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20篇)

时间:2022-11-27 14:50:10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20篇)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洁故事1-21.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20篇),供大家参考。

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20篇)

篇一: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洁故事1-21.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2.苏轼勤俭持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3.杨震拒贿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4.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大夫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了一块宝玉,他一向敬重子罕的名望,便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啊。”

  5.孔繁森的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6.牛玉儒的故事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

  “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

  “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

  “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7.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周恩来总理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

  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8.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朱镕基总理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9.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温家宝总理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10.包公无私流芳百世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

  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博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12.纪晓岚“戒心肥”的启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一生正直,为官清廉,虽官居尚书,又蒙皇上宠幸,却始终以“清廉自持”,做到了“奉守节俭”。他一生为官,却常以“心肥”为戒,认为“心肥乃万恶之源”,并向世人指出“心肥”的两种主要表现:一是贪心不足,二是权欲极强。正是因为他时刻注意“戒心肥”,终生不贪,所以才能流芳后世,留下千古佳话。

  纪晓岚终生“戒心肥”,不贪奢,尚节俭,重清廉,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一是为官者一定要头脑清醒,明白手中的权力并非自己家的私有珍玩,而是人民给与的。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一旦你超规越矩,肆意妄为,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当代一批又一批倒下的贪官就是明证。前车之鉴,我们后人不能熟视无睹啊!二是为官者尤其是身居要职者,心中一定要常常自警自醒,遇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该不该、行不行、可不可以,立身处世要做到光明磊落,千万不要做鸡鸣狗盗的勾当。要时刻记住这么一句话“伸手必被捉”。三是为官者要正视自己的公仆身份,时时刻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要像牛玉儒那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想着群众事,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老爷”,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四是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人,防止“枕头风”“裙带风”和“饭桌风”,以自己不贪不占、勤政清廉的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影响家人、亲朋好友和同事、他人,共同构筑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

  13.清廉的寇准

  寇准先后两次当宰相,长达三十年,不为自己建造豪华住宅。当时的处士魏野写诗赠给他,赞扬道:“官居高位,却没有建造豪华住宅(不为自己谋私利)。”

  自从寇准南迁后,辽国使臣到宋国宫廷赴宴,宰相一级的大官都参与宴会。使者看遍各位大臣,问道:“谁是‘无地起楼台’的那位大臣啊?”在座的没有一个回答的。

  14.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全国各地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了呢?”

  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所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说不定哪一天会免去我相国的职务,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现在我廉洁奉公,不接受

  别人的贿赂,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相国的职务,只要不免掉我的职务,就常常有鱼吃了。”这真是懂得他人利益和自已利益关系的人啊!

  15.周总理廉洁从政----尽心救灾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16.“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17.“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18.“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19.“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

  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20.“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篇二: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篇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1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

  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2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但他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羊续悬鱼拒礼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3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

  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孙谦保廉留遗书

  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古今中外清正廉洁的故事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篇三: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

篇四: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历史廉洁小故事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9、朱熹六劾贪官

  朱熹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妇孺皆知,但了解他还是正气凛然、奋发有为的官员的人.恐怕就为数不多了。他6次弹劾贪宫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亲家,唐的弟妻是王的胞妹,朱熹的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职又是王淮推荐的。面对大义和私情,朱熹选择了前者。

  1182年7月初,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当天下午就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经过思想斗争,朱熹决定对唐的丑闻进行调查。没几天。就查明唐在台州任知府两年多来的8条违法乱纪行为。如违法收税,骚扰百姓;贪污官钱,偷盗公物等。朱熹把与案情有关的蒋辉、严蕊等人捉拿归案,并于7月19日向朝廷递交了弹劾唐仲友的报告。23曰寄出第二份弹劾报告。27日案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又递交了第三份报告,分残民、贪污、结党、淫恶等四个方面共24条,对唐仲友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全面揭露。

  8月一日.唐仲友指使一批地痞闯进司理院,殴打朱的下属。朱熹怒不可遏,当即向朝廷写了弹劾唐仲友的第四份报告,强烈要求朝廷对唐进行严厉查处。但在王淮的运作下,唐不但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被提拔到江西任提刑。这时,朱熹已到缙云县巡视灾情。他在该县又写了第五份报告,指出唐仲友之所以无视法纪。贪赃枉法、荼毒百姓,完全是仗着弟媳王氏。他发誓.如果朝廷不处置唐仲友,他就辞职。

  王淮怕事情闹大会牵连到自己.于是向孝宗奏请免去唐仲友的江西提刑职务,移交浙西提刑查办。最后,唐仲友按提前退休论处,告“老”还乡。

  朝廷对唐的纵容让朱熹十分气愤,于是又递交了第六状,要求朝廷依法追究唐仲友的刑事责任,以平百姓之愤。为缓解朱、唐之间的矛盾,王淮请吏部尚书郑丙出面提名朱熹到江西任提刑。朱熹接到任职通知后,毅然向朝廷递交了《辞免江西提刑奏状》,带着家眷回武夷山去了。后人为了纪念朱熹,武夷山脉数干平方公里的许多山水被命名为朱山、朱溪。

  10、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181棗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出任刘备军师。刘备称帝,命其为丞相。刘禅即位后,受遗诏辅政,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任蜀相二十七年,位极人臣,权盖朝廷,但一生克己奉公,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建兴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为了消灭北魏的有生力量,实现匡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先后五次率兵北伐。军中事务,无论巨细,他都一丝不苟,亲自过问,每天起早摸黑,日理万机,终于因“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心衰力竭,病倒在五丈原前线大营中。

  病床上的诸葛亮一想到自己没能完成先主遗愿,不禁老泪纵横。后主刘禅在成都听说丞相病重,立刻派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见到李福,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他吃力地将军国大事、身故后的继承人等,向李福一一作了交待,又把自己死后如何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说完这些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后,诸葛亮已几乎喘不过气来了。稍息片刻后,他又声若游丝继续说道:“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务必求简,依山造坟,墓穴只要能容纳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让我穿上平时的便服,千万不要放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声音越说越低,终于归入一片寂静。李福想到丞相为国家操劳一生,临终要求竟如此之简,不禁又感动又悲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诸葛亮生前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奏章,说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留给儿辈作衣食之资,自有余饶。”“臣在外任,没有别的安排,随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收入。我死的时候,家里不会有多余的布帛,外面不会有多余的钱财,决不辜负陛下的信任。”诸葛亮去世后,家中的情况确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蜀国君臣百姓特地修建祠庙,以纪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

  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武侯祠,写下了千古绝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吴讷题诗示廉行

  吴讷(1372—1457)明朝官吏,学者。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此公素以“散慎直廉,不务矫饰,议论举指,自耻诡随”而称誉古今。

  吴讷,是明代一位清正名臣。他在明洪熙元年担任监察御史,由于政绩卓著,又晋升为南院佥副都御史,所以历来人们都称他为“吴御史”。吴讷为人憨厚耿直,在任职的十余年里,给人们的印象是“心存恕宽,未尝察察人过”,但奇怪的是,那些奸赃不法之徒,却不敢仰视吴讷,一提到他就使这些人“自然消循摧泪”。吴讷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许多人不得其解。有人曾给他总结过八个字:“昌词义色,风采凛然”。就是说,吴讷在当时世风日趋腐败的情况下,能正自身,严于律己,“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节俭清廉之风。

  有一次吴讷巡抚贵州后,准备东返回京时,地方官员为了向他讨好,派人携黄金百两追至夔府给他馈赠。他对这种行贿之举十分反感,但当时没有发作,也没有简单地拒绝。更不像与他同时代的某些赃官那样,谁给送东西都会笑纳然后再痛加揭发,严加惩处,以窃取更好的名声,又以名声索取大利。吴讷接过贿金并未启封,只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人将诗与黄金带回。吴讷的题诗是: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

  从此,吴讷题诗拒黄金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12、刘宠克己奉公

  刘宠,东汉大臣。字利荣,东莱牟平(今山东东牟)人。历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宗正、大鸿胪等职。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家若大年岁,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我实在担当不起啊!”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四知”清官杨震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

  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延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

  “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父清子廉的胡质、胡威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朝廷思其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由于胡质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有他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而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他对儿子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父亲给你的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事迹后,很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两人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期间,司马炎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包拯三谏宋仁宗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

  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国家领导的廉洁故事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下基层视察工作或进行慰问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吃饭是免不掉的一件事。尤其是如何防止基层的领导同志设盛宴,避免大吃大喝问题,恐怕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然而,我们其中的几位总理,都以其不同的方式有效地进行了“罢宴”,不

  但用其实际行动教育和感动了基层的领导同志,而且还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同平凡的反响。

  1.周恩来总理“罢宴”--由个人掏腰包,减轻别人的负担。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2.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3.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篇五: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忧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廉价。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疑心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说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答复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古代廉洁小故事10:公仪休不受鱼

  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但他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设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

  古代廉洁小故事11: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疑心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答复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古代廉洁小故事12:羊续悬鱼拒礼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时机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3:刘宠克己奉公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古代廉洁小故事14:孙谦保廉留遗书

  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古代廉洁小故事15:赵轨清廉假设水

  隋朝时,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市)别驾,东面邻居家有桑树。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给邻居,并告诫儿子说:“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假设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古代廉洁小故事16: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7: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权,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经常穿破旧衣服。一次,明英宗召见王翱后,王翱转身走时,英宗见其衣服破损,又将他叫回问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件衣服,刚刚接到召命没有来得及换衣。

  王翱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的一个孙子因恩荫而入太学。一年秋试,这位才华平庸的孙子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告诉了王翱,王翱坚决反对,说:“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说完就撕了考卷扔进了火炉。

  在原则面前,王翱对家属是寸步不让。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十分喜爱这个女儿,经常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妻子临行前,贾杰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调回京城,易如反掌,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开怀畅饮之际,婉转请求将女婿调入京城。谁知王翱大怒,拿起案上物打伤了夫人脸面。到王翱去世,贾杰也没有被调回京城。

  古代廉洁小故事18:父清子廉留美名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答复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9:陆绩“廉石”千古流芳

  陆绩,字公纪,三国吴县〔今苏州〕人,官至郁林〔今广西〕太守。三国时,郁林辖境广阔。当时的郁林太守,离任时都宝物充满,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廉,不义之财,一毫不取。任期届满,动身归乡之时,行李萧然,全部家当装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间。艄公一看货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物太轻,便说:“就这样开船,出了乱子怎么办?”陆绩问:“怕出什么乱子?”艄公说:“船装的太轻,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带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轻,得想方法增加重量才行。”

  陆绩与艄公和家人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搬上船。但船还是吃水很浅,不敢开行。再买货物吧,陆绩身上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怎么办?情急之中,突然看到岸上有一块大石头,足有七八百斤重。陆绩打听到这是一块没有主人的石头,便请人把它搬上船压船。用巨石压船还乡的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运回的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今留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永为世人思念、瞻仰。

  古代廉洁小故事20:唐侃备棺拒贪官

  唐侃,江苏丹徒人,自小刻苦求学,品行端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唐侃乡试中了举人,授为永丰知县。他赴任时不带妻子,与书童一起生活,青菜豆腐,粗茶淡饭,生活很俭朴。久而久之,当地人都信服他清正廉洁。

  明章圣皇太后死后远葬承天,出殡队伍所到之处,太监内官们大肆勒索金钱,声言不办供张者处死。有财力的地方官送钱保命,擅长拍马的官员乘机搜刮,没钱的州县官吏大多逃走。唐侃预先准备了一个空棺材,殡仪经过时内官们索要急迫,唐侃就把贪官们领到棺材旁,指着棺材说,“办吾一死,金钱不可得也。”贪官们惊愕无奈,悻悻而去。

  明代贪贿成风,大气候不洁,唐侃在“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官场中恪守道德,保持了节操,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

  古代廉洁小故事21:林则徐拒贿拾遗

  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送给林则徐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荣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挖苦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篇六: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

  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

  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

  ”那人以为子

  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

  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

  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

  ”那人跪下恳求道

  我们

  ”子罕就

  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

  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

  的高尚品质。

  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

  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

  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

  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

  天黑,无人知晓。”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

  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

  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

  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

  浚贫守到如此地步!

  ”艮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想不到张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

  (指百姓)话短长。”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

  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

  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

  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太监怏怏

  古代廉洁小故事&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

  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

  手啊r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

  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

  ”和坤羞愧而去。

  好白嫩的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

  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

  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

  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

  请问尊姓大名,有

  那有这样的名字呢?”

  来者说:

  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

  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

  赵钱孙李张王陈,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

  欢迎下载

  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古代廉洁小故事10:公仪休不受鱼

  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一

  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但他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

  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

  ?”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

  听说

  正

  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我送鱼呢?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

  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

  古代廉洁小故事11: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

  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

  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

  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

  献给你。”子罕回答说:

  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

  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

  古代廉洁小故事12:羊续悬鱼拒礼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们的尊敬,都称他是

  清廉太守”。

  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

  羊续指着

  !

  ”来人本来想趁着

  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

  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

  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东西了。

  就不好意思开口了。

  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

  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羊续领着妻子、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

  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

  我就是这样过日子,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对儿子说:

  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

  ?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儿子不解地说:人

  欢迎下载

  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

  ”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

  你

  还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3:刘宠克己奉公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

  谢过,老人们说:

  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

  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

  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

  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

  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

  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

  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

  古代廉洁小故事14:孙谦保廉留遗书

  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

  廉洁操行。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

  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

  出人头地。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

  ”又嘱

  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

  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

  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

  古代廉洁小故事15:赵轨清廉若水

  隋朝时,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市)别驾,东面邻居家有桑树。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

  的桑葚落在他欢迎下载

  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给邻居,并告诫儿子说:

  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

  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

  ”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

  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天亮后,查到

  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

  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古代廉洁小故事16:包拯

  拒礼为开廉洁风”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

  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

  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老太监提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

  边添了四句。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17: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公正、廉洁的品质。

  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

  欢迎下载

  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权,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经常穿破旧衣服。

  一次,明英宗召见王翱后,王翱转身走时,英宗见其衣服破损,又将他叫回问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

  件衣服,刚才接到召命没有来得及换衣。

  王翱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

  他的一个孙子因恩荫而入太学。

  一年秋试,这位才华平庸的孙子

  王翱坚决反

  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告诉了王翱,对,说: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

  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

  火炉。

  ”说完就撕了考卷扔进了

  在原则面前,王翱对家属是寸步不让。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

  岳

  人十分喜爱这个女儿,经常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妻子临行前,贾杰就在她面前埋怨,父把我调回京城,易如反掌,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

  ”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觉得

  有几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开怀畅饮之际,婉转请求将女婿调入京城。谁知王翱大

  怒,拿起案上物打伤了夫人脸面。到王翱去世,贾杰也没有被调回京城。

  古代廉洁小故事18:父清子廉留美名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

  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

  有感触地说:

  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

  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

  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

  就算为父给你

  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

  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

  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

  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

  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

  赏,并随口问道:

  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

  ”胡威答道:

  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

  ”胡威回答说:

  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

  父亲差远了!

  ”

  古代廉洁小故事19:陆绩廉石”千古流芳

  陆绩,字公纪,三国吴县(今苏州)人,官至郁林(今广西)太守。三国时,郁林辖境广阔。

  当时的郁林太守,离任时都宝物充斥,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廉,不义之财,一毫不取。

  任期届满,动身归乡之时,行李萧然,全部家当装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间。艄公一看货

  物太轻,便说:

  就这样开船,出了乱子怎么欢迎下载

  办?

  ”陆绩问:怕出什么乱子?

  ”艄公说:

  船

  装的太轻,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带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

  船太轻,得想办法增加重量才行。”

  陆绩与艄公和家人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搬上船。

  再买货物吧,陆绩身上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

  但船还是吃水很浅,不敢开行。

  怎么办?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块大石

  便请人把它搬上船压船。

  用巨

  廉石”今留

  头,足有七八百斤重。陆绩打听到这是一块没有主人的石头,石压船还乡的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运回的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

  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永为世人怀念、瞻仰。

  古代廉洁小故事20:唐侃备棺拒贪官

  唐侃,江苏丹徒人,自小刻苦求学,品行端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唐侃乡试

  中了举人,授为永丰知县。他赴任时不带妻子,与书童一起生活,青菜豆腐,粗茶淡饭,生

  活很俭朴。久而久之,当地人都信服他清正廉洁。

  明章圣皇太后死后远葬承天,出殡队伍所到之处,太监内官们大肆勒索金钱,声言不办供张

  者处死。有财力的地方官送钱保命,擅长拍马的官员乘机搜刮,没钱的州县官吏大多逃走。

  唐侃预先准备了一个空棺材,殡仪经过时内官们索要急迫,唐侃就把贪官们领到棺材旁,指

  着棺材说,办吾一死,金钱不可得也。

  ”贪官们惊愕无奈,悻悻而去。

  明代贪贿成风,大气候不洁,唐侃在

  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官场中恪守道德,保持了节操,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

  古代廉洁小故事21:林则徐拒贿拾遗

  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

  自称

  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

  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

  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送给林则徐一套鸦片烟具:

  白

  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

  10万英镑。林则徐道:

  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

  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

  吧!

  ”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欢迎下载

篇七: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毛泽东清正廉洁的故事

  腐败,既是革命的死敌,更是社会主义的死敌。毛泽东生前,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取得了许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成功经验。

  打铁先须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者,才能自觉而坚决地反腐败。大量事实说明,在清正廉洁与反腐败斗争上,毛泽东有超人之勇气,真乃古今之罕见,全党之表率!

  在旧社会,当官者,一般都是为了个人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过着骄奢淫逸之腐朽生活。即使有清官,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毛泽东的一生,大部为官。但他当官,从来不见为了个人发财,而是报国为民、甘作公仆。其清正廉洁,有口皆碑。

  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腐败恶习,在红军中带头实行官兵一致。

  瑞金时期,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个儿又高饭量又大,但他的粮食定量只及普通战士的3/4。

  长征道上过草地时,辣椒是个宝。警卫员设法为酷爱吃辣子的毛泽东多领了20个红辣椒,被毛泽东严令其如数退回。警卫员不以为然,毛泽东严肃指出:"我们是红军,作为领袖怎么能搞特殊?"警卫员没法,只好照办。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虽已进入人生暮年,但他依然廉洁如故,艰苦奋斗依旧,不仅吃穿还是那么省俭,而且在工作上,不分什么昼夜。抗美援朝爆发,毛泽东带头送子参军。不幸老年丧子。

  女儿上学,不准用公车接送。礼品一律交公。对亲友从不循私。警卫人员在外面多吃多占,毛泽东用私款退赔,并就此对警卫人员开展整风,一整就是半月。正因为毛泽东本人十分注意清正廉洁,为全党树立了表率,所以,在他当政时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党风军风政风,都十分纯正和清廉,受到中国人民的称赞。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凡是大案、要案,他都亲自去抓,而且一抓到底。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他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

  在瑞金时期,毛泽东严惩了于都县一个集团贪污案。将贪污数额最大的县委军事部长等4人,公审之后,执行枪决,余者一律依法严办。

  延安时期,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是个劳苦功高、体无完肤、身上有80多处伤疤的老红军。为给其治病,毛泽东在供给上给他以特别关照。但他出院之后,功高自傲,无视法纪,公然贪污大洋3000多元。案发后,毛泽东执法如山,严令枪决。肖犯一死,形势大变,陕甘宁边区政风明显好转。红军旅长黄克功,为恋爱而杀人。为整肃军纪,申张正义,爱将如命的毛泽东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都是30年代入党,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青年领导干部。但他们经不起执政之考验,双双成了大贪污犯。毛泽东怒不可遏,不顾劝阻,将他们公审后枪决。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

  为了反腐倡廉,毛泽东还十分注重以法反腐。毛泽东一生领导、主持和亲自制定的律法规有数百件,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法规,就是专为反腐倡廉而制定的。早在井冈山时期,革命根据地尚属初创,毛泽东就制定了《井冈山反腐败训令》。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又颁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规定:凡"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以下者,分等判刑。除追回赃款外、还要"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分"。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罚罪"。与此同时,建立审计制度,审查稽核各级决算和财政收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新中国诞生前,为防止共产党执政后腐败,毛泽东在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防腐方针,特为党的高级干部作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等6条规定。建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需要,毛泽东提议在党内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内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还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惩戒违法失职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名及量刑标准等。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

  腐败有政治腐败、组织腐败、经济腐败、司法腐败、军事腐败、生活腐败、文艺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思想腐败等种种表现形式。思想乃行动之先导,首先有思想腐败,才会有其它腐败。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道德上,筑起拒腐防变的精神长城,才不会产生其它腐败。正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均特别重视思想领域内的反腐倡廉斗争。为了从思想上反腐,毛泽东在实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929年。他针对红四军中存在的许多思想,抱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二次党代会。会上,他不仅严肃批评了红四军中存在的一系列错误思想,而且深刻论述了它们的根源及纠正措施。对旧社会腐朽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荡涤污泥浊水式的大扫除,从而使中国工农红军完全变成了一支真正的无产阶级军队,因而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毛泽东一生中领导过多次整党整风运动。1942年至1945年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清算了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素质,使全党团结在了丰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不到一年,毛泽东就领导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整风运动。1951年5月1日。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以功臣自居、贪图享受、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违法乱纪行为。经过半年的整风,普遍提高了怎样做一个执政党的党员的思想认识,并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一些经不起执政考验的腐败分子和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的处理。仅湖南一省就处分了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266人,其中开除党籍的64人,受其他处分的202人。

  1940年前后,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机关内出现了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妨碍了革命工作。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参议会上、不顾别人劝阻,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向大会郑重提交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提案:坚决主张政府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避免老弱病残滥竿充数;对于机关应实施简政主义,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人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提倡节约廉洁作风。李老先生的建议确系真知灼见,并击中了要害。但是,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对李老先主的提议,不仅不支持,甚至怀疑其动机。但是,李老先生提案却得到了毛泽东的理解与坚决支持。毛泽东认为李的提案"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他的支持下,李的提案终被通过。在精兵方面;规定脱产部队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

  2%,脱产民政人员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1%。简政方面:重点紧缩上层机构的人员充实基层,合署办公,职责分明。随后,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工作。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精简,此次精简取得了巨大成就:边区直属单位由35个减少到22个,工作人员由469人减少到了279人;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精简了96%,只留下了4%;整个边区总共减少了经费、粮食预算人数十万多

  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奇迹般地出现了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为度过困难,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00多年前的明末,因腐败至极,激起了农民大起义。经过18年的浴血奋战,李自成终于在1644年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朝。李自成这个陕陕北小羊倌一跃成了新城皇帝。但是,他因经不起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迅速骄傲起来,结果只做了18天皇帝,就被迫退出北京,不到一年,这位堂堂百万起义大军的统帅,就惨死在湖北一小撮地主民团手中,年仅39岁,昙花一现的大顺朝也随之夭亡,后人无不为之扼腕长叹!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深思。1944年,适逢李自成失败300周年忌日,史学者郭沫若,满怀激情,以深邃的目光与犀利的文笔,在重庆公开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史学名著——《甲申三百年祭》,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即一切以革命为宗旨的阶级或集团,在胜利面前,千万千万不能骄傲的革命真理。《甲》文一出,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蒋介石对此大张挞伐。毛泽东对此却欢迎之至。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立即作了全文转载,同时发表了《防止骄傲自满》的社论,号召人们认真学习《申》文,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又联合下文,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都必须保持清醒和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948年底到1949年春的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失败在即,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已胜利在望。在这新旧社会更替,中国历史即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为了迎接胜利,毛泽东及时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对新中国的诞生作了全面安排之后,特在会上专门谈了防骄破满问题,并向全党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反腐方针。在他的倡议下,会议又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这个崭新的课题,作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一系列防腐反腐的具体规定,从而为建国后的防腐反腐斗争,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篇八: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清正廉洁小故事

  篇一: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

  (一)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

  (二)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

  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三)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

  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

  “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

  “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

  “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篇二:清正廉洁小故事

  清正廉洁小故事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

  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

  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篇三: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外廓题目)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

  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

  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

  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臵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

  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转

  载

  于:wWw.cssYQ.COm书

  业

  网:清正廉洁小故事)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臵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臵?。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臵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

  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

  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朱元璋与反腐倡廉

  提起朱元璋,人们就会想起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要饭当和尚、诛功臣、兴文字狱、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的事来。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且不论他自蓬蒿间起兵造反,削张士诚,除陈友谅,征方国珍,荡平群雄,励精图治,创建大明朝,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上顶峰,单说他察古今之吏治,以帝王之身廉

  洁自律,雷厉风行,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不已。

  廉洁自律禁止奢侈铺张。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做了皇位,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惟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来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他不款待群臣,也不设宴席,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七年征战,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但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炖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他平时生活简朴,皇宫没有画梁雕栋,也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也有红花果绿、郁郁葱葱的。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或米饭,再加上点辛辣荤菜(一碟生大蒜是每餐必备的),一般

  没有大鱼大肉,也从不上山珍海味。一直到老年身体不行时,这种简朴生活才稍有改变。

  一次,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他觉得十分好吃,但怕扰民,仅吃一顿,剩下便如数退还,申斥不得再上供。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就叫人从金华弄来稻种,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这样,才算解决了馋香米饭的问题。

  朱元璋对嫔妃、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说:?珠玉不是宝节

  俭才是宝。?要求他们饮食要粗茶淡饭,可口即行;衣服未穿破不得丢弃;制衣剩下的布料也不准丢弃,要将其拼接成百纳被或百纳衣,施舍给老弱孤寡……。因此,他在世时,亲属没有敢铺张浪费,骄横奢侈。

  修订律条坚决惩治贪吏。朱元璋登基不久,官场腐败之风渐起,到洪武六年(1373年)官吏贪赃枉法、官逼民反之事时有发生。朱元璋知道,如果不严惩贪吏,大明江山就会动摇。因此,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严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

  如《大明律》规定,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八十贯则处以绞刑。受财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后改为受四十贯就流放。贪赃钞六十两以上官吏,均处以枭首示众,并剥皮食草等等。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一颗颗贪官人头落地,一个个污吏被流放,当时,仅发往朱元璋老家凤阳种田的官吏就达上万人。

  为对付官场腐败,朱元璋可谓挖空心思,尽其想象,出新招狠招治贪,其用刑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如剥皮食草、凌迟、刷洗、枭令,还有什么?秤竿?、?抽肠?、?断舌?、?挑筋?等等酷刑,让人毛骨悚然,惨不忍睹。朱元璋就是想用严酷的刑罚来吓退官吏的贪婪。

  重教育,亲手编写《醒贪简要录》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吏廉洁的教育。登基伊始,他就谆谆告诫官吏:?现天下刚定,百姓财力乏困,比如初飞之鸟不能拔其羽毛。??关键是要让百姓安养生息,只有廉洁的人才能约束自己让利他人,贪婪者必剥削他人而肥自己,尔等千万警惕啊!?

  他还屡次召集群臣说道:?朕过去在民间,曾见到县官儒生们多因阔而废事,当胥吏的多因奸诈而弄法,导致百姓无法生存。??贪赃枉法之弊不除,要想成善政,那是万万不能的。卿等要体察朕言:若守己廉而奉公,有如人行坦途,从容自在;如贪赃枉法有如在荆棘丛中穿行,寸步难行,纵使能侥幸逃出,也会体无完肤,卿等切切牢记。?

  为唤醒官吏的良心,他还把农民的痛苦编成一本书,叫《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人手一册。书中记载大小文武官员的品级、俸禄,折合稻谷多少,再折合成平均亩产多少,农民需种多少亩田才能产出,以及农民种田的种种辛苦状,令所有官吏熟读。他在序中写道:?四民之中土最贵,民最苦,最苦者是什么哩?每当春耕之时,鸡鸣而起,驱牛柄梨而耕。禾苗即种,又要耕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等到秋收,交官之外,所剩无几,要是遇上水灾虫灾,则全家遑遑,毫无希望。今颁书于中外,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其言词切切,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亲廉吏,对清官恩赏有加。朱元璋肃贪亲廉,对廉吏他是不吝赏赐的。一次,他着便服到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家去私访,恰逢罗复仁正站在一张折了一条腿的木梯上填补一块剥落的粉壁,见皇上驾到,腿一哆嗦,,从梯上摔了下来,朱元璋

  素知罗为人清廉,刚直不阿,环视一下他那破破烂烂的房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再见他老妻身上,补丁打补丁的衣服,连忙扶起他,感慨地说:?‘老实罗’啊,你不用再修房子了,朕就赏你一套新住宅吧。?回宫即赐给他一套大宅院,另加黄金百两。

  洪武三年,河南嵩县刘典史入京朝觐。朱元璋见他衣服破旧,掀起朝袍一看,里面衣服补丁打补丁,甚为感动,赐他坐在自己身边说话。待他人一走,立即派官员去调查他的廉洁情况,经查,此人为官十分清廉,家中负担很重,故入不敷出。朱元璋立即赏他银两布帛,并加官晋级。

  对于廉吏,朱元璋不仅恩赐,还专命鼓乐为他们开道,在家乡为其建牌立碑,使他们光宗耀祖,远近驰名。廉吏即使在其他方面犯了罪,他也往往因此网开一面,从轻或免于处罚他们,以教育他人。

  秉公执行,皇亲国戚不徇私。朱元璋惟一的亲侄、义子朱文正,官至大都督,跟随他南征北战数十年,并为其建国登基立下盖世功勋。在镇守江西期间,因骄奢淫逸,强聘民间

  未婚女子陪睡,被人告发。朱元璋闻讯后大怒,立即召回问罪,虽然马皇后亲自求情,朱元璋仍然将其一撤到底,放黜凤阳守陵,后因逃跑,朱元璋将其处死。

  广开言路,支持百姓?民告官?,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互的黑暗,为了使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屈,在地方无法讨个公道,就可以击此鼓鸣冤,向他直接申诉,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

  朱元璋打破了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规矩,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

  为打消老百姓怕举报遭报复的心态,他破天荒地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他上奏。

  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校验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脏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哪怕是深更半夜,朱元璋闻讯也立即起来接见。因此,有的贪官晚上受贿,第二天早晨就遭查办,动作神速,让人咋舌。连远离京师的穷山绝地,郡县之官也悚心震胆,不敢稍有放肆,以免被人举报而遭制裁。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由于他始终把官吏廉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铁肃贪,雷厉风行,一抓到底,故明朝初期官司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乐业,河清海晏,官司扰民事件十分罕见。就是那些被诛及流放贪吏,也大多赃数不过百十贯钞而

  已,没有什么?巨贪?,也少见?窝鼠?,倒是廉吏清官随处可见。清廉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朝仁宗宣德年间,吏治清朗达百余年。

  毛泽东反腐倡廉故事

  一、清正廉洁率先垂范

  打铁先需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者,才能自觉而坚决地反腐败。大量事实说明,在清正廉洁与反腐败斗争上,毛泽东有超人之勇气,真乃古今之罕见,全党之表率!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

篇九: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政故事(精选25个)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

  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

  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故事(二):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

  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

  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廉政故事(三):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同时还写了一首诗

  /13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故事(四):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

  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故事(五):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故事(六):

  /1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廉政故事(七):

  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

  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

  来者说:

  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

  那有这样的名字呢

  来者说:

  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

  /13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

  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廉政故事(八):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称为

  一钱太守。廉政故事(九):

  我以不贪为宝

  /13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由Www.QunZou.Com整理]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

  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

  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

  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宝吧!

  那人跪下恳求道

  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

  襄公十五年》。之后,人们就用

  不贪为宝

  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廉政故事(十):

  半鸭知县

  第一清官

  于成龙,终生从政,清廉无私,崇尚节俭,甘于淡泊。据《于清端公政书》载,他在任罗城知县时,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老家的礼品,所以

  /13廉政故事(十一):

  四铁御史

  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

  冯恩传》载:因

  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

  汝杀我,我为厉鬼亦杀汝。

  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

  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

  观者叹曰:

  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

  遂号

  四铁御史。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

  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可贵可敬,可颂可鉴。

  廉政故事(十二):

  悬丝尚书

  西晋

  竹林七贤

  之一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之后,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

  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

  悬丝尚书。/13廉政故事(十三):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故事(十四):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

  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我的操守。

  廉政故事(十五):

  以廉为宝

  /13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理解,说:

  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理解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我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廉政故事(十六):

  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应对这条

  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我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

  廉政故事(十七):

  厚谢婉拒

  /13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廉政故事(十八):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

  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

  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廉政故事(十九):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

  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13廉政故事(二十):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廉政故事(二十一):

  宁可分文不要不选月薪三千

  在余杭区南苑街道河南埭社区,有一位社区义务保健医生,他放着每月两三千元的坐诊费不要,却每周一到周五上午,跑到社区里为居民免费看病,他就是区第五医院的退休医生沈子善。

  昨日上午9点多,记者见到了沈医生。他正在给一位姓金的大妈量血压,旁边还有好几位老年人等着,看来

  生意蛮好

  。沈医生对那位经常来那里检查身体的老人说:

  血压正常的,年纪大的人,要吃得清淡。

  沈医生,一般血压多少算正常?

  你们60岁以上的女同志,一般下不低于90,上不超过140就算正常。/13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沈医生擅长中西医内科、疾病防治和妇科。2001年他从区五院退休后,临平城区不少私立门诊部欲以每月20003000元的高薪聘请他去坐诊,他都拒绝了。去年8月,他到河南埭社区办事,听社区工作人员说起,此刻社区老年人多,由于老年人身体相对较差,行动不太方便,都期望社区能设个医疗点,平时小病小痛的可就近看看。但请医院来设点又不好办,外聘一名保健医生,又没有经费。

  听到了社区的难处,热心的沈子善主动提出要当社区的保健医生。于是,河南埭社区的老年人以及困难家庭人员就有了这么一名免费保健医生。不少人说他傻,有技术能赚钱不赚,跑到那里当免费坐堂医生。而沈医生却说,我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工资,吃穿不愁,此刻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又能与老年人一齐聊聊天,生活很充实,心里也蛮开心的。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来那里看病的大多为老年男女,平时每一天10多人,多的时候一上午就20多人,有来量血压的,有咨询用药的,也有来询问日常保健知识的,大家对沈医生的医术和服务都很满意,对沈医生的这种热心也十分感激。

  廉政故事(二十二):

  痛恨贪暴,锄恶扬善

  11/13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他当开封府尉时,上任后立即张贴告示:

  凡受贿者,须在3天内自首,过日者舁榇相见。

  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故意放出风来,让李勉明白。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并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见李勉。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说:

  故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

  对方不以为然,李勉命令手下

  将他装入棺材。

  这时他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心惊肉跳,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

  廉政故事(二十三):

  为政简肃,智斗污吏

  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知国子监事,每到国子监视学,随从数百。前京兆尹黎干倾心候事,动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酒食,鱼朝恩还是不甚满意。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允许过分招待。他说:

  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

  鱼朝恩碰了个软钉子,从此再也不到太学骚扰了。

  廉政故事(二十四):

  清除私心,不取私财

  12/13李勉少年贫困,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

  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

  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剩余的金银放入书生的棺材里。之后,书生的家人拜访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769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史,此时的广州

  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

  。他到任后,对商人更加抚慰,商船入口,不许侵夺,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很快繁荣起来,许多商人为感激他,送来厚礼,都被他婉言拒绝。

  廉政故事(二十五):

  廉洁在其中

  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

  13/13

篇十: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二、历史典故

  1、东汉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

  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5、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6、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7、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8、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

  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9、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0、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1、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12、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13、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14、廉洁的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15、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篇十一: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清正廉洁小故事

  清正廉洁小故事

  清正廉洁故事: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古代廉洁小故事12则

  公仪休不受鱼

  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但他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听说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羊续悬鱼拒礼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刘宠克己奉公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孙谦保廉留遗书

  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

  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赵轨清廉若水

  隋朝时,赵轨曾任齐州(今济南市)别驾,东面邻居家有桑树.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给邻居,并告诫儿子说:“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

  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

  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权,但对自己要求却很严,经常穿破旧衣服.一次,明英宗召见王翱后,王翱转身走时,英宗见其衣服破损,又将他叫回问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说是当天偶尔穿了这件衣服,刚才接到召命没有来得及换衣.

  王翱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的一个孙子因恩荫而入太学.一年秋试,这位才华平庸的孙子也想一试科场,企图金榜题名.于是他拿着从有关部门弄到的试卷告诉了王翱,王翱坚决反对,说:“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说完就撕了考卷扔进了火炉.

  在原则面前,王翱对家属是寸步不让.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十分喜爱这个女儿,经常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妻子临行前,贾杰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调回京城,易如反掌,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觉得有几

  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开怀畅饮之际,婉转请求将女婿调入京城.谁知王翱大怒,拿起案上物打伤了夫人脸面.到王翱去世,贾杰也没有被调回京城.

  父清子廉留美名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陆绩“廉石”千古流芳

  陆绩,字公纪,三国吴县(今苏州)人,官至郁林(今广西)太守.三国时,郁林辖境广阔.当时的郁林太守,离任时都宝物充斥,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廉,不义之财,一毫不取.任期届满,动身归乡之时,行李萧然,全部家当装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间.艄公一看货物太轻,便说:“就这样开船,出了乱子怎么办?”陆绩问:“怕出什么乱子?”艄公说:“船装的太轻,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带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轻,得想办法增加重量才行.”

  陆绩与艄公和家人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搬上船.但船还是吃水很浅,不敢开行.再买货物吧,陆绩身上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怎么办?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块大石头,足有七八百斤重.陆

  绩打听到这是一块没有主人的石头,便请人把它搬上船压船.用巨石压船还乡的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运回的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今留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永为世人怀念、瞻仰.

  唐侃备棺拒贪官

  唐侃,江苏丹徒人,自小刻苦求学,品行端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唐侃乡试中了举人,授为永丰知县.他赴任时不带妻子,与书童一起生活,青菜豆腐,粗茶淡饭,生活很俭朴.久而久之,当地人都信服他清正廉洁.

  明章圣皇太后死后远葬承天,出殡队伍所到之处,太监内官们大肆勒索金钱,声言不办供张者处死.有财力的地方官送钱保命,擅长拍马的官员乘机搜刮,没钱的州县官吏大多逃走.唐侃预先准备了一个空棺材,殡仪经过时内官们索要急迫,唐侃就把贪官们领到棺材旁,指着棺材说,“办吾一死,金钱不可得也.”贪官们惊愕无奈,悻悻而去.

  明代贪贿成风,大气候不洁,唐侃在“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官场中恪守道德,保持了节操,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

  林则徐拒贿拾遗

  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送给林则徐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读清正廉洁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清正廉洁的故事,感触很多.

  在古今中外,有多少贪官为了钱,而干出多少坏事,钱是身外之物,而他们却总是把别人给的珠宝都收下.而那些清正廉洁的好官,虽然日子过的穷苦,他们从来都不会收,就算收下了,也只会分发给老百姓.其实这种人在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如:毛泽东,孔繁森等等.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是啊,那些贪官都是这样子的,他们竟然知道贪官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为什么还要一味的去和那些人犯同样的错误呢?而那些光明磊落的清官时时会想着老百姓,就向焦裕禄,他常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去帮助群众.”多好的官哪!!!

  凡是清正廉洁.务实为名的清官,都会受到老百姓们的爱戴.由此我不由地想起了一首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苦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啊,要留清白在人间啊!人人都要做廉洁党员,做廉洁的干部,做廉洁的公民……

  在班级中,也有清正廉洁.张佳媚就非常清正廉洁.她对待人非常和善.公平,没有包庇,所以大家都认为她是个好官.

  比如说有一次中午睡觉,他在和我们的英语课代表--宋荣康一起一边看我们午睡,一边在批作业.她从来不会包庇她的好朋友,如果连她的好朋友也没睡觉,那么她还是一样处罚.所以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好官.

  敬廉崇洁,知诚讲信.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携手,让廉洁的县更廉洁,让廉洁的市更和谐.我相信,在清正廉洁的道路上我们将会走得更稳.更踏实.加油努力地做廉洁的人吧!

篇十二: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政小故事15个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带来廉政小故事15个,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廉政小故事(一):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小故事(二):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去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小故事(三):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1-

  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廉政小故事(四):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小故事(五):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小故事(六):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2-

  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政小故事(七):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廉政小故事(八):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理解,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理解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我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廉政小故事(九):

  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3-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廉政小故事(十):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4-

  廉洁自律,坚持了自我的操守。

  廉政小故事(十一):

  白居易怒打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我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5-

  廉政小故事(十二):

  灭官烛看家书

  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我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我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景,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廉政小故事(十三):

  新鞋踩泥

  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我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细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细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6-

  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廉政小故事(十四):

  公仪休拒鱼

  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我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廉政小故事(十五):

  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7-

  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之后,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8-

篇十三: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外廓题目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

  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

  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

  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

  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

  了很长时间。

  宋

  璟

  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

  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

  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

  璟

  和

  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

  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

  卢怀慎握着宋

  璟

  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

  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

  ?过了没几天,卢

  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

  璟

  、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

  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玄宗皇帝

  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

  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

  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

  ?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另外人

  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

  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

  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

  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

  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

  过已经免除了。

  ?说完又死了。

  注: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

  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

  蓄,门

  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

  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

  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

  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

  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

  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

  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

  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

  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

  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

  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

  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

  臵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

  ?艰苦朴

  素?

  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

  议厅就不准装修。

  ?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

  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

  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

  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

  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

  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

  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

  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

  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

  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

  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

  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

  ?对被精减人

  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

  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臵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臵?。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臵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

  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

  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

  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

  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怎样才能做到这

  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

  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

  实事,收实效。

  ?。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

  就是实是求是。

  ?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

  ?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

  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

  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

  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

  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

  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

  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

  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

  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

  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

  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

  一座纱厂。

  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

  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

  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

  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

  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朱元璋与反腐倡廉

  提起朱元璋,人们就会想起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要饭当和尚、诛功臣、兴文

  字狱、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的事来。

  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一

  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且不论他自蓬蒿间起兵造反,削张士诚,除陈友谅,征

  方国珍,荡平群雄,励精图治,创建大明朝,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上顶峰,单说他察古今之吏治,以帝王之身廉洁自律,雷厉风行,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

  不已。

  廉洁自律禁止奢侈铺张。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做了皇位,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

  他一

  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

  惟一的嗜

  好就是下棋,以此来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

  他不款待群臣,也不设宴席,就是设

  宴席也极其简朴。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七年征战,终于登上皇帝宝座后,设

  宴款待开国元勋,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但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

  炖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他平时生活简朴,皇宫没有画梁雕栋,也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

  皆种瓜豆,也有红花果绿、郁郁葱葱的。

  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大多是一碗玉米

  粥,几个窝窝头或米饭,再加上点辛辣荤菜(一碟生大蒜是每餐必备的,一般

  没有大鱼大肉,也从不上山珍海味。

  一直到老年身体不行时,这种简朴生活才稍

  有改变。

  一次,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他觉得十分好吃,但怕扰民,仅吃一

  顿,剩下便如数退还,申斥不得再上供。

  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就叫人

  从金华弄来稻种,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

  这样,才算解决了馋香米饭的问题。

  朱元璋对嫔妃、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说:?珠玉不是宝节俭才是宝。?要

  求他们饮食要粗茶淡饭,可口即行;衣服未穿破不得丢弃;制衣剩下的布料也不

  准丢弃,要将其拼接成百纳被或百纳衣,施舍给老弱孤寡……。

  因此,他在世时,亲属没有敢铺张浪费,骄横奢侈。

  修订律条坚决惩治贪吏。

  朱元璋登基不久,官场腐败之风渐起,到洪武六年

  (1373年官吏贪赃枉法、官逼民反之事时有发生。朱元璋知道,如果不严惩

  贪吏,大明江山就会动摇。因此,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大诰》,加

  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严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

  如《大明律》规定,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八十贯

  则处以绞刑。

  受财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贯杖一

  百,流放三千里,后改为受四十贯就流放。

  贪赃钞六十两以上官吏,均处以枭首

  示众,并剥皮食草等等。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一颗颗贪官人头落地,一个个污吏被流放,当时,仅发

  往朱元璋老家凤阳种田的官吏就达上万人。

  为对付官场腐败,朱元璋可谓挖空心思,尽其想象,出新招狠招治贪,其用

  刑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如剥皮食草、凌迟、刷洗、枭令,还有什么

  ?秤竿?

  、?抽肠

  ?、?断舌?、?挑筋?等等酷刑,让人毛骨悚然,惨不忍睹。朱元璋就

  是想用严酷的刑罚来吓退官吏的贪婪。

  重教育,亲手编写

  《醒贪简要录》

  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吏

  廉洁的教育。登基伊始,他就谆谆告诫官吏:?现天下刚定,百姓财力乏困,比

  如初飞之鸟不能拔其羽毛。

  ??关键是要让百姓安养生息,只有廉洁的人才能约

  束自己让利他人,贪婪者必剥削他人而肥自己,尔等千万警惕啊!?

  他还屡次召集群臣说道:?朕过去在民间,曾见到县官儒生们多因阔而废事,当胥吏的多因奸诈而弄法,导致百姓无法生存。?

  ?贪赃枉法之弊不除,要想成

  善政,那是万万不能的。卿等要体察朕言:若守己廉而奉公,有如人行坦途,从

  容自在;如贪赃枉法有如在荆棘丛中穿行,寸步难行,纵使能侥幸逃出,也会体

  无完肤,卿等切切牢记。?

  为唤醒官吏的良心,他还把农民的痛苦编成一本书,叫《醒贪简要录》,赐

  给官吏,人手一册。书中记载大小文武官员的品级、俸禄,折合稻谷多少,再折

  合成平均亩产多少,农民需种多少亩田才能产出,以及农民种田的种种辛苦状,令所有官吏熟读。

  他在序中写道:?四民之中土最贵,民最苦,最苦者是什么哩?每当春耕之时,鸡鸣而起,驱牛柄梨而耕。禾苗即种,又要耕耨,炎天赤日,形

  体憔悴。等到秋收,交官之外,所剩无几,要是遇上水灾虫灾,则全家遑遑,毫

  无希望。今颁书于中外,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其言词切切,用心良苦,可

  见一斑。

  亲廉吏,对清官恩赏有加。

  朱元璋肃贪亲廉,对廉吏他是不吝赏赐的。

  一次,他着便服到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家去私访,恰逢罗复仁正站在一张折了一条腿的木

  梯上填补一块剥落的粉壁,见皇上驾到,腿一哆嗦,,从梯上摔了下来,朱元璋

  素知罗为人清廉,刚直不阿,环视一下他那破破烂烂的房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

  具,再见他老妻身上,补丁打补丁的衣服,连忙扶起他,感慨地说:?‘老实罗’啊,你不用再修房子了,朕就赏你一套新住宅吧。?回宫即赐给他一套大宅院,另加黄金百两。

  洪武三年,河南嵩县刘典史入京朝觐。

  朱元璋见他衣服破旧,掀起朝袍一看,里面衣服补丁打补丁,甚为感动,赐他坐在自己身边说话。

  待他人一走,立即派

  官员去调查他的廉洁情况,经查,此人为官十分清廉,家中负担很重,故入不敷

  出。朱元璋立即赏他银两布帛,并加官晋级。

  对于廉吏,朱元璋不仅恩赐,还专命鼓乐为他们开道,在家乡为其建牌立碑,使

  他们光宗耀祖,远近驰名。

  廉吏即使在其他方面犯了罪,他也往往因此网开一面,从轻或免于处罚他们,以教育他人。

  秉公执行,皇亲国戚不徇私。朱元璋惟一的亲侄、义子朱文正,官至大都督,跟

  随他南征北战数十年,并为其建国登基立下盖世功勋。

  在镇守江西期间,因骄奢

  淫逸,强聘民间未婚女子陪睡,被人告发。朱元璋闻讯后大怒,立即召回问罪,虽然马皇后亲自求情,朱元璋仍然将其一撤到底,放黜凤阳守陵,后因逃跑,朱

  元璋将其处死。

  广开言路,支持百姓?民告官?,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互的黑暗,为了使

  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

  屈,在地方无法讨个公道,就可以击此鼓鸣冤,向他直接申诉,他亲自审理过问

  案情。

  朱元璋打破了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规矩,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

  为打消老百姓怕举报遭报复的心态,他破天荒地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

  他上奏。

  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校验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脏枉法等

  问题即可随时上奏,哪怕是深更半夜,朱元璋闻讯也立即起来接见。

  因此,有的贪官晚上受贿,第二天早晨就遭查办,动作神速,让人咋舌。

  连远离京师的穷山

  绝地,郡县之官也悚心震胆,不敢稍有放肆,以免被人举报而遭制裁。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由于他始终把官吏廉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铁肃贪,雷厉风行,一抓到底,故明朝初期官司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乐业,河清海晏,官司扰民事件十分罕见。

  就是那些被诛及流放贪吏,也大多赃数不过百十贯钞而

  已,没有什么?巨贪

  ?,也少见?窝鼠?,倒是廉吏清官随处可见。清廉之风一直

  延续到明朝仁宗宣德年间,吏治清朗达百余年。

  毛泽东反腐倡廉故事

  一、清正廉洁率先垂范

  打铁先需自身硬。

  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者,才能自觉而坚决地反腐败。

  大量事

  实说明,在清正廉洁与反腐败斗争上,毛泽东有超人之勇气,真乃古今之罕见,全党之表率!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

  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腐败恶习,在红军中带头实行官兵一致。

  瑞金时期,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个儿又高饭量又大,但他的粮食定量只及

  普通战士的3/4。长征道上过草地时,辣椒是个宝。警卫员设法为酷爱吃辣子的毛泽东多领了20个红辣椒,被毛泽东严令其如数退回。警卫员不以为然,毛泽

  东严肃指出:“我们是红军,作为领袖怎么能搞特殊?”警卫员没法,只好照办。

  新中国诞生后,功高盖世的毛泽东,虽已进入人生暮年,但他依然廉洁如故,艰

  苦奋斗依旧。抗美援朝爆发,毛泽东带头送子参军。不幸老年丧子。女儿上学,不准用公车接送。礼品一律交公。对亲友从不徇私。警卫人员在外面多吃多占,毛泽东用私款退赔,并就此对警卫人员开展整风,一整就是半月。正因为毛泽东

  本人十分注意清正廉洁,为全党树立了表率,所以,在他当政时期,无论是在战

  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党风军风政风,都十分纯正和清廉,受到中国人民的称

  赞。

  二、疾恶如仇亲抓大案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凡是大案、要案,他都亲自去抓,而且一抓到底。只要

  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他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

  在瑞金时期,毛泽东严惩了于都县一个集团贪污案。将贪污数额最大的县委

  军事部长等4人,公审之后,执行枪决,余者一律依法严办。

  延安时期,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是个劳苦功高、体无完肤、身上有80多处伤疤的老红军。为给其治病,毛泽东在供给上给他特别关照。但他出院

  之后,功高自傲,无视法纪,公然贪污大洋3000多元。案发后,毛泽东执法如

  山,严令枪决。肖犯一死,形势大变,陕甘宁边区政风明显好转。

  红军旅长黄克功,为恋爱而杀人。为

  整肃军纪,伸张正义,爱将如命的毛泽

  东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都是30年代入党,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青年

  领导干部。但他们经不起执政之考验,双双成了大贪污犯。毛泽东怒不可遏,不

  顾劝阻,将他们公审后枪决。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

  三、建章立制以法反腐

  为了反腐倡廉,毛泽东还十分注重以法反腐。毛泽东一生领导、主持和亲自

  制定的法律法规有数百件,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法规,就是专为反腐倡廉而制定的。

  早在井冈山时期,革命根据地尚属初创,毛泽东就制定了

  《井冈山反腐败训令》。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又颁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

  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规定:凡“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以下者,分等判刑。除追回赃款外,还要“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分”。

  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罚罪”。与此同时,建立审计制度,审查稽

  核各级决算和财政收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新中国诞生前,为防止

  共产党执政后腐败,毛泽东在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防

  腐方针,特为党的高级干部作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

  地名、不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等6条规定。建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反

  腐倡廉需要,毛泽东提议在党内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内设立行政监察机

  构,还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惩戒违法失职公务员暂

  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名及量刑标准等。从而使

  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

  四、教育为本思想反腐6为了从思想上反腐,毛泽东在实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929年。他针对红

  四军中存在的许多思想,抱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二次党代会。会上,他不仅严

  肃批评了红四军中存在的一系列错误思想,而且深刻论述了它们的根源及纠正措

  施。对旧社会腐朽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荡涤污泥浊水式的大扫除,从而使中国工农红军完全变成了一支真正的无产阶级军队,因而对中国革命的发

  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毛泽东一生中领导过多次整党整风运动。1942年至1945年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清算了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素质,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确保了中

  国

  革命的最后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不到一年,毛泽东就领导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整

  风运动。1951年5月1日。

  中央下发了

  《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

  中存在的以功臣自居、贪图享受、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

  化、违法乱纪行为。经过半年的整风,普遍提高了怎样做一个执政党的党员的思

  想认识,并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一些经不起执政考验的腐败分子和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的处理。仅湖南一省就处分了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266人,其中开除党籍的64人,受其他处分的202人。

  五、精兵简政大刀阔斧1940年前后,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机关内出现了严重的人

  浮于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妨碍了革命工作。党外人

  士李鼎铭先生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参议会上,不顾别人劝阻,以主人翁

  的责任感,向大会郑重提交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提案:坚决主张政府对于军事应实

  行精兵主义,避免老弱病残滥竽充数;对于机关应实施简政主义,以人少事精胜

  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人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提倡节约廉洁

  作风。李老先生的建议确系真知灼见,并击中了要害。但是,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对李老先生的提议,不仅不支持,甚至怀疑其动机。但是,李老先生提案却得到了毛泽东的理

  解与坚决支持。毛泽东认为李的提案“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

  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他的支持下,李的提案终被通过。在精兵方面;规定脱产部队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2%,脱产民政人员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1%。简政方面:重点紧缩上层机构的人员充实基层,合署办公,职责分明。随后,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工作。

  紧接着又进行了

  第二次精简,此次精简取得了巨大成就:边区直属单位由35个减少到22个,工

  作人员由469人减少到了279人;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精简了96%,只留下了4%;整个边区总共减少了经费、粮食预算人数十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

  奇迹般地出现了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为度过困难时期、夺取抗战的胜

  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300多年前的明末,因腐败至极,激起了农民大起义。经过

  18年的浴血奋

  战,李自成终于在1644年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

  立了大顺朝。

  李自成这个陕北小羊倌一跃成了新朝皇帝。

  但是,他因经不起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迅速骄傲起来,结果只做了18天皇帝,就被迫退出北京,不到一年,这位堂堂

  百万起义大军的统帅,就惨死在湖北一小撮地主民团手中,年仅39岁,昙花一

  现的大顺朝也随之夭亡,后人无不为之扼腕长叹!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7无限深思。1944年,适逢李自成失败300周年忌日,史学者郭沫若,满怀激情,以深邃的目光与犀利的文笔,在重庆公开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向世人揭示

  了一个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即一切以革命为宗旨的阶级或集团,在胜利面前,千万千万不能骄傲的革命真理。《甲》文一出,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蒋介石对

  此大张挞伐。毛泽东对此却欢迎之至。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

  报《解放日报》,立即作了全文转载,同时发表了《防止骄傲自满》的社论,号

  召人们认真学习《申》文,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央军委总政

  治部又联合下文,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

  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都必须保持清醒和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948年底到1949年春的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失败在即,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已胜利在望。在这新旧社

  会更替,中国历史即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为了迎接胜利,毛泽东及时召开了

  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对新中国的诞生作了全面安排之后,特在会上专门谈了

  防骄破满问题,并向全党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反腐方针。在他的倡议下,会议又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这个崭新的课题,作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一

  系列防腐反腐的具体规定,从而为建国后的防腐反腐斗争,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8

篇十四: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历史典故

  1、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正廉洁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大公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议厅,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5、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6、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于是杨震得号“四知太守”。

  7、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是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8、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9、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0、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1、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12、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13.手好不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珅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珅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羞愧而去。

  14、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却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都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呀!

  15、廉洁的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16、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持不接受。

篇十五: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洁文化故事

  林则徐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海瑞巧治胡公子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

  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周总理廉洁故事选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毛泽东清正廉洁的故事

  腐败,既是革命的死敌,更是社会主义的死敌。毛泽东生前,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取得了许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成功经验。

  清正廉洁率先垂范

  打铁先须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者,才能自觉而坚决地反腐败。大量事实说明,在清正廉洁与反腐败斗争上,毛泽东有超人之勇气,真乃古今之罕见,全党之表率!在旧社会,当官者,一般都是为了个人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过着骄奢淫逸之腐朽生活。即使有清官,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毛泽东的一生,大部为官。但他当官,从来不见为了个人发财,而是报国为民、甘作公仆。其清正廉洁,有口皆碑。

  早在井冈山时期,身为井冈山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就毅然废除中国数千年旧军队官兵不平等的腐败恶习,在红军中带头实行官兵一致。

  瑞金时期,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个儿又高饭量又大,但他的粮食定量只及普通战士的3/4。

  长征道上过草地时,辣椒是个宝。警卫员设法为酷爱吃辣子的毛泽东多领了20个红辣椒,被毛泽东严令其如数退回。警卫员不以为然,毛泽东严肃指出:“我们是红军,作为领袖怎么能搞特殊?”警卫员没法,只好照办。

  新中国诞生后,功高盖世的毛泽东,虽已进入人生暮年,但他依然廉洁如故,艰苦奋斗依旧,不仅吃穿还是那么省俭,而且在工作上,不分什么昼夜。

  抗美援朝爆发,毛泽东带头送子参军。不幸老年丧子。女儿上学,不准用公车接送。礼品一律交公。对亲友从不循私。警卫人员在外面多吃多占,毛泽东用私款退赔,并就此对警卫人员开展整风,一整就是半月。正因为毛泽东本人十分注意清正廉洁,为全党树立了表率,所以,在他当政时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党风军风政风,都十分纯正和清廉,受到中国人民的称赞。

  疾恶如仇亲抓大案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凡是大案、要案,他都亲自去抓,而且一抓到底。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他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

  在瑞金时期,毛泽东严惩了于都县一个集团贪污案。将贪污数额最大的县委军事部长等4人,公审之后,执行枪决,余者一律依法严办。

  延安时期,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是个劳苦功高、体无完肤、身上有80多处伤疤的老红军。为给其治病,毛泽东在供给上给他以特别关照。但他出院之后,功高自傲,无视法纪,公然贪污大洋3000多元。案发后,毛泽东执法如山,严令枪决。肖犯一死,形势大变,陕甘宁边区政风明显好转。

  红军旅长黄克功,为恋爱而杀人。为整肃军纪,申张正义,爱将如命的毛泽东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都是30年代入党,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青年领导干部。但他们经不起执政之考验,双双成了大贪污犯。毛泽东怒不可遏,不顾劝阻,将他们公审后枪决。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

  建章立制以法反腐

  为了反腐倡廉,毛泽东还十分注重以法反腐。毛泽东一生领导、主持和亲自制定的律法规有数百件,其中有不少著名的法规,就是专为反腐倡廉而制定的。早在井冈山时期,革命根据地尚属初创,毛泽东就制定了《井冈山反腐败训令》。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又颁发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规定:凡"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以下者,分等判刑。除追回赃款外、还要"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分"。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罚罪"。与此同时,建立审计制度,审查稽核各级决算和财政收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

  新中国诞生前,为防止共产党执政后腐败,毛泽东在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防腐方针,特为党的高级干部作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等6条规定。

  建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需要,毛泽东提议在党内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内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还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惩戒违法失职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名及量刑标准等。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

  教育为本思想反腐

  腐败有政治腐败、组织腐败、经济腐败、司法腐败、军事腐败、生活腐败、文艺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思想腐败等种种表现形式。思想乃行动之先导,首先有思想腐败,才会有其它腐败。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道德上,筑起拒腐防变的精神长城,才不会产生其它腐败。正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均特别重视思想领域内的反腐倡廉斗争。为了从思

  想上反腐,毛泽东在实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9年,他针对红四军中存在的许多思想,抱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二次党代会。会上,他不仅严肃批评了红四军中存在的一系列错误思想,而且深刻论述了它们的根源及纠正措施。对旧社会腐朽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荡涤污泥浊水式的大扫除,从而使中国工农红军完全变成了一支真正的无产阶级军队,因而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毛泽东一生中领导过多次整党整风运动。1942年至1945年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清算了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素质,使全党团结在了丰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新中国诞生后不到一年,毛泽东就领导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整风运动。1951年5月1日。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以功臣自居、贪图享受、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违法乱纪行为。经过半年的整风,普遍提高了怎样做一个执政党的党员的思想认识,并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一些经不起执政考验的腐败分子和严重违纪的党员干部受到了严肃的处理。仅湖南一省就处分了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266人,其中开除党籍的64人,受其他处分的202人。

  精兵简政大刀阔斧

  1940年前后,中国革命的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机关内出现了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妨碍了革命工作。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参议会上、不顾别人劝阻,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向大会郑重提交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提案:坚决主张政府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避免老弱病残滥竿充数;对于机关应实施简政主义,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人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提倡节约廉洁作风。李老先生的建议确系真知灼见,并击中了要害。但是,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对李老先主的提议,不仅不支持,甚至怀疑其动机。但是,李老先生提案却得到了毛泽东的理解与坚决支持。毛泽东认为李的提案"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他的支持下,李的提案终被通过。在精兵方面;规定脱产部队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2%,脱产民政人员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

  1%。简政方面:重点紧缩上层机构的人员充实基层,合署办公,职责分明。随后,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工作。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精简,此次精简取得了巨大成就:边区直属单位由35个减少到22个,工作人员由469人减少到了279人;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精简了96%,只留下了4%;整个边区总共减少了经费、粮食预算人数十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奇迹般地出现了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为度过困难,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300多年前的明末,因腐败至极,激起了农民大起义。经过18年的浴血奋战,李自成终于在1644年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朝。李自成这个陕北小羊倌一跃成了新城皇帝。但是,他因经不起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迅速骄傲起来,结果只做了18天皇帝,就被迫退出北京,不到一年,这位堂堂百万起义大军的统帅,就惨死在湖北一小撮地主民团手中,年仅39岁,昙花一现的大顺朝也随之夭亡,后人无不为之扼腕长叹!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深思。

  1944年,适逢李自成失败300周年忌日,历史学者郭沫若,满怀激情,以深邃的目光与犀利的文笔,在重庆公开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史学名著——《甲申三百年祭》,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即一切以革命为宗旨的阶级或集团,在胜利面前,千万千万不能骄傲的革命真理。《甲》文一出,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蒋介石对此大张挞伐。毛泽东对此却欢迎之至。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立即作了全文转载,同时发表了《防止骄傲自满》的社论,号召人们认真学习《申》文,深刻吸取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宣传部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又联合下文,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都必须保持清醒和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1948年底到1949年春的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失败在即,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已胜利在望。在这新旧社会更替,中国历史即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为了迎接胜利,毛泽东及时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对新中国的诞生作了全面安排之后,特在会上专门谈了防骄破满问题,并向全党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反腐方针。在他的倡议下,会议又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这个崭新的课题,作了认真讨论,并作出了一系列防腐反腐的具体规定,从而为建国后的防腐反腐斗争,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篇十六: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政故事(一)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手说“好白嫩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故事(二)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莫非是不私一钱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坏话了。

  廉政故事(三)

  两袖清风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故事(四)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故事(五)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教育。

  廉政故事(六)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廉政故事(七)

  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廉政故事(八)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刘宠,刘宠不受。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政故事(九)

  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东西,是不敢出门,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之后,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高尚品质。

  廉政故事(十)

  半鸭知县

篇十七: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二、历史典故

  廉洁修身

  1、东汉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5、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6、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7、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8、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9、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0、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1、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12、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13、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

  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14、廉洁的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15、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16、苏轼钱财规划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17、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次都鞠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

  18、三辞新居

  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后,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但王树声谢绝了。他考虑,国家正在搞经济建设,到处都需要花钱,自己能为国家节省一点是一点,只要能住下,有个办公、会客的地方就行了。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这所房子外无围墙,屋内装饰一般,陈设简朴,只有一些日常的木质家俱,和普通的人家没有什么区别。

  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原来居住的大院房产转属另一单位。组织上考虑他多有不便,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有关部门的同志很重视,积极帮助王树声挑选房址。开始,规划人员给王树声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这里紧靠八一湖,近临引水河,绿荫环抱,环境幽静,风光宜人。老将军一眼就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间民房,即问这碍不碍事。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

  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陪同的人怕老将军看不上,就指着护城河说:“您瞧,这地方难得呀。将来盖起了新房,坐在窗下就可以钓鱼了。”王树声连连说:“嗯,不错,不错!”接下来他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来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的。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规划人员又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四合院,也无人居住。王树声到现场看后也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陪同的人忙说:“他们早就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浓眉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我王树声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他们迟早要回来办公的。”

  就这样,建新房的计划一再落空。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

  19、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

  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一把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7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贪污腐败的事例

  1、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三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举行,展期一个月。本次展览以图片为主,展示近年来北京反贪污腐败成果。

  在“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的展厅内,一位小伙子站在某银行中关村支行原行长霍海音的展板前惊讶地说道:“一个人拥有24辆车、15套房,他一定疯了。”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霍海音在1991年至1997年短短的6年间,侵吞公款共计人民币7000万元;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10.56亿元,全部用于个人进行营利活动。

  据介绍,作为信用社主任,霍海音集资金决策权、贷款发放权于一身。6年间,他多次为他人出具金融票证,多次采取支付高额利息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手段,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案发时已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据了解,在被司法机关扣留冻结的款物清单里,有各种牌号的汽车24辆;北京市产权的房屋15套,散见全国各地的数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多家企业的股权以及资金形式的权益。

  2003年9月,霍因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发放贷款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春秋的时候,晋国的大夫邢候与大夫雍子为田界的事情发生了争执。这案子拖了好久也没有解决。主审这个案子的法官到楚国出差,大夫叔鱼代理法官。寒宣子命令叔鱼尽快结案,叔鱼发现案子的问题出现在了雍子一方。雍子这时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了叔鱼。于是叔鱼就把错归结到了邢候一方。邢候很生气,就在朝堂上杀死了叔鱼与雍子。

  于是,寒宣子就此事询问了叔鱼的哥哥书向。书向说:“三个人翻了同样性质的罪,杀掉邢候连同叔鱼和雍子一并陈尸示众。雍子明知自己不对却用贿赂的方式取得胜诉;叔鱼受贿而枉法裁判;邢候擅自杀人,他们的罪刑是一样的。自己做了坏事却还要掠取美名,这是犯了昏罪;贪图好处而败坏官声,这是犯了墨罪;杀人无所畏惧,这是犯了贼罪。《夏书》上说,昏罪、墨罪、贼罪都是要处以死刑的罪名。这是皋陶制定的刑罚处罚规定,请依照此来执行。”于是朝廷依照书向的建议,杀死了邢候,把他们三人的尸体一同放在闹市区示众羞辱。后来孔子对此评价道:“书向是古代少有的正直之士。治理国家执行法律,都不回避自己的亲属。他多次谴责叔鱼的罪行,不为其开脱减罪。可以说这正是出于正义之心啊,真可以称得上是正直之士了!”

  3、胡长清案情简介

  根据检察机关起诉指控,法庭经审理查明,自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胡长清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期间,先后90次收受、索取江西奥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裁周雪华(另案处理)、江西金阳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长李卫东(另案处理)等18人及江西省商业储运公司的钱物,折合人民币共计544万余元。其中人民币280万余元,美元8万元,港币94万元以及价值97万余元人民币的贵重物品。胡长清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为有关行贿人谋取利益,造成国家巨额财产损失。

  法庭审理还查明,胡长清为自己职务提升及工作调动拉关系,从1997年初至1999年6月,先后5次向他人行贿共计人民币8万元。此外,胡长清还对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的价值人民币161万余元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法庭认为,被告人胡长清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大肆收受、索取巨额贿赂,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已构成受贿罪,且数额特别巨大,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社会影响极坏,情节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法庭还认为,胡长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并对其巨额财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差额部分,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分别构成了行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4、和

  砷

  和砷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是臭名昭著的大贪官。他因风度翩翩、容貌俊秀,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而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终其一生,他为追求金钱与权力而费尽心机,在得宠之后,更是恃宠生骄、不可一世。他专权二十余年,不断扩充势力,大肆聚敛钱财,贪尽天下财富。饱在官场浮沉数十年,以乾隆为靠山,多次化险为夷。乾隆死后,他即被嘉庆帝赐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1、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和砷得势之后,大肆培植亲信,组织

  "和家班子"。他首先把大学士傅恒之子福长安拉大军机处。两人串通一气,狼狈为奸,合伙干了许多罪恶勾当。福长安的小舅子是个连满语都说不好的浅薄之徒,却被和砷安排为广信知府。在一次考核官吏政绩的"京察"中,和砷特意将他列为

  "保送一等"。和砷的族孙景安被委任为河南巡抚,白莲教起义时,他不敢与起义军正面作战,总是在起义军后尾随,被人讥为

  "迎送伯"。和砷的亲家苏陵阿毫无能力,和绅却对他特别提拨。在两江总督任上,苏陵阿公开索贿,接见属员时竟公开说:"蒙皇上圣恩,命我这老头子来捞点棺材钱。"这样一位厚颜无耻之徒,和砷竟公然将他推举为东阁大学士。这时的苏陵阿已年逾八十,两耳不聪,老眼昏花,连一举一动都需人扶持,被人称为

  "活傀儡"。

  2、控制朝政

  和砷恃宠弄权,独霸军机处。嘉庆二年

  (公元1797年),和砷任刑部尚书时,乾隆帝又命他兼埋户部

  "紧要大事"。但他到任后,竟独揽户部的一切权力。同年,他又下令,以后大臣的奏章,一律

  要另备一份副本呈交军机处,使他先于皇帝看到奏章。就这样,他通过控制奏章的渠道独揽了朝政大权。

  3、庇护贪官,收受贿赂

  乾隆四十六年

  (公元1781年),浙江巡抚王禀望在甘肃藩司任内贪污监生所交的贩济粮案发,清廷在其家搜出金银百万两之多。通政司副使钱沣查明勒尔谨、王禀望皆为和砷私党,陕西巡抚毕沉又经常奔走和门,与勒、王两人狼狈为奸,且

  知情不报。钱沣于是上奏疏弹劾毕沅。和砷虽然没有能保住勒尔谨、王禀望等人的性命,但终于使毕沉逃脱了惩处。

  4、不择手段,聚敛钱财

  有一个山西巡抚专程送二十万两白银给和砷,不但未见到和砷的面,连管家的面也没见到,仅见个门子就花了五千两。外省的、京内的官员为了能与和砷见上一面,或者送完礼后要请托一些事情,经常在和砷从家中上公署必经的一条胡同里徘徊。因为清朝官员的官服上都有绣着图案的"补子",这条胡同就获得了

  "补子胡同"的雅号。

  和砷利用攫取的惊人财富过着

  "奢侈富丽拟于皇室"的腐朽生活。和砷吃腻了山珍海味,每天要服用上好的新鲜珍珠一粒。而这些珍珠都是各地达官显贵以每粒八千至二万两银子不等的价格买来进贡给他的。和府男女的服饰皆轻裘锦绣,和砷有一件衣服,其钮扣全是由精致绝伦的西洋小钟表制成的。和砷妻妾成群,她们之中有商人、下属送给他的美女,有内廷中遣出的宫女,也有别人遗留下的侍妾。和砷宅第的富丽豪华,在京城权贵中是名列前茅的。

  5、可悲的下场

  和砷种种以权谋私、恃宠生骄的行为,引起了嘉庆帝的极大不满,但碍于乾隆帝之面,强为容忍。嘉庆四年

  (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第二天,嘉庆就削掉了和砷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职务,让其同死党福长安昼夜守值摈殿,不得擅自出人。初八日,嘉庆帝下令革除和砷及福长安所有职务,将两人逮捕人狱,并查抄其家产。十五日,嘉庆帝亲自宣布和砷二十大罪状。十八日,钦赐和砷白练一条,令其自尽。和砷面对白练一条,写下了四句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5、甘肃冒赈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发生过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

  王亶望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举人,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几年之后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一职。王亶望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他被调任甘肃后,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所谓“捐监”,就是为解决粮食欠收问题,官府允许一些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王亶望把粮食折成银两,进行“监生”资格拍卖。他向朝廷谎报旱情,编造说把“监粮”用来赈灾了。实际上,他把捐纳的银两全部私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从此,甘肃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员,参与了“捐监冒赈”的贪污侵吞活动。

  当然王亶望分得最多。下面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拼命给王亶望送银子、送礼物,盖房子。这一切,乾隆都被蒙在鼓里,还升王亶望为浙江巡抚。直到有人反映地方官员在浙江海塘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才引起乾隆的怀疑。不久,乾隆又从来自甘肃的奏报中得知当地并无旱灾。乾隆马上派官员去浙江对王亶望进行严审,王亶望只好招认。乾隆抄了王亶望的家,没收财产折合白银300万两。此

  案终结时,共判死刑57人,发配56人,还有不少人受到牵连。王亶望最终也落到了被斩首的下场。

  乾隆对于此案的处理看出他对于贪官的深恶痛绝,但是也是在他手里成就了和珅,这么个人物,很是讽刺。

篇十八: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政故事集锦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将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

  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6、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

  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7、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8、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9、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

  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10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11勤俭一生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个小胡同,叫“小羊圈胡同”。“小羊圈胡同”非常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样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穷苦人家。每逢刮风下雨,小胡同里低洼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这里奇寒无比,屋里和屋外一样冷,缸里的水常常冻得结成冰。这里的老百姓吃的东西,常常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有的人家长年只能从菜市场里找些烂菜叶子。

  1899年2月3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小胡同里。老舍上面有4个姐姐和3个哥哥,他最小。由于生活艰苦,长大成人的只有5个——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老舍出生时是狗年,姑母就给他起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小狗尾巴。老舍的妈妈靠拼命地给人洗衣裳,来养活一大家人。由于长年地洗衣裳,妈妈的手始终都是鲜红和微肿的。而晚上,她还要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做白天接下来的缝纫活。过年了,老舍喜欢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当他看到街上谁家又宰了两头大猪,谁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妈妈总是说:“孩子,我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别看咱们家穷,可咱们要穷出志气来,让别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硬着呢。”穷要穷出志气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

  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可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

  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吗?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老舍问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说:“有没有吃的?”妈妈正在洗衣裳,头也没抬地说:“没有啊,我还没有时间做呢。”老舍听了,扭头又回学校去了。中午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写,他希望这样能让自己忘记饥饿。下午上课,他仍然若无其事地和同学有说有笑。穷人的孩子特别看重自己的尊严,他不希望自己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着勤俭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可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这都是儿时培养了精神。

  古代廉政故事集锦

  1、悬鱼拒贿的羊续

  羊续(142—189),字兴祖,东汉太山平阳人。以祖荫拜郎中,后任庐江、南阳太守。

  汉灵帝中平三年,羊续临危受命,出任南阳太守。为了尽快掌握当地的真情实状,他只带一名小书僮,简衣陋衫,以踽踽闲行之态,悄悄进入南阳地界,观街市,问风谣,把当地官吏的贪廉良劣,事先摸了个清清楚楚。因而,当他突然出现在南阳府衙时,当地官吏无不惊竦震慑。

  上任后,羊续立即颁布宣政令,治弊兴利,黎民百姓为之欢欣鼓舞。

  南阳地方多权豪之家,风尚奢华。羊续对此深感蹙额疾首。他带头素衣薄食,出行时,瘦马一匹、旧车一辆,决心以自己的清俭来影响、转变世风。

  俗话说“新太守敌不过老府丞”。作为一地长官的羊续带头节俭躬行,对那些一向挥霍惯了的府丞属吏,显然是一个很大的约束。于是,有一天,一位老府丞笑嘻嘻地给他

  送来了一条老大的活鱼。想不到,没多费口舌,羊续竟收下了。老府丞暗暗得意,想道:“羊续啊羊续,你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今日收鱼,明日就会拿肉,后天就能受钱啦!”于是,几天后,他又笑呵呵地拎来了一条更大的活鱼。

  羊续招招手,让他到庭廊之下,然后指着檐梁上挂着的那条前些天送来的鱼,威声正色地对那个老府丞说:“你上次送的,我都没有动。你这一次、下一次再送,我还会收、还会动吗?你的这条鱼,我要一直挂在这里,作一个不要再来送钱送礼的活告示。

  明代清官于谦写过一首《初度》诗:

  喜剩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羊续的清廉成了史学家笔下“廉吏”的典范,《后汉书》也曾为羊续专门立传。2、包拯清廉拒馈“不持一砚归”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包拯)因在天长县(今安徽省天长县)明察善断,办案如神,政绩卓著,升任岭南端州(今广东省高要县)知州(一州的最高长官)。

  北宋年间,朝廷规定每年都要向皇宫交纳一定数量的砚台,或留皇室使用,或赐公卿大臣。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历任知府为巴结权贵、讨好上峰,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

  比进贡数量多几十倍的砚石,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包拯到任后,翻阅前任文卷,发现上任知州额外征收端砚太多。按朝廷进贡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块。可去年的登记中,写的都是“三十又六方”。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数倍!包拯十分惊讶,当即了解原知州的下属官员。官员们皆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你哪里知道,前知州为贿赂当朝权贵,才动得大手大脚啊!”包拯诙谐地说:“对待权贵,恐只能小手小脚吧?”于是他下令:按朝廷规定,进贡之端砚每年只做八块。

  一日,一个贵门亲临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砚,说道:“大人每日躬笔耕耘,急需上砚。现送得一方,呈与大人,以为万民造福。”包拯说:“我这多年皆用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当呈圣上所用,我用则糟蹋了。”说罢,他坚辞不受。

  包拯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后来,又有人来送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产金的金岭,又受金子,我岂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盗吗?”直到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当他即将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也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因此,人们奔走相告,盛赞包拯为官清明。

  3、陶母责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4、子罕以不贪为宝

  子罕,即皇喜,战国时宋国大臣。姓戴氏。宋桓侯时任司城,职同司空,因避武公讳而改,故又称司城子罕。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宋国一些年高德劭的人对此评论道:“子罕并非没有宝物,只是他所珍视的与常人不同罢了。如果我们用一百两黄金和抟黍去给小孩子,小孩子必定会选择抟黍;如果以和氏璧与一百两黄金给乡下人,乡下人必定会选择一百两黄

  金;但如果用和氏璧与道德至言让圣贤的人挑选,那么,圣贤之人就又会选择后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选择越精明;智慧越是粗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只有明白这一道理,才会领悟子罕所珍视的才是无价之宝呢!”

  5、鲍永为官刚正不阿

  鲍永,字君长,东汉上党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其父鲍宣,是汉哀帝时的司录校尉,为王莽所杀,鲍永时为郡府功曹。王莽杀了鲍宣,亟欲灭其子孙,以斩草除根。都尉路平承其讽旨,阴谋加害鲍永,去邀功请赏。太守苟谏是个正直的官员,他非常同情鲍永家的遭际,遂将鲍永安排在自己身边为吏,时时加以保护。

  建武十一年(35年),鲍永由鲁太守被征为司隶校尉。鲍永不愧是一代司隶的后代,他上任不久,就以弹劾赵王刘良轰动了京师。赵王刘良,是光武帝的叔父,曾亲手抚育刘秀兄弟长大成人,新莽末年又随刘秀起事,妻子和两个儿子皆被王莽军所杀害。刘秀称帝后,他被封为赵王,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皇亲贵戚。这年中郎将来生病故,赵王去参加了葬礼,在回来的路上,车过夏城们时,恰与右郎将张邯的车马相逢在城门中,因道路狭窄,交通阻塞。刘良遂大发王爷脾气,破口大骂张良的车夫,又将门候岑

  尊召去斥责了一顿,并让他磕头马前,羞辱不堪。鲍永闻知,则不顾他是多么尊贵的国戚,仍止疏请奏他“知为诸侯潘臣,蒙恩入侍,明知岑尊为六百石之帝城门侯吏,而肆意羞辱,逼令磕头认错,奔走马头前,无藩臣之礼,大不敬。”赵王刘良因此被降为赵公。由于鲍永不避权贵,严于执法,使朝廷风纪肃然,公大臣莫不戒慎。鲍永他还将鲍恢辟为都官司从事,同他一道纠纷不法。这位鲍恢也是一个“抗直不避强御”的猛士,从此,鲍永更是如虎添翼,就连光武帝刘秀也常对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那时权贵就是如此害怕这两为刚正不阿的小人物。

  6、何远处世廉洁受褒奖

  何远,字义方,祖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南齐时入仕为江夏王国侍郎;梁朝时曾先后担任武昌太守、武康令、宣城太守、树功将军、始兴内史、黄门侍郎等职,后转东阳太守,又因被诬告,免职归家,后再度出山为征西咨议参军、中抚司马。

  梁朝建国初期,何远被封为武昌太守。当时,士大夫的风气日趋颓败。而何远在任上,勤于吏职,清正廉洁,不给别人送礼,对别人的馈送也秋毫无所受。何远是北方人,喝不惯南方的温水,故常常拿钱去买民间井水饮用。当时江南还不曾有卖水的风俗,市民多不取钱,但何远不

  愿因此而扰民,也不去取水。武昌盛产鲜鱼和水产,可是何远每天只用干鱼片下饭;江南盛产漆器,一般官僚士族之家都有各种色调明快的漆器和富丽堂皇的铜制品,而何远全不置办这些名贵产品。

  何远廉洁贤能的声名传到了京城。梁武帝下诏提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辖安徽长江以东大片地区,从一个小县令直接擢升为大郡太守,这在南朝以来还是少有先例的。何远上任后为官清正,一如既往,削除苛政,爱民恤贫,发展生产,政绩卓著。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梁武帝下诏褒奖:“何远前在武康,已经是政治平安,处世廉洁,大家有目共睹;其后又相继担任二郡太守,更加清白无瑕,为政先端正作风,多做有益社会的好事,人民爱戴,就是古代最优秀的二千石父母官也不会比他更强。”于是将何远调入京城,提升为荣誉很高的黄门侍郎。

  7、林则徐赴任途中留清名

  林则徐(1785—185([1]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年埃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1838年11月,钦差大臣林则徐肩负着禁烟重任,离开京城,向广东进发。

  是时,别说钦差大臣,就是一般京官外出,也是前呼后拥,派头十足,八面威风。而途经的地方官更是极尽阿谀

  逢迎之能事,细心伺候,惟恐不周。所以,当时外出的京官很多是一站停一站,接受贿赂馈赠,尽情作威作福,狠捞一把,许多京官因此发了大财。

  林则徐十分痛恨这种腐败现象。为了防止沿途各地官员按老习惯办事,临行前即已明令通知各地的州县长官必须‘‘四不”:即不准大办酒席;不准馈赠礼物;不准惊动百姓;不准送钱给随从人员。后来,他在途中发现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他,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去翻修房子,于是他又补充了一条:不住豪华房子。

  林则徐在当时颇有政声,对于他的廉洁和铁面无私,很多地方官久有所闻,所以接到林则徐的通告,谁也不敢违背“五不”。这样,林则徐所经之地,才未出现铺张浪费、私送财物等行为。但也有不明事理的人。途中有个县官接到钦差大臣的‘‘五不’’通告后,自以为这是怕地方官准备不周到,才故意这么通知的。于是乎,宰猪杀羊,张灯结彩,派工铺路,装修新房,专候钦差大臣光临。几天后,林则徐派出的先遣官员来了,当了解到这个县官劳民伤财的行径和老百姓恨透了他的情况后,连夜派人把这事报告了林则徐。林则徐果断决定绕道而行,同时,还将情况告知这个县官的上司。结果这个县官被官降一级。这时他才省悟:林则徐的廉洁并非虚传,而是真的。由是,林则徐上任途中,行之于前,而清廉之声留之于后。

  8、于成龙饮誉“清官第一"

  于成龙,清顺治帝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于成龙在任居官七年,建学宫,创养济院,洁己爱民,“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康熙六年,任四川合州知州,当时该州治所仅有百多人,且差役十分繁重。到任后,革除宿弊,招民垦田,货以牛种,不到一个月,州治户口增至一千。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是时,以郑成功而株连获罪数千人,皆为死罪。于成龙查明这些人都是无辜百姓,即陈报上司批准予以开释。于成龙任按察使期间,秉公执法,判处公平,使不少冤狱得以平反。对有些良家子女没为奴婢的,于成龙为其集资赎归,并赠川资遣回家中。且于成龙廉洁自律,从不馈送,由此政声雀起,为巡抚吴兴祚荐为廉能第一,深受百姓欢迎。

  因于成龙政绩卓著,康熙十九年擢直隶巡抚。赴任伊始,布训示不得馈送上官。又根据实际情况,上疏皇帝请求免征宣化府所属东西两县与怀安、蔚州的二万一千八百顷的赋税,减去了几千户农民的沉重负担。当于成龙惊悉宣化府东西二城在二十余日饿死数十人的情况后,在未经朝廷允许的情况下,派人将平粜仓粮赈济饥困不能谋生的穷民,每日赈济二斗。后得到康熙皇帝照准。康熙二十年,于成龙赴京面君,康熙皇帝称赞他为“清官第一”,赐银千

  两,皇帝御马一匹,制诗褒扬,并命户部派官助其赈济饥民。

  康熙二十一年,于成龙升为江南江西总督。他一到江南,即革除苛捐杂税,祛其积弊,办事勤谨,辄自通宵。于成龙常日间乐于微服私访,通晓民间疾苦,官吏贤能贪鄙尽在掌握之中。凡亲友有请托者,一概婉言谢绝,对馈送物品一丝不取。平时俭朴自勉,日食粗饭蔬菜。江南历代崇尚奢侈,于成龙如此率先,下属亦凡事从简,豪强奸邪之人亦敛迹远避。于成龙任总督几月,政行幡然,初见成效。后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又兼理江苏、安徽两巡抚事,不久病逝。

  于成龙官至总督,不带家属。其时,僚属吊唁时,见其居所的竹笼中仅有绨袍一件,床头盐豆豉数包。清贫竟至如此。闻于成龙死,百姓罢市哀悼,家家绘像奉祀。康熙皇帝闻知于成龙临终前的状况,十分感慨,对群臣说:“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因谥成龙“清瑞”,以示褒奖。

  9、朱熹六劾贪官

  朱熹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妇孺皆知,但了解他还是正气凛然、奋发有为的官员的人.恐怕就为数不多了。他6次弹劾贪宫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亲家,唐的弟妻是王的胞妹,朱熹的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职又是王淮推荐的。面对大义和私情,朱熹选择了前者。

  1182年7月初,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当天下午就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经过思想斗争,朱熹决定对唐的丑闻进行调查。没几天。就查明唐在台州任知府两年多来的8条违法乱纪行为。如违法收税,骚扰百姓;贪污官钱,偷盗公物等。朱熹把与案情有关的蒋辉、严蕊等人捉拿归案,并于7月19日向朝廷递交了弹劾唐仲友的报告。23曰寄出第二份弹劾报告。27日案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又递交了第三份报告,分残民、贪污、结党、淫恶等四个方面共24条,对唐仲友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全面揭露。

  8月一日.唐仲友指使一批地痞闯进司理院,殴打朱的下属。朱熹怒不可遏,当即向朝廷写了弹劾唐仲友的第四份报告,强烈要求朝廷对唐进行严厉查处。但在王淮的运作下,唐不但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被提拔到江西任提刑。这时,朱熹已到缙云县巡视灾情。他在该县又写了第五份报告,指出唐仲友之所以无视法纪。贪赃枉法、荼毒百姓,完全是仗着弟媳王氏。他发誓.如果朝廷不处置唐仲友,他就辞职。

  王淮怕事情闹大会牵连到自己.于是向孝宗奏请免去

  唐仲友的江西提刑职务,移交浙西提刑查办。最后,唐仲友按提前退休论处,告“老”还乡。

  朝廷对唐的纵容让朱熹十分气愤,于是又递交了第六状,要求朝廷依法追究唐仲友的刑事责任,以平百姓之愤。为缓解朱、唐之间的矛盾,王淮请吏部尚书郑丙出面提名朱熹到江西任提刑。朱熹接到任职通知后,毅然向朝廷递交了《辞免江西提刑奏状》,带着家眷回武夷山去了。后人为了纪念朱熹,武夷山脉数干平方公里的许多山水被命名为朱山、朱溪。

  10、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181棗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出任刘备军师。刘备称帝,命其为丞相。刘禅即位后,受遗诏辅政,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任蜀相二十七年,位极人臣,权盖朝廷,但一生克己奉公,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建兴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为了消灭北魏的有生力量,实现匡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先后五次率兵北伐。军中事务,无论巨细,他都一丝不苟,亲自过问,每天起早摸黑,日理万机,终于因“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心衰力竭,病倒在五丈原前线大营中。

  病床上的诸葛亮一想到自己没能完成先主遗愿,不禁老泪纵横。后主刘禅在成都听说丞相病重,立刻派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见到李福,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他吃力地将军国大事、身故后的继承人等,向李福一一作了交待,又把自己死后如何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说完这些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后,诸葛亮已几乎喘不过气来了。稍息片刻后,他又声若游丝继续说道:“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务必求简,依山造坟,墓穴只要能容纳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让我穿上平时的便服,千万不要放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声音越说越低,终于归入一片寂静。李福想到丞相为国家操劳一生,临终要求竟如此之简,不禁又感动又悲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诸葛亮生前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奏章,说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留给儿辈作衣食之资,自有余饶。”“臣在外任,没有别的安排,随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收入。我死的时候,家里不会有多余的布帛,外面不会有多余的钱财,决不辜负陛下的信任。”诸葛亮去世后,家中的情况确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蜀国君臣百姓特地修建祠庙,以纪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

  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武侯祠,写下了千古绝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吴讷题诗示廉行

  吴讷(1372—1457)明朝官吏,学者。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此公素以“散慎直廉,不务矫饰,议论举指,自耻诡随”而称誉古今。

  吴讷,是明代一位清正名臣。他在明洪熙元年担任监察御史,由于政绩卓著,又晋升为南院佥副都御史,所以历来人们都称他为“吴御史”。吴讷为人憨厚耿直,在任职的十余年里,给人们的印象是“心存恕宽,未尝察察人过”,但奇怪的是,那些奸赃不法之徒,却不敢仰视吴讷,一提到他就使这些人“自然消循摧泪”。吴讷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许多人不得其解。有人曾给他总结过八个字:“昌词义色,风采凛然”。就是说,吴讷在当时世风日趋腐败的情况下,能正自身,严于律己,“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节俭清廉之风。有一次吴讷巡抚贵州后,准备东返回京时,地方官员为了向他讨好,派人携黄金百两追至夔府给他馈赠。他对这种行贿之举十分反感,但当时没有发作,也没有简单地拒绝。更不像与他同时代的某些赃官那样,谁给送东西都

  会笑纳然后再痛加揭发,严加惩处,以窃取更好的名声,又以名声索取大利。吴讷接过贿金并未启封,只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人将诗与黄金带回。吴讷的题诗是: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

  从此,吴讷题诗拒黄金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12、刘宠克己奉公

  刘宠,东汉大臣。字利荣,东莱牟平(今山东东牟)人。历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宗正、大鸿胪等职。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家若大年岁,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我实在担当不起啊!”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

  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

  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13: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14: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

  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15: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16: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

  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17、廉泉让水

  南北朝时,宋明帝年间(465—471年),梁州辖今陕南、四川、黔北等广大地区,州治南郑(今汉中汉台)。

  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据《南齐书》载,范柏年,梓潼(今四川梓潼)人。”进京觐帝咨事。来到京城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没有?”关于广州“贪泉”,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晋时,广州石门有一奇泉,谁饮了此泉之水,就会视钱如命,贪得无厌,故人称“贪泉”。那时广州弊政猖獗,均传与此有关。

  后来朝廷命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让他除弊兴利。吴到广州首先喝了贪泉之水,并说:“为官贪廉与泉水何

  干?”同时吟诗一首言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意思是说,前人道饮了贪泉之水就会思念千金之财。如果让伯夷、叔齐这样的清廉者饮用,他们是绝对不会变得道德沦丧的。吴任职期间,从严治吏,为官廉洁,广州风清弊绝。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范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古水名。前者为今南郑县濂水,后者为今汉台区武乡镇。明帝再问:“爱卿宅居何处?”范答:“卑臣寒舍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他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这就是“廉泉让水”典故出处。

  此后,逐渐约定成俗,“廉泉让水”作为风尚朴实的褒词。人们又常用廉泉让水来赞美一方人才荟萃、节俭礼仪成风。清代诗人黄作柽曾有《廉泉让水歌》一首,后几句为:“世风习贪诈,溪壑嗟难填。渴害心为害,尘襟谁涤涧?我愿来此地,卜居远市廛。置身廉让间,仰企范柏年。”诗人对世风日下,贪诈横溢,私欲难涤发出愤叹,愿效法范氏超脱污浊,置身清廉。几年前,汉中博物馆西大门外贴有引典故引伸而来的楹联:“文川武乡英雄地,让水廉泉礼仪邦”,在此典故诞生地悬贴这幅楹联,用来赞美汉

篇十九: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刘少奇严待子女

  “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许多的不准、不许。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搞特殊,这一点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刘少奇子女们的记忆里,家里的生活和普通百姓向来没有什么不同。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当时正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样,只能依靠很少的定量粮食生活,偶尔回家吃饭,家里的饭菜也是一样简单朴素。由于长期吃不饱饭,孩子们日渐消瘦。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不忍,便私下询问他能否偶尔给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但是刘少奇没有同意。他对几个孩子说:“现在全国老百姓都在受苦,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除此之外,刘少奇的家也是相当简朴。一次,孩子们的老师来家访,发现刘少奇的居所陈设简单,非常惊讶地感叹道:“没想到主席的孩子居住环境竟是这样简朴,简直和我们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后,刘少奇和蔼地对老师说:“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

  己的孩子去严格管教,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那样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刘少奇严于律己,更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他的大女儿刘爱琴曾在《我的父亲刘少奇》一书中写道,“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们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接受不了的程度。”

  1951年2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在信中说,对自己的女儿更应该严格要求。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这件事对刘爱琴的打击很大,在她的心里,自己出身好,从小吃苦,经过艰苦环境磨炼,转正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却没想到父亲这样不近人情。一时间,刘爱琴甚至有些埋怨父亲。然而等她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回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教育,在父亲近乎无情的严厉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196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居住时,除了日常的家务,他还让家人种植果树,甚至修建房屋时让妻子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自家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便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殷殷教诲言犹在耳。

  一句句严厉的话语,彰显的不只是刘少奇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份苦心,更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片深情。

篇二十: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2022年廉洁历史故事100字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廉洁的故事,有些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比如,诸葛亮清廉的故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的《诫子书》中讲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做事就会失信于人,就像人没有自己的朋友一样;如果有了信用以后就可以做事的话,就会守信于人。他的《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就是做官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因为贪图享受而不能做事和做官导致损失和失败。《诫子书》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这句话意指:做人一定要淡泊名利不能干坏事,做一个高尚坦荡的人不能做官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淡泊无以明志”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和淡泊名利追求道德境界的体现,也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诠释和颂扬。“非淡泊无以明志”也就是要他淡泊名利对人生有一种追求,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只要能够淡泊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就会得到幸福和快乐。

  1、“清风”这个词用在诸葛亮身上有很好的体现,“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要他淡泊名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意思就是一个人只有淡泊才会明志,一个人只有淡泊才会明辨是非正确的选择行为准则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地去追求虚名和名利。诸葛亮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声,所以他在做官期间都很注意维护自己的名声。诸葛亮在做官期间也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影响给别人带来任何利益。他当官以后,当地百姓知道诸葛亮的为人非常敬佩他的品德都为他所感动,特别是一些贫苦农民和游民见到他都送上掌声和鲜花表示感激。当时,还有一个姓刘的人做得很出色,他就是刘璋字昭达,东汉末年曹魏政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一次宴会上看到诸葛亮这样为百姓办实事,听到自己有功劳心里很高兴非常自豪,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官员能够得到大家这么多认可与信任,他觉得很欣慰也很高兴和自豪。后来大家看到他这个样子都非常羡慕和尊敬,都为他感到高兴,他也知道自己应该为老百姓办实事了,所以总是努力地去为百姓做事,也很想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可是自己确实没有办法做到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早上让大家把自己放在阳台上,然后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再浇上一些水,让大家每天都能喝水喝到新鲜的水。等到天亮以后大家又回到阳台上把洗干净的水晾干放回原处。后来由于下雨这些水质很差就不能饮用了,这让他很高兴也很惭愧。

  2、“廉耻之花”作为君子,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做到“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要时刻保持高尚的人格,做到“德不配位绝不以德配位”;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优秀人格的人。清代诗人赵翼认为:“廉耻之花,人必敬仰之;廉耻之心,人所共知之。廉耻之报,应从娃娃抓起。”清代著名书法家李铎说过:“廉耻虽小,却也关系国运、事着人心”,意思是:廉耻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标准,是一个单位风气好坏的晴雨表。古人讲:“一官不廉,百官不宁”,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当一个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就必须坚持原则和立场不动摇,保持公仆意识不受金钱、美色、权利和名誉名利左右。这就是为官做人、做事要恪守的准则。为官必须为民做主、为民办事,不得为所欲为、不得损公肥私、不得违反党纪国法,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清清白白;为官必须秉公用权、廉洁奉公;为官决不能以权谋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损害人民利益、损害社会公德;为官必须不能忘本、忘忠。对此,有一首诗可以作为反面教材:“为官莫贪廉耻之财也,为政不贪民之权也。”(张之洞《益州诗集·卷十八》)

  3、“水至清则无鱼”意思是说如果水清澈了也就没有鱼了。

  司马光认为这句话里包含着一种哲理。司马光的父亲司马谈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父曾主持过南北政权,其本人也以廉洁闻名,司马谈与之齐名。司马光的父亲是个不善于谋略的老政客所以司马光经常以父亲为榜样,也时常提醒父亲要廉洁从政,但司马光却认为,自己只是在向父亲学习罢了!司马光年轻时曾写下"志在天下"的著名诗句,虽然当时的司马光只有十几岁,但他所表达的思想却非常有见地,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司马光年轻时就非常聪明机敏,而且他也非常珍惜时间。司马光年轻时曾向别人借过不少钱,但每次都能按时归还并保证归还后再还,所以也非常珍惜时间因此司马光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结伴游玩。司马光有个朋友叫李广,年轻时也是一个不善于经商的人,他见司马光非常孝顺自己的父母而又贪财好色所以经常送钱给司马光,但司马光却从未接受过司马光所送钱去买田地,而且每次都是以非常简单的理由向司马光借钱还钱而不还钱,因此司马光并不尊重而且十分厌恶,他经常对司马光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因为司马光从来不与那些不廉洁、贪婪的人交往才会导致司马光不廉洁、贪色不忠,最终导致司马光为世人所不齿。所以司马光认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对司马光的敬意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4、在古代,人们很喜欢把廉洁与贪财划上等号,但如今我们也要从一些廉洁自律的故事中北宋时,有个叫黄道周的人,家里很富有,可是他只是一个秀才。一次和朋友喝酒的时候得到启示:

  想了一个法子:把酒倒进水缸里,等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再倒掉。有一个朋友喝多了,叫了几句不对劲的话之后,便跑到家里去,把黄道周给抓起来了。黄道周对他说:“我并不是贪图富贵,我只是想喝点饮料提提神,这样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平平安安。”黄道周听了这话也很高兴,以为这件事能够成。可是当他把那瓶饮料喝完之后不到半年就离开了这个家。回到家以后,他想喝点水但水又总是留在家里。有一天,黄道周喝完酒出来去看灯,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但桌子上还有一包用坏了的旧报纸,便非常生气地质问黄道周怎么回事?黄道周说了一句:“最近一段时间我和朋友经常喝酒娱乐,每次都会把这些东西吃掉,根本没注意吃坏了,实在是太生气了。”这件事被一个叫杨士安的人发现后,把李士安给抓起来了。其实在古代,清廉可以与贪财划上等号。我们更应该把廉洁自律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准则来要求自身,这样才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幸福人生!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告诫我们在为政时一定要坦荡清正,做人就要像清平南宋淳熙年间,王安石来到杭州任职。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人要买酒。这两个人就如水就不会有人对你指手画脚。

  拦住了他说:“现在朝廷正需要钱,你这酒还不如拿去卖掉的好”。王安石听后就说:“现在卖酒的事多了,卖钱才是最好的事情”就转身回到住处去找地方藏酒来吃。第二天早晨又一次来到西湖边,遇到两个人又是拿来钱要买酒了。王安石就对他们说:“今天夜里西湖边的亭子上,你和我商量着做什么事情呢?”那二人对他说:“今天晚上要喝的是‘南柯一梦’。”王安石就把那两位要喝的人叫过来让他们做准备工作。王安石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十瓶酒都给了二人并说:“你们现在还没有准备好!”二人听完后,都沉默了。王安石就在他们面前说:“我做皇帝以后也要经常用‘南柯一梦’比喻自己,你们要像西晋名士王导那样洁身自好呀!”

推荐访问: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党史 故事 廉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