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十四五规划(7篇)

时间:2022-11-27 13:55: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建筑业十四五规划(7篇)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公布日期】20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业十四五规划(7篇),供大家参考。

建筑业十四五规划(7篇)

篇一: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公布日期】2022.01.19?

  【文

  号】建市〔2022〕11号

  ?

  【施行日期】2022.01.1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建市〔2022〕11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局):

  为指导和促进“十四五”时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部组织编制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2年1月19日

篇二: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解读

  2022年3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十三五成就

  “十三五”期间,严寒寒冷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达到75%,累计建设完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近0.1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14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5亿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6%。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77%,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66亿平方米,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节1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城镇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20.5%。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目标圆满完成。

  基本原则

  ——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提高建筑安全、健康、宜居、便利、节约性能,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达峰,降低排放。聚焦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目标,提高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合理控制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

  ——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各地发展目标,确定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总体要求和任务,以城市和乡村为单元,兼顾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格局。

  ——双轮驱动,两手发力。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机制,加大规划、标准、金融等政策引导,激励市场主体参与,2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让市场成为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攻关,补齐技术短板,注重国际技术合作,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创新发展。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部分重点任务

  (一)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

  1.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加强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倡导建筑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降低住宅用能强度,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推动有条件地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新建建筑全部建成星级绿色建筑。引导地方制定支持政策,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降低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率,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开展绿色农房建设试点。

  2.完善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制度。加强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提高绿色建筑设施、设备运行效率,将绿色建筑日常运行要求纳入物业管理内容。建立绿色建筑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定期开展绿色建筑运营评估和用户满意度调查,不断优化提升绿色建筑运营水平。鼓励建设绿色建筑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能耗和资源消耗、室内空气品质等指标的实时监测与统计分析。

  友绿智库认为,未来绿色建筑的“奖”将面向高星级建筑倾斜,未来不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拿不到地,如果拿到地不按要求建造还将被重罚。发展绿色建筑不但成为必选项,还成为了必选项中的首选项。

  (二)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

  以《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确定的节能指标要求为基线,启动实施我国新建民用建筑能效“小步快跑”提升计划,分阶段、分类型、分气候区提高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重点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品节能性能要求,推广地区适应性强、防火等级高、保温隔热性能好的6建筑保温隔热系统。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标准,严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筑建设。引导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制定更高水平节能标准,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建设,推动零碳建筑、零碳社区建设试点。在其他地区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示范。推动农房和农村公共建筑执行有关标准,推广适宜节能技术,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农房试点示范项目,提升农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

  友绿智库认为,建材行业中的高性能门窗、建筑保温材料等行业都将因此受益。

  超低能耗建筑正式进入了大规模推广阶段,从0.5亿平方米的目标来看,到2025年平均每年需要建设1250万平方米左右。从各地已经发布的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规划来看,并不难实现。

  (三)加强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

  1.提高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水平。除违法建筑和经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在严寒及寒冷地区,结合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持续推进建筑用户侧能效提升改造、供热管网保温及智能调控改造。在夏热冬冷地区,适应居民采暖、空调、通风等需求,积极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和室内舒适度。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鼓励加强建筑节能改造,形成与小区公共环境整治、适老设施改造、基础设施和建筑使用功能提升改造统筹推进的节能、低碳、宜居综合改造模式。引导居民在更换门窗、空调、壁挂炉等部品及设备时,采购高能效产品。

  2.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强化公共建筑运行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分析应用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等数据信息,开展能耗信息公示及披露试点,普遍提升公共建筑节能运行水平。引导各地分类制定公共建筑用能(用电)限额指标,开展建筑能耗比对和能效评价,逐步实施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加强用能系统和围护结构改造。推广应用建筑设施设备优化控制策略,提高采暖空调系统和电气系统效率,加快LED照明灯具普及,采用电梯智能群控等技术提升电梯能效。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调适制度,推动公共建筑定期开展用能设备运行调适,提高能效水平。

  友绿智库注意到“能耗监测”已经成为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必选项,围绕能耗监测的相关产业链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建筑能耗管理服务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

  1.推动太阳能建筑应用。根据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筑利用条件和用能需求,统筹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应用,宜电则电,宜热则热。推进新建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计、施工、安装,鼓励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加强太阳能光伏应用。加装建筑光伏的,应保证建筑或设施结构安全、防火安全,并应事先评估建筑屋顶、墙体、附属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上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潜力。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具备即时断电并进入无危险状态的能力,且应与建筑本体牢固连接,保证不漏水不渗水。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光伏系统应立即停用,弃用的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必须及时拆除。开展以智能光伏系统为核心,以储能、建筑电力需求响应等新技术为载体的区域级光伏分布式应用示范。在城市酒店、学校和医院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被动式太阳能房等适宜技术。

  2.加强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应用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解决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需求。鼓励各地根据地热能资源及建筑需求,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对地表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等地区,积极发展地表水源热泵,在确保100%回灌的前提下稳妥推广地下水源热泵。在满足土壤冷热平衡及不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推广浅层土壤源热泵技术。在进行资源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采用梯级利用方式开展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在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积极推广空气热能热泵技术应用,在严寒地区开展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技术及产品应用。合理发展生物质能供暖。

  3.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管理。鼓励各地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勘察和建筑利用条件调查,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确定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应用目标、项目布局、适宜推广技术和实施计划。建立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和后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运行策略,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应用。对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持续进行环境影响监测,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五)实施建筑电气化工程。

  11充分发挥电力在建筑终端消费清洁性、可获得性、便利性等优势,建立以电力消费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夏热冬冷地区积极采用热泵等电采暖方式解决新增采暖需求。开展新建公共建筑全电气化设计试点示范。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中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引导生活热水、炊事用能向电气化发展,促进高效电气化技术与设备研发应用。鼓励建设以“光储直柔”为特征的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发展柔性用电建筑。

  12与2020年11月《“十四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相比,“建筑电气化率55%”变更为“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保障措施

  13(一)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以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完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法律法规,落实各方主体责任,规范引导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引导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制(修)订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完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零碳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碳排放核算等标准,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级要求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做好《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各地制定更高水平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地方标准。

  友绿智库认为,建筑领域将迎来新一波的标准要求全面提升,目的在于为2030年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奠定基础。

  (二)落实激励政策保障。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争取落实财政资金、价格、税收等方面支持14政策,对高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绿色农房等给予政策扶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创新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保险支持。完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在政府采购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探索大型建筑碳排放交易路径。

  友绿智库分析,早在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出台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市、深圳市等7个地区开展试点。2013年,深圳市启动试点,试点领域包括工业、建筑和交通板块,首批纳入交易体系的包括198栋公共建筑(大型办公建筑、商场建筑、旅游饭店建筑)。其他地区的试点与深圳市大同小异。而建筑碳排放交易的进一步试点也很有可能在这七个城市率先展开。

  (三)加强制度建设。

  按照《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三星绿色建筑标识,由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确定二星、一星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和授予方式。完善全国绿色建筑标识认定管理系统,提高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和备案效率。开展建筑能效测评标识试点,逐步建立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定期修15订民用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报表制度,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加强与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相关行业数据共享,鼓励利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立城市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逐步建立完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快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建立健全绿色建材采信机制,推动建材产品质量提升。

  16

篇三: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住建行业2021年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

  以下是关于

  住建行业2022年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

  的多篇精编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2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__%以上;建筑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逐年提升一、二级资质晋升,使一级资质企业达到__家,二级资质企业达到__家;装配式建筑比例占同期新建建筑总量的__%;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成为建筑业主导。

  (二)主要举措

  组建__市瓷都公房投资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运作机制,完成组建__市瓷都公房投资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做大做优做强实体化运营国有企业,构建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化经济运行体系,让集团公司成为我市城市更新改造、政策性住房建设、政府投融资新平台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主体,为全力推进国家陶瓷传承试验区建设,推动__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持续加大“放管服”力度。优化资质资格管理,帮助建筑业企业做优做强;深化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构建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强化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诚信经营。

  改革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培育一批具备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大力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联合经营、并购重组,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加强和改善工程造价管理,发挥市场在工程造价确定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__年,全市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__%,其中,政府投资项目达到__%。

  不断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积极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施工图审查服务制度,创新施工图审查方式;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严肃追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在保障性住房、商品住宅中开展工程质量担保和保险机制;加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全面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工程监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坚持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彻底打破

  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巩固建筑市场统一开放成果;加强工程履约管理,引导承包企业以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保函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供履约担保;加强施工结算管理,全面落实工程结算的相关规定。

  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政府倡导、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合作模式,加快培养一批讲政治、有技术、熟悉工程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推动建筑用工制度改革,建立以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和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派遣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方式。保护工人合法权益,扎实推进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增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扶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支持骨干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资质升级,建筑业企业首次晋升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的、设计企业首次晋升为行业甲级的均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快BIM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推进BIM技术在国有投资工程以及规划设计和施工环节中的应用;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积极开展绿色建材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支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承包。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抱团发展,与国企、央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大型企业平台积极拓展市外建筑市场。

  二、房地产业十四五规划

  (一)总体目标

  对各类住房规模进行合理调控,租赁类住房和政策类住房规模占新增住房总量比例在__%-__%之间,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目标,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覆盖率__%。新增租赁类住房面积约__万平方米、x万套,基本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市区新建商品住房专业物业覆盖率达到__%,城市化专业化物业管理的房屋达到__%以上。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努力争取符合政策范围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

  (二)主要举措

  全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房地产分类调控政策要求,坚持“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的原则;加强住宅用地供应统筹,确保供需基本平衡;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可预期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防范化解市场风险。

  深入推进保障安居工程。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推动棚户区改造与老城更新相结合,力争规划期内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改造;创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公共租赁住房供应的补充作用;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合理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提升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水平,完善公共租

  赁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租赁住房准入退出机制;稳步开展人才安居工程,帮助各类人才实现“住有所居”;在确保双困户(同时满足经济、住房困难)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入市制度和共有产权制度。

  探索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发展租赁市场多元供应主体,鼓励住房租赁消费,保障租购同权,支持租赁类住房建设;结合公有房屋解危解困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类住房;加大住房租赁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完善租赁制度法规。

  提升住房建设质量和宜居水平。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建立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宜居社区建设,积极动员和引导企业及个人投资宜居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探索“菜单式”物业服务管理模式,完善和规范运作模式,提高物业管理覆盖范围;稳步提高住房使用效率,积极推进部分存量空置住房转换为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或市场租赁住房;持续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逐步将绿色建筑标准由推广应用转变为强制实施。到__年,采取装配式方式建造的新开工住宅应用面积将达到__%以上。

  三、污水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十四五规划

  (一)总体目标

  以历次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统筹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整治、城区水环境提升、国控断面水质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同步开展。基本消除“城市蜘蛛网”,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远期规划的落实。

  (二)主要举措

  加大污水场站建设力度。未来五年重点开展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工程和昌飞历尧污水处理厂,新建高铁x号污水提升泵站,并延伸城区污水设施服务范围,将城区范围内湘湖片区、鹅湖片区污水纳入中心城区污水系统进行统一处理。

  全面推动污水管网建设。在已构建的城区污水主管网基础上,分期、分批完善污水毛细支管雨污分流改造和合流制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打通污水管网最后__m,未来五年新建污水管道__km,重点开展__水系等水质恶化水系沿线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消除污水设施空白区域,逐步实现城区老旧管道更新换代,全面提升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全面提升城区污水系统效能和城区水环境质量。

  推进老旧小区管网改造,提升水、电、气基础设施功能。到__年,基本解决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内各类管线杂乱无章、乱搭乱建、管理无序的状况。

  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建设__大道三条地下综合管廊,完善城市管廊及管网工程。

篇四: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施行日期

  文号

  主题类别

  效力等级

  时效性

  2021.12.312021.12.31吉建办〔2021〕102号

  发展规划

  地方规范性文件

  现行有效

  正文: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吉建办〔2021〕102号

  各市(州)建委(住房城乡建设局),长白山管委会住房城乡建设局,长春新区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城乡建设管理办公室,梅河口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按照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我厅组织编写了《吉林省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经省政府同意印发。《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全省建筑业取得的发展成就和主要问题,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全省建筑业发展总体形势和发展机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发展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建筑业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的规划。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扎实工作,努力做好全省建筑业发展各项工作。

  附件:吉林省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1年12月31日

  ——结束——

篇五: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2021年住建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住建行业四五发展规划

  一.建筑业四五规划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x以上;建筑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逐年提升

  一.二级资质晋升,使一级资质企业达到xx家,二级资质企业达到xx家;装配式建筑比例占同期新建建筑总量的xx;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成为建筑业主导。

  (二)主要举措组建xx市瓷都公房投资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运作机制,完成组建xx市瓷都公房投资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做大做优做强实体化运营国有企业,构建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化经济运行体系,让集团公司成为我市城市更新改造.政策性住房建设.政府投融资新平台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主体,为全力推进国家陶瓷传承试验区建设,推动xx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持续加大“放管服”力度。优化资质资格管理,帮助建筑业企业做优做强;深化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构建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强化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诚信经营。改革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培育一批具备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大力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联合经营.并购重组,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加强和改善工程造价管理,发挥市场在工程造价确定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xxxx年,全市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xx,其中,政府投资项目达到xx。不断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积极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施工图审查服务制度,创新施工图审查方式;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严肃追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在保障性住房.商品住宅中开展工程质量担保和保险机制;加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全面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工程监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坚持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巩固建筑市场统一开放成果;加强工程履约管理,引导承包企业以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保函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供履约担保;加强施工结算管理,全面落实工程结算的相关规定。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政府倡导.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合作模式,加快培养一批讲政治.有技术.熟悉工程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推动建筑用工制度改革,建立以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和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派遣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方式。保护工人合法权益,扎实推进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增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扶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支持骨干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资质升级,建筑业企业首次晋升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的.设计企业首次晋升为行业甲级的均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快BIM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推进BIM技术在国有投资工程以及规划设计和施工环节中的应用;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积极开展绿色建材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支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承包。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抱团发展,与国企.央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大型企业平台积极拓展市外建筑市场。

  二.房地产业四五规划

  (一)总体目标对各类住房规模进行合理调控,租赁类住房和政策类住房规模占新增住房总量比例在xx-xx之间,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目标,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覆盖率xxx。新增租赁类住房面积约xxx万平方米.x万套,基本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形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市区新建商品住房专业物业覆盖率达到xxx,城市化专业化物业管理的房屋达到xx以上。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努力争取符合政策范围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

  (二)主要举措全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房地产分类调控政策要求,坚持“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的原则;加强住宅用地供应统筹,确保供需基本平衡;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可预期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防范化解市场风险。深入推进保障安居工程。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推动棚户区改造与老城更新相结合,力争规划期内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改造;创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公共租赁住房供应的补充作用;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合理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提升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水平,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租赁住房准入退出机制;稳步开展人才安居工程,帮助各类人才实现“住有所居”;在确保双困户(同时满足经济.住房困难)应保尽保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入市制度和共有产权制度。探索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发展租赁市场多元供应主体,鼓励住房租赁消费,保障租购同权,支持租赁类住房建设;结合公有房屋解危解困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类住房;加大住房租赁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完善租赁制度法规。提升住房建设质量和宜居水平。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建立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宜居社区建设,积极动员和引导企业及个人投资宜居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探索“菜单式”物业服务管理模式,完善和规范运作模式,提高物业管理覆盖范围;稳步提高住房使用效率,积极推进部分存量空置住房转换为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或市场租赁住房;持续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逐步将绿色建筑标准由推广应用转变为强制实施。到xxxx年,采取装配式方式建造的新开工住宅应用面积将达到xx以上。

  三.污水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四五规划

  (一)总体目标以历次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统筹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整治.城区水环境提升.国控断面水质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同步开展。基本消除“城市蜘蛛网”,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远期规划的落实。

  (二)主要举措加大污水场站建设力度。未来五年重点开展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造工程和昌飞历尧污水处理厂,新建高铁x号污水提升泵站,并延伸城区污水设施服务范围,将城区范围内湘湖片区.鹅湖片区污水纳入中心城区污水系统进行统一处理。全面推动污水管网建设。在已构建的城区污水主管网基础上,分期.分批完善污水毛细支管雨污分流改造和合流制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打通污水管网最后xxxm,未来五年新建污水管道xxxkm,重点开展xx水系等水质恶化水系沿线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消除污水设施空白区域,逐步实现城区老旧管道更新换代,全面提升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全面提升城区污水系统效能和城区水环境质量。推进老旧小区管网改造,提升水.电.气基础设施功能。到xxxx年,基本解决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内各类管线杂乱无章.乱搭乱建.管理无序的状况。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建设xx大道三条地下综合管廊,完善城市管廊及管网工程。

篇六: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由“建筑业大省”迈向“建筑业强省”的关键时期。建筑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能够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业和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等要求,特编制《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全面回顾“十三五”期间全省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深刻分析新时期的机遇,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建筑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行动举措,是指导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以来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筑产业市场环境逐渐成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发展。

  1.支柱产业地位确立。

  “十三五”期间,全省建筑业规模与效益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全省建筑业产值累计完成7.00万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7.2%。全省建筑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90万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71.2%。其中,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18429.71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7.0%,产值规模跃居全国第三;建筑业税收总额440.60亿元,占全省入库税收的4.5%;建筑业增加值4651.50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牢固确立了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建筑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纳入统计的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达8334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2080家。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建筑业企业达到26家,全省前30强建筑业企业产值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9.6%。全省工程勘察设计企业3839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2080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650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289家。建筑业对社会就业贡献突出,我省建筑业就业人数达341.69万人,较“十二五”期末增加156.19万人。

  2.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省建筑业产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全省累计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1.08亿平方米,累计竣工装配式建筑超2488.53万平方米。全省获批1个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1个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21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1个国家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项目,认定3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83个省级产业基地、42个省级示范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效显著,《绿色建筑条例》正式出台,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较“十二五”时期增长5倍多;全省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逐年递增,2020年达63%;新增节能建筑面积9.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520万平方米。全省绿色建筑量质齐升,地区已建成一批国家级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和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聚集区。加快工程组织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37%。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40万人,较“十二五”期末增加10.63万人。拥有6名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5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名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3.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累计获得“建设科学技术奖”74项,187个科技项目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52个项目列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累计共有173个项目被认定为“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累计新增省级工法2869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全省累计发布省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06项,出台了全国首部智慧灯杆地方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建成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建设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全省建筑业企业普遍加大科研投入,累计创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

  4.行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调整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理限额,提前实现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100个和60个工作日以内的改革总目标,基本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办。深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招标投标改革,实施招标人首要责任制等16项改革措施。成为全国首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省、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试点省。完善数字化联合审图平台建设,实现施工图审查全程网上办理。持续开展建筑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打击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行为。开展工程款拖欠治理,落实工人实名制管理、工资分账管理等制度。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探索工程监理企业参与监管模式,积极开展政府购买监理巡查服务试点。积极应对防控,出台依规调整人工和材料价格、加快工程结算进度、推广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审批服务等政策,支持建筑业全面复工复产。

  5.建筑工程品质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共有41项工程获“建设工程鲁班奖”、104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547项工程获“建设工程优质奖”,281项工程获“建设工程金匠奖”,建造集团获得政府质量奖。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检查月”专项行动深入开展,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纳监房屋市政工程的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6.建筑业合作不断深入。

  作为全国首个允许取得内地互认资格的专业人士注册执业的省份,截至“十三五”期末,累计151名专业人士在办理执业注册。2016年以来成功在自贸区项目上试点实施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允许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通过备案方式按规定范围在自贸区提供服务,共有174名专业人士和37家企业在自贸区备案,建设管理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分别达到96.88亿元人民币和2000万元人民币。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工程建设咨询企业和专业人士在内地城市开业执业试点管理暂行办法》,便利企业和专业人士在内地城市开业执业。联合举办品牌活动,深化建筑项目合作。自2010年起,连续组织本省企业参与在城举办的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论坛,推动我省企业与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合作。自2016年起连续与贸易发展局共同打造“一带一路”论坛的建筑领域合作活动,组织超过500家企

  业赴参加论坛,并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开展超过2000项的工程建设项目合作对接。

  (二)存在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2020年建筑企业综合实力100强》显示,仅有5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7位。我省多数建筑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劳动生产率偏低。且大多数建筑业企业发展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建筑业产业链条呈碎片化发展,不利于资源整合和调配。专业化企业“专精特新”程度不高,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

  2.产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升。

  建造方式现代化程度不高,2020年我省当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5697.92万平方米,占城镇当年新开工建筑面积的15.01%,远低于上海(91.7%)。BIM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比例还较低,智能设计、智能施工、建筑机器人、智慧工地等领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建筑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建筑技术缺乏集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建筑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等原因,建筑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仍然不足,大多数企业仍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工程组织模式较为落后,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深度不够,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相对滞后。

  3.市场拓展能力有待提升。

  我省建筑业外向度不高,2020年我省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为23.48%,低于2020年全国平均水平(34.50%)。2020年,我省跨省完

  成建筑业产值总额排在全国第七位,外向度排在全国第十八位。我省在海外市场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公布的2020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中,内地有74家企业入选,2019年共实现海外市场营业收入1200亿美元,占250家国际承包商海外市场营业收入总额的25.4%,但我省没有一家企业上榜。

  4.行业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我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水平还不高,建筑工人老龄化趋势明显。以为例,50岁以上建筑工人占比16%,40岁以上建筑工人整体占比53%。同时,现有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够匹配,满足建筑工业化生产、一体化业务模式需求的人才短缺,缺乏国际化以及适应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全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升级。

  5.质量安全保障有待提升。

  我省工程建设参建各方的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普遍不强,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未能履行到位,部分施工单位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专业技能水平、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也不足,建筑工人安全意识薄弱、专业技能不高。部分地区安全投入不足,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经费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专业监督人员配备不足,无法适应和满足建筑安全施工监管需求。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智慧化监管能力尚待提高,“智慧工地”建设有待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等依然存在,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还不健全。

  (三)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具复杂性、全局性的挑战,我省建筑业发展应与时俱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宏观环境看,国际国内格局深刻变化,助推建筑业转型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等多方面优势显著,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短期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但长远来看,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等为代表的基建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将助推建筑业加快实现产业现代化,我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将大有可为。

  从发展形势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在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正在协同推进,区域平衡化发展,为我省建筑业企业开拓省外市场孕育新机会。城市更新、完整社区、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扩内需补短板正在全国开启,国内建筑业市场容量巨大。随着“一带一路”、先行示范区等战略深入推进,建筑业合作将开展更多更重大的制度创新,助力我省建筑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也为我省建筑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带来新契机。

  从行业趋势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引领建筑科技革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兴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的快速应用和发展,将推动建筑业新一轮技术变革,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将成为建筑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我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投建营一体化等发展趋势,给传统建筑企业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优化运营体系和加强人才培育等提出新要求;二是国内外建筑业竞争更趋复杂激烈,各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建筑业企业产值利润率连续四年下滑,建筑业企业在融资能力、项目管理、风险防控、成本管控等方面均面临着新挑战;三是人口老龄化趋势、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对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省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之,机遇大于挑战,“十四五”以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省建筑业仍然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应当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努力实现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为主要路径,加快建设现代建筑产业体系,提升“建造”品牌影响力,打造建筑业新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建设建造品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智慧和科技探索品质人居的解决之道,提供更多经得起时代检验、满足人民需要的优质工程,不断提升“建造”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动实现美好生活的蓝图愿景。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广新型建造方式。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建筑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绿色低碳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促进新型建造技术和材料、装备、产品的全产业链协同,加快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效益,逐步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系统全局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优化全省建筑业布局,健全建筑产业链条,通过实施专项行动和加强试点示范,实现建筑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安全相统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走出去”竞争能力。破除制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企业在建筑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在规划布局和政策制定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变革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调动“走出去”积极性的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建筑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全面领导,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坚持把建设摆在首位,完善领导建筑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安排,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为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省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推动我省建筑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从“建筑业大省”迈向“建筑业强省”。建筑业结构持续优化,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国前列,形成一批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现代化建造方式

  和组织模式广泛应用,建筑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从生产型建造向绿色型、智慧型、服务型建造转变,“建造”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建筑业合作全面深入,国际项目合作取得新突破;建筑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现代化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展望到2035年,全省建筑业的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大幅提升,建筑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标杆作用显著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筑业强省”地位显著增强,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重要支撑。

  2.具体目标。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建筑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到202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5万亿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规模明显提升,建筑业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达40家以上,特级(综合)资质企业达45家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BIM在公共建筑项目中的应用比例达到80%,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建筑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期间,累计发布省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10项,力争一定数量的科技成果和重要标准达到国际水平。智慧工地覆盖率达100%,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立。

  ——人才队伍提供新支撑。培育和引进高端建筑人才,加快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建筑用工制度基本建立,建筑业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到2025年,建设行业执业资格注册人员达25万人;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建筑工人达60万人;工人岗前培训、施工现场工人持证均达100%。

  ——市场拓展迈出新步伐。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筑业企业在国内国际的市场全面拓展。建筑业省外完成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建筑业合作发展取得新成效。

  ——工程质量得到新提升。到2025年,工程勘察设计综合质量不断提高,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基本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建成一批优秀精品工程,“十四五”期间,争取累计获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等国家级奖项数量达150个以上;竣工验收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保证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着力解决建筑业产业链碎片化的问题,打通建筑业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条,推动建筑业企业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1.加强建筑业全产业链建设。

  推动勘察设计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省内大型勘察设计企业,探索前端策划咨询介入、后端运营管理的参与途径,推动设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我省大、中型勘察设计企业建立以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为代表

  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成为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或工程顾问公司。发挥勘察设计龙头企业、人才集聚优势,推动打造“勘察设计之都”。

  加强“投建营一体化”全链条建设。推动建筑产业业态优化升级,打通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建材供应、工程检验检测、维护维修、运营全流程,形成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引导我省建筑业企业率先在新基建、城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燃气、公共交通、老旧小区改造以及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实现“投建营一体化”。推动打造“投建营一体化”全产业链示范城市。支持建筑业企业建设砂石、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的绿色建材生产综合基地。

  2.推动企业结构优化调整。

  推动建筑业企业品牌化建设。实施本省建筑业企业培育计划,制定重点扶持骨干建筑业企业名录,在资质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企业结构优化调整,引导一批产值过百亿的建筑业企业发展成为具有“链主”地位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引导一批装饰装修、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建筑幕墙施工等类型的专业企业发展成为具有“撒手锏”技术或产品、“专精特新”的专业承包企业或专业化企业。引导和鼓励建筑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快速成长为龙头或大型骨干企业。到2023年,培育100家工程总承包以及300家专业领域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我省建筑业企业合作,参与我省桥梁隧道、地下综合管廊、港口航道、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引进优质企业落户。围绕“强链”、“补链”目标,积极引进实力强、营收高以及提供高端建筑技术、装备、产品、服务的建筑业企业总部、区域总

  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我省。对总部迁入的建筑业企业,迁入地政府可按有关政策给予奖励或补助,符合总部建设用地的,给予用地保障,并对其过渡性办公用房、人才引进落户和住房保障等予以支持。

  3.优化建筑业区域产业布局。

  打造现代建筑业集聚带。依托核心区科研单位、设计企业、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等,组建现代建筑产业联盟。支持在建筑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互补,辐射带动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区。引导建设绿色低碳设计建造中心,深圳建设现代建筑设计和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建设建筑机器人、建造材料与技术集成和展示基地,建设港口航道建造产业基地,建设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基地,支持“建筑之乡”发挥侨乡建筑优势,加快建筑产业特色小镇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联动建筑设计服务协同发展,“设计—施工—运维”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化的现代建筑产业集聚带。

  推动西北地区建筑业特色化发展。传承传统建筑工艺,依托“建筑之乡”品牌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产业集聚区。依托“建筑之乡”品牌优势,集聚装配式产业基地、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建筑材料交易平台等,打造现代建筑产业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建筑之乡”,整体提升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发挥工匠文化精神,培育客家特色建筑产业基地。发挥石材产业优势,打响石材产、销、装一条龙服务的特色石材建筑装饰品牌。支持创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及传统建材企业向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鼓励西北山区城市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质的农村装配式低层住宅,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品质。支持我省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与各地市合资成立建筑公司,提高当地建筑业水平。

  专栏3-1:优化建筑业区域产业布局

  1.打造现代建筑业集聚带。

  设计研发基地布局:推动各地级市建成不少于2-3个建设研发基地,为提供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服务,并逐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推动建设绿色建造研发中心装配式建筑科技研发类产业基地、智能建造研发中心。

  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布局:推动城市建设幕墙门窗、整体厨卫、木结构、钢结构等部品部件生产基地。

  展示基地布局:在等地积极承办装配式建筑展览会,建立建筑现代化展示场馆。集中展示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以及柱、主次梁、叠合楼板、阳台等预制构件的生产、安装,打造一站式采购交流平台。

  2.推动东西北地区建筑业特色化发展。

  东:发挥“建筑之乡”的传统建造技艺优势,依托建筑业相关产业基础,延伸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物流运输等产业链条。

  西:推动“建筑之乡”龙头骨干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集房产基建、运营服务、工程设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建筑产业集团。集聚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BIM技术实验区、建筑材料交易平台等,打造现代建筑产业集群。

  北:鼓励城市加快建设工程应用类、部品生产类等建筑专业化生产应用基地,提升部品部件、绿色建材、节能设备、环保装饰装修等上下游产业的配套能力。引导有条件的地市规划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争创“建筑之乡”。

  (二)着力推广新型建造方式,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引领建筑业实现设计研发智能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建造过程绿色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到2025年,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相关标准体系与评价体系趋于完善,建筑业企业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1.全面发展智能建造。

  夯实数字化基础。在省、市两级加快构建以“BIM+GIS+AIOT”为核心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加快“智慧工地”建设,推进BIM、5G、VR、AR、GIS、无人机等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与现场监管的深度融合。鼓励建筑业骨干企业与软件开发企业合作研发自主可控的BIM技术,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加快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推动大中型政府投资工程、大型社会投资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到2025年,BIM在公共建筑项目中的应用比例达到80%,地区达到90%以上,其他地区达到70%以上。鼓励建筑业企业、科研院所、社团组织联合设立建筑产业大数据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数据接入储存、数据查询分析、数据应用开发支持等服务,为政府开展数字化监管提供支撑。

  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鼓励对建筑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加大新型材料、环境感知、自主定位、运动控制、工艺工法等领域的研发力度。加大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智能化施工设备的应用力度,推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铺贴地砖、安装隔墙板等现场施工环节智能化升级,鼓励采用检测、安防巡检、清洁等建筑维保机器人。以、等城市

  为试点,开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到2025年,在地区率先建成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建设建筑机器人创新应用先导区,为推进建筑机器人创新发展和应用赋能。支持地市建设建筑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推广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3D打印)等技术。

  发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大力推动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大型骨干企业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跨界产业资源整合、数字技术与共性业务支撑服务,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设计、生产、施工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使用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应用服务,提升智能建造实施能力。发挥城市信息产业优势,试点打造建筑业互联网产业园区,支持发展工程建造软件、建筑业大数据以及建筑业电商等产业。

  培育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定期发布全省智能建造领域相关技术(产品)目录,引导工程项目应用目录技术(产品)。以地市为智能建造重点示范城市,打造一批智能建造示范项目和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加快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多方协同的智能建造工作平台,强化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支持开发、设计、生产、施工、物流、运维等企业和科研单位组建智能建造联盟,协调推进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

  2.积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立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并具有特色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修订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管理服务与施工安装,推动装

  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全过程咨询。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工程带头发展装配式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原则上应实施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城市群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达到30%以上;其他地区达到20%以上。大力支持以国家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核心基础、集聚发展的建筑工业化智能科技园项目落地实施。推广钢结构住宅,积极推进湛江钢结构住宅试点,培育一批具有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

  加强标准化、系统化设计。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选型标准,编制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标准图集,实施建筑平面、立面、构件和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设计,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以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住宅等为重点,强化设计引领,推动项目设计深度达到符合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要求。加快推进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鼓励建筑业企业共同建立、维护基于BIM技术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库,实现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

  优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健全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体系,推动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集成化发展。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提高整体卫浴、集成厨房等集成化建筑部品的产业配套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全过程质量数字化记录制度,实现部品部件进场信息的智能管理、模拟装配和产品质量溯源。引导企业建立装配式项目管理平台,集成项目在生产、物流和施工现场的信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提高精益化施工水平。引导施工企业研发与精益化施工相适应的部品部件吊装、运输与堆放、部品部件连接等施工工艺工法,推广应用钢筋定位钢板等配套装备和机具,在材料搬运、钢筋加工、高空焊接等环节提升现场施工工业化水平。完善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相适应的精益化施工组织方式,推广设计、采购、生产、施工一体化模式,实行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发挥结构与装修穿插施工优势,提高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建筑全装修。加快全装修在装配式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极发展成品住宅,倡导菜单式全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进装配式装修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提高装修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3.积极推广绿色建造方式。

  加强绿色建筑全流程管控。实施《绿色建筑条例》,加快出台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绿色建筑检测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绿色建造技术导则、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健全完善绿色建筑设计、建设、交付全过程监管的配套制度文件,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责任。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国家规定开展星级绿色建筑认定工作,以绿色建筑信息平台为依托,实施全省标识认定全流程统一管理。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物业管理,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强化绿色建筑运行管理。

  提高绿色建筑品质。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九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在一定区域内建设二星级及以上高等级绿色建筑。到2025年,全省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30%,地区城市超过45%。实施绿色建筑性能提升计划,传承、推广和创新具有特色、适应亚热带气候的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水质、隔声性能等方面的健康性能指标。

  实施建筑业碳达峰计划。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按照国家要求启动建筑行业碳达峰行动,研究制定我省建筑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出台建筑活动碳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完善建筑碳排放控制标准、技术及产业支撑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城市优先开展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建筑群等整体参与的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实现建筑用能端与电网供给端的智慧响应。加强建筑领域节能改造,推广利用屋顶光伏发电、房屋隔热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我省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健全散装水泥、新型墙材、绿色建材工作管理机制体制,推动开展国家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推广试点,建立健全绿色建材采信机制。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政府投资工程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建筑领域施工过程的绿色低碳转型。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展近零能耗建筑等项目示范,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积极构建依法治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统计、处置和再生利用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建筑垃圾减量化技术和管理创新研究,推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源头减量率。引导和扶持建筑业企业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回

  收生产绿色建材产品。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公示制度,形成社会共同治理局面。

  专栏3-2: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行动

  1.推进智能建造培育工程。“十四五”期间,培育1-2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打造若干智能建造示范项目;围绕建材部品生产采购、工地管理、工程机械租赁等重点垂直细分领域建成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培育智能建造创新平台,新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3个,重点实验室2-3个。开展全省智能建造项目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施建筑“器代人”智能化改造,到2025年,全省建成2个以上建筑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建筑现场施工等方面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

  2.开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工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十四五”期间,新增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5个、产业基地50个和示范项目100个。

  3.全面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发展星级绿色建筑聚集区,九市在一定区域内建设二星级及以上高等级绿色建筑。促进绿色生态城区、片区示范及绿色城市试点等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在率先试点示范特色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快出台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有关政策、标准和指南。

  (三)着力改革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持续推进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到2025年,我省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1.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

  加大工程总承包模式应用范围,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装配式建筑项目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完善工程总承包招投标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工程总承包单位合法权益。促进工程总承包与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推进全过程BIM技术应用。鼓励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设置工程总承包相关课程,推动开展校企双向合作。

  2.积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

  持续完善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相适应的招投标等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我省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指引和合同范本,规范咨询服务行为,完善费用计价规则,清晰界定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支持专项咨询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向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转型,加快培育一批涵盖房屋市政、交通、水利等全领域以及投资决策、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等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

  3.深入推进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改革。

  在自贸试验区持续试行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时总结经验,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重点围绕建筑师负责制、工程监理改革、造价管理改革等,探索我省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推行建筑师负责制,选取有条件地区和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

  专栏3-3:工程建设模式与国际接轨行动

  1.创新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研究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的若干措施;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招标文件范本、合同范本、服务清单,建立健

  全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和诚信体系。到2022年底,全省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政策制度和监管体系基本健全。

  2.开展工程总承包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评选。“十四五”期间,在全省每年定期开展工程总承包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3.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到2022年,研究出台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城市选取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设项目,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

  (四)着力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提升科技引领驱动力

  加强建筑科技研发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激发建筑业企业创新活力,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带动建筑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转型升级。

  1.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新技术研发。

  搭建建筑业科技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推进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建设科技研发与应用技术供给。整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研发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发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建筑科技聚集高地。鼓励各地市引进一流高校创建高能级建筑业创新研究机构。以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协同研讨会等为依托,打造高水平城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加快建筑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转化应用。依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绿色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现代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围绕自主可控的BIM软件、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筑生态与环保技术等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部品部件现代工艺制造、智能控制和优化、工程质量检测监测等核心技术。完善建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推动新技术规模化应用。研究建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价技术指标体系,积极探索与搭建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区域性建筑工业化评价系统。

  2.建立健全建设领域的“标准”体系。

  研究修订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指南,引导开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等智能建造专有技术、工法、标准的研发,加快制定建筑信息模型(BIM)轻量化参数标准、装配式部品部件标准、新型建造工艺工法标准、建筑机器人产品标准、工程项目物联网应用标准等基础共性标准。建立健全以政府强制性标准为基础、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具有特色的多元化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积极开展绿色住宅以及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建筑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支持具备相应能力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企业等主体共同制定满足产业创新需要的先进标准。支持深圳探索实施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的高质量工程建设标准,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标准体系国际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发布省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10项。

  3.鼓励和引导建筑业企业创新创优。

  引导建筑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巩固我省在超高层建筑、地铁、超长距离海上通道等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支持建筑业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建筑业企业设立首席技术官、首席数据官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建筑业企业积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经认定的企业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形成对勘察设计类、施工类、工程总承包类企业的分类考核机制。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工艺,积极申报专利和工法。支持建筑业企业参与编制科技发展规划、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参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奖项。组织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引导建筑业企业提高新技术应用和创新的积极性。

  专栏3-4:实施建筑科技创新引擎行动

  1.自主可控的BIM软件研发。依托BIM技术联盟,会同相关软件开发单位,研发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BIM三维图形平台,开发基于5G和BIM等技术的数字化设计集成应用系统和标准体系、智慧工地集成应用系统和工程总承包项目多方协同系统,支撑全行业的BIM普及应用。

  2.建筑机器人技术研发。依托机器人协会以及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企业和平台,围绕生产和施工现场可视化模拟、精确扫描定位、自动装配和远程监控等需求,开展人机交互技术、机器人控制系统与监测平台的实施通讯技术、建筑机器人自动化建造工艺及技术等研究,开发现场数控移动机器人系统平台和装配式建筑装配模块智能生产线。

  3.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研发。以智能建造和BIM技术应用为主线,引导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与地方住建系统共同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中各板块间的离散数据,融合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和控制等要素,通过工业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的集成建造和数据互通,辅助项目管理、经营决策和市场监管。

  4.绿色建筑健康性能综合提升技术研发。依托国家绿色建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健康舒适、安全耐久、资源节约为导向,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建筑平疫结合设计技术及其运行模式、建筑健康性能设计、绿色建筑健康干预技术、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5.近零、净零能耗建筑技术研发。结合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依托亚热带建筑技术公共实验室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平台,研究超低能耗建筑、近零和净零能耗建筑集成设计技术,构建产能建筑与零碳社区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和设计、施工、运行、评价的方法体系。

  (五)着力培养产业专业队伍,提升人才保障支撑力

  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为着力点,培育一批建筑业高端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新兴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筑高端人才不断涌现,建筑工人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建筑劳务用工制度基本健全。

  1.培育和引进高端建筑人才。

  依托“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等政策,引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引进省外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缓解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持续开展勘察设计大师认定工作,支持认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树立建筑业人才标杆。加大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培育力度,加强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培育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探索组建相关工科高校战略联盟,搭建建筑产业人才交流网络和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的产教融合联盟人才培养方式,打通人才培养双向通道,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向融通衔接。加快培育建筑业各类注册执业人员,推动注册执业证书电子证照管理,到2025年,建设行业执业资格注册人员达到25万人。

  2.壮大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建立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加大建筑工人在职培训力度。完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建立终身职业职能培训制度,明确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依托“建筑之乡”,开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试点,探索建筑工人职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农村建筑工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定期开展建筑信息模型、水处理技术、焊接、建筑金属构造等各种技能大赛,加大技能型建筑工人培养力度。加快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开展VR模拟、BIM技术等新型智慧建造方式培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补助机制,激发建筑工人积极性。到2025年,全省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60万人以上,力争实现在建项目施工现场中级工占技能工人比例达到20%。

  3.完善建筑劳务用工制度。

  修订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用工实名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省建筑市场用工实名和诚信监管系统上线运行,推动省内工程项目实名制管理实现“一地接入、全省通用”。改革建筑用工制度,以专业作业企业为产业工人的主要载体,逐步实现产业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推动建筑用工规范化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为建筑工人缴纳社保。到2025年,全省实现建筑工人劳动合同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对建筑工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探索开展“用工实名管理+工资第三方移动支付”,提升用工考勤和工资支付便捷性。强化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治理,督办因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拖欠工程款等导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专栏3-5:建筑业人才高地建设行动

  1.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示范基地。推动龙头骨干建筑业企业联合开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试点,推动地方出台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职业训练行动方案,创新建筑工人用工组织形式、技能鉴定管理机制。

  2.组织实施全链条培训。鼓励建立职业培训实训基地,推动“深圳地铁大学”、“特区建工职业训练学院”等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城建学院等建筑类高职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与建筑企业合作,合力建设产业工人培训基地,设立理论课堂、VR安全体验室、BIM仿真实训中心、建材展示区等场地,加大对建筑工人技能与职业安全培训。推动施工企业组织专业

  技术人员送教下乡,开展砌筑、钢筋、抹灰等初级建筑技能、职业安全培训。建立远程视频学习平台,开设职业技能、安全、健康等课程,拓宽建筑工人学习渠道。

  3.建立完善建筑工人信息平台。建立“互联网+建筑工人”服务平台,动态记录工人的个人信息、培训情况、从业记录、工资发放等信息。建立覆盖全省的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及时发布工程项目岗位需求、人工成本、职业培训等信息,促进工人有序流动。

  (六)着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市场拓展能力

  鼓励我省建筑业企业开拓内外市场,引导建筑业企业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到2025年,本省建筑业企业在国内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份额进一步提高,“建造”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1.推动建筑业深度合作。

  推进建筑业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资质资格及信用评价管理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工程建设咨询企业和专业人士在内地城市开业执业。探索编制三地互认的湾区工程建设团体标准。引导地区城市更多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合作共建模式。继续办好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定期开展论坛及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加强BIM技术应用、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建筑业高端服务领域的合作。

  2.巩固扩大省外市场。

  加强与兄弟省市和地区的战略合作,加大省外市场开拓力度。引导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建设,巩固和拓展省外建筑市场。鼓励我省建筑业企

  业与大型国企通过股份合作或技术合作方式共同承揽省外工程。支持我省企业与外省地方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级、项目级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3.扶持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合作联盟,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设计、施工、设备、技术和服务输出。加大政府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我省建筑企业加快组建国际大型工程承包商企业。发挥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携手企业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联合争取国家支持创办国际工程交易会,开拓全球性工程建设领域全链条产业交易市场。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项目,加强与国际、国外工程建设标准对接,不断提升“建造”的国际化水平。

  4.积极培育新兴市场。

  推动全省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行动,充分挖掘存量建筑市场潜力,培育一批“楼宇医生”企业,形成建筑业“新增长点”。引导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市政工程建设,以及智慧灯杆、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低碳绿色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市场领域。推动建筑业企业深度参与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农房改善和农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东西北地区贫困村集中区域探索整县帮扶。

  专栏3-6:建筑业“走出去”行动

  1.推动出台工程建设团体标准。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等内容,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探索出台工程建设团体标准。

  2.扩大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试点范围。在的新城新区试行工程建设模式,包括经济区、科技园等地区。

  3.建立“走出去”战略合作联盟。推动省内大中型企业组建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合作联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适时开展重点国别项目合作交流、国际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政银企对接交流会等系列活动。

  4.积极创办国际工程交易会。联合发展局,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申请创办国际工程交易会,在港两地轮流举办,吸引全球工程发包方和国内顶级工程建筑相关企业参加,开拓全球性工程建设领域全链条产业交易市场。

  (七)着力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提升市场服务效能

  聚焦建筑市场环境不规范的痛点堵点,构建以法规制度为保障,行理为核心,智慧监管为支撑,信用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市场管理体系。到2025年,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可持续的建筑市场环境。

  1.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健全我省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等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市场执法、信用管理等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监管。推动信用信息分级管理,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在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各环节的应用。完善建筑市场主体联合惩

  戒制度,着力落实行业“黑名单”及“负面清单”,将企业诚信记录与行业监管结合,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业准入清出等方面进行联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构建“数字建造”监管新模式。依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总体框架,加快推进“数字住建”建设。建立完善“数字建造(建造)”一体化平台,构建“数据全共享、应用全融合、业务全覆盖、过程全监管”的“数字建造”模式。以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试点打造、“数字建造”平台(DSP)。加快建立全省建筑市场运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实时指标监测,定期反馈市场运行问题。

  2.提升建筑市场政务服务水平。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全流程在线审批。深化建筑市场“放管服”改革,探索分阶段核发施工许可证、缩小施工图审查范围。大力简政放权,将省级权责清单中符合条件的事项委托下放给相关地级以上市实施。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行政许可事项“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简化申报材料,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改革,大幅度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完善省市县三级业绩核查系统与专业数据库建设,提高行政许可效率。做好我省承接住房城乡建设部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打造全国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改革示范案例。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大对转包、违法分包、资质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强化事后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全面规范、公开公平、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3.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

  推进设计咨询服务招投标和计费模式改革,支持重点地区的重要项目采取“公开招标+邀请特定投标人”混合方式招标,探索设计服务采取投资比例和“人工时”相结合的计价模式。鼓励行业协会统计发布行业服务成本信息。完善工程招标投标“阳光交易”制度,落实招标人首要责任,坚持择优和竞价相结合、优质优价以及技术、商务、信用等多种因素结合的综合评价,探索评定分离机制。推进招标投标全过程电子化,加快实现招标投标全过程电子化和异地远程评标。加强招投标过程监管,严格评标专家管理,严厉打击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中标后合同履约监管。

  4.深入推进工程造价改革。

  深入推进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完善省工程造价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采编发布人工、材料、项目等市场价格信息和指标指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监测,健全价格信息预警机制。优化工程造价概算调整机制,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推行造价咨询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工程造价咨询合同管理。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将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提高到80%以上。

  专栏3-7:建筑业市场环境优化行动

  1.开展工程造价改革试点。出台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推动各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工程造价改革。重点强化投标人自

  主报价,完善合同定价、调整结算、询价定价有关机制,减少对定额和信息价的依赖。

  2.优化建筑市场清出机制。落实地市监管责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和“互联网+监管”模式,提高企业资质核查的及时性和精准度。推动各地市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对存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不诚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查处曝光,加大资质资格、从业限制等方面处罚力度。

  (八)着力强化工程责任落实,提升建造品质

  压实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责任,健全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到2025年,工程勘察设计和建设品质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1.提高勘察设计综合质量。

  提升勘察设计品质。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充分发挥勘察设计的先导作用和创新能力,不断挖掘设计深度和广度,打造体现地域特点、彰显特色的设计品牌。加强建筑设计管理,治理“贪大、媚洋、求怪”建筑乱象。举办建筑文化宣传周活动,发展建筑评论,推动勘察设计品质提升,繁荣建筑创作。鼓励原创性建筑设计,支持申报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树立新时代建筑典范,引领建筑设计水平全面提升。修订《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认定办法》,持续开展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认定工作,树立行业人才标杆。

  创新勘察设计监管方式。推动全省工程勘察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建立勘察质量可追溯制度。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落实联合审查要求,精简施工

  图审查内容,统一审查标准和尺度。在开展建筑工程人工智能审图试点,探索“技审分离”,推行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BIM技术在施工图审查领域的应用,提升施工图审查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升级改造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系统,支持BIM报建及计算机辅助审查、BIM模型竣工验收备案。加强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对涉及强制性条文的施工图进行质量专项抽查。建立省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库,发挥专家在政策咨询、技术评审、检查抽查中的作用,助力勘察设计质量监管水平提升。落实注册人员执业签字负责制度,增强责任意识。

  2.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落实。

  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强化工程建设全周期质量监管,坚持安全生产“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完善省、市、区(县)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严执法、重处罚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挂牌督办和工作约谈等制度。逐步推行监管执法标准化建设,为一线监管执法人员赋能,逐步缩小监管水平地方差距,整体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探索监管模式创新,在城市试点开展政府购买质量安全监管巡查服务。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关键少数岗位”质量安全管理责任。督促建设单位落实质量安全首要责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要求,严格落实总承包企业管理责任,全覆盖签订质量安全管理协议。督促监理单位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严格实施危大工程清单管理、工程质量实测实量等制度。督促其他参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承担质量安全责任。

  2021年底前,指导、等地试点建立施工质量安全追溯制度。2022年底前,选取、等地试点探索施工单位首席质量官和安全总监制度。发挥政府工程、龙头骨干企业先行示范作用,严格执行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重要指标要求。

  3.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管控,协同有关部门建立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建材质量追溯机制。支持对新型墙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粘土砖的打击力度,对违反规定组织生产粘土砖的,依法依规从严查处。推进施工管理标准化,推动各市开展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活动。引导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十四五”期间,争取累计获得鲁班奖、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奖项数量达150个以上。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监理巡查服务试点工作要求,继续指导我省试点地区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推进实施,探索工程监理企业参与监管模式,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动建立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培育发展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风险,有效处置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投诉。

  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出台房屋市政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指导参建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督促施工企业开展危大工程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危大工程“六不施工”。严格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管理,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监理人员现场监督。鼓励各地建立深基坑、高层外墙脚手架、高支模及起重机械等危大工程管理系统,对危大工程实施动态

  监管。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管理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强化第三方对安全生产的支撑。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明确各级施工安全监管执法人员配备标准。推动各地市加强一线监管执法人员培训,严格规范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流程,保障监管工作质量。推行差异化监管,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频次。完善监管执法衔接机制,切实提升监管执法工作效能。

  4.加强工程竣工验收管理。

  优化完善全省工程竣工验收标准体系,建立联合竣工验收制度,推动多部门联合验收。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明确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竣工验收审批细则。出台我省消防安全设计标准、规范和技术导则,完善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全省建设工程消防技术专家库,制定《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专家评审办法》,规范特殊消防设计专家评审和建筑高度大于250米民用建筑防火设计研究论证工作。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质量检查,加强消防设计质量监管。建立竣工验收全过程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在信息平台完成竣工全过程安全监督、资料备案。全面推行预验收制度,严格控制预验收质量,保证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

  专栏3-8:实施工程建设品质安全双提升行动

  1.推进工程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动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着力提升施工单位质量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BIM、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领域规范,完善工程建设标准。

  2.构建工程质量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科学评价各地质量工作开展情况。以、珠海为试点,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工作,督促建设单位主动公开住宅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主要建筑材料、质量保修负责人等信息,支持社会参与监督、合理表达质量诉求。

  3.推行工程质量担保制度。建立健全由最终用户潜在质量缺陷保险、施工方或承包方工程质量保险、工程咨询方职业责任保险等构成的工程保险体系。鼓励行业协会联合金融监管、保险机构开展工程保险相关研究,开发满足行业市场需要的险种,并通过行业规模效应,引导形成合理的保险费率。依托工程保险体系,建立个人与企业的风险分担模式,提升从业人员质量责任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4.开展平安建设行动。落实各方安全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加强高风险分部分项工程管控,强化施工过程管控。完善施工安全生产“红黑榜”制度,加大安全生产事故问责力度,严肃查处施工安全违法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统筹协调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职责,共同推进本规划的组织实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不断研究解决建筑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市、县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探索各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赋予行业协会承接更多行业管理职能,制定行业公约和职业道德标准,强化协会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二)加大政策激励

  加大对建筑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和建立建筑业现代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勘察设计大师、优秀建造师和项目管理领军人才,引导企业与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引导金融机构为我省重点骨干建筑业企业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推动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建筑科技创新。强化装配式建筑、建筑业总部基地等项目用地保障,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三)加强试点示范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选取典型地区和工程项目,推进新技术、新项目组织模式、新管理手段在工程实践中的普及应用。持续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市、示范基地、示范项目、标杆企业的建设工作,推动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加大评奖评优政策倾斜,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纳入到我省人居环境相关奖项的评估指标体系。

  (四)加大培训宣传

  依法加强执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加强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改革的培训宣传,支持企业申请高等级资质。定期举办高层研讨会、市场推广会议、经验交流会议等,推广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搭建面向社会公众及业内企业的展示平台,提高我省建筑业

  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着力营造各方关注和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筑市场运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完善建筑产业全链条、全领域动态监测平台,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评估。建立全省建筑业科学化、信息化统计制度,定期统计并更新全省建筑业企业、工程项目、从业人员、科技成果等信息,完善建筑业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估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篇七: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工程建筑企业“十四五”战略规划要点

  一、工程建筑企业十四五规划难点

  “十三五”期间,某工程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经营规模显著增长,2016-2018年合同签约量总额700亿元、营业收入总额350亿元、利费总额15亿元;股东增资8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突破30亿元,资产负债率、“两金”占比大幅下降,重大资金回收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建安、投资和房地产同步发展并形成“6:3:1”的业务格局。建安业务保持龙头地位(民建业务保持支撑地位,工建业务持续低位徘徊);房地产业务稳步推进;投资业务不断发展。集团公司持续优化组织功能,有序推进两级总部改革,不断完善制度管理,全面推进项目合伙制等业绩考核,以“标准化+信息化”拓展项目管理的新内涵。但仍需强化或亟待解决如下问题:

  1.“千亿内部协同市场”开发与为上级企业提供价值链战略支撑的能力。

  2.装配式建筑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工建等业务发展不均衡,房地产业务管控力度偏弱。

  3.区域市场虽有布局规划但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强化。

  4.面对多元业务,一体化管控体系灵活度不足,集分权管理有待优化;创新组织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优化分配模式等,将推进深层变革。

  二、2019年工程建筑行业纵览

  2019年地产投资、销售“双高”为地产产业链复苏积蓄了空间,关键看资金端利率下行。

  截止2019年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10.5%环比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速-0.1%环比提升0.5pct,下游需求极具韧性为2020年板块业绩复苏奠定基础。

  施工端稳健增长叠加交付到期推动竣工端数据持续好转,提振下游装饰需求释放。截止2019年9月,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8.7%(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8.6%(同比收窄2.8个百分点),2018-2019年逐步集中交付到期推动竣工提速。

  中长线看国内基建仍有较高空间,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具支撑基建建设的财政根基与人口基础,中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基建补短板需求。

  2018年,人均GDP中国$9770(日本$3.9万、美国$6.3万),基本相当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左右水平;中国城镇化率60%(日本92%,美国82%),经济及基建需求未来仍有较强的提升潜

  力;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远低于日本(超220%)、美国(超100%),具备较强的财政能力支撑基建建设;铁路/轨交是最具前景的基建细分市场。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角度看,近年来,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位居前列且增速均超过或基本持平全国增速;从人口规模角度看,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位居前列,广东、浙江等省人口净流入规模位居前列。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债务水平可控,尤其是长三角、粤港澳拥有国家级别的政策支持,且人口规模高,因此具备支撑基建建设的财政基础与加密需求。

  从各省“十三五”高速公路规划完成情况看,较多中西部省份剩余缺口仍较高,赶规划赶工期的压力较大;较多中西部省份的基建密度明显较低,未来补短板空间较高;交通强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亦支持中西部地区基建建设。

  “一带一路”区域工程承包业务显著优于整体水平。

  国内与“一带一路”区域工程承包业务增速显著优于整体水平:截止2019年8月,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减少6.7%,其中“一带一路”区域同比增长27.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同比减少4.2%,其中“一带一路”区域同比减少1.9%。

  趋势判断: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可能仍将较为疲弱,而“一带一路”区域虽然显著优于整体水平,但也存在新签订单增速快、完成营业额增速慢的问题,因此机会可能是结构性的,如在政局较稳定且合作较深入的俄语区业务布局较多的公司更易于获得较大增长弹性和增长确定性。

  国际建筑龙头通过特许经营/业务横向扩张等改善现金流、提升ROE。

  采用“海外扩张”战略的典型案例有西班牙ACS、德国HOCHTIEF等。新兴国家基建、房建建设有较高空间,通过海外扩张将能有效抵御本土压力,且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及品牌美誉度,从而使得自身价值提升。

  采用“特许经营”战略的典型案例有法国万喜等。特许经营业务与工程承包业务有良好的优势互补效应,一方面可以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提升综合盈利水平,满足工程承包业务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特许经营业务将塑造建筑公司与政府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并打造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力,延伸建筑公司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的全产业链协同能力。

  ·采用“业务横向加法”(包括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与跨域扩张)战略的典型案例有美国AECOM、加拿大WSP等。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如从上游设计切入到下游承包;跨域扩张,如从交通基建工程切入到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业务横向做加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全产业

  链协同能力及整体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能有效抵御主业所在的市场发生波动对收入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是提振估值的重要因素。

  三、找准十四五战略规划起点

  成功的规模化工程建筑企业大多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积淀,或在专业化方面、或基于核心能力在相关多元化方面逐步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在发展的瓶颈阶段采取并购手段进行细分业务领域的整合,或突破专业/区域的局限性。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必须把握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妥善处理规模与效益、速度与风控之间的关系。

  工程建筑企业的价值创造来源于工程经营和资本经营。只有当企业投资所得的收益超过其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时才真正创造价值。要求企业在战略层面做好核心能力提升与资本杠杆的合理匹配,防止过度依赖杠杆,甚至抛弃自主施工,对核心能力带来伤害。衡量工程建筑企业价值的标准与关键过程驱动关系如下所示:

  到达高利润区的方式和手段都具体集中地表现为对价值链上目标高利润环节的控制力的获取。建筑企业的五化策略和外延式增长发展思路如下图所示

  慧朴咨询提出“一二三四五”顶层设计思路推进建筑企业发展,具体如下

  一条主线:以经营为主线。

  企业经营:向提供“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维”(FEPCO)一体化解决方案模式转型。

  项目经营:投标阶段的一次经营效益、实施阶段的二次经营效益以及结算阶段的三次经营效益。

  两个经济:规模经济与重复经济。

  优化业务结构,转战大市场、抓住大业主、锁定大项目,进入高利润区,向规模发展要效益。

  建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绩效考核,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重复成功经验获取效益。

  三个核心:改进企业人才的能力管理、压力管理和动力管理,匹配企业发展要求。

  设定岗位任职资格,编制岗位说明书,建立岗位序列及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关键岗位竞聘。

  ·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形成部门及岗位关键业绩指标,建立组织绩效考核与岗位绩效考核体系。

  ·结合岗位价值评估确定各岗位基本工资水平;岗位绩效奖金与考核结果挂钩;优化奖惩机制。

  四项集中:集中项目策划、工程算量、合约管理、财务资金,强化集团管控。

  五类热点:商业模式创新EPC/PPP;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筑科技;精益建造;装配式建筑。

  四、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与管控模式

  强调顶层设计,以实现“集团化运作、产业链协同、专业化管理、品牌化拓展”为目标,在发展中持续优化集团公司的业务结构与管控模式。

  持续优化建安施工、融资建造、地产开发各项业务的发展定位:房建做优、基建做强、冶建做精;融资建造业务平台化运营;房地产开发业务协同与效益并重。

  集团总部对分子公司实施战略管控,包括战略计划监控、组织业绩考核、管理制度输出、内部业务协同管理、投融资管理、市场经营管理、项目过程关键控制点监控等维度。集团总部优化与上级单位及内部单位的交易机制,遵循自主协商原则推进各业务单元进行市场资源协调和业务合作。

  分子公司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工程项目管控的法人(模拟法人)主体,承担组织损益的主要职责。

  项目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以履约或在履约的基础上强化成本控制为主线,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承担主要责任。

  五、提升施工总承包管理能力

  计划管理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计划、项目进度监控、项目成本监控;

  设计管理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设计合同控制、设计成果管理、设计变更管理、深化设计;

  采购管理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分包采购招标、采购合同控制、采购交付控制、分包采购结算、供应商评价;

  分包协调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施工分包合同控制、工序及接口管理、施工分包现场协调、施工过程监控、劳务队管理;

  公共资源协调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生产协调、现场总平面管理、公共资源协调;

  团队建设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保障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施工设备管理、现场物资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行政后勤管理。

  与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能力要求相匹配,建立相关岗位胜任力模型,并据此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招聘、培训、考核与薪酬等)优化。

  六、向“F(融资)+EPC+O(运维)”转型

  从以往单纯基于工程施工单一环节的项目管理优化升级到全周期项目管理,实现EPC工程总承包转型:

  打造深度融合、客户认可、各方合作共赢的EPC集成管理平台;

  升级设计、采购、建筑一体化的多专业集成的全周期项目管理综合服务;

  整合专业人才、分包商、经验数据等优质资源;

  完善组织结构、项目运行、绩效考核、参建方评价等各项工作制度;

  扩展前期策划、设计管理、商务合约、招标采购、报批报建、计划管理等项业务能力。

  除上述外,还需进一步扩宽业务融合范围,建立全专业、全阶段的多维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齐全的工具箱,为项目提供更深入、更契合的支撑与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优秀的管理经验以及成

  本数据库、设计优化清单等内容,助推企业更快转型升级。(F、O未进行现场调研,暂略)。

  七、规划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体系

  在理顺经营管理职责、规范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上,提前规划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体系。在保持系统内部经营承揽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主动营销的市场开发理念,由“经营项目”向“经营城市”、“经营区域”的系统经营转变。坚持理性经营,品牌经营与精英拓展的经营策略。

  理性经营。重视经营承揽质量,坚持效益至上原则,从经营源头上把握效益底线;做好项目风险评估,对存在价格、工期等重大风险的保利系统外部项目要果断放弃。

  品牌经营。要特别重视重点控制工程、有影响力的高精尖险类工程承揽,将其作为撬动后续市场的窗口工程;高度重视重点工程的现场履约管理,以此展示实力,创造信誉、扩大影响,为市场经营奠定基础。

  精英拓展。从品德、能力、经验、资历等方面综合考察,审慎选择“区域经营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在全公司范围内择优选拔经营人员,把最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吸收、充实到经营队伍中;坚持经营人员职业发展优先,经营工作出色的人员优先提拔,重要领导岗位没有经营经历不予提拔。

  以顶层设计为指导,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业务管理体系建设和作业管理体系建设。

  明确以集团总部为龙头、区域市场经营部为主体、各专项工程公司的协同经营功能,持续完善经营组织结构。

  重点针对经营管理的决策机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理顺职责,细化流程,明确要求,实现对经营活动的规范和指导。

  结合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收集、整理、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文件。

  八

  、向强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

  在高度市场化背景下,建筑企业的竞争已转向供应链竞争。要深入分析项目供应链总成本结构,针对成本弹性空间大的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和方案设计,降低项目供应链总成本,并打造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工程建筑产业生态平台。

  要点如下:

  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的大数据能力,以解决资金需求为抓手介入建筑业“材料分供”与“劳务分包”两大环节,并逐步增加一系列“高端服务”(如管理软件服务、设计软件服务、供应链

  金融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物资采购服务、检测试验服务等),实现为工程项目业主及建筑产业上下游经营者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效率的目的,推动传统建筑模式向“高端建造”转型升级。

  推动建筑材料产品化、装配化及生产智能化,实现建筑材料以配件、组件在工厂内实现智能化制造,实现施工过程部分装配式,实现建筑产业向高端建造转型所必须的大数据基础,实现“业务在线协同”、“数据在线流转”,优化融资租赁(融物)、贷款与保理(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风控管理,拓展“生态平台”的客户范围并提高服务效率。

  引导上下游经营者借助“建筑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实现业务在线协同、数据在线流转,为简单业务(建材分供、劳务分包)逐步植入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而将长期应收款(如融资租赁等)转换为标准的保理产品,通过金融产品证券化(ABS)等突破资金来源限制,扩大平台服务范围、降低经营者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九、基于价值创造的职能战略专项规划

  为了实现集团公司总体战略与业务规划目标,须按照企业总体战略或业务战略对各项职能活动进行规划(即核心能力建设),需制订的职能战略专项规划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财务资金、科研技术管理等等。

  十

  、战略绩效分解与战略闭环管理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拙劣的战略”,而在于“差劲的执行”,多数企业在战略执行方面是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思维与行动之间出现认识上的断层,高层领导认为他已经选定了明确的目标,而下属却不知所措。当组织规模日益膨胀的工程建筑企业面对大规模、多层次、多地域带来的管控挑战时,如果不掌握描述企业战略的简单有效的工具,将无法将战略在内部各成员之间直观展现——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要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发展角度建立集团公司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并实施闭环管理。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将各项关键业绩效标分解到公司总部、分子公司与项目部,实现三级组织的业绩统一。BSC的构成文件主要是“图、卡、表”,即《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单项战略行动计划表》,它是运用BSC描述工程建筑企业战略的三个必备构成。

推荐访问:建筑业十四五规划 建筑业 规划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