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15篇

时间:2022-11-25 21: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15篇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15篇,供大家参考。

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15篇

篇一: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

  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

  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

  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2022年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

  相较于上版课表,新版《课标》理念主要集中在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变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六个方面。总的来说,新版课标更加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两个部分。

  新版《课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1。完善了培养目标;2。优化了课程设置;3。细化了实施要求;4。强化了育人导向;5。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6。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7。增强了指导性;8。加强了学段衔接性。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及县级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深知自己应起到辐射传播的作用。首先,应及时组织名师工作室会议,将新版课标的新变化、新要求准确传达给名师工作室各位骨干教师,使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对新版课标有一个整体认识,使新课标能够更好的指导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辐射到县域内其他体育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其二,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积极推动体育课堂改革,体现“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突出单元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着力解决当下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牢、各学段教学内容不衔接问题;其三,通过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积极指导鼓励一线体育教师积极探索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路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体育与健康”成为了热点话题。这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加细致、深入,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技能学习和身心教育。借助“新课标”引领,把体育课上出效果,让孩子们充分动起来,把学生体质体能提升起来。

  篇五:202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改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学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写好课后小结,在总结中不断进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其次,“课堂”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一经发行,业界反响剧烈。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认真研读本版课标是当下我们迫切要做的事。《课程标准(2022版)》较之以往的课程标准变化明显,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紧扣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明确了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出发点。我们还发现,健康教育五个领域的内容也写进了本版课程标准,在我看来,这是体育课从体育到真正的体育与健康质的飞跃。此外,还增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解决了各科各自为战、分离割裂、学而无用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国防教育有机融合,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这一理念里,指导师生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赛融会贯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新课标“体育与健康”超越外语成为小、初阶段第三大主科,国家从政策上给青少年上足、上齐、上好体育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发展学生特长,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锻炼中来,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作为一名基层的体育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新课标的颁布重新定位了“体育与健康”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向体育教师发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标定制了不同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要求教师加强对儿童成长规律的研究,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科学设置运动负荷,合理掌握不同的运动技能。本次课改中还要求设置大单元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课堂中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同时不能忘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新课标的出台给予了体育老师莫大的支持和肯定,给予了我们更加清晰、具体的课程解读和指引,提炼了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教师要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接下来,新课标的理论运用到实践才是体育老师最应关注的问题。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主要集中于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变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六个方面。总的来说,新版课标更加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两个部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要积极推动体育课堂改革,突出单元教学,着力解决当下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牢、各学段教学内容不街接问题。最后,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路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增值性评价的理论创新和本土化应用对于全面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反思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当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评价目的重定级轻应用、评价对象重整体轻个人、评价内容重显现轻挖掘、评价方法重数值轻增值。因此,基于发展性、个性化、系统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该研究构建了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包括指标内容、阶梯设置、层级赋分和价值判断四部分,并且从建立信息化体质健康数据库、树立增值性评价理念、设立评价分析工具、创立教育评价生态四个方面提出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核

  心蓝图。《方案》中要求“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对于各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出了指向性的建议。增值性评价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价方式,首次出现在我国政策性文件当中,为教育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且增值性评价是一种利用标准化测验的各级各类数据,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来对学生各类成绩的前后变化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与《方案》中指出的“要充分运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精神不谋而合。这类方法由于其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与实践,但是增值性评价如何本土化应用,还需要加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同时,《方案》在强化体育评价中强调,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建设中,明确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优秀率达到25%的目标,且学生体质健康成绩要作为其在各个学习阶段毕业的硬性要求,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已然成为国家相关战略决策关注的重点。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学校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国家建设和民族兴旺的基础保障。新时期国外体质健康测评系统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结合,运用在线工具综合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化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效能进行科学评价,对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值性评价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学生体质健康领域实施增值性评价,能够创新评价形式,为建设科学而公平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一、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的反思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监测主要是通过一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但是,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的动态变化来看,抽测复核数据中有近三成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不及格,初中生有近15%的不合格率,小学生不合格率为6。5%,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合格率呈伴随着年龄升高而增长的趋势。评价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与评价体系的缺陷密不可分。

  (一)评价目的重定级轻应用

  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评定,重在促进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是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成绩,来作为重要依据对学校体育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工作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并在21世纪初最终推行《标准》,要求每个学校每学年将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上报,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探索,体质健康测评已经趋于完善。但就目前的体质健康测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体质健康工作是为了定级而测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评数据进行收集并上报,重的是学生测评成绩及级别结果上报,而对于学生更为重要的评价反馈与发展应用则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得到的数据评价也仅仅是简单的成

  绩数据而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也就无从说起。如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哪项身体素质处于弱势?课程计划有无干预?就目前来看,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解决。

  (二)评价对象重整体轻个人

  儿童青少年学生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的对象,在测试的过程中往往被当作一个整体,测试过程中个人的差异性则无法完全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测评频次的单一。我国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方法是由学校统一安排测试时间,一学年进行一次,测试的时间跨度一般在1-2个星期,并根据学生测试的情况安排一次补测,为部分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第一次的学生提供测试,并对其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一学年进行1-2次测评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的是体质测试和数据收集的效率,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对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定义,但这种方法忽略了测评的最初目的,即学生体质健康的诊断。因此,只有通过多次的诊断,发现学生当前的体质健康弱项与问题,并将其测评前期数据形成体质健康数据链,进而在后期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精准干预,才能充分发挥评价诊断的功能。信息化背景下,人脸识别、5G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常态化测试成为可能,学生在不断测试评价过程中实现个体的提升,这也是未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能够破解测评频次单一的有效渠道之一。

  (三)评价内容重显现轻挖掘

  《标准》中对于评价的内容(即评价指标)做了统一的规定与说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50米跑、立定跳远、座位体前屈等)。

  测评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测试完后,一方面根据每项指标的权重得到相应的总分,另一方面,根据总分的多少标记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教师和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各类达标率,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显现的数据。基于大数据的新研究范式要求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本身面对的就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大量数据。因此,如何基于这些数据,运用专业的方法去挖掘学生各项数据纵向和横向的关联和规律,用于教师制订专业的运动处方,指导并干预学生的体育锻炼实践,以此来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这将是未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四)评价方法重数值轻增值

  《标准》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采用标准化的评分表对各个学段的单项指标进行了分数的划定,学生可根据单项评分表来对自身情况进行评定,各单项加权之和为其总成绩,最终以数值化的形式体现,评价的标准根据学年的增长而变化,各项成绩的加权总分进行等级确认,以此作为体质健康测评的终结。学生每年都将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体质健康测评(免测学生除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的学生自身体质健康数据形成了一个数据链。当前对于这个数据链的关注与分析,除了学生自身自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外,对于各项数据的增值分析近乎于无,导致的结果

  就是学生自身成绩与往年成绩的比较与进步无法得到展现,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数据进步或者是退步的幅度无法得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管理库的缺乏,二是相关管理者数据增值意识的缺乏,在这两个方面的突破将是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

  二、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

  从理论层面看,增值性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的,适用于学生评价的各个层面。从技术上看,增值评价可用于任何内容的评价,既可以是考试成绩,也可以是道德发展、体质健康等内容。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强调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形成了以成绩进步幅度来关注学生发展的“动态”评价。这为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消解路径。

  (一)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是改进而不是证明。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增值性评价体系的确立原则之一是要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价值取向出发,扭转传统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成绩和级别的价值导向。这是评价模型有效性和可靠性发挥的基本保障。

  二是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即要以人为本,利用教育评价的手段,引导多元主体关注个体体质健康均衡进步和增长。在增值性评价

  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发展特点,尊重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发展差异,公平对待各类学生,实现学生个体体质健康的均衡发展。

  三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的全面性,既要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同时也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敏感期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系统性地进行考虑。

  四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强调,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研究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数据,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评价客观事实,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全方位数据的收集,注重挖掘学生各项数据背后的相关性,为后期的运动干预提供数据基础。

  (二)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基本框架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主要过程包括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搜集评价资料、分析评价资料、进行价值判断四个部分。根据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发展的现状,以及增值性评价的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基于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本研究构建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见图1)。评价采用个体纵向发展、群体横向比较、运动干预质量三个核心指标来描述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情况,根据指标体系设置阶梯层级,参照阶梯层级进行赋分,最后得到增值分数,对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及发展过程质量作出价值判断。

  1、指标内容

  一是个体纵向发展。学生个体纵向发展增值分既要考虑学生过去(上一次)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也要考量学生未来(回归方程预测)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用学生个体纵向全数据链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过程。因此,纵向发展增值包括两部分:一是当前测试成绩(X2)与上一次测试成绩(X1)之差,二是当前成绩(X2)与预测成绩(X0)之差,二者共同组成学生体质健康纵向发展增值评价。实践应用当中,需要学生个体大中小学体质健康成绩形成共享机制,才能避免“各管一段”的弊端,为个体体质健康纵向发展分析提供数据链支撑。

  二是群体横向比较。群体比较是指学生在校级群体或者区域群体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对位置,用T分表示。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成绩的特点,通常采用T=50+(U/6)x100进行计算,其中U是指以一批成绩的平均数为参考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该成绩距离平均分的远近程度,其计算公式是u=(x-)/s,公式中,x是个体成绩,是平均数,s是标准差。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原始总分进行标准分的线性转换,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测试成绩的位置,为后期进一步的运动干预奠定基础。群体横向比较要求大量准确数据作支撑,因此,建议学校或者区域相关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建立信息化体质健康数据管理库,以便更加快捷准确地实现数据分析与挖掘。

  三是运动干预质量。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活动。运动干预是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纵向发展状况和横向比较情况,针对性地对

  某项素质制订运动处方,并由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中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系统,建立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为一体的常态化测试实验室,能够实现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通过一学期的运动处方实施,能够得到学生某几项素质的运动干预增值情况,假设干预前若干项素质的平均分为Y0,干预后若干项素质的平均分为Y1,Y1和Y0数值之差即为干预增值,将这部分过程性数据纳入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高质量发展。运动处方的制订可采取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学生体质健康弱项,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处方,也可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运动处方,通过测试来诊断学生的进步程度。

  2、阶梯设置

  阶梯的设置主要包括阈值的设定和层级的设定。实践过程中,阈值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评价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的发挥,需要科学而又艺术的处理,既能够让多数学生感受到自身体质健康的进步,又要保证评价的价值判断的准确性。阈值的设定可以根据目标导向提前设置,也可以在成绩测试过后用统计学方法来计算,还需要根据区域和学校的整体情况来判断,如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太均衡的区域与学校,横向比较的T分设置就应该大一点。本研究根据目标管理理念,采取测前设立阈值法,具体阈值见表2。层级设定即根据学生增值的阈值设定退步、稳定和进步三个级别。

  3、层级赋分

  根据阶梯的设置,对三个指标的三个层级分别赋分,就形成了可评价的具体分值。本模型设置退步积0分,稳定积1分,进步积2分。

  即三项指标都进步的学生,其增值性评价分数为6分,三项指标都退步的指标其增值性评价分数为0分。实践操作当中,对各个层级赋分也可根据学校与区域的实际来权衡,如要加大对指标进步学生的褒奖程度与范围,可以将进步层级赋分的数值加大,如要加强对退步学生群体的干预力度,也可将退步层级的表现赋以负分。

  4、价值判断

  根据层级赋分的设置,可以用增值评价分数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质量的评定,对于退步较多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了解和干预,对于进步的学生要进行相应的褒奖。评定三个指标都稳定(积3分)或一项稳定、一项退步和一项进步(积3分)的对象为稳定,不受褒奖。三项指标增值分数之和大于等于4时,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为进步,给予褒奖。三项指标增值分数之和小于3时,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退步。褒奖和干预的分数临界值亦可根据实际当中教学与行政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三、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国外对于增值性评价的理论探索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发表的《科尔曼报告》,探索的是学校效能的评价问题。伴随着不断的实践研究得以成熟,国内对于增值性评价的研究更多聚焦在增值性评价的理论探索上,由于测评技术复杂,缺乏标准性测验等原因,增值性评价本土化应用研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对于学生水平的增值性评价仍处于积极探索状态。本研究建立的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当中不断验证和调整。

  (一)建立信息化数据库是基础

  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建立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基础。数据库随着追踪年限不断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庞大,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对数据库的维护直接决定着增值性评价的效果。在实施增值性评价时,要加强数据意识,用证据说话,构建区域教育的大数据。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在应用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质健康数据,并不断收集学生背景、学校情况、教师信息、学生过程信息等数据,建立纵横交错的网络数据库。数据库建立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质健康智能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健康管理软件开发,形成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运动干预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建立常态化体质健康测验实验室,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次自主测验,所得的数据为学生过程性的评价提供资料。此外,假设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个“斜坡”,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处于斜坡的某一个点位,学生体质健康的爬坡速度可以有效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效能,衡量爬坡速度就需要多重数据的有效支撑,多重数据的有效支撑可以建立起学生体质健康达成成就曲线图与“爬坡图”。总之,增值性评价作为一种量化评价方法,数据库的支撑是后续的评价基础。

  (二)树立增值性评价理念是关键

  增值性评价的思路与理念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核心理念参考。学生增值评价应树立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的理念,树立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一种新的评价方式的产生必然引起新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应是其隐含的评价理念。增值性评价的理念是运用学生成绩的前后差异程度来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教育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常规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与《标准》制定的“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引导锻炼”三大初衷有所偏移。原本的评价方式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总体监控与把握,但也导致了诸多问题:部分学校为片面追求体质健康“及格率”“优秀率”等指标的提升,在数据的真实性等问题上做文章;有些学生在测试成绩已经达到及格的情况下,主动放弃部分项目的测试;也有些体质健康弱势学生为了追求及格的分数,不惜铤而走险,请人代考。因此,有必要引进增值性评价与原来的评价方式形成有效的互补,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效能评价和提升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内核动力,让学校重新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让学生增强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关注。

  (三)设立评价分析工具是根本

  选择合理的评价分析工具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重要方法路径。模型的设计为评价提供思路,运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则为大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便捷。专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将模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编程处理,实现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增值性评价模型有获得分数模型、协变量校正模型、马尔科夫链模型、多因变量模型、交叉分类模型等,比较成熟的相关统计学分析软件有SPSS、MLwin、HLM、MLinN、TVAAS等,这其中又以TVAAS系统应用最为成熟,TVAAS系统亦称田纳西增值性评价系统,目前,美国大部分州都在使用TVAAS系统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每类软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评价因素水

  平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软件分析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符合项目评价特征的分析软件,以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亦可与第三方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将专业技术部分交由技术人员处理与分析。

  (四)创立教育评价生态是保障

  良好的教育生态评价是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落地生根的有效保障。教育评价生态是指,从评价相关因素出发,以多维结构性视角,观察教育及其相关元素的作用和运行状态。教育评价生态强调各个相关因素的有效综合,来促进教育评价整体高效能的发挥。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在改革实施中,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体质健康发展态势,发现评价当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优化评价生态。一是增值性评价相关理念。评价理念对于评价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新评价模型实施与应用中,应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形成教育评价理念共识。二是评价主体的主客体。评价主客体的认知与实践对于评价生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包括被评价的学生、评价的研究者、实施与评价的制定者,评价的主客体需要勇担自身责任与任务,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的顺利运行。三是评价的环境影响。良好的价值导向与实施的顺利运行助推评价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的评价环境反作用于评价理念的深化与评价实施的推进,达成评价的最优运行状态。

  增值性评价作为国际化研究的产物,需要理论的借鉴和实践的探索,创新和发展现有增值性评价理论和模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值性评价体系,能够助力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本研究构

  建了本土化应用的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以期能够科学而公正地评价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监控学校体育工作效能,充分促进《标准》的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引导锻炼功能的发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的探索,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时代担当。

篇二: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的考察与面临的课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主任

  研究员高峡

  编者按: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体现人才培养的国家意志和政府对义务教育课程基本规范和要求的重要文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历时六年的今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研究”课题组从“差异”、“演变”和“关系”方面对课程标准加以考察和研究,为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体系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本期将其刊发出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国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始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6年的历程。从新课程方案在第一批实验区试行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在小学阶段实验了一轮,在初中阶段实验了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贯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举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体现人才培养的国家意志和政府对义务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兼有指令性与指导性的文本,同时它还是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尝试以“课程标准”的方式阐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这是我国自1952年来的第一次。毋庸质疑,其挑战性和创造性也是前所未有的。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之一,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回顾我国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到,尽管在编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编制者们在努力体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给予教材编写者以更大的空间,激发和引导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可贵的尝试,但是由于发展速度和愿望与教育现实特别是教育理论研究之间存在差距,在一些方面显得有些仓促:与课程标准研制相关的理论研究尚为薄弱,实践积累亦有不足;对如何恰当地把握课程标准本身的意义价值、功能定位、结构成分、构建方式、语言表述等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相对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制定过程显得匆忙,程序不够完整;研究、借鉴国外有效经验不足;包括学年和学段标准划分在内的一些问题在当时已显现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潜在的问题不断得到揭示。近年来我国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课程标准展开了一些争论,诸如对课程含义、课程功能理解的分歧,对“三维目标”和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界定以及“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困惑,对构建标准的依据、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等问题的不同见解等等,这些讨论十分有价值,它既表明了大家对课程改革的关注,也为我们厘清一些基本认识和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提供了动力和研究资源。

  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使课程标准得到不断完善是课程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实验性的各科课程标准,是否能够体现我国教育哲学思想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将这些思想以适当的方式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为,是否便于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课程实践者理解和实施,是否能够成为检验义务教育质量的依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展对课程标准的本体性问题与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充实我国的课程基本理论,为未来课程改革、课程政策制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资料和对策建议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的进展

  概观近20年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蔚为壮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增强自身国力竞争能力是首要的需求;从教育变革的角度看,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适应现代社会变革传统、教育权力体制的再分配等,都是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因。为确认和确保教育质量,使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国家重新确立或强调有前瞻价值的课程目标,纷纷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被称之为“以标准为本的课程改革”。与此相应,有关课程理论、课程政策以及课程实施的研究也蓬勃展开。其中,出自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改造主义等不同教育哲学和价值观的课程理论、观点颇具影响。各国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越来越频繁,在课程改革的许多价值取向上呈现趋同的特点。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以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①这反映了各国政府对课程标准内涵与内容的基本认识,可以看到各国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的动力来自于课程实践的需求,因此课程标准研究体现出浓厚的实践性和政策性。

  有关课程标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标准文本。通过分析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们都集中体现着该国或地区的基本课程理念和传统,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对各个学科的课程价值的不同理解,包括对课程标准本身的不同理解。

  在实行地方分权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研究和制定课程标准的主体有两类:一是各民间学术团体(如美国数学教师全国联合会)和研究机构,编制反映自身对学校课程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教育标准(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但此类标准不具有指令性,只作为制定学校课程标准的参考和建议;二是各地区(州、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政策中教育总体目标制定的本地区课程标准,这类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指令性。据此标准有的学区还会制定相应的细化标准,这也会因地域而有所不同。比如美国,以加利福尼亚为代表的某些州先由专家出台标准,之后经过公众评判而确立;而以佛蒙特为代表的某些州则先广泛吸收公众意见,之后综合出台标准。总体来说,虽然国家的宏观目标在不断的调整之中,细化标准的制定过程也有所不同,但课程标准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

  在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英国、韩国、台湾等),研究和制定课程标准的主体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聘请或组织相应的咨询委员会或研制团体,制定出的标准经政府部门审批后,以政策的形式予以贯彻。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在检讨标准的指令性和指导性的问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放自主权的趋向。从已经出台的各种标准文本看,国家大的改革思路和主张对标准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与标准相关的研究。从数量上看,直指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多,与之相关的研究多见于:(1)阐述课程原理或探讨课程改革的著作中。如艾伦?C.奥恩斯坦等的《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这些著作主要阐述课程编制的基础,如哲学思想、目标层次与设计、内容组织与选择等原理;(2)对文本的专题探讨中。如美国的民间团体太平洋研究所在比较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后,于1999年提出了评价课程标准的研究报告,认为一套好的课程标准应该做到:“严谨、明晰、可测、具体、全面、学术、均衡、可控、积累”,并以列举实例的方式具体阐述其中的含义;(3)对标准的释义和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的研究中。如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匹兹堡大学共同编著的《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中,分别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英语、科学和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了详尽阐述;(4)教学策略层面的研究中。如美国“为了教师,为了教学”的各种教师指导手册中,具体阐释国家(学术团体)和州(行政)标准的含义,降低因理解带来的歧义,以及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如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教学,分析不同的教学与管理信念在实施同一课程标准时的不同效果等。

  3.修正性的研究与方案。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课程标准制定出现的一些新思想和新主张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和批评。如日本主张“宽松教育”、删除十分之三的课程内容,引发社会对“学力降低”问题的批评;韩国在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关系上,急于模仿外国,而没有基于本国特色课程的持续开发等问题;台湾的“十大能力指标”在转换为各科能力标准中所表现出不一致以及无法操作评价等问题。为此,各国(地区)也在积极研究调整方案,以使课程改革能够更加稳妥、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的进展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有关课程标准的研究并未被纳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在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才开始相对集中地引进和学习。概观我国的课程标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的引进与学习。课程标准编制初期,各课程标准组在外来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都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蓝本,以期从中获得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解。2000-2001年应工作之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组织翻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美国多个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并做了初步分析,作为内部资料提供给各课程标准组参考。之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相继做了一些翻译、介绍和比较研究。作为课程标准制定的前期准备,华中师范大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小组组织人员翻译汇编了《中美语文目标及评价比较研究》和《语文课程标准评价研究资料》。当然,限于时间和资料的来源,能够翻译引进的课程标准较少,各学科之间也不甚平衡,例如有关社会科、数学的资料相对丰富,而有些学科的资料则十分缺乏,因此我国课程标准编制者难以获得对国外课程标准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尽管以上课程标准的引进和翻译比较零散,但毕竟为我国标准制定者提供了借鉴,在我国新世纪之初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引发了此后更多的引进。《加拿大1-8年级“科学”课程标准》、《美国小学学科能力

  表现标准》、《澳大利亚课程标准》、《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等的出版,使标准的引进逐步系统。此外,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系统整理和出版了《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共15卷),这是我国第一次将自新学制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呈现在国人面前,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比较、继承和借鉴我国课程编制历史上的优秀经验,完善课程设计,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课程标准的释义和解读。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以及2002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初步完成,进入实验阶段。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六项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构建的各科课程标准,其对课程性质的界定、内容标准的阐述,以及标准结构、语言表述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众多要执行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编写者和广大教师能够全面理解,各标准研制组编写了“标准解读”。从工作上看这是一个程序,不具有更多的创造性,但实际上它确是一个研制者审视自身,深入寻找标准的理论依据和阐释课程观念的过程。各个学科的“标准解读”,也是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的研究水平的具体体现。这些“标准解读”主要是对已出台的相应“学科课程标准”文本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但也有个别“标准解读”对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有一定的反映,如《科学(3-6)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章就有“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1)背景: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2)课程标准的界定;(3)课程标准的功能;(4)课程标准的弹性:问题与建议。《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四篇的第二章中,提出了完善课程标准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包括如何处理数学目标领域与基本目的之间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梳理知识领域,如何在学习内容中加强数学思想丰富的渗透,如何将理念层面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方法,以及统一的标准如何适应不同地区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实际上,这些也是让课程标准组困惑和未解决的问题。

  3.由课程标准引发的研究。经过对我国各学术期刊和著作检索发现,自200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出台,除了陆续介绍和引进一些国外的课程标准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2000-2007年间篇名为“课程标准”的项目,共有3754篇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课程·教材·教法》、《外国中小学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及各学科教育或教学研究杂志上。其中关于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的研究与体会的文章占据了大部分,如崔峦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也有一小部分文章是基于比较和引进对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分别涉及了课程标准的涵义、制定等,如朱伟强的《“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等。上述成果显示了我国有关课程标准研究的进步,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课程标准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第一,课程标准的称谓、内涵与功能。各国在研制课程标准过程中都很注意对课程标准的涵义和功能进行界定。一些发达国家对“课程标准”概念的界定倾向于强调描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我国学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种界定,但也有不少学者根据我国的教育传统倾向于强调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和水平的规范。对于课程标准称谓的使用,很多学者对由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再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称谓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的内涵与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学者指出教学大纲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大的探索空间,而课程标准作为统一规定带有工业化属性;但也有学者指出从文本研究的角度看,教学大纲更为清晰,而有些标准对课程性质、目标及内容等的界定较为模糊,因此在功能上,难以起到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服务的作用。

  第二,课程标准的规范对象。依国家不同,对标准的规范对象的理解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课程标准内容的架构上。例如,美国的课程标准包含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机会标准;日本的课程标准即是指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机会标准在其他相关文本、制度中展现。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并应依此设计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但对于应如何描述学习结果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则缺乏更明晰的认识。

  第三,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是课程标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分析介绍层面上,而对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依据、教学、评价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具体研究还很不够。此外,涉及各标准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未有更多的展开。

  第四,有关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我国近年来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多属于引进和介绍的范畴,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性质、框架、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以

  及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对比,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多停留在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进度、或是两者共同特点的一般说明上,缺乏有深度的分析。而近年来,国外有关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则更多地是从国家教育制度、文化背景等“本土特色”以及适应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发展等角度来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变化等。

  第五,课程标准实施的成效与问题研究。课程标准的实施涉及到教科书的编写、教学及评价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年推进,学校、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遭遇了一系列新旧观念碰撞及教学行为转变的挑战,发现了一些有关课程标准实效性及新教材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目标的表述不够清晰、可操作性有待提高、课程内容在学段间存在重复、如何更好地衔接、课程标准的城市化倾向给农村地区实施新课程造成障碍等。但相对而言,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要少得多。尽管在课程改革进入实验区一年后有关部门进行了关于课程标准的调查,但由于使用时间过短,标准实施中的成效与问题还难以得到全面、充分的反映,因此无法为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实践、验证其成效以及提出改进对策提供依据。

  综上,我国目前对课程标准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系统性还不够;借鉴学习国外标准时较多还是对已有文本的理解,而对其产生过程、支撑思想、制度背景、定位功能等还缺乏更为全面的分析;对一些基于教育制度的标准呈现,如年段或年级或水平划分缺乏理解,形式模仿的成分较多;同时对课程标准的“跟进式”研究也未实质性展开,特别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性研究还较为欠缺,对于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成绩、问题等缺乏系统和深入的反思。

  四、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究中有待探讨的课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文本,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我国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进行深入的评估和省思极为必要。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更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成熟的课程标准即是其中之一。我们认为,任何课程标准都是不同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课程标准应是学习内容标准和学生学习成就标准的有机结合,不同门类课程标准之间应有一致的达成水准划分依据;影响课程标准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制定过程,也取决于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条件。因此不仅需要从课程编制的原理上,对作为课程研制中内容选择与表现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做出分析,还需要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课程标准的实施条件、环境以及需求等进

  行实证考察,诊断改革实验中的问题,对课程标准的应用价值做出判断。具体说来,下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1.进一步明晰我国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看待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包括素质教育、终身学习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课程标准中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等。

  2.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国际比较,包括对不同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思想、结构框架、研制团队、研制过程、社会支持以及推行策略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国家课程标准制定中的共同趋势和不同点,以及不同课程价值观和理念对课程标准制定的影响。

  3.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解剖式的分析,考察我国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内部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内容的选择、要求的标准、进度的设计、学段的划分、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的统合与协调等。

  4.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的实证分析。为总结和探讨与新课程标准有关的实施经验和问题,可以教材分析为切入口,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与课程标准有关的各类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以此反观课程标准研制和实施的内在机制、分析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可以考虑将“差异”、“演变”和“关系”作为研究课程标准的三个视角:“差异”主要是以因果关系的观点来考察不同国家、地区的课程标准,着力透析课程标准差异存在的成因;“演变”是指要以变化和发展的观念来研究课程标准,着力把握课程标准在各个层面的落实中所产生的“演变”机理;“关系”是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在课程改革的大系统、大背景中来认识课程标准,着力厘清传统、社会、经济、办学和师资条件等方面对课程标准的影响,以此形成对课程标准全面的、客观的、综合的研究。这也是为国家课程标准体系更具整体性、严密性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①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学习质量和基本标准,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页。

  ②InvolvingPre-serviceTeachersinSocialStudiesContentStandards:ThoughtsofAMethodsProfessor;TeachingandLearningwithStandards.③[日]時事通信社,内外教育,2005年4月1日(第5554号)-2006年1月(第5620号)。

  ④[韩]金斗桢,韩国国家级别课程的修改方式和改进方向,2006年中日韩三国课程研讨会。

  ⑤黄嘉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省思与实践,心理出版社2002年版。

  执笔:高

  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主任

  研究员

篇三: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郑明达

  从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公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至今,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十年。回顾十年的发展历程,当年确定的普及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十年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2000年的《纲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发展需求。从目前普及开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内容不系统、课堂教学很随意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种混乱局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发展,新的课程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何时出台,就成了引领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严重。

  一是课程地位不清晰。在2000年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而在2001年6月8日出台的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将信息技术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课程改革专家在各级培训中多次指出,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内容,不应当单独作为课程开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不少学校从课表中取消了该课程,学校也就没有这样的专职师资,开设该课程的也依靠大量兼职教师。笔者在一所小学(该小学有班级数60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数为40个)调研时,发现该校兼职教师的数量竟然达到30多人,其课程开设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是学段内容不衔接。2000年的《纲要》是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均设定为“零起点”,在学习内容上并没有做逻辑上的划分,而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又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起点界定为“非零起点”,这从体系上暴露出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的衔接问题。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师的埋怨就没有停止过,而初中、小学阶段也遇到了学科发展中的种种障碍,问题一直没有能很好地解决。

  三是教学内容不系统。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2000年的《纲要》以模块的形式给出了学习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但就内容性质来看,模块之间以及学段之间内容的衔接性不够,体现不出内在的系统性,因而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均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从教材编写来说,纵观各地教材,从内容选择到形式编排可谓“百花齐放”,更谈不上教学内容的大致统一。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信息技术课堂成了学生聊天、游戏的课堂。也有的教师凭自己的爱好,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毫无系统性可言。由此,造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堂产生误解,甚至错解,认为内容简单,没有什么用,什么人都可以教??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业已开设的课程,其严重性不言自明。

  四是评价体系不健全。虽然2000年《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但从落实情况来看,高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基本能落实到位,初中能落实的则很少。由于终端评价的缺失,教师教学更加随意,在一次调研中,我们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完成的作业(作品)及期末测试题,教师根本无法提供。由此可见,该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似乎没有做,更谈不上构建评价体系。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调研中并非个例。评价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课程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因素,缺失或不健全的评价体系,课程实施的质量自然不高。

  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2010年暑期,我们对区域内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问卷调查中,参加培训的56名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19人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年限在3年以下,仅10人有10年以上经历。这些人员中,专职人员仅15人,兼职以其他学科为主的教师达到17人。当地是从1996年就开始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应该说普及基础较

  好,但调查反映的师资队伍仍然不够稳定。在访谈中,教师对课程地位、教学内容、终端评价等表示出忧虑,加之教师本身在学校工作的繁杂,严重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质量。相对而言,目前高中阶段师资队伍稳定,整体教学质量高,这与国家出台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以及有相应的等级考试不无关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期盼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改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混乱状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新的课程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这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该有一份指导课程发展的规定性文件,2000年颁布的《纲要》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其次,从教育公平和促进均衡的角度分析,出台新的纲要或课程标准也理所当然。全国没有统一的纲要或课程标准,这种混乱局面就很难彻底改变,同龄孩子之间信息素养的差距也就可能越拉越大。再次,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来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长达七年的课程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其开设的规范性、质量是不可能有保证的。

  展望新的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至少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应该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解决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让从事课程研究、管理、教学的人员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0年《纲要》虽然对上述问题作了部分明确,但由于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这些表述又有了新的诠释,目前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重新界定、说明,否则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种种不良现象,难以从根本改变。

  二是与高中课程标准有效对接,进一步解决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及相互衔接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实施多年,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学科框架,与2000年《纲要》已有了本质上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实验,已基本为大家接受。但作为与高中对接的义务教育阶段,仍然采用的是2000年的《纲要》,显然已不适应。为此,各地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江苏省于2007年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江苏省实际有效地与高中课程衔接,上海市整体设计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让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能够一体化。这为新纲要或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然,如果全国新的纲要或课程标准颁发后,这些地方的规定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是优化内容设计,明确各学段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及相应的学习内容。2000年《纲要》对各段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但教学内容仍采用前几次纲要中的结构,描述不具体,各学段之间内容的衔接更不明确,反映在教材、教学中就比较混乱。如各阶段学习的起点问题、内容的选择问题等。新的纲要或课程标准应在各阶段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等方面进一步明晰,有效改变2000年《纲要》模块描述注重技能、内容描述抽象等问题。同时,能真正形成从小学到高中螺旋上升的内容结构体系,也只有建构出这一逻辑结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区别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本质区别,体现出学科特性,凸显学科价值,从而改变只要懂计算机操作的人都可以从教信息技术课程的尴尬界面,进而有效地改变现行课程实施不规范的现状。

  四是照顾地区差异,体现多元性。不可否认,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领域,地区差异明显,全国的纲要或课程标准,应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可以供各地在执行时选择,这也为与高中课程接轨提供必要的基础。现行高中课程强化了思想、原理及方法的学习,在工具的使用上强调选择性。可以选择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相关工具有一定的了解,而这项工作就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

  当然,新纲要或课程标准的出台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后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课程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师等去逐步解决。没有这第一步,后续工作将变得十分艰难。

篇四: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湖北省黄梅县实验中学

  汤国文

  关

  键

  词:新课程

  语文

  困惑

  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种标准自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就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改革中,我与许多同行们一样产生了一些困惑,也作了一些思考,并采取了一些对策。本文展示的就是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三点困惑与思考,即“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想象作文怎样培养,学生作业如何布置等等。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看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依据课程标准,我作了一些尝试,出现了一些困惑,也想了一些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参加及观摩课过许多国、省、市、县级公开课,许多优质课当事人是很费了一番功夫的。但在日常教学中“优质”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比较困惑,但我比较认同:“优质”课要力求做到确定目标不忘“生”;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安排教程强化“动”;创设氛围享受“乐”。

  〔一〕确立目标不忘“人”。

  每节课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目中有“人”。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越,点燃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从而构建健全人格。“育才”先“育人”,一个认知能力发展较快的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那是不可能成才的。

  〔二〕处理教材善于“变”。

  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我们的教学应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聚合或取舍,努力开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可通过变序、连线、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新鲜感。从而不断强化其深入钻研的欲望。

  〔三〕选择教法突出“疑”。

  大多教学方法中,“疑问”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疑能激趣,疑能促思,疑能温故,疑能知新。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设疑,千方百计地将重点、难点、困惑点设计成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尤其要提倡让学生提出问题,力求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让人惊喜,“吹皱一池春水”也让人高兴。只要有疑,都应积极鼓励学生问。“疑”是主体意识支配的产物,保持并不断强化这种质疑意识,随之而来的将是学生成绩的提高。

  〔四〕安排教程强化“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表达在有足够的时间与充分的时机让学生“动”。课堂上的教师不应是演说家,而应该是教练员,一个明智的教练员是绝不会越俎代疱,替运发动去跑、去跳,能力是练成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教师的责任在引导、点拨。要动得有效,这不只是外在形体的动,关键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这就离不开教师有数、有序、有机地安排活动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低效乃至无效劳动。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切实理解教学内容,从容把握教学方法为前提。

  〔五〕创设情境享受“乐”。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到达如期教学效果,也能沟通师生感情。课堂要非常重视创设乐学的氛围。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广采博取,横向扩展,纵向勾联,寻求训练与兴趣的结合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语言修养,培养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技能,也是创设乐教乐学气氛的重要保证。总之,在快乐的氛围中教学,教就成为一桩乐事,学也不成为负担。乐教乐学,其乐无穷。

  二、学生作文想象能力怎样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训练以养成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写出富有创意作文呢,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想象能力的养成,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想象意识的兴趣调动→想象素材的感知积累→想象结果的表现输出。

  〔一〕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

  激发欲望的过程实际上是树立学生想象意识,不囿于定论和陈见而大胆质疑,驰骋想

  象,从而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有位生物教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课时,讲述一个叫做“开普旺斯”的所谓古生物。他先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这种生物在世界上迄今没有留下任何遗迹,然后又津津有味地讲述“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习性,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学生展示“开普旺斯”的一块骨化石。在课后测验时,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答出“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然而当老师公布成绩时,同学们都惊呆了,全班无一例外地得了零分。这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请记住,我讲的课并不一定是对的,同学们要会自己分析。”自那以后,这个班的同学便常常在课堂上高喊一声“开普旺斯”,向老师提出各种疑问。后来,该班学生成绩始终在全校居第一。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靠什么调动,这位美国同行用“反向推力”的原理作了示范。调动学生的

  途径和手段可以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这种形式确实有可借鉴之处。教学中,在学了课文后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课文的“瑕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想象。

  〔二〕创设学生想象创新的条件。

  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思维。”学生一旦有了想象的兴趣,就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给他锻炼的时机。首先是运用多种形式,让他们感知理解课文,去生发扩充想象,以课文为起点,向自由的天空作无穷的延伸。其次是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有多种时机去书写自己的想象、创新的设想,可以写周记,开笔会,办文学社,向广播站投稿;尤其是可以利用每单元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想象的材料;可以一事一议,写片断,写过去,写今天,更写未来,写可知可感,也写科幻朦胧。这样经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想象才会境界高远,学生才能刻意求新。

  〔三〕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无论什么样的想像,多么有见地的创新,都必须要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想象才算完成,想象能力才算得到了表现。

  想象创新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第一,训练思维的条理性,保证想象意识表现的合理有序。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文而无章,前言不答后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时不能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或者说思维时思路阻塞。因此加强对学生思维条理的训练,是再现想象意识的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剖析时间、地点、因果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等常见的带规律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可以以典范的课文为例,品评作者的思维流程,让学生领悟模仿。这样到达思维条理的优化,以保证作文时想象之路的清晰畅通,自然合理。

  第二,训练语言的再现工夫,促使想象意识的增色增辉。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和训练其他任何文体的文章一样,语言工夫一方面靠平时去积累,也可有针对性去练习。我们可以先求表达通顺明了,待时机成熟再求语言表达的流畅明快。如此无意与有意、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学生的语言工夫定能提高。

  第三,训练有的放矢,求得想象意识表现的举一反三。测试学生想象能力的作文大致有两类:片断为代表的小作文和可自由驰骋的大作文。我们可以先练片断,再练成文,可针对性地练人物肖像,练心理描写,练场景描写,练看图作文,练续写改写,练实物想象,练对过去历史的描绘,练对未来生活的展望。通过平时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及其表达能力就能不断提高了。

  学生有想象潜能的天赋和创造,关键是我们的观念要更新,认识要提高,目标要明确,方法要改良。只要我们尽力去引导培养学生,就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三、学生作业如何处置

  〔一〕现行作业必须改革

  现行语文作业简单重复、满负荷操作的现状堪忧,与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要求不很配套。第一是简单重复,教师布置的作业重量不重质,研究筛选不够,综合改造极少,作业后检查评价跟不上套,通过学生作业中积累的学生体验点化学法的更不多见,多数学生反复做、做反复,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平面作业,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不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创新能力蜕化。第二是满负荷操作,从量上看,教师布置了大量作业,学校及家庭准备了把戏繁多的课外作业,学生面对大堆作业,能机械完成就很不错,哪里有自学或创新的时间和精力?从质上看,作业中没有创造的宽松时机,各种作业版本中众多错误已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家长的高期望又让学生在恐惧中“进步”,同学间的竞争更让学生无喘息的时间……学生身心疲惫,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谈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现行许多语文作业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内外衔接和学科渗透的作用,未能尽快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不大。现行语文作业联系学生身心实际、生活实际,联系大政时事、世界万象,利用种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多向立体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等等都做得很虚弱。再加上学科竞争,封闭坚垒,各自为阵,学科渗透不力,使得学习成效事倍功半,学科间互为伤害。由于作业布置眼界低下,训练目光短浅,改评目的单一,使得作业想为考试服务却总是不尽人意。教学的低水平、低目标运作影响了质量,伤害了学生发展,违背了课改精神。

  〔二〕作业改革的尝试

  一要建立稳固好作业的主阵地——课堂的讲练结合、读练结合及黄冈市教科院组织编写的《课堂作业》,把课堂站稳,由课堂延伸,不能为上课而上课,为作业而作业,抓好作业检查评比、学法指导工作。二要拓宽语文作业渠道,丰富作业媒体,让作业多形式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立体开发学生智力。如比赛型、实验操作型、自学交流型、成果展示型、角色尝试型、信息共享型等等作业形式要大力挖掘开发。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开发作业领域和作业形式,引导自学创新。三要对作文练习作大胆改革。让学生养成随记的好习惯。记现实,记生活,记社会,并从中抒发真情实感,同时让学生养成对照作文评分标准自己改作文的好习惯。

  以上三种尝试的关键是语文作业阵地要集中、跟踪指导要到位,形式变化要灵活、媒体采用要适时,否则什么样的改革都是花架子,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即改革。

  〔三〕作业改革的管理价值

  学校抓好语文作业改革管理,带动教师学习研究,简化常规管理手续,着眼教与学的行为落实,在关键环节上用力,使教师和学校都能从教学管理环节上减负增效。教师和学校都能从教学管理环节上减负增效。教师从语文作业改革上抓住了学生学习发展,重视了自身学习发展,“教研”一体化,一举多得。学校从作业改革上抓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校本培训,即能使“教研训”管理一体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观“一叶”而“知秋”,抓实过程评价。作业改革有了成效,学生管理效益自不待言。这项改革表达实际教学管理价值,贯彻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如面对丰富的网上资源如何让它服务于语文教学,利用后又如何较好地让学生落实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与同行们一起进一步探究、合作、交流,以到达让自身发展更让学生发展的目的。

篇五: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

  .

  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

  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根本思路

  1.创新网络培训模式

  坚持教师是培训的主体的原那么。注重教师对活动的参与,以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观课议课为主要形式,着力促进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2.创新教师学习模式

  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那么。渗透行动研究方法,使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扩大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研究,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3.创新课程容

  实现学科专业知识提升与教学技能修炼的严密结合。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的容模块为顺序,在指导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引领教师关注该模块容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该模块知识的开展与更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二、培训对象

  全市所有小学教师,学科涵盖: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与安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共8个学科。初中教师,学科涵盖: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初中思想品德、.

  v

  .

  .

  .

  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初中体育与安康、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共13个学科。

  三、培训容

  1.课程构造与学时安排

  远程研修课程为50个学时,其中课程学习为40学时,研修活动10学时。

  第1模块为通识模块,10学时。分为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主要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情况与审议情况介绍,由根底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朱慕菊主讲。使教师全面了解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标准10年实验的实践成效、问题反思,及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思路和开展走向。

  第二局部主要容包括:主要介绍各学科课程标准新修订的理念与要点问题介绍;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设计〔课程定位、性质、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等〕;各学科课程改革10年实验成效和问题反思;

  第2—6模块为学科学习容,每个模块课程学习为6学时,5个模块合计30学时。

  课程学习主要容为:从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构成的主要板块,从学科课程学习的根本途径、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几个方面来阐述。

  每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一般安排6-8个专题,每个专题15分钟左右。以专题教学容分析为重点,兼顾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学策略与评价,便于学员准确把握和实施课程标准。

  为配合学员课程学习,每个模块都留有思考题,提供相.

  v

  .

  .

  .

  关参考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

  研修活动根据课程模块容及学科团队设计,随时开展,合计10学时。研修活动容主要以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重构活动为主。

  教学案例分析:根据模块学习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并根据要求提交1个自己的课堂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与班级成员进展交流,相互点评。

  教学重构:根据大家相互交流和点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并按照新流程或设计进展课堂教学实践,并将新的教学效果与班级成员进展反应交流,说明改良之处,在此根底上,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2.课程特色

  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教材开展中心对所有课程方案进展全程的设计与指导。课程以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为根底,全面、系统、深刻地解读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十年前的研制、实验到修订、审议全过程;总结十年来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惑;细致剖析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根本特点和主要容。

  300多位课标研制组及修订组成员、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制作,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占课程开发团队的40%。课程充分保证了从一线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明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新变化与新思想,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践的新要求,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理解、实践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课程容的构造化特点,将视频课程微型化,更加便.

  v

  .

  .

  .

  利学员的收看与学习。其中,每门培训课程中,每个模块的视频课程约2个小时,通常包括6-8个专题,每个专题15分钟左右,非常适宜分散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所有课程均配有字幕及重难点学习提示,全面解决网络学习弊端。

  在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教材开展中心的统筹组织与协调管理下,培训过程高度重视“三互动〞,即:学员与专家指导团队之间的学习互动,学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学员与辅导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

  所有学科标准修订组专家和教师全程参与网络研修活动,实时在线答疑与指导。

  四、培训方式

  1.培训模式

  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对学员进展50学时的远程培训,学员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学习超市的学习管理平台系统、3D虚拟社区和教育视频互动社区、网络实时授课系统等手段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参与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在线学习活动。

  2.培训平台

  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搭建

  “天地网络合一〞学习超市平台作为远程培训效劳平台,该平台已经成为教师网联培训支撑效劳平台,可构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效劳于我国的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工程,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并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

  v

  .

  .

  .

  持和效劳。该平台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作为远程培训的重要补充手段,在网络不通的情况下可通过接收空中课堂频道的容实现培训方案。

  平台使用费:每学时2元,50学时,每人100元,培训费以学校为单位统一交付,在学校培训经费中开支。

  3.虚拟班级管理

  采取小班远程授课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进展组织和管理,组班方式原那么上以县区为单位,按学科组班,每班100人,每个班级配备辅导教师1名,县区按照辅导教师的遴选条件选拔辅导教师。

  远程培训辅导教师遴选条件:

  ⑴熟悉网络操作,参与过远程培训和网络版主经历的优先。

  ⑵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中级以上职称。

  ⑶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学能手。

  辅导教师工作职责:

  培训以班级为单位,每班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催促指导学员网上学习,组织网上研讨,引导学员间交流与协作,将网络学习引向深入,确保班级学习质量。其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如下:

  ⑴学习指导:负责组织本班学员参加学习,催促学员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培训过程中,关注班级研讨活动,关注学员留言,归纳学习中的热点问题,给以及时解答与指导。关注学员学习动态,不断发现优秀学员,并对他们的作业、文章等进展推荐发表,同时鼓励学员撰写学习感言,引导学.

  v

  .

  .

  .

  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并把这一实践成果发表到网上进展交流。(2)发起研讨:做好学习指导,针对班级学习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发起研讨不少于2次。

  (3)评阅作业及研修实践活动:对每位学员作业及研修实践成果进展评阅,每个学员至少有3篇以上作业和2篇研修实践活动成果获得合格以上成绩。

  (4)编辑班级简报:

  与班主任分工合作将班级学员在某个学习阶段中学习情况汇总,编辑成班级学习简报。整个学习过程中编辑班级简报不少于4篇。

  (5)协助专家工作:及时了解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展归纳总结,将学习中的热点问题提交给课程专家进展答疑。

  (6)推优及撰写学习总结:培训完毕后,总结本班学员学习情况,与班主任、课程专家一起评选推荐优秀学员;同时还要协助班主任撰写班级学习总结,将本班学员最终成绩及学习总结提交到相关部门。

  4.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先进、多元化的网络教育学习手段,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义务教育学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展学习。远程课程学习,采取分散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学校进展在线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家中自主学习。课程学习可以采取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互动交流、作业提交、评价.

  v

  .

  .

  .

  管理采取在线方式,确保工程管理信息畅通。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料、参与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作业,与辅导者及专家互动答疑等。对个别没有网络学习条件的学员,可提供光盘辅助学习。

  5.辅导方式

  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模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专家答疑、知识的在线共建、检索、互助与分享相结合的学习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辅导教师组织与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在本地研讨的根底上,由学科课程专家团队组织学员进展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班级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学科课程专家组集中答疑和指导。

  6.专家辅导答疑

  在远程培训期间,分学科组织专家辅导答疑,每个学科至少组织3次。先由各班级辅导教师汇总并收集学员问题,然后再由学科课标专家团队采用在线集中研讨答疑的方式针对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进展统一解答。

  7.学员交流研讨组织

  ⑴课程方面

  由学科课标专家团队进展学员交流研讨的组织及引导。同一学科〔课程〕的学员可以通过按学科〔课程〕分类的教师教育共享资讯、精品共享资源、教育博客、教师工作室、学习圈子、公共论坛交流以及在交流研讨平台上开辟的各学科交流研讨信息共享门户等功能进展交流和研讨。

  .

  v

  .

  .

  .

  ⑵班级方面

  由班级的辅导教师进展学员交流研讨组织及引导。同一班级的学员可以通过按班级进展分类的教师教育共享信息、精品共享资源、教育博客、教师工作室、学习圈子、公共论坛交流以及在交流研讨平台上开辟的各班级的交流研讨信息共享门户等功能进展交流和研讨。

  五、培训组织与管理

  1.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

  淳

  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笑青

  市教育局副局长

  马银生

  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成

  员:富平

  市教育局师管科科长

  马恒春

  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汪东晓

  市教科所所长

  曲少杰

  市职业技术学校培训部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富平任办公室主任。

  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学科工作组,负责统筹和管理培训工作,各县区机构报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

  2.县区培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职责

  ⑴分学科组建培训班级,每班100人左右,人数缺乏,可跨区组班。

  ⑵颁发学员培训结业证书。

  ⑶做好学员报名工作,组织学员及时上网学习,并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展监控。

  .

  v

  .

  .

  .

  ⑷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调动优质资源,提供必要的网络技术条件和多媒体设备,配备技术人员,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3.中国教育电视台工作职责

  ⑴组建由熟悉中小学教育的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成的工程专家团队和、教务管理团队〔班主任〕、辅导教师团队,负责课程资源开发、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教学管理与指导等工作。每学科由10-20人组成,团队设首席专家1名,由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召集人或核心成员担任,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比例不少于40%。

  ①学科标准课程专家团队:对辅导教师进展培训和工作指导,组织教学、在线研讨和答疑,抽查批改学员作业,点评学员文章,总结典型问题并发布课程简报,培训完毕后完成学科总结报告。

  ②教务管理团队〔班主任〕:确保本班学员完成注册;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缺乏的学员进展催促;及时与相应部门沟通并反应有关信息;交流学习中的情况和问题;撰写总结报告。

  ③辅导教师: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检查审核作业,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提炼学员典型问题和疑难问题并与学科课程专家组进展沟通,协助班主任撰写总结报告。

  ⑵远程培训学习组织

  学员学习:组织并要求学员须在规定时间认真完成每个环节的培训任务;积极参加线上交流和线下研讨,按时参加.

  v

  .

  .

  .

  所有集中辅导答疑活动;按规定认真完成作业;进展学习反思,学以致用。

  研讨交流:组织辅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本班学员线上和线下学习研讨;引领学员交流研讨,答复学员问题,归纳学员疑难问题并反应给学科专家团队。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在线值班,引领学员交流研讨,汇总并答复学员问题。

  简报学习:组织专家编写培训简报,提供学员学习,每学科不少于5期,容包括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问题、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评析,前阶段学习的总结与反应,下阶段学习的引领等。班级辅导教师负责编辑并提交班级学习简报,每学科不少于5期。

  专家辅导答疑:组织专家定期对学员进展在线视频或文字集中辅导答疑,每学科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引领学员交流研讨,并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问题、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评析。首席专家须参与答疑讨论。

  作业点评:班级辅导教师负责催促本班学员按时完成作业,批改本班学员的所有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学科专家提供作业评价标准,指导班级辅导教师批改作业,并抽查点评学员作业。

  ⑶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学员培训成绩的综合评定提供数据,做好学员远程学习的管理工作。加强学员学习过程监控,通过自动掉线或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确保学员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⑷做好工程自评工作并提交总结报告。

  六、学员考核评价

  .

  v

  .

  .

  .

  学员集中研修阶段考核分为四局部,其中网上学习时间考核30分,占考核成绩的30%;作业考核30分,占考核成绩的30%;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考核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教学实际活动〔教育叙事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总分值100分。

  1.合格学员考核方法

  ⑴按规定网上学习时间为2250分钟〔45×50学时〕,学员学习时间不少于1350分钟〔45×30学时〕。

  ⑵每个学习模块都安排一个作业,学员需完成3个作业并上传到指定位置,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批阅。

  ⑶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过程中参与研讨或回复留言不少于18个帖子。回复的帖子要有价值,有原创性、启发性,有针对性,至少有8个以上被指导教师评阅为有价值贴。

  ⑷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把培训容带到教学实践中,学员在学习期间,须发表研修感言类〔讲述研修故事〕文章不少于1篇。

  ⑸学员在网上学习时间、作业批改、参与网上互动均由班主任负责考核及记录。

  ⑹个别遥远学校,确因学校网络等原因,提交作业未成功的学员,需将作业以文本形式上交给各班班主任,同时完成1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感悟。

  2.优秀学员、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方法

  为鼓励广阔参训教师,我们将在培训过程中组织一次“优秀学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与.

  v

  .

  .

  .

  表彰活动,评选方法如下:

  优秀学员根本条件

  ⑴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在线时长2250分钟〔45×50学时〕以上。

  ⑵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帮助其他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其它教师开展网络学习。

  ⑶积极协助班主任参与班级简报编写和班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并得到班学员的广泛认可。

  ⑷发表的作业、文章或评论得到指导教师、课程组等有关专家的认可。

  ⑸发表的文章或评论引用数、被推荐数较多。

  优秀辅导员根本条件

  ⑴认真做好培训管理工作,落实各项责任。

  ⑵指导班级学员合格率在80%以上〔含80%〕。

  ⑶积极协助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做好学员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工作。

  ⑷组学习讨论气氛热烈。班级门户的访问量3000以上,专题讨论数日志100篇以上,上传资源50条以上,评论跟贴假设干。

  ⑸辅导教师工作热情及时周到,组积极开辟各种沟通渠道,如建立组QQ学习群,组员团结互助。

  七、培训实施流程

  1.培训筹备阶段〔6月20日至7月20日〕

  ⑴远程课程及资源准备

  时间:2012年6月20日—6月30日,周期10天。

  .

  v

  .

  .

  .

  制作、发布网络课程并准备相关教辅资料,包括:学生手册,辅导教师手册、班主任管理工作手册等,同时制作、整合经典教学推广案例、教辅数字图书等配套教辅资源,构建一个丰富的数字化知识系统。6月29日召开培训工作启动会。

  ⑵平台技术准备

  时间:2012年7月1日—7月10日,周期10天。

  培训平台、学习工具等技术资源的搭建、测试、调试、网络技术与信息平安保障,让先进技术资源发挥最正确的效劳状态,保证培训的顺利、平安、高效的进展。

  ⑶培训统计与学习账号分发

  时间:2012年7月1日—7月10日,周期10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报名,确定各县学习点,汇总学员班级统计表和辅导教师表和管理人员表。

  根据各地报送的,向各地培训机构发放学员账号、辅导教师账号和管理人员账号。各地培训机构需将账号发放到对应的学校,并通知参与人员及时登录培训平台进展注册和个人信息的完善。

  ⑷管理人员、辅导教师培训

  时间:2012年7月6日-8日培训,7月6日报到。

  培训容:培训平台的使用及管理,辅导教师对平台的操作与使用。

  培训地点: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训对象为各县区工程管理人员、各学科辅导教师。

  2.远程培训实施阶段〔7月15日至9月15日〕

  .

  v

  .

  .

  .

  ⑴网络学习及校本研修

  学习周期为8周。按照培训课程的安排,开展大规模骨干教师培训,完成培训任务和培训目标。其中课程网络在线学习为6周,共计40学时;课程校本研修实践为2周,共计10个学时。

  为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在远程培训期间,每两个模块组织一次专家在线集中答疑,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专家采用在线集中研讨答疑的方式来统一解答。

  3.培训总结阶段

  时间:2012年9月20日—10月10日,周期为20天。

  优秀学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组的评选活动,组织各方人员进展工作总结。具体安排如下:

  ⑴优秀评选

  根据评选标准,优秀学员、优秀辅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组的评选由各地负责组织实施,结合各参评对象的远程培训相关数据〔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由各地制定出具体而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评价标准及管理方法。

  ⑵培训总结

  各相关人员做好培训总结,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将各地学员、辅导教师、班主任的优秀成果汇编成册报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进展统一的展示、表彰和奖励。

  1课程团队

  首席专家:

  .

  v

  .

  .

  .

  巢宗祺:华东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

  主持专家:

  雷

  实

  华中师大学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

  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陆志平

  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研究员,中学语

  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

  订组核心成员

  方智

  华东师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

  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王云峰

  首都师大学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

  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国民

  师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

  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核心成员:

  守梅

  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桂华

  华东师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卫东

  教育科学研究院根底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教研员,特级教师

  亮

  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苹

  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教师

  黄

  毅

  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英杰

  市教研中心教研员

  .

  v

  .

  .

  .

  徐承芸

  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薄俊生

  省常熟实验小学校长、省根底教育小

  学语文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魏

  星

  省市崇安区教研室副主任、省基

  础教育小学语文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学语

  文特级教师.

  v

  .

  .

  .

  2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

  序号

  性民年别

  族

  龄

  最后

  学历

  所学

  专业

  参加工作时间

  所在

  单位

  所教

  学科

  职职称

  务

  备注

  XX联系

  电子

  备注:表中各字段必须填写,不得空缺。

  3:

  .

  v

  .

  .

  .

  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组织机构信息汇总表

  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XX

  性民年别

  族

  龄

  所在单位

  职务

  联系

  电子

  备注:表中各字段必须填写,不得空缺。

  4:

  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班主任信息汇总表

  学科

  XX性别

  民族

  年龄

  最后学历

  所学专业

  所在单位

  职务

  职称

  联系

  电子

  .

  v

  .

  .

  .

  备注:表中各字段必须填写,不得空缺。

  2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秦州区学校:牡丹农职业中学

  联系人:

  联系:

  序号

  123456XX白雪梅

  任旭燕

  王锦玲

  冯

  平

  辛娟娟

  娟娟

  性年最后

  民族

  别

  龄

  学历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303239293133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本科

  大专

  所学

  专业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

  参加工作时间

  2007.092004.071995.072007.092005.052002.11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职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职称

  中二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二

  中二

  联系

  电子

  备注

  .

  v

  .

  .

  .

  78910义海

  任顶峰

  永平

  王许凡

  男

  男

  男

  男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47383630大专

  本科

  本科

  本科

  物理学

  数学

  电子技术

  教育管理

  1985.091995.071996.072004.07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中一

  中一

  中一

  中二

  2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

  序号

  11121314151617XX志刚

  彦昌

  魏宏斌

  魏晓菡

  余和平

  爱琴

  马福渊

  性年最后

  民族

  别

  龄

  学历

  男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25313933363032本科

  所学

  专业

  计算机

  参加工作时间

  2011.042004.071998.072001.071997.072004.072004.07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数学

  数学

  数学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职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职称

  中二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二

  联系

  电子

  备注

  本科

  信息计算

  本科

  农田水利

  本科

  植物保护

  本科

  大专

  本科

  物理学

  英语

  英语

  .

  v

  .

  .

  .

  181920邓桂兰

  辛金洋

  余文霞

  女

  男

  女

  汉族

  汉族

  汉族

  403627本科

  大专

  本科

  果树

  英语

  英语

  1996.082004.072010.03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英语

  英语

  政治

  教师

  教师

  教师

  中一

  中二

  中二

  2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

  序号

  2122232425262728XX利军

  涛

  邓爱芳

  淑兰

  师利平

  缑亚明

  彦彦

  保平

  性年最后

  民族

  别

  龄

  学历

  男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男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3345453631312838本科

  本科

  大专

  本科

  大专

  大专

  本科

  本科

  所学

  专业

  美术教育

  思想政治

  政教

  农业经营

  美术教育

  历史

  心理学

  农田水利

  参加工作时间

  2002.111992.071990.072001.122005.052005.052008.021998.07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政治

  政治

  政治

  历史

  历史

  历史

  地理

  地理

  职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职称

  中二

  中一

  中高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一

  联系

  电子

  备注

  .

  v

  .

  .

  .

  2930罗玉堂

  柴巧英

  男

  女

  汉族

  汉族

  4036大专

  本科

  汉语言

  物理教育

  1997.071997.08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地理

  物理

  教师

  教师

  中二

  中一

  2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

  序号

  XX性年最后

  民族

  别

  龄

  学历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303338364137303132本科

  本科

  本科

  大专

  本科

  本科

  本科

  大专

  大专

  所学

  专业

  物理教育

  物理教育

  机电技术

  化学教育

  园艺

  食品工程

  音乐教育

  美术教育

  体育教育

  参加工作时间

  2004.072004.071998.071999.091997.071999.092006.062005.052004.07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物理

  物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生物

  音乐

  美术

  体育

  职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职称

  中二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二

  联系

  电子

  备注

  31云贵东

  3233满库

  想成

  34辛怀生

  35天林

  36唐明霞

  37云俊峰

  38亚军

  39安菊琴

  .

  v

  .

篇六: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针对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提出的18条建议

  自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以来,我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新发展对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些素质变得突出和重要了,而有些素质则变得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教材,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另外,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的。

  目前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成功的,是中国几十年课程教材研究与探索成果的结晶。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不科学的(理想的课程未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课程),说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更是有失偏颇。而且,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有大量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要吸取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向前更进一步。如: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整理为word格式

  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新世纪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课程教材要进一步特色化、个性化,以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市场需求;

  教材的系列化、多功能,将由于受到教育市场消费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不断催化和促进而不断加强;等等。

  以上这些方面,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改革重点。本文试图择其要者,列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议清单18条,供新一轮义教课改实践者们参考。

  建议1:进一步删减现行课程内容,精选重点,以进一步降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减少知识点,尤其是删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那些超越学生可接受范围、过于深难的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内容深难重。各科必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粗线条”的“整体框架”,侧重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把必修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比例限制在75%左右。在此粗线条的框架基础上,必修课程中把部分内容作为范例,或选取某个专题或角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具体深入的学习或专题研究。如历史,在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每学期选取一个范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透彻描述和深入探究,给学生一个现场报道式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再如地理或社会中的世界地理学习内容,在向学生呈现世界地理的粗线条的框架性介绍后,根据具体情况(如本校所在地的特点和需要,整理为word格式

  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国际热点或我国的外交形势等),选取某个地区或国家,对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作详细深入的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和研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和分组,分别研究一个范例或课题,如日本研究、澳洲旅游、美国文化、北极探险,等等。

  建议2: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包括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意识、观念,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如,小学语文科可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课文。

  建议3:在限制必修课课时比例(75%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比重,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某个兴趣点,或带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针对必修课程中某些具体内容(如某部文学作品)、某个专题(如文艺复兴)或某个课题(如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进行深入透彻的充分学习和钻研,从而更加强调关照学生个性和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建议4:现行课程教材比较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如对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类比能力等各种能力,分别进行专门专项训练,但对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的培养(如问题解决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新一轮课程教材将在继续重视各种能力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整理为word格式

  课题研究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习惯和能力。这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可以也应该从小打基础,一步一步地分层次培养,使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渐发展,不断完善。这样,从小就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制订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分阶段的、系列化的课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发展计划,明确各阶段课题研究能力应达到的水平或达标标准,并明确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如何落到实处,即在各科中课题研究能力培养的分工要求及科际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得到切实的保证。

  建议5: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如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在我们的各科科目目标中,除了列出要求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价值观,还应该包括一项内容,那就是“经验”:要求学生习得的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如“具有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实验设计和简单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具有就某个问

  题进行研讨或辩论的经验”,“具有野外科学考查的经验”,“具有户外地理观察、地理调查或地理参观活动的经历”,“具有创作童话或诗歌的经验”,等等。

  建议6:促使课程进一步综合化。如小学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门常识科,或自然与劳动综合成一门科目,或思想品德与社会综合为一门科目,或音乐与美术综合为一门艺术科。再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综合为一门综合理科(或称自然科学基础),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包括当代整理为word格式

  社会问题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内容综合为一门社会科(或称社会科学基础),给整理为word格式

  学生提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粗线条的整体框架,同时提供进行具体深入的范例学习和专题研究的机会,并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

  建议7:根据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材,通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真正达到整体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标。如,如果把城市小学语文的识字量提高到3000字,看似局部负担加重了,却可能由于提高了后继阅读学习的效率而在整体上减轻了学生的总体学业负担。因此,为了从整体上减轻学业负担,反而可能需要在局部上提高学习要求,而其关键,是遵循学习规律,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建议8:在各科中全面渗透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设计思想。

  一是在讲述科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时,紧接着渗入有关的技术、成果及其相关的社会知识,使科学的学习渗透与之相关的技术应用和社会影响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各项理论知识时,了解这些知识分别在实际生活的什么地方得到应用(科学与技术、社会)。二是在讲述技术内容时,阐述这一技术中所蕴含或应用到的科学原理,这一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科学进步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副影响(技术与科学、社会)。三是讲述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时,指出社会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用到哪些学科知识和技术,社会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哪些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如何转化(如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或转化为科学问题),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出现等社会实践中提出来的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如何成为根本动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社会与科学、技术)。

  整理为word格式

  建议9:讲清知识的来源,也是课程教材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中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通过范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向学生呈现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创新过程。

  建议10:讲清知识的应用,强调各项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了解计算机键盘设计中所用到的统计学知识。

  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建议11:科学教育在给学生提供科学概念时,首先应注意研究学生经验中已有的个人的原始观念。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展开研讨或辩论,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或实验进一步研究有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发现各自原始观念不一致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解释不通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来改变和发展这些观念,形成科学的概念。尤其是小学课程,一定要注意研究和重视儿童已有的原始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

  建议12:把“劳动技术”这一科目改称“技术”或“基础技术”,不再仅强调单纯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的训练。一是强调与自然科学类整理为word格式

  等课程的联系与配合。二是强调“技术设计能力”(包括确认需求与机会、产生设计、整理为word格式

  计划与制作、评价等)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详见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技术部分,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三是在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综合进“现代技术入门”的一些知识。

  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界,而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科学以探究为特点,技术以设计为特点。作为对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出的能力的补充,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号召学生通过参与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设计活动项目,来培养技术设计的能力,包括发现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包括成本与风险效益分析)、实施解决方案并评价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家庭阳台的美化布置方案,设计满足营养标准的食谱,为学校某个区域选择植物,设计一种方法来固定物体或移动物体,设计一个天平用于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设计警报装置的电路,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了一个设计的范例:每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制作一个乐器,然后与班上其他组同学交流

  讨论,并为全班同学演奏一下。

  在技术设计活动中,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系统设计、成本、风险、效益和非常重要的利弊权衡,以及替代方案的问题。这一标准还强调对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加以研究,如拉链、衣帽钩、罐头起子、桥和汽车等。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技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教会学生动脑,技术教会学生动手。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技术科不能仅强调单调的技术操作,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技术活动需要设计、信息处理、价值评估、权衡投入与收益,等等。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

  整理为word格式

  建议13:初中思想政治科需要补充进足够的经济常识内容(尤其是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和适量的政治常识(尤其是与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的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尤其是生活哲学)方面的内容。如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在心理素质教育和生活哲学常识,第二学年安排法律常识和政治常识,第三学年安排经济常识。

  建议14:新一轮课程教材必须力争在加强人文精神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改进,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教材中要进一步加强文学艺术教育,更重要的要是在文学艺术教育中,摆脱教条刻板地肢解技艺、牵强辨析,以及片面强调单纯技术技能训练的“技艺之学”、“记忆之学”的倾向,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感悟,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像,强调形成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强调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追求。尤其在语文科、音乐科、美术科,以及相关的历史内容的学习中,都要注意这一点。

  建议15:在新的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得到更加充分的介绍和渗透。如,历史中可以渗透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等可持续发展观念方面的学习内容,如增加历史上关于破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事实等学习内容;也可以增加反映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各国势力消长的历史材料。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狭义地讲,是一种环境教育、生态教育、人口教育、能源资源教育,广义地讲,是一种长远观点和负责态度的教育,是对急功近利、对未来不负责任的不理智态度的否定。它既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涉及个人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感情的可持整理为word格式

  续发展等等,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而不仅仅是理科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整理为word格式

  建议16:新一轮课程教材要设计各富特色或个性的几套,供实践者根据各自的情境具体分析,因地因校制宜地加以选择。

  注意,这里提倡的是特色化、个性化,强调的是“多样化”中的“样”,要各式各样,各有不同,而不是强调“多样化”中的“多”,否则“多样化”将异化为“多套化”,似乎套数越多越好,这将导致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特色化强调的是“特”,追求的是各具特色,各富个性。如可以借鉴大学英语教科书分精读课本、泛读课本、听力课本、快速阅读课本成套发行的方式,语文、英语科的教科书亦可考虑出版精读课本、泛读课本成套使用。过去我们的语文除正式教科书外,也有配套的自读课本,但自读课本是作为可选可不选的教辅类读物,不上教材用书目录。改为泛读课本后,不作为选用读物,而作为必读课本的一部分配套使用。

  另一方面,课程教材要有特色。就各校而言,特色学校之特色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特色课程。国家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就要给各地各校办出特色留出足够的弹性余地。作为国家颁布课程方案,也应该是提供几套各具特色的方案供各地选择。

  建议17:教材编制更加强调系列化。与教科书配套的各种系列化教材,配备得越齐全,则该套教材越有竞争力。如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手册、地图册,以及配套课外读物等)、教师用书(多功能教参),家长用书(家长指导书或家庭辅导参考书),各种学具、教具,挂图,电子音像制品,教育软件,等等。其中,教材配套学生课外读物(不是一般的课外读物)、家长用书,应该进一步受到重视,这方面的需求很大,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各套教材中往往不太重视这一块,几乎没有专门的家长用书,许多整理为word格式

  家长是借用教参来藉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各种电子教材,将成为教材市场异军突起的一大领域。

  建议18:教材编制越来越强调多功能。如教参,除了直接指导某课或某单元的教学,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外,还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新特点,其编制思想、理论基础,具体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教参中设置一些小栏目的方法,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教学,阐述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尤其是课程教材教法方面的)、心理学知识,最新教改思潮和动向,以及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以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如学生家长用书,除可直接针对某课或某单元的学习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外,还可以通俗地向家长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改革思路及其必要性、可行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可设置一些小栏目,通俗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如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学习,介绍一些家庭教育、家庭辅导的方法,学生学习问题或其他问题的咨询,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这样,也促进了家长家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产品的多功能,是消费者对商品不断增长的共同要求。越是符合消费者意愿和需求的商品,才越能使消费者满意,并受到青睐,其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强。因此,各种产品的设计者们都十分注意了解和调查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产品设计思想由此而来。目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需求强烈,如果能够通过一套教材的试教或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那么,这套教材受到认可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哪套教材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大,哪套教材的竞争力就会更强。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整理为word格式

  教育理论被实践者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实际发挥作用的物质力量。

  最后,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上述各项改革的可行性和改革步子的大小,通过循序渐进的、坚定的改革实验,继承与创新,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21世纪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篇七: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艺术学科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两年的新老师,我深知学习课标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一直钻研课标,并利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最近,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颁布了,通过不断学习,我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学科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2022版新课标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整合为一门课程,艺术,而小学阶段,主要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在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既要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学情去选择和设计教学,又要将其他艺术内容,比如美术、舞蹈、戏剧等融合其中。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对音乐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以及作业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近两年,包河区每年都会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艺术测评,这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艺术学科的重视和要求。但艺术学科不同于语、数、英等学科,我们还需要去研究、思考以下几点:1。音乐学科的学业质量以何种形式去检测?2。音乐学业质量的检测是否需要覆盖所有学生?3。如何提高学生和家长对音乐学科的重视?4。音乐学科作业是否要从课堂延伸到课下?5。对于音乐学科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辅导。

  新课标的颁布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而我作为新老师更要积极学习,积极思考,积极总结,积极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此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修改后,目标很明确。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

  强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课程目标是人的核心素养具体到课程的转换枢纽,阐述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维度、学段特征以及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此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我们落实培养什么人指航向。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改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引领艺术课程全部的教学实践。

  第二、优化课程内容。必须毫不动摇落实“双减”,义务教育阶段9522总课时不变,于是艺术课程的设置也进行了,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而原来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是独立的音乐、美术、艺术(综合),这和本次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就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依据课程分段目标将第二阶段细化为二个学段,形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第一学段开设唱游·音乐和造型·美术。第二学段音乐和美术。第三学段音乐和美术。第四学段学生在5科中至少选择2项学习。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段划分1,2年级(小学低年级),3,6年级(小学中高年级),7,9年级(初中阶段),从横向和纵向来看,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从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认识,有效理解和正确掌握课标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其次,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来说,从审美感知到艺术表现再到创意实践到最后的文化理解,着力将核心素养与课程之间、学段之间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学段中、课程内容中、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中,而且是层层递进,浸入式的落实核心素养。

  艺术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恰当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情绪高涨、精神焕发,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与艺术形象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在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愉悦,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第四善用多媒体,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艺术教学中会运用到很多中国传统的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如器乐的材质、舞蹈的服饰、头饰、影视光效等,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触、动等将想象、思考、创造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具构成学习共同体,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第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坚持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本,坚信他们有无限艺术潜能,创造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艺术素养,培养艺术特长。利用班级、级组、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举办多种类型让学生表演与展示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艺术创造感和成就感,增强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建议指导性很强:一要有原则,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表现性评价、主体评价。二是要有重点,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三是评价结果的呈现运用。其次是学业水平考试。这也正是我们目前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是艺术实践考试还是笔试,为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有力的依据。如何达到要求,也给我们做了明确的途径,有命题的原则:素养立意、明确指向;基于情境、设计问题;形式多样、综合考查。其次是命题规划,第一是科学制定框架;命题框架具备三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三)是学业质量。命题范围明晰、命题有依据。第二是合理选择测评形式;第三是整体规划测评结构。这些都给我们做了详尽的指导。

  在教材编写的建议中,坚持育人导向、精选内容素材、优化组织结构、彰显艺术特色、丰富教材形态。教材的整个体系思想性、经典性、艺术性、时代性等。这一部分我理解为,教材的编写其实最终就是指导我们为谁培养人,教材的编写要严谨、慎重,关乎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家喻户晓毒教材插画师吴勇事件,不正是在颠覆我们祖国未来的三观吗?在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何编写教材的明确建议,掷地有声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坚持正确导向、保证基础配备、开放课程资源、顺应时代发展。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这次课标修订,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很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的。(摘自,光明社教育家)对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研读,只是浅尝辄止,也很肤浅,想出真知还需精读细读。只要心怀热爱,定会奔赴山海。

  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我们在绵阳市张晓蓉名师鼎兴工作室的组织下展开了新课标学习和思考。学习新课标,感觉较之旧版相比,有很大变革,我的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强调核心素养。

  二、内容扩大、综合性增强。

  高中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泛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

  和体验的特点。“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表现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明确学业质量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艺术课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艺术课的学习成绩评价涉及到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过程评价方式的设计,选择科学、实效的方式,客观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艺术素养的发展。

  总之,这次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让我对未来的美术教学有了全新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方式方法,做成长型教师,迈向新的征程。

  今天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部分,感受颇深!

  围绕着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个艺术核心素养,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最终达成“会欣赏、会表达、会创造、会认同”的总目标。

  1-7年级音乐、美术均为必修内容,到8-9年级,转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媒艺术)五项择其二进行选修。对于学生而言,对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会有实质性的提升,但对于教师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作为美术教师,深感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需加倍努力,砥砺前行!

  今日研读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五部分课程内容中的第二学段(3-5年级)的内容。

  这一学段明确指出了五大学习任务,分别是: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装点我们的生活、学做传统工艺品和融入跨学科学习。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上开始由体验感受慢慢向尝试制作过渡,开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对比、探究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各国美术发展状况及特点,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绘画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角度去审视美术,并学会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的情感和态度。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帮助孩子利用传统与现代的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作。如:使用中国画材料,感受国画风韵;使用吹塑板、木板等,体验版画的乐趣;使用纸、泥等材料,体会立体造型的魅力。在“装扮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书”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理,从实用、美观和环保的角度出发,为班级学校

  的活动进行作品设计。在“学做传统工艺品”中,教师带孩子们欣赏各种手工制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产品。在“融入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科内相关知识融于主题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同时,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总之,基于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的研读,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启发。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艺术性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为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最终使其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教师应善于发掘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合理应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只有把资源有效整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有幸参加我市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第一期《义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训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胡樱平老师所讲的“任务”,她通过解读“任务”的概念开始,一一细分,并以“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为例,详细讲解了任务的特点。这也让我开始反思,日常教学中,在注重教学目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

  “学习任务”这一点,反而因为想要完成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但在课堂当中更是需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本。因此在胡老师的讲解下,我更加清晰的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反思与修改。我相信,在新课标的带领下,坚定信念,积极反思,让自己的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在阅读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的内容后,我意识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以及价值观。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核心素养一定是可教、可学、可评的,不能评价的就不是目标。

  在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应试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近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其中就有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是“落实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把艺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说明育人方向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越来越明确,现就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心得。

  一、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提升人文素养

  此次新课改将以往的美术、音乐等课程统归为艺术课程,强调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升了课时的比重,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国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标强调,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

  遵循艺术学习规律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把“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每个阶段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二、育人导向更清晰,弘扬文化强自信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外延更广,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会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国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视野。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三、目标设计更综合,促进文化理解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地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想象力,运用各种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发挥想象力创作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四、教学内容倡综合,教学方法重创新

  五、优化评价机制,体现艺术学习特点

  坚持创新导向,2022新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除此以外,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综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不同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通过学习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和《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其次,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彰显学科融合,有利于助推学生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一位教育者,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从舞蹈课程内容上,包括表现、创造、欣赏、融合4类艺术实践和14项具体学习内容,其中涵盖了例如舞蹈动作元素、舞蹈创编、舞蹈艺术欣赏、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及生活的融合几个重点板块。这样看来,无论是哪个板块,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在拥有了经过舞蹈训练的身体,孩子才能进行舞蹈的表现、创造和融合,“先用舞蹈解构,再用舞蹈重构”。因此,也希望正在学舞蹈的学生们能够坚持下去,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相信你的努力,一定会为你带来更多惊喜的收获。

篇八: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心得感悟5篇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心得感悟5篇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心得感悟一2022年6月28日,在xx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xx老师的组织下,我在线上学习了x教授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解读。对比原2011版课标,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我感受良多。

  新课标中在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的中的数学。

  和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此版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之前的课标中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

  科学依据,新版课标中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让广大一线教师“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积极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从x教授的讲座中,我比较系统地学习到了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具体的实施。本次学习,清晰地看出了课程标准修订的方面,不论是学段的变化,还是体例变化、还是表述形式,都在进一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要能通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标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让自己成为新课标的践行者!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心得感悟二今天在金老师的引领下,参加了x师范大学x校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22版)的解读和分析,收获颇多。使我们对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史校长从课标修订的背景及要点到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再到新课标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详细深刻地做了解读。他指出,课程标准变化从双基到四基,从四基到核心素养,强调过程、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经验。他还分别从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核心素养、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做了详细的解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阐述了具体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词:将运算,推理,空间想象力延伸为符号意识,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数学,数据分析观念。强调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史校长不仅分析了新课标是怎么变的,还分析了为什么是这样变的。最后他还举了实例让我们深刻理解新课标的变化和内涵。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学到了很多关于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今后会继续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精神,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用新的理念提升自身素养,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引发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在备课中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实践,既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心得感悟三今天参加了x师范大学x校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22版)的解读和分析,使我们对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一、背景和要点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

  教育要求。

  2.从双基到四基,从四基到核心素养:强调过程,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经验。

  阐述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词:将运算,推理,空间想象力延伸为符号意识,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数学,数据分析观念。强调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二、总目标的变化: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新课标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

  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心得感悟四2022年6月28日,在xx老师的带领下,研修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参加了x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使我对数学新课标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2022年版课标改变了2011年版课标单纯述说内容的方式,对各学段的每一个学习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内容要求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表达“学什么”;学业要求是对学习程度的表述,表达“学到什么”;教学提示是关于教学实施的意见,表达“怎样学”。三个方面的表述都融入了核心素养的表现,使得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融合。例如,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还有核

  心素养达成的要求。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对具体知识点应该掌握的程度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还增加了教学提示,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

  2022年版课标通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部分阐述与评价相关的内容。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的学段表现为依据,以结构化的数学内容主题为载体,利用不同水平的情境和活动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出要求。特别注重“四基”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评价建议”提出了形式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建立与核心素养一致的命题规划和方法。

  总之,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心得感悟五今天参加了x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培训讲座。使我对数学新课标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新课标对一些具体概念给出界定。按学段给出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清晰明了。

  二、新课标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对具体知识点应该掌握的程度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还增加了教学提

  示,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

篇九: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与方案心得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方案。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开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开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开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防止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到达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到达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局部地方,进行投掷工程教学很难开展。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解读,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航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并研读新《课标》的新变化,让教育教学更有品质。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读新《课标》会发现,本次修订的各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

  养,这种具体化的改进与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也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学校或每一位教育者,都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

  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例如:数学学科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如何才算具有了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判定学生是“会用”了,能够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中的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会”了?这就既需要有课程目标的总体指向,需要内容的选择、组织,还需要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部分中,做具体的描述,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语词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让课标使用者感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有幸跟着史宁中教授学习了“小学数学2022年新课标”,主要思考:在我们的课堂如何实施呢?1。课标提出的“教学一体化”,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学校教学重点。2。教学设计,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问题。从而让课堂能够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2022年版新课标内容结构化分析”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马教授提出的主题结构化整合具有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保持学科本质。新课标中内容结构化是适应教学背景的,具有重大价值,这样的内容结构化也更

  突显了内容的关联,有助知识方法的迁移,更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同时课程内容结构化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研究空间。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此次培训学习,收获颇丰,期待将培训学习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对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所以前言部分相较2011年课程标准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放在首位更加强调育人的总要求,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同时,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新课标由原来的艺术独立学科标准,变成了艺术课程标准,从单一走向整体,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将培养目标设定的更加明确。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信挑战,所以必须深化课程,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一、坚持目标导向

  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三、坚持创新导向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

  第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业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

  第三、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着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第四、加强学段衔接

  主张艺术实践,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五、细化实施要求

  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化,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

  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

  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

  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

  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它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数学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从“顶层设计”到“上层建筑”,史宁中教授详细介绍了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四基、四能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着重讲解新课标的变化部分并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教学建议。

  数学是有系统性的,通过讲座,我认识到小学数学的部分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还缺乏一致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完善。同时新课标也注重了小学阶段数学抽象逻辑的培养,引入了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的思想雏形,例如尺规作图、等号传递性质等等。

  为进一步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备”有所依,“教”有所依。5月7日在李英副校长的指导和郭鹏程主任的组织下,音乐组开展了以“精准备课研课标注重落实促高效”为主题的新课标学习解读活动。在深刻把握课程标准核心、本质、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李文玲校长提出“心阳光”教育理念,五育融合,润心成长,使新课程标准落到教学中去。

  首先孙璐老师对新旧课标低年级段部分进行解读,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的目标是:1。“趣味唱游”;2。“聆听音乐”;3。“情境表演”;4。“发现身边的音乐”。从这一改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旧课标说的比较笼统,而新课标说的非常具体。新课标注重课堂的实际效果,对老师的指导性要求更强。

  毛尚老师从高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细化了新版中6个学习任务:1、欣赏与评论;2、独唱与合作表演;3、独奏与合作演奏;4、创编与展示;5、小型歌舞剧表演;6、探索生活中的音乐,课标中的六个学习任务还分别配备了完善的学业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听赏与评述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孙璐老师和毛尚老师对新课标的对比解读,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篇十: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困惑与改进措施

  【摘要】:^p: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才能明确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文章从教师自身素养、外部条件等两方面,剖析了当前《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八点困惑,并从深化高师音乐院系的教育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关键词】:^p:音乐;课程标准;措施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1.思想认识滞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当前部分音乐教师对《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够,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理解狭隘,只是把音乐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成教学生唱唱歌、听听音乐的课堂,不懂得音乐教育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结构,一个劲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忽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传统教学的方法、手段短期内难以更新

  《标准》要求音乐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音乐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

  《标准》增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的范围难以界定,研究的过程不断变化,研究的问题也不受音乐单科知识的局限。这种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但是,长期的传统教学,也使音乐教师各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针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弹、学生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模式已根深蒂固,要想消除它带来的弊端,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科研中,音乐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撰写论文,都需要阅读大量资料、检索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研究、探讨,寻找新的对策,开拓新的思路,引发新的信息,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理性思考阶段。音乐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音乐教师没有能力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不会撰写论文,都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以上三点困惑,是从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谈及的。以下五点困惑,将从外部条件方面进行思考。

  4.新课程、新教材与滞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体制的矛盾

  实施新《标准》后,音乐教学中学科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了,音乐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也遇到了更多的难题。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融入音乐学科中。此外,新教材增设了课题研究,也牵涉到很多交叉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知识。但是,由于当前部分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模仿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模式,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较长的磨合期(通常需要两三年),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这就造成教育资的极大浪费。因此,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改革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已严重制约了《标准》实施的进程。

  5.新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标准》强调探究式教学,而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教学时间弹性很大。新《标准》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课堂教学气氛来组织教学。因而,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班级、不同班级以及不同课时的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偶然性都相对很大。有时,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非常热烈,学生讨论积极、情绪高涨,探究的问题不断呈现,这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样,机械的课堂固定时间与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凸显出来,并开始困扰新《标准》实施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6.教学评价改革的难度大

  新《标准》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评价要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评价,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为此,新《标准》强调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如档案袋评价法、专题评价法、测试法、观察法、自我评价法等。

  7.课程资的开发缓慢

  为了使新《标准》顺利实施,充分发掘新教材的教学资,完成《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就必须加大、加快课程资开发的力度与速度。对新课程要求的教具、学具、设施进行配套,例如:为音乐教室配置彩电、音响、多媒体设施以及投影仪、钢琴、学生专用乐器等,配备音乐教学专用的计算机房、MIDI制作室、录音实验室、小型音乐厅,并有良好的校外音乐活动场所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比较大差异,因此艺术教育经费特别是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还非常有限,大量的资金需要学校自行筹集。目前,学校在办学经费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音乐教学设施还很难实现。

  8.考试制度的改革短期难以突破

  “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教育所追求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矛与盾的关系。显然,《标准》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不给考试制度“松绑”,《标准》就难以得到真正实施。现行的高考、中考招生体制已成为推进新《标准》实施的瓶颈。学生的文化成绩不如人意,学校的高考、中考升学率上不去,教师就会受到社会、家长甚至学生的多重指责,社会各界只片面于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上。

  二、改进措施

  1.深化高师音乐院系的教育改革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职前教育阶段主要由高师音乐院系(或音乐学院音教系)承担,他们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然而,当前高师音乐院系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已严重制约了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高师音乐院系必须尽快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尽快从培养“音乐家”的观念转变到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观念上来;尽快加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推进新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积极提高高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快推进高师音乐院系与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学院联合办学的步伐,以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

  2.加强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实施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的指导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形式多样、注重质量和实效”。但在当前,我国部分省市在音乐教师职后培训方面还存在着较多弊端:(1)培训过程没有体现实效性与针对性,没有把培训当作提高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和改进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演练场。

  (2)培训方式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法,仅仅局限于讲座式,使整个培训过程缺乏研究性特征。

  (3)培训周期短,大多数为二至三天。

  (4)培训结果大多没有进行考核或没有认真考核。

  (5)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受训的音乐教师回到原学校,教学理念和专业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因此,今后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应该考虑到把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培训中更多地运用讨论和研讨的方式,辅之以讲座、报告、讲授和阅读文献等方法,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3.加快课程资的开发

  《标准》的实施要有课程资的支持,如果没有必要的音乐课程资,就会严重阻碍《标准》的实施。在《标准》实施的初期,所需要的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和场地等课程资,都应该加以规划,并能及时提供,这是《标准》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课程资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1)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无法满足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2)音乐教师缺少课程资开发的动力与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之一。因此,当务之急是将课程资的开发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计划中来。

  4.及时评价,稳步推进《标准》的实施

  新《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教学与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部分音乐教师对新课程还不太适应,认为课程内容过难。另外,部分音乐教师反映工作量年年有增无减,教学负担日益加重。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就能迅速解决。因此,应该为《标准》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加强分析^p与指导。

  5.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标准》的实施

  对《标准》实施的推进是一个团体努力的过程,每一个角色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们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情,课程实施是地方和学校的事情。实际上,处于《标准》实施核心地位的音乐教师,他们更需要有课程设计者与管理者的指导,使其能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标准》及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就近邀请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学者和研究《标准》的专家来学校指导、讲学,并同时发挥音乐教研员、音乐教师的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要坚持多方人员参与、共同开展,从而促进《标准》的进一步实施。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p:

  [1]陈华彬.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3.230-231.

  [2]吴萌.课程改革的对策[J].人民教育,202,6:31-34.

  [3]邹渊.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开发音乐教育的新课程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6,1:66-69.

  [4]佟雨臣.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205,4:27-29.

篇十一: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南昌市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调研组采用听取介绍、听课、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访谈、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方式,对南昌市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阅、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从中发现了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学常规问题思考南昌市

  为贯彻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调研的通知》(洪教研字[2021]29号)的文件精神,调研组对南昌市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组采用听取介紹、听课、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访谈、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现场察看等方式,对学校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阅、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调研组在总结调研样本校的办学特色或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学校在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有的学校过程管理不够细致,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和规范,各功能教室的管理职责也比较清楚明确,但是制度的落实、执行、检查力度还不够,功能教室使用率不高,有的成摆设,造成资源浪费。“三分决策,七分落实”,怎样把所制订的计划、措施、制度付诸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更应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科研意识不强,教科研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有的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基本没有制订,示范辐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的教师对“科研兴教”“科研促专业发展”认识不够,只埋头教书,缺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缺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很少思考如何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如何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驾驭课堂的能力、参与教科研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还不强,敬业精神还有待增强。有的学校卡在集体备课、评议课活动不够深入扎实。部分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学过程的跟踪管理还不够重视,深入课堂还较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习惯养成情况了解不够。“校长是课程建设和校本研训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还没有为所有学校的行政人员所接受,还不能身体力行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还在运用传统单一的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讲解,轻学生主动建构学习,不敢放手,教师讲得多,学生读书思考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太少,缺乏学生课堂参与性。有的教师课堂上未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缺乏学习方法指导和思想渗透,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指导和差异评价理念缺失,激励评价的功能未能充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八、九年级部分学科的课堂,学生参与热情不尽如人意。

  (四)教学常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是计划的内容及项目过于简单,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或进度不完整,个别教师书写不认真,有应付之嫌;

  二是教案或学案不规范,项目不完整,备课中“过程与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在教案中过于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条目式的备课无法体现师生课堂活动的内容与要求。部分教师教案无教后反思或教后反思缺乏针对性,教案书写不认真;

  三是集体备课未落到实处,备课不充分,对教材的整合和挖掘不到位,设计的教学情景不是太简单,就是太复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生成;四是有的学校学生作业批改不及时,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仅仅给学生一个日期或打一个分数,无法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对学生能力形成的有效指导。

  二、思考或建议

  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要求,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学校变革课堂教学,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提升教学效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教学常规,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说,它是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行政、质量监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说,它关系到上级教育主管、教科研指导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衔接、执行和配合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开展的今天,学校的常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前瞻性地提出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各环节、各阶段的管理计划,重建符合现代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加强教学实践,投身于教学第一线,才能对教学质量实行有效监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有效指导;要时时跟踪,狠抓落实,让每一项制度、措施都得以贯彻实施。

  (二)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增强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建构主义认识论,教师和学生都是意义的建构者,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建构。课程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学校要引领教师在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改变“填鸭式”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要贴近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要有思维深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动手实践,鼓励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方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设置情景、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紧密联系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另外,教师还可以从书写格式、字体要求、审题答卷、错题订正等各方面强化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入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三)建设和运用好档案材料,向科学管理要质量

  学校厚重的办学文化和办学特点来自学校平时办学思想的提炼、升华和积淀。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学校要注意提炼、升华和积淀自己办学思想,注重材料的建设和积累,对材料要进行科学分类归档,如每学期的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记录、教研活动安排与记录、教改情况、基础研究课题、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优秀教案、教学反思、试卷及试卷分析等等,每一项内容均应分类整理入档,规范教学管理,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功能和作用,让存放的档案材料鲜活起来,将档案资料作为不可或缺的校本培训资源,向教师查阅开放,帮助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四)强化教科研活动内涵与形式建设,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反思为突破口,在建立科学有效的教研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既可以开展对学科疑难问题、教材处理、学业考试命题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可以结合学校师生比失调、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多的特点,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研究。学校要加强对教研组活动的检查和考评,促进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教研组和备课组的计划和活动记录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罗列记载,要侧重于研讨和记载活动后的心得与反思,在活动的质量上下工夫,力求教研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在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注重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重视发挥学科课程资源的整体合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最为重要,因为良好的习惯是一生享用不尽的利息。所以,学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凸显校园建设的教育性、文化性,要提升管理品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使学校处处有德育、处处有文化,使学生时时受浸润、时时受熏陶,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空间都承载教育的意义,从而达到育人无痕的境界。

篇十二: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天水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

  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基本思路

  1.创新网络培训模式

  坚持教师是培训的主体的原则。注重教师对活动的参与,以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观课议课为主要形式,着力促进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2.创新教师学习模式

  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行动研究方法,使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扩充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研究,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3.创新课程内容

  实现学科专业知识提升与教学技能修炼的紧密结合。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的内容模块为顺序,在指导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引领教师关注该模块内容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该模块知识的发展与更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二、培训对象

  全市所有小学教师,学科涵盖: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与健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共8个学科。初中教师,学科涵盖: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物理、1

  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初中思想品德、初中音乐、初中美术、初中体育与健康、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共13个学科。

  三、培训内容

  1.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

  远程研修课程为50个学时,其中课程学习为40学时,研修活动10学时。

  第1模块为通识模块,10学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情况与审议情况介绍,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朱慕菊主讲。使教师全面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10年实验的实践成效、问题反思,及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思路和发展走向。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主要介绍各学科课程标准新修订的理念与要点问题介绍;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设计(课程定位、性质、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等);各学科课程改革10年实验成效和问题反思;

  第2—6模块为学科学习内容,每个模块课程学习为6学时,5个模块合计30学时。

  课程学习主要内容为:从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构成的主要板块,从学科课程学习的基本途径、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几个方面来阐述。

  每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一般安排6-8个专题,每个专题15分钟左右。以专题教学内容分析为重点,兼顾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学策略与评价,便于学员准确把握和实施课程标准。

  为配合学员课程学习,每个模块都留有思考题,提供相关参考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

  研修活动根据课程模块内容及学科团队设计,随时开展,合计10学时。研修活动内容主要以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重构活动为主。

  教学案例分析:根据模块学习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并根据要求提交1个自己的课堂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相互点评。

  教学重构:根据大家相互交流和点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并按照新流程或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将新的教学效果与班级成员进行反馈交流,说明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2.课程特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对所有课程方案进行全程的设计与指导。课程以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为基础,全面、系统、深刻地解读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十年前的研制、实验到修订、审议全过程;总结十年来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惑;细致剖析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300多位课标研制组及修订组成员、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制作,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占课程开发团队的40%。课程充分保证了从一线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明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新变化与新思想,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践的新要求,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理解、实践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点,将视频课程微型化,更加便利学员的收看与学习。其中,每门培训课程中,每个模块的视频课程约2个小时,通常包括6-8个专题,每个专题15分钟左右,非常适宜分散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所有课程均配有字幕及重难点学习提示,全面解决网络学习弊端。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统筹组织与协调管理下,培训过程高度重视“三互动”,即:学员与专家指导团队之间的学习互动,学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学员与辅导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

  所有学科标准修订组专家和教师全程参与网络研修活动,实时在线答疑与指导。

  四、培训方式

  1.培训模式

  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研修模式。对学员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学员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学习超市的学习管理平台系统、3D虚拟社区和教育视频互动社区、网络实时授课系统等手段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研读学习材料,参与在线交流研讨、专家辅导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讨等在线学习活动。

  2.培训平台

  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搭建

  “天地网络合一”学习超市平台作为远程培训服务平台,该平台已经成为教师网联培训支撑服务平台,可构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服务于我国的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工4

  程,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并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该平台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作为远程培训的重要补充手段,在网络不通的情况下可通过接收空中课堂频道的内容实现培训计划。

  平台使用费:每学时2元,50学时,每人100元,培训费以学校为单位统一交付,在学校培训经费中开支。

  3.虚拟班级管理

  采取小班远程授课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班方式原则上以县区为单位,按学科组班,每班100人,每个班级配备辅导教师1名,县区按照辅导教师的遴选条件选拔辅导教师。

  远程培训辅导教师遴选条件:

  ⑴熟悉网络操作,参与过远程培训和网络版主经历的优先。

  ⑵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中级以上职称。

  ⑶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学能手。

  辅导教师工作职责:

  培训以班级为单位,每班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督促指导学员网上学习,组织网上研讨,引导学员间交流与协作,将网络学习引向深入,确保班级学习质量。其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如下:

  ⑴学习指导:负责组织本班学员参加学习,督促学员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培训过程中,关注班级研讨活动,关注学员留言,归纳学习中的热点问题,给以及时解答与指导。关注学员学习动态,不断发现优秀学员,并对他们的作业、5

  文章等进行推荐发表,同时鼓励学员撰写学习感言,引导学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并把这一实践成果发表到网上进行交流。(2)发起研讨:做好学习指导,针对班级学习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发起研讨不少于2次。

  (3)评阅作业及研修实践活动:对每位学员作业及研修实践成果进行评阅,每个学员至少有3篇以上作业和2篇研修实践活动成果获得合格以上成绩。

  (4)编辑班级简报:

  与班主任分工合作将班级学员在某个学习阶段中学习情况汇总,编辑成班级学习简报。整个学习过程中编辑班级简报不少于4篇。

  (5)协助专家工作:及时了解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学习中的热点问题提交给课程专家进行答疑。

  (6)推优及撰写学习总结:培训结束后,总结本班学员学习情况,与班主任、课程专家一起评选推荐优秀学员;同时还要协助班主任撰写班级学习总结,将本班学员最终成绩及学习总结提交到网站相关部门。

  4.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先进、多元化的网络教育学习手段,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义务教育学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远程课程学习,采取分散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学校进行在线学习,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家中自主学习。课程学习可以采取在线6

  学习与离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互动交流、作业提交、评价管理采取在线方式,确保项目管理信息畅通。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料、参与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作业,与辅导者及专家互动答疑等。对个别没有网络学习条件的学员,可提供光盘辅助学习。

  5.辅导方式

  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模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专家答疑、知识的在线共建、检索、互助与分享相结合的学习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辅导教师组织与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由学科课程专家团队组织学员进行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班级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学科课程专家组集中答疑和指导。

  6.专家辅导答疑

  在远程培训期间,分学科组织专家辅导答疑,每个学科至少组织3次。先由各班级辅导教师汇总并收集学员问题,然后再由学科课标专家团队采用在线集中研讨答疑的方式针对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7.学员交流研讨组织

  ⑴课程方面

  由学科课标专家团队进行学员交流研讨的组织及引导。同一学科(课程)的学员可以通过按学科(课程)分类的教师教育共享资讯、精品共享资源、教育博客、教师工作室、学习圈子、公共论坛交流以及在交流研讨平台上开辟的各学7

  科交流研讨信息共享门户等功能进行交流和研讨。

  ⑵班级方面

  由班级的辅导教师进行学员交流研讨组织及引导。同一班级的学员可以通过按班级进行分类的教师教育共享信息、精品共享资源、教育博客、教师工作室、学习圈子、公共论坛交流以及在交流研讨平台上开辟的各班级的交流研讨信息共享门户等功能进行交流和研讨。

  五、培训组织与管理

  1.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李

  淳

  天水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张笑青

  天水市教育局副局长

  马银生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成

  员:李富平

  天水市教育局师管科科长

  马恒春

  天水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汪东晓

  天水市教科所所长

  曲少杰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培训部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天水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李富平任办公室主任。

  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学科工作组,负责统筹和管理培训工作,各县区机构名单报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

  2.县区培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职责

  ⑴分学科组建培训班级,每班100人左右,人数不足,可跨区组班。

  ⑵颁发学员培训结业证书。

  ⑶做好学员报名工作,组织学员及时上网学习,并对学8

  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

  ⑷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调动优质资源,提供必要的网络技术条件和多媒体设备,配备技术人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中国教育电视台工作职责

  ⑴组建由熟悉中小学教育的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成的项目专家团队和、教务管理团队(班主任)、辅导教师团队,负责课程资源开发、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教学管理与指导等工作。每学科由10-20人组成,团队设首席专家1名,由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召集人或核心成员担任,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比例不少于40%。

  ①学科标准课程专家团队:对辅导教师进行培训和工作指导,组织教学、在线研讨和答疑,抽查批改学员作业,点评学员文章,总结典型问题并发布课程简报,培训结束后完成学科总结报告。

  ②教务管理团队(班主任):确保本班学员完成注册;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及时与相应部门沟通并反馈有关信息;交流学习中的情况和问题;撰写总结报告。

  ③辅导教师: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检查审核作业,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提炼学员典型问题和疑难问题并与学科课程专家组进行沟通,协助班主任撰写总结报告。

  ⑵远程培训学习组织

  学员学习:组织并要求学员须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每9

  个环节的培训任务;积极参加线上交流和线下研讨,按时参加所有集中辅导答疑活动;按规定认真完成作业;进行学习反思,学以致用。

  研讨交流:组织辅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本班学员线上和线下学习研讨;引领学员交流研讨,回答学员问题,归纳学员疑难问题并反馈给学科专家团队。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在线值班,引领学员交流研讨,汇总并回答学员问题。

  简报学习:组织专家编写培训简报,提供学员学习,每学科不少于5期,内容包括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问题、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评析,前阶段学习的总结与反馈,下阶段学习的引领等。班级辅导教师负责编辑并提交班级学习简报,每学科不少于5期。

  专家辅导答疑:组织专家定期对学员进行在线视频或文字集中辅导答疑,每学科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引领学员交流研讨,并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问题、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评析。首席专家须参与答疑讨论。

  作业点评:班级辅导教师负责督促本班学员按时完成作业,批改本班学员的所有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学科专家提供作业评价标准,指导班级辅导教师批改作业,并抽查点评学员作业。

  ⑶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学员培训成绩的综合评定提供数据,做好学员远程学习的管理工作。加强学员学习过程监控,通过自动掉线或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确保学员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⑷做好项目自评工作并提交总结报告。

  六、学员考核评价

  学员集中研修阶段考核分为四部分,其中网上学习时间考核30分,占考核成绩的30%;作业考核30分,占考核成绩的30%;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考核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教学实际活动(教育叙事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满分100分。

  1.合格学员考核办法

  ⑴按规定网上学习时间为2250分钟(45×50学时),学员学习时间不少于1350分钟(45×30学时)。

  ⑵每个学习模块都安排一个作业,学员需完成3个作业并上传到指定位臵,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批阅。

  ⑶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过程中参与研讨或回复留言不少于18个帖子。回复的帖子要有价值,有原创性、启发性,有针对性,至少有8个以上被指导教师评阅为有价值贴。

  ⑷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把培训内容带到教学实践中,学员在学习期间,须发表研修感言类(讲述研修故事)文章不少于1篇。

  ⑸学员在网上学习时间、作业批改、参与网上互动均由班主任负责考核及记录。

  ⑹个别边远学校,确因学校网络等原因,提交作业未成功的学员,需将作业以文本形式上交给各班班主任,同时完成1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感悟。

  2.优秀学员、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办法

  为鼓励广大参训教师,我们将在培训过程中组织一次11

  “优秀学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与表彰活动,评选办法如下:

  优秀学员基本条件

  ⑴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在线时长2250分钟(45×50学时)以上。

  ⑵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帮助其他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其它老师开展网络学习。

  ⑶积极协助班主任参与班级简报编写和班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并得到班内学员的广泛认可。

  ⑷发表的作业、文章或评论得到指导教师、课程组等有关专家的认可。

  ⑸发表的文章或评论引用数、被推荐数较多。

  优秀辅导员基本条件

  ⑴认真做好培训管理工作,落实各项责任。

  ⑵指导班级学员合格率在80%以上(含80%)。

  ⑶积极协助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做好学员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工作。

  ⑷组内学习讨论气氛热烈。班级门户网站的访问量3000以上,专题讨论数日志100篇以上,上传资源50条以上,评论跟贴若干。

  ⑸辅导教师工作热情及时周到,组内积极开辟各种沟通渠道,如建立组内QQ学习群,组员团结互助。

  七、培训实施流程

  1.培训筹备阶段(6月20日至7月20日)

  ⑴远程课程及资源准备

  12

  时间:2012年6月20日—6月30日,周期10天。

  制作、发布网络课程并准备相关教辅资料,包括:学生手册,辅导教师手册、班主任管理工作手册等,同时制作、整合经典教学推广案例、教辅数字图书等配套教辅资源,构建一个丰富的数字化知识系统。6月29日召开培训工作启动会。

  ⑵平台技术准备

  时间:2012年7月1日—7月10日,周期10天。

  培训平台、学习工具等技术资源的搭建、测试、调试、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保障,让先进技术资源发挥最佳的服务状态,保证培训的顺利、安全、高效的进行。

  ⑶培训统计与学习账号分发

  时间:2012年7月1日—7月10日,周期10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报名,确定各县学习点,汇总学员班级统计表和辅导教师名单表和管理人员名单表。

  根据各地报送的名单,向各地培训机构发放学员账号、辅导教师账号和管理人员账号。各地培训机构需将账号发放到对应的学校,并通知参与人员及时登录培训平台进行注册和个人信息的完善。

  ⑷管理人员、辅导教师培训

  时间:2012年7月6日-8日培训,7月6日报到。

  培训内容:培训平台的使用及管理,辅导教师对平台的操作与使用。

  培训地点: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训对象为各县区项目管理人员、各学科辅导教师。

  13

  2.远程培训实施阶段(7月15日至9月15日)

  ⑴网络学习及校本研修

  学习周期为8周。按照培训课程的安排,开展大规模骨干教师培训,完成培训任务和培训目标。其中课程网络在线学习为6周,共计40学时;课程校本研修实践为2周,共计10个学时。

  为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在远程培训期间,每两个模块组织一次专家在线集中答疑,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专家采用在线集中研讨答疑的方式来统一解答。

  3.培训总结阶段

  时间:2012年9月20日—10月10日,周期为20天。

  优秀学员、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组的评选活动,组织各方人员进行工作总结。具体安排如下:

  ⑴优秀评选

  根据评选标准,优秀学员、优秀辅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组的评选由各地负责组织实施,结合各参评对象的远程培训相关数据(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由各地制定出具体而符合本地区特色的评价标准及管理办法。

  ⑵培训总结

  各相关人员做好培训总结,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将各地学员、辅导教师、班主任的优秀成果汇编成册报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科,进行统一的展示、表彰和奖励。

  14

  附件1

  课

  程

  团

  队

  首席专家: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

  主持专家:

  雷

  实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

  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陆志平

  原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研究员,中学语

  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

  订组核心成员

  方智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

  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王云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

  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郑国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

  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核心成员:

  姚守梅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郑桂华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李卫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教研员,特级教师

  15

  李

  亮

  江苏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赵

  苹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教师

  黄

  毅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李英杰

  北京市教研中心教研员

  徐承芸

  江西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薄俊生魏

  星江苏省常熟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基础教育小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基础教育小学语文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16

  学语文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附件2天水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最序号

  姓名

  性民年后

  学历

  所学

  专业

  别

  族

  龄

  参加工作时间

  所在

  单位

  所教

  学科

  职职称

  联系电话

  务

  备注

  电子邮箱

  17

  备注:表中各字段必须填写,不得空缺。

  附件3:

  天水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组织机构信息汇总表

  领导小组组长

  姓名

  性民年别

  族

  龄

  所在单位

  职务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18

  备注:表中各字段必须填写,不得空缺。

  附件4:

  天水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班主任信息汇总表

  学科

  姓名

  性别

  民族

  年龄

  最后学历

  所学专业

  所在单位

  职务

  职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19

  备注:表中各字段必须填写,不得空缺。

  附件2天水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秦州区

  学校:牡丹农职业中学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序号

  12姓名

  白雪梅

  任旭燕

  性别

  女

  女

  民族

  汉族

  汉族

  年最后

  所学

  专业

  汉语言

  汉语言

  参加工作时间

  2007.092004.07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语文

  语文

  职务

  教师

  教师

  龄

  学历

  3032本科

  本科

  职称

  联系电话

  中二

  中二

  183937416361389389717电子邮箱

  备注

  20

  83456789王锦玲

  冯

  平

  辛娟娟

  刘娟娟

  刘义海

  任高峰

  张永平

  女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3929313347383630本科

  本科

  本科

  大专

  大专

  本科

  本科

  本科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

  物理学

  数学

  电子技术

  教育管理

  1995.072007.092005.052002.111985.091995.071996.072004.07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中一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一

  中一

  中一

  中二

  1899381776615109380898151205881611899380825113893809489138938153811362938918218294269079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10王许凡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附件2天水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电话:

  21

  序号

  姓名

  性别

  男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民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年最后

  所学

  专业

  计算机

  参加工作时间

  2011.04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数学

  数学

  数学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政治

  职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龄

  学历

  25313933363032403627本科

  职称

  联系电话

  中二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二

  18293818183138308342251383083446113659381169138938606711809382685815336019228138938930771383089633818294248610电子邮箱

  备注

  11李志刚

  12赵彦昌

  13魏宏斌

  14魏晓菡

  15余和平

  16张爱琴

  17马福渊

  18邓桂兰

  19辛金洋

  20余文霞

  本科

  信息计算

  2004.07本科

  农田水利

  1998.07本科

  植物保护

  2001.07本科

  大专

  本科

  本科

  大专

  本科

  物理学

  英语

  英语

  果树

  英语

  英语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1997.072004.072004.071996.082004.072010.03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22

  附件2天水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序号

  姓名

  性别

  男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男

  民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年最后

  所学

  专业

  美术教育

  思想政治

  政教

  农业经营

  美术教育

  历史

  心理学

  农田水利

  参加工作时间

  2002.111992.071990.072001.122005.052005.052008.021998.07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政治

  政治

  政治

  历史

  历史

  历史

  地理

  地理

  职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龄

  学历

  3345453631312838本科

  本科

  大专

  本科

  大专

  大专

  本科

  本科

  职称

  联系电话

  中二

  中一

  中高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一

  1368938868913893852176139938677991871985523118719830921135190818901391962287213809389137电子邮箱

  备注

  21范利军

  22孙

  涛

  23邓爱芳

  24张淑兰

  25师利平

  26缑亚明

  27尹彦彦

  28刘保平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23

  29罗玉堂

  30柴巧英

  男

  女

  汉族

  汉族

  4036大专

  本科

  汉语言

  物理教育

  1997.071997.08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地理

  物理

  教师

  教师

  中二

  中一

  1335938582118706940580

  附件2天水市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培训学员信息汇总表

  县(区):

  学校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序号

  姓名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民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年最后

  所学

  专业

  参加工作时间

  所在

  单位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所教

  学科

  物理

  物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职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龄

  学历

  3033383641职称

  联系电话

  中二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一

  1383081749315336019518182938366191383086556313893815386电子邮箱

  备注

  31云贵东

  32杨满库

  33姚想成

  34辛怀生

  35刘天林

  本科

  物理教育

  2004.07本科

  物理教育

  2004.07本科

  机电技术

  1998.07大专

  化学教育

  1999.09本科

  园艺

  1997.0724

  36唐明霞

  37云俊峰

  38张亚军

  39安菊琴

  女

  男

  男

  女

  汉族

  汉族

  汉族

  汉族

  37303132本科

  食品工程

  1999.09本科

  音乐教育

  2006.06大专

  美术教育

  2005.05大专

  体育教育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生物

  音乐

  美术

  体育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二

  15293593083153397808081820948670015293567823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秦州区牡丹农职业中学

  2004.07

  25

篇十三: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数学教师在学习和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时需要指导的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校教师一起通过线上教育论坛学习了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讲座。

  学习后让更加体会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学习中捕获一些与社会生活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也给今后的教育理清了育人目标,指明了改革方向。

  学习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感悟到此次修订把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

  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的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和发展情“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习变化与建议这部分内容认识到“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

  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

  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篇十四: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个人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个人心得体会5月24日下午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师范大学研究所所长--做了具体的分析讲解,大家收获颇丰。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在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后,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以个人视角看其中的惊喜与挑战。惊喜:标准明晰,操作具体,指导性强。此次新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的要求更加明确,标准更加具体,对一线教师操作的指导性更强。

  育人目标更明确--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关键抓手。仔细研读课程方案可以发现,新修订课

  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每个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强化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

  作业改革--以评价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为推进作业改革,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部

  分内容为基层学校作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质量标准--为双减政策落实提供专业支撑。

  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在学业质量标准中,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基层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对于下一步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

  挑战:深化教学变革是关键。

  新方案、新标准更加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确保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聚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更加注重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跨学科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倡导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基于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照一线实践,在新课标落地上我们仍将面临挑战和突破,即深化教学变革。

  革新狭隘认知,强化育人观念。要彻底摈弃以考试、分数为追求的传统评价和狭隘教育观,明确课程的育人价值,坚持素养发展为导向。明确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要义,培养学生正确价值

  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革新单一指标,强化综合评价。要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依据校本实际,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健全体系,形成以指向全人发展和面向未来的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变革的核心在教师,因此,我们只有在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激发教师活力,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上狠下功夫,才能突破排战,把音人蓝图变为现实,培音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拍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十五: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

  因为学习,才有荀况的“学不可以已”,才有刘向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新课程改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故课标学习迫在眉睫。

  在深圳市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下,XX老师和白晶老师带领我们从宏观到微观认真学习了“2022版新课标”。两位老师再次强调了新课标带来的变化,我在这次学习中也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要清楚明晰了以下问题:

  一、语文学段明、暗线

  在2022版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学段要求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为暗线,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明线,双线融合呈现目标内容。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若干同类任务的学习单元组成的课程群组。每个学习单元以学习主题为统领,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

  法、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关键要素,打通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追求语文课程促进学生成长的综合效应。小学语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第一层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学习任务群;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学习任务群。

  白晶老师以各种主题的单元、各种题材的文章为例,深入浅出地示范了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特别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一定要读写结合,体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三、中段表达与交流

  XX老师是习作训练方面的顶级专家,他带领我们再次细细研读课标的“表达与交流”部分,告诉我们要明确表达类型,强调表达意愿,重视表达情感,遵循“快乐为首”原则。何老师认为,在起步阶段,鼓励在阅读中积累就好,边读边写,读写共进。何老师介绍“百字作文天天练”“学生自改”是极好的方法。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是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而且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何老师反复强调,我们要重视课内习作指导,全年16次,一次都不能少!不能用讲评代替作文指导!何老师提醒我们,老师要注意统篇教材作文科学设计的决定性三要点:教材训练点、写作支撑点、教学着力点,支撑点要转化为可视化、真实性、能参与的情境,确保作文有真实的情境、有具体的任务、有集中的思考、有明晰的读者、有过程的推进,让写作关闭美颜依然美美的。

  学而不思则罔。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博观约取,学以致用,有的放矢转化“他人经验”为自身实践基石。

  学习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化最新成果,体现和民族风格,体现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新课标是以思想为理念的,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比2011和2001前两版课标,2022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一阶段我们基本都已经实现了,回顾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发展,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配备、课堂硬件及软件设施都比以前大有好改观,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配上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如鱼得水,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学校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不能只让学生有好学校上就满足。我们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目的。这两年对校外培训班的严厉打击就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拿着以前老旧思想对待现在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靠“刷题”取得好成绩的状况即将变为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我们的观念,让我们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

  当今社会,我们不需要靠培训班培养出来的一批“高尖人才”,我们需要的就是培养出一批能真正思考、会真正思考、能够创新的真正人才。怎么培养呢?就必须修订我们的

  义务教育课程,让我们的方向有目的性。如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发达,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着重大变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必然要改!

  新的教育目标、新的教育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改的重要性,认真专研新课标,吃透教材,才能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迷失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X老师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学习新课标,助力双减下的课堂教学改》。她结合具体课例,生动而深入地解答了一线老师在新课标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她具体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学习新课标,了解主要内容的“变”与“不变”;结合统编教材的教学案例,谈任务群的理解和实施;结合作业设计和考试命题,谈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一致性。

  2022年版课标指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X老师强调,在单元设计上一定要有效落实任务群,六大任务群以三个层次来划分,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她要求大家在学习新课标的时

  候做到“守正创新”,学习内容要不断“复现”,以强化记忆。

  最后,X老师以六年级的基础作业设计为案例,阐释了新课标下基础作业的设计实践。她聚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聚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指明了“作业设计和管理”的新方向。

  X老师的讲座内容无论是理论深度,还是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都贴近一线教学实际,让与会老师受益匪浅,不仅帮助大家理解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针对新课标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引领大家在新课标指导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实质,具有学科前瞻性。

  学习照亮前行的路,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我将以此为契机,砥砺前行,贯彻新课标理念,树立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行而不辍,思辨笃行,助力双减下的课程改,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的真正成长!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

  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22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

  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近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公布,各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新课标的活动。经过对新课标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读,我收获颇深,主要有

  以下几点。

  一、课标新旧交替,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

  二、理论与实践

  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

  “学”。

  三、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浸入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四、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

  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浸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所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2022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1日,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作为一线教师,我第一时间认真研读了新版课程标准,并观看学习了专家解读新课标的讲座视频。下面我将从2022年版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主要变化和如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三个方面浅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以培养新时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

  “三有”新人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途径、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建议和考试命题、分级体系设计,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由六个章节加上附录组成,主要围绕发展核心素养,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以及附录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一)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浸入,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如图2所示)。新课标强调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发展学生国际视野和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初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意识,发展核心素养。这一转向带来的不仅是目标的变化,还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改。

  (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王蔷教

  授指出,教以目标为导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评则是为了促教和促学。因此,教、学、评三者本质一致,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课堂评价的高度一致性。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实现整体统筹规划。其中,评价设计:1.既应包括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括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评价;2.既包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性评价,也包括单元学习完成后的结果性评价;3.既包括阶段检测,也包括期末考核;4.从形式上,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

  (三)新课程标准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

  新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因此,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和指标的设计,主要依据核心素养总目标及其在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结合英语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进阶情况,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分三个学段描述学生学业成就。教

  学过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工具和评价手段。评价应发挥诊断、激励和改进等育人功能。学业质量标准应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内容,对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应强化核心素养立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综合评价。学业质量标准采用分级的方式呈现(具体标准见新课标的P43-46),可以为教师平时教学提供参考。

  (四)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推动和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要“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定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单元整体教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一篇篇讲读课文这样一种传统课程的教学形态,是带有性的新的英语课堂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单元整体教学是今后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

  三、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践行新课程标准

  单元整体教学是2022年英语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保障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能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效果,更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整体规划单元育人蓝图,落实开展育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将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与创新的方向。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2Myfavoriteseason为例,从分析单元话题、明确单元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设计主题作业四个方面来探索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一)分析单元内容,设计单元话题

  教师分析教材时可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各教学板块之间具延续性和递进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2的单元主题是季节。通过分析与思考,我们把A板块的话题定为Paintingsaboutseasons,B板块的话题定为Colorfullifeinthefourseasons,C板块的话题定为Storiesabouttheseasons。接着把三个板块分为六个课时。

  (二)明确单元目标,理清单课目标

  单元学习循序渐进,教师应理清单元目标和单课时目标

  之间的关系,使各课时目标具有持续性、渐进性,呈层层递进趋势。思维导图具有把孤立知识关联化和单一知识综合化的功能,因此运用思维导图是教师实现单课目标围绕单元目标层层推进的不二选择。例如,在设计五年级下册Unit2Myfavoriteseason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根据不同课型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达成单元总目标。

  (三)优化教学设计,统筹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文本内容的再构、相关内容的拓展等方式,将各板块的内容都融入情景中,让学生对季节的学习从浅层次的谈论四季特征向四季活动及国内外典型季节风光等深层次的认知发展。第一课时artclass,通过画四季引导学生掌握四季的单词和句子;第二课时artshow,通过欣赏四季的图画学习用英语描述四季;第三课时欣赏Amy的绘画,对秋天的描述展开学习;第四课时讨论图画,对四季活动进行拓展;第五课时欣赏Robin眼中的四季之美;第六课时拓展了解国内外典型季节风光、节日及人们的活动。

  (四)活化作业设计,提升思维品质

  在作业设计中,要既有基础性的复习巩固类作业,也要有通过创设情境或提供素材来表达输出的作业,既体现了围绕整体,又体现层级间的关联和递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PEP五年级下册Unit2单元主题作业设计为例,第一课时

  是“画四季”的基础巩固类作业;第二课时是“话四季”的书面写话作业;第三课时设计了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季节及原因的口语作业;第四课时是写四季节日和人们活动的综合作业;第五课时是谈谈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好处的输出作业,激发孩子们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六课时作业是运用思维导图归纳单元知识要点的总结和提升作业。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学习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落实摆脱了以往按照课时逐课呈现的限制,使得教师更加用心研读教材和文本、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要。作为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单元整本教学时,教师应先分析单元内容、设计单元主题、定位课时话题,再明确单元目标、理清单课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最后统筹课堂活动,活化作业设计,提升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思考,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与探索,在新版课标的指引下,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暑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

  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面对新课程改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2022年的暑假里,我聆听了XX教授关于《新课标解读》、《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的讲座,收益匪浅,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学习活动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主要在这几方面有所收获:

  一是对新课标的变化更加明晰。通过聆听XX教授主题为《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的讲座,我知道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课程实施、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变化,实现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

  二是学会了区分三大主题范畴。其实以前我在备课分析文本内容时总是分不清三大主题,有时觉得要备课的那个文本或那个单元的内容既属于人与自我也属于人与社会,最后凭自己的感觉定一个。XX教授的娓娓道来,让我对区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范畴得心应手,人与自我主要是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人与社会就是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人与自然就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

  三是XX教授利用例子进行阐述,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对比一下我以前自己备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割裂的,对于课堂评价是在后面的教学评价用笼统的几句话概括。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以“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为指导思想进行备课,把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同时及时评价学生活动是否真实发生。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监控和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教与学的效果,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的目的得以实现,最后发挥育人功能。

  四是“英语学习活动观”刷新了我的认知。通过聆听XX教授主题为《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讲座,我明白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紧密结合,实现目标、内容与方法的融合统。而且她还把不同形式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进行比较:基于PWP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四要素的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活动观的听力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活动观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活动观的习作教学过程设计,这些案例让我能理解了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形式、特点和优势。

  这两个讲座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对话,也是一把钥匙。新课标给予我们新的方向和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地研读新课标,更新观念,把所学运用于教学实践,提

  升自身专业水平。

推荐访问: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标准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标准时 颁布 义务教育阶段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