现常德通达全国的航线网络。

  第54条

  航空港规划

  1、机场近期2020年按照4D进行使用,跑道不延长,远期2040年需要飞更远的航线以及大的机型,规划等级4E,往南延长600米至3200米。

  2、规划近期航站楼主要采用“新建旅客航站楼,同时改造现有航站楼为货运库”的建设方式,可以满足机场到2020年的国内、国际客货吞吐量需要。

  3、满足近期其它机场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并预留远期用地。近期2020年方案规划场内用地增加到238.74公顷;远期2040年场内用地面积为381.99公顷。

  11.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55条

  给水工程规划(略)

  第56条

  排水工程规划(略)

  第57条

  供电工程规划(略)

  第58条

  通信工程规划(略)

  第59条

  燃气工程规划(略)

  第60条

  环境卫生规划

  1、规划目标

  至2030年,全市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平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医疗垃圾等特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至规划期末,初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集运输实现密闭化,压缩转运率达90%;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粪便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区域垃圾填埋场规划

  常德市生活垃圾处理

  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遵从“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处置”的要求,实行以资源化利用为基础,焚烧和堆肥处理为主体,卫生填埋处理为辅助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体系。

  规划在常德市域内,共需扩建和新建8座卫生填埋场,新建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新建2座生活垃圾颓废处理厂。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2.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12.1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第61条

  城市性质:湘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宜居城市。

  第62条

  常德的城市职能包括:湘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新型工业基地、旅游服务基地和文教基地。

  12.2城市规模

  第63条

  中心城区总人口:至2015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20万人以内;至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35万人以内;至203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80万人以内。

  第64条

  城市人口规模:至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00万人以内;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15万人以内;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5万人以内。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105km2以内;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18km2以内;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160km2以内。人均建设用地降低到103m2以内。

  13.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第65条

  空间增长边界

  江北城区在现有建成区基础上向西延伸至铁山变电站高压走廊范围;向东延伸至马家吉(yuè)河;向北延伸至占天湖沿岸。在充分保护河湖湿地的前提下,江北城区的规模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江南城区向南发展至防洪隔堤为止,在调整相关防洪规划之后,规模可发展到23平方公里以内。

  德山城区向南适度发展,在修改防洪规划后,向东有条件发展,最终的规模在37平方公里以内。

  14.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14.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第66条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为保护利用自然生态环境、顺应区域经济流向、实现发展模式转型、落实“3+5”城市群战略,规划期内城市总体向东发展。江北城区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均有一定发展空间;江南城区主要向西、向南发展;德山开发区主要向南、向东发展。

  14.2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第67条

  拓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城市建设用地蔓延式无序扩展,构筑一个有利于常德中心城区长远发展的城市骨架。

  第68条

  发掘“三山三水”的新内涵,充分尊重城市周边的山水环境与生态、景观资源,利用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态与变化,从中梳理出其独一无二的特征。在确定各片区用地布局的过程中,进行山水特色的挖掘与阐释,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独特魅力。改善城市的风貌景观和人居环境。

  第69条

  充分保护常德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构成的相互连通的网络。对城区及周边的河湖水系进行分类保护:划定湿地保护区;保留重要的水道作为城市片区边界;结合面积大或分布密集的水体布置城市公园;在下层次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尽量保留其他现状水体。

  第70条

  统筹武陵区、鼎城区两个行政区的产业布局。加大对江南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缩小与江北城区在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将城市两岸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

  14.3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第71条

  规划期末常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为“一带、两轴、三城、多片区”。

  “一带”指的是沅江,沅江既是常德城市的风光带、生态廊道、航道和水源,又是常德城市防洪的主要对象,也分割城市南北的障碍。“一带”是常德城市空间的首要特征。

  “两轴”包括南北向主轴和东西向次轴,体现了城市用地扩展的趋势,并涵盖了主要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的分布。

  “三城”指中心城区的江北城区、江南城区、德山城区。德山应转变开发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寻求以工业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新区。

  “多片区”指城市划分为9个片区,其中沅江北岸5个,沅江南岸4个。沅江北岸的5个片区分别是江北中心区、城东片区、河洑片区、占天湖片区、东江片区。沅江南岸的4个片区分别为鼎城中心区、德山中心区、德山南区、德山东区。

  14.4中心城区用地构成

  第72条

  建设用地分为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四类,总面积198.5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1.9%。区域交通设施用地是位于中心城区以内,城市建成区以外的铁路线、公路线用地以及机场用地,总面积13.9km2。城市建设用地是中心城区内集中连片开发、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完备的建设用地,总面积159.6km2;镇建设用地是指位于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以外,位于近郊镇政府所在地的集中连片开发、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较为完备的建设用地,总面积15.0km2。乡村建设

  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以外,农民用于居住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总面积10.0km2。

  第73条

  非建设用地分为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水域。农业用地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内建设用地界线以外进行农业生产的用地,总面积200.5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2.2%。生态用地主要包括山体、湿地保护区、区域交通线两侧的防护绿地以及大型郊野公园等,总面积155.9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25.0%。水域是本次规划用地布局中保留的自然和人工水体。水域作一类特定的生态用地,总面积68.0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10.9%。

  15.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

  第74条

  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居住用地5191万平方米,占城市规划总建设用地的32.5%,人均居住用地为33.49平方米/人。

  第75条

  居住用地布局

  根据城市的河流水系、重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通道、城市主干道队用地的分割,规划了28个居住区;其中位于江北城区19个,位于江南城区5个,位于德山城区4个。

  第76条

  建设标准

  新建居住区要求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配置相应的中学、小学、社区中心、中心绿地及广场、游园、停车场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

  旧城中现有居住区应加强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补齐配套设施,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居住环境。

  各居住区公共服务中心均位于居住区中心位置,内容应包括商业网点、农贸市场、文化娱乐、社区医院和卫生站、青少年活动站、老年活动站、体育健身等设施和公共绿地。该指标和用地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具体落实。

  各居住区配套的中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及湖南省相关的建设规范要求作为规划强制体性内容,在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落实,并符合国家居住区规范的相关配套要求。原则上每个居住区内有至少一所中学,按照服务半径设置1至多所小学。

  第77条

  保障性住房

  常德市德保障性住房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种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议以居住区组团为最小规模,不宜超过居住小区的规模。保障标准经济适用房以60平方米左右户型为主,廉租房以45-50平方米户型为主。

  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具体选址为:河洑片区的居住区07、江北中心区的居住区12、东江片区的居住区17、鼎成中心区的居住区20、鼎成中心区的居住区24、德山南片区的居住区27,总用地规模244.97万平方米。

  16.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6.1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第78条

  总体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分市级、片区级两级设置。市级中心为火车站商业中心、人民路商业中心、河洑文教中心、和占天湖旅游会展中心;片区中心结合规划结构中的片区分片布置,除德山东片区外,每个片区内有一个片区级以上中心。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679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6.8%

  16.2行政办公用地

  第79条

  行政办公用地规模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232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人均1.50平方米。

  第80条

  行政中心

  规划行政中心位于占天湖片区朗州路两侧,未来的市委市政府和部分行政机关迁至此地办公。

  16.3商业金融业用地

  第81条

  商业中心

  商业服务业中心:在中心城区形成两个市级商业服务业中心,其中人民路商业中心以零售业服务业为主、火车站商业中心以商贸业和旅馆业为主。

  片区级商业中心:在规划的9个片区中,除德山东片外的8个片区均设置片区级中心(已有市级中心的可不设),为本片区的城市居民提供服务。

  设立专业中心:在占天湖片区设立柳叶湖旅游会展中心,位于柳叶湖西岸;在德山南片区建设工企业服务基地,是为开发区服务的中心。

  第82条

  商业金融业用地规模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1364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8.6%,人均8.8平方米。

  第83条

  批发市场用地

  火车站批发市场用地适当向西扩展;桥南市场用地在原地原规模发展,不再进行规模的扩展。

  16.4文化娱乐用地

  第84条

  文化娱乐用地规模

  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251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6%,人均建设用地1.62平方米。

  第85条

  文化娱乐用地布局

  在河洑片区中心,规划综合剧院一处;规划的9个片区中,在除德山东片区外的其他8个片区中心安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结合居住区建设,在社区内部普及小型文化活动站。

  16.5体育用地

  第86条

  体育用地规模

  规划体育设施用地112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7%,人均建设用地0.72平方米。

  第87条

  体育设施布局

  在河洑片区中心规划大型体育馆用地;规划的9个片区中,在除德山东片区外的其他8个片区中心安排体育设施用地,设置小型专业馆。加强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按居住人口比例增加体育场地和体育健身设施。

  16.6医疗卫生用地

  第88条

  医疗卫生用地规模

  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128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8%,人均用地0.82平方米。

  第89条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保留原有医院,规划在除江北中心区(已满足)外的其他8个片区中新设综合性医院。

  16.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第90条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模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58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7%,人均建设用地3.76平方米。

  第91条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布局

  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河洑片区内集中建设市级文教中心,在市级教育中心内部设置综合学生活动中心,包括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

  中小学用地属于居住用地,相关内容参见“居住用地布局”。

  17.中心城区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17.1工业用地

  第92条

  工业用地规模

  规划工业用地2300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4%,人均建设用地14.84平方米。

  第93条

  工业用地布局

  引导工业项目向德山开发区集中;对于沅江以北的工业用地,采取控制和置换的原则,坚决取缔污染重、效益低的工业项目;江南城区适当控制工业项目发展,工业项目选址限制在片区的东南,玉霞路沿线。

  德山南片区主要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专业,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德山东片区已有企业污染较重,建议未来有污染项目向本地区聚集;对德山中心区中已经停产破产的企业应进行资产和用地的清理整顿,腾退可开发用地。

  17.2仓储物流用地

  第94条

  仓储用地规模

  规划仓储用地302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人均建设用地1.95平方米。

  第95条

  仓储用地布局

  保留常德铁路东站的仓储用地和位于德山中心区的国家粮库;新规划仓储用地集中在德山南区、火车站火车站两侧、常德东站周边。

  第96条

  危险品仓库

  迁移德山中心区沅江沿岸的油库,向东至望江路北侧、沅江五桥西侧地块,与其它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安全隔离。

  第97条

  物流中心

  规划2个物流园:常德综合物流园和德山物流园。

  规划6个物流中心:柳叶湖物流中心、丹溪路物流中心、常德东站物流中心、桥南物流中心、德山火车站物流中心和德山南部物流中心。

  18.中心城区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18.1绿地系统规划

  第98条

  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三核心多节点”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带:沅江绿色生态带。

  三核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三个城区分别规划大型生态公园,构成三个城区的生态核心。这三个核心分别是:江北城区的柳叶湖,江南城区的赤湾湖公园,德山城区的德山公园。

  多节点:利用河流水系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城市景观构筑的需要,形成多个绿化节点,其属性为城市公共绿地。

  第99条

  绿地系统布局

  采取“生态隔离、网络渗透”的布局手法。

  生态隔离:利用沅江、柳叶湖、马家吉(yuè)河、枉水和外围密集的生态湿地,形成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有效生态隔离屏障,是整个中心城区的绿色背景。

  网络渗透:在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内部,利用河流水系、沿街绿地河沿交通走廊市政走廊的防护绿地,形成两级绿化系统网络。同时外围生态隔离和内部的绿化网络之间通过几个主要生态廊道互相联通渗透。

  第100条

  公共绿地

  规划公共绿地1938万平方米,人均12.50平方米。规划7个市级公园,15个区级公园。

  第101条

  防护绿地

  沿高速公路两侧各设置30米的防护绿地;沿铁路两侧各设置15米的防护绿地;110kv输电线单侧防护绿带不少于10米,220kv输电线单侧防护绿带不少于20米,500kv输电线单侧防护绿带不少于35米。

  18.2景观系统规划

  第102条

  城市山水景观格局

  提出新“三山三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景观格局:“三山”指太阳山系、德山山系和“大河洑山”,“三水”指外江、内河和内湖。新“三山三水”环抱在三个城区周边,渗透于城区之内,形成了内外交融的城市生态景观网络。

  第103条

  沅江生活岸线规划

  注重沅江一江两岸的生活岸线规划,形成沅江沿江风光带。

  江北城区:规划江北城区从沅江三桥到沅江一桥为生活岸线,延续诗墙公园建设模式,结合雕塑和小品设计形成城市公园、城市广场。

  江南城区:沿沅江应以相对自然的岸线处理为主,沅江大堤以自然绿坡的方式建设,与沅江北岸形成一自然一人文的两岸风光。重点地区建设城市广场,结合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人性化的商业休憩空间。

  德山城区:在孤峰塔到沅江二桥段规划为生活岸线,对现有的工业用地进行腾退改造。严格控制德山城区的沅江沿岸线建筑高度,突出孤峰塔的景观地标地位。

  第104条

  重要景观节点

  在城区内部,选取与自然景观借景条件较好地段和城市建设重点地区形成重要城市景观节点,其中包括新河渠节点、占天湖旅游会展中心节点、三河交汇节点、东江马家吉(yuè)河湾节点、孤峰塔节点、德山南片区公园节点。

  19.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105条

  保护标准

  确定常德市中心城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定绝对保护区,区内不得进行任何有损文物的建设;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已经调查出来的文物埋藏点划定重点保护区,区内的建设要依照文物的有关规定进行;在暂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埋藏点、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划定一般保护区。严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内进行任何有损文物的建设,因特殊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其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的工程建设,其建筑风格要与保护单位协调。

  在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埋藏区的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文物部门直接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联同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一站式”审批程序。

  第106条

  保护内容

  城区应重点抓好铁经幢、荣定王墓、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及抗战碉堡、宋代碑刻、笔架城、常德府古城墙、太和观、清真古寺、丝瓜井、四眼井、葵花井、白龙井、崔婆井、德山孤峰岭古墓群、孤峰塔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对些文保单位的保护以划定保护范围,保护文物本身,维护文物存在的环境。

  对水星楼段明清古城墙进行保护、修复,对护城河进行适当恢复,不能恢复的地段地表用绿地标识。

  文保单位位置见中心城区“四线”划定图。对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要求参见附表“常德市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0.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0.1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第107条

  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协调策略

  未来中心城空间随着区域交通轴和经济轴的建立,城区进一步向外扩展,向东部发展的动力更足,中心城用地将形成“十”字轴空间结构,需要有与其契合的骨架交通系统作为引导和支撑,并应与城市空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第108条

  交通模式选择策略

  基于构建“两型社会”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常德应采取低成本交通与市中心强大发展战略相结合。首先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小汽车出行为辅的交通模式总体策略,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在通勤交通中的骨干作用,积极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构建多方式协调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为形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良好交通环境。

  第109条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应注重在中心区和主要客运交通走廊上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降低中心区的机动化过境交通,应鼓励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尤其是在联系长距离的组团之间的交通,应优先采用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方式,通过路权管理限制和进入管理限制来实现。

  第110条

  投资策略

  未来常德的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加大组团之间骨架干道的建设,并在主要客运走廊上优先考虑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公交专用道建设,建设公交场站设施,保证其必需的投资。

  第111条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策略

  在区域交通宏观战略和目标指导下,重视国家重大交通设施对城市建设的有益影响,积极落实和加强协调,力争达到对外综合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衔接统一。

  注重各种对外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设施的合理衔接,正确处理过境、客货运交通组织;加强与城市用地功能的协调,保护城市北部生态湿地和柳叶湖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保障未来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对外交通的畅通。

  20.2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第112条

  公路过境及货运组织

  规划G207将与城市交通进行分离,其路线将沿德山南部、机场南部与西南方向G319相接,向北跨沅江新增加公路大桥一座,并沿城市西部向北与原G207衔接。

  规划G319沿德山南部边缘道路、机场南部,向西接入G319,过境交通将直接转入西南方向出市区。

  S306沿常德大道转入城市西部出市区,随着常岳高速公路和北部高速环线的建设,一部分过境交通流将通过高速环线实现分流。

  城市对外货运组织道路主要由城市快速道路和周围公路组成。规划城市对外货运道路7条,分别是常德大道、桃花源路(机场路)、金丹路、兴德路以及紫缘路、柳叶路和洞庭大道的快速路段。

  第113条

  铁路城区站场结构布局

  中心城区将形成“北客南货”的客货枢纽格局。“北客”为常德火车站,“南货”为常德货运站。

  规划常德火车站在原有2台3线基础上,预留高速铁路站场空间,扩建候车站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北部广场用地;规划预留常德货运站站场扩建用地。

  第114条

  铁路城区客运线路

  在中心城区西北部和既有石长线东侧布置始发和经停客运线路,保障城区铁路线路的客运功能。

  石长铁路复线改造:保留老线和复线普速客运功能,新规划西部货运专线,实现城区客货分开。

  长常城际铁路:区域内经汉寿设站,沿石长铁路复线东侧进入德山,在德山设经停站,终站接入常德火车站。

  黔张常高速铁路:黔张常从西北部河伏镇北部接入常德火车站,与长常城际铁路线路衔接。

  常岳九接入常德火车站,避开柳叶湖旅游景区,沿城际客运线路向南过德山再向东经汉寿跨沅江至岳阳。

  渝长高速客运专线的预留:进入城区沿黔张常高速铁路接入常德火车站,并沿城际客运线路出市区;在西南部预留客运专线,为渝长、黔张常-常岳九客运过境运输使用。

  第115条

  铁路城区货运线路

  在中心城区西部和机场南部布置引入德山货运和过境性货运线路,避免大量货运对城区的环境影响。

  西部货运专线:为石长铁路普速货运、黔张常-常岳九高速货运运输使用,线路沿西部经过,经停线路接入德山货运站;过境货运可并入石长铁路和常岳九高速铁路,实现与长沙、岳阳的联系。

  德山港区铁路专线:引入一条至德山港区码头的铁路专线线路,供铁水联运使用。

  第116条

  水运

  进一步提升城区范围内沅江三级通航标准,提高常德港1000吨级的停泊水平和年吞吐能力,加速与德山货运站联运工程建设,发挥常德港铁水联运运输作用。

  城区内分散布置的港区,应与沅江两侧城市用地功能协调和与进出道路衔接顺畅,应对现状布局进行适当整合,规划分散港区要向沅江下游集中布置,危险性货物码头布置最下游,并独立分开。

  主要调整德山码头整体向下游设置,落路口码头、夹山寺码头整合到德山码头,盐水港码头保持现有规模,远期应考虑向下游发展。

  第117条

  航空

  除满足近期机场设施建设规模并预留远期用地外,规划一条与机场连接的快速道路,实现居民对外航空的快速出行,一是江北、江南利用机场路,二是德山利用兴德路和向西的机场联络线。

  第118条

  市区内外交通衔接设施布局

  1、高速公路出入口:规划区内将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布局。在放射方向上将形成4处互通立交;为保障各个方向进出城较为方便,规划进出口立交6处。

  2、公路客运枢纽:规划5处公路客运枢纽。一级客运枢纽站为3处,分别是常德汽车总站、常南汽车站、常德汽车东站。二级枢纽站2处,分别是常德汽车西站、德山开发区汽车站。

  3、物流园、物流中心(货物枢纽):作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常德具备成为西北区域物流城市的优越条件,城区内共规划2处大型物流园和6处物流中心。2处大型综合物

  流园为常德综合物流园和德山综合物流园;6处物流中心为德山火车站物流中心、柳叶湖物流中心、德山南部物流中心、桥南物流中心、常德东物流中心和丹溪路物流中心。

  20.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119条

  城市道路网络发展目标

  道路网目标:至2030年,建成功能完善、等级匹配、畅通、高效、安全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建设快速路70.74km,干路密度达到3-4km/km2,人均道路面积16.48m2/人,城市道路面积率16%。

  交通运行目标:高峰小时期间沅江两岸组团之间机动车平均行程车速不低于40km/h,出行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北部组团与外围片区平均行程车速不低于35km/h;组团内部之间平均车速不低于20km/h,出行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第120条

  城市道路网络发展策略

  区域差别化策略:根据城市“一带两轴三城区”用地功能结构,发展轴上的道路设施应适度超前,以加强三城区之间通畅、快速联系,形成城市拓展的骨架。外围片区的道路设施优先建设,带动片区土地利用与开发。中心城区道路以改造为主,建设为辅,重点打通瓶颈和建设中心城区道路的微循环系统。

  产业布局调节策略:确保建设与重大产业布局相关的道路,通过道路建设推动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第121条

  城市道路网络发展任务

  1、规划形成与城市功能主轴契合的快速通道,早日建设快速路,实现南北城区快速交通联系,提供设施保障,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2、扩展现有干道系统,确保各个功能片区之间的联系。

  3、建设关键断面的交通通道如过江、过河通道,铁路通道等,保证各城市组团间的顺畅联系。

  4、完善道路网结构,形成合理级配,正确处理交叉口交叉方式和用地控制。

  第122条

  城市道路网络布局结构

  根据常德沿江两岸分区独立特征,规划形成与各城区用地结构相适应的“环型+放射+分区棋盘道路”布局型式。是由快速路、主干路(骨架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四种等级组成。

  第123条

  快速路

  规划形成连接三城区的“环型”和对外“放射”城市快速路系统。“环型”为两条南北向和两条东西向形成的环形城市快速路。“放射”为各方向对外的城市快速路。

  快速路包括由沅江以北的常德大道、沅江二桥、沅江以南的常德大道、金丹路、沅江三桥、机场路和兴德路、紫缘路、柳叶路以及洞庭大道部分快速路组成。快速路共计70.70公里。

  考虑常德山水园林城市景观需要,快速路可以采取准快速路的形式,避免大量的立交和高架桥梁。

  第124条

  骨架主干道

  规划形成“七纵七横”共十四条骨架性主干路。

  七纵包括丹溪路、皂果路-阳明路、紫缘路-沅江大桥-善卷路、太阳大道、朗州路北段、德山大道、知青路-经十九路。七横包括柳叶路、洞庭大道-东驮路、鼎城路-建设东路、金霞大道-港区路、江南大道路-莲池路、桃林路和纬十五路。

  第125条

  其它主要道路

  结合用地功能,完善、优化其它干路线网,规划重要支路,与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共同形成等级匹配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第126条

  规划道路指标

  规划城市干路密度达到3.00km/km2,人均道路面积16.48m2/人,城市道路面积率16%。

  第127条

  道路红线规划

  城市道路红线规划宽度:快速路50-60m,主干路40-60m,次干路25-45m,支路15-25m。

  第128条

  交叉口规划

  快速路网络节点规划控制:规划与快速路相交设置全互通式枢纽立交7处,各占地8-12公顷,14处简单立交,各占地2.5公顷。其它与主要干道相交设置展宽式信号灯交叉口。

  主次干路交叉口规划控制指导:为展宽式信号灯交叉口,根据交通量采取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在距离交叉口60~100m的范围内,道路红线增加2~4个车道的宽度。

  第129条

  过江通道规划

  通过对跨沅江交通需求预测分析,至2030年,高峰期间跨江机动车交通需求为18000pcu/h,现状和原规划能提供跨江车道通行能力为13600pcu/h,既有大桥已不能满足需求,需增加过江桥梁或隧道适应交通增长。

  1、规划保留现状沅江大桥、沅江二桥及上版规划的沅江三桥。

  2、考虑G207改线,远期新增加G207公路大桥1处,起分流过境交通作用。

  3、规划新增加德山工业园与东部用地联系跨江桥梁1处,位置沿经十九号路向北,桥梁提供不少于6个机动车道通行能力。

  4、规划江南与东部用地跨江桥梁1处,位置沿金霞大道向东;同时也能起到江南与德山间交通的分流作用,打破江南与德山之间的交通设施瓶颈制约。

  5、考虑未来需求的弹性,增加江北与江南,江南与德山的交通联系,规划远景预留通道2处,一处位置在阳明路向北的跨沅江通道上,另一处是江南大道与德山大道的越江通道上。

  20.4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第130条

  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1、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水平,巩固并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在客运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常规公交为主体,快速公交为骨干,出租等多方式协调利用,功能层次明确、网络布局合理、换乘衔接方便的优质公交服务体系。

  3、以一体化客运枢纽为中心,加强与其他客运方式的衔接。

  4、实现城市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为主体的合理城市交通方式结构。2020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2030年力争达到35%。

  5、80%居民公交出行时间不超过35分钟,居民公交出行换乘率不超过1.3。

  第131条

  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协调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发展,利用城市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拓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

  完善交通系统的票价政策与体制,协调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公共交通系统内部等各交通方式比例,保障公交系统的良性发展。

  提高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完善政策性补贴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行业服务水平的监管。

  科学规划城市公交线网和场站枢纽,利用高科技手段建设智能化的公共交通运营系统。

  第132条

  公共交通发展任务

  1、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线的建设。

  2、调整常规公共交通线网,建立不同等级合理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服务体系。

  3、加强公共交通枢纽换乘站的建设。

  4、明确政府企业各自权责,实现管运分离和独立监督。

  第133条

  公交线网布局结构

  在主要客运走廊上,布设BRT快线和公共交通专用道,调整公交线网结构,组织中心城区“干支线”模式的常规公交运输,形成不同层次间公交线路的合理分工与高效衔接。

  第134条

  公交快线和专用道走廊

  1、规划“十字+长环”型BRT走廊,线路总长度约86.2km,主要沿城市快速路和武陵大道、洞庭大道及善卷路骨干性主干路上布置。承担中心城区骨干客流走廊的服务,同时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在规划BRT骨干客运系统基础上,在城市三城区核心区的柳叶路、紫菱路、人民路、皂果路、紫缘路、太阳大道、鼎城路、金霞大道、德山大道和和桃林路等道路上,布设公交专用道系统,以保障公交干线运输服务水平。在江北城区形成“5横7纵”公交专用道网络。在江南城区形成“3横2纵”公交专用道网络。在德山形成“3横2纵”公交专用道网络,全市共计113公里。布设公交专用道系统。

  第135条

  公交车辆发展预测

  至2020年。中心城区内公交出行需配置公交车约1700标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15标台。2030年内公交出行需配置公交车约3100标台,万人公交车拥有率20标台。

  第136条

  公交换乘枢纽规划

  规划在中心城区布设市级公交枢纽(一级枢纽)7个,片区级公交枢纽(二级枢纽)22个。

  第137条

  公交场站设施规划

  1、规划2020各类公交场站需求用地总规模达40公顷,2030年各类公交场站需求用地总规模达66公顷。

  2、高级保养、修理厂:规划在金丹西站、公交东站、鼎星工业园(南侧)和德山南站城区边缘地带布局高级公交保养场、修理厂,每处规划控制用地1.0~4.5公顷,总用地为9公顷。

  3、综合停车场:规划在公交三公司、公交二公司、公交总站北、德山南部布局兼有停车和保养功能的综合公交停车场,夜间停车规模控制在总停车量的70-80%,总用地为26.6公顷,其它由有条件的枢纽站提供部分停车用地,每处规划0.2~0.3公顷夜间停车场。

  4、枢纽和首末站:在详细规划中落实枢纽和公交首末站,根据《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每3~5万人的居住区设置1~2个首末站,每个站的用地面积宜在1300~1500m2左右;二级以上枢纽站按照每处占地原则按照5000-20000平方米设置,具体用地规模需要结合客流预测需求和建设形式以及周边用地情况综合考虑,枢纽和首末站总用地为40公顷。

  第138条

  出租车规划

  2020年出租车车辆控制在2000辆,2030年控制在2500辆,万人拥有量分别为20辆和18辆。

  采取出租待招点与重要客流集散地点相结合的方式,共规划12处出租待招点。

  20.5停车系统规划

  第139条

  停车发展目标

  与城市机动化发展水平相协调,分区域、分层次满足停车需求。通过不同地区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停车配建标准、公共停车场的数量、布局、供应水平的调整和价格机制,作为中心区交通需求管理的手段。

  以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和公共停车场规划作为今后停车控制的主要手段,通过规划管理法规和建设管理法规及交通管理法规予以严格控制并实施。

  第140条

  停车发展策略

  1、分区供应策略。

  按照江北中心城区作为停车调控区,江南中心城区和江北其它地区作为停车适度调控区,德山等外围片区作为停车协调发展区进行不同的停车供应和需求控制管理。

  2、停车需求分类供应策略。

  按照居住地停车、工作地停车和公共停车三类进行停车需求供应。

  3、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一体化策略。

  制定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相协调统一的发展政策。

  4、停车产业化与社会化策略。

  除建筑物配建停车、以政府投资的建设方式外,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兴建新的公共停车设施,并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的办法来逐步实现停车产业化与社会化,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公共停车场建设。

  第141条

  停车需求预测

  规划期中心城区配建停车泊位34.3万个、路外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路内规范停车泊位2.5万个,停车泊位总数为42万个。

  第142条

  停车规划

  根据未来停车需求,在停车缺口较大的江北中心区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8处,江南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5处,德山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3处。其它路外停车场严格按照配建停车标准执行。

  20.6慢行系统规划

  第143条

  慢行系统规划

  规划提倡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积极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及非机动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

  构建促进慢行交通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形成各城区就业、就学与居住相对平衡的用地布局,有效控制自行车出行距离。

  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安全的慢行交通通道,通过优化已建道路断面和新建道路断面进行慢行系统设计,保障断面的有效实施。

  保留并适当扩大旧城地区内一定的慢行街区。继续保留人民路步行街,适当扩大沿人民路西侧区域的东西向道路作为步行区域。。21.中心城区市政与公用基础设施规划

  21.1给水工程规划(略)

  21.2排水工程规划(略)

  21.3雨水系统规划(略)

  21.4供电工程规划(略)

  21.5通信邮政工程规划(略)

  21.6燃气工程规划(略)

  21.7环境卫生规划

  第144条

  规划目标

  2030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145条

  生活垃圾产生量

  常德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9~1.0公斤/日之间,预计到2030年,常德市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1450吨左右。

  第146条

  环卫设施规划

  现状桃树岗卫生填埋场本期容量饱和后规划进行封场绿化。

  规划在大龙站礼家湾一带的山地中新建一座综合垃圾卫生处理场,规划处理场的占地面积约400亩。

  依设计继续建设檀树坪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设计处理能力为900吨/天,远期设计处理能力为1200吨/天,占地约5.37公顷,年发电9920.7万度。

  小型垃圾转运站的设置应以小型密封压缩式转运站为主,宜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设置标准为每0.5~0.7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占地面积不小于100m2。

  第147条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规划

  公厕、废物箱和垃圾收集点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划设置,城市开发和街区改造要提前确定好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的位置,预留好所需要的用地。

  第148条

  环卫基层机构规划

  规划在江南城区和德山城区各建一处包括环卫所用地的环卫停车场,占地面积约20亩左右。

  根据管理所分布现状和常德市规划区的用地布局,规划期末共需增设10处环卫管理所,其中包括1处水上管理所。

  22.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

  22.1防洪排涝规划(略)

  22.2抗震减灾规划(略)

  22.3消防规划(略)

  22.4人防规划(略)

  23.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149条

  规划目标

  到2030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中心城区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县级市、县城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5%;

  城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100%;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

  中心城区噪声达标区面积覆盖率达到100%;

  中心城区的内河、内湖地表水体达到Ⅲ类及好于Ⅲ类的水质标准;沅江常德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执行地表水Ⅱ类水体标准,其他江段执行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

  二氧化硫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35%~45%;

  二氧化碳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60~65%。

  第150条

  水环境功能区划

  常德市中心城区的内河、内湖水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体标准;

  沅江陬市镇至沅江大桥段,划分为饮用水源区,执行地表水Ⅱ类水体标准;

  沅江沅水大桥至彭家河断面,划分为工业用水区,执行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

  第151条

  大气环境质量

  根据常德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中心城区全部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二类区并执行相关标准。

  第152条

  噪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划

  按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将中心城区环境噪声划分为四类:

  一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7:00-23:00)55dB,夜间(23:00-7:00)45dB,适用于各组团居民区和文教区。

  二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60dB,夜间50dB,适用于各组团商业中心区和市级中心区。

  三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65dB,夜间55dB,适用于工业区。

  四类标准区:声效声级为:昼间70dB,夜间55dB,适用于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区域。

  第153条

  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

  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并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常德市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应在规划区合理安排堆放场地,并实现工业固废的全部资源化利用。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危险废物、医疗垃圾进行安全处置,加强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

  24.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第154条

  分类指引

  城市公共活动聚集、开发强度高的城市中心地区是重点开发区。这些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必须考虑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并结合近期建设规划、旧城改造规划、旧工业区规划等,编制统筹规划。

  城市生态控制区、城市绿地、水域、道路等区域的地下空间可作为安排城市公用设施(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设施)的储备区,储备空间禁止安排开发类的地下空间。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处于地震断裂周边的地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差,开发难度大,为城市地下空间慎建区。慎建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谨慎考虑,在开发利用前需做详细的工程可行性分析。

  其余一般地区为近期地下空间非重点建设区,应结合相关规划及政策,谨慎开发。

  第155条

  分区指引

  旧城地区逐步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原则上不提倡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

  新建设区中的一般地区提倡积极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城市步行系统,建设地下停车设施,提倡地下市政设施的统一建设,建设“共同沟”。

  新建设区中的核心功能区应对地下空间进行统一规划,最终建成完整的地下空间系统。应结合地铁交通枢纽建设商业、文化、娱乐综合设施,对地下空间周边的建筑提出地下出入口、步行通道的控制要求。

  25.中心城区城乡统筹与村镇建设

  25.1镇规划指引

  第156条

  灌溪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南、向东为主,但要与中心城区保持足够的生态隔离地带。灌溪镇应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但一切建设活动要充分保护现有的河流水系和湿地资源,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

  第157条

  白鹤山乡应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水上运动。规划建议将白鹤山乡提升为镇建制。

  第158条

  河洑镇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河洑山森林公园的游憩配套设施建设。

  第159条

  斗姆湖镇应利用交通优势,依托机场机场,完善周边地区的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业。

  第160条

  石门桥镇区纳入德山城区,按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统一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保留原镇政府建制,继续行使对石门桥镇域的管理。

  25.2乡村规划指引

  第161条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防洪、生态环境保护等限制因素,建议把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以下四类地区:1.纳入城镇型地区。2.迁建型地区。3.限制发展型地区。4.保留型地区。

  第162条

  对于纳入城镇型地区的村庄,应当城乡联动发展,与城镇发展同步进行城镇化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将农民纳入城市社会服务体系,将乡村社区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制,将村庄改造费用计入城镇建设成本,从而避免新的“城中村”的出现。妥善处理乡村集体经济和个体农民的权益,着力解决为转型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等问题。

  第163条

  迁建型地区包括坡度10〉I〉25度的山区。该区域内的村庄应当有序迁建。需要有序搬迁的村庄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搬迁、局部搬迁或通过加强防护措施达到安全标准保留。搬迁村庄要慎重选址,向条件优越的地区搬迁,避免二次搬迁。同时,统筹改善农民生存条件和提供农民就业出路,促进搬迁农民致富,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搬迁村农民和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第164条

  限制发展型地区包括输电线路走廊、地震高烈度区、蓄滞洪区、湿地保护区、坡度10〉I〉25度山区,这些地区内的村庄应当限制发展,提高建设质量,严格控制扩张,适当地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优化布局。

  第165条

  位于保留型地区的村庄,应保持长时期内稳定的乡村化形态,大力发展宜农产业,集约发展。对这些村庄应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接受搬迁农民,建设社会主义乡村新型社区,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

  26.空间管制与建设指引

  26.1市域空间管制

  第166条

  市域空间管制的目的强化规划引导作用,高效、合理地使用建设用地;严格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自然文化遗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引导区域性设施建设,减少重复投资。

  第167条

  禁建区

  常德市域禁建区主要为东部的河湖水系、水库、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包括西洞庭湖、珊泊湖、王家厂水库等;市域西部重点山体生态敏感区、市域森林公园、森林保育区,包括河洑森林公园、花岩溪森林公园、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壶瓶山等;风景区及文物古迹的核心保护区,包括桃花源风景名胜区、鹿溪旅游区、彭头山遗址、皂市商代遗址等;基本农田保护区;军事设施保护区。

  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严格禁止与自然和人文价值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活动,对已有的与自然和人文价值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无条件拆除,其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居民应全部搬迁;严格按照《水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法规进行控制管理;并积极进行生态修复,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168条

  限建区

  限建区主要为市域中部、东部的湿地、一般农田保护区以及市域西部山体生态较为敏感的一般区域。限建区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管理建设项目,强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补偿,必要的建设项目需采取生态防护与修复措施,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

  第169条

  适建区

  适建区是城镇化发展地区,但建设行为必须依据并符合经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符合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组织实施。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条件,确定科学的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适宜人居的要求进行城镇建设。要加强建制镇建设管理,协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确定建设的型式、布局、强度和容量,保护历史文化区域;区域内的农用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应保持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废弃,闲置,对占而不用土地2年以上的必须依法收回。工业区、工矿区、开发区实行全市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

  26.2市域分区规划指引

  第170条

  依据常德市地形地貌、经济联系、城镇格局和发展特点等方面,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中部城市重点发展区、西北山体适度发展区、东部水乡特色发展区、西南桃源特色发展区及北部澧水流域协作区五个区域。

  第171条

  分区规划指引

  中部城市重点发展区应立足区域综合性服务中心,注重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兼具一定工业职能。

  西北山体适度发展区应充分参与大湘西北经济圈的经济活动,保护山地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适度发展电力、建材等工业产业。注重改善西部山区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

  东部水乡特色发展区应全力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挖掘水乡资源潜力,着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本区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工业产业。

  西南桃源特色发展区应充分利用桃源县良好的经济基础,借助旅游业推动,成为具有知名度与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兼顾一二产业发展,成为沅水流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北部澧水流域协作区应关注区域协作,打造市域副中心、市域工业第二增长极、湘鄂边境地区历史文化与商贸特色突出的重要地区。

  26.3中心城区“四区”划定

  第172条

  根据水文水系、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农田保护、基础设施周边控制等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划定标准和面积见附表。

  第173条

  禁建区政策

  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174条

  限建区政策

  一般农田、农村居民点等非城镇建设用地禁止自行拓展宅基地;人文和自然资源周边地区应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和建设标准,控制建设规模、强度、建筑高度、形式与色彩;其它地区应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大型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的大型建设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开发强度与空间形态。

  第175条

  已建区政策

  对老城实施有机更新,提高新城建设标准,降低空置率,公共利益优先,逐步完善开放空间系统、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倡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

  第176条

  适建区政策

  原则上可以进行高强度的城镇建设,具体地块的开发与建设指标应遵循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土地使用效率。

  26.4中心城区“四线”划定

  第177条

  蓝线的划定

  蓝线指总体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内的区域。根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常德的实际情况,本规划的蓝线划定对象分为河道、湖泊、公园及湿地、大型排水渠、原水管渠等5大类。结合现状与整治河道的实际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根据常德市河道水系的功能划分等级,确定蓝线划定标准。重点提出河道(含其它水面)、湖泊、水源地分级保护的范围和控制要求。

  1)河道蓝线控制线

  根据常德市河道水系众多的情况,对包括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及堤防、护堤地,依据功能性划分河道为三个等级等级,分别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其中,Ⅰ类河道为沅江;Ⅱ类河道包括渐河、马家吉(yuè)河与枉水;Ⅲ类河道为东风河、花山河、穿紫河与姻缘桥河。蓝线划定标准对应Ⅰ类、Ⅱ类和Ⅲ类河道,分别为自堤防背水坡坡脚线外延不小于20米、12米、8米。

  2)湖泊蓝线控制线

  规划区内的主要湖泊为柳叶湖、占天湖和赤塘湖,蓝线划定标准为自堤防背水坡坡脚线外延不小于12米。

  3)公园及湿地蓝线控制线

  规划区内的公园水面及湿地,其蓝线划定标准为在现状岸线的基础上外延不小于10米。

  4)大型排水渠蓝线控制线

  规划区内的大型排水渠主要是新河渠系,其蓝线划定标准为在规划堤防的背水坡坡脚线外延不小于8米。

  5)原水管渠蓝线控制线

  原水供应系统多以箱涵、管道、隧洞的形式隐藏于地面以下,蓝线划定标准为:已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的,按建设用地红线划定蓝线控制范围;没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的,对于引水工程及供水网络干线工程,以管线设计中心线分别向两侧外延不小于10米。

  第178条

  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城市蓝线是全市城市河流水系与水体、水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蓝线范围内的道路、鱼塘、绿化带、码头等,由运输、农业、城管、水务等相关部门依各自的职能进行管理,但不得妨碍规划、水务主管部门根据蓝线管理的需要实施的统一管理和调整。

  1)水源的保护和控制

  沅江常德落路口饮用水源区起于常德市河洑镇,止于常德市沅江大桥,全长24.8公里,此江段水域范围和陆域100米范围内是常德市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从事下列活动:向水体排放污水;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放养禽畜和网箱养殖的活动;集中堆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勘探、开采矿产资源;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2)蓝线的保护与控制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从事与蓝线规划要求不符的活动。

  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范围;破坏河流水系与水体、水源工程、从事与防洪排涝、水源工程保护要求不相符合的活动,如设置阻碍行洪物体或围垦、种植阻碍行洪植物,堆放、倾倒渣土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或阻碍行洪的物体,堆放、倾倒、掩埋或排放污染水体的物质,清洗装储油类或有毒物的车辆、容器等污染水质的物品等

  影响蓝线保护范围内设施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活动;

  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擅自建设与河道防洪、湿地保护、水源工程安全无关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其它对城市蓝线保护与控制构成破坏的活动,以及其它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活动。

  第179条

  ?绿线的划定

  ?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的外围边界,生态绿地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范畴,不作为绿线管理的内容。

  第180条

  绿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181条

  黄线的划定

  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控制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供水设施、水处理设施、供电设施、燃气设施,以及高压走廊、天然气长输管线、防洪堤等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182条

  黄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1)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2)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3)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4)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具体控制要求包括:

  高压走廊带控制:规划城区110kV及以下等级电力线采用入地敷设方式,故高压走廊控制主要是指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走廊控制宽度。其中,220kV高压走廊单塔控制宽度为40米,500kV高压走廊单塔控制宽度为70米。

  天然气长输管线控制: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防护距离为管道两侧不小于30米。

  其他各市政设施:如供水设施、水处理设施、供电设施、燃气门站储气站、防洪堤等控制要求应严格按照规划中确定的用地边界进行控制。以保证运行安全。

  第183条

  紫线的划定

  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中心城区的所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紫线划定的范围。

  第184条

  紫线保护和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禁止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各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见附表“常德市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6.5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强度管制及分片区指引

  第185条

  江北中心区、鼎城中心区、德山中心区是3个中心片区。以建成区更新改造为主。中心片区为中高密度建设区,土地使用强度可以高于一般片区。不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建筑高度控制上限为80米。

  第186条

  城东片区、河洑片区是一般片区。一般片区与中心区之间要严格控制隔离绿地,避免城市连片蔓延发展。形成完备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避免对中心区过度依赖。一般片区为中密度建设区,土地使用强度通常应低于中心区。

  第187条

  占天湖片区、东江片区是以发展旅游、会展为主的综合片区。旅游综合片区大部分为中密度建设区,应当限制土地开发强度的上限,营造舒适、宽松的片区环境。在占天湖片区北部、东江片区北部划定部分低密度建设区,尽可能保留所有的自然水体,保持现有湿地系统的调蓄作用和生态功能。旅游综合片区要注重多元化的综合开发,保持片区活力。

  为了保护滨湖地区的天际轮廓线,划定柳叶湖-占天湖堤向外20米为建筑控制线,在此线以内不允许永久性建筑的建设,以绿地建设为主,可建设少数的景观园林构筑物;柳叶湖-占天湖堤向外100米为建筑高度控制线,在此线内建筑高度与柳叶湖堤岸连线的夹角不允许超过45度;柳叶湖-占天湖堤向外500米为景观协调区界线,在此线内的用地需满足绿地率大于45%的要求,并且建筑风格和布局要注意与滨湖景观协调。沿柳叶湖-占天湖的湖岸线,作为城市开发岸线应不超过整体岸线长度的60%,40%以上岸线要保持现有的农田、果园等自然的生态景观,在戴家岗东北部滨湖区域可适当建设标志性构筑物,做为滨湖天际轮廓线的制高点。

  第188条

  德山南片区、德山东片区是工业片区。工业片区为中密度建设区,限制土地开发强度的下限,净地块容积率控制在1.2以上,鼓励土地集约利用。

  27.建设时序与远景发展构想

  第189条

  近期(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5km2以内,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中期(2016年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8km2以内。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15万人;远期(2021年至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0km2以内,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5万人。

  第190条

  近期建设目标与策略

  充分利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构建各新增片区的空间骨架,带动相关片区的发展。

  第191条

  近期建设重点包括占天湖片区、江北中心区北部火车站周边地区、沅江三桥周边地区以及东江片区。

  占天湖片区近期布置一系列大型公共设施,应重点解决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应建设沅南水厂二期工程,使沅南水厂的总供水规模达到30万m3/日,与沅水水厂联合向江北城区供水。近期优先扩建常德市江北污水处理厂至20万吨/日,满足周边开发用地的污水处理需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周期较长,为了确保桃树岗垃圾填埋场按时封场,将环境影响降低至可控范围内,近期需要开展新垃圾填埋场的立项和可行性研究的工作。

  火车站周边地区近期建设重点是配合长常城际客运专线建设改造铁路客运站,预留足够的线路及站场用地。

  沅江三桥建设近期应控制好周边用地,避免私搭乱建,积极进行仓储用地的置换与环境改造。

  近期建设的洞庭大道东延至二广高速连接线,应注重连接线和周边河道两侧的绿化控制。

  第192条

  中期建设目标与策略是提升各城市片区职能,形成相应的市级、片区中心。

  第193条

  中期建设重点

  中期形成中心城区环状快速路,利用预先控制好的立交用地建设各类立交桥,周边用地功能逐渐调整并与之相契合。建设重心随之而来向河洑片区西部、城东片区西部转移,在河洑片区形成全市的文教中心。

  第194条

  远期建设目标与策略是积极开展用地置换,完善已经建成区的配套功能,为城市远景发展奠定基础。

  第195条

  远期建设重点

  城东片区铁路以东地区应当进行积极的用地置换和改造,将一些污染型企业、低效益、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用地置换出去,提高该地区的建设强度,改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为解决远期跨江交通瓶颈的问题,东江片区与德山东片区之间新增一条南北向跨江通道。

  第196条

  远景城市发展策略

  在扩大城市防洪圈的前提下,跨过马家吉(yuè)河向东扩展,为城市更长远的发展打开局面。

  第197条

  远景发展重点

  远景向东发展应注意好与建成区的衔接,控制城东片区主干道向东延伸的路由,保留东江片区南北向干道向南跨马家吉(yuè)向南延伸的可能性,从而确保远景发展地区主干道网络的功能性和完整性。新增江南城区与远景发展用地之间的跨沅江通道,与重大交通性主干道线位衔接。

  28.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

  第198条

  建立协作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高效组织协调机制,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注重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市政公用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镇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统一管理,确保各类设施的建设协调有序进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第199条

  加强用地管理,统筹安排建设时序

  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市场供需关系及时调整土地供应政策。加强对工业用地出让的控制和管理,设立准入门槛。保持土地交易的效益;保持土地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率;保持开发活动的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准。

  有计划地投放土地,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和发展时序,确定城市规划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不同阶段城市总体结构的完整,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衔接,保证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

  第200条

  理顺决策机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

  加大体制创新和改革力度,理顺决策机制和权益分配机制,避免各行政主体各自为政,充分发挥区级政府对规划的实施和管理职能。鉴于目前部分行政区划的设置不利于城市协调健康发展,建议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在市域促进津澧一体化发展,在市辖区以沅江为界划分武陵区与鼎城区,统筹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第201条

  完善规划法制建设

  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切实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要求;规划实施应与湖南省相关城市规划管理法规条例为依据,形成本市的城市规划地方标准。规范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标准与审批程序,依法行政,保证规划实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

  第202条

  各层次规划编制

  总体规划批复后,应完善规划体系,深入编制各项规划,依据本规划编制《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常德市城市总体设计》等专项规划;加强上下位规划之间的衔接,编制市辖区各镇总体规划和村庄体系规划,编制城市各片区发展战略、城市设计和中心城区全覆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心城区湿地保护区规划等。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以及其中包含的设计意图贯彻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第203条

  公众参与和规划宣传

  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的参与规划决策和监督;加强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提高全社会对维护和执行总体规划的自觉性。

  第204条

  各类监督机制

  建立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制度。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规划评价监控、监督检查机制,坚决查处和纠正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表格1常德市新型城市化目标指标体系一览表

  序号

  湖南省

  常德市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

  万元

  万元/km2201201520120154551344城市化水平

  人均GDP

  中心城区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

  中心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52.233.4807163625937526352367614189元

  km/km2%

  %

  16902800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密度

  中心城区用水普及率

  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

  中心城区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6.67.27.7.59294101078293.49512.51235标台/万人

  11.12.511户/百人

  5.49.533235中心城区互联网普及率

  中心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m211中心城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m2%

  %

  %

  %

  吨标准煤/万元

  m3/万元

  %

  7.8.9.10.2241.324388589112中心城区绿地率

  13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14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

  15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871.486565101016中心城区万元GDP能耗

  1中心城区万元GDP用水量

  1中心城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

  1.120.90.8950.761201514310181085100注:2010年发展目标数据参照《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填写,2015年数据根据相关部门各自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填写。中心城区现状建成区人口65.3万人,2015年100万人。

  表格2常德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评价指标表

  指标分类

  分类

  GDP总量

  经济

  指标

  GDP

  人均GDP

  服务业增加值占

  指标

  指标名称说明

  指标

  单位

  20152022032008年

  年

  年

  年

  类型

  1049.232330570380050008000亿

  引导元

  型

  元

  引导/人

  型

  19201GDP比重

  指标

  (市域)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

  亿

  控制值

  人口

  指标

  城镇化率

  (市域)

  医疗

  指标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市域人口规模

  元/km2型

  万

  引导人

  型

  引导

  %

  32.6%

  44555型

  -

  1.21.31.5614.2656771引导

  %

  37%型

  控制

  个

  23型

  44%

  49%

  59%

  25262控制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人

  3.5型

  (市域)

  社会

  教育

  人

  指标

  文指标

  中心城区居住

  指标

  就业指标(市域)

  引导

  预期平均就业年限

  年

  —

  型

  公交出行率(县城

  公共交通以上)

  指标

  城市道路网密度(乡镇以上)

  控制

  %

  6型

  控制

  5.9低收入家庭保障性

  控制住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m2/人

  型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

  控制

  %

  —

  型

  3.3.4.小

  小

  小初中:1000m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半径

  m

  控制型

  —

  学:学:800m。学:500m。1500m。初初中:中:2000m1200m学率

  (市域)

  95%

  98%

  100%

  控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型

  30%

  32%

  35%

  252332333511.515km/km2型

  6.36.5

推荐访问:深度挖掘常德城市文化 常德 挖掘 深度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