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9篇

时间:2022-11-25 09:2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9篇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明清金铜佛像成投资主体  鉴定要看六点  2014-06-0908:59:35来源:南方日报(广州)有0人参与  经过4天的激烈拍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9篇,供大家参考。

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9篇

篇一: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明清金铜佛像成投资主体

  鉴定要看六点

  2014-06-0908:59:35来源:南方日报(广州)有0人参与

  经过4天的激烈拍卖,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近期以22.2亿元的成交额圆满落槌。值得注意的是,“般若妙景—金铜佛造像精品”专场取得了91%的总成交率,成绩斐然。其中,“大明永乐年施款铜鎏金四臂观音”以1092.5万元成交,创造了这场拍卖的最高价;此外,一尊“15世纪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也拍出了414万元的高价。

  相比其它收藏品类,佛像的市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回看一路走势,佛像的收藏和研究兴于海外市场,2000年以后,国内佛像收藏市场才开始有发展的苗头,但一直不温不火;2006年,佛像的价格开始上涨,到2009年逐渐趋于稳定;2010年开始,佛像价格再次上升,并一直保持稳定上涨至今。

  业内专家表示,佛像涉及的收藏知识广泛,存在鉴定难、门槛高等情况,同时,价格体系也尚未完全成熟,不过,开始活跃起来的市场现状也正给了收藏者介入的机会。

  行情

  市场渐活跃前景看好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清金佛造像“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单体佛造像成交的价格纪录。

  据悉,虽然近段时间以来,佛像的市场行情整体趋热,但一直没有经历大的爆发性行情,即便是有所涨跌,幅度也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之内。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主任罗光禄告诉记者,收藏佛像的人数目前并不多,这跟这类收藏鉴定难、门槛高有关,涉及到比较丰富的知识。他表示,首先佛像并不是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判断价值还需看其工艺、铸造技术等。目前,市场上以明清时代的金铜佛造像最为受欢迎。

  据了解,明清两朝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明清金铜佛像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最具有观赏性。

  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罗光禄表示,由于明清佛像的工艺精湛,加之存世量较少,所以长期以来,在佛像收藏市场上,这两个朝代的佛像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现在,这些造像不仅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一种信仰的存在,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逐渐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明清金铜佛像或将成为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佛像,更是值得收藏投资。

  价值

  艺术价值远胜投资价值

  罗光禄表示,比起投资价值,佛像的收藏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投资价值。据央视《鉴宝》栏目报道,佛像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说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艺术生命力。

  比如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

  而纵观近几年的佛像拍卖专场,比较常见的除汉传佛像之外,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据了解,明清伊始,藏传佛教在内地开始大行其道,连带着藏传佛造像也开始流行中原。出自这个时代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相比而言,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鉴定可从六方面入手

  收藏贴士

  罗光禄强调,佛教进入中国两千年了,佛像工艺自发展至今也有一段绵长岁月,各时代、各地域形成造像均有不同风格。对于新入门的藏家,不能以大小、年代来判断佛像的价格,而要从铸造工艺、款式、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细节进行判断。

  业内普遍认同的鉴定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标识和坐骑,四看细部和装饰,五看材料和质地,六看铭文和题记。

  其中,材料与质地是佛像鉴定中最为直观的一点。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红铜,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比如清代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特别好,上手有特别沉重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则要轻许多。

  再者,铭文与题记则是佛像本身提供给藏家的表层鉴定方法。一般来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例如,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体型、标识和坐骑、手印和坐姿、细部和装饰则能从细节来辅助藏家做出鉴定,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内,一般经过对比判断,就能为佛像定名,对其价值作出判断。

  收藏须警惕赝品

  近几年来,由于佛像市场的兴起,市面上不免开始出现赝品。业内专家指出,对于越发高超的作伪手段,藏家需要有充足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才能看出其中的破绽。那么,收藏佛像如何辨别真伪?

  罗光禄介绍,首先要看佛像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年代越久远的佛像色泽越陈旧。佛像由于人们长期供奉,其颜色的光洁度必受影响,即使如鎏金的铜佛像,外表虽然金光闪闪,但整体的颜色仍透着暗淡,而新的鎏金铜佛像虽然经过作旧处理,但缺乏历经岁月的自然感,其颜色在光线的反射下,折射回来的光线较刺眼。

  其次是工艺的对比。古时候佛像的制作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细节部分都经过较为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的仿制品或多或少会吸收一些现代的生产工艺,因而在手工艺的处理上,仿制品远不如年代稍久远一点的佛像,多带有铜铸佛像上机制打磨的极有韵律的加工痕迹,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迹。

  罗光禄告诉记者,佛像收藏门槛较高,年代稍微久远一点的精品动辄上万甚至数十万,其收藏鉴赏需要丰富充足的佛学知识和判断能力。他表示,新入行的藏家可以在对佛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尝试去接触精品类佛像,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有助于藏家逐步了解佛像文化知识,排除认识层面的误区。

  他还建议,对于刚入门佛像收藏的新手来说,可以挑选一些近现代的佛像工艺品。“近现代的佛像价格普遍比较低,一般几千块钱就能买到,工艺方面虽然不能和明清的精品相提并论,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现。”他说。

篇二: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

  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而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镶嵌宝石。

  最后是注意铭文和题记。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另外在鉴定中,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参照别的艺术门类。比如藏传佛像,可以参照壁画、唐卡来辅助鉴定。当然对文物爱好者与收藏者来说,尽可能地接触、观看一些藏品,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陕西碑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有雕刻和佛教造像专门陈列的展馆,更是学习鉴定的好地方。

  凡文物有鉴定就有辨伪。清末以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者,对佛像艺术的研究与喜好不断升温,金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也成为代表一种宗教文化的艺术品,特别是近年更是成为收藏者寻觅的对象。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市场之上,这就要求收藏者高度重视,要收藏必先辨伪。一般而言,伪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易识别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一看就知道是作伪的。这些佛像往往大批出现,价格低廉。

  第二类,是按真品仿造的。这些佛像的制作要考究些,而且还常常会经过做旧,所以较为难辨一些。其中还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造的。这种用真品做模在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不可比拟的。如果再看细布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交代不清。因为翻模之品,出模后在衣纹、手指、面部等处还必须进行细加工。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少对佛经所言的要求有些理解,再加上制作上的尽心,自然是现在那些对佛教教义一无所知,急功近利、以营利为目的的作伪者难以比拟的。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的。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的。因为是参考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有貌合神离的感觉。所以,看器物更要注意器物的细处,才能不被迷惑。

  3是以真品为范本综合创造的。在制作前,作伪者找了一此真品和名品为参考,但制作时又不以哪一件为本,而是综合创作的。这类佛像主要是清末民国时古玩行所仿的,仿唐以前的多一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了。但作为“民国仿北魏”、“民国仿唐代”的造像收藏进来,用作参考,也末尝不可。

  4按传统技艺制造的新佛像,这里主要是指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以上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着古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明清以来几乎不变。

  第三类,比较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谓“移花接木”法作假的伪品。1、数件拼合。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比如,明代的狮子放上清代的像。2、真品加伪款。比如

  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来提高身价。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配上新座子、或配上新背光,来充完整的旧品。

  最后,是款识的辨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作为者总希望在作伪后能抬高物品的身价,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品相。伪品伪款自然是无一可取,但还有一种伪品真款要注意观察,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东拼西凑”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以上几点都要求我们看东西要具体、全面、不可拘泥于一点、一处、见小不见大。同时,还可以从字体、字形来分析。总之,还要综合判断,特别注意。

  金铜佛像的收藏和其他铜器的收藏基本相同。金属品文物的收藏都要注意防潮、防锈以及修补、去锈等。知识佛像具有宗教遗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收藏中,要注意到它的宗教特性,多少应该带些对宗教的敬意,了解一些宗教仪规,从而区别于一般的金属文物。

  “汉传”和“藏传”

  中国金铜佛制作大约有两千年历史,但具体始于何时,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现代人将中国古代金铜佛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类。汉传金铜佛自东汉始造,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历史跨度漫长;藏传金铜佛像则以元明清传世品多见。

  时代不同,佛造像的形象也不一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具有与当时社会习尚和精神相一致的特征。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瘦骨清像”,让人们想起了“建安风骨”。唐代造像的华严大气,则体现出唐代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辉煌气象。宋代的佛造像已完全世俗化,佛仿佛已走入了人间,成了人们自己身边的你、我、他,显得非常可亲、可敬。

  珍贵的名族艺术遗产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据观察,在拍卖市场中创出高价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品质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从佛像的质地辨伪

  佛像适用的紫铜、黄铜、青铜及金、银、铁、石、木、泥、流、瓷、漆等为主,作为一般的铜铁佛像,伪作一般铜质生硬、鎏金刺眼,有人工作锈痕明显,手感沉重,敲击声音清脆。金属类佛像的做旧,以传统表面作锈做旧为主,在做旧前将胎质表面打磨光滑,用毛笔蘸三氯化铁水溶解,在佛像表面涂抹,抹后立马变黑。然后再用“点泥法”做锈斑,将事先准备好的老墙土用清水调成糊状,用牙刷或者排笔往上慢慢刷,晾干后,再精细蹭磨压光,形象极其逼真。就是“内行”也很难辨其真伪。

  化学做旧更是棋高一筹。一两千年的旧佛像,经现代的高科技做旧法,上千年才能形成的锈蚀经化学做旧,可在几十天内完成,其手段是通过硼砂、硫酸、电解、化学、浸泡、火烧、包浆、烟熏、胶粉等手法,而制作出来的佛像也可达到黑漆石、绿漆古、枣皮红等古色古香的外观颜色。

  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辨伪

  对材料进行分析鉴定,如石雕佛像,检测其原料可采用“岩相分析法”、“X射线衍射”,检测其原料生产地可采用“岩相分析法”、“化学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热法分析”,检测其制造工艺可采用“显微观察”,检测年代可以采用“裂变痕迹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

  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辨伪

  看一件完整的佛像,要从整器着眼,看整个佛像的动态,看整个佛像的比例、佛像的神韵、佛像的铸造水平、佛像的保管情况和质量及整个佛像的破损情况来判断,整器分辨真伪还要根据铸造工艺特点,如铸痕、铸磨、碎裂程度、错位、垫片、砂眼、焊痕等加以分析。同时还要考察佛像的比重,新铸就的重量较之出土的要重。行内称这种现象为“压手”。从铭文辨别来讲,与纹饰辨伪相同,主要的要了解每个时期铭文的时代特征,要从铭文的内容、篇幅、字体以及铭文的位置与器形物制和纹饰等是否为同一时代的风格,再看铭文是铸字还是刻字,即铸或刻产生矛盾。其次还要看字口和锈色,而腐蚀的伪铭字口内凹凸不平。真器敲出的声音发闷,伪器的声音清脆悦耳。佛像是个传世的还是出土的,因出土年代不一样,有的没有生锈只有各种颜色的皮层,有的有各种颜色的锈蚀但锈蚀上有一层常年把玩出的包浆,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这是断定传世佛像最为关键的首要条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抚今追昔看明清铜炉价格走势

  明清铜器已成为当下艺术品拍卖市场备受关注的门类,较为常见的有瓶、炉、尊、鼎、彝等,其中以铜炉数量最多。从近20年的国内拍卖成交状况看,明清铜炉的成交数量和成交价都逐年上涨。自20世纪90年代起,铜炉开始在内地拍卖会上亮丽登场。2000年以后,铜炉的平均成交价格稳定在10万元人民币上下。近几年,铜炉收藏势头不容小觑,各大拍场佳绩频传。仅就宣德炉而言,据有关统计,2007年全国总成交额逾2600万元,2008年逾4000万元,2009年逾2亿元,2010年仅王世襄藏炉专场总成交额就高达9844.8万元,成绩不俗。

  红袖添香

  明清铜炉古今共宝

  铜炉在古代的使用非常广泛,上至皇宫、庙堂的祭祀礼器,下至书房卧室的香薰暖炉。汉代以前就已有铜质香炉出现。汉代的铜炉中最著名的是“博山炉”。魏晋玄风盛行,士人讲究姿仪,“薰衣剃面”优雅风仪,铜炉出现了多种样式。唐时铜制香具的形制更加繁多。元末明初随着铜炉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其他材质的香炉大量被铜炉取代。明清时期,铜炉更是风靡朝野,所制铜炉种类繁多,精美佳妙,绝后空前。其炼铜之精,尤为特色。闻名遐迩的大明宣德炉,登峰造极,以光滑圆润称著于世,兼有钧瓷的凝重与汝瓷的蕴藉。不仅后人视同金银,即便当朝也极为受宠。明代祝允明毫不讳言:“其虽小所费甚巨,几与金玉同价??当与商彝周鼎共宝。”明清文人雅士热衷感官养生学的研究,喜爱在书斋雅卧内以铜炉焚香以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和古雅氛围。由于文人雅士对铜炉的钟爱,一时铸炉成风,据明末著名收藏家项子京记载,当时铜炉造假成风,虽十炉九伪,但仿品也属上乘,如石叟、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等都是当时著名品牌,其价可比和氏璧。2007年11月11日以68.2万元拍卖成交的石叟款紫铜错金群僧图双狮耳香炉(图1)就是一例。

  明清铜炉炼铜技艺精湛高超,错金、镀银、包金、镶嵌等装饰手法多样。明清铜炉,虽然造型、装饰不尽相同、层出不穷,但仿前制较多,更以仿宣德炉为甚。鉴赏铜炉有别于其他铜器,王世襄曾漫话藏炉,“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烧爇,徐徐火养而成的。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如故宫博物院藏双龙抱柱铜炉、兽耳活环钵式炉、冲耳乳足炉等都是明清铜炉的精品,虽炉身无饰花纹,但造型严谨精准,光泽含蓄,高贵典雅。明清铜炉大多以其金属色彩丰富多变为特色,比较常见的如朱砂斑、栗壳色、茄皮紫、甘蔗红、鹦羽绿、秋梨白等多达几十种;炉款多铸于炉底,其中御制铜炉中以吴邦佐款传世较多,也有“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款识,相对较少。明清时期的铜炉,大部分失去了早期铜炉的礼乐祭器功能,变成了一种文化生活的点缀。

  追昔抚今

  铜炉收藏连年升温

  明清铜炉收藏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出现在港台地区,以台湾地区更为突出,当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台湾古玩收藏热迅速升温,内地大量精

  美铜炉随之流向台湾,铜炉价格一度上扬,而内地藏界鲜有注目,其铜炉的上拍也寥若晨星:1994年内地首拍一座明末八宝纹兽耳铜炉(估价3.5万至4.5万元),却最终流拍。直到1996年才又出现3座明清铜炉的上拍纪录,其中只有一件清中期“宣德年制”篆款平口双耳铜香炉以3.52万元拍出。1997年春拍,内地铜炉上拍量增多,成交价格有所增长,一件明代“玉堂清玩”款洒金铜三足香炉以9.35万元拍出和一件清中期“红云山房”款铜炉以9.9万元成交几乎成了这一时期内地铜炉拍卖纪录的峰值,但其价格总体变幅不大,多在5万元上下波动。而同一时期的港台地区铜炉成拍价格几乎是内地的数倍。直到21世纪初,内地铜炉市场悄然崛起。

  随着内地艺术品市场日趋稳健,2000年伊始,内地铜炉拍卖价格不断攀升,但与港台市场行情仍有差距。2000年5月1日,“大明正德年制”款洒金螭龙耳清代铜炉以49.35万港元在香港拍出,同年北京翰海上拍的14座铜炉,成交了10座,其中

  “康熙六十年制”款《万寿无疆》双耳三足清代铜炉以20.9万元落槌,创当年内地铜炉拍卖成交最高价,拉开了内地铜炉行情上升的序幕,大有与港台地区持平之势。

  2003年王世襄旧藏铜炉拍卖专场实现一次飞跃。2003年11月26日王世襄夫妇收藏铜炉专场上,21件明清铜炉以平均每件56万元的价格全部易主,震惊藏界。是时,纽约、香港、北京明清铜炉市场几成鼎立之势,交相辉映,屡创高价。2004年秋拍,香港佳士得上拍的明末清初嵌玉铜香薰以185.575万港元落槌,成为此前明清铜炉的最高值。同年北京翰海推出一件乾隆铜鎏金嵌百宝福寿香薰,拍出了671万元的峰值。

  2004年以后的铜炉拍场蒸蒸日上,总体而言铜炉价格普遍上涨,高价迭出,有的涨幅明显。2005年全年5座铜炉成交价都超过300万元,当中清乾隆“养心殿精鉴玺”楷款铜鎏金云龙双耳炉(图2),拍至555.5万元。而此炉在3年后的2008年已涨至739.2万元。2008年的铜炉拍场上出现的铜炉组合器具,成绩不俗,彰显出了铜炉市场的巨大潜能:这组清乾隆御制铜铸刻二龙争珠图“大清乾隆年制”款五供(包括一对宝瓶、一对烛台、一只双耳大香炉,尺寸均在75至86厘米)以2272.75万港元成交,是铜炉组合器具的拍卖最高纪录。同年,北京保利春拍一座清乾隆铜雕云龙纹双耳大炉拍出了235.2万元;北京匡时上拍的清雍正时期所制的“大明宣德年制”款点金双耳三足炉(图3)以156.8万元成交。2009年北京诚轩上拍了一座收藏传承脉络清晰的清乾隆铜鎏金兽面纹三足香炉,估价50万元至60万元,最终以212.8万元成交。此炉原为欧美藏家所藏,曾先后于1981年12月16日、2001年11月13日被伦敦佳士得两次拍卖,形制规整,保存完好,御制气息浓郁,据专家查证:“造型特征、装饰纹样均与故宫御花园门前所置‘大清乾隆十年造’款大香炉一致”,是非常少见的案头供炉精品。随后的2010年又是明清铜炉拍卖一个关键性的年份。从历年成拍精品铜炉的最高价来看,这一年是铜炉在拍场的又一次飞跃。纵观2000年以来10年的铜炉成交状况,将每年成交额的峰值做一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其上扬趋势(见表一)。虽有些年份稍有回落,但仍然不影响其整体高升的走势,特别是在2010年,不仅上百万元的铜炉数量剧增,而且在2010年底的王世襄藏炉专场上拍出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图4),以1512万元落槌,创造了最新的铜炉成交纪录。

  稳中有升

  铜炉价值渐回本位

  2010年全国铜炉拍场在多地拉开帷幕,西泠拍卖、北京翰海、浙江钱塘等均组集了铜炉的拍卖专题。各地明清铜炉的成交价格涨势相当明显,铜炉的上拍量及成交量均创历年之最,其中黄玄龙收藏的明代鎏金铺首衔环钵盂式铜炉(连座)拍到了302.4万元的高价,创文房案头小号炉的成交价格之最,此炉直径18厘米,高14.6厘米,炉底刻篆书“宣德”款。此外,2010年6月6日至7日北京翰海成功拍出了38座明清铜炉,“永宝珍玩”篆书款康熙铜錾开光海水龙凤铺首炉(炉里“康熙年制”楷书款)以53.76万元拍出。西泠拍卖于同年7月6日开展了“首届香具?茶具专场”,除7个其他材质香炉外,其余65座悉为铜炉。铜炉拍场在国内的普遍增多,正是铜炉市场升温的客观表征。另外,精品铜炉的拍价都较为可观:明代项子京所藏的“项子京宝藏”款鎏金戟耳炉(原为民国南浔收藏家张钧衡旧藏)拍至154.56万元,明代“正德年制”款阿拉伯文炉瓶盒3式一组以100.8万元成交。此外,7月3日浙江钱塘组集的“宝器铭香”铜炉专场38座成交34座,成交额为362.77万元;清代铸“大清乾隆年制”篆款铜鬲式炉(图5)拍出了134.4万元;还有“大清乾隆年制”篆款的清乾隆铜象耳簋式炉也以同样的价格成交。

  单以2010年一年的铜炉上拍情况为例,选取成交额在4万元以上铜炉83座,以时间为序(从左至右)将其成交额制成折线图(见表二)。所选铜炉较为平均地分布在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值域内,以期较为客观地展现该年的铜炉市场行情。通过该图,不难发现整个一年铜炉市场价格较为平稳围绕15万上下波动,偶有达到百万之上。上半年最高的百万级以上铜炉为5月16日上拍的明鎏金铺兽首衔环钵盂式铜炉(连座)以302.4万元成交。飞跃出现在年终的几场拍卖中的几次过百万元的成交纪录。整体而言,2010铜炉市场行情稳中有升,虽时有涨落,但总体有走高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12月,王世襄旧藏的明清铜炉专场拍卖所拍铜炉自2003年易手后沉寂至今,再次拍场亮相后,其价格已经翻了数倍,且后市潜力依然可观,因而立即引起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其中“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行楷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5万元起拍,第一口价就被叫到了60万元,激烈竞争后,以116.1万元被内地藏家竞得;“大清顺治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款冲天耳三足炉(图6)也竟拍到了166.1万元。这两座炉创造了明清铜炉拍卖至今为止的最好成绩。为明清铜炉的身价确定了参照系。

  从2010年的明清铜炉拍卖趋势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藏界对明清铜炉的关注持续平稳升温。从铜炉拍卖场次来看,铜炉拍场有跨地域增多趋势。从上拍藏品数额及成交率来看,均逐年攀升,稳中见涨。不仅铜炉高价拍品较前几年明显增多,且其落槌峰值也是再创新高。纵观2000以后明清铜炉的市场走势,有理由期待今后将有一个平稳上升的价格态势。

  瞩目前瞻

  明清铜炉走势看好

  明清以来,铜炉收藏历经6次高潮,一潮高于一潮。如今的藏界不仅仿炉遍地开花,且寻购者日增,并屡次问鼎精品,普通藏者更趋之若鹜。逐步跨地域增

  多的明清铜炉拍场中精品均高价迭出,市场成交额一翻再翻。明清铜炉不仅是国家礼乐祭祀的政权象征,也是文人雅士书斋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环节。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注定其在艺术品收藏之中独具一席地位,铜炉收藏所蕴含着的丰富而厚重文化内涵绝不逊色于瓷器。目前明清铜炉收藏刚刚起步,精品的成交价动辄上百万,甚至出现过千万级的作品。但与书画、瓷器、玉器、家具、佛像等明清时期其他门类艺术品的“亿元时代”相比,成交价格尚望尘莫及。主要原因首先是藏家对铜炉价值认知的缺失,其次缘于学界对明清铜炉研究的不足。中国的铜炉文化发达,但学术研究往往集中在三代青铜炉上,鲜有涉足明清,对其关注相对薄弱。明清铜炉名播世界,誉满人寰,非止明清之荣,也是国人之光,弥足称述。在当下的铜炉收藏热潮中,明清铜炉稳中见涨,已渐回价值本位,但仍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期待更多学者和藏家的关注,其未来成长空间不可限量。

篇四: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

  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的鉴定

  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风格特征,根据其突出的造型特点来进行鉴别。

  1、面相和姿态。佛像的面相与姿态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包括面部的五官和表情、身材的比例,以及或坐或卧或立的姿态。

  2背光与台座。佛像的背光和台座是鉴定佛像的参照。例如区别佛、菩萨、罗汉,可以根据有无头光和身光,以及台座的不同式样、做工,作为断代的依据。还可以根据台座的样式进行鉴别,佛陀和菩萨多安置在莲花座上,而罗汉则位于蒲团座上。

  3.手印与持物。佛像的手印和持物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佛像的手印和所持的法器,可以判定佛像的类别,例如大多数佛陀手中不持物,只以手印示意。而各种菩萨、护法手中的持物也有严格的区分。

  二铸遗技术的鉴别

  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法和模具法铸造。由于古代铸造技术高超,造像的器壁较薄,用手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集中,就是行话中的“手头”和“声响”。作伪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作伪的佛像不是过厚就是过薄。胎体过厚或过薄的伪作,用手敲击,前者铜声混浊,后者铜声脆而散。

  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铸像经验,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一般下重上轻,或者将背光加重来校正器物的重心。但是作伪者无法顾及,佛像就做得十分单薄,尤其是佛的背光铸造得均衡、呆直.给人重心不稳的感觉。

  三包浆的鉴别

  包浆是鉴别金铜佛像的重要依据之一,指器物表面没有浮锈,氧化层均匀覆盖通体,呈现一种自然、莹润的光泽。金铜佛像的包浆有生坑和熟坑两种:

  生坑是指新出土的金铜佛像,表面一般氧化的较严重。作伪者仿造生坑的佛像,一般作漆斑,色泽不润,刺眼,行话“发贼”。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辨别: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手上有铜腥味;二是用热碱水刷洗器表,假漆容易脱落。

  熟坑,是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品。佛像经过长期流传,表面形成一种自然、匀净的光泽,底层色泽丰富,表层光亮耀眼。作伪者通常给伪作表层上蜡,虽然表层光泽明亮,但底层呆板,没有层次感。

  四铭文的鉴别

  金铜佛像的铭文,也称发愿文,铭文内容主要包括:时代、年号、月日、地方名、施愿者姓名、发愿内容等,有寥寥十余字,也有百余字。有的镌刻在佛床的边框上或是足表面,有的刻在佛像背面。

  鉴别铭文的真伪,是看字体,各个时期的风格不同;二是看刀法,刀法的优劣,是否自然。特别是一些作伪者,在佛像上加刻铭文,通过观察字的铜色的新旧程度,加以区分。另外再看所刻的内容是否符合佛像所展现的时代风格特征。

  五纹饰的鉴别

  佛像的纹饰对于鉴定佛像比较实用,如南北朝时期,佛像的衣着为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繁复飘逸,具有汉式风格;隋唐时的佛像服饰已十分华丽,纹饰繁杂,璎珞粗大、饱满,束冠缯带低垂,帔帛下垂至足,显得飘逸秀美;宋代的时候出现了内穿V字领的僧衣,袈裟样式与宋代僧人所穿的相同;辽代的佛像多下着长裙,装饰简洁明清时期的佛像多为藏式佛像,浮雕珠宝,较为华美。

  艺术价值远胜投资价值

  比起投资价值,佛像的收藏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投资价值。据央视《鉴宝》栏目报道,佛像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说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艺术生命力。

  比如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

  而纵观近几年的佛像拍卖专场,比较常见的除汉传佛像之外,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据了解,明清伊始,藏传佛教在内地开始大行其道,连带着藏传佛造像也开始流行中原。出自这个时代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相比而言,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一、中国古代的鎏金佛像有很多种风格,藏友们收藏的时候务必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根据相关资料结合整体特征综合分析,判断佛像是不是属于新仿,有没有进行过做旧的处理。

  二、古代的佛像一般都放在佛龛上,时间长了,特别是铜像的表层会发生颜色暗淡,现代市场上那些新仿、做旧处理过的佛像颜色艳丽。

  三、鎏金佛像所用的铜质很纯,非常有重量,而且浇筑的方法使得表皮非常厚重。而仿制的鎏金佛像一般铜质不够纯,质量偏轻,铸造使用的是合金材料。

  四、古代铸造的佛像要经过人手工进行细致雕塑技法处理,其加工的痕迹清晰可见。而现代仿造的鎏金佛像都是使用机制打磨,加工痕迹特别的规模均匀。

  五、老铜的味道,带着一种火药的铜臭味,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老铜佛像咋鉴别新老[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

  佛像收藏多以铜佛像为主。其实木质、泥质不易保管收藏。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

  1、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力、整体的风格等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差异很大。清代三代、嘉、道时期的造像,体态面相就不同。

  2、通过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仔细观察和对照,来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3、细部刻画和佛座的装饰风格,比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4、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不同的时期铜质不同。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手感沉,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年代久的佛像,手感也较轻。这和古钱币收藏有共同点。藏传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5、要注意铭文和题记。铭文与题记是佛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最精确一种文字鉴定方法。

  佛像的收藏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收藏”

  这个概念,它其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收”;二是“藏”

  。“收”

  是过程,“藏”

  是收藏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要完成收藏的目标,“收”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收真收假,收好收坏,收藏范围与方向等都要在这个过程中计划好、判断好;而要保证这个过程的质量,最终则取决于收藏者的鉴赏能力。因此,可以说鉴赏能力是收藏的重要基础。收藏佛像是这样,收藏其他类文物亦是如是。那么,我们如何培养鉴赏佛像的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熟悉佛像的名称、来历、宗教内涵与功用、历史影响、形象特征及其变化;二是熟悉佛像的时代与地域风格特征,以及不同材质佛像在不同时代和地域工艺特征;三是多看历代佛像实物及图册,多看佛像仿伪作品,培养辨别真假佛像的能力。其中,第一、二两个方面主要从理论上下功夫,可以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理论知识掌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但一定要有方法,先从大处着眼,对全貌有个大致把握。如掌握佛像分为哪些种类,各类佛像又有何共同特点;熟悉不同地区佛像艺术发展脉胳及各时代佛像风格特征及工艺特点;而后再逐渐深入,在题

  材和风格上不断积累,并注意观看实物和图像。通过一年半载的时间,我想就基本可以掌握了。至于辨伪能力的培养,我看主要靠实践,靠多看多接触真假实物,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在做仿古佛像,技法都非常高明,我们都要对其作伪方法和仿伪作品有所了解。具备了上述三方面的能力,我看也就基本具备了鉴赏佛像的能力了。

  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我们就可以着手收藏了。但是收藏文物并不同于一般的买东西,它也是很有学问的。收藏的学问在选准收藏方向和范围。大多数人在收藏佛像上没有方向,盲目收进,结果收藏的佛像既没有质量,也不能形成系统,耗费了精力和金钱,非常可惜。现在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像很多,市面上也经常出现一些上好的佛像,可以说佛像收藏的空间很大,收藏的机会也较多。但是很显然我们不可能见什么就收什么,那样不仅经济力量很难达到,也不容易形成系列。我以为,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找准一个角度来收藏。在佛像领域里,很多角度可供我们选择:我们可以分地域收藏,如专门收藏藏佛,或专门收藏汉佛;也可以按题材收藏,如专收观音像,或专收财神像,或专收各种护法神像;也可以按时代系列收藏,如对汉地佛像,收一些时

  代风格特征明显的代表,对西藏佛像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另外还有从质地的角度收藏、从精品的角度收藏等方式。总之,不论采取何种角度收藏,只要能够构成系列就可以了。但是为了使收藏达到较高质量,一定要避免时代、造型上的单一,而要尽量使收藏的佛像在时代风格和艺术造型等方面有变化。特别是进行单一题材如观音、财神等类别的收藏更要注意变化,这样单一题材就不致单调,才有价值。当然,最完美的佛像收藏是时代、地域、各种题材和造型都兼顾到,达到古今中外的佛像应有尽有,但是这样的目标今天乃至今后恐怕无人能够企及。所以,立足于一种角度、一定的范围,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是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收藏佛像一条可取的路子。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相关文章:

  1.古代金银器收藏鉴定的方法

  2.藏传佛像鉴赏与收藏的简介

  3.沉香木的收藏标准

  4.书画造假的方法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篇六: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

  推荐文章

  黄金收藏品收藏方法

  热度:

  古币的鉴定和收藏方法

  热度:

  古钱币收藏价值鉴定方法

  热度:

  古币收藏鉴别方法是什么

  热度:

  古币的收藏方法有哪些

  热度:

  佛像在拍卖市场千金难求,那么佛像如何收藏与鉴赏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一起来看看。

  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

  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而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镶嵌宝石。

  最后是注意铭文和题记。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另外在鉴定中,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参照别的艺术门类。比如藏传佛像,可以参照壁画、唐卡来辅助鉴定。当然对文物爱好者与收藏者来说,尽可能地接触、观看一些藏品,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陕西碑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有雕刻和佛教造像专门陈列的展馆,更是学习鉴定的好地方。

  凡文物有鉴定就有辨伪。清末以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者,对佛像艺术的研究与喜好不断升温,金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也成为代表一种宗教文化的艺术品,特别是近年更是成为收藏者寻觅的对象。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市场之上,这就要求收藏者高度重视,要收藏必先辨伪。一般而言,伪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易识别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一看就知道是作伪的。这些佛像往往大批出现,价格低廉。

  第二类,是按真品仿造的。这些佛像的制作要考究些,而且还常常会经过做旧,所以较为难辨一些。其中还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造的。这种用真品做模在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不可比拟的。如果再看细布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交代不清。因为翻模之品,出模后在衣纹、手指、面部等处还必须进行细加工。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少对佛经所言的要求有些理解,再加上制作上的尽心,自然是现在那些对佛教教义一无所知,急功近利、以营利为目的的作伪者难以比拟的。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的。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的。因为是参考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有貌合神离的感觉。所以,看器物更要注意器物的细处,才能不被迷惑。

  (3)是以真品为范本综合创造的。在制作前,作伪者找了一此真品和名品为参考,但制作时又不以哪一件为本,而是综合创作的。这类佛像主要是清末民国时古玩行所仿的,仿唐以前的多一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了。但作为“民国仿北魏”、“民国仿唐代”的造像收藏进来,用作参考,也末尝不可。

  (4)按传统技艺制造的新佛像,这里主要是指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以上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着古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明清以来几乎不变。

  第三类,比较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谓“移花接木”法作假的伪品。1、数件拼合。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比如,明代的狮子放上清代的像。2、真品加伪款。比如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来提高身价。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配上新座子、或配上新背光,来充完整的旧品。

  最后,是款识的辨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

  种。作为者总希望在作伪后能抬高物品的身价,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品相。伪品伪款自然是无一可取,但还有一种伪品真款要注意观察,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东拼西凑”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以上几点都要求我们看东西要具体、全面、不可拘泥于一点、一处、见小不见大。同时,还可以从字体、字形来分析。总之,还要综合判断,特别注意。

  金铜佛像的收藏和其他铜器的收藏基本相同。金属品文物的收藏都要注意防潮、防锈以及修补、去锈等。知识佛像具有宗教遗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收藏中,要注意到它的宗教特性,多少应该带些对宗教的敬意,了解一些宗教仪规,从而区别于一般的金属文物。

  佛像收藏价值

  “汉传”和“藏传”

  中国金铜佛制作大约有两千年历史,但具体始于何时,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现代人将中国古代金铜佛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类。汉传金铜佛自东汉始造,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历史跨度漫长;藏传金铜佛像则以元明清传世品多见。

  时代不同,佛造像的形象也不一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具有与当时社会习尚和精神相一致的特征。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瘦骨清像”,让人们想起了“建安风骨”。唐代造像的华严大气,则体现出唐代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辉煌气象。宋代的佛造像已完全世俗化,佛仿佛已走入了人间,成了人们自己身边的你、我、他,显得非常可亲、可敬。

  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据观察,在拍卖市场中创出高价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品质

  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佛像的收藏辨伪方法

  从佛像的质地辨伪

  佛像适用的紫铜、黄铜、青铜及金、银、铁、石、木、泥、流、瓷、漆等为主,作为一般的铜铁佛像,伪作一般铜质生硬、鎏金刺眼,有人工作锈痕明显,手感沉重,敲击声音清脆。金属类佛像的做旧,以传统表面作锈做旧为主,在做旧前将胎质表面打磨光滑,用毛笔蘸三氯化铁水溶解,在佛像表面涂抹,抹后立马变黑。然后再用“点泥法”做锈斑,将事先准备好的老墙土用清水调成糊状,用牙刷或者排笔往上慢慢刷,晾干后,再精细蹭磨压光,形象极其逼真。就是“内行”也很难辨其真伪。

  化学做旧更是棋高一筹。一两千年的旧佛像,经现代的高科技做旧法,上千年才能形成的锈蚀经化学做旧,可在几十天内完成,其手段是通过硼砂、硫酸、电解、化学、浸泡、火烧、包浆、烟熏、胶粉等手法,而制作出来的佛像也可达到黑漆石、绿漆古、枣皮红等古色古香的外观颜色。

  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辨伪

  对材料进行分析鉴定,如石雕佛像,检测其原料可采用“岩相分析法”、“X射线衍射”,检测其原料生产地可采用“岩相分析法”、“化学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热法分析”,检测其制造工艺可采用“显微观察”,检测年代可以采用“裂变痕迹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

  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辨伪

  看一件完整的佛像,要从整器着眼,看整个佛像的动态,看整个佛像的比例、佛像的神韵、佛像的铸造水平、佛像的保管情况和质量及整个佛像的破损情况来判断,整器分辨真伪还要根据铸造工艺特点,如铸痕、铸磨、碎裂程度、错位、垫片、砂眼、焊痕等加以分析。同时还要考察佛像的比重,新铸就的重量较之出土的要重。行内称这种现象为“压手”。从铭文辨别来讲,与纹饰辨伪相同,主要的要了解每个时期铭文的时代特征,要从铭文的内容、篇幅、字体以及铭文的

  位置与器形物制和纹饰等是否为同一时代的风格,再看铭文是铸字还是刻字,即铸或刻产生矛盾。其次还要看字口和锈色,而腐蚀的伪铭字口内凹凸不平。真器敲出的声音发闷,伪器的声音清脆悦耳。佛像是个传世的还是出土的,因出土年代不一样,有的没有生锈只有各种颜色的皮层,有的有各种颜色的锈蚀但锈蚀上有一层常年把玩出的包浆,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这是断定传世佛像最为关键的首要条件。

篇七: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鎏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是件比较难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学考证和分析,是会识别出真假的。下面介绍几方法:

  看造像特征以断代

  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睁,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有的头攮

  项光,有的身后有背光,皆尖,周围作有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

  ”形帽。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作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做锈还是自然锈,这项工作一般实验室里都能做。

篇八: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作者:贾文熙

  清代鎏镀金无量寿佛

  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泥料有马粪泥和纸浆泥(马粪泥,干马粪搓碎过筛与粘土加水拌成;纸浆泥由粘土加炉灰末、纸浆、水捣拌而成);第八步,阴干后加热脱蜡,焙烧;第九步,埋包浇注;第十步,打碎内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经锉、磨、錾刻纹饰,用椴木炭将锉划痕磨抛光,再鎏金或涂泥金、贴金。

  了解了铜佛制作工艺,大家就可以对照特征鉴别真伪了。首先根据佛像外貌判定时代,再根据金色看脱金点及包浆。明清时期内地汉传佛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内地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采用。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肩弯、衣褶处多有积尘包浆。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露出的地子。元明时期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红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而现代仿做的铜佛像多为电镀的,金层薄金色发青,露肉处脱金不自然,故意不镀金层或磨掉,再做化学处理。电刷镀的金色虽正,但没有熟金感。顺便提及一点,某些镀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见一些微粒黑点,属于正常。铸佛铜合金中含有少量铅,铅以软夹杂形式存于铜体中,铜表铅微粒受存放环境影响发生化学反应,膨胀后顶破金饰面所致。再看刻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一般楷书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铸铭的均为后代仿器。清代宫廷造佛像始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六品佛楼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属三种款。也就是按藏传佛教修行必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无上阳体根本父续、阴体根本母续)、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如不动金刚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动金刚”,背后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宝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后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还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内壁残留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首先在佛像内壁凹处找一找铸范残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属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块,必为现仿。再看支撑钉,一般多为四棱铁钉,手工打锻的,有些佛像采用铜钉。钉尖则多为弯曲的,这是由于铸造后掏挖内范芯时,用硬器砸弯的。有的钉大、钉多较明显,有的钉小量少,但也是较易看到的。有些铁钉齐根锈断了,用刻刀挖一下铁锈铁钉根子在铜内。现有做假者用多块小疙瘩铁锈粘在内壁上,或用一截现代圆钉嵌在内壁上,再用酸咬蚀成铁锈状。遇到这种有疑点情况时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圆钉、新铜底子必假。

  再有一点看封底。古代佛像制作完成按宗教程序还要装藏与开光,才能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装藏即在佛像内膛放一些佛教圣物,圣物主要是法身、生身舍利,具体为五部大陀

  罗尼咒、吉祥真言经咒卷,与大成就者所出舍利。还要填充五宝、五甘露、五药、五香等金银珠宝和香料等。大型佛像内置一根塔状“命根”木棍,上部用金汁、中间彩粉,下写墨书真言。装藏完后要用紫铜板封底,藏佛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敲打包住底盖,内地采用剁口法,即用刻刀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底盖中部一般都用阴线刻“十字金刚杵”,防止邪魔歪道的袭扰。十字杵因时代与地域不同,图样因地而异稍有不同。内蒙多伦封底嵌入莲座底边较深在5至10毫米间,十字金刚杵图形较小,中心空圆圈或阴阳鱼,十字杵做镀金处理。清代佛像封底多见还有一种边口刮封铁红腻子现象。现假佛像封底十字杵图案乱来,刻线纹刀功不够,线条不顺畅。有腐蚀纹的,线道口沿不是直角而是圆的。多为现代烧焊封死的,少量有剁口靠硬砸将底座内边向内挤胀压住封底,或有剁刺不利,封底封不牢。再者新做封底包浆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为做上的,较为明显。

  藏传佛教造像流派

  藏传佛教造像流派

  金申

  藏传佛教是指公元7世纪起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有显密二宗。其教派众多,教理繁奥,神祗更是庞杂。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即所谓“五明”之一的“工巧明”),遗留的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卡、雕塑等美术品是世界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地域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藏传佛教艺术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的佛像以及中国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单尊的金铜佛像,易于流动,分布广泛。可以说,分析其产地和时代特征是确切地把握佛造像的关键。

  尼泊尔的佛像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与西藏毗邻,在古代也是印度的诸王国之一,释迦牟尼即诞生在尼泊尔西北的兰毗尼园。《大唐西域记》卷七有“尼波罗国”,记其出赤铜钱,工巧,可见其国盛产红铜,工艺制作技术突出。尼波罗国即尼泊尔。

  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曾到尼泊尔巡礼。唐代尼泊尔与吐蕃关系密切,松赞干布的二妃,一为尺尊公主,尼泊尔人,一为唐文成公主。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尼泊尔造像风格与西藏乃至中原地区造像风格水乳交融。元代,西藏萨迦派佛教在西北地区和元朝宫廷中流行,从西北的哈拉浩特(今内蒙古的额济纳旗黑城子)到北京的居庸关云台浮雕,乃至南方杭州飞来峰石窟都留下了西藏佛教的造像,其中有强烈的尼泊尔风格的影响。元代入侍中国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所造的藏式白塔,至今仍耸立在北京市内,举世皆知。

  从风格上看,不论早晚期,尼泊尔造像的来源主要承继古印度笈多时代(约320~540年)马土腊系统的萨尔那特式风格,即身躯突显,大衣或裙如濡湿一般紧贴躯干,不注重衣纹刻划。

  早期(7~9世纪)的菩萨像,特别是女性化的度母更有特色。度母的腰肢细瘦,骨盆宽阔,向一侧扭曲成s形,重心落于一脚;乳房位置偏高,成球状;璎珞、臂钏、手镯等均较简朴,裙亦朴实无华。比例似乎不够协调,上半身略显短,突出小腹和双腿,双腿壮硕浑圆。

  10世纪后,尼泊尔的造像向华丽和写实化发展。佛像的面相一般额较宽,整体呈倒置梯形,表情深沉内省,与克什米尔早期佛像的双眼圆睁、视线平视显著不同。双耳垂极大,喜钻孔,当年或有耳环,后脱落未可知。双肩宽厚浑圆,胸部饱满,趺坐的双腿敦实厚重。不注重衣褶刻划,多为袒右肩式,有的在大衣边缘装饰纹样,在脚踝部也仅作出边缘线或纹饰,后期也有模仿汉族衣饰的造像。

  菩萨像和女性化的度母身段较早期更为秀美,比例协调匀称,重心倾于一侧,裙部依然薄透,有的在双腿和胯部斜束一横带,右侧肩上斜搭一长珠链,很轻松自然地下垂,然后在横带上自然地曲卷一小弯再上折,这个写实性的细节很富表现力和生活情趣,在10世纪左右的造像上常可见到。

  就冠饰而言,早期的较为朴素,晚期的趋于华丽高峨,其构成仍是三山式,有的冠正中饰弯月,可远溯西亚。台座,早期的较单纯,有的莲花座以仰覆莲组成,莲瓣肥阔,直接以覆莲瓣触地。晚期莲瓣小而瘦,由二三层组成,与同时期的西藏造像莲瓣样式极为接近。

  尼泊尔佛像几乎是清一色红铜铸成,鎏金色亦偏橘黄色,多有磨蚀现象,在凸起处往往露出红色铜胎,与清代北京造像的鎏金法全然不同,这也是判定佛造像时代的依据之一。又喜在宝冠、白毫、璎珞等处嵌宝石、松石等。

  尼泊尔至今仍在按传统技术制作金钢佛像,仔细观察可对比新旧佛像的不同(图1~5)。

  西藏西部造像

  西藏西部古代佛教的中心地和佛像产地皆属古格王国势力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阿里地区。

  13至15世纪的藏西造像深受克什米尔佛像影响,比例匀称,身躯舒展,手脚写实。宝冠、缯带、耳环玲珑剔透,细部凿刻花纹精美,再加上帔帛和卷草纹光背,极尽服饰之美,细部雕饰轻盈剔透,像背后要辅以梁架支撑各镂空部分,以起加固作用,有的背后饰物几乎纠结成网状。

  整体造型呈三角形,特别是台座呈大梯形,底边外张。莲瓣宽肥,尖端上卷,台座边缘饰连珠纹。这种大梯形的台座是藏西佛像的显著特征之一,易辨识。

  藏西佛像鎏金者较少,多为青铜制作,精美者在眼白、璎珞或台座敷布等细部嵌白银、红铜或嵌松石,色彩丰富。

  大体上说,13至14世纪的作品还多浑厚优美,虽强调装饰性,但恰到好处。此后的作品则过分矫饰,重在外表的玲珑华美。17世纪后藏西的造像艺术即衰落了(图6~9)。

  西藏中部造像

  一般将拉萨及偏南的日喀则及江孜这一大区域的造像风格统称为西藏中部样式。

  早期西藏中部的铜佛像风格接近藏西风格。多以黄铜为材料。眼部有的嵌银,衣纹特别是腿部常见双阴刻线,空白处凿梅花点,因袭克什米尔的色彩极为浓厚。

  佛像的衣饰多是所谓萨尔那特式的,大衣有如湿衣紧裹躯体,除领口、袖口及脚部简略刻划大衣的边际线外,基本上没有衣纹。佛立像的大衣俨然如披风一般拖于身后,这种样式主要还是尼泊尔佛像最爱用的手法。

  明代初期,汉文化对西藏佛教造像的影响突现,西藏中部造像样式成熟并定型。虽然仍可见尼泊尔样式的某些要素,但这些要素与汉文化因素及西藏固有的审美趣味相结合,甚为融洽,没有生搬硬套之痕迹。尼泊尔造像过分强调宽额、阔胸、厚肩等做法都大为削弱,细

  腻华丽的背光上的卷草纹及台座上繁复的莲瓣纹,以及强调衣帛的柔软质感等手法,都无疑是吸收汉族艺术的体现。

  西藏造像吸收诸种文化,独具特色。这一时期的造像,比例协调,造型准确,细部刻划生动,五官端正庄美,恰到好处。

  西藏地区相当于元明时代所造的小型铜像,铜质较柔软,器壁较薄,多采用以包卷底部器壁的方法来固定底盖,明显区别于清代北京和蒙古一次性铸造黄铜像的所谓斧剁底即周壁锉出毛刺固定底盖的方法。但大型铸像仍用剁底法,明代的永宣铸像也以剁底法固定底盖。此种方法在鉴定小型铜铸像上可以参考,特别是清代北京和内地铸像几乎无例外都用剁底法,但也要灵活掌握,因像而异(图10~16)。

  内蒙古地区佛像

  蒙古地区的佛像可分为内蒙古(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两大系统。内蒙古佛像有着浓厚的汉族地区美术色彩。内蒙古地区在明代晚期才传人西藏佛教,乾隆时期清政府大力提倡藏传佛教,广建佛寺。目前看到的藏传金铜佛像多数是乾隆时代的东西。

  佛像制作地有北京、多仑等。多系铜皮打制而成,称为锤揲法,造型上不够秀美,略显臃肿。造像一般肩部饱满,胸部宽厚,腹部显肥,难于表现立体深厚的衣褶,为了避免单调,故在冠饰、缯带、飘带及璎珞上繁加装饰。

  菩萨的冠饰样式较单调,一般多为五佛冠。缯带和帔帛下垂两侧,然后再上卷,呈祥云状。

  台座莲瓣宽肥,轮廓迂缓,缺乏细部装饰,单调板滞。

  面形方圆,脸盘宽阔,颧骨突显,鼻翼较宽,嘴形小而

  上翘,呈微笑面容,有着典型的蒙古人种脸部特征。

  立像则较板直,已看不到中心倾于一侧的动态。一般腰部细收,骨盆较宽大。

  鎏金像一般呈金色偏柠檬黄,喜用局部鎏金法,即所谓鎏肉不鎏衣,只在脸部、手脚部鎏会(图17~19)。

  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范围在清初是由喀尔喀部(八十六旗)组成的,也称漠北蒙古,行政中心在库仑(今乌兰巴托市)。

  外蒙古地区明末清初以前本地区内制作的藏传佛像至今没有发现。其藏传佛像的创始者为札纳巴札尔(1635~1723年)。札纳巴札尔的作品风格清新,独具特色,影响深远,追随者颇多,亦有许多属于札纳巴札尔派的作品。

  喀尔喀造像的祖型无疑是来自所谓藏中风格,但整体上极秀美端丽,比例舒展、准确,细部精致耐看,花饰精巧,整体上也追求工稳对称,但端正中不失纤巧和柔媚感,有些造型的样式明显的是来自尼泊尔。脸形清丽,额稍宽于脸颊,下颌较瘦敛,双眉高挑,杏眼高鼻,鼻梁两侧较窄,鼻翼亦较小,上嘴唇较薄,下唇略圆而稍厚于上唇,是无可挑剔的俊美相貌。

  佛的发型高敛,肉髻较高,髻珠突显。菩萨的束发高耸,冠饰精美,束冠的结在双耳上方呈开张的扇形,缯带上扬呈u形或如多曲折的向上飘扬状。腰部收敛,胸部呈扇形。佛像多着袒右肩大衣,菩萨下着裙,仍是不注重刻划立体衣褶的使四肢突显的样式。

  台座普遍较高,下部喜用数层旋纹,上部多用素莲瓣,底边多呈圆形,与其他系统的佛像相较很容易辨认(图20~23)。

  喀尔喀蒙古佛像

  明代永乐、宣德朝监造的藏式佛像

  明朝廷为了联络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层,制作了许多精美的佛像,作为礼品赐给西藏寺庙。

  明廷制作的藏式佛像约始于永乐六年(1408年),带款的目前只见“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两种,均阴刻于台座前方台面上,款识规正。永乐年款字体秀美,为楷书体;宣德年款字体类似隶书,浑厚有力。

  佛面相丰满端正,宽额,脸形方圆,五官匀停,眼睑略俯视,表情静穆柔和。若再细分,永乐的佛像似乎更秀美,表情更含蓄,高鼻薄唇,略蕴柔媚。而宣德造像脸形略趋端庄、丰腴,嘴唇较之永乐造像似乎略厚,鼻梁、鼻翼略宽,灵动之气似略逊永乐造像。

  永宣造像特别是菩萨像,腰部细瘦,腰部以上呈扇形,上半身偏瘦长。菩萨袒上身,小腹部紧收,脐窝深陷,富有惮性。莲座的特征较为明显,永乐的莲瓣优美清瘦,莲瓣的内缘纹饰很饱满,尖端部上卷成三颗圆珠状;宣德的莲瓣则相对显宽阔,遒劲俊逸不足,内缘纹饰尖端上卷成卷草或象鼻状。

  题材上多数为显宗的释迦佛、长寿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白度母、绿度母等,尤以各种度母像数量多而造型俊美(图24~29)。

  清代康熙、乾隆时代宫廷造藏式佛像

  清代的民间佛像也和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样,乾隆以后江河日下,乏善可陈。但清朝政府也效仿明朝的做法,由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鎏金佛像。因为乾隆皇帝本身也信奉藏传佛教,故乾隆时代北京制作了大量的两藏系的佛像。这些佛像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另一方面,由于乾隆朝的佛像数量太大,为了做佛事或者为母亲祝寿,一次即动辄铸造成千上万尊,致使佛像制作工艺渐趋简率,千篇一律。比较起来,康熙朝的佛像艺术性更高。

  康熙朝佛像面相丰圆秀美,菩萨帔帛从双肩下垂又优美地向两侧甩出然后缠绕双小臂,通过双臂再双双复搭于台座前成垂带状。莲座高度一般偏低,莲瓣饱满,花形较宽肥。纹饰一般为两层,里层莲瓣起伏很高,呈凸起的椭圆形,上又饰有三朵卷云,优美生动。莲瓣在康熙时代早期是满布台座一周,时代愈后,台座背面的莲花瓣逐渐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到了乾隆时代已基本上将背后的莲瓣省略不做,仅剩正面的莲花装饰了,满莲瓣的莲座几乎见不到了。

  乾隆朝的佛像数量远远超过康熙朝,由于数量太多,技艺上已逊于康熙佛像。乾隆时佛面相较康熙时饱满,额头宽而隆,脸形偏方圆,面相丰满,五官刻划程式化,鼻子有的简略地做出三个面,呈三角体,较生硬。康熙时佛像是写实性的眼,上眼脸成圆弧形,外眼角略上挑,很为生动传神。而乾隆时的双眼,上眼睑向下垂,弯度很大,呈俯视形。

  乾隆时的佛座的莲花瓣装饰也大为简略,莲瓣的内层一般不再装饰云朵纹,绝大多数为素莲瓣。莲座的最下缘已不再是明代和康熙造像的直壁样式,而是一律制成圆隆形,给人以圆润肥厚之感。

  康熙造像尚多红铜,而乾隆造像则多用黄铜,冶炼较精,造像器壁厚实严谨,触手感觉生硬干脆,分量沉重,用金属敲击,声清脆悦耳,俨如铜铃。在鎏金上,康熙造像金色偏橘黄、中黄,金质较厚,色泽灿烂。乾隆造像金色偏冷,呈中黄略冷的黄色,金质亦较稀薄。

  康熙朝的佛像可以说是笔者近年来才正式确认的,从前还没有人做过有系统的分期研究,由于康熙时代的金铜佛像做工精细,金色完美,较乾隆朝大批量生产的佛像更具艺术性。带官款的康熙佛像,全世界至今发现也不过二三十尊(图30~34)。

  汉族地区的藏传佛像

  明、清二代,宫内制作的佛像甚至由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底稿,工匠自然是各地举荐来的精于梵式造像者,官造佛像样式优美,做工精湛。

  除宫廷御制外,北京和山西等地由于西藏佛教的浸透,民间也制作了一些符合西藏佛教仪轨的佛像。这些佛像尽管也属于藏传佛像,却是出自汉族工匠之手,脸形、手部到农着样式无不充溢着汉文化审美趣味,只有发髻、项饰、耳环、璎珞、莲瓣等处仍有来自西藏的因素。有的造像也可说是汉藏寺庙都可兼用的,如释迦佛像、布袋和尚像、罗汉、四天王、千手观音等(图35)。

  责编

  一

  粟

  出自:《收藏

  》2010年1期

篇九: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金铜佛像鉴定

  鉴定的最初基本功和最起码的鉴定要素就是读书。中国古代金铜佛像包括古代史、佛教史、雕塑艺术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越深越丰富,鉴定入门就越容易。老古董商鉴别铜佛像,没有科学仪器测定,仅凭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即通过感官之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感受,加以判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

  伪。尽管现代社会科学发达,鉴定文物还是靠人的器官感受和大脑长期的经验积累及知识储存。因此这种老而落后的方法,倒亦有不少可取之处。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辽代佛像造型)

  其次是看造型。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而伪品菩萨像缺座,由于造形与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当有莲座相配,而且应在足底部找到与座接触的凹块;但此像不见,只是在足底浅划上一个四方形痕迹,可能是作伪者见到的真品无莲座,见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随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的作伪漏洞。

  另一种是拼合、改造的佛像。这种造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件佛像都是残器,如甲物主尊部分在,失背光、佛床等,而乙物仅存背光、佛床,于是作伪者合二为一,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佛像拼成一件完整器物,甚至出现缺乏常识地将唐代佛床、背光拼合在北魂佛像上的笑话。第二种是佛像为真品,佛床、背光为伪作,甚至画蛇添足,将原本就没有背光、头光或佛床的佛像,凭臆想加铸那些原本没有的部分。

  再次是看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从鉴别铭文的真伪。一是看字体,因为各个时期的画风不同;二是看刀法,因为刀法的优劣、自然与生硬都是辨别真伪的依据。特别是一些佛像,铭文是后刻的,我们可以通过看字口的铜色是否与佛像总体色泽一致来确认;另外再看所刻的内容是否符合佛像所表示的,如所刻铭文称“北魏”,佛像风格是否属北魏。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刻铭称此像为观世音像,但此像完全是佛的形象,即予否认,这未免过于草率,因为个别的佛像在当时就被称呼错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还应从风格上进行辨别得出结论。

推荐访问:明石叟佛像鉴定技巧 佛像 鉴定 技巧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