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6篇)

时间:2022-11-27 17:2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6篇)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2017年第11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6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6篇)

篇一: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2017年第11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坚定政治认同,增强道路自信。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这条正确道路上,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记国情、坚持道路、坚定信心。要牢牢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维护国家统一,筑牢钢铁长城。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要培育统一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筑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深化文化认同,共筑精神家园。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呈现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鲜明特征。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筑就民族之魂、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

  倡导包容共生,融洽民族情感。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主题。当前,民族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敌对势力极力煽动民族分裂思想,民族关系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存在矛盾和问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深刻认识“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共建共享。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重大经济问题,又是重大政治问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帮扶支援,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篇二: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

  系列活动总结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

  交融,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作为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试点学校,组织开展了

  “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

  教育系列活动。

  一、召开民族团结主题教育会议

  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

  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提炼教材中关于民族团结主题教育

  的相关内容,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动员并号召师生积极

  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

  广大师生对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内容、举措等入心入脑。

  二、民族团结主题教育进课堂

  在梳理各学科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后,将“五

  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思想渗透在教育教学中。

  通过每个班级每周1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两节思政课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走入课堂、走入师生身边。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各项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在学生心中。

  1.

  民族团结主题升旗仪式

  我校积极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集体学唱国歌,唱好国歌,了解国旗法,学会升旗仪式的规范礼仪,了解

  各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国庆节主题教育课程,在

  国庆前夕开展了

  “唱响国歌”“我和国旗合个影"“向国

  旗致敬"网上签名等活动,在学生幼小心里播种爱国的种

  子。我们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规定,每

  周一开展主题校会升旗仪式,规范升旗议程,毎周二至周

  五开展规范的晨间升旗仪式,每天下午放学前举行降旗仪

  式,要求全体师生参加,用规范的礼仪向国旗致敬。

  2.

  学校各班级开展丰富的系列活动。

  创办一期民族团结黑板报和精美手抄报进行展示,开

  展“铸牢中华人民共同体意识”主题中队会,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在班级内进行主题征文比赛、音乐

  课教师教唱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学习热情极高,达

  到人人会唱、人人传唱的良好效果。

  四、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氛围

  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大力营造浓厚氛围。设立“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窗、专题黑板报等,大力宣传

  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和主题活动实践成果成效,教育引导学

  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树立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引导同学们树

  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自觉做民族

  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营造了

  “中华民族一家

  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篇三: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OntheEssenceandSignificanceofChineseNationalCommunity

  作者:孙懿[1]作者机构:[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出版物刊名:思想战线

  页码:87-92页

  年卷期: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让我们的相关研究回归了正常轨道。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提出,应该是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本质,以及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愿望的起点和基础。

篇四: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一、【课程标准】: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能力目标: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中华民族的特点

  2.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四、【教学方法】:

  材料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课堂讨论法、讲授法、五、【新课教学】:

  一、中华民族的内涵

  1、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体现:(1)、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

  (2)、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合作探究: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①)“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服饰文化展示)

  ②)“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

  ③)“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整体的同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的差异性。

  (3)、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层次的认同相互协调(高层次和基层次认同不排斥)

  过渡:既然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总称,那么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维系这56个民族发展的纽带是什么呢?二、中华民族精神

  探究活动:1、什么是民族精神?2、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3面对困难和灾难时,社会各界的行动体现怎样的精神?你知道有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结论: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华。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中华民族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3、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非典精神、抗震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中华民族历沧桑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精神,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活动:观看短片《万里长城永不倒》,思考:短片中的情节和歌词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爱国主义(核心)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国家、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

  讨论:爱国不尚空谈,你以什么行动来爱国?

  (2).团结统一

  教材共讲了两点:第一,团结统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发展的实践;第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拓展延伸: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不仅表现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也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课堂探究:请你说说“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

  ◇探究提示:土尔扈特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

  跋涉,重返祖国,展示了

  ◇课堂练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希望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方;可展示出来③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产物④是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的强大精神力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解析: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故②说法错误;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并普遍认同和升华,故③说法错误。①④正确,故选D。

  (3).爱好和平

  为论证爱好和平这一民族精神,教材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说明.首先,指出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其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探究:世纪宝鼎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撵蘼事例,你能对此作出自己的说明吗?◇探究提示:历史上,可结合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友好往来的史

  例来说明;现实当中,可结合中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来说明.◇课堂练习:

  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坚决反对诉诸武力相威胁,这说明()A中国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放弃使用武力

  B.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C.世界各国都是热爱和平的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B解析:A、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为B。

  (4).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点拨:“专家点评”阐释了勤劳与勇敢内在的统一性。

  ◇课堂练习:勤劳勇敢精神()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富、生死于度外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③奠定了④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已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故②说法错误;④说法片面,也应排除。正确答案为C。

  (5).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并用它们来说明白强不息的精神吗?◇探究提示: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弄清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结合它们的寓意来说明其蕴涵的自强不息精神.◇课堂练习:“大禹治水”是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一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强小息的典范。这说明()

  A.自强不息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梢神力

  B.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C.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D.自强不息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周易)答案:A解析:B、C项说法均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素为A.小结: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我们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六、板书设计

  一、中华民族的内涵

  1、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体现:(1)、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

  (2)、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3)、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层次的认同相互协调

  二、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华。

  2、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七:作业布置:交流爱国主义的诗词格言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为民族团结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新的教材,新的版本,没有课程标准,把握起来有点难度,本节课的设计我

  主要是以学考为主,以学考的考点作为主线,加入了部分《文化生活》的内容,这样更为生动和深入浅出,整节课的环节比较流畅,引入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但是,本节课的学生探究活动不尽如人意,还需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少讲多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

篇五: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摘要:当前社会生活中,如何正确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基础,分析了当前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在经济上互补与共存,在文化交流上存在众多共同点,提出了相应的方案,以便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感;经济发展

  引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关工作人员需不懈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提高我国不同民族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感,顺应时代的变化,从而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助力我国不同民族繁荣发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

  (一)共同的历史记忆

  不同民族的发展与壮大,传承了各民族不同的记忆,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前社会生活中,这些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由“多元”聚为“一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唤醒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从而引导不同民族群体逐步增强对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以便于构建全体成员一体的牢固思想。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包括当前绘画、建筑、遗迹、雕刻、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厚的历史遗产反映了我国古代各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也是中华民族集体的认知和智慧结晶。

  (二)经济上的互补与共存

  经济关系是当前民族之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尤其是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仍需要注重创新,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1]

  根本变化。结合我国不同时期历史演变,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往来,尤其是现阶段交通日益便捷,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经济结构上呈现为互补与共存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工作成效,仍需要各部门注重创新,深入实际,满足当前不同地区自身需求,以便于资源整合,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

  (三)文化交流与共享

  在长时间历史发展演变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方式日益多样,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碰撞,逐步形成了从边疆地区向中原地区聚合的态势。为此当前我国整体发展中,需要不断强化民族认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从而深入细致合作。历史上西夏文、女真文等少数民族文字都是以汉字为基础架构演变而成的文字,表现了不同民族在文化交流与共享上创造的成果。同时中华文化蕴含着整合统一、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通过多方位深化教育,已经被其他民族接受,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提升当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一)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需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现有文化传承,逐步明确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价值理念,逐步深化当前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沉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在社会发展中,要深化改革,注重创新,切实让不同民族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现阶段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宣传手段,以增强对于各民族历史的了解程度。同时需要重视对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生死与共的共同理念。

  在增进青少年群体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方面,通过在学校课堂、社会生活的教育实践,进一步宣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观,逐步强化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提升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如此,各民族日常生活中,需要深入协作,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变化,借助互联网渠道,深入挖掘当前共同的价值理念。

  [2]

  (二)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加强协同合作,做好不同民族优势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各项工作,促进民族经济效益整体质量的提升。目前各民族存在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区域民族间市场资源分割较为明显。各项政策的不健全,不利于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发展。如今,我国重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障各民族之间平衡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不同民族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形成经济利益层面的高度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当前各部门资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在坚持和完善自治制度的框架下,积极参与当前经济发展事务各项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当前地方经济自身优势,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经济得到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同民族能够享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壮大带来的成果,各民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党中央高度关注当前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减免、对口支援,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不同民族生活质量的提升,各部门之间需要深入合作,注重创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框架,让各民族能够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中,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各民族经济利益联系更加牢固,增强各民族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感。

  (三)强化心理层面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为了深化自身改革,强化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仍需要各部门之间提高关注,推陈出新,巩固和强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享。现阶段地方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等不同组织不断提高自身民族自豪感,深入实际,积极应对当前社会实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增强当前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软实力。

  [3]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政府各部门需要深入合作,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维系和延存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通过在心理层面强化对中华民族认同感,从而注重创新,深入协作,增强各民族的自豪感,以便于深化改革,推陈出新,大力支持当前社会主体,加深对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引导。为此,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深化改革,积极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纳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通过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有利于推动当前中华民族繁荣发展,有效打造各民族共有文化,综合提升当前文化建设力度,强化心理层面的中华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深入挖掘当前各项工作成效,强化心理认知,以便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挖掘当前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共同点,从而注重创新,深入实际,切实转变当前各项工作,借助共同记忆、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三个不同角度的工作,提升各民族自信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与法律,从而推动党的民族工作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

  :

  [1]詹小美,张梦媛.意蕴·赋意·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21(06):2-8[2021-11-07].

  [2]郭掌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N].西藏日报(汉),2021-11-05(007).

  [3]李银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守正创新[N].广西日报,2021-11-04(008).

篇六: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2017年第11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坚定政治认同,增强道路自信。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这条正确道路上,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牢记国情、坚持道路、坚定信心。要牢牢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维护国家统一,筑牢钢铁长城。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要培育统一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筑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深化文化认同,共筑精神家园。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呈现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鲜明特征。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筑就民族之魂、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

  倡导包容共生,融洽民族情感。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主题。当前,民族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敌对势力极力煽动民族分裂思想,民族关系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存在矛盾和问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使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深刻认识“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共建共享。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重大经济问题,又是重大政治问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帮扶支援,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推荐访问:结合实践谈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 中华民族 谈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