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11篇)

时间:2022-11-30 16:40:37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11篇)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利用小学教育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祁凤云  来源:《江西教育C》2021年第09期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小学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11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11篇)

篇一: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利用小学教育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祁凤云

  来源:《江西教育C》2021年第09期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梳理了小学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包括培养后备人才、夯实重要载体、培育服务对象与打造沟通桥梁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在小学教育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面深入开展耕读教育等。

  一、小学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一)培养乡村文化振兴的后备人才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类后备人才的支持。而小学教育是人才教育的基础,只有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才能帮助小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掌握服务社会、建设乡村的本领,以此推进乡村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乡村的全面振兴。与此同时,高质量的乡村小学教育可以建立学生与乡村的精神纽带,培养他们长大成人后建设乡村、回报乡村的情感,为未来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地方方言、传统习俗、民间传说、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都需要小学生这个生力军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并发扬光大。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耕读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与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尊重自然、热爱土地的价值取向与道德传统,这同样需要以小学教育为载体,进行全面深入的教育。

  (三)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对象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创意文化产业,尤其是陶艺、剪纸传统工艺及动漫、研学旅行等新生事物都是以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此丰富产业业态,拓展产业服务功能。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能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衔接与联动,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小学生群体能带动家庭消费,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升级,拓展农村广阔的消费市场。

  二、在小学教育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所在,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更需要从小学教育开始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小学教育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就是小学师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能使师生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采取适当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小学生的心中,推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素养、科学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乡村文化中孕育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工作者要细心整理与收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并将其作为小学教育的优质资源。具体包括家庭本位、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持家、守望相助等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等民俗活动。同时,要合理利用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居、古驿道、古戏台等文物古迹和乡规民约、家书家训等乡土文化资源,让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使农耕文明的精华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弘扬。

  (三)全面深入开展耕读教育

  乡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图书馆及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堂拓展到田间地头,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深厚的人文底蕴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賦予其时代内涵。乡村学校要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耕读教育,提升其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乡村学校还可以将乡镇公共图书馆与农民书屋、农家书院等当作耕读教育的有效补充,不仅让小学生在节假日有去处,也使得这些场所有了生气,从而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南郊小学)

篇二: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技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摘要:全面小康后,中央政府致力于巩固建设成果,深化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职业院校对于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技工院校要深化理想信念的形成,激发学生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因此,要深化核心要素培养,增强学生实力,促进乡村振兴,以发挥专业培养效益,支撑乡村振兴。

  关键词:技工教育;乡村振兴;作用

  国家建设小康社会以后,中央确立了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制定了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的总政策,并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根据工业繁荣、生态活力、乡村文明风格等总体规划,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繁荣,以加速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复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此,技工院校应在充分发挥技工教育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谋划,积极创新,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技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为此,教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后,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借助技工教育的发展,可以为我国在乡村振兴中运用科技,奠定基础,为在乡村振兴中应用科技奠定基础,促进乡村振兴科学发展;为了提高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能力,技工教育发展在农村地区战略中的作用,可以发挥技工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增加美丽乡村课程内容,将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结合,把"第二个百年梦想"与国家2035年远景相结合,把乡村振兴提升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高度。通过开设职业课程和实用

  外科课程,让工科学生真正了解乡村振兴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不断鼓励科技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积极向上的人才,坚定投身乡村振兴工程。

  (二)有机融合时代责任教育

  根据新时期教育振兴的形势,提出了教育时代和责任教育。当代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日新月异、世界巨变的世纪,中华文明也进入了复兴的时代,鼓励青年学生认识生命、创造价值、贡献价值,并在新时代中与农村一起振兴、自我提升、共同成长。

  (三)有机融合故土乡情教育

  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文化教育、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文明创建,让当代合格的青年认识到,农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统一体。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全面繁荣的必由之路,可以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努力实现中国梦,从熟练掌握技术和技巧入手,创造美丽的风景,不仅成就了辉煌的青春,更是为国家服务的最佳技能。

  二、技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教学方式

  (一)专业建设与乡村建设贯通起来

  产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技工教育,为技工教育提供工业社会所需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功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经验和基础支撑。要准确把握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目标精神,明确"专项"目标定位。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促进发展的阶段,进行深入调查、深入论证、深化规划,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具有前瞻性、阶段性和实用性的专业建设规划,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方面着手,在各大地区建立高质量的专业,以满足大区域关键技术的需要,通过成立高素质专家组,重点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和新材料,增加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技术,从而进一步引进高素质农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乡村建设贯通起来

  对于乡村振兴,不仅要建立主题区,而且要探索摸索具体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与农村发展的联系,使专业人才符合农村工作实际,认真考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深入实地考察和讨论,因地制宜,根据发展不平等、地区差异等因素,制定课程和教材开发课程,采用科学实验、总结、充实、建模、推广等方式,探索并尝试"一村一策、一乡一策"的方法,加强专业课程的适宜性、实用性和特殊影响力。另外,要加快院校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农村文物古迹的高端特色人才的引进,开发古树名木,重点研究、保护和推广传统民间美术、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应重视整合教学,加强技工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确保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高度协同与融合。

  (三)校企合作与乡村建设贯通起来

  大多数技工教育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具有较好的农村基本知识基础,比其先辈们更能接受新技术和农村所需要的新技术和程序,而且更希望改变农村面貌。技术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地方学校合作,深化乡村振兴的协调实施,谋求共同发展,促进农村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衔接,促进培训地区与农村手工艺作坊的联系,促进和农村技术专家之间的联系,促进专业实践与当地领先企业的联系

  另外,学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优化学习成果和乡村振兴,通过提供教师、资源、利用信息和平台,并联合开办个别专业课程,组织有针对性的种植、养殖、砌筑和景观,为乡村振兴计划命名班级,组织新的教学岗位,以推进农业文化的精髓,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遗产的活化和传承,在不同时间提供足够的资格支持,大大提高学校当地合作的质量。

  三、深化技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准招生保障技能人才链有张力

  培育人才是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支撑,扩大招生规模是促进人才最有力的措施,是把地方乡村振兴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具体目标。入学后,要提高乡村振兴的能见度,特别是学校之间的交流和与农村中学的互动,鼓励侵入性的宣传活动,重点是加强国家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知名度,积极实施协作招生、定向招生和

  委托招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互联网+"来扩大知名度。另外,要充分认识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以学生丰富的学习技能激励学生,关爱家乡,开发相应的平台软件,提供审计、咨询、注册、报到、支付等全方位服务,一方面选拔和招募乡村振兴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为那些决心学习技能和重返社会的学生提供全面援助。

  (二)优质实习保障技能人才链有潜力

  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应该通过强调农村地区的一系列商业做法来规划和充实实习内容,将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企业纳入技术培训集体过程,并采取灵活的形式,采取灵活的形式,如联合开发实践活动、推广、设施设备和产品分销网络,注重多元、多层次的实践,优化和不断改善高素质人才成长环境,特别是加强旅游、建筑等项目的培训队伍建设,在现场实施的同时,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加强海外交流,学习国外的经验,努力提高实践质量。推动普通教育实习流程改革,准确评估人才适应性,科学展示人才培养材料和储备,把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乡村振兴。

  (三)专项行动保障技能人才链有活力

  乡村振兴的愿景与现代化是不可分离的,未来农村的现代化仍然离不开"依山傍水"的便利,技工院校的基本特色优势是"短、稳、快"。所以,培育"技能型"特色资源"是一种快速的农村创业和就业模式,也是一种对企业+农民更有效的资格支持,技工教育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强培训能力(2019-2021年)。

  根据中央、计划、市场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加快实施培训补贴,积极准备乡村振兴培训工具,确保年轻劳动者至少有能力制定综合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才干小组和工人阶级活动计划,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此外,还应加强职业资格的功能定位和实践,全面完成技工教育任务,加快农村培养农民、企业家、新型专业农民,切实解决实用技术和人力资本不足的实际问题,重新培养农村人才,激活新能源。

  结论

  简言之,由于技工教育具有灵活性、实用性、职业技能等内在优势,以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辅助、特色和突出作用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学校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搞好设计的科学改造与完善,为建设优质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惠平.技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J].河南农业,2021(21):44-45.

  [2]朱倩倩.乡村振兴背景下技工类职业院校农村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路径探析——以淮安市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4):88-90.

  [3]何佳林.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与职业教育的适配型研究[J].卷宗,2019,9(31):281.

  作者简介:黄世雄-(1979.12),男,汉族,湖南省永兴县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维修、职业教育。

篇三: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

  作者:董存田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21期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教育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应该说乡村现代社会环境并不都那么好。大部分地区有以下的特征:缺乏公益性,创造力不足,不良风气依旧存在和蔓延,乡村的组织性缺乏党团组织、社会组织都比较薄弱。

  农业发展到今天必须具备五个特征:一是企业化,要工业化,要培养企业家的群体,需要乡村的企业建设;二是集约化,要充分利用资源,综合配套技术,产生集成发展的效益;三是标准化,农业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让产品、技术标准化,让人们享受到放心的、合格的、有保障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四是信息化,用现代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助推农业的技术应用、管理过程、营销、市场等领域;五是少劳化,许多农民都是兼业,不会像传统农民那样成为“老把式”,要进行有效的劳动,必须通过技术把他们的体力、精力节约下来,才有人愿意到农村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就是人的发展的要求,乡村振兴,有四类人(需要接受教育):第一类是乡村社区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必须让高素质、有本钱、有能力的人进农村,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和领班人,这批人有自身的要求,他们既要有“高大上”的追求,同时又要有“接地气”的过程;第二类是涉农的劳动者,包括技术人员和直接的劳动者,对他们的培训范围广、规模大;第三类是接受乡村基础教育的儿童,农村要想有稳定的人口,让儿童接受到优质教育;第四类是到乡村去的城市人,这批人被美丽的乡村吸引,去休闲、旅游,甚至去养老,给农村带来生机,同时他们也有接受乡村教育的需求。

  下面,我来谈谈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乡村教育的发展。第一,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教育。职业农民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企业的创办人,这些人是领导者、决策者、策划者,他们的教育不是需要向上,而是需要向下,接地气,了解民情,了解实际的自然、生态、人口的状况,他们所创办的产业才能成功;第二类是管理者,一些专业的经纪人已经产生,必须由这些人来引领这些企业,特定的产业融入特定的文化;第三类是技术师,他们要掌握实现质量保证、商品化的技术,实际上新型职业农民是这一批人,要留得住这批人并培养他们成长起来,他们要会学、会做、会教。第二,面向乡村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乡村有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乡村教育的发展也会吸引城市的学生去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三,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一定要有向上的、现代的文化进入农村。第四,面向居民的教育,面向未来劳动者的职业教育,要有劳动力留在农村专门做职业教育。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朱婷婷

篇四: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探究

  作者:夏佳慧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3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逐渐得到关注与发展。以湖北省红安县乡村小学M校为研究样本,对其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境进行了分析,发现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假期教育活动缺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建设;加强师资建设、吸引教师留乡发展;丰富教育活动、家校合作共育学生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当前,中国乡村义务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与城市教育相比,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普遍具有落后性、不平衡性和离农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红安县M小学为例,探寻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发展出路。

  1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红安县M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学生不到500人,11个班,教师数量少且大多身兼数职,师资力量薄弱。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扶持,该校已具有电子教学设备,并建有图书馆,教育资源也在逐步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乡村义务教育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1.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M校的教育经费大多投入在校舍的建设及教学设备的配置方面,由于师生人数少,利用率低,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上的花费不足,图书馆藏书不多且精品较少,音美体等教学资源缺乏,加之地处偏远,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抵达乡村,导致乡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1.2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M校以教龄1-2年的年轻教师居多,把乡村学校当作培养基地,等到教学能力提高就准备离开,加上乡村环境艰苦,个人能力难以发挥,一些优秀教师想方设法调回城镇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

  1.3假期教育活动缺乏

  M校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在家老人文化水平低,无人辅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寒暑假期间,学校又很少组织教育活动,致使学生假期教育活动严重缺乏。

  2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分析

  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乡村教育发展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乡村振兴。究其原因,可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家长无作为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2.1地理环境限制,引进资源困难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机结合,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但M校发展成效较低,甚至止步不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一方面,该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封闭,学生的居住地远离教学点,而学校又远离城镇,导致城镇的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引进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无法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习惯性地向城镇倾斜,导致乡村教育发展经费不足,自觉引进的教育资源有限,而因地理环境恶劣,面向社会集资办学的机会基本全无,教学资源短缺,导致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困难。

  2.2经济发展困难,优秀教师流失

  M校处在红安县一个偏远的乡村,其经济发展困难,该校以注重评职称的年轻教师为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很少且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待遇差、工资低,付出的劳动和收获的报酬不成正比,各种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医疗报销困难等,教师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职业认同感较低,导致教师纷纷涌向城镇。另一方面,学校教学资源短缺,教育观念落后,很少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活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教学成就感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阻碍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3学校、家长无为,教育活动缺乏

  M校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关注少,学校与家长沟通少,假期教育活动基本全无,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自给自足,就业岗位少,大多数青壮年去城镇打工,在家老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寒暑假期间,无人组织和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疏于管理,在校期间,教师任务繁重,除了管好他们的人身安全,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督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寒暑假期间更无心组织教育活动,学生自身发展受限,導致乡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义务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对此,应敏锐发现各方面问题,积极改进各项措施,谋求新的发展出路,以促进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3.1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建设

  在资源配置方面,不仅政府政策向城市倾斜,乡村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也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此,第一,政府要加大对乡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投入资金的差距,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第二,加强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引入先进教学设备,有效利用网络共享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数据的传递来解决地域带来的资源配置问题,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第三,政府要坚持教育资源的投入公平,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给予乡村义务教育足够的重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3.2加强师资建设,吸引教师留乡发展

  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软硬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中,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针对M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各项权益。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增加发放奖金和津贴的数额,注重解决教师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提升教师工作的愉悦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多与城镇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最后,要培养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校要充分肯定教师的育人作用,强调其对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发扬本地特色文化,培育教师对乡村的深厚情感,留住优秀教师,以推动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3.3丰富教育活动,家、校合作共育学生

  M校要充分利用好假期开展教育活动。其一,学校要有组织教育活动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开展读书会、书法、手工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眼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其次,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課堂,要发挥家庭环境的育人作用。在寒暑假期间,父母应多多陪伴和关爱孩子,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参与假期培训等活动创造条件,以弥补学生的短板,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最后,家、校要密切协作,共育学生。学校要多多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和家长保持稳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反馈学生的学习问题,协同合作,丰富教育活动,以促进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4结语

  乡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和家长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乡村义务教育的独特性,关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乡村教育为基础,面向乡村,倾听其教育要求,表达其教育期望。

  [参考文献][1]董丽娟,乡村振兴教育先行[J].文化学刊,2018(11):134-136.[2]郝福生.宁南山区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5):94-99.[3]刘福.对乡村小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28.[4]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5]谢元海,杨燕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一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分析[J].成人教育,2019(10):52-56.[6]石秋香,刘璐,杨倩茜.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师资均衡化发展对策[J]办公自动化,2019,24(18):58-60.[7]王停停.乡村义务教育开发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118-120.[8]赖柳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9.[作者简介]夏佳慧(1996-),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篇五: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乡村振兴中教育的作用探究

  作者:邢嘉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6期

  摘

  要: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入手,发掘投资人力资本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此外,还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我国乡村教育上明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力资本;教育

  2020年将是我们收获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继续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党的十九大和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都有强调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也是乡村振兴中关键的部分。

  1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1.1时代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华的发源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起到很大的作用。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演进和文化,是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随着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的衰落和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已经成了不可忽略的问题。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在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为工业化、现代化做出的巨大牺牲,我国农村出现了发展缓慢、大量劳动力外流,乡村老龄化和空壳化、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均衡、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自2017年提出以来,这就成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6亿农民的富裕,解决他们现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我国想要在新时代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重视“三农”问题,使城乡协调发展,帮助有特色、有文化的乡村尽快进行现代化建设,帮助部分乡村及在其中居住的农民适当转型亟待落实。

  1.2战略意义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想要深入挖掘并继承发扬农耕文化的内涵离不开对其载体—乡村的深刻认识。乡村承载着乡土、乡情、乡愁,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敬

篇六: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工作心得: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最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同时提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惠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我省在乡村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培养乡村人才、以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为补足相应短板,全面发展X乡村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要在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理念”,培育乡村教育发展“新风貌”,形成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

  乡村教育应主动顺应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照“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通过城乡中小学的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对乡村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服务乡村振兴。

  要善于主动运用网络等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广大乡村,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9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就是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省已建立“之江汇教育广场”网络平台,“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已展开试点。通过“线上为主,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将名师、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教学点,常态化地开展面向学生的线上同步课堂和面向教师的线上培训,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构建乡村教育的智慧教育技术环境,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符合教育本质的智慧教育技术环境,可以促进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关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比如,临安西天目小学15人班额的告岭教学点,建成了具有精准实时反馈、资源智能推送功能的智慧教室,使师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联通世界,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实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乡村教育变革,探索回归教育本质的乡村教育新生态。鼓励乡村教师主动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

  合创新,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符合教育本质的教育新生态。

  贯彻新发展理念,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理念”

  乡村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此重塑教育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习者的生命质量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尊重其独立人格,促其全面发展,这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培养乡村全面振兴所需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学习型乡村为目标,坚持终身教育理念。既要关注以青少年为重心的乡村学校教育,也要关注农村其他群体的教育,如农村青壮年的职业技能教育、妇女家庭教育、乡村老年教育等等,尤其要关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各类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坚持学习成为一种乡村的生活方式,成

  为乡村主流化、主导性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并将乡村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系统都注入学习化的内涵,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乡村。

  扎根乡村土壤,培育乡村教育发展“新风貌”

  乡村教育必须扎根乡村,吸收乡村文化的养分,致力于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

  善于学习、吸收、借鉴乡村社会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元素。比如,浦江县郑宅中心小学按照当前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吸收当地“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忠孝礼仪序”家训的精华,并运用课程整合的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编写并实施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德育教材《孝义风》《孝义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乡贤文化、好家风、好家训、好村歌、村规民约、传统经典地方戏曲等等,要善于结合当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的基本要求自主设计开发为地方校本课程,或者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传承弘扬乡村教育文化的正能量。

  善于吸收乡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始终牢记“为农”使命,为乡村的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在重视发展乡村学校教育,发挥乡村学校教育对乡村文化建设引导、培育、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持续不断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妇女家庭培训、农村老年教育、农村法治教育;继续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艺术下乡等,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地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批创新性的农业经营队伍,孕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服务乡村振兴。

  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

  乡村教育发展必须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凝聚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农民自身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最大合力。

  汇聚乡村中的各方教育力量。将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乡村学校等单位的教育人员、场地、资源、技术、设备等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干部、乡村教师、能工巧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在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建设学习型乡村的要求,将乡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党员教育、家庭教育、法治教育、老年教育等有效结合起来,融合互促。

  汇聚乡村外的各方社会力量。将有关部门针对惠及乡村教育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教机构、企业等按照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教师培养结对、村民职业技能传授、科技知识普及、志愿者支教、科技特派员下乡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乡村教育。完善乡村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企业家到农村就业创业,带动乡村的创新创业教育。

  加大协同推进的组织力量。在汇聚各方社会力量的同时,还要建立或明确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乡村教育发展的机构、人员和制度,确保资源整合有效,确保乡村教育大格局的形成,推动乡村教育健康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

篇七: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振兴农村,必须长期坚持教育科研优先。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如学校教育科技投入不足、学校管理设施滞后、师资队伍水平低、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学生流动率高,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注重引导农村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文化水平,注重引导家庭教育理念的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和推进,从而有效改善我国农村教育的地位,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教育

  引言: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乡村振兴,需要教育为支持,因此,应加大农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健康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教育的意义

  1、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

  实现乡村教育的全面转型振兴,也需要将现代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和提高乡村的管理服务建设结合起来。我国十九大中已明确的指出了,党要全面大力推行建设现代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发展新机制,积极开发农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尽快将农村教育与乡村发展实现有机高效的互动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力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1]。

  2、助力农业乡村建设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时代,人力资源自身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也成为未来振兴乡村教育的一种重要支撑。通过农村教育,将优质的公共信息资源积极传递,积极促进当地科技、文化理念的健康发展,让农村个体更好效

  的参与到所在地区乡村教育建设活动中,提升整个乡村社会自治管理能力素质和乡村自治体系。如何实现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直接有效管理领导作用下快速实现农村乡民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知识素质的同步提升,铸造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乡村人才这是当前各级县乡政府领导需要同时根据当前本地农村特殊管理情况来加以研究考虑处理的问题。

  二、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困境

  1、存在的“农村”政策短板,城乡素质发展目标差距偏大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山区和农村地区以及大陆西部地区教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基础公共教育消费评估体系建设和改革明显滞后的地区,农村人口仍然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享受教育教学的基本待遇,无法落实在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此外,这方面的差距在短期内仍难以消失。农村社会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投入存在不足,这不仅是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构成的一个特殊的物理和地理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重视以及解决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大城市地方公立学校的总体水平相比,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整体发展较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软件之间存在差距,教育硬件和环境仍然相对广阔。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素质大幅下降。目前,农村教学教学的专业人才,包括现代职业培训和构建后备专业人才库的研究,都十分严重,处于极度稀缺甚至稀缺的状态。近年来,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育工作长期以来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开展。目前,农村公共教育还缺乏充足、优质、稳定、可靠的能力,无法为公立学校提供优质资源,也缺乏质量相对令人满意的优质公共教育和教师[2]。因此,农村学校的公共教育方法应该大胆尝试,利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寻求更灵活的高质量公共教育或学习方法,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有效且负担得起的教育,弥补目前的均衡发展以及普通公立农村学校由于城市学生数量、教师资格和自然环境条件造成的教育方法之间的差距,这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严重影响。

  2、办学条件差,优质资源供给量不足

  办学的条件好坏是决定影响教育、生活质量程度的一种重要客观因素,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和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水平建设程度是一个衡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历史基础。贫困乡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的学校和基本薄弱办学基础设施条件也丞亟待加快改善,面临的学生源少、学校设施少、距离太远、资源发展不甚平衡等等的现实问题仍需要研究解决。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引入也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学校的管理层对于教学设备的引进以及完善缺少足够的认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

  1.改变农村传统教育观念。

  为了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各类教育的平等性,摒弃目光短浅、目光有限的观念,有必要引导农村居民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经济状况和就业环境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以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同时,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科学知识宣传的投入,完善生产经营风险保障体系,改变以往“脏”、“累”的刻板印象,农业活动的“无技术”和“低回报”,激发农村居民的“农业”和“为了农业”成就感[3]。

  当然,城乡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认同,这也是影响教育和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中有很多人将体力劳动和农业劳动置于就业歧视链条的末端。为此,全社会需要对一线专业人员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怀,积极加强乡村教育力度,全面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

  2.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支持

  农村人口逐渐向周边城市中心流动,城市中逐渐出现大量小型学校,校园分布更加均匀。当然,未来城市可能根据文化功能的需要建设各种图书馆、运动场、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针对当前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的现状,要集中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要素的实际社会效用,将学院提前建成以现代农村文化教育资源为主要服务的多功能中心,满足当代农村中学生多样化的素质教育需求。准确投资和高效

  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借助宽带网络平台和教育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实现全国城市学校与全省农村学校共享优质德育课堂、优秀德育教师、教学经验和管理研究信息,缩小城乡公共教育服务资源水平的地区差距。其次,必须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保障水平。一方面,它改善了农村教师当前工作的教学、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岗位工资,增加了农村教师市场的专业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拓宽农村教师向上发展的渠道,构建农村教师向上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渠道,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绩效意识,维护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4]。

  3.构建城乡教育融合机制

  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应遵循全球管理、互利共赢、灵活多变的原则。一方面,要促进人口资源与教育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调整城乡学校布局,避免偏僻农村学校的集中裁撤和合并,数量不对称、合理平衡,减少影响学生均衡上学的学校教育距离障碍,确保学生平等享有接受有效教育和培训的公平权利;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双向共享,鼓励农村师生自愿双向流动,相互学习各种有益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其他地方办学的经验,我们必须捍卫一些优秀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和干部下乡寻求同侪支持,农村教师和研究生进城研究交流。同样,城市教育也可以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方文化引入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共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

  在学校教育改革和管理领域,负责行业工作的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也需要政府积极探索和理顺相互沟通、整合、协调的机制,统筹城乡学校普通教育发展,在学校执行实践改革和提高教育系统专业招生水平方面,衔接和协调机制改革的四个基本方面,即:教育专业招生指标和培训基地计划的管理,以及学业成绩评估和认证体系的管理,实现了相互补充,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多角度、多层次的结合,培养更快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规律的高素质专业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同时,也应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6]。

  结语: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提供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又需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许多其他老科目,包括农村教育固有的一些缺陷和传统观念、课外教育的质量,被遗弃在农村地区和高等教育的安全。要把农业融入建设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条件等现实问题纳入学校体系,只有坚持把这三个方面落到实处,可以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资源,改善农村的教学教育状况,吸引更多的全国优质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全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经济结构的改善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完善。只有认识到教育投资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如果教育经济的整体发展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陈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6):90-94.

  [2]余盛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7):304-307.

  [3]史耀疆,唐彬,邢俊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用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育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21,(01):152-160.

  [4]张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0.

  [5]李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20.

  [6]赖明谷,安丽娟.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教育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4):79-86.

篇八: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浅谈振兴乡村教育

  摘要:乡村教育日益趋于“小校额”、“小班额”化。生源少、教师配备难,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之一是振兴乡村教育,美丽乡村建设须先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

  主题词:乡村教育

  现状

  问题

  策略

  从事县域教育统计和教育发展和规划工作多年,亲身经历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及“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的全程,对乡村教育工作的发展演变历历在目,感受颇深。现谈谈对乡村教育振兴浅薄看法,藉以抛砖引玉,慰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微薄之力。

  一、乡村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通过国家“校舍安全”和“全面改薄”以及“农村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目前,中小学校舍、寄宿学生生活用房及设施、体育运动场和教学设备均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能够满足教学及生活的需求,但在教育软件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教师配备与教学能力,乡村与县镇、县镇与城区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发展极不均衡的矛盾,为子女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优越条件,近年来进程务工和购房进城人口的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教育“小校额”、“小班额”日趋严重。农村教育由于生源减少,教育成本急剧增加,农村以撤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来降低教育成本;而城市和县镇学校又涌出“大校额”、“大班额”现象。市、县政府把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作为当前重要的工作来抓,但是城市和县镇“大班额”现象愈演愈烈,在每学年开学初,优质学校涌现“一位难求”的现象。农村学校“空”城镇学校“挤”的情况还引发了不少的社会问题:一是农村学校“小校额”、“小班额”增加了国家教育投入的成本;二是农村家长无论是进城务工还是购房进城,都增加了家庭教育成本,致使部分家庭生活负担重,返贫隐患高;三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大量农田因无人耕

  种而荒芜,存在粮食安全隐患;四是由于大量人口流入城镇,生活无保障、学位紧张存在社会不稳定因素。

  1.

  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教育统计的数据分析和我县乡村分布及经济发展的研究,我浅薄的从六个方面谈谈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乡村虽然经过历次教育布局调整,但县域内乡村学校“小班额”、“小校额”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经历次教育布局调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由2000年547所调整到目前的167所,但现有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中还存在百人以下学校104所,10人以下班级384个。由于生源不足,教师配备少,学校经费少,正常运行困难,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师工作繁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稳定、持续均衡发展。

  (二)师资配备困难的问题。自2000年开始,小学从起始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学制由五年制转换为六年制。虽然增加了课程,延长了学制,但没增加教师编制,教师在县域内原有编制内调配解决。原有编制内调配解决的办法就是合并学校。县域内撤并学校后,生源并未按照计划合并到目标学校,而绝大多数学生采用进城务工和购房进城及租房陪读的方式到县城入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还使城市和县镇生源剧增,造成“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如我县县城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占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35.8%,并每年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逐年增加,虽然化解了“大班额”却出现了“大校额”。为化解“大班额”县镇学校只能分班,分班后缺乏任课老师,班级任课教师调整频度高影响学生成绩提高。乡村学校虽然学生少,但开齐开足课程后,缺少专任教师,教师兼课现象严重,从事乡村教育的老师身兼多面手,教师负担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样使农村教育陷入教育发展不稳定状态。

  (三)师资配备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乡村教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选拔转任的民办教师支撑,近年转任的民办教师大多已退休,新选拔招考的教师大多数是外地招考人员,且是女教师居多。目前,退休的教师多,招录的教师少;招录的教师中女的多,男的少。乡村学校大多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小学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学校大多配备的是面临退休的男教师,老教师;在乡村中心和集聚区学校大多配备的是新招录的年轻人多、女老师多,乡村教育教师配备中,按照学历、年龄、学科结构合理配备教师十分困难。教师配备的不合理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健康长远发展。

  (四)学校运行费用不足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乡村学校生源少,按学生数下拨的公用经费相应减少。由于经费少,乡村学校运行困难。如我县乡镇寄宿制学校32所,寄宿学生5039人,平均每校不到157人;乡村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104所,其中50人以下的59所,10人以下的11所。按现行标准和平均在校学生测算,乡镇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每生每年200元,每校公用经费不到13.4万元;乡村小规模学校每人每年650元,10人以下的学校每年公用经费不到3万元。经测算,乡镇寄宿制学校每年水电暖及办公等费用在18万元左右,乡村小规模学校6.65万元左右,乡村学校保运转存在困难。

  (五)乡村教育新项目实施后新增的费用困难。乡村教育推进实施现代化教育技术后,新增的现代设备的运行费用增加;实施供暖工程清洁能源电暖气改造后的供暖费用及设施维修运行费用增加;实施卫生厕所改造后,水费及污物处理费用增加;乡村教育营养餐供应工程实施后的运行费用增加;由于乡村教育生源少,建筑面积大设备运行维护费、水费、电费等各项开支大,加剧了学校保运转的难度。如我县武胜驿镇初级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569人,其中寄宿学生518人。按现行标准学校公用经费每人每年1050元,该校公用经费约64.3万元;每年水电暖等办公费用支出在90万元左右,其中电暖器取暖费40万元;生活用电及教学设备用电11万元;水费3.5万元;设备维护运行费用18万元;教师办公耗材的费用18万元。

  (六)乡村教育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乡村教育由于分布多样化和原有学校布局不合理,历年来的教育布局调整不均衡,使目前乡村教育布局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行政村还存在多所学校;部分行政村需要保留学校,而实际已调整撤并了学校;部分学校调整布局不合理,引发学生流动潮,逼迫家长到县城陪读,增加了教育成本,加大家庭经济负担,引发城镇“大班额”现象。

  三、乡村教育振兴的策略初探

  振兴乡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每个教育人思考的问题。我对乡村教育振兴有些许浅陋的思考,供大家商榷探讨,对乡村教育的振兴奉献些许微薄力量以慰藉振兴乡村教育的心愿。

  (一)规模化办学、集约式发展。

  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四十年来,条块化生产经营的缺陷日益显现,农村生产效率不高,经营效益不佳,群众收入低,乡村空置率增加,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农村新的变革迫在眉睫,农民住房城镇化、生产经营公司化、农民身份职业化的发展是乡村振兴变革的方向之一。政府须以“优质项目”建设为引领,适当的“挂、靠、撤、并、扩”等多种方式,以地域或者项目为抓手集约建成1万人,3万人,5万人,10万人等规模集镇,整体搬迁偏远、分散的零星村居。按照国家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实施集约式发展、规模化办学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二)制度化管理、长效性发展。

  国家规定公职人员工作时间为261天,除去国家法定节假日,实际工作时间为250天,而教育由于寒暑假的原因,每年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200天。给予教师职业尊重和地位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学生正在学习本领、增长知识的金色年华,大好的时光却被荒废了。学制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教养目标提高了、学制延长了、课程增加了,每年的学生学习时间却缩短了四十多天。这对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存在不利影响。由于空闲时间多,城镇的学生双休日奔波在各种辅导班中,乡村的孩子只能疯跑在田野中,这样即增加了城镇家长的教育负担,也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建议教师学生开学实施单休日的制度,确保学生年在校学习时间240天,把双休日中的一个休息日集中到寒暑假集中休假,这样保障了教师每年250天的工作时间,又体现劳工平等。开学实施单休日的优点:一是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利;二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三是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四是杜绝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设业精技良、爱岗奉献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好校长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和互助互学,带出业精技良、爱岗奉献的教师队伍,好的教师队伍就能够培养一批肩负使命的国家栋梁之才。乡村教育须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建立集约式发展,建立高标准的学校筑巢引凤,加大力度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品高志远、业精技良的教育管理团队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的教育管理团队,就能培养一批批好的校长队伍,在一批批好的校长带领下,教育就会蓬勃健康长效的发展。加强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设,打造品高志远、业精技良的教育管理团队,形成教育管理人员的阶梯培养和继续教育模式,形成管理团队培养的长效化机制。

  (五)建立教育发展长效制的规划和管理。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大多为双螺旋递进式,由于教师、学生的发展均呈现双螺旋递进模式。教学设备及生活设施的更新换代,必须建立教育发展长效制的规划和管理。在校舍建设、教育设备更新、教师队伍教师及管理团队建设中都必须落实长效发展的机制。

  总之,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仍须重整行装再出发。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人民谋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初心使命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奋斗。

篇九: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浅谈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国家才能继续繁荣和昌盛。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借助农村教育的开展,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通过深化教育内容,强化改革力度,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使其能够获得更加突出的成效。基于此,本文以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希望能为我国在该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字:农村教育;乡村振兴;重要作用

  前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人们去解决,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其的推行非常重要。因为借助农村教育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调整相应的布局,进而在农村教育的引领下,实现乡村的振兴,从而在彰显农村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还能更好地完善乡村的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更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2-3]。

  1.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1.1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缺乏“为农服务”的思想

  在20世纪30年代时,我国的农村教育一直秉持着“为农服务”的思想,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农村教育的战略定位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自那以后农村教育开始为我国的工业化服务。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又将农村教育的侧重点重新放到了“为农服务”的思想上,但是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农村教育并没有处理好其价值取向的问题,从而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不管是办学的理念还是教学目标,都向城市化教育靠拢,而盲目一味地追逐城市化教育,使得农村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进而导致其的办学理念更加缺乏“为农服务”的思想。

  [[1]

  1.2农村学校的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

  当前从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并不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其应该在立足于升学率的基础上,来使孩子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使得农村的教育人才流失严重,再加上相关的教育设备并不完善,导致农村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现实的需求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农村教育还存在投入与回报不相适应的问题,因为很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后,会产生不愿回去的心理,再加上有些人非常排斥乡土文化,从而使得农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会大量涌进城市,而这不仅会导致农村教育与人才的培养脱节,还会导致农村学校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脱节。

  1.3农村教育盲目城市化,忽视乡土文化的独特性

  乡村振兴既是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又是满足乡村实际需求的发展战略。而如果在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对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并不适应,再加上过度关注对物质的需求,就会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作用得不到切实地发挥。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农村教育出现了对城市化的盲目跟从,以及忽视乡土文化独特性的问题。具体来说,很多农民都极力向城市的文化建设靠拢,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渐抛弃了他们固有的乡土风俗和文化,再加上他们既没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心,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农村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满足乡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很好的改善民生,还会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有一些农村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与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裂痕,从而导致他们参与社区生活的意识并不强烈,而这也会限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功能的体现。

  1.4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都离不开资金的强力支持。但是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乡村的教育经费并不充足,因此在实际的过程中很难满足学校的切实需求。所以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它们一不具备完善的硬件、软件设施,二没有很强的师资力量,进而导致教育的实际效

  果变得越来越差,而学习资源的有限,还会导致学生目光短浅,从而在影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会制约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1.

  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1培养人才、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农村教育和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此可知,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积极开展农村教育,我们可以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开展农村教育,并希望通过学校的建立,培训机构的创建,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推行奠定基础。

  2.2平衡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乡村发展建设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就开始推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在这场改革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因此乡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从农村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力量,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的逐渐兴起,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人人不断的农村生源,与此同时,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所以农村教育的兴起,不仅平衡了教育的发展水平,还进一步推进了乡村的发展建设。

  2.3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上来看,在其推行的过程中,曾明确指出农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因此通过农村教育的开展,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完善乡村的治理体系,进而通过对乡土文化、文明的传承,来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农村教育是其非常得力地助手。而借助农村教育的改革创新,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从而以此来实现农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进而在充分挖掘农村教育振兴

  功能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质量,以使其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1.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我们能够更好地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而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来推进城乡的统筹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的振兴建设。

  参考文献:

  [1]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蓝图——国新办举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J].农民科技培训,2018(11):4-6.

  [2]付卫东.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举措、成效及经验[J].教育与经济,2018(04):22-29.

  [3]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理论参考,2018(04):34-36+39.

篇十: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教育先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0年第12期

  吴祖开

  福建省柘荣县委党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教育,其内在的逻辑是通过教育的作用提高乡村人力资本的素质,通过在乡村中普及现代化的教育,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服务来促成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乡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者的技能来充分调动乡民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

  学者潘苏子在《夯实乡村振兴的教育基石》一文中指出,乡村教育是帮助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通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要教育先行,是因为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

  无论是中央的战略部署,还是学者的观点,都强调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虽存在诸多困难,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即将迎来新的春天。

  当前乡村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乡村教育明显缺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大部分乡村教学点被撤并,教育资源日益萎缩;乡村适龄儿童随着人口的转移,急剧减少;现有的乡村适龄儿童大部分靠爷爷奶奶监管,留守儿童问题凸显;乡村百姓大部分把增加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乡村缺少浓厚的教育氛围。

  深入分析发现,产生乡村教育明显缺位问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聚集,或进城务工,或举家搬迁,乡村人口进一步减少,适龄儿童相应递减。适龄儿童的减少直接导致乡村教学点甚至是乡镇学校的撤并。

  二是乡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相较而言,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山区,资源有限,产业不发达,百姓收入较低。为增加经济收入,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相当一部分人口选择到外地创业,或进城务工。乡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条件不够理想,难以留住人口。

  三是村民对教育不够重视。乡村无法抵御“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社会价值观的冲击,追求更好更高的物质生活,成为乡村大部分家庭的主流价值观,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成了生活主旋律。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送孩子上学,赚钱供养他们就已经是尽到责任了。没有意识到孩子成长的过程,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引导,纠错,鼓励。因此,在面对“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长”和“赚更多钱”的选择中,很多村民选择了后者。这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增加,乡村子女教育质量的下滑。

  四是乡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虽然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但“送孩子到更好的学校读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也是农村适龄学童流失、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人口流失导致乡村学校停办,教育资源减少,乡村教育难以振兴。

  五是乡村丧失教育阵地。一所乡村学校能聚集一批知识分子,产生一个渴望知识的群体。这个群体是构建乡村文化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起到引领、辐射作用。但乡村学校的消亡导致乡村教育缺少最直观的正面宣传,直接弱化了乡村的教育氛围。

  乡村教育振兴的重大意义

  各级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乡村振兴计划也都认为教育振兴应是首要任务。这足以说明,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是拔“穷根”需要靠教育。当前“精准扶贫”政策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降低,但返贫风险、贫困代际遗传问题依然存在。要彻底解决家庭贫困问题,阻止贫困代际遗传关键还是靠教育。只有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生存本领、生活技能,贫困问题才可能彻底解决。

  二是建设美丽乡村要靠教育。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村容整洁、村貌亮丽、村道宽敞,乡村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初显端倪。但美丽乡村不能止步于环境之美,乡村之美更需要人文之美。只有通过教育,让村民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增加乡村的人文底蕴,美丽乡村才有灵魂,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从政府行为转为村民的自发自觉行为,变“要我建”为“我要建”,这样的美丽乡村才有生命力。

  三是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一所乡村学校或是一所乡镇学校就是一个群体的精神高地、情感纽带,是传承地域文化、维系乡情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消亡无异于斩断了村民与故乡的情感脐带。如果乡村、乡镇有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就可以留住更多适龄儿童,也就可以留住更多的农村人口,更重要的是能直接或间接地聚焦人才资源。通过教育“留人聚才”可有效解决乡村人口少、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对乡村振兴将起到关键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

  乡村教育振兴对策建议

  乡村教育的衰弱存在诸多客观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但教育缺位必然导致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失衡。因此,要振兴乡村就必须努力振兴乡村教育。

  一是大力支持现有的乡镇学校和乡村教学点建设。政府应加大对现有乡村乡镇学校的支持力度,在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质发展,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缩小乡村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以此阻断部分适龄儿童流向城区,流向外地。

  二是大力扶持乡镇学校和乡村教学点提高办学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可探索“集团办学”“弱校托管”“大手牵小手”等帮扶模式,统筹调配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区学校与乡镇乡村学校资源共享,促进乡镇学校和乡村教学点办学水平提升。特别要推动解决乡村教师人才少、年龄老、待遇低等问题,用好教师留住学生,用高质量的教育留住民心。

  三是积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乡镇乡村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定期研判地方教育问题,主动为学校谋发展、解难题。要通过加大宣传、加强社区教育、建设文化设施、加大奖教奖学力度、完善教育扶贫机制等措施,在乡镇、乡村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促进百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认识,改变百姓“重经济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一心扑在赚钱上”变为“一心扑在教育上”。

  四是携手努力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深入所带来的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会推动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想留住人口,留住适龄儿童,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改善乡村创业环境,增加百姓收入水平,解决经济的后顾之忧,把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更多的父母选择留在子女身边,陪伴子女成长,盯紧孩子的教育问题,充分发挥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的精神引领作用。这样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才能把握子女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振兴乡村教育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能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乡村教育一定会迎来发展变革的美好春天。

篇十一: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郗世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概念阐述入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层意义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探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最后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途径,给出了具有参考性价值的个人建议.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8(017)022【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乡村战略;重要性;战略实施;途径

  【作

  者】郗世伟

  【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频道

  【正文语种】中

  文

  一、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概念阐述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农村发展问题备受重视,从过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现在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农村、农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部署。而现如今,在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党和政府专门针对农村发

  展问题,提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其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战略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作用,它将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秘密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明显地表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对该战略实施的坚定决心。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而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这一重要区域就必须进行改变,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彻底消除贫困县、贫困村等。与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相比,乡村经济远远落后,振兴农村经济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城乡差距大,所以很多农村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这种做法不仅给城市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还不利于农村的发展。虽然在城市可以挣到一些钱,但是却制造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重要。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让农村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让年轻人为建设自己的家长而付出努力,避免他们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缓解城市各方面的压力。即使城市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乡村经济跟不上节奏,那么就很难对外公布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振兴乡村刻不容缓。农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部分,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出我国国民的幸福感,而要提高农民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振兴他们家乡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他们体会到作为农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优越感。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讲,能够提高农村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使得他们不用再背景离乡,而且还能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从大的方面来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民感受到国家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决心,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党和国家实实在在为农村发展做出努力的表现,同时也是为农民谋幸福的重要举措。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虽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生活过的也很拮据,很多时候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下跌,如果农民还完全依赖于种粮食卖钱来维持生活,那将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更得不到保证。当然,这也是很多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国家能够采取相关政策,给农民更多获得收益的途径,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在人们身边能够看到很多农民都住上了楼房,其生活水平与一些城镇居民基本相同,而之所以能够达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是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他们有更多获取收益的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明显的表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对该战略实施的坚定决心。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这个重要任务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推进,但由于农村发展条件和自身能力的差异,所以在实际中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目前,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短板带来的不利影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完成补齐农村这块短板,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广大农民群体能否同步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格局。借助于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途径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角,要想完成该任务,就必须发动光大农民群体参与进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目标。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所要关注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除了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外,还要能引起农民的共鸣,获得他们的帮助。“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问题,仅仅依靠资金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农民能够依靠国家的帮助而自行发展,外力只能发挥辅助的作用,而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从农民自身做起,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根据农村资源的特点设立环境友好型的工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能力,扩大他们的收入途径。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想致富先修路”,只有当交通便利以后才会有更多的厂商愿意来农村投资,从而带动农村的经济。同时,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影响着农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这些领域的水平。很多农民来到城市打工,有的人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嫌弃农村的教育水平不高,会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提高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教育水平对农村影响甚大,没有一个高标准的教育水平就很难保证农村的生活水平能持续增长。教育对农村产生的影响很深远,这也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很重要的意义。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主力军,而不是一个观望者,他们的能力决定了战略实施的效果和速度。对农民进行教育应该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农

  民的知识水平停留在小学或者初中,甚至于还有文盲的存在,这就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提高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有利于他们的生活和今后对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向他们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据统计,那些学习成绩优益的学生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父母有很多是公务员和教师,这就显示出教育的意义,教育不仅影响的是一代人,而是会影响多代人。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从文化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出发,全面培养农民,让他们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与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基础。

  (三)向农村积极引进投资企业。单纯的发展农业并不能快速地提高农村经济,所以应该按照农村当地的特点积极引进投资企业。虽然农村并没有像城市那么繁华的环境,但是劳动力较为廉价,而且地皮价格也要便宜的多。所以,国家应该以农村的优点吸引投资企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那些合适的企业来农村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留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避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四)向农村引进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证,要想让农村获得发展,就必须有各方面人才作为保障,所以,必须清楚地知道农村发展所需要引进的人才类型,根据各个地区发展的特点引进不同的人才。比如,对于种植大棚菜的农民来说,要向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参加培训,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技巧。科学化种植是发展农村农作物的一种趋势,尤其是对果园、生态园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发展方式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向农村引进人才。教育人才的引进是发展农村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引进人才中的重中之重。对于那些想学习技能的农民,国家应该给予支持,并统一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对于医疗等方面,也要引进相关人才,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切实为实现农村振兴战略做出努力。

  五、结语

  一言以蔽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实施从小的方面来讲,能够提高农村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使得他们不用再背景离乡,而且还能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从大的方面来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民感受到国家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决心,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此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陈美球,王庆日,蒋仁开,朱美英.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用地保障:实践创新、实现路径与制度安排——“农村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与乡村振兴”研讨会综述[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3[2]郭晓鸣,张克俊,虞洪,高杰,周小娟,苏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1[3]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4]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6]梁海艳.中国流动人口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7,10[7]马华,马池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J].国家治理,2018,1[8]涂全中,陈凤,徐棋.新形势下潜山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路径探析——基于SWOT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

推荐访问: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意义 振兴 乡村 意义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