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13篇

时间:2022-11-24 16: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13篇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任玉芳  来源:《甘肃教育》20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13篇,供大家参考。

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13篇

篇一: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任玉芳

  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19期

  【关键词】

  学校教育;传统文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8)19—0026—01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种思想的文化,是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要想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几十年中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业绩,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能否成才,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老子》指出“明生者强”的观念,《大学》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无疑都是关于人生及其价值的正确思考。只要我们在对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正确引导,就可以达到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的要求。我国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二: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

  摘要: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校学风形成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在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学校自身文化底蕴,促进学生人文意识培养。本文重点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沉淀生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及伦理规范等以多种形式存在着的文化;而校园文化则主要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由广大师生群体在校园生活中各个方面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物质产物[1]。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与内涵性,博大精深,青少年群体在成长成才道路上应取其精华,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帮助其梳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是传播、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也可以从这四方面进行切入。

  一、融入校园精神文化

  从一定程度上说,校园精神文化通常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存在,所以要想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从精神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其必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应起到带头作用,领导教师、学生及教职工群体在日常校园学生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其次,在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时,学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如从校训、校歌及校徽的编

  撰、设计工作中将凝练的文化内涵内容有效融合[2]。此外,学校自身还可以结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从而构建地方性、特色性校园。在课余生活中,学校还可以分批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文化古迹参观活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直观的认识,更有利于发挥校园精神文化力量对学生成长起到励志、积极作用。

  二、融入校园物质文化

  所谓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生活设施、教学设备、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保障,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质文化建设中,那么学校方面则应当适当加大对于物质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例如,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编进相关的教学教材中,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特点适当调整其呈现形式;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学校也可以更多地购买传统文化类图书资源,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宽对传统文化的接触渠道。另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也可以适当采用传统文化元素,如增设古代名人雕像、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以及在走廊、教室墙壁等地张贴蕴含深意的古代诗词或名言警句,在这样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中,学生与教室也会潜移默化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三、融入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师生开展校园活动的重要准则,也是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华优秀文化要融入校园文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制度。例如,可以适当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历史、政治教育等科目相融合。此外,也可以定时举办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宣讲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内涵,并得到成长。而在校园课外文化活动组织方面,学校应

  针对学校具体情况建立起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从而优化学校人力资源。

  四、融入校园行为文化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历史沉淀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发展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论述重点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物质、制度及行为文化的各个方面,学校及广大师生群体应当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作为新的建设、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篇三: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立

  2007年11月29-3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媒体的17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提交论文100多篇。与会者围绕“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立〞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建立的问题、当代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建立的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一、学校文化建立的现状:“五重五轻〞

  探讨学校文化建立离不开对当前学校文化建立现状的诊断,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学校文化建立存在着“五重五轻〞的问题。首先,重外化轻内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立中重视形式,无视或轻视内容;注重学校文化的外显与外化,无视学校文化的内化。其次,重硬化轻柔化。一些学校片面强调量化标准的引领,无视人的性格的不同与人的开展水平的差异,无视人的合情合理的需要。第三,重变化轻进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立中片面地强调标新立异,却无视了学校文化建立首先是对学校开展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继承过程。第四,重强化轻感化。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立中只热衷于制度建立,却无视了学校文化的以“文〞化人的感化作用。最后,重物化轻人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立中将“人〞

  变为物、课题与工具,而没有表达出人文精神。

  有学者指出:文化在今天是一种“中义〞上的文化,既非除大自然以外的任何事物,也非一种狭义的知识。这种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正是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模糊,当前的学校文化建立才出现了“五重五轻〞的问题。

  二、当代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生命化

  学校文化建立具有时代性,根据当代学校文化开展与建立的现状,构建生命化的学校文化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人为的、对象化的东西。建立学校文化首先要区别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一台校园晚会、一两座先进的教学楼表达出来。可是学校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与人的生命与生存相关联的。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领域,它对学生生命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该建构以生命关心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并在这一精神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表达人文的关心;重视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建立生态式的校园。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学校本身内在的,是生长出来的,不是强加的,是自主、自觉选择的结果。建立学校文化需要厘清文化与学校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对待教育问题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与生命,就是要聚焦教育中人的生存方式。

  三、学校文化建立:机制与制度影响

  探讨学校文化建立需要关注学校文化建立的内在机制,并且要注意制度与学校文化建立之间的关系。

  关于学校文化建立内在机制的讨论,从讨论文化建立的特点与内涵开场。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开展密切相关的,文化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那么不达。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不能建立的,“建立〞一词具有功利色彩与革命色彩,应该用诸如教育界的术语来加以修饰,比方“培育〞一词。有学者认为,不是去建立什么文化,而是要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怎样共用这样一种文化。文化内部本身存在着层次性,文化的等级层次越高,与基层文化联系就越少,越缺少人文关心。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建立应该是一个组织的任务,而非某个领导、某个部门的事情,因此当前学校文化建立应把关注点投入到如何调动所有人员的参与、如何使得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上来。

  文化建立与制度关系的问题是此次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制度是文化的表达,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教育的事决不能在教育内部解决。制度不能简单覆盖文化,不能忽略制度文化。制度与文化之间应该是协商的关系,文化建立者应该学会与制度协商,不要光是埋怨。有学者认为制度有三个层面:制度精神、制度文本、制度操作。很多制度文本都是很完美的,主要问题是出在制

  度操作上,与制度精神、文本背离。有学者指出文化需要自由,制度是文化的表达也是对文化的继承,有制度限定的自由应该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种。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外在制度,而文化是一种内在制度,有约束力。

  四、传统文化与教育:内涵与继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探索如何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保持自身独有的文化标识是我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不能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混为一谈,“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形态,而“文化传统〞那么是作为正统的文化,在我国主要是指儒家文化。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绝不是自发的现代化进程,能表达中国人独特性的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应该得到弘扬。社会是进步的,每一个时代都对过去有所继承也有所抛弃,每一步都改变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成分是农业文化,也可成为农村文明或农村文化。具体来说,农村文明是指农民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与憧憬的理想的生存状态或生活形式。由于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为“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照应。农村文明具有与城市文明不同的特征。这种区别,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来比拟。现代

  化过程中农村文明的开展,要特别关注教育中的文明观、农村文明观、农村教育改革。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学者们首先表达了不同的态度与立场。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是否需要继承传统文化还有待讨论。另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传承上,自然进化论的倾向是要坚决抛弃的。文化是人的文化,而人是主动的人,所以人不会只根据社会的要求来传承文化。而且,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无视传统文化传承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保护与开展传统文化。还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因为人格是由文化造就的。中国的人格教育需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上来。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上,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课堂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如培养审美思维便是其中之一。美就是自由与谐,课堂审美文化的自由与与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与谐,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愉悦〞。有学者对“读经〞运动提出了疑问,认为“读经〞运动并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因为所读的“经〞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儿童通过

  “读经〞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只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文化。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现状、意义与方式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局部,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应该得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意义、方式是本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有代表首先详细介绍了广西民族文化与民族学校教育的开展现状。广西少数民族种类多,主要以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为主。广西民族学校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象征性的阶段:古代广西民族学校的演进;民国时期广西民族学校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民族学校的开展以及广西民族学校的现状。学校在帮助民族地区当地人适应主流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传统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应该成为民族教育的重点。

  有代表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智力因素开展的影响出发,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从学校教育转向民族文化传承的起因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从静态看是物质文化的保存,从动态看是文化习得与传承。民族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应该得到保护,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的遗产,更是人类高度开展的文化形式。传统的智力测量误导了人们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看法,因为智力测量是建立在主流文化根底上的研究。大量研究说明,无论世界上的种族与民族外表上看多么不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一般智力上并没有显著的差距。群体性智力构造或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指向性,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民族与人的智力特

  点。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不仅是为了保护文化,而且也是为了人的自身开展。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上,有代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种途径。现代化使学校承当起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责任。然而,学校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境,以多元文化教育整合教育是解决这些困境的根本措施。有代表认为,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应该提高人们的意识,多设置一些表达民族文化的课程,共同承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责任,提高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篇四: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的密切关系

  【摘要】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重大精神力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联系,为开创学校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地参考。

  【Abstract】Schoolcultureisthecohesionandencourageallmembersoftheschoolamajorspiritualforce,isapowerfulcontentdevelopmentandinternaldrivingschool.SchoolCultureandSchoolcontentdevelopmentaremutuallyreinforcingthecloserelationship,thisarticledescribesfouraspectsofschoolcultureandschoolinternalrelationsofcontentdevelopment,andcreatingaschoolconstructionandscientificdevelopmentofcontentprovidesastrongreference.

  【Keywords】schoolculture;schoolcontent;developmentofrelations

  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它涵盖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学校内涵发展就是致力于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的全面进步。“内涵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人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1.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和培育学校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和校长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里校长是关键,校长有思想,学校有底蕴。校长率先垂范,同仁相敬以德,相重于才,相通于情,相约于节。尊重老师的教学特长和创造个性,关注学生习惯养成和全面发展。极力营造尊师、重教、敬业、融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因为

  “内涵建设”就是要把学校教育与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2.学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专家作出来的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指引。这种理念和特色是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对自己学校的具体分析。现在我们提出的很多新的教育思想、新名词,如果一个学校领导只是把这些词语抄到学校的文件上面去,理念很新很好,但是跟学校的具体情况融不到一起,便是南辕北辙。比如“开拓、创新……”这些话放在任何学校都是适用的,这不是具体的办学

篇五: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一一读《学校文化管理》有感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卢欣玲

  《学校文化管理》是北师大教育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东娇

  老师的学校管理丛书中的总领性著作。该书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为

  管理时间者提供了操作路径和理论依据,并有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

  全书有六个章节:学校文化管理、学校文化管理模型、学校文化评估、学校文化方案制定、学校文化时间推进、学校文化冲突与团结。从学

  校文化的解读、意义、上层构建到具体计划实施评估进行了阐述。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文化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凝练阶段。一般而言,初创阶段会经历仁2年,随即进入3----------4年的发展阶段。我们学校正处于初创往发展转型时

  期,由于学校的新建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尚未稳定,更是形成了创建

  与发展共存并举的现状。

  办学需要文化引领,无论是学校初建时期还是发展时期都离不

  开学校文化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理念的导向,能凝聚师生、规范言行,促进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2年,张校长作为

  组长参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筹建工作并任校长一职。在这近四年里,张校长一直带领我们思考如何建设能引领实验小学发展的学校文化

  并将其付诸于具体实践。

  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文化之根在哪里?我们该秉承什么样的理念

  去办学?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如何建设学校文化?从筹备之初到现

  在学校建成一年半,学校一直秉承着用文化引领新校发展的思路来办

  学。

  从筹备开始经过了十余次的修改初步确定了学校的理念,并于

  2012年暑假几经修改的三年规划的文稿初步形成。我们学校逐步确

  定,以“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为学校办学理念,以国际化、现代化、信

  息化、品牌化为学校办学目标,以新“蒙养、求索、共美”的“三园”的

  学校的办学愿景为引领,以培养有乐学、乐思、乐群的国际化小公民

  学生群体为核心,以建设善导、善研、善友的国际化视野教师队伍为

  抓手,以现代化为发展方向的行政服务与信息保障双重服务为保障,以逐步形成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促进,逐步形成“共生”文

  化。即:生命个体实现精彩,生命个体之间的和谐共生,生命个体精

  彩符合其阶段性的发展。践行四年的理念文化随着学校的教师队伍逐

  步稳定,学生的六个年级全部满额,生发出更多属于我们师生共同认

  可了的文化氛围,以现代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学校文化理念升级为“乐

  创”文化,实际上学校文化管理策略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和物质文化四个点位抓手、有序、有效开展和落实学校文化的对策和

  方法,具体说来即:明理、善人、治事和化物。

  从筹备到初创学校就学校本身、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力量构建

  了基于三合作背景下的文化管理模型,基本完成了学校的“明理”初始

  阶段,现在我们将这个“明理”的过程吸引到学校的每个个体去参与;在”善人“上,我们应该做到两个关注:不同层面的教师队伍发展、不

  同个体的学生群体发展;“治事”则重在组建好组织框架,各施其责,同时引起我注意的是仪式管理:我们长做的学生入学、学生颁奖、班

  级颁奖等仪式非常重要,我们针对教师群体也应该有一些促发教师成

  长的教师群体仪式,将学校的价值观、文化核心根植于师生心灵。“物

  化”我们学校特别关注了主体参与:文化墙、文化廊、景观解读无不

  凝聚着师生的智慧。文化从书本上,墙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教师

  的行为中和共同认识中。

  学校发展最终是一个靠内功推动、外力协助的自觉持续的发展

  过程,文化自觉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强文化学校的内

  在能动力量。以文化领导学校,高屋建领,是文化支配下的教育行为

  成为学校之本能,这就达到了学校文化管理的目的。

篇六: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创建优秀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竞争的核心力量和发展的内驱力量,也是学校特色标志.2010年,我校在“优秀文化立校、全面发展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努力打造优秀校园文化,用优秀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塑造学校的文化品牌,提升学校内涵发展,通过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现在就把这项文化建设工程的工作情况和一些做法做简要汇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建立优秀文化立校理念,确定学校发展突破口。

  2010年初,我们班子提出了怎样才能保证学校长期稳定发展,能创造一种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核心力量,统一校园意识,自觉谋求发展,怎样创造一种人文风格,让学校具有品牌力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大讨论,最终形成了的共识是:“优秀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大家都认为:只有形成了优秀的学校文化,校园才会有灵魂,才会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向心的凝聚力量,随即确定了“优秀文化立校,全面发展育人”的办学理念.这是对刘家一中学校发展切入点的一个正确选择,是对刘家一中今后发展的宏观策略的正确选择,是对学校立校人文风格的正确选择。

  优秀文化立校的理念建立后,我们精心提炼出学校的优秀文化的主元素,即确立了

  “勤奋、文明、敬业、创新"的校风,“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全面发展”的教风;“博学、慎思、探究、创新"的学风;“厚德立身,博学致远”的校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家乡经济振兴负责"的办学目标;“优秀文化立校,全面发展育人”的管理理念,以及与我们的文化理念相适应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形象设计》、《学校章程》等。将学校发展愿景、使命、方略、路径与学校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优秀文化立校的战略宏图.我们把校园文化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内涵建设;第二个层次是文化活动的开展,它包括学校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各种养成教育活动;第三个层次是学校优秀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学校人文风格的确立,它包括形成全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精神品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和尊重、和谐的待人处事态度,形成与良好校风等。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扎实、有序展开的。

  二

  打造特色精品文化,铸就校园文化灵魂。

  加强校园校舍环境建设,艺术地塑造物质文化环境,是我们学校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用精品特色的校园文化来呈现学校精神内核,引领校园意识方向,陶冶师生情操.为此,我们抓了两项文化建设工程。第一项工程是进行校园、校舍、环境的改造与管理。四年来教育局为我们建了四幢校舍,我们原来有8亩果树园、两排路边云杉、校墙边柳树,这就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最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把校园地面铺上红砖,校园东西两侧修建了两座花坛,修了8米宽贯通校园的水泥甬路,甬路两侧立两排4米高的路灯,甬路南北两端校各建12米长的文化宣传画廊,教室和办公窗前一条勤奋路横贯校园东西,路边栽种着伴学鲜花,园中央树立起学校校标;学校的室内建设也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和很高有文化品味。我们在进行校园规划、校舍建设、景点设计、小品选择和设置、花草树木种植等方方面面,均考虑到了涵盖学校师生精神面貌、集体舆论、心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力争通过物化的校园校舍,体现学校的教育理理念,彰显校园文化精神。如校标的选择,校标由两个高大的直立形体与三面包围由线形体组成,直线形体像天鹅的体态表现出向上腾飞直冲云霄的姿态,曲线形体如翅膀扇动又像双臂环抱,表现出奋进与团结的姿态,正象征了学校和谐、向上的理念。我们为果树园名为生态林,并挂牌解释其生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生态的重要,路两边云杉命名为礼仪杉,让学每走过甬路都会生产自然对人的礼遇,窗前的小路命名为勤奋路,让学生看到小路就就爱到勤奋的提醒,窗下的鲜花命名为伴学花,让学生在教室里向外一望,就立刻想到,我们的学习环境的美好。另外,我们还因地置宜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造校园文化形象,如冬季扫雪,我们总是把积雪堆成情态个异的雪人,让给冬季寂寞的校园增添了活力与乐趣.总之,我们的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产生了一种具有影响和蕴化人心灵的场力。

  另项工程是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这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和主体工程,这部分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文字和画面来表现的,包括校园灯杆宣传牌、学校外墙文化、走廊文化室内文化。我们在设计这部分文化时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独特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独特性,我们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我们自己精心设计的,自己设计内容,自己设计艺术形式,每个画面都有一个鲜明的独立的主题,每个画面都有一个突出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本校文化特征,如我们把师德规范具体化为“教师行为十个一点儿”,把学生行为规范变成“学生每日十省”,教师铬言专栏载出全校老师自己的教育铬言,教师风采专栏有学校领导对每名教师做出的鼓励性的个性评价,班级门口悬挂着班级之窗,用班风、班训、班能让目标、班主任寄语、师生合影等展示出班级的精神和文化.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本校文化个性,让师生

  感觉

  国产品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充分体现出它本校的文化价值。整体性,我们的校园文化几乎涵盖了学校全部教育目标,如前途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学校三风教育、师德教育等、每个画面,每件小品都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德目,都得画面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且教育、激励、陶冶、引领等功能层次分明.第二,教育性与互动性的统一.我们在设计时,不仅让每件作品都有思想.而且让它有生命,有生情感、会说话、能交流。如,校门前灯标上的提示语“父母门前望儿归,有且莫贪玩回家迟”语言亲切温和,配上老师慈爱关心的笑脸,让学生感到那不是一个宣传牌,而是老师送归时的亲切叮嘱;走廊里的提示牌不仅语言温馨,而且配上学生崇拜的明星像,成为姚明提醒、乔丹提醒,周杰伦提醒,学生看了产生一种偶像教诲的感觉.还有好多的小品都是采用人格化的表述方式,这种设计中注重互动性,参与性,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轻松、快乐自主的环境下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影响。

  第三,思想与艺术性的统一.如学校三风、理念、教师誓言、学生誓言、学校宣言等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呈现和展示,我们制成了巨幅、大字,悬挂于外墙壁,气度宏大,风格庄严,显示出学校的气魄;办公室走廊,古人教育名言配上画卷与笔墨的背景,显示书香典雅的风格,教师与传美栏目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理念整合在一起,配上孔子的的画像,产生一种悠远、厚重的感觉;学生走廊有卫生健康教育专栏、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环境教育专栏、校园美文等栏目,画面大多是轻扬、明丽,具有青春烂漫的艺术风格,符合学生审美心理和欣赏要求.整个校园一百多个作品,每个作品都是一件文化精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件艺术精品,思想性注入校园文化灵魂,艺术性赋予校园文化生命.经过几年来的建设,现在我们的学校,房舍美观,甬路宽阔,绿树成荫,碧草映翠,自然环境呈现出学校和谐、文明、尚美的风貌,各种文化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性对人们进行启迪、激励和引领,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创造出校园高品味的文化风韵。

  三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认为,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维度,它是以师生为主体,用师生的行为构成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动态文化。

  一是开展经常性的班团活动,活动有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生活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开展时代主题教育活动,在不同时期,确立一个主题,宣传一个观点,培养一种道德行为习惯,开展行为规范教育。三是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学校每年都举行一次运动会和一次艺术节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四是开展争做校园之星活动,每个学年组评选出十名学习、生活、文体等十个方面的新星,在校园里创造出学生自己的健康的明星偶像。

  五是开展关注生态、爱我校园、做“环保卫士”等社会实践活动。六是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七是开展文明班、文明宿舍创建评比活动.八是开展了各种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体育队、文艺队、美术组、环保队、板报组、礼仪队。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创造了一种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校园的文化蕴涵.四

  建立规范制度,推动文化运作

  我们提炼出学校文化的灵魂,有了文化的表达载体,但是,我们知道,理念需要全体学校成员认知、认同、信奉与实践,需要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和外显为学校师生的行为方式。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度的规范和引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制度的支持,即使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高度认同,也不能达成行为的一致,文化构建则成为空口号。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遵循学校文化理念的基本思想,重新建立了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把学校核心理念的基本精神化为全校师生的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如:学校《师德规范》中,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做促进校园和谐的的模范的要求,尊重学生的要

  求,爱岗敬业的要求;在《教师管理制度》中,提出了关心教师发展成长,关心教师心理健康;关心教师生活困难的要求;在《班级评比条例》中,提出建快乐集体的要求,在《后勤管理制度》中,提出微笑服务的标准。我们通过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让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由外在走向内在,让文化核心精神浸润到学校组织的各个方面.我们用制度条规形式承载着学校文化,让无形的文化通过制度运作起来。经过一年来时间的推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成为师生的集体记忆,师生的意识和行为基本上达到“习惯”的境界,成为内在的自觉与自律,学校健康持久稳定的文化基本形成。

  五

  抓实、抓细常规管理,促进学校文化形成

  在这项文化工程建设中,我们并没有把它当做一项独立于学校其它工作以外的特殊工程,而是把它融入日常最基本的管理和工作细节之中,通过认真抓制度执行、规范落实、计划实施、活动开展,让各种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形成。如,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落实和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乐于奉献等优秀意识;抓《教学工作规范》的落实,促进老师形成就会科学、严谨、探索、求是的工作作风;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生活习惯.这样,我们通过管理过程,把所有带有文化属性的制度、规范等都扎扎实实的落实了,我们整个学校的文化风气和习惯就建立起来了.当然,为了张显我们的文化特色,弘扬学校核心文化理念,我们在抓管理的过程中,还特别突出以下三个管理特色:

  第一,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凸显教师的地位,弘扬教师的价值,激发教师的潜能,张扬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的发展,让学校的每个老师都体验成长的快乐,成长的喜悦。比如我们让老师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或制度的制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活动,经常倾听老师对于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老师感到自己是学校主人,愿意和领导一起承担困难,享受成功;对老师的学习和业务提高活动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不仅关心老师的工作,也关心老师的生活,对老师生活中的困难学校竭尽全力给予帮助解决,对老师的各种意见和要求都给予尊重和理解,让老师感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庭;比如,教师有了问题领导首先要理解、关心、帮助,在此基础上进行耐心教育,决不伤害老师的自尊心;对于个别暂时落后的老师,我们一直坚持耐心第一,力争

  用大家的前进,带动他前进,决不打击和放弃;教师或家属有病住院,全体领导必探望。提倡遇事换位思考,领导把老师当成知心人,老师把领导当成贴心人。在这种和谐、感人的气氛中,班子向心力强了,校园凝聚力强了,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我们严格按照新型师生关系来创建人际交往文化风尚,提倡师生平等,不训斥学生,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让学生坐下来谈,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尊重和谐之风吹遍整个校园。一年来,刘家一中的校园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学生顶撞老师的情况.我们还改进了领导的管理作风,提出“管理是服务",“管理是引导",“管理是激励"“管理是关心”的管理原则,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让接受管理的每一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第二,管理坚持团队协作。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利用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备课组、学年组及全校快速地传播,同时构建合作、理解、信任、互助的教师人际文化,使得个人的知识能够在教师全员范围里广泛地分享,每个老师以一个开放、谦逊、容纳的胸怀来贡献自己的知识,共享他人的知识,实现了知识共享与人际和谐.第三,管理坚持营造快乐氛围。快乐是我们在管理中追求的一个重要文化氛围,我们挖掘出很多的做法:比如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舒心的办公环境、学习环境,让师生享受生活环境的快乐;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师生享受到人际和谐的快乐;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和学习方式,让大家体验到工作和学习的快乐;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让大家享受到文化生活的快乐;张显师生的成就,让大家体验成功与成长的快乐。这种和谐、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使全校成员把学习和工作当成了需要,当成了快乐,现实了师生工作观和学习观的转变和升华.一年来,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校园文化的创建,学校的环境、校风、老师的师德风尚、教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种优秀厚实的文化底蕴在校园里逐渐形成.我们以后还将从两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文化不是时尚,只有持久坚持才能稳定深厚的底蕴;二是创新,我们要通过创新,保持我们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

篇七: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摘要:德育思想在日常学校教学引导过程中的开展和渗透,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相吻合,有助于在教学改革时期推动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师在德育内容的渗透过程中主动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会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增强总体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进步和发展。因此,学校在日常活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方向的明确性和方法的正确性,在德育思想的渗透过程中主动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保证学生思想意识的强化,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综合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在学校日常引导过程中德育思想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融合;实践;研究

  前言:教学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使学校中的教学成果逐步受到社会及学生家长的关注,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同步强化人才的思维意识水平,让人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在日常的活动引导中主动融入德育思想教育内容的渗透,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策略中要求教师将德育思想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保证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性。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了解活动引导的基本方向,同时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思想意识,在融合基础上保证学生获取成长,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引导促进学生的总体进步。

  一、开展实践活动,融合德育思想和传统文化内容

  实践活动的开展会保证学生进一步理解德育思想,同时实践活动也会为德育思想与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提供优秀的环境基础。因此,学校在德育思想的教学过程中要主动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二者融合,保证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德育思想、探索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增强感知,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主动弘扬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递和弘扬[1]。

  例如:教师在学生中间渗透尊老爱幼德育思想的过程中,同步要渗透传统文化内容,首先在德育思想渗透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敬老院、幼儿园中帮助老人和孩子完成不同的事件,以帮助他人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信心和乐趣,让学生体会到在帮助别人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随后,教师在实践探索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讲述《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不同故事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德育思想的融合,通过融合式的教学指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德育思想,同时在德育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以此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主动在生活中了解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二、设置教学情境,融合德育思想和传统文化内容

  教学情境的设置会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因此,在德育思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感悟。在学生的参与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情境中融合传统文化和德育思想,保证学生取得综合、全面性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取全面发展,让德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融合,强化总体学习感悟,会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的提升,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2]。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亲情、家等德育思想的过程,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和生活中学会感恩、了解亲情、理解亲情、学会亲人之间的相互关

  爱,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演绎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与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以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感悟。随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的文化内容,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融合于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可以融合古代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了解诗人的不同诗词风格特点,融合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与教学情境方式,让学生在学会感恩的基础上了解古诗词的不同魅力,从不同角度了解诗人的词作特点,以此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弘扬古诗词、主动完成古诗词的背诵,成为经典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三、结合信息技术,融合德育思想和传统文化内容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融合,会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因此,在日常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渗透德育思想、融合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在信息技术模式技术上进行,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同时融合与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思想、融合传统文化会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保证学生取得学习成效的全面提升,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3]。

  例如: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模式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古代绘画、古代诗词、古代京剧等不同角度弘扬经典传统文化作品,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结合德育于思想,让学生学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会了解传统文化内容,主动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形成民族精神和民族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思想文化的正确方向,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保证学生的综合成长。

  结语:综上所述,在学校日常教学中教师主动将传统文化思想与德育思想内容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会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取成长,保证学生总体学习意识的强化,促进学生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但是,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之后,教师仍需探索德育思想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进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空间,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形成终身意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德育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促进人才的综合全面发展,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朝良,包俊,李池友,裴运刚,李黄玲,李娜.感悟经典的魅力——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学科德育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161-162.[2]胡迪辉.基于“三全育人”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J].智库时代,2020(02):267-268.[3]张琼玉.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52):106-108.

篇八: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所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全社会高度重视,形成了广泛共识,对于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理想信念,培养人文核心素养,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融入课程、融入教材体系,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深远意义。

  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联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所在,伴随着学校的诞生而产生,以一定的制度形式、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呈现,它承载了学校历

  史的发展和师生的精神和梦想追求。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师生的内在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蕴含崇德尚道、重视情操、注重人文核心素养等和精神,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净化人们心灵,提高道德水准、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虽然有各自的内涵、特点,但其在校园育人环境中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其育人宗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发挥的教育功能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国精神,展示好中国风貌,让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环境,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队伍是基础。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出台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例如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开发校本教材、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举办道德讲堂等,使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

  然而,在中小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还不尽令人满意。

  一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的阴影将在大多数学校

  和一定时期内存在,重、轻内涵,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厚重和独特魅力还不够明显;

  二是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整合,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和谐的多元文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三是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难以适应和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了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開展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生命里流淌的血液,应大张旗鼓的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唐诗宋词》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经典,其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是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中开展国学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一种途径。

  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牧区,经典国学诵读己基本走进了各级各类学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优秀的传统文

  化及时、全面、系统地融入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应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广泛的地域性,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都能从传统文化脉络中寻到它们的历史渊源。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精神的精髓和力量也不可忽视。

  随着“国学热“非遗热”,民俗文化艺术走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校园处处能感受和体现到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希望。学校以文化长廊,校园广播,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平台,给师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从多方面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融合、传承到创新,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就是学校有使命去完成社会、家庭、学生赋予的责任;老师有使命去传播,启迪智慧,造就人才;学生有使命去为了自己的未来发奋学习,奋力拼搏。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力、有造诣的各专业领域领军人物,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传播好传统文化,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素养,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只有拥有了优质师资,传统文化才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解读,才能体悟先哲们的人生智慧、恢宏的胸怀及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才能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与人格追求。

  四、结语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发展是一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民族复兴,匹夫有责,我们只有不断优化环境,提高认识,达成共识,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回归教育人本,回归科学,就一定能够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篇九: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引子一:一个朋友让我猜謎。他问:在台湾的博物馆和超市,人会看到这样的标牌:本馆(或本店)有摄像监视,请问后面一句话是什么?

  按照我们的视野范围,能想到的是“如偷盗,罚款X元”等,全是让人望而生畏冷冰冰的祈使语。可是,我朋友的回答却是:请你保持微笑!

  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们不由赞叹这从容而有风度、充满善意的忠告。

  恶传染恶,善传染善。当我们大家都

  保持微笑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也保持着微笑,正对着我们――(摘自《领导文萃》)。大陆与台湾在公共场所警示牌的内容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想这大概是文化认识上差异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从词典上看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三星堆文化、闽越文化、金沙江文化;三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专家学者们对文化也因各自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对文化理解和认识也各有侧重:国家教委领导柳斌曾发表自己的观点:“文化应该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健康的文化是物质环境和精神文明

  相结合意义上的文化。”台湾作家龙应台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就是态度,城市对市民的态度,市民对陌生人的态度”。华东师范院校教授郭元祥教授认为:“文化就是记忆,对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发展过程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从大的层面讲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地域空间上分: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职业分工上分:包括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学校文化??今天我们要重点研究校园文化与学校以展的关系。

  二、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上述到战国孔子时期),又是历久弥新话题(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每一时期都富于其新的内含—过去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绿化、美化的层面,如今更多的是富于了教育性);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具有突出作用,可是当今的管理者却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位的环境圈,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

  如果引用龙应台的话来理解,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学校对学校人的态度,学校人对陌生人的态度,学校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态度。”

  如果引用郭元详的话说,那还是把它理解为“记忆”更为亲切,也更好接受。所谓的校园文化就是: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和设计体系的记忆。如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的价值体系、办理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活动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符号文本、图像文本的记忆;对学校的重大事件和行动策略,如教育改革方案、教育行动数据等材料的记忆;对教师成长档案,如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等的记忆;对学生成长档案,如学生的学校履历、学生优秀作品等的记忆。然而当今的一些学校却对历史不感兴趣。许多校长的办学战略本身就缺乏规划意识和历史意识,琐碎的学校日常事务遮蔽了他们看历史、看未来的明亮眼睛。且不说10年、20年前的档案资料在哪儿,就是三年前的材料都遗失殆尽。--教授郭元祥语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名校,就因为他的历任管理者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重。2005年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到北大演讲时,北大赠送他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他母亲在该校读书时的学籍材料,也就是这一份让平

  常人看似平常的礼物却让一个历史老人老泪纵横,大家不仿假设一下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礼物能让老人如此动情呢。

  (记忆历史是用来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走出过去,创造未来。留下探索的足迹、留下清晰的印象、留下个性化的经典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历史之镜。正如魏征所言:“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

  三、为什么要建设校园文化

  1、(从其本质而言)学校,是传播文明的窗口,是传承文化的摇篮。我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将比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要来的重要,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品味的校园又怎么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然而当前我们的校园,特别是许多农村小学校园,就看不到多少文化的东西。走进这些学校,操场坑洼不平、满地污水,办公室桌面零乱不整、灰尘多多,教室四壁空空、课桌摆放东倒西歪。整个校园很难见到一幅有文化口味的标语、一条规范的字画。要么就是“严禁下河游泳”、“不得打闹、不得喧哗”、“XX人迟到或打架扣2分”等言词激烈、不可抗拒、充满威协的进警示牌,活脱脱地把校园变成了“监狱”。

  2、(从其性质而言)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其办学理念而言)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一般来

  说:一所好的校园应当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学园,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生动、活泼的乐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激情;是充满亲情的家园,使学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感受到家的延伸,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是美丽的花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更是色彩缤纷的文艺百花园,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并从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相结实的时代高度,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4、(从一所好学校的标准而言)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从学校内涵而言)学校是生命生长的地方:学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是老师生长的地方,是校长生长的地方,是组织生长的地方。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或成长在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他必将粗俗,没有品味。

  综上原因,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说:“一所没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学园,就不被社会、家长、学生喜欢的校园,就不能让学生、老师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因此,做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我们

  就必须要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理论的运用与研究。

  四、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有“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之分,“静态文化”指的是诸如校园的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管理制度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动态文化”指的是学生参与的学科类、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娱乐类等活动。

  概括起来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等四个层次。

  (此外还有教师文化:如服饰文化、言语文化、智慧文化、品格文化、微笑文化。教师的服饰是文化:得体的服饰是引导人健康向上的源动力;不得体的服饰会让人产生歧想;教师的语言是文化:课堂上曼妙、细腻、惟美、幽默、豪迈、抑扬钝挫的言语能让孩子敬佩从而模仿你;教师的智慧是文化:教师做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明智、理知;教师的品格是文化: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性,是理解与尊重,是仁爱与友善;教师的微笑是文化:微笑是一种悦纳,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博大。)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静态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包括作风类、制度类、时政类文化。

  1、作风类。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要使校园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首先应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处处充满亲情,洋溢欢笑,具有和谐、民主、理解、宽容的文化氛围。由此可见,做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不能仅停留在学校的物质条件上,更应关注学校里的人----学生与教师;教育培育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关注。)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个没有思想的管理者最多只能称得上是政策执行人)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

  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校长它的办学理念都是清晰的,而且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品牌、一种名牌效应。

  综观名校,它们之所以成为名校,就因为这些学校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黑龙江大学:参天尽物,博学慎思。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切。南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青岛实验小学:

  校风:我自尊

  我自信

  我是中国人

  教风:严谨求真;精深求新

  学风:乐学、勤学、活学、会学

  办学思路:尊重个性

  全面发展,坚持创新

  注重实践

  学生为本

  爱心育人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办学特色:轻负高效

  本县学校管理者门也开始重视三风的建设,比如光泽实小、鸾风两校就做的比较好。

  光泽实小校训——把该做的事坚持到底。

  校风――自主和谐、务实求真、奉献清廉、乐做真人。

  教风――自律创新、朴实求真、教奇谈怪论高雅、教法灵活、教绩高效

  学风――自信乐思、踏实求强、体魄强健、智力强大。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自主创新。

  办学目标――创建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意的优质学校。

  办学特色――构建“尝试教育平台,为培育幸福感文化人”打下基础。

  口号――我尝试、我成长、我坚持到底、我一定成功

  2、规范类。规范对一个人或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族,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好的先天条件,或济经实力,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好的制度机制。如:“以色列以其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50%的恶劣条件成为农产品输出大国;乔家掌门人乔志庸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家族成为蜚声中外,富能敌国的家族??靠的都是良好的体制。有时良好的制度是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的。)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让思维插上翅膀就没有办不到的事---美国一中学生就‘8+6=2和8-6=2’的阐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规章制度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或隐性文化。制度或纪律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但“静能制动”,没有制度的鼓励,校园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

  规范文化包括:教师方面的和学生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卫生公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饱含管理者的宽容,要刚柔相济,还要因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作为管理者你要让学生、老师以及自己在你制定的制度下获得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老师的幸福感:在看到学生成长时自己也成长;校长的幸福感:把自己的理念变为现实。

  现实中我们的制度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主要有存以下方面问题:1、刚性制度多人文关怀少;追求整齐划一的多,个性化内容少;量化手段多,定性评价少;惩戒多激励少;领导评定多,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少;长官意识多(常用威胁口吻)关怀沟通少。

  2、管理者多是“千人一面或一人多面”(千人一面:整天板着脸孔,不苟言笑,高高在上,冷若冰霜。他们间在刻意制造着一种所谓的尊严,结果是让师生远远地回避他;一人多面:人前一付面孔,人后一付面孔,台上一付面孔,台下一付面孔,上级面前一付面孔,群众面前一付面孔)

  由于学校领导对人文关怀的漠视。一个新教师来到这个学校,一般就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把他(她)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认识认识,然后,把他投放到某个教研室,任其摸索,任其碰壁,任其没有方向,任其没有憧憬,任其没有专业发展规划或自我成长规划,领导们都在忙他们事却很少与这些年青的老师们共同商谈其教育人生的规划。中青年教师忙碌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关心他,了解他的思想变化、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惑,引导他总结经验、提升理念、形成风格;

  老年教师退休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尊重他,郑重其事地颁发给他学校贡献奖、去赞美他的平凡、他的伟大、他的业绩。

  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们总是要把传统课堂当作“制度化场所”,他们习惯于师道尊严,总是按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循规蹈矩、正襟危坐、鸦雀无声、发言先举手、迟到喊“报告”、不得上厕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质疑等似乎早已成为清规戒律、天经地义的了,而稍有“越轨”者,均被视为“异端”,轻则被训斥、罚站、罚抄书、罚打扫卫生,重则被赶出教室、汇报家长、写“保证书”等,似乎不如此“杀一儆百”,便有失“师道尊严”,乱了套。

  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每当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放在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压抑性的控制环境,通过严酷的纪律规范、无处不在的监视、随意的惩罚、苛刻的标准全面地对儿童进行控制。它以一种“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导致儿童的自由精神、想象力以及道德感的毁灭。

  过度的防范、个性的贬抑、思想的禁锢、强制纪律、无情责罚、粗暴灌输、苛严的规训??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课堂存在严重的剥夺现象:独立性剥夺,自主性剥夺,自由性剥夺。

  总之,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甚或为我独大,为我独尊。制度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异己之物!但一旦离开了这个压抑的环境,没有了成人的规训,又会表现出极端的放肆。

  中美孩子受教育制度的差异

  1、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放羊"式的,轻松得要命,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2、课堂上,中国孩子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美国孩子为了装懂则故意向老师发问,有时老师会被问得瞠目结舌。中国孩子认为做得端端正正才是对老师的尊敬,美国孩子则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3、中国孩子为了能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的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孩子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而拼命学习,他们是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4、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中国孩子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而美国孩子的反应则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5、中国孩子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和心算水平堪称一流;美国孩子一向缺乏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如果中国孩子告诉美国孩子:我们都能够不用

  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还能够通过手算求平方根。这时,美国孩子看着中国孩子的眼神,肯定就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6、美国孩子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这样的夸耀:"瞧,这是我爷爷(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7、美国男孩把女孩带回家,会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孩子面对自己已经被偷看的日记本,会气急败坏地对父母说:"我没有早恋??8、中国孩子的父母说:"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美国孩子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快要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

  9、美国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孩子则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你们给我一笔钱。"

  10、美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亲爱的,你已经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让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

  不同制度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请看中美两学生的不同表现:CCTV《对话》栏目做了一档冷眼看中美学生差异节目,从这节目中我们发现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在价值取向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五个选项。。美国高中生几乎惊人一致的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我拥有了智慧,把握了真理,相应就会拥有财富和其它一切。而中国高中生除1人选择了“美”外,几乎全部选择了权力或金钱。2、虚无缥缈与

  脚踏实地。当主持人要求大家制定一份援助非洲国家的计划时,中国学生在做计划时首先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再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然后有人弹古筝、钢琴、大合唱,最后是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等。当一旅游美华人问及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打动我让我拿出大量的钱来帮助你时,学生个个亚然失色,无以回答。而美国学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食物、教育、饮用水、爱滋等一些实际问题入手。每项做什么?怎么做,甚至到每一次预算(精确到几元几角)。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脱离。

  3、时政类。主要包括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时政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受,符合时代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有心的校长或班主任都会在学校专栏或班级的班刊中专门开辟一个时事广角或专栏。及时报到国内、国际大事。

  4、环境设施文化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校园环境设施文化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应突出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

  古人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优美的环境中,人常常会角景生情,尽管有的人并不觉得在进行审美活动,但人本是环境的产物,美丽的环境,自然而然地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熏陶和滋润,从而陶冶净化出美好的心灵,塑造出美的、高尚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天空的流云,皎皓的明月,灿烂的太阳,湖光山色,楼台水榭都能作用于人并给人一种心身愉悦的感受。下所谓“望秋去,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南方人温闰和雅,北方人刚健爽直性格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致(南方山水蕴藉而萦回,北方奇而雄伟)

  同样是水杉树的种子,在日本就成为只能长到几厘米高的观赏植物---叫邦赛树。而在美国就成为参天大树---将军莎门。美国教育家关于人是怎样成长的也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和挑剔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吹毛求疵,遣责他人;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争论与反抗;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了学会了忧虑害怕;在充满怜悯环境下尰,他学会了自哀自怨;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被接受-爱惜这个世界;肯定――立定自向)

  环境文化主要包括:

  1、校园建筑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建筑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置身在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儒目染,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形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校园布局上我们要精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突显其教育功能,学校管理者,建筑设计者在除了考虑它的实用,还要让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力求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校舍内部的陈设与布置

  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布置,警示牌内容设计和摆放,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用教室的合理位置等。

  校舍内部的陈设应做到:精、准、美。记得国家教育总督学陶西平是这样说的:“一个优秀的校长是努力使自己学校的墙壁草地、建筑、花圃都能说话。”

  精:橱窗的内容,名人挂像的选择等应精选、简洁。

  准:校舍内部物品摆放、悬挂的位置要准确、醒目。

  美:校舍内部的陈设应与校园的布局和谐、统一,要规范、协调,色彩要明快和诣。

  3、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班级、展室)

  教室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个性张扬舞台。教室布置是构成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座位编排方式、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结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形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教室空间的功能及其物品设备的设置、墙窗户结构、墙面的装饰、教学媒体设备及其装饰、照明和暖气或消暑用品的设计和结构等都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

  总之教室的布置要做到:1、主题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2、色彩要明快。给孩子以快乐和朝气;3、充满家的温馨。只有把教室营造出家的温馨,给孩子回家的感觉,才能吸引学生到学校来。

  教室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是学习化:学生以学为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是“学习化”。学习化指教室具备学习的功能,对人的学习具有亲和性,具体说来就是:教室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教室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是活动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室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活动包括人的动与物的动,人的动是指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物的动是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设备及其关系,为着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比如教室里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动式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

  三是审美化。教室的审美化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宁静而致远”。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

  4、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好的学校要像花园一样美丽。一位教育家说:“学校要能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起来,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郭元祥教授对学校的绿化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前前后后呆了20年。近10年来,有好几次受其他大学优厚条件的诱惑,几乎动了挪窝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其实原因很简单,真的,就是因为国内没有一所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像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森林般的树木。华中师范大学因为有树而美丽。傲霜斗雪的腊梅、挺拔屹立的松柏、遮天蔽日的梧桐、丹桂飘香的桂树、驱虫避邪的香樟、高风亮节的翠竹、果满枝头的枇杷、珍如化石的银杏、洁白如玉的玉兰,应有尽有,多如森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我的大学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园,这可能在国内大学中都是少有的。校园里有树木,就有新鲜的空气,就有生气和活力。”由此看来,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那么,优美的小学校园就应当成为花朵盛开的地方,成为希望放飞的摇篮。(花园学校、绿色学校不仅是学校环境的符号,更应是一种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校园的绿化。首先学校应该合理地规划绿化面积和场地;其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花、草、树木;第三、有目的地开展植树、养花、种草活动;第四、应加强绿化管理。

  ②校园的美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应做到语言美、行为美;第二、校园的规划、布局、陈设应科学、合理、规范;第三、校园应无污染、无异味

  (同样是提示语,有些学校是“严禁采摘花草、严禁下河游泳”而有些学校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因为有你的关爱;花草是有生命的请呵护她;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

篇十: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

  金哲民

  新时代的学校发展从规模数量的发展转为学校文化质量的发展,换句话说,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发展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可以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一所成功的学校,必然有品牌和特色,但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特色是需要文化来滋润的,文化是品牌和特色创建的基础和灵魂。所以我们学校近阶段的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就是用学校文化建设来提升学校品质,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践行办学的个性追求,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认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

  一个时期以来,校长在摈弃权力管理之后,多在致力于制度管理,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制度管理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文化管理应运而生,我们学校也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究。

  所谓文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以人为本是文化管理的本质,人是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是重视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

  实施文化管理,并不是不要学校制度,但要的不是具有管卡压式的权力性制度,而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贯穿现代学校制度的“魂”应是人性化、柔性化、约束性和激励性。一句话既是文化的建设。

  所以我们力求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学校文化一经作用于人,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将释放出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因此,自觉进行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努力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含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学校价值观为全体师生提供了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共同的愿景,影响着师生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学校众多的矛盾中,只要抓住主要矛盾,那么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文化管理中,我们着重建设三类文化。

  (一)创育智慧的干部文化。

  所谓智慧的干部文化,就是要具有:创新实干,率先垂范,具备服务意识,优患意识,科学意识,包容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一所成熟的学校,智慧的干部文化就是学校的灵魂,以此凝聚成一种成熟的精神文化(思想文化),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我们实小特有的干部文化:

  ①

  干部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

  “以人为本,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就是我们的办学思想。

  人本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师生的生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和价值,让老师和学生的素质都有提高。

  整体推进就是要求学校各部门、各元素相互协调,整体合作,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和谐发展的标志,就是让学生愉悦地发展,让教师自主地发展,让学校持续地发展。

  ②

  干部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

  (1)理想目标:管理者知人善任,执教者各具风采,求学者充分发展,实验校群星璀璨。

  (2)具体目标:努力把实验小学办成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示范窗口;努力把实验小学办成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研基地。

  ③

  干部要有庄严的承诺:

  让每位教师都有发展;

  让每位学生都有进步;

  让每位家长都能放心。

  ④

  干部要有聪慧的战略: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观念战略:育人是根本

  质量是生命

  教学是中心

  科研是先导

  争先战略: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

  人才战略:文化润人

  培训育人

  实践树人

  事业留人

  管理战略:科学决策

  宽严适度

  外柔内刚

  公平公正

  赏罚分明

  (二)培育清高的教师文化。

  所谓清高的教师文化就是指:清纯而高雅,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科学的育人思维方式和对历史传承的思考,有健全的主体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六·三”行动策略。即:

  ①三个基点(立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立足于探索未来教育的需要;立足于创造本校特色的需要。)

  ②三个阶段(上格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③三条渠道(名师出高徒;舞台出英雄;氛围出人才)

  ④三个抓手(抓师德;抓师能;抓师艺)

  ⑤三种激励(目标激励;机制激励;评价激励)

  ⑥三个方法(扬长避短;小鼓常敲;加大磨合)。

  2、实行课堂教学“五·四”行动策略。

  ①四个一(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理解的点头;一回亲切的抚摸)

  ②四堂课(教师要上好个人实践课、小组研讨课、大组交流课、全校汇报课)

  ③四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情趣带进课堂;把问题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④四个优化(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和过程;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⑤四个充满(让课堂充满问题、充满议论、充满想象、充满书声)

  3、要形成清高的教师文化,我认为还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A、爱字当头,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

  爱生是教师爱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点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育中,教师应3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教师要通过语言、手势和微笑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正确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问题学生,让校园七彩斑斓、生动活泼;教师要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育人,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而不排斥他人,赞美智慧冲动而不盲目,弘扬主体意识、完善个体性格,建立健全崇高的人格精神与完美的人格特征。如果教师平时不爱学生,动不动对学生训斥,对学困生怨天怨地,热衷于有偿家教,那么,教育就会走向一个死胡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发挥,教育的质量就会在低水平徘徊。

  B、甘于平凡,把心态调整到平衡的状态。

  我们要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让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应成为我们的职业立场。只有这样,我们在喧嚣的花花世界才不至于轻易迷失自己。我们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有孕育着伟大,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的。”当老师就要培养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我们要淡泊名利。在教师岗位上,我们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名声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老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当老师就要具有高度职业自觉性和工作主动精神。不急功近利,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尽职尽责,出色的在本职岗位上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雨催绿千杆竹,只要我们具有了教育事业心,就会通过辛苦的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大批合格人才,这就是一名人民教师最大的光荣和幸福。光荣存在心头,责任放在肩上。

  (三)养育自主的学生文化。

  所谓自主的学生文化,就是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意识。

  1、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的“三·四”行动策略。一是“四个学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玩耍,并富有童心、意趣和创造,学会助人,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帮助他人,学会做事,做到时时认真、事事认真;4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二是“四个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开展“小蚂蚁”俱乐部活动,体验群体协作和面对大事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的精神,自主开展“小啄木鸟”监督岗活动,形成敢于挑剔不良行为习惯的氛围和机制,自主开展“小能人”评选峰会活动,培养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和自我的勇于创新、勇于争先意识,自主开展“小公民”自律活动,从小事入手、于学习生活细节处落实作为公民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三是“四小活动”,举办“快乐的泥巴节”,使学生展开美好生活的联想,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举办“智多星读书节”,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丰富的阅读经历和感悟来不断形成良好的心智模式,举办

  “多采的艺术节”,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有效调节、个性得到张扬,不断领悟艺术对于人生、人性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真正价值,举办幸福的“六一节”,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感悟,引发庄严而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生文化的主体性管理。

  我们学校在“一切为了学生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理念下,注重形成学生文化管理的校本特色。如以“勤奋、礼仪、尽责、服务、创新”作为“学生形象”,让学生从小开始养成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崇尚礼仪、宽容和善,自我负责、忠于职守,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善于置疑、敢于求新的心理品质和自主潜质,从而培养富有童趣的高品质的个性化学生。又如营造“时时认真、事事认真”的“学风”,让学生从小、从细微处就远离虚假、作假的成人化陋习,并迁移到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上,从而打上真善美的烙印。

  3、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建设活泼、创新、自律的班级团队。一方面,根据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教学文化、德育文化的现实写照,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管理有效性的实践价值,把班级文化视作学校文化最为基础的组织细胞,形成在学生层面上校风、学风等必须从班风抓起的共识;另一方面,根据小学生一般具有自我好胜性、班级自豪感的心理特征,实施了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创意、自主管理的“二·三”工程,第一个“三”为负责布置好一块黑板报、一个生物角、一个图书角,第二个“三”为确立一个班级活动特色、设计一个班徽、自编一首班歌,为此还出台了“教室布置要求”、“黑板报评分细则”等指导性、激励性的措施,再一方面,根据新形势下小学生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的自身不稳定性和受制于外部干扰性等特点,把制度作为学生必须读好的一门规定课程,从上学、上5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操、上课、课间、用膳、放学等方面制定了“学生一日行规”,还从班级环境、学生行为规范、班级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班级特色等方面建立了“班级行为规范实录卡”,强调通过规范制度导向让学生形成自律机制。

  通过学校文化的管理,我们学校的发展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也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学校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色素质教育实验校、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教育先进校、上海市新一轮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健康促进校、全国雏鹰大队等先进称号。然而,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提升管理的层次,如何进一步适应构建和谐学校教育的趋势和要求,我们更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探索。

篇十一: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刘晓花

  来源:《发展》2020年第06期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是各级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弘扬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化建设的重要之处不仅体现在能够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解放以及思想的创新,还在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极具魅力以及价值的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举足轻重的。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德育教育的优势,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本”这一原则,将其当作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以及价值取向,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及主体化。教师作为文化的传递者,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持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个人修养,为加快祖国建设以及民族文化建设提供有利帮助。

  二、合理选择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传承文化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懂得“选择设计、与时俱进”这句话的含义。选择是指,学校对传统文化有选择地继承,其中涉及对传统文化继承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性质的选择以及继承方式的选择。因此,学校在选择传统文化性质时,需要选择一些符合当代文化标准、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文化;在选择继承内容时,要选择符合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当前教育需要的文化内容;在选择传统文化继承方法时,需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求,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形式,使学生对此项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其中。另外,设计是指学校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安排以及计划。简单来说,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活动计划以及教学方案。

  三、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继承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教育内容。学校可以采取主题活动、學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一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

篇十二: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引子一:一个朋友让我猜謎。他问:在台湾的博物馆和超市,人会看到这样的标牌:本馆(或本店)有摄像监视,请问后面一句话是什么?

  按照我们的视野范围,能想到的是“如偷盗,罚款X元”等,全是让人望而生畏冷冰冰的祈使语。可是,我朋友的回答却是:请你保持微笑!

  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们不由赞叹这从容而有风度、充满善意的忠告。

  恶传染恶,善传染善。当我们大家都

  保持微笑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也保持着微笑,正对着我们――(摘自《领导文萃》)。大陆与台湾在公共场所警示牌的内容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想这大概是文化认识上差异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从词典上看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三星堆文化、闽越文化、金沙江文化;三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专家学者们对文化也因各自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对文化理解和认识也各有侧重:国家教委领导柳斌曾发表自己的观点:“文化应该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健康的文化是物质环境和精神文明

  相结合意义上的文化。”台湾作家龙应台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就是态度,城市对市民的态度,市民对陌生人的态度”。华东师范院校教授郭元祥教授认为:“文化就是记忆,对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发展过程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从大的层面讲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地域空间上分: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职业分工上分:包括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学校文化……今天我们要重点研究校园文化与学校以展的关系。

  二、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上述到战国孔子时期),又是历久弥新话题(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每一时期都富于其新的内含—过去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绿化、美化的层面,如今更多的是富于了教育性);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具有突出作用,可是当今的管理者却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位的环境圈,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

  如果引用龙应台的话来理解,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学校对学校人的态度,学校人对陌生人的态度,学校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态度。”

  如果引用郭元详的话说,那还是把它理解为“记忆”更为亲切,也更好接受。所谓的校园文化就是: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和设计体系的记忆。如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的价值体系、办理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活动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符号文本、图像文本的记忆;对学校的重大事件和行动策略,如教育改革方案、教育行动数据等材料的记忆;对教师成长档案,如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等的记忆;对学生成长档案,如学生的学校履历、学生优秀作品等的记忆。然而当今的一些学校却对历史不感兴趣。许多校长的办学战略本身就缺乏规划意识和历史意识,琐碎的学校日常事务遮蔽了他们看历史、看未来的明亮眼睛。且不说10年、20年前的档案资料在哪儿,就是三年前的材料都遗失殆尽。--教授郭元祥语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名校,就因为他的历任管理者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重。2005年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到北大演讲时,北大赠送他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他母亲在该校读书时的学籍材料,也就是这一份让平

  常人看似平常的礼物却让一个历史老人老泪纵横,大家不仿假设一下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礼物能让老人如此动情呢。

  (记忆历史是用来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走出过去,创造未来。留下探索的足迹、留下清晰的印象、留下个性化的经典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历史之镜。正如魏征所言:“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

  三、为什么要建设校园文化

  1、(从其本质而言)学校,是传播文明的窗口,是传承文化的摇篮。我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将比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要来的重要,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品味的校园又怎么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然而当前我们的校园,特别是许多农村小学校园,就看不到多少文化的东西。走进这些学校,操场坑洼不平、满地污水,办公室桌面零乱不整、灰尘多多,教室四壁空空、课桌摆放东倒西歪。整个校园很难见到一幅有文化口味的标语、一条规范的字画。要么就是“严禁下河游泳”、“不得打闹、不得喧哗”、“XX人迟到或打架扣2分”等言词激烈、不可抗拒、充满威协的进警示牌,活脱脱地把校园变成了“监狱”。

  2、(从其性质而言)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其办学理念而言)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一般来

  说:一所好的校园应当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学园,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生动、活泼的乐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激情;是充满亲情的家园,使学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感受到家的延伸,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是美丽的花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更是色彩缤纷的文艺百花园,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并从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相结实的时代高度,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4、(从一所好学校的标准而言)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从学校内涵而言)学校是生命生长的地方:学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是老师生长的地方,是校长生长的地方,是组织生长的地方。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或成长在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他必将粗俗,没有品味。

  综上原因,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说:“一所没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学园,就不被社会、家长、学生喜欢的校园,就不能让学生、老师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因此,做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我们

  就必须要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理论的运用与研究。

  四、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有“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之分,“静态文化”指的是诸如校园的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管理制度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动态文化”指的是学生参与的学科类、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娱乐类等活动。

  概括起来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等四个层次。

  (此外还有教师文化:如服饰文化、言语文化、智慧文化、品格文化、微笑文化。教师的服饰是文化:得体的服饰是引导人健康向上的源动力;不得体的服饰会让人产生歧想;教师的语言是文化:课堂上曼妙、细腻、惟美、幽默、豪迈、抑扬钝挫的言语能让孩子敬佩从而模仿你;教师的智慧是文化:教师做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明智、理知;教师的品格是文化: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性,是理解与尊重,是仁爱与友善;教师的微笑是文化:微笑是一种悦纳,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博大。)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静态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包括作风类、制度类、时政类文化。

  1、作风类。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要使校园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首先应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处处充满亲情,洋溢欢笑,具有和谐、民主、理解、宽容的文化氛围。由此可见,做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不能仅停留在学校的物质条件上,更应关注学校里的人----学生与教师;教育培育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关注。)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个没有思想的管理者最多只能称得上是政策执行人)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

  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校长它的办学理念都是清晰的,而且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品牌、一种名牌效应。

  综观名校,它们之所以成为名校,就因为这些学校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黑龙江大学:参天尽物,博学慎思。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切。南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青岛实验小学:

  校风:我自尊

  我自信

  我是中国人

  教风:严谨求真;精深求新

  学风:乐学、勤学、活学、会学

  办学思路:尊重个性

  全面发展,坚持创新

  注重实践

  学生为本

  爱心育人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办学特色:轻负高效

  本县学校管理者门也开始重视三风的建设,比如光泽实小、鸾风两校就做的比较好。

  光泽实小校训——把该做的事坚持到底。

  校风――自主和谐、务实求真、奉献清廉、乐做真人。

  教风――自律创新、朴实求真、教奇谈怪论高雅、教法灵活、教绩高效

  学风――自信乐思、踏实求强、体魄强健、智力强大。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自主创新。

  办学目标――创建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意的优质学校。

  办学特色――构建“尝试教育平台,为培育幸福感文化人”打下基础。

  口号――我尝试、我成长、我坚持到底、我一定成功

  2、规范类。规范对一个人或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族,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好的先天条件,或济经实力,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好的制度机制。如:“以色列以其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50%的恶劣条件成为农产品输出大国;乔家掌门人乔志庸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家族成为蜚声中外,富能敌国的家族……靠的都是良好的体制。有时良好的制度是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的。)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让思维插上翅膀就没有办不到的事---美国一中学生就‘8+6=2和8-6=2’的阐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规章制度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或隐性文化。制度或纪律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但“静能制动”,没有制度的鼓励,校园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

  规范文化包括:教师方面的和学生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卫生公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饱含管理者的宽容,要刚柔相济,还要因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作为管理者你要让学生、老师以及自己在你制定的制度下获得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老师的幸福感:在看到学生成长时自己也成长;校长的幸福感:把自己的理念变为现实。

  现实中我们的制度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主要有存以下方面问题:1、刚性制度多人文关怀少;追求整齐划一的多,个性化内容少;量化手段多,定性评价少;惩戒多激励少;领导评定多,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少;长官意识多(常用威胁口吻)关怀沟通少。

  2、管理者多是“千人一面或一人多面”(千人一面:整天板着脸孔,不苟言笑,高高在上,冷若冰霜。他们间在刻意制造着一种所谓的尊严,结果是让师生远远地回避他;一人多面:人前一付面孔,人后一付面孔,台上一付面孔,台下一付面孔,上级面前一付面孔,群众面前一付面孔)

  由于学校领导对人文关怀的漠视。一个新教师来到这个学校,一般就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把他(她)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认识认识,然后,把他投放到某个教研室,任其摸索,任其碰壁,任其没有方向,任其没有憧憬,任其没有专业发展规划或自我成长规划,领导们都在忙他们事却很少与这些年青的老师们共同商谈其教育人生的规划。中青年教师忙碌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关心他,了解他的思想变化、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惑,引导他总结经验、提升理念、形成风格;

  老年教师退休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尊重他,郑重其事地颁发给他学校贡献奖、去赞美他的平凡、他的伟大、他的业绩。

  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们总是要把传统课堂当作“制度化场所”,他们习惯于师道尊严,总是按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循规蹈矩、正襟危坐、鸦雀无声、发言先举手、迟到喊“报告”、不得上厕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质疑等似乎早已成为清规戒律、天经地义的了,而稍有“越轨”者,均被视为“异端”,轻则被训斥、罚站、罚抄书、罚打扫卫生,重则被赶出教室、汇报家长、写“保证书”等,似乎不如此“杀一儆百”,便有失“师道尊严”,乱了套。

  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每当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放在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压抑性的控制环境,通过严酷的纪律规范、无处不在的监视、随意的惩罚、苛刻的标准全面地对儿童进行控制。它以一种“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导致儿童的自由精神、想象力以及道德感的毁灭。

  过度的防范、个性的贬抑、思想的禁锢、强制纪律、无情责罚、粗暴灌输、苛严的规训……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课堂存在严重的剥夺现象:独立性剥夺,自主性剥夺,自由性剥夺。

  总之,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甚或为我独大,为我独尊。制度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异己之物!但一旦离开了这个压抑的环境,没有了成人的规训,又会表现出极端的放肆。

  中美孩子受教育制度的差异

  1、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放羊"式的,轻松得要命,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2、课堂上,中国孩子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美国孩子为了装懂则故意向老师发问,有时老师会被问得瞠目结舌。中国孩子认为做得端端正正才是对老师的尊敬,美国孩子则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3、中国孩子为了能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的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孩子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而拼命学习,他们是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4、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中国孩子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而美国孩子的反应则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5、中国孩子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和心算水平堪称一流;美国孩子一向缺乏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如果中国孩子告诉美国孩子:我们都能够不用

  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还能够通过手算求平方根。这时,美国孩子看着中国孩子的眼神,肯定就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6、美国孩子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这样的夸耀:"瞧,这是我爷爷(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7、美国男孩把女孩带回家,会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孩子面对自己已经被偷看的日记本,会气急败坏地对父母说:"我没有早恋……8、中国孩子的父母说:"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美国孩子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快要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

  9、美国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孩子则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你们给我一笔钱。"

  10、美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亲爱的,你已经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让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

  不同制度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请看中美两学生的不同表现:CCTV《对话》栏目做了一档冷眼看中美学生差异节目,从这节目中我们发现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在价值取向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五个选项。。美国高中生几乎惊人一致的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我拥有了智慧,把握了真理,相应就会拥有财富和其它一切。而中国高中生除1人选择了“美”外,几乎全部选择了权力或金钱。2、虚无缥缈与

  脚踏实地。当主持人要求大家制定一份援助非洲国家的计划时,中国学生在做计划时首先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再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然后有人弹古筝、钢琴、大合唱,最后是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等。当一旅游美华人问及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打动我让我拿出大量的钱来帮助你时,学生个个亚然失色,无以回答。而美国学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食物、教育、饮用水、爱滋等一些实际问题入手。每项做什么?怎么做,甚至到每一次预算(精确到几元几角)。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脱离。

  3、时政类。主要包括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时政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受,符合时代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有心的校长或班主任都会在学校专栏或班级的班刊中专门开辟一个时事广角或专栏。及时报到国内、国际大事。

  4、环境设施文化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校园环境设施文化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应突出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

  古人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优美的环境中,人常常会角景生情,尽管有的人并不觉得在进行审美活动,但人本是环境的产物,美丽的环境,自然而然地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熏陶和滋润,从而陶冶净化出美好的心灵,塑造出美的、高尚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天空的流云,皎皓的明月,灿烂的太阳,湖光山色,楼台水榭都能作用于人并给人一种心身愉悦的感受。下所谓“望秋去,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南方人温闰和雅,北方人刚健爽直性格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致(南方山水蕴藉而萦回,北方奇而雄伟)

  同样是水杉树的种子,在日本就成为只能长到几厘米高的观赏植物---叫邦赛树。而在美国就成为参天大树---将军莎门。美国教育家关于人是怎样成长的也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和挑剔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吹毛求疵,遣责他人;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争论与反抗;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了学会了忧虑害怕;在充满怜悯环境下尰,他学会了自哀自怨;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被接受-爱惜这个世界;肯定――立定自向)

  环境文化主要包括:

  1、校园建筑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建筑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置身在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儒目染,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形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校园布局上我们要精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突显其教育功能,学校管理者,建筑设计者在除了考虑它的实用,还要让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力求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校舍内部的陈设与布置

  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布置,警示牌内容设计和摆放,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用教室的合理位置等。

  校舍内部的陈设应做到:精、准、美。记得国家教育总督学陶西平是这样说的:“一个优秀的校长是努力使自己学校的墙壁草地、建筑、花圃都能说话。”

  精:橱窗的内容,名人挂像的选择等应精选、简洁。

  准:校舍内部物品摆放、悬挂的位置要准确、醒目。

  美:校舍内部的陈设应与校园的布局和谐、统一,要规范、协调,色彩要明快和诣。

  3、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班级、展室)

  教室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个性张扬舞台。教室布置是构成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座位编排方式、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结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形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教室空间的功能及其物品设备的设置、墙窗户结构、墙面的装饰、教学媒体设备及其装饰、照明和暖气或消暑用品的设计和结构等都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

  总之教室的布置要做到:1、主题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2、色彩要明快。给孩子以快乐和朝气;3、充满家的温馨。只有把教室营造出家的温馨,给孩子回家的感觉,才能吸引学生到学校来。

  教室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是学习化:学生以学为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是“学习化”。学习化指教室具备学习的功能,对人的学习具有亲和性,具体说来就是:教室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教室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是活动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室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活动包括人的动与物的动,人的动是指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物的动是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设备及其关系,为着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比如教室里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动式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

  三是审美化。教室的审美化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宁静而致远”。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

  4、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好的学校要像花园一样美丽。一位教育家说:“学校要能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起来,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郭元祥教授对学校的绿化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前前后后呆了20年。近10年来,有好几次受其他大学优厚条件的诱惑,几乎动了挪窝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其实原因很简单,真的,就是因为国内没有一所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像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森林般的树木。华中师范大学因为有树而美丽。傲霜斗雪的腊梅、挺拔屹立的松柏、遮天蔽日的梧桐、丹桂飘香的桂树、驱虫避邪的香樟、高风亮节的翠竹、果满枝头的枇杷、珍如化石的银杏、洁白如玉的玉兰,应有尽有,多如森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我的大学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园,这可能在国内大学中都是少有的。校园里有树木,就有新鲜的空气,就有生气和活力。”由此看来,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那么,优美的小学校园就应当成为花朵盛开的地方,成为希望放飞的摇篮。(花园学校、绿色学校不仅是学校环境的符号,更应是一种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校园的绿化。首先学校应该合理地规划绿化面积和场地;其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花、草、树木;第三、有目的地开展植树、养花、种草活动;第四、应加强绿化管理。

  ②校园的美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应做到语言美、行为美;第二、校园的规划、布局、陈设应科学、合理、规范;第三、校园应无污染、无异味

  (同样是提示语,有些学校是“严禁采摘花草、严禁下河游泳”而有些学校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因为有你的关爱;花草是有生命的请呵护她;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

篇十三: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引子一:一个朋友让我猜謎。他问:在台湾的博物馆和超市,人会看到这样的标牌:本馆(或本店)有摄像监视,请问后面一句话是什么?

  按照我们的视野范围,能想到的是“如偷盗,罚款X元”等,全是让人望而生畏冷冰冰的祈使语。可是,我朋友的回答却是:请你保持微笑!

  出乎意料的答案,让我们不由赞叹这从容而有风度、充满善意的忠告。

  恶传染恶,善传染善。当我们大家都

  保持微笑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也保持着微笑,正对着我们――(摘自《领导文萃》)。大陆与台湾在公共场所警示牌的内容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想这大概是文化认识上差异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

  从词典上看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三星堆文化、闽越文化、金沙江文化;三是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专家学者们对文化也因各自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对文化理解和认识也各有侧重:国家教委领导柳斌曾发表自己的观点:“文化应该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健康的文化是物质环境和精神文明

  相结合意义上的文化。”台湾作家龙应台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就是态度,城市对市民的态度,市民对陌生人的态度”。华东师范院校教授郭元祥教授认为:“文化就是记忆,对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发展过程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从大的层面讲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地域空间上分:包括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职业分工上分:包括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学校文化??今天我们要重点研究校园文化与学校以展的关系。

  二、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可以上述到战国孔子时期),又是历久弥新话题(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每一时期都富于其新的内含—过去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绿化、美化的层面,如今更多的是富于了教育性);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具有突出作用,可是当今的管理者却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位的环境圈,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区域特点和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制约着所有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

  如果引用龙应台的话来理解,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学校对学校人的态度,学校人对陌生人的态度,学校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态度。”

  如果引用郭元详的话说,那还是把它理解为“记忆”更为亲切,也更好接受。所谓的校园文化就是: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和设计体系的记忆。如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的价值体系、办理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活动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符号文本、图像文本的记忆;对学校的重大事件和行动策略,如教育改革方案、教育行动数据等材料的记忆;对教师成长档案,如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经验等的记忆;对学生成长档案,如学生的学校履历、学生优秀作品等的记忆。然而当今的一些学校却对历史不感兴趣。许多校长的办学战略本身就缺乏规划意识和历史意识,琐碎的学校日常事务遮蔽了他们看历史、看未来的明亮眼睛。且不说10年、20年前的档案资料在哪儿,就是三年前的材料都遗失殆尽。--教授郭元祥语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名校,就因为他的历任管理者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重。2005年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到北大演讲时,北大赠送他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他母亲在该校读书时的学籍材料,也就是这一份让平

  常人看似平常的礼物却让一个历史老人老泪纵横,大家不仿假设一下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礼物能让老人如此动情呢。

  (记忆历史是用来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走出过去,创造未来。留下探索的足迹、留下清晰的印象、留下个性化的经典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历史之镜。正如魏征所言:“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

  三、为什么要建设校园文化

  1、(从其本质而言)学校,是传播文明的窗口,是传承文化的摇篮。我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将比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要来的重要,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品味的校园又怎么来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然而当前我们的校园,特别是许多农村小学校园,就看不到多少文化的东西。走进这些学校,操场坑洼不平、满地污水,办公室桌面零乱不整、灰尘多多,教室四壁空空、课桌摆放东倒西歪。整个校园很难见到一幅有文化口味的标语、一条规范的字画。要么就是“严禁下河游泳”、“不得打闹、不得喧哗”、“XX人迟到或打架扣2分”等言词激烈、不可抗拒、充满威协的进警示牌,活脱脱地把校园变成了“监狱”。

  2、(从其性质而言)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其办学理念而言)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一般来

  说:一所好的校园应当是一座探索求知的学园,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生动、活泼的乐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激情;是充满亲情的家园,使学生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感受到家的延伸,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是美丽的花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并从中体会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更是色彩缤纷的文艺百花园,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并从中学会欣赏、创作和创造,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和实现的,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素质教育紧密相结实的时代高度,才能使学校真正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4、(从一所好学校的标准而言)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从学校内涵而言)学校是生命生长的地方:学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是老师生长的地方,是校长生长的地方,是组织生长的地方。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或成长在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他必将粗俗,没有品味。

  综上原因,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说:“一所没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学园,就不被社会、家长、学生喜欢的校园,就不能让学生、老师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因此,做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我们

  就必须要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理论的运用与研究。

  四、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有“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之分,“静态文化”指的是诸如校园的教育设施,校舍结构布局,管理制度和一切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感染作用的因素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动态文化”指的是学生参与的学科类、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娱乐类等活动。

  概括起来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等四个层次。

  (此外还有教师文化:如服饰文化、言语文化、智慧文化、品格文化、微笑文化。教师的服饰是文化:得体的服饰是引导人健康向上的源动力;不得体的服饰会让人产生歧想;教师的语言是文化:课堂上曼妙、细腻、惟美、幽默、豪迈、抑扬钝挫的言语能让孩子敬佩从而模仿你;教师的智慧是文化:教师做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明智、理知;教师的品格是文化:善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性,是理解与尊重,是仁爱与友善;教师的微笑是文化:微笑是一种悦纳,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博大。)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静态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包括作风类、制度类、时政类文化。

  1、作风类。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要使校园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首先应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处处充满亲情,洋溢欢笑,具有和谐、民主、理解、宽容的文化氛围。由此可见,做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不能仅停留在学校的物质条件上,更应关注学校里的人----学生与教师;教育培育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关注。)

  (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个没有思想的管理者最多只能称得上是政策执行人)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

  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校长它的办学理念都是清晰的,而且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品牌、一种名牌效应。

  综观名校,它们之所以成为名校,就因为这些学校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黑龙江大学:参天尽物,博学慎思。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切。南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青岛实验小学:

  校风:我自尊

  我自信

  我是中国人

  教风:严谨求真;精深求新

  学风:乐学、勤学、活学、会学

  办学思路:尊重个性

  全面发展,坚持创新

  注重实践

  学生为本

  爱心育人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办学特色:轻负高效

  本县学校管理者门也开始重视三风的建设,比如光泽实小、鸾风两校就做的比较好。

  光泽实小校训——把该做的事坚持到底。

  校风――自主和谐、务实求真、奉献清廉、乐做真人。

  教风――自律创新、朴实求真、教奇谈怪论高雅、教法灵活、教绩高效

  学风――自信乐思、踏实求强、体魄强健、智力强大。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自主创新。

  办学目标――创建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意的优质学校。

  办学特色――构建“尝试教育平台,为培育幸福感文化人”打下基础。

  口号――我尝试、我成长、我坚持到底、我一定成功

  2、规范类。规范对一个人或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家族,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好的先天条件,或济经实力,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好的制度机制。如:“以色列以其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50%的恶劣条件成为农产品输出大国;乔家掌门人乔志庸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家族成为蜚声中外,富能敌国的家族??靠的都是良好的体制。有时良好的制度是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的。)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让思维插上翅膀就没有办不到的事---美国一中学生就‘8+6=2和8-6=2’的阐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规章制度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或隐性文化。制度或纪律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但“静能制动”,没有制度的鼓励,校园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

  规范文化包括:教师方面的和学生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卫生公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饱含管理者的宽容,要刚柔相济,还要因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作为管理者你要让学生、老师以及自己在你制定的制度下获得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老师的幸福感:在看到学生成长时自己也成长;校长的幸福感:把自己的理念变为现实。

  现实中我们的制度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主要有存以下方面问题:1、刚性制度多人文关怀少;追求整齐划一的多,个性化内容少;量化手段多,定性评价少;惩戒多激励少;领导评定多,同伴互评与自我评价少;长官意识多(常用威胁口吻)关怀沟通少。

  2、管理者多是“千人一面或一人多面”(千人一面:整天板着脸孔,不苟言笑,高高在上,冷若冰霜。他们间在刻意制造着一种所谓的尊严,结果是让师生远远地回避他;一人多面:人前一付面孔,人后一付面孔,台上一付面孔,台下一付面孔,上级面前一付面孔,群众面前一付面孔)

  由于学校领导对人文关怀的漠视。一个新教师来到这个学校,一般就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把他(她)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认识认识,然后,把他投放到某个教研室,任其摸索,任其碰壁,任其没有方向,任其没有憧憬,任其没有专业发展规划或自我成长规划,领导们都在忙他们事却很少与这些年青的老师们共同商谈其教育人生的规划。中青年教师忙碌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关心他,了解他的思想变化、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惑,引导他总结经验、提升理念、形成风格;

  老年教师退休的时候,学校领导别忘了去尊重他,郑重其事地颁发给他学校贡献奖、去赞美他的平凡、他的伟大、他的业绩。

  从教师的角度看老师们总是要把传统课堂当作“制度化场所”,他们习惯于师道尊严,总是按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循规蹈矩、正襟危坐、鸦雀无声、发言先举手、迟到喊“报告”、不得上厕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质疑等似乎早已成为清规戒律、天经地义的了,而稍有“越轨”者,均被视为“异端”,轻则被训斥、罚站、罚抄书、罚打扫卫生,重则被赶出教室、汇报家长、写“保证书”等,似乎不如此“杀一儆百”,便有失“师道尊严”,乱了套。

  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每当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放在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压抑性的控制环境,通过严酷的纪律规范、无处不在的监视、随意的惩罚、苛刻的标准全面地对儿童进行控制。它以一种“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导致儿童的自由精神、想象力以及道德感的毁灭。

  过度的防范、个性的贬抑、思想的禁锢、强制纪律、无情责罚、粗暴灌输、苛严的规训??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课堂存在严重的剥夺现象:独立性剥夺,自主性剥夺,自由性剥夺。

  总之,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甚或为我独大,为我独尊。制度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异己之物!但一旦离开了这个压抑的环境,没有了成人的规训,又会表现出极端的放肆。

  中美孩子受教育制度的差异

  1、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放羊"式的,轻松得要命,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2、课堂上,中国孩子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美国孩子为了装懂则故意向老师发问,有时老师会被问得瞠目结舌。中国孩子认为做得端端正正才是对老师的尊敬,美国孩子则认为坐得横七竖八才能更好地与老师进行交流。3、中国孩子为了能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的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孩子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而拼命学习,他们是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4、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中国孩子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而美国孩子的反应则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5、中国孩子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和心算水平堪称一流;美国孩子一向缺乏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如果中国孩子告诉美国孩子:我们都能够不用

  计算器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还能够通过手算求平方根。这时,美国孩子看着中国孩子的眼神,肯定就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6、美国孩子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车是我自己组装的!"中国学生则喜欢这样的夸耀:"瞧,这是我爷爷(爸爸)给我买的新赛车!"7、美国男孩把女孩带回家,会自豪地对父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中国孩子面对自己已经被偷看的日记本,会气急败坏地对父母说:"我没有早恋??8、中国孩子的父母说:"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美国孩子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快要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者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

  9、美国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孩子则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你们给我一笔钱。"

  10、美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亲爱的,你已经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让我们给你提供意见。"中国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吼道:"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

  不同制度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请看中美两学生的不同表现:CCTV《对话》栏目做了一档冷眼看中美学生差异节目,从这节目中我们发现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截然不同:在价值取向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五个选项。。美国高中生几乎惊人一致的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我拥有了智慧,把握了真理,相应就会拥有财富和其它一切。而中国高中生除1人选择了“美”外,几乎全部选择了权力或金钱。2、虚无缥缈与

  脚踏实地。当主持人要求大家制定一份援助非洲国家的计划时,中国学生在做计划时首先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再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然后有人弹古筝、钢琴、大合唱,最后是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等。当一旅游美华人问及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打动我让我拿出大量的钱来帮助你时,学生个个亚然失色,无以回答。而美国学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食物、教育、饮用水、爱滋等一些实际问题入手。每项做什么?怎么做,甚至到每一次预算(精确到几元几角)。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脱离。

  3、时政类。主要包括对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时政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受,符合时代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有心的校长或班主任都会在学校专栏或班级的班刊中专门开辟一个时事广角或专栏。及时报到国内、国际大事。

  4、环境设施文化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校园环境设施文化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中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也应突出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

  古人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优美的环境中,人常常会角景生情,尽管有的人并不觉得在进行审美活动,但人本是环境的产物,美丽的环境,自然而然地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熏陶和滋润,从而陶冶净化出美好的心灵,塑造出美的、高尚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天空的流云,皎皓的明月,灿烂的太阳,湖光山色,楼台水榭都能作用于人并给人一种心身愉悦的感受。下所谓“望秋去,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南方人温闰和雅,北方人刚健爽直性格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致(南方山水蕴藉而萦回,北方奇而雄伟)

  同样是水杉树的种子,在日本就成为只能长到几厘米高的观赏植物---叫邦赛树。而在美国就成为参天大树---将军莎门。美国教育家关于人是怎样成长的也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和挑剔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吹毛求疵,遣责他人;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争论与反抗;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了学会了忧虑害怕;在充满怜悯环境下尰,他学会了自哀自怨;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被接受-爱惜这个世界;肯定――立定自向)

  环境文化主要包括:

  1、校园建筑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

  建筑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置身在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儒目染,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形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校园布局上我们要精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突显其教育功能,学校管理者,建筑设计者在除了考虑它的实用,还要让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力求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校舍内部的陈设与布置

  校舍内部陈设包括室内外墙壁,走廊墙壁的利用,橱窗布置,警示牌内容设计和摆放,教师办公室的装饰与布置,各专用教室的合理位置等。

  校舍内部的陈设应做到:精、准、美。记得国家教育总督学陶西平是这样说的:“一个优秀的校长是努力使自己学校的墙壁草地、建筑、花圃都能说话。”

  精:橱窗的内容,名人挂像的选择等应精选、简洁。

  准:校舍内部物品摆放、悬挂的位置要准确、醒目。

  美:校舍内部的陈设应与校园的布局和谐、统一,要规范、协调,色彩要明快和诣。

  3、教室及教师办公室(班级、展室)

  教室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个性张扬舞台。教室布置是构成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座位编排方式、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结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形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教室空间的功能及其物品设备的设置、墙窗户结构、墙面的装饰、教学媒体设备及其装饰、照明和暖气或消暑用品的设计和结构等都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

  总之教室的布置要做到:1、主题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2、色彩要明快。给孩子以快乐和朝气;3、充满家的温馨。只有把教室营造出家的温馨,给孩子回家的感觉,才能吸引学生到学校来。

  教室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是学习化:学生以学为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是“学习化”。学习化指教室具备学习的功能,对人的学习具有亲和性,具体说来就是:教室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教室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是活动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室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活动包括人的动与物的动,人的动是指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物的动是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设备及其关系,为着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比如教室里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动式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

  三是审美化。教室的审美化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宁静而致远”。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

  4、校园的绿化与美化

  好的学校要像花园一样美丽。一位教育家说:“学校要能让年轻人的心激荡起来,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郭元祥教授对学校的绿化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前前后后呆了20年。近10年来,有好几次受其他大学优厚条件的诱惑,几乎动了挪窝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其实原因很简单,真的,就是因为国内没有一所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像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森林般的树木。华中师范大学因为有树而美丽。傲霜斗雪的腊梅、挺拔屹立的松柏、遮天蔽日的梧桐、丹桂飘香的桂树、驱虫避邪的香樟、高风亮节的翠竹、果满枝头的枇杷、珍如化石的银杏、洁白如玉的玉兰,应有尽有,多如森林,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我的大学简直就是一个植物园,这可能在国内大学中都是少有的。校园里有树木,就有新鲜的空气,就有生气和活力。”由此看来,学校里的花、草、树、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办学资源,它对学校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着潜在的作用。我们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那么,优美的小学校园就应当成为花朵盛开的地方,成为希望放飞的摇篮。(花园学校、绿色学校不仅是学校环境的符号,更应是一种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校园的绿化。首先学校应该合理地规划绿化面积和场地;其次,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花、草、树木;第三、有目的地开展植树、养花、种草活动;第四、应加强绿化管理。

  ②校园的美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应做到语言美、行为美;第二、校园的规划、布局、陈设应科学、合理、规范;第三、校园应无污染、无异味

  (同样是提示语,有些学校是“严禁采摘花草、严禁下河游泳”而有些学校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因为有你的关爱;花草是有生命的请呵护她;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

推荐访问:优秀文化与学校的关系 文化与 优秀 关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