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13篇

时间:2022-11-25 21: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13篇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教育学统考教材使用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主要书目有《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和《教育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13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13篇

篇一: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教育学统考教材使用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主要书目有《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和《教育学》(王道俊

  郭文安)

  三人行分析:这两本书是教育学考研尤其是原理这部分的主要书目,其内容涵盖了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尤其是十二院校的《教育学基础》,这本书是由各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编委,参与教材编写者均为各师范大学教育系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它的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及国外同类教材之优点,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

  《教育学》这本书是初学者必备的基本书,介绍了教育学的起源、产生及发展等内容,它包含了教育学学科的全部基础知识,而且书的编排非常符合大纲,学习这本书可以全面了解教育学。

  如何使用这本书:首先研读《教育学》这本书,因为它是入门书,其中考试大纲中列出的知识点要认真阅读,比如前三章是完全按照大纲来编排的,每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笔记,可以细致到每一节,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重点和难点。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是大纲中没有要求的可以略掉,若有富余时间可以看看作为扩充知识掌握。《教育学基础》这本书是核心教材,一定要认真研读,其中大纲要求的一定要认真学习,没有要求的也要阅读一下,尤其是最后一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是近几年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一定要仔细阅读。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教师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又对编写提纲和体例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力图使《教育学基础》体系新颖、结构合理,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及国外同类教材之优点,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教育学学科的公众形象。

  《教育学基础》介绍了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高师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公共课教育学的调查研究情况,于2000年底开始策划组织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的编写工作。2001年6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教师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研讨会。会上,大家认真交流了各校教育学公共课教材的使用现状,深刻分析了现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特色与不足,在充分汲取现有一些优秀教材营养的基础上,初步拟订了《教育学基础》的编写提纲和编写体例。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有两本核心书,《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和《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三人行分析:《中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史注重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探讨各种类型学校的特点和经

  验。教育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些重要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方法等,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同时注意探讨各个教育家之间在思想上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此外,中国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也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属于它的研究范围。《简明中国教育史》这本书思想观点明确,史料充实可靠,系统性强而又重点突出,简明通达,易教易学,很便于考研学习阅读,但该书的细致程度相较于孙培青版的可能要逊色一些。

  如何使用这本书:对于这两本书的使用,建议跨专业的初学者可以看看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因为这本书的知识点和解释非常的详细,有助于跨专业学者更好的掌握教育史这方面的内容,夯实基础。学习时要做好笔记,尤其是教育史这门学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很多很杂,需要学者整理条目和条框,这样可以更好的记忆。对于一些本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上述书,也可以使用《简明中国教育史》,此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无过多的繁杂语言,但学习过程中也要做好笔记,以便和外国教育史同时期等的事件或人物作比较来学习。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的重要书是《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三人行分析:外国教育史所涉地域宽广,时跨古今,内容极为丰富,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科书,只能取其要者以论述之。因此,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除坚持贯彻厚今薄古、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并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等原则要求外,既十分注意较系统地反映外国教育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又尽力突显各个时期人类在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与经验,尽可能做到对各种教育问题的论述详略得当。例如在近代部分,本书一般是将各国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安排在对该国有关时期教育制度的论述后作比较简要的介绍,而对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则设有专章,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述。在现代部分,本书对杜威、蒙台梭利和马卡连柯也设专章进行了较细致的评述。此外,本书在现代部分设立专章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这对读者了解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及其遇到的问题,并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是有益处的。

  如何使用这本书:本书分为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现代教育史三编,共25章。其中古代六章,分别论述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含教育的起源)、古希腊的教育、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客观地展示外国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和古代世界教育的多元化;近代九章和现代十章,论述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演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本着古代、近代和现代这三条路线,也可以根据教育思想史、制度史和实践史这三条线索学习研究,同时做好笔记,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和中国教育史比较学习和背诵。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书目是《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

  北师大版

  三人行分析:

  本书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修订版,本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教

  学需要,在每章之前设立内容提要;每章之中突出重点概念;每章之后罗列关键术语界定与思考问题等;在全书后面还罗列了参考文献。文字上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明确,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许多图片、图解和表格,试图在提高学术水准和符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易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本书可用作高等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和心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如何使用这本书:《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很全面的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知识,在学习这本书时,要严格按照大纲的知识条目要求来看,做好笔记,一些实验及结果要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部分大纲没要求掌握内容在实践允许的情况下也要看一看,因为教育心理学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适当扩充一下知识面对于把我知识点是很有帮助的。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是教育研究方法的主要书。

  三人行分析:解释“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又提供“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诸如“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理论研究”等等。本书在“并列”各种教育研究方法时,尽量避免交叉重叠;一旦涉及如何设计与操作时,又显得平易近人。

  本书是作者裴娣娜教授的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并广泛地吸取了我国和西方教育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又广泛地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还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反映出教育研究方法的时代特点。

  如何使用这本书: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科目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比较少,但它也是比较难的一科,涉及到很多方法的学习、设计与研究,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有次重点的复习,对于比较重点的章节要详细的做笔记。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添加笔记来完整这一学科知识的学习。

篇二: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比较教育学论文3300字_比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导读:在比较教育学论文3300字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论文分类为教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比较教育学论文33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教育学论文3300字(一):比较教育学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论文

  [摘要]本文选取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的两本主要教材,从教材对本学科的认识以及具体内容为基础,对两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的教材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比较教育学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教材编写;比较分析

  【分类号】G40-059.3

  比较教育是教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的载体,不仅集中了本时期本学科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更是以一个科学的体系将二者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今后知识传授的方向。

  比较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的成果包括: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1]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在我国开设,只能追溯到1978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了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并将比较教育教材的编写列入文科教学编选规划。

  至今,国内出版的比较教育学教材也已有相当数量。而笔者选取了在大学比较教育学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的《比较教育》(二人后来重新修订,现为第四版)(简称A教材),还有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1999年修订再版)(简称B教材)。

  一、比较教育学的定义及方法和方法论

  (一)比较教育学的定义

  从字面理解,比较教育学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概况或者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概况的比较。但是,比较教育绝非仅仅是教育的比较,那它究竟是学科、领域还是方法?它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又是什么?对此,A教材在1982年认为“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2]而B教材中提出的观点是: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3]

  由此可见:第一,与其说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个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特定研究领域。在学科建设的边界问题上,比较教育学的边界从模糊逐渐走向界限清晰,这需要多方面、多维度地去理解。第二,研究对象方面,两本教材都认为从研究领域上涉及教育整个领域中的方方面面而不局限于教育教学,研究时间上立足于当代,研究地域上则主要以不同民族、国家为对象。第三,研究目的多样化,从A教材的“扩大眼界、借鉴-改善、培养分析能力”到B教材“借鉴、改善为主,国际交流为辅”,最后发展到冯增俊在《当代比较教育学》中提出的“认识现代教育、借鉴-改善、探讨教育规律、国际交流与理解、推进全球教育”,可以看出,比较教育学目的主要是借鉴他者、繁荣自己,并随着渐入社会高度发展期,开始寻求“理解”和“共存”。

  (二)比较教育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两本教材对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分析框架有着不同的理解。方法论方面,A、B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国内的另一本教材则更多强调“以新的世界体系为基础,建立在国际教育的整体性视野基础上,建立在多元文化思维层面较视野的基础上”[4]。研究方法方面,A教材简述了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四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B教材简要介绍了调查法、文献法等几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并特别强调了只能借鉴而不能直接将西方的一些理论框架如实证主义、相对主义等作为方法论基础;现代“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已从过去的‘一元’、‘单极’走向现今的‘多元’与‘多极’,即由过去片面地强调定量的分析方法与统计技术逐渐走向目前的定量與定性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这一趋向”[5]。

  二、教材的具体比较

  (一)教材内容方面

  A教材属于专题比较型,侧重于比较教育学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性。主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基础上,以质、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专题比较研究,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比较能力;B教材则属于国际教育型,其主要通过介绍少数发达国家的教育概况及世界教育的现状,开拓学生跨文化教育的视野,适合于教育学领域各类人群,是国内较主流的结构模式。

  (二)主题分布方面

  教材中教育专题比较研究集中于学前、基础、高等、职业、教师、成人以及义务教育等几类教育,较客观地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具体说,以教师教育为例,A教材通过发达六国在教师教育的发展、类型、课程、教师在职进修四方面的具体情况,训练学生在该专题的跨文化研究;B教材则是在了解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基础上,按照历史沿革、基本经验、发展趋势三方面,直接在“专题描述-内容分析-启示和趋势”的传统框架中,站在国际教育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当前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问题: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专业化、一体化。

  (三)比较视角方面

  1.国别与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当前我国的教材,比较教育学者的精力主要放在评价六个发达国家的教育上,即英、法、德、美、日、俄(苏)这六个工业发达国家及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则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其中,A教材以“学制述要”为章节标题对上述六个发达国家学制的演进和现状做了基本介绍;B教材在此基础上改进,以“八国教育”为标题,针对六个发达国家外加中国和印度的教育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展进行分析。

  2.跨国与全球教育发展研究。该部分在教材中主要涉及全球教育发展、世界教育思潮和国际组织这三部分。A教材在“回顾与展望”一章中对世界教育发展进行介绍和展望;B教材用了1/10的篇幅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说明,并对世界教育发展进行展望。要继续深入国别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学科的多方位比较研究。由此,比较教育的国别比较与区域比较,还将继续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比较教育学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关于学科的教材编写,有观点认为人文学科的建立,主要在于其文化立场与价值向度以及它在方法论层面上的人文意识和科学精神[7]。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浪潮之中,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取开始由“理想教育模式”,转向本土文化的优点发掘,由文化的纯粹移植输引入转为理解多方文化,共融创新。由此,我国比较教育教材应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一)坚持理论建设从实际研究出发

  “当从人的生存经验出发,将理解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时,哲学解释学就包含了这样一种必然的逻辑:作为理论的理解与作为实践活动的理解是统一的,理论并不远离现实,更不排斥现实。”比较教育教材内容应从高度理性的理论层次上对当下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现有的比较教育学教材或拘泥于理论体系的

  构建,或侧重实际应用作用的发挥,在理论体系与应用作用结合时多显得较为生硬。

  (二)加强本学科与邻近学科的联系

  以开放的视野,放眼当代人类科学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国际潮流,在比较视野中找到自身起点和目标,大力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具体体现在研究视野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校外教育内容转向校内教育的内容、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转向现代意义上的教育。

  (三)增强学科研究的“本土关怀”

  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应加强相关学科成果引进过程中的消化、融合和创新工作,更应结合本土实情,加强对自己研究对象及其特殊性的认识。我国教材目前表现为对国外教育、国际视野的研究论述压倒对本国教育、民族教育的研究論述的情况。在世界文化大圈之中构建以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为主的文化体系,并在此过程之中如何体现我国“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应当是我国所有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比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论文

  摘要:理论作为概念系统或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在作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而理论的积淀和提升又为学科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比较教育学理论是在推进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寻求更规范,更深入的研究水平发展来的,并在运用于研究过程中加以检验,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因素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分析框架

  比较教育学科虽然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却很短。通常人们把朱利安1817年发表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看作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起点。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和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并得力于方法论和其他理论领域发展的推动,同时其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原有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不足以对现实教育现象和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以及无法有效地为研究活动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引。

  一、因素论分析框架

  (一)因素论分析框架的主要目的

  因素分析法的目的在于对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性质的诸因素加以解释,探索其形成的原因,以便真正地了解外国教育。

  第一,报道描述。它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例如分为:教育制度,教学行政,中小学教师培训。它认为事实的报导是有局限的,但却是比较研究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历史功能。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不仅要描述事实,也要说明特征。他指出,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它应同国家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

  第三,借鉴改善。康德尔希望通过考察外国和本国的教育制度,进而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对“民主”制度的忠诚,也使研究比较教育的学生能够养成一种更可取的哲学态度。

  (二)对因素论分析框架的评价

  1.优势。因素论分析框架是形成较早、运用较普遍、影响也较广泛的一种研究范式。它

  对从宏观背景上分析和解释不同国家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的帮助很大。因素分析法的运用标志着比较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局限性。尽管因素分析时代强调历史分析法,但比较教育的跨学科性也已体现在因素分析法中。比较教育与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等教育分支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但由于因素的多样性,因素发挥影响条件与机制的复杂性等原因,加上因素论分析框架偏于关注教育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引出的研究和结论有时可能是粗糙和不确切的。

  二、实证主义分析框架

  (一)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思想观点和科学主义的方法论,然后对比较教育研究做出界定、阐述和指引的。实证主义的思想观点认为,社会实践或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其背后都有原因,而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可以被认识的,通过架设、经验、分类、量化和验证等方式可以证实或证伪这种关系,并趋向于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法则。

  (二)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的基本特征

  1.本体论上强调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

  哲学中的本体论是指世界本原或本性的研究,而对于研究范式而言就是该范式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实证主义本体论假设运用在教育上,即研究者主张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受永和不变自然规律的支配和控制,而不受人主观意识的影响,这种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则。

  2.认识论上强调主观对客观的经验性感知

  比较教育实证主义研究主张教育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研究者对它的研究只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映,或者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过程。该分析范式收到经验论的深刻影响,强调对教育的认识是由感觉和经验而来的。

  3.价值论上坚持“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作为一种规范性原则,其主旨在于要求社会科学教在研究中保持客观的态度,不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明确区分教育事实与价值判断。在研究现象的过程中,研究者要避免主观意志,价值观或其他情感的涉入,从而得出客观性的结构,构建新理论。

  (三)对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的评价

  1.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的优势

  第一,坚持客观性追求,有助于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水平。首先,实证主义分析研究把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次,实证分析范式事实判断的方法来把握教育活动的客观性、真实性;最后,用具体明确的操作程序来探究教育活动的普遍性。第二,强调结构性程序,有助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承袭自然科学方法的研究传统,实证分析范式强调精确分析教育问题,从而提高其操作性。对实证分析范式而言,其操作性不仅体现于理论的可操作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第三,注重验证性,有助于推广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测量统计的基础上,取出揭示既有实验所反映的因果关系的数据,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而对模型进行再实验。第四,重视预测性,有助于加强比较教育研究的实效性。运用因果律和统计律,可从一个特定的研究中揭示概念或理论的概括性,可达到外部效度与内部效度的统一,因而可以正确预测,从而提高实用性。

  2.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的局限性

  第一,研究导向上强调纯科学性,影响了人们对比较教育的全面认识。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完全采用客观的甚至量化的方法来研究,并试图得出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法则,其可行性令人存疑。第二,研究内容上过度关注社会政治和经济效果,忽视了教育自身发展的研究。实证分析范式注重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去研究具有“静态”特征的教育的整体结构,而几乎不去关注具有“动态”特征的教育的具体过程,另外因教育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教育内部因素的研究是互补的,故忽视其内部研究也难以揭示其外部之间的关系。第三,研究方法上过分推崇自然科学方法,影响了深入研究。量化分析虽有科学的一面,但不论研究问题的性质如何,一律采用实证分析范式将陷入以方法决定目的的错误,导致人们过分关注容易量化的非本质的指标,其结果常常是使研究停滞于事物的表面而深入不到事物本质,从而影响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全文完-

篇三: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育学统考参考教材电子版(强烈推荐)

  教育学原理: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学:《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这本暂时没能找到)

  5.《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武新春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论坛ftp里已有)

  教育研究方法: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09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版本之一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是*推荐参考书,比较权威全面,建议大家第一轮复习以其中一本为主,兼顾其他版本,相互补充,通读一遍,然后参考其他综合用书。

  三、09教育学统考参考书目版本之二

  以下是我为准备08年教育学统考的一些参考教材。是我自己根据新浪考研的采访和大纲

  选取出来的。不是指定教材哦,供大家参考!

  08年统考一共考查4科: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我前3科都选取了2本教育界公认比较权威的教材,最后一科只选取了1本。

  教育学:

  教育原理(修订版)

  作者:孙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价格25元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里面教育学方面的参考书目多是选取的这本书的内容。与新大纲我想应该差不多吧。

  推荐50%

  现代教育论

  作者:黄济

  王策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价格

  27.4元

  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

  推荐50%另外说一下新浪考研推荐的教育学书目:

  《教育学原理》当中,景点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这些书如果是教育专业的战友们应该都有吧。我还有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是没有统考之前为了考厦门大学准备的袁正国编著的

  〈当代教育学〉此书观点相当新,是本好书,但对于基础的知识提及的比较少。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作者:孙培青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价格44元

  (这本书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与大纲吻合度

  80%外国教育史教程

  作者:吴式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与大纲吻合度

  80%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作者:陈琦

  刘儒德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本:1997.4.1价格:34元

  (这本教材是我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取出来的,同时新浪考研推荐的书)

  吻合度:80%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作者:邵瑞珍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版本:1997价格62元

  吻合度

  60%(这本同等学历提到,新浪网没有推荐。选取它是因为厦门大学的指定教材,听说北师大也是这本。)

  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它还推荐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由吴庆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供大家参考。

  教育研究方法

  :(只推荐一本,一本足矣!)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作者:裴娣娜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价格:15元

  《教育学原理》当中,经典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教育心理学》部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由吴庆林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中外教育史》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王宾兆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由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以及北师大的吴世隐编写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这部分比较经典的一些书目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正国编著的《教育研究方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丙德编著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叶兰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斑斑08年备考用的核心教材,个人感觉只要把这些弄精就足够,供参考!

  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教育学基础》,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

  教育史: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

  教育研究方法: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以上是我去年备考时感觉比较好用的教材,其实没有必要按照某些辅导机构或者网站上贴出的书目,一来太多看不完造成心理压力,二来也浪费金钱和时间。我认为,教心和教研两门课,每门以一本为主,其他版本为辅即可,因为全国统一命题,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有些知识点要综合多个版本的。

篇四: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

  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教育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美国的桑代克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是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由前苏联的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二、学校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完全自己总结手打最完整版教材,有意者联系私聊,教育学10,教育心理学10,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5,心理学还在加紧手打总结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第1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图1-1),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育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进程进行。没有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就无法有效地学。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

  课程。此外,也可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通常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例如,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难度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既要适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能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因素将会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等部分中加以研究。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传媒有两方面的特性:①是传媒所能提供的信息及引起的反映;②是教学过程中知觉、认识活动对传媒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在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直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学媒体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5.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与学进行于其中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教室、户外教学区、活动区域、座位、课桌椅、光线、照明、窗户、通风、颜色、声音、温度、湿度等。它们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都具有可度量性和客观性。广义的教学环境,则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环境。这些因素与教学活动中人际交往密不可分,既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又反过来对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它们所造成的某种特定的心里气氛、心理环境,会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发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它几乎蕴含了全部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规律。学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可以区分为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三个子过程。

  2.教学过程

  完全自己总结手打最完整版教材,有意者联系私聊,教育学10,教育心理学10,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5,心理学还在加紧手打总结

  第3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我国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就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思想。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学记》中写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蕴含着早期教育心理学的萌芽。其他的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论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则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孟子》)都是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二)西方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起源应追溯至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生来就有的,这些知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通过经验性的学习日臻完善。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看到观念之间的联想能促进理解和记忆,这即是后世熟知的临近律、接近律和对比律的萌芽。此外,柏拉图所主张的教学方法已经十分重视个别差异及教育目标,即寻求身心的均衡发展。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等教育原则,都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观念。近代欧洲的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都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其人”(《大教学论》)的著名论断,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首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乌申斯基最早在教育中尝试系统运用心理学知识,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作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868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著作。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篇五: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孟宪承等编《教育通论》与郑金洲著《教育通论》比较

  提高对教育科学的“自我认知”,加强教育学反思性建设,对《教育通论》的研究是教育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学史问题之一。孟宪承等编《教育通论》和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分别作为民国和当代两本较为经典的教育学类著作,同时也是较为经典教育学类教材。

  从前著到后著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两书既反映了两个作者的思想,同时亦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教育学思想碰撞,又必然伴随以时代为纵轴的发展,以同一性为标尺的传承,以调整为标杆的扬弃。在比较中既做到宏观描述,亦兼及微观探讨,以求为我国“教育通论”教材的发展,“教育通论”学科构建,与教育学反思性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全文除“绪论”共三章,各章内容概要如下:第一章,通过两《教育通论》基本内容比较,涵盖框架结构、基本概念、基本主题三个方面。既注重两书内容,也注重两书形式;既注重作者思维独特性的反映,也注重作者不同时代和学术背景的结果;既注重“求同”也注重“求异”。

  第二章,两《教育通论》演进趋势,涵盖思想背景、中国化程度、理论建构三个方面。第三章,“教育通论”未来努力方向,从两个努力方向入手。

  第一个方面,“教育通论”教材建设未来努力方向,涵盖教材结构合理化、教材内容整合化、教材风格多样化、教材配套系列化四个方面。教材结构注重“理性主义”与“工作主义”的选择;教材内容注重内容体系的纳人与吸收;教材风格注重形式多样可能性;教材配套注重课程标准的制定。

  第二个方面,“教育通论”学科建设未来努力方向包含注重学科立场反思性、加强学科独立性、立足自身实际性。学科立场关系教育通论独立性;学科独立性

  关系教育通论价值性问题;学科实际关系教育通论学科自立性。

篇六: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比较教育学专业学习书目与期刊

  一、书籍

  1.王长纯,顾明远.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冯增俊.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卢晓中.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陈时见.比较教育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陈时见.比较教育名家名著评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陈时见.知识的境遇: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学术生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吴式颖,阎国华.中外教育比较史纲(3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8.朱旭东.当代西方教育新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9.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王长纯.比较初等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西班牙]何塞·加里多著.万秀兰译.比较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4.[英国]马克·贝磊编.彭正梅译.比较教育学——传统·挑战和新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6.[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邵珊等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7.[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8.孙启林,安玉祥编著.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学术期刊

  1.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

  2.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

  3.华东师范大学《全球教育展望》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

  5.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6.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7.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比较教育学)8.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

  9.北京师大《教育学报》

  10.福建社科院《教育评论》

  11.黑龙江社科院《教育探索》

  12.陕西师大《教学与管理》

篇七: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

  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在完成这些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翻阅其他书目的知识以扩展知识面和扩大知识储备。

  一、教育学统考参考教材电子版(强烈推荐)

  教育学原理: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学:《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这本暂时没能找到)

  5.《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武新春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论坛ftp里已有)

  教育研究方法: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09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版本之一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是*推荐参考书,比较权威全面,建议大家第一轮复习以其中一本为主,兼顾其他版本,相互补充,通读一遍,然后参考其他综合用书。

  三、09教育学统考参考书目版本之二

  以下是我为准备08年教育学统考的一些参考教材。是我自己根据新浪考研的采访和大纲

  选取出来的。不是指定教材哦,供大家参考!

  08年统考一共考查4科: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我前3科都选取了2本教育界公认比较权威的教材,最后一科只选取了1本。

  教育学:

  教育原理(修订版)

  作者:孙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价格25元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里面教育学方面的参考书目多是选取的这本书的内容。与新大纲我想应该差不多吧。

  推荐50%

  现代教育论

  作者:黄济

  王策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价格

  27.4元

  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

  推荐50%另外说一下新浪考研推荐的教育学书目:

  《教育学原理》当中,景点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这些书如果是教育专业的战友们应该都有吧。我还有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是没有统考之前为了考厦门大学准备的袁正国编著的

  〈当代教育学〉此书观点相当新,是本好书,但对于基础的知识提及的比较少。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作者:孙培青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价格44元

  (这本书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与大纲吻合度

  80%外国教育史教程

  作者:吴式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与大纲吻合度

  80%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作者:陈琦

  刘儒德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本:1997.4.1价格:34元

  (这本教材是我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取出来的,同时新浪考研推荐的书)

  吻合度:80%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作者:邵瑞珍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版本:1997价格62元

  吻合度

  60%(这本同等学历提到,新浪网没有推荐。选取它是因为厦门大学的指定教材,听说北师大也是这本。)

  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它还推荐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由吴庆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供大家参考。

  教育研究方法

  :(只推荐一本,一本足矣!)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作者:裴娣娜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价格:15元

  《教育学原理》当中,经典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教育心理学》部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由吴庆林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中外教育史》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王宾兆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由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以及北师大的吴世隐编写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这部分比较经典的一些书目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正国编著的《教育研究方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丙德编著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叶兰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斑斑08年备考用的核心教材,个人感觉只要把这些弄精就足够,供参考!

  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教育学基础》,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

  教育史: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

  教育研究方法: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以上是我去年备考时感觉比较好用的教材,其实没有必要按照某些辅导机构或者网站上贴出的书目,一来太多看不完造成心理压力,二来也浪费金钱和时间。我认为,教心和教研两门课,每门以一本为主,其他版本为辅即可,因为全国统一命题,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有些知识点要综合多个版本的。

篇八: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A、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及其教学比较研究

  一、两本书的编写特点:

  人教A,B版必修的主编分别是王申怀和范登晨由于经历、经验、所处的环境不同,加之对数学有着各自的理解,解读《课标》的角度或存在差异等诸多原因,编著者不同编写出的教材亦不同,纵览两册教科书,可分析得出它们的编写特点

  A版的编写特点

  1.根据认识发展规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认识发展规律是指人类对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的认识过程,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也必须照顾到学生的认识特点,使教材在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版教材在呈现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时,首先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根据不同类别几何体所具有的特点,总结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之后安排了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这些结构特征较真实的反映到平面上,最后介绍了上述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整体

  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它们的结构特点第二章内容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研宄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着重介绍了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并从直观经验出发总结出上述关系的判定定理,证明了性质定理这样的内容安排符合人类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特点解析几何初步的内容包括“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两部分“直线与方程”内容的安排,先是从确定直线的几何条件入手,引出倾斜角和斜率,进而推导出直线的方程,并安排了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这些对后续学习起基础作用的内容对于“圆与方程”内容,同样是从确定圆的基本要素入手,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出圆的标准方程,探究圆的一般方程奠定了这些基础知识后,以实际问题引出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最后介绍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空间中的向量与与圆锥曲线内容做铺塾可见,解析几何初步的内容在安排上遵循从几何直观到代数表示,再从代数表示到几何直观,这样的顺序符合人类的认识特点,易于接受和理解。

  B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B版教材的编写以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履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认知规律,努力为教师创造引导

  学生自主探宄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框架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⑴相同点:

  两版教材相同内容的章节具有对应关系版一、二两章中安排的立体几何初步

  内容,分别对应版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内容,第三

  章与版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对应,第四章与版教材第二章中第三节和第四节对应

  这说明两版教材在知识的选取上基本相同,在结构的建构上以《课标》为准,遵照《课标》中数学的“内容与要求”,架构教材的主体,编排章节的呈现顺序。

  不同点:

  两版教材所呈现出的教材结构,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相同

  之处,但由于个人对知识的主观理解不同,教材结构也存在明显不同,具体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下面这个表格中:

  (2)知识点安排顺序的比较

  A版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是:

  立体几何初步:空间几何体一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直线与方程一圆与方程

  B版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是

  立体几何初步:空间几何体一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一直线的方程一圆的方程一空间直角坐标系。

  A版教材知识点出现的顺序是

  ①空间几何体

  结构特征:棱柱一棱锥一棱台一圆柱一圆锥一圆台一球;

  三视图和直观图:中心投影一平行投影一三视图一直观图

  表面积与体积:柱、锥、台的表面积一柱、锥、台的体积一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②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空间中线、面的位置关系:平面基本性质一线线位置关系一线面位置关系一面面位置关系

  空间中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线面平行的判定一面面平行的判定一线面平行的性质一面面平行的性质。

  空间中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线面垂直的判定面面垂直的判定一线面垂直的性质—面面垂直的性质。

  ③直线与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倾斜角一斜率一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一斜截式一两点式(中点坐标公式)一一般式

  直线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两直线交点坐标一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两条平行线间距离

  ④圆与方程

  圆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一圆的一般方程。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一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B版教材知识点出现的顺序是

  ①空间几何体

  结构特征:棱柱一棱锥一棱台一圆柱一圆锥一圆台一球。

  三视图和直观图:平行投影一直观图一中心投影一三视图。

  表面积与体积:柱、锥、台、球的表面积一柱、锥、台、球的体积。

  ②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的基本性质及推论:平面基本性质平面基本性质的推论一共面与异面直线。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线线平行一线面平行的判定一线面平行的性质一面面平行的判定一面面平行的性质。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线面垂直的性质一线面垂直的判定一面面垂直的判定一面面垂直的性质

  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一中点坐标公式。

  ④直线的方程

  第二章两版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的概念—斜率一倾斜角。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方程一斜截式方程—两点式方程一一般式方程。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与重合的条件一两直线垂直的条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一两条平行线间距离。

  ⑤圆的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⑥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A版教材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模式:

  ①在章引言中介绍的模式版教材在第三章引言中介绍了贯穿解析几何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的数学方法——坐标法。

  ②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教材正文相整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常规的渗透模式,因为数学的思想方法本来就隐含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版教材的这种渗透模式又分为两种子模式,一种是在正文内容的叙述中渗透思想方法,如在正文中总结“斜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B版教材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模式:

  ①在章引言中介绍的模式同版教材一样,版教材在第二章的引言中也介绍了坐标法。

  ②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教材正文相整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版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主要模式,编者将众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正文知识的叙述中,如介绍台体体积时,将其看成两个椎体体积之差进行计算,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一些定理、推论的证明渗透了反证法等。

  ⑶渗透模式对比

  两版教材共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模式是“章引言中介绍模式”、“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教材正文相整合的模式”相比之下,版教材较版教材具有更丰富的渗透模式,更加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与归纳,努力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这是版教材优于版教材的地方。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种类的比较与分析

  两版教材在宏观上共同渗透的一般思想方法包括:观察、类比、归纳、从整体到局部、数学模型、对应等思想方法,微观上共同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运动、分类、算法、转化、数形结合、一般与特殊、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另外,两版教材还有一些各自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版教材渗透的公理化数学思想方法,在正文、旁注和阅读材料中均有体现,而版教材则避开“公理”一词,用“基本性质”取而代之;版教材在介绍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渗透了集合思想,以这一思想为线索,从性质特征出发,帮助学生区分各种空间几何体

  数学文化渗透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所谓“数学文化”,狭义的理解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的理解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数学文化逐渐渗透给学生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

  值和人文价值;

  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感受数学美之所在,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四、两版教材各方面优劣势对比:

  从上述结论可以分析得出两版教材在不同方面的优劣势:

  ⑴从教材编写结构上看,版教材的编写优于版教材版教材在体现“温故知新”的

  同时,将与高中密切相关的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是教材的编写结/构更加系统化。

  ⑵从利用教材自学的程度看,版教材亦优于版教材版教材在内容的叙述

  上十分严谨、详实,致力于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叙述全面,着力于概念的而版教材相对简洁。为师生活动预留的空间较多,由此可见,若学生利用教材行自学,版教材更容易上手,可读性更强。

  ⑶在创新精神、问题意识的培养上,版教材发挥了较好作用版教材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学习活动,加强了“问题性”,力求使学生能够“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答也会问”,这样的编写有助于创新精神、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上,版优于版通过提出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为师生活动创造更多空间,能切实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

  ⑶从知识点“发现”的过程方面看,版教材注重“合情推理”,版教材注重“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由形的特征去研究数的性质,虽然是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但从思维操作的层面上看,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思维方式而高中是应当更加重视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培养的阶段,对于思维能力快速提升的高中生来说,应多采用由数到形、先理性思考性质的变化,再研宄图形相应的变化,这种“发现”方式无疑在思维层面上要明显地高过简单的归纳发现因此版教材在这方面优于版在涉及后续知识的内容上,版通过“脚注”的方式提前给出,并说明后续给予论证,而版教材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方式,能巧妙地避开未学知识,优于版如:斜率的计算、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

  由于版教材编排上所带的“问题性”,以及设置的“思考”、“观察”、“探宄”等栏目,能大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若合理利用,则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因此,版教材比较适合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化地区学生,若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教材中精心设计的“活动”恐只会流于形式,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而版教材,由于其“说理细致”的特点,既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也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第二节思考与建议

  关于知识点的编排顺序

  在两版教材中,相同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存在差异,那么某些知识点安排的位置是否合情合理、合乎科学,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如版教材将“三视图”安排在先,“直观图”安排在后,版则相反,哪种顺序更为科学合理呢?愚以为直观图是空间几何体在平面上的示意图,三视图是用于描述空间几何体的三维结构特征,若学生对几何体没有整体的认识,即立体感的直观图,是难以画出其三视图的,而且根据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先整体后局部,因此个人认为将“直观图”放在“三视图”之前较为妥当再如,版教材没有单独安排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内容,而是将它们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小节里,像“共面与异面直线”放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中,将“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放在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一一直线与平面平行”中,显然这就是空间中的“线线关系”和“线面关系”这样的处理方式不符合学科的逻辑结构,也不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而版教材则注意到了这一点关于立体几何的概念系统版教材在第一章安排了“几何体体积”的内容,这必然涉及到几何体的高,但教材中并未对“高”作出严格定义,只是以“旁注”的方式做了这样的解释:“棱锥(圆锥)

  的高是指从顶点向底面作垂线,顶点与垂足(垂线与底面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圆台(棱台)的高是指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既然如此,什么是平面的垂线?怎么作才能是平面的垂线?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又是什么?教材没有给出,因为这些应归属于第二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然而在第二章又没有合适的机会对“点到平面的距离”、“线到平面的距离”、“面面之间的距离”等概念进行定义,使得教材最终没有交代这些概念。

篇九: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h幼儿教育学

  绪论……………………………………………………………………1

  第一章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l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

  第二节

  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6

  第二章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26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26

  第二节

  幼儿园的任务……………………………………………32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34

  第三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48

  第一节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概述………………………………48

  第二节

  幼儿体育…………………………………………………52

  第三节

  幼儿智育…………………………………………………59

  第四节

  幼儿德育…………………………………………………67

  第五节

  幼儿美育…………………………………………………72

  第四章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86

  第一节

  幼儿教师…………………………………………………86

  第二节

  幼儿………………………………………………………100

  第三节

  幼儿园环境………………………………………………105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128

  第一节

  课程概述…………………………………………………128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131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方案…………………………………………136

  第六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164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164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与教学原则………………169

  h

  h

  第三节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179

  第四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186

  第七章

  幼儿园游戏………………………………………………208

  第一节

  幼儿游戏概述……………………………………………208

  第二节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214

  第八章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劳动和节日娱乐活动…………237

  第一节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237

  第二节

  幼儿劳动…………………………………………………246

  第三节

  幼儿园的节目及娱乐活动………………………………258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273

  第一节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273

  第二节

  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与方法……………………………276

  第十章

  幼儿园教育评价…………………………………………298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评价概述……………………………………298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标准……………………299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类型、方法与步骤…………………319

  亲爱的同学,当你选择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职业时,你可能不知道教育幼儿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人类世世代代都在繁衍和教育下一代,这看起来自然而简单的事,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甚至形成了一门学问──教育学。教育学专门研究如何通过教育促成儿童的最佳发展。在人类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后代已不可能简单地按照经验、习惯来从事了。教育儿童成了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所以我们要研究和学习有关儿童教育的学问。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说到理论,许多人就会联想到艰深、抽象、枯燥无味的条文。有时候,教育学的编写确实遵循某种体系和行文方式,有令人费解和枯燥的特征,但实际上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我们教养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例一:

  h

  h两个同样大的孩子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拴着走。请你想一想,哪一个孩子将先学会走路?

  从理论上来说,显然第一种方式更符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也可以更快地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而过分的保护只会延长孩子学走路的时间,使他难以尽快地从反复的练习中学会平衡身体、协调动作,而且会使他对摔倒过于恐惧,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找一个不易摔伤的地方,开始时,成人多帮助孩子,但要逐步放手,鼓励孩子自己行走,摔倒时不要太紧张,让他自己爬起来。

  例二:

  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农作物,她让幼儿背手坐在小椅子上,在黑板上挂几张农作物的挂图,然后告诉幼儿,这是麦子,那是棉花。另外一个教师也让幼儿认识农作物,但她定期组织幼儿到农田参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还在幼儿园开辟小园地试种几种农作物,如麦子、向日葵、玉米等。另外她将挂图张贴在活动室,供幼儿自由参观。你认为哪一种教育方式比较好?

  从理论上说,对幼儿实行直观教学是对的,但是单纯通过挂图的直观教学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物并与实物接触,所以第二位教师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例三:

  在一个教室里,教师组织幼儿学画画,她让幼儿按她画的样子临摹,有的幼儿画得很像,教师大加赞扬,而对一个画得不好的幼儿则要求他重画。另外一个教师组织幼儿学画画,她让幼儿自由选择要画的对象和画画的材料,在画画的过程中给幼儿提出建议和指导,并对每个幼儿的作品真心地赞赏,对幼儿的努力给予鼓励和表扬,最后还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展示出来。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好?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认为画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不应该在技能技巧上有过多的要求,应当让幼儿自由地去探索各种绘画材料,自由地在画面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照教师的范画及指定的方式来学画,有可能压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另外,幼儿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也可说是各有所长的,教师应当承认幼儿的差异和不同长处,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幼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付出努力,就应当获得承认和肯定。如果只是从学习的成果来评判幼儿,会使那些在某方面能力稍弱的幼儿丧失自信和自尊,失去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失败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还应当小心地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因为教师一时言行不慎而造成对幼儿身心的伤害。

  从以上的例子可看出,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

  h

  h二、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学

  教育幼儿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这一伟大工程必须从儿童早期抓起。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现代幼儿教育自身的追求。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幼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它具有自身的独特的规律,而集中地反映这些规律的理论体系──幼儿教育学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幼儿教师──以教育幼儿为职业的专门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掌握这一武器。因为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只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许多特殊的条件,其中,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你应当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了解我国幼儿园(包括各类幼儿教育机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当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应当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了解幼儿个体发展的现状、潜力和可能性;必须懂得幼儿敦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教育的原则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分析、独立思考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等等。

  幼儿教育学将帮助你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使你初步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什么是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等。它还使你了解幼儿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使你对教育的本质、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更深入地了解幼儿教育的意义,认识到幼儿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它将有助于你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

  或许你会心存疑问,过去许多成功的父母和教师不一定学习了什么教育学,他们靠自己的学习钻研,总结经验,也做得很好。实际上,教育理论就是前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可使我们免于每个人都从头开始摸索,就像文字的发明过程,我们现在可以享有使用成熟的文字系统的便利,而不必每个人都去重新发明文字。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如果说在过去凭经验和习惯还能凑合教养幼儿的话,那么现在仅凭经验和习惯是不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满足不了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须减少教育的失误,提高教育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理论。

  也许你还听过这样的说法,幼儿教师关键要能唱会跳、能弹会演。现在许多幼儿园似乎也把这作为遴选新教师的标准。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仅仅能唱会跳、能弹会演是远远不够的。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善于和幼儿打交道。为此你需要了解幼儿的基本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会观察和了解幼儿,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往,会设计和安排学习环境,会按照不同幼儿的水平和特点来指导他们以多种方式学习。要做好这些,你就不仅h

  h要学习幼儿教育学,还要学习幼儿心理学、卫生学、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育评价,等等。

  教育幼儿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幼儿教师,基本责任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里我们虽然提出体、智、德、美等几个方面,但是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各方面综合的,我们更注重的是整体和谐,而不是个别方面的结果,如你教幼儿画画得奖了,你教幼儿排练节目公演得奖了,你让幼儿参加运动比赛得奖了,这些都不能证明你对幼儿实施了合理和高质量的教育。我们要看的是你教育的幼儿是不是身体健康、积极主动、乐于学习,有无较强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是否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合作,等等。要做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你需要在学习唱歌跳舞之外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真正的教育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我、磨炼自己,了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光荣和艰巨,增强责任感,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

  三、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

  (一)纵向深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钻研幼儿教育学理论

  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这是读书学习的重点。除教材之外,其他参考书籍的广泛阅览也是重要的。

  要反复推敲、弄懂并吃透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并弄清楚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

  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派幼儿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价值等,并尝试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和比较。

  独立思考、切磋讨论是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对教材、对前人的结论、对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等,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必为传统的观念和结论所束缚,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是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凭空臆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看法,讨论切磋,让不同观念相互碰撞,能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火花,帮助你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理论。

  (二)横向联合──联系幼儿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1.联系幼儿教育实际

  幼儿教育理论是为幼儿教育实际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必由之路。在校期间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到幼儿教育机构进行见习、实习,访问优秀幼儿教师,开展社区、家庭的幼儿教育调查,尝试设计和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做一些教育小实验,对一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观察研究以及参加各种有关的专业活动,等等,都能有效地提高自己h

  h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有的同学也许认为:“在校时学理论,毕业后再实践也来得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能把学习理论和参加实践机械割裂开来,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方面,脱离实际地学习理论决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教育基本理论学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能否记住和背诵这些知识,而要看在多大程度上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实际的教育工作能力,不参加实践活动,这一转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另一方面,毕业后如果要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理论学习不但不能中止,相反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高、更深的学习,与在校时不同的仅仅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已。

  2.联系相邻学科和有关知识、信息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幼儿教育学也是在不断吸收和综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善的。与幼儿教育学相关的学科很多,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外幼儿教育史、教育管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美学,自然科学,如:数学、生物学,等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从多种角度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幼儿教育学的理论,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拓展,有利于有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相互迁移、相互补偿。比如,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的研究成果就为教育提供了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依据,帮助我们理解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解幼儿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而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开展幼儿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实验,也是很有益处的。再如,有关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在幼儿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各领域教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们丰富和充实了幼儿教育学的内容;幼儿教育史以历史的眼光总结了中外幼儿教育的经验,丰富的教育遗产,为幼儿教育学的充实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它有助于我们在研究中把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中外丰富的教育遗产中吸取营养。因此,学习幼儿教育学必须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才能使思路更开阔,学习更深入、更全面,更能适应未来创造性教育工作的需要。

  除了与相关学科的结合之外,学习幼儿教育学还应注意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显然,这不能只靠课堂学习,还必须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特别是相关的各种专业活动,如幼儿教育知识竞赛、教育问题讨论会、教育观点辩论会、社会调查、访问等,以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天这样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学会利用各种信息传媒来获得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如通过图书、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各种视听设备尤其是互联网等,了解幼儿教育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了解现代科技在幼儿教育上的影响和运用,了解国内外教育的新发展、新变革,了解现代科技、信息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等等,将有助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对学习幼儿教育学是十分有益的。

  3.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幼儿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上的思潮、风气、各种现象会对幼儿教育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经常尝试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来自社会的问题进行理智的分析、思考,对各种思潮、观点进行冷静的判断、辨析,能让自己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h

  h新问题始终保持敏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观点和看法;而且带着实际问题学理论,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实事求是的学风。

  学习幼儿教育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效的学习领会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逐步达到。如果你在学习幼儿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地进行思考,尝试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你的学习将促使你从普通人向教育者转变,迈开成为教师的第一步。

  “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也许一个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他就能感受到母亲或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如悦耳或刺耳的声音,母亲安详或焦虑不安的情绪、动作和心跳。孩子出生以后,逐撕从一个娇弱无能、感觉混沌、无知无识的小婴儿,成长发展为能适应社会生活,掌握了知识技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和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没有教育,人类社会就难以延续和发展。当然,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家长养育孩子是教育,教师在学校教学生也是教育,广播电视向社会宣传也可称为教育,还有其他的如社会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罪犯改造教育,等等。为了区分这些教育的含义,学者们就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其弱小的生命就开始受到周围成人的呵护、关照和期待。在家里,父母精心哺育、言传身教;在社会上,各种环境设施、大众媒介、人际关系使其耳濡目染;在学较里,教师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向其施加强有力的教育影响,以将其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难看到,家庭的养育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周围文化的熏陶渗透着社会的要求,学校的培养更是承负着国家的使命。这种带着希望、要求、使命而进行的实践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是使入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这就是教育。由此可以说,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的教育。

  与广义的教育相对的就是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有专职的教师,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一般来说有较高的效率和更明确的效果,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较零散和不规范,其结果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

  教育必须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要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求,比如中国古代为培养统治阶层的官吏和行政人员而设置的各种私塾、书院、太学等,就是要培养能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我国,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培养人才,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又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不断地发h

  h展变化,教育工作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幼儿教育,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

  (一)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福禄培尔认为,教育能发挥幼儿内在的生命力,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了一个“保姆养成所”,为了保姆们有实习的场所和对象,他集合了村里40名6岁以下的幼儿,同时成立了一所“游戏与作业教育所”。1840年5月的一天,福禄培尔在村里的山丘上散步,站在山顶上向下遥望,看到金色的夕阳和树木上点点的新绿,他突然大叫:“有了!就把它叫做儿童的花园(Kindergardnen)吧!在这个花园里,幼儿不会受到压抑,他们可以得到自由的成长,而保姆就是施肥的园丁。”从此以后,福禄培尔把他的幼儿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在他的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别设计的玩具──“恩物”来学习,并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福禄培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之后,幼儿园的名称被全世界普遍采用,许多幼儿园也很快在欧美各国创立起来。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世界性的竞争加剧。各国为了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普遍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开始为全社会所认识,从而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

  h

  h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幼儿园数量增加很快,尤其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如法国、日本、美国、苏联等的幼儿园普及很快,人园率都在90%以上。不过,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教育政策、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幼儿人园率差别较大,幼儿园发展速度也不同。

  (2)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为适应普及幼儿教育的需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家长的各种需求,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由私人、国家、团体、企业、教会等开办了各种托幼机构,在结构、规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相互竞争,促进了幼儿教育机构向着形式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组织多样化、教育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除了全日制、半日制的机构之外,还有许多入托时间灵活机动的幼儿教育机构,美国的假日儿童中心、蹦蹦跳跳室,英国的游戏小组等都是这种适应性很强的机构;办园目的也五花八门,有实验性的、示范性的、家教性的、病残儿童诊断治疗的、训练某种技能的,等等。各派幼儿教育理论百花齐放,有不同教育主张的幼儿园,如福禄培尔式、蒙台梭利式、皮亚杰式幼儿园等纷纷出现。

  (3)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是幼儿教育机构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师资质量就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世界各主要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将幼儿教育师资提高到了大专以上水平,并实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进步,使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让幼儿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发展身体或智力,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一切使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的保证。

  2.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我国近代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呼声响遍中国大地,一些先进人物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西方的教育制度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下,“效法西洋、倡办西学”成为潮流,对幼儿实行“公教公养”的主张也随之被提了出来。为了满足民众变革的要求以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湖广总督创办了“湖北幼稚园”。之后又在长沙、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2)旧中国的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内外战火不断,政治动乱,经济停滞,政府根本不重视幼儿教育,导致幼儿教育发展极为缓慢。据统计,1947年全国仅有幼稚园1301所,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内,分布在沿海大城市。而且,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那样,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幼儿园完全成了外国文化侵略的工具和富贵人的专用品,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享用的。

  h

  h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里,出现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和解放区、根据地政治经济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如边区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等,成长了一支新型的保教人员队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幼儿教育家,批判封建主义的幼儿教育,反对幼儿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积极提倡变革并躬行实践,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就是这样的机构。然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主张没能彻底实现,不过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为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

  (3)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①历史的转折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收回了教育权,幼儿教育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借鉴苏联经验,进行了整顿、改造和发展。首先在办园方向上,旧型幼儿园逐渐转为向工农子女开门,为国家建设服务,让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成为幼儿园的受教育者。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极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成为支援国家建设、为工农服务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从此,保育教育幼儿、方便家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其次,在教育思想上,新中自幼儿教育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批判旧教育中存在的封建、买办、崇洋的思想,废除了宗教色彩的内容与活动,学习当时苏联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经验,为建立新教育打下了基础。另外在教育目标上,提出新中国的幼儿园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对幼丸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使幼儿的身心“在人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幼儿园具体的教养目标、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等也都重新进行了规定。

  ②曲折起伏的前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幼儿园数量大增,1965年的幼儿园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10倍,幼儿园教师队伍也基本建立起来;幼儿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大体确立,一个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的新体系基本形成。不过在发展中因为经验不足,也走过不少弯路。如学习苏联的经验时,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批判旧教育思想时,把合理的部分也一起否定了;1958年的大跃进中急躁冒进,盲目发展幼儿园,造成大起大落,等等。“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幼儿教育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在这场历时十年的大浩劫中,幼儿园教育被“左”的路线统治,广大教师受到批判打击,幼儿身心发育受到摧残,教育、教学完全陷入混乱。1976年10月,党中央拨乱反正,掀开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我国幼儿教育在经过了这一严峻的考验之后,也以更成熟、更坚定的步伐,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历程。

  (4)幼儿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h

  h①受到人口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制约,我国幼儿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国家,也不能仅仅依靠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办园模式中解放出来,路子越走越宽,使人园幼儿大大增加,其发展趋势是:由国家、企业、机关办园,转向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特别是农村、个人、法入团体等积极办园;农村幼儿人园率不断提高,据1992年的统计,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已占幼儿人园人数的60.7%;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幼儿教育形式的作用日益增大,如近几年在河北、内蒙古、甘肃、贵州等省区出现的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班、草原流动幼儿园、“大篷车”流动服务组等,在动员家庭、社区、传播媒介参与幼儿教育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②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首先恢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其次,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件,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79),《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86)等,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方向。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草案)(1996年6月正式施行)。《规程》在总结我国幼儿园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开了改革的帷幕。《规程》不仅明确地规定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任务,而且用专门的章节对幼儿园教育从原则到活动的组织、教育的形式、方法等作了规定。《规程》中充分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十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律。1989年8月,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该条例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管理以及保育教育工作,并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在幼儿园的发展、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使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从此跨入了法制化轨道。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就《规程》中有关“幼儿园的教育”这一部分内容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在《规程》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过渡的桥梁。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能自由行动的儿童是有智慧的。智能是内部建构的关键,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教育主要通过感官的训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尤其注重触觉训练,以达到感觉与动作练习相结合的目的。她说:“幼小儿童常常以触觉代替视觉或听觉,触觉对于他们如同稍大些儿童的想象。”

  蒙氏设计了一系列教具材料(相当于教学玩具),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引起儿童的自然反应,使儿童在对实物的操作和摆弄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成人可以通过观察儿童活动的表现,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她认为重要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的属性,她的教具都是代表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长短、轻重、颜色),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1.蒙氏的感觉训练教具有以下特点:

  (1)按物体的属性(特征)排列成严格的等级顺序。

  (2)每种教具训练三种特殊的感官。

  h

  h(3)体现儿童的自动教育,儿童直接接触教具,按自己的进展进行自我教育。

  (4)激发儿童重复练习的兴趣

  (5)由感觉教育导致文化的学习(包括听、说、写、读)。

  2.蒙氏的感觉动作训练有一套严格而机械的方法。

  (1)材料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但使用的时间长短不限),从少量的、对比大的刺激到多而差别细小的刺激。

  (2)练习有一定的步骤:①认识物体的相同属性;②认识物体的相反属性;③识别差距较小的物体的不同点。

  (3)教师只向儿童提供教具材料,教会使用方法(话语简短、明确、客观),然后注意观察儿童的表现,不干涉或不妨碍儿童的自由行动,也不纠正错误。儿童自己依靠教具本身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练习并改正错误。

  3.感觉训练的效果

  蒙氏认为儿童经过一系列的感觉动作训练,获得了辨认物体的能力,掌握了有关物体的分类和特征,便可能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物体,辨别它们的相同、类似和不同点。将有共同属性的物体联合起来,产生联想和识别的兴趣,开始对事物敏感并获得明确而有顺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自然过渡到对掌握文化知识的要求,学习读、写、算,达到更高的抽象思维水平,也就是进入小学学习阶段的准备。

  ──选自《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6页,卢乐山

  ──一个国外的成功案例

  高凌飚

  张春燕

  新西兰的中学科学课程中,每学期都有两周共10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活动。案例时间是1988年7月临近期末之时,新西兰汉密尔顿(Hamilton)市一所普通公立中学的初三班。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只是简单地交代,接下来的两周是专题学习时间,请全班学生共同做一个探究,做什么,怎么做都由学生们决定,只要与科学有关系,又有条件能做好就行了。老师建议,学生们可先分组设想有什么可以做的课题,然后再一起讨论决定研究课题。按照老师的建议,第一、二节课,全班学生(28人)分成8组提设想,大家海阔天空地想了20多个题目,然后再分为4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自认为最合适的课题,最后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报告他们的课题和设想,全班同学一起比较、评议,再投票决定选择哪一课题。在这两节课中,老师在各个组巡回,主要是听学生的讨论,有时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课题的实际可行性,如:h

  h做你们建议的课题需要些什么器材?要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有没有安全问题?有一组学生想分析橄榄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碰撞问题,请老师帮忙出主意。老师就要他们想想物体的碰撞有多少种情况,橄榄球运动员的碰撞应属于什么情况,碰撞有什么规律,到什么书上可以找到有关的资料,等等。

  经过这样的讨论和投票,学生们决定做“市场上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最好”这一课题。接下来的两节课,学生们分组讨论探究的方案,在许多问题上都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如,市场上最常见的洗衣粉有哪些,要用什么规格的洗衣机进行洗涤,用什么样的洗涤程序,水温多少,洗衣粉应放多少,用什么样的布作为洗涤对象,等等。各小组讨论的问题不尽相同,也不全面,但全班的问题合在一起,就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如,在讨论洗什么的问题时,开始有人提议洗校服,但是,校服有新旧、大小,不行,被否决了;后来又提议用一般衣服、用几块不同的旧布,等等,都又由于难以控制实验条件而被否决了;不过,同学们也觉得,用布比用衣服容易保证实验条件相同,因此决定用布,并不断补充控制条件:如,布要都是新的,颜色相同,大小一样,再弄得一样脏;但都用浅色布也不行,不能全面说明洗涤效果。最后,他们买了五块颜色和深浅不同的布,裁成同样大小,弄得同样脏,然后用相同型号的洗衣机在同样的水量、温度、程序、洗衣粉量之下洗涤。又如,在比较洗涤效果时,应把布一起放在光线相同的地方,相互比较,再与一小块没有弄脏过的同颜色新布作比较,等等。

  根据超级市场提供的资料,学生们选了4种销量最大的洗衣粉进行比较。因为学校里没有4台相同的洗衣机,就让几位同学带回家中去洗,还派了监督人,保证洗的方法程序符合预先计划安排。第一次洗出来的结果怎样也看不出差别,有的同学就打算下结论。这时,老师就提醒大家注意,是否这样一次实验就可以下结论了,全班又进行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只做一次实验,洗衣粉的用量只有一种,下结论太早了。于是决定逐步减少洗衣粉的量,再重复做实验。前几次结果都看不出差别,直至第四次才看出差别。

  然后,老师要求每个小组写一份研究报告,要写明研究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一研究,做的方法和过程,对比的方法和过程,得到什么结论。报告是集体讨论写出来的,全部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们比较,每一份有什么优点,选出最好的一份,并让这个小组把别人的优点都吸收来,得出一份代表全班的报告。利用教师周会的时间,该小组的三名学生向全校老师做了一次很生动的报告。一个月后,新学期开始了,老师提醒学生看看上学期的活动有没有影响。怎样做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经过讨论,决定对老师们进行调查。他们在校门口给老师发调查表,内容是“你最近有没有买洗衣粉?如果买了,买的是什么牌子?”结果,买洗衣粉的老师中有80%买了他们证明洗涤效果最好的那种。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5期

  亲爱的同学,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发挥极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你学习《幼儿教育学》时,不妨试一试。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他总结概括了幼儿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称赞,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第一是h

  h感觉,第二是联念,第三是动作。他认为只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教好。

  课程教材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孩子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东西,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大自然、大社会又是孩子天天接触的,应以此为活教材。

  他主张的课程包括五方面(即五指活动),(1)儿童健康(包括伙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2)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谈话和社会政治常识),(3)儿童科学(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和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4)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他主张课程应事先拟定,但可临时加以变更。课程编制的结构应以整个教学为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安排也应是整个的,互相联接的,并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之间互相连接发生关系,整个地进行教学。后来将这种课程编制结构称为“单元教学”。

  他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选自孙爱月著《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事业培养人的总体的质量要求,但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且各有特点,所以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具体的要求,即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对幼儿园体、智、德、美各方面教育的具体目标作了详细规定(请参见本章的小资料《幼儿园工作规程》)。

  h

  h(二)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教育目的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2.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目标作了宏观的表述。要实现这一宏观目标,必须将它作层层分解,逐步转化为低一层次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才能成为教师制订活动计划的有效依据,并通过各种活动,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目标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金字塔结构。这一结构从上到下由如下几个层次构成(参见图2.1):

  图2.1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是每个幼儿园根据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园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它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本园的特色。

  (四)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国家的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并落实在幼儿发展上的过程。第三层次的具体教育目标如何确定,各个h

  h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如果按时间的范围划分,那么,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每一学年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第三层次: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单元”可以是主题活动单元,也可以是教材单元;第四层次:幼儿园一日活动、一个活动的教育目标。

  如果从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来划分,则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指导本园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指导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

  第四层次:指导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确定目标。

  这几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统一到多样的层次组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阶梯式结构(见图2.2)。

  图2.2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结构

  从图2.2可以看出,最上面两个层次基本上是固定的,下面四个层次,根据每个幼儿园对目标的分解方法不同而不同。由上往下看,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现了社会的要求,之后每一层目标都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最后转化为促进每个幼儿发展的可操作的具体教育目标。由下往上看,每一层次的目标都是受上一层目标制约的,各层次的目标由低到高,共同构成一个达到总目标的阶梯。

  2.教育目标的涵盖要全面

  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层层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将教育目标的内容逐步具体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分解到哪一层次,都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害,其内容的涵盖一定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制定具体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常常出现偏差,如在体、智、德、美四育中,或重德轻智,或重智轻德;在每一育中也有这种情况,如在智育中重知识的掌握而轻智力的培养;在体育中重动作的发展而轻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德育中重社会常识的掌握而轻道德情感的培养;在美育中重艺术技能的掌握,轻创造性的培养,等等。教育目标内容的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由若干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之间要互相衔接,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同时,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总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

  (五)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幼儿教师是按照社会要求去促进幼儿发展的,是将教育目标真正落实为幼儿发展的实践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并h

  h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能;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这种努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不过,教师即使明确了教育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总要受到外来的干扰或影响。如来自家长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园训练孩子某种技能,或要求教小学的读、写、算技能;又如社会影响,社会上各种幼儿技能大赛的宣传,偏重学历、追求升学率的风潮等,都可能干扰教师按教育目标组织教育活动,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偏离教育目标。因此,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按照教育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保证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三条: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实现和谐发展。

  幼儿园同时为幼儿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第二十一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

  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选自《幼儿园教育规程(试行)》(1989年6月5日国家教委发布)

  h

  h人们在对待社会及工作问题上,常常能自动地应用民主概念。但在家庭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却时常暴露出潜在的家长意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成人们认为孩子们年幼无知,体力缺乏,毫无经验,完全在我们的保护伞下,我们对他们负有完全的责任,因而也就有了权力来指挥他们。表现为独断专行,片面主观,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体味孩子的思想与感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位置便有了倾斜,过分看重了自己的权力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主动性的个体,因而也就有了权利。即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他的权利,随意调遣。相互平等及尊重的关系不仅只有在于成人之间,也存在于成人与儿童之间。从幼儿一出生开始,做父母的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有自己权利的个体,我们应当尊重他,而不仅仅是拥有他。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父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幼儿,逼迫他们向陌生人做各种动作或者微笑,做父母的是满脸笑容,但是孩子却咧着嘴,哼哼唧唧地哭,因为孩子需要睡眠,或者不高兴做这件事。但是我们常常忽略这种要求,而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向大家展示他,我们这样做就是没有尊重我们的孩子。

  ──选自[美]克劳蒂娅著,胡慧译:《美国人的家庭教育》

  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园长

  封莉蓉

  像涛涛这种不爱午睡的孩子,我想不少老师都会碰到。有的孩子甚至会说:我喜欢幼儿园,但我不喜欢幼儿园午睡。出现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点是,午睡的安排缺乏合理性: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个性的孩子,甚至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这样做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我园国际部,有一百多个外国孩子,他们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八位教师分别在这些班级负责教学。每天午睡时间,几乎没有一个班级是全体幼儿都在午睡。你会发现,有的幼儿睡得很香甜,有的幼儿玩得很专心,但环境依然是静悄悄的。

  我园中国部的孩子是寄宿的,孩子们在集体中生活,晚上睡眠时间比较有保证。每天午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午睡前的安静活动,创设睡眠的环境。如,幽幽的光线,整洁而安静的卧室,合适的温度,轻柔的音乐。教师希望孩子都参加午睡,至于什么时候起床,由孩子自己选择。这样,既避免了有的孩子因贪玩而不肯睡,又满足了睡眠少的孩子的需求。

  午睡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由选择的情况是有规律的。年龄愈小,午睡的时间愈长,午睡时间短或不午睡的孩子,一般都年龄稍大或精力非常充沛。可见,孩子有自己安排生活的能力。同时,在午睡期间活动的孩子,自控状态最佳;他们会非常好地控制自己,避免发出声响。

  因此,我们认为,不同的孩子由于年龄、生活背景、先天素质或健康等原因,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并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h

  h和其独特的发展进程,也由此带来每个孩子特殊的个体需求,这些需求对孩子而言都是合适而又非常重要的。在可能的条件下允许孩子自己选择,体现了成人的认可和接纳,带给孩子的是一份安全和尊重,孩子也从中获得自信和自爱。

  “轻轻的,不要影响同伴。”活动的孩子接受了老师的忠告,为保持安静所必须的自律、尊重他人的品质在活动中不断得以升华,并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迁移。这些品质是幼儿以后生活成功所必需的。

  幼儿园孩子需要午睡,教师应该创设环境保证孩子的睡眠。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工作中(也不可能)让每个幼儿都接受一种共同的、划一的生活安排,千人一面的教养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

  ──选自《学前教育》杂志1998年第5期

  (一)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社会对人类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打好这个基础意义重大。

  首先要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很早就对周围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表现在他们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听成人讲故事等方面。幼儿的求知欲与兴趣紧密相连,对一种事物的兴趣越大,求知欲也越强。但幼儿的直接兴趣占优势,这种兴趣是不随意的、不稳定的,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需要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水平,使他们能按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学习、并在这种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逐渐从直接的、无意的兴趣向有意的、间接的兴趣发展,提高兴趣的稳定性。切忌以小学生上课的方式,向幼儿灌输许多过难过深的书面知识,这种方式只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难的情绪。

  其次要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与幼儿的学习兴趣紧密相连,,如果学习是幼儿感兴趣的,他们就会有主动性,所以教师要组织幼儿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学习的方式上要使幼儿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引导和鼓励幼儿去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而不是教师制定好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指挥幼儿去完成。前一种方法使幼儿可以充满兴趣地主动学习,学习成果各不相同,可使幼儿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后一种方法则使幼儿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成果趋于一致,大家学会了某种知识或技能,如会说一首儿歌,会做一道数学题,会唱一首歌等等。这并不是说集体学某一种知识技能完全不可取,但若以这样的教育方式为主,可能会极大地损害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或说使之无法发展起来。

  第三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幼儿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积极克服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期开始。

  (二)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h

  h幼儿正处于感知能力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时期,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是幼儿的一个重要认知特点。因此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智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智育区别于小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专门的感觉训练的方法与组织多种多样的实际的感知与体验活动来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动手操作与发展感知能力紧密相连,又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手操作使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感觉刺激,简单地感受各种事物的物理特征诸如冷热、粗细、软硬等,更能使幼儿通过摆弄、分类、比较、排列、堆叠等动作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建构。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多种感知经验和知识,同时获得许多动作经验,这种经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不断的丰富会内化为幼儿头脑中的思维运演能力。因此,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他们的动手兴趣,也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初步的知识和概念

  幼儿认识事物始于直接感知。引导幼儿获得的知识必须是有关于他们周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粗浅的、具体的知识,而且必须有科学性和教育性。这些知识包括:

  1.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如:认识自己和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等,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了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周围环境和成人的劳动;知道国家的名称,认识国旗,国徽,知道重要节日,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等等。

  2.有关自然界的常识。如: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认识常见的动物、植物;了解安全卫生常识;认识交通工具及常用的交通规则;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物体的沉浮以及声、光、磁性等物理现象。

  3.有关数的初步知识。如: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低、宽窄、轻重等;认识几何形体、时间、空间;认识10以内的数等。

  (四)发展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发展幼儿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应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正确的发音,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进行交往;二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引导幼儿学习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正确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养成良好的交谈习惯;三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另外还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以进一步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

  一、幼儿德育的内容

  (一)萌发爱的情感

  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所以应从小对幼儿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h

  h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要由近及远,应从热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小伙伴,逐渐扩大到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解放军等;从爱家庭、爱幼儿园,逐渐扩大到爱家乡和爱祖国。爱家乡、爱祖国的培养要从具体的事物人手,如认识家乡或祖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革命文物及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了解祖国的简单知识,如认识首都──北京、国旗、国徽及一些节日等。

  幼儿园应引导幼儿喜欢并逐渐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进而热爱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关心集体,并服从集体,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幼儿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养成守纪律的行为习惯等。

  同时吸引幼儿参加简单的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劳动,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愉快,逐渐对劳动产生感情;认识周围成人的劳动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培养幼儿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成果,爱惜物品和公共财物的情感等,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环境中的首要和核心因素是人,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因此,必须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和别人,学会处理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的关系。如:学习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同伴的纠纷,如何理解、帮助别人,等等。

  社会是由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安宁,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行为规范,这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不可能与生俱来,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幼儿应当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有: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诚实、自信、勇敢、活泼开朗等都是良好的个性品质,它们推动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往,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国的特殊国情培育了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既有积极的个性品质,如自我意识强、自信、活泼开朗,也有不良倾向,如自私、任性、独立能力差,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幼儿德育的实施

  日常生活、游戏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在与同伴及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如: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利用h

  h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例如:谈话、讨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比如通过参观图书馆,幼儿亲眼看到一本本图书井然有序地摆在书架上,管理员阿姨辛勤地劳动以及读者安静有序地借阅图书等情景,会深深地体会到秩序的重要性,并更加爱惜图书;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幼儿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品尝家乡的风味特产,欣赏家乡的民间工艺品,并用绘画、手工及结构材料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家乡风貌……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实际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因此,幼儿园应将日常生活、游戏和专门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在生活中渗透德育内容与要求,同时发挥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合力,有效地实现幼儿德育目标。

  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热爱与尊重幼儿

  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也是使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使他们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教师对幼儿的热爱不仅基于感情,也基于一种社会责任。教师应做到爱每一个幼儿,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特别是不歧视那些有缺点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道德成长的良好环境。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它建立在教师对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它必须有利于幼儿向着自立自强、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那种出于爱幼儿的良好愿望,而代替幼儿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或者放纵幼儿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都不是真正的爱。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决不能因为幼儿年幼无知而任意讽刺、挖苦、责骂幼儿,更不能恐吓和体罚幼儿,那样做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仅危害幼儿现实的个性发展和进步,而且对其长远的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将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应注意尊重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因为,幼儿是自身发展的主体,离开了幼儿自身的努力,德育是不会有效果的。比如,引导幼儿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则,是幼儿园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每一条纪律、规则对幼儿的行为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执行规则时,容易将幼儿变成被动的受约束对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幼儿真正理解规则,感觉到每一条规则都是自己参与制定的,从而愿意主动地遵守。有这样一个例子:从户外活动回来,幼儿一窝蜂地拥进盥洗间,抢着洗手,结果挤成一团,有几个幼儿的衣服被同伴弄湿了,有几个幼儿还争吵起来,到教师那里告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请全体幼儿讨论:“这么多人要洗手,可是水龙头不够。怎样做才能让每个人洗得又快又好呢?”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他们决定今后要分组轮流洗手。这样,“依次序轮流洗手”的规则就在教师巧妙的指导下,由幼儿自h

  h己定出来了。(二)遵循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人的每一种品德都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构成。在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四要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等发展较差,因此,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人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

  1.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对幼儿进行教育,必须按照幼儿的认识特点来进行。比如,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的教育,祖国这一概念对幼儿是很抽象的,因此,必须从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对周围生活的爱人手,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范围。可以从爱家庭、爱幼儿园、爱家乡的情感开始培养,从对父母、家庭成员、老师和同伴的爱,引导到对家乡、对生活以及对当前所处的社会之爱,然后对祖国的爱才会成为可能。

  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

  由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局限,德育内容和方法手段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通过竞赛性游戏教育幼儿团结、合作,远比教师讲道理有效得多:又如,当幼儿将玩具收捡整齐之后,教师没有空洞地表扬“你们爱劳动,真是好孩子”,而是说:“玩具放在柜子里,又整齐又好看!下次我们再玩这些玩具的时候,马上就可以找到它们在哪里,多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为幼儿描述了一个可理解的具体景象,让其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和成果,从而认识劳动的意义。德育中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空洞的说教除了让幼儿鹦鹉学舌似的学会一些道德词语之外,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的。

  3.注意个别差异

  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德育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不同性格的幼儿身上所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如表扬手段对幼儿的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针对幼儿的年龄、家庭背景等的不同,表扬的方式也应当不同。如有的幼儿需要教师的口头表扬胜过物质奖励,而有的幼儿则相反。同时,幼儿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差,知道不能做的事,却常常在行动上一再犯错。教师应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尝试寻找最佳的适合每个幼儿的教育方案。

  一、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含义的理解

  (一)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利。

  1998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指出生存与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规程》中的第六条也体现了对幼儿发展权利和保护的重视。

  (二)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幼儿体、智、德、美等几大方面都发展。由于体、智、德、美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推动幼儿的这几方面都发展,要进行整体设计。

  (三)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是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幼儿的发展除了身体的、认知的、语言的发展,也应有社会性的、情感的、交往的和道德的等方面的发展。

  h

  h(四)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五)幼儿全面发展应是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过程。教师设计的活动应符合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主动地活动,力求使幼儿的活动性贯穿于活动发起、进行和结束的全过程中,使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且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六)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关联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应顺应社会的需要,在幼儿教育现有目标基础上渗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教育观,增强目标意识,是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树立现代的儿童观点是对幼儿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没有正确的教育观。

  现代的幼儿教育观认为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于适应幼儿的内在需要并保证幼儿的全面成长,并在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

  育过程中,注重发展幼儿的自信、自律、独立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的、综合的、均衡的、和谐的。因此,幼儿园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成为幼儿的主动活动。

  现代的幼儿教育观还应包括明确的目标意识。这种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中又包括体能、认知、情感与操作等领域的保教目标。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了目标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行动有方向。

  (二)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给幼儿自由、主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通过幼儿园各科教学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2.寓全面发展教育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树立大教育观,保证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几方面的一致性,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选自《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孙晓燕

  2000年10月至12月,笔者赴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地区,对其幼儿教育状况进行了考察。加拿大法律规定:教育是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由于安大略省是加拿大最大的省,首都渥大华也位于该省,因此其幼儿教育状况有一定代表性。下边从课程与观念两个方面介绍一下加拿大幼儿教育。

  h

  h一、安大略省《幼儿园大纲》

  1998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颁布了《幼儿园大纲》,这是该省教育部50年来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性文件,用于指导安大略省所有幼儿园的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其中的一些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1.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幼儿的早期学习经验对他们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当孩子在幼儿园时,他们对新影响的接受能力及学习能力都处于高峰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获得大量的重要知识、技巧和态度,这将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人格发展、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将来对社会的参与。积极的早期在校经历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为他们获得阅读和写作技巧(包括技术和计算机技巧)、数学技巧、科学技巧提供基础并为他们上更高的年级准备好成功的学习经验。

  2.对儿童的认识

  (1)儿童的个体需要应被区分出来。儿童是以不同的背景、经历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到幼儿园的。儿童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有些儿童从一种教学策略中就能获得好多东西,相反,一些儿童比其他儿童在达到目标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更多的资料。所有儿童的个体需要从入园一开始就应被区分出来。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个儿童都是惟一的,应该仔细观察儿童,以确定其个体需要,从而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及材料。

  (2)儿童是通过询问来学习的。年幼儿童天生有好奇心,喜欢询问问题。幼儿园课程应当利用儿童这种想学习和汲取信息的自然愿望。要想鼓励孩子提问,学习环境必须是安全的、吸引人的。

  (3)儿童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长期以来,大家都认识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与学习有紧密的关系。教师应该观察、分析儿童的游戏,研究他们如何通过游戏来学习,然后制定出具有具体学习目标的游戏计划,并向儿童提供适宜的、有刺激性的材料。

  3.对幼儿教育特点的认识

  年幼儿童在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中学习效果最好。而且他们喜欢不断变化、总具挑战性的活动。教育应建立在儿童的过去经验及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上,而且应及时调整,以顺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及情况。同时也要探索儿童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当教育内容比较综合时,即儿童能把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时,或者儿童能看到一个领域的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有关联时,他们掌握知识最为容易和有效。所以教师应注意知识的相互关联性。

  在来到幼儿园之前,多数儿童认为学习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当他们来到幼儿园时,他们自然地渴望学习。幼儿园教育应以提供变化、富有刺激性的、令人愉快的经验强化这种倾向。《幼儿园大纲》仅仅是幼儿园至8年级连续课程的第一步,它要为儿童上一年级准备好成功的学习经验,为儿童1~8年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4.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h

  h教师的作用包括3个方面:提供适宜的学习经验;组织有刺激的学习环境;评估、报告儿童的发展情况。

  5.课程内容的划分及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幼儿园课程以儿童的学习划分为5大领域:语言、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和社会发展、艺术。他们在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

  以科学和技术领域为例,他们制定的目标是:

  a.显示出好奇心及探索与实验的愿望;

  b.显示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关心;

  c.显示出对常见物质特点和作用的认识;

  d.显示出对做计划和组织策略的理解;

  e.认识和使用常见的技术。

  “好奇心”、“愿望”、“关心”等均属于非智力因素。

  艺术领域的“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自豪”和数学领域的“显示出追根究底解决问题的意愿”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之列。

  (2)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领域中,除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强调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展示和解释数据,当必要时,寻找进一步的信息、帮助和材料”

  (3)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

  在“个人和社会发展”领域,他们强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依赖”,具体培养目标有:

  a.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成就;

  b.了解和谈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c.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经验;

  d.适应新情景;

  e.显示出自我依赖;

  f.愿意尝试新任务;

  s.在学校不同的环境里显示出自我控制。

  h

  h二、观念与实践

  3个月的实地考察使我看到了加拿大幼儿教育的一些先进观念和实践。

  1.尊重儿童,注意发展儿童自我意识,培养儿童的健康个性。

  在加拿大,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不仅是一个观念性的口号,更是他们课程中实实在在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大纲》里,他们把“具备对个人的积极态度”作为幼儿阶段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实践中,他们有“关于我”、“我的家庭”等主题活动。学龄儿童还有制作“个性箱”、画“禀赋树’’活动。日常学校生活中,教师时时表现出尊重儿童人格、尊重儿童意愿的态度。显性课程的实施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以此来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的健康个性。2.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他们认为,儿童年龄虽小,但与大人有着同样的权利与尊严,他们还有着成人想象不到的能力和潜力。应该让儿童去办理自己能办理的一些事情,有关儿童的事情应该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决定;所以,在加拿大幼儿园的小班,儿童就开始有“图书馆活动”,即儿童去图书馆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并自己办理借阅手续。他们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分享活动。儿童轮流做分享活动的主持人,每天则有几个固定的小朋友走到大家面前,给大家介绍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胆量、自信,这些都是自主性的宝贵品质。

  3.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面向全体

  班里每一天都有一个教师的小助手(specialhelper),帮助教师交花名册、主持分享活动等。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渴望当小助手,而且他们确实有机会轮流做小助手,他们都有得到锻炼、发展的机会。班里没有“明星孩子”与“角落孩子”之分。恰恰相反,发展缓慢的孩子比正常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教师的关注、表扬和鼓励。

  ──选自《学前教育》2002年第2期,刘丽

  一)事业心

  事业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事业心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执着追求。幼儿教师的事业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对事业的爱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教育、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它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的。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有了这种认识,幼儿教师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情况下,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对幼儿教育事业不热爱,就会把幼儿教育工作单纯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处处被动,时常感到苦不堪言,一有机会就想办法改行,这种人是胜任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

  2.热爱幼儿

  h

  h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

  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人的爱抚,能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信心、安全感。爱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这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教师和幼儿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幼儿乐意接受教育。幼儿喜欢什么样子的老师?用幼儿的话说就是:“小朋友哭了,马上给他擦眼泪的”“经常给小朋友系鞋带的”“不厉害的”“不发脾气的”“不打人的”“不把小孩拉出来的”……一句话,爱孩子的老师受小朋友欢迎和喜爱。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爱幼儿,对待幼儿态度温和、宽容、不偏爱、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做幼儿的老师,也做幼儿的朋友。

  (二)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教育和照管一群天真活泼的幼儿,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的教师,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与幼儿一起活动,给幼儿带来自信和欢乐;如果教师体质差,精神状态欠佳,则班级气氛压抑沉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心理素质较差的,如情绪欠稳定,主观武断,易冲动的教师,其工作方式可能是专制型的,凡事都要求幼儿按自己所说的做,所任教班级幼儿可能守纪律、听话,但胆小、缺乏自信,依赖性强;又如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的教师,其工作方式通常是放任型的,对幼儿态度好,但胆子小,做事优柔寡断,所任教班级幼儿可能大多能力强,有主见,但纪律性差,缺乏自制力。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教师,其工作方式倾向于民主型,心胸开朗,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善于自制,对幼儿充满热情,工作主动,处事机智灵活,所任教班级幼儿大多守纪律,有礼貌,与人亲近,能友好相处。

  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身心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三)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

  幼儿教师在就职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幼儿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他在教育过程中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对儿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它影响教育的效果和儿童发展方向。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研究教育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些误解,认为幼儿教师所教知识浅薄,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当幼儿教师。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幼儿教师和一般教师职业一样,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即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什么”h

  h的问题,同时,要具备传递知识技能的技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能“诊断”、“分析”、“开处方”,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与一般教师职业不同的是,幼儿教师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师,而是担负着幼儿全面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各个领域,教师需要有比较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和教育艺术,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四)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高尔基说过:“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1.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

  教育幼儿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幼儿教师需要具有观察的技能。教师观察的技能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时,教师应尽可能准确而又客观的察看幼儿,要不断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尽快地捕捉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到幼儿最细微的需要,了解幼儿某个行为的意义,并做出及时反馈;有计划的观察时,可先拟定观察项目,列出观察要点,选出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观察并详尽地做下记录,观察一段时间后,要仔细地思考分析这些记录材料,综合归纳出每个幼儿的优点和缺点,为幼儿设计出适宜的学习方案。

  2.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全班幼儿,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在班级组织管理中,教师肩负着重大职责。从教育内容看,有德、智、体、美诸方面;从工作任务看,有保育和教育两方面;从教育途径看,有集体教学活动、劳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从组织形式看,有集体、个别、小组活动等,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和活动形式,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并做出最佳方案,促进幼儿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订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的能力;创设与本班幼儿发展相适宜的环境的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包括确定班级教育目标,树立良好班风,建立班级常规,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纪律的能力;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及灵活地指导各小组同时进行活动的能力;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的能力,等等。

  h

  h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是教师组织管理班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教师开始时难以一下子学会。但是当班级管理不善时,活动的无序和混乱就会侵占幼儿的学习时间,弄得教师疲惫不堪,即使教师准备很充分,不良的组织管理也会导致幼儿的纪律问题和行为不良等,妨碍教师运用教育指导策略,这一点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手工操作等活动中反映更为明显。对此,教师可预先制订活动规则,规定违反规则所应承担的后果,提高幼儿的自律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监控,教师的管理效果就会增强。

  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每做一件工作,事先经过周密的设计,考虑好行动的每一步骤,实施时认真细致,每一次行动结束,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就会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提高。3.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等。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其沟通的方式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

  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沟通,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开展的,教师应注意谈话的策略,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引入交谈主陋之中,运用简洁有趣的提问,保持幼儿交谈的兴趣,幼儿发言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并给予鼓励。

  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时,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非常重要。鉴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如说话的态度温和,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并乐意听从;语气坚定,使幼儿感到教师充满自信;表述简单明了,从容不迫,使幼儿容易听懂;尽量用愉快的声调并走到幼儿身边说话,而不是老远地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会使幼儿感到恐惧。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的口语应该生动形象,引人人胜,并伴有动态语言。教师始终要用积极的语言与幼儿谈话,告诉幼儿应当做什么,而不是指出他不应当做什么。比如说:“请轻轻地搬椅子”而不说“别把椅子碰得叮咚响”,说“请把积木放在筐子里”而不说“别把积木放在地上”。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向幼儿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语言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

  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谈等方式与幼儿沟通。这种方式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教师的这种动态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爱的基础上的,教师如果像母亲一样对孩子从内心充满爱,这种内心的爱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转化为动态语言。

  (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园之间互相沟通,关系和谐,是协调各种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保证。家园关系建构中,教师处于主动的一方,教师对家长的了解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教师需要了h

  h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长的个性、职业、文化水平、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①本着关心孩子成长的目的,确立平等信任的态度。教师应与家长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在与家长沟通时,应发自内心地关心其子女成长,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情况,对不同个性的家长采取宽容的态度,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现矛盾时,绝不互相指责,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尽自己所能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困难,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爱孩子的,这样才会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进步而努力。

  ②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与家长沟通时,掌握沟通的技巧很重要,如与家长面对面交谈时聆听的技巧;适宜于不同家长个性的谈话技巧;向不同个性的家长汇报孩子发展情况的技巧,等等。只要教师本着爱护,关心孩子的目的,注意沟通的技巧,同时利用谈话,巧妙地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就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家长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③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家长的工作性质不一样,接送孩子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教师可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短暂交谈,或采取家访、家园联系手册、写简信、便条等与家长沟通。

  4.教育监控能力

  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计划与准备: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应根据教育任务、材料,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潜能,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计划各种活动,选择活动内容与实现任务的策略,安排教育活动步骤,构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

  (2)反馈与评价:教育过程中,随时监控班级情况,获取反馈的信息,根据教育目标,针对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策略,教育行为,教育效果及幼儿发展状况做出初步的评价。

  (3)控制与调节: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调节活动的各环节,对下一步活动进行调整和监控。

  (4)反思与校正:一次或一阶段教育活动完成后,教师本人深入总结和反思,如回顾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反省自己的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分析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的特点与不足,对所发现的问题或不足,找出其主要症结,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办法或途径,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采取补救措施。

  教师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过程进行监控,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是否解决,解决到了哪一步,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此基础上发现新h

  h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使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5.教育研究能力

  研究是教育者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面对着全体幼儿,教师对所要教的内容是早已熟知,但是,幼儿怎样理解,却是每个人、每个不同情境下都各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

  幼儿教师的教育研究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其研究的步骤主要是:学习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直到问题解决。如;国家、地方、幼儿园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将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为此,教师必须学习有关的课程理论,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反思,研究确立课程的目标;考虑怎样利用本园和社区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幼儿学习的材料;考虑怎样创造性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利于师生合作或幼儿独立探索的学习环境;研究怎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成为研究者,能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指教师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任务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过去有的幼儿班级,虽然也重视环境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美观,为的是布置环境,或者只是盲目地提供材料,对环境的教育性考虑很少。要注重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应该考虑两点:

  1.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在环境创设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就不能重此轻彼。若教师仅仅注重幼儿的认知活动,设置读写算等区域,而缺少幼儿健康、社会、审美教育等环境,在创设发展幼儿社会性的环境时,只提供幼儿社会认知的环境,而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考虑很少,等等,这都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环境设置作系统规划

  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当教育目标确定后,应考虑: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现有的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用的,可以利用,那些环境因素是要创设的?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等等,应将这些列入教育计划并积极实施。

  (二)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h

  h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学习感性知识,如需要感知雨,就应给幼儿准备雨伞或雨衣、雨靴,下雨时,幼儿可以在雨中散步;需要感知春天,就应组织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春天的动物、植物、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幼儿需要阅读,就应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开阔他们的眼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幼儿,佐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的这种差异。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供的玩具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司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习。

  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因此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三)幼儿参与的原则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环境加班加点,而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难得更换一次。因而环境对于幼儿没有持久的吸引力。教师应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幼儿谈话活动,起初的主题是环保问题──乱扔垃圾的问题。后来,谈话延伸到计划外的新话题──“北京申奥”,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教师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于是引导幼儿讨论决定在墙壁上制作“奥运主题墙”并制订了计划。孩子们请爸爸妈妈找相关资料,制作奥运标志、田径场、环形跑道、看台等,画出了各种表情形态的观众和运动员,并进行了设计评比。这个活动通过幼儿集体构思、游戏、调查、制作和家长参与等过程,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决策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计划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人人出谋划策,人人都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真正展示和发展了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环境要素,同时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利用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大教育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量给幼儿的刺激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幼儿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脱离幼儿园园外环境进行园内封闭式的教育成效有限。如,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有的家长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教育任务,幼儿在家自己穿鞋袜,家长认为孩子穿得慢,耽误大人的时间,于是包办代替帮幼儿穿上,孩子愿意自己做,说在幼儿园也是自己做的,家长却说:“幼儿园有幼儿园的一套,你这是在家里!”h

  h一句话就把幼儿园好的教育影响抵消了。面对外界环境的复杂影响,幼儿园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与外界结合,让家庭、社区成员更进一步了解幼儿和幼儿园,使幼儿园教育获得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也促使家长和社区成员从教师那里学习到教育知识和技能,改善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一般做法是:一方面选择、利用外界环境中有价值的因素教育幼儿,另一方面要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当然每个园、每位教师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但重要的是要把与家庭、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请交警来园模拟操作,给幼儿介绍交通安全知识;让家长制作一盘反映幼儿一天典型生活的录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市场(街市),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摸索出一整套策略和做法,在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园。

  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水平仍相对较落后,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教育,给幼儿提供物质条件时,应以物质条件对幼儿发展的功能大小和经济实用性为依据,如:图书架主要是放置图书,供幼儿阅读的,可取几根木条,做成可以放书的许多小格,钉在墙上,幼儿易拿易放,又不占地方,墙边再放几把小椅子,幼儿看书也方便。这样做,节钱省料实用,何乐而不为呢。此外,根据本园需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也能够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有的山区盛产竹子,利用它可以做一些积竹,高跷,供幼儿玩游戏;农村幼儿园用三合土铺的活动场地,就比起水泥地省钱又安全。

  ──各国学前教育之共识

  李生兰

  一、各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融入社区

  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沟通和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重视。

  日本1990年《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出:“幼儿的生活以家庭为主逐渐扩大到社区社会。因此,要注意幼稚园同家庭的联系。幼稚园的生活要同家庭、社区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以利于幼儿的成长。”

  巴西政府于1993年制定了《全国全面关心儿童和青少年计划》,强调家庭和社区直接参与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

  德国1995年,政府开始推行婴儿读书计划,免费向9个月大的婴儿赠送一个礼包(内有故事书、童话诗和图书证),鼓励父母到国家婴儿图书馆去借阅图书,培养儿童对图h

  h书的喜爱,提高儿童未来的读写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泰国政府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社区教育,现已形成从中央政府到社区发展部再到乡村儿童发展委员会共同保教儿童的网络,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每个儿童都成了社区的一员。

  二、制定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

  为了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

  德国已形成两种典型的教育方案。(1)家庭助手方案:社区青年服务部、慈善机构把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组织起来,分派到一些特殊家庭里去工作,每周义务为家庭服务5~10个小时,帮助父母掌握教养孩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家庭互助方案:社区把家庭联合起来,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育孩子的艺术。

  以色列社区极为重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进行分层指导,以提高指导的效率。(1)指导1~3岁儿童家长的方案:社区挑选、推荐专业协调员和专职家访员,经培训后上岗;每个协调员统管几个家访员,每个家访员负责指导十几个家庭的家长。家访员第一年每周都要去家访,第二年每两周去家访一次,旨在帮助父母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学会和孩子一起游戏。家访员还要帮助家长成立互助小组,每半个月活动一次,在小组内交流育儿经验。(2)指导3~6岁儿童家长的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两年使用的教材,每年九册,每册配有亲子活动方案,每项活动持续几分钟。社区专职家访员协助家长使用教材。家访员每两周对社会处境不利的家庭进行一次访问,向父母传递侏教知识,帮助父母构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家访员还鼓励家庭成立友好小组,每半个月活动一次,探讨教养孩子的问题。

  印度以社区为中介,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案主要有两种,(1)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案:社区工作者对母亲进行专门培训,教给母亲保育教育儿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母亲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独特的教育作用,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2)大孩子帮助小孩子的方案:由于许多父母要外出工作,照料弟妹的任务落在哥哥姐姐的身上,社区工作者就对年长儿童进行简单的培训,使他们拥有一点健康、卫生、营养、游戏、歌舞等方面的常识及技能,能更好地关爱、帮助年幼儿童。

  三、社区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的国家设计了专门的社区课程,或在课程中加入有关社区生活和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社区,培养社区意识,增强本土情感。

  新西兰教育部1992年-出台《国家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强调儿童、教师、家庭、邻里、社区、社会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学前教育课程只有支持、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运用家庭和社区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才能使儿童世界的某一方面与其他方面相匹配,实现优质的儿童保育和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E.V.埃斯尔等人1992年在为儿童设计的自我概念课程中,包h

  h含了“社区及社区助手”的主题内容,由“身份、角色及其关系、周围环境、运动、安全、健康、食物、交往”八个方面组成,在不同的年龄班具体要求又不同。例如,对2~3岁儿童的具体要求是:(1)意识到社区是个独特的地方;(2)意识到社区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帮助自己及家庭;(3)认识到自己的社区范围很广;(4)认识到社区中有多种不同的旅行方式;(5)领悟到警察、灭火员维护社区安全;(6)领悟到医生、护士保护我们的健康;(7)感受到我们在社区能得到食物;(8)感受到社区有邮电局、图书馆。对4~5岁儿童的具体要求是:(1)认识到社区的多种独特之处;(2)认识到通过社区助手,人们分享社区服务;(3)意识到自己社区的环境是独特的;(4)意识到社区中有服务设施帮助我们旅行;(5)领悟到社区助手维护社区安全;(6)领悟到社区助手保护我们的健康;(7)感受到社区里生产、买卖食物;(8)感受到社区有帮助我们交往、获取信息的服务。

  四、在社区中开展学前教育的途径

  参观游览:带领幼儿到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科学馆,甚至工地和农村去参观,增加幼儿对国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感性知识。

  操作劳动:美国教师经常注意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深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澳大利亚教师在定期带领幼儿去教育农场活动的时候,总是鼓励幼儿摸一摸小仔猪,抱一抱小山羊,骑一骑枣红马,喂一喂小公鸡,挤一挤乳牛的奶。

  走出去,请进来:许多国家的教师经常带领幼儿到街道、广场、新村、小区去散步,还采用“请进来”的形式,利用社区人力资源的独特才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例如,南非幼儿教师邀请社区工作者来园演示自己的特殊工作,如消防队员向幼儿展示扑灭大火的技艺等。

  此外,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为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的发展。如英国幼儿教师,长期利用节假日,为周围居民举办幼儿教育班、英语班、法语班、美容班、舞蹈班等。

  五、社区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影响

  现在,许多国家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都融入了社区内容。

  澳大利亚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同儿童家庭、社区进行有效合作的技能,芬兰要求教师在制定学年教育计划时,不但要认识到儿童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特殊才能和数量,而且还要考虑到儿童的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美国要求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仅要以学前教育理论、儿童能力为基础,而且还要以社区的价值观为基石,并在居民生活区中设立了社区学院,培训学前教育师资。巴西要求教师认识到家庭、社区在儿童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场地、廉价的物品为儿童的发展服务;鼓励家长和社区人员直接参与各种有益于儿童发展的活动,并对学前教育进行监督;开展以儿童为主题、反映社区独特文化的活动,培养儿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精神。

  ──选自《早期教育》2002年第9期

  h

  h──奥运主题墙创设活动的启示

  彻庆

  边军

  走进我们班,迎面墙壁上巨大、鲜艳的奥运标志引人注目。在标志两侧的田径场和环形跑道公园里,锻炼、行走、观看的人们姿态各异。这面奥运主题墙源于一次我与孩子们的谈话活动。最初的话题主要围绕着乱扔废弃物的问题,后来,谈话延伸到教学计划外的一个新话题──6(j匕京申奥”。孩子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这时,我想到班上的主题墙还空着呢,能不能让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来展现自己对“北京申奥”的理解和体验呢?

  于是,我便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空白的墙面上,鼓励他们自己商量、确定壁面内容并设计格局。结果大家一·致赞成的方案是在壁面中央制作一个巨大的奥运五环标志,在标志两侧分别做一个田径场和一个环形跑道公园,上面要有各种人物。孩子们给这面墙取名为“奥运主题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商量、讨论、计划、决策。

  计划的实施更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奥运标志什么样子呢?我建议孩子们请爸爸妈妈帮忙找相关资料,经过比较,我们选中了一峰带来的一张奥运宣传画上的标志。孩子们还采纳了配班马老师的建议,决定用纸叠的小帽子拼摆成奥运标志。他们积极地向我们讨教叠帽子的技巧,并根据奥运标志的颜色自愿分成五组,每组负责折一种颜色的帽子。乃川则画了一个小太阳,贴在五环里,说是要用大阳普照五环,让全世界的人都看见。在这个活动环节中,孩子们主要学习了接纳他人的观点、合理分工与合作。

  接下来,需要制作庞大的田径场和环形跑道公园了。这项任务艰巨,我自告奋勇承担了主要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几个女孩已自发到美工区试着画各种人物,但造型单调。于是,我在图书角投放了一些带人物造型图片的书籍,这几个孩子发现了这些图书,不会画的时候就来参考。我将她们的部分作品贴到了她们认为合适的位置,结果引起了其他小朋友参与的欲望,率先绘画人物的孩子们初步体验了“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这个学习方法的重要,而随后加入的孩子们则增强了任务意识、完成计划的恒心以及向同伴学习的愿望。

  h

  h因为绝大部分孩子都缺乏画人物的技能,我们班的老师便利用集体活动的时间,教孩子画正面人物像。可有一天,升宏等几个孩子对我说,怎么画的人都往前走啊,咱们得画一些侧着走的人,锻炼身体的人。

  怎样画侧面人呢?孩子们向我求助,我只告诉他们“先观察后画画”。于是有些孩子在户内、户外活动时就认真去观察,画侧面人像时还能够互相纠错。一次,我请了几个孩子当模特,他们侧着身,有站着的,有走路的。孩子们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侧面只能看见一只眼睛;站着不动,只能看见一只胳膊、一条腿;走路的人可以看见两只胳膊、两条腿,一只在前面,一只在后面,这次活动之后,孩子们画出了人的侧面姿态,并把这些作品当作是去观看比赛的人,贴在从环形跑道公园去往田径场的路上。

  怎么画锻炼的人呢?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结果,孩子们的作品出乎我们的意料,人物运动姿态多种多样,跑步的、玩沙坑的、玩翘翘板的、跳绳的、荡秋千的、举杠铃的……环形跑道公园热闹非凡。

  该画看台上的观众了。我先画了一个,他们看后马上指出我作品的毛病:“彻老师,您画的人没有腿!”等我把它贴在看台上,他们说,“对了,人都是坐在看台上的,不用画腿。”“不对,也有站着看的呀!”“不行,他站着该挡着别人了。”孩子的争论表明他们尊重的是事实和经验而不是教师的权威,他们的讨论也启发了我,“看台上的人什么时候可能会站起来?”“欢呼的时候。”孩子们恍然大悟,于是,看台上的观众也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了。

  该画田径场上的运动员了,正面跑、侧面跑的都有

  了,为依想画一个背对大家跑步的人,怎么画呢?她想了

  一会儿,请一位小朋友当模特,观察跑步姿势。嗯,明白

  了,一条腿画直,另一条腿向外侧弯曲。可见,孩子能够

  运用以前学到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

  经过两个星期的共同努力,“奥运主题墙”的布置接近了尾声。此时,霆钧又提出画上一些路灯。大家表示赞同,并进行了路灯设计比赛,经过评选,孩子们选中了我设计的路灯。

  ──选自《学前教育》2002年第10期

  郑寿康

  译

  我们希望有一个充满信任的、相互协调的家园合作关系,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和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使教育取得成绩。我们认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定期对话,h

  h是幼稚园工作的重要方面。

  根据《幼稚园法》的规定,德国幼稚园各个班级每年要举办四次家长聚会。第一次家长聚会时选举出班级家长代表,任务是加强与其他家长的联系,讨论班级教育问题和出现的困难。然后各个班级的家长代表选举出幼稚园的家长代表,组成“地区家长委员会”,再选举出州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跨地区的活动。

  因此,幼稚园的家长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的家园对话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定期的家长聚会外,还随时联系,如“临时面谈”,家长接孩子时的碰头交谈,特别安排的个别面谈,幼稚园领导面谈,家长旁听以及气氛亲切的家长座谈会。如果有重要问题需与家长商谈,立即与家长约定会面商谈的时间,家长也可以约定时间与幼稚园园长面谈。有关重要信息与通知张贴在幼稚园前厅的布告栏内。家长和孩子特别喜欢我们幼稚园每年举办的几个节日亲子活动:夏季节,灯节和圣诞节。来自各个班级的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以及“看热闹者”欢聚一堂,热烈畅谈,交流经验,亲如一家。

  《青少年援助法》规定,幼稚园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培训机构。幼稚园必须保证教师与家长或其他教育人员进行密切合作。专业教师有义务定期向家长或其他教育人员介绍孩子们在幼稚园的成长发展情况。在孩子适应幼稚园生活期间,鼓励家长在座旁听和共同参加幼稚园组织的活动。

  因此,从孩子进入幼稚园之日起,幼稚园就必须小心对待。刚开始时,父母经常会心生忧虑。我们幼稚园的老师们耐心地听取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地解决他们的顾虑和担心,并给他们出主意,排解对孩子的思念之苦。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孩子入园几天前,父母就带孩子与教师第一次见面座谈。座谈中我们给家长解释我们的教育工作原则,介绍幼稚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的安排,回答家长提出的具体问题。

  为了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孩子与幼稚园老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家长在适应阶段应该经常到班级来参加一些活动,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和班级教师在一起,自己退居其次,使教师成为孩子的主要信任者和依靠者,让孩子摆脱对家长的唯一依赖心理。这个适应时间没有硬性规定,一般是二至三个星期,但应该因人而异。第一步:应该有亲人在场,陪同孩子呆在班级里45分钟或一小时。此刻不必引导孩子多做游戏,也不要强使其与其他孩子多接触,而要让孩子先熟悉幼稚园和班级的情况,适应新的环境。第二步:

  即在一周或二周后,家长要离开几天,不再陪同孩子在班级,但仍应在幼稚园随叫随到,以应付可能产生的不适应情况。在以后的时间里,家长与孩子不见面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孩子最终完全适应了幼稚园的生活。

  我们幼稚园有一个一体化班级,这是有残疾和没残疾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班级。他们在这里将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待遇。家长晚上聚会是一体化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一体化班级里有一种信任气氛,全体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对一体化班级的工作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我们不应让任何人有被排除在外或受不到保护的感觉。残疾孩子的家长经常承受着担心、焦虑的压力。我们的任务是要认真对待这种情况,定期h

  h与他们交谈,给他们介绍孩子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尤其要介绍孩子在班级里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我们努力保持与全体家长的良好联系,我们必须驱除他们的忧虑感和不安全感,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享受到相同的关注和爱护。

  ──选自《早期教育》2002年第12期

  赵肖东

  根据皮亚杰学说,儿童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构建他们的知识的:当现有思维水平遇到新知识挑战,而这种新知识又与他们的智力发展存在差异的时候,这种挑战往往来源于他们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下面我从如何为孩子们创设相宜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这两个方面介绍自己在美国几所幼儿园工作的实践和体会。

  一、创设社会环境方面

  1.利用餐桌创设社交环境

  午餐和用点心时,孩子们围坐在桌旁边吃边谈,气氛非常轻忪愉快。这时,教师常鼓励孩子们自由交谈,谈话内容可以是孩子自然引发的,如周末干什么了,喜欢吃什么,什么是我最喜欢的颜色等。我们甚至还做些语言游戊。另外,我们设立了一张供两人坐的小桌子──“好朋友桌”,尽可能让孩子接触班上的每个人,为他们创造交明友的机会。孩子们特别珍惜这个机会,都盼望着轮到坐耶张桌子。

  2.利用户外集体游戏的机会

  我们常带孩子到户外玩集体游戏,这种集体游戏不强求全体参加,尊重个人的选择,但有一定规则。如不允许孩子玩过喜欢的角色后就宣布不玩了,因为这对其他孩子是不公平的。如发生类似情况,教师就要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一要照章办事、遵规守纪。二要尊重同伴,为他人着想。这种良好群体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3.故事表演

  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幼儿园退休教师派莱总结出来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手段。方法是这样的: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故事记录本,让孩子口述故事,教师记录。记录完毕之旨,教师再给“小作者”念一遍,然后请“小作者”选择尸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来表演。这个过程似乎不大精彩,但残们发现孩子们既争先恐后地排队讲故事,又积极参与表寅。甚至连一些平时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表演的孩子电参与进来了。这个过程有效地培养h

  h和提高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表演中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二、创设物质环境方面

  1.活动室的布置

  美国人很重视孩子的生日。一开学,活动室的墙上就公布了每个孩子的生日。有的把孩子的生日标在年历上;有的以昆虫或鸟类作为象征(如蝴蝶、鹦鹉),教师在上面写上孩子的名字和生日,将它们展示在生日栏里。我们受瑞吉欧·爱米利亚教育经验的启发,专门买来了画框,让孩子们选择自己的美术作品来布置画框,并请教师协助他们在活动室展出这些作品。这种幼儿作品在活动室墙上占了很大比例。

  2.区角的设置

  我们在角色游戏区角配备了各式服装、生活用品、厨房用具、布娃娃和床、奶瓶等。根据需要,这个区角还可成为医院、商店、邮局等。我们在科学活动区角提供了小型放大镜、望远镜、天平、松果、贝壳和石头等。在手工操作区角提供了各种搭建或组合的操作玩具和拼图等(纸质和木质积木都很受孩子们的青睐)。我们还在阅读活动区角配备了书桌、沙发、靠垫,创造出一个非常舒适的读书环境。另外,沙箱和水盆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我们的观察,玩沙、玩水可以使精力特别充沛、爱动的孩子安静下来。

  各个活动区角都要有出入口,可以用书架、物架来设置屏障,但必须保持交通顺畅,每个活动区角限2~5人活动。活动区角要准备相应的挂钩,进入区角活动,孩子们必须把自己的名字牌挂在钩子上。活动结束后拿走牌子,人在哪里,牌子就应该在哪里。这避免了热门区角人满为患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规则让孩子们做事更有计划了。

  ──选自《幼儿教育》2002年第1期

  幼儿园课程组织包括编制幼儿园课程内容、制订幼儿园教育计划、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方式三个层面的工作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编制

  课程内容的编制是指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形成一定结构的工作,其目的是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系统化。这里所说知识经验的系统化并不是指幼儿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指随着幼儿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与外界不断相互作用,致使自己的知识经验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松散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课程内容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遵循幼儿自身的这种知识经验系统化的“内在大纲”构建“教育大纲”的过程。

  不同的课程内容编制方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课程理念,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不同的倾向。幼儿园所采用的编制课程内容的方式目前一般有三种:

  1.分科课程

  h

  h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编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幼儿获得系统的知识,但由于科目分化容易造成忽视各科目间的联系以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过去,我国幼儿园课程普遍采用分学科(如: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组织的方式,当前,则有大量的幼儿园采用分领域(如: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组织的方式。对课程内容分学科组织和分领域组织都属于分科目组织的方式。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指各种课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其二是指轮形课程,即以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中心、核心)设计的课程。我们这里是指后者。

  核心课程又称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即“核心”。在幼儿园,核心课程通常是从幼儿能接触到的自然、社会现象中,选取其中的重要课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其他科目则环绕它与之搭配。“主题综合课程”即是如此。核心课程有利于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但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它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组织课程内容。“方案教学”“探索性主题课程”即是如此,这种方式有利于幼儿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发展,但通常容易忽视学习内容本身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

  上述三种课程内容的编制方式各有利弊,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在充分发挥该方式的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克服其可能的缺点,并吸取其他方式在各个方面的优点。

  (二)幼儿园教育计划的制订

  制订幼儿园教育计划即指依据课程目标,对一定时段内的教育工作系统地进行设计和安排。总体上,幼儿园教育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师按课程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幼儿自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等。

  与各层次课程目标和各时段相对应,幼儿园教育计划分为:年龄班(全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具体教育活动计划。

  1.年龄班(全年)计划

  年龄班(全年)计划是一个整体性规划,一般由园领导组织有关教师集体制订。年龄班(全年)计划是在说明各年龄班的课程目标、对全园的教育资源作出统筹安排、考虑全园全年重大活动的基础上,对各年龄班全年的课程范围和进度作出计划。比如,若采用“主题综合课程”,要订出全年的活动主题及顺序,每个主题的教育要点、教育环境创设要求、主要活动内容及所需时间。

  h

  h2.学期计划

  学期计划由班级教师共同制订,它是依据年龄班的课程目标和年龄班计划订出学期的课程目标和学期各月(周)的活动安排。实质上它是对全年计划按学期进行划分。

  3.月(周)计划

  月(周)计划同样由班级教师共同制订,它是在学期计划的指导下,订出月(周)的教育要点,并将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到月《周)内的每天当中。如果采用“主题综合课程”,则由主题计划代替月(周)计划,即学期计划的下位便是主题计划。主题计划要订出主题所需时间、主题活动目标、教育环境创设的要求和内容、每天的主要活动安排。

  4.具体教育活动计划

  具体教育活动计划包括一日活动安排和活动设计,也由班级教师共同制订。

  一日活动安排是对一天的各个具体时段上的活动作出安排。这种安排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各种类型的活动综合考虑、平衡安排;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尽量减少环节的转换,并使用相对稳定的一日日程表以形成制度。

  一日活动安排可以通过周计划表体现。下面是一份进行具体的一日活动安排的周计划表的参考范例。

  表5-2周计划表

  h

  h说明:表内分组活动时,同时展开三种学习沽动,即教帅指导的、幼儿自学的、幼儿自选的。

  从上面的周计划表里可以看到幼儿在园的生活与活动的基本内容及安排。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细致地划分,有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户外活动、进餐等生活活动、人(离)园,等等。

  活动设计是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展开过程进行设计。活动设计以教案呈现,它阐明在预定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其具体内容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环境创设、活动步骤和方法及教师指导。

  活动设计工作一般由确定目标、设计活动、观察或评价三个环节组成,它们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过程。具体进行活动设计时,可以选择从对幼儿的观察或评价人手,通过观察或评价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制订活动目标,而后设计可达成目标的活动。其计划过程是:观察或评价一确定目标一设计活动;也可以选择从系统的课程目标人手,依据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然后对所设计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看这些活动能否达成目标,其计划过程是:确定目标一设计活动一分析评价;还可以选择从幼儿的已有活动人手,观察或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看还需要补充哪些经验,再设计活动,其计划过程是:(前)设计活动一观察或评价一确定目标一再设计活动。

  上述各层次计划之间的关系与课程目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上位计划对下位计划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下位计划是执行上位计划的措施。前三类阶段性工作计划,内容上要包含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工作,要对所有活动作统筹组织和安排,特别要处理各领域活动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保持在组织与指导上各具特性的各类活动之间的适当比例。而具体教育活动则是更多地结合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幼儿直接参与的活动。只有具体教育活动才与幼儿发生直接关系,所以,具体教育活动计划是计划拟定的重点。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方式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都各有其特点、功能和适用范围,我们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方式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1.依据教师的指导方式,幼儿园教育活动分为直接教学活动、间接教学活动。

  直接教学包含教师的直接教和幼儿的接受学习。教师直接教是指教师按照教育目标,直接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相应地,幼儿助接受学习是指幼儿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直接教学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而,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如果教师在“教”之前对幼儿的情况非常了解,所讲内容又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理解水平,并能在讲的过程中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不是要求幼儿死记硬背、强制灌输,使幼儿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也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作用。

  h

  h当然,直接教学有不少缺点,如:因为知识和理解能力缺乏,幼儿对“教”的内容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和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形成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幼儿自主学习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直接教学仅在如下情况下采用比较合适:对幼儿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如给幼儿讲古今中外故事、讲科学家的发现等;讲解必要的规范、规则和社会生活常识等,这些内容不需要幼儿去尝试,或不适合幼儿去尝试,如教给幼儿交通规则、安全和卫生常识等;教给幼儿有一定难度但是必需的知识和概念,以让幼儿高效率地获得较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如讲解哺乳动物的概念和生活习性、讲解数的加减运算方法等;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师用同种方法介绍给全体幼儿,如工具和物品的使用方法、画画涂色的技巧等;传递必要的信息,如告诉幼儿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国家大事、新闻信息等。

  间接教学包含教师的间接教和幼儿的发现学习。间接教是指教师不把教育内容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利用其适当的中介,比如榜样、材料、事件等,让幼儿与它们相互作用,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相应地,幼儿的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间接教学有许多优点,比如: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幼儿通过尝试主动学习和发展;幼儿获得的都是有意义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等等;教师以平等姿态参与幼儿活动,不但丰富了幼儿的交往,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以自然的方式接近幼儿的生活,甚至与幼儿的生活完全融合,幼儿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影响。

  当然,间接教学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容易陷入表面、缺乏系统,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与直接教学相比,间接教学的指导困难得多,其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模式可套,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技能技巧,特别是需要教育的灵活性、随机性。

  2.依据组织形式,幼儿园教育活动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集体活动是指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统一要求、统一步骤和方法进行同一内容的活动。它是一种最为经济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在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直接指导,而且幼儿对该内容具有大致相同的经验和水平时,就采用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然而,幼儿是具有个别差异的,集体活动难以照顾到每个幼儿的需要,难以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因此,在幼儿园过多采用集体活动是不合适的。

  小组活动是指由少数幼儿组成小组进行活动。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发形成的。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或是教师组织引导的,可称为分组活动。分组的依据一般有:不同的具体活动内容;幼儿的经验水平;活动场地划分及幼儿和教师人数等。小组活动是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的,它的特征是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和同伴、教师谈论和交流,并可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需要做的事。在小组活动中,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责任更多地是观察了解幼儿,并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引导及帮助。如果只是采用了小组的形式,而活动过程仍然是h

  h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统一方法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照顾差异、因人施教的,所谓小组活动便与集体活动无异。

  个别活动是指幼儿单独或一两个幼儿在一起进行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教师安排和组织指导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的。个别活动是幼儿的个别化程度最高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指导。

  显然,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这三种活动组织形式之间,除了幼儿人数多少不同这个区别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适用范围。在具体组织活动时,我们要根据活动目标、内容以及有关情况对它们进行灵活选择。通常,一个活动中需要三种组织形式穿插综合运用。此外,也应该看到,无论哪种组织形式下的活动,在活动的具体过程当中,幼儿的发展是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当中实现的,因而,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在活动当中,应该创造条件,努力发挥所有这些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价值,维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比如,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中,除了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该注重引导幼儿与材料以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在小组活动中,除了注重创设环境,让幼儿充分自主操作材料外,教师还应该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指导,发挥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价值,并注重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发挥同伴影响的重要作用。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划分还可以有其他的维度。比如:依据活动的地点,可以把幼儿园教育活动分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园外活动;依据活动中的教育结构性程度,可分为教师有计划安排并专门组织的活动、通过创设环境组织和引导的幼儿自选活动、幼儿的自发自主的活动,这其中,教师有计划安排并专门组织的活动是教育结构性最高的活动,幼儿的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教育结构性最低的活动。

  本节所述课程的组织工作,除了课程内容的编制、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方式的选择外,还涉及具体活动中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对此,将在后面各章节论及。

  活动目标:

  1.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和情趣,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2.倾听雨点落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增强对声音的敏感性。

  3.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用录音机录下大小不同的雨点声音。

  2.雨伞、塑料盆、铁桶若干,沙锤、碰铃、三角铁若干。

  3.选择一个下雨天组织此活动。

  活动过程:

  h

  h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童话故事《听雨》,引起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你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鼓励幼儿回忆并复述故事中描述雨声的句子。

  2.在户外观察下雨的情景,建议幼儿在雨中走一走,看一看雨点在空中像什么?落在地上又怎么样了?踩一踩地上的雨水,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用手接雨水,说说不同大小的雨点打在手上的感觉。

  3.仔细听一听不同大小的雨点落在地上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雨点落在水泥地上、草地上、树上、池塘里和雨伞上等不同物体上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鼓励幼儿将自己看到的雨景和听到的雨声以及雨点的节奏画在观察记录本上,自由地和同伴互相交流。

  5.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听雨》,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体验编进故事中。

  6.教师播放自己事先录下的雨点声音,幼儿根据自己听到的大小不同的雨点声,编出各种各样的节奏,并尝试用声音、动作和一些玩具、废旧物品、打击乐器等表现下雨的情景或不同大小的雨点的声音、节奏。

  7.教师从幼儿创编的节奏中挑选一些有特点的加以

  组合,编成一首节奏乐,并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声音或乐器表现小雨、中雨和大雨呢?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合作表演。

  8.幼儿讨论:下雨天,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活动延伸:

  幼儿根据自己的体验创作以“下雨”为主题的绘画。

  附故事:

  听雨

  下雨了,小花蝴蝶不能出去玩,她舞着美丽的翅膀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嘴里嘟哝着:“没办法出去玩了,真没意思。”

  蝴蝶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花蝴蝶,然后带她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下雨怎么会唱歌?”

  妈妈向她点点头:“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花蝴蝶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

  啊,啊,听见了,听见了──

  沙,沙,沙,那是小雨跟森林的树叶儿在玩耍。

  丁,丁,丁,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

  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荷花的花蕊里。

  h

  h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花蝴蝶高兴地说:“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小雨在唱一支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呀。”

  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还在静静地听。

  ──选自《大灰狼画报》1998年第10期

  徐春燕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从中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契机,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和有目的地发展。同时,我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在实践──反思──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沟通我在口头上“说的理论”和在实际教育中“用的理论”,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下面是我围绕“幼儿绘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时,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对幼儿绘画教学的研究源自课题组的一次讲座。在这次讲座中,专家指出:目前,幼儿绘画教学正在由让孩子“学着画”转变为让孩子“画着学”。从表面上看是三个宇位置的颠倒,但它却蕴涵着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所谓让孩子“学着画”,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孩子掌握绘画的技能,从而运用所学的技能作画;而让孩子“画着学”,指的是在孩子作画──充分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个性,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并学会尊重别人的教学。

  专家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这种新的绘画教学可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在把新的绘画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时,我又有些担忧:教师不教的话,孩子能画吗?我决定在教育过程中寻找答案。

  最近,班上的孩子(刚上中班)对自然角的寄居蟹特别感兴趣,我就因“趣”利导,让孩子们画下这只他们都熟悉和喜欢的寄居蟹。这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为孩子们出示范画,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作画。为了增加孩子们画画的信心,我自己也拿了一张画纸,并对他们说:“老师也不知道怎么画寄居蟹,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们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这次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原来老师不出示范画,孩子也能画,而且画得也不错。于是,我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观察作画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展现自己具有个性的表达风格。但是,通过几次绘画活动,我发现老师完全不指导,只是让他们自由表达,有时孩子们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在一次通过观察来画户外的大型游戏设备“康乐园”的活动中,由于康乐园本身结构复杂,而我又没有给予指导,结果很多孩子都感到无从下手,画不出来。

  活动结束后,我与课题组的专家、幼儿园的同事们围绕着“孩子为什么画不出来”这一问题进行了研讨,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孩子们之所以没有画出来,一是由于我为他h

  h们选择的绘画对象过于复杂,二是由于我没有给予适宜的指导。我之所以不敢给他们指导,是因为我认为老师的指导就是示范,而不示范孩子们也能画,老师无须指导。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是老师的指导并不意味着就是为孩子出示范画,它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观察对象,引导他们观察,给予他们技能上适宜的帮助等等。对于“教师应如何指导”这一问题,我只是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这些模糊的概念才逐渐地清晰起来。

  在经过半年的摸索和尝试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与指导的方式。比如在画鱼时,班上的宝宝小朋友观察得特别仔细,可她就是不敢下笔。我先是鼓励她大胆地画,她仍不肯画。“为什么不画?”“不会画鱼的身子。”“那鱼的身子是什么样的?”宝宝会用语言来表达,可就是不敢下笔画。我想:她之所以不敢画,也许是因为不会画弧线的缘故。于是,我让她摸摸鱼的背,感知弧线,然后又让她在纸上画弧线。宝宝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后,很高兴地画出了鱼。

  看着宝宝的画,我想如果我没有给予她适宜的指导,她就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甚至会放弃绘画。我这时候的指导是必要和必须的,也是适宜的。说它是必要和必须的,是因为孩子具有了学习的需要;说它是适宜的,是因为我把握好了指导的时机与指导的方式。如果老师能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在绘画的活动中幼儿也可以进行探索,进行发现学习。这一认识来自于我对一次活动的反思。

  在参观完动物园后,孩子们对长颈鹿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它那长长的脖子。于是顺应孩子的兴趣,我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长颈鹿画下来。看完孩子们的画后,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问题──把长颈鹿的腿都画得很短。我想这大概是由于孩子们把长颈鹿的脖子画得很长,而没有地方画长颈鹿的腿,于是只好把腿画得很短。我没有立即指出并纠正孩子们的问题,而是让他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还把毛绒玩具长颈鹿以及画有长颈鹿的图片拿给他们看。

  孩子们在看的过程中说:“长颈鹿的脖子是很长,可也不能画得这么长,这样就没有地方画腿了。”那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互相出着主意:“把原来横着用的纸竖着来用,这样就有足够大的地方画长颈鹿的腿了。”“把长颈鹿的脖子画得短点儿。”“先画长颈鹿的腿,这样就有地方画它了。”在讨论与观察之后,孩子们又很有兴趣地画出了一幅长颈鹿的画,每个孩子都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长颈鹿的短腿这一问题。

  在这一活动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也可以进行探索,也可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并且把绘画活动中出现的探索学习与其他领域中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研究的过程中,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我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我关注的焦点也慢慢地发生了转变。以前,我关注的是孩子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关注的是画面的效果;现在,我关注的是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什么,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到这时,我才慢慢领悟到让孩子“画着学”的内涵。看着班上的孩子已习惯于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绘画已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语言”,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与喜悦,这成为支持我不断研究下去的动力。

  h

  h──选自《学前教育》2001年第5期,有改动

  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满足幼儿游戏的多种需要

  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它的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在游戏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当幼儿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活动时,就有了很高的自主性。他们对游戏的开始、进行、结束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予以尊重。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预先的设想就予以否定,并强行将幼儿游戏的发展纳入到自己事先预设好的轨道中来。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游戏反映的是其自身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可以理解并感兴趣的内容,是不可以统一安排,硬性规定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如教师交待“我们今天玩娃娃商场的游戏”,或是规定周一大班玩结构游戏、中班玩表演游戏、小班玩角色游戏等。如果游戏不能让幼儿自己做主,这样游戏就失去了其本质特征而不成其为游戏了。另外还要尽量避免游戏类型或活动形式单调。如有的幼儿园只玩结构游戏或角色游戏,很少玩表演游戏,有的则室内游戏多,室外游戏少,有的安静性游戏多,运动性游戏少,等等。游戏的形式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就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多种需要。

  2.创造良好的能引发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环境,保证幼儿创造性游戏的时间

  游戏的环境主要包括游戏的场地及游戏材料等物质条件,以及这些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引发幼儿创造性游戏的良好环境首先应该是能满足幼儿需要的,包括满足同伴间交往需要的环境。如一个中班幼儿的游戏环境应保证其有足够的区域玩各种角色游戏,这些区域的材料应涉及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主题,如娃娃家、医院、超级市场、儿童乐园、餐厅、街道、邮局、车站,等等。材料的投放要体现非常鲜明的特征,使幼儿一看这些材料便会自然地想到开展某种游戏。

  例如教师在角色游戏区,放上白大褂、听诊器等,幼儿进入这个环境,三四个幼儿一同商量,玩起了医院游戏。游戏又吸引了更多的幼儿,于是出现爸爸妈妈带着娃娃上医院,因为娃娃要住院,医院又开设了住院部。就这样,参与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游戏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

  关于游戏环境的创设,要注意的问题是:

  (1)教师应该研究幼儿,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需要;了解他们共同的状况及个别差异;同时还需研究游戏材料的功能,以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2)良好的游戏环境应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增强,教师在积木区有意识地投放一些大型板材和废旧物品等半成品的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综合运用这些材料。还可增加一些小动物、小车等辅助材料,以激发幼儿丰富建构的主题和情节。

  (3)游戏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予幼儿过多的新异刺激,使幼儿无法保持相对集中的注意力,变得无所适从,又要注意适量地有计划地增加可以引起h

篇十: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两本教材的对比中审视政治教育的优化

  作者:代浩云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5期

  摘要: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教育也必须顺应形势,创新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变化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政治教育的不断优化趋势。

  关键词:政治教育

  教材对比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明显阶级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丰富和拓展,其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是根深蒂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本身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对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对比中,即可发现政治教育的不断优化。

  1两本教材总体框架的对比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共有十三章,包括绪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继承与借鉴、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与作用、环境、对象、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领导等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同样十三章,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发展论、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主导论、结构论、主体论、环境论、过程论、方法论、载体论、管理论等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吸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础上,从“原理”上升为“学”并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整体架构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更加科学系统,新增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本质论、价值论、主导论、主体论、载体论、管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由章变为了节;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节下面的一部分,第十二章“思想

篇十一: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一、教育学统考参考教材电子版(强烈推荐)

  教育学原理: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学:《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这本暂时没能找到)

  5.《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武新春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论坛ftp里已有)

  教育研究方法: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09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版本之一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是*推荐参考书,比较权威全面,建议大家第一轮复习以其中一本为主,兼顾其他版本,相互补充,通读一遍,然后参考其他综合用书。

  三、09教育学统考参考书目版本之二

  以下是我为准备08年教育学统考的一些

  参考教材。是我自己根据新浪考研的采访和大纲选取出来的。不是指定教材哦,供大家参考!

  08年统考一共考查4科: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我前3科都选取了2本教育界公认比较权威的教材,最后一科只选取了1本。

  教育学:

  教育原理(修订版)

  作者:孙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价格25元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里面教育学方面的参考书目多是选取的这本书的内容。与新大纲我想应该差不多吧。

  推荐50%

  现代教育论

  作者:黄济

  王策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价格

  27.4元

  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

  推荐50%另外说一下新浪考研推荐的教育学书目:

  《教育学原理》当中,景点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

  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这些书如果是教育专业的战友们应该都有吧。我还有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是没有统考之前为了考厦门大学准备的袁正国编著的

  〈当代教育学〉此书观点相当新,是本好书,但对于基础的知识提及的比较少。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作者:孙培青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价格44元

  (这本书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与大纲吻合度

  80%外国教育史教程

  作者:吴式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与大纲吻合度

  80%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作者:陈琦

  刘儒德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本:1997.4.1价格:34元

  (这本教材是我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取出来的,同时新浪考研推荐的书)

  吻合度:80%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作者:邵瑞珍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版本:1997价格62元

  吻合度

  60%(这本同等学历提到,新浪网没有推荐。选取它是因为厦门大学的指定教材,听说

  北师大也是这本。)

  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它还推荐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由吴庆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供大家参考。

  教育研究方法

  :(只推荐一本,一本足矣!)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作者:裴娣娜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价格:15元

  《教育学原理》当中,经典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教育心理学》部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由吴庆林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中外教育史》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的王宾兆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以及北师大的吴世隐编写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这部分比较经典的一些书目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正国编著的《教育研究方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丙德编著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叶兰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斑斑08年备考用的核心教材,个人感觉只要把这些弄精就足够,供参考!

  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教育学基础》,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

  教育史: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

  教育研究方法: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以上是我去年备考时感觉比较好用的教材,其实没有必要按照某些辅导机构或者网站上贴出的书目,一来太多看不完造成心理压力,二来也浪费金钱和时间。我认为,教心和教研两门课,每门以一本为主,其他版本为辅即可,因为全国统一命题,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有些知识点要综合多个版本的。

篇十二: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

  作者:王瑜

  来源:《教学研究》2014年第01期

  [摘

  要]对1979~2010年比较教育学教材的梳理、分析看出,比较教育学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入三个阶段,其学科属性逐渐明晰,即由

  “比较方法”的工具性转为

  “比较视域”的本体性,研究目的由借鉴转变为借鉴、理解双目的共存,研究对象则从发达国家转为多中心文化圈等。并据此提出建议:应加大学科内与学科外的联系;应注意方法理论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应增强“本土关怀”。

  [关键词]比较教育;教材;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025-0520世纪以来,比较教育以其超越国家、民族、文化和学科界限的研究思想,不断吸纳和借鉴教育领域的各种理论和经验,为推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尤其在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为跟上科技革命和战后重建步伐,纷纷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教育课程,出版大量比较教育教材和刊物,并组建了比较教育学术团体和组织,产生各类比较教育研究成果。然而,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比较教育学家开始对比较教育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产生了分歧,并在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学科地位提出了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表现出对学科身份危机的概念化和表面化”[1]。姑且不论比较教育是一种研究方法、一门学科、一个研究领域抑或是一种跨文化的视域,做好比较教育学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对于打造学术共同体及推动学科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教材,作为一门学科一个时代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集合,既是这门学科的学术阶段成果的整体反映,更是引导新一代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入门指导材料。对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反思和梳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比较教育学。

  1教材的选取与结构划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外国教育研究为主体的描述和介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以及深入和扩展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下文提及的发展阶段均按此标准)。这30年间我国各师范院校和部分大学开设了比较教育学课程,国内大陆也出版了一系列比较教育学教材。为此,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比较”、“教育”等,在读秀数据库(该数据库拥有全国品种最多的中文电子图书,总量达到280万种中文图书信息以及200万种中文图书全文,基本囊括了国内出版的所有中文图书)中筛选出1979~2010年比较教育学教材共20本(鉴于“教材”的界定较为模糊,本文以书籍性质和编著目的作为筛选标准,选取用于我国比较教育学教学和自学的书籍,不包括来自港澳台及国外的编、译著,不包括比较教育的专项研究著作,如学科及方法论研究、国别研究、各级各类专

篇十三: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苏大版”与“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函数”概念的比较研究-中学数学论文

  “苏大版”与“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函数”概念的比较研究

  刘丽萍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16)

  摘要:本论文对“苏大版”与“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函数”概念比较研究,从这两种版本数学教材中函数概念这一部分的编写结构、教学目标、呈现方式、例题与习题等方面进行详尽地比较分析,总结教材的各自特色,提出针对新教材使用的建议。

  关键词

  :函数;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88-02

  课题项目:本论文来源于校级课题《“苏大版”与“江苏教育版”高职数学教材“函数”内容比较研究》(2014KYC009)作者简介:刘丽萍(198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讲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运筹学组合优化

  逆优化问题和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细化、反思的过程中,基本的一个着眼点依然是教材。

  纵观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可知,函数是描述运动、变化的基本概念,数学中许多概念或由函数派生、或由函数统率、或可归之为函数观点研究。可以说函数概念的产生,本身就标志着数学思想方法的重大转折———由静态到动态、由有

  限到无限、由常量到变量。函数的应用,更使得数学的面貌,从对象到理论、方法、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教材比较研究概念的界定

  江苏教育版(新教材)是指:《数学》(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马复、王巧林主编,2011年7月第一版,中职和高职目前均使用本套教材;苏大版(旧教材)是指:《数学》(第一册),苏州大学出版社,顾浩主编,1998年8月第一版,2003年5月第9次修订印刷,教材编写内容主要是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

  目前,在数学课程不同教材之间比较研究比较多,主要是针对小学教材、初中教材、高中教材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数学教材的比较,旨在更好地把握教材编写理念、知识结构、呈现体例等特点,总结优缺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研究中观察思考点各有侧重和特色,形成了比较好的教材研究思路和方法。

  从“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的编写时间及开始使用时间上看,由于本套新教材尚未完全出版,所以不可能有系统、完整的新旧教材对比研究;从文献检索上看,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均有比较成熟的相应教材对比研究,但尚无职业学校“苏大版”与“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中“函数”概念的比较研究。

  故本研究在时效性和方向性上非常好,有更好地研究空间;另一方面,可借鉴的教材对比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苏大版”与“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函数”概念比较研究,明确教材中函数概念编写内容各自的优、缺点,为更好地解读教材、重组教材、用好教材提供一些参考。

  (一)教材目录编排及教学目标比较

  “苏大版”数学教材

  第1章代数基础知识(建议18课时)

   1-1集合

   1-2不等式

   1-3简易逻辑

   1-4指数与对数

  第2章函数(建议18课时)

   2-1函数

   2-2幂函数

   2-3指数函数

   2-4对数函数“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

  第1章集合

   1.1集合与元素(1课时)

   1.2集合的表示法(2课时)

   1.3集合之间的关系(2课时)

   1.4集合的运算(3课时)

   1.5充要条件(2课时)

  第2章不等式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

   2.2区间(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3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1课时)

  第3章函数

   3.1函数的概念(3课时)

   3.2函数的表示法(2课时)

   3.3函数的单调性(2课时)

   3.4函数的奇偶性(2课时)

   3.5函数的实际应用(3课时)

  第4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4.1实数指数幂(2课时)

   4.2幂函数(1课时)

   4.3指数函数(2课时)

   4.4对数的概念(1课时)

   4.5对数的运算(1课时)

   4.6对数函数(2课时)

   4.7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1课时)

   4.8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1课时)

  从两个版本教材的章节编排上,看到函数概念学习的铺陈上,准备知识基本是一致的。“苏大版”的教材,将“ 1-4指数与对数”运算的内容设置在了第1章,强调该部分知识作为常量的性质特点。在第2章“ 2-1函数”中实际上涵盖了“江苏教育版”第3章的所有内容,并初步涉及函数关系的建立和反函数的概念。整个第2章中第1节的函数与后续2、3、4节的三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苏大版”教材在整个“第2章函数”教学中

  建议安排14课时,“江苏教育版”教材在“第3章函数”中建议安排12课时,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知识建议安排6课时,总计18课时。

  从教材目录及课时安排上可以看到,“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上明显细化。

  “苏大版”教材函数概念的教学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江苏教育版”函数概念的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函数关系基本特征的能力,如把握“对应关系”,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等。(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函数关系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3)让学生尝试从数学角度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材的教学目标编写上,彰显了新版教材“江苏教育版”的编写理念,注重新知与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衔接,强调对新知的活动探究,关注学生自我认知心理的建构。

  (二)函数概念部分的内容呈现

  1.在“苏大版”数学教材中,运用集合的语言直接给出函数的一般概念。

  2“.江苏教育版”数学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函数的主要内容,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析函数概念,并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函数的图像法学习做了一个自然的衔接。但该气温变化图[1]在A点处,即18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气温下降点,这与日常的经验有所违背,选择时应该可以避免。在类似的多次实例探究后,才能运用集合语言给出函数的概念。

  (三)函数概念部分的内容编排比较

  “苏大版”教材在进行函数的概念学习时,是以先直接给出定义,再辅以背景实例稍作阐释,在知识的编排上体现了鲜明的数学知识体系性、结构性和逻辑性,彰显了函数知识学习的一般结构、思路和内容,抽象性比较强,对学习者提出了较高的认知起点。

  在“江苏教育版”教材中,注重编写的形象性、探究性,复习初中函数的“变量说”概念及前续集合的定义,再引出“对应说”的函数概念,但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域及值域的概念,而是继续从若干的实例中探究问题,细化函数中两个变量的界定,并探讨变量的范围,从而引出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实现了从“变量”到“变域”的认识提升。

  “江苏教育版”教材在函数定义域的求解上,基本上考虑只有一个或没有限制要求的函数定义域求解;但“苏大版”教材在函数定义域的求解学习上考虑有两个甚至多个限制要求,隐含了集合的交运算和并运算,并针对函数定义域的求解做了条目化的归纳和深化,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之后能够形成比较清晰、明确的思路和方法。

  (四)函数概念部分的例题和习题比较

  1“.江苏教育版”教材的习题数量明显多于“苏大版”教材。

  2“.苏大版”教材在习题的表现上更“数学化”,注重表述的逻辑性和规范性,纯数学形式的问题比重很大;“江苏教育版”教材在切入点上更注重感性,结合了较多生活实例,并给予了丰富的图像,更多地考虑了这个年龄层次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直觉面前人人平等,用公平的方式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借助直观的实例导入,细致规划的认知函数的抽象概念,让学生逐步、有序地归纳、建立发展解决整套问题的能力。

  3“.苏大版”教材在例题及习题的选择上难度层次更分明。譬如说,习题有的包含一个知识点、两个知识点甚至是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并在习题安排的顺序上更细致和递进;“江苏教育版”教材在习题上丰富了背景知识,更富感性,但习题基本只涵盖一个知识点,难度上明显降低。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及面对职业学校数学文化课程边缘化、教学实施困难的局面下,新教材试图通过降低数学教材难度这一途径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此理念下,编写的教材通过删减知识点或降低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教材的难度,但带来的结果却是:学生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并且由于知识点在缺少实践的情况下进行删减,一方面使得数学知识体系出现衔接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发展加大了断裂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马复,王巧玲.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50-64.

  [2]胡莉莉.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以我国人教版和美国PrenticeHall教材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推荐访问:教育学不同教材对比 教育学 教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