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4篇

时间:2022-11-24 19:15: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4篇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  创业失败的五个案例分析  张雪奎2012-03-07标签:创业  失败创业错误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比喻虽老,但却贴切,战场之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4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4篇

篇一: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

  创业失败的五个案例分析

  张雪奎2012-03-07标签:创业

  失败创业错误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比喻虽老,但却贴切,战场之上,胜败乃兵家常事。每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会经历几次失败,但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二次创业积累经验,即使失败也是虽败犹荣。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经验就是利器,如何利用好利器见招拆招,才是战场上的最高策略!几个创业失败案例给大家做参考:

  案例一:市场就是“钱”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到银行借贷创业资金,但他说不清产品的市场在哪里,也未曾接触任何可能的潜在客户。这位科学家认为做市场调查并不必要,只要产品功能优异,顾客自然就会上门。结果,尽管他有高明的创意和高科技产品,银行还是没有贷款给他。

  孤芳自赏,是许多创业者的通病;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是创业者的最大缺陷。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从市场的需求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成果和创意,如果不能客观地论证自己将遇到的风险因素,想到的只是成功,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市场的“惩罚”!在这里我想提醒的是,如果你想创业,首先就要记住:想到的和遇到的一定会有距离!

  案例二:许小姐能做老板吗?

  许小姐一门心思想做老板。经过7年的努力工作和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笔资金,其中10万元做了注册资金,5万元用于流动资金。她认为,个人创业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在过去的工作中,她总是分内分外的事全都抢着干,从不计报酬。尤其是经营方面的事,她更是竖着耳朵听,目的就是为了多学点本事,为自己开公司做准备。另外,她认为个人创业必须有一个好的项目。她选择了一个当时的朝阳项目——房地产租赁咨询。

  2009年底在办齐所有手续后,门店终于开张,她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但她怎么也没想到,最初的3个月几乎没有生意,直到第6个月才稍有收入,可生意很不稳定,半年来,她赔了3万元。她开始动摇了,觉得自己是在靠天吃饭,靠运气吃饭。她认为做生童不应该是赌博,肯定是哪儿弄错了。她不想再这样干下去了,她认为不能等到这15万元都赔光的时候才行动。她要去弄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第7个月她关掉了公司。

  导致许小姐失败的原因很复杂,首先一条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创业计划.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很低,不考虑成熟,一厢情愿,自然危机重重。其次一条是没有考虑到创业的政策风险,没有想到房地产紧控,竟然连二手房市场也受到了极大冲击。要想创业成功,还要学会怎样避免“打水漂”。

  案例三:细节决定成败

  穆波是个时尚前卫的女孩,正是对自己的独到眼光特别自信,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学外语的穆波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开了个时装店自己当起了老板。20平米的临街铺面经过精心装修,花钱不多但是很前卫。前三个月辛辛苦苦小赔,半年之后生意开始火爆,第九个月房东收回店面开始自己经营。,说起自己的当老板经历,穆波的脸上没有失败者的颓唐和消极,“如果我的房东不那么狠,也许我的小店会很红火。”

  穆波也认真地想过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是自己找店铺的时候操之过急,没有认真考虑店铺的位置;第二个致命硬伤就是在租用店铺的时候,没有和房东订立合同,以至于在问题出现时,没有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第三就是在出现问题时,没有积极地想对策,而是用一种很消极的方式去解决,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过来者说:穆波告诫那些刚刚跨出校门准备自己开店的创业者,作为一个学生,社会阅历毕竟还是少,所以难免会在创业上遇到挫折,尤其在人际关系上,在遇到问题时,千万不能冲动,要有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失败了也不要气馁,要及时总结,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创业中更加成熟。穆波还建议那些想创业的年轻人,最好先将自己的梦想储存几年,先从别的地方学习经验,等有了心理、人际和经济上的基础后,再考虑自己的创业计划。

  案例四:开店选址很重要

  2009年8月中旬,小侯走上了创业之路。因为喜欢汽车,他把目标锁定了与汽车有关的项目,一家属于他自己的汽车饰品店在一番忙碌之后诞生了。但是仅仅半年,他就鸣金收兵,败下阵来。回忆那段创业的日子,让小侯很是痛苦:付出了很多,回报太少。

  其实,创业之前,小侯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因为喜欢汽车,他就琢磨着在汽车方面找路子。他先到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汽车消费品的创业项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的人越来越多,而爱车的人一般都比较注重车内装饰,那么,开一家汽车饰品店,生意应该不错吧。

  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是比较顺应市场发展的,小侯高高兴兴地开始了第二步工作。他先从网上搜索了一些经营汽车饰品的代理商,并对各家的产品质量和价位进行了比较,然后选定一家太原的代理商。经过联系,他和那家代理商签好了协议,交了6000元的加盟费,就开始租房子、装修、进货,脑子里满是憧憬的小侯很快就成了老板。但是现实给小侯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开张后,顾客寥寥。尽管他店里的饰品很吸引眼球,无奈饰品店所处的位置比较偏,路过的车倒是不少,但也仅仅是路过,而且大部分是大货车,根本不会在这样一个地段停车,也不会来买车内饰品。小侯每天都早早开店,很晚才打烊,商品的价位也定得很低,就这样,开业半年,总共才卖出两三千元的货。这时,房租也到期了,小侯不敢再恋战,把剩下的货放到朋友空着的车库里,从此不提开店的事。

  案例五:好吃还要会经营

  老李是个下岗职工,现在在一家公司里当司机。老李开店不容易,因为是个下岗职工,还拖家带口,所以从资金和心理上,老李都有很大压力。在权衡许久之后,老李看上了一个投资孝回报快的项目——风味灌汤包。虽说店面不大,但投资却也不少,房租、设备、原料、员工,还有学习技术的费用,林林总总加起来也花去三四万,为了开店,除了把自己的储蓄拿出来,老李还向朋友借了一万多的外债。但不管怎么样,老李总算是把自己的店开起来了。开张的一个多月里,老李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可能是因为有风味小吃的诱惑,老李的店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可是就在这一个多月内,风味灌汤包的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没过几个月,老李小店前的顾客数量明显减少,老李在朋友的建议下,在小店里也开始卖其他风味小吃,但生意还是没有多大的起色。

  在连续亏了两个月后,老李的店就关门大吉了,老李说他还了外债之后,赔了一万多,对一个下岗职工来说,这并不是个小数目。老李失败后,没有再选择创业,而是选择给别人打工,老李说,给别人打工虽说赚得少些,但心里踏实。见招拆招:老李的失败原因很显而易见——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选择创业项目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老李的失败是在项目选择上,他选择的项目没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同时该项目也已经有些市场饱和,缺乏发展潜力。其实老李很清楚自己的失败原因,他劝那些想创业的人,在准备创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一些必要的技能,如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老李说他最大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之后再去创业,以至于盲目跟风,导致创业失败。

篇二: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

  不放弃,始终怀揣着创业梦想,用敢拼敢闯的韧劲一路微笑着,终究会把磨难走成风景。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1:半年亏12万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故事

  “别人开店开一个,我读了大学,我能开十个!”创业之初,常军信心满满。

  可是,一串意想不到的困难,把他击垮,也耗尽了从亲戚那里筹来的12万元本金。

  面对创业,大学生应该做哪些准备,应该克服哪些不足?曾经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常军的创业故事可能会给后来者一些启发。

  贸然开起美发店

  半年亏了十二万

  今年27岁的常军现在就职于东太集团左茶叶基地公司,“年薪几万块吧,收入还可以,没有自己开店时的压力,也没有那么辛苦。”去年9月份,他悄悄盘掉了坐落在贵州省贵阳市中心的“香港摩登”美容美发店。这是他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自主创业的结局。

  2008年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常军进了江淮汽车集团,成为市场营销策划的储备军,先从一名车间工人做起,熟悉业务流程。工作压力并不大,却几乎每天都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军觉得工作得很不开心。

  在校期间曾经和朋友开过校内花店、经营也不错的他,再度涌起了创业的热情。于是,工作半年后他辞职了。

  2009年春节,趁着全家人聚在一起,常军拿出了自己的策划案:决定开一个美容美发店。他坦言,自己并不喜欢这一行,美容美发店只是他构想里的一个过渡。他在策划案里写着,“赚到了第一桶金以后就会投资于其他行业,有资金投入的亲戚可以继续持股,享有分红”。

  他的诚意打动了长辈,长辈们也愿意给这样有激情的年轻人一个机会,常军于是从亲戚那里筹到了他所需要的资金——12万元。2009年3月,他和另外一个湖南人,先来贵阳探路。“选择贵阳是感觉贵阳有市场,那里有品质的美容美发店很少。”他说。

  可是从筹备伊始,创业之路的艰辛很快就显现出来。“当时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是赶鸭子上架”,他回忆说,光选址、装修就折腾得够呛,“以前几乎什么都没做过,当时几乎什么都做过了。为了省下工钱,店里的墙都是我们自己刷的。”

  5月,店铺如期开业,却没有预想的客流滚滚。“半个月后,我发现我犯了两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一是选址错误,虽然是在市中心地带,但是那个地区人流量并不是特别集中,各项费用却很高,给后来的运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第二,我居然到后来才了解到,夏天,基本上从5月份开始,其实是美容美发的淡季……”开支远远大于收入,并不丰厚的创业资金几乎弹尽粮绝,常军只能更加卖力。为了让第一次来的顾客成为回头客,他陪顾客买电脑,给顾客介绍客户,根据顾客需要延长营业时间……他的努力,也算是有了回报,经营一天一天步入正轨,可是问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团队之间的摩擦日益增多。

  “我那时心太急,太浮躁,又拿捏不好轻重。什么事当说,什么不当说我也不知道。”常军说,自己一遇到挫折,比如当天客流量少、顾客不满意等问题,就变得很焦躁,容易对员工发火,不知不觉把负面情绪转移给了他们,也让他们心里生了怨气。“刚创业的大学生,都没有什么管理经验。怎样去建立一个团队和培养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是我失败后经常会思考的事情。”常军说。

  开销还是太大了,常军算了一下,就算完全步入正轨,也只是维持温饱而已,要达到策划时预期的效果,完全不可能。2009年8月中旬,贵州一所大专院校附近有一个美发店因老板有急事要转手,常军觉得这是自己翻盘的好机会。那个院校光学生就有8000多人,8月盘下来,9月刚好开学,肯定赚钱。

  在市中心店尚在风雨中漂泊时,他又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另外一个店铺。与老板洽谈,筹款,开始新一轮的四处奔波。正当事情就要一

  锤定音时,老板突然反悔了。而此时的市中心店,因为疏于管理,已然不像样:员工懒散,处事马虎,待客不周到不热情,营业额下降到只比刚开业时好一点。

  “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一天,当我无意中看到镜子里那个眼神疲惫、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完全看不到当初的激情和壮志,徒剩下无奈、疲惫、身力憔悴以及自我否定。那个晚上我流泪了。”常军说,第二天,他就开始重新写简历找工作,并一边准备着盘掉店铺。

  满打满算易失败

  应对意外需灵活

  对于常军创业的失败,亲戚们怎么看呢?他舅舅说:“他把每一步都设想得太好了,完全没有对意外情况的任何估计。年轻人刚出学校,有激情是好的。但是这个激情是刚性的,容易折断。”而一个从一开始就不赞成他创业的表哥说:“我当初反对就是因为这个行业你根本不熟悉,那个地方你也不熟悉,你就要创业?如果贸然创业失败了,负债累累,对一个没有经济基础的年轻人来说,你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常军也总结了创业的几条心得:第一,大学生创业一定要脚踏实地。看到那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富豪榜,你可以想下一个可能是你,但不要想下一个一定是你。第二,适合的行业至关重要,如果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技术性行业,你就可能处处受制于人。要给自己留一些挫折的空间,初创业就满打满算那肯定失败。第三,资金和团队是关键。资金不充足时,一个紧密团结的团队更重要。你要从一开始就思考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时刻留心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情。

  “另外,政府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我们一定要多留心政府这方面的信息,了解政策,知道自己所能享有的优惠。在创业时政府是能够助你一臂之力的。我当初就是完全忽略了这方面,也没有受过创业教育,以至于心高气傲一败涂地。”他说。

  专家分析,创业在胆大之余,还需要心细,需要对创业微观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细致把握。不少创业失败的大学生,都是因为不够细心,被一些细节问题绊住了脚。

  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2:女大学生开婚庆公司年赔8万

  创业人物:丁莹莹、崔英,大学同学。

  创业经历:2006年从沈阳化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毕业,毕业后分别在化妆品公司和化工企业工作。2007年10月,两人双双辞职,感觉婚庆是个朝阳行业,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向家人借款12万元,联手开了一家婚庆公司。然而她们的事业却一直步履维艰,目前尚未收回投资成本,一年下来赔了8万元。

  收回成本遥遥无期

  丁莹莹和崔英都是外地人,在沈阳举目无亲。为了方便事业起步,他们选择以加盟的方式开店,光加盟费就花了4万元左右。2007年12月,她们做成第一笔婚礼庆典,虽然收了3000多元,但扣除各种费用,最后还赔钱。

  丁莹莹和崔英没有放弃,她们在努力用创意和服务赢得客户。沈阳有两位新人恋爱经历特别巧,他们幼儿园就是同学,高中时又在同一所学校,高考前凑巧坐前后桌,这样的缘分使两位新人走到了一起。丁莹莹和崔英借用《向左走,向右走》电影主题为新人设计了一场舞台剧。婚礼的策划和布置令新人和亲朋好友特别满意。

  以后,她们又陆续为20多对新人操办了婚礼庆典,每场价格在5000元至2万元不等。但利润极低。

  再不成功就会放弃

  现在,扣除各种费用,俩人每月能剩三四千元,但是相对当初投资的高额成本,这点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让她们安下心来。婚庆生意为什么不好做呢?面对记者的提问,丁莹莹说,最主要的是店铺选址太偏僻,“蜗居”在公寓里,宣传又没有做好,现在知名度不够。第二,店铺规模档次“高不成、低不就”,而目前沈阳市婚庆公司大大小小2000多家,大打价格战,她们没有价格优势。另外请司仪摄像师、租花车等,每次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再扣除场地费,赢利已经很少了。再加上公司推广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婚庆公司生意淡薄。

  “反正感觉创业挺难的,有些累了,还不如给人打工挣死工资舒服。再坚持一年,如果还没有起色,我们会选择放弃。”丁莹莹最后向记者说。

  记者点评:创业仅有激情是不够的。选准行业是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但并不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真正成功的企业,往往是抢占了市场的空白商机,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有独创性。这样的企业发展起来遇到的阻力才会很小。

  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3:创业失败故事:从创业明星到领刑

  溧水县创业明星、黑莓产业带头人孙建因“借钱”无度,输掉事业输掉人生的全过程。2007年至2009年间,孙建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惹上高利贷,后失去控制,借下4000多万无力偿还,东窗事发后,检方指控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昨天,记者从溧水法院获悉,孙建一审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

  这个结果令很多熟知孙建的人唏嘘不已,曾经造福一方的明星企业家为发展企业沦为阶下囚,是否太冤?承办法官认为,孙建虽有值得同情之处,但毕竟触犯法律,害惨多个家庭,不可能逃脱法律制裁,更何况,量刑已考虑到“情理”因素。

  案情回顾:

  创业明星一夜之间光环尽褪

  孙建的人生,成与败皆与黑莓紧密相连。黑莓是溧水县特色产业。2002年,溧水黑莓产业遭遇销售寒冬,鲜果价格畸低,受过大学教育、头脑灵活的孙建嗅出其中的商机,他出资创建了南京某食品公司,专门从事黑莓深加工,黑莓鲜果经他的公司加工成果品、果酱、果汁、果酒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路畅销。孙建因此成了当地创业明星,各种光环和荣誉接踵而来——“十佳青年创业之星”、“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甚至还当选为当地政协委员。

  然而,2009年12月26日,随着孙建被高利贷逼得“人间蒸发”。“孙建在外面借了几千万,根本还不起,公司要倒闭了。”其实,早在2007年前后,孙建的公司就不景气了,也就在那时,他开始在外面借钱还贷。不料,他借高利贷还贷后,银行却没按承诺及时放贷给他,致使他资金链断裂,从此陷入泥潭。最初是跟亲戚朋友借,借遍认识的人后,再向不认识的人借。妹妹孙兰也帮他借钱。兄妹俩许诺的利息极高,这让他们顺利借到钱,可高额的利息也使得他们陷入恶性循

  环中。检方指控,2007年底至2009年间,孙建单独或伙同妹妹孙兰,以承诺还本付息的方式,先后向他人借款4644.89万元,其中孙兰参与借款498.25万元。

  一审宣判:

  罪名成立,获刑五年六个月

  6月17日,溧水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检方指控孙建、孙兰兄妹犯非法吸收公众财产罪。

  律师认为检方认定的涉案金额过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公众’必须是不特定的对象,只有向不特定的对象吸收资金,才是构成本罪的一个要件,向诸如家人、亲友、本单位职工等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应构成本罪。本案中,孙建有1700多万是向朋友、同学和合作伙伴借的,应当予以扣除。”律师同时希望法庭考虑到孙建借款的初衷以及一贯良好的社会口碑,对他从轻量刑处罚。

  7月2日,溧水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宣判。

  法官没有采信律师关于“涉案金额过高”的辩护意见,认为,孙建兄妹当时竭尽所能向他人借款,并考虑没有借款对象的身份,尽管其中部分借款对象与他们有某种特定的关系,但仍不能排除在社会公众之外。对于律师提出的“孙建曾多次受政府嘉奖,此次非法吸收的存款未用于个人挥霍享受,归案后有明显悔罪表现”的辩护意见,法官查证属实,予以采纳。最终,判处孙建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四十万元;孙兰有期徒刑一年,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篇三: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

  昭君出塞——资源短缺

  众所周知,西汉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到宣帝的时候

  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因为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相互斗争分裂

  成好几个部分,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减弱。但其中有一个名为呼韩邪的匈奴单

  于曾亲自带领部下来拜见汉宣帝,双方关系还不错。宣帝后的元帝与匈奴的关

  系依旧缓和。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率众第三次前来长安,朝见元帝,十分恳切的要

  求同汉朝和亲,以巩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表示愿意娶汉女作为匈奴的阏氏。

  元帝也十分愿意通过和亲的形式来巩固汉和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不必要

  的战乱。但是元帝又舍不得将自家的公主出嫁到遥远的匈奴,于是就决定将宫

  女许配给呼韩邪为妻。

  后宫佳丽虽多,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匈奴。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名为王

  昭君的宫女挺身而出愿意远嫁匈奴。元帝开始的时候十分高兴,因为自家的女

  人不用远嫁匈奴。元帝在长安给呼韩邪与王昭君操办亲事。呼韩邪单于得到年

  轻貌美的妻子,当然很是激动。回匈奴之前,呼韩邪携王昭君一同向汉元帝告

  别,汉元帝见到这样的旷世美女,心头很不是滋味,但是为时已晚,只能眼睁

  睁地看着王昭君远走。

  回宫以后,元帝很是气愤,心想为什么连自己身边的美女都发现不了呢?

  为了追查到底,他叫人把王昭君的画像拿出来,仔细看了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画像上的昭君与现实中的相差太远。于是元帝发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

  画中的王昭君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最后,元帝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宫女进宫时先由画工画像,然后再送

  给皇帝看,依据画像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只有宫女们送

  给画工礼物之后,画工才会把人画得很美。但是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丽而不愿

  意贿赂画工,结果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导致王昭君入选不

  了,从而使其久居深宫,未能与元帝谋面。得知此事之后,元帝极为恼怒,严

  惩画工毛延寿等人。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为什么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时候要娶公主?而元帝

  那样美丽的美女也是稀缺的,不然元帝也不至于恼怒,以至要惩办画工。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如今,人们都在积极倡导营造低碳生活,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如石油、煤)

  的使用,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化石燃料是稀缺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节

  约,千万不能浪费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要学习经济学,只有学好了经济学,才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稀缺性问题。

  此外,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就是告诉我们在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时,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若放任自身欲望膨胀,不仅对自然环境有害,而且自己

  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1.2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

  思的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

  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

  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

  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

  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

  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

  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

  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

  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

  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这时候占据北京的

  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

  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

  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

  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

  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

  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此时的

  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

  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就这样吴三桂选择了“冲

  冠一怒为红颜”。

  【故事中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

  选择,例如,崇祯皇帝在被逼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而亡;李自成在对吴三

  桂的立场上是战是和也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做出选择;同样吴三桂也面临着这

  样的选择——是投降李白成还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与李自成为敌。在这么多的选

  择里,主人公们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崇祯皇帝,他因为觉得自己对不住列祖列宗给他传下来的基

  业,无地自容,而走上了不归路。其次是李自成,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大顺军

  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吴三桂而影响了他与刘宗敏的关系。最后是吴三桂在靠

  自己力量夺回陈园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借兵对抗李自成,这对他来说也是

  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有

  利于自己的。

  【经济学原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里曾经就提出过经济学十

  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说到

  底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为什么选择能够成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呢?

  在上一节昭君出塞的故事里,我们得知资源是稀缺的。正因为稀缺才会导

  致我们在选择一种资源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错失另一种资源,因此选择是一个很

  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本质就

  在于选择。

  在微观经济学中讲的就是个体(包括家庭、企业和单个市场)如何选择的

  问题,例如企业扩大产量是通过提高技术还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消费者是购买

  普通商品还是高档商品呢?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有钱了,是去消费还是投资呢?国家在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时候到底是先解决哪个问

  题呢?这些都说明在经济学中选择无处不在!

  其实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选择,比如,一个上班族是选择休假还是继续加

  班呢?家里来了多年未见的朋友,是在家里做饭吃还是到饭店就餐呢?面对如

  此多的选择,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正如汉姆雷特的一句名言: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汉姆雷特

  面临着生存和死亡的选择。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在面对众多的选择,有些

  时候我们真的是一筹莫展。

  例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面临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读研的两难选择,以及

  在就业的时候是选择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读研是读名校的研究生还是一般

  高校的研究生等。

  在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时,只有在学习有关经济学知识之后,利用经济学

  去分析每一种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收益或者我们会受到哪些损失,才能

  做出更好的选择,促进我们进步。

  1.3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机会成本

  唐玄宗登基之初,国家的实力远不如武则天时期繁荣与强盛,而且还出现

  了生产凋零、吏治混乱、贪污腐败等许许多多的问题。于是唐玄宗便决定选贤

  任能,大力发展经济,重振国威。

  首先唐玄宗选拔了姚崇、宋琛等几个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宰相,而且大胆采

  纳他们的建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十条建议,这十条建

  议对玄宗前期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其次,唐玄宗还对吏治进行了严厉整治,不仅使贪污腐败现象大为减少,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官员们的办事效率。最后,玄宗还集思广益,戒骄戒躁,不仅使社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国库收入也大大

  增加,全国各地都呈现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从而又开创了一个

  新的盛世。

  然而在创造出好的局面以后,唐玄宗开始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整日沉迷

  于享乐之中,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励精图治的动力。在用人方面,也开始任用

  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为宰相,从而导致吏治混乱,政治黑暗。最出人意

  料的是唐玄宗不顾封建伦理,强行将自己貌若天仙的儿媳妇杨氏占为已有。众

  所周知,这个杨氏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

  杨贵妃不仅精通音律,而且能歌善舞,再加上可人的面貌,很快就赢得了玄

  宗的欢心。由于杨贵妃备受唐玄宗的宠爱,其家族成员杨国忠也因为这层裙带关

  系而平步青云,官拜唐朝宰相,位极人臣。只可惜杨国忠能力有限,好事不成,坏事有余,结果使本来就已经黑暗的朝廷变得更加昏暗。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只

  管与杨贵妃玩乐,无心牵挂朝政,最终使得朝纲崩坏,引起一系列的麻烦。

  天宝十五年,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终于被激化了,影响最坏的当属安禄山的

  起兵造反了。由此爆发了持续很长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玄宗像热锅上

  的蚂蚁一样团团转,一下子没有了主意,于是决定从长安出逃。在经过马嵬坡

  的时候,部队杀害了大奸臣杨国忠,并逼迫楚楚动人的杨贵妃自缢。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唐玄宗不仅失去了一位旷世大美女,而且也使得唐朝

  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可见,唐玄宗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值得后人去借鉴。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里,我们已经谈论了“经济学的本质就

  在于选择”,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选择了一种资源时就需要放弃另一种资源。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得到了一些,却又失去了另外一些,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得

  必有失”,在这里就涉及经济学中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在本节的故事里,唐玄宗一开始为了使国家繁荣而失去了享受玩乐的机会,这个时候对于唐玄宗来说,失去的享受玩乐就是他的机会成本;同样,后来的

  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与杨贵妃一起享乐之

  中,不问朝政,不理国事,终于导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衰落,这个时候对他来说,因“爱美人”而使江山衰落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资源而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资源,在放

  弃资源中价值最大的那部分。当然机会成本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成本(会计成本)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会计成本是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直接看出来的,是一种

  显性成本;机会成本则不能通过某种工具直接反映出来,是一种隐性成本。有

  的时候利用会计成本去计算利润是正的,但用机会成本去计算,就有可能是负

  数。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核算收入的时候,通常不会将污染等因素考虑进去。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只要涉及选择就必然存在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会贯穿于整个经济学之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例如,消费者在选择是储蓄还是消费的时候,就存在为了储蓄即为了未来的消费,而

  不得不损害当期的消费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机会成本。

  再比如,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如果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那么他在读研期间

  损失的工资收入也是一种机会成本。由此可见机会成本与我们如影随形。正是

  因为有了机会成本,才使得学习经济学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果不存在机会成本,那么无论怎么选择,我们也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失去什么。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古语有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就告诫我们在某些方面失去

  了,就会在另外一些方面有所得,这就是机会成本。在大学的生活中,很多人

  因为成功恋爱了而沾沾自喜,也有人因为失恋而郁郁寡欢。但是千万别忘记,在成功恋爱之后,你曾经失去的学习机会,也有可能你因为没有恋爱而去好好

  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因为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你放弃的结果,失去的时候又可能是你得到的开始。

  当你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机会成本”的时候,相信你一定能够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1.4李斯的《谏逐客书》——效率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各国都急需人才,以便使自己的国家取得胜利。不

  甘平庸的李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于是李斯师从荀子,苦练帝王之术,以期将来有所作为。李斯发愤图强,很快就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学到一身本领。学有大成之后便拜别恩师荀卿,孤身一人来到秦国。

  由于李斯博闻强识,到秦国后不久就被秦宰相吕不韦看中,遂举荐李斯

  为官。虽然官职较小,但却能使李斯在秦国立脚,当然也有了和秦王接触的机

  会,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机会终于来了,他抓住时机对秦王进言:

  “大王圣明,现在的秦国是兵强马壮,六国都不是大王您的对手,您可以消灭六

  国,一统天下,完成千古未有之帝业。”秦王一听此话,很是高兴,于是就提

  拔了李斯。由于李斯提供给秦王统一六国一系列的做法很有成效,最后官拜客

  卿。就在李斯飞黄腾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因惧怕与秦交战,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帮助秦国修建水渠——即后

  来的郑国渠,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修渠来牵制泰国,防止其进攻韩国。可

  惜没过多久,这个计划就露出了马脚。秦王当然十分气愤,再加上国内大臣

  的鼓动,说从外国来秦国的人都心怀鬼胎,于是秦王决定驱逐这些动机不纯

  的“外国人”。秦王在全国下逐客令,李斯来自楚国,被驱逐出去自然也是

  在所难免的。

  一心想建立功勋的李斯哪能就这样被遣回国啊,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写一

  封劝秦王不要下令逐客的谏,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大致内

  容是说:

  “今天秦国的强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吸纳外国人才的缘故。举了几个

  最典型的例子:第一是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第二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解除了

  他们对秦国的威胁”。《谏逐客书》打消了秦王逐客的想法,使得秦国继续重

  用外来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他们为泰国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

  劳。最后李斯官拜宰相,完成了他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故事中的经济学】

  效率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很多人都会说“办事要讲效率”,这个效率

  大概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其二是用较少的资源

  做出较多的成果。

  在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我们指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如何利用好稀缺资源

  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有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稀缺资源的功能,否则便

  是浪费了稀缺资源。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一个很有效率的人,李斯也

  不例外。

  在这个故事里,李斯也是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

  首先,他师从荀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帝王之术”,这说明李斯

  的学习是很有效率的。

  其次,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秦国从刚刚站稳脚跟到官拜客卿,也没有花

  很长的时间,证明了他做事也很有效率。

  最后,最为出色的莫过于他的《谏逐客书》,就是这篇文章打消了秦王逐

  客的念头,并使得秦王敢于继续任用外来人才,帮助秦国一统天下,也可以说

  李斯的这个做法很有效率。

  【经济学原理】

  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第17版)中明确指

  出: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1由此可见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

  地位。在经济学中,一般提到效率都是指配置效率。所谓配置效率,是指将投

  入一定量的要素按照一种特定的组合,达到一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

  状态,否则就是资源配置无效率。一旦资源配置无效率,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

  被闲置或者被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要么在成本既定

  的情况下获得最多的产出,要么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最少的成本,这些都

  是提高效率的具体体现。同样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政府也想通过以最少的投资

  获取最多的就业,为民造福。由此可见,效率确实可以作为经济学的“双重主

  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想提高自己的效率。作为上班一族,总想着以

  最快的速度办好老板分派的任务,以此获得老板的奖励;在校的学生,无时无

  刻都想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而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这些都需

  要效率作为支撑。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的“二八原则”,就是说我们只要花20%的时间就可以

  处理80%的事情,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或学习中善于分清主次,找

  出主要矛盾,并能够以很高的效率去完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处

  理事情的时候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不仅事情没有完成,反而浪费了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相信当你在学习经济学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只有成

  为一个有效率的人,才不会被众多纷繁复杂的事情所扰,才会有大量的时间来

  享受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

  1.5楚汉之争——生产可能性曲线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其中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一时

  名声大噪,成为起义部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然而,令项羽没有想到的

  是,刘邦乘其酣战之中率军独自攻入成阳,占领关中。项羽想了想,觉得自

  己提着脑袋同秦军进行苦战,没想到胜利果实却被刘邦窃取了,因此大为恼

  怒!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公元前206年向刘邦开战,拉开了楚汉之战的

  序幕。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实力十分雄厚,拥军40余万,并且取得了上将军地位。

  尽管刘邦占据富足的关中地区,但是军队人数不足10万,显然不是西楚霸王项

  羽的对手,和项羽直接作战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于是便请项伯为其说情,为表

  诚意决定亲赴鸿门向项羽陪不是,没想到此举收到成效,不仅动摇了项羽进行

  战争的决心,而且使得“亚父”范增与项羽关系不和,可谓一箭双雕。

  刘邦回到关中以后,继续“约法三章”并采纳萧何的建议,迅速完成了收

  巴蜀,定三秦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谋略。刘邦趁项羽在齐地

  平定叛乱之际拜韩信为大将军,曹参为前锋,积极备战。刘邦乘齐、楚两军胶

  着之际,以项羽背信弃义为借口,联合各路诸侯,共同攻占楚都彭城。项羽大

  惊,遂亲率精兵3万回来解围彭城,以少胜多,大败刘邦及其联军。

  刘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惨败之后,痛定思痛,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经济,另一方面广泛招兵买马,并继续重用大将军韩信,与项羽展开拉锯战。此时

  的刘邦已经不可小觑,内有萧何运筹帷幄,外有韩信决胜千里,实力大为增

  加。特别是韩信在东边取得的一些军事胜利,形成了从东、北两面对项羽夹

  击的态势。

  在此后的两年里,态势的发展对项羽来说是每况愈下。英布叛楚归汉,北

  有韩信的威胁,中有彭越的侵扰,刘邦则据荥阳、成皋,此时的项羽可谓是腹

  背受敌。汉五年,刘邦调集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几十万人马,将项羽及其楚

  军包围于垓下。项羽已是四面楚歌,最后逃至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彻底赢得了

  楚汉之争,统一了天下。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楚汉之争刚刚开始的时候,项羽经过巨鹿之战,拥兵多达40万,而且控

  制的地域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占尽了优势。此时无论是兵力,还是地域范围,刘

  邦皆不能够与项羽相抗衡,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刘邦怎么可能是其对手呢。

  当楚汉之争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刘邦和项羽的形势正好发生了颠倒,此时

  的刘邦不仅占据关中地区,有张良的运筹帷幄,还有韩信横扫北方的燕赵与东

  方的齐,决胜千里,其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西楚霸王。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说在楚汉战争刚刚拉开帷幕的

  时候,刘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远远低于项羽的,但是到了后期,项羽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就远远不如刘邦的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生产可能性曲

  线”这个概念估计还是很模糊的,在具体介绍这一概念之前让我们首先来回忆

  一下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内容——资源是稀缺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

  致我们将不能随心所欲地生产出需要的所有产品,同样刘邦与项羽也不能随心

  所欲地招兵买马了。

  【经济学原理】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英文全称是productionpossibilitiescurve,简称PPC,或

  者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简称PPF,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利用现

  有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横轴表示产品2的数量,纵轴表示产品l的数量。曲线ADFB和曲线CG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方便起见,先分析外面的ADFB曲线。

  首先是将所有的资源都用来生产产品1,那么最多只能生产OA数量,其次是将

  所有资源全部用来生产产品2,最多生产的数量也只有OB。假如生产是在D点,那么产品1的数量就是OC,产品2的数量就是OG;在F点,产品1和产品2的数量就分别是OE和OH。在曲线ADFB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资源已经被最

  大限度地使用了,不存在资源被闲置的情况。

  在图中还有I和J两个点,其中I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资源是

  闲置的,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增加生产的方法扩大产量,使得I点移动到生产可

  能性曲线上。当然J点已经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这就是表示在现有的

  技术条件下,是达不到J点的。

  在楚汉之争开始的时候,刘邦面临的就是CG曲线,项羽面临的ADFB曲

  线,显然项羽的实力强于刘邦。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刘邦与项羽的形势也发

  生了变化,即他们面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正好发生了颠倒,所以刘邦取得了后

  来的胜利。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不

  可为而为之”,这样不仅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徒增烦恼。在大学期间,总是有许多学生喜欢出去做兼职,有些人也因此耽误了学习,这就是因为每个

  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所致。

  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妄自菲薄,轻视自己的能力,因为有时我们可能处于自

  己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

  “人尽其才”,不要浪费了自己的能力。

  1.6

  晋文公退避三舍——理性经济人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过这样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流亡经历。其

  父晋献公死后不久,晋文公的弟弟登上了君王宝座,为了减少哥哥对自己的威

  胁,决定杀掉晋文公重耳,以绝后患。

  重耳无路可走,只好逃到齐国,并表示愿为齐桓公效犬马之劳。为了不让

  齐桓公对自己有疑心,重耳一方面过着安逸的生活,另一方面行为处事十分低

  调。齐桓公当然也没有亏待他,不仅赏给他许多东西,而且还将齐姜许配给他。

  可惜在齐国一段时间以后,出了一点意外,晋文公的妻子伙同其他一些人将重

  耳灌醉,并用马车把重耳偷偷送出齐国。

  就这样,重耳又流亡到了曹国。只可惜曹共公因好奇而偷看了重耳洗澡,重耳怨恨在心,愤愤而去。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后,晋文公跑到了楚国。

  楚成王为了表示对重耳的尊敬,设宴隆重接待了他。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

  何报答楚国对他的恩情。重耳想了想,这样回答说:

  “楚国在大王您的治理下,物产丰饶,人民生活殷实,兵强马壮,国力强大,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大王还

  需要我用什么来报答呢?”楚成王听了这段话后,便哈哈大笑,说:

  “所言极

  是,但你总要有所表示吧?”重耳灵机一动,干脆地回答道:

  “如果大王您能

  助我重返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我就让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对我

  的恩情。”宴席结束后,楚国有人请求楚成王杀掉重耳,以绝后患。但楚成王

  认为这样做不合天理,于是又把重耳送到泰国去了。

  重耳来到秦国,秦穆公也隆重接待了他,更有甚者,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怀

  赢嫁给了重耳。终于在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回国之

  后,晋文公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鼓励生产,加强军备等,使得晋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兵解救宋国与楚国交战,为了实现自己“退避三

  舍”的诺言.晋文公果然下令军队退避三舍,最后城濮一战大败楚军。后来晋、齐、鲁等国,以及周王室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晋文公终于成为诸

  侯霸主。

  【故事中的经济学】

  “理性经济人”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是很精明的,能够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

  益。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历史人物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理性的。晋文公无疑是本

  故事里最理性的人,一开始为了寻求庇护,跑到齐国,并且过着低调的生活以

  掩人耳目,然后再被偷偷送出齐国,流亡曹国。在受到曹国的“非礼”后,辗

  转来到楚国,并对楚成王做出“退避三舍”的承诺,而后楚成王将其送到秦国,多次辗转却安然无恙,无不说明晋文公是个很理性精明的人。

  故事里晋文公的弟弟为了自己的王位而追杀哥哥重耳,以及齐桓公和秦穆

  公款待晋文公等这些行为无不说明他们都是理性的。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理性

  的,像曹共公的行为,以及楚成王送走晋文公,造成臼后楚国在城濮之战中败

  于晋国等,都说明了他们的行为是不理性的。我想现在大家应该能够大致了解

  什么是“理性经济人”了吧!

  【经济学原理】

  在理解“理性经济人”这个概念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基本的经济学概

  念——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各种经济理论,包括微观

  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分支(在本章1.1节昭君出塞里面我们已经详细讨

  论过这两个分支)。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其中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条件——理性经济人,就是说每一

  个人都是利己的,在其活动中总是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在西

  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有时候也被简称为“经济人”。这个概念最早是

  由英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

  称《国富论》)中提出的。他生动地指出,只要每个人都成为理性经济人,尽

  管没有政府去协调他们的经济活动,这种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也会对社会做

  出巨大贡献,让社会繁荣富裕起来。

  “经济人”假设贯穿于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始末。在消费者理论中,每个消费

  者总是想方设法用最少的钱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在生产者理论中,企业也

  绞尽脑汁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多的收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等。这些都证明

  了这个假设的重要性。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故事,经常也会嘲笑那个只要漂亮的盒

  子而不要珠宝的人。的确,这个人不够理性,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在

  嘲笑之余,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些不理性的行为呢?

  比如说很多人在购物的过程中,由于脑子一时发热而去购买了许多也许暂

  时用不上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不理性的表现。如今你已经学过了理性经济人这

  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理性,而不是

  意气用事或感情用事。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理性经济人吧!

  1.7

  邻人献玉——信息不对称

  从前魏国有这样一组邻居——其中一家人都不认识玉,而另一家则是可以

  识别玉的,因此就发生了下面这样的故事。

  农耕时节到了,有一天那个不认识玉的农夫赶牛来到了自家的田里,开始

  耕地。地才犁了一会儿,突然他听到“嘎吱”一声,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

  事。于是他喝住耕牛,停下了活儿,来到犁旁边,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

  碰到了一块石头。农夫将石头捡起来,抹去表面的泥土,发现这石头竟有一尺

  多宽而且有光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石头,也不知为何物,农夫很是奇怪。

  农夫抱着这块石头找到了邻居,准备让邻人去辨认,看看究竟是什么。邻

  人不愧是行家,一眼就看出这“石头”是美玉,但他又不想说出实情,于是便

  想欺骗农夫。他随口编了一句谎言:

  “这石头是鬼怪变成的不祥之物,迟早会

  给你带来麻烦的,趁早扔掉得了。”农夫一听这话,还真有点犹豫,只是觉得

  如此好看的石头,扔了怪可惜的,最后还是将信将疑地把石头抱回家。回到家

  里,家人看到如此美丽的石头后,都认为这明明是很好的一块石头啊,怎么会

  是鬼怪变成的呢?就这样,农夫决定留着石头,并把石头放在家中。

  夜幕降临,“石头”开始发光,而且随着夜越变越黑,“石头”的光也越

  来越显眼,最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

  天清早就去问邻人。邻人故弄玄虚地说:

  “昨天不是告诉你这块石头是鬼怪变

  的,肯定是它在作祟。”农夫一听就吓坏了,立刻扔掉石头。过了几天,认识

  玉的邻人捡回了“石头”。

  不久,邻人就抱着玉石去奉献给魏国国王。魏王召来工匠,让其评估玉石

  的价值。工匠一见玉石,为之一震,立刻向魏王说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魏王奇怪地说:

  “何喜之有?”

  工匠继续说:

  “大王您得到的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啊!”

  “那你看看值多少钱啊?”魏王继续问道。

  “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啊,大王”,工匠继续说。

  魏王听后,立刻就赏给邻人许多金银财宝。

  【故事中的经济学】

  邻人献玉这个故事很简单,今天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仔细想想如下两

  个问题:第一,邻人凭什么能够“骗取”农夫手中的玉石;第二,工匠为何就

  认定这块玉石价值连城。其实邻人就是利用了农夫对玉石的信息不对称而轻而

  易举地获得了玉石。与农夫相反的是,邻人和工匠他们都对玉石是信息对称的,从而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里,我们得知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其实这个

  假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信息是完全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信息不

  对称”现象。如果存在,那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将不再成立。同样本节故事的

  结果将会重写——献玉的肯定是农夫自己。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信息对称或完全

  信息也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前提。接下来,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信息不对称问题。

  【经济学原理】

  信息不对称问题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

  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自亚当·斯密之后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学时,都是假设信息对称的,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3位研究信息不对称市场的

  美国经济学家,他们是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我们无法拥有其他人拥有的一

  切信息,从而造成一些人知道而另外一些人不知道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大致分

  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其二是事后的信息不对

  称——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常见于保险市场,即那些身体不好的人总是想去保险公司为自己

  买各种各样的保险,以便在自己发生不测的时候获得一大笔补偿。长此以往,将不会有健康的人去保险公司投保,结果就是保险公司面临倒闭。逆向选择则

  常见于二手货市场,我们知道在二手货市场,那些价格更加便宜的二手货容易

  被人接受,因为质量差的二手货不会一下就会被发现的,结果慢慢就会将质量

  好一点价格也高一点的二手货挤出市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整个二手货市场充

  斥的都是质量最垃圾的二手货。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很多,如一个普通的人可以通过造假文

  凭或各种假证书去人才市场找工作,这样的人如果越来越多,最后很有可能将

  真正的人才全部挤出人才市场。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就是说,卖家掌握的信息总比买家多,造

  成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卖家在允诺给买家各种优惠时,只有卖家自

  己心里清楚是不是真的优惠了。因此在学习了“信息不对称”这个经济学知识

  以后,大家在平时买东西时,特别是购买大件物品时,就要做到货比三家,尽

  可能地多收集信息,如可以通过问朋友或同事,也可以自己利用网络去查询,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自己不必要的损失。

  1.8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边际递减规律

  明太祖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有过这样一段凄凉的经历。很小的时候就因

  家里贫穷而不得不给人家放牛,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到了十

  几岁的时候,朱元璋的家乡又发生了可怕的瘟疫,瘟疫夺走了亲人,让他无家

  可归,这下使得他的生活更加窘迫。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选择了当和尚,以

  图能够吃口饭,不至于饿死。

  他跑到皇觉寺受戒当了小和尚,尽管日子过得很苦,但毕竟还是能吃上一

  口饭。可惜好景不长,这和尚还没当上一会儿,就遇到了荒年,庙中的香火渐

  渐稀少,直接导致寺庙难以为继。为此寺庙的住持不得不打发一些和尚出去化

  斋,以减轻寺庙的压力。可怜的朱元璋也被列在其中,就这样朱元璋又开始了

  他的化缘生活,遇到这样的荒年,普通百姓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化缘

  的和尚啊!饥肠辘辘已经是朱元璋的家常便饭了,有一次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吃

  上一口饭,这下把他饿晕了。幸好被一位路过的好心老婆婆看见了,不然他可

  能早就被饿死了。老婆婆可怜朱元璋,但是自己又没有啥好吃的,只能将仅有

  的一小块豆腐和一些有点不太好的菠菜,稍微加点米粒和些许盐巴,煮好了让

  朱元璋吃下去了。朱元璋吃完后,自然也就清醒了,但心里一想:

  “刚才吃的

  这个是什么东西啊,这么好吃!”于是除了感谢婆婆之外,还顺便问了一下吃

  的是什么东西。婆婆随口答了一下:

  “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再三拜谢之

  后,便走了。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反元起义,投奔了红巾军,由于他的英勇作战,受到郭

  子兴的赏识,此后他一路升迁。在郭子兴死后,他不仅广罗天下人才,还采取

  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最后

  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这皇帝当然是天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了。开始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可惜

  时间长了,朱元璋就感觉无味了,甚至是腻烦了。于是便想起当年老婆婆给他

  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下令让御厨给他做,可是无论御厨们怎么去做

  这道菜,尽管味道再好,也不会使朱元璋满意。

  【故事中的经济学】

  就算你没有读过“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故事,以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

  能够感觉到这种情况的存在。比如说,我们在很饿的时候吃包子,吃第一包子

  一定会感觉到这个包子是美味佳肴,等到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味道就不像前

  面的那么好了,接着吃第三、第四……,直到你吃饱的时候,如果再叫你多吃

  一个包子,那时候你就会味同嚼蜡,不会再有胃口了。

  正如故事中的朱元璋,他在饿晕的时候,肯定会饥不择食,再说平时也

  很难吃到豆腐啊,这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对他来说,当然是极品的美味

  了。倘若在朱元璋吃饱之后,还继续让他吃,估计也不会认为“珍珠翡翠

  白玉汤”是美味了。当然在他当皇帝之后,天天锦衣玉食,山珍海味,就

  出现了像我们吃包子一样的情况,吃到最后肯定会烦的,也难怪会让他想

  起落难时候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个专业的名词

  ——边际递减。

  【经济学原理】

  与前两节中提到的理性经济人、信息不对称一样,边际递减也是经济学中

  非常重要的假设。所谓“边际”是指增加最后一个东西所能够带来的收益。边

  际递减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边际效用递减,.主要针对消费者,第二是边际收

  益递减,主要针对生产者。

  前者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

  所消费物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边际效用却是逐渐减少的,如图1-2所示。

  在图1-2中,横轴表示消费的数量,纵轴表示获得的效用,即获得的满足

  程度。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数量从OC增加到OD,虽然总效用在不断地上升,但

  边际效用却由OA降到了OB。当消费数量达到OE时,边际效用就为负数了,这个时候总效用也会下降了,此时再继续增加消费就划不来了。

  后者是说: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

  其投入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收益是递减的,如

  图1-3所示。

  在图1-3中,横轴表示要素投入的数量,纵轴表示获得的边际收益。可以

  明显看出,在C点以前,收益是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这个时候不存

  在边际收益递减,但到了C点以后,随着数量由OC增加到OD,边际收益却由

  最高点的OA降到OB。同样,边际收益也会达到负值,此时就应停止增加要素

  投入了,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适可而止”、“过犹而不及”等都是说边际递减这个规律的。既然存在边

  际递减规律,那么我们就要尽量去减少这种现象,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毕竟资源是稀缺的啊!

  比如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感觉身心十分疲惫的时候

  还在强迫自己继续工作,其实此时再工作给你带来的就是一种负效用了,就是

  说工作会给你带来痛苦。与其痛苦地工作,还不如好好休息一下,等精力充沛

  之后,再来工作。相信你在学习边际递减规律以后,会更加懂得如何去工作和

  享受生活。

  1.9

  人尽其才的汉武帝——分工

  我们都知道汉朝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逐渐殷实,国力也慢慢得到提高。在继承较好的基础上,汉武帝又使汉朝

  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个当然少不了汉武帝的功劳,同样也离不开如董仲舒、桑弘羊、卫青、霍去病、张骞和司马迁等的功劳。

  首先是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不仅慢慢消

  除了“黄老思想”对人民的消极影响,而且还从思想上实现了统一,使全国人

  民能够思想团结。最后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正统的思想,并相继影响了中国两千

  多年。

  其次是理财家桑弘羊帮助汉武帝处理了几十年的财政问题,不仅使国泰民

  安,而且还给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提供了大大支持。公元前120年,国家财政

  出现了八不敷出的问题,同时还急需金钱去支持对外战争。这时桑弘羊就向汉

  武帝建议在全国内实现盐铁的国营制度,就是私人不准继续经营盐铁业务,这

  一措施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解决了上述问题。

  第三是大胆利用卫青、霍去病去与匈奴作战。卫青、霍去病本来身份卑微,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为这个而不去重用他们,反而相继大胆地任命卫青、霍去

  病为将军,抗击匈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屡败匈奴,收复了大片失地,扩展

  了汉朝的疆域,彻底结束了汉匈关系中汉朝被动的局面,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

  威胁,并且为日后国家的安定创造了条件。

  第四是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了更好地抗击匈奴,决定让张骞出使西

  域,以联络其他各国共同抵抗匈奴。为此他曾经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不仅

  获得了有关西域的大量珍贵资料,而且还打通了丝绸之路。这些既为汉朝的

  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外交流,也为后来的中国开通了与外界交往

  的通道。

  最后是“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尽管他受到了汉武帝严厉的惩罚,但是

  他的旷世巨著《史记》却得以留存下来,不但让今人可以了解更多的远古历史,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著作。

  正是因为汉武帝的这些用人策略,使得汉朝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座高峰。

  【故事中的经济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一点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有

  的人当了企业的老板,有的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有的人做老师教育

  子……这些无不告诉我们“分工”的存在。只有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才

  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经济。那么现在我们想想为什么汉武帝能够创造出如此的

  盛世呢?班固就曾经说过:

  “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就说明了汉武帝很会

  用人,让每个人都去根据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样,故事里的桑弘羊善于理财,解决了国家财政的问题,有力地支持了

  汉武帝对外作战;卫青和霍去病擅长行军作战,屡败匈奴,建功立业,解决了

  汉朝边界的威胁;司马迁和董仲舒写文章的能力高人一等,使得他们的思想影

  响深远;张骞精通于外交事务,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方便了中西方的交流。如

  果将这些人的工作相互交换一下,那么汉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经济学原理】

  简单来说,分工就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优势从事不同的行业。关于分工,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开篇第一章就是“论分工”,由此可见分工在斯密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斯密为了证明分工的巨大作用,在书中列举了英国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他说假如不存在分工的话,那么一个工

  人估计一天也不能制造出一枚针来,而分工以后十个人一天能造针48000枚,即每个人制造4800枚,由此可见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斯密还从3个方面论证了分工为什么能够带来如此大的飞跃,即:

  第一:劳动技巧得到提高。

  第二:减少了劳动转换时间。

  第三:促进机械的发明。

  当然这是西方经济学里关于“分工”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也

  经常会提到分工。马克思不仅明确指出分工是商品产生的前提之一,而且还对

  分工进行了科学分类。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根据不同的性质

  将分工分为3类,即一般分工(将社会生产分为工业和农业)、特殊分工(将

  工业或农业继续划分)和特别分工(工场内部的分工)。由此可见分工在政治

  经济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相信在理解了“分工”这一经济学知识之后,我们会对“人尽其才”这个

  词语有更深的印象。假如您是企业的老板,那么您一定要学会汉武帝的做法,首先要发现部下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再去发挥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

  样,才能够使您的部下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从而为企业带

  来更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1.10

  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看不见的手”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以及楚汉之争等一系列的动乱,严重破坏了社

  会的生产秩序,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到处是一片荒凉凄惨的

  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尤其是文帝和景帝面对这样一个经

  济凋零的局面,如何才能恢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呢?他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使得经济逐渐恢复,并创造了“文景之治“,为日后的汉武帝奠定了基础。

  所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即秦朝采取了法家的思想,对民实行严厉的

  重压政策。文帝和景帝以秦为鉴,逐渐清除了这些法家思想,转而都采取了“黄

  老之术”,就是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同时为了能够做到“与民生息”,政府

  也不去过多打扰农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由于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和修建大量工程,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最终

  导致秦的消亡。为此,他们为了减少农民的抵抗,不仅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税率最低的时候达到了“三十税一”,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大量削

  减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让农民拥有相对的自由,从而更好地发展生产。

  第三,文帝时期,为了维持国家的安定,对周边少数民族都采取很友好的

  政策,特别是面对实力较强而又屡次侵犯汉朝的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绝不轻

  易对外用兵。这些不仅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而且使国内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环

  境。

  第四,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接着就出现了因粮食过多

  而使粮价下降的问题。粮食价格下降了,当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收益。为了增加

  农民收入,使得农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文帝采取了鼓励富裕人家或官员去购

  买农民的粮食,从而提高粮食价格,进而来稳定农业生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经济逐步繁荣,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安居乐

  业,出现了四海升平的景象,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文景之治”

  的盛世。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的政策中,我们看到一个明显而又重要的主题,那

  就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黄老之术”的本质就在于“无为而治”,想通过“无为”而“无

  不为”,“与民休息”这个政策就是其具体表现。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经

  济发展中,不必插手太多事物,市场会在其自身机制下自主向前发展。

  第二,在文帝和景帝的整个统治时期内,没有出现像今天这样规模宏大的

  中央财政刺激计划,所有的只是为农民减轻税负,为农业发展营造了一个积极

  向上的环境,也没有过度干预,第三,在对外关系上,同样没有太多的“作为”,效果也很明显。当然,“文景之治”的时候,政府也不是完全不去干预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出现粮价下

  跌时,政府就通过增加购买来稳定粮食的价格,这又说明了政府是“有为”的。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干

  预和放任,其中放任在经济学里有个专有的名词——“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原理】

  “看不见的手”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大致意思是说:在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只需扮

  演“守夜人”的角色即可(政府要提供司法等服务),不要过多地干预市场。

  《国富论》中进一步指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运作原理,指出每个经济理性

  人都在去追逐自己的利益,最后使整个社会的利益都得到了提高,即使出现问

  题,市场机制也会自己去调整,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英国等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得以迅速发展。

  可见该理论的实践意义重大,但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后,我们渐渐认识到

  它也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特别是1929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几乎摧毁了

  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想依靠市场的力量去恢复经济已经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

  情了。这时候又促使一门新的理论产生——“看得见的手”,凯恩斯由此创立

  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学科——宏观经济学。

  的确,市场运行仅仅依靠自身机制或者说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明显是

  不够的,不然也不会出现政府干预的情况。例如故事里政府对粮价的干预就说

  明了市场也有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此时,政府就会试图干预(也就是“看得

  见的手”)市场,以弥补其不足。只有有机结合“两只手”,才能更好地促进

  经济的发展。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进行改革开放,对内允许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对外积极引进外资,鼓励进出口贸易,这些都是政府利用“看不见的手”原理

  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还借鉴了国外的经济发展经验教训,要时刻警惕该“看

  不见的手”的不足,对市场机制不足的地方进行有效干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得到大大提高。

篇四: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

  昭君出塞——资源短缺

  众所周知,西汉在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到宣帝的时候

  更是一个强盛的时期。那时候的匈奴已经因为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相互斗争分裂

  成好几个部分,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减弱。但其中有一个名为呼韩邪的匈奴单

  于曾亲自带领部下来拜见汉宣帝,双方关系还不错。宣帝后的元帝与匈奴的关

  系依旧缓和。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率众第三次前来长安,朝见元帝,十分恳切的要

  求同汉朝和亲,以巩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表示愿意娶汉女作为匈奴的阏氏。

  元帝也十分愿意通过和亲的形式来巩固汉和匈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不必要

  的战乱。但是元帝又舍不得将自家的公主出嫁到遥远的匈奴,于是就决定将宫

  女许配给呼韩邪为妻。

  后宫佳丽虽多,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匈奴。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名为王

  昭君的宫女挺身而出愿意远嫁匈奴。元帝开始的时候十分高兴,因为自家的女

  人不用远嫁匈奴。元帝在长安给呼韩邪与王昭君操办亲事。呼韩邪单于得到年

  轻貌美的妻子,当然很是激动。回匈奴之前,呼韩邪携王昭君一同向汉元帝告

  别,汉元帝见到这样的旷世美女,心头很不是滋味,但是为时已晚,只能眼睁

  睁地看着王昭君远走。

  回宫以后,元帝很是气愤,心想为什么连自己身边的美女都发现不了呢

  为了追查到底,他叫人把王昭君的画像拿出来,仔细看了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画像上的昭君与现实中的相差太远。于是元帝发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

  画中的王昭君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最后,元帝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宫女进宫时先由画工画像,然后再送

  给皇帝看,依据画像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只有宫女们送

  给画工礼物之后,画工才会把人画得很美。但是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丽而不愿

  意贿赂画工,结果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导致王昭君入选不

  了,从而使其久居深宫,未能与元帝谋面。得知此事之后,元帝极为恼怒,严

  惩画工毛延寿等人。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昭君出塞的故事中,为什么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时候要娶公主而元帝

  那样美丽的美女也是稀缺的,不然元帝也不至于恼怒,以至要惩办画工。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如今,人们都在积极倡导营造低碳生活,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如石油、煤)

  的使用,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化石燃料是稀缺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节

  约,千万不能浪费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要学习经济学,只有学好了经济学,才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稀缺性问题。

  此外,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就是告诉我们在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时,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若放任自身欲望膨胀,不仅对自然环境有害,而且自己

  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

  思的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

  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

  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

  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

  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

  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

  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

  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

  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

  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这时候占据北京的

  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

  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

  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

  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

  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

  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此时的

  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

  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就这样吴三桂选择了“冲

  冠一怒为红颜”。

  【故事中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

  选择,例如,崇祯皇帝在被逼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而亡;李自成在对吴三

  桂的立场上是战是和也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做出选择;同样吴三桂也面临着这

  样的选择——是投降李白成还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与李自成为敌。在这么多的选

  择里,主人公们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崇祯皇帝,他因为觉得自己对不住列祖列宗给他传下来的基

  业,无地自容,而走上了不归路。其次是李自成,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大顺军

  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吴三桂而影响了他与刘宗敏的关系。最后是吴三桂在靠

  自己力量夺回陈园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借兵对抗李自成,这对他来说也是

  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有

  利于自己的。

  【经济学原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里曾经就提出过经济学十

  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说到

  底就是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为什么选择能够成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呢

  在上一节昭君出塞的故事里,我们得知资源是稀缺的。正因为稀缺才会导

  致我们在选择一种资源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错失另一种资源,因此选择是一个很

  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本质就

  在于选择。

  在微观经济学中讲的就是个体(包括家庭、企业和单个市场)如何选择的

  问题,例如企业扩大产量是通过提高技术还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消费者是购买

  普通商品还是高档商品呢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有钱了,是去消费还是投资呢国家在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时候到底是先解决哪个问

  题呢这些都说明在经济学中选择无处不在!

  其实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选择,比如,一个上班族是选择休假还是继续加

  班呢家里来了多年未见的朋友,是在家里做饭吃还是到饭店就餐呢面对如

  此多的选择,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正如汉姆雷特的一句名言: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汉姆雷特

  面临着生存和死亡的选择。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在面对众多的选择,有些

  时候我们真的是一筹莫展。

  例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面临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读研的两难选择,以及

  在就业的时候是选择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读研是读名校的研究生还是一般

  高校的研究生等。

  在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时,只有在学习有关经济学知识之后,利用经济学

  去分析每一种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收益或者我们会受到哪些损失,才能

  做出更好的选择,促进我们进步。

  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机会成本

  唐玄宗登基之初,国家的实力远不如武则天时期繁荣与强盛,而且还出现

  了生产凋零、吏治混乱、贪污腐败等许许多多的问题。于是唐玄宗便决定选贤

  任能,大力发展经济,重振国威。

  首先唐玄宗选拔了姚崇、宋琛等几个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宰相,而且大胆采

  纳他们的建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十条建议,这十条建

  议对玄宗前期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其次,唐玄宗还对吏治进行了严厉整治,不仅使贪污腐败现象大为减少,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官员们的办事效率。最后,玄宗还集思广益,戒骄戒躁,不仅使社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国库收入也大大

  增加,全国各地都呈现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从而又开创了一个

  新的盛世。

  然而在创造出好的局面以后,唐玄宗开始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整日沉迷

  于享乐之中,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励精图治的动力。在用人方面,也开始任用

  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为宰相,从而导致吏治混乱,政治黑暗。最出人意

  料的是唐玄宗不顾封建伦理,强行将自己貌若天仙的儿媳妇杨氏占为已有。众

  所周知,这个杨氏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

  杨贵妃不仅精通音律,而且能歌善舞,再加上可人的面貌,很快就赢得了玄

  宗的欢心。由于杨贵妃备受唐玄宗的宠爱,其家族成员杨国忠也因为这层裙带关

  系而平步青云,官拜唐朝宰相,位极人臣。只可惜杨国忠能力有限,好事不成,坏事有余,结果使本来就已经黑暗的朝廷变得更加昏暗。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只

  管与杨贵妃玩乐,无心牵挂朝政,最终使得朝纲崩坏,引起一系列的麻烦。

  天宝十五年,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终于被激化了,影响最坏的当属安禄山的

  起兵造反了。由此爆发了持续很长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玄宗像热锅上

  的蚂蚁一样团团转,一下子没有了主意,于是决定从长安出逃。在经过马嵬坡

  的时候,部队杀害了大奸臣杨国忠,并逼迫楚楚动人的杨贵妃自缢。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唐玄宗不仅失去了一位旷世大美女,而且也使得唐朝

  走上了由盛而衰的道路。可见,唐玄宗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值得后人去借鉴。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里,我们已经谈论了“经济学的本质就

  在于选择”,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选择了一种资源时就需要放弃另一种资源。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得到了一些,却又失去了另外一些,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得

  必有失”,在这里就涉及经济学中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在本节的故事里,唐玄宗一开始为了使国家繁荣而失去了享受玩乐的机会,这个时候对于唐玄宗来说,失去的享受玩乐就是他的机会成本;同样,后来的

  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与杨贵妃一起享乐之

  中,不问朝政,不理国事,终于导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衰落,这个时候对他来说,因“爱美人”而使江山衰落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资源而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资源,在放

  弃资源中价值最大的那部分。当然机会成本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成本(会计成本)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会计成本是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直接看出来的,是一种

  显性成本;机会成本则不能通过某种工具直接反映出来,是一种隐性成本。有

  的时候利用会计成本去计算利润是正的,但用机会成本去计算,就有可能是负

  数。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核算收入的时候,通常不会将污染等因素考虑进去。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只要涉及选择就必然存在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会贯穿于整个经济学之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例如,消费者在选择是储蓄还是消费的时候,就存在为了储蓄即为了未来的消费,而

  不得不损害当期的消费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机会成本。

  再比如,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如果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那么他在读研期间

  损失的工资收入也是一种机会成本。由此可见机会成本与我们如影随形。正是

  因为有了机会成本,才使得学习经济学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果不存在机会成本,那么无论怎么选择,我们也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失去什么。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古语有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就告诫我们在某些方面失去

  了,就会在另外一些方面有所得,这就是机会成本。在大学的生活中,很多人

  因为成功恋爱了而沾沾自喜,也有人因为失恋而郁郁寡欢。但是千万别忘记,在成功恋爱之后,你曾经失去的学习机会,也有可能你因为没有恋爱而去好好

  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因为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你放弃的结果,失去的时候又可能是你得到的开始。

  当你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机会成本”的时候,相信你一定能够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李斯的《谏逐客书》——效率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各国都急需人才,以便使自己的国家取得胜利。不

  甘平庸的李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于是李斯师从荀子,苦练帝王之术,以期将来有所作为。李斯发愤图强,很快就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学到一身本领。学有大成之后便拜别恩师荀卿,孤身一人来到秦国。

  由于李斯博闻强识,到秦国后不久就被秦宰相吕不韦看中,遂举荐李斯

  为官。虽然官职较小,但却能使李斯在秦国立脚,当然也有了和秦王接触的机

  会,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机会终于来了,他抓住时机对秦王进言:

  “大王圣明,现在的秦国是兵强马壮,六国都不是大王您的对手,您可以消灭六

  国,一统天下,完成千古未有之帝业。”秦王一听此话,很是高兴,于是就提

  拔了李斯。由于李斯提供给秦王统一六国一系列的做法很有成效,最后官拜客

  卿。就在李斯飞黄腾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因惧怕与秦交战,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帮助秦国修建水渠——即后

  来的郑国渠,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修渠来牵制泰国,防止其进攻韩国。可

  惜没过多久,这个计划就露出了马脚。秦王当然十分气愤,再加上国内大臣

  的鼓动,说从外国来秦国的人都心怀鬼胎,于是秦王决定驱逐这些动机不纯

  的“外国人”。秦王在全国下逐客令,李斯来自楚国,被驱逐出去自然也是

  在所难免的。

  一心想建立功勋的李斯哪能就这样被遣回国啊,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写一

  封劝秦王不要下令逐客的谏,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大致内

  容是说:

  “今天秦国的强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吸纳外国人才的缘故。举了几个

  最典型的例子:第一是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第二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解除了

  他们对秦国的威胁”。《谏逐客书》打消了秦王逐客的想法,使得秦国继续重

  用外来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他们为泰国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

  劳。最后李斯官拜宰相,完成了他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故事中的经济学】

  效率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很多人都会说“办事要讲效率”,这个效率

  大概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其二是用较少的资源

  做出较多的成果。

  在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我们指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如何利用好稀缺资源

  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有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稀缺资源的功能,否则便

  是浪费了稀缺资源。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一个很有效率的人,李斯也

  不例外。

  在这个故事里,李斯也是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

  首先,他师从荀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帝王之术”,这说明李斯

  的学习是很有效率的。

  其次,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秦国从刚刚站稳脚跟到官拜客卿,也没有花

  很长的时间,证明了他做事也很有效率。

  最后,最为出色的莫过于他的《谏逐客书》,就是这篇文章打消了秦王逐

  客的念头,并使得秦王敢于继续任用外来人才,帮助秦国一统天下,也可以说

  李斯的这个做法很有效率。

  【经济学原理】

  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第17版)中明确指

  出: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1由此可见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

  地位。在经济学中,一般提到效率都是指配置效率。所谓配置效率,是指将投

  入一定量的要素按照一种特定的组合,达到一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

  状态,否则就是资源配置无效率。一旦资源配置无效率,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

  被闲置或者被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要么在成本既定

  的情况下获得最多的产出,要么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最少的成本,这些都

  是提高效率的具体体现。同样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政府也想通过以最少的投资

  获取最多的就业,为民造福。由此可见,效率确实可以作为经济学的“双重主

  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想提高自己的效率。作为上班一族,总想着以

  最快的速度办好老板分派的任务,以此获得老板的奖励;在校的学生,无时无

  刻都想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而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这些都需

  要效率作为支撑。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的“二八原则”,就是说我们只要花20%的时间就可以

  处理80%的事情,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或学习中善于分清主次,找

  出主要矛盾,并能够以很高的效率去完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处

  理事情的时候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不仅事情没有完成,反而浪费了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相信当你在学习经济学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只有成

  为一个有效率的人,才不会被众多纷繁复杂的事情所扰,才会有大量的时间来

  享受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

  楚汉之争——生产可能性曲线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其中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一时

  名声大噪,成为起义部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然而,令项羽没有想到的

  是,刘邦乘其酣战之中率军独自攻入成阳,占领关中。项羽想了想,觉得自

  己提着脑袋同秦军进行苦战,没想到胜利果实却被刘邦窃取了,因此大为恼

  怒!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公元前206年向刘邦开战,拉开了楚汉之战的

  序幕。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实力十分雄厚,拥军40余万,并且取得了上将军地位。

  尽管刘邦占据富足的关中地区,但是军队人数不足10万,显然不是西楚霸王项

  羽的对手,和项羽直接作战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于是便请项伯为其说情,为表

  诚意决定亲赴鸿门向项羽陪不是,没想到此举收到成效,不仅动摇了项羽进行

  战争的决心,而且使得“亚父”范增与项羽关系不和,可谓一箭双雕。

  刘邦回到关中以后,继续“约法三章”并采纳萧何的建议,迅速完成了收

  巴蜀,定三秦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谋略。刘邦趁项羽在齐地

  平定叛乱之际拜韩信为大将军,曹参为前锋,积极备战。刘邦乘齐、楚两军胶

  着之际,以项羽背信弃义为借口,联合各路诸侯,共同攻占楚都彭城。项羽大

  惊,遂亲率精兵3万回来解围彭城,以少胜多,大败刘邦及其联军。

  刘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惨败之后,痛定思痛,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经济,另一方面广泛招兵买马,并继续重用大将军韩信,与项羽展开拉锯战。此时

  的刘邦已经不可小觑,内有萧何运筹帷幄,外有韩信决胜千里,实力大为增

  加。特别是韩信在东边取得的一些军事胜利,形成了从东、北两面对项羽夹

  击的态势。

  在此后的两年里,态势的发展对项羽来说是每况愈下。英布叛楚归汉,北

  有韩信的威胁,中有彭越的侵扰,刘邦则据荥阳、成皋,此时的项羽可谓是腹

  背受敌。汉五年,刘邦调集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几十万人马,将项羽及其楚

  军包围于垓下。项羽已是四面楚歌,最后逃至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彻底赢得了

  楚汉之争,统一了天下。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楚汉之争刚刚开始的时候,项羽经过巨鹿之战,拥兵多达40万,而且控

  制的地域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占尽了优势。此时无论是兵力,还是地域范围,刘

  邦皆不能够与项羽相抗衡,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刘邦怎么可能是其对手呢。

  当楚汉之争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刘邦和项羽的形势正好发生了颠倒,此时

  的刘邦不仅占据关中地区,有张良的运筹帷幄,还有韩信横扫北方的燕赵与东

  方的齐,决胜千里,其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西楚霸王。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说在楚汉战争刚刚拉开帷幕的

  时候,刘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远远低于项羽的,但是到了后期,项羽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就远远不如刘邦的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生产可能性曲

  线”这个概念估计还是很模糊的,在具体介绍这一概念之前让我们首先来回忆

  一下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内容——资源是稀缺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

  致我们将不能随心所欲地生产出需要的所有产品,同样刘邦与项羽也不能随心

  所欲地招兵买马了。

  【经济学原理】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英文全称是productionpossibilitiescurve,简称PPC,或

  者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简称PPF,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利用现

  有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横轴表示产品2的数量,纵轴表示产品l的数量。曲线ADFB

  和曲线CG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方便起见,先分析外面的ADFB曲线。

  首先是将所有的资源都用来生产产品1,那么最多只能生产OA数量,其次是将

  所有资源全部用来生产产品2,最多生产的数量也只有OB。假如生产是在D点,那么产品1的数量就是OC,产品2的数量就是OG;在F点,产品1和产品2

  的数量就分别是OE和OH。在曲线ADFB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资源已经被最

  大限度地使用了,不存在资源被闲置的情况。

  在图中还有I和J两个点,其中I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资源是

  闲置的,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增加生产的方法扩大产量,使得I点移动到生产可

  能性曲线上。当然J点已经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这就是表示在现有的

  技术条件下,是达不到J点的。

  在楚汉之争开始的时候,刘邦面临的就是CG曲线,项羽面临的ADFB曲

  线,显然项羽的实力强于刘邦。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刘邦与项羽的形势也发

  生了变化,即他们面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正好发生了颠倒,所以刘邦取得了后

  来的胜利。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不

  可为而为之”,这样不仅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徒增烦恼。在大学期间,总是有许多学生喜欢出去做兼职,有些人也因此耽误了学习,这就是因为每个

  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所致。

  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妄自菲薄,轻视自己的能力,因为有时我们可能处于自

  己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

  “人尽其才”,不要浪费了自己的能力。

  晋文公退避三舍——理性经济人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过这样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流亡经历。其

  父晋献公死后不久,晋文公的弟弟登上了君王宝座,为了减少哥哥对自己的威

  胁,决定杀掉晋文公重耳,以绝后患。

  重耳无路可走,只好逃到齐国,并表示愿为齐桓公效犬马之劳。为了不让

  齐桓公对自己有疑心,重耳一方面过着安逸的生活,另一方面行为处事十分低

  调。齐桓公当然也没有亏待他,不仅赏给他许多东西,而且还将齐姜许配给他。

  可惜在齐国一段时间以后,出了一点意外,晋文公的妻子伙同其他一些人将重

  耳灌醉,并用马车把重耳偷偷送出齐国。

  就这样,重耳又流亡到了曹国。只可惜曹共公因好奇而偷看了重耳洗澡,重耳怨恨在心,愤愤而去。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后,晋文公跑到了楚国。

  楚成王为了表示对重耳的尊敬,设宴隆重接待了他。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

  何报答楚国对他的恩情。重耳想了想,这样回答说:

  “楚国在大王您的治理下,物产丰饶,人民生活殷实,兵强马壮,国力强大,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大王还

  需要我用什么来报答呢”楚成王听了这段话后,便哈哈大笑,说:

  “所言极

  是,但你总要有所表示吧”重耳灵机一动,干脆地回答道:

  “如果大王您能

  助我重返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我就让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对我

  的恩情。”宴席结束后,楚国有人请求楚成王杀掉重耳,以绝后患。但楚成王

  认为这样做不合天理,于是又把重耳送到泰国去了。

  重耳来到秦国,秦穆公也隆重接待了他,更有甚者,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怀

  赢嫁给了重耳。终于在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回国之

  后,晋文公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鼓励生产,加强军备等,使得晋国一天天强大起来。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兵解救宋国与楚国交战,为了实现自己“退避三

  舍”的诺言.晋文公果然下令军队退避三舍,最后城濮一战大败楚军。后来晋、齐、鲁等国,以及周王室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晋文公终于成为诸

  侯霸主。

  【故事中的经济学】

  “理性经济人”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是很精明的,能够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

  益。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历史人物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理性的。晋文公无疑是本

  故事里最理性的人,一开始为了寻求庇护,跑到齐国,并且过着低调的生活以

  掩人耳目,然后再被偷偷送出齐国,流亡曹国。在受到曹国的“非礼”后,辗

  转来到楚国,并对楚成王做出“退避三舍”的承诺,而后楚成王将其送到秦国,多次辗转却安然无恙,无不说明晋文公是个很理性精明的人。

  故事里晋文公的弟弟为了自己的王位而追杀哥哥重耳,以及齐桓公和秦穆

  公款待晋文公等这些行为无不说明他们都是理性的。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理性

  的,像曹共公的行为,以及楚成王送走晋文公,造成臼后楚国在城濮之战中败

  于晋国等,都说明了他们的行为是不理性的。我想现在大家应该能够大致了解

  什么是“理性经济人”了吧!

  【经济学原理】

  在理解“理性经济人”这个概念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基本的经济学概

  念——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各种经济理论,包括微观

  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分支(在本章节昭君出塞里面我们已经详细讨

  论过这两个分支)。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其中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条件——理性经济人,就是说每一

  个人都是利己的,在其活动中总是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在西

  方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有时候也被简称为“经济人”。这个概念最早是

  由英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

  称《国富论》)中提出的。他生动地指出,只要每个人都成为理性经济人,尽

  管没有政府去协调他们的经济活动,这种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也会对社会做

  出巨大贡献,让社会繁荣富裕起来。

  “经济人”假设贯穿于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始末。在消费者理论中,每个消费

  者总是想方设法用最少的钱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在生产者理论中,企业也

  绞尽脑汁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多的收益,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等。这些都证明

  了这个假设的重要性。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故事,经常也会嘲笑那个只要漂亮的盒

  子而不要珠宝的人。的确,这个人不够理性,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在

  嘲笑之余,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些不理性的行为呢

  比如说很多人在购物的过程中,由于脑子一时发热而去购买了许多也许暂

  时用不上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不理性的表现。如今你已经学过了理性经济人这

  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理性,而不是

  意气用事或感情用事。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理性经济人吧!

  邻人献玉——信息不对称

  从前魏国有这样一组邻居——其中一家人都不认识玉,而另一家则是可以

  识别玉的,因此就发生了下面这样的故事。

  农耕时节到了,有一天那个不认识玉的农夫赶牛来到了自家的田里,开始

  耕地。地才犁了一会儿,突然他听到“嘎吱”一声,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

  事。于是他喝住耕牛,停下了活儿,来到犁旁边,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

  碰到了一块石头。农夫将石头捡起来,抹去表面的泥土,发现这石头竟有一尺

  多宽而且有光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石头,也不知为何物,农夫很是奇怪。

  农夫抱着这块石头找到了邻居,准备让邻人去辨认,看看究竟是什么。邻

  人不愧是行家,一眼就看出这“石头”是美玉,但他又不想说出实情,于是便

  想欺骗农夫。他随口编了一句谎言:

  “这石头是鬼怪变成的不祥之物,迟早会

  给你带来麻烦的,趁早扔掉得了。”农夫一听这话,还真有点犹豫,只是觉得

  如此好看的石头,扔了怪可惜的,最后还是将信将疑地把石头抱回家。回到家

  里,家人看到如此美丽的石头后,都认为这明明是很好的一块石头啊,怎么会

  是鬼怪变成的呢就这样,农夫决定留着石头,并把石头放在家中。

  夜幕降临,“石头”开始发光,而且随着夜越变越黑,“石头”的光也越

  来越显眼,最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

  天清早就去问邻人。邻人故弄玄虚地说:

  “昨天不是告诉你这块石头是鬼怪变

  的,肯定是它在作祟。”农夫一听就吓坏了,立刻扔掉石头。过了几天,认识

  玉的邻人捡回了“石头”。

  不久,邻人就抱着玉石去奉献给魏国国王。魏王召来工匠,让其评估玉石

  的价值。工匠一见玉石,为之一震,立刻向魏王说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魏王奇怪地说:

  “何喜之有”

  工匠继续说:

  “大王您得到的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啊!”

  “那你看看值多少钱啊”魏王继续问道。

  “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啊,大王”,工匠继续说。

  魏王听后,立刻就赏给邻人许多金银财宝。

  【故事中的经济学】

  邻人献玉这个故事很简单,今天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仔细想想如下两

  个问题:第一,邻人凭什么能够“骗取”农夫手中的玉石;第二,工匠为何就

  认定这块玉石价值连城。其实邻人就是利用了农夫对玉石的信息不对称而轻而

  易举地获得了玉石。与农夫相反的是,邻人和工匠他们都对玉石是信息对称的,从而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里,我们得知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其实这个

  假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信息是完全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信息不

  对称”现象。如果存在,那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将不再成立。同样本节故事的

  结果将会重写——献玉的肯定是农夫自己。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信息对称或完全

  信息也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前提。接下来,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信息不对称问题。

  【经济学原理】

  信息不对称问题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

  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自亚当·斯密之后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学时,都是假设信息对称的,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3位研究信息不对称市场的

  美国经济学家,他们是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我们无法拥有其他人拥有的一

  切信息,从而造成一些人知道而另外一些人不知道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大致分

  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其二是事后的信息不对

  称——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常见于保险市场,即那些身体不好的人总是想去保险公司为自己

  买各种各样的保险,以便在自己发生不测的时候获得一大笔补偿。长此以往,将不会有健康的人去保险公司投保,结果就是保险公司面临倒闭。逆向选择则

  常见于二手货市场,我们知道在二手货市场,那些价格更加便宜的二手货容易

  被人接受,因为质量差的二手货不会一下就会被发现的,结果慢慢就会将质量

  好一点价格也高一点的二手货挤出市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整个二手货市场充

  斥的都是质量最垃圾的二手货。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很多,如一个普通的人可以通过造假文

  凭或各种假证书去人才市场找工作,这样的人如果越来越多,最后很有可能将

  真正的人才全部挤出人才市场。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就是说,卖家掌握的信息总比买家多,造

  成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卖家在允诺给买家各种优惠时,只有卖家自

  己心里清楚是不是真的优惠了。因此在学习了“信息不对称”这个经济学知识

  以后,大家在平时买东西时,特别是购买大件物品时,就要做到货比三家,尽

  可能地多收集信息,如可以通过问朋友或同事,也可以自己利用网络去查询,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自己不必要的损失。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边际递减规律

  明太祖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有过这样一段凄凉的经历。很小的时候就因

  家里贫穷而不得不给人家放牛,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到了十

  几岁的时候,朱元璋的家乡又发生了可怕的瘟疫,瘟疫夺走了亲人,让他无家

  可归,这下使得他的生活更加窘迫。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选择了当和尚,以

  图能够吃口饭,不至于饿死。

  他跑到皇觉寺受戒当了小和尚,尽管日子过得很苦,但毕竟还是能吃上一

  口饭。可惜好景不长,这和尚还没当上一会儿,就遇到了荒年,庙中的香火渐

  渐稀少,直接导致寺庙难以为继。为此寺庙的住持不得不打发一些和尚出去化

  斋,以减轻寺庙的压力。可怜的朱元璋也被列在其中,就这样朱元璋又开始了

  他的化缘生活,遇到这样的荒年,普通百姓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化缘

  的和尚啊!饥肠辘辘已经是朱元璋的家常便饭了,有一次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吃

  上一口饭,这下把他饿晕了。幸好被一位路过的好心老婆婆看见了,不然他可

  能早就被饿死了。老婆婆可怜朱元璋,但是自己又没有啥好吃的,只能将仅有

  的一小块豆腐和一些有点不太好的菠菜,稍微加点米粒和些许盐巴,煮好了让

  朱元璋吃下去了。朱元璋吃完后,自然也就清醒了,但心里一想:

  “刚才吃的

  这个是什么东西啊,这么好吃!”于是除了感谢婆婆之外,还顺便问了一下吃

  的是什么东西。婆婆随口答了一下:

  “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再三拜谢之

  后,便走了。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反元起义,投奔了红巾军,由于他的英勇作战,受到郭

  子兴的赏识,此后他一路升迁。在郭子兴死后,他不仅广罗天下人才,还采取

  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最后

  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这皇帝当然是天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了。开始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可惜

  时间长了,朱元璋就感觉无味了,甚至是腻烦了。于是便想起当年老婆婆给他

  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下令让御厨给他做,可是无论御厨们怎么去做

  这道菜,尽管味道再好,也不会使朱元璋满意。

  【故事中的经济学】

  就算你没有读过“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故事,以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

  能够感觉到这种情况的存在。比如说,我们在很饿的时候吃包子,吃第一包子

  一定会感觉到这个包子是美味佳肴,等到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味道就不像前

  面的那么好了,接着吃第三、第四……,直到你吃饱的时候,如果再叫你多吃

  一个包子,那时候你就会味同嚼蜡,不会再有胃口了。

  正如故事中的朱元璋,他在饿晕的时候,肯定会饥不择食,再说平时也

  很难吃到豆腐啊,这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对他来说,当然是极品的美味

  了。倘若在朱元璋吃饱之后,还继续让他吃,估计也不会认为“珍珠翡翠

  白玉汤”是美味了。当然在他当皇帝之后,天天锦衣玉食,山珍海味,就

  出现了像我们吃包子一样的情况,吃到最后肯定会烦的,也难怪会让他想

  起落难时候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个专业的名词

  ——边际递减。

  【经济学原理】

  与前两节中提到的理性经济人、信息不对称一样,边际递减也是经济学中

  非常重要的假设。所谓“边际”是指增加最后一个东西所能够带来的收益。边

  际递减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边际效用递减,.主要针对消费者,第二是边际收

  益递减,主要针对生产者。

  前者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

  所消费物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边际效用却是逐渐减少的,如图1-2

  所示。

  在图1-2中,横轴表示消费的数量,纵轴表示获得的效用,即获得的满足

  程度。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数量从OC增加到OD,虽然总效用在不断地上升,但

  边际效用却由OA降到了OB。当消费数量达到OE时,边际效用就为负数了,这个时候总效用也会下降了,此时再继续增加消费就划不来了。

  后者是说: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

  其投入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收益是递减的,如

  图1-3所示。

  在图1-3中,横轴表示要素投入的数量,纵轴表示获得的边际收益。可以

  明显看出,在C点以前,收益是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这个时候不存

  在边际收益递减,但到了C点以后,随着数量由OC增加到OD,边际收益却由

  最高点的OA降到OB。同样,边际收益也会达到负值,此时就应停止增加要素

  投入了,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适可而止”、“过犹而不及”等都是说边际递减这个规律的。既然存在边

  际递减规律,那么我们就要尽量去减少这种现象,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毕竟资源是稀缺的啊!

  比如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感觉身心十分疲惫的时候

  还在强迫自己继续工作,其实此时再工作给你带来的就是一种负效用了,就是

  说工作会给你带来痛苦。与其痛苦地工作,还不如好好休息一下,等精力充沛

  之后,再来工作。相信你在学习边际递减规律以后,会更加懂得如何去工作和

  享受生活。

  人尽其才的汉武帝——分工

  我们都知道汉朝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逐渐殷实,国力也慢慢得到提高。在继承较好的基础上,汉武帝又使汉朝

  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个当然少不了汉武帝的功劳,同样也离不开如董仲舒、桑弘羊、卫青、霍去病、张骞和司马迁等的功劳。

  首先是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不仅慢慢消

  除了“黄老思想”对人民的消极影响,而且还从思想上实现了统一,使全国人

  民能够思想团结。最后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正统的思想,并相继影响了中国两千

  多年。

  其次是理财家桑弘羊帮助汉武帝处理了几十年的财政问题,不仅使国泰民

  安,而且还给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提供了大大支持。公元前120年,国家财政

  出现了八不敷出的问题,同时还急需金钱去支持对外战争。这时桑弘羊就向汉

  武帝建议在全国内实现盐铁的国营制度,就是私人不准继续经营盐铁业务,这

  一措施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解决了上述问题。

  第三是大胆利用卫青、霍去病去与匈奴作战。卫青、霍去病本来身份卑微,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为这个而不去重用他们,反而相继大胆地任命卫青、霍去

  病为将军,抗击匈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屡败匈奴,收复了大片失地,扩展

  了汉朝的疆域,彻底结束了汉匈关系中汉朝被动的局面,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

  威胁,并且为日后国家的安定创造了条件。

  第四是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了更好地抗击匈奴,决定让张骞出使西

  域,以联络其他各国共同抵抗匈奴。为此他曾经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不仅

  获得了有关西域的大量珍贵资料,而且还打通了丝绸之路。这些既为汉朝的

  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外交流,也为后来的中国开通了与外界交往

  的通道。

  最后是“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尽管他受到了汉武帝严厉的惩罚,但是

  他的旷世巨著《史记》却得以留存下来,不但让今人可以了解更多的远古历史,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著作。

  正是因为汉武帝的这些用人策略,使得汉朝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座高峰。

  【故事中的经济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一点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有

  的人当了企业的老板,有的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有的人做老师教育孩

  子……这些无不告诉我们“分工”的存在。只有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才

  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经济。那么现在我们想想为什么汉武帝能够创造出如此的

  盛世呢班固就曾经说过:

  “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就说明了汉武帝很会

  用人,让每个人都去根据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样,故事里的桑弘羊善于理财,解决了国家财政的问题,有力地支持了

  汉武帝对外作战;卫青和霍去病擅长行军作战,屡败匈奴,建功立业,解决了

  汉朝边界的威胁;司马迁和董仲舒写文章的能力高人一等,使得他们的思想影

  响深远;张骞精通于外交事务,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方便了中西方的交流。如

  果将这些人的工作相互交换一下,那么汉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经济学原理】

  简单来说,分工就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优势从事不同的行业。关于分工,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开篇第一章就是“论分工”,由此可见分工在斯密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斯密为了证明分工的巨大作用,在书中列举了英国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他说假如不存在分工的话,那么一个工

  人估计一天也不能制造出一枚针来,而分工以后十个人一天能造针48000枚,即每个人制造4800枚,由此可见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斯密还从3个方面论证了分工为什么能够带来如此大的飞跃,即:

  第一:劳动技巧得到提高。

  第二:减少了劳动转换时间。

  第三:促进机械的发明。

  当然这是西方经济学里关于“分工”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也

  经常会提到分工。马克思不仅明确指出分工是商品产生的前提之一,而且还对

  分工进行了科学分类。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根据不同的性质

  将分工分为3类,即一般分工(将社会生产分为工业和农业)、特殊分工(将

  工业或农业继续划分)和特别分工(工场内部的分工)。由此可见分工在政治

  经济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相信在理解了“分工”这一经济学知识之后,我们会对“人尽其才”这个

  词语有更深的印象。假如您是企业的老板,那么您一定要学会汉武帝的做法,首先要发现部下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再去发挥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只有这

  样,才能够使您的部下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从而为企业带

  来更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看不见的手”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以及楚汉之争等一系列的动乱,严重破坏了社

  会的生产秩序,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到处是一片荒凉凄惨的

  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尤其是文帝和景帝面对这样一个经

  济凋零的局面,如何才能恢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呢他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使得经济逐渐恢复,并创造了“文景之治“,为日后的汉武帝奠定了基础。

  所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即秦朝采取了法家的思想,对民实行严厉的

  重压政策。文帝和景帝以秦为鉴,逐渐清除了这些法家思想,转而都采取了“黄

  老之术”,就是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同时为了能够做到“与民生息”,政府

  也不去过多打扰农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由于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和修建大量工程,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最终

  导致秦的消亡。为此,他们为了减少农民的抵抗,不仅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税率最低的时候达到了“三十税一”,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大量削

  减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让农民拥有相对的自由,从而更好地发展生产。

  第三,文帝时期,为了维持国家的安定,对周边少数民族都采取很友好的

  政策,特别是面对实力较强而又屡次侵犯汉朝的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绝不轻

  易对外用兵。这些不仅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而且使国内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环

  境。

  第四,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接着就出现了因粮食过多

  而使粮价下降的问题。粮食价格下降了,当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收益。为了增加

  农民收入,使得农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文帝采取了鼓励富裕人家或官员去购

  买农民的粮食,从而提高粮食价格,进而来稳定农业生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经济逐步繁荣,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安居乐

  业,出现了四海升平的景象,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的政策中,我们看到一个明显而又重要的主题,那

  就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黄老之术”的本质就在于“无为而治”,想通过“无为”而“无

  不为”,“与民休息”这个政策就是其具体表现。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在经

  济发展中,不必插手太多事物,市场会在其自身机制下自主向前发展。

  第二,在文帝和景帝的整个统治时期内,没有出现像今天这样规模宏大的

  中央财政刺激计划,所有的只是为农民减轻税负,为农业发展营造了一个积极

  向上的环境,也没有过度干预,第三,在对外关系上,同样没有太多的“作为”,效果也很明显。当然,“文景之治”的时候,政府也不是完全不去干预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出现粮价下

  跌时,政府就通过增加购买来稳定粮食的价格,这又说明了政府是“有为”的。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干

  预和放任,其中放任在经济学里有个专有的名词——“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原理】

  “看不见的手”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大致意思是说:在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只需扮

  演“守夜人”的角色即可(政府要提供司法等服务),不要过多地干预市场。

  《国富论》中进一步指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运作原理,指出每个经济理性

  人都在去追逐自己的利益,最后使整个社会的利益都得到了提高,即使出现问

  题,市场机制也会自己去调整,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英国等早期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得以迅速发展。

  可见该理论的实践意义重大,但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后,我们渐渐认识到

  它也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特别是1929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几乎摧毁了

  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想依靠市场的力量去恢复经济已经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

  情了。这时候又促使一门新的理论产生——“看得见的手”,凯恩斯由此创立

  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学科——宏观经济学。

  的确,市场运行仅仅依靠自身机制或者说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明显是

  不够的,不然也不会出现政府干预的情况。例如故事里政府对粮价的干预就说

  明了市场也有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此时,政府就会试图干预(也就是“看得

  见的手”)市场,以弥补其不足。只有有机结合“两只手”,才能更好地促进

  经济的发展。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进行改革开放,对内允许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对外积极引进外资,鼓励进出口贸易,这些都是政府利用“看不见的手”原理

  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还借鉴了国外的经济发展经验教训,要时刻警惕该“看

  不见的手”的不足,对市场机制不足的地方进行有效干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得到大大提高。

推荐访问:经济挫折的案例及分析 挫折 案例 分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