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9篇)

时间:2022-11-26 19: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9篇)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百度文库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摘  要: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9篇),供大家参考。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9篇)

篇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百度文库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摘

  要: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关键词: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信用违约率,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结构金融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全球最大、最为名声显赫的银行和投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UBS、美林、高盛、贝尔斯登等等)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巨额的损失。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其结果究竟如何,还无从知道。但这场危机的影响将极其深远,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一、居民次级抵押贷款概况

  随着次贷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原本并不广为人知的次级抵押贷款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记录比较差,信用评分较低

  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如FICO)将个人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在正常的情况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的抵押贷款条件。

  (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贷款/房产价值比和月供/收入比都比较高

  在正常级别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之比(LTV)多在80%左右,借款人月还款额与收入之比在30%左右.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平均的LTV平均在84%,有的超过90%,甚至100%。这意味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平均首付低于20%,甚至是零首付。在没有任何个人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失去了与贷款人的风险共担机制,其中所蕴含的潜在道德风险是显而易见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而较高的月供/收入比意味着贷款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三)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和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较高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违约风险大致为优质抵押贷款的7倍,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要高350个基点左右,且80%为可调整利率。如果在贷款期内,利率持续下降,贷款人的还贷负担将减轻。但在贷款利率逐步上升时,贷款人的债务负担会加重,导致拖欠和取得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加剧.

  从根本上讲,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和爆发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变动不无关系)。尽管开展时间不短,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20世纪的发展相当缓慢,规模也并不大。但在进入21世纪后,为应对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联储实行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间连续25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调低至1%,并将1%的基准利率水平从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尽管,从央行的角度来讲,货币政策“超调"可以为市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却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了一个重要的风险隐患。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许多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还纷纷调低了个人抵押贷款的首付标准,甚至出现了零首付的状况,所有这些,都刺激了房地产贷款(尤其是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低利率的环境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美国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低利率环境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2006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致规模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

  正如次贷市场的繁荣肇端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一样,其风险的爆发也正是开始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不难理解的是,在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将会持续上升,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大多都是浮动利率(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重置),利率的持续上升会加重贷款人的还款负担。此外,紧缩政策还会减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对房价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会降低贷款人的资产净值,降低其的再融资能力,当然,房价的下跌也降低了贷款人违约的机会成本,使信用风险加大.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从2005年开始,美联储重新进入加息周期,截至2006年底,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在随后的时间中,加息的影响逐渐显现,受房价下跌和贷款利息大幅上升的双重影响,次贷市场的风险开始大面积显现。据统计,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达到了13。3%,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4%,而与之相对应的正常抵押贷款的拖欠率仅为2.57%,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0。5%。

  二、次贷危机的传递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信用违约率大幅上升.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但是,仅仅是次贷损失本身,并不足以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前文提到的数据,在2006年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余额约在1。1万亿1.2万亿美元之间,即使是考虑40%左右的损失率,其最终引发的损失也就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当年的GDP大约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占比约为2%,与三十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还不可同日而语。

  但从事情随后的发展来看,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储贷协会危机。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与CDO1等结构金融产品的高度发展相关联。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2001年以来,CDO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且,无论是传统的高等级的CDO还是中间级CDO,在抵押资产或参照资产的选择上,其风险偏好都有所增强,对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债券(SubprimeRMBS)的配置比率明显上升。从美联储所作的估算看,在20052007年间,各种CDO产品所包含的次贷信用风险敞口要远大于次贷的实际规模.而且,现有的研究也表明,CDO产品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要大于其抵押资产,换句话说,在宏观经济政策逆转时,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CDO产品的实际损失要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

  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CDO产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抵押/参照资产(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的情况下,相关债券大幅减值,而持有相关债券的各金融机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从2007年3季度开始,各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巨额亏损名单上包括了全球最著名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对冲基金等)所遭受的巨额损失开始逐步被披露出来。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做市商,其财务困境自然会对其他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投资信心受挫。2008年以来,全球股市都因肇端于次贷风险的金融危机而出现了深幅下挫,财富蒸发数以万亿计.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

  应该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向全世界展示了结构金融风险的破坏力。本来是用于分散和管理风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工具,似乎一下成为了制造更大风险的罪魁祸首.如何去理解这样的角色转换呢?各方的论点不尽一致。但在我们看来,结构金融技术的应用如一把“双刃剑”,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时,结构金融会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那么,结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赌博,不但无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反倒会埋下许多风险隐患,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的根源显然就在于过度结构化,而从目前看,造成这种过度结构化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和投资银行出于赢利目的,有过度结构化的动机;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产品信用评级的失误,为过度结构化提供了便利;三是,监管方对相关风险的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放任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

  (一)银行和投资银行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一般说来,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从CDO交易中获得三方面的好处:一是资产组合管理,即通过资产的出售,达到分散和降低自身信用风险的目的;二是从发起、构建以及销售CDO产品的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服务费;三是从CDO产品的做市和交易中获取收益。CDO产品最初的发展可能是源于第一个目的,以应对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重心明显已向后两方面转移,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BIS近期的调查显示,国际大型银行实际进行的CDO交易规模已远远超出其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超过其需要对冲的信用风险敞口的规模已达到50%.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结构金融技术的运用,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基本功能之外,而成为了大型银行利用市场对CDO产品相关价值评估不完善而谋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在相关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过度结构化在所难免,风险隐患也就此埋下.

  (二)信用评级公司

  以CDO为代表的结构金融产品的设计相当复杂,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很难对其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级公司对其评级.研究表明,信用评级机构在CDO对产品的评级总体上是不可靠的。而投资者根据这样的评级来进行投资,遭受严重损失显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造成信用评级公司评级失效的原因很多,CDO产品信息的不透明给评级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评级公司自身对CDO产品风险认识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评级公司与发起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存在也可能会使评级工作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无论如何,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评级公司的责难正在不断升级,未来一段时间,评级公司在结构金融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三)监管缺失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监管当局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银行和存款机构,强调对机构稳定的监管,而对产品创新多半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结构金融这一类产品的出现,不但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通过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而增加了相关性风险,是对金融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监管当局相对放任自流的监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由此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而由于相关监管的缺失,结构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信息高度不透明,监管当局在危机发生并扩散时,甚至都很难对其所可能涉及的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并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政策以遏制危机的扩散,而只是在其已经全面爆发时,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措施,在时机上多少有些滞后。

  总体来说,监管体制建设的滞后,对次贷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负有一定的责任,从未来看加强对结构金融产品的监控,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纪律,将是未来监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这对规范结构金融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篇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给我们的启示-百度文库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造成全世界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猛增,由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将考验各国政府的应对能力,也对中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分析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对加强我国现阶段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次贷危机;成因,借鉴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1.1

  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消费者负债消费

  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开始,美国政府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再配合减税措施,鼓励消费者购房拉动以拉动经济,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房价的不断上涨和利率的持续走低,也刺激了消费者负债消费,在房价不断走高的情况下,即使借款人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贷款来填补缺口,进而增加了次贷需求,截止2007年,美国新增GDP有50%来自房地产业,居民消费增长的70%依赖于房地产增值的财富效应。

  1.2

  次贷机构降低标准,大力营销,造成房地产交易剧增

  面向次级市场贷款公司大力扩张住房贷款,推出了很多新的贷款政策和品种,在政策方面,一是购房无需提供首付,全部资金皆可从银行借款,前几年还可只付息而不用偿还本金,以此吸引借款客户,二是对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审核,在降低贷款门槛的同时,还推出很多贷款品种。比如无本金贷款,选择性可调利率贷款等,这些都刺激了美国居民负债买房。

  1.3

  猎杀放贷大行其道

  所谓猎杀放贷(predatorylending)是指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的披露有关贷款条款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次级房贷专业人士为了多挣佣金,通过种种欺诈手段,诱骗消费者上当,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导致他们的财务状况彻底被毁掉。

  1.4

  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为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次贷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二级市场的承认,投资银行将这些贷款包装成为债务抵押凭证(CDO),到2005年,至少60%的次贷已被证券化,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打分”后,有投行成效卖给对冲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教育基金甚至各种政府托管基金,因其年收益率比相同信用等级债券高出30%左右受到很多投资机构追捧。更有甚者,一些投资银行比如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

篇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oc-百度文库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引

  言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目前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由于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需求减弱,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实反映了盛极则衰、创新毁灭、月盈则缺的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与极度创新的金融系统在有效监管出现困境的情况下,信贷过度扩张造成金融市场内在的稳定性脆弱,其发展到极致时,金融市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会极度脆弱,任何来自外部的小小风险都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本文致力于全新视角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的直接原因与内在根源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性意义。

  总之,针对此次金融风暴中国应该做好美国经济长期低迷、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准备。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的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概述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大体分为优惠级和次级按揭贷款两个层次。次级按揭贷款是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首付一般低于15%。

  次级按揭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贷款利率高2%~3%,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但由于次级按揭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比优惠级贷款低,借款人信用记录较差,其全额偿还的期望概率相对较低。因此,必须用严格的金融监管来防范风险。否则次级按揭贷款机构就会遭到巨大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按揭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目前已对各国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次级揭贷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正常业务,除美国外,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次级贷款业务。这个业务从社会角度来说也是有益的。次级按揭贷款与次贷危机有什么联系呢?是不是次级按揭贷款必然导致次贷危机发生呢?次级按揭贷款转变为次贷危机是需要条件的。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持续下跌。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还存在其他的负债,还不起房贷,很容易发生违约事件。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也能规避风险。但在信贷环境紧缩,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不仅再融资困难,就是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也会发生亏损。当大规模集中性发生这类事件时,次贷危机就出现了。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非偶然,造成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从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尽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并蔓延的直接原因。美国次级房贷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以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开始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1%,宽松的信用和过剩的流动性推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迅速上涨。美国高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低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扩大了次级贷款的供给,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达到顶峰。在美国全部抵押贷款构成中,次级的比重高达21%。

  由于贷款机构对未来收益充满良好预期,也就忽略了次级房贷潜在的巨大风险。在操作程序上,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还款能力证明,就可以拿到首付低于15%的房贷。而后以先低后高的方式逐渐提高还款的额度,还款的比例大多在借款人月收入的55%以上。2004年,美联储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当年6月30日首次将利率提高至1.25%,从此开始了其连续17次升息的历程,到2006年6月30日联邦基金利率已升至5.25%。此时,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借款人利息负担明显加重,违约现象大量出现。2006年年末,次贷违约率在很多州达到13%,个别州则超过20%。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导致次级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使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依次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导火索。

  (二)深层次原因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发展不同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违背“谨慎经营”的原则,利用金融创新滥用金融杠杆。美国金融业高度发达,超越甚至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呈现虚拟化态势。美国金融创新中过度虚拟的经济鼓励了大量投机行为的产生,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不可避免地滋生与累积了经济泡沫。高负债率和利用资本市场过度融资造成了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深度灾害。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所谓证券化,通俗地讲,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融资者把一些一时无法偿还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也就是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变为证券。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大量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证券化的过程中,由于在债券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或者由于发行债券的金融机构故意隐瞒一些对发行不利的信息,导致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房贷申请人的真实还贷能力。为了消除各投资银行顾虑,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使自己所要出售的债券可以轻松地被评为最高的“AAA”级信用等级。最终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隔离越来越远,与基础资产的对应关系日益模糊,这就使得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风险的不断累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债券投资者发现借款者无力还款或还款乏力,自己持有的以房屋抵押贷款为证券化标的的债券可能贬值,必然因为恐慌而急

  于抛售赎回。这样,势必导致次级房贷这一金融衍生链条的断裂,而构成这一链条的金融机构众多,特别是购买次级房贷债券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遍及世界各地,因此链条一旦断裂便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了。

  同时,在资产债券化的过程中,次级按揭贷款是是原生工具,MBS①和CDO②是在次级按揭贷款基础上经过结构化处理设计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共有的固有缺陷是只有在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够得到长期保持的情况下,它们的未来现金流才能得到可靠保证。另外,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信息过滤作用,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深化,最终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隔离越来越远,最终的投资者所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对应关系日益模糊,这就使得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风险的不断累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缺陷。金融创新是当代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美国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得没有监管的创新泛滥成灾。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1999年美国金融业就已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但美国金融监管仍然实行分业监管,金融监管机构众多,这些监管机构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监管。各监管机构之间需要高度协调配合。而过于庞杂的监管机构根本无法协调配合,因此,各监管机构监管标准不一,监管行为不规范,造成监管极度混乱的局面。第二,目前美国金融监管体制重点仍是机构监管。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要求功能监管应当成为金融监管的主体,但美国功能监管较弱。从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看,投资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成了监管的盲点。第三,监管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监管只局限于交易所内交易的衍生产品,然而,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大多都没有在交易所内交易,根本不在监管范围内。而且监管跟不上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发展的速度,具有滞后性。

  3、次级按揭贷款利益链条上各主体收益激励结构的扭曲。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采取“贷款—融资”的运行模式,关联方除了借款者和贷款者双方,还包括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只有最终投资者直接与次贷本息偿付进程相关,其他方(

  如贷款人、评级机构和部分投资银行)

  的运作模式都只是建立在收取服务费用基础上的。因此除评级机构外,他们在保债担务凭证中承担的后续义务比较松散,跟踪研究风险的动力不足,都期待其他机构跟踪风险,自己坐享其成,最终造成各方对风险监控的放弃。然而,美国政府又把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的责任完全交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这些私人评级机构职业操守的泯灭也对危机发生埋下了隐患。由被评级公司付费的取费制度使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失去保证,并误导了消费者。许多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和大学发展基金等正是听信了评级机构评级才会购买担保债券的。

  评级机构评级及其滞后,在相应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用降级后,评级机

  构还需要数周才能调整保债担务凭证评级和确定各系列的价值。在市场敏感时期,投资者在评级机构对保债担务凭证降级之前就可能开始怀疑这些资产价值,但由于评级机构滞后,这些怀疑常带有冲动性质。市场不透明造成的恐慌,对风险起了放大作用。

  4、美国人长期形成的消费理念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款危机成了拖累美国经济的导火索,并对全球及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在深入分析次贷危机原因基础上,笔者认为贷危机给我国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一)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全面审视金融创新,重新定位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把金融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因此,金融改革与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次贷危机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美国金融业过度发展了,他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了,金融业改变了自身服务目的。这次产生问题的次贷,如担保债务凭证,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等,他们所交易的都是一些人们平时不太容易琢磨透的东西。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使很多金融机构发生了问题,比如美国国际集团发生问题后,世界各地纷纷出现了退保现象③,但退保的大多属于新兴产品,是投资连带产品,是和某种东西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保障型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也就是说到什么时候金融业都不能脱离开他的真正基础,就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就是要为企业服务,要为居民服务。要端正金融创新的动机。任何金融产品的设计,都应着眼于实体经济之需,设计出符合居民、企业、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能过分强调发展那些以投机牟利为目的、不适合于实体经济需要的创新产品。如果将创新的目标定在服务经济发展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如果创新是为了投机,逃避监管,脱离市场实际,就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在产品设计与每一单合约执行过程中,就应按照“谨慎经营”原则,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的平衡,防患于未然。

  (二)分地区建立和健全个人诚信系统,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能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的信用等级贷款者的贷款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不同信用等级的人所享受社会资源和成本应该是不一样的。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者可以享受比较优惠的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较低的贷款者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但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为了使商业银行更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银行业的相关监管层应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和传导力度。这种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对不同信用资产间的风险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风险过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各个层次贷款之间的相互传染与影响。

  (三)充分重视房贷风险

  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各银行大幅增加房地产开发贷款,尤其是一些中小股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增加较快。

  据统计,在14家上市银行中2008年6月底房地产开发贷款,包括建筑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2.53%,个人住房按揭占贷款总额15.54%。

  次贷危机始于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跌。

  中国银行业对于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暴露也不容忽视,200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融资,购房政策进行调控,房地产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

  美国金融危机加剧之后,国内房地产交易不断萎缩,价格由升转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出现困难,房地产信贷风险也逐步增大。

  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房贷风险不仅是贷款机构和房贷人双方的问题。因此,除借贷双方都应重视风险的防范外,政府的监管部门也必须发挥职能作用。预防房贷可能出现的风险。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银行要严格对贷款前的审查和贷款后的跟踪。严格按照贷款操作规则发放贷款。当前还要注意决不能使房贷首付款比例低于20%。第二,政府监管部门要从外部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并且帮助其提高自身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应推进金融机构合约的标准化,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化。对房价实行监控和指导,规范抵押房贷市场,防止银行之间出现恶性竞争。第三,个人贷款买房要更加理性化。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实行的是每年调整的浮动利率制度,利率风险完全由购房者承担,在房价走向不明朗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还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人在贷款买房时要更加理性,不要盲目选择普通还款方式,而是应当慎重地选择更经济的还款方式。客户要将自己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主观需求有机结合。

  (四)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是危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带来的惨痛教训一定会引起国际社会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制进行深刻反思。我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努力逐步实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多元化,储备货币多样化,减少货币过度向美元集中,降低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货币风险,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安

  全制度层面障碍,维护国际金融市场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无论在规模与质量上还不足以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相抗衡,但在推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多元化、储备多样化上仍有很大空间。在国内方面,我们应当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强利率体系建设,理清各种扭曲的商品资金价格,促进国内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从而稳步推动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提高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在国际方面,我国可以与适当的贸易方在贸易结算中逐步加重人民币的权重,边缘化美元,这不但可以弱化美元影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分量。总之,我国应利用危机带来的有利国际政治舆论环境,抓住机遇积极稳妥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世界金融体系安全做出自身的贡献。

  (五)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而且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打造体制健康的金融机构。只有建立一支体制健康、内控机制完善、外部约束力强的金融机构体系,才能确保金融和经济稳步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建立一套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因而政府应当严格金融监管,强化重大事项的动态管理。首先,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次级债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

  其次,继续坚持实行证券业与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水平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并且我国刚刚确立了分业监管的格局,应避免短期内再次经受机构整合的阵痛。警惕实体经济中的泡沫膨胀风险,防止出现失控局面,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六)建立健全我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世界进入金融资本时代以来,金融体系已名副其实成为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核心。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效率,已得到广泛认可。这也决定了金融体系一旦出现紊乱、动荡或失灵,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更应在此问题上倍加重视与格外小心。为了有效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极具战略意义。

  我国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应结合我国的实际,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从金融业自身着手,严密监测整体金融业的资本充足率,严格控制金融业的整体杠杆率,防止整个金融业基本面出现泡沫,提高金融业自身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此次危机前,美国整个金融体系都已出现泡沫,而次贷市场只是导

  火索,其爆发危机后才会产生连锁反应。二是严密监测实体经济的波动情况,特别是要加强对金融业造成直接冲击的因素如通胀、房地产行业等的监测,防止不稳定性因素由实体经济向金融业传导,导致金融危机。三是要加强跨境资金特别是投机性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防止外部金融危机向国内金融业传导。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快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有效提高监管部门协调协作的能力。

  结

  论

  总之,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绎成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以抵御这场风暴的袭击,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中国,正在遭受危机的拖累。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搞清楚这场危机的前因后果,并从中找出为我所用的启示和借鉴。同时,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他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给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国的国情,并充分借鉴这次危机带给我国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促进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注

  释

  ①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②

  担保债务凭证

  ③

  梁福涛: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J].新财经,2007,(5)

  参考文献

  [1]伍戈: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调研2007,(6)

  [2]易宪容: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按揭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2007,(9)[3]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报,2008,(1)[4]梁福涛: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J].新财经,2007,(5)[5]钱学宁:警惕和正式中国面临的金融战争.

  《银行家》2007年7期

  [6]CharlsPKingdleburg,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一

  一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7]ZobertJShiller:非理性繁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8]郭松克.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J].创新科技,2008,(9).[9]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10]中国银行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08)[11]王敏,次贷危机是金融业信用滥用的报应,中国证券网,200,(03)[12]

  张保卫: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吸取的教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13]

  刘

  鑫:浅析美国次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2008.6

  11

  [14]

  钟

  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中国发展观

  12

篇四: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给我们的启示-百度文库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造成全世界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猛增,由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将考验各国政府的应对能力,也对中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分析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对加强我国现阶段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借鉴

  1“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1.1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消费者负债消费

  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开始,美国政府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再配合减税措施,鼓励消费者购房拉动以拉动经济,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房价的不断上涨和利率的持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续走低,也刺激了消费者负债消费,在房价不断走高的情况下,即使借款人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贷款来填补缺口,进而增加了次贷需求,截止2007年,美国新增GDP有50%来自房地产业,居民消费增长的70%依赖于房地产增值的财富效应。

  1.2次贷机构降低标准,大力营销,造成房地产交易剧增

  面向次级市场贷款公司大力扩张住房贷款,推出了很多新的贷款政策和品种,在政策方面,一是购房无需提供首付,全部资金皆可从银行借款,前几年还可只付息而不用偿还本金,以此吸引借款客户,二是对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审核,在降低贷款门槛的同时,还推出很多贷款品种。比如无本金贷款,选择性可调利率贷款等,这些都刺激了美国居民负债买房。

  1.3猎杀放贷大行其道

  所谓猎杀放贷(predatorylending)是指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的披露有关贷款条款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次级房贷专业人士为了多挣佣金,通过种种欺诈手段,诱骗消费者上当,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导致他们的财务状况彻底被毁掉。

  1.4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为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次贷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二级市场的承认,投资银行将这些贷款包装成为债务抵押凭证(CDO),到2005年,至少60%的次贷已被证券化,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打分”后,有投行成效卖给对冲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教育基金甚至各种政府托管基金,因其年收益率比相同信用等级债券高出30%左右受到很多投资机构追捧。更有甚者,一些投资银行比如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避险(或私募)基金专门投资这种债券,而且再以这些债券抵押,投资新的债券。

  1.5金融监管反应滞后,存在缺位现象

  2004年初,一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关注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标准,与此同时,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房贷利率。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的金融大风暴,二是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直到9个月后,这份监管指引才定稿,但甚至到现在,监管部门的反应仍是不完整的。

  2“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经济体内,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法律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构架、游戏规则的缺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而避免风险失控导致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影响到整体经济。

  2.1完善各项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1.1建立和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

  在现有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扩大征信范围,不断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内容,改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

  2.1.2完善个人信贷法律规定

  目前,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标的房产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法律对居民居住地房屋有保障条款,收回房地产有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银行资产难以回收,随着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更加突出。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住宅抵押品又无法过户转让,银行很难进行充分处置,住房抵押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

  2.2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2.2.1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市场不是万能的,“看不见的手”也会失灵,监管部门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是美国金融体系中多个环节都存在监管缺失,二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具有风险偏好的对冲基金、私募证券基金倾向于投资风险大、收益高的金融产品,这种行为放大和扩散了风险,成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对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股票两市市值12.1万亿元,其中一半为基金持有,因此,我国在审慎开放的资本市场过程中,应加大对各类基金的监管,特别是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中各种机构的透明度,规范其运作。

  2.2.2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动态的货币政策,辩证地调控流动性

  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短缺有时极易转换,因此,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时,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央行应继续实行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利率、汇率等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完善和创新政策工具,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流动性陷阱。

  2.2.3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稳健经营,防止恶性竞争导致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抵押货款质量下降

  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向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加大了风险。银行应加大对贷款申请人偿还能力和倌用程度的审查力度,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3稳定房价,遏制房地产炒作与投机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其实是2001年“9·II”及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以来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而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之所以这样快速的被吹大,是其这几年影子银行通过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给住房购买者过度便利的金融杠杆及流动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房地产不是一个炒作投机的市场,中国的绝大多数居民是没有能力进入这样高房价的市场的,一个居民没有支付能力的市场,如果仅是通过银行的金融杠杆来炒高房价、来制造短期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来增长GDP,那么这个房地产的泡沫必将破灭。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警惕,而要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与投机行为,就要限制房地产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这就是由雷曼申请破产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启示。

  2.4合理防范和控制对外投资风险,防止危机传导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美国“次贷危机”让大量投资机构遭受重创的事实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看似完善,实际上陷阱连连,2008年,中国的各类主权基金一中投、社保基金等在投资海外市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恰恰说明了这点,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持有美国国债7000亿美元,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如何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这需要我们在追求保值、增值和控制风险投资之间找到平衡。

篇五: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百度文库

  你我共享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金融的逻辑》第十二章

  读书报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也让我们想要知道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是如何的,它是否已走到尽头。本文将主要以《金融的逻辑》中的第十二章——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展开论述。

  关键字:金融的逻辑

  次贷危机

  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

  金融危机是以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和企业倒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市场动荡现象。印象中,金融危机总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危害经济的运作,扰乱社会的秩序。然而,金融危机对美国已不是新鲜事,每次起因和形式各异,但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新上一层楼。2007年8月开始,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出现的违约现象震撼了整个金融市场,导致美国出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也称为次贷危机。那么,这一次的次贷危机又会带给美国经济怎样的变化。次贷危机在给中国造成直接损失和间接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新的启示。下面我将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次贷危机的起因、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给中国的启示依次展开论述关于我对本章内容的一些想法心得。

  一、美国社会的现状

  本章在进行描述次贷危机对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时,提出了三方面的理由。一是美国的失业率不高,只有5.1%,而1930年代美国失业率为25%,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如今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超过以往,即国内受到的冲击可被国外的利润收入抵消一部分,从而减少了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美国的经济结构的改变,美国现在正处于财富型经济而非生产型经济。次贷危机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损失是未来财富的损失,并未对他们现在的生存造成威胁,况且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财富损失极有可能在一年内还原。这种私人财富等于给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对冲次贷危机的缓冲器。

  美国的现状让我感受到了美国经济体制的优良之处。美国已是发达国家,经济更是蓬勃发展,像这种金融危机对美国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在我看来,金融危机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金融危机总会伴随着经济衰退,大批职场人士下岗,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威胁。但是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仍能保持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不被影响,基本生活不被打乱。这体现了美国经济的优越性,这种经济虽然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会在一次次危机的洗礼中,不断改良、完善,人们也可以从这个完善的过程中受益。或许,以后我们也可以不在畏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品。只要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经济体制,让更多的人不在为生存而担忧,能有剩余的资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那么即使发生了金融危机,也可以像美国社会一样,也只是带来了剩余资本的减少,并不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会根本性的伤害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美国社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表现出的现状,可以说让我们看到了经济体制完善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我们收到外界的影响也会减少,或者说影响并不是很严重。

  二、次贷危机的起因

  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在解决了广大人民的住房问题、增加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问题,即结构性问题。作者认为此次危机的本质正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甚至被扭曲,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包含着新一轮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见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时间久了,问题就会酿成危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开始解决住房按揭贷款问题时,展示出的解决方案是为广大人民着想的,相继推出的FannieMae和GinnieMae两个机构都是为解决已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接下来的金融创新(将各种按揭贷款打包后拆分成证券)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或者说是将风险分散至成千上万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手中,推动了住房按揭贷款的发展。但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不顾自身资本金的约束,超额房贷,对贷款者的约束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大大增加。在这过程中,金融监管的缺失也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每个独立的个体是自私的,只为谋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当一个整体被拆分成许许多多的部分时,每一部分的一点点对道德的弱化,最后会汇聚成一个大的问题。在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中,每一个经理人只是为自己的收益谋取最大化,对证券的来源并不关注,也不关心带来这个证券的住房按揭贷款是否最后会被偿还。处在关系链末端的投资者是风险的承担者,却无法获知这项证券全部的有效信息,在蒙蔽中选择不知道是否正确的投资。我认为造成这次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人的道德观念的淡薄。委托—代理关系链的扭曲正是被人为选择的。委托—代理体现的是一种信赖关系,当人开始对道德观念漠视,这种信赖为欺骗遮上一层纱。最开始的理念一点点被改变,日积月累,问题就成了危机。如果你们加强道德观念的建设,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那么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很长又有什么关系。在道德的约束下,这条关系链依然可以井然有序的运行,每一个经理人仍可以从中获取自己赢得的收益。

  三、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

  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走到尽头?面对这个问题,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模式不会改变,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改良。一个已经被事实证明的经济模式,不需要被全盘否定,然后寻找新的模式。只要不断改良,不断修正存在问题的地方,那么这种模式便可长期进行下去。显然根据美国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既促进消费内需的增长,又增加个人一辈子的总体福利,显然是合理的。这种模式不仅不会被终止,,反而更有可能被推广到更多的社会中去。

  网上也有信息说美式金融资本主义已病入膏肓。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才上大二的我对金融专业知识了解的并不多,还难以分析一个经济模式是否正确。但是我想,每一个经济模式构建初期总是适应经济的当前发展状态的,在之后的磨合期、验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证期中,慢慢地暴露出潜在的问题。若问题不大且能被修正,那么这个模式便能继续推行;若问题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阻碍经济的运行时,这个模式也就没有被继续执行的理由了。对于上诉两种对美式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预测,我更看重书中所描述的。毕竟美国已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之后,能被继续运行的模式并不会有太大的缺陷。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活。

  四、给中国的启示

  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因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会像因噎废食一样地错。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

  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来说,金融机构要遵守道德规范,控制风险。忽视风险的存在,就有可能在未来付出惨痛的代价。风险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存在,有大有小。但并不是每一次风险都恰好遇上并受到损失。我们可以通过创新降低风险,转嫁风险。在控制风险,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金融监管适应金融创新的步伐。管制,就是要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工具要加强监控,避免劣质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的盛行,增加市场风险。在管制的约束下,市场能更好地运作。管制并不是抑制金融创新,而是在创新的前提下,管制市场,避免道德风险与搭便车现象,让金融市场的氛围更加融洽。金融发展也要讲究稳步前行,不能一味图快而照搬他国模式,成功的模式往往是经历一次次改良才最终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另外,还要高度关注国际金融运行和波动,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高度开放、各国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关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的变动极有可能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如今,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慢慢消失,带给我们借鉴的之处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跟踪、研究,为中国的经济提供好的意见,改革创新,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2-01/09/c_131344161.htm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病入膏肓

  2.

  http://www.zgjrjw.com/news/fxsk/200863/16325474219.html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3.

  《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

  姜波克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原书第二版)》

  米什金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

  腹有诗书气自华

篇六: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次贷危机的几点启示-百度文库

  美国金融危机及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和根源

  次贷危机的爆发被有关研究学者认为是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因此,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房市的调整。美联储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大幅度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追逐高回报,促使了金融创新,出现很多金融工具,增加了全球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2000年以后,实际利率降低,全球流动性过剩,借贷很容易获得。这些都促使了美国和全球出现的房市的繁荣。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导致美国消费者财富增加,增加了消费力,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房价的上涨。2000年至2006年美国房价指数上涨了130%,是历次上升周期中涨幅最大的。房价大涨和低利率环境下,借贷双方风险意识日趋薄弱,次级贷款在美国快速增长。同时,浮动利率房贷占比和各种优惠贷款比例不断提高,各种高风险放贷工具增速迅猛。

  但从2004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止升回落,一年内全国平均房价下跌3.5%,为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尤其是部分地区的房价下降超过了20%。全球失衡到达了无法维系的程度是本轮房价下跌及

  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深层次原因。全球经常账户余额的绝对值占GDP的百分比自2001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这亦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一旦这些按揭贷款被清收,便最终造成信贷损失。

  和过去所有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不同是,此次次贷危机,造成整个证券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的重新定价。而衍生产品估值往往是由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或者是数据性公式和模型做出来的,对风险偏好十分敏感,需要不断的调整,这样就给整个次级债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难以对产品价值及风险直接评估,从而十分依赖评级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然而评级机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并未采取足够的审慎态度。而定价的不确定性造成风险溢价的急剧上升,并蔓延到货币和商业票据市场,使整个商业票据市场流动性迅速减少。由于金融市场中充斥着资产抵押证券,美联储的大幅注资依然难以彻底消除流动性抽紧的状况。到商业票据购买方不能继续提供资金的时候,流动性危机就形成了。

  更糟糕的是由于这些次级债经常会被通过债务抵押债券方式用于产生新的债券,尤其是与优先级债券相混合产生CDO。当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次级债证券的市场价值急剧下降,市场对整个以抵押物为支持的证券市场价值出现怀疑,优先级

  债券的市场价值也会大幅下跌。次级债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导致整个次级债危机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轮由次级贷款问题演变成的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因资本金被侵蚀和面临清盘的窘境,这其中包括金融市场中雄极一时的巨无霸们。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美林、AIG皆面临财务危机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收场,而他们曾是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的三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和大型政府资助机构。在支付危机爆发后,除了美林的股价还占52周最高股价的1/5,其余各家机构股价均较52周最高值下降98%或以上。6家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超过4.8万亿美元。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的在次贷危机中分别减值32亿、138亿及522亿美元,总计近700亿美元,而全球金融市场减记更高达5208亿美元。此外,今年至今已倒闭银行12家,总资产约420亿美元。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创新和监管偏离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偏离了银行信贷的基本原则:

  —信贷过度介入房地产会酿成泡沫;

  —不注重基础产品的风险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就是把大厦建在了沙滩上;

  对信贷产品证券化不能完全移出表外,也应有资本约束;

  —任何衍生产品只能分散风险而不可能减少风险,没有风险承担者就不会有

  金融市场,但对投机者要限制杠杆率,这是监管的责任;

  —衍生产品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的原则,致使风险无限积累,超

  出了市场参与者可承受的范围。

  何帆:金融危机是格林斯潘时代的遗产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一开始不过是美国南方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下跌,但到2007年8月,突然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等各国央行鼎力合作,终于使市场度过了最恐慌的时候。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真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不仅次级贷款出现风险,往日的优质贷款也出现了问题;不仅对冲基金损失,就连素来稳健的国际商业银行也无一幸免。原本以为次贷危机到今年就该见底,但最近爆发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危机、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AIG濒临破产,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

  那么,今天的危机与昨日的繁荣有何联系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时代。从2000-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何等风光!美国过去不是没有遇到危机,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的19年间,他领导美联储成功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网络经济泡沫、“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危机。

  在华尔街看来,格林斯潘是神。90年代大选的时候,华尔街流传着一个说法:管他谁当选呢,只要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就够了。很多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非常推崇格林斯潘,弥尔顿·弗里德曼就称赞格林斯潘是美联储成立以来最有建树的主席。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往日的辉煌顿时黯然无光。《纽约时报》把格林斯潘称为“泡沫先生”,很多经济学家指责格林斯潘要对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负责。而对格林斯潘批评得最为犀利的著作之一,是由威廉·弗莱肯施泰因和弗雷德里克·希恩所写的《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联储的无知年代》。

  在两位作者看来,美联储在过去19年里最关键的时候犯下了一系列错误:1987年股市崩溃、80年代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危机、2000年科技股泡沫、对千年虫的盲目恐惧、2007年以来的次贷和信贷危机等。令人吃惊的是,格林斯潘在每一次危机中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就是降息的幅度过大,而且维持过低利率的时间太长。

  利率太低,使得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格林斯潘成功地使美国婴儿潮一代疯狂地将自己的储蓄取出来,投向股票市场,以弥补因降息而缩水的收益。他还不断地为“新经济”摇旗呐喊,他认为通货膨胀率被高估,而生产率被低估,因此美国要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而且股票市场并没有什么泡沫。调低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类似社会保障这样的与通货膨胀挂钩的财政支出项目将被削减,而政

  客们会把这笔钱挪作他用。至少在格林斯潘对“新经济”大加赞赏的时候,经济学家根本找不到生产率提高的证据。后来,学者们才领悟到,从新技术问世到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适应期。而格林斯潘所津津乐道的生产率奇迹仅仅是一个统计上的幻觉。

  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格林斯潘对策”说,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格林斯潘就会立即出手,但当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他却坐视不管。比如,1998年LTCM危机之后,美联储在9月份已经降了一次息,而市场也较为稳定,但到10月15日,格林斯潘就又匆忙临时召开会议,再次降低利率。这是美联储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举动之一。当市场形成预期,相信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之后,投机行为成了全民娱乐,这直接触发了1999年之后网络股的疯狂上涨。

  是泡沫总会破灭的。当网络泡沫崩溃之后,格林斯潘故伎重施,仍然希望通过降低利息刺激美国经济。而且,在降低利息的同时,美国的住房贷款机构不断放宽房贷标准,尤其是针对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开发出各种新型贷款,比如可调整利率。这种贷款在最初2-3年利率非常优惠,但到2-3年之后就会重新设定利率,大部分借款者到时候其实是很难偿还贷款的。这种所谓的创新使得没有足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贷款人盲目贷款,但这些借款就成了隐蔽的定时炸弹,到期就会爆炸,让借款人无力还款,陷入困境。格林斯潘当时对这种非固定利率贷款非常支持,他认为在降息的背景下,这种贷款方式能够让贷款人省很多钱。但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之后开始下跌,很多贷款买房者才震惊地发现,其所要偿还的贷款,已经远远超过了房产的价值。

  格林斯潘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有更深远的原因,央行想力挽狂澜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其在位期间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和他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格林斯潘制造了泡沫,而他过去所享受的尊重中又有多少泡沫呢?股市泡沫崩溃了,房地产泡沫崩溃了,最后崩溃的,则是格林斯潘自己的泡沫。

  不过,就算格林斯潘是一个开“赌场”的老大,但是参与“赌博”的是全民。制造泡沫成为一场社会运动之后,群众的力量就变得不可忽视。次级贷款之所以

  泛滥成灾,固然有华尔街的欺诈、美联储的失职,但是,掀起巨大泡沫的是更为壮阔的社会性的波澜。美国政府和国会始终对次级贷款推崇有加,因为这有助于让穷人得到住房,而有房子的选民会是最忠心的选民。狂欢的宴会一旦开始,就马上变得失控。从寻欢作乐的人们手中拿走酒杯,是最不得人心的事,但放纵的恶果一定是第二天醒来之后的头疼和懊悔。华尔街喝醉了酒,现在又正拿新酒去解宿醉。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刚刚步入深水区,隔岸观火,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这不是头脑发热凯歌突进的时候,而是辗转反侧冷静思索的关节。(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影响:中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中:

  1)中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中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头寸253亿美元。如果“两房”危机进一步恶化造成其债券违约风险上升,则不仅中国的银行将遭受投资损失,官方外汇储备更将显著缩水。美政府接管“两房”降低了这一潜在风险,对中国具有正面影响。

  2)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

  3)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9.9%的股份。总体而言,中国对于这些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有限,仅会造成有限的投资损失,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动荡与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与房地产市场产生心理上的冲击。

  中国商业银行对“两房”相关债券头寸

  中国商业银行对雷曼相关债券头寸

  间接影响:中国可以在美国本次危机中学到以下教训:货币政策,房地产泡沫,以及“走出去”政策。

  1)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美国本轮危机的根源,乃是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抵御经济衰退而大幅降息,宽松的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而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又加速了泡沫的膨胀,最终泡沫破灭造成金融危机。中国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泡沫程度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避免加大泡沫膨胀力度,否则将来泡沫破灭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面对国际市场这碗“深水”,“走出去”政策须更为谨慎,对外投资需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此外,未来外汇储备投资策略也应从美元资产为主多元化至多种货币资产。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周期性下降阶段,经济增速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下降趋势。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存在多种风险,如果国内没有适度的应对措施,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深度回调。这些因素主要有:一是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预计美国房价下跌和次贷违约率的上升势头到2014年才能结束,即使美国政府采取适度干预政策,也才能在2012年遏止房价的下跌趋势和次贷违约率的上升势头,短期内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冲击还会加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负面影响会持续扩大。二是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向系统性金融危机演化,一旦应对不利,引发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将对全球金融与经济产

  生巨大冲击,有可能形成全球性经济严重衰退。三是全球需求增速减缓预期影响下,近期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趋于回落,但即使欧美经济衰退,初级产品价格回落到2006年以前水平的可能性很低,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长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时代。四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减缓,将进一步加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我国出口形势会日趋恶化。

  《金融实践者看美国次贷危机》

  仔细审视和剖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就其表象而言是高智商的金融创

  新遭遇“滑铁卢”;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复杂工程的简单错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足是噩梦的始作俑者。就这个层面而言:“关心邻人何尝不是关心自己”?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或许从中能够得到许多警示和启迪。

  启示一:银行必须关注绩效激励的逆向选择

  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原理,“逆向选择”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具体到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上,则表现为“人们不会关心你要求他做什么,而只会关心你考核他什么”?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体制和机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正面激励效应已经得到广泛共识。

  然而,对于绩效考核激励的短期投机行为和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匹配问题的负面效应,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仔细审视美国次级贷或说次级债危机,有一条异常清晰且高度统一的利益链:次贷借款人希望拥有住房,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经纪公司、咨询评级机构等希望扩大市场份额和高额回报,次级债的投资者希望低风险、高收益。而且也惊人的相似,在利益的驱使下,所有作为经营风险的机器,银行对于绩效考核的负面效应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银行的发展战略上,无论是股东还是经营者,对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都有明显的偏好。但不管经济如何繁荣,企业运营如何景气,永远不能忽视风险管理,忽视资本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在绩效激励上,不管银行短期发展如何迅速,永远不能忽视中长期战略发展导向,忽视银行实际运行轨迹在局部繁荣的过程中与既定的发展重心偏离太远。在职业生涯规划上,职业金融家永远要睁着眼睛睡觉,捕捉金融市场随时存在的巨大商机,发现赚钱的机会;同时时刻保持应有的警觉,特别是对于不符合常规逻辑的非理性繁荣要保持必须的警惕,压抑短期逐利行为。

  启示二:银行永远不要懈怠贷前尽职调查

  银行贷前尽职调查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对不适合贷款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然而审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贷款机构恰恰就是对不适合条件的

  借款人提供了贷款。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优质抵押贷款(PrimeLoan),二是“Alt-A”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MortgageLoan)。顾名思义,次级抵押贷款指向信用较差、收入较低、负债率和违约概率较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Alt-A”抵押贷款是介于优质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之间的贷款,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

  显而易见,无论是次级抵押贷款,还是“Alt-A”抵押贷款,其目标客户原本都属于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需要加倍审慎的人群。然而即便如此,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各类贷款机构为最大限度拼抢市场,极尽所能降低或在事实上取缔贷前调查“门槛”,甚至大量采取了将营销工作外包给独立经纪公司,主动放弃了对客户资料审查的控制,给部分缺少职业道德的营销人员提供了造假的机会,虚报贷款申请人收入和房屋估值,致使一些连第一笔还款都困难的借款人也获得了信贷支持。比较分析传统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的操作流程,也能够直接洞察到次贷贷前尽职调查环节的严重缺失。

  传统抵押贷款的尽职调查,银行重点需要审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款人的收入,二是房屋估值。然而,在次级抵押贷款过程中,银行基本上不再承担贷前调查的任何工作,而由抵押贷款中介、房屋估值公司和评级机构代理,银行信贷审批纯粹流于形式。结合国内银行业的实践,至少有三种类型的贷款是否真正坚持了银行自主贷前尽职调查,需要引起银行信贷管理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第一类是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第二类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虚假按揭(包括一手房按揭和房屋中介代理的二手房按揭)。第三类是汽车消费贷款(包括保险公司承保和担保公司担保的汽车消费贷款)。由于我国的担保市场、房屋中介市场,甚至包括部分保险业务都还处于逐步成熟、逐步规范的发展初级阶段,且担保公司、中介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有偏离于银行利益之外的利益诉求,其中部分保险公司的某些保险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免责条款,因此,由担保公司、中介公司或保险公司履行的尽职调查不足以也不能够简单替代银行自身的贷前尽职调查。

  启示三:银行不要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

  无论是之前的次级贷还是之后衍生的次级债,虽然集金融工程理论之大成,貌似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就其本质而言却还是属于单一金融产品范畴。在该产品自成体系的近似封闭运行状态的循环系统中,借款人、抵押经纪人、贷款机构、贷款管理机构、投资银行、受托机构、承销机构、评级机构、信用增强机构、投资者等等市场参与者都是系统当中的一个环节。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基于并执著坚持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要房价继续走高,房产就一定会增值;只要房产增值,就一定有还款来源;只要有还款来源,就可以通过证券化把风险分散”。但非常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似乎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次级抵押贷款每月都要有一定的现金流还款;二是任何市场,特别是低流动性的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只涨不跌。次级债建立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之上,而次级贷却是建立在房屋静态价值,而非借款人真实偿还能力的基础之上。群体的无意识推波助澜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群体的无意识同时也无限放大和升级了市场风险。整个系统工程最终的土崩瓦解,砸跌的是房价,砸断的是资金链,砸在手上的是房产,砸碎的是泡沫。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旺历经了几年的时间,但市场的冷却却只用了几周,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回过头再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由于分业经营的市场环境,风险转移机制和工具相对有限,第二还款来源是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与市场强烈的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的繁荣和下跌时的惨烈每每让置身其中的银行无所适从。不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给银行的警示,还是前些年资本市场不景气,证券公司类贷款频频告急;无论是汽车价格进入下跌通道,汽车制造类和贸易类贷款问题层出不穷,还是前期房产价格,近期钢材价格疯涨;随时可能出现的拐点都可能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所有这一切都折射出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链在越绷越紧,甚至岌岌可危。因此,除了注重自身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的管理,即对于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关注永远要摆在信贷管理的首位。

  启示四:银行的营销手段要适度

  深层次解剖美国次贷危机谜团,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强烈的利益诉求,从而忽视风险甚至藐视风险的客观存在,饮鸩止渴般过度使用各种营销手段对于引发次贷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贷款机构极尽所能过度营销。在各类媒体披露的大量资料中许多国内金融市场所没有的金融新名词不断闪现,包括:NINJA贷款(NoIncome,Nojob,NoAssets,即向无收入、无工作和无资产的申请人提供贷款),2/28ARMS(2/28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HouseEquityLoan),再融资(Refinance),诱惑利率(也称入门利率或初始优惠利率),付款惊魂(PaymentShock),猎杀贷款(PredatoryLending),负摊还贷款(NegativeAmortization)……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国的贷款机构对于次级贷业务的营销,真正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二是投资银行无懈可击的过度营销。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凭借众所周知的专业性,在次级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杠杆工具和信用增级工具,向膨胀的市场信心不断注入更多的“兴奋剂”,用心良苦地将待字闺中的次级债装扮得美轮美奂;凭借高深莫测却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用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强调收益、淡化风险,诠释世界金融史上“低风险、高收益”的神话;凭借无懈可击的解说和找不出破绽的华丽演示,游说对新金融产品似懂非懂、骑墙观望的投资者,最终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贪婪而狠下决心投下赌注。

  三是抵押贷款经纪人不遗余力的过度营销。其一,以无还款能力却极其渴望“居者有其屋”的少数族裔、移民、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营销的主要目标;其二,利用对信用评级体系和操作流程的专业知识,教唆借款人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轻松得到贷款和优惠的利率;其三,未根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件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误导购房者以“猎杀贷款”,同时不择手段鼓励顾客在住房的选择上“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诚信的背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国内银行的实践,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金融产品需要引起关注:一是信用卡业务,要充分尊重市场发

  育程度和饱和程度,对内部员工的考核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对中介机构的合作保持必要的审慎态度,重质而不重量,确保有效卡而尽可能避免“睡眠卡”;二是银行理财类产品,要将投资者风险警示放在首位;三是代理、承销的基金类、保险类、信托类产品,要坚持“不知就是风险”,加强对营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启示五:银行不要过度迷信风险转移

  作为结构性融资的金融创新,次级贷通过资产证券化衍生为次级债,金融工程理论在此过程中大放异彩,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将购房者、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分割在不同的独立环节,大量不同金融市场对冲工具和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理论上将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成功进行了分解,让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承担不同领域的投资风险和分享相应收益,利用风险转移手段在资金的最终提供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设置了许多无懈可击的“防火墙”,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坚信自己的资金是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封闭的小循环中运行,而这个封闭的小循环的风险已经转移到其他环节。

  然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似乎忽略了两点:一是自己参与的这个封闭的小循环事实上只是次级债整个系统链条中的一部分,在这个小循环之外事实上存在一个大循环;二是将风险转移给愿意并有能力承担的投资者是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但实际上风险转移并未降低风险,更不意味着风险消失,而是使风险以一种更加复杂的形式出现。正因为如此,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几乎都对风险转移产生了一种幻觉,次级债系统工程风险的系统性与参与者局部参与、对风险识别、规避的局部性本身就成为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某个环节资金链的断裂,以致承担风险的环节无法充分履行承担风险的能力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便酿成了系统性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值得人们反思的东西太多了。相信若干年以后其许多思想的智慧或缺失都将成为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作为这一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和金融实践者,反思是为了更接近真实,反思是基于对未来执著的追求。然而我们需要汲取的教训是,无论是基于庞大系统工程的金融创新,还是

  日复一日反复操作的传统业务,永远都要重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好地践行金融的科学发展,在金融创新探索的路上尽可能少地败走“麦城”。

  美国的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

  1502120191817161514138789919395979901030507Current=138%

  1302001=101%11090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

  美国过去

  7050305256601962=64%646872768084889296000408

  同业风险管理状况

  工行政策调整动态

  ??贷款行业和地区分布上将会有所调整。04年那一波宏观调控中,钢铁、电石等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工行当时能够较快地退出问题行业,这一波则是在能源、电力、房地产行业可能会有点问题,包括像高速公路,前两年还挺好的,但现在看也存在一些风险。上半年交通及物流和科教文卫贷款不良率略有上升主要是个别原因导致的,不良率还是低于整体贷款。工行在贷款行业分布上会相机作一些调整,贷款地区分布也会做调整,有可能从三个经济圈逐步往中西部转移。

  ??200多亿美元债券中,40%多是政府债券,美元债上半年减持了一些,同时做了一些波段操作,整体上还是有盈余的。CDS规模还在统计中。雷曼债券拨备计

  提会根据破产程序做些谨慎性计提。

  ??并购战略和区域、时机上的考虑因素。国内将主要围绕搭建综合平台,随着混业经营的放开,会考虑在证券保险信托等方面寻找合适机会。最近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在境外动作少一些,一定还是等稳定下来再看,宁愿贵一点。并购区域上,在新兴市场和欧美同业竞争相对平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银行规模比较小,公司治理上和欧美银行有差距,所以如果法律允许,尽量进行控股型收购。人口很重要,选择人口比较多的国家。在新兴市场做主流银行,小国家要选top5的银行,在发达国家致力于为当地华人提供品质相似的最好的服务。可以通过不同的进入渠道规避在新兴市场进行并购活动的国家风险问题。

  中信银行政策动态

  ??从3月份开始部署分行延长贷款重新定价周期。债券占比会适当增加。在提高贷款定价水平上做了很多工作,从目前来看议价水平呈上升之势。活期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比较平稳。

  ??理财业务的策略是由理财带动储蓄存款。零售存款时点数较年初下降是由于上半年由储蓄存款转为理财,下半年由理财转为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发行目前还是额度控制,发行速度没有放缓。

  东亚银行险现挤兑风波

  9月23日中午,香港许多投资者收到消息称,称东亚银行深陷美国次贷危机,持有巨额的雷曼兄弟及AIG资产,将面临清盘的危险。受此消息影响,东亚银行的许多网点都出现了市民排队取款的长龙。

  东亚银行非常关注此次谣言的散播,得知消息后立即知会香港警方及金融管理局,并随即发表澄清声明,表示正注意市场一些关于其业务不稳定的恶意谣传,这些传言并没有事实根据。东亚的财政状况稳健,截至6月30日止,综合资产总额为3966亿元,资本充足比率达到14.6%,远超于国际规定水平。且东亚持

  有14只CDO(债务抵押证券组合),其中涉及美国国际集团(AIG)及雷曼的相关投资,估计损失约6000万美元,但只是占东亚相当少数的资产。东亚目前的资金足以应付客户,不需要同业或政府协助。

  与此同时,香港财政司、金管局也纷纷发布声明力挺东亚银行,表示东亚银行没有经营困难。另据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证实,香港首富、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已在股市上购买东亚股票,以示对该行的支持。

  风险提示及建议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日益复杂以及金融风险的传导性,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风险敞口也越来越暴露于不确定的环境中,我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宏观政策、环境和行业风险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加强对各项业务的政策指引作用。

  加强对利率政策、利率重定价的研究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业务中台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对其工作的督导和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中台的风险控制作用。

  明确抵质押物价值评估流程和价值重估流程,根据不同的抵质押物类型设定不同的监控频率,对于抵质押物变现能力下降或价值下跌的情况,应及时研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对准时化经销商的还款行为需进一步严格监控,严格加强对合格证监管的规范性,任何形式的松懈和疏失都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带来风险和损失。

  加强对客户信息的安全管理,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完善防止客户信息被泄漏、被盗用,另一方面加强我公司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保密意识,对外部欺诈事件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客户利益受到损失以及影响公司的声誉。

篇七: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重点-百度文库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摘

  要: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关键词:

  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信用违约率,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结构金融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全球最大、最为名声显赫的银行和投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UBS、美林、高盛、贝尔斯登等等)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巨额的损失。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其结果究竟如何,还无从知道。但这场危机的影响将极其深远,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一、居民次级抵押贷款概况

  随着次贷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原本并不广为人知的次级抵押贷款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记录比较差,信用评分较低

  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如FICO)将个人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在正常的情况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的抵押贷款条件。

  (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贷款/房产价值比和月供/收入比都比较高

  在正常级别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之比(LTV)多在80%左右,借款人月还款额与收入之比在30%左右。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平均的LTV平均在84%,有的超过90%,甚至100%。这意味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平均首付低于20%,甚至是零首付。在没有任何个人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失去了与贷款人的风险共担机制,其中所蕴含的潜在道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而较高的月供/收入比意味着贷款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三)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和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较高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违约风险大致为优质抵押贷款的7倍,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要高350个基点左右,且80%为可调整利率。如果在贷款期内,利率持续下降,贷款人的还贷负担将减轻。但在贷款利率逐步上升时,贷款人的债务负担会加重,导致拖欠和取得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加剧。

  从根本上讲,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和爆发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变动不无关系)。尽管开展时间不短,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20世纪的发展相当缓慢,规模也并不大。但在进入21世纪后,为应对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联储实行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间连续25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调低至1%,并将1%的基准利率水平从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尽管,从央行的角度来讲,货币政策“超调”可以为市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却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了一个重要的风险隐患。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许多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还纷纷调低了个人抵押贷款的首付标准,甚至出现了零首付的状况,所有这些,都刺激了房地产贷款(尤其是

  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低利率的环境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美国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低利率环境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2006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致规模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

  正如次贷市场的繁荣肇端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一样,其风险的爆发也正是开始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不难理解的是,在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将会持续上升,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大多都是浮动利率(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重置),利率的持续上升会加重贷款人的还款负担。此外,紧缩政策还会减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对房价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会降低贷款人的资产净值,降低其的再融资能力,当然,房价的下跌也降低了贷款人违约的机会成本,使信用风险加大。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从2005年开始,美联储重新进入加息周期,截至2006年底,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在随后的时间中,加息的影响逐渐显现,受房价下跌和贷款利息大幅上升的双重影响,次贷市场的风险开始大面积显现。据统计,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达到了13.3%,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4%,而与之相对应的正常抵押贷款的拖欠率仅为2.57%,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0.5%。

  二、次贷危机的传递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信用违约率大幅上升。但是,仅仅是次贷损失本身,并不足以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前文提到的数据,在2006年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余额约在1.1万亿

  1.2万亿美元之间,即使是考虑40%左右的损失率,其最终引发的损失也就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当年的GDP大约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占比约为2%,与三十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还不可同日而语。

  但从事情随后的发展来看,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储贷协会危机。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与CDO1等结构金融产品的高度发展相关联。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2001年以来,CDO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且,无论是传统的高等级的CDO还是中间级CDO,在抵押资产或参照资产的选择上,其风险偏好都有所增强,对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债券(SubprimeRMBS)的配置比率明显上升。从美联储所作的估算看,在20052007年间,各种CDO产品所包含的次贷信用风险敞口要远大于次贷的实际规模。而且,现有的研究也表明,CDO产品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要大于其抵押资产,换句话说,在宏观经济政策逆转时,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CDO产品的实际损失要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

  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CDO产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抵押/参照资产(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的情况下,相关债券大幅减值,而持有相关债券的各金融机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从2007年3季度开始,各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巨额亏损名单上包括了全球最著名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对冲基金等)所遭受的巨额损失开始逐步被披露出来。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做市商,其财务困境自然会对其他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投资信心受挫。2008年以来,全球股市都因肇端于次贷风险的金融危机而出现了深幅下挫,财富蒸发数以万亿计。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

  应该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向全世界展示了结构金融风险的破坏力。本来是用于分散和管理风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工具,似乎一下成为了制造更大风险的罪魁祸首。如何去理解这样的角色转换呢?各方的论点不尽一致。但在我们看来,结构金融技术的应用如一把“双刃剑”,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时,结构金融会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那么,结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赌博,不但无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反倒会埋下许多风险隐患,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的根源显然就在于过度结构化,而从目前看,造成这种过度结构化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和投资银行出于赢利目的,有过度结构化的动机;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产品信用评级的失误,为过度结构化提供了便利;三是,监管方对相关风险的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放任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

  (一)银行和投资银行

  一般说来,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从CDO交易中获得三方面的好处:一是资产组合管理,即通过资产的出售,达到分散和降低自身信用风险的目的;二是从发起、构建以及销售CDO产品的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服务费;三是从CDO产品的做市和交易中获取收益。CDO产品最初的发展可能是源于第一个目

  的,以应对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重心明显已向后两方面转移,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BIS近期的调查显示,国际大型银行实际进行的CDO交易规模已远远超出其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超过其需要对冲的信用风险敞口的规模已达到50%。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结构金融技术的运用,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基本功能之外,而成为了大型银行利用市场对CDO产品相关价值评估不完善而谋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在相关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过度结构化在所难免,风险隐患也就此埋下。

  (二)信用评级公司

  以CDO为代表的结构金融产品的设计相当复杂,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很难对其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级公司对其评级。研究表明,信用评级机构在CDO对产品的评级总体上是不可靠的。而投资者根据这样的评级来进行投资,遭受严重损失显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造成信用评级公司评级失效的原因很多,CDO产品信息的不透明给评级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评级公司自身对CDO产品风险认识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评级公司与发起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存在也可能会使评级工作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无论如何,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评级公司的责难正在不断升级,未来一段时间,评级公司在结构金融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三)监管缺失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监管当局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银行和存款机构,强调对机构稳定的监管,而对产品创新多半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结构金融这一类产品的出现,不但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通过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而增加了相关性风险,是对金融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监管当局相对放任自流的监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由此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而由于相关监管的缺失,结构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信息高度不透明,监管当局在危机发生并扩散时,甚至都很难对其所可能涉及的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并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政策以遏制危机的扩散,而只是在其已经全面爆发时,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措施,在时机上多少有些滞后。

  总体来说,监管体制建设的滞后,对次贷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负有一定的责任,从未来看加强对结构金融产品的监控,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纪律,将是未来监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这对规范结构金融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论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启示-百度文库

  论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启示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从2007年一季度爆发至今已持续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全球许多顶级金融机构都因次级债危机而蒙受了巨大损失。

  美国及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及其金融当局多次出手应对危机,以求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恢复资本市场信心,改善宏观经济状况。然而,截止本文截稿时,次贷危机并未得到平息,其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本文试图对目前席卷全球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困境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对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理清整个危机从产生到扩大的过程与机理,以期从中提出相关经验教训。

  本文先从次贷危机发生的源头入手,对相关金融工具的运作机理进行详细剖析。本文首先从次级抵押贷款开始分析,再到次级债券。

  “次级贷”与“次级债”都属于金融产品和工具范畴。从次级贷危机到次级债危机,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SubprimeMortgageLoans,简称Subprime或“次贷”)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有三种信用等级不同的贷款:一是优质抵押贷款;二是“另类A级”(Alt一A)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

  判断优质贷款或次贷的标准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纪录、偿付额占收人的比率(DTI)和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的比率(LTV)。一般来说,DTI低于55%、LTv低于85%的借款人的房贷为优质贷款,而DTI超过55%、LTV超过85%的贷款人的房贷为次贷。

  “另类A级”房贷是介于优质和次贷之间的灰色地带,是指借款人符合优质

  贷款标准,但没有提供所有收人证明等法律文件。这种由银行或投资公司向信用较差的客户发放的次贷风险较大,一旦发生拖欠、违约或取消抵押品赎回权,都会给贷款机构造成损失,并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美国和相关国家的金融部门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

  次级债,全称是“次优级抵押贷款证券”,是相对优先级抵押贷款证券而言的。抵押贷款证券按获得本金与利息支付的优先次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优先级证券信用等级高,收益稳定,可吸引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次优级证券风险较高,但是收益也相对于优先级证券高,较适合机构投资者。

  作为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标的物是次级抵押贷款,它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它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借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纪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次级债券的发行源于抵押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定义为: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证券的过程。

  其中,以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撑发行的证券称为按揭资产证券化(MortgageBackedSecuritization,简称MBS)或抵押资产证券化。证券化放大了次级债的市场风险。

  资产证券化解决了银行的报表问题,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银行将大批贷款

  打包、分块卖给投资者,如金融机构、养老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其中对冲基金又是高风险低评级的主要投资者。

  银行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的是量而不是质。次级债市场缺少透明度和监督也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名誉主席、有“金融期货之父”之称的梅拉梅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梅拉梅德认为,次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二。

  首先是次级房贷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

  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其次是政府监管缺位。

  梅拉梅德指出,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然而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可靠。过分依赖评级公司的评级是次级债又一个主要风险。

  评级机构在结构性融资的设计中,不是站在站在中立者的角度负责评级工作,而是投入参与到整个CDO打包过程中。评级专家指导CDO打包专家如何如何通过最高的评级,将不同的分块规模做大,从CDO中榨取最大润。

  在前文分析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的扩散路径:是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再由资本市场回到信贷市场,最后波及到实体经济。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和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而去杠杆化在资本市场的危机深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业银行被迫为传统融资渠道枯竭的特别

  投资栽体提供信贷支持以及受损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比重以符合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次贷危机造成美国住房投资萎缩,资产价格泡沫破灭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抑制了美国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贷紧缩也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原因导致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机将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本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可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①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埋下了危机的种子;②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这是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③持续不断的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④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⑤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风险并未完全转移,利益相关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次贷危机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长期失衡,最终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其实质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释放到金融领域的严重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始于实体经济,流动性过剩与美国房地产市场放贷审查不严为这场危机埋下了伏笔,而金融衍生产品在这场危机中起到了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信用衍生产品被过度滥用,其增长速度超越了管理该领域风险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导致市场约束机制失灵,形成系统性风险,致使标的资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扩散到信用衍生品市场(次级债市场),进而推广到全球金融市场。

  纵观此次危机,我们可以提出四点初步结论和政策教训:首先,各方都未能充分认识各类机构(银行、单一险种保险机构、政府赞助实体、对冲基金)杠杆作用

  的程度及相关的无序调整风险。其次,私人部门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和金融监管部门都滞后于金融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转变,从而导致过度冒险、担保薄弱、期限错配和资产价格膨胀。

  再者,银行资产负债表转移风险的能力被高估,随着风险变为现实,银行资产负债表面临巨大压力。最后,尽管主要中央银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预措施,但金融市场依然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目前,这种状况又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差、机构资本金不足和杠杆率大范围下降的影响。最后,在本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篇九: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tle>浅谈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启示-百度文库

  浅谈美国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

  带来的启示

  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竞争愈益激烈。作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我国经济亦深受影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对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的拷问,也是借助这场危机促进传统模式加速转变的机遇,本文将就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作以论述。

  一、美国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先后设立房利美和房地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原因。

  (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助长了投机

  “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

  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然后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二、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产业结构急需优化

  我国对外贸易占GDP比重的60%,金融风暴所导致国外国民消费能力下降,消费市场萎缩低迷,直接影响到我国商品的出口。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出口订单的减少,大批产品生产出来却销售不出去,长期的积累导致资金无法正常流

  转,消耗大量的累计成本,出口贸易公司面临巨大还贷压力。截止到2008年11月初已有

  67000家中小

  企业

  破产倒闭,大批工人失去工作,造成严重的失业现象,GDP过渡依赖进出口所导致的问题已经暴露。

  金融危机使得原本存在结构问题的企业破产倒闭,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企业需要认清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那些资金不到位,技术跟不上,产品适销不对路的企业在这场冲击中消失湮灭,剩下得以存活的企业必须重新进行内部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力,完善管理体制。

  (二)基建社保有待完善

  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贸易,投资,消费。如今贸易这匹老马已经“老骥伏枥”,剩下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继续稳步增长。投资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消费促进消费。所以当前保障经济继续平稳健康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大内需,提升国内消费水平。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在2010年之前,政府拿出4万亿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政府投资,拿出钱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带动地方投资。投资的确可以解决短时期的燃眉之急,但要保证长时期经济的持续增长,还要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内需,扩大内需才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只有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之后,才能解决掉劳动者阶层的后顾之忧,有

  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劳动阶层才能够敢于花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消费市场常年紧缩的状况,扭转GDP过分依赖贸易的局势。目前中央出台的十项举措和4万亿财政计划是为扩大内需应对此次

  金融

  危机的冲击,但拉动内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更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同时我们也担心,刚刚抑制住的通货膨胀会因为“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放松的财政政策”而卷土重来,这对我们是一个两方面的挑战。

  (三)金融市场

  加强监管

  没有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使得

  中国

  金融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小。值得庆幸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次贷危机是一环接一环的金融衍生品所导致的蝴蝶效应,是金融创新的一个负效应。

  金融改革和创新本身并没有问题,脚步也不能因为此次金融危机而停止。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被外国评价为“稳健,平安”,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这或许是个贬义词,但严格的监管机制却使得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免受巨大冲击。美国虽然在此次危机中暴露了问题,但其强大的全球资金流转调动能力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金融市场还是应该继续开放下去,虽然在当下危机面前,应先放缓金融创新的脚步,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应适当降低,但长远来看,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

  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美国金融

  监管机制的落后。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博弈的两个方面,如何能平衡好两者关系使金融市场稳健开放的发展,关键在于一个“力度”。力度不同于“严格”,我国的金融管制一直十分严格,从而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只是一味的缩紧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导致了金融创新的质量无法提高,限制了金融创新的脚步。金融监管应该允许金融创新在市场原则下发展,放松行政政策,通过规范有效的金融监管来指导金融创新,从而激励新的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监管不是要放缓金融创新的脚步,而是要让每一步走的稳健。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扶持的两个方面,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才能积极推动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推荐访问: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事件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美国 危机 经济危机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