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3篇

时间:2022-11-25 13: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3篇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求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秋石  2009年03月16日17:18来源:《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3篇,供大家参考。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3篇

篇一: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求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秋石

  2009年03月16日17:18来源:《求是》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这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必然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有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统治,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

  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不应占主导地位;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所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近来,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会,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就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物质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而阶级之间的关系又决定着阶级之间的思想关系。因此,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党中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也正是为建设一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文化。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了这个主旋律,就

  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这个主旋律,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列宁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坚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动摇!

篇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编辑。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上一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国内也有一些人产生了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困惑。面对种种蛊惑和疑虑,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近20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温这些论断时,由衷感到是多么正确!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不仅不倒,而且更加光彩夺目!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在我国先后出现过甚至流行过,又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2.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一元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者都努力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多数时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甚至制裁。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标榜思想自由,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各种思想主张五花八门,甚至允许批评资本主义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同时,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部分,它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关键作用。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或者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它必然要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

  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是不是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多数时候经济成分都是多样的。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在相当长时期中有封建地主经济与它并存。即使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同时存在小作坊、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个人土地所有者,公营性的国有企业,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制的出现,使所有制形式更是复杂化多样化。然而,尽管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并没有变,始终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样,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是不是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呢?要看到,利益关系多样化也是很多国家、很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比如,美国可以说是利益集团很多的国家,资产阶级、农场主阶级、工人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这些阶级又分为大、中、小不同的阶层;此外,还存在大量的诸如管理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社会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尽管利益多样,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及其内部都有激烈的斗争、冲突、较量,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不会容许不符合其利益的思想占主导。在我国,虽然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无论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如何多样,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或主张,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这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还有人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指导思想是不是可以搞多元化呢?首先,我们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恰好相反,正是因为它占支配地位,必然要求通过一元去引领多样。其次,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

  态领域的有序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与各个历史时代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且它来自于实践,同时是为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一元的。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不同,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当今世界的理论虽然有许多种,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这种思潮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

篇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抗争占据了国家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政治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所释放出的巨大势能仍无处不在。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意识形态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很难具有固定的含义,但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人们把各种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体系、语言学等,都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规划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对内对外的政治规划或政治策略。(2)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意识形态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意识形态又是一些具体的伦理道义原则“,作为道德观,它是判断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政治思想体系,又是在政治经济根本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它是评判、衡量其他具体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3)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体系,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国际关系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一种价值尺度和辩护体系。”因此,“意识形态被界定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体系,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想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4)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是支配人类政治行为的各种主观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意识形态体系,即包括了政治理想、观念、道德等因素的政治思想体系。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观念体系,它包括人们在政治、经济

  和社会事务中的动机以及长期的基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从它所具有的属性来看,它是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成为对外政策和某一国际行为的目标,也可以作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二、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由于在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们的意识形态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不管人们的愿望如何,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都将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

  1.意识形态影响国家对外决策的性质与走向。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总是和一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在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通过提供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观,不仅对决策起着约束作用,而且还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每个政治家的对外决策行为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早已潜移默化、先入为主地决定了他们观察世界、判断是非、处理信息、做出决策时较为固定的认知框架。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表达自己国家的目标和表明本国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对外行动,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意识形态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一国对外决策的性质和趋向。

  2.意识形态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提供解释和辩护。各种意识形态都声称是真理,但却反映了特殊团体的各种利益诉求。这样,意识形态就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托辞,使各国为推行种种政策与行为进行辩护具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当意识形态一词意味着怀疑对手所提出的观念和主张,意识形态便被赋予特殊的涵义。那些观念和主张被认为是对一种情况的真正本质有意的掩饰,因为认清这种情况的真实性质不符合他的利益。这些形形色色的歪曲表现,从故意说谎到半有意和无意掩饰,从存心骗人到自我欺骗。意识形态研究的任务,是揭穿人类利益集团特别是政党的有意无意的欺骗和掩饰。冷战时期,美、苏两个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地位,为此他们使用了从大众传媒到个人策反、从心理压力到各种讹诈的一系列可以使用的手段。他们每一方都重视公众舆论,为对方抹黑并夸耀自己取得的成就。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把自己的政治制度说成是‘最佳政治秩序’。这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每个国家都不愿意让别国了解自己的真实政策意图,都

  需要政治道德和政治价值这些意识形态因素来为其行为进行解释和论证,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内民众以及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以保障本国国家利益和对外基本战略目标的实现。

  3.意识形态的差异性是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各国都有自成体系的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之间比较容易产生亲近感,不同的国家之间则存在着严重的疏远感,从而成为国家间对立与冲突的重要根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人类对自身如何走出困境的一种有益探索,双方也都面临着相似或相同的社会问题,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无法根除。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也融入了他们的外交实践中,使它们从一开始就作为对立面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两种在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国家看作是“红色恐怖”、“洪水猛兽”,后者则将对方视为是一种剥削人、压迫人或腐朽的、没落的制度,双方都以消灭对方为己任,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今日的中国已经将源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等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对内引入市场经济模式,倡导竞争机制,重视利益驱动;对外主张对话与合作,反对暴力与冲突,宣扬和平与发展,已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振兴中华民族变为新的意识形态的主题。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争论远没有结束,它正以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更加隐性的形式开展着和延续着。美国学者贝茨·吉尔认为,美国与中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比如全球化、民主化、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人道主义干预等。尽管这些意见不应夸大,但也不能忽视。这些正是中美敌对的意识形态因素。冷战结束后,西方一些学者宣扬意识形态已经衰微,历史已经终结,实质上是宣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和西方意识形态的胜利,其终结点则是导向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宣扬西方社会已经或正在走向人类社会都迟早要走向的惟一目标和终点,从而为自己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进行辩护。

  4.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和价值整合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乃是信念的系统性丛结,它集合了众多思想家的精华,规定了理想秩序的见解”,它的作用是“在推广某种信念及行动纲领,它在形式上往往与其他意识形态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区分,而在诉求对象上则企图使广大的民众成为追随者。”意识形态是思想信念系统化的结果,是集体行动的纲领,具有一种超乎个人人格的普遍化力量。意识形态是作

  为国家权力资源中的一种软力量,不仅能够整合国家内部的各种关系,增强本国的内聚力与公民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而且能够利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将其传播和投射到其他国家,促使别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利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以达到对外政策的意图和目标。人们所说的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化”,就是指把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念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方式。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精英集团力图通过向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模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意欲发挥其意识形态的示范和样板作用。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信念,是统一和团结本国人民的思想基础,是国家实力构成的重要精神因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需要坚持统一的政治信仰,利用政治信仰和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因素来动员和团结本国人民,鼓舞人们的斗志,从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国民士气,增加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

篇四: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如一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也是把握先进文化方向的重要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必须着眼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

  一、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背景和形势

  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国际国内客观环境制约和影响。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动向。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国内的各方面的工作,必须在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国内外的新形势、新问题,才能正确、及时应对。

  1.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远距离变成近距离甚至零距离,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目的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敌对势力竭尽全力力图实现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必然对立场不坚定的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并积极应对,也就是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使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尽管网络提供的信息是有好有坏,良莠不齐,如果监管不力,肮脏、糟粕的信息随着媒体的不正确的导向,会严重地混淆人们的思想,立场不坚定的人们常常迷茫于此,常常认为是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这对于我国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很尖锐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它对于作好国内的各项工作是根本的问题。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在相当多的人们心中已经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尤其是在当前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功利意识太强,国家观念淡漠,共产主义更认为是十分遥远的梦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扩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成分日益复杂,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必然会形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必然会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强烈的冲击,会逐渐削弱其主导地位,被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缺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的现实问题,不能准确的解读民间的生活诉求,空话和套话盛行,思想表达苍白无力、无病呻吟,这样的状况会严重地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必将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执政党的地位,而且很有可能会削弱我党的执政能力。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这种趋势,必然会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巩固和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1.加强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非典的胜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我们成功战胜了这场灾难,留给我们的还有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它使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充分调动起来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积极性,拉进社会各界的相互关爱之情。这就足以说明在前进的途中,只要我们高举马列的旗帜,勇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前进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直站在时代的前沿,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准确及时的回答,必将会人心所向,众望所归。随着我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我们国家从战争年代转变为和平建设时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长期执政与和平建设的考验。新中国的建立以及最初十年的建设成就,使中国共产党的功绩合法性得到广泛的认同。由于这一时期的“左倾”的日益严重,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仍沿袭旧时的做法,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主流意识形态偏离了正常逻辑,也使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严重的损坏,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受到一定的质疑,甚至一定时期内出现了信仰危机。党运用马列基本原理及时修正偏离轨道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它回归正常的历史逻辑,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加强以马克思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2.可以有效削弱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不利影响

  当前,这种“西化”、“分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美国的文化战略站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立场认为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在价值观、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等方面完全不同,很难被西方文明所融化,这两种文明最终必将对西方文明造成严重威胁。未来的国家冲突,将日益表现为由于文明和价值观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对此,西方应有“文明的忧患意识”。按照这种理论,西方应当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对那些文明异己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争取这些国家的公众,至少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西方价值观的认同。西方的文化渗透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它对我国的影响也将是长远的。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敌对势力的渗透和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巩固和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几点建议

  十六大报告中要求我们通过改革,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其它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1.就要提高各级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工作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

  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具体地说,就要看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指明正确方向;就要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通过教育干部和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他们的建设热情和创业热情;就要看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要看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的侵袭,为两个文明建设扫清障碍。这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领导干部必须注意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决不能不关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

  2.必须大张旗鼓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中国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混淆人们的思想,扰乱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中国改革需要加大力度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旗帜鲜明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3.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从实践中吸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把实践作为自身哲学的基石。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实践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会落后于生活实践甚至被生活实践所抛弃。应该看到,当市场经济改变过去的计划经济的做法时,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一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和做法。实践证明我们的理论只要与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只要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要求,它就变的鲜活,变的生机勃勃,就会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4.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必须进行理论的创新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大的创新能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集中体现。但是,毋庸讳言,在长期的“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下,我们仍存在创造精神的匮乏。因此,在新情况、新形式下,我们必须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做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是加强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条件之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当前,在全球和信息时代的

  大潮中,中外文化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交流与碰撞,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受着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必须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时俱进、顽强拼搏,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贫富、城乡、区域差距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缩小“三个差距”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之路,意义重大深远。

  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发展路子。

篇五: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如何抓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怎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第一,要清醒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社会结构说,任何社会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其中,作为统治阶级意志集中体现的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灵魂,它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从共产党执政地位说,正因为意识形态能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意识形态工作就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这对于党的执政地位的维护自然十分重要。从综合国力构成说,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是综合国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软实力,它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规律说,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就是有力证明。

  第二,要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世界范围社会思潮激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极为重要。要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这些年来的总形势有个全面判断。从主导方面看,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面对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全面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噪音杂音,既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也有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再次,要清醒认识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的特点:一是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组织越来越周密,方式越来越多样;

  二是他们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这些议题大肆炒作,鼓吹普世价值(实际上是鼓吹美国的价值),利用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对我们党和国家进行造谣攻击;

  三是他们的基本手法是把个别问题扩大化、把单一问题复杂化、把一2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般问题政治化,,最终把所有问题都说成是我国“社会制度弊端”造成的,始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是他们利用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为渗透的重要渠道,散布大量有害信息,极力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妖魔化中国。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冷静分析。还要清醒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高校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前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很大,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要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主要方面的建设。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去占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决反对“意识形态趋同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许多西方学者站在各自不同立场,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意识形态趋同论”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趋同论”故意抹煞各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随着发展,相似点越来越多,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可以相互妥协、交融,直至趋同。3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趋同论”向完善、成熟的理论形态发展,并且为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提供理论说明,其实质在于把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最先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乌托邦”,应当把它“排斥”或“置于一旁”。

  二战以后,一些西方学者掀起了否定意识形态的高潮,提出要把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中排除出去”。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后,“意识形态终结论”更是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共产主义已经死亡”等类似的标题和口号在欧洲国家出版的一些论著和报刊中随处可见。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大肆吹嘘资本主义的“胜利”,宣告马克思主义已破产”,称“20世纪是最后埋葬共产主义的世纪”。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后一个宏大的意识形态就要终结”,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在没有党派和阶级性的社会共同意识中统一起来。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荒谬性不言而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一定阶级、国家和政党根本利益的体现。只要阶级、国家和政党还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趋同”,也不会“终结”。因此,无论是“意识形态趋同论”还是“意识形态终结论”,其实质是要消除、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体化。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和反对“意识形态趋同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观点,在这个关系社会主义存亡的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含糊。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力量建设。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盛行,马克思主义往往被边缘化。本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高校,有些成了错误思潮传播的场所,这对社会和青年一代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对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这个思想文化阵地,坚定不移地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严格社团、课堂、讲座和网络的管理,坚持研究无禁区、讲课有纪律,坚决反对否定、诋毁、淡化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绝不以任何理由为借口,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以确保导向正确。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高校建设成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组织高校理论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及时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拿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成果。要组织高校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理论体系。努力在高校造就强5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便他们充分发挥在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中的作用。

  第四,加强党对宣传文化教育单位的领导中国的一切问题,关键在党

  在这方面,首先要按照中央要求配备好领导班子。各级党委重视选拔培养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干部,配备好领导班子,确保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并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原则,管好自己的队伍。要求宣传文化教育单位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看好自己的阵地。要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要理直气壮、敢于负责、及时处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敷衍塞责、互相推诿、任其蔓延,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其次,要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经常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及时掌握思想理论动向和社会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认真总结党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研究和探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大局的本领和能力。再次,要做好新形势下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工作。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识形态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知识分子工作。我们党一贯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引导工作,在新的形势下,6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我们更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当其冲的是,要高度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努力造就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家、思想家。这是党在知识分子中最坚定的依靠力量。应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未引起所有宣传文化教育单位领导的重视,有的领导做得很好,有的负领导责任的同志却至今是见物不见人,甚至没有想到在这方面要做些什么。这是一些单位多年淡化意识形态的表现,应得到纠正;

  同时要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建设中一些重大关系,即正确处理学术自由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关系,正确处理一元指导思想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正确处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对团结大多数知识分子关系极大;

  要善于适应新的形势,鼓励和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坚持“二为”方向;

  要支持我国学者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增强在国际学术论坛上的话语权;

  要多听知识分子的意见,特别是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意见,加强思想引导,主动提供服务。即使对那些有不同意见甚至发表过错误观点的知识分子,也要多做教育引导工作,从政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篇六: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这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

  孔不入、无所不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有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统治,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

  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不应占主导地位;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所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近来,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会,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就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物质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而阶级之间的关系又决定着阶级之间的思想关系。因此,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党中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也正是为建设一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文化。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了这个主旋律,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这个主旋律,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列宁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

  3版第2卷第309页)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坚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动摇!

篇七: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意识形态领域是由意识形态和领域两个词构成,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

  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才成为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起根本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地位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代表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表达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前进的科学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源于实践又由实践进行检验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表明,正是由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源-于-网-络-收-集

篇八: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工作整改责任制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存在问题整改工作,推动整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根据《对照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意识形态工作整改专班巡视整改方案及责任清单》(附件

  4)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为指导,牢固树立/,坚定/,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致,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工作原则,着力抓好巡视组反馈问题和上半年专项督查反馈问题,全力维护我办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动整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经党组研究,决定成立**意识形态工作整改专班。具体成员如下:**整改专班下设办公室在XX办,X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XXX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三、整改目标

  将巡视组反馈意见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提升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四、整改措施

  (一)在贯彻落实//精神,严格落实*管意识形态工作方面

  1.针对“传达部署多、督查检查少”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会和“营养星期三·学习小讲堂”学习活动平台,加强对///的学习。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工作要点和机关党建特别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三是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考核,凡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并严肃追究责任。

  整改时限:**年10月20日前,长期坚持

  2.针对“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存在上热下冷、压力传导不够,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重安排轻落实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守意识形态高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二是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将意识形态纳入各党支部重要议事范畴和班子述职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分析意识形态形势,推动全办党员干部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第一线。

  整改时限:**年10月底前,长期坚持

  3.针对“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执纪监监督和干部考核内容不到位,在一些部门班子成员的述职材料中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的内容不具体”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班子成员进一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风廉政考核内容和在述职报告中单独体现工作落实情况。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干部年度考核管理,对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干部一律取消评优资格。

  整改时限:**年10月底前,长期坚持

  (二)在“四个意识”不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聚焦不够方面

  针对“新闻媒体意识形态建设主力军意识不强,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媒体管控不力,为追求经济效益,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倾斜到多种经营上”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方向价值取向,强化政府门户网站、“两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二是加大正面宣传,大力宣传///,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创新宣传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网站和“两微”平台,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舆论应对工作能力,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切实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整改时限:**年10月底前,长期坚持

  (三)在政治警觉性不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不力方面

  针对“舆情事件多发,不少地方和单位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各级网信办主要精力放在‘灭火’上主动发声少,被动应付多,对网络意识形态风

  险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正面宣传,充分利用网和“两微”平台积极开展正面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正确引导,弘扬主流思想,占领舆论高地。二是掌握舆情处置要领,科学有效处置舆情,突出做好负面舆情线上线下处置,及时主动发声,积极发布相关信息,正确引导。

  (四)在加强基层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统筹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不到位等方面

  1.针对“在增强政治敏锐和政治鉴别力,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问题。

  整改措施:

  持续开展“强化政治意识·务求真抓实干”作风大整治活动,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本领和能力,准确定位定性,实事求是处理具体问题。

  (五)关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思想引领不够有力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着力把理论政策学习与“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及党员活动日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和“营养星期三·学习小讲堂”干部职工学习活动,深入组织学习践行//、充分发挥学习教育作用。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活动,充分利用每周五帮扶活动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整改时限:**年10月20日,长期坚持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整改落实。机关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题整改落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分解责任、强化事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题整改抓紧、抓好、抓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题整改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

  (二)加强日常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要全程留痕,应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实物等作为档案资料,要有文件、方案、纪要、讲话、总结等台账做支撑。同时做好总结、迎检工作。

  (三)加强督导考核。办公室党组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考核,凡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和严肃追究责任。

篇九: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文件编号:

  49-40-4C-48-B9

  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A4打印

  /可编辑

  文件编号:

  49-40-4C-48-B9

  10月14日政治学习内容: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

  文件编号:

  49-40-4C-48-B9

  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它坚持工人阶级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而作出的历史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把各种各样的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自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命运,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同样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必须居于统治地位。在先进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管总的。我们要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因此,我们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在文化领域中理所当然要用马克思主义去统领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鲜明特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的

  文件编号:

  49-40-4C-48-B9

  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上层建筑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任何其它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必须反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正在一步一步地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此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依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相当复杂。例如,有人主张我国要实行全盘西化,认为只有现代西方文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企图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有人主张指导思想也要搞多元化,等等。面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面对思想文化建设上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在当代中国,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核心,以优秀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我们有了这面旗帜,就有了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党拥有六千多万党员,我们国家是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事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这样的历史伟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巩固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因此,能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全党全国人民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

  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社会发生了剧烈而又深刻的变化。面临新情况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的思想理论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确处

  文件编号:

  49-40-4C-48-B9

  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之所以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是因为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尽管当今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100多年之所以保持着勃勃生机,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发展进程相一致,不断根据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既要防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弃,又要反对教条主义。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并一贯富于理论创新。8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件编号:

  49-40-4C-48-B9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工作,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改变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问题。列宁曾经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本《大众哲学》,让许多进步青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编写系列通俗理论读物,为人们释疑解惑,加深了干部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和认同,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引领作用须臾不可或缺。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

  文件编号:

  49-40-4C-48-B9

  路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不断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坚定性。

  回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21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篇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原则性问题,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重申和强调“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开始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和文化等非军事范畴逐渐被纳入国家安全的理论视野,意识形态已成为当下研究一个国家软实力状况的重要理论视角。维护与国家政权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问题,其关键就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对应不同的为其巩固和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在存在着阶级差别和多元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因物质关系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才会与同样由这种关系决定的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取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们通常把国家政权称作国家机器,具体表现为政府、法庭、军队、警察以及各职能部门,与此相对应,并且共同服务于决定其性质的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可称为“软国家机器”,因此意识形态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软国家机器”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也就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导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它为论证现政权的合法性,并提供合理性的支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丧失其主导地位,那么就意味着该政权就会丧失其合法性的舆论指导。因此,主导意识形态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也构成了国家文化主权的最主要方面。国民的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稳定,缺少意识形态认同就意味着政权会产生“合法性”危机,意识形态的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所以,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最终指向是一国政权以及该政权保护下的特定的阶级利益。这就是我们在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主流的当今世界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道理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在批判和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前提下,并在综合各门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把它贯彻到对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在鉴别、吸收和改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因素的同时,运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深入解剖,1

  发现了剩余价值,宣告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在批判继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在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人类发展指出了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其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尽管在苏东剧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通过“历史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思潮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一次又一次新的金融危机不断暴露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在这一矛盾之上的各种文化危机、生态危机更是层出不穷。这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既没有过时也没有被证伪,相反,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被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通过科学揭示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而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被割让,主权被侵犯,人民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但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直到先进的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中华民族才真正走出一条复兴之路。尽管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努力的过程中经历过曲折,也犯过错误,甚至于“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而恰恰是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对错误的纠正也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以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中国人民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基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这是工人阶级阶级意识觉醒的标志。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什么别的主义能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历史使命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无疑应确立其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统一的。中国现代化百年大计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党和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邓小平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①。在四个坚持之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他三个坚持提供了思想理2

  论基础和意识形态保障,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

  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也来自多方面,而直接针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非难,妄图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则是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他们更多地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评判他们的价值选择,这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这一进程伴随着多种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与交锋。理想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已越来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分歧和冲突,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新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不断地被张扬,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所谓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经济决定论”。这种说法认为,实现经济转轨之后的中国经济制度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关系也多元化,那么指导思想也应该多元化。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和歪曲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虽然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但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能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决定该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马克思指出,自从社会有了阶级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②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前提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物质保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不仅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相适应,而且正是发挥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系并决定整个社会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种“理由”可以称为“民主政治决定论”。这种说法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民主政治对立起来,认为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就会阻塞言路,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各自的阶级性及其本质区别。西方资产阶级鼓吹超越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其实质是以两党或多党之间的斗争来掩盖阶级剥削的本质。资产阶级各党派之间的争论和博弈是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前提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3

  政的国体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官僚主义和“一言堂”等现象,但这并不能归咎于指导思想。取消马克思主义就会丢掉真正的人民民主而选择为少数人服务的资产阶级民主,正是为了保障和发展真正的人民民主,才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三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文化决定论”。主张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者总是宣称,指导思想一元化违背了“双百”方针,不利于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实际上,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有阶级存在的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如前所述,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它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属性,而多样化的文化思想则可以是多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所以,文化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并不能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第四种“理由”可以称为“社会活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这样的社会更具活力,人们的思想更具创造力。这种看法是受西方国家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所迷惑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西方意识形态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其意识形态系统中的价值理想、理论学说及政策主张实现了相互分离,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③。尽管其理论学说纷繁复杂,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理论观点也不相同,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但是这些繁杂的理论学说在主流上都没有超越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理想,例如自由竞争的经济学说、相互制衡的治理思想、强调秩序的法制精神、张扬个性的社会风气等无不渗透着其核心价值。这些学说观点变化不会引起其核心价值的传承,因而百家争鸣的背后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实质。而他们的不同政党似乎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政策主张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与途径实现其价值理想,本质上其指导思想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是一元的。

  “指导思想多元论”的错误根源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其一是概念不清晰,理论认识出现失误。这种观点往往认为真理是多元的,世界上不可能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种真理,因而主张用各种真理来指导社会发展。这种看法忽略了真理认识对象的确定性,离开确定的对象讨论真理的作用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不是宇宙间唯一存在的真理,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办法,不能事无巨细地将之套用。其二是认为对于确定的认识对象来说也存在多元真理,这种真理多元论的根据是基于对什么是真理和真理标准的唯心主义回答,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联,以这种真理4

  观来论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站不住脚的。其三则是意欲通过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达到政治目的,将指导思想多元化作为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工具,这种多元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更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体系仍然占优势,其众多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不断向外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其实质是企图使马克思主义退出意识形态阵地,将其让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更大范围的意识形态领域内搞“一元化”。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势必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混乱局面,危及意识形态安全,从而引起政治动荡,乃至国家分裂和倒退。

  三、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日益明显和突出,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④不承认社会思想多样性这个事实,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意识形态安全含义是对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而不能理解为只能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于是问题就在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指导思想与社会文化多样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对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承认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却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对此上文已作过分析。另一种倾向则与之相反,虽然认识到了指导思想一元的重要性,却又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不够。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发展才会使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就像一种声音构不成美妙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案一样,一种思想文化也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丰富的精神需求。

  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内在的统一的。无主导的多样性,形成不了秩序,只会杂乱无章。我们在肯定思想文化多样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必然趋势的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思想文化越是多样越需要主导性,越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是说必须强调多样发展是一元指导下的发展,一元指导是对多样发展的指导。这就如一首乐曲,虽然由各种不同的音符组成,却只5

  有在同一个基调之上,没有脱离开主旋律才能成为和谐的音乐。

  只有实现一元指导和多样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多样发展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则能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提供营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排斥对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和吸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恰恰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成果。当然,我们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才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看清其本质。

  总而言之,正确处理好上述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二者结合得越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就越巩固、文化就越发展、思想就越活跃,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就越牢固。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参见韩源:《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篇十一: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原则性问题,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重申和强调“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开始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和文化等非军事范畴逐渐被纳入国家安全的理论视野,意识形态已成为当下研究一个国家软实力状况的重要理论视角。维护与国家政权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问题,其关键就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对应不同的为其巩固和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在存在着阶级差别和多元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因物质关系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才会与同样由这种关系决定的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取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们通常把国家政权称作国家机器,具体表现为政府、法庭、军队、警察以及各职能部门,与此相对应,并且共同服务于决定其性质的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可称为“软国家机器”,因此意识形态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软国家机器”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也就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导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它为论证现政权的合法性,并提供合理性的支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丧失其主导地位,那么就意味着该政权就会丧失其合法性的舆论指导。因此,主导意识形态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也构成了国家文化主权的最主要方面。国民的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稳定,缺少意识形态认同就意味着政权会产生“合法性”危机,意识形态的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所以,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最终指向是一国政权以及该政权保护下的特定的阶级利益。这就是我们在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主流的当今世界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道理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在批判和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前提下,并在综合各门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把它贯彻到对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在鉴别、吸收和改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因素的同时,运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深入解剖,发现了剩余价值,宣告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在批判继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在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人类发展指出了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其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尽管在苏东剧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通过“历史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思潮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一次又一次新的金融危机不断暴露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在这一矛盾之上的各种文化危机、生态危机更是层出不穷。这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既没有过时也没有被证伪,相反,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被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通过科学揭示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而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被割让,主权被侵犯,人民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但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直到先进的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中华民族才真正走出一条复兴之路。尽管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努力的过程中经历过曲折,也犯过错误,甚至于“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而恰恰是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对错误的纠正也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以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中国人民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基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这是工人阶级阶级意识觉醒的标志。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什么别的主义能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历史使命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无疑应确立其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统一的。中国现代化百年大计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党和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邓小平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①。在四个坚持之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他三个坚持提供了思想理

  论基础和意识形态保障,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

  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也来自多方面,而直接针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非难,妄图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则是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他们更多地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评判他们的价值选择,这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这一进程伴随着多种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与交锋。理想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已越来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分歧和冲突,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新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不断地被张扬,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所谓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经济决定论”。这种说法认为,实现经济转轨之后的中国经济制度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关系也多元化,那么指导思想也应该多元化。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和歪曲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虽然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但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能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决定该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马克思指出,自从社会有了阶级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②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前提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物质保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不仅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相适应,而且正是发挥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系并决定整个社会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种“理由”可以称为“民主政治决定论”。这种说法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民主政治对立起来,认为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就会阻塞言路,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各自的阶级性及其本质区别。西方资产阶级鼓吹超越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其实质是以两党或多党之间的斗争来掩盖阶级剥削的本质。资产阶级各党派之间的争论和博弈是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前提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体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官僚主义和“一言堂”等现象,但这并不能归咎于指导思想。取消马克思主义就会丢掉真正的人民民主而选择为少数人服务的资产阶级民主,正是为了保障和发展真正的人民民主,才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三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文化决定论”。主张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者总是宣称,指导思想一元化违背了“双百”方针,不利于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实际上,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有阶级存在的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如前所述,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它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属性,而多样化的文化思想则可以是多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所以,文化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并不能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第四种“理由”可以称为“社会活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这样的社会更具活力,人们的思想更具创造力。这种看法是受西方国家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所迷惑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西方意识形态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其意识形态系统中的价值理想、理论学说及政策主张实现了相互分离,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③。尽管其理论学说纷繁复杂,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理论观点也不相同,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但是这些繁杂的理论学说在主流上都没有超越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理想,例如自由竞争的经济学说、相互制衡的治理思想、强调秩序的法制精神、张扬个性的社会风气等无不渗透着其核心价值。这些学说观点变化不会引起其核心价值的传承,因而百家争鸣的背后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实质。而他们的不同政党似乎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政策主张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与途径实现其价值理想,本质上其指导思想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是一元的。

  “指导思想多元论”的错误根源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其一是概念不清晰,理论认识出现失误。这种观点往往认为真理是多元的,世界上不可能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种真理,因而主张用各种真理来指导社会发展。这种看法忽略了真理认识对象的确定性,离开确定的对象讨论真理的作用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不是宇宙间唯一存在的真理,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办法,不能事无巨细地将之套用。其二是认为对于确定的认识对象来说也存在多元真理,这种真理多元论的根据是基于对什么是真理和真理标准的唯心主义回答,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联,以这种真理

  观来论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站不住脚的。其三则是意欲通过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达到政治目的,将指导思想多元化作为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工具,这种多元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更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体系仍然占优势,其众多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不断向外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其实质是企图使马克思主义退出意识形态阵地,将其让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更大范围的意识形态领域内搞“一元化”。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势必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混乱局面,危及意识形态安全,从而引起政治动荡,乃至国家分裂和倒退。

  三、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日益明显和突出,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④不承认社会思想多样性这个事实,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意识形态安全含义是对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而不能理解为只能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于是问题就在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指导思想与社会文化多样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对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承认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却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对此上文已作过分析。另一种倾向则与之相反,虽然认识到了指导思想一元的重要性,却又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不够。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发展才会使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就像一种声音构不成美妙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案一样,一种思想文化也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丰富的精神需求。

  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内在的统一的。无主导的多样性,形成不了秩序,只会杂乱无章。我们在肯定思想文化多样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必然趋势的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思想文化越是多样越需要主导性,越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是说必须强调多样发展是一元指导下的发展,一元指导是对多样发展的指导。这就如一首乐曲,虽然由各种不同的音符组成,却只

  有在同一个基调之上,没有脱离开主旋律才能成为和谐的音乐。

  只有实现一元指导和多样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多样发展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则能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提供营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排斥对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和吸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恰恰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成果。当然,我们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才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看清其本质。

  总而言之,正确处理好上述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二者结合得越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就越巩固、文化就越发展、思想就越活跃,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就越牢固。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参见韩源:《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篇十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文件编号:49-40?4C-48-B9

  A4打印/可编辑

  文件编号:49-40-4C-48-B9

  10月14日政治学习内容: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理论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巩固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对于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思

  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

  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

  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

  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

  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乂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

  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

  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

  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

  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

  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

  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

  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

  元中立主导、文件编号:49-40-4C-48-B9

  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

  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

  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

  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

  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

  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诞生于I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划时代的科学

  理论。它坚持工人阶级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而作出的历史

  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把各种各样的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

  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自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

  面貌就焕然一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观察中国

  的命运,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同样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中国共产

  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必须居于统治地位。在先进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管总

  的。我们要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因此,我们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在文化领域

  中理所当然要用马克思主义去统领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鲜明特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的

  执政地位,作为这

  文件编号:49-40-4C-48-B9

  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上层建筑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任何其它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必须反对指导思想

  上的多元化。

  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正在一步一步地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同

  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思想

  观念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此外,故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依然存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相当复杂。例如,有人主张我国要实行全盘西化,认为只

  有现代西方文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企图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有人

  主张指导思想也要搞多元化,等等。面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面对思想文化建

  设上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

  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在当代中国,它是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核心,以优秀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

  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是振奋民族精神的

  力量源泉。我们有了这面旗帜,就有了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党拥有六千多万党员,我们国家是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事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LI标。这样的历史伟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

  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巩固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

  思想基础。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

  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因此,能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系

  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全党全国人民更

  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指导

  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社会发生了剧烈而乂深刻的变化。面临

  新情况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的思想理论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确处

  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同志强调

  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

  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

  文件编号:49-40-4C-48-B9

  理的革命精神。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是检验我们

  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之所以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是因为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强大理论武器。尽管当今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

  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100多年之所以保持着勃勃生机,是因为它始

  终与时代发展进程相一致,不断根据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与时俱进是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既要防止对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弃,乂要反对教条主义。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

  向胜利。

  我们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并一贯富于理论创新。8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

  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

  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

  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儿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乂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重大战略思想。

  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

  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

  断推

  文件编号:49-40-4C-48-B9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

  群众服务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

  解和把握。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工作,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改变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

  否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问题。列宁曾经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二最高限度

  的通俗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本《大众哲学》,让许多进步青年,掌握了

  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编写系列通俗理论

  读物,为人们释疑解惑,加深了干部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和认同,增强

  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

  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

  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近代中国之所以

  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

  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

  量,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

  民族的振兴,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引领作用须臾不可或缺。要通过大力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

  坚实的思想基础。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

  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

  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要通过深入开

  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

  路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科学

  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不断提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不断

  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坚定性。

  回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

  国

  文件编号:49-40-4C-48-B9

  带来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21世纪,我们必将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

  动摇的坚定信念。

  整理I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嫌侵

篇十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党课讲稿——意识形态专题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

  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政党是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动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适合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

  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近现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效仿包括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形式,成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

  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根本利益是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我们当代人有责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动摇、不能懈怠,更不能折腾。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 指导思想

最新推荐