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12篇)

时间:2022-11-30 12:36: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12篇)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浅见  赵瑛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12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12篇)

篇一: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浅见

  赵瑛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16【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文化发展的现实目标,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解读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我们明确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现实性和长远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2页(P31-32)

  【作

  者】赵瑛

  【作者单位】中共晋城市委党校,山西

  晋城048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16【相关文献】

  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J],张育萍

  2.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蒋朝莉;李凌

  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向度[J],刘玉萍;张盛文

  4.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提升

篇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第二课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明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理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3.知道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习重难点】

  1.文化自信的来源、特点、表现。

  2.彰显文化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一、彰显文化文化自信的力量

  思考:(一)文化自信的原因、来源、表现是什么?

  (一)文化自信

  1、原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种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强大力量。坚信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2、文化自信的来源、表现

  (1)来源: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学以致用:孔子学院在全球的遍地开花,中国文化年在各国的举办,……。这既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让中国人增强了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

  ③自信来自于对世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④自信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把握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及要求是什么?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

  值准则。

  2、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

  (1)地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3)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

  思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什么?

  3、要求:(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继承革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思维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有人说,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如何做?

  【学以致用】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把发展教育作为当前国家的中心工作

  (4)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放任各种文化的自由发展

  A(2)(3)

  B(1)(2)

  C(1)(3)

  D

  (2)(3)

  易错点1、坚持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

  2、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学生作业】1、《学案》P72--75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及要求?

  3、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4、为什么能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篇三: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XX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重要思想观点。《决定》在认真总结我XX历史的基础上,准确分析了时代基础和现实条件,明确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成为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我XX致力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巩固全XX全国各族RM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

  十七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进展

  如果说还仅仅是从构建和谐文化角度提出了问题,那么,时隔一年后召开的XX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则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从推动文化大进展大繁荣的高度,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XX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文化建设角度讲,如果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的灵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因为任何一个阶级社会1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任何主流意识形态又都体现着阶级、政XX、GJ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阶级社会的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基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个“吸引力和凝聚力”,具体来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及其ZG化最新成果武装全XX、教育RM,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XX全国各族RM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长远目标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必定要求。

  如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十七大报告从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开展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繁荣进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思想库作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其中首次提出“不断给予当代ZG马克思主义鲜亮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之,在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1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进展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有力地指导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十七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境地

  XX的十七届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进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最高决策层直接以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进展大繁荣为主题所作的GJ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决定》以科学进展为主题,对XX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从GJ进展战略的高度,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六大主要任务,而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XX全国各族RM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着重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而成为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进展方向”。《决定》用四个“更加”和三个“越来越”概括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提出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由此可见,要提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无疑是抓住了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用社1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XX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这充分体现了XX对时代性的准确把握,反映了XX对“文化”的理解逐步深化,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准着力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途径和抓手。为此,《决定》提出了“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XX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的明确要求,同时,对如何让“四项基本内容”落地生根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决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建设学习型政XX结合起来,强调“要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XX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XX建设”。这其中的深意在于:随着我XX对自身的文化责任认识的逐步深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XX情、国情、世情,我们各级XX组织首先要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只有认真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肩负起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使命。此外,《决定》还特别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XX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1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XX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艰辛探究,逐步形成了“以什么为指导、沿着什么方向、以什么为精神支柱、以什么基本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以“按照什么要求、围绕什么任务、通过什么环节、达到什么目标”的实现途径。可以说,这样的基本内容,是能够为绝大多数RM群众所接受的;这样的实现途径,也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它必将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当然,由于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间较晚,对它的研究时间也相对较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还面临着许多待解的问题。譬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如何更加有效地汇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特别是XX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探究并作出科学回答。

  XX:ZG河北省委XX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

  (责编/郭建民)

篇四: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核心与灵魂

  2011-10-1114:48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进田

  字号:

  核心提示:

  民族自信不能仅靠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要靠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自信。因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文化是作为内在核心的价值的表征和体现。价值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没有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质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张岱年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等强调,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构成的。著名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

  民族自信不能仅靠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要靠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自信。因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文化是作为内在核心的价值的表征和体现。价值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没有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质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张岱年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等强调,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构成的。著名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德·基尔兹指出,一个族群的精神气质是指他们生活的一种风气、特征、品质,是其道德与审美的方式和基调,标示着此一族群对他们自己和他们所处世界的根本态度。

  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气质虽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却以巨大的力量连续地统摄着民族文化的整体活动和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之所以会历经曲折而顽强生存和发展,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靠的是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内在精神气质。从中华民族文化的绵长辉煌历史和未来前景看,我们能够也应当树立足够和坚定的价值自信。当然这种价值自信不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而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体现于继承批判、开放吸收和创造超越辩证统一过程之中的。

  价值自信以价值自省和价值自觉为前提。通过自省,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人本理念、生生之德、天人合一、刚健自强、厚生利用和以和为贵等价值观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所在。人本价值主张人自身是价值之源头和价值本身,不以神和物为价值之源。把价值归于人本身是对价值本质的深刻把握,是颠扑不破的价值真理。人本价值要求把个人独立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西方文化价值近代以来在神和人之间游移不定,价值之本未能真正固定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西班牙《阿贝赛报》9月5日公布一项调查结果说,近40%的欧洲人受困于精神障碍,让人震惊。这同价值之源的游移不定是有关系的。生生之德价值使我们重视人的生命,主张“立命”、“造命”,使我们的生命能不断自我更新。生生之德是中国人能接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生产概念的价值土壤。天人合一价值观主张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利于克服生态破坏之工业文明弊端,能把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辩证统一起

  来,使人与“宇宙—自然协同共在”,使人在精神上既平和、恬淡、宁静,又刚健、坚忍、“日新”。刚健自强价值观是民族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厚生利用价值观是重视生命和利用自然为人服务的合理根据。以和为贵价值观强调多样性统一,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中华文化的这些核心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个性(此个性是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的,就这些价值在中国自身而言又是普遍性、共同性的观念)。赫尔德曾强调,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的民族性有关,其他民族如果处于中国古代的地理和气候的环境中则不一定会创造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构成并塑造着中国的民族性,规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表征着民族的精神魅力。

  价值自信体现在对待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态度上,就是以宽阔的胸怀对其他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开放吸收。与世隔绝和封闭保守的文化价值心态,拒绝吸收其他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价值态度恰恰是价值缺乏自信的表现。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最开放包容的时期正是价值自信心最强的时期,最封闭的时期则是价值自信心最弱的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长处,对他者的长处必须虚心学习,为我所用。不同文明主体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价值自信的重要表现。因而费孝通主张,不同文化之间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其实民族文化价值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将他者的文化价值吸收整合后,他者的也就变成自己的了,就像人吃进了肉、奶、水、菜,不会变成肉、奶、水、菜,而是都变成了自己身体中的营养一样。以我为主,吸收利用他者的文化价值是文化发展规律,我们不会因此而失去文化认同,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文化价值自信。

  价值自信还体现在文化价值的创造超越上。价值的本质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人的自我超越的本质规定着价值自我超越的本质。价值超越的目标是自我完善。民族文化价值总是通过否定和继承以往的文化价值,批判吸收外来文化价值,并在实践基础上予以综合创新而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费孝通认为,传统与创造的结合极为关键,“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价值就是在不断自我超越中走向自我完善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遵循文化价值发展规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价值正在臻于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成,是价值自信的重要根据。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价值自我继承、开放吸收和创新超越的产物,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把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价值进行了综合创造,具有深厚蓬勃的价值生命力。

篇五: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内涵分析

  刘田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8(000)006【摘

  要】在社会体制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从文化内涵方面展开发掘,具体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道德文化四个层面以及与和谐文化构建的关系方面,这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新视角.

  【总页数】4页(P14-17)

  【作

  者】刘田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3【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033.4【相关文献】

  1.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提升“文化自信”[J],王新燕

篇六: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

  LT

  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

  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全会《决定》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要通过深刻认识文化发展规律来增强文化自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科学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规律。要通过深刻认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来增强文化自觉,更好地阐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思想价值,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化。要倍加珍惜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集新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篇七: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来源

  价值观自信是价值主体对自身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心和虔诚信仰,并为之自觉坚守、弘扬和践行。价值观本身属于文化范畴,是影响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决定性要素。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来源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尊崇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凝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软实力。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基础、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随着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野蛮入侵及其文化冲击,支撑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日渐式微,进口的西方价值体系出现水土不服,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的思想武器,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

  愿景,正好填补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价值真空和理论空白,由此开启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构建历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其价值重塑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普遍传播及有效再造,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建和中国话语体系的独立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中国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动、自觉、自信。毛泽东曾经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的动力因素和价值意义,探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向问题,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精神主动、中华文明复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历史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沉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自信,尤其是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价值自信,同样离不开祖先和先辈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烙印,需要从中国历史传统中寻找文化源头和精神动力。

  世界文明发展历史表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体征和生命力量的反映,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并延续自己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根源于广博而深沉的中国精神文化的维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必须以对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体认和自我肯定为前提。

  现代社会的价值元素的显现和塑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存在天然矛盾和必然对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和兼容性,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直接契合和有效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价值追求。

  三、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自信,无论是在事实判断层面还是价值判断层面的话语底气,归根到底都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性、理论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必要的理论准备和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

  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接力探索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发展形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有效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焕发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罕见的伟大的发展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过去西方对于中国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需要借助西化方式走出困境的论调不攻自破。

  四、国际视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积极吸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定文化范畴的内在规定性,是中华民族本土优秀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必然通过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而展现出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过程,是一个内生与外生双重并举的文化演进过程,不同民族文化的会通、吸纳与融合贯穿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华民

  族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冲突与包容、吸纳与融合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文明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开放性地吸收和包容性地借鉴世界不同民族及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

  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文明,在文化形态上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但在文化价值上也存在相通相融的同一性,有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决定其能够融会贯通中外优秀文明成果,既反映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又反映不同文明之间所承载的共同价值。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必然涉及如何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对于西方文化及价值观既不能武断否定和拒斥,也不能全盘认同和移植,而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借鉴,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价值观,不是西方现代化的价值代名词,更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话语权,而是反映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共同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秉持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态度。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价值理想,需要平衡“文化借鉴”与“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积极吸纳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着力打造和构建融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价值话语体系,才能终结西方价值观的全球话语霸权,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评判、价值引导、价值整合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生存力、竞争力和自信力。(弘利教育)

篇八: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高中政治文化自信的知识点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文化自信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政治文化自信的知识1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文化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①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新时代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牢牢掌握意识工作的领导权。

  2.牢牢掌握意识工作的领导权。

  ①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②牢牢掌握意识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和管理。

  高中政治文化自信的知识2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3.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二、弘扬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2.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举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精神力量。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吸引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后思想。

  高中政治文化自信的知识3走进文化生活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样性)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②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国家越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①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

  倡导的大众文化。(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阳光下的阴影。我们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①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色彩,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②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淫秽色情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①国家要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篇九: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构成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的进展和国家的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保持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也需要保持文化自信。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进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这些事实无不一一证明着这个指导思想的伟大准确之处。之所以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个指导思想具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只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具有科学的文化知识,才能持续进展建设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团结人们,才能树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二是这个指导思想以具体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立足实践,脚踏实地,了解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征求人民大众的意见,才能做到众口协调,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广泛流传,才能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三是这个指导思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持续进展创新。在指导思想与理论思想的进展过程中,都需要持续进展进步,持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这个指导思想的先进性,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才能适时应对。在保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更是如此,只有持续进展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持续保持中华文化的新奇感,才能持续增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和人民只有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有共同的道路,在前进和进展的道路上,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树立起信心。在2008年抗击非典时,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才能众志成城,才能万众一心,所以说,这种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化与精神才能取得自信,才能在遇到困难的道路上明确前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西方社会各种各样文化与思想的持续侵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只有坚定共同理想,始终保持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幸免一味的追捧而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所以,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动文化改革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进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又培育出了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没有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就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来源于优秀文化培育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对文化的自信就来源与我们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反之,如果没有我们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自信,就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时代的进展趋势,引领着时代的进展潮流。如果没有时代精神,我们便不能与时俱进,并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倘若我们不能在社会文化大进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得以创新,便很难树立起文化自信。所以说,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只有进展时代精神,我们才能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持续的活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进展先进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弘扬和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知荣辱,明事理,这样才能树立起准确的道德观与荣辱观,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文化中取得自信,为文化的好坏优劣取得一个更好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知荣辱,明是非,道德是文明进展的动力,道德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篇十: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浅谈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浅谈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范文:《浅谈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我国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革命的、世界的文化理性审视和借鉴;源于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源于以一种开放心态兼容并蓄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在外来精品之上加以本地化吸收融汇;源于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和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因。只有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强国追求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从世界看,文化对传统固有的根本命脉不可割舍,任何一个国家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特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文化系统,内涵丰富、体系庞杂,儒家伦理、道家生命哲学和释家宗教信仰构成了完整体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从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始终如一贯穿着尊生爱人、保民养民的价值追求,浸透着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多重形态文化样式满足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需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即使在外族入侵时期也从未中断,显示出极强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塑造着民族心理,锻造了民族向心力,铸就着民族精神,维护着民族尊严,展现着民族形象,维系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其原理、方法、观点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片灿烂文明的古老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关键是其将中国化作为一种内在要求,为不同民族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一样,是一场文化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环节,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并构成其重要内容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要理论,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为文化繁荣撒下了种子,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营养和坚实保障。

  三是强大综合国力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文化自信背后是强大综合国力。纵观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朝代文化繁荣、文明输出,无不是立足于强大实力,如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文化、唐宋文化,又如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

  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③近代中国所受的文化冲击,不断失去文化自信,直接源于战争带来的文化输入,反映了国家实力衰败导致文化失去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是政治独立、经济发达、国民富足。中国文化自信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与日俱增,在对外交往、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也正源源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国立强盛的结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方向。改革开放虽使物质极大丰富但出现了

  精神文化饥渴,使文化强国建设有强烈现实性。文化强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会使群众受到教育、感染、鼓舞、激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也能从丰硕的精神文明中汲取营养、享受成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由个体素质提升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使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蕴藏于传统文化最深处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上的民本要求、社会建设上的和谐理念、伦理关系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矛盾解决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上的修齐治平

  、社会发展上的小康大同,历经数千年始

  终绽放着光芒,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历次低潮中走向辉煌,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中发挥了强大作用,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

  思想体系中如

  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

  等包含深刻生态智慧,让社会广泛认识

  天人对立

  、征服自然

  等错误观念对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危害,把探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作为发展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但也要注意,如庄子天人合一精神境界追求中,尽管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有深刻合理性,但其主张

  无以人灭天

  观点却是消极的、不科学的,需要对这些错误观点加以批判。但无论如何,在当前日益严峻环境形势下,都要把

  天人合一

  中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理念吸收贯穿到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中④,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然平衡的关系,让对

  与天地合其德

  的向往植根于文化最深处,建立起现代生态文化,使生存系统运转更有整体性,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同传统文化精髓找到了契合点。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有序治理。文化强国重要标志是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示范,应着力借鉴继承。如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形成了不断进取和独立自主的民族气概,激励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困境中昂首走出,谱写无数壮丽诗篇,对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同富裕与否、精神信仰无关,是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之一,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高度一致,是值得世代继承的传家宝。如中庸思想中

  允执其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兼容并包

  、遐迩一体

  等思想,小至为人处世、自我完善,大至社会管理、安邦治国,对协调各方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维护国际秩序中有鲜明时代意义。如传统文化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发展,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

  到至高地位,用道德抵御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⑤。

  三是应继承传统文化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民族相互融汇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世界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使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生命力,这种强大包容性和世界范围内吸收扩展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这项特质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同样要发扬光大。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不断扩张的特质。中国文化在与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直到清朝,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等国均以中国为文化母体,大规模受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数学、瓷器、文学、哲学等对西亚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形象。当前,文化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世界强国竞争合作中更应继承文化扩张特质,不断让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在碰撞中壮大,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内藏于文化之内的差异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动中冲击碰撞越来越剧烈,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地区形势;地球村里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各种交往平台在巨大信息流中交换着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在通向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对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精髓融进其中,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是我国区别于以往时代、其他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同提升文化自信、建

  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一致,是把这些方面串起来的骨架

  。不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失去了基调和方向,中华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也失去了特色。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把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做牢做实,强化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但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和全部内容。应充分尊重文化强国建设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快建立起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文化形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群众需要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文化强国建设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既要敢于接受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创造性改造为我所用,聚攒

  正能量

  也要敢于对文化糟粕、庸俗文化说

  不,对承载这些

  负能量

  的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报刊、广播等加强管控。

  其次是改革文化体制,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特别是要改革政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使政府由

  办文化

  转到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扭转部分文化领域由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格局,加速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再次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动广大文化主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⑥。

  最后是要培育文化创新良好氛围,塑造并传袭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哲学,弘扬先进、摒弃落后,宣传奖励先进典型和创新性成果,祛除专制、奴性、保守等有碍于创新的消极落后因素。

  三是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才具备雄厚根基。公益文化事业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要健全发展公益文化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格局。适应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素质,打牢群众基础。从发展历史看,文化深深影响基层群众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智慧、源泉和

  活水

  大多也来自基层民众,基层也是群众展示自我的重要文化平台,当前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基本单元,地位不言而喻。要紧紧抓住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技教育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把群众的需求和夙愿作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基层群众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给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条件⑦,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鉴别真伪优劣,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首先在态度上,必须包容对待多元文化竞争,避免以封闭抗拒心态对待竞争。文化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竞争。要以一种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先进文化走进中国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实力、积聚优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是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下加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交融交往中使中华文化获得尊重,行使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是

  引进来,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互访、互派、互助等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还可以是

  走出去,文化

  走出去

  不能仅停留在狭义形式上,仅依靠到国外办学院、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表演团体等远难以实现,更要在布局经济和政治项目时逐步增多重大文化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文化强国的深层表现。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

  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渗透力强,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最细微个体的交流,从下到上获取不同方面文化内涵,基础最为牢靠。要提高我国同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交流水平,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协会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借助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中国文化更多被世界接受认可。

  :

  1.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优秀发言稿范文

  2.高三政治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二轮复习教案

  3.试论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

  4.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的方法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考

篇十一: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陈文翰

  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14期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什么?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但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大。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但同时也不轻易否定外来文化。各国不管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不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们都在相互交往、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所以,文化自信更深一层次的内涵就在于我们要在尊重并相信自身文化实力的基础上,要包容和借鉴外来文化先进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华文化得以创新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人、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内在基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质量。习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参观了曲阜之后有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也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現。”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

篇十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构成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保持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也需要保持文化自信。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这些事实无不一一证明着这一指导思想的伟大正确之处。之所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一指导思想具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只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具有科学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发展建设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团结人们,才能树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二是这一指导思想以具体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立足实践,脚踏实地,了解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征求人民大众的意见,才能做到众口协调,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广泛流

  传,才能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三是这一指导思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指导思想与理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发展进步,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先进性,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才能适时应对。在保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保持中华文化的新鲜感,才能不断加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和人民只有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有共同的道路,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树立起信心。在2008年抗击非典时,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才能众志成城,才能万众一心,所以说,这种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化与精神才能取得自信,才能在遇到困难的道路上明确前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西方社会各种各样文化与思想的不断侵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只有坚定共同理想,始终保持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一味的追捧而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所以,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改革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又培育出了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没有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就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来源于优秀文化培育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对文化的自信就来源与我们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反之,如果没有我们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自信,就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潮流。如果没有时代精神,我们便不能与时俱进,并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倘若我们不能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得以创新,便很难树立起文化自信。所以说,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只有发展时代精神,我们才能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先进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弘扬和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知荣辱,明事理,这样才能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荣辱观,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文化中取得自信,为文化的好坏优劣取得一个更好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增

  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知荣辱,明是非,道德是文明发展的动力,道德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作者:王丹丹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访问: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根源 根源 自信 核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