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9篇

时间:2022-11-23 20: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9篇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一带一路工作,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角的、拥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参与项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9篇,供大家参考。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9篇

篇一: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一带一路工作,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角的、拥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参与项目建设。我国的民办高校怎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各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教育特色,从寻求政策支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完善教育制度建设,提升教育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改良教育办学模式,树立国际教育品牌,提高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为一带一路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逐步深入,周边区域内民办高校国际化改革势在必行。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应改变当前民办高校输入型模式,实现国际化人才引进和输出的有机融合。不仅要吸收国际上的优质教育资源,还需政府、市场和民办高校合作,联合构建一个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国际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政策环境还有待改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由于民办高校在立法规范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的国际化方面的政策法规偏向于宏观调控,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设专业、配置资源的操作细则、执行监督力度等方面缺乏规范化政策支持和指导细则,不利于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二)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经费不足

  因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不高,民办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合作交流受到制约,致使他们难以筹集到足够的办学经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办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资金、规模不断增加,但他们的国际化教育资金有限,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国际化教育人才的培养。

  (三)国际化交流合作力度不够

  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给学校师生提供赴外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是当前民办高校进行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有个别学校聘用了相关语言类专业的外籍教师,但几乎不存在参加国际性比赛和科研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导致民办学效国际化交流力度不够。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

  (一)增强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优良政策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关方面的规范化法律规章,需要从中外合作办学,新设专业、配置资源的操作细则、执行监督力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政策支持和指导。

  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和交通枢纽,地方政府是该项工作的主要承办部门,高校则是国际化人才教育培养合作交流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合理转换自身角色,实现从掌控者到服务者的顺利过渡,提高为民办高校服务的意识,为高校搭建良好的人文、教育、科研联合培养的国际平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项奖学金,努力把当地打造成外国留学生的首选地,政府牵头促成相关留学、访学项目,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出国进行深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对那些有一定教学实力的民办高校加大扶持力度,给他们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咨询指导服务。

  生源是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昂贵的留学经费成为了民办高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的主要障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通过设立奖学金等制度,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亟需的专业应用人才,政府要从奖学金和助学金金额和数量比例上给予适当倾斜,为民办高校和一带一路相关地区招揽更多优秀人才。另外,民办高校还要争取为自身发展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奖学金机制,同时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政府部门、跨国企业也参与进留学奖学金建设管理工作中,使奖学金管理、申请、发放等机制更加规范、公正公开。

  二、扩大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筹集范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校应针对国际化办学经费紧张问题进行管理创新,以“以学养学”的方式拓展办学筹资渠道。一带一路盘活了资本和人才市场,促进了这些市场资源的整合和流动,同时也给民办高校补充自身实力提供了契机,便于他们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吸收民间投资,利于和企业、国际大学合作等多种渠道获取办学经费,通过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给国际化办学提供质量监督保证,和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优势。

  民办高校应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体制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制度,获取更多民间和跨国企业的合作、科研交流投资,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保证企业的人才质量。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就业培训、实习、教师实践锻炼、合作项目开发等方面的便利,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触到本专业先进的前言技术和知识。民办高校利用自身办学形式灵活的优势,以校办企业为载体,为一带一路贸易提供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的服务,通过给跨国企业提供资格培训、专业技术咨询等服务增加经济收益。和国外知名高校建立科研、学术合作也是一种优化办学策略,既可以解决学校经费问题,又可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

  办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决定因素。民办高校借助一带一路的交流机会,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和政府、高校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质量监督委员会、质量评估委员会等社会评价组织,赋予他们足够的话语权,让他们在质量认证、信息交流等方面给高校的国际化活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规范监督民办高校的管理。

  三、根据自身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缘优势,强化国际化交流合作力度

  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是当前民办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种管理缺陷,民办高校可以采用引进外籍教师,培养本土教师的方式,创建一支专业知识强、双语教学水平高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云南处在一带一路的中心枢纽区域,该区域内的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和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从社会上招聘行业优秀人才。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专业教师,优先招聘高学历、高层次知名专家学者。同时,给本校教师提供各种学历交流和进修深造机会,提高师资力量、开设留学课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提高自身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教材和课程的单向引进行为。民办高校要把自身的特色课程做精做强,同时把国外教育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顺应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的国际化课程。比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开设跨境旅游、小语种培训、农业植物栽培、产品开发、物流、贸易等多种特色型产业;在汉语知识学习基础上安排中华传统文化、书法、武术、民俗旅游等选学专业,开设和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增加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充分感悟中国的文化魅力,促进外国留学生的快速融入。建立双语招生网站,加强对外招生宣传,展示学校的基本概况,树立“留学中国”等教育品牌,扩大国际化教育市场影响力,提高人才培养输出规模和质量。

  云南、粤桂琼等民办高校要充分借助自身的地缘优势,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比如邀请国外高校联合举办国际大学生艺术节,沿线国家服饰展览、传统乐器表演等交流活动,丰富来华留学生文化生活,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科研合作交流中,鼓励本校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的建设亟需专业技术开设课题,并及时把取得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和学术论坛上。加强和周边国家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办学经验,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开设互联网远程慕课教育、国际化论坛教育等多样化的国际教育路径和方式,充分提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结束语

  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民办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各民办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结合自身的优势专业,创设

  具有特色的国际化特色教育体系,给一带一路培养充足的优秀人才,推动国际文化交流,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路径[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4):7-9.

  2.

  陈婷婷.“一带一路”视域下陕西省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03):10-11.

  文章源自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课题“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化人才建设为例

篇二: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九)--以阿联酋为例

  作者:刘

  进

  张露瑶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14期

  摘

  要:阿联酋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国家,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并极具本土特色。文章通过分析阿联酋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结合中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经验,探索中阿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契合点。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九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阿联酋

  一、阿联酋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高等教育机构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首都为阿布扎比,该国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哈伊马角、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7个酋长国组成,英语为其通用语言,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该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一是由阿联酋联邦政府所管理的联邦政府大学,属公立性质,共3所,提供免费教育;二是由各酋长国管理的酋长国政府大学,共7所;三是私立大学,包括阿联酋的本土私立大学和国际私立大学,共84所。

  具体来说,3所联邦政府大学分别为阿联酋大学(UnitedArabEmiratesUniversity,UAEU)、高等技术学院(HigherCollegesofTechnology,HCT)、扎耶德大学(ZayedUniversity)。阿联酋大学建于1977年,下设社会人文学院、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卫生护理学院8个学院。截至2017年,阿联酋大学的学院目前有9个,教师630名,其中本国教师148人,外籍教师482人(全部持有博士学位,76.5%为外籍教师),学生13810人[1]。1988年,高等技术学院成立,该学院学习加拿大的教学模式,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技术学院的学制分为2年制、4年制、5年制三种,分别提供合格文凭、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学位证书。扎耶德大学建于1998年,总部设在阿布扎比,在迪拜有分部,该校采用北美的教学模式,专为女性提供自由艺术式的教学,其教职员工主要来自北美。

  7所酋长国政府大学设立在各酋长国,服务于各个酋长国的高等教育发展。[2]

  这7所大学分别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阿治曼理工大学、沙迦美国大学、沙迦公安科学学院、哈伊马角医科大学、迪拜大学、沙迦大学。7所学校中,除沙迦公安科学学院使用阿拉伯语教学以外,其余6所均为双语(阿拉伯语+英语)教学。其中,沙迦公安科学学院开设学位仅有本科,其余6所均设有学士与硕士学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阿联酋依托海湾国家的优势,经济发展繁荣,在高等教育领域达到了高度的国际化水平。

  教师国际化方面,较高的外籍教师比例是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012-2015年,阿联酋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外籍教师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出现下滑(见表1)。2016年,非联

  邦大学(酋长国大学和私立大学)的本国教师只有63人,外籍教师达3886人,后者占比达98%。

  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显示了阿联酋国家的学生赴世界各地区学习及世界各地区的学生前往阿联酋学习的情况。从数量上看,前往阿联酋学习的留学生远多于阿联酋的出国留学生,且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见图1)[4]。由此反映出阿联酋在人才供给上较少存在人才流失的可能性。从地区分布来看,赴阿联酋学习的留学生来源地区分布广泛,主要生源地区是阿拉伯以及南亚和西亚地区,这主要是其地缘优势所带来的。阿联酋的出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偏好北美、西欧等发达地区。

  (三)高等教育生源特征

  阿联酋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见表3)。在校生人数的显著特点为女生多于男生,且女生的增幅大于男生。在酋长国中,阿布扎比的学生人数增幅最大,2012-2016年增长53.2%,迪拜增长4.1%,沙迦增长16.9%。乌姆盖万的高等教育相较其他地区起步较晚,从2013年才开始招收高等院校学生。

  阿联酋提供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教育,所涵盖的学科门类主要有艺术和设计、工程学、信息技术等13类(见表4)。其中,招收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主要有商务管理、工程学、信息技术3类。联邦高等院校的学生以本国学生为主,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非联邦高等院校的学生出现以外籍学生为主的情况,2014年外国籍学生占比40.5%,2016年外籍学生占比增长至59.9%(见表5)。

  二、中阿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中阿自1984年建交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中阿关系更是呈现全面、快速的发展势头。

  2008年4月3日,时任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与阿联酋内阁事务部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高教科研部高等教育和科研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我国与阿联酋在教育领域的合作[9]。2016年,中国驻阿联酋大使访问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阿布扎比分校表示愿与中国高校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等领域的互学互鉴[10]。2018年,中国驻阿联酋大使访问沙迦美国大学,该校期待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高校开展更广泛而丰富的合作,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教育科研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希望更多中国优秀学生赴该校学习交流。沙迦美国大学已先后与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

  此外,中阿两国在合作办学领域也有所成就。例如,西安外国语大学与阿联酋沙迦大学合作举办阿拉伯语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每年招生75人,由中阿双方共同培养,并颁发两国大学学历证书[12]。2010年,扎耶德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建立了阿联酋国内第一所孔子学院。2011年,宁夏大学也与阿联酋迪拜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阿高等教育发展

  (一)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扩大两国合作办学空间

  阿联酋国家良好的国际化办学环境及办学经验为我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机遇。我国目前与阿联酋的高等教育合作仅停留在初步阶段,尚未充分挖掘两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空间。

  未来,阿联酋将继续推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依托阿联酋的国际化进程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强有力支持,中国高校应积极探寻与阿联酋本土大学合作的可能性,结合中国教育优势与本土教育资源,拓展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二)积极推动两国学生流动,为“一带一路”人才供给造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赴阿联酋的留学生人数为370人,美国为1103人,加拿大为836人,印度高达11697人[13]。“一带一路”倡议推行后,中阿两国应积极深化留学生交流。例如,迪拜国际学术城(DubaiInternationalAcademicCity,DIAC)是一个拥有20多所大学的高等教育自由区,学术城期待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较多国家使用阿拉伯语,我国可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政策,支持学生前往阿联酋留学。一方面,阿联酋全面普及英文教学,语言障碍较小;另一方面,阿联酋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可以提升中国学生的阿拉伯语水平,培养与储备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的人才。

  参考文献:

  [1]UnitedArabEmiratesUniversity.StatisticalYearBook2016-2017[EB/OL].https://www.uaeu.ac.ae/en/vc/stategy/pdf/statisticalyearbook20162017.pdf,2018-05-16.

  [2]阿联酋战略研究中心.阿联酋教育的现实和理想的未来发展的方向[M].阿布扎比:阿联酋战略研究中心出版社,2011:246.

  [3][6][7][8]FederalCompetitivenessandStatisticsAuthority[EB/OL].http://fcsa.gov.ae/en-us/Pages/Statistics/Statistics-by-Subject.aspx,2018-05-16.

  [4]刘志民,胡顺顺.“一带一路”沿线5国高等教育持续增长的成因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6):15-22.

  [5][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EB/OL].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2018-06-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史上的今天:4月3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95/tnull_190229.html,2018-05-1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阿联酋大使常华参访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EB/OL].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234/1206x2_676254/t1353866.shtml,2016-04-0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阿联酋大使倪坚参访沙迦美国大学[EB/OL].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234/1206x2_676254/t1559799.shtml,2018-05-16.

  [12]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工作平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approval/orglists,2018-04-23.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篇三: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作者:马知遥;况哲宇

  作者机构: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110出版物刊名: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页码:13-16页

  年卷期: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教育;影响因素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探究高校应如何借力并服务于国家战略推进自身国际化建设,文章以高校作为主体开展国际化教育时涉及的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等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和目前高校国际化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试对“一带一路”下高校国际化教育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提供思考和借鉴。

篇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

  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的具体路径是:协同创新,打造“丝绸之路学术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术交流,增进文化理解等。

  标签: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

  2015年5月22日~5月25日,为期4天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在陕西西安圆满举行。期间,作为中国西部高校的排头兵和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西安交通大学以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发展引擎,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积极探索吻合国家战略、中国未来发展节奏的21世纪大学新模式,发起并与有关高校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学联盟”,并举办联盟首届高校校长论坛、大学联盟高校对接与交流等一系列相关活动。这一系列加强高等教育合作,推进区域开放发展的实际举措是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领之下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对我们如何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加快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有效路径提出新的要求。

  一、“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一带一路”战略是由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在我国古丝绸之路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其核心理念是合作发展,即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伟大战略旨在探索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放地区新型合作等,力促古丝绸之路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

  “扩大教育开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独立成章,可见国家已经十分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在增强我家科技实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的作用首当其冲。“一带一路”战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其立足国际视野,主张跨区域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国际化、学术组织国际化、校际合作国家化等新型理念与模式为将我国高等教育由单向的“请进来”为主导转变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创建世界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紧密契合,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路径

  1、协同创新,打造“丝绸之路学术带”

  “一带一路”建设应以卓越的学术研究作为智力支持,即要做到“学术先行”。我们应高度关注丝路沿线相关学术研究力量的汇聚整合,汇集各国政、产、学、研、用方面的智慧,努力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蓝本,致力推进攸关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合作研究;通过跨国跨域跨界协同创新攻关,拉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往联系,使及其知识生产能力发挥协同效应,为创新奠定基础,进而利用文化协同创新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远见卓识和智力支持。

  2、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建立为我们拓宽了高校合作的新视野。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细化合作,促进融合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路径。借助于该联盟的重要桥梁与平台,来自欧亚非大陆的多所高校能够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文化沟通等方面与联盟内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进而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领域的交流,同时增进各国各地区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铺就道路。

  3、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人才是关键。制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精通相关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各个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设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计划,优化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把关,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快为中资企业培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4、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术交流,增进文化理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推动事有成。要通过开展学术论坛、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破解人类共同面对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并在交流过程中促进沿线国家公民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共同合作,推进高等教育外交、论坛外交,促进大学合作,通过形式多样教育学术交流的手段来深化各国各区域的人文交流,缓冲文化冲突,增进文化理解,进而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有效路径。

  四、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升国家科技教育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应抢抓机遇,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蓝本,瞄准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在该战略的引领之下,通过文化协同创新、大学联盟、学术交流等具体路径,紧密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积极参与各个层面的创新合作研究,培养国际化人才,出新思想,出新智慧,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五: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

  作者:黄巨臣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11期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结果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有利条件,但在留学生培养、教育质量保障、学术成果国际交流以及教育智库建设等方面也存在限制性因素。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情况,提出双方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路径:一是推进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四是畅通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渠道,发展新型教育智库。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

  2013年,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简称“一带一路”)。随着这一构想的实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上升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最佳路径,既有利于抓住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不断深化我国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也能增强我国对外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对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以及重新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条件与局限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利条件1.政治互动密切,经济往来频繁

  首先,在政治方面互动密切。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中亚国家、中东欧国家、俄罗斯的政治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与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彻底解决了边境纠纷,不但与中亚国家全部划定了以往双方存在争议的3300多公里边界,而且还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邻国边界纠纷的解决,为多边政治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多数国家都把对方视为本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方向,高层互访密切,人员交流扩大,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对话与合作逐渐机制化、常态化。

  其次,在经济方面往来频繁。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双方在贸易、投资、金融以及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开展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来看,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对外贸易投资总额的8.5%。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双方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1]迄今为止,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形成中国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2.文化渊源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上,“丝绸之路”(包括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自西汉时期伊始,虽几经变迁,但绵延至今。这不仅是一条横贯亚、非、欧的商贸之路,更是中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经过各种文明长期的交融碰撞,孕育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认同心理,尤其是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渊源关系深厚,这为我国与这些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四大区域的比较优势明显。西北、东北地区是向西、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毗邻东盟各国,海陆空交通发达,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道。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的广夏福宁上等城市的港口、国际机场众多,海运空运便利。中欧铁路的建设,实现了境内外的沟通、东中西的连接。突出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海陆空运输网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双方互补性强,发展前景广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因其地理环境、资源状况、民族构成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原因,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差距,但却都有可以合作的空间。在与沿线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俄罗斯、新加坡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开发经验;可以与印度、马来西亚等高等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在语言培训项目方面开展合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孟加拉、老挝等国,可以对其进行师资、技术援助,帮助其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层次。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都表示希望同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交流。随着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型与升级,预计中国将从世界各国进口约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3]自然,教育与经济、文化与贸易也都存在于这个新开拓的巨大市场之中,这对沿线国家具备了十足的吸引力。良好的优势互补条件、共同的利益需求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均是我国与沿线各国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制约因素1.留学生结构和比例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近年来,到我国留学的学生数量总体上持续增加。2015年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各个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教学机构中开展相关的学习和交流。[4]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留学生的结构和比例仍不甚合理,主要是生源多集中于传统的来华留学国家,如韩国、美国等,生源的分布处在不平衡的状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是中亚地区国家的留学生总体规模数量偏少。而中亚五国因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成为“一带一路”推进中重要的一环。国家对中亚地区国家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亚五国来华的留学生数量偏少将不利于双方在高等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的进一步深入交流与合作。具体情况见表1。

  “一带一路”涉及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生态环境、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面对“一带一路”实施中各领域所提出的不同需求,加快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是关键。目前,来华留学生的非学历人数所占比重仍较大,处在45%-55%的比例之间;学历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的所占比重却较低,在25%-35%之间。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仍不高。我国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较好的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人才培养方案或是重理论而轻实践,或是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上存在缺陷且存在“同质化”现象。这样所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未能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国际上的认可,难以胜任“一带一路”倡议中政治法律、国际贸易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工作。

  2.课程国际化程度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课程的国际化不单是指引进国外课程,真正的课程国际化应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高校的办学定位、层次,开设出在目标、设置、内容等方面体现出与国际教育理念相接轨且具有本国特色的课程。“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将课程国际化作为实现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主要途径。”[6]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课程的国际化开发程度不足,会对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质量是其生存的基础。自高等教育国际化兴起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资格认证,这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还远远不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仅与其中25个国家(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其中没有一个西亚国家。具体情况见表2。

  当前,双方缺少一套既符合国际化要求又能兼顾本国具体国情的质量保障与资格认证体系,这使得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外部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不足、内部的自我监督与治理混乱、质量保障与评估的标准不统一等,而这些将会导致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资格认证等受阻,间接地造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质量的下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差异较大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输出方、接受方与实施交流合作的组织或机构间制度化的联合质量保障机制的缺乏,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造成较大影响。

  3.学术成果国际交流少,教育智库建设滞后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是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自然诉求,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以及通过“软实力”来保持和发展“硬实力”的手段。[7]目前,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的学术交流途径仍未能得到畅通,专门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研究和著作也较少。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与推广还停留在简单的宣传介绍阶段,未能进入到实质性的合作环节。事实上,我国近年高等教育领域学术成果的质量、创新性、规范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类研究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因对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交流渠道不畅以及部分专家学者“走出去”的自信心不足,才使得这些优秀的学术成果不为外国所知。

  同时,我国在教育智库建设存在数量偏少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情况见表3。

  根据表3及相关资料,我国的教育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影响力有限。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中,前20名的智库里面没有一家教育智库上榜。说明教育智库影响力极其有限,教育智库与其成果更是常被人忽略。二是专业性不足。在这前20名的智库中,具有官方背景的占到95%以上,智库独立性不强,其研究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难以保证成果的科学性。而民间智库则因人、财、物等资源有限,所开展的研究缺少跨领域的不同知识结构背景的人员参加,经费也时常短缺,其研究成果质量较低。[8]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教育智库建设的滞后将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使得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缺少足够的智力支撑。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路径(一)推进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留学生教育。“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以及外国留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一所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9]一是通过增设中国政府奖学金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的数额、数量,提供配套的助学政策,提高对沿线国家学生的吸引力;二是完善留学生入学考核标准,适当调整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录取比例,录取学习成绩优异、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的申请者;三是建立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模式,帮助留学生加强汉语学习和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根据不同教育机构对课程国际化要求的程度和目标差异来进行分类,设置一些国别问题研究、区域经济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逐步完善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加以吸收注入中国元素,探索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能源、国际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结合高校现有的学科建设优势和人才智力资源,制定国际化、高层次的人才专项计划,突出重点和特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大为沿线国家培养地质、土木工程、外语、国际贸易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再次,通过实施产学研国际化教育,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为贴近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10]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大力度实行教师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邀请他们来华进行短期交流或是聘请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及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培养精通相关外语、具备专门学科知识以及国外学习工作经验的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其次,建立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有效管理制度。既要处理好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通过建立新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考核评价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以提高外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保证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进行。

  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我国政府应保证相关制度的供给,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主动与沿线国家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和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为建立我国跨国高等教育的认证制度和国际化的认证标准提供更多的配套制度、政策、项目、经费等保障,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其次,要主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国际(地区)合作。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加入各类相关的国际认证与评估组织或机构,并逐步扩大我国在国际质量保障与认证中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同时,加强与各方的协调工作,统一保障认证标准,实现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资格认证等。

  (三)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全面扩大对外交流。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政府间的务实性交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较大的情况,要制定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相关的文化教育合作协定以及交流计划落实到位,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第二,要利用好前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优势,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的作用,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内容。[11]第三,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相比较于经济而言,“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并没有相应地随之‘走出去’”[12],尤其是我国与沿线国家民间的文化交流还尚显不足。应鼓励民间组织、个人与沿线国家在语言、艺术、饮食、旅游等方面进行交流,并通过政府出资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电影展、旅游推广周等活动,实现我国文化及其精神、价值理念的“走出去”,从而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信任。

  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员沟通、资源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果,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受到认可和青睐。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办学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依法办学,遵守双方法律,并积极了解沿线各国的教育政策法规,规范办学活动;二是慎选合作对象与合作领域,在充分考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合作者、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13]三是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要结合我国的文化优势突出教育特色,加以吸收并进行创新。

  (四)畅通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渠道,发展新型教育智库畅通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渠道。一是要有计划地推出专题的学术论文集。鼓励一批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所急需解决的相关领域问题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并专门组织那些既有理论深度又兼备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按专题形式在国际纸质期刊和网络杂志上连续出版。二是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时至今日,国际学术会议仍然是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不但能对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分主题式的交流,而且可以大范围的就某一重要议题集中地探讨。通过持续的交流与探讨,有利于促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务实合作。

  发展新型教育智库。一方面,完善教育智库的制度建设。通过健全智库资金投入制度,实现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从依赖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转向政府投入、社会捐赠以及私人资助

  等方式转变,保证经费来源的稳定和充足;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扩大和提高智库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重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又是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为使得研究更独立和客观,智库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受到政府、利益集团以及捐款人等的干涉。按照科学研究的既定规则和步骤,以事实为依据,利用大量翔实而丰富的各种数据以及资料来分析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

  三、结语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对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还要应对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方面,乃至在考试招生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上都尚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设计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如何协调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在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如何立足本土,突出高校优势地位的学科与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何使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提升本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使两者在相互包容中协调发展,相关专家学者仍存不同看法。第三,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国与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非就仅是针对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而为之。如何通过找到现有对话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结合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1/content_5169878.htm,2017-02-21/2017-06-18.

  [2]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签署投资协定[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difang/201606/20160601331178.shtml,2016-06-02/2017-06-18.

  [3]张陨璧.社科院报告谈“一带一路”与东盟自贸点题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38561/2015-6-28/cd_21102564.html,2015-06-25/2017-06-18.

  [4]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2016-04-14/2017-06-18.

  [5]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8-79.

  [6]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97.

  [7]姚云.中国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08,(6):18.

  [8]王建梁,郭万婷.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9):1-3.

  [9]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9.

  [10]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64.

  [1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45-46.

  [12]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

  [13]李怀宇.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4,(21.

  8):

篇六: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SWOT分析

  作者:杨娟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8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对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优势、劣势及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厘清广西高校发展的现存问题,充分考量广西高校在特定区域、特定背景下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桎梏和抉择,提出要积极推进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厘清制约广西高校推动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因素,以中国—东盟合作平台为抓手创新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从而推进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高校

  教育国际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88-02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优势、劣势及机遇和挑战,厘清广西高校发展的现存问题,充分考量广西高校在特定区域、特定背景下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桎梏和抉择,探讨如何打造“面向区域未来的人力资本”,建构广西地方本科院校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分析框架,给出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创新方向和路径建议。

  一、“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旨在剖析广西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下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外部条件,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打造广西高等教育的升级版,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升广西高等教育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一)内部条件

  1.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广西发展新“三大定位”,即构建起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十三五”期间,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互联互通、口岸开放、人员往来、通关便利化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交流与合作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育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人文优势。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习俗相近,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人文方面的密切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双方在交流合作时的认同与共鸣。目前,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日益活跃,“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机制的建立、中国—东盟文化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将有利于双方巩固传统友谊,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3)交流平台优势。一年一度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的最重要平台。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截至2017年已经成功举办14届。同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平台的建设与推动也是硕果累累。这些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将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要素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劣势(Weaknesses)

  (1)广西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有待提升。近二十年来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高等院校数量从1995年的27所增加到2015年的70所,在校生数量从1995年的6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75.12万人。但是,广西全区的高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几个城市。从《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来看,广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广西大学位居全国排名第八十一位,全国排名150名以内的广西高校只有2所,全国排名300名以内的广西高校只有6所,全国500名以内的广西高校只有12所。从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数量来看,广西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只有6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只有13所。从上述数据来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差距更甚,因此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十三五”期间广西将以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升级,打造产业升级版,同时广西还将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新兴产。但目前广西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还不高,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足,因此广西高等教育应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动态联动调整机制,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切性人才。

  (二)外部条件

  1.机遇(Opportunities)

  (1)多重机遇叠加。继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发展规划,广西全域实现了国家战略全覆盖,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沿边沿江开放、革命老区振兴等叠加政策。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在面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形势下,广西的地理位置不言而喻。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广西加速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更加凸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硕果累累。据统计,广西与东盟各国近2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来广西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一直在上升,如近5年超过5.2万人,其中东盟留学生3.9万多人,广西成为全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目前职业教育处于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优先位置。2017年中国—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通过了《南宁宣言》,旨在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南宁宣言》以加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增进学生和教师交流、促进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繁荣、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提出要在多个领域开展广泛、务实的交流与合作。

  2.挑战(Threats)

  (1)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十三五”时期,广西将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环境友好、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同频共振,要求广西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上与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匹配,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

  (2)国内外教育市场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迅速缩小。从国际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快,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激烈竞争。国内层面从珠三角来看,广西高校将直面来自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方高校的挑战,从西南来看,云南、贵州、重庆等省份也具备参与“一带一路”的条件,从而使广西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通过上述对广西高校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的国际化之路优势劣势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理念更新、体制调整、机制创新、优化路径。

  第一,练好内功,积极推进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广西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匹配度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广西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积极发展,提高广西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下面向东盟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厘清制约广西高校推动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还应充分考量高校在特定区域、特定背景下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影响因素,主要应从理念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管理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招生就业国际化等几个方面着手,找出制约广西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以中国—东盟合作平台为抓手,创新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广西的地缘、历史渊源、人才资源和政策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区域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与建设,推动与东盟国家高校间学分转移和互认,鼓励高校间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以东盟国家为基点,面向世界,将广西打造成为区域国际学生流动中心。

  【参考文献】

  [1]广西日报特约评论员.坚定履行“三大定位”新使命[EB/OL].(2015-12-10)[2017-09-2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1210/newgx5668acf2-14067741.shtml[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16[3]艾瑞森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EB/OL].(2017-02-07)[2017-09-20].http://www.sohu.com/a/125647057_356902[4]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6-05)[2017-09-20].http://gx.people.com.cn/n2/2016/0605/c179430-28458298.html[5]王言,邱小玲.发挥广西对东盟职教合作的优势[EB/OL].(2017-09-22)[2017-09-25].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0922/newgx59c4b74c-16549123.shtml[6]2017中国—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在南宁召开,讨论通过《南宁宣言》[EB/OL].(2017-09-12)[2017-09-25].http://www.caexpo.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9&id=219121[7]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1-03-09)[2017-09-25].http://www.jyb.cn/info/dfjyk/201103/t20110309_418563.html

  【作者简介】杨

  娟(1980—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责编

  苏

  洋)

篇七: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对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摘

  要:

  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适逢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化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较早、较为成功的国家中,德国的诸多经验对于我国颇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带一路”战略;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__)15-0008-02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陈学飞(1997)指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注意并努力面向世界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六个构成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的国际共享等[1]。

  简·奈特(JaneKnight)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国际或跨文化维度融合到高等院校的教學、科研和服务功能之中的过程。后来,奈特对此定义进行了修改,使之适应于更广泛的背景和跨国、跨地区的比较。她认为国际化应从国家、部门或机构层面来理解,是将国际性的、跨文化的维度融合到中学后教育的目的和功能[2]。因此,目前学者们较常采用奈特的这个定义。

  二、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及主要经验

  (一)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原因。

  1.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促成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服务贸易因而迅速发展。WTO为了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发展,推出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贸易纳入了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管辖范围内。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欧洲各国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合作也从最初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逐渐拓展到包含教育、文化甚至政治等诸多领域,逐步形成欧洲一体化的格局。随着欧洲一体化深化发展,欧洲教育一体化特别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地浮出水面,这就要求欧洲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加紧密地合作,加大开放力度,共建“欧洲高等教育区”。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开展,欧洲的学者们提出了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加入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在高等教育质量、目标、体制等方面采用一致的标准,共同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过程[3]。

  德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地,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德国无论是从应对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引领欧洲教育一体化的风头还是满足服务贸易发展新时代的要求层面都必须积极推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才能在这种强大的变革力量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奈特(JaneKnight)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归纳为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社会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的因素既单独作用于高等教育又互相影响,产生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但是简·奈特也指出,在不同的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力是不一样的,主要与国际化过程中的国家、机构、个人等不同的行为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有关系[4]。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治原因主要体现为二战后其强国崛起的政治诉求和欧洲一体化的区域认同。历史上,德国就有开放办学的传统,是欧洲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但是二战后的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逐渐落后,甚至制约了当时的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此外,作为欧洲的强国,一方面德国要依赖欧盟发挥其大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德国也要打消欧盟其他国家对其的戒备心理,加强与欧盟成员国的关系。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体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德国清楚地认识到了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高其国际地位、加强与欧盟国家交流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讲,作为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在二战中遭受了重创,战后德国政府急于经济复苏。而且,经过六、七十年代的改革,德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阶段。衰退的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德国政府的财政日益难以满足高校的经费需求。因此,德国政府鼓励高校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国际化适应全球的发展,需求新的出路。

  文化与教育是一对双生子,历来相生相伴。德国在坚守本国大学文化之灵魂的同时,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改革不断丰富大学精神。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学习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以新的方式促进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从学术角度来看,为了促使本国教育资输出,吸引大量外国留学生留学德国,提升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教育部门要将本国的学制、学位制度与国际接轨,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一套与大多数国家兼容的教育体制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二)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经验。

  要归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首先要纵观其国际化的内容。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非常全面,涉及到国际、国家、高校组织、师生个人等多个层次。主要包括学位制度的国际接轨、学分的跨境互认、课程的国际化、语言的国际推广、师生的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

  具体而言,德国政府首先在观念和制度上实现了自身的创新与突破,它不再固守着以往的大学观念裹足不前,而是采取了重合作、轻盈利的模式来选择合作伙伴和项目。第二,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其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和监督,通过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出台实施保障教育质量,同时努力推进课程的国际化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德国重视教育输入与输出的均衡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国推销自己的教育资。第四,德国积极参与欧盟的教育项目,重视师生的国际交流,通过大力发展国际合作项目来达到促进人员国际交流的目的。第五,德国政府重视本国高等教育的境外宣传,通过设立奖学金、改革学位制度、缩短留学时间、改革留学生兼职政策等方式提供更好的留学服务,以吸引大量学生留学德国。最后,德国政府重视教育国际化中的理论研究,由专门的机构或中介组织如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等负责理论研究,从而保证了研究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涵是通过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构建中国与欧亚各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即“三同”;达到政策沟通、设施相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即“五通”的宏伟目标[5]。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广受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标志着我国对外战略的转变。就中外合作办学而言,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无疑为其带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搭建了更高的合作平台,是继改革开放以来合作办学面临的最好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我国合作办学的发展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合作办学者的理念有待提高,实施“走出去”办学的经验和师资力量不足,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错综复杂的国情文化和各种风险,我们的准备尚不足够等等。“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宏伟战略,需要合作办学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所以,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可见一斑,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来建设和传承“一带一路”战略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0__年中外合作大学校长论坛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份中国内地通过审批和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已达2411个[6]。与教育部在20__年9月公布的官方数字相比,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数增加了432个,增幅高达21.8,“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初见端倪。截至目前,我国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孔子课堂1000多个,孔子学院500多所。我国与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或多边教育交流关系,且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哈萨克斯坦、约旦、巴基斯坦等国已向我国表达了合作办学的愿望。我国已成为东盟10国学生留学的首选,东盟国家正在逐渐成为我国合作办学“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对“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一)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教育输入与输出均衡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重视教育输入与输出均衡发展。一方面,注重学习借鉴适合本国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另一方面立足欧洲,积极向欧、亚、非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输出。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历史较长,也积累了相当的办学经验,但主要以引进国外教育资为主。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中国持续成为出国留学生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在美國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接受国中位列第五,且成为日益吸引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

  与“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资质量优秀、充足,因此此类合作办学时应以“走出去”为重点。目前,很多东盟国家和中、西亚国家已经向中国表达了合作办学的愿望。一方面是我国有教育资“走出去”的愿望,另一方面是沿线国家有输入我国教育资的需求,这种双赢的需求与供给模式必然推动合作办学过程中教育输入与输出的均衡发展。

  (二)发挥第三部门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办学发展。

  我国学者杨和焰认为第三部门是政府和经济组织以外的以组织成员志愿参与为运作机制、以公共利益或团体利益为目标取向的正式的自治性组织的总和[7]。

  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是为了实现欧洲教育一体化于1999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提出的。其目的是到2021年,任一签约国的大学毕业生可在整个欧盟无障碍地继续就业或求学[8]。

  事实证明“博洛尼亚进程”在促进教育一体化方面是起到了现实作用的。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办学的实质就是实现区域内教育一体化。所以,基于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成功经验,应该由中国政府牵头与“一带一路”沿线有意开展合作办学的国家共同制定一个国际公约,用以整合“一带一路”区域内教育资、制定各国间相互接轨的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制定合作计划、规范合作过程,最终达到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外合作办学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充分研究吸收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取、锐意创新,让中外合作办学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大略。

  【参考文献】:^p[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57-61.[2][4]JaneKnight.UpdatedInternationalizationDefinition[J].InternationalHigherEducation,20__3(33):2-3.[3]袁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5]陈丽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6]陈丽萍.中外合作办学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现状及问题[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7]杨和焰.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J].公共管理学报,20__4(03):50-54.[8]李化树.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聚焦博洛尼亚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__:23-25.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E3160。

  作者简介:陈丽萍,女,40岁,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现任教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计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教研室。曾出访澳大利亚、英国等多所高等学府及职业院校并专注于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

篇八: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带一路”视角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我国自2012年开始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至今已有十年历史。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分为校、省、国家三级,报告全面、客观评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其国际化部分采集了本年度国际化的重要数据和案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

  引言

  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主张扩大中国开放领域,促进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有机衔接,积极构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促进各国互惠互利。实现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则需要着重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引导他们正确认知“一带一路”的内涵,全面提高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本文将系统论述“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策略,希望能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合作越来越多,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实践人才的阵地,应当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取得更大突破。因而,应当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步。深入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动“一带一路”背

  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够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更具有拓展性,特别是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而且也能够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战略的有效结合。如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切实加大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力度,而且还根据国家、企业、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还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影响力。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优秀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只有将高职教育与“一带一路”进行有效结合、大力推动国际化建设,才能使高职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如有的高职院校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思和国际化思维,同时还要教育教学方面与国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现状

  (一)高职教育参与“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

  从国家层面政策背景看,教育部在其2015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中,全面系统布局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后教育部又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号),提出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构想。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政策的出台,引领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从省市地方政策来看,如浙江省于2020年8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国际化办学”,同时要“加大职业标准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制定服务‘一带一路’的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为高技能人才走向世界和职业院校教师互派互访创造条件”。

  (二)高职院校参与“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

  几年来,部省(区、市)协同不断推进,高校参与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纷纷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改革创新树标杆,推动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对标《行动计划》要求,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8年专业布点数达536个。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对接“走出去”企业,组织开展对其当地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面向需求探索开展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据统计,2017年,329所高职院校在国(境)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高职院校为培育符合沿线国家当地需求的“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服务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合作办学,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合作设立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力军,取得了不少可视性成果。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

  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着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按照国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和本院校的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能够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相接轨。其次,在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正式国际化标准,准确定位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做好生源选择工作,健全政策保障体系,科学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加强本校师资培训工作,联合企业创办国际化人才专业实训基地,做好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定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深化国际化专业学生对所学课程以及未来职业的认知。

  (二)建立高职教育国际化长效机制

  要做好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设置准入条件,充分研究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建立高职教育长效机制,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特别是“走出去”企业专家意见,将行业企业意见与高校意见进行充分对接,健全国际化评估体系,出台相关国际化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走适合自己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定期召开国际化保障会议,研究国际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营造省际国际化的良

  好氛围。对有特色、有实效的高职院校予以重点奖励,经费扶持,并加强培育,打造一批有实力的国际化示范院校。充分研究国家级质量报告体系,在此体系中深挖国际影响力特色,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并保障高职院校国际化路线的有序推进。

  (三)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创新性

  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在拓展性、融合性方面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个别高职院校还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直接导致高职教育国际化创新性不强,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改进。对此,高职院校应当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将实施国际化战略纳入高职教育改革当中,积极探索符合国际化需求以及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国际性“校际合作”体系建设,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一带一路”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国际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同时也要在传播高职教育文化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重中之重的就是需要切实加强与国际贸易企业、跨国企业以及国际电子商务企业的务实合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和企业人才的积极作用,将“订单式”教育、“现代学徒制”纳入校企合作体系当中,既要保障学生充分就业,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着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大力创新办学理念,整合一切优势资源,积极向外拓展国际化专业教育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应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另外,应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怡,李平权.“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0,20(02):87-91.

  [2]苏适仪,胡海燕,郭永生.“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7):3-4+133.

  [3]石慧,岳怀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0(05):10-12.

  [4]刘博.“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20(04):198-200.

  [5]李平权.“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0(02):44-49.

篇九: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精品文章

  《“一带一路”下人才国际化战略分析》

  近年来,中国境内的高星级酒店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02x年至202x年,高星级酒店在中国区扩张性发展,这期间,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对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予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202x年,xx主席相继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给国内外酒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些地区对国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更是表现出巨大的需求。国内近年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招生火热,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热衷开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和人才国际化战略还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因此,在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外商对华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的新背景下,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须探究的课题。

  1“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要求

  人才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按照“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培养适应国际化新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以开拓国际就业市场,从而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导地位。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长和学术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师生互换教育项目,加快为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培养出一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精品文章

  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体现新的特色,面临新的要求。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配备和培养熟悉国际酒店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和规律,擅长国际(酒店)金融投资、并购、资产管理、奢侈品鉴赏和交易、国际人才培养和招聘、互联网营销和服务等技术的国际化专门人才作为师资力量来调整和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将以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酒店管理教育教学中。[1]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前瞻性地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的教师储备。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要拓展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双语教学,要更加深入分析沿线国家国际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融合当地本土文化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人才培养。第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设施设备、基础建设和资金上做好准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各方面将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和新的态势,同时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也将打破传统的酒店管理运作方式和酒店发展战略,更多地融入和体现出产业融合特色、地缘融合特色、文化融合特色、知识融合特色、金融融合特色和中国东方主导特色。第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搭建国际化的教学研讨、就业创业和实习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运用好新的挑战,通过高水平的专业会议、专业论坛、专业赛事、专业活动来带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浸染在国际化的氛围当中,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传承和发扬国际化教学与就业理念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一带一路”战略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精品文章

  2.1酒店管理人才观念的创新重新定义酒店管理人才观念和创新国际酒店人才观是首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际化人才的核心价值,立德树人,爱国爱家,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诱惑与冲击,成为忠诚祖国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2]其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融合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国际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最后在人才培养创新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国际领导力、专业创新精神、跨文化融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运用和处理能力。[3]2.2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人才观念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载体进行落实。相对于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呈现出偏重管理类知识的教学,偏轻技能实践实训,整体上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解和钻研不够等现状。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总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中国教育体系与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差距在于:“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欠缺,优秀人才进入教育体系困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强调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任务,通过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培养路径,构建与时俱进并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创新科学管理制度和注重实际效果的评估方式,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从顶层设计

  精品文章

  开始,对现有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和不足进行归因整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教学与实训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东方文化输出、放眼国际市场、勇担社会责任的现代化专业管理人才。

  2.3重视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个系统过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更要注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培养过程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年级教学设置和目标定位体现差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科的互补性、中外文化的相容性和管理思想的多元性等。[4]要使国家的战略、国际化背景、学校定位、院系责任、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自我动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管理合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根据培养进度和时机,推出适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际酒店人才培养成果。

  2.4重视学生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需要从知识的不同维度、实践的不同深度、兴趣的不同启发度等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协同完成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中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学不等同于人才培养的全部,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在学生活动、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理想信念等多方面下功夫。因此将教学理念融入学生活动设计,将课程融入学生活动内容,将考试转换为学生活动形式会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国际化培养具体措施

  精品文章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外在硬件条件及设施设备起到战略保障作用;内在软件条件和人才储备则决定了其深度、广度和长度。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科学准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协同创新务实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是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人才培养的关键。

  3.1生源多样化,人才优质化首先,招生观念与目的要明确。国际化的酒店管理人才要重在招生质量和生源品质,培养的是专业思想坚定,致力于酒店业发展的高级人才。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争取自主招生,优化考试内容、增加面试环节、明确选拔标准。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选拔和考核,招收到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可塑人才。最后,积极吸引国外留学生,拓展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通过招收国外留学生来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同时也通过留学生将中国东方文化进行有效宣传和输出。通过国内外学生的交流互动,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2课程内容国际化,授课方法多样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基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清晰明确三个问题:

  为什么学习;怎么学习;如何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在酒店管理国际化课程中与时俱进并动态调整部分有关新型国际贸易、酒店资本运作、海外客源国文化以及经济金融相关等知识,形成应用型本科独特的国际化运作模式。[5]让学生在国际视野中形成客观的自我参照,折射一个

  精品文章

  真实的世界观、大局观和存在感,而不是一味对欧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模仿和复制。在课程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师生明确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立体多层次、横向多角度、纵向专业化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细致研究单个课程和不同课程的不同章节来确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具、教学考核手段,通盘考虑,联动改革,协调跟进。

  3.3人才培养借力国际化平台在酒店业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必须坚持“走出去”,才能与世界接轨,人才培养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了,才会反过来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全球领导力国际交流项目、中外联合培养研修项目、世界服务技能大赛、世界旅游组织或者亚太旅游组织的论坛和交流活动,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将国际化植根于学生心中。[6]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个长期持续过程,国际实践活动和国外研修是阶段性的,应该重视参与学生的反馈和收获总结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分析。要将所学习的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内化为忠实“一带一路”战略要求,顺应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规律,符合我国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动力。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全球领导力水平需要通过国际化平台提升。启发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平台认知的基础上关注在全球化时代的话语权、领导力和内在驱动力等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国际化平台审视学生自我与世界各国、各大学同龄人交流谈判中的决策风格、人格特质、心智模式、学习能力等不同。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视野中要能

  精品文章

  担当国际道义,对沿线国家利益、国家立场、国际关系、国家责任、国家文化差异等,都应形成正确的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观、伦理观和价值观。[7]3.4重视培养中国文化输出型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型人才,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尤其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升人才所需的国学底蕴和东方文化修炼。通过培养中国文化输出型人才为载体进行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影响沿线国家,巩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地位,开拓和占领国际化酒店业市场。

  3.5以“生”为本,以评促建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考核要以培养主体———学生来进行衡量。由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反馈和考核,以促进应用型本科及时调整解决和应对人才培养相关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通过调整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人才的方方面面,确保“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度延伸。

  3.6提供国际化就业实习引导与服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输送到国际酒店就业市场,因此国际化就业实习引导与服务工作不容忽视。要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国际就业渠道、国际就业方向、国际就业层次、国际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国际化的实习就业工作需要系统创新思维,要立足国家开放型战略定位和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型人才培养目标,开拓国际化就业市场,打通就业市场的通道。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沿线国家定向培养或者订单式

  精品文章

  联合培养国际酒店人才等方式多层次打开就业通道,并通过一段人才成长周期促进其成长成才,使之在全球性的酒店集团、酒店行业组织和旅游组织等担当重任,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个人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要协同创新,联动工作,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协调各部门从课程指导、就业实习大数据信息、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人才出口服务。[8]3.7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对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提供充足保障,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要建设一系列一体化的酒店管理实景教学实验室,建立一支学科知识和技能互补互帮的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务实的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套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课程,对国际活动和国际酒店研究要有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4结语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必须用发展改革的目光和思维去推动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系统创新、协同创新,相互联动和影响的。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发展和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人才进口到过程培养,再到就业整合,全过程贯彻系统思维,体现战略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原则,从而造就“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肩负责任、持续发展”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

  精品文章

  参考文献:

  [1]薛鹏,武戈,邵雅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2x(12):143-145.[2]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北京:光明日报,202x-05-26(13).[3]陈丽娜.国际化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j].时代金融,202x(12):51-55.[4]刘中阳.“一带一路”新形势下西部高校英语专业建设新思路[j].未来与发展,202x(6):72-74.[5]段从宇,xx.“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x(5):133-135.[6]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x(5):153-160.[7]蒋乐松.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力资源,202x(12):63.[8]黄铿.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府监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x(6):104-109.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 国际化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