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14篇)

时间:2022-11-30 13:15:1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14篇)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14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14篇)

篇一: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篇二: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作者:陈武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2019年第34期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157-01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下,尤其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赢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面世。但不管该产业如何创新形式与内容,必须坚定的宗旨即是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由于文化产业兼具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壮大与蓬勃发展必定离不开两个效益的统一与融合,如何在现实运营中将具有对立性的两个效益整合发展,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统一融合

  拥有特殊属性的文化企业,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体现,向来都是作为行业市场竞争、反馈评价以及创作生产的重要评估标准。而近年来文化企业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统一、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平衡成为了各方讨论、关注的焦点。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并厘清其中作用关系,才能更好的辅助企业促成双效合一的良好局面。

  一、“双效统一”的含义及现实优势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文化企业的发展与营运宗旨,即将社会效益为首,在企业内部打造社会效益优先的理念,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深入、全面的加深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文化企业的理解,是切实实现企业双效统一的前提基础。

  当前行业市场中所谓的“市场缺陷”就是由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法融合统一的表象,而文化企业的营运及产品的创造、生产皆要以社会效益为指导。尽管在市场经济规律的驱动下,部分文化企业会受到市场的负面干扰而出现盲目性,进而所生产的作品出现内容低俗、同质化的现象。而将社会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则能够很好的樹立正确的目标,纠正市场偏差。“双效统一”更是文化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价值提升,而社会效益则更大程度的保障了我国文化产业能更好的被传承下去。将主流价值观转化为商业机遇及效益,才能有力保障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篇三: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篇四: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将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将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艺术家和企业家对接,让需求精准定位

  在商会举行的形式各异的活动中,邀请艺术家参与其中助阵已经成为商会圈中的常事,无论是一年一度的年会,还是大大小小的商务活动,艺术家的参与总是能让商会活动锦上添花。

  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抓住了艺术家与商会企业家的需求共通点,开全国商会之先河,成立了首家异地商会艺术委员会,不仅壮大了商会队伍,扩大了商会影响力,也让商会企业家和艺术委员会成员之间的需求进行良好的对接,让艺术家的作品精准地找到市场,也让有艺术需求的企业家更便捷、更有效地找准自己的艺术定位。

  齐秦、殷秀梅、刘和刚、陈红、汤潮、杨光、李双江、金铁霖……这不是某台大型晚会的演员名单,而是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艺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家一级美术师关玉良,著名画家孙为民、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等人的名字。

  “黑龙江差不多有五十多万人在北京生活、工作,除了企业家群体外,黑龙江人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说、能唱、能写、能画。”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秘书长徐维新通过与艺术家和企业家的沟通得知,艺术家与企业家的需求是有交集的:“比如,画家的作品需要市场,而企业家正是艺术品的购买主体,与此同时,企业家购买书画作品,也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如何将两者很好地进行对接,让艺术找到市场,让需求精准定位是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考虑的问题。

  2021年8月15日,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文化艺术委员会筹备会议在龙商会馆举行,前来参加筹备会议的除了商会会长田在玮、龙商

  会馆馆长康维海、商会秘书长徐维新等人,多位演艺、书画界代表也出现在了会场。经过一番讨论和斟酌,2021年9月22日,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暨“情系龙江”大型文艺晚会在北京世纪剧院隆重举行。“1700个座位全坐满了,台上演出的是黑龙江人,台下看的也是黑龙江人,晚会刚好赶上中秋节,因此,整场晚会让乡情更浓了。”徐维新说。

  艺术委员会虽然不收会费,但在举行活动时却从来不缺少商会企业家的冠名和赞助,而这也恰好迎合了艺委会成立的宗旨:使企业家和艺术家结合起来。艺委会成立一年多来,如今会员已有两百余人,这两百多位艺委会会员挂靠在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旗下,由商会统筹,经费主要通过赞助、冠名的方式解决。艺委会也有自己的章程,在遇到黑龙江有活动的时候,艺委会的成员就需要尽自己的一些义务。艺委会会员在参加商会的一部分活动时会有一些收入,这部分收入商会就不再干预,由会员自由支配。

  近期,艺委会和山西会馆举行了一次活动,十位书画大师出席并带去了自己的作品,山西会馆馆长将这些作品带到山西省巡展,遇到有需求的客户,再将客户介绍给原作者。企业家搭台,艺术家唱戏,北京黑龙江商会这种将服务做到极致的做法,不仅收获了会员了信任,还打造了属于商会自己的文化力,使商会更有特色,也更有凝聚力。

  注册“龙商”品牌,将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

  随着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龙商”被人所熟知,“龙商”不仅成为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的品牌,还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了注册登记,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不仅享有龙商logo和文字的使用权,此外,46类产品也覆盖在商会的注册范围内。只要在中国境内使用和“龙商”及46类产品相关的龙商品牌都需要和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进行协商,购买商标使用权,目前已有两个成功案例。

  通过注册商会商标,将文化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北京黑龙江

  企业商会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商会的最前列。“‘龙商’这几个字再过很多年,无形资产会达到十几亿。在国外,提到‘龙商’就知道是中国的象征,这两个字的意义特别好。为此,我们还专门请周铁农副委员长为我们题写了‘中国龙商’这几个字。”商会会长田在玮说。

  为了进一步打造“龙商”品牌,也为了践行黑龙江省副省长孙饶发挥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在北京的平台优势,以商会与企业结合为手段,致力于黑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把黑龙江的绿色产品卖到北京的指示精神,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成立了“绿色有机食品营销委员会”以及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交易中心。“农民种的黑土地不能永远产大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的质量会下降,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好产品卖一个好价格是迫在眉睫的事。农民不可能到北京来卖,所以就通过一些中介,包括将商会动员起来帮助家乡卖绿色产品。”徐维新介绍说,虽然销售过程并不一帆风顺,还需要和市场进行磨合,但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如今北京的黑龙江有机食品加盟店已有三十余家。

  为了提高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的影响力,商会通过组织绿色有机食品展销会、产品推介会、媒体宣传、相关网站开辟绿色产品专栏、建立展示中心等措施,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提高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绿色有机食品营销委员会”的运作方面,商会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省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直接领导,绿色有机食品营销委员会具体管理的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上,以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龙商专营店为主体,以加盟连锁店为扩张形式。在具体的加盟条件上,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但却要求加盟者对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龙商专用品牌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为了解决好网点建设快速扩张与绿色消费市场培育期的矛盾,商会严格控制专营店发展节奏,强化运行过程管理,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而化解销售业绩与运营成本倒挂的风险。为了防止销售产品质量滑坡,商会加强了所售产品质量抽查,并及时反馈消费者的意见,实行末位淘汰制,从而保证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在北京市场的高品质及好形象,这也恰

  好体现出商会对“龙商”品牌的重视。

  每年,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都会带着绿色食品回家乡参加哈尔滨洽谈会,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厂商的关注,以至于吸收新鲜血液加入绿色有机食品的队伍。如今,通过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绿色有机食品专营店经销的已达八百余种。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打造文化力,企业也是一样,有文化底蕴的企业会走得更远一些,作为商会,也得有文化方面的特色。”在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秘书长徐维新的眼里,龙商虽然不及晋商、徽商历史悠久,却也有自己的特点。“黑龙江商人很能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黑龙江人直爽的性格更需要文化的力量来打造龙商品牌。商会不仅是的搭建,活动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挖掘龙商精神、龙商使命、龙商宗旨和龙商。”

篇五: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

  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国情

  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必须

  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文化产业

  得以存在和有可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形”;而文

  化产业的意识

  形态属性则要求它必须充分考虑和彰显其无形的社会效益,这

  是文化产业的“质”,也是文化产业追求

  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

  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在始终坚持社

  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欧美国家勃

  兴,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如今,在西方的一些

  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权威

  人士认

  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破题阶段。20吐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否认文化的经济属性。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部

  分有识之士从“以文补文”的甜头中闻到了文

  化的商品气息,初步提出了

  “文化产业”的模糊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

  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

  市场建设和管理,推

  动有关文化产业

  发展”,这是“文化产

  业”首次写入中央文

  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并列提出,从理论上提出了

  “发

  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

  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

  的我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无

  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

  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来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先

  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既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纽

  带,又是能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

  增长点。文化产业首先具有一般行业共有的经济属性,要按照消

  费者的需要生产产品,要按照市场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实现其

  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

  种特殊的产品,即和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

  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看不见”的需要,即内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

  层面的需要,这与基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需要使文

  化产业必然要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它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

  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在

  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

  大,既有

  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

  地走向世

  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又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

  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发展先进

  文化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优秀民族

  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

  5000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始终

  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历史进程和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发展文化产业,其终极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并提供源源不

  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

  强人们的精神

  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个方面:

  其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文化安

  全,更好的弘扬、传播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随着物质财富

  的空前充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最终取决于文化之间的较

  量,而文化产业无疑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窗口,并为这种特殊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我们在欣赏《泰

  坦尼克》大手笔、大制作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在有意

  无意的接

  受着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奋斗和冒险主义,久而久之,就

  有可能淡化我们一向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同样的道

  理,从《英雄》的震撼画面中,彰显的不仅是

  东方文化的神

  秘,还有儒家思想的“义利观”等种种文化精神。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发

  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

  强劲的支撑作用,而且必将为文化事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事

  业发展的“润滑剂”、催生器和动力源。

  其三,发展文化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

  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更广阔的空间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由文化产业内容

  的丰

  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服务的日趋人性化所

  决定的。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参与或

  享受免费

  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与不自觉的被动的“他我”的层面。而文化产业提供的可供任意选择的有偿文化产品和文化

  服务,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进入

  “自我”消费和享受的境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科

  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

  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

  方面,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

  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属

  性又驱

  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

  性和产业

  属性始终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总体上是

  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长远的目标追求

  上具有一致

  性。文化产品只有面向群众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只有更好地

  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

  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实在;社会效益

  越好,经济效益的增

  长潜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

  仅体现在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还有文化输出的意

  义。西方国家给我们输入文化产品,既是为赚钱,也是要强化

  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必须弘扬主旋

  律,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时代发展

  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无害的文化产品,提

  供有益的文化服务。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

  宏观上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

  法经营,这也是一切产业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到

  文化产业,就是不允许传播或提供反党、反社会主义、违

  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文

  化产业生产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先

  进文化,但首先必须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补

  充。二是必须遵循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生

  产的规律。因为文化产

  业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服务,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

  服务。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

  律,必然导致其丧失应有的艺

  术性。三是从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来看,作为先进文

  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长远的社会效益必然要超过其暂

  时的经济效益。但文化

  产业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潜移

  默化的,只有等到相

  当长的时间,空前繁荣的文化产业才更

  有可能显现岀巨大

  的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必须旗帜鲜明地追求文化

  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产

  物的本能追求,也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社会效益的必

  然需

  要。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是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

  大化来体现的,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读者或

  观众越

  多,经济效益越好,社会影响越大,其社会效益也就

  必然越

  大。如果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那

  么,经济效益无疑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

  的经济效

  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没有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就没

  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效益。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

  讲经济效

  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一摧即垮;如果只讲经

  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就会背离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为国

  家法律所不容,为人民群众所排斥。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必须警惕两种危险

  的倾向。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降低文化产品或文化

  服务

  的质量,导致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粗疏、平庸甚至低级媚

  俗。当然,从市场的需求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实践来

  看,在

  某一个阶段,低级庸俗甚至是黄色反动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确有

  一定的市场,但这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主流市场的需求在任

  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则

  人类社会、人

  类文明就不可

  能发展、不可能进步。二是过分

  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淡化其商品性,不问市场,不问观

  众,使艺术生产不

  能完成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失去了展现

  其思想、艺术、审美

  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的孤家寡人。只有既承

  认艺术产品的商品性,又不使商品性浸染于艺术生产中精神创

  造的层面,才有可能从艺术性与商品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看似对立的夹缝中争脱出来,生

  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

  产品,提供最优质的文化服

  务。

篇六: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作者:无

  作者机构:不详

  出版物刊名:中国广播

  页码:93-93页

  年卷期:2015年

  第11期

  主题词:社会效益

  文化企业

  指标考核

  国有

  权重

  中央

  经济效益

  精神产品

  摘要: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篇七: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比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开展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法那么,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存在和有可能不断开展壮大的“形〞;而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那么要求它必须充分考虑和彰显其无形的社会效益,这是文化产业的“质〞,也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开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科学开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欧美国家勃兴,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迅猛开展之势。如今,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破题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否认文化的经济属性。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局部有识之士从“以文补文〞的甜头中闻到了文化的商品气息,初步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模糊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开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从理论上提出了“开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开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效劳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来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开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既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又是能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极有利于可持续开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首先具有一般行业共有的经济属性,要按照消费者的需要生产产品〔或提供效劳〕,要按照市场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即和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效劳,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看不见〞的需要,即内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层面的需要,这与根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需要使文化产业必然要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它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开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开展文化产业,文化效劳与文化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又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开展。另一方面,开展文化产业,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开展先进文化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平安、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存在与开展,始终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开展紧密相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开展文化产业,其终极目标是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和效劳,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开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和稳固国家的文化平安,更好的弘扬、传播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随着物质财富的空前充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最终取决于文化之间的较量,而文化产业无疑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窗口,并为这种特殊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我们在欣赏?泰坦尼克?大手笔、大制作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在有意无意的接受着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奋斗和冒险主义,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淡化我们一向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同样的道理,从?英雄?的震撼画面中,彰显的不仅是东方文化的神秘,还有儒家思想的“义利观〞等种种文化精神。

  其二,开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开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开展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而且必将为文化事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事业开展的“润滑剂〞、催生器和动力源。

  其三,开展文化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更广阔的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由文化产业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效劳的日趋人性化所决定的。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参与或享受免费文化效劳,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与不自觉的被动的“他我〞的层面。而文化产业提供的可供任意选择的有偿文化产品和文化效劳,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进入“自我〞消费和享受的境界。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开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属性又驱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始终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总体上是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长远的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文化产品只有面向群众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实在;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的增长潜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表达在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还有文化输出的意义。西方国家给我们输入文化产品,既是为赚钱,也是要强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必须弘扬主旋律,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时代开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无害的文化产品,提供有益的文化效劳。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宏观上来讲,开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这也是一切产业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那么。具体到文化产业,就是不允许

  传播或提供、反社会主义、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效劳。文化产业生产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先进文化,但首先必须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补充。二是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因为文化产业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效劳,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效劳。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律,必然导致其丧失应有的艺术性。三是从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来看,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其长远的社会效益必然要超过其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文化产业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只有等到相当长的时间,空前繁荣的文化产业才更有可能显现出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必须旗帜鲜明地追求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本能追求,也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社会效益的必然需要。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是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来表达的,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读者或观众越多,经济效益越好,社会影响越大,其社会效益也就必然越大。如果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那么,经济效益无疑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没有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效益。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开展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一摧即垮;如果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就会背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国家法律所不容,为人民群众所排斥。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必须警惕两种危险的倾向。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降低文化产品或文化效劳的质量,导致文化产品或文化效劳的粗疏、平庸甚至低级媚俗。当然,从市场的需求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开展实践来看,在某一个阶段,低级庸俗甚至是黄色反动的文化产品或效劳确有一定的市场,但这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主流市场的需求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那么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开展、不可能进步。二是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淡化其商品性,不问市场,不问观众,使艺术生产不能完成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失去了展现其思想、艺术、审美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只有既成认艺术产品的商品性,又不使商品性浸染于艺术生产中精神创造的层面,才有可能从艺术性与商品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看似对立的夹缝中争脱出来,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最优质的文化效劳。

篇八: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存在和有可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形”;而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则要求它必须充分考虑和彰显其无形的社会效益,这是文化产业的“质”,也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欧美国家勃兴,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如今,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破题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否认文化的经济属性。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有识之士从“以文补文”的甜头中闻到了文化的商品气息,初步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模糊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20XX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从理论上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来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既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又是能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首先1具有一般行业共有的经济属性,要按照消费者的需要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要按照市场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即和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看不见”的需要,即内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层面的需要,这与基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需要使文化产业必然要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它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又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发展文化产业,其终极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文化安全,更好的弘扬、传播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随着物质财富的空前充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最终取决于文化之间的较量,而文化产业无疑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窗口,并为这种特殊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我们在欣赏《泰坦尼克》大手笔、大制作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在有意无意的接受着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奋斗和冒险主义,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淡化我们一向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同样的道理,从《英雄》的震撼画面中,彰显的不仅是东方文化的神秘,还有儒家思2想的“义利观”等种种文化精神。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而且必将为文化事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润滑剂”、催生器和动力源。

  其三,发展文化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更广阔的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由文化产业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服务的日趋人性化所决定的。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参与或享受免费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与不自觉的被动的“他我”的层面。而文化产业提供的可供任意选择的有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进入“自我”消费和享受的境界。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属性又驱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始终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总体上是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长远的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文化产品只有面向群众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实在;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的增长潜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体现在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还有文化输出的意义。西方国家给我们输入文化产品,既是为赚钱,也是要强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必须弘扬主旋律,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无害的文化产品,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务。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宏观上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这也是一切产业都必须3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文化产业,就是不允许传播或提供反党、反社会主义、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生产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先进文化,但首先必须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补充。二是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因为文化产业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服务,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律,必然导致其丧失应有的艺术性。三是从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来看,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长远的社会效益必然要超过其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文化产业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只有等到相当长的时间,空前繁荣的文化产业才更有可能显现出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必须旗帜鲜明地追求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本能追求,也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社会效益的必然需要。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是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来体现的,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读者或观众越多,经济效益越好,社会影响越大,其社会效益也就必然越大。如果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那么,经济效益无疑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没有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效益。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一摧即垮;如果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就会背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国家法律所不容,为人民群众所排斥。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必须警惕两种危险的倾向。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降低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质量,导致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粗疏、平庸甚至低级媚俗。当然,从市场的需求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实践来看,在某一个阶段,低级庸俗甚至是黄色反动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确有一定的市场,但这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主流市场的需求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则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发展、不可能进步。二是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淡化其商品性,不问市场,不问观众,使艺术生产不能完成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失去了展现其思想、艺术、审美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4阁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只有既承认艺术产品的商品性,又不使商品性浸染于艺术生产中精神创造的层面,才有可能从艺术性与商品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看似对立的夹缝中争脱出来,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最优质的文化服务。

篇九: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者:田

  娅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1期

  [摘

  要]群众文化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必要条件。我们就是要通过文化生活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但是群众文化工作始终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本文试从群文工作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方面论述当前群文工作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关键词]群众文化

  公益性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关系

  作者简介:田娅,性别:女,出生于1959年1月,籍贯:四川泸州,工作单位:泸州市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现职称:群众文化中级馆员,学历:大学。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寻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益性文化的责任,发挥其自身的功能。近年来,经过广大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论述: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

  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当今就是要培养现代人、教化现代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方针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地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的文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经营者中,由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自发性倾向,往往容易导致经营和消费的短期行为,造成一部分文化艺术产品和艺术门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长期积累和短期消费之间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扶持那些社会需要但暂时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困境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从而把文化发展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好。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向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目标努力。

  回顾上述方针原则,我们群众文化的工作思路也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是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群众文化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早在建国时期,群众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就已确定,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它担负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任务,应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即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为最高宗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宫的改革,群众文化的公益性有所削减,自我形象有些模糊。有些地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文化活动单调,专业人员流失,文化宫名存实亡;有些地区存在盲从现象,把精力投入到经营活动中,忽视了正常业务的开展,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这一切曾使群众文化工作者感到非常茫然,无所适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为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进一部增强了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信心和信念。

  坚持公益性质,就是要牢牢守住我们自己的阵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渗透、影响人们思想信仰的前沿阵地。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所履行的诸多职能,也是市场文化和正规的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公益文化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凝聚着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陶冶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在引导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方面还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开展业余群众艺术和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方面,可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联系到目前社会上算命看相、烧香祭鬼、赌博、色情服务等不良现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文化领域,群众文化不占领,歪风邪气必然乘虚而入。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挥公益文化的功能,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来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通过活动体现崇高向上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的精神,时时处处不忘突出“主旋律”,激励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在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已从过去单一的文化需求转变为多层次、多元化、多需求的复杂的结构状态。群众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辅导和示范职能,要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娱乐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业务的培训、创作的辅导、社会艺术课堂的开辟、地方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搜集和整理、群众文化理论的研究都需要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来承担。只要坚持并强化群众文化的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我市地处长沱两江交汇处,具有悠久的长江流域文化传统。且是富有盛名的酒城,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名扬天下,具有酒文化的积淀。又是一个集藏、回、汉等多民族的地区,有很多民族文化特色。又是一个军事战争重镇,北伐战争、红军长征都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挖

  、抒写这些文化,传诵、传唱民族风情,为这一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素材。因此,抓住各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按照突出主旋律与多样化并重、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并重的原则,积极因势利导,将我市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给群众文化活动赋予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强大的综合功能和教化功能,新春佳节,各县区人民都要搞一些喜庆的节日活动,诸如耍龙灯、观花灯;文化宫要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全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并日趋丰富、完善。我市群众文化工作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逐步认识到搞好节日期群众文化活动就能带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并将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这个时期倾斜,每年提前部署、周密安排,抓典型点、示范点,使节日高潮期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同时也使群众文化工作不断跃上了新的台阶,为民族的振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四、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深化改革,强化职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群众文化工作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应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弥补经费的不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文化宫寻求再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这就必须要有与物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产业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分为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我市经济还不发达,发展公益性文化产业,既要承担大量社会性服务功能和传播、生产精神产品功能,又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进行文化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打破大锅饭,引入竞争机制。在人事管理上建立起健全的人才选择机制,量才录用。应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人才资源,培养一批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文化经营人才。我市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慢,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种形式。文化宫可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专业干部的潜智和能力,充分发挥艺术的功能和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培训班或组织艺术团积极拓展市内外演出市场。也可进行企业化改革,形成实力雄厚的经济支柱,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我们坚持公益性,但并非一味无偿服务。借助市场规律,工作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群众,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较好地掌握了公益性与市场的关系。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集中力量搞大型演出赛,抓示范展演的同时,举办了几届有偿培训班,经过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4年“5·1”前夕,我市文化宫经过积极争取和大量的市场调研,成功地举办了企业之魂大型文艺晚会,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好评,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取得两个效益双丰收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何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不仅需要靠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的积极努力,而且更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篇十: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存在和有可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形”;而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则要求它必须充分考虑和彰显其无形的社会效益,这是文化产业的“质”,也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欧美国家勃兴,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如今,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破题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否认文化的经济属性。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有识之士从“以文补文”的甜头中闻到了文化的商品气息,初步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模糊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20XX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从理论上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来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既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又是能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首先1具有一般行业共有的经济属性,要按照消费者的需要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要按照市场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即和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看不见”的需要,即内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层面的需要,这与基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需要使文化产业必然要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它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又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发展文化产业,其终极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文化安全,更好的弘扬、传播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随着物质财富的空前充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最终取决于文化之间的较量,而文化产业无疑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窗口,并为这种特殊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我们在欣赏《泰坦尼克》大手笔、大制作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在有意无意的接受着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奋斗和冒险主义,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淡化我们一向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同样的道理,从《英雄》的震撼画面中,彰显的不仅是东方文化的神秘,还有儒家思2想的“义利观”等种种文化精神。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而且必将为文化事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润滑剂”、催生器和动力源。

  其三,发展文化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更广阔的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由文化产业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服务的日趋人性化所决定的。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参与或享受免费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与不自觉的被动的“他我”的层面。而文化产业提供的可供任意选择的有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进入“自我”消费和享受的境界。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属性又驱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始终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总体上是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长远的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文化产品只有面向群众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实在;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的增长潜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体现在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还有文化输出的意义。西方国家给我们输入文化产品,既是为赚钱,也是要强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必须弘扬主旋律,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无害的文化产品,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务。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宏观上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这也是一切产业都必须3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文化产业,就是不允许传播或提供反党、反社会主义、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生产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先进文化,但首先必须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补充。二是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因为文化产业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服务,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律,必然导致其丧失应有的艺术性。三是从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来看,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长远的社会效益必然要超过其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文化产业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只有等到相当长的时间,空前繁荣的文化产业才更有可能显现出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必须旗帜鲜明地追求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本能追求,也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社会效益的必然需要。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是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来体现的,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读者或观众越多,经济效益越好,社会影响越大,其社会效益也就必然越大。如果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那么,经济效益无疑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没有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效益。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一摧即垮;如果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就会背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国家法律所不容,为人民群众所排斥。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必须警惕两种危险的倾向。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降低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质量,导致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粗疏、平庸甚至低级媚俗。当然,从市场的需求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实践来看,在某一个阶段,低级庸俗甚至是黄色反动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确有一定的市场,但这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主流市场的需求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则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发展、不可能进步。二是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淡化其商品性,不问市场,不问观众,使艺术生产不能完成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失去了展现其思想、艺术、审美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4阁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只有既承认艺术产品的商品性,又不使商品性浸染于艺术生产中精神创造的层面,才有可能从艺术性与商品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看似对立的夹缝中争脱出来,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最优质的文化服务。

篇十一: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新时代国有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探索与实践

  作者:徐蓉

  来源:《办公室业务(下半月)》2021年第8期

  文/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蓉

  【摘要】本文以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总结分析上述两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国有文化企业如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国有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对策建议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国有文化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国有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一)履行社会责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指出,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在推动两个效益相统一中走在前列。国有文化企业不仅承担着政治责任、经济责任,还承担着社会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新形势下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双效统一的基本要求。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然选择。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从外部而言,可以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促进股东投资、客户购买行为的产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内部而言,可以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企业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影响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二、国有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逐步增强,各大企业在公益、扶贫、救灾、环保等多领域积极探索履行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和一些知名企业每年编写、公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以2021年4月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传媒”)、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凰传媒”)等国有上市文化企业公布的202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例,上述社会责任报告涵盖导向把握、精品生产、疫情防控、扶贫攻坚、公益慈善、队伍建设、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既反映了国有文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情怀,也体现了国有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取得的积极成效,对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具体而言,上述二家上市公司从政治责任、文化责任、经济责任三个方面履行社会责任。

  (一)自觉履行政治责任。近年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国有文化企业的重大政治责任。以中南传媒为例,在履行扶贫攻坚责任方面,中南传媒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2021年获评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点:一是推动定点扶贫新时代的转变。对口扶助湖南省新田县新圩镇梧村,

篇十二: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引言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由此导致了文化企业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学者们就针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当先是没有疑议的,本文梳理了相关学者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有哪些内涵以及如何评判文化产业或产品的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

  杜莹(1997)认为,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它肩负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文化产品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之所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由于有些文化产品,特别是学术刊物不能单从经济效益考察它的价值。王永章(2003)认为,首先因为其他商品所满足的是人们物质层次的需要,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具有商品的属性、经济的属性,又具有精神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属性,满足的是人们文化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心理和行为带来影响。其次,各国文化的相互冲击必然要反映到文化产业中来,我们要认清文化产业的两面性,在世界文化产业多样化面前,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保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郭之纯(2006)指出,文化产品不同于寻常的物质产品,它具有更多内容,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果文化产业奉行“经济至上”原则,那么就可能导致媚俗、粗制滥造等行为,使文化产品的质量日益低下,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冯皓等(2007)认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坚持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罗贵权(2008)认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必须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头脑,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何佳洁(2015)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方面,文化产品可以塑造一个公共领域,在文化权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扁平化的社会里产生舆论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能起到一种软性的教化作用,是一种规训的作用形式;第三,文化产品能够塑造1/6人们的身份认同,有助于社会分工体系和性别分工的建立和完善,从而维持社会稳定。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之所以要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考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文化产品本质上是内容,除了主流价值观,还有亚文化丛,但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经营的是意识形态,由此,社会主义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政策,继而决定了文化企事业发展方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可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宏观上讲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文化产业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帽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生产出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来。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如今总有那么一小撮文化企业奉行“金钱至上”原则,打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将庸俗、媚俗和低俗的文化传播给社会大众。以电影行业为例,叫座不叫好的电影比比皆是,这些文化产品无疑充斥着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抵制,对青少年身心塑造毫无利处。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盲目反映主旋律而忽视社会大众精神需求,也不是盲目满足社会大众需求而偏离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消费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收编”和社会大众“抵制”之间相互斗争的矛盾场,不能一味强调宰制性走向文化精英主义,也不能一味袒护抵制性而走向文化民粹主义。就个人发展来说,大众文化需求应该在主旋律的引导下得到满足,这样的文化产品才是优秀的、才是和谐的,所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社会效益的地位要高于经济效益地位。

  所谓社会效益有哪些内涵

  罗贵权(2008)认为,所谓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指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王育济(2009)认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主要是对社会大众,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在精神生活质量(愉悦、轻松、充实等)和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谭旭东(2010)指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文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两方面。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产品的传播不是单一的信息传播,而是价值的传播、思想的传播,因此,文化企业要重视社会效益,必须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担负社会使命。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生产2/6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文化企业要自觉树立法制意识,坚守道德底线,不能钻法律的空子,把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阵地丢失,要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文化产品创造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季景伟(2012)认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其教化引导功能,主要是指消费者在使用、参与和享受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时,受到主流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在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对错和好坏等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想理念,从而达到维护政党主张、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权威、族群利益等目的。于泽(2014)认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体现在文化产品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形成好的口碑,带来向上的正能量。葛彦(2014)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福利;第二,文化产品中包含的真善美或者假丑恶的内容会对人格进行塑造,从而逐渐改变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启迪人的精神创造力,使人得到升华;第三,文化产品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稳定社会程序;第四,文化产品中包含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实力,抵御外国文化侵蚀;第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对社会带来生态效益,使社会的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第六,文化产品保存了文化多样性,激发文化创新,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文化不断传承。

  从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到底有哪些内涵的回答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将研究成果分为四类。第一类针对企业,社会效益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就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这一点上说,不管文化企业还是非文化企业都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其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这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第二类针对社会群体,文化产品鉴于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仅仅从出货率或者说发行量来衡量是否成功,还要考虑其内容对社会大众产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就以《小时代》电影为例,电影内容充斥着与主流社会相违背的拜金现象,但却受到了广大年轻消费群体的好评,按照霍克海默的说法:“文化工业已经使得大众失去了艺术理解能力。”成功的文化企业不仅能将社会正能量与其产品巧妙结合,更能使其文化产品获得社会认同,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比如迪斯尼公司。第三类针对传统文化,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并非文化产业强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企业未能在自己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或者是将传统文化以错误的方式植入到错误的地方,引发争议。还是以电影为例,很多古装电影,如《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关云长》为了吸引眼球,肆意修改历史情节,甚至出现“关羽暗恋刘备夫人”这样的离奇剧情,此类电影出自国人之手,实在有些可笑。相反,早年一直为人所诟病的网络游戏现如今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寓教于乐,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比如《三国杀》,从桌面游戏发展到家喻户晓的网络游戏,3/6甚至走出国门,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秋季选修课,这说明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第四类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十八大报告着重指出了现如今经济建设发展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几乎为零,因为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是以建立在工业制造和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成功的文化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对大自然负责,迪士尼公司建立SPI协议(smartpackaginginitiative),旨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使用低碳环保包装,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破坏。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体现在对人、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非经济效益,是文化企业存在于市场上的根本目的,脱离社会效益谈经济是不实际的。

  如何评判文化产业或产品的社会效益

  江海洋(2006)认为,发行量、卖座率和收视率不能成为衡量文化产品是否成功的标准。现在又不少行业出现了当年找选题、当年完成作品、当年收回投入的现象。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含量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优秀文化产品的价值只有在时间的锤炼中才能显现,单一强调短、平、快不适合文化界。王育济(2009)认为,在统计社会效益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存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一载体上,并通过文化活动得以实现,因此,统计社会效益离不开对文化活动中的产品和服务的考察;第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效益主要集中在内容中,因此对其社会效益的考察,应以其具有社会效益特征的内容创造性成果为重点;第三,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最终表现在社会公众的反映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上,因此应该以文化消费者为主体。对此,王育济提出评价社会效益的四个维度:文化参与(每周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非物质文化创造品、文化可获得性(文化消费成本)和文化资本(所获得的愉悦感或者满意度)。谭旭东(2010)认为出版商热衷炒作一些低俗搞笑的娱乐文化、传播一些野史和名人隐私,迎合低级趣味,少数少儿书商还在出版一些带有暴力和色情的文化垃圾,变相买卖书号,这都违背了社会效益优先4/6的原则,不是文化企业发展模式。于泽(2014)运用调查和实证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见上页图),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定量分析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该如何评判。赵高斌(2013)指出,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社会效益的实现。一般来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从三个方面评判:一是是否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二是是否可持续发展;三是区域人民幸福指数是否提高。

  笔者从文献收集情况来看,将文化产业或者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量化统计的学者不多,大致情况来看,可以将社会效益的评判标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层面来看,于泽利用熵权法将区域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化作两级指标,并对每一级指标细分下来的项目进行赋权,最终对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出该区域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于泽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简单地理解为了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产生的效益,从他的指标权重表中不难发现,每一级指标下的项目都是图书馆、艺术馆、广播电视台和演艺团体所进行的文化活动,虽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文化事业单位要“企业化运营”,但是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文化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社会效益是不能混淆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必然之举,因为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我们所要探究的是文化企业为何要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的问题。因此,建立区域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评价体系,需要从文化企业出发,从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重新审视社会贡献、社会支持度、社会影响度等指标,这样才能宏观上反映该地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情况。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王育济提出评价社会效益的四个维度:文化参与(每周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非物质文化创造品、文化可获得性(文化消费成本)和文化资本(所获得的愉悦感或者满意度)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不过仍需修改完善。文化参与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文化产品购买量或者文化服务的参与度,对音乐出版物指的是发行量,对电影指的是票房,对游戏指的是下载或购买量,这些属于经济效益指标,但可反映社会效益的广度和深度。文化认同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产品或服务后所获得的满意度,大部分文化产品都可以通过网上评论、论坛贴吧甚至口碑来衡量其满意度。文化契合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文化产品内容中反映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背离程度,与主流价值观背离越远的文化产品其社会效益必然不高。文化影响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文化产品为社会大众所消费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比如《小时代》系列电影中引起的奢侈风,《泰囧》电影引起的旅游热,《匆匆那年》等校园爱情电影引起的怀旧风等,都是文化产品给人们思维、情感甚至价值观的影响,这是评价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文化和谐度,这个指标指的是文化产品中反映的内容是否与其它文5/6化相冲突,是否在生产或者流通过程中破坏了生态和谐。建立文化参与、文化认同、文化契合、文化影响和文化和谐度五个指标后,对其进行熵权法赋权,加大重要指标的比重,比如文化契合度和文化影响度,具体赋值需要经过细致讨论,笔者由于专业限制在此不做过多阐述。总之,不管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产业,其社会效益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这就有待相关学者进行深度思考。

  /6

篇十三: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fae.cn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规范进行转企改制,一大批图书出版、影视制作、文艺演出、电影院线、图书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等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和文化信息传播企业迅速成长,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服务更加活跃,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两个效益相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现象时有出现;国有资本运行效率还不够高,内部经营管理问题比较多,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比较少;相关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两个效益相统一的环境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

  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在推动两个效益相统一中走在前列。这是新形势下打造文化创新主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活跃文化市场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确保国有文化企业始终坚持正确文化立场,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化产品生产传播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国有企业改革大框架下,充分体现文化例外要求,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以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以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越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文化企业特点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关系,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加强分类指导,创新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正确处理党委、政府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关系,统筹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明确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尊重企业法人主体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强化政策引导,严格依法监管,注重道德调节,坚守社会责任,把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

  明确把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体现到企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推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内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科学设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党委成员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fae.cn

  管理层,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切实履行内容导向管理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委、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等决策机构要依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讨论决定涉及内容导向管理的重大事项及企业运营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从事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编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强化总编辑等内容把关岗位的职责,对涉及内容导向问题的事项,具有否决权。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时政类报刊等新闻单位,可以依法依规开展有关经营活动,但必须做到事业与企业分开、采编与经营分开,禁止采编播人员与经营人员混岗。

  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健全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差异化考核,对直接涉及内容创作的部门和岗位,要以社会效益考核为主,收入分配和奖励也要适当予以倾斜。

  四、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着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导向管理,全面提质增效,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坚持立足主业发展,形成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树立精品意识,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加强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奋斗追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健全传播网络,规范传播秩序,发展现代流通形式,加强市场营销,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扩大优秀文化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抢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制高点。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明确股份制改造的范围、股权结构和管理要求。按规定已经转企的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闻网站等,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文化企业控股下的国有多元。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探索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可剥离进行转企改制,由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为发展壮大新闻宣传主业服务。在新闻出版传媒领域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积极稳妥开展试点。

  推进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出版、发行、影视、演艺集团交叉持股或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突出内容建设,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跨媒体、全媒体发展。推动以党报党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和实力雄厚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为龙头,整合本区域本行业报刊资源。推动党政部门逐步与所主管主办的出版社和非时政类报刊社等企业脱钩,可以整合资源组建出版传媒集团,由集团履行相应主管主办职责,也可以划转给相应符合条件的企业来主管主办,推动政企分开。

  五、完善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有效行使出资人权利,是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干部管理、导向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确保国有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制度保障。必须坚持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业务的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正确履行社会文化责任,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按照依法规范的要求,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各地可结合实际继续对本地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完善宣传部门有效监管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主管主办制度与出资人制度的有机衔接。

  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研究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功能作用,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并将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经济考核指标,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确保社会效益要求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fae.cn

  的落实。

  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推进国有文化资本授权经营,统筹考虑两个效益相统一要求,形成国有文化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增强实力、活力、抗风险能力,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充分体现文化特点,制定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做好有关清产核资工作,完善和落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指定入场交易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六、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

  文化经济政策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的重要保障,是扶持引导文化产业、培育规范文化市场的重要手段。必须着力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保证国有文化企业合理经济效益、职工合理经济利益,引导国有文化企业自觉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和资助办法,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一步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完善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社会效益突出的产业项目扶持力度。加大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投入力度,探索以国有资本金注入的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国家级骨干文化企业。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2020年年底前可免缴国有资本收益。

  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或改组国有文化资本投资公司,设立国有文化资本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更好地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执行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按照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统筹研究有利于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七、健全企业干部人才管理制度

  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着力打造讲政治、守纪律、会经营、善管理、有文化的国有文化企业干部人才队伍。

  加强企业干部人才管理。统筹企业负责人管理、关键岗位管理、社会化人才管理,做好现行文化单位干部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有关要求的衔接,做好主管主办单位干部管理与出资人制度有关要求的衔接。各地省属文化企业省管干部,由省级宣传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共同负责提名、考察与管理。逐步建立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日常管理,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领导人员。建立企业负责人述职述德述廉述法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建立企业负责人履行社会效益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力的进行诫勉谈话、降低薪酬标准,直至解除职务。

  建立具有文化企业特点的干部人才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统筹考核社会效益、经营业绩、管理责任和薪酬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国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开展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办法。

  八、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文化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党建工作机构,大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中小型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党群综合工作部门,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确定专职政工干部的数量。积极吸收各方面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入党,着力扩大党员在采编、创作等岗位的比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党组)负主体责任,纪委(纪检组)负监督责任,严明纪律和规矩,经常性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从业环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fae.cn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和全过程,内化为企业精神和发展理念,提升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塑造国有文化企业良好形象。尊重职工主体地位,关注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帮助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九、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解决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

  进一步为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文化法治建设,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评价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抵制低俗之风。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内容导向存在严重问题或经营不善、已不具备基本生产经营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坚决依法吊销、撤销有关行政许可,予以关停。探索建立国有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社会评议,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加强政策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完善有关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时总结推广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做法和经验。

  严格工作纪律和要求。认真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重大改革举措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程序报批。

  来源:

  http://www.fae.cn/fg/detail2008995.html

篇十四: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试论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关系

  摘

  要:群众文化工作相关部门和工作者,应当正确处理群众文化工作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投身到群众文化工作中来,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73-0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共文化产业处于最佳发展机遇期。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中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笔者认为,要在坚持社会效益首要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事业、合理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及引领价值

  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工作是指对人民群众在业余生活中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性质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一系列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出表现。

推荐访问: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 文化 企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