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19篇

时间:2022-11-26 16:15: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19篇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百度文库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座宝藏,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沉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19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19篇

篇一: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百度文库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座宝藏,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沉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部分,其多元的、独特的性质是由于中国地域多样性所致。因此,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揭示了中国民歌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进一步熏陶。笔者从中国民歌的历史发展出发,浅谈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歌;传承;发展

  前言:

  近年来,传媒技术发展尤为快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高效,文化交流与发展使世界趋向一体化。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凭借着独特的文化风格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因为中国民歌也成为音乐界探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很多网络、电视、校园里边的民歌大赛,更加推动了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歌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为关键,笔者将从中国民歌的综述、中国民歌研究意义以及如何做好中国民歌的传承发展进行进一步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以及实效性的帮助。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要了解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国民歌。民歌通俗来说就是流行于民间的歌曲,是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经过一定的口头传唱而发展成的音乐艺术。民歌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还是民间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民歌诞生极早,有研究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民歌的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使民歌的传承更加彻底。《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百多篇民间作品。而后面涌现出了很多经典的民歌作品集,比如众所周知的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著名的明清诗歌等。民歌的区域性极强,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笔者按照不同的要求对民歌做以下分类。

  (1)按照体裁形式划分。按照体裁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号子(车夫号子、运工号子、船夫号子)、山歌(普通山歌、游牧山歌、其他山歌)、小调(风俗小调、舞歌小调、时调)等。

  (2)按照歌曲的内容划分。歌曲内容划分可以分为生产劳动歌曲、歌颂祖国的歌曲、歌颂生活的歌曲等。

  (3)按照地域类型划分。地域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东北民歌、西北民歌、华北民歌、西南民歌、闽南民歌等等。

篇二: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浅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论-百度文库

  《浅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论》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各具特色,深入认识、了解、挖掘、保存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内涵和美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品种纷繁:

  1.民歌,而壮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囊玛”“堆谢”“弦子”以及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等都是载歌载舞的踏歌的形式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各具特色,深入认识、了解、挖掘、保存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内涵和美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远古夏商朝时期与中原音乐有相互交流。史书所载“四夷舞

  ”,即周朝列人宫廷的周边少数民族乐舞。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记述当时荟萃洛阳表演的四夷舞有东夷的《矛舞》、西夷的(羽舞》、西南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等。

  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和西部少数民族之间及中亚各国之间的交流,曲项琵琶、竖箜篌、五弦琵琶、筚篥、羯鼓都相继传入中原各地区。到隋唐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更为突出,九部乐、十部乐中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西凉乐均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龟兹乐在少数民族中最为杰出。

  宋元时期瓦肆、勾栏是各地民间音乐活动的中心,诸宫调、鼓子词、杂剧、细乐、清乐、达达乐等等乐种几乎都是“南北合套”的结果,集中地体现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汉代的刘邦“数观其舞,后令乐工习之”;唐代的唐太宗、唐玄宗本人都酷爱音乐;清代的康熙与乾隆等处于社会的高层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他们祭祀、宴飨、朝会、礼仪服务的工具。从民族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发展和国内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品种纷繁:

  1.民歌。民歌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主体部分,是各族人民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的集体创作,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集中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性格、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歌唱的内容包括历史、神话、宗教、传说、生产劳动、爱情等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值得一提的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拥有大量的多声部民歌,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学者“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的谬论,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具有固定或较固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有25个民族。

  2.器乐。我国的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琳琅满目,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代表乐器。据统计,我国共有.

  民族乐器约700多种,而少数民族乐器就有近500多种,遍及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伴随着55个民族的生产劳动、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人际交往、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及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反映着各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着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歌舞。少数民族是歌舞的海洋,一般可以分为鼓舞、跳乐和踏歌三大类。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苗族与瑶族等南方民族的“铜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等都是属于鼓舞的形式;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三弦舞”“月琴舞”、锡伯族的“贝伦舞”、哈萨克族的“走黑马”等等都是属于跳乐(或称跳月)的形式;而壮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囊玛”“堆谢”“弦子”以及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等都是载歌载舞的踏歌的形式。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遭遇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功利思想直接浸染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快步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振兴民族经济的同时,人文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也在被同化,而且必将越来越迅速。有学者认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增多,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民族差异的东西越来越少,各民族具有鲜明特征的东西会越来越淡薄,民族文化会随着大一统社会的产生而逐步消失。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在自己文化根基上的发展,而且异类文化的碰撞能相互间向对方输送崭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增强各自的发展力,虽然形式变化了,但是民族审美标准、民族情趣没有变化,“DNA”的核心没有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把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认识到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突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总跟在别人后面永远都不会有超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在内部文化凝聚力和外部文化保护的呼声支持下,各乐种、曲种和音乐形式不但重新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将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体现自身拥有的文化优势。

  参考文献:

  [1]袁炳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兼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编撰工作[J].艺术探索,1997(3).

  [2]伍国栋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季刊),2006(3).

  (作者简介:肖

  瑾(1975.1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视唱练耳。)

  .

篇三: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第二章中国民歌(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发展)-百度文库

  中国民族音乐篇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居第二位的。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

  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要比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更为久远。其发端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56个民族,除了历史久远,众多的体裁则是中国音乐的另一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别具一个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作五个类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如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等)的基础。它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和愿望。民间歌舞的音乐主要来自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民间歌舞的原形就是民歌,进一步加上表演就成了歌舞,比如凤阳花鼓、陕北秧歌等。再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演化成了戏曲的初期形态,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评剧、黄梅戏、二人台等,;许多民族的民间器乐曲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民歌

  第一节

  民歌的发展

  一、民歌的定义

  民歌,人民之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社会时间中口头创造的歌曲。一般通过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果。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和语言音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均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民歌,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民间演唱艺术。民歌是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民歌在世界上以其表现丰富、特色鲜明而著称。民歌是大地的呼吸,是江河的奶水,是生命的跃动,在中国民间音乐当中,民歌的个性是最为真挚的,倾听民歌,能感受到一个民族最真实、最底层的呼喊,倾听民歌,人的鼻尖会发酸,眼窝会掉泪。

  渊博的欧洲人认为,在遥远的太古,中国人已经运用音响学的方法,制定了至今犹存的乐制,发现了do\rei\mi\sol\la五个音的音阶,这是以do为开头,用五度相生法得出来的。根据这种五音音阶作成的曲调不计其数,而西方所用的七声音阶,也是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制定的。中国的民间音乐,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中国民歌涉及的范围之大,地域之广,种类之多,堪称无人能比。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30万首,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从民歌当中,吸取过精神营养。

  “民歌”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晚,据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才有,在过去只是被称为“歌”、“谣”、“辞”、“声”、“曲”、“调”、“令”或“风”。其特点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手段;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我国民歌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有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也有流利畅达的小调。

  《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远播万里的中国民歌,最早把这首民歌用文字和曲谱记录下来的,是著名作曲家马可,在20世纪40年代,马可把这首传说是陕北佳

  县黄河老船夫李思命所作的信天游命名为《船夫曲》。这首作品当年曾经给了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以灵感的民歌。严格地说,它不是典型的劳动号子,虽然是劳动时演唱的歌曲,但劳动者是黄河岸边的“摆渡”,有客人上得船来,他便撑船去对岸。这种劳动比较个人化,节奏性也不强,有些随心所欲,劳动气氛也比较缓和,更不需要由一人领唱而众人和唱来统一劳动节奏。

  黄河船夫曲

  1=G4

  陕北民歌

  你

  晓

  得

  天

  下

  黄

  河

  几

  十

  几

  道

  湾

  哎?

  几

  十

  几

  道

  我

  晓

  得

  天

  下

  黄

  河

  九

  十

  九

  道

  湾

  哎,九

  十

  九

  道

  湾

  上

  几

  十

  几

  条

  船

  哎?

  几

  十

  几

  条

  船

  上

  湾

  上

  九

  十

  九

  条

  船

  哎。

  九

  十

  九

  条

  船

  上

  几

  十

  几

  根

  杆

  哎?

  几

  十

  几

  个那

  艄公

  呀哈

  来把

  船来

  扳?

  九

  十

  九

  根

  杆

  哎,九

  十

  九

  个那

  艄公

  呀哈

  来把

  船来

  扳。

  二、中国民歌的发展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延革的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它又代表中国整个生产方式变革的一个过程。

  远古时期,诗、歌、舞是密切结合在一起,歌融于舞、诗之中,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春秋战国时期诗、歌、舞的逐步分化,歌逐渐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时,由孔子编辑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它汇集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流行于当时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其地域涉及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省份,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爱国、爱情等多个方面。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它是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在对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并根据楚国的民歌曲调创作歌词的歌词集。这些充满了爱国情感、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汉武帝时期,音乐管理机构“乐府”设立,这是一个汇集各类音乐及歌手的音乐教育部门,除了依曲填词,创作、改写曲调,编配器乐之外,还广泛开展了民间音乐及歌曲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些作品被统称“乐府诗”,简称“乐府”。汉魂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相和歌”是一种艺术歌曲。早期的“相和歌”是无伴奏民间歌谣,随着发展逐渐又加入了帮腔,即“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再进一步发展,丝竹乐器加入并成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形成了“丝竹更相和”的相和歌形式。此时,长篇叙事歌曲也相继产生,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叙事歌曲,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它标志着这一时期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南方的《吴歌》与《西曲》融合,形成了“清商乐”。《吴歌》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民间歌曲,多表现家庭儿女的意境。而西曲是流行于湖北一带的民间歌曲,多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这种结合,使清商乐无论在乐器的使用还是在歌曲的表现以及普及范围上都大大超过以往,逐步成为皇家和文人雅士休闲、享受的工具。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人们把优秀的,特别喜爱的民歌渐渐区别出来,为它们进行音乐加工,改编,填词。这些作品,虽然基本上是出于民歌,但同时已脱离了最初的民歌形式而为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做进一步的准备。这就是唐代的“曲子”,即近代所谓的“小曲”。

  宋代,民间曲子已成为戏曲、说唱、器乐曲的主要构成因素,文人雅士作词配曲蔚然成风,名家名词更是广泛流传,成为市井歌,乐人争相传唱。至今仍广为人知的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在宋人话本《宋本通俗小说》中已被引用。

  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牙,城镇商品经济繁荣。同时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民间艺术家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加,职业,半职业的艺术阶层开始壮大,市井小曲,说唱曲种,戏曲剧种等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这时,许多民歌、小曲在众多艺人的加工改造下已相对稳定成型,大部分被收集成册。

  清代,歌曲的收集整理工作不断加强,除明代已有的曲目之外,还收集整理了《一剪梅》《满江红》《九连环》《绣荷包》等共计208首之多,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音乐财富。

  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广大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这个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的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部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区传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繁荣。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二)长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简约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深刻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走西口》表达了离乡背井、生离死别的亲人间的凄婉、依恋之情;《牧歌》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辽阔、宽广的草原景象。

  《走西口》歌词大意: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三)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世代相传中,不同时期(或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歌唱者,常按个人需要,将某首现成民歌作为蓝本,进行即兴编词,见啥唱啥,想啥唱啥,这就是民歌创作和歌唱中的即兴性。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民歌的曲调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此出现了一首民歌有许多变体的现象,如《孟姜女》、《鲜花调》、《剪靛花》等的变体遍布大江南北。《孟姜女调》又

  叫“春调”、“梳妆台”等,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小曲的基本曲调。

  孟姜女哭长城

  21=F

  河北民歌4

  正

  月

  里这

  梅

  花

  正哎

  月

  正,二

  月

  里这

  兰

  草

  乱哎

  洋

  洋,家家

  户

  户

  这

  点

  红

  灯,燕子

  飞

  过

  这

  到

  南

  墙,人

  家

  的

  丈

  夫这

  都

  得

  团

  圆,燕

  儿

  窝

  修

  得

  端

  端

  正,孟姜

  女

  的

  丈

  夫

  去

  修

  长

  城。

  对对

  双

  双

  造

  黄

  梁。

  全曲共十三段词,此处只抄录两段。

  孟姜女

  41=G

  江苏民歌

  春

  季

  里

  来

  是

  新

  春,家家

  户

  户

  冬

  季

  里

  来

  雪

  花

  飞,孟姜

  女

  千

  里来

  点

  红

  灯。

  别

  人

  家夫

  妻

  团

  圆

  叙,送

  寒

  衣,途

  中受

  尽

  千

  般

  孟

  姜

  女

  丈

  夫

  造

  长

  城。

  但

  愿

  夫

  妻

  俩

  相

  依。

  [欣赏提示]何为地道的民歌

  根据民歌的定义,我们知道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歌曲。因此,真正地道的民歌,应该是由按当地的审美标准被认为是优秀的民歌手用当地方言演唱的。从地道民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语言、环境、风格、审美标准以及演唱者的经济地位等等一系列的情况。被搬上舞台后成为艺术歌曲的民歌,有其更广泛的欣赏价值,但同时也失去了民歌作为一个特定阶层、特定环境、特定地域和特定审美习惯下的文化产物的价值。

  什么是体裁

  关于“体裁”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体裁是文艺作品样式的类别,是文艺形式范畴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切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必修通过一定体裁形式来表现。”各类文艺体裁的划分依据不尽相同。一般音乐作品体裁的划分主要依据表演形式和作品的结构篇幅等外部形态的特征。

篇四: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讨论如何弘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音乐论文-艺术论文-百度文库

  讨论如何弘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被弱化的趋势,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与西方现代功利主义价值在大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失衡的现象。为此,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弘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让青年学子们走近、认识、了解和仰望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自信;

  大学生;

  Abstract:Culturalconfidenceistheinternaldrivingforceforthecultural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acountryoranation.Atpresent,

  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hasbeenweakened,andthehumanisticvalueoftraditionalcultureandthevalueofmodernutilitarianismintheWesthavebeenunbalancedinthemindsofcollegestudents.Therefore,highereducationshouldgivefullplaytotheroleofspreadingthemainpositionof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andcarryforwardourtraditionalnationalmusicart,letyoungstudentsapproach,understand,andlookuptoourextensiveandprofoundnationalmusicculture,soastoenhancecollegestudentsartisticaccomplishmentandhumanisticquality,setuptheirnationalconsciousness,carryforwardtheirnationalspiritandenhancetheirculturalconfidence.

  Keyword:nationalmusic;culturalconfidence;collegestudents;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是中华

  民族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音乐体系和文化宝藏。高等教育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要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教化与认识功能,让青年学子们走近、认识、了解和仰望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籍此,在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同时,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助推文化自信。

  一、民族音乐艺术与文化自信之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对自身民族文化阵地的忠诚坚守,对自身文化发展前景的美好期待。

  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

  音乐作为文化建设中最鲜活生动的艺术表达形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荀子在其《荀子乐论》中论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西汉公孙尼所着《乐记》系统阐述了音乐之社会功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纵横西周的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教育,儒家琴、祺、书、画兼具的人才观,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即可达者兼济天下,也可隐者独善其身之栋梁之材。

  一首好的音乐,可以活跃一方文化,鼓舞人心士气,能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音乐教育家查尔斯西格说:

  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就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提出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人家会说是卖国。他强调我们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他特别批评那些数典忘祖而言必称希腊的人,要求人们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这些论述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源于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蕴含着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爱国情操,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民惟邦本的

  理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合万邦的美好理想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些理念历久弥新,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光辉,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正因为有着如此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和世界民族先进之林中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2]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问题之分析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普遍偏低

  如今,伴随着中国社会

  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也冲击着年轻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2015年6月,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第12届挑战杯《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问卷调查的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偏低。无论是四大名着、古典诗词,还是民间音乐与舞蹈、民间戏曲、曲艺,亦或是中国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真正懂欣赏、会品读的人越来越少;第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参次不齐。文科大学生对古典名着的掌握程度只有39%,理工科大学生对古典名着的掌握程度是42%,而艺术类学生的掌握程度几乎为零;第三,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表

  示对传统文化类选修课有点兴趣和看情况再说的人数最多,而明确表示有兴趣和肯定会去的学生只占少数;第四,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单一,主动接触的人很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在课堂上、书本中才得以接受传统文化。

  (二)

  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

  当代国内大众的音乐生活被各种欧美风拉丁风日系韩流所包围,流行歌王天后成为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以高校音乐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欧洲音乐中心论历来是大学音乐教育的主流观念,西方音乐理论和键盘类技能技巧成为教学重点及时髦的追求,而民族音乐至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中所占课时比例非常有限,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不甚了解,即便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民族音乐也是浅尝辄止。许多学生虽唱着民族歌曲,却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略知皮毛,演奏着民族乐器,对民族器乐的发展演变却是一知半解;提起音乐家必言贝多芬、莫扎特,却鲜少提及聂耳、冼星海;对西方的交响曲、奏鸣曲如数家珍,但却很少关注我国民间山歌、曲艺;熟悉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音乐,但对我国民族音乐史却是闪烁其

  词、隐晦不明。如果我们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认为山歌原始,戏曲难听,曲艺老土,这些错误的认知势必造成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漠视和排斥,产生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而这些学生将来也必然会培养出不了解、不热爱民族音乐的学生。如此恶性循环,文化自知的缺失,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缺失。

  (三)

  受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至深

  在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国家的主观舆论宣传影响,许多大学生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盲目跟风认同,甚至认为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在西方文化商业化的运作下,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功利倾向也愈加明显。许多大学生片面认为传统文化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也不能带来实惠利益,言必称希腊.大学生的音乐生活也被欧美风拉丁风日系韩流所左右,我们中华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年轻人越来越不清楚何为忠孝仁义,不明白何为信礼智勇,不了解三皇五帝的传说佳话,忘记了秦皇汉武壮志雄伟的大开发,遗失了孔孟之道的儒家风范精华,冷却了中华传统节日团圆祥和的文化基因,甚至都模糊了中华象形方块字的正确写法传统文化的群体

  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结在逐渐淡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更是日趋在冷却。

  三、民族音乐艺术助推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

  民族音乐提升大学生文化自知

  文化的自信,首先来源于对文化的自知。文化自知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自知之明,即明白自己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等,礼敬自豪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音乐极富地域特色。蜚声海内外的广东音乐、粤剧、潮汕音乐、雷歌,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琼州涯歌、临高渔歌;陕西的秦腔、安塞腰鼓、信天游,甘肃的兰州鼓子、裕固族民歌、庆阳唢呐,青海花儿;东北二人转、打十番、秧歌;内蒙古长调、短调、呼麦;福建南音、锦歌,云南苗族、彝族、水族音乐,贵州侗族大歌、盘江小调;

  的热巴、囊玛、弦子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民间音乐,都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微缩景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情感和声音的文化形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对这些民族音乐瑰宝缺知之甚少,甚至是毫无兴趣。

  2017年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言: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因为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并从整体上来认识它。[3]高校应重视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之内在力量,通过演唱、演奏、聆听、欣赏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认识民族音乐的平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培养学生认识民族音乐之魅力,理解民族音乐之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同时也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独特品质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学会仰望自己的文化,提升对本民族的文化自知能力。

  (二)

  民族音乐增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4]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反映着这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诉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得到更好的延续,才能维持一个民族的稳定性。在当下,民族音乐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国家的象征,也是友谊的桥梁,更是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中国民族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样态,承载着温良淳厚的中华民风,寄托着儒家人本精神、中庸之道,音乐中渗透出一种区别于其他国度的人文精神。[5]

  我国哲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说: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因此,必须加强对大

  学生中民族音乐的教育,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及人文素养。只有在观念上认同中华文化,强化民族意识,才能自觉追随民族文化精神,重振文化自信,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和自豪感,增强复兴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三)

  民族音乐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的高度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6]

  20世纪初,音乐家王光祈曾提出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让国人固有的音乐血液能再次沸腾的美好憧憬。莘莘学子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不会因为你和他一样而认同你,却可能因为你和他不同而接受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华文化基因,从古圣先贤的音乐名篇名作中汲取人文精华、挖掘思想价值,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怀,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让文化自信知于心、践于行,才能让中国民族音乐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符号,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这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更是实现我们音乐中国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2014-09-25(2)

  .

  [2]西安市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准确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N].西安日报,2016-12-05(1)

  .

  [3]林军。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集,1998(163)

  .

  [4]张天彤。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4)

  :59.

  [5]陈新凤。民族文化自信助推音乐中国梦[EB/OL].新闻网。

  [6]。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

篇五: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百度文库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摘要:民族民问音乐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和我

  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使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因此,必须加强我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由于我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求多的民族和人口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因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世界就成为了新的历史任务。

  一、民族民间音乐对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部分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当代我国音乐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意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族民间音

  乐,根之于天,本之于人,是生存在一方水土之人、人天(自然)、人人(社会)和构之静动蕴运心音惫象,是建立在”天人文化”之基础之上的本原

  性、根源性、民族民间性音乐。乃天人和合

  对映、和谐共存之音乐。

  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

  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

  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

  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民族民间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

  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民族民间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剑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民族民间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人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声不入里耳、曲高和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最后,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表达民族情感诉求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强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措施

  民族民间音乐是反应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风貌、地狱特征等的音乐,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起来的。所以,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根据当地文化风貌,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和教育。从幼小的孩童到年迈的老人,通过提升他们的音乐情感、民族心理,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从发音到歌唱,从歌唱到乐器,从课堂到郊外,充分燃烧大家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除此之外,从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项不错的措施。流行歌曲就是时代的标准,它是一个时代

  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发展,流行歌曲也在变化。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都加用“中国风”,而纯粹的

  中国风是“结合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

  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

  围,歌曲将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结合,产

  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曲风把现代音乐和

  中国江南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吴克群的新专

  辑《将军令》中乐器编配充分运用了唢呐、鼓、笛

  子、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融

  合;周杰伦歌曲《青花瓷》、《本草纲目》歌词中填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曲式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这样的作品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王力宏的《在梅边》歌曲中唱腔“掺杂”着传统戏曲京剧、黄梅戏音乐中的唱腔等等,创造出复古、含蓄、寂愁、优雅、轻松等音乐格调,使得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扫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及疏离感,知道在他们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滋养,这样也就慢慢树立起当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喜爱,流露出对浓厚的中国风韵的热衷,也使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歌曲,在

  广泛的传唱过程中,被众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

  “诗之至

  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记录下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我们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地域文化的折射,所以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的现状实在不值得乐观。这当然并非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媒体的宣传,政府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世代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珍贵的财富以及在我国民族团结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六: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我眼中的中国民歌-百度文库

  我眼中的中国民歌

  在北方的蒙古早原上,在西北的广大地区,世代流传着灿若凡星的各种民歌。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深切的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人之口,通万人之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因此,一切欢乐和痛苦、无奈和愤怒、爱意和离伤、热烈和谐谑......种种感情都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到民歌中来。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他们有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这就要求一定要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劳动人民创造民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如《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一片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川江船夫号子》、《打夯号子》等表现了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而《长工苦》、《揽工歌》则倾吐了遭受欺凌压迫的长工们的悲苦情怀。

  在山东,一说起民歌,大多数人一定都会提起《沂蒙山小调》。小调还被称为“家曲”,在演唱时不受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方言结合紧密,包孕着浓郁的民歌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小调像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小调的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加上衬词的穿插,很有特色。小调歌词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浓缩着不同的风华,是历史流光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表述。

  民歌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真实和深切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深切体现。

  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很广泛,其居住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如此广阔的地域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辉煌的音乐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样,都对中国的音乐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融合,使各民族的音乐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性。而伟大的中华民歌就是各民族音乐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结果。民歌就在这一次次的交融中相互学习并被劳动人民广为传唱,正是这样一些朴实真切的民歌,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用民歌这种表达方式传达生活的幸福和民族的团结。所以数,民歌是各民族共同的结晶,是民族凝聚的纽带。

  民歌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黄土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黄土人民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先辈们特别不容易,他们需要凄凉婉转或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民歌就是他们心灵的呼喊。

  虽然身在青岛的我从未亲睹黄土地,但我知道我的心连着那片土地,那是中国的脊梁,背负着民族沉重的历史,承受着长久的苦难。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为缓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压抑感,创造了这样一种具有浓浓黄土味的黄土民歌。民歌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是先人生活的记录。不懂得黄土地,不懂得黄土地上的人们,就无法读懂中国。江南小调让我们认识阴性的中国,黄土民歌则使我们了解阳性的中国。听黄土民歌,你会想到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和浑黄浑黄的黄河水。黄土民歌是中国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黄土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的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大部分黄土民歌粗犷、豪放、高亢而挺拔,极富阳刚之气。黄土民歌就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的,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

  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说唱音乐中的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曲种;“河北吹歌”等乐种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歌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所以说,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曾经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作为大学生,只要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的倾听音乐,就会越来越多的获得音乐美感。而对于民歌,要在倾听民歌的前提下主动去体验民歌,这样就会产生自己对民歌的感受和理解。作为一个大学生,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多,求知欲的盛切,如果对祖国民歌知之甚少,当在事业上成功时,会感到自己感情深处的欠缺。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歌。除了通过反复的“听”,还需要理性的去理解民歌作品,与审美体验相结合,才能进入一个更崇高的情感境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潮流交汇撞击的时代,中国人不能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不能丢掉自己的民族特征。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工作者、一个电视人,更应当为保护和延续这些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做出贡献。愿真正的民歌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绝响。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任务除了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外,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建议进入课程学习前,应注重让学生追溯中国民族音乐的悠远的历史及来源;课程中要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的综合知识培训;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欣赏,更广泛地了解,更深刻地思考,重新认识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针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可对学生们提出几点思考,让学生参与到中国民乐传承及发展的讨论中来。

  随着高校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由原来单一的《音乐欣赏》课已经细化出多门更具体的课程,本人用自己在医科院校任教的实际教学经验,就《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对医学大学生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技能培训教学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进入课程学习前,应注重让学生追溯中国民族音乐的悠远的历史及来源。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任务除了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外,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而让学生追溯中国民族音乐悠远的历史及来源恰好成了最佳的切入点。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舞和歌曲。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吹奏乐器——陶埙。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56年)就曾出现过庞大的宫廷乐队。特别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音乐高度发展,处于当时世界音乐的先进行列;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

  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旅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的乐器之一。

  在学生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厚民族底蕴之后再进入课程学习,还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民乐欣赏知识的兴趣及学习自信心。

  二、课程中要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的综合知识培训。

  (一)、对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必要地概括阐述,让学生简明地触及并走入看似深奥的民乐当中去。

  民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性,也就是烘托一种精神氛围,一种心灵感受。比如《高山》、《流水》,并非直接对景色进行细致的描写,而是写情,以情见景。正如子期所说----“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是

  “志在”,而非景在也。在这里,有人会认为笔者把写意(和写实相对)和写情混为一谈了。但

  实际上,写意描绘了客观事物经过心灵投影之后的影象,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人的感情的加工,并进一步抽象化为音乐形式表露出来,落在纸上而为谱,发于声则为乐。

  民乐的这种写意性与民乐体裁大多为独奏或少量乐器合奏,而很少有乐队合奏、协奏这一事实十分吻合。大型乐队长于细致入微的景物、色彩描写,精于大范围气氛的烘托,而心灵深处的意境所至,则是独奏和少量乐器合奏的专利。在西洋古典体裁中,最贴近心灵的是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之类,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最近,笔者仔细倾听了《春山听杜鹃》和《高山》(琴),如此细腻的情致描写不禁让人心动。在民族乐器中,琴无疑是最能渲染意境的乐器,其次是箫,这也是笔者最喜欢的两种乐器。

  写意性的至尊地位,在乐队合奏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听民乐合奏,你的感觉是----深沉的感情,这可能与大部分合奏曲由独奏曲改编而来有关。而在西洋古典音乐中,却不乏以对客观事物的精致描写为目的的音乐作品,这也是中外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吧。

  当然,有时候饱含感情的写意手法却并不易懂,你必须投入更多的精神能量去理解它,尤其是对更加深邃的古琴音乐作品。听古琴时,一定要做到

  静----不止是环境,更为重要的

  是心静。因为心不静会严重地影响你的心灵融入那种意境中去。古琴音乐,贵在意境,不听感情,那种大部分时间并不十分流畅的声音绝对不会引起你的共鸣。但是,当你进去过一次之后,你会难以割舍。

  当前,民乐市场并不象西洋古典音乐市场那样繁荣,这也与民乐的写意性有关。有些作品感情过于明显,失去了咀嚼的余地,也即深度不够;还有很多作品则是相当耐听,但对于很多不能经常听到这类音乐的人来说,相对于不计其数的旋律流畅的西洋古典作品,吸引力真是太小了。在这里,要告诉大家:听听民乐吧,你不会失望的。

  民乐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性----写个人之意,抒个人之情。这与西洋音乐中的室内乐很相似,但在民乐中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与西洋交响音乐相匹配的体裁与作品。不只沉浸在个人情致里,而是反映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的音乐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江河水》等,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应当说,过于强调意境,过分地沉浸在个人世界中严重地限制了民乐的发展,使民乐的音乐体系没有达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广度和繁荣程度。这是十分可惜的。

  那么,民乐与古典的最易表现出来的差别是什么呢?这么说吧,你听民乐,大部分时间不会感到酣畅淋漓、热血沸腾,也不太经常感到缠绵悱恻,美得醉人,但它却能充分调动起你的心灵(如果你真的在听的话),让你产生一种意境、氛围,并融化在其中,从心底里产生最细致、最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民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

  姓名:熊鹏

  院校:机汽学院

  学号:2010116264

篇七: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百度文库

  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民歌,艺术风格,意义

  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本文简介:[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其文化以渔猎文化为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强对赫哲族民歌艺术风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赫哲族民歌发展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赫哲族民歌发展的现实意义,以更好地促进赫哲族民歌的发展。[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本文内容: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其文化以渔猎文化为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强对赫哲族民歌艺术风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赫哲族民歌发展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赫哲族民歌发展的现实意义,以更好地促进赫哲族民歌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艺术风格;意义

  赫哲族民歌的创作背景赫哲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发展“渔猎文化”的少数民族。赫哲两个字为满语,意思是居住在东方的人们。赫哲族也是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我国的三江平原地区是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地,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居住在同江、佳木斯等地区。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赫哲族有着不同的叫法,主要有那贝、那乃等。赫哲族人民主要以渔猎为生,他们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有语言,由于长时间与其他民族杂居,语言方面深受影响,所以,赫哲族语言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多种语言的混合语。现阶段,大多数赫哲族人将汉语文1

  作为通用语言,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赫哲族老人才会讲本民族的赫哲语。赫哲族民歌多数是在辛勤劳作中产生的,其鲜明地体现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更加具有本民族发展的时代特征。

  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的艺术风格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开始进入到大众视野。赫哲族传统民歌想要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应加强其艺术风格的塑造,形成数据化时代下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

  1.赫哲族民歌主要来源于渔猎文化

  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与捕鱼为主,其民歌的产生也源于这种生活方式。因此,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应注重结合本民族渔猎生活的特点,对民歌创作素材进行强化,以创作呈现出更加朴实、更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作品。在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创作应在简单易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时代的优势,从整体上反映赫哲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家乡发展的整体变化。

  2.赫哲族民歌主要来源于各因素间的相互配合

  赫哲族民歌的乐器配合方面与其演唱相比稍显逊色。赫哲族现存乐器主要以鼓乐和口弦琴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其在整体歌唱的艺术方面较为醇熟,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群体都或多或少传唱着一些具有群体特征的歌曲。此外,赫哲族民歌的演唱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挥,即在原有的曲调上进行即兴的编词与演唱。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除加强了乐器的配合外,也更加强调传承方式的多样化,而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在注重乐器配合的基础上,赫哲族民歌开始逐渐融入数字化的音乐因素,进一步促进了赫哲族民歌传承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大众及时获取最新赫哲族民歌信息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更利于赫哲族民歌的保存和传承,保留了赫哲族民歌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属性。

  3.赫哲族民歌调式简单,整体节拍规整

  传统赫哲族民歌整体的音域不甚宽广,常见的在8度左右,最长的也2

  仅在11或是12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规划,民歌发展调式更为简单,更加便于民众传唱。此外,在节拍的设置上也更加规整,这种规整具体体现为旋律更为柔美,节奏更为平稳与自然,更加符合赫哲族人民的生活节奏。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优势,适当改变某个固定曲调的音乐素材,对赫哲族民歌的固有曲调进行基础性延伸。这也是许多作品如今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赫哲族民歌的篇幅较短,最短的只有三个小节,看上去有些不完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赫哲族民歌的时代特性,强调赫哲族民歌的时代美。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赫哲族民歌的曲调调整。可根据不同的人物角色与人物特点进行专属曲调的调整,使调整后的赫哲族民歌更加通俗易懂,使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与应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赫哲族民歌平实的艺术风格,也能更好地体现出了赫哲族人民洒脱与豪爽的特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强民众对于赫哲族民歌的了解。

  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发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的发展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遵循时代发展特性实现多方面的转变。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捷优势,不断加强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赫哲族民歌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变。赫哲族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呈现出了较为珍贵的民族艺术特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的体现,在我国民歌文化发展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加强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有利于促进跨地区的文化交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不单单是激励本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其发展性传承也对我国其他的少数民族,甚至是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影响。赫哲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在3

  坚持对其传承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和发展。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不断扩宽赫哲族民歌的发展路径,使赫哲族民歌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艺术价值。新生代的作曲家或是艺术家,应深入到社会发展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向老一辈研究赫哲族民歌的艺术家学习,将赫哲族民歌这种文化载体更好地继承下去。同时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将赫哲族民歌制作成现代化的音频或是视频,做好整理与保存工作,从而对赫哲族民歌及其表演进行及时保护,进而为后代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赫哲族民歌在得到进一步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使热爱这种民歌的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它的时代魅力。

  3.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

  赫哲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少的民族,其传统文化必须得到整体保护。随着社会融合发展,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只有将其传统文化保存在时代的舞台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来传承发展赫哲族民歌,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与整理工作,可以从本质上掌握赫哲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性发展。

  4.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加强对赫哲族民歌的研究,除了应加强对其演唱技巧的研究外,还应深入研究其具体的文化内涵,并从中汲取文化艺术养分。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声乐形式表现更是形态各异,应加强不同民族音乐独特性的培养。因此,在研究赫哲族民歌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研究。不断加强不同民族的民族音乐作品的背景研究,是具有原始灵感的作品得以较为完美演绎的重要前提。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赫哲族民歌的研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进而促进对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的研究,不断推动我国音乐的发展。从这点来看,大数据时代,加强对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赫哲族民歌的发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还可以对民歌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精华加以利用,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4

  乐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有挑战。赫哲族民歌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艺术风格的探讨应继续加强。

  作者:王伟

  郭玲玲

篇八: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传统文化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发展-百度文库

  传统文化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王艳峰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2018年第9期

  摘

  要:本文从民歌的文学性和文化传承性分析入手,指出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民歌可以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发挥重要作用,并呼吁借助民歌这一艺术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关键词:民歌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祖先敬仰、审美感知、文化领悟以及热爱祖国和歌颂生活等方面的精神情怀,其独特的文学性和文化传承性,使其成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不少地方、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歌文化传承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组织举办的《中国民歌大会》、山西卫视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歌从黄河来》、安徽卫视创作的《耳畔中国》等,以符合年轻观众审美诉求的方式,掀起了人们热爱民歌、热爱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耳畔中国》里的民歌曲目为描述对象,从民歌的文学性和文化传承性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歌中传承发展的独特魅力。

  一、民歌具有浓厚的文学性

  民歌是特定地区传统文化的真实记载,是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民歌以鲜活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道德信仰、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对生活的主观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蕴含着深厚而自然的文学底色,是流淌不息的“中国声音”,是“活着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一)情感性

  民歌是创作者内在审美形象的情感表达,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民众对祖国、对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情感诉求,表达出浓郁的民族情感特征。如《我的祖国》《映山红》《沂蒙颂》《万泉河水清又清》《北京的金山上》等经典传唱的红色歌曲,通过传统文化的表达唤起深藏于人们心中的民族文化情感和民族自信。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以婉转动听的曲调和激扬高昂的歌词,展现出一幅幅“这是美丽的祖国”的大气磅礴的画面,使听众仿佛能够看到祖国江河湖泊帆影波动、田野麦浪稻浪飘香的壮美景色,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和家乡无尽的热爱之情。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典民歌,更是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当地民族最为真实朴素的情感。如《赶圩归来啊哩哩》描写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幸福的生活。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表现了主人公经历了困惑、迷茫、挫折,对爱情逝去的内心痛苦,但依然怀揣梦想,坚定追求忠贞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纯朴品质。山西定襄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唱调欢快,主人公借大红公鸡巧妙比兴,来表达对心爱之人的喜爱之情。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唱出了爱恋中的年轻人在温馨的夜色里尽情享受爱情的喜悦。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通过优美动听、抒情浪漫的曲调和旋律,展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与纯情,以及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形象性

  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审美倾向,是创作者通过感性特征,渗透想象或情感表达,将感性的物象心灵化,从而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令人记忆深刻。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将哈萨克的民歌、藏族的内容、汉族的歌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轻快活泼的词曲升华了人类爱情和生命的意义,塑造出融合了哈藏汉三个民族美丽善良的女神形象卓玛。蒙古族民歌

  《诺恩吉雅》塑造的诺恩吉雅,以优美抒情的曲调传颂至今,成为草原民族圣洁、朴实、美丽的化身。《桔梗谣》是一首朝鲜族民歌,以欢快流畅、清新明朗的旋律,成功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生动活泼、美丽动人、善良勤劳的形象。

  (三)地域性

  民歌歌词是语言精华中的精华,是丰富情感的凝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歌创作者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把民歌的音高、节奏、旋律,以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表达出来,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用丰富的情感来表现当地民族美妙动听的音乐。蒙古族民歌调长而低沉浑厚,仿佛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袤辽阔和蒙古族人骑马驰骋的宽广胸怀。新疆民歌欢快明朗、节奏强烈,让人感受到载歌载舞的火热场面和新疆人民浓郁的民俗风情。《走西口》《兰花花》《亲疙蛋下河洗衣裳》等西北民歌,让人们通过激昂响亮、朴实大方的曲调,感受到黄土高原的淳朴民风和泥土气息。在民歌歌词创作中,不仅需要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而且需要穿插运用谐音词、形声词、语气词等衬托性词语,或使声调和谐、加强歌唱语气,或描绘自然景物的魅力、渲染歌曲氛围,或抒发感情、调动歌者情绪,以此来突出歌曲的地方语言和民族特色。广西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中把象声词“啊哩哩”“咕噜噜”“嘎啦啦”融入歌词,使得句式参差灵活,节奏铿锵和谐,颇具错综变化之美,表现了当地民歌自由活泼的特点,富于山村情调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贵州布依族山歌《嘎啦啦子》中“啊是”“咕噜噜”“尖噜噜”“嘎啦啦子”等衬词的运用,模仿布依族生活中水车流水的自然音响,根据语境进行套词,富有风趣、俏皮、幽默的特点,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以上皆为民歌,而不同地域的风格特色立现。

  二、民歌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歌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播着中国声音,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耳畔中国》借助民族音乐的表达形式,很好地传承并创新性地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大美音乐,至善文明。

  (一)民族性

  别林斯基在《论人民的诗》中提到:“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历史生活的表现,这种生活对艺术自必有巨大的影响,它之于艺术有如燃油之于灯中的火,或者,更进一步,有如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民歌的创作者,受到民族环境、生活、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创作作品中必然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民歌所呈现出的文化魅力彰显了中国元素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客家民歌《水深也有造桥人》既是客家音乐的迁移之路,也是民族文化的变迁之路。《乌苏里船歌》体现了赫哲族人民欢畅甜美、沉浸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情。纳西族民歌《愿》体现的是纳西族古歌的空灵动听,毛南族民歌《迎客歌》唱出了毛南族人的热情好客,陕南镇巴民歌《薅秧歌》体现了陕南地区浓郁的汉水之韵。民族性和历史性在歌者的歌声中娓娓动听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二)传承性

  民歌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性紧密相连。民歌是流淌着的“文化历史”,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化体现,民歌中记载和歌唱的故事,是对千百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文化的生动传承。正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悠久的历史文化浸润渗透到听众的心灵当中。我们聆听的是大美之中国音乐,感悟的是至善之华夏文明。政协委员阎维文更提议将民歌纳入小学音乐教育大纲,让孩子从小接触传统优秀的民歌,感知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三)创新性

  创新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艺术形式和多样化流行元素的发展演绎,不断地创新。《对歌对到日落坡》的演唱者蝶当久,被誉为“苗族歌王”。他演唱的歌曲,无论在音乐制作方面,还是演唱风格上,都融入了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嗓音,将苗族音乐、唱腔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彰显了苗族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满族歌手八音赫赫,根据满语古谣“生物万灵依赖天的保佑,子孙后代承蒙祖先保佑,众神垂降慈爱之故,丰硕的秋天到来了”,通过采风、记录古谣,重新谱曲制作完成了《喜歌》,让满族民歌更具时代特色。也有年轻的民歌歌者,把民歌演绎成边舞边唱的形式。如《一杯美酒》《古丽》,通过歌者的载歌载舞,展现出浓郁的新疆民族特色。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佤族民歌《加林赛部落》,也是通过改编加入了舞蹈元素,让民歌表演更富激情。《我的祖国》《送别》《长城谣》融合了传统唱法、流行唱法和高难度花腔唱法,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极大地展现出民歌艺术表现力。这些民歌的传唱者,通过创新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为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国际、真正在国际乐坛上有一席之地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奉献。

  三、结语

  与书籍、报刊、曲艺等文化传承的主流方式一样,民歌也可以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需要不断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民歌这一更为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可以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增加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以中国旋律、中国精神、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承不息,让世界侧耳聆听中国声音。

篇九: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浅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浅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商学院10级电子商务班XX0xx【摘要】贵州民族大学2013年第四期素质教育选修课:民族文化讲座,主讲老师:杨军。

  【关键词】:中国

  贵州

  民族

  音乐

  文化

  此文章将主要从两个部分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浅析,第一部分是从整体角度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总结,第二部分是具体从贵州角度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浅析。

  第一部分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出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

  中国民族音乐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的梦想与信仰,它吟唱着希望,歌颂着劳动与爱情,诉说着人生。当古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琵琶声起,人们仿佛跌进那江南春江月夜的风光月影之中。夕阳西下,春风吹佛下的江水涟漪,远处渔舟轻荡,夕阳余辉染红了一片江水,晚霞未退,已是皓月高升。民乐如诗,民乐如画。不是每一只耳朵都可以品味其中的曼妙,只有心中早已经住着那小桥流水,菊花古剑,才能听得出二胡的哀怨,琵琶的婉转,古筝的激越,江畔锦衣夜行的女子以及悲伤思乡的游子。这些民乐乐器,都拥有各自的性格,当您走近并了解它们时,您一定会被打动并深爱上它们。细细品味,自有感动渗出,那些优美的乐曲穿越了几千年的古老城墙依然抚摸着我们,我们感受着岁月在脸上刻出的痕迹,任光阴一寸寸的老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了多次的融合,进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正如很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宋祖英是“东方艺术”的明星。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

  同样《黄河大合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民族音乐。它是冼星海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2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论文联盟整理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3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民乐一次次走出国门,赢得金色大厅的热烈掌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喜爱并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中国民族音乐会越来越好。

  第二部分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分布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四位,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在贵州均有分布。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数量排前5位的依次为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这5个民族人口合计占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其中:苗族39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布依族251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土家族144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侗族143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彝族83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贵州前五位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

  一、贵州苗族音乐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将苗族音乐进行整改,创作出许多美妙动听的苗族歌曲。苗族的歌曲大致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另外,苗族的乐器分为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其中,管乐乐器又包括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包括“古瓢琴”、二胡、月琴等几种;打击乐器则包括铜鼓、木鼓和皮鼓等。此外,苗族还有舞曲、吹歌、礼乐等器乐形式。

  二、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三大类。

  (1)民间歌曲:根据歌词使用情况,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

  (2)器乐:勒尤调、木叶调、吹打乐、小打音乐、铜鼓乐。

  (3)戏曲音乐:布依戏和八音坐唱音乐。

  三、土家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哭嫁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溜子乐”等。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信息网。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四、侗族民歌分为两种不同风格,即北侗风格和南侗风格。北侗风格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酒歌)、伴嫁歌等;而南侗风格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另外,侗族的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2

  五、彝族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等三种。

  (1)民间歌曲可分为叙事歌、情歌、儿童歌、劳动歌、催眠歌、风俗歌等。

  (2)歌舞音乐包括打歌、跳弦、跳三弦。

  (3)彝族的民间乐器有30余种。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吹管乐器无膜短笛、葫芦笙、直箫、唢呐,拨弦乐器四弦、月琴、三弦以及具有特殊音色的乐器巴乌、马布和口弦等。3

  在介绍完贵州五大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后,让我们了解一下贵州各时期的民歌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的代表歌唱家:阿泡、阿旺(苗族)等。代表歌曲:《清水江夜歌》(苗族)、《清水江,我可爱的家乡》(苗族)、《铁路修到苗家寨》(苗族)、《迎春歌》(彝族)、《阿西里西》(彝族)等。

  七十年代的代表歌唱家:阿桑(苗族)。代表歌曲:《好花红》(布依族)。

  八十年代的代表歌唱家:阿桑、阿依、阿多(苗族)、殷文霞(汉族)、肖玫(侗族)。代表歌曲:《大家笑哈哈》(苗族)、《请到侗乡吃油茶》(侗族)、《蝉之歌》(侗族)、《太阳出来照白岩》(汉族)、《我爱贵州》(汉族)。

  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代表歌唱家:廖晓林(土家族)、阿幼朵(苗族)、穆维平(土家族)。代表歌曲:《土家有条梯子街》(土家族)、《情姐下河洗衣裳》(土家族)、《大家来踩鼓》(苗族)《高原我的家》(苗族)、《苗岭谣》(苗族)、《醉苗乡》(苗族)。4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主讲:刘杰。

  彝族音乐文化赏析论文(百度文库上传者南蛮村夫)。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周刊·专栏·专刊-正文

篇十: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tle>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百度文库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

  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歌谱。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发相关歌谱,组织教学,进行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导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文化艺术,其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音乐的海洋里熠熠生辉,它就是我们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民歌。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民歌?

  民歌概述:

  1民歌的概念:民歌,人民之歌,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大部○分不知道作者是谁,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表达劳动人民内心情感和生活场景的一种歌曲。

  2民歌的特点:篇幅短小、即兴性强。

  ○3民歌的体裁:号子、山歌、小调。

  ○新课教学:

  1、号子

  1体验

  ○多体媒播放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导出劳动号子的教学内容,哼唱主题旋律,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色。

  提问:这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是什么?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2探究

  ○提问

  :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欣赏后讨论总结:这首号子生动的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反映了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它是一曲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

  本曲音调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节奏明快、雄浑粗犷,衬词多于唱词,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合作

  讨论交流生活中看到的集体劳动的场景,体会劳动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哼唱本曲主题旋律,感受旋律、节奏的特点,师生共同归纳

  出劳动号子的特点,提升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层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拓展总结

  劳动号子:

  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北方,劳动号子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则称为“喊号子”。

  (二)山歌

  1、体验

  多体媒播放欣赏《赶牲灵》《小河淌水》

  提问:你能听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吗?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总结归纳:

  《赶牲灵》(陕北信天游)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民歌,采用徵调式,四二拍子,旋律高亢而又细腻,质朴而又风趣,节奏自由。这首歌把姑娘期盼心上人归来的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小河淌水》(云南弥渡民歌),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悠远意境,把阿妹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有东方小夜曲的美称。

  教师小结:旋律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歌词用语中的“亮汪汪”

  “清悠悠”

  “你咯听”

  “我尼”都是云南弥渡方言。

  2、探究

  讨论总结山歌的特点:

  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我国的山歌非常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苗族的“飞歌”等。

  教师小结:

  山歌的旋律高亢、悠扬、爽朗、质朴,节奏比较自由。有时为了使歌声传得更远,感情抒发得更充分,常常在歌曲开始时加一个吆喝性的喊句。

  (教师示范学生学唱《小河淌水》的第一句吆喝性的喊句“哎——月亮出来……”)尝试学唱《小河淌水》第一段音乐,仔细体会山歌的韵味,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三)小调

  1、体验

  多媒体播放欣赏江苏民歌《无锡景》。

  学生讨论听后感受并总结歌曲的特点。本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婉转、软糯柔情。节奏比较规整,吴侬软语的方言特征明显,富有江南特色。

  2、探究合作

  让学生分组演唱《无锡景》第一句,对比感受江南小调的独特风韵,教师评价。

  培养学生的艺术视野,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

  小调:又称小曲,是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称为“里巷之曲”,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曲、小令。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婉转。总结探究: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各地民歌风格差异原因,并交流讨论。

  受民族语言特点、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课堂拓展:当今社会同学们接触较多的是通俗音乐,很少接触民族音乐,但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对通俗音乐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现在盛行的古风歌曲。与此同时,民歌这种传统歌曲也在紧跟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1民歌新唱:唱法或通俗化、或艺术化,更加具有时代性与现代感,○更加讲究与追求音乐的意境美。播放多媒体欣赏宋祖英、周杰伦合唱的《辣妹子》,体会用流行RAP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魅力。

  2民歌新编:对旋律进行重新编曲,改变节拍、节奏、旋律、配器○等,让民歌也可以洋气起来。播放多媒体欣赏千斤演唱组的《康定情歌》,体会民歌新编带来的震撼!

  课堂小结:

  汉族民歌丰富多彩,分布面广,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民歌多为口头流传,很多民歌已经失传了,希望通过课堂上对民族音乐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同学们能够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热爱我们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的经典永流传!谢谢大家!

  八、教学反思: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灵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欣赏的内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并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与氛围。导入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

  虽然本课以欣赏为主,但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爱好,请学生学唱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学生都很积极投入,结合视频欣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歌,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进行范唱,更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关注,更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还不够精炼,想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得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

  一、民歌:人民之歌,口头创作、集体加工

  二、民歌的特点:篇幅短小、即兴性强

  三、民歌的三种体裁:

  1、号子——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节奏自由

  3、小调——

  细腻婉转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学情分析

  授课人:

  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效果分析

  授课人:

  教学中教师通过欣赏体验、探究、合作、拓展总结的教学方式对中国民歌进行了系统的鉴赏,真正实现汉族民歌的有效性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民歌的体裁形式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有目的的听赏内容,更容易准确地把握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了解了不同地域民歌,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体会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方言、民众性格对民歌风格的影响。是学生对民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材分析

  授课人: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

  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本节课内容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评测练习

  1、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关于民歌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是不借助曲谱的,在传播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变化。

  B.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虽然不借助曲谱,但传播是很严格的,一成不变的。

  C.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歌曲,他的流传是借助曲谱的,在传播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变化。

  2、常见的民歌体裁有(

  )、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A.船工号子B.夯土号子

  C.劳动号子

  3、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

  )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A.地花鼓

  B.花儿C.小调

  4、《无锡景》是哪里的民歌?

  A.B.云南C.江苏D.湖南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课后反思

  授课人:

  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灵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欣赏的内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并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与氛围。导入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

  虽然本课以欣赏为主,但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爱好,请学生学唱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学生都很积极投入,结合视频欣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歌,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进行范唱,更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关注,更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还不够精炼,想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得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课标分析

  授课人: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审美值,教师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立足于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创设感性具体的形象情境,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学生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篇十一: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民族民间音乐-百度文库

  民族民间音乐

  FinalapprovaldraftonNovember22,2020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摘要:民族民问音乐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和我

  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使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因此,必须加强我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由于我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求多的民族和人口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因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世界就成为了新的历史任务。

  一、民族民间音乐对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部分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当代我国音乐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意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族民间音

  乐,根之于天,本之于人,是生存在一方水土之人、人天(自然)、人人(社会)和构之静动蕴运心音惫象,是建立在”天人文化”之基础之上的本原

  性、根源性、民族民间性音乐。乃天人和合对映、和谐共存之音乐。

  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

  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

  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

  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民族民间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

  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民族民间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剑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民族民间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人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声不入里耳、曲高和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最后,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表达民族情感诉求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强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措施

  民族民间音乐是反应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风貌、地狱特征等的音乐,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起来的。所以,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根据当地文化风貌,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和教育。从幼小的孩童到年迈的老人,通过提升他们的音乐情感、民族心理,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从发音到歌唱,从歌唱到乐器,从课堂到郊外,充分燃烧大家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除此之外,从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项不错的措施。流行歌曲就是时代的标准,它是一个时代

  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发展,流行歌曲也在变化。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都加用“中国风”,而纯粹的

  中国风是“结合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

  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

  围,歌曲将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结合,产

  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曲风把现代音乐和

  中国江南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吴克群的新专

  辑《将军令》中乐器编配充分运用了唢呐、鼓、笛

  子、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融

  合;周杰伦歌曲《青花瓷》、《本草纲目》歌词中填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曲式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这样的作品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王力宏的《在梅边》歌曲中唱腔“掺杂”着传统戏曲京剧、黄梅戏音乐中的唱腔等等,创造出复古、含蓄、寂愁、优雅、轻松等音乐格调,使得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扫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及疏离感,知道在他们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滋养,这样也就慢慢树立起当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喜爱,流露出对浓厚的中国风韵的热衷,也使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歌曲,在

  广泛的传唱过程中,被众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

  “诗之至

  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民间音乐是我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记录下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同时也是我们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是文化的折射,所以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的现状实在不值得乐观。这当然并非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媒体的宣传,政府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世代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珍贵的财富以及在我国民族团结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十二: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浅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以陕北民歌为例-百度文库

  浅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以陕北民歌为例

  隋晓虹

  【摘

  要】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对陕北民歌有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将是推动我们民间音乐有效传承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陕北民歌的分类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5(000)008

  【总页数】2页(P12-13)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展;陕北民歌

  【作

  者】隋晓虹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文化馆,山东烟台264000

  【正文语种】中

  文

  浅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以陕北民歌为例

  隋晓虹

  (山东省烟台市文化馆,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对陕北民歌有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将是推动我们民间音乐有效传承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陕北民歌的分类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展;陕北民歌

  引言

  传统的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音乐发展的活水之源。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族语言和地方文化。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歌曲,是陕北人民情感世界的高度凝练。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歌舞的产生可追溯到大约5千年前。在我国古代音乐就已经非常繁荣,尤其是唐朝的音乐对世界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上排名先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变化,相应地音乐文化也处于不断变化中。不同的时期的音乐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背景。

  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淀了人们的艺术智慧和音乐创作才华,并且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中,赋予了中国民族音乐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在相互竞争中推动中国民族音乐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有南方的山歌、东北地区的二人转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体现。由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不同的民族之间注定会吸收到其他民族的艺术特色,扬长避短、互通有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

  展,每个民族的音乐形式都会变得更加有魅力,互相传唱,最终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欣欣向荣、源远流长、大放异彩。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上,陕北民歌一直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原始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习惯借助一些有节奏的声音来统一劳动的节奏和动作,由此产生出了最早的、最简单的劳动呼号,即陕北民歌的雏形——劳动号子。陕北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主要是以口头传唱的形式延续发展,因为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和曲谱流传下来,但由于陕北人民长期生活的种种原因,在各个时代,仍然存在着某些简单、低级、笨重的人力劳动形式。故至今保留着自古以来即已存在的劳动号子的某些原始形态。千百年来,陕北民歌只能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于陕北的民众之中。

  二、陕北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一)主要分类

  陕北民歌主要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小调分为通行小调(抒情歌、叙事歌、诙谐歌)、社火歌曲(秧歌、船曲、灯曲)、风俗歌曲(迎亲歌、酒曲、祈雨调、神官调)、丝弦小调(榆林小调、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大型套曲(洛川套曲、审录)。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二)音乐特征

  就劳动号子而言,主要有踩场号子、打夯号子和耕地吆牛曲等,其演唱方式一般是由领唱和群体应和组成;信天游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小调歌词多为分节形式。句式多样,有五言、七言不等。每段有四句、六句,也有三句、五句的奇数句子。有的歌词较短,有的歌词竟达二三

  十段。一般词曲较固定,不具即兴编唱的特点。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的,也有齐唱或一唱众合的。

  三、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一)传承人数量较少

  陕北民歌是通过口头传唱的一种音乐形式,当民歌的歌唱者兼传承者渐渐地年老以及逝去,陕北民歌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消亡,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势在必行。如今,陕北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顺利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陕北民歌成为每个艺术文化工作者以及民歌传承人的义务,并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曾经在我国大江南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的代表主要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东方红》以及《兰花花》,除了这几个经典的作品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能够传唱的好作品。并且,能够将新出的好民歌传唱出来的人可谓寥寥无几,能传唱的人少加上年龄也有限制,使得我国陕北民歌的现状非常尴尬。

  (二)传承方式单一

  目前,陕北民歌的传承方式相对还是较为落后,民歌的传承主要通过继承这种方式来实现。而在继承之前,会由县文化馆或者文工团进行传播,这种继承方式过于单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专业素质不高

  陕北民歌是陕西省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唱陕北民歌的人以及相关的艺术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地地道道的陕北人,除了从事创作艺术的工作人员是专业人员,其他的人绝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虽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他们嗓子条件很好,但是理论知识非常欠缺,音乐整体素养有待提高,这对于传承陕北民歌具有很大的困难。

  (四)演唱形式缺乏创新

  陕北民歌在伴奏这方面显得十分随意,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使用了简单的伴奏,因此经常可以再比赛中看到很多歌手都唱相同的陕北民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在歌唱的形式、服装搭配以及伴奏方面都在不断地创新,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都会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然而只要一听到陕北民歌,立刻就会看到一位披着羊皮袄、头上扎着白色头巾的演唱者,无论是造型还是服装都一成不变,未免让人感到视觉疲劳。

  四、陕北民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培养传承人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依靠一代代人不断去努力学习和创新,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也如此。加快培育传承人,需要从传承思想上入手,同时扩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陕北民歌传承人才队伍体系。

  (二)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事业在不断的变革之中,这给陕北民歌创造了机遇。陕北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问题不断地突显出来,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陕北民歌的转变。首先,作为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需要带头解决问题,用行政手段保护陕北民歌非物质文化。还应积极号召文化工作者和相关学者为陕北文化的传承献计献策。其次,调动社会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广泛参与到陕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化团体往往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和理解陕北原生态文化。

  总之,保护和传承我国陕北民歌非物质文化,是每个艺术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是繁荣我国文化的必要过程,只有全社会艺术人员共同参与进来,才能保证我国文化更加繁荣、灿烂。

  (三)加强文字和乐谱资料的整理出版

  文字、乐谱资料的整理出版是陕北民歌传承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陕北民歌的文字、乐谱资料的整理出版应该贯彻“真实、系统和全面”的原则,把陕北民歌中

  所包含的丰厚信息尽可能多的包容进去。在民间乐谱的整理方面,应该有原始影音与五线谱的对照文本,并以各种方式对原始乐本进行整理,做到更加准确和更加便于识别。

  (四)丰富演唱和表现形式

  艺术是独立的,同时也是融合的。将陕北民歌独唱的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其中再加入舞蹈、民俗、对白等元素,就像欧洲的歌剧一样,将一个故事更加细致完美的表现出来,从唱腔到形式再到舞美使观众耳目一新,随之产生深刻印象,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关于陕北民歌的艺术新品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五、总结

  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将我国灿烂的文化用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是每个艺术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这对我们民间音乐的发展意义非凡。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对陕北民歌有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将是推动我们民间音乐有效传承的重要体现。对此,我们应重视陕北民歌和其他地区民歌等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红.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J].民族音乐,2012(02):68-69.[2]马艳.浅论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J].音乐时空,2013(05):186.[3]刘丽.现代化、多元文化冲击下的陕北民歌处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音乐,2013(02):224-227.

篇十三: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民族民间音乐-百度文库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摘要:民族民问音乐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和我

  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使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因此;必须加强我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由于我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求多的民族和人口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因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世界就成为了新的历史任务..

  一、民族民间音乐对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部分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

  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当代我国音乐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意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族民间音

  乐;根之于天;本之于人;是生存在一方水土之人、人天自然、人人社会和构之静动蕴运心音惫象;是建立在”天人文化”之基础之上的本原

  性、根源性、民族民间性音乐..乃天人和合对映、和谐共存之音乐..

  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

  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

  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

  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民族民间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

  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民族民间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剑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民族民间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人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声不

  入里耳、曲高和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最后;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表达民族情感诉求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强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措施

  民族民间音乐是反应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风貌、地狱特征等的音乐;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起来的..所以;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根据当地文化风貌;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和教育..从幼小的孩童到年迈的老人;通过提升他们的音乐情感、民族心理;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从发音到歌唱;从歌唱到乐器;从课堂到郊外;充分燃烧大家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除此之外;从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项不错的措施..流行歌曲就是时代的标准;它是一个时代

  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发展;流行歌曲也在变化..现在的流行音乐中都加用“中国风”;而纯粹的

  中国风是“结合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

  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

  围;歌曲将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结合;产

  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曲风把现代音乐和

  中国江南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吴克群的新专

  辑将军令中乐器编配充分运用了唢呐、鼓、笛

  子、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融

  合;周杰伦歌曲青花瓷、本草纲目歌词中填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曲式结构上;具

  有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这样的作品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王力宏的在梅边歌曲中唱腔“掺杂”着传统戏曲京剧、黄梅戏音乐中的唱腔等等;创造出复古、含蓄、寂愁、优雅、轻松等音乐格调;使得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扫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及疏离感;知道在他们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滋养;这样也就慢慢树立起当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喜爱;流露出对浓厚的中国风韵的热衷;也使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歌曲;在

  广泛的传唱过程中;被众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

  “诗之至

  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民间音乐是我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记录下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同时也是我们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是文化的折射;所以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的现状实在不值得乐观..这当然并非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媒体的宣传;政府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世代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珍贵的财富以及在我国民族团结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十四: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百度文库

  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本文简介:[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其文化以渔猎文化为主。随着信息化的开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强对赫哲族民歌艺术风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赫哲族民歌开展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并在此根底上提出赫哲族民歌开展的现实意义,以更好地促进赫哲族民歌的开展。[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民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本文内容: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其文化以渔猎文化为主。随着信息化的开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强对赫哲族民歌艺术风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赫哲族民歌开展背景出发,深入分析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并在此根底上提出赫哲族民歌开展的现实意义,以更好地促进赫哲族民歌的开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艺术风格;意义

  赫哲族民歌的创作背景赫哲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开展“渔猎文化〞的少数民族。赫哲两个字为满语,意思是居住在东方的人们。赫哲族也是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我国的三江平原地区是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地,此外,还有一小局部居住在同江、佳木斯等地区。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赫哲族有着不同的叫法,主要有那贝、那乃等。赫哲族人民主要以渔猎为生,他们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有语言,由于长时间与其他民族杂居,语言方面深受影响,所以,赫哲族语言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多种语言的混合语。现阶段,大多数赫哲族人将汉语文作为通用语言,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赫哲族老人才会讲本民族的赫哲语。赫哲族民歌多数是在辛勤劳作中产生的,其鲜明地表达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更加具有本民族开展的时代特征。

  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的艺术风格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开展,大数据开始进入到群众视野。赫哲族传统民歌想要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开展,应加强其艺术风格的塑造,形成数据化时代下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

  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与捕鱼为主,其民歌的产生也源于这种生活方式。因此,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和开展应注重结合本民族渔猎生活的特点,/4

  对民歌创作素材进行强化,以创作呈现出更加朴实、更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作品。在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创作应在简单易学的根底上,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时代的优势,从整体上反映赫哲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家乡开展的整体变化。

  赫哲族民歌的乐器配合方面与其演唱相比稍显逊色。赫哲族现存乐器主要以鼓乐和口弦琴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其在整体歌唱的艺术方面较为醇熟,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群体都或多或少传唱着一些具有群体特征的歌曲。此外,赫哲族民歌的演唱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挥,即在原有的曲调上进行即兴的编词与演唱。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除加强了乐器的配合外,也更加强调传承方式的多样化,而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在注重乐器配合的根底上,赫哲族民歌开始逐渐融入数字化的音乐因素,进一步促进了赫哲族民歌传承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群众及时获取最新赫哲族民歌信息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更利于赫哲族民歌的保存和传承,保存了赫哲族民歌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属性。

  3.赫哲族民歌调式简单,整体节拍规整

  传统赫哲族民歌整体的音域不甚宽广,常见的在8度左右,最长的也仅在11或是12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进一步加强了规划,民歌开展调式更为简单,更加便于民众传唱。此外,在节拍的设置上也更加规整,这种规整具体表达为旋律更为柔美,节奏更为平稳与自然,更加符合赫哲族人民的生活节奏。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优势,适当改变某个固定曲调的音乐素材,对赫哲族民歌的固有曲调进行根底性延伸。这也是许多作品如今得以开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赫哲族民歌的篇幅较短,最短的只有三个小节,看上去有些不完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赫哲族民歌的时代特性,强调赫哲族民歌的时代美。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赫哲族民歌的曲调调整。可根据不同的人物角色与人物特点进行专属曲调的调整,使调整后的赫哲族民歌更加通俗易懂,使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与应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赫哲族民歌平实的艺术风格,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了赫哲族人民洒脱与豪爽的特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强民众对于赫哲族民歌的了解。

  大数据时代赫哲族民歌开展的现实意义

  /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的开展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遵循时代开展特性实现多方面的转变。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捷优势,不断加强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和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赫哲族民歌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局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变。赫哲族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局部,呈现出了较为珍贵的民族艺术特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开展的表达,在我国民歌文化开展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加强赫哲族民歌的传承和开展,有利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赫哲族民歌不单单是鼓励本民族开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其开展性传承也对我国其他的少数民族,甚至是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影响。赫哲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局部,应在坚持对其传承的根底上,加大保护和开展。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不断扩宽赫哲族民歌的开展路径,使赫哲族民歌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艺术价值。新生代的作曲家或是艺术家,应深入到社会开展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向老一辈研究赫哲族民歌的艺术家学习,将赫哲族民歌这种文化载体更好地继承下去。同时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将赫哲族民歌制作成现代化的音频或是视频,做好整理与保存工作,从而对赫哲族民歌及其表演进行及时保护,进而为后代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赫哲族民歌在得到进一步传承的根底上,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使热爱这种民歌的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它的时代魅力。

  赫哲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少的民族,其传统文化必须得到整体保护。随着社会融合开展,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只有将其传统文化保存在时代的舞台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开展。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来传承开展赫哲族民歌,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与整理工作,可以从本质上掌握赫哲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性开展。

  在大数据时代,加强对赫哲族民歌的研究,除了应加强对其演唱技巧的研究外,还应深入研究其具体的文化内涵,并从中汲取文化艺术养分。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声乐形式表现更是形态各异,应加强不同民族音乐独特性的培养。因此,在研究赫哲族民歌开展的同时,还应加强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研究。不断加强不同民族的民族音乐作品的背景研究,是具有原始灵感的作品得以较为完美演绎

  /4

  的重要前提。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赫哲族民歌的研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进而促进对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的研究,不断推动我国音乐的开展。从这点来看,大数据时代,加强对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赫哲族民歌的开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还可以对民歌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精华加以利用,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开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民族文化开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有挑战。赫哲族民歌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局部,对其艺术风格的探讨应继续加强。

  王伟

  郭玲玲

  /4

篇十五: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浅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以陕北民歌为例-百度文库

  作者:隋晓虹

  作者机构:山东省烟台市文化馆

  出版物刊名:北方音乐

  页码:12-13页

  年卷期:2015年

  第8期

  主题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展;陕北民歌

  摘要: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对陕北民歌有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将是推动我们民间音乐有效传承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陕北民歌的分类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篇十六: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2021年关于高中音乐说课稿集合六篇-百度文库

  2021年关于高中音乐说课稿集合六篇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超级女声这样一种流行要素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西北民族的民歌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民歌曲调的地域划分,知道多少?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地域的民歌风格?

  2)然后我将会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声演唱民歌的视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2个学习目标(略)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三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各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阅览歌曲简介、欣赏歌曲、知识链接、互动链接

  2)然后我将结合流行歌曲,给学生介绍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阅读音乐知识,了解花儿、信天游,欣赏歌曲,互动链接

  4、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并结合流行乐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自然地导出下节课的内容。

  六、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2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一)教材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课共欣赏三首描写天鹅的乐曲。第一首选自二十六课,由法国作曲家圣——桑斯作曲的.大提琴独奏《天鹅》;第二首是学生都很熟悉的《四小天鹅舞曲》;第三首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场景音乐《天鹅》。重点欣赏第一首。这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涟涟的湖面上悠然嬉戏的优美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与演唱,加深对同一主题却具有不同性格、形象、意境的三首乐曲的理解。

  2、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天鹅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良好品格的目的。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三首“天鹅”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懂得继承并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感受、理解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情绪和意境。在优美的旋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四)教学难点:

  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天鹅》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二、精选教法,让学生想学

  1、以声像呈示作为辅助,采用启发诱导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以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乐曲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

  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

  2、激励创新教学方法

  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乐曲——‘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部分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美术、舞蹈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本堂课的亮点。

  三、暗授学法,让学生会学

  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一)直观教育方法,通过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为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作铺垫,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的尝试。

  (二)在动中学,乐中学,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中愉快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的画一幅《天鹅》画,能舞的跳一段《天鹅》舞,能写的写一首《天鹅》颂,并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巧设教学程序,让学生乐于学

  课前首先展示课件封面,播放舞剧《天鹅湖》场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具有高雅气质并写有《天鹅》标题的页面

  2、简单介绍乐曲《天鹅》。展示写有乐曲简单并附有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熟悉乐曲

  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并演唱,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1、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动画视频。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师生共同得出乐曲特点,教师介绍乐曲作者与创作背景,以及大提琴的音色和它在管弦乐队中的作用,并出示大提琴试奏。让学生现场感受大提琴音色的魅力。

  (三)画面联想

  欣赏乐曲,展示丰富的天鹅图片的多媒体页面,教师在此过程中绘声绘色的进行讲解。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图景和旋律中。之后检测学生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能情绪、意境、节奏、速度、力度五方面来突破这个重点。

  放课件观赏诗歌音乐《天鹅》,欣赏完后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

  (四)合作演绎

  鼓励学生自我听赏音乐《四小天鹅舞曲》进一步感受“天鹅”的音乐美,要求学生听赏完后将乐曲的性格、天鹅的形象、乐曲的意境与前一首《天鹅》对比,用最简洁、用最恰当的词语概括它们的典型特点,然后再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舞曲》,并请同学上台模仿或自编动作随音乐表演《四小天鹅舞曲》,教师点评。

  欣赏舞剧《天鹅湖》场景音乐:放课件观赏芭蕾舞剧中的剧情。由学生概括这首乐曲的性格、形象和意境,之后师生视唱乐曲,并用电子琴和其它乐器尝试演奏。

  (五)创作升华

  1、大提琴独奏的《天鹅》乐曲做背景。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意境,体会乐曲所达到的情景和神韵,并据音乐意境在电脑上选择适合的图画。展示有大提琴独奏《天鹅》背景音乐的页面(课件中出现提示文字:“欢迎来到寻宝屋。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寻找认为合适的图画,放到‘学生文件夹’中,希望这里的‘宝贝’能够满足您。请同学们试试看!”),之后在电脑上展示学生选择的图片。

  2、放课件,欣赏芭蕾舞《天鹅之死》。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意境画天鹅,颂天鹅。

  在此过程中,我将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挑选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阐述创作思路,之后进行评价。这样让学生的音乐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本堂课的亮点。

  课堂小结:如诗如画的45分钟就要结束了,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视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三首描绘“天鹅”的乐曲,展示课件(板书),有高雅动人的天鹅、有欢快活泼的天鹅、还有优雅哀伤的天鹅,它使我们领略了音乐的神韵和魅力,但愿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形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随后,学生在激昂的场景音乐声中随音乐出教室。

  五、感悟与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教师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主动获得感受与鉴赏、表演、创造、评价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完成审美教育。作为一名专职音乐教师,我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今天的说课便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行的指导、帮助。谢谢!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3

  一、说大纲

  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非洲音乐》,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竖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学生对黑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并尽可能采用音像资料。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创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听辨导入,欣赏与探讨,创编与表演,拓展与延伸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鼓乐模拟、旋律模唱、音乐情境创编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许多学生律动活动,如简单的非洲节奏模仿,非洲鼓乐的模拟,非洲歌唱形式的模唱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非洲音乐情境的创编与表演环节,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音乐。让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课堂最后设计了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思考与讨论,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音乐也是如此。从而使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略)

  六、说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音乐还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律动的音乐课是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特点,而高中音乐课堂应该是知性的,理性的。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与活跃,积极与投入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们高中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尽可能合理的设计学生的律动及创编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堂氛围,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不再单一和枯燥。

  高中音乐课教案

  课题:非洲歌舞音乐

  课型:欣赏课

  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

  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方面:

  1、高中音乐新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学习的本身是创造。

  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计学生律动及创作活动,让鉴赏课不单一不枯燥,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3、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教具准备:鼓、课件、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音乐《绿色的非洲》片段。

  2、讨论:(1)、这段音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音乐。

  设计意图:以听赏非洲黑人的鼓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走进非洲音乐

  (一)、非洲音乐---鼓

  1、欣赏非洲歌舞音乐《非洲赞歌》片段

  (1)、讨论:这段音乐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中什么?

  (2)、认识非洲鼓:课件一:展示各种非洲鼓,了解非洲鼓的丰富的形状特点。

  课件二:展示非洲鼓的各种演奏姿势和音响特点。非洲人持鼓的方式很多样,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

  (3)完整欣赏《非洲赞歌》,学生任选一种敲鼓的动作与姿势跟随音乐的节奏模拟鼓声。

  2、教师总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在非洲,鼓既是音乐又是语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得上的。

  设计意图:通过听一听、看一看、动一动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非洲鼓的特点及简单的演奏手法。同时使学生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同时在非洲民族民间舞蹈中,学生还体验了非洲人民优美、古朴的舞姿;奇异的装扮和色彩,反复、呼应的吟唱方式。充分感受了非洲歌舞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二)、非洲音乐----节奏

  1、欣赏非洲音乐《鼓舞》。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验节奏特点。

  (1)、讨论:你能模仿出这段音乐中出现最多的几组节奏吗?。

  (2)、请几位同学用鼓敲出音乐《鼓舞》的典型节奏。

  (3)、教师总结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典型的节奏型。并以课件展示节奏型。

  2、节奏模仿:学习几组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独特的魅力。

  (三)、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

  1、欣赏非洲歌舞《凯特舞》。

  (1)、讨论:画面中人们歌与舞仅仅是为了娱乐吗?从这段歌舞中,你能体会出人们内心怎样的情感?

  (2)、讨论:在非洲,音乐除了娱乐,还具有哪些功能?

  2、学生交流对非洲音乐社会性的理解,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

  3、学唱主题旋律。引导学生以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呼应歌唱形式,感受非洲音乐的歌唱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朴实无华、没有旋律的起伏,只有崇敬自然的反复音节的吟唱风格。

  4、教师总结:音乐不仅仅有娱乐性,还有其社会性与宗教性,这一特点在非洲音乐中尤其突出。在非洲,人们认为音乐不仅能赞颂人,还可以赞颂神,不仅能驱魔祛病,还能通灵祭神。人们常常跳着奇异的舞蹈,哼唱着古朴的旋律共同进行部族的的情感交流与祭礼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歌与舞的欣赏,使学生能理解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感受音乐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简单反复的旋律模唱,让学生体会非洲音乐的旋律特点。

  (四)、非洲音乐----情境模拟

  1、活动安排: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一组分置二只鼓,让学生在5分钟内创编出心目中的非洲音乐和音乐场景,创编可以是非洲节奏的模拟,也可是非洲舞蹈的表演,还可以是非洲的生活情境的某一片段。要求:有鼓声。

  2、创编表演:请每一组同学各自表演创编的非洲音乐,并请其他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表现了非洲音乐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改变高中音乐课单一的欣赏与分析,开展学生的音乐创作与律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学生的律动与创编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

  (一)、非洲音乐与踢踏舞

  1、欣赏踢踏舞片段。

  2、讨论:这种舞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它借鉴了非洲音乐的哪些特点?

  3、介绍踢踏舞: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非洲黑人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了美国这块移民大陆上,这些民间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踢踏舞受黑人传统吉鼓节奏的影响,音乐节奏丰富多变、舞蹈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自娱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二)、非洲音乐与爵士音乐。

  1、欣赏爵士音乐《空虚布鲁斯》

  2、请学生描述所了解的爵士音乐。

  3:讨论:爵士音乐与非洲音乐的共同特点。

  (三)、课后探究:

  1、除了踢踏舞和爵士音乐,你还了解哪些音乐形式受非洲音乐的影响?

  2、新时代的非洲音乐:请学生用课余的时间了解新时代的非洲音乐延续了传统非洲音乐的哪些风格及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非洲音乐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尊重并热爱非洲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

  四、小结部分

  教师语:非洲音乐是最朴实无华,最真纯的音乐,其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的节奏,是世界音乐的宝贵资源,人们常说,非洲是节奏的故乡,非洲音乐的节奏带给世界音乐许多灵感。让我们在非洲鼓精彩的表演中结束我们课堂中对非洲音乐的探索,我相信课后每一位同学都会对非洲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和探索。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优美与壮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的美》的第一课,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钢琴独奏曲《夜曲》以及《国际歌》,这几首乐曲的选择突出了音乐作品中优美与壮美的不同感觉,对于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在中学阶段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他们还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对音乐的美还初步局限于流行歌曲的“好听”和“不好听”,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理解优美与壮美的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是本课的主旨。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的目标

  感受理解《牧歌》、《国际歌》美的不同

  2、能力目标:

  正确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初步具有对音乐

  的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音乐文化的兴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实际及对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音乐的优美和壮美的风格特征,理解他们的内涵。

  难点:能够准确的辨析感受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主要运用引导、练习、对比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将采用合作讨论练习等学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天鹅》和《红军不怕远征难》片段,让学生谈谈这两首音乐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老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行总结,引出书中音乐美的概念及介绍,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乐曲片段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本节课的距离,更好体会到音乐美的不同。

  2、新课讲授

  1)

  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景画,提问:这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如果让你为这组画面配上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音乐作品,这样的设计是运用了美术的视觉感,音乐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更快、更直接,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启发学生从音乐的语言要素方面思考,随后让大家闭上眼睛欣赏无伴奏合唱蒙古民歌《牧歌》,欣赏过后,让学生说说《牧歌》带给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提问

  学生了解肖邦吗,有同学知道夜曲这种题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夜曲题材,引出肖邦的夜曲,聆听《夜曲》片段,请学生说说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方面进行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教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总结优美的特点引导总结。

  2)

  教师结合历史知识介绍《国际歌》创作背景,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巴黎公社照片,使学生从创作背景体会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引入更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随后聆听《国际歌》,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随后老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壮美的特点,总结后学生随多媒体再次欣赏《国际歌》并跟唱,体会作品情感。音乐的美是通过声音来抒发情感的,通过聆听学唱和音乐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壮美的音乐特点,初步感受与优美的异同。

  3)

  总结本课,通过音乐要素对优美和壮美进行比较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片段

  2、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主旋律,并要求能唱出《彩云追月》主旋律。

  八、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突出重点、安排得当,乐曲欣赏和图片展示大部分都出现在多媒体上。

  1、牧歌

  优美的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诗情画意

  2、国际歌

  壮美的特点:刚劲、果敢、勇猛、粗狂、铿锵有力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5

  一、说课标

  根据高中音乐课新课标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

  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2、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二是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高一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让学生听,看,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通过“听”歌

  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西北民族的民歌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导入: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民歌曲调的地域划分,知道多少?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地域的民歌风格?然后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声演唱民歌的视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展示目标、导学达标

  采用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第一步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三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各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阅览歌曲简介、欣赏歌曲、知识链接、互动链接

  第二步然后我将结合流行歌曲,给学生介绍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阅读音乐知识,了解花儿、信天游,欣赏歌曲,互动链接

  第三步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并结合流行乐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自然地导出下节课的内容。

  五、总结反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内容在安排上要尽可量紧凑丰富,要力求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师生互动的充分性和从容性可能会不够。对“和”—作品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引导方式还可再改进。学生参与方式还可进一步丰富,参与的机会可进一步增加。这些要要依据实际上课情况调控和改进。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古典乐派风格及大师贝多芬”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都提到音乐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在弘扬民族音乐同时还应开阔视野,理解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第八单元第十五节“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

  在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欣赏两首乐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杰作之一,学生曾问贝多芬:这首乐曲表达的内容?他答:你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由此可见,此曲是一首思想性高、斗争性很强的乐曲。

  《第九交响曲》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响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第九交响曲》孕育很长时间(自1808-1822年)直到1824年完成写作。首演后取得巨大成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县一所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1)班的学生,全班46人。这些学生大都来县城几所初中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古典主义音乐不了解,都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对《第九》交响曲不太熟悉,只知道《欢乐颂》的简单旋律。

  2.有个别是招收来的艺术特长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同学都有较强的求知欲。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导入新课环节——引导法

  直接进入主题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生平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性学习古典主因音乐风格做好铺垫。

  2.新授环节——体验、分析法

  本节课以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重点内容,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和理解音乐内容。演唱《欢乐颂》主题。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3.拓展环节——比较、讨论法

  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让他们用感受、体验、分析作品的能力来探究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和师生搜集的视频资料,充分认识贝多芬及音乐风格。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初步接触过贝多芬及他的作品。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也通过其他学科,了解了一些贝多芬的相关信息。本节课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因此,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引导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要注意,不能过高或过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

  第四乐章,体会“自由、平等、博爱”敢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在古典主义音乐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懂得古典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及奏鸣曲式。

  2.分析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感受《第九交响曲》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

  (二)教学难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第二十三热情奏鸣曲》引出作者贝多芬。

  简单介绍这首曲子,通过欣赏使学生掌握奏鸣曲相关知识。

  (二)新授

  (1)介绍贝多芬生平。

  (投影短片介绍)

  (2)介绍《合唱》交响曲创作背景。(投影短片介绍)

  (3)学生演唱《欢乐颂》主题片段

  1)听《欢乐颂》主题片段

  2)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4)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

  1.

  旋律、节奏的特点?

  2.从乐队演奏到人声合唱,音色的转换,对音乐的情绪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贝多芬把人声加入交响曲中,人声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三)总结

  通过欣赏学生总结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继承德奥民间优良传统,确立了主调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古典类型的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的规范。他们的创作以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为特征,构成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

  (四)扩展

  课后作业

  写一片听后感,巩固学习成果,鼓励继续探究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分类依据的选择和分类结果的确定之后。

  (二)评价量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这节课是一节以合唱为主的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依托合作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引起兴趣,并深入认识。让学生参与熟悉主旋律,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了讲授、体验、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

  由于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还有差距,因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足。另外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待于多加思考。

篇十七: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百度文库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

  石滩镇郑田小学

  文梦莲

  【摘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是民族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实施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音乐教育,在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族文化

  素质教育

  传承创新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彩,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56个民族56枝花,由于地域的不同,各个民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艺术。几千年来,它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奋斗的历史,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地抵制艺术庸俗化和消极文化现象等不良社会倾向的影响;如何让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应该仔细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学校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是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新课标突出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

  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来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我谈谈以学校音乐教育为载体,推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一种动力”。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则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力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这些观点的理论资源,一方面来自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来自信息时代资源观念的转变,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针对不同学校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教师具有防腐的多元文化知识,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例如聘请葫芦丝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吹奏葫芦丝。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邀请历史研究办公室的老师,为教师们进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讲座,补充和丰富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走出去”即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二)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三)一个民族的特征最直接的是由它的民风、民俗、民乐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学校本着尊重传统、传承经典的理念,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题,安排班主任利用班会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活动探究,体验民族文化传统及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各班级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以民族音乐为背景音乐,开展富有各自班级特色的民族舞蹈创编展示活动。学生通过查找各种媒体及教

  师指导下,创编少数民族舞蹈,通过探究、展示、体验,同学们深入民俗、深入文化、深入时代,“亲眼目睹”“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对多民族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通过这些活动,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融入于学生的血液之中。

  四、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思想,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音乐形态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快餐式文化在国内外的流行,以及音乐在商业界的一系列炒作,相对于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以及主旋律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处境甚忧。那么如何利用新时代社会有利的、可行的功能来更完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呢?

  (一)顺应社会发展,走创新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间音乐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与商品意识的增强,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内容,尤其影响了年轻人的娱乐心态,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带着MP3听音乐的小青年,无疑给流行音乐极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民间的传统音乐只有加强保护、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保持特色,才能跻身于音乐艺术之林。“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歌艺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在其“基因”遗传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其实完全可以换个方式,“西部歌王”王洛宾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之所以能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其音乐形式是分不开的。他所整理的民歌,在很多场合都是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来演绎的,和任何人群之间都不会有隔膜,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地接受这些作品。

  我们要在新时期多元化生态环境中找到适合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艺术的新的生长点。不能拒绝吸收任何外来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元素,也不能采取人为的封闭和阻隔方式、拒绝接受人类文化价值体系的共同准则。我们应当利用高新技术做好原生态民歌的转换,为原始民歌注入新的活力,去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向世人展示和传播民间艺术。如果音乐工作者也可以把民族性强的、专业性强的民族音乐放低门槛,先吸引普通大众来关注它、了解它,正确地引导大众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适当的时候还要迎合大众欣赏的标准。在人们对其产生兴趣后再深入去研究它,从而更完好地去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是不是会更好呢?

  (二)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意识地传播。

  民族民间音乐长期以来的传播方式大都是无意识的,这也是它的特点所在,自娱自乐、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到了现代,这种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就是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把民间的传承方式与现代学校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把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培养传承人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并且喜欢上它。

  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就会以教育自身的规律将其整理、归纳、重组,并将其系统化和体系化,最终形成教材并通过授课的形式而实施。因此,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无论对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也都是一个迫切的、有意义的,但又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任何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任何民族音乐都不可能抛弃民族而重新开始。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是以传承人为主体把握好关系,由于民族民间音乐是流动的、活色生香的艺术,原味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在继承中发展。如今是注重教育的时代,要把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方式,只有更多的人了解音乐,她才会得到更加璀璨的发展。因此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总之,祖国的民族音乐是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是醇香的陈年佳酿,是经久不衰的独特文化。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这个教学平台,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民族音乐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在我们的辛勤培育下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之果,让我们的民族艺术以多样的风骨神韵,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

  [1]《民族音乐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想》,中国音乐,2005年版。

篇十八: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百度文库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前言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据统计,至今已经收集到的民歌大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音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民族音乐的理解

  民族音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民族音乐随民族存在而产生,不仅因为生活手段和风土、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受到民族政治、历史背景的影响而变化。各民族因为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习俗,特别是语言相同的社会团体,在特定的区域都会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音乐的形成有自己特定的民族特征。

  三、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文字有5000多年历史,但是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久的时间。骨笛是目前我国所掌握的最早音乐文化文物,距今已有7000到8000年的历史。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包括曲艺音乐、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等。据统计:民间歌曲歌种有千种,民间舞蹈音乐有1500个品种,戏曲音乐有200多个剧种,曲艺音乐有300多个曲种,五彩斑斓的传统音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正

  因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种类及形式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传统音乐文化财富。

  荀子曾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西汉的教育家、思想家董仲舒也曾指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着,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即通过“声和”“心和”,达到“政和”“人和”。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表现,于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深受影响的。

  四、简述马关县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马关县民族音乐历史久远,素有传统。在云南省以及州县的不少志书典籍中俱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史官倪蜕在《滇小记芦笙》中写道:“宋乾德(964―968)中,??入贡召见。询问地理风俗,令作本国舞蹈,一人吹瓢笙,名曰水曲,即芦笙也。”马关旧时即为??郡进桑县,文中提到的芦笙舞,现在的苗族仍然在跳。清乾隆版的《开化府志》载侬人“婚姻以歌唱私合,始通父母议财。”此俗在马关的壮族侬人中十分普遍。

  马关县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以继承和发展。每逢赶街或节庆,县域内的各族同胞对唱山歌,演奏古乐乃是延续几十年的一道景观。文山州的音乐工作者收集了不少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在省内颇有影响的苗族歌曲《花山谣》,此歌采用马关的苗族民歌元素创作,曾获《歌唱美丽的云南》全国征歌创作奖。流传到大洋彼岸

  的美国、圭亚纳等国家。马关的傣族音乐和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音乐完全不同,风格独特,被称为“奇特的山傣音乐”。

  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

  民间的传统文化是古老的,但在先进的科学世界面前它又是脆弱的。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各自为政往往无法抗衡强势的现代传播媒介冲击。不少传统习俗、传世艺术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悄悄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只有传统文明与当代背景有机融合,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共享的音乐文化,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同,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牵动着广大观众在音乐审美观念上的更新。他们要求民族民间音乐上升到新的高度.这就是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作曲家们力图在程式上标新立异,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来。

  六、结束语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所以,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

  族音乐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且有必要划定的。

篇十九: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le>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百度文库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摘要:民族民问音乐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全球化和我

  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使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因此,必须加强我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由于我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和求多的民族和人口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因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世界就成为了新的历史任务。

  一、民族民间音乐对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部分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当代我国音乐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意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民族民间音乐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族民间音

  乐,根之于天,本之于人,是生存在一方水土之人、人天(自然)、人人(社会)和构之静动蕴运心音惫象,是建立在”天人文化”之基础之上的本原

  性、根源性、民族民间性音乐。乃天人和合

  精选文档

  对映、和谐共存之音乐。

  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

  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

  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

  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民族民间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

  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民族民间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剑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民族民间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人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声不入里耳、曲高和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最后,民族民间音乐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表达民族情感诉求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强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措施

  民族民间音乐是反应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风貌、地狱特征等的音乐,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起来的。所以,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根据当地文化风貌,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和教育。从幼小的孩童到年迈的老人,通过提升他们的音乐情感、民族心理,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从发音到歌唱,从歌唱到乐器,从课堂到郊外,充分燃烧大家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除此之外,从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项不错的措施。流行歌曲就是时代的标准,它是一个时代

  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发展,流行歌曲也在变化。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都加用“中国风”,而纯粹的

  中国风是“结合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

  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

  围,歌曲将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结合,产

  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曲风把现代音乐和

  中国江南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吴克群的新专

  辑《将军令》中乐器编配充分运用了唢呐、鼓、笛

  子、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融

  合;周杰伦歌曲《青花瓷》、《本草纲目》歌词中填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曲式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这样的作品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王力宏的《在梅边》歌曲中唱腔“掺杂”着传统戏曲京剧、黄梅戏音乐中的唱腔等等,创造出复古、含蓄、寂愁、优雅、轻松等音乐格调,使得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扫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及疏离感,知道在他们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滋养,这样也就慢慢树立起当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喜爱,流露出对浓厚的中国风韵的热衷,也使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歌曲,在

  广泛的传唱过程中,被众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

  “诗之至

  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

  精选文档

  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记录下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我们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地域文化的折射,所以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音乐的现状实在不值得乐观。这当然并非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媒体的宣传,政府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世代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珍贵的财富以及在我国民族团结中发挥重要作用。

  —

推荐访问:我国民歌是世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 民歌 传统文化 组成部分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