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10篇

时间:2022-11-25 13:55:04 脱贫攻坚 来源:网友投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10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  TheOrganic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10篇,供大家参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10篇

篇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

  TheOrganic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LogicalRelationship,FeaturesandFocalPoints

  作

  者:汪三贵[1];冯紫曦[1]WANGSangui;FENGZixi(不详)作者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扶贫研究院,北京100872出

  版

  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卷

  期:2019年

  码:8-14页

  主

  题

  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篇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工作方案脱贫攻坚战的成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工作方案

  2022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的精神;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体部署,一体推进;

  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为举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

  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个转变”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某某-2022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22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22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

  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2022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20某某-2022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2022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

  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指南;

  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能定位;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某大工程的某某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生补贴等某项,纳入调整完善类;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某项,纳入接续保留类;

  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某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排的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由县人社局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防止“悬崖效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

  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

  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2—3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22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建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三是建立“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十三五”期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少“打补丁”。

  (三)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

  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

  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

  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

  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

  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

  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篇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

  作者:吴伯特

  来源:《广东蚕业》2020年第6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6.57

  吴伯特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重庆402160)

  摘

  要

  形成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质量的关键。文章探讨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现行扶贫存在的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产业协调保障、人才协调保障等保障措施和实施途径,以促进抗击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6-121-0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协调推进两者的有机联系和互通,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实现理想化的脱贫效果,而且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建设的核心工作。当前,中国正处在扶贫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消除贫困工作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打响了头阵。各种资源要素已逐渐被激活,并已开始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应对两个战略的衔接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总体规划,这将更有效地优化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村全面振兴。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及部署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全面解决了农业和农村农民的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在2018年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扶贫与乡村振兴应当进行良好的衔接。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首要进行精准抗击贫困,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2019年第一号中央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在扶贫与乡村振兴方面做好工作,巩固贫困县的发展成果,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确保按时实现脱贫目标以及农民生活达到全面的小康标准。这些都为2020年以后的扶贫战略和政策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2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有关的重大决策安排。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是系统性的国家项目,具有广泛的融合空间。两者之间联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基层实践的实际需要和制度衔接的理论诉求上。

  2.1基层实践的现实需要

  首先,扶贫和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的衔接融合并不理想。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已写入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但如何将实践中消除贫困、解决问题的积累经验应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所依附的政策和支持去服务于扶贫,仍然没有清晰成熟的想法和实践。许多地方政府仍未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措施,协调并推进乡村振兴和扶贫规划。

  其次,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两张皮”操作存在地区差异。乡村振兴和扶贫的性质和地位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剧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困难,这可能主要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尚未扶贫地区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扶贫上。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已贫困的地区,主要侧重点是乡村振兴。

  最后,衔接实践探索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并且缺乏系统的衔接设计。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以防简单地将扶贫理解为乡村振兴,盲目扩大有针对性的扶贫目标、内容和标准,导致扶贫偏离预期。在实践上,如果不能将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系统地、有效地联系起来,不仅会导致多余的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可能给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更大的问题。

  2.2制度衔接的理论诉求

  对乡村振兴与扶贫关系的认识决定了衔接机制的探索。“互助”关系强调了乡村振兴与扶贫之间有机统一的互动关系,为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打下了理论基础。具体而言,“相互包容”关系体现在内容的包容性上、角色的相互建构上以及主体的一致性三个方面。

  在内容包容性方面,体现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里包含了脱贫攻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第八项主要内容就是“打一场有针对性的扶贫战”。因此,扶贫本身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互建构方面,其一,扶贫效果大大减轻了乡村振兴的压力,扶贫形成的组织载体和经营经验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其二,可以通过扶贫行动来优化和丰富乡村振兴中的标准、目标、思想和原则,与乡村振兴相匹配的政策、资源和项目都可以为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提供物质保障,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和扶贫的有机结合。

  在主体的一致性方面,党和政府是乡村振兴和扶贫的系统、政策的提供者和实施者,立足于广大农民的利益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此同时,在扶贫工作中,全社会的加入更为重要,能使我国的脱贫攻坚实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者的有效结合。

  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面临的障碍

  总体而言,尽管在促进乡村振兴与扶贫之间的有机联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体制机制、产业发展与升级以及内生动力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3.1体制机制衔接不畅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历时较长,体制机制和运行体系相对比较完善。而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正处于从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到具体对待和微观政策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实践中,乡村振兴与扶贫的协调促进往往结合得并不理想,两者的联系程度和同步程度并不一致。尽管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制定乡村振兴的执行计划和扶贫的行动计划,但在政策衔接方面,还没有地方政府专门发布具体规则和实施计划以实现乡村振兴和扶贫的有机联系。缺乏统一的衔接计划导致各个地区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结合上呈现碎片化和随机化,难以达到有机融合的效果。

  3.2产业发展升级困难

  产业发展对于扶贫与乡村振兴非常重要,它推动着整个工作的进展。但是,难以升级、难以实现有效的产业对接对于扶贫产业来说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第一,扶贫产业的发展较为不易,需要较大的投资,实现周期也较长,效果体现慢。第二,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并不强。在扶贫压力下,一些地区的产业扶贫行动大多侧重于早期投资,但缺乏后续保障,导致可持续性差。第三,扶贫产业的实践发展中,农民的存在感并不高。扶贫本应当以农民为主体来发展产业,但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脱贫目标,“资产减贫”在政府扶贫工作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尽管这种方法短期内可以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但是贫困农民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过程中。

  3.3区域支撑能力不强

  基层基础薄弱在我国农村较为常见。基层组织建设往往与产业发展脱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弱化、模糊化、边缘化等问题。面对与稳定脱贫的要求,村“两委”班子在年龄结构、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都很难达标。体现在贫困村党员人数不足、缺乏后备干部、老龄化严重等方面。同时,农村青年党员的发展还受到指标约束等诸多制约,导致基层基础对于支撑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4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路径

  4.1统筹落实体制机制

  鉴于乡村振兴与扶贫之间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应统筹落实相关体制机制。具体来说,一是抓好政策衔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乡村振兴与扶贫有机衔接的详细规则和实施方案,解决现有规划内容的矛盾,指导二者的衔接。二是实施项目协调机制,将扶贫中需要升级的各类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根据项目资金标准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充实扶贫项目。三是实行考核机制,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已较为完善,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对衔接效果进行考察,发现问题后积极加以解决,推进乡村振兴与扶贫体制机制的有效联系。

  4.2鼓励多元产业发展

  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在扶贫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导致产业升级面临障碍。为此,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方案,并通过政策奖励等措施发展多种产业,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一是依托贫困地区的独特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结合现代销售手段提高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原有扶贫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产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一体化,增加产品附加值,使贫困家庭享受增值收益,促进小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探索发展小农产业。当前,减轻贫困的重点是帮扶深度贫困人群,其中多数是小农。因此,以农民现有的生活资源为出发点,直接实现与城市消费者的对接。它使贫困小农户可以获得稳定和较高的农业收入,而城市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生态农产品,实现“双赢”局面。

  4.3实施乡村“骨干培育”工程

  人才是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石,“骨干种植”工程有利于基层人才的培养,这要求持续发展党支部成员,持续推进贫困程度较高的村民委员会年轻化、知识化和本土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可以确定“骨干标准”,并将其纳入年度评估体系。除此之外,充分发挥党校、高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和教材,并定期轮换村民委员会成员以更新知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村民“更新”工程,改变风俗习惯,重建现代农村文化。同时为了吸引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应建立相关引进机制,完善人才配对援助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才“上山下乡”。

  5小结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能有效补齐短板,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因素。对于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解决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在目标上,应将扶贫与乡村振兴调整为一致,立足于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彩荣,郭如良,尹琴,等.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73-282.

篇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LogicRelationandPolicyforOrganicLinkBetween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

  作者:高强[1]作者机构:[1]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37出版物刊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15-23页

  年卷期: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改革;政策衔接

  摘要: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当前,中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政策叠加期。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需要明确两大战略的政策着力点,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着眼,从微观政策转移接续入手,做好规划统筹、政策统筹、监管统筹、工作统筹。

篇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关系

  作者:暂无

  来源:《粮农智库》2020年第4期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紫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背景

  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影响深远。截至2018年底,我国约有3.2万个乡镇、54.2万个村庄,总人口有13.95亿人,其中乡村人口有5.64亿,约占40.4%;就业人员有7.76亿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员有3.42亿,约占44.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2.03亿,占比约为26.2%。我国乡村规模庞大、乡村人口众多、农业从业人口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不会被城镇化、工业化完全取代,城乡将长期共存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城乡发展的融合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城镇居民的3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城镇居民的4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比城镇居民家庭36.2%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高3.1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及“三农”短板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解决新时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作为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政策,确保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以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联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二者衔接关系密切。

  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连,层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本质上都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从农民发展看,脱贫攻坚瞄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重点解决吃、穿、住、学、医五个方面的基本需求,为农村贫困人口后续发展消除障碍,同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出了“生活富裕”“农民全面发展”的振兴要求,目的是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区域发展看,脱贫攻坚重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瞄准贫困村、贫困县、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集中发力,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缩短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二,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先决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力量保障。绝对贫困问题不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稳固,则必须要乡村振兴作为后续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不能以牺牲脱贫攻坚质量为前提,也不能以牺牲乡村振兴目标为前提。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垫定基础。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3-2018年,全国累计脱贫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快速增长。2012-2018年,扣除价格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0%,高于全国农村年均7.7%的实际增长水平。三是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短板不断补齐。2018年,贫困地区93.6%的农村住户饮水无困难;贫困地区自然村电路、电话接近全覆盖;超过80.0%的自然村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超过50.0%的自然村通了客运班车。四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幼儿园便利度明显提高;绝大部分行政村配有合法行医证的医生和卫生员,村内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小病不出村基本实现;大部分自然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村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尽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深度贫困地区因为贫困历史悠久,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影响复杂,攻坚难度巨大,仍然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区三州”214个辖区县内,贫困县共有197个,历经三年多的脱贫攻坚,100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县,摘帽比例达50.8%,剩余的97个贫困县需要在2019、2020年两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约占剩余未脱贫县的24.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时间紧,任务重。对尚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当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就是不折不扣打赢脱贫攻坚战,避免过早追逐乡村振兴目标而影响脱贫质量。对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应当进一步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防返贫机制,使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相对贫困将成为主要矛盾。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已脱贫人口不返贫,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同。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这套体制机制,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了乡村振兴之中。参照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乡村振兴确立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参照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参照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乡村振兴建立“市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体制机制的承接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相互融合。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了初步探索;就业扶贫政策,为后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积累了丰富经验;乡村振兴阶段生态环境恶劣、人口流失严重或因重大项目搬迁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脱贫攻坚阶段,加强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为后续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垫定基础;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构建全民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服务体系提供蓝本;教育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综合保障体系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政策变化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关系,体现为战略目标的推进关系、体制机制的统一关系和政策体系的融合关系,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也决定了二者实现有机衔接的必要性。然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在扶持对象、政策范围和顶层设计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因素。

  从扶持对象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脱贫攻坚消除了存在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将不复存在,恰好相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更多地强调发展的不平衡,这与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相一致。不管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在“治”还要在“防”,这就要求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防贫机制,并且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措施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帮扶措施。

  从政策范围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脱贫攻坚阶段政策范围非常明确,就是绝对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地区,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有明显分界。例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在县域定点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自付部分享受财政补贴,这些措施非贫困人口无法享受;涉农整合资金可以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而非贫困村不能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仅在贫困县有,非贫困县则没有。而乡村振兴阶段政策范围不仅涵盖所有的乡村区域和人口,还涵盖了城乡统筹发展,利用普惠性措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求一部分脱贫攻坚政策从特惠转向普惠,一部分政策转向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计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顶层设计从点到面的转变。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本上要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准确把握和处理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与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统筹“三农”工作,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相较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顶层设计重点突出,紧扣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精准发力,相对短的时间内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托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要考虑到战略目标不同,实施时间不同,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同。脱贫攻坚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稳定。脱贫攻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当急于求成,而是需要纳到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做好规划、统筹考虑,逐步实现。在设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时,要把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确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防止出现乡村振兴阶段忽视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篇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工作方案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

  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

  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

  机制”的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的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

  体部署,一体推进;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

  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为举

  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

  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

  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个转变”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

  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

  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

  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

  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

  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xx-20xx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xx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

  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

  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

  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xx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

  的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

  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

  要参考;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20xx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20xx-20xx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20xx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编制“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指南;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能定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x大工程的xx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

  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

  生补贴等x项,纳入调整完善类;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x项,纳入接续保留类;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

  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x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

  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

  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某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

  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

  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

  排的某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

  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

  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

  县文化旅

  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由县人社局起草

  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

  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

  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

  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

  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防止“悬崖效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

  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

  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

  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

  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

  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

  帽而擅

  自终止或调整;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

  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

  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

  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2—3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

  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

  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xx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

  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

  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

  重要参考。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

  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建

  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三是建立“一懂两爱”

  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

  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

  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

  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

  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十三五”期

  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

  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

  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

  少“打补丁”。

  (三)

  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

  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篇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研究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个发展战略之间存在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脱贫攻坚属于短期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是长期的战略规划。当前一个阶段,我国已经基本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下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就是坚决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这就需要在乡村振兴理念的指导下,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态建设等几个角度入手,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的成果。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现实贫困,提高贫困人口的实际发展水平。乡村振兴则强调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等的全方位振兴。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乡村振兴的理念又可以用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脱贫攻坚的创造和升华。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奠定扎实基础。下面就主要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措施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升级扶贫产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通过发展扶贫产业能够帮助贫困地区构建较为长久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机制,优化和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首要提到的就是产业兴旺,这就构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产业扶贫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要从产业发展入手,将现有的扶贫产业进行升级。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整合农村现有的产业资金和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升级产业技术,尽可能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价值链的增长。其次是结合当地的农业资[1]

  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鼓励成立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鼓励、引导和支持多元产业的开发,发挥当地龙头企业或者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供给服务质量

  脱贫攻坚除了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之外,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的供给服务也是助力脱贫的主要手段。这里的供给服务主要就是指有关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建设,比如道路与房屋改造、配电网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新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还要进一步提高供给服务质量,解决原先脱贫攻坚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在强化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服务的内容,优化农村信贷政策,健全金融机制,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为农村的生态建设、产业开发、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机制和信用环境。

  三、完善脱贫治理结构

  在开展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现治理工作重心的转移,政府单位不再是唯一的扶贫工作领导者和参与者,而是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构建起由多主体参与的多层次贫困治理网络,发挥基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而乡村振兴战略中又着重的强调乡村的治理有效,从完善脱贫治理结构的角度入手,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化,强调基层自治,通过探索全民入股、利润分红等的形式,调动全体农民的积极性,发挥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将制度和规则设计好,就能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四、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

  脱贫攻坚现阶段所完成的目标任务是消除了绝对贫困,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要想真正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还需要持续的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这就要求再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角度出发,[3][2]

  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提升社会保障的服务质量。首先,要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和人口发展情况,根据收入预测设定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其次,为避免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还要加大农村地区医疗、养老等的服务,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和重点,为真正实现生活富裕奠定重要基础。

  结语:

  综上,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与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总要求存在必然的联系,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发展、供给服务、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升级,能够促进农村持续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会忻.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商论,2020(22):187-188.

  [2]李楠,黄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90-92.

  [3]邹燕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24):12.

篇八: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寇

  爽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14期

  寇

  爽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不断提高,为了使我国群众共同走上小康生活,需要加强改进偏远地区脱贫现象,现阶段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精准脱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而乡村振兴又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重大战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共同稳定推进进行有效的衔接,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部分地方对脱贫攻坚工作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较为严重,要对此进行认真解决,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从而引领我国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走向美好生活。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一致性

  1、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前提

  我国现阶段的通过精准脱贫战略,让我国贫困的百姓彻底摆脱贫困,并逐级走向全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完成脱贫攻坚只是基础目标,若想让我国人民实现全民经济稳步上升,实现全民振兴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相同的

  乡村振兴主要是涵盖了人才、文化、产业、生态、组织等多层方面的振兴发展,而脱贫攻坚主要是围绕于生产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等多个方面。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上是高度契合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而保证我国农村贫困人民不愁吃喝,儿童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居民的基本医疗措施到位,住房安全性得到全面保障。现阶段,我国目标是实现全民脱贫,我国地方贫困县城需全部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并解决极个别区域的整体贫困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观念可以实施在我国贫困乡村的乡村振兴中。实现我国贫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两者目标都是致力于我国贫困农村的发展,两者的有效衔接是存在必然的趋势。

  二、两个重点夯实基础

  首先选取较为优质的产业,推动能人带领我国贫困人民进行集体发展,从而减轻我国贫困人民的产业销售难题,形成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型产业原则。其次,加快解决我国贫困地区的就业难题,在贫困地区形成产业体系就业、外出务工就业和乡镇产业园等可以就近就业、居家灵活的就业的模式,并全面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条件、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从而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加快我国贫困家庭走向小康社会的脚步。

  三、强化本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强化人才培育,提高学习能力

  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培育,培养一批新的乡村致富能手,更需要引导在外就业人才回村创业,带领贫困人民共同致富,并且要加强农业学院教学模式,开发较为实用的课程,从而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较大帮助。

  2、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政治领导本领

  完善我国乡镇运行架构,健全乡村两级治理机制,党政正职牵头抓总,各贫困乡村党支部书记主抓基层党员建设,以此达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同时要对不称职、不尽责、并且完不成脱贫任务的村干部进行坚决实行淘汰模式,对有责任心的新进党员干部进行加强培养选拔,并在干部领导层面开展评选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标兵”,以此激励各党员干部争先创优,从而可以加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的基础建设。

  3、强化谋划规划,提升科协发展本领

  各地区扶贫部门需进行精准的选择项目,并且要重点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和基本社会保障等项目,从而取长补短以此达到优化基础建设,产业扶贫和基本社会保障的目的。同时需要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并且要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的规划意识和其业务能力,并且需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目标,从而加强其对规划的落实性。

  四、在实践中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长短结合发展农村产业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我国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是乡村可持续脱贫的根本,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需要加强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形成乡村发展力的进步,只有产业振兴,贫困人民才能脱贫致富。部分地区需根据当地特色资源引进较为符合的扶贫项目,从而对产地优势更加明了。构建较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并加强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三大特色产特体系;以农业龙头产业作为引领,并且以绿色食品作为重点,着重致力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的树立,进而加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从“两不愁三保障”向生活富裕推进

  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并且要加强创业前期培训,并带动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多种经营模式;保障贫困地区持续就业,并帮助普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办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安排部分教师进行下乡教育,从而提高贫困农村教育水平;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加强对乡镇、村级卫生院的建设改造,并实施标准化,同时要对家庭条件困难的群众进行现就医后付费的模式,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人民的负担;需保障我国贫困地区的住房需求,尽快解决老城区的改造问题,并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减少我国农村危房的数量,从而保障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健全我国养老体系,加强建设养老院,让我国孤寡老人老有所依。

  综上所述,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需要加强我国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同时需要对现有的扶贫政策进行梳理调整,并进行加强政策改进,调整并优化农村现有的发展政策,强化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123000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篇九: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方案

  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方案

  2021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的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体部署,一体推进;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为举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个转变”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21-2022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23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23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2023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2021-2022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2023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指南;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

  能定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9大工程的18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生补贴等8项,纳入调整完善类;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

  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5项,纳入接续保留类;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5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6000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排的30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

  换退出方案)。

  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

  (由县人社局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

  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防止“悬崖效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

  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

  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2—3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23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

  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

  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

  四是建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

  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

  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

  三是建立“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二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p“十三五”期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少“打补丁”。

  (三)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123”模式;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231”模式;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321”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篇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作者:刘芮伶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3期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开局,但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在此背景下,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对于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1引言与文献回顾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皆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二者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习总书记强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要及早谋划、早作打算。2020年后,我国扶贫工作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逐步调整为有效减少相对贫困,并将脱贫攻坚纳入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内统筹安排。因此,厘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有序推进二者工作有效衔接,对于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好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大多基于质性研究的角度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理论缘起、逻辑关系、耦合衔接路径等方面予以探讨,产生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印证了二者相互衔接、互补互促的耦合协同关系。从理论层次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实践创新,二者在基本内涵、价值取向、主题和内容上存在衔接关系。从实践层次来说,脱贫攻坚弥补了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短板,在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稳健推进,而脱贫攻坚可以通过乡村振兴得到纵深发展。一方面,脱贫攻坚能够完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提升贫困家庭金融资本存量,进而促进贫困家庭对教育进行有效投资,依托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激发个体内生动力,从而改善贫困地区和人口落后的生活状况,显著补齐乡村振兴短板,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个益贫式的发展环境,有效解决贫困家庭因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家庭收入、教育水平、身心健康、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等需求不足的困境。乡村振兴能够减少脱贫攻坚进程中资源、资金的浪费,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治理,推动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

  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互补,实现全面融合发展。鉴于此,积极推进二者耦合衔接,能够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

  2推进二者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

  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极具艰巨性、复杂性、战略性的长期的进程,要依托国家出台的系列方针政策,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和乡村“五个振兴”的实践路径,从思想衔接、产业协同、人才培养、文化振兴、生态保护等维度推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2.1强化思想建设,构筑衔接目标导向

  当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存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水平普遍略高于乡村振兴的现象。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后,我国将面临2-3年的扶贫减贫缓冲期,这一时期是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为此,一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制度规划层面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是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需要外部支撑和持续推动,而乡村振兴激活个体内生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综合考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调性和相容性,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方式,逐步将二者的耦合衔接工作纳入到当地中长期经济社會发展规划中,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一方面充分吸纳当地有知识、懂管理、讲公德、无私心的乡贤或农民参加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壮大农村领导班子队伍,强化落实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格局,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使其广泛参与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

  2.2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推动力。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真正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此,一是依托当地产业发展根基,引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公司,借助其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和互联网销售模式,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纵深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双赢。二是构建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培育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加强政企合作共同创建工业园区,有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鼓励非农户参与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实现贫困家庭持续增收。三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农村等级公路的建设,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努力实现4G通讯网络全覆盖,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工作,落实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工作等,有效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足短板。

  2.3激发人力资本潜力,夯实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增加贫困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因此,一是多渠道加大贫困地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继续加强脱贫攻坚阶段对贫困地区各类教育的扶持力度,聚焦普通话普及率低的贫困地区,落实各类学校普通话推广工作建设,提升当地学生和青壮年劳动力的语言素养,开展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和择业能力。二是扩充各类企业的援助力量,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吸纳非农贫困人口就业,增强贫困群体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决心和能力,助推农村造血增收。三是重视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加强当地公共卫生服务,补齐贫困地区专业医务人员不足的短板,搭建集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多功能于一体的医疗卫生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正向激励。

  2.4牢固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生态振兴

  乡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外体现出农村人与物这两大主体形象,对内是乡村灵魂之依托,亦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重要载体,对乡村发展具有显著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为此,一是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积淀,保护好独特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新内涵,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二是发挥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依托“文化+产品”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支持,切实培育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有知识、有技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头人,实现以文化产业振兴乡村。三是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贫困人口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提高文化软实力,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5牢固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生态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基础,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生态振兴和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支撑。要想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一是要深入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宽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发展注入蓬勃的生态动能。二是推动生态资产资本化。对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要立足生态资源的比較优势,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农业,实现生态脱贫助推生态振兴。三是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农村地区绿色植被覆盖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强化生产生活污水治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危房改造,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3结语

  打赢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构筑二者衔接目标导向,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协同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从思想衔接、产业协同、人才培养、文化振兴、生态保护等维度推进二者耦合衔接,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同时,着眼于乡村更高层次的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参考文献][1]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8-14+154.[2]郭远智,周扬,刘彦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地理研究,2019,38(12):2819-2832.[3]张琦,史志乐.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创新及实践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04):154-160.[4]朱启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连续性、继起性的县域实践[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3):95-104.[5]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5-14.[作者简介]刘芮伶(1996-),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

推荐访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 攻坚 演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