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18篇

时间:2022-11-24 18: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18篇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的论文  前言:  一、1978年12月,具有战略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18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18篇

篇一: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的论文

  前言:

  一、1978年12月,具有战略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及重大调整。经济建设取代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取代了闭关自守。二、1979年,在中国首创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引资的试验田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三、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四、1984年,提出并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商品意识、商品经济得到宣传和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多元所有制主体纷纷出现并得到中国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极大地改变了国营、集体经济大统大独的局面。

  五、1986年,以税制改革及政府分权、放权为契机,全民所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推进。

  六、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执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路线正式确立,成为10年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和法宝。“

  七、198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再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社会、世界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建设中,务必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要在世界高科技、尖端科技占有一席之地、重要之地。

  八、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已逾古稀之龄的邓小平再一次南巡,组织和倡导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第二次“大讨论”与思想“大解放”,结束了“姓社姓资”毫无意义的争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香港国归祖国,“一国两制”成功实施,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令人遗憾的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师、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于1997年2月19日21:08分离开了我们。“

  十、1998年,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完成了1万公里,开启了全新的“中国高速”时代。1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达5.4万公里,仅位列美国6万公里之后,排名世界第二。十一、2001年,历尽艰辛与克服阻挠,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说这是朱镕基政府的最大功劳和亮点

  十二、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

  十三、2005年,在中国延续并实施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取消,建国后的《农业税条例》废止,农民在封建社会期盼的轻税薄赋终于得以部分实现,农民种地从此不但不交税、不交费,反而得到多种补贴。

  十四、2006年,中国数字展示的中国奇迹向世界宣告并证明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综合国力与实力的巨大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0名以后上升到第四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在2022年前三季度GDP总量超过日本,第四季度有望继续并达到前三季度水平,从而历史性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独立经济体。)

  十五、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发展学说”。

  十六、2022年8月至9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

  十七、2022年9月,“神七”飞船、伴飞小卫星标志着新中国的航天事业登上了世界第一集团的高度,航天领域“三足鼎立”局面正式构建。

  十八、2022年9月,在如火如荼上演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真正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十九、2022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再一次唱响了“三农”改革的号角。二十、2022年3月1号,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二十一、2022年10月1号,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国家领导人和各族群众在首都见证了又一次共和国壮观的阅兵式。

  二十二、202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第41届世界博览会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4.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奇迹背后有哪些宝贵经验

  十个结合,一般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的十个方面的结合。这十个方面的结合,回答了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胡锦涛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而言就是“十个结合”。

  一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三是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五是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是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是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是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是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是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

  重大意义

  一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社,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篇二:改革开放论文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转折点,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人

  民受程度提高了,人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改革开放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虽然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我的家乡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个经济不太发展的小城市,从以前到现在它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变化,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是无数家庭的见证。下面就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精神娱乐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经济体制以及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来谈谈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

  (1)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当时衣服大都是自己手工做的,颜色也几乎是黑白蓝,比较单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2)食:改革开放前吃饭必须靠粮票、油票等去换。我小的时候还记得在家里见过那时的5市斤的粮票。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而逐步提高,在温饱问题完全解决后,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3)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后来就用砖瓦建土砖房。而且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组织下,家家接通了自来水、数字电视、网线,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4)行:过去,从我们乡里到县城不足二十公里,听家里老人说以前自行车都很少,人要去哪完全靠步行,后来家家都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再后来几乎家家都有了车,大大方

  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而且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市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多笔资金,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城乡公交也开通了,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销售到更多的地方,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5)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以前一个村子里也没有几家有电视机,而且还是黑白的,当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空调、汽车等,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转向了“享受发展型”。

  二.改革开放前后的精神娱乐事业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刚刚能给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买书都不太舍得。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前几年我们镇里还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我妈妈她们几乎天天都去广场上去跳广场舞,而且还有几个乡镇之间联合举办的友谊比赛,大大丰富了百姓的娱乐生活。

  三.改革开放前后的文化教育事业变化

  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当时的家长甚至老师也不怎么重视文化教育,许多人上个三四年级就会退学。如今,村里所有小学、中学现已全都合并到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费的待遇,学生上学时还由学校专设校车接送。不过这一待遇我们没有赶上。

  四.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体制变化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我们村是一个大型工业村,几乎家家都靠小型机械制造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有的自己做起了生意当上了小老板,不但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基础,带来了更多的就业的机会。

  五.改革开放前后的医疗体制变化

  农村人“看病难”一直是个有目共睹的现象。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许多人得小病的时候大都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病情恶化,等到病情较严重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人们才去,医院动辄几万元的医疗费用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的推行,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农民看病终于也有了医疗保障制度,而且根据情况报销一部分费用。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

  变,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的家乡取得了很多成就,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严重,空巢老人现象。由于计划生育的限制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很多空巢老人,但是在农村虽然有一些养老补贴等但是养老福利设施等还不健全,可能一个镇上只有一两个养老院,一个床位,一铺难求,不能够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解决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第一完善居家养老环境。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第二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号召,更是我们黎民百姓的选择。国之责,民之行,每个人都需要积极应对。我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能化解各种难题,跨过任何障碍。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努力拼搏,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已经来到了家家户户,小康生

  活就在我们身边。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会变的越来越美丽,人们的生活会变的越来越富裕。当然,我伟大的祖国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篇三:改革开放相关(学生手写,可作论文参考)

  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成就与思考

  张厚楚,02022223

  摘要:改革开放的改革开放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

  关键词:定义、目的、意义、成就、问题、未来;

  自从1978年起,改革开放便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了三十五年有余,并且,改革开放给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也许有人要问,改革开放是什么?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它又是干什么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整个中国都陷入了一种混乱不堪的状态,政治、经济都陷入了奔溃的边缘。而与之相反的,世界范围内却掀起了一场关于经济、关于科技的大革命和大腾飞。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之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由此出现在中国大地并且进入每个国人的生活与工作中。

  其实,从那时起,邓小平同志便对改革开放有了明确定义: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它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我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它要做什么呢?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系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其根本性的改革。它要大幅度的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

  这样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决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呢?

  先来看看它那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项基本国策的支持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过三十五年努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经济体

  改革不断深入2006年起,我国

  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在国企中,企业改革不断改革。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的基本框架,国有经

  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

  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

  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

  位进一步巩固。对于资

  的所有制,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

  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

  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

  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设步伐加快。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整顿和

  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

  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

  的力度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最近35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并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5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提高3倍以上。扶贫工作成效明显。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

  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但是,改革开饭毕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照搬。改革进程也不可能一路顺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那解决。所以,我们也必须对于改革开放35年来的改变引发深刻的思考。

  首先,是工作重心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便是“经济经济改革”。35年以来,中国经济不仅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是否发现,在改革经济的同时,我们的很多东西是否也发生了改变或者丢失?我们又是否考虑过,要实现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需要改革的只是经济吗?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恶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然后,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这里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发明、创新、运用,不是科学家的实验室或档案柜里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最关键的,是文化与思想。

  毋庸置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经济是必不可缺的条件。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基石是什么?是在历史沉淀下不断积累的文化与思想。而改革开放在改革和开放的同时,新兴事物与全球多元文化的涌入,对我国本土文化以及思想造成了极大冲击。这造成了社会上对于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西方的庸俗、有害的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一些人,引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心理。

  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利而不择手段。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与趋利原则泛用于其他领域,甚至影响到党内政治生活。市场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引起了一些人思想上的混乱,一些人缺乏理想信念,甚至丧失伦理道德等。这造成了社会上对于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所列之负面影响虽然只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我国社会的部分领域或有限的人群构不成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腐蚀却是不可轻视的。它削弱民族精神,败坏社会风气,淡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政治理想,甚至导致腐败和犯罪现象发生,干扰民

篇二: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论文

  Lastupdatedat10:00amon25thDecember2020

  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吃大锅饭

  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时,实现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建构,但在合作化后期由于操之过急,推行“人民公社制”后期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严重挫折。人民公社制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社合一),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高级社中取消了按土地和农具入社分红制,出现了“一大二公”,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成了合作社性质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的农民私有被集体统一所有代替。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后,对我国农村原有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日益明显;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此外还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农业事权,实行农业保价、专储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

  统分结合(在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收入)

  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改革这种管理体制要大胆的下放权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四方面的积极性。

  身份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

  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在高度计划化的经济体制之下生存的,企业的结构类型呈现为生产型。国家逐步对企业采取了扩大自主权、减税让利、赋予企业以利益动机等措施来培育企业的商品经营意识并为其独立经营提供了部分政策性保障。理论界也对企业提出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倡导。此时企业的身份开始了由政府附属物向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的方向转变。国家对企业所设置的“计划笼子”开始宽松了,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首次将我们的宏观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述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明确地指出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随后,国家又相继推行了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调离审计制的“三制”改革,期望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商品经营者。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进展,我国宏观体制上的不适应越来越清楚地被暴露出来,迫使我们加速了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也即市场经济的转换。

  经营权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

  继企业体制的第一步变革后,许多已下放的权力又不断地被政府部门截留或干脆收回,企业自主权很难落到实处。这就是企业的资产所有权是国家的,企业是国营的。而这种所有权的行使权力又是被分割在若干政府部门的手中,有的甚至掌握在党务部门(如企业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而企业对自身所持有的资产只有占有与经营的权力,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内含与外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是很难界定清楚的。于是,在下放企业自主权的过程中,各政府部门“恋权”与厂长、经理“望权兴叹”的问题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以致于一个时期中,中国的厂长们发出了“给厂长松绑”的大声疾呼。这说明了我国公有制企业要求走向真正的人格独立的欲望越来越迫切,也昭示了一个趋势,中国对企业的管制权必须由“人权管制”走向“金权管制(市场规律管制)”与“法权管制”。这就导致了1987年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二大步,这就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也即被称为“两权分离”的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产权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三个阶段

  前两大阶段的改革,无疑对启动企业活力均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一个要害性的问题在这两个阶段的改革中却只能涉及而不能解决,即企业缺乏产权动力,国有资产实质上处于虚置状态的问题。从承包制的实践结果来看,只是在有限程度上启动了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实质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承包人的权力缺乏约束等问题极为突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求的企业制度未能确立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产权形式构造得不合理。承包制(遵循了公有制为基础,联合劳动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根本属性,使企业产生一种具有活力的新机制。承包制是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形式。)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构造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不能回避。

篇三: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改革开放

  学校

  专业

  姓名

  学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么改革开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经济道路的偏差、经济体制的僵化以及国家的对外封闭,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形成,到70年代末,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第三,改革开放是纠正历史错误的需要。“左”倾错误的泛滥,加大了经济发展道路的偏差和体制僵化的程度,压抑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此,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中国的经济路线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文革”的十年浩劫,经济更濒临崩溃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不甘沉默,必将在沉默中爆发。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最后,改革开放是避免历史重演的需要。当文革结束,中国在不断徘徊、辗转难眠、处于选择的三岔口时,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所以,不管是现实还是理论上,改革开放都是新中国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既然改革开放是如此的正确,那么,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从经济生活方面来看。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这一决议到现在,中国经济发生了几大变化:(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了开放经济。(三)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转向完全的商品经济。(四)从总体上的短缺经济转向总体上的过剩经济。(五)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六)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经济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这意味着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生活方面看。从改革开放之始拎着录音机满大街溜达的不良青年,到崔健“一无所有”的嘶吼吼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从对诗歌诗人的崇拜到商业热潮,从国企改制到普及全民教育,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铁臂阿童木唐老鸭米老鼠的成功登陆,多元文化的迅速涌入填补了中国民众精神领域的空缺,中国文化透过窗口开始张望世界。

  今天,我们已经有目不暇接的电影大片供选择,有记不清名字的歌曲供下载,有各种版本的书籍供挑选,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演出。年轻人已不满足围成一桌麻将消磨时光的生活,派对、沙龙、驴友、k歌……每个新词汇的衍生都包含着社会文化内容的不断拓展。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正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

  从居民消费生活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从衣食住行用方面可窥见一二。

  食:“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生活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食品消费方面,主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其中又以营养、美味和保健型食品消费增长较快。在食品消费中,人们注重食物的营养,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人身上蓝、黑、灰颜色的“干部装”几十年如一日,满大街的中山装、解放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颜色在服装上的应用开始变化,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时尚。近年来,各类休闲店、服装品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大街小巷,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个性的方式。

  住:改革开放之初,住宅有卫生间的不多,甚至一个房间兼有居室、厨房等综合功能。房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楼、别墅,无不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现在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浴室,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等等。

  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建设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前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是奢侈品的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各个大城市也开始规划建设地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跨越。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早被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组合音响、电脑所取代,并向着高科技、高时效性、享受型、信息化方向发展。

  但是,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经济发

  展的同时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落后,而且遍地开花的工业化方式,造成了生态和居住环境的急剧恶化。另外,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社会渐向两头社会方向发展。要想使社会得到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应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实现稳定的基础。邓小平特别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和组织方式的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如果不进行这第二次革命,我们第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就不能巩固,搞得不好,甚至还会前功尽弃。这一点已被一些国家的经历所证明。因此:坚持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发展,就是促进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改革就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有领导、有步骤地解决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现存矛盾。因此,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中国人民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切身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逐步改善,就谈不上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不能设想有脱离改革的发展和离开发展的稳定。亦不能希冀不彻底的改革会得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并由此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说到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其最深刻的根源皆存在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之中。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三十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改革、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

  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我们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速度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更快一些,反对坐失良机,其用意就是要抓住机遇,在经济效益较好,避免发生大的波动的前提下飞跃式地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上台阶”是邓小平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在不同的场合,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分别表述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任务。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从抓主要矛盾方面讲的,最根本任务是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谈的。

  不论是首要任务还是最根本任务,就是一条,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换言之,我们讲改革,讲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没有发展,就没有真正的稳定,离开发展谈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只有发展才能体现出改革的真正价值及稳定的真实内涵。也只有发展才能使其与改革、稳定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由此显示出它在其中的全局性、功能性作用。由此可见,发展本身和稳定不是并列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目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定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发展,稳定就失去意义。但追求绝对的稳定,也不可能,正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邓小平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产力就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的所有讲话之中,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以贯之地摆在他思想的最重要位置。因此,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就要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中国一定要发展,因为落后就没有出路。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之所以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并不在于稳定本身就是目的,是绝对的,是可以代替其他方面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没有稳定,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没

  有稳定,就谈不上发展,就不能积蓄力量、巩固成果上台阶。从哲学的角度谈,稳定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和因素。学习邓小平关于稳定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树立辩证的稳定观。

  我们不论讲什么样的稳定都是为了发展,进中求稳,稳中求进,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大道理、硬道理、总道理。我们所提倡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而不是经济工作的平平静静、死水一潭,也不是改革开放中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坐失良机。更不是用稳定来代替或否定其他。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要特别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总之,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又是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篇四: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外国语学院

  12级英教4班

  林婉婷

  120201092

  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演绎了前所未有的果断决策,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回忆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中国要消除“左”的干扰、摆脱传统体制的制约,就只有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走向繁荣富强。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不断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向前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发展

  成就

  正文:

  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邓小平不但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而且描绘并规划了具体蓝图,领导制定了实现这个蓝图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而始终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大方向。而今,改革开放已成为深入民心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邓小平理论不仅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更为我们建设了一个新时代。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建国以来一些失误产生的原因。首先在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全党应解放思想、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人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产生迷茫的时候,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事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在思想观念上为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使人民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观念,以辩证双向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实施的方法,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把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多年来国人才从“文革”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多年间的快速发展。

  三十多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30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华夏儿女近百年的富强梦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往高攀的历史缩影。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多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

  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

  改革开放演绎了前所未有的果断决策,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回忆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中国要消除“左”的干扰、摆脱传统体制的制约,就只有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走向繁荣富强。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的领导下,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纠正“左”的错误路线,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二是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党内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978年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开辟新的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四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制定了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指导方针;五是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消除思想僵化和封闭守旧意识,要求人民的思想要适应改革开放,迎接现代化建设,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一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革命首先在农村展开,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要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在改革开放中牢牢抓住生产力不放松。一是深刻地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并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实践证明,第一、第二步已经实现,第三步在新世纪初已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论述,一则消除了人民几十年来对社会主义只有计划经济、不能有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二则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由此,使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四是“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一方面克服了在发展中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问题,用发展的事实来证明党执政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特别是重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认识上的思想障碍,使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五是在邓小平同志“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的要求下,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实现了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篇五: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改革开放

  学校

  专业

  姓名

  学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么改革开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1

  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经济道路的偏差、经济体制的僵化以及国家的对外封闭,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形成,到70年代末,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第三,改革开放是纠正历史错误的需要。“左”倾错误的泛滥,加大了经济发展道路的偏差和体制僵化的程度,压抑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此,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中国的经济路线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文革”的十年浩劫,经济更濒临崩溃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不甘沉默,必将在沉默中爆发。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最后,改革开放是避免历史重演的需要。当文革结束,中国在不断徘徊、辗转难眠、处于选择的三岔口时,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所以,不管是现实还是理论上,改革开放都是新中国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既然改革开放是如此的正确,那么,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从经济生活方面来看。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这一决议到现在,中国经济发生了几大变化:(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了开放经济。(三)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转向完全的商品经济。(四)从总体上的短缺经济转向总体上的过剩经济。(五)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六)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经济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一方面,2

  这意味着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生活方面看。从改革开放之始拎着录音机满大街溜达的不良青年,到崔健“一无所有”的嘶吼吼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从对诗歌诗人的崇拜到商业热潮,从国企改制到普及全民教育,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铁臂阿童木唐老鸭米老鼠的成功登陆,多元文化的迅速涌入填补了中国民众精神领域的空缺,中国文化透过窗口开始张望世界。

  今天,我们已经有目不暇接的电影大片供选择,有记不清名字的歌曲供下载,有各种版本的书籍供挑选,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演出。年轻人已不满足围成一桌麻将消磨时光的生活,派对、沙龙、驴友、k歌……每个新词汇的衍生都包含着社会文化内容的不断拓展。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正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

  从居民消费生活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从衣食住行用方面可窥见一二。

  食:“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生活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食品消费方面,主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其中又以营养、美味和保健型食品消费增长较快。在食品消费中,人们注重食物的营养,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人身上蓝、黑、灰颜色的“干部装”几十年如一日,满大街的中山装、解放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颜色在服装上的应用开始变化,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时尚。近年来,各类休闲店、服装品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大街小巷,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个性的方式。

  住:改革开放之初,住宅有卫生间的不多,甚至一个房间兼有居室、厨房等综合功能。房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楼、别墅,无不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现在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浴室,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等等。

  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建设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前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是奢侈品的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各个大城市也开始规划建设地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跨越。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早被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组合音响、电脑所取代,并3

  向着高科技、高时效性、享受型、信息化方向发展。

  但是,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落后,而且遍地开花的工业化方式,造成了生态和居住环境的急剧恶化。另外,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社会渐向两头社会方向发展。要想使社会得到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应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实现稳定的基础。邓小平特别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和组织方式的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如果不进行这第二次革命,我们第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就不能巩固,搞得不好,甚至还会前功尽弃。这一点已被一些国家的经历所证明。因此:坚持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发展,就是促进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改革就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有领导、有步骤地解决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现存矛盾。因此,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中国人民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切身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逐步改善,就谈不上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不能设想有脱离改革的发展和离开发展的稳定。亦不能希冀不彻底的改革会得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并由此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说到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其最深刻的根源皆存在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之中。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三十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4

  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改革、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我们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速度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更快一些,反对坐失良机,其用意就是要抓住机遇,在经济效益较好,避免发生大的波动的前提下飞跃式地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上台阶”是邓小平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在不同的场合,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分别表述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任务。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从抓主要矛盾方面讲的,最根本任务是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谈的。

  不论是首要任务还是最根本任务,就是一条,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换言之,我们讲改革,讲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没有发展,就没有真正的稳定,离开发展谈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只有发展才能体现出改革的真正价值及稳定的真实内涵。也只有发展才能使其与改革、稳定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由此显示出它在其中的全局性、功能性作用。由此可见,发展本身和稳定不是并列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目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定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发展,稳定就失去意义。但追求绝对的稳定,也不可能,正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邓小平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产力就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的所有讲话之中,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以贯之地摆在他思想的最重要位置。因此,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就要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中国一定要发展,因为落后就没有出路。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之所以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并不在于稳定本身就是目的,是绝对的,是可以代替其他方面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没有稳定,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发展,就不能积蓄力量、巩固成果上台阶。从哲学的角度谈,稳定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和因素。学习邓小平关于稳定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树立辩证的稳定观。

  我们不论讲什么样的稳定都是为了发展,进中求稳,稳中求进,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大道理、硬道理、总道理。我们所提倡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而不是经济工作的平平静静、死水一潭,也不是改革开放中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坐失良机。更不是用稳定来代替或否定其他。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要特别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总之,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又是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篇六: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想想六十年前的今天,做什麽都会要票,粮票、布票、油票等等,人们穿的是白或青色的棉布衣服,穿的是布鞋,人们舍不得花钱,自己做衣服穿,出门就得走,走得还都是些坑坑洼洼的土路,住的房子破旧,年久失修,墙全是用石砖砌成的。看看六十年后的社会,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高耸的楼房大厦,整洁,美丽,宽阔而平坦的大道上,飞驰着一辆辆高档轿车,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路线也不断增加,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再说以前的孩子,家里没钱就不上学,即使上学,也是坐在四面漏风的“教室”里,六十年后的今天,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上学,大家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吸收知识,丰富自己,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争光,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琅琅读书声和优异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不仅如此,为了能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读上书,我们国家每年还有大批的志愿者到各个贫困的地方去教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知识,都有学问,这是多麽的伟大啊!因此,在祖国的六十年生日里,我代表全国各地的学生,向祖国亲切的道一声:谢谢!

  六十年以来,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

  “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

  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所有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我们国家领导人的辛勤工作以及高明的指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在这祖国六十年的生日里,我代表全体中学生向祖国深切地道一声:谢谢!

  中国,六十年以来的巨变,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也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6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October1,1949,ourgreatleaderChairmanMaoZedonginTiananmenSquarestandinginthemagnificent,thesoundoftherumblingofthegunsalute,solemnlyproclaimedtotheworldthefoundingofthePRC,andpersonallyraisedthefirstFive-StarRedFlag,Chinapeoplestoodup!

  TheChinesenationhasalonghistoryoffivethousandyears,fromtheXiaDynastytotheQingDynasty,fromtheRepublicofChinatotheRepublicofChina,andtoday,wewelcomethecelebrationofthesixtiethanniversaryofthefoundingoftheday!Thisisanexcitingday,thisisanexcitingday,thisismoreofahistorywelookbackandlookforwardtothefuture!

  Thinkaboutsixtyyearsagotoday,andyou"llwanttotickets,foodstamps,clothvotes,votes,andsooil,peoplewearingwhiteorbluecottonclothes,wearingshoes,peoplearereluctanttospendmoney,maketheirownclotheswear,havetogoout,gothesearesomebumpydirtroad,thehousedilapidated,dilapidatedbrickwallisallbrick.Sixyearslater,lookatthesocial,clothingcolor,morediversestyles,fabric,texture,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Transitiontothewell-offpeople"slives,ideas,moreopen.Notonlytoeat,youcanalsoeat,nutritionallybalanced,withthethickness,greenfoodenjoyspopularsupport.Food,lifehasnotjustfoodandclothinggoods,gradually

  becameanartandaculture.Buildingtoweringbuildings,clean,beautiful,wide,smoothroad,andspedforwardtoahighclassvehicles,highways,railways,airrouteswillcontinuetoincreaseaspeople"sliveshasbroughtgreatconvenience.

  Besidesthepreviouschild,thefamilymoneyisnotgoingtoschool,eveniftheschoolissittingsurroundedbyleakageofthe"classroom"where,sixyearslater,everychildisequal,havetheopportunitytogotoschool,wewereallsittingbrightandspaciousclassroom,listeningtotheteacher,toabsorbknowledge,toenrichthemselves,andstrivetobecomethecountry"spillarsofhonorforourcountry,tocarryforwardthetraditionalvirtuesoftheChinesenation,recitedthereadingsoundandexcellentperformanceisthebestproof!Notonlythat,inordertoallowpoorchildrentoreadalettertothemountainsofourcountryalargenumberofvolunteerseachyeartovariousplacestoteachthepoor,sothateverychildaccesstoknowledge,thereisknowledge,thisishowgreatah!Therefore,inthecountrysixyearsbirthday,Ionbehalfofstudentsacrossthecountry,kindofRoadtothemotherlandsoon:Thankyou!

  Sixdecades,educationhasalsoachievedgreatdevelopment.In1983,ComradeDengXiaoping,educationforthemodernization,facetheworld,facethefuture!Recoverthebeginning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system,thereare570millionpeopletotaketheexam,butonlyadmitted270000;and2007,thenationalcollegeentranceenrollmentreached10.1million,takingup5.67millionnewstudents!With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scale,moremoreandmoreChinesepeopleinhigh-techtalentintheworld,occupiesanincreasinglyimportantposition!

  Chinaisacountryofacohesive,1997returnofHongKong,Macao1999;thefaceoftheSouthin1998floodsrarelyseeninhistoryin2003,peopleafraidtofacetheSARSepidemicin2008,morethanadozenprovincesinthefaceofraresnowdisasters,particularlyin2008Wenchuanearthquake,whichshooktheworld,shakethem,notonlytheearthquake,moretoChina"sgreatadmirationandrespectforcohesion,injustoneday"stime,alargenumberofvolunteersandstateleadersrushedtothescene,bloodfromthefrontcarofthe"queue",allwalksoflifetomillionsofdollarsofcontributions,oneafteranothermovingstoriesandcharacters,provedtotheworld:Chinaisstrong,Chinaisindestructible!Becauseofthiscohesion,sixyears,Chinahasundergoneenormouschanges,fromonepersontoparticipateintheOlympicGames,LiuChangchun,XuHaifengwonthe1984Olympic"sfirstgoldmedalatthe2000SydneyOlympics,theChinesedelegationharvested28goldmedalsachievedthegoldmedalstandingsandarerankedthirdinmedalsuccessinAthensin2004,theChineseArmyisamplifiedtothetotalnumberof32goldmedals,rankedNo.2medalstable!Today,theOlympiccurtainopenedonthelandofChina,webecomethemastersoftheOlympicGames!51goldmedals,rankingfirstinthegoldmedalstandings,istestimonyofourstrength;neverdaredtohavetheideaofGod,tothe"Shenzhou"Ascension,thefirstsuccessfulmannedspaceflight,ShenzhouVImannedspacesatellite

  successfullyreturn,theShenzhouVIIspacewalk;fairytalefromtheMoon,tothecountry"sfirstlunarexplorationsatellite"Chang"eI"launched,descendantsoftheMillenniumflyingtothemoonDreambecomeareality......allthisinthedescriptionChinaisgraduallybecomingstronger,Chinawillbecomethemostpowerfulandindestructiblecountry!

  Allthischanges,areinseparablefromthehardworkofallworkingpeople,ournationalleaderscannotdowithoutthehardworkandwiseguidance,withoutwhomwewouldnottoday,inthiscountrysixyearsofbirthdays,onbehalfofallstudentsdeeplyauthenticsoundtothemotherland:Thankyou!

  China,thesixdecadessincethechanges,everyChinesepeoplewillneverforget,asamiddleschoolstudent,Ialsofirmlybelievethatthroughoureffortsandstruggle,ourmotherlandwillbecomeincreasinglystrong,thepeoplewillbegettingabetterlife!InthejourneyofthegreatrejuvenationofChinesenation,willappearoneafteranotherglorious60years!TheriseoftheChinesenationwillsurelymaketheworldproudforus!

篇七: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必须以史为鉴,避免丑剧的发生,让国家繁荣富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篇一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以史为鉴》

  摘要:一个国家的落后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法制不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满清政府经过康乾盛世达到顶峰后开始衰落,到清末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本文从清末的一次的干预别国的新闻条例来说明清政府的颟顸与落后。改革开放必须以史为鉴,避免这样的丑剧的发生,让国家繁荣富强。

  关键词:改革开放;依法治国;新闻条例;言论自由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全球瞩目,这也与坚持依法治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国家的落后,软实力的不强大也是重要原因。其中法制是重要的部分,这个历史上已经有证明了。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以六君子遇难及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为标志落下了帷幕,但清政府对维新志士的迫害并没有停止,很多人为了躲避迫害只好远避他国,但他们在异国他乡也继续进行着维新的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耳闻目睹西方之学,跟坚定了他的中国应该维新的主张。遂于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宾诺莎、卢梭、培根、笛卡儿、达尔文、盂德斯鸠、康德等、其领域遍及历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

  但清政府对维新派的迫害没有停止,甚至伸手到国外。清政府敦促日本政府驱逐康梁,还多方打击他们的活动,其中重点就包括查禁清议报。清政府负责处理此事的是张之洞。

  1899年2月16日,张之洞派手下汪凤瀛到日本驻汉口领事馆交涉,说清议报上所登载的事情都是编的,现在中国不许发行了,也希望日本能禁止。但日本的濑川领事说:我们的新闻法只对本国人发行

  的报纸杂志有禁止权,特别是该条例1897年修订后,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的范围更扩大了,就算是议论时政,也没有被禁止的。现在横滨发行的清议报是以英国人的名义发行的,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处置。但你的来意,我会转告有关单位的。

  张之洞赶快电告清政府,清政府又约日本矢野公使面谈,矢野说按新闻条例处理清议报,须问明政府才能回复。但在1899年正月三十日,矢野向青木外相报告说:无论如何,在目前,纵使该报有与条约相抵触之处,也没有禁止其发行之法。对于清政府的请求,我们只能劝告梁启超,在记载事实方面加以留意。”

  如果把日本有意庇护康梁的因素排除的话,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法制建设上中日的差距有多大。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向法制化的国家迈进,其中的新闻条例让新闻媒体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媒体发挥了第四阶层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此时的清政府却颟顸无能,更不识法制为何物,只能做些让外人耻笑的事情。

  上面是事情说明了清政府对外国法制的无知,但就算是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事情,它也是愚昧无知,这便是20世纪初发生的著名的《苏报》案。

  《苏报》案缘起于南洋公学的学潮。南洋公学是盛宣怀1897年创办的,本来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教授西学,但却在1902年发生了学生要求学新学的学潮,有学生因此退学,为了安置、继续教育这些学生,蔡元培与人成立了爱国学社,延请名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就包括章太炎。此时,创办于南京的《苏报》迁到了上海,主笔是章士钊。爱国学社的学生和老师就成了《苏报》的积极撰稿人,社论经常由蔡元培、章太炎、章士钊等人轮流撰写,言论日趋激烈,特别是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邹容的后来出单行本的文章都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苏报》的革命宣传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惧,1903年6月21日,清廷发布谕旨:“查禁密拿”。两江总督魏光焘密电上海道袁树勋:“苏报馆刊布谬语,四川邹容所作《革命军》一书,章炳麟为之序,尤肆无忌惮,令一并查拿”。6月29日下午中西捕探把《苏报》馆司

  帐程吉甫抓走,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邹容住在虹口,听说章太炎被捕,决心与章生死相共,第二天自动去捕房投案。7月7日,《苏报》馆和爱国学社被查封。清政府派人多方活动,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或处决”。

  由于报纸在租界内创办、经营,又由于治外法权的原因,租界内的事务由租界处理,具体到这个案子就是由会审公廨审判,清政府不仅无权插手,甚至还必须以原告的身份出场。如果抛开盲目的民族主义以及租界是清政府战败被迫开放的原因来看的话,政府作为原告或者被告出庭应讯本来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确实激起了极大的反响。

  清廷对苏报案的态度很明确,一是“引渡”;二是严惩。苏报案发生后,军机处领班大臣奕劻的代表联芳、上海道台袁树勋等清政府官员就多次向租界提出将人犯交给清政府并处以极刑的要求;8月30日,两江总督魏光焘致信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古纳,要求租界当局将章太炎、邹容等交给清政府:“诸犯为中国人,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华帝国领土范围之内,因此有义务将诸犯交给中国当局惩处;此为中国主权,他国不得侵夺。”但西方列强以中国政府草菅人命为由拒绝交出苏报案犯——租界的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害,但在客观上又起到了保护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作用,这种历史的错位让人颇感意味深长。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好准备在法庭上争取主动,希望以此严惩章、邹等人。

  对苏报案犯的审判分别于1903年7月15日、7月21日、12月3日、12月4日、12月5日和12月7日举行,在律师的点拨下,章太炎和邹容都极力为自己作无罪辩护。清廷对章太炎的指控主要集中在“载湉小丑,未辨菽麦”上,称其是“诋毁圣上,呼为小丑,立心犯上,罪无可逭”,对此章太炎回应说:“根据外国观念,通常称呼统治者私人名字,在中国有三个满族皇帝常常被称呼私人名字。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做。至于以‘载湉’二字称呼现在的皇帝,他当了皇帝后名字没有改变,现在也不需要再改名字。”对于“小丑”一词,章太炎则如此解释:“根据我的翻译,应该是‘小孩子’。”

  邹容除了承认《革命军》是自己所作外,其余则一概不承认。

  根据欧美国家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理念,章太炎“载湉小丑”以及邹容“杀尽满人方罢手”之类的言论并未构成犯罪,但在清廷眼里,这却是砍头的重罪。最后租界当局与清政府达成了妥协,以“言语纰谬”之罪判处“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章太炎)监禁三年”,这起晚清历史上的惊天大案最终草草了结。

  以上虽是两个孤立的事件,但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在现代法制已经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的时候,满清政府还是固守着传统的“家天下”的传统,在列强环伺的时候处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30年的改革成就来之不易,特别是现在改革又处在重要关口,更应该以史为鉴,不盲目狭隘的自大,提高软实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度。

  参考资料:

  [1]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王敏:《苏报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3]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徐中煜:《清末新闻出版案件研究1900-1911:以苏报案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八: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版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英国

  汤因比

  的冲突反应模型

  Braudel法国年鉴学派的微观历史和三层次架构》物质生活-经济基础-世界市场

  MarvinHarris美国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唯物主义:生态-技术-文化的决定论

  Wallerstein世界系统的冲突-扩散-反应模型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RuthBenedict菊与刀

  市场竞争类型取决于生态和地理环境:

  平原靠海》交通便利,开放竞争》重商传统

  内陆多山》囤积居奇,封锁垄断》抑商传统

  技术选择取决于生态气候:

  西欧奶牛(cow)为主的牧农混合经济是消耗资源节省劳力的技术》香料贸易刺激开放经济的发展

  中国种粮

  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是消耗劳力节省资源的技术》自给自足导致封闭经济的强化

  案例:美国德克萨斯州牧场,3口之家,最低规模100头奶牛,每头需牧场10英亩》6000市亩

  假设中国农民3口之家,6亩土地可以生存。美国牧民生活方式所需资源是中国农民的1000倍!》理解西方扩张的“理性”

  六、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七、对农业结构的比较与观察

  八、对战争类型社会体制的观察与比较

  ?

  ?

  中国列国竞争的规则是土地战争

  -控制人口粮食,有粮则有军,有军则有权。

  西欧列强竞争的规则是商业战争

  –

  控制海上交通线,有先进技术才有制海权。

  -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强化人口增殖,造成农业生态危机和朝代循环。

  -西欧的文化与政治》强化技术创新,造成列强兴衰和工业生态危机。

  ?

  ?

  ?

  ?

  ?

  ?

  ?

  ?

  ?

  ?

  ?

  ?

  地理环境的巨大地区差异

  以粮为主的农业经济基础的单调薄弱

  缺乏劳动分工的协作传统

  中央集权的资源缺乏和制度简约

  》

  “一刀切”的官僚主义阻碍因地制宜与多样发展

  自上而下控制的垂直分工,阻碍自下而上自生的横向分工

  家族与宗派主义阻碍法制社会与规模经济的发展

  封闭社会的阶级斗争不一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开放系统(演化)和封闭系统(停滞)的历史进程不同

  开放是演化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演化的不确定性:稳定性和复杂性的矛盾

  生态-技术-经济-心理-文化-政治各层次间的相互作用

  封闭社会的文化,经济,与政治规律:

  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特点

  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的局限和原因

  ?

  ?

  ?

  ?

  ?

  ?

  ?

  ?

  ?

  人多势众,按势分配,和财大气粗,按钱分配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和亚瑟王的圆桌骑士

  宁可玉碎不可瓦全,和打不赢就入伙

  破字当头,和

  betteralternatives(先立后破)

  劳力密集农业的偏颇心态:

  恨草而非爱草》吃光动物,破坏生态

  重男轻女》缺乏创新与想象的文化

  重耐力轻冒险》固守传统资源》经济发展停滞

  重生存轻理想》工匠传统》阻碍科学与艺术的发展

  揭开中国经济成长之谜

  ?

  ?

  ?

  ?

  ?

  ?

  ?

  ?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人口压力,多山少地,资源稀缺

  内陆国家,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落后,缺乏科学传统

  中央集权,产权不清,缺乏法制传统

  皇朝交替,内战不断,缺乏民主传统

  外交左右摇摆,缺乏稳定盟友,缺乏西方外援

  中国经济是即将崩溃还是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

  ?

  ?

  ?

  世界矛盾焦点从东亚移到中东》给予中国和平发展环境

  发达国家人口老化》产业外移》港台与日美欧劳力密集产业先后移往中国

  美国主导的开放世界市场》给国际劳动分工提供新的机会

  高福利,大政府,过度个人主义(家庭与社区瓦解)与过度法制(巨大交易成本)》削弱西方国家国际竞争力

  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

  ?

  ?

  ?

  ?

  ?

  巨大地区差距》有利于梯度开发》无需依赖外劳

  统一语言》降低交易成本与民族矛盾

  统一大国+开放竞争》发展规模经济

  混合经济+家庭传统》高竞争力,低转型成本

  儒家传统》重视教育》高学习热情》产业升级迅速

  中国文化的发扬契机

  ?

  ?

  ?

  ?

  文明冲突与三教共存

  家庭瓦解与天伦之乐

  及时行乐与为孺子牛

  种族清洗与文化融合

  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

  ?

  ?

  ?

  ?

  ?

  ?

  ?

  ?

  固有文化的成长空间:

  重家庭,重子女,重教育》增强高科技高文化的竞争力

  国家观念,青史留名》价值与信仰

  更新文化与全球战略:

  中国的在美新秀与在俄倒爷

  《新和亲政策》对青年农民普及美育和芭蕾,对海外华裔普及中国智慧

  网络和关系

  营销中国梦:小康社会,天人合一,天伦之乐

  中国式马克思主义:各尽所能,按(工作所)需分配

  演化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观

  ?

  ?

  ?

  ?

  ?

  演化动力学:稳定性与复杂性的消长

  (trade-off)关系》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东西方文化的共存与互补

  人生的意义:西方的追求快乐与中国的吃苦耐劳

  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的征服自然与中国的适应自然(天人合一)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西方的人类中心论,道家的自然中心论,佛家的万物轮回论

  人的行为准则: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东方的集体主义(家庭,国家的利益优先)

篇九: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改革开放

  学校

  专业

  姓名

  学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么改革开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1

  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经济道路的偏差、经济体制的僵化以及国家的对外封闭,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形成,到70年代末,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第三,改革开放是纠正历史错误的需要。“左”倾错误的泛滥,加大了经济发展道路的偏差和体制僵化的程度,压抑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此,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中国的经济路线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文革”的十年浩劫,经济更濒临崩溃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不甘沉默,必将在沉默中爆发。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最后,改革开放是避免历史重演的需要。当文革结束,中国在不断徘徊、辗转难眠、处于选择的三岔口时,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所以,不管是现实还是理论上,改革开放都是新中国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既然改革开放是如此的正确,那么,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从经济生活方面来看。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这一决议到现在,中国经济发生了几大变化:(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了开放经济。(三)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转向完全的商品经济。(四)从总体上的短缺经济转向总体上的过剩经济。(五)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六)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经济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一方面,2

  这意味着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生活方面看。从改革开放之始拎着录音机满大街溜达的不良青年,到崔健“一无所有”的嘶吼吼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从对诗歌诗人的崇拜到商业热潮,从国企改制到普及全民教育,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铁臂阿童木唐老鸭米老鼠的成功登陆,多元文化的迅速涌入填补了中国民众精神领域的空缺,中国文化透过窗口开始张望世界。

  今天,我们已经有目不暇接的电影大片供选择,有记不清名字的歌曲供下载,有各种版本的书籍供挑选,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演出。年轻人已不满足围成一桌麻将消磨时光的生活,派对、沙龙、驴友、k歌……每个新词汇的衍生都包含着社会文化内容的不断拓展。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正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

  从居民消费生活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从衣食住行用方面可窥见一二。

  食:“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生活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食品消费方面,主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其中又以营养、美味和保健型食品消费增长较快。在食品消费中,人们注重食物的营养,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人身上蓝、黑、灰颜色的“干部装”几十年如一日,满大街的中山装、解放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颜色在服装上的应用开始变化,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时尚。近年来,各类休闲店、服装品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大街小巷,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个性的方式。

  住:改革开放之初,住宅有卫生间的不多,甚至一个房间兼有居室、厨房等综合功能。房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楼、别墅,无不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现在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浴室,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等等。

  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建设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前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是奢侈品的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各个大城市也开始规划建设地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跨越。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早被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组合音响、电脑所取代,并3

  向着高科技、高时效性、享受型、信息化方向发展。

  但是,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落后,而且遍地开花的工业化方式,造成了生态和居住环境的急剧恶化。另外,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社会渐向两头社会方向发展。要想使社会得到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应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实现稳定的基础。邓小平特别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和组织方式的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如果不进行这第二次革命,我们第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就不能巩固,搞得不好,甚至还会前功尽弃。这一点已被一些国家的经历所证明。因此:坚持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发展,就是促进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改革就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有领导、有步骤地解决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现存矛盾。因此,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中国人民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切身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逐步改善,就谈不上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不能设想有脱离改革的发展和离开发展的稳定。亦不能希冀不彻底的改革会得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并由此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说到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其最深刻的根源皆存在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之中。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三十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4

  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改革、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我们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速度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更快一些,反对坐失良机,其用意就是要抓住机遇,在经济效益较好,避免发生大的波动的前提下飞跃式地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上台阶”是邓小平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在不同的场合,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分别表述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任务。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从抓主要矛盾方面讲的,最根本任务是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谈的。

  不论是首要任务还是最根本任务,就是一条,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换言之,我们讲改革,讲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没有发展,就没有真正的稳定,离开发展谈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只有发展才能体现出改革的真正价值及稳定的真实内涵。也只有发展才能使其与改革、稳定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由此显示出它在其中的全局性、功能性作用。由此可见,发展本身和稳定不是并列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目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定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发展,稳定就失去意义。但追求绝对的稳定,也不可能,正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邓小平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产力就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的所有讲话之中,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以贯之地摆在他思想的最重要位置。因此,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就要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中国一定要发展,因为落后就没有出路。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之所以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并不在于稳定本身就是目的,是绝对的,是可以代替其他方面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没有稳定,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发展,就不能积蓄力量、巩固成果上台阶。从哲学的角度谈,稳定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和因素。学习邓小平关于稳定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树立辩证的稳定观。

  我们不论讲什么样的稳定都是为了发展,进中求稳,稳中求进,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大道理、硬道理、总道理。我们所提倡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而不是经济工作的平平静静、死水一潭,也不是改革开放中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坐失良机。更不是用稳定来代替或否定其他。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要特别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总之,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又是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篇十: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2)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篇二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摘要:19世纪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农民的起义,封建地主阶级改良派,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

  近代化

  影响

  一

  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并不在于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才是战败的主要根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

  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

  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抬高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压低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

  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洋务运动中改良派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依附性,决定了洋务运动只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法进入政治层面与思想层面,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但排斥与拒绝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作为保证,这些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他们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已经开始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藩篱,萌芽了中国新式的资产阶级。但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

  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们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四

  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于是开办新式学堂,从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到1894年创办烟台海军学堂,改良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虽然这些学堂规模不大,学员较少,但毕竟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还有就是派遣留学生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良派还直接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从1872年起,改良派通过清政府先后大规模向美、英、法派遣留学生。他们一方面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回国后,都以其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再有就是办刊译著,这不仅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融合。而且使改良派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编印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大量翻译西方著作。这就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

  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更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五

  结语

  洋务运动虽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仍然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探索。改良派的富国强兵虽然失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更重要的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具有深远影响。

篇十一: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我国的改革开放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的社会的夏、商、周,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又经历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人们开始追求潮流,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曾经风靡过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抹亮丽的风景。90年代,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讲究牌子了。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款式新颖、色彩丰富的各式服装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服装除了御寒功能外,更成为人们展示个性魅力的重要载体。现在的衣服也从原来的裁缝店制作走向品牌化,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县城,各种品牌的服装专卖店鳞次栉比,品种繁多。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人们的服装从原先的黑、白、灰,到现在的五万六色,从原来单一款式,到现在五花八门,从保守的竖领长袖,到现在吊带、超短裙、一步裙、吊带裙、泡泡袖……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式旗袍炙手可热,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服装在全世界也受到注目和尊重,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注目和尊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从清粥小菜到满汉全席,从粮食短缺到求肉以贵,从以肉为主到营养饮食……人们的餐桌上正在不断地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源于改革开放。

  “民以食为天”自古都是中华民族信奉的真理,“吃”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和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同时它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最高的追求和最注重的享受。

  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老百姓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安居乐业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最初,住房紧张的难以想象,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里,人口多,住房更为艰难。破旧的平房,简易的楼房,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筒子楼等等,堪称艰难困苦。尤其是公用厨房和卫生间,由于生活习惯各不不同,公共意识浓淡有异,引发了很多矛盾。有涵养的多以克制为主,自以为是的我行我素,邻里关系非常微妙,心里积聚着不满,也不敢发泄,怕造成不好的后果,落下不义的名声。

  现在,人均居住面积从不足四平米增加到二十多平方米,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房子面积愈来愈大,装修越来越豪华,人们互相观赏者,比较着,羡慕着,恨不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拥有了一套房子,两套房子,或更多。

  出行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生活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出行。改革开放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家庭中能有个名牌自行车,生活就算小康了,有轿车的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有个自行车出行真是很方便。改革开放后,有些人走在时代的前面,拥有了私家车,当时拥有“私家车”可以说是富贵的象征。随着时光的飞逝,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且车的性能

  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多,进口车,国产车应有尽有。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档次提高了。

  现在的中国无论去哪个城市都非常便利,改革开放也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

  改革开放后,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30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了改革。祖国繁荣了,家乡也在伟大祖国的庇护下巨变!

  改革开放30几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篇十二: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论文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伟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壮观。

  关键字: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富裕安康

  雄伟

  一、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

  (一)关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

  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论文

  离不开世界”。

  (二)关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其四,这种革命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的实践自觉进行的。

  (三)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邓小平对改革目标设计给予了高度重视。改革伊始,他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内涵越来越清晰。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关于改革的任务,邓小平说得更为明确。他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改革开放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认识由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逐步深化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的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等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开放论文

  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发展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条道路的内涵正是在我们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与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

  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承载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现代化航船能够破浪前行,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万众一心,团结奋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努力发展对外交往,以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的经济总值已是名列世界前茅的了,虽然人均GDP上不去,但我相信经过中国的不断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追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最好的证明,归根到底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都有着飞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的我们已经从昔日破旧的茅屋中迁入了一栋栋整齐美观的高楼大厦中;从原来的温饱问题转化到如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问题上来;从当年人们对

  改革开放论文

  太空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神七”上天,“嫦娥”奔月,一跃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飞上太空的国家;从刘长春只身参加奥运会到我们在自己国家举办奥运会……

  在文化科技方面,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并且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986年,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在政治方面,我国对外交往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并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七年后中美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论文

  四、总结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们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总之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参考文献:

  【1】

  钟玉海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9/26/content_10033977.htm;

  【3】

  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3e99b702c2d39fd2;

  【4】

  中国统计年鉴

  2007[M].

  改革开放论文

篇十三: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论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论文2篇】

  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多种原因共同引起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对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避免同样的悲剧的发生,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失误和挫折。

  文化大革命历史论文篇1

  文化大革命起因探究

  【摘

  要】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我国各方面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陷于停滞并发生倒退。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丧失了一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如何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悲剧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起因;政治;经济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化大革命或者文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偏差,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由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分子利用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抵制,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全国性政治运动。

  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多种原因共同引起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对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避免同样的悲剧的发生,对今天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准备不充分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中国共产党地位和任务也发生转变,由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

  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积极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初步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需要处理的关系的论述都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

  但是这些宝贵的经验被随后发生的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思想彻底抛弃了。

  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准备不足,在对待“社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认识不清,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单纯的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与之不相符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后,国内出现个体经济等非计划经济的苗头,毛泽东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复辟,极力推广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为以后左的思想的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中国几千年来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陷于平均主义的误区。

  在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广大农民分得土地,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但是还是无法克服生产力落后带来的生产不足的严重问题,由于缺乏更为先进的生产手段,农民在生产中依旧依靠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方法,导致劳动生产所得因人而异,劳动力充足,生产工具发达的家庭产量就多,相反则产量低,有的甚至不能温饱。

  这种因为生产力落后带来的贫富差距却被领导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是剥削的结果,依然采取了破坏生产力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其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使领导人单纯的认为只要改变生产关系就可以提高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释放的空间,却不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战争中走出的中国共产党缺乏足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没有弄清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单纯的以为改变生产关系就可以提高生产力,于是出现了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提高生产力的现象。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所诞生的产物,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使我国丧失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二、民主法治建设落后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权利过分集中,党失去制约领袖的能力和机制,毛泽东绝对领袖地位,使得他可以绕开政治局和其他领导人,直接发动文化大革命。

  权利过分集中于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为的是提高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为严酷的战争工作争取时间。

  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中规定:“在两次中央全会中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

  政治局推定毛泽东同志为主席,政治局每月应举行例会两次。

  ”“书记处重新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同志组成之,泽东同志为主席。

  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

  集体领导是党的重要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体现。

  “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特殊环境下的特殊需要,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但是革命胜利之后,面对相对和缓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决定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造成领袖一人专断,民主缺失,缺乏制约机制,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健全,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执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任务,以一种凌驾于旧国家机器的姿态来面对问题。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过程中,依旧采取这种超常规的方法,导致党始终高于国家,党章高于宪法,党领导一切,置法律与不顾,是宪法如同虚设。

  中国长时期处于动荡和没有法制的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处于一种非法治环境下对法治理念认识不够深入,人们的思想始终处于革命战争年代,狂热的革命情怀,领袖的呼吁极易激发人们内心的革命情怀。

  个人崇拜的盛行,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以他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带领中国革命由无到有,从小到大,几次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社会经历了了一个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们在制度上很快跨入社会主义,人们的封建主义思想依旧浓厚。

  由于封建思想抛弃不彻底加之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正确决断,导致人们对于毛泽东的话深信不疑,在与毛泽东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而

  不会怀疑领袖意见的准确性。

  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狂热的崇拜,使得文化大革命能够很快的发动,并成为席卷全国的一次政治浪潮。

  三、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爆发,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错误和和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基础上所做的错误决定密不可分,但是文化大革命偏离毛泽东预想的思路,形成更大的危害造成极大的损失,本来预想两三年就可以结束的文化领域的革命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国各领域,延续整整十年的浩劫,是林彪与“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利用文革追求个人权利和利益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之前,姚文元批判京剧《海瑞罢官》与吴法宪“揭发”罗瑞卿要夺权,是毛泽东错误的估计形势,对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起来煽风点火的作用。

  文革发生后,江青等人捏造罪状,把老干部们合法斗争和要求污蔑为“二月逆流”,扩大左的错误的影响,依靠毛泽东的影响打击迫害老干部。

  康生、江青、陈伯达迎合并歪曲毛泽东关于“发动群众整我们党”的错误设想和“天下大乱,才能天下大治”的思想,利用手中掌握的宣传工具,鼓吹错误思想和言论,故意制造混乱,并且对不学无术、心狠手辣的人物进行宣传和提拔,在各级政府培养自己的势力,相互勾结,造谣生事。

  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林彪非但没有与毛泽东的错误思想作斗争,没有制止“四人帮”的胡作非为,反而迎合毛泽东的错误思想,在党的九大上极力鼓吹个人崇拜,勾结“四人帮”,扭曲历史,捏造事实,迫害各级领导干部,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老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被迫害,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正常发展和进步。

  四、波匈事件与中苏论战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国际因素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导致中苏两党关系恶化。

  同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波匈事件,波匈事件之后,东欧局势动荡,国际反共运动高涨,联系到国内发生的工人罢工、学生闹事、农村退社等现象,对毛泽东造成极大的震动。

  毛泽东把人民内部矛盾错误的认为是阶级斗争不彻底的结果。

  他认为“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没有在阶级斗争中训练无产阶级,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论和唯物论。

  ”1957年出现极少数右派向党发动攻击的时候,他把匈牙利事件与中国国内右派分子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且发动了反右派斗争,并导致反右派扩大化,这也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中苏论战导致国内左的错误的继续和扩大,由于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采取的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战略和方法,虽然其中又错误但是都是出于苏联国内外实际情况作出的,是为了缓和国际国内矛盾。

  这被毛泽东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简单的认为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者,苏联走上来修正主义的道路。

  为了解决国内因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造成的损害,采取了一系列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一致的补充措施,像“三自一包”等。

  这些被毛泽东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出来“赫鲁晓夫”,他不只一次的讲到“要警惕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

  随着两党分歧的不断加大,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日益严重,中苏双方为了维护各自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展开论战,尤其是中国在左的错误影响下所做的宣传,在人民群众心

  中埋下了左的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成为日后群众被轻易发动的原因之一。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失误和挫折,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领会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没有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使命,简单机械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同时,中国过快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体制虽然改变但是人们内心封建色彩的思想还在,民主法治观念没有深入人心,这成为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个客观因素。

  反革命集团的利用和中苏关系的恶化对文化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文化大革命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可以为今天我们的发展提供借鉴,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几天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当中吸取经验,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注重内部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本质,为改革开放增添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刘兴先.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5]胡晓霞.试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启示[j].青春岁月,2013(2).

  [6]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j].东欧中亚研究,1999(5).

  [7]杨晓慧,刘焕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及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6).

  [8]李安增.“文化大革命”成因的法制因素探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4(6).

  文化大革命历史论文篇2

  试论文化大革命的缘起及其启示

  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历史上,“文化大革命”都是一个十分奇特,规模巨大,并且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时至今日,一切虽已时过境迁,但针对文革的研究和争议仍在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争议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文革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接着总结文革消极影响的体现,进而探讨文革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原因;影响;启示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历史上,“文化大革命”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它给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文化大革命留给我们许多疑惑,也留给我们许多教训。

  感谢您的阅读!

篇十四: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海南大学

  《形势与政策IV》

  课程论文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论

  改革开

  放

  姓名:

  学号:

  学院:

  年级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材料

  与

  化工

  专业

  明

  日

  20RR武

  级生物工程

  明

  年06月23

  20RR论改革开放

  摘要:自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过了

  30多年的

  改革开放,已经由原来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在的一个新

  兴的世界级经济体。20RR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日

  本,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及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能够

  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分不

  开的,现在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崛起着。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科学发展;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创

  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最重要

  的是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

  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和理论体系。

  今天,当人们谈论中国的时候,人们想到最多的通常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满

  世界各地,年均经济增长9沖上,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那些到过中国的

  人,也会轻易地发现,他们在中国能够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劳,住希尔顿、香格里拉大饭店……所有这些情景,都是与中国在

  可以吃到麦当

  30年前开始

  的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

  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

  今天的发展与变化;即使有,也不会有这么快,这么深刻。

  一、改革开放的基本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

  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

  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政治成就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

  现在的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

  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二八经济成就

  就人均GDF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F是

  119美元,20RR年则达到了

  3629美元,20RR年是1952年的30.5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

  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

  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

  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

  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

  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

  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RR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

  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居民消费水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

  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

  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

  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

  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

  截至去年底,农村

  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

  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

  88.15%。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

  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RR年的2148万人。

  联合国在20RR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

  90艰中国实现的。

  (三八军事成就

  1978年12月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军队

  人民解放军重新确立了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总目标,革命化是前提,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证,全面推进军队和国防建设。

  1985年军委扩大会

  议决定,实行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转变,我军走上了中国特色的

  精兵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精简

  整编,裁军百万,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前进。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常规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军用飞

  机,自行

  研制出亚音速、超音速歼击机、强击机和高亚音速轰炸机;海军舰艇及

  武器,新研制出导弹护卫舰、鱼雷潜艇,以及新型的鱼雷、舰艇和舰空导弹,特

  别是导弹核潜艇装备部队,使海上作战能力提高到新水平。军用电子技术研制出

  一批采用新型元器件、新体制、新技术的较为先进的装备。战略核导弹完成陆基

  近程、中程、中远到洲际的系列化,并进入第二代战略武器的研制、试验、定型

  工作。

  (四)、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

  航天员翟志刚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对于中

  国来说是一大步。与此同时,嫦娥系列探月卫星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

  领域已经跨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成功通车,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成功通车。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

  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

  维,善于对实践作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

  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党的十

  R大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作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

  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

  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到

  各项工作中去,使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更加自觉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事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也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三、改革开放之海南特区——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

  局中的重要棋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

  30年伟大历程

  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20年的实践,充分证

  明了这一

  论断的正确性。20RR年4月7日至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

  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

  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

  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海南经济特区

  2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历史。

  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发展一直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

  海南岛作

  为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海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

  于大陆的沿海地区。归其原因,我觉得是海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内部优势,同

  时也错过很多机遇。海南一直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给海南的优惠政策,或者说是没

  有正确规划好海南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三产业作为海南产业结构中的大户,对海

  南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海南旅游业是海南第三产业的核心与主

  体。在“创新与和谐”为主旋律的社会中,如何打好“旅游”这张牌,如何更好

  地整合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

  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从20RR年提出至今,已有9年多了,其间进展缓慢,海南

  产业大方向发展仍徘徊不定。

  根据20RR年海南招商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海南建省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不

  断攀升,但三大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症结:

  支柱经济旅游服务业占比不强,高效农

  业与新型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为此,国家拟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力争用10—15年左右

  的时间,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

  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

  目的地;且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

  海南旅游经济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发展征程之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自从“国际旅游岛“这一理念提出来以后,海南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外国游客屡见不鲜,让我看到了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还有一个

  环境优美的天堂——海南,我们在海南海口的美兰区,感受到了浓厚的海南特色,并在这里快乐的学习着

  ...........

  参考文献:

  [1]

  王俊骏?简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

  报,20RR,04:47-50.[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2]

  王俊骏.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RR,04:2-4.[3]

  刘红?略论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

  报,20RR,03:59-61.[4]

  李正华.略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J].泰山学院学报,20RR,05:12-16.

篇十五: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世界地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前言

  我国

  30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场伟大革命,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社会主义中国走在了时代前列,我们党成为时代先锋。

  总结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30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背景:我国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面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困难,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着力回答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这一时代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后来由于没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至

  20世纪

  7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困难。在此同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缓解社会矛盾,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

  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后,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但也走了弯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0这样全局性的失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性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发展社会主义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刻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而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发展进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发展起来,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引出了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改革开放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

  历史进程:1978年

  12月召

  开

  的党

  的十一届

  三

  中全

  会,是

  新

  中国建立

  以来具

  有

  深远

  意

  义

  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

  开始

  全面认

  真地

  纠正“文

  化大革命”中及

  其以

  前的“的错误,确定了解

  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

  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上来

  的战

  略决策。它揭

  开

  了伟

  大的改革开

  放的序幕,开辟

  了建设有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的新

  道路,标

  志着我

  国从此

  进

  人

  了社

  会

  主

  义

  事业发展

  的新

  时期。

  第一

  阶

  段:改革启动和局

  部试验(1978年

  12月一1984年

  ro月

  )。改

  革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户农

  民在一

  张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

  上

  自己的手印,拉开

  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其后,农村经

  济向专业

  化、商品化、现代化迅

  速转变。与此

  同时在

  城

  市,从

  扩大企

  业

  自主

  权人

  手,进

  行了综合和专项

  改革试

  点,取得

  了初

  步的成效。在沿

  海,创办

  了深圳、珠

  海、汕

  头、厦

  门四个

  经济特

  区,打破

  了我

  国经济多

  年的封

  闭半封

  闭

  状

  态。

  第二

  阶段: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革探

  索(1984年

  10月一192年

  10月

  )。以

  1984年

  ro月

  党的十二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

  中共中央

  关于经

  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

  为标志,经

  济体制改

  革进人

  了

  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

  革探索阶

  段。

  第三阶段:全

  面推进,改革攻坚,以建立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

  内

  容进行综合改

  革(192年

  1月一202年

  ro月

  )。192年初,邓

  小平

  同志

  视察南方发表重

  要谈话,同年

  召开

  党

  的第十

  四次全

  国代表大会,确立

  了邓小平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理

  论

  在全

  国

  的指

  导

  地

  位,确定我

  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

  目

  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o。

  第

  四阶段: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2002年

  11月

  至

  今)。2002年

  11月

  召开

  的党的

  十六大是在我

  国发展进

  程

  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大会。十六

  大坚

  持以党的基

  本理论

  和基本路线为指

  导,总结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基

  本经验,确立

  了“三

  个代表”重

  要

  思

  想的指导

  地

  位,做

  出了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改革成果:改革开放

  年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中,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始终是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立足基本国情,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上实现了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0,以/三个有利于0为标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

  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不是改向变色,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的发展,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其理论内涵在生动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认识,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对以/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等等,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加深,为四项基本原则增添了新的内容。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紊乱,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0。[9]在改革开放中,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调整,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旧矛盾和新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凸显出来,必将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持中国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的思想,坚持稳定是个动态的观念,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稳定,在稳定中促进改革与发展。

  结束语: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篇十六: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论文1000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篇

  1浅谈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中国速度”已经成为经济学界非常流行的新名词,更有甚者,很多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之谜”。本文将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力求可以提出一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做出一些有用的,有促进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战略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经济增长速度步入历史最快车道

  从经济总量上分析,中国经济总量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到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这一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历史最快车道。近些年,我国的经济也在以平均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这个速度持续的时间之长让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迷惑。

  (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备

  中国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设越低,这也无疑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军当中,这种转变,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注入巨大的活力;再者,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企业格局日趋完善,多种企业形式共同发展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不断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它们也给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思想。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为代表的产业带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和商业发达的代表。

  二、持续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想提高我国的人才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首先要着眼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着眼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1、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各项事业。

  2、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作用得以发挥的过程,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终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分配机制,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二)技术创新战略

  根据索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生产要素并不是边际报酬递减的,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会随着自身的逐步成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更加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同的经济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内核”,一种模式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自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关键是要看其能否在坚持自身“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不断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种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模式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这一进程始终伴随着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前期,制度创新尤为突出和明显,而技术创新则相对滞后;1996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表明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基本确立;党的十六大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这既是对创新对中国模式形成重要作用的肯定,又是对中国模式生命力源泉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过程中的“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和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逐渐走向具体化。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篇

  试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当然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我国在1978年实行正确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时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形成的人口红利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就介绍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变动

  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一、前言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由于人口福利而取得了高速的增长趋势。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关系。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快慢,综合国力壮大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的变化。因此,正确估计认识我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内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悲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蒋正华认为影响中国最大人口容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食物供给现状和前景限制着着人口的过快增长;二是人口增长过快可从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两方面影响经济的发展。田雪原则认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目前,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许多中间环节,部门经济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是否适应应进行综合的考察。本文重点阐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特意从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人口与经济的变化情况来达到这个目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与人口情况

  根据图一的数据走势,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再来看我国的人口情况,这样可以分析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潜在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人口变动如下:

  由上述数据得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尽管我国的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以人口为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增长是由于很多因素所引起的。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政府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在1978年以前,我国国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对内改革,使得生产力能够快速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且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大量的资金技术从国外而来,满足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本支持。这样一来,对内改革加之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的经济能够飞速发展。

  其次,是一个中心的推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这一中心的确立,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的这一项基本政策,统筹国内外发展、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全面协调发展,这种种的全面统筹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的高速发展。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大必然会引起投资的持续增加,这样,几亿人的消费需求所形成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创造了丰富的人口红利,进而提高了投资的储蓄的能力。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由于人口的变动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高、被抚养的人口比重较低从而使得总抚养比例较低(社会保障负担较轻)的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有利经济增长效应。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口往往具有不同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

  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就在60%以上,此后一直在呈上升趋势,到了2000年已经超过了70%。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口生育的严格控制使得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抚养比急剧下降。而人口老龄化又没有到来,这样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较轻,财富积累速度加快。总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的负担轻,加上中国的储蓄意识强,造成了中国长期的30%以上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据统计,在1978~2002年间,中国的储蓄率在3215%~4212%之间,高储蓄率决定着高投资率,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本增长率一直很高,1978~2003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9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3个百分点。王德文等人的研究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抚养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15个百分点;1982~2000年间,总抚养比的下降推动人均GDP增长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对同期人均GDP的增长约贡献了

  1/4左右。

  (3)年轻的年龄结构满足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比重自从1982年以来一直呈现着增长的趋势,鉴于我国一直以来“世界工厂”的地位,我国的产业主要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一来,我国的巨大的劳动力规模正好满足了世界工厂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巨大需求。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如果按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则城镇每年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设想中国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时大多数人口如70%的人会选择居住在城镇,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可见的将来,我国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所以说,年轻的年龄结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剂。

  (4)人口迁移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益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完成了人口转变,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并且人口迁移成为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南部及东部经济特区的建立,人口逐渐向这些地方迁移,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缩小。

  四、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关系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高速的增长,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样,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出现了对于经济增长有强大推动力的人口红利。为了深化改革开放政策中人口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0年以来的所有客观的成绩说明这项基本国策实施的重要性。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纰漏,因此我们要在实施的同时注重方法和绩效的融合,使改革开放政策更加的深化和富有推动力;其次,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关键点,但是我们之前搞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政府管制太多,所以现在我们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要解除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制。稳定社会秩序,创造一个安定乐业的社会环境;规范政府自身行为,建立一个透明的政府,使政府行为精干、廉洁、高效。

  当然,这只是从规范而言,如果从政府行为而言,还有更多,如建立规范的财政、税收体制,达到富民强省,富民强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弱势群体有基本的生存条;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等等。第三,要搞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它的主要内涵是通过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协调平衡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口的计划生育是关键。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变动的确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实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政策,才使得人口红利这一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观。另外,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原新,林正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人口问题的探讨及其对策[J].人口学刊,2021,(2).[2]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

  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xx,(5).[3]王桂新,陈冠春.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J].人口学刊,2021,(5).

篇十七: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范文

  01

  我家姐弟四人,我在家中排行老二。现在都已成家。四十年过去了,老爸的“个人梦”就是想让他的孩子考上大学,因为这是老爸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在他心里,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那么就一定可以留在大的城市里。如老爸所愿,他的四个孩子十几年的奋斗都顺利的考上了大学,并都在城市里定居下来。现在他已经是古稀之年了。逢人便要嘴咧的很开,等着别人问他为什么高兴,然后等着别人夸他的孩子有出息,他的培养终于有结果。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的是50年代修的三间土房,一家六口挤在土炕上,没电,以煤油灯为主,吃水要从村南头去挑水,扁担比当时的个子还高……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极为困难。天窗地漏,每逢下雨,屋里就要遭殃。雨水就要漏得满屋成河,无法安身。借改革开放的春风,80年代末,老爸买了一幢土砖房,自己觉得比较满足,一家人也称得上是其乐融融。

  1992年,姐姐上初中,老爸的“个人梦”就开始了。自此,我家就过上了物质极度“贫瘠”的生活,平时除了粗茶淡饭,也没有什么好衣服,都是捡亲戚朋友孩子的衣服,姐姐穿过我在穿,等我穿不成了,就该妹妹穿了,就这样一套衣服在我们姐们三人身上进行着接力传递,有些衣服弟弟还穿过,直到穿不上了,妈妈还要将衣服拆了,然后用这些布块给我们做千层底的布鞋,可以说一套衣服到最后一点也不浪费。平日里常吃的蔬菜,则是自种自产。青菜、白菜、萝卜、土豆、南瓜、韭菜、西红柿等。用鲜蔬菜混煮。多数吃菜是水煮盐飨,少许菜油而已。上初中后,我们每周回去一次,拿些馍馍、辣子面和腌菜,在学校的宿舍里吃。放假时,除了帮父母干农活,多数是学习,为的是考上学,跳出农门。现在看着身边一起长大的伙伴,还在田间地头劳作,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自己的童年在物质上是缺少了许多,但是总觉得他们现在是不是也缺少了些什么……

  1996年,姐姐考上了新疆大学,她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乡亲父老都对她寄予厚望。老爸还记得,姐姐临走的时候,妈妈塞给她一大包腌白菜,妹妹弟弟都翘首盼望着她离开。大学毕业后,她在一所大学教书,拿着不少的工资。

  2000年,我考上了大学。那一天,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我拿到通知书,兴高采烈地冲到老爸面前,他很淡定,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你多年的努力没有白付出。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老爸当初的那个表情,是在考虑我的妹妹和弟弟。由于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仅靠种地,如何继续完成老爸的“个人梦”?

  姐姐上高中时,村里许多人还嘲笑老爸,这么穷还想供四个孩子上学。可后来,嘲笑全部变成了羡慕。妹妹和弟弟也都陆续考上了大学,现在都已经工作。罗曼·罗兰说:“人能在一生之中取得成功,必定只有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唯有自信。”有了自信就有了无限未来,没有什么沟沟坎坎能吓到你,老爸的自信给了我们最好的爱,让我们心智成熟、人格健康、三观向上,遇到挫折时不气馁,遇到失败时不堕落,始终相信自己,相信只要努力,未来就会越来越好。如今,依旧平凡的老爸成为我们孩子眼中的“好爸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真的很想与老爸一起做回那个曾经熟悉的“梦想”。

  2004年,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中国石油的一名员工,回想进入公司的过程自己的心里曾经历过好几番变化,从最初的万分期待到略显渺茫,再到后来的惊讶和意外,最终感受的是庆幸和感谢。初到分公司的我,本以为土壤化学专业的会到实地搞化验,而我被留在了业务上进行结算工作。虽然意外但我并没有抱怨,受老爸的影响,我坚信一个道理:一个人能把自己不擅长的事做好,才是真正的有实力。我相信天道酬勤,事在人为,所以我愿意学习经营,从零学起。就这样思想几番转变后真正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我开始学习公司的经营概况和理念,看很多关于经营的书籍。在分公司领导及同事的指引和帮助下,我渐渐领会到了企业管理和经营工作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风雨历程,岁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老爸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天天大米白馍,时不时鸡鸭鱼肉,吃喝不愁。孩子们开小车,住楼房,衣食住行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小康。我们的小家庭和全国一样,历经了由穷到富的难忘历程。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是党的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公司的发展,正处在盛势当中。我们要借助良好大势,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引,充分发扬爱国创业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企业精神闪耀“中国梦”。我在想,我能为公司发展做些什么呢?有位伟人说过:“人生的所有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而我现在能为公司

  做的那就是一切工作要对公司负责、对领导负责、对自己负责,取得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局面。就像老爸对他的孩子一样负责。

  作为公司的一份子,我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公司的发展。在这十几年里,看到同事们认真、忘我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他们敬业爱岗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引发我思考——我的工作干好了没有?我还能干些什么?我应该有怎样的责任?我清楚,责任感需要我更加敬业、更加勤奋,而敬业就是秉承理想,运用能力,做好本分。

  我在公司工作近十四年了,在这里我学会了许多,但感受最多的就是三个心,即细心、耐心、热心。去热爱这份工作,享受这份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02

  小龙潭监狱政治部老主任金根荣同志的父亲2009年以91高龄在上海辞世。按照当地的习俗,主任办完老人的后事,回开远时不远千里给我带来一只碗以作纪念。据民间讲,能得到福寿双全老人家里的这样一只碗,是一个人莫大的福气。从那时起,我一直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把这只碗作为镇宅之宝供奉在堂屋的中央,也好让我、让全家人沾沾老人的福气。

  记得小时候吃饭时,外婆总是嘱咐我们不能乱倒碗里的食物,说是“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倒碗里的饭菜,会折自己的福禄;就是碗底的一滴汤、一粒饭,外婆都不允许我们倒,都要我们吃完喝干。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一日两餐,主食不是麦疙瘩,就是包谷饭,米饭很少的一层,还被外婆蒸了藏在麦饭、包谷饭的下面,意思是告诉我们吃饭要以杂粮为主,米饭是用来掺杂粮吃的。那时候人小不懂事,主要原因还是杂粮不好吃,难下咽,长年吃怕了,有时会趁着外婆不注意,在麦疙瘩、包谷饭上打个洞,舀上半碗米饭,在米饭上面舀上一小点麦疙瘩、包谷饭盖着,躲在墙角一旁偷着吃,吃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

  最难忘的是有一年,田里的稻谷眼望着都黄了,这时家里的粮食接不上锅了。母亲带着我去十多公里远的集市上买米,大概买了二十公斤。我和母亲头顶烈日,背着米大汗珠淋漓走在稻谷飘香的田埂上,然而就要快到村前的时候,过沟时我摔倒了,我小背篓的那一点米,泼了一地。母亲看上去一脸的心疼,但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帮我把米一粒一粒从沟里、泥里捡

  起来,四十年前的这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饭碗,尤其是农村人的饭碗,普遍都是这么艰难。

  1980年上初中,我考到县第四中学就读。住校、吃食堂。受当时国家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一个月交给学校的伙食费,初中三年一直都是7.6元。为了补助伙食,每个学生在校园都有块小菜地,学习之余我们都要种点菜,交到学校食堂以补贴费用。那时正是长身体吃饭的时候,食堂的那一点饭菜是不够吃的,且清汤寡水,更谈不上营养。所以每周回家,都要从家里带些干粮,饿了的时候,添着吃。那时学校附近有几座瓦窑,我们也会从家里带点米,时不时去瓦窑焖了吃。初中生活令我终生难忘的,是一次回家向父母要当月的伙食费。那天正值酷暑盛夏,母亲为了拿钱给我,从田间满头大汗赶回家,当母亲从身上、从柜子里找了遍,终于一分一厘凑齐我那个月7.6元的伙食费,家里再无分文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母亲那一脸的欣喜和一脸的无奈---那个意思就是,这个月的伙食费有着落了,下个月的又在哪里呢?1983年上了高中到县城后,情况好了些,主要是得到了在城里工作叔叔婶婶一家的关照,时不时叫我到他们家改善伙食。但班上有的同学,就没有我那么幸运了。有几次我看见有的同学实在饿不得了,半夜起来在蚊帐里吃从家里带来的卤腐。1986年我考取云南师范大学,那时国家对师范生每月有26元的伙食补助,家里再给10多块,是基本够用了。但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在上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课余时间我在学校里卖过报纸、牛奶、面包、汽水,暑期到建筑工地打过工。打工晚上回到学校的时候,晚餐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宿舍煮面条吃,没有油、盐、醋,就这么白开水煮了吃。那个年代中国学生的饭碗,基本能填饱肚子,但普遍还是很清贫的。

  1990年7月参加工作,报到那天傍晚时到的小龙潭。下了火车,身上仅有5元钱,那天又正好是周末,心里老是盘计着这5元要吃、住,怎样才能熬得到星期一呢?还好,那晚住的是矿上的招待所,分配来的学生没有收住宿费。第二天,先到的同学又带我去他姐家吃了一天。就这样,身上的5元钱一分没用终于熬到了星期一。报到后领到了半个月的工资,共计86元。当时觉得是一笔大钱,正好老家有人来,一直想着工作要报答父母,所以毫不犹豫让人带了50元回家孝敬父母。又过了三天,领到了一个月的工资,共计168元,从此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单位经济的发展,工资从最初的百多块,逐步涨到了上千元到现在的近万元。我常自豪地讲,我来小龙潭是以5元钱打天下的。工作近三十年来,不但在这片热土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还很快地在这里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我也常讲,我这一辈子有三个想不到,第一,我还会开车,第二,家里还有辆车让我开,第三,当上了人民警察,而且还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警官。按农村人的话讲,我手里端的,不但是只铁饭碗,还是只金饭碗。

  在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跟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我从一个贫苦农家的子弟,通过读书一步步走出了山村,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从穷饭碗、土饭碗到端上了铁饭碗、金饭碗。如今,端详着老主任送给我的这只碗,心中盛满的是满满的知足感和幸福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小龙潭监狱,感恩纳税人。我要像老主任的老父亲一样,一生谦虚谨慎、勤勉工作,保住晚节。只有这样,才对得住这只金饭碗、端得稳这只金饭碗、保得住这只金饭碗。

  03

  女儿10个月大的时候,母乳已经无法填饱她的肚子,我和妻决定给她添加奶粉。

  走进婴幼儿用品店,我和妻都傻了眼——一面墙的货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婴幼儿奶粉,数量之多、样式之繁,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经过售货员的介绍,我们大体知道,这婴幼儿奶粉说道还真不少:有羊奶粉,有牛奶粉;有的添加了不饱和脂肪酸,有的是小分子易吸收;有的是天然有机的,有的是环保认证的……这些奶粉除了国产的,还有来自好多国家的。售货员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听得一头雾水,根本无从选择,迷失在奶粉的海洋里。

  妈心疼她孙女吃不饱,看我们空手而归,难免着急,对我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买个奶粉咋这么费劲?哪款不行?你出生就吃奶粉,能买到的就是牛头牌奶粉,也不分大人孩子,更没有这配方那配方,你不是也长大了?”

  “妈,你说的那是30多年前,您想选也没得选。现在全世界的商品都摆在面前,想选一个最适合咱家宝宝的肯定不容易。”我的极力辩驳换来的是妈的一个白眼。

  不过我说得没错,我小时候刚刚改革开放,物质还极度贫乏,孩子们吃的、喝的、玩的基本上都一样,甚至到照相馆拍照片,道具和姿势都一模一样,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张骑木马的照片。现在,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国产的儿童用品就琳琅满目,什么吃的、穿的、喝

  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再加上婴幼儿用品店里那一排排货架上的进口商品,想不眼花缭乱都难。

  我和妻转战网上的各大育儿论坛,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时不时互相交流心得。折腾了一个星期,我们最终为孩子选购了一款奶粉。

  “又来了一款进口货,你家都快成联合国了。”看我们拿回来的外国奶粉,妈开玩笑地说。

  可不是,细心观察一下,女儿的衣服、玩具大多是国产的,沐浴液是德国的,护肤乳液是法国的,护臀膏和纸尿裤是日本的,海苔零食是韩国的……不经意间,女儿享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

  和我家一样,现在大多数人的家中都很容易就能找到进口商品。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鞋袜、衬衫等低端加工品,还是高铁、核电站、卫星等高科技产品,走出国门的中国商品越来越多,质高价优让全世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彰显着改革的巨大成就;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进入国门,丰富着中国百姓的生活,成为开放的有力证明。

  “我们集团参与建设、运营的吉林市保税物流园区正在筹备上马跨境电商业务,以后随着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境外商品会来到咱们的生活中!”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妻的时候,妻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是啊,走过20年风雨历程的吉林城建集团公司已经迎来了关键的转型时期,必须转变政府融资平台身份,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成为完全市场化企业,在新的领域为这座城市做新的贡献。帮助吉林市扩大对外开放力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让江城人民享用更多的外国商品,让更多的江城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更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这几天,妻正在筹划买哪款进口的包和口红。而我,正在为即将离我而去的存款默默神伤。

  0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确立了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政策,为中国的改革拉开了序幕。此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旅程。2018年是改革开放历经风雨的第40年,90后的我,没有真切的经历过前面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变化,但无论哪个变革,我都将受益一生。所以,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我,是幸福的。

  关于路的记忆

  有“贵州南大门”之称的独山县,是最早开通高速路和铁路的小县城。孩童时期的记忆里,绿皮火车很慢、车票很便宜;驾车走高速路比国道快.....小时候总喜欢缠着奶奶带我坐绿皮车去县城。乡村火车站点离家不远,步行半小时就到了。二零零几年时候科技正在普及,还没有实行网络购票方便快捷的方式,绿皮火车也还没有提速。那时候只要能准时上车,就不会怕没有座位,也不怕买不到票,每次坐火车,车厢里都是满当当的人和吵吵闹闹的聊天声,然而,在车厢里的多数人都不认识,但却能在很多话题上聊到一起,甚至共同感叹“还是有个火车方便啊”。2008年,很欢喜的能得到去县城读中学的机会。于此同时,乡村火车站台都改地点了,这次离家很远,火车也提速了,乘坐的人变少了,车厢里再也没有吵闹的聊天声,更多的是戴着耳机、手持手机的年轻人和发呆的年长者。渐渐地,我每次回家都是乘坐城镇大巴。后来2014年,我很幸运地考上了省城一所大学。报道的那天,家人开车送我去的,全程走高速路,不到两小时就到学校门口了,可真是快呀。新进学校,同学间都会互相问候:“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如果放假了你怎么回家啊”我都会大声回答“我坐火车啊,两个半小时不到就到县城了,坐大巴走高速路也很快呢”,同学都会对我投来羡慕的眼神,可把我给嘚瑟的。可谁又知道我依旧怀念小时候的绿皮火车,却只能留在心里,慢慢体味。近几年高铁时代的到来,把高速安全运行的高铁在全国范围推广运行,甚至走向国际。总是能看到新闻快讯中外国人对中国高铁一声声赞叹“我的天呐,好快!中国制造!”并竖起大拇指。这时,不得不赞叹国家的强大是支撑中国国民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坚强后盾。

  电视机黑白与彩色的记忆

  在很多90后中是没有关于黑白电视机记忆的,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却有那么一段。记得在98年的时候,家里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而且同村的不是家家都有,所以经常招来隔壁家的众多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即使是一段很长的广告,大家都愿意等待片子的播放,还有

  遇到信号不好的时候,一直在调天线,这时候电视屏幕会跳动黑白色的点点,我们称它为“蚂蚁”。爸爸告诉我,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拥有黑白电视机的家庭特别的少,那时候还流行流动的电影院呢。我家以前稍微富裕些,所以是最早拥有黑白电视机的,经常有人吃完晚饭到我们家堂屋看电视,都把木门给挤坏了。后来到了二零零几年,爸爸打工挣了些钱,买了一台大的彩色电视机,可把我高兴坏了,也乐了隔壁领居家的小朋友,因为黑白不仅变成了白色,信号也变强了,而且能够搜看的节目也增多了,还能学到很多自己见所未见的事件与事物。新旧替代,那台黑白电视机也成功的被淘汰了,最后被姑姑拿走当老物件收藏了,最后再次见到那黑白电视机,再也没有节目的画面,只有那满屏的“蚂蚁”,还有记忆里电视没有信号对爸爸的求救声:“爸,电视又没信号啦,需要帮助....”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家庭都能够买上一台彩色电视机,我的领居家也是如此。后来,那些小朋友不再来我家看电视了,也没有了当初的欢声笑语。但是,当在一起玩耍时会讨论看电视的很多见闻,互相争论个不休。

  随着人民生活日益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了,各式各样的家电也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人们的娱乐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只是千千万万的受益者的其中之一,而这些“益”还在蔓延,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还在前进,无尽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是中国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每个人应该始终坚守的理想信念,我们要更加努力前行,人强则国强,国强则人富。

  05

  晚饭后,我喜欢去遛乡街、逛村超市。街巷灯光溢彩,街场人影绰绰,山乡又一个火热不夜天。我常伫足凝望呆愣。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江南暮冬深夜,我落地睁眼,土墙壁洞,一豆灯光摇曳微弱,满屋昏暗霉味。

  孩童时,山乡家村一直没电,也看不到电灯。村家只有烧洋油(那时煤油叫洋油)的灯,叫洋油灯。灯芯是用废弃的陈棉破絮拧成的粗绳,灯瓶是一个褐色药瓶。寒冬腊月,家村夜里

  几乎不点灯,只靠灶火或塘火照明取暖。遇上大事,才有油灯豆亮。家村角落旮旯,长年里黑暗霉臭常似狼狈结伴肆掠猖狂作奸。

  打洋油是童年的一件快乐事。每次母亲喊去打洋油,满身补丁的我立刻感到兴奋。穿过一大片稻田,走进林塘村供销店。那是人民大队七个村唯一的杂货店。那里有一位花甲大爷,每次探身过柜台慈祥问我打多少。我总告诉大爷要一斤半,要灌满油瓶。柜台前,我递上油瓶和几张皱皱小纸币。钱被压进木匣子上锁后,大爷才拧开瓶盖,套上一个油腻的铁皮漏斗,转身走向窗户下的大铁皮油桶。桶沿钩挂着两个铁皮油量筒(一个装半斤,一个装一斤)。稍定身子,大爷右手迅速提起半斤筒,猛往油桶里按。洋油立刻像小孩见到糖糕甜饼玩具一样蜂涌进去。当满满一筒洋油提起时,那些后涌进的洋油反被挤溢流出。那时,大爷稍停了一小会儿,看到油不再溢出,就会左手抓住套好漏斗的油瓶快速移向油筒下方灌油。那刻,油瓶像饥渴很久的壮汉张开长颈斗嘴,一口气汩汩喝完……最后,拧紧盖子的洋油瓶递回我手里。供销店低矮狭长,只有一个小窗户,不是大晴天,就会点着一盏洋油灯或一支红蜡烛。那灯瓶宛如一位披着鱼鳞盔甲的勇士,真好看;那红蜡烛在村里办喜事过年才能见到。它们发出的光都比家灯亮多了。当然,我不能浪费这机会,一双小眼睛总是美美地仰视着那些陈列在木柜格子里的“宝贝”:一包包洋火(火柴)和筷子长的红蜡烛,相邻陈列。一棑透明玻璃瓶里,有堆积的花纹油纸裹的硬糖,一分钱两颗;有码放整齐的酥黄大麻花,五分钱一根;有粉红色纸包好的米糕,一毛钱一块;还有那凹凸细波纹的小圆饼干,六毛钱一斤。它们在灯光烛火中透出油香甜津温亮,弥漫店屋。我感觉呆在那里就像过年,但看天空后,常咬牙跺脚离开。回家后,夜梦里烛光下常津津有味地嚼食。

  启蒙那年,改革开放已开始,村里也分田到户了。父亲从街上买回两盏玻璃瓶灯,还是烧洋油,灯光亮多了,但家屋角落依然昏暗。母亲却高兴极了,夜里不必摸黑干活了,我和哥哥们有灯写作业了。夜里,几股油灯浓烟跑满屋子、闯进鼻子,还暗通霉味……杂味呛人!

  八五年秋,我上初中,家村来电了,是大队组织起来的集体发电。一台磨电机(它是烧柴油的发电机)工作起来就“轰轰轰”不停,宛如跑道上群机起飞。每晚来电两小时,七点到九点。时间虽短,但白炽灯泡发出的亮光足以让村人亢奋不已。来电前一星期,村队长走巷串户告知。村人听后,像排队等待领取奖品那样企盼。电来那夜,家家早早收工吃晚饭,然后全家人或蹲或站或躺,凝视着那根红蓝如同豆藤交缠的电线和那个水葫芦似的灯泡,不知它怎样

  发光。先前听说过电灯比煤油灯亮过无数倍,夜晚可以光亮干活。一瞬间,电来了。满屋子、满巷子、满村子都是惊叫、欢呼、光亮,沸腾了。年逾古稀的奶奶掉泪了,擦拭中,喃喃嘟语“想不到啊……想不到啊……想不到啊……”家中小黄狗也“呜呜呜”不停地在电光下欢转。透明“水葫芦”里射出红灿灿的丝亮,把无数年来的阴暗角落捅破,把那些横行霸道的黑暗霉臭赶跑,家屋渐亮渐温。可好景不长,半年后,每夜两小时的电停了。后来才知,队里买不起油了。家村重点油灯,煤油烟味重放浪腾起,黑暗和霉臭又在狂笑肆掠为奸。

  八八年,家村又来电了。电是从遥远它方穿山涉水而来,开始日夜不息。家屋里的黑暗霉臭像见着了天敌远逃而去。寒假里,家中买了一台“井冈山”牌黑白电视机。夜晚,我们全家盯守着“86版”的《西游记》播放。除夕夜,屋厅灯烛通明,餐桌饭菜喷香,室外路灯彻夜,村野爆竹雷响。新年因电灯光亮而倍添祥和。从那年开始,我和家人不再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了。

  电给了山乡家村光明,但纤细电线经不住长途奔涉,在同风雨雪霜虫鼠的交战中,体耗过大,疲惫不堪而过早衰老。安全与电费接踵拷问山乡,黑暗与霉臭企图再次卷土重来!

  2000年,一群群中国蜘蛛侠飞山越岭,披霜裹冰,进村贴墙,在火辣阳光、星月寒亮中,筑铁塔,弹电线,舞高空……奏响农村电网大改造序曲,此后一直华音飚唱。家村电费降下来,也安全了,同城里一样日夜不息。

  电是一针强有力的荷尔蒙,更像一位魔幻师,快速光亮家村兴旺百业。

  电流动,一条条新路阔道连村傍户穿稻田片。灯光亮堂堂,家厅房,依序进了冰箱、彩电、手机、电脑、网络……网络店,有了出卖和订购;山林谷,特产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盘碗里,叠起了不同季节的瓜果菜蔬;庭院内,响起了小商品加工的机器声;大路上,运销车辆日夜不停;荒坡间,浪起了蔬菜花卉棚;水田中,农用机械唱起了丰收调……我们能在家门口打工啰,长辈们不再独守空巢了,孩子们不再成留守儿童了。更可喜,村子里很快进了小超市,村民们可以日夜敞亮购物了,过着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灯光通明的家村路上,方言俚语中常笑说着一句“咯是从未有过的好事啰!”

  三哥,一位地道农民,一路走来,总爱说一句话:“有电,就有路,就有财富,就有温暖和芬芳!”初中辍学,他拜师学木匠。没有电的年月里,山村的煤灯灶火,伸不出亮臂,照不明夜行的路。他单薄的肩头挑起一百多斤的木工箱,无数次晓行夜归步行荒山野岭,看见过萤萤坟火,掉进过沟壑泥潭。来电了,路亮畅了,好走了。他先干过个体家具店,后转做家室装修,骑着摩托,后载着电工机组,乡村城镇来回奔忙。灯光下,三哥电锯断木,电刨洁板,电钻凿孔,电钉装固,电焊封接,电火割离,电吊机起降……木屑飞扬着清香,家具影亮着微笑,青砖彩瓷印火着生活鲜味。三哥做工之余,常不顾劳累,还时时读书到深夜。他常笑着说,过去灯光微亮,自己缀学了,有许多用电知识需要补上。果然,他很快成了一个电机全能操作手,成了一个四季大忙人,成了一个灯光中的追梦者。2018年春,和许多村中农民一样,一家人住进了三层半带厨房院墙的农家小别墅,过着城里人都向往的生活。

  电灯灿亮如鲜花绽瓣,瓣瓣散发出农村幸福生活的梦想智慧光。山乡庭院、卧室厅廊、厨房柴间、村巷路灯,到处一片温暖灯光海洋,但是要留住这片海洋,那还得节俭用电哟!日光灯管家族来了,长短弯曲不一,高兴接替了白炽灯泡;点点银灿的LED灯片不甘落后,正偷觑着日光灯管的岗位;太阳能灯正挤占交流灯光的空间……新能源的灯光正走向乡村农家乐、果蔬棚、野外宿营地……灯光流彩,亲吻土地,情融人气,芳香万物。一切在亮与彩的接力中扬起节能高效的旌旗!

  山绿水来了,村民们的衣饰色彩鲜亮了,幸福生活大门在芳鲜香溢中开启!

  改革开放四十年,岁月无情,电光有意,频换心衣,温暖三农,和谐山家!处处是“村巷绿荫彩禽鸣,山乡灯亮众芳鲜。”

  电流亮灯,灯亮出彩。电与灯联袂,亮光洁美霓彩,驱走黑暗和霉臭。电灯是农家一双明亮眼,洞穿田野山川风景。电灯是农家一张婆婆嘴,喋喋不休凡尘旧习新俗。电灯是农家一枝秧苗笔,朝天描出世代农民的风云变幻。电灯的有无明暗交拍出一部山乡3D史篇,影现新时代衰往兴旺来。

  电亮山乡,山乡旺亮!

  06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四十年。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船舶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是1965年进入船舶行业的,先后在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工业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中船集团原经济运行部工作过。我的成长与船舶工业的改革开放紧紧相伴,亲眼见证了船舶工业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现代,从世界排名17位跃入世界第一。四十年中不少记忆令人难忘,值得回味。

  回忆一

  沪东造船厂承接建造第一艘出口船“东星”号

  “东星”号是沪东造船厂为香港船东包玉刚建造的第一艘36000吨散货船。邓小平1978年前后多次提出“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点亮了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的指路灯。当时六机部领导以极大的魄力和灵活的策略积极落实这一指示,组织骨干船厂率先进入香港市场。经努力,1980年5月大连、江南等船厂先后承接了27000吨散货船,而同时与香港船东展开洽谈的36000吨散货船,包玉刚却犹豫不决,迟迟不肯签约。究其原因,追溯到几年前,包玉刚曾以普通船东身份进入沪东厂参观。当时还未改革开放,工厂沿用传统的造船工艺,当他走到一个分段旁,只见工人从倒门洞里钻出,用铁锤猛击船板,声音振耳、铁锈飞扬,包问陪同参观的人员,你们就是这样造船的吗?厂里同志对国际上新的造船工艺标准也不清楚,随口回答,是呀,一直这样造船,从此包玉刚对沪东厂的生产工艺质量心存疙瘩。36000吨散货船订单洽谈一直拖到当年国庆节前夜,负责谈判的船东李伯忠受邀赴京参加国庆招待会,招待会上当时国务院总理问及此事,李伯忠介绍了情况,总理表示,请包先生放心,这不是沪东船厂一家的事,我们会组织全国造船力量确保建造成功。招待会一结束,李伯忠即向包玉刚报告了总理的表态,从而促使包玉刚签订了这份订单。之后,沪东厂为优质按期造好出口船、为中国造船业争光,认真学习研究国际规范,与日本大岛船厂开展联合设计,引进全套生产图纸以及钢板预处理、分段预舶装、上层建筑整体吊装、机舱单元组装等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生产设施,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培训一批掌握国际规范和现代造船技术的设计、生产、经营、管理骨干,使得第一批出口船顺利打进国际市场。1982年8月“东星”号下水,包玉刚特邀日本、香港著名记者为其遣词,高度评价说,事实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同世界上任何先进的造船国家并驾齐驱。这一评价,大大增强了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信誉。此后,沪东厂也很快获得了13艘同船型的订单,成为当时国际国内市场的热门船型。

  回忆这一片断,我们深刻感受到,国际规范是技术发展驱动的,市场是由顾客价值决定的。把握好国际规范,不断从技术上提高对规范的适应力,以确保产品质量、企业信誉,不仅直接关系到顾客价值,也是船舶企业立足国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四十年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国际规范的研究,並努力提高对国际规范制订中的话语权;对产品技术创新进取,对产品质量精进不休,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当前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在全球爆发式的增长,推动着船舶和海工装备多样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步伐不断加速,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促使国际造船新规范加速出台,未来市场技术和质量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目前中国船舶企业转型升级,高技术产品占了较大比例,质量技术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要坚持把研究和把握好国际规范,把船东利益,把质量信誉放在首位,认真贯彻习总书记所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依靠深化改革开放夯实造船强国的发展基础。

  回忆二

  船舶工业产业地位的大讨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造船进入国际市场后,产品品种数量都有较快增长,出口比重达40%以上,被称为中国造船半壁江山。全国造船出口也快速发展,当时分管外贸的国务院副总理评价说,造船是现在唯一称得上出口的产业。但当时上海六家主要船厂因历史原因分布在黄浦江两岸,设施陈旧、规模狭小、流程落后,造成连续十年上海造船产量只能在80万吨左右徘徊,与后起发展的韩国造船拥有一批30万吨级大坞、可建造VLCC等超大型船舶根本无法相比。船舶工业虽然是国家重点产业,但由于经济规模小,在社会上影响不大。如何提高上海造船能力,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实现更大发展,成为上海造船人心中一件大事。1994年浦东开发兴起,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也已确定。在上海造船学会的活动中,一批船舶行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对船舶工业的特性、产业转移规律、优势与差距、国内外市场前景、对相关产业拉动性和对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的影响力等展开热烈讨论,审时度势率先提出:上海船舶工业应与国际航运中心同步建设、相互支撑,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并建议在浦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型造船基地。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一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支持,大讨论先后持续了一年多,1995年8月上海文汇报头版头条专门报道,标题就是“上海船舶工业应该成为第七支柱产业”。大讨论不仅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中船总公司的重视,也得到了国家计委、中央办公厅政研室、国家进出口办公室等关注。我当时已调入上

  海船舶工业公司任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经营调研秘书,受命参加了上海市计委、中船总公司与国家计委组织的有关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参与了有关调研和报告执笔工作。在上海及全国船舶行业的大力呼吁下,经过广泛的调研和专题研究,特别在当时国家计委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船舶工业产业改革及发展需要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国家严控大型基础设施提资的情况下,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建设;在国家“十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船舶工业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关系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此后,在十一、十二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进一步肯定: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创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持。船舶工业产业地位的提升,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更是极大振奋了中国造船的士气和信心,推动了造船产业蓬勃的建设和发展,造船能力和产量快速增长。大讨论前1995年全国造船145万吨,2011年达到7665万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我们今天回顾这一过程,深感这是中国船舶工业在打入国际市场后的一次主动寻突围、谋机遇、求发展的思想解放活动。今天,党和国家对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寄予高度希望,列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产业。习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们希望按照习总书记“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再来一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引导业内外群策群力、共同寻找好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和突破口,谋划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回忆三

  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学习引进韩国造船技术

  2000年5月我调到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任综合管理部部长,负责企划工作。外高桥造船公司以建成世界一流船厂为目标,实行“建厂、造船、育人”三同步方针,在基建不到二年时间即开工建造175000吨散货船,并陆续接到一批订单,包括阿芙拉油轮和15万吨级的FPS0。当时外高桥上千名员工来自全国100多个单位,虽然大家对投身建设现代化造船基地热情高涨,但由于经历经验不同,在建立什么样的造船模式、生产组织、业务流程及管理方法上各有己见,争论不休。外界舆论也不看好外高桥,说这一帮杂七杂杂八的人,不知道会造出什么样的船。怎样高起点地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形成总装造船优势,达到世界先进船厂水平,成为企业最紧迫的问题。为了寻求出路,公司党委号召:全员参与,开展与国内外先进船厂

  对标;开放心胸,向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看齐。对标活动一下打开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眼界,外高桥把目光瞄准了韩国造船技术,在集团公司支持和决策下,当时虽资金十分紧张但仍果断引进韩国造船CIMS软件,并将三艘主打船型,与韩国有关公司联合设计。通过联合设计和CIMS引进,外高桥快速掌握了先进的总装造船理念和方法,由于CIMS隐含了精益造船技术,在韩国专家指导下,建立起了优化的总装造船设计理念和生产主流程,快速形成2个船坞串联和双并串联流水化生产线;建立起高效的工程管理体系和生产组织体系,奠定下精益生产基础;建立起多层次的技术改进和工法创新体系,形成大家动脑筋造船的机制;建立起团结协调、追求卓越的团队作风,形成了较强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企业焕发出蓬勃生机。2004年是外高桥一期建设竣工转入正常经营生产的第一年,这时恰逢全球钢材大幅涨价,按当时已接订单测算,如不采取措施,外高桥将出现巨额亏损。面对危机,公司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仔细分析三年经营线表,科学判断引进先进造船技术对生产能力释放的潜力,抓住国际船价也同步上升的机遇,果断决策承接一批高价新船挿入建造,以增销减亏。董事会批准了这一方案后全员开展经营策略研究,对公司造船提速节点和措施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将每一轮船坞周期比原计划缩短5天,结果二年内完成了三年造船量,外高桥不仅摆脱了巨亏危机,而且实现了大幅盈利,2005年盈利2.38亿,2006年达5亿多,外高桥模式成为全国造船企业的一个标杆。

  回顾这段历史,深感走开放之路,努力学习吸收、引进消化世界先进技术,是创新发展的加速器。新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中,几次大的技术变革,都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有关。当前我们要突破困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需要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贯彻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进一步构筑开放新高地,充分利用国际有利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结合,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超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我以上的几个片段回忆,只是四十年来船舶工业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几滴水珠,还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电视政论片《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说的好,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我们中船集团是中国造船业的排头兵,四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砥砺奋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集团和具有全球竞争力海洋装备集团。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深刻调整的船舶市场面前,我们还有许多制约和瓶颈问题亟急解决,特别是我们的战

  略管控能力、精益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盈利能力和人均资源效率方面差距还相当大,这都需要我们有勇气、有担当、有自我解剖精神来深刻寻找原因,依靠像当年“打入国际市场”一样的无畏精神和扎实作风,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好,为建设造船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中船集团应有的担当。趁此机会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集团战略管控能力

  集团总部的体制机制及战略管控能力,对全集团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集团总部应根据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市场化的要求,建立以经营责任为核心的管控模式,要科学理顺职能关系,发挥主业龙头作用,提升主业经营效益,支持集团经济稳定发展。要着力抓好抓实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的落实工作,建立有效的战略管控体系,包括在体制上建立战略管理部门负责战略推进落实和综合协调工作;以顶层战略为总导,形成分层次的战略目标指标构架及考核制度;运用适用的战略工具,统筹协调好全集团的战略运行及目标达成。

  二、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着力抓实效见成效

  深入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不断夯实造船主业生产技术、成本、效率、质量等基础管理,对构建集团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要加强工业工程(IE)、精益生产(LP)原理的培训普及补课工作,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完善的精益生产体系,着重把精益生产落实到班组,构建现场精益管控体系及全员参与的持续改善体系;要对每条船的成本、效率、质量设立考核指标,倒逼建模工作及精益管理出成效、见实效。针对当前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建议进一步完善成本管控机制,要按不同性质的成本类目理顺管控职能,严肃管控职责;要加快建立设计成本制度,从源头上解决目标成本的基础问题;接单审核时应对总工时、工时效率、外包用工等关系成本费用的关键指标精准严格核定并实施责任考核;集中采购必须把服务于集团控制和降低造船成本的总战略放在首位,充分挖掘集中采购的价格优势,要严肃对采购目标成本的考核,企业应对集中采购的成本动态实时监督,对不能按契约实现采购目标成本,企业有权相应扣减管理费以及考核惩罚。

  三、加快建立战略性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

  习主席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针对集团技术创新体系及资源相对薄弱的矛盾,建议建立集团的战略性技术创新机构,包括以船舶和海工装备为主的产品技术创新中心、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负责对涉及集团中长远发展的前瞻性、重大性、战略性、军民融合性技术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包括协调利用集团内、集团战略合作单位及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外部科技资源力量,直接为集团推进科技创新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切实增强中船集团超前一步、创新发展的实力。

篇十八: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毛概论文3000字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1《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

  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把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公元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生死攸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随后三十年间中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大步流星的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1978到2008,三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话题,我相信我的父辈们会有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的体会和感触;对于我——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和震撼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知难免片面、肤浅,而对于“改革开放”我们又缺乏宏观的理解和直观的接触,三十年间的历史,对于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画面,只是教科书中严谨而沉默的叙述。这三十年,究竟是怎样的三十年呢?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年来国人才从““””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年间的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30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华夏儿女近百

  年的富强梦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往高攀的历史缩影。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就这次的汶川大地震而谈: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罕见震救灾斗争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透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突出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对人生命的尊重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胡锦涛先

  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于5月16日亲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一线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温家宝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树立了敬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务实高效的政治优势。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比如,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统一的组织能力,科学有序的协调能力。地震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抗震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实施,人民军队快速全面介入,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

  日渐雄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显著成就。这给我们今天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想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素质。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连心,以各种方式为受灾群众献策出力、祝福祈祷,都凸现了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力。面对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能一次次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全国各地救援队克服灾区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通讯中断等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靠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

  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2《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

  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实践顶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穷困面貌,使社会主义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更加坚定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实践去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剪裁现实。因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实践越来越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粉碎“_”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后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横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

  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示了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伟大探索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从根本上解除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束缚。因而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近10%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因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后提出,中国长期处

  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探索,引导中国经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我们在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不难认识到,除了经济上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外,最大的败笔就是发生了““””。这场浩劫充分暴露了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于法治。以党代法、以言代法是酿成十年内乱的主要原因。

  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问题,他指出:“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首先是法制问题,即领导制度中缺乏法律规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办事有法律根据而是随心所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这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使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更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几个 史论 改革开放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