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8篇

时间:2022-11-25 10: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8篇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价值维度上承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

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8篇

篇一: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价值维度上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内蕴深度。因此,全社会,特别是作为实现“中国梦”后备军的年轻人要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寻得民族的根,充分认识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自觉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2.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革命性的发展,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系列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成熟,丰富文化传播载体的同时,也改变和建构着大众新阅读习惯和层次。新媒体形式是以传统媒体形式为参照物,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之后,随着科学技术革新而出现的文化的新载体。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中数字化元素的出现和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媒介或是信号作为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向性、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等新的形式特征,其使用人群多为80后,90后。这些代际的年轻人是在电视、电脑与手机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电子一代”亦或是“读图一代”。新媒体的诞生,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着大众接受心理、行为状态和阅读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讲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生存态式和生存状态。今天,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终端设备的普及所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质支持产生了一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手段的日臻完善,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新媒体技术在综合了不同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二维制作、三维制作、虚拟空间、电子感应等技术手段。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呈现出为立体、真实,实时互动的态势。传统文化的代际之间的传承,不仅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张力所彰显的蓬勃生命力,还取决于它是如何被传播,如何让大众接受。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

  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发挥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主动性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规避新媒体劣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德育建设中引领作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1.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电子数据库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依赖新媒体进行传播、普及和弘扬。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都是以纸质媒介,通过传统购买和阅读完成为传播。新媒体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革命性的变化。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目的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程。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共分20个大类,细分100个子录,涵盖哲学、社科、史地、艺文等学科。先后,将自先秦时代开始,直至民国年间历朝历代经典文本典籍1万余册通过电子扫描,实现了纸质媒介存储方式到电子数据存储方式的转变。具不完全统计,文字资料可达20亿字,图像资料累计超过2000万页。电子存储内容总量是《四库全书》的3倍。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是一项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上运行传播的系统工程,馆藏模式体现着其核心理念。终端是建设一定数量规模宏大的、地域上分布广泛的、可以实现跨库检索的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电子库。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内容,用数字技术重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数字化数据库是网络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平台。

  2.数字化出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方式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存储的同时,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兴盛发展起来。伴随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数字化技术模糊了图书、报纸、杂志、电视、音乐等传统媒体的之间的界线。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经过数字化转换,都能够图文并茂的在相应的终端电子设备上表现出来。方便、快捷便于携带和阅读的优势使以电子介质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宠。电子出版物在版权许可的范围可以在最广大范围内销售,也能够成为电视、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原点。据有关方面预测,网络出版将会在未来5―10年内成为文化出版和传

  播的重要载体和模式,更新着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范畴。通过网络购买和下载数字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加速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幅度,便于传统文化价值的交流和推广。

  3.通俗化传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手段

  新媒体受众群体的阅读特点和接受习惯,要求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要有所改变。传统文化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通俗化传播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手段。通俗化传播就是采取通俗的方式来满足普通文化层次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要。通俗化传播是在充分考虑到现实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生存环境和社会大众的接受水平,采用的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普及和传播。经过时代的发展,老庄思想、儒家学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晦涩难懂。通俗化传播就是将这些典籍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成为人人可懂的现代读本,实现手机终端网络阅读。电视、网络媒体播放则是采用学者真人秀的形式,通过学者幽默风趣的讲解,使晦涩难懂的古籍变得通俗易懂又趣味横生。抑或是以电视、网络为平台,采取诗词、典故比赛的形式,将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演变成故事,通过网络或电视使原本束之高阁的历史传统文化惠及大众,让人们在竞赛的刺激中,在故事讲述中去了解历史。另外,传统的蒙学读物则是以动漫的方式,把瀚如烟海的古代励志的典故和劝诫故事展现出来,寓教于乐,从而实现蒙学教育的现代化转变。综观这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无疑是其中成功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普通大众,和新媒体使用者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内化为民族文化心理,大家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又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百家讲坛》节目将深埋在历史长河暗处的中华文明瑰宝挖掘出来,接续了割断了一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并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激发最大数量的普通民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百家讲坛》节目火爆,不仅是借助传统文化热之势,更是巧妙地运用电视、网络的平台,以通俗化的方式延续传统文化,成功地让传统文化在电视网络中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不是让传统文化高阁在书斋中吸收年轮的气息,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大

  厦。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

  新媒体形式的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它的数字化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让文化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新媒体传播开放性与丰富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而技术保证上又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新媒体的网络和手机客户端平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文化介质的出现必然会带来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发展,其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当代文化传播的态势和演进是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为基本的技术条件,随着人们阅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新传播媒介和手段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承担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时,我们要摒弃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的阐释和堆砌,利用数字技术语言的图文并茂的优势,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纵深层面延展的可能。我们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充分认识“内容至上”的原则和坚持传播传统文化的基本底线,将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制成数字化产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占据网络资源优势,实现世界文化交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代代传承过程中,每一次技术的更新必然会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化,新的传播方式反过来又会推动文化的传播、文明的进步和传播技术的更新。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机遇和挑战并存。

篇二: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策略探讨

  作者:马

  骏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第7期

  关键词: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互联网+”思维突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融合、创新、互联”的模式给各行各业带来机遇和无限可能,为传统行业注入活力和助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积极开创“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加深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与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各界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和传播平台,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新模式、新形态和新风格。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7-0079-03

  “互联网+”概念以其“融合、创新、互联”的思维模式,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跨界融合,并将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嵌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创新发展模式和结构,形成“开放、平等、交互”的新生态战略。“互联网+”概念自2012年被提出以来,对各行各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提升了传统行业的生命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数媒阅读、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下,迫切需要整合、转型和提升,应借“互联网+”之东风,突破固有思维束缚和时空限制,认真分析国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国民阅读行为,以“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全新思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与其他领域、行业的协同创新和渗透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开拓新模式、新形态和新风格。

  1“互联网+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及必要性

  1.1“互联网+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充分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有利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使之与当代文化需求相适应、与现代社会阅读习惯相协调,创造多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形式,扩大在全民阅读中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多媒体等平台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传播与交流。

  1.2“互联网+传统文化”推动跨界协作、创新共赢

  在各行各业跨界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业态结构、资源配置与技术标准的差异,难免制约和阻碍跨界融合的协作发展。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工程的跨界融合同样存在各种阻力,需要探索和嵌入“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思维和路径,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汇聚社会资源和力量,实现与不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之间技术共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互惠共赢模式,突破原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思路,延伸和扩展传播交流的覆盖面,提高和加深传播交流的影响力,共同挖掘、开发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形态和领域,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1.3“互联网+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互联网技术摒除了时空制约,构架了无形的互通之路,实现了无时无处无人不相连,不断缩小、消除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国民阅读行为逐步由传统阅读转向现代阅读、由平面阅读转向立体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可更快速、更广泛、更流畅地向世界传播,让世界更生动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成果传播出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现状及问题

  2.1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今,外来文化已深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感、珍重感在逐步减弱,文化需求、文化精神普遍淡化,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外来文化、忽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导致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明显降低。

  2.2与当代文化需求和阅读习惯的脱离

  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发展迅速,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时代转化上,未能根据当代文化需求开展全面、科学、系统的挖掘,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当代文明中进行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的形式,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文化需求接轨。从语言表现上,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通俗化阐释,易用性,普及性及辨识度不足,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民阅读中的传承效果;从阅读习惯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以纸质媒介为载体,不适应时下发展迅速的数字阅读,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

  2.3社会资源参与、互动、合力的缺乏

  无论是挖掘、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是了解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都离不开文化传播阵地和传播平台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以“四馆一站”(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站)为阵地和平台,以政府主导和包办为主要传承推力和支撑,导致出现政府独办、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最终依赖于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需要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其他行业及个人等各行各业主动参与、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2.4新技术、新媒体应用不充分,传承平台不健全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我国在传承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除了竞赛、培训、讲座、展览、表演等传统的线下推广方式,也应积极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线上平台进行推广。然而,无论线上线下都是一种单向推送,这种程度的互联网介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载体、途径都比较单一,影响及作用很快消散在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合力搭建交互式的平台,将资源与资源、资源与人、人与人相连,构建成白发性、长效性的服务机制和体系。

  2.5传统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品牌特色不明

  因合力程度、互联网技术渗透不足,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开发缺乏科学的挖掘、统一的标准和合理的监管,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载体形式单一。各省、市级公共文化机构打造的推广品牌活动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千篇一律”“后续无力”等现象,难以满足国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

  3“互联网+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策略

  3.1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各级管理机构、管理机制,统筹协调

  以广泛参与、创新共赢、资源整合、技术渗透、互助互补为原则,形成灵活多样的社会参与机制和跨界融合管理机制,成立相关指导服务组织和省、市、区各级议事协调机构,形成政府统筹引导,文化机构主管调控,其他部门、社会组织、行业、个人配合协助的组织机制,对外能横向融合,对内能纵向贯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跨界融合提供机构支撑。

  3.2利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全社会参与协作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开发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跨界融合的协作平台,通过平台推动参与各方的协调工作、组织工作、实施工作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协同联动和智能感知,有机整合、合理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跨界融合中的人、事、物,运用智能信息技术手段感知、分析推进中的数据,并及时做出响应、判断、决策和行动,保证协调工作的及时性和实时性,从技术支撑上保障参与各方保持良性沟通和有效协作,保障各形态、各层次、各类型体系间相互协作、配合和促进。2013年11月,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建设运营的全国首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整合了政府、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资源,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文化金融分析系统,对企业项目各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平台提供的全方位、全天候、数字化展示服务,使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可以准确了解项目价值,从而找到合作契机,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3.3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应当具备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资源保障、理论保障、技术保障和载体保障等,健全支撑体系,明确价值导向,充分保证全社会主动参与的权利,从而调动国民白发性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相关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和个人可以制定具体化、细节化的激励制度:一是可从奖励、评估、晋升、税收等层面完善和健全有形激励方式。二是塑造“乐在其中”全民参与的无形激励氛围。三是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法,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特色化的激励方法。例如:为了进一步促进木版年画的发展,2004年文化部将杨柳青木版年画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开启了年画的历史追溯、整理及研究工作。2006年,国务院将杨柳青年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重点保护。2007年,杨柳青画社被命名为天津老字号,成为天津标志性品牌商铺。

  3.4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创和升级优质传播平台

  以“互联网+”思维将文化产业系统、科技产业系统、传媒营销系统、教育研发系统、旅游服务系统等进行跨界融合,打造一个资源丰富、功能齐全、方便快捷、优势互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场所和媒介载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窗口,创新传播路径和维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达到传承推广的最佳效果。天一琴茶对于古琴的

  传播就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思维。2009年,天一琴茶的创始人吴遐和蒋萃林开始了初期创业,他们研发了一款APP软件教初学者为古琴调音定弦,并且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将古琴的奇、古、润、透、静、圆、清、匀、芳等九德用现代声学表现出来,通过各项分值的高低引导用户练习古琴。历经八年的时间,天一琴茶已经成为整个古琴行业的标杆,2016年更是获得Pre-A轮融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认识古琴、学习古琴的行列。另外,吴遐还制订了“青年琴人计划”,旨在推动古琴的传承,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国乐项目和非遗文化。

  3.5利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产品

  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并向文化品牌延伸,首先应立足文化本身,探索、研究、挖掘及提炼文化创意成果,注重与科技、教育、传媒、营销的深度融合,即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大胆创新,开发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高品质文创产品。通过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区域特色文化示范区,这是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使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我国首个省级文化品牌——“多彩贵州”的成功创立,就是贵州文化企业在深入发掘本地文化特色后,打造出来的具有鲜明贵州文化特质的品牌。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着力推动“多彩贵州”品牌的市场化运作,与金融、房产、白酒、茶叶等十多个行业深度融合,拉动投资数十亿,形成了产业集群,提升了“多彩贵州”的品牌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以文化特色打造产业品牌,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繁荣了文化产业,形成了双赢的格局。

篇三: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作者:胡迪辉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7期

  【摘要】本文探讨微信平台传播中国传统礼仪道德规范的缺陷,指出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更新不及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误区,让学生继续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迷茫前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运用微信平台提高教育效果的策略,资源创作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优化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创新资源形式,便于受众理解。

  【关键词】微信平台;多元文化;微场景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11-02

  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形成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国家内部人民素质的高低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国家的文明程度。但是当前社会存在部分公民道德素质低下,不尊老爱幼,不遵守交通规则,无视老师、无视长辈。个别人缺失礼仪修养,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

  一、微信平台传播中国传统礼仪道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微信平台应用于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从人际关系、礼仪道德入手是科学的措施。我们知道微信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以熟人为主,通过虚拟的网络将现实中的人群联系起来。假如在朋友圈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发起者与友人本身具备一定信任基础,而且在微信逐渐发展的道路上,受众参与交往活动更加人性化,也越来越私密化,也为受众全程参与提供平台支撑[1]。现如今微信已经从众多的社交软件中脱颖而出,更是如今社交时代的主流动力。通过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礼仪知识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方面是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播更加便捷,不利的是有些微信公众号传播的內容已经被证实是虚假的,传播虚假信息势必会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现如今自媒体的运营环境十分宽松,也就是说传播传统文化礼仪知识有可能来自于个人,也有可能来自于组织机构。运营者自身储备的知识观点良莠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微信官方的监管难度,其中技术风险和监管风险更是难以预料的。

  二、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更新教学模式速度慢,缺乏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归属于思政范围内,在思政教学方面,不仅是高职院校,就连各大高校运用的教学模式都已经过于老套,教学模式更新不及时,课堂上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为了应付考试,直接勾画重点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学生的排斥心理十分明显。思政教学本应该是端正学生思想,优化学生素质,是最容易走进年轻人心灵的课程,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无法保证学生参与度,明显忽略了学习者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极度不符合现代人的特点。如今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教学模式却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对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是工学结合,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却没有体现这一方面。

  (二)学生思想受到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

  在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高职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摇摆不定,难以平复内心情绪。长期以来中国人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崇尚节俭,崇尚高雅,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高职学生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有时候这种变化是被动的,很多学生崇尚节俭,但是这种思想却受到打压,最为典型的就是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出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会让人们过上腐朽的生活而不自知。但可悲的是这样的思想却在网络环境中盛行,商家的炒作行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来到高职院校求学的年轻人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刚刚成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仍然不成熟,加之多元文化的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就更加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失,西方文化中的错误思潮必须要有效抑制。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推送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关联

  高校运用微信公众号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动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推送量不足,没有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为了更好开展高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一定教学成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并构建特色的传统文化栏目,定期向同学们推送文章,文章的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方面入手,贴近学生心理,吸引更多的同学浏览文章,留下的印象越深,起到的教育效果越明显。比如某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向同学们推送了一篇名为《在某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文章,内容和友谊有着密切的关联[2]。借此题目宣传中国的传统友谊文化,是有效的策略,而且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宣传传统文化也不会过于枯燥。

  (二)微信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作为校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要重视微信平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发表的文章要含有可讨论的话题,也要适当安排一些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活动,让网络上虚拟的内容现实化。充分调动微信平台受众的积极性,提高宣传传统文化的活跃性。比如学校的微信运营团队为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老师在平台上发布预习的任务、课后的知识巩固作业。在课堂上针对微信平台上的话题展开讨论,创建良好的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形式,更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当代年轻人在童年时期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几乎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高职学生在思想意识深处更加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以坚定学生思想为目标,增加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让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民素养,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创新思想,构建新颖的资源形式

  微信运营团队在制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筛选,在制作前夕认真策划内容,准备丰富的资料,运用创新思想,尝试构建新颖的资源形式。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兴趣切合点,切实强化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加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可以是幽美高雅的,要制作精美的页面,保证宣传的思想通俗易懂,增加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的亲和力。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一本正经来形容,针对这些内容应该进行适当的改编,在尊重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

  (四)运用微场景展示技术,增加高职学生对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微信平台向同学们推送微场景展示页面,其优势在于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目光。微场景和微信平台之间有着良好的兼容性,需要通过Html5编码技术来编辑内容,是一种新型展示信息的形式[3]。该技术能够将多种媒体元素融合在一起,包括文本、音频、动态图片、静态图片、视频。具备多种交互功能,包括翻页和链接。在展示传统文化礼仪活动时,使用这一技术进行展示,会更加细致,便于受众理解。页面推送的渠道可以是二维码,也可以是链接。校方微信公众号应积极扩大影响力,除了教师要求学生关注以外,还要实现对同学们的持续影响,培养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尚态度。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应用微信平台少不了创建微信公众号,而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必定要实现团队化,也要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技术趋势下,教育事业有必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专业的团队,吸引多领域人才加入,让校园的中国传统微信公众号能够向受众推送精彩丰富的内容。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郝志刚.论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福建茶叶,2018(12):158-159.[2]刘爱霞,王雅藤.“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中国文化双语课程建设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06):60-62.[3]史博姣.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实践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29-130.

篇四: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作者:韩庆雪[1];张名章[1]作者机构:[1]昆明理工大学,650500出版物刊名:汉字文化

  页码:46-47页

  年卷期: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微信小程序;传统媒体;文化转型

  摘要:2017年被称为"微信小程序元年",从提出构想到如今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小程序这种别开生面的传播方式成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带去的流量也甚是可观。微信小程序作为微信文化的一种衍生品又能给这个愈加复杂化的媒体文化环境带来什么?本文以微信小程序为例,从小程序的现状出发,深入研究小程序对传统媒体文化的新机遇。

篇五: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互联网思维下传统纪录片的革新——以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为例

  秦川儿;段慧宁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

  【年(卷),期】2019(000)017

  【总页数】3页(P5-7)

  【关键词】《早餐中国》;微纪录片;互联网

  【作

  者】秦川儿;段慧宁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1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加之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闲暇时光越来越少。时间长、线性传播、叙事宏大、内容丰富的传统电视节目在互联网媒介上传播趋势也逐渐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向微趋势发展,微信、微博、微电影的相继出现,使微纪录片应运而生。

  1.1微纪录片的界定

  微纪录片的概念最早是由凤凰卫视提出的,凤凰卫视从2009年就开始了微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随后,各大视频网站和卫视开始跟进,其内容涉及文化、地理、政治、民生等方面,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微纪录片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以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真实性是其核心,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拍摄对象,采用现场拍摄的方式,记录下真实的生活场景,或正在发生的人和事,并在后期加以艺术化处理,以此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情感,并且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时长一般在5~25min,适用于互联网即时、碎片化传播的要求,其创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可以与广大网民实时互动,不断扩大微纪录片的影响力,丰富微纪录片的创作内容和传播渠道。

  1.2互联网思维对微纪录片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互动性和灵活性更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使得微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束缚,在叙事结构、传播方式、受众定位上都发生了变化。

  传统纪录片以宏观叙事为主,时间冗长,采用“主题先行+解说词”的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大篇幅的画外音阐述,使主题更加明确。而微纪录片以微观叙事为主,注重对百姓生活的记录,从而表达创作者的情绪和观点,让人们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变化。

  传统纪录片传播渠道单一,只能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进行传播。而互联网时代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变得多样化。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都可以进行微纪录片传播,网络媒体中有丰富的视频网站,如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这些视频网站一方面极大丰富了其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使微纪录片的传播竞争力加剧。,促使微纪录片创作者树立精品意识,要在制作、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下功夫,用高质量的作品吸引受众眼光。

  传统纪录片在电视媒介上传播,主要以传者为本位,忽视受众对影片的反馈。而微纪录片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时,以受众为本位,注重影片与受众的互动性。因此,创作者要擅于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微纪录片的营销和推广,以此来吸引受者众目光,加强与受者的互动。微信、微博成为其宣传的主要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的

  话题讨论、视频网站的弹幕等形式扩大微纪录片的传播面和影响力。

  2微纪录片《早餐中国》的革新

  2.1台网融合,以网突破

  《早餐中国》从内容制作到传播营销都运用互联网思维,一改往日纪录片说教的模式,加入悬念、综艺等元素,增强了影片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市场的需求、受众的审美风格。同时,《早餐中国》采用台网联播的模式拓宽受众面,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腾讯视频全网独播,每日晚间登陆海峡卫视。

  《早餐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微纪录片,自然深受大众喜爱。节目在腾讯平台播出后,播放量过亿,微博话题传播量近3亿,相关话题互动量过百万,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都纷纷为节目做宣传。《早餐中国》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讨论,拓宽了节目传播渠道,提高了节目传播效率。首先,在节目正式上线之前,节目组就在官方微博和腾讯视频客户端上推出宣传视频,为节目的正式播出做好了准备。其次,微博“送我家的早餐C位出道”“一朝一食,打卡幸福”的话题讨论,掀起了全民对美食、早餐、故乡的讨论,无形中扩大了节目传播力。最后,微信公众号中充满中国水墨韵味的海报和暖心的生活金句,用多元的方式表达了早餐中有激荡人心、早餐中有地久天长的主题。

  2.2碎片传播,以微取胜

  《早餐中国》不同于《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类纪录片每集四五十分钟,它每集用五分钟的时间将食物、制作者、食客三者浓缩在一起,讲述一个地方的特色早餐,通过地方小吃体现当地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早餐中国》在五分钟内讲述一个早餐故事,利用美食快速吸引受众,在短时间内传播最有价值的信息,以此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互联网用户以18~35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生活节奏快,竖屏、便携、即时的互

  联网终端是他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早餐中国》每集5分钟的体量正好抓住互联网用户碎片化时间,五分钟浓缩了早餐好吃的秘诀、络绎不绝的食客、老板的单曲循环、市井生活的剪影,使观众产生了意犹未尽之感,勾起了观众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3贴近生活,以歌动人

  微纪录片在互联网上传播速度变快、数量变大。那么,片子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注意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贴近生活的叙事内容、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可以快速抓住观众眼球,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的叙事情境中,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达到引人入胜的传播效果。

  《早餐中国》以小店老板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带领观众走进早餐店的日常,让观众对老板制作美食的过程、对生活的体悟有直接的认识和感受。第一人称叙事包含讲述者的主观情感、个人情感的渗透,使作品有更强的情感渲染力,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减少了信息传播的间离感。影片以美食作为中介,通过老板的自我讲述,带领观众一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方言、口语化的表达,使影片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早餐中国》运用大量的同期声,如嗦粉声、打粉声、叫卖声、泼油声等,这些声音真实、直接地表现了食物的美味,刺激了受众的味觉,人们被屏幕里的美食所吸引。背景音乐与画面内容相辅相成,使节目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早餐中国》在每集的最后,都会播放老板的单曲循环,用歌声打动观众,使节目得以升华。影片不再是对早餐店日常营业状态的简单记录,而是通过歌曲表达小店老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歌声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平凡而感人。

  2.4精品意识,以质赢人

  微纪录片短小的内容正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审美方式。一方面,简短的视频内容便于在互联网中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微纪录片的门槛要求低、制作

  成本低,互联网中有海量的微纪录片资源,要从众多的微纪录片中脱颖而出,需要创作者树立精品意识,使作品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早餐中国》是微纪录片中的精品,做到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

  《早餐中国》每集选取的早餐店是有十几年历史的老店,每家店都有一道经典的食物,流传甚广。这些店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久是制作者用心烹饪美食的体现,表现了一种工匠精神。靠品质和信誉吸引食客,招揽了许多回头客。《早餐中国》多运用特写镜头表现细节,食客们忘我的表情、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等特写镜头真实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喜爱,节目以美食为载体,通过对细节的表现,强化了观众的视觉感受,激起了观众对美食的向往,对故乡的怀念。节目结尾处,伴随着老板的单曲循坏,镜头由特写转成全景,表现跳广场舞的大妈、带孩子的老人、集市中的人群,像一首MV一样让普通的市井生活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影片结束时会出现小店的地址、营业时间,这也实现了影片的商业价值,通过互联网对小店进行商业宣传,扩大了小店的影响力。“只要早起,就能找到故乡”这句话也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

  3从《早餐中国》看微纪录片的机遇与发展

  3.1文创思潮的涌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影视从业者把文化通过镜头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舌尖上的中国》《人间一串》到今天的《早餐中国》,无不呈现出对我国民俗民风、民族文化的记录与彰显。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不仅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被国民所认可、被世界所接受。《早餐中国》通过直接的视觉呈现,不仅反映出了民族特色,还展示了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使每个区域的饮食特点在独特的环境中孕育而生,最终以独特性汇集成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以独具中国特色的标识,沿袭老祖先的智慧,一日三餐四季的饮食文化成为中

  国人特有的标识符号。清朝末年,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就早已在我国形成,因此,《早餐中国》凸显出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陕西人吃油条麻花、河南人吃胡辣汤、贵州人吃米粉,湖南人吃油条甜酒蛋……饮食文化带来的差异,对纪录片形式下的媒介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呈现饮食文化的独特性,还要强调区域文化的差异性,这对纪录片更好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记录不同的主题带来了巨大挑战,文创思潮的涌现促进了影视作品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

  3.2受众本位的创新

  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主要的信息接收群体,在面对如今信息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他们大改过去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主动有选择性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媒介信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文化互动。《早餐中国》的推出,又一次掀起了美食纪录片的狂潮,它以独特的创意,聚焦到琐碎而又不平凡的日常早餐饮食中,唤醒了大众对“家乡”的归属感。以其特有的短小精炼、真实细微打动了受众,不仅迎合了当下受众的碎片化接收习惯,还将朴实无华的民风和地域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接地气的创作风格,无论是拍摄过程中普通百姓的采访和记录,还是后期的弹幕交流,都是受众本位的独特创新之处。符合当今受众的心理逻辑思维,增强了游走在异乡或是曾经驻足过那个地方受众的心理认同感。早餐,一个直观反映当地特色的快餐文化,通过镜头语言下的市井生活表达对乡土的记忆。

  3.3平民视角的回归

  微纪录片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它以短小精炼的篇幅取代了鸿篇巨制,满足了受众的碎片化传播需求,成为新媒体时代下的宠儿。

  《早餐中国》以每期五分钟的片长,讲述了中国不同城市大街小巷的早餐店老板如何在浮躁的社会,用双手创造财富,不仅展现了本土特色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呈现了一个平凡百姓背后的真实故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记录小人物的生活

  使选题更贴近生活,他们兢兢业业地打理着自己的早餐店,在介绍不同早餐食物的同时,把普通的市井百姓带入到了故事中,揭示每个小人物的平常心境,呈现出乐观坚守的精神,让故事讲得更为生动、更具感染力。而以小人物为主题的纪录片,将成为未来创作的一种新趋势,着眼于记录呈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去反映平民视角下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变化。

  4从《早餐中国》看微纪录片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纪录片具有互动性、草根性、定制性的特点。但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潮流,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为了融合而忽视内容的精品化,片面地流于形式;不健全的产业链运作,商业性收入不乐观。

  4.1匮乏的优质资源分享

  一直以来,纪录片相对于影视作品而言盈利较少,但并不能否定它的艺术价值。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各媒介平台都在追求优质的内容。可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关注度不高,所占总点击量比例较少,这是我国纪录片发展受限的环境因素。要想突破这一难题,必须从内容优化入手,通过合作、采购的方式提升内容质量,在题材、类型、形式上打破传统思维,提升品质创新,不能仅局限于制作美食、匠人之心为题材的纪录片,要拓宽选题和内容优化,弥补市场不足。只有抓住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性,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打造精品的优质内容,树立品牌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4.2不健全的产业链运作

  新媒体时代下的纪录片生产,应在商业合作的基础下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到目前为止,从制作、运营到后期的商业化运转,至今没有形成供大众广为流传的制作流程。资本回收仅能通过项目来做分析,广告投放资金不足,会使IP自制面临很大的风险。同时,在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生产受益产业链无法有效运作,商业收入会面临很多挑战。因此,需要积攒更多实践经验,对体制和人事进

  行岗位细分和调整,形成一套可以经得起考验的制作模式和运营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

  5结语

  《早餐中国》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凭借其短小精炼的内容、浓厚的地域特色在纪录片的行列里脱颖而出。平民视角下的快节奏剪辑,IP内容制作在互联网的催化下通过多渠道传播,使纪录片发展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和呈现效果,被受众所接受。其迅速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在贴近生活,坚持内容为王、受众本位的创作思维下,呈现的一部高制作、流行化的优秀纪录片,给传统纪录片革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文献】

  [1]祝云光.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新与突围[J].新闻实践,2013(8):59-60.[2]陈真.媒介融合形势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突围[J].记者摇篮,2017(5):10-12.[3]苏煜雅.从受众视角探析中国纪录片媒介融合实践的困境与突破[D].南京:南京大学,2017.[4]冯梅.用户视角下短视频创作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以《早餐中国》为例[J].东南传播,2019(4):6-8.

篇六: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国家富强、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支撑点。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其中重要内容和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价值维度上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内蕴深度。

  (二)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

  新媒体形式是以传统媒体形式为参照物,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之后,随着科学技术革新而出现的文化的新载体。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中数字化元素的出现和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媒介或是信号作为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向性、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等新的形式特征。今天,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终端设备的普及所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质支持产生了一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手段的日臻完善,也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新媒体技术在综合了不同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二维制作、三维制作、虚拟空间、电子感应等技术手段。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呈现出为立体、真实,实时互动的态势。

  传统文化的代际之间的传承,不仅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张力所彰显的蓬勃生命力,还取决于它是如何被传播,如何让大众接受。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发挥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主动性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规避新媒体劣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德育建设中引领作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一)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电子数据库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依赖新媒体进行传播、普及和弘扬。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都是以纸质媒介,通过传统购买和阅读完成为传播。新媒体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革命性的变化。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目的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程。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是一项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上运行传播的系统工程,馆藏模式体现着其核心理念。终端是建设一定数量规模宏大的、地域上分布广泛的、可以实现跨库检索的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电子库。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建设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内容,用数字技术重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的

篇七: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周运集团微信公众号建设方案

  三鼎春天微信方案

  第一部分

  微信平台框架规划

  一、集团介绍

  1、企业简介

  2、企业文化

  3、成员企业

  4、董事长致辞

  二、****

  1、微官网

  (1)项目简介

  (2)项目配套

  (3)户型赏析

  (4)实景展示

  (5)区域价值

  2、学区概况(重点学区介绍及学区房区位及价值解读)

  3、360度看房(样板间360°解析)

  4、微单页(项目形象动画,内容涉及到规划,产品,园林水系,学区等配套)

  5、联系我们(包含预约看房,交通地图,地图导航,一键拨打)

  三、多彩生活

  1、活动展示

  2、新闻热点

  3、营销活动

  3页脚内容

  周运集团微信公众号建设方案

  第二部分

  微信发布模块规划

  1、【企业篇】: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企业介绍。

  2、【项目篇】:

  本部分为项目介绍、项目相关信息释放,如户型、新品加推等。

  3、【活动篇】: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项目线上营销活动预告及活动后续报道。

  4、【新闻篇】: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全国及**房地产新闻、政策、社会时事热闻、娱乐新闻等。

  5、【欣赏篇】: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创意之作、名车、大品牌故事赏析等。

  6、【分享篇】: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各季养生、励志文章、人生智慧、好书推荐等。

  7、【文化篇】:

  本部分内容主要为传统文化、茶道、香道等分享,若项目有相关活动,将在本部分进行相关活动文化介绍。

  8、【祝福篇】: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各节假日祝福。

  9、【提示篇】: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活动相关的提示,如提前提示微信活动开始或暖场活动开始时间、报名时间等。

  第三部分

  微信模块发布计划

  星期

  星期一

  星期二

  页脚内容星期三

  3星期四

  星期五

  周运集团微信公众号建设方案

  日期

  发布计划

  日期

  发布计划

  日期

  发布计划

  日期

  发布计划

  备注

  11月3日

  【企11月4日

  【新闻11月5日

  【企业11月6日

  【分享11月7日

  【活动业篇】(企篇】【欣赏篇】(企业文篇】【文化篇】【提示业介绍)

  化)

  篇】

  篇】

  篇】

  11月10日

  【企11月11日

  【新闻11月12日

  【项目篇】

  11月19日

  【项目篇】

  11月26日

  【项目篇】

  11月13日

  【欣赏篇】

  11月20日

  【欣赏篇】

  11月27日

  【分享篇】

  11月14日

  【活动篇】

  11月21日

  【活动篇】

  11月28日

  【活动篇】

  业篇】(发篇】【文化展历程)

  篇】

  11月17日

  【项目篇】

  11月24日

  【项目篇】

  11月18日

  【新闻篇】【分享篇】

  11月25日

  【新闻篇】【欣赏篇】

  篇】【分享篇】【提示篇】【文化篇】【提示篇】【文化篇】【提示以上计划仅供参考,如遇特殊时期,可进行调整。

  页脚内容3

篇八: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新媒体时代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新媒体依托其直观生动、互动连通、传播迅速的优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焕发出新活力。本文从新媒体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与影响入手,分析了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希望能为未来新媒体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

  一、引言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开展历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开展壮大,凝聚了全民族的精华,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与历史感,是延续我国精神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总书记强调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在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当代,在外来文化的输入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要顺应时代的开展,革故鼎新,才能防止出现文化传承的失衡。

  二、新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

  〔一〕直观生动的视觉呈现与交互式信息传播在新媒体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直观性、互动性与连通性。新媒体用户主要通过短视频、图像、公众号推文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平台给予用户直观生动的视觉呈现,观看者可以在碎片化时间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学习。如?千年客韵》微信公众号不仅对自身纪录片进行宣传还定期推送关于客家文化的相关资讯,文章内容兼具学术性与娱乐性,受到读者喜爱;“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创作组由文史类专业的硕士、博士等人员组成,重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盛内涵,在平台中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通过微博、哔哩哔哩动画、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随时发布自己的作品,观看者在观看时可以评论、收藏、分享、转发,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观看者进行互动与反应,建立起实时有效的沟通,作者就可以收获意见,改良作品质量并开掘观看者的兴趣点,形成良性循环。如抖音举办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内容包括国画、诗词、舞蹈、皮影、京剧变脸等,通过话题挑战的形式激发人们互动参与。还推出“非遗合伙人〞活动,帮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

  〔二〕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比例达99.1%;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①新媒体的传播更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在时时刻刻接受传播与发散传播,如在智能手机上看到的内容,在地铁的数字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在大厦广告屏上看到的内容,新媒体渗入到人们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特定的媒介。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2月,抖音上传统文化短视频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抖音平台上的主流话题和近两年来最具现象级的传播事件之一。②在大数据算法下,平台会根据用户点击的作品给用户推送内容,发现更多潜在用户,用户观看到的内容又可以分享给其他用户,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可以更广大,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可以由“家庭式继承〞转变为“集体性继承〞。

  〔三〕新媒体流量变现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广告营销是流量的主流变现形式,在内容中植入商业广告或者进行原生广告的生产,是流量变现的普遍途径。③如故宫文化创意馆推出具有浓厚中国风的故宫书画、故宫汉服、故宫陶瓷、故宫扇子及故宫中国节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使文物藏品以新的形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目前已经研发了10000多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还有短视频作者李子柒、滇西小哥、华农兄弟等已经逐步从UGC〔用户生产内容〕转变为PUGU〔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的KOL〔关键意见领袖〕,他们的作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食为主,具有庞大的粉丝根底,对国内国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李子柒的广告收益加淘宝店铺收益加总一年过千万,但她仍然以优秀文化输出为主,开设“东方非遗传承〞系列视频,成为成都非遗推广阔使,与人民日报合作。在流量变现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出现,为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力量。

  三、新媒体对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对内的影响在外来文化输入的情况下,如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中暗含的英雄主义,韩国潮流文化中的选秀造星模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劣势,但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局势逆转指日可待。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新媒体的包装和打造之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也更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从遥不可及慢慢过渡到身体力行。张艺谋在?影》这部电影作品运用中国元素和水墨格调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武侠世界,用中国太极哲学观念为电影注入灵魂;?叶问》系列通过讲述中国武术宗师叶问的辉煌时刻展示了中国咏春的魅力,这两部电影都用中国元素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不畏强暴、惩恶扬善的中国武侠精神,引起国人对武术的兴趣,争相模仿。在李子柒的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中,李子柒会把自己在视频中用到的办法分享出来,而粉丝们在观看视频后,也会跟着李子柒的步骤做“作业〞,即复刻李子柒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真正落到最后的目的——传承。

  〔二〕对外的影响文化输出是国家主观能动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到其他国家的过程。近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恐惧,掀起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抵抗中国文化输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影视、录音制品等方式的文化输出受到妨碍,外国民众更愿意相信非官方的信息,新媒体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自媒体人李子柒、办公室小野、滇西小哥在中国区中名列前茅。截止至2020年5月31日,李子柒的微博粉丝数为2490万;在4月29日,李子柒的频道在上突破1000万订阅者,累计全球粉丝过亿,在2008年春季发布的年货零食合集观看量达5200多万。李子柒的短视频为外国民众呈现出自然恬静、安居乐业的中国式生活画卷,展现出中国人勤劳诚恳、淳朴热情的良好形象,展示的木活字印刷术、蜀绣、蓝印花布等中国技术更让外国民众赞叹,做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媒体都为她点赞,中国的确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人对外进行优秀文化输出,而新媒体平台是他们的舞台。

  〔三〕新媒体成了特色产品的带货渠道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美食文化不可无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还体现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化环境下,以新媒体为带货渠道,如微博,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自媒体传播平台与中国特色产品的有机结合,更加能够激发更多的国内外友人对中国特色产品的购置欲望,让其品尝的同时又能了解其的文化内涵。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殊时期,“新媒体+特色产品〞的带货模式更具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展起到帮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文化。“湖广熟,天下足〞,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湖北。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很多湖北优质的农副产品面临待销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央视新闻新媒体联合各大电商平台、社交和生活效劳平台启动“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大型公益活动,为湖北的经济复苏奉献一份力量。这场公益直播吸引了1091万人观看,两小时内累计卖出总价值4014万元的商品。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条不可藐视的带货渠道。

  四、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存在的弊端

  各大社交平台的迅速崛起,为新媒体的传播带来了快捷性,而各大网络平台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点。当快捷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时,这会让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了博得观众眼球,发布一些负能量信息,其中包括歹意炒作、低俗低劣低质量、封建迷信等黑产信息的传播,该类信息都严重影响社交平台中的新媒体使用方式,加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没有健全系统的法律法规的管束。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还有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吸粉,迷失自我,创作的内容只为一味讨好受众,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这就丢失了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前不久发生的虎牙“网红〞莉哥直播侮辱国歌视频事件,后被平台监管部门封号严肃处理。传统文化娱乐化严重只会让人愈易丢失本心。国家文化不容任何人侵犯,尽管无意侵犯,也应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当相应的后果。

  五、新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

  〔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更多的权威媒体及其热衷于传统文化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的大力传承和弘扬。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要认真汲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各自媒体人应该紧跟的步伐,需要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去挖掘和阐发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心,细心地制作好每一份作品,创作内容的初心就是向群众展示中华民族长期生产活动中所形成和传承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文化,展示我国的文化自信。

  〔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方面在传播形式方面,我们应该丰盛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叙述形式,结合时下的网络用语、视频、摄影图片等有趣的叙述形式进行创新,或是结合Html5技术和VR全景技术等数据化技术,在大数据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的植入是新时代背景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2008年由腾讯、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合力打造的公益H5作品?王者·现敦煌》,它运用移动网页技术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交互,通过游戏互动和视频内置等新媒体技术伎俩,让受众亲历敦煌壁画色彩逐渐剥落的过程。又如首都博物馆为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开掘四十周年,采取电视播放3D动画+VR〔虚拟技术〕眼镜相结合的形式,借助VR技术制作的墓室全景视频,使得带上VR眼镜的受众即可亲身体验到墓室的结构布局。形式多样化能够提高展示和传播效果,激发人们观看的兴趣。多元化形式的传播更有利于国内外受众接受,让国内外的观众喜欢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化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也更好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三〕建立完善新媒体使用的管理体系为了保障新媒体使用健康、标准有序地进行,离不开各大自媒体人传播真实,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信息内容,让粉丝对所创作的内容有共情力,传递中国文化自信。而作为新媒体受众的我们,提高个人素质,也应该自觉遵循国家文明上网自律公约,自觉抵抗低俗沉迷、消极颓废等黑产信息,坚定抵抗“键盘侠〞。要让新媒体更好地开展,最离不开的就是各大新媒体平台管理部门、国家政府部门对其的监管。政府部门应针对现发生的不良新媒体使用的事件,不断去更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各大新媒体平台管理部门要与国家政府部门强强联手,相辅相成,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对于一些发布谣言等虚假信息、挑战法律底线的新媒体平台用户,采取封号处理,造成社会带来恶劣影响的,应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形成高效的监管体制,才能增强新媒体用户的体验感,才能让新媒体更好地效劳于我们的生活,更好地去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纽带,对外的武器。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其特有的优势与影响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但也要好好管控,制定好应对策略。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新途径,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与文化软实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晓.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迷失与精神重构.记者察看:中,2008(1):30-31.

  【2】曹冉.KOL助力传统文化传播——以李子柒视频为例.传媒论坛,2008(16).

推荐访问:微信平台传统文化数字纪录片资源库建立方案 资源库 纪录片 传统文化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